大数据视域(精选10篇)
大数据视域 篇1
摘要:大数据在电影生产的各环节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 启示电影人利用大数据优势使电影后产品与电影本身形成良性交流。同时电影人应该警惕大数据的信息漏洞, 避免对大数据过度依赖。
关键词:电影大数据,电影营销,电影内容,电影后产品开发
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我们信靠上帝。除了上帝, 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说话。”这是享有世界声誉的美国统计学家爱德华·戴明流传极广的名言[1]。数据分析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大数据, 一般是指以互联网为平台采集到的各类型海量数据信息, 其中最有价值的无疑是与平台、渠道和用户相关的数据集[2]。用户依托互联网发表言论、浏览网站等行为都会留下痕迹, 当看似无意识的“痕迹”海量地组合在一起便具有了鲜活意义。在发达国家“大数据”早已涉足多个领域, 以至有学者预测大数据及其分析将会在未来10 年改变几乎每个行业的业务功能[3]。在中国, 大数据的应用确在各行各业开始崭露头脚, 而如何将大数据科学渗入影视创作全产业链是目前国内电影人普遍关注的问题。
电影大数据主要指通过互联网实现电影与观众之间的数字化交流, 从而推进电影模式和类型的探索, 这也是电影业有序发展的内在要求。大数据在科学化、系统化的探索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下面主要从电影营销、对电影内容的影响及大数据对电影后产品开发的启示来说明。
二、大数据促发电影营销方式的变革
当前大数据在电影业最广泛的应用在于票房预测。谷歌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数据官”, 已经开发出了预测电影票房的线性回归模型, 在电影上映一个月前就能预测电影票房且准确率高达94%。但大数据更有价值的应用在于用数据告诉制作方如何制定营销策略。在国内大数据应用于电影营销虽然还不成熟, 但一些电影人已有意识地利用大数据“私人订制”营销策略。
近年来内地电影市场常出现一种微妙现象, 一些质量不佳的电影奇迹般取得高出想象的票房成绩, 甚至引发关于“电影本体和电影营销孰轻孰重”的辩论。暂且不论二者是与非, 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不争的事实——电影营销的地位正悄然上升。传统营销方式已无法满足新媒体时代观众日新月异的口味, 诸多新颖的营销方式应运而生, 例如《失恋33 天》的“微博营销”、《轩辕剑传奇》的“内讧营销”等, 这些千奇百怪的营销方式无不宣示着电影营销方式的变革。
而与大数据相结合是目前最具可行性且效果显著的新型电影营销方式。以《小时代》系列为例, 该作品受到了诸多批判, 但仍挡不住观众甘心为其埋单, 其中奥秘就在于观众定位的准确性。如今电影进入分众时代, 过去那种老少皆宜、没有目标受众的电影营销已无法适应时代需求。
作为精准营销的典范, 《小时代》系列电影由热门小说改编而成, 导演、编剧兼原小说作者郭敬明具有数量庞大的粉丝群。从下图表ECCI艺恩艺人品牌智库针对郭敬明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其粉丝以“80 后”“90 后”“00 后”为主——这就构成了电影目标受众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而这个年龄段的人恰好也是目前内地电影院的主要观众群。同时图表也反映出在校学生是郭敬明粉丝团最重要的组成成分, 其中以高中、大学女生为主, 针对这类人群进行适当的电影营销是票房取胜的关键。研究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 我们发现还未踏出校门的学生大多对社会和人生抱有一种“隐蔽”的反抗精神, 重点表现为不切实际的浪漫幻想。精神分析学家认为电影应该是一场使观众愿望得以满足和达成的“梦”, 《小时代》正是抓住这一点对这些人推销这场“青春幻梦”。
具体来说, 《小时代》出品方乐视影业针对原著的网络点击量、用户特征等相关数据进行调查研究, 并对以往观众对同类型影片的评价、反映进行数据分析后, 按照目标受众接受信息的通常方式传播信息, 通过微博、时尚版预告片等年轻人喜爱的信息接收渠道以及话题炒作方式进行电影宣传。此外, 与其他平台合作的联合推广, 比如此前曾与人人网合作推出“青春纪念册”活动, 与招聘网站合作招聘“《小时代》推广专员”, 与淘宝电影合作的互联网发行等都成功吸引了目标受众[5]。
三、大数据推动电影内容的创新
除了预测票房、为营销策略的制定提供借鉴信息以外, 大数据另一个值得研究的应用在于其对电影内容的影响。目前媒介融合的大势为电影大数据的获取提供了诸多便利, 互联网用户对影视剧的讨论持续升温, 一部电影的口碑、话题性无疑成为反向影响电影题材、内容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 大数据对电影内容元素较明显的影响在于导演、演员和故事三方面。在此重点从选材、故事内核角度介绍大数据对电影故事元素的影响作用。
徐峥的新片《港囧》再次引发有关“囧途”的全民话题, 电影上映10 天累计票房达12.8 亿, 打破了此前《泰囧》2012 年底创下的12.68 亿票房纪录, 再度刷新国内2D电影票房新纪录, 使得现象电影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6]。《港囧》在前期策划时有无专业的大数据分析无从考证, 但电影将喜剧、爱情、冒险、青春等诸多元素融入一炉, 其中元素无疑都是近年来最具话题性的关键词——经典电影情怀、中年危机、初恋情结、青春梦想和爱情。
以2014 年票房收入排名前十的国产影片为例, 这10 部影片中的8部都有与《港囧》相同或相似的电影元素, 这对《港囧》前期策划时的题材内容选择具有可借鉴价值。
从表2 中我们发现, 票房排名第一的《心花路放》也有演员徐峥的参与, 与《港囧》相似的“在路上”情境设定, 虽情节不同, 但片中主角同样都是因为爱情踏上旅程。票房排名第9 位的《一步之遥》和《港囧》的主题、内容方面有很大不同, 但两片都着力宣泄向经典致敬的电影情怀。其他几部影片与《港囧》的电影元素相比, 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此可见, 虽然《港囧》上映之后引起了网民大规模话题讨论, 其中不乏负面评价, 但其高票房并非偶然。令人瞩目的票房成绩除了导演、演员的号召力因素以外, 还与电影内容紧贴时下流行元素密不可分。这对电影人运用大数据思维进行电影内容创作有一定启发。
用户数据应用于电影内容生产并非新鲜事, 针对一些数据问题, 例如电影开始多久适合进入正题、故事进入高潮的最佳时间、两个情节点之间相隔多久合适、观众在电影院精力最集中的时间等, 好莱坞早已给出了科学借鉴。悉德·菲尔德经典的“三幕剧结构”理想剧本创作模式揭示了一部电影在结构上最普遍的时间比例分配, 即电影必须在开始后的20-30 分钟之间设置情节点, 电影运行到一半左右, 角色必须采取争取或反抗, 这个转折点通常发生在书面剧本的第60 页左右……而得出这些结论的方式必然是充分的市场调研和数据考量, 这也成为大数据服务于电影内容的雏形。
时下获取用户数据的方式很多, 微博分析、百度指数、数太奇等专业数据统计网站都支持用户数据的提供, 这启发电影人选择合适的讲述方式将时下热点现象、热门话题与电影结合, 成为票房的有力支撑。例如现象级电影《富春山居图》, 电影本身的品质不佳但紧靠文化热点加之明星演员的号召力, 使其成为票房黑马。
四、电影大数据对电影后产品开发的启示
影视大数据在电影方面的应用尚处于探索的初期阶段, 目前仅涉及到票房预测、电影营销方式的变革以及为电影内容提供参照等方面, 更多有价值的应用有待深入发掘, 尤其对内地发展相对滞后的电影后产品开发有重要的启示。
电影后产品开发一直是我国电影业发展的“罩门”。与电影全产业链发展较为成熟的好莱坞相比, 我国在后产品开发阶段的发展滞后是令人头疼的大问题, 严重影响了电影市场结构的稳定和电影产业的整体进步, 因而推进电影后产品开发对我国电影业的持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电影后产品消费实质上属于文化符号消费, 对电影的喜爱程度决定了观众对电影后产品的关注度, 这使得培养观众对电影的消费习惯是电影后产品开发工作的一项长期任务[8]。如何运用大数据时代的优势培养观众的电影消费习惯以填补内地电影后产品开发的空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 电影消费不单指电影的票房收入还包括电影后产品消费。当前中国电影市场的普遍症结在于生产、销售和后产品开发等环节各自为阵, 使得电影后产品开发与前期策划脱节。实际上, 电影后产品开发必须具有前瞻性[9]。电影人应将电影后产品开发与电影前期策划、销售等同时考虑。如今大数据的发展程度还不足以支撑电影后产品开发, 主要原因是大数据对深入挖掘观众接受心理存在局限性。但从目前大数据的发展来看, 使电影后产品开发与电影相关联, 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是可作初步设想的。
目前电影市场上观众年轻化趋势明显, 针对愈加年轻的观众群, 恰当的营销策略能够使电影后产品成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 形成观众对电影的“向心力”。用户数据告诉我们特定类型电影观众的消费习惯和偏好, 这在电影后产品开发中有重要参考价值, 同时后产品开发也能反向影响观众对电影的关注。另外, 电影销售过程中对该电影文化标识性的强化使得电影后产品具有某种特定的象征意义, 有利于影迷身份认同的形成从而反向促进电影票房的增长, 由此形成电影后产品与电影票房之间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五、警惕大数据时代“数据暴政”
大数据在电影方面的应用使电影更加贴近观众需求, 一定程度上破解了电影艺术的密码, 有效促进票房增长。但目前来说大数据本身有一定弊端, 一方面作为开放的、目前仍缺乏健全管理体制的平台, 再加上一些不可控因素的影响, 在大数据搜集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信息纰漏, 最明显的表现在于对有效信息过滤的难度以及匿名信息的可信度。虽然目前确有一些技术能使此类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但百分百确认数据的准确性尚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大数据对数据隐私的涉及也一直是专业人士讳莫如深的话题。
此外还有一个更加迫切的问题值得深思, 即过度依赖大数据将可能导致“数据暴政”。这个概念是由互联网专家叶夫根尼·莫罗佐提出的, 大意在于数据驱动的时代里隐私空间和创新能力因数据滥用而被禁锢由此产生不可想象的社会恶果[10]。引申到电影中来, 电影大数据在我国电影业中的应用尚不成熟, 过度依赖很可能会造成电影本体的削弱。大数据时代, 一些电影人出于商业利益的考量将观众口味作为电影素材选取的标准。为了迎合观众口味进行电影创作也是近期现象电影集体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商业电影迎合观众口味本无可厚非, 但电影除了商业属性之外, 更重要的在于其艺术性。因而电影人不可忽视作品中的人文、美学和伦理价值。而大数据主要来自于量化信息的机械化搜集, 对观众更深层次的感性信息无能为力, 这使得大数据在提升电影的艺术价值方面缺乏指导意义。虽然提升电影人的艺术修养能够达到艺术与商业的融合, 但过度依赖大数据将限制电影人的创作思维, 使创意、灵感的空间大大压缩。长此以往, 必将不利于我国电影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结语
电影大数据在内地电影业中的应用仍然处于摸索阶段。不管是已经应用的电影销售还是对电影内容的影响, 都还只是“摸着石头过河”, 而电影大数据对电影后产品开发的启示更是如此。电影大数据的发展潜力巨大, 将大数据的应用渗透入电影全产业链对于我国电影尤其是商业电影更贴近观众心理、与时俱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必须警惕的是电影大数据仅仅作为借鉴材料参与电影生产, 电影本体的艺术价值无可取代, 电影人应明确其中利害, 避免本末倒置。
参考文献
[1][3]徐子沛.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1.
[2]李迅, 王义之.大数据对电影创意和内容管理的意义[J].当代电影, 2014, (08) :4-8.
[4]人民网-文化频道.“小时代3”PK“后会无期”:郭敬明粉丝多韩氏阵营爱对比[EB/OL].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4/0808/c87423-25429265.html.2015-10-1.
[5]北京商报.《小时代》:“烂片”口碑中的商业营销[EB/OL].http://www.askci.com/bschool/2015/07/20/142662z03.shtml.2015-07-20.
[6]张静.《港囧》票房已超《泰囧》徐峥作品何以如此卖座[N].扬子晚报, 2015-10-05.
[7]刘嘉.2014年国内电影市场综述[N].中国电影报, 2015-01-21.
[8][9]刘藩, 赵玉琦.中国电影后产品几时火起来?[N].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2-04-09.
[10]许敏.大数据时代人们开始担忧“数据暴政”[N].潇湘晨报, 2013-05-23.
大数据视域 篇2
--读《大数据时代》有感
施佳驰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数据”这个词悄然成为了我们的常用词汇;我们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迈进了“大数据时代”.那么,大数据时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英国“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思 库克耶的《大数据时代》对此有着详细而深刻的洞见。
一、什么是大数据?
根据《大数据时代》中所说,“大数据是人们在大规模数据的基础上可以做到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在小规模数据的基础上是无法完成的。大数据是人们获得新的认知、创造新的价值的源泉,大数据还为改变市场、组织机构以及政府与公民关系服务。”、“大数据即一种新型的能力: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通过对海量 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或深刻的洞见。” 大数据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大数据是一个总结性的概念,是对海量数据的总称;第二层含义即书本中所指出的,是一种新型的能力与方式。区别于小规模数据时代的抽样分析,大数据时代,分析的样本不再需要经过抽样,直接将全体数据进行更快更准确地分析。
二、大数据的核心是什么?
大数据的核心应当是减少冗余,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分析、挖掘出庞大数据库独有的价值,以便进行干预或提供相应的资源与服务。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便是资源配置不断优化的过程,大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工具,它能让我们通过分析海量的数据,得知该如何更有效地分配稀缺的资源。
如医院通过对某个病人病史、生活习惯、衣食住行、工作娱乐情况等进行全方位分析,便可以准确了解病人的生活情况与生活环境,精确地指出症结引起原因所在,只要建议病人针对引起病源的因素做出调整或进行医学干预,便可以了,避免了对病人过多的用药与过大范围的盲目干预。
同样的道理,如果银行通过分析某一申请人的家庭情况、消费历史、生活习惯、财务习惯、网页浏览记录等各方面的数据,便可以清晰了解此申请人各方面的情况,甚至可推测其内心的真实想法与将要采取的做法,从而判断申请人的贷款申请资格,决定该不该授信,授信多少等内容,所有的信息在大数据时代,能在系统中搜索一下,几分钟便能全部收集完成。相比以前,()申请人申请后,银行得派出两名客户经理上门进行访问、调查、收集电信、征信等多方面的信息,再进行人工分析、鉴别等过程,耗费的时间多不说,风险也相对更高。
可见,大数据的运用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机构与申请人的时间,更能基于精确的信息,确保风险可控,且保证了授信给该申请人的正确性,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提高资源配置质量。
三、什么是大数据思维?
书中指出,大数据思维是一种意识,认为公开的数据一旦处理得当就能为千百万人急需解决的问题提供答案。大数据与三个重大的思维转变有关:首先,要分析与某事物相关的所有数据,而不再依靠分析少量的样本;其次,乐于接受数据的纷繁复杂,而不再追求精确度;最后,我们的思维不再探求难以捉摸的因果关系,转而关注事物的相关关系。
大数据思维应当是一种意识,认识到大数据的无穷威力,并积极拥抱这个繁荣的时代;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信息,都是可以量化分析的信息。如果将相关的信息进行交互分析,便能获得“上帝的视觉”——窥视知道分析对象的一切,包括所思所想;获得的信息可以通过类比,准确推测分析对象的想法以及未来行为;根据推测出来的内容进行干预或服务,从而获得商业机会;在一切均有记忆、一切均能收集、能更加准确预测未来的时代,我们或许受困于过去的行为;在这个时代,对隐私权、公平与正义的探讨上升至一个新的语境。
四、新的时代,我们该怎么办?
老子说,无为而治。因此,我们还是该吃饭就吃饭,该逛街就逛街,想吃甜点便吃甜点,过自己的生活,努力自己的工作。大数据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工具,所有的工具最终都是为了让我们生活得更加方便、更加如意,而作为最高智慧生物的我们,要做的,便是习学如何通过这新的工具,改造世界,创造生活。
大数据视域 篇3
一、“中”字与“中教育”观
汉字是华夏民族思维模式的具化形态,也是使华夏民族特定思维模式得以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
1.“中”字意蕴,妙在其“中”
研究不难发现,河南人常说“中”(此处读“zhǒng”)。在河南人话语体系中,“中”字四声全有,依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其语调在四声之内不断变化,这看似简单,却很有内涵并颇具特色。其实这是河南人在说话过程中,经思考后,对事物前前后后、上下左右的诸种关系所做出的一个判断,包含着思维、定义和结论。比如,向某人求证做某件事情可不可以时,河南人常常做如下的表达:“你说,中还是不中?”“中,中,老中!”。其发音往往是这样的:“中(zhóng)还是不中(zhōng)?”“中(zhōng),中(zhōng),老中(zhǒng)!”在这里,其语言借助读音的变化,表达的不仅是一种认同,而且是一个思维、判断和价值认定的过程。
“中”字延伸而来,就是事物相对不变的规律性。甲骨文的“中”里上下飘扬的是旗帜和飘带,它们随风而动,忽而向南,忽而向北,这正代表着大自然的规律。其虽然有固定不变的规律,但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我们既要认识“中”的稳定性,又要看到“中”会随着时空的转移而有不同的表现,需要人们根据实际的情况去判断、去分析、去把握。
正是在“中”字的启发之下,成就了我们学校的“中教育”观。在我们的“中教育”观里,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独特的生理条件,独特的心理条件、心理个性。若我们把每个人的特点都找到了,这就是“中”;但“中”绝不是千篇一律的,我们还要找到每个人的独特性,因其材施其教,这才是关键所在。
2.以“中”字的智慧做大做强“中教育”观
“中”字本身,在我们看来,兼具时间和空间两种基本属性。从时间的角度讲,儒家谓:立身行事,要合乎时宜,无过与不及,往往把“时”与“中”连起来,有“时中”之说。“蒙亨,以亨行,时中也。”(《易·蒙》)孔颖达,疏日:“谓居蒙之时,人皆愿亨,若以亨道行之,于时则得中也。”从空间的角度讲,“中”含有正当中之意。《易·乾》:“龙德而正中者也。”朱熹释本义:“正中,不潜而未跃之时也。”
在应试教育体制压迫之下,现在的中学教育,往往把中学办成一种模式,批量生产“人才”。而现实的召唤,让我们感受到了问题之严重,感受到了教育从某种层面上抹杀了人性这一重要元素。所以,我们试图以“中教育”思想,去指导我们的行为,指导我们的管理,进而创造出一个新的、以实践论证为依据的有思想的学校。立足于中学的治理与发展,我们尝试从哲学层面“问中”,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寻中”,从实践层面开始“执中”而“得中”,进而做自己的“中教育”。
“中”道隐映,熠熠生辉。我们努力寻找教育之“中”,并赋予学校优秀品格。依托中原地区独一无二的地理和文化,借助郑州九中群体六十年的教育实践,学校确定了以“中”为核心的学校价值观。它主要包括“精一执中”的学校精神和“修己达人,九德惠风”的校训。“精一”强调聚人之精神于一,唯精才能诚,才能认识天地万物,才能无私无畏,探索真理,继而发现真理。要达到“精一”,就必须做到天人合一、人我合一与知行合一。“执中”要求以“精一”为基础去寻中、问中,把握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各种联系,遵循规律,追求真理。“精一执中”的内核既是潜心向学的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又引领着师生树立特立独行的批判精神。我们雕琢“基于课标”的课堂生态,打造独特的“中”文化生态校同,把对学生的关怀、人格的尊重、督学的严格融入多样的课堂生态之中,以孕育出师生间良好的情感状态,构建课堂之生态。
“精一执中”始于“修己”,任何德行的养成,学问的获得,真理的探索,事业的成功,都源于“修己”,但旨在“达人”。“九德惠风”就是对德的最高境界的表述,“九德”是对“修己”的具体要求。立足于修己的郑州九中,其对社会的影响,通过每个教师施教于每个学生,再由每个学生拓展到每个家庭,而后辐射到整个社会,成为和畅之惠风。执行“一”之标准,行于“中”之内涵,学校生活世界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这个被称作学校的地方”,基于“中教育”观和“种子的信仰”,我们构建生态“大”课堂:我们尊重差异,欣赏差异之美;我们理解个性,让彼此和睦相处;我们呵护教育生态的多样性,让它们在学生的世界里存在着,并和学生一起,美美地生长……
二、“中”文化意境中的生态“大”课堂
中学基础教育,无论怎么说,终归要落到实践层面上。我们的教育若能“时中”“正中”而“执中”,也许就能“得中”。我们的学校便可以做到“适当其时,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正如《礼记·中庸第三十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我们借助“中”和“中教育”,使郑州九中“特立”,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学校。为此,我们开始尝试从“理念识别、环境识别、行为识别”三个层面,打造独特的学校识别系统,让哲学与文化引领学校生活世界的真正变革,开启“中教育”,打造“中”文化意境中的生态校园。
1.生命体的成长要有合适的生长环境,才能形成独特的“本我生态”
“我不相信,没有种子,植物也能发芽,我心中有对种子的信仰:给我一片土壤,我一定能茁壮成长!”正如梭罗所言,种子极其需要适合其生长的生态土壤。
在生生不息的世界里,事物之间相互交谈、回应,形成复杂的对话与生态体系,然后,每粒种子才能在特定的“土壤”中重生。教育生活中教师和学生成长之“本我生态”的形成,同样需要适合其成长之土壤。而学校生活世界这一“土壤”生态是否具有创造l生、人性关怀、批判精神;是否平等、尊重、多元、可选择;是否顺从人的天性,关注细节,重视教育话语下的“弱势群体”;我们的教育思想该如何抽枝发芽?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如何做才能体现综合素养的培养,体现真正的以人为本……这些问题正被郑州九中“生态大课堂”之价值追求所强力叩问。
基于对“人”的哲学追问,我们致力于构建生态“大”课堂。生态“大”课堂是运用生态学原理与方法,研究课堂教学现象及其规律。它将课堂教学及其生态环境相联系,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机理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学的方法来剖析课堂教学的内外部系统,从而分析课堂教学生态功能并揭示生态教学基本规律,是课堂教学和生态学相互渗透的结果。生态“大”课堂是把学生、教师、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评价和学习环境看成一个教学的生态系统,并以此来建立一种整体的、多样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形式,是一种符合学生生理特征和学习生活习性的课堂形态。这样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实践活动整体的、师生交互作用的动态系统,即让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实体在良好的条件下自然、和谐、自由地生长。
2.坚信“种子”的信仰,致力构建文化、心理、行为和谐共生的生态
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绿色的、健康的、美的、和谐的事物等。“生态学”被赋予了整体相关、动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等概念。这与“中教育”观不谋而合。
于是,我们以“尊重、唤醒、激励生命”为核心理念,用联系、互动、发展的观点来重新审视教学情境中的师生关系,注重教师素养、学生特质、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协调共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诸如“协同合作”“伙伴关系”“相互依存”“生命性”“共生性”“民主性”“对话性”“创造性”“多样性”“开放性”“整体性”等教育生态意识贯穿其间,通过优化课堂生态环境,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感悟能力,使师生成为合作的探索者、平等的对话者、创新的学习者。
我们从“教育生态”和“本我生态”的角度来思考。在教育上所信奉的已不再是“优胜劣汰”,而是“共生主义”,努力培养一种“教育生态良心”。无论是“教师教”,还是“学生学”,都呈现出持续性、生态性的特点。这是一种整体“共生”的优雅和千姿百态的美,这是一种真实的有助于个人内心成长的生活。我们学校生活世界里的主人追求:精神上的独立,生活中的解放,固守“笃志好学”的心灵,找到自我,找到个人的特色,唱出自己的歌,并逐步创立一种本我文化和独立精神。
我们依师生之“本我生态”,在理论和实践上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和探索,打造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师教”和“学生学”,改善了教育生态。这些做法在有力促进学校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的同时,也让学校生活世界里的每一个人都能活得有尊严且更加幸福,让更多的学生快乐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投身到学校生活世界里,让我们的教育生活更像生活。
三、生态“大”课堂之价值追问
分数的极致化运用导致的长远的深刻的社会问题发人深省,所以,我们以学生社团的方式变分数交往为特长交往。当然,我们也借助这样的改革,来改善人际关系,改善生活,进而改变学校生态。
这个被称作学校的地方,所重视的正是师生之“本我”生态的锻造,关注的也正是学校生活世界里的人。我们尽可能提供“多样性”,让学生做出选择,让更多学生投入到自己喜爱的学习中来。当前,我们的创新教育实践探索立足于实现“价值中立、思想共生”,追求个体创新性、独立性思维品质的生成,着眼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重点推出创新课改项目,优化课堂生态,增加选择和实践机会。学校将“领袖潜力唤醒课程”作为学生品格拓展的基点,不断以校园特有的方式尊重生命,打造具有九中鲜明特色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尊重学生本我生态,提高学生自主发展能力,激发学生个体潜能,培养有“本土情怀、国际视野”的人才。
“生态大课堂”视域下的师生,正用自己的脚走路,用自己的手创造,且更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思想。直指教育价值本质的生态“大”课堂,也正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每天都爆满的图书馆中体现,在因坐席不够而坐在地上听“博士大讲堂”的学子身上体现,在三尺讲台的自由表达中体现,在每一个九中人身上洋溢着的自信与朝气中体现。
“生态大课堂”视域下的学校生活世界,也正悄然发生着变革:社团招新时的“百团大战”;校同辩论赛的激烈争鸣;毕业季歌友会、跳蚤市场;学生各类团体自发自觉的爱心、志愿行动;学代会参政议政、管理校园之热情;“德苑”“惠中廊”“听雨轩”畔,流动着歌者、击者、论者、辩者、议者,洋溢着豪气、朝气、正气、才气……我们的生态“大”课堂时刻关注生活在学校里的每一个人,也正在努力使学校生活世界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健康、快乐、有尊严、更加幸福地生活。
不少人常以西方哲人康德的问题为根本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应做什么,我能期望什么,人是什么”。作为教育人,我们也常思考并不懈追求和实践这些问题,这让我们倍感此生的快乐也许不是生命本身,而是向更高生活境界上升时的种种艰辛。
怀揣着对“中教育”远景的期望,我们努力让教育的价值目标超越校舍而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这不仅是一种愿望,而且是一种需求,一种达到内心平静与幸福的源泉。我们也更愿:我们的思想像树一样抽枝发芽,成为鲜活的常青树,成长在我们所耕耘的园地里。
四、生态“大”课堂所产生的影响
与其他地方不同,校园颇具“中”文化特色,更具生态意义。多年来,在躁动不安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坚守自己的家园,扎根真土地,怀寂寞求真之心境,寻求教育之本真、心灵之归属。我们努力打造以“中”为核心的生态校园,用哲学与文化引领学校生活世界的真正变革,在很多方面起着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
2010年,我校承办了全国高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研讨会。我校的“分课型构建课型教学模式”研究与全国各地专家、教育者共同分享;我校被评选为“全国十佳现代学校”;河南省教育厅批准我校为“河南省创新教育实验试点学校”;成功举办“第一、二届亚太青年学生领袖大会”,来自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名青年学生参会,我校以实践课程的方式完美表达了对教育的价值理解和追求,提升了校本课程的国际影响力。我们的课程《“精一执中”学生领袖潜力唤醒课程开发与实施》,在“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比”中获得省级一等奖。学校被河南省教育厅批准为“首批河南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试点学校”(学科特色类);成立了河南省首家“博士”工作室,建立了“河南省博士后研发基地”、学校博士后研发基地与河南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共建“河南省教育学博士后联合研究开发基地”;连续十一年荣获“郑州市高中教育教学先进单位”……
在郑州市校本教研推进会成功举办十周年之际,我校的“生态大课堂建设”和“微格教研——郑州九中校本教研实效性探索”,分别得以分享和推广,“让教育更有特色”无疑是对我校内涵发展和校本教研品质的认可;同样,在河南省2014年中小学名校长高峰论坛上,我校做了题为《这个被称作学校的地方——郑州九中生态大课堂的校本实践与同仁们商榷》的主题发言,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印证了我们校本实践方向的正确性。
大数据视域 篇4
(一) 侦查情报的概念
侦查情报是从情报中派生出来的, 是情报的一种, 具有情报的共性。因此, 在对侦查情报下定义之前需了解情报的概念。有的学者用拆字释义的方法, 将“情报”两字拆开, 解释为“有情有报告就是情报”;有的学者认为, “情报即通过一定的形式传递, 为人们所接受并利用的包含有一定知识的信息”。[1]情报的概念是一个不断演进和发展的概念,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 对情报概念的定义也将更加准确。
情报, 按其内容和性质可以分为政治情报、经济情报、军事情报、犯罪情报、科技情报等等, 而我们所说的侦查情报属于犯罪情报的范畴。而“犯罪情报是指在打击犯罪和预防犯罪的领域里, 供决策、部署和行动所必须的犯罪信息以及对其进行加工研究的成果。”[2]
因此, 侦查情报是对犯罪情报的细化, 是特指为了侦查活动的开展所收集到的与破案有关的而又有其保密性的线索。
(二) “大数据”的概念
“大数据”是继物联网、云计算之后的一个热词, 在通过不断对“大数据”多方面的挖掘与运用, 大数据时代也随之来临, 但基于“大数据”概念的抽象性, 目前学界尚无统一定义。有观点认为, “大数据, 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 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3]也有观点将大数据定义为, “不用随机分析法 (抽样调查) 这样的捷径, 而采用所有数据的方法。”[4]“大数据”不同于“海量数据”这样的提法, 其更侧重于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合、利用从而带来更高的效率。大数据的核心并不是我们拥有了多少数据, 而是我们拿数据去做了什么。如果只是堆积在某个地方, 数据是毫无用处的。它的价值在于“使用性”, 而不是数量和存储的地方。而大数据有典型的4V特点:即Volume (大量) 指大数据的数量非常庞大, 这是以往所有媒介都无法承载的。“根据IDC监测, 全球数据量大约每两年翻一番, 意味着人类在最近两年产生的数据量相当于之前产生的全部数据量之和, 截止到2012年, 全球大数据累计量已达到了27亿TB, 这些数据如果刻成CD或光盘叠加起来将超过地球和月球的距离。”[5]Velocity (高速) 大数据以云计算、高速互联网等不同于以往的现代平台方式, 使其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速度都变得更加高速, Variety (多样) 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媒介所固有的信息呈现方式, “大数据”可以将信息字符化、图形化等产生了多样的信息资料, Value (价值) , 这里的价值不仅仅指对“大数据”进行合理应用并对其进行正确、准确的分析, 将会带来很高的价值回报。而更强调其价值密度, 以往传统媒介所收集和处理的信息多为关系型数据, 数据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 通常采用传统的手段即可分析并加以解决。而“大数据”视域下, 所获得的海量数据之间的联系变得不那么明显, 且一个视频其中有价值的线索或信息只有两三分钟, 如何在如此海量且价值密度低的数据之中更好的提高其获取及应用效率是现代“大数据”研究的重点内容。
(三) “大数据”与侦查情报的关系
“大数据”作为近年来不断发展的新兴事物, 其在各方面的应用都产生了极大的价值。首先, “大数据”似乎更贴合与商业领域, 在各个势头正旺的电商行业, 对“大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架构、拆分等多种技术也正在不断研发, 以面对不断产生的新型问题。而“大数据”在犯罪侦查和犯罪领域的应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这其中就必不可少需要“大数据”信息的支持, “大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信息的获取、收集及处理过程。但是, 并不是所有“大数据”都可以称得上是情报, 情报的特殊性决定其具有保密性、价值性、关联性等特点。大多数侦查情报都是需要保密, 且必须对具体案件的侦破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才称得上是侦查情报。而“大数据”价值密度低的特点就决定了在海量数据中想要收集和分析出有用的信息, 才称得上是情报。两者似乎存在着交叉包含的关系。
“大数据”其内涵不仅仅在于其内容, 也在于其获取手段的不断翻新, 因此两者之间也存在着手段与内容的关系。通过对“大数据”平台的架构, 通过“断点”设计及实时查询功能的不断研发, “大数据”的应用能够为侦查情报的获取、收集、分析、处理等流程提供技术支持。因此, 有必要对“大数据”视域下侦查情报的变化进行研究, 并不断进行进一步完善。
二、“大数据”视域下侦查情报的变化
大数据”的可视化和发现性, 使得搜索与可视化成为热门应用, 也让数据更加精准。在设别层面, 拥有了经过优化的一体化设备, 使得数据制造和分析更加便捷, 成本也更低。那么, 在大数据视域下对侦查情报的获取及应用会产生怎样不同于传统侦查情报的变化。
(一) 侦查情报数量及质量的提高
在传统媒介下, 侦查机关在侦查犯罪案件的过程中, 所能收集到情报资料是有限的。传统的媒介有其与生俱来的劣势, 比如, 侦查机关通常只会采用现场勘查、排队摸查、跟踪犯罪嫌疑人等手段获取情报。虽然对于特殊案件, 会采用特殊侦查手段来获得侦查情报, 但总体来说, 侦查情报的获取手段存在数量有限及质量不高的特点。而在大数据视域下, 通常许多信息可以转化为直接客观的数字化形式, 所获取情报的途径将会大大增多, 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收集、整理、整合, 会产生及发现以往不可能发现的情报, 并可以将情报直接转化为信息数据, 一目了然。通过大数据使得侦查情报的数量急剧增加且提高了侦查情报的质量。现在可以将侦查情报进行归纳收集, 更好的保存, 变成数字化更容易分析, 并且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使各个地方的侦查情报能够有效, 及时的传达, 更好的破案。在以往案件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一些假的侦查情报, 这对案件的侦查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而侦查人员也可能因为各种主观和客观原因也可能导致所获得的侦查情报出现问题。而在大数据视域下, 侦查情报可以通过网络载体获得, 并应用多种技术方法进行分析, 使侦查情报加以数据化, 从而提高其准确性。
(二) 侦查情报便捷性的提高
大数据视域下侦查情报的便捷性, 主要体现在其获取层面和应用层面。在获取层面上, 侦查情报获取的数量及质量的提高已经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通过大数据可以搭建各种平台, 从而更加便捷的获取情报。而在应用层面, 主要体现在侦查情报信息资源的共享变得更加快捷。以往传统侦查情报往往针对于个案, 且应用传统手段分析侦查情报存在准确性不高等缺点。而在大数据视域下, 可以对收集起来的各项信息进行分析、预测, 并应用大数据所搭建的平台可以将情报迅速传到相关机关, 做到更快更好的破案。
(三) 侦查情报时效性的增强
大数据视域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侦查情报的时效性。传统情况下侦查情报获取的手段主要包括, 应用侦查隐蔽力量及特情获取、对以往刑事档案的收集以及摸排等手段, 这有可能存在不及时的缺点, 从而丧失其应有的价值。而大数据视域下可以及时的获取情报并可以实时地对数据进行分析, 而不会有任何滞后, 保证了数据的时效性。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整合、串联等多种手段, 在对案件进行侦查过程中可以发现许多有用的情报。从宏观层面, 可以发现犯罪规律, 减少侦查死角的存在, 减少犯罪率, 对犯罪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从微观方面, 大数据所展现的信息资料, 让具体案件的侦查变得简单易行, 节约司法资源, 实现个案的公平正义。
(四) 侦查情报的保密性存在风险
在这一层面上, 侦查情报是不同于以上所产生的优点的, 这涉及到大数据所存在的弊端。在大数据视域下, 诚然给我们社会的诸多层面带来诸多便利, 尤其在侦查领域, 无论对侦查情报的获取与应用还是案件侦查的各个过程, 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大数据的整理、分析、预测和控制能够更好、更准确的分析和创造出侦查情报, 达到快速破案的目的。但是正如上文所说, 侦查情报的便捷性可以在不同部门之间流转, 但同时也容易产生侦查情报的保密性与安全性的问题。侦查情报在获取阶段很容易侵犯公民个人的隐私, 比如美国的棱镜门事件, 引起公民的极大愤慨。但大数据中所存有的海量信息如果被错误利用, 就会对人民的隐私乃至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威胁。大数据的应用在美国已经十分普及, 他们将大数据大量的应用于社交媒体、移动网络和对舆情分析上, 进而到达控制选民、管理咨讯和控制敌国的目的。比如, 美国的棱镜门事件就给我们带来了危机感。因此, 如何对所获取的侦查情报进行保密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三、“大数据”视域下侦查情报的进一步完善
“大数据”的运用在侦查情报的获得、处理、分析及应用领域, 都产生了不同于以往的积极影响, 然而过分夸大“大数据”的作用也是片面的, 因此必须扬长避短, 克服“大数据”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并不断完善侦查情报运用的各个环节, 最终为整个侦查活动带来高效益。
(一) 完善侦查情报收集系统
在大数据视域下, 大数据通过云计算、物联网等多种技术的支撑, 使得原来信息匮乏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但, 由于信息的获取量的急速增长, 信息的过度泛滥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在海量的信息面前收集、检索到我们需要的信息与情报?因此, 把好侦查情报收集关是必不可少的。首先, 必须先获取大量的大数据源。所掌握的大数据源越全面, 情报分析就越准确。同时, 大数据还能丰富数据的来源内容, 使不同的事实数据互相补充相互印证, 促进侦查情报质量的提升。为此, 应建立完善大数据视域下的侦查情报收集系统。一是建立特定主题的数据监测系统。人们的各种社会动都会产生大量数据记录, 侦查人员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专题整合, 形成专题数据库, 持续不断采集相关数据, 并形成针对特定人群特定时期特定案件的准确的预判性的情报。二是获取第三方的数据资源。仅靠侦查机关自身所掌握的数据源还远远不够, 因此有必要从第三方主体获取数字化信息。
(二) 完善侦查情报检索系统
我国现在正在进行公安体系改革, 并加强公安基础建设, 在收集侦查情报层面, 可以整合各个部门的资源和社会资源, 并建立情报检索系统, 并通过检索系统提高效率, 挖掘出更加可靠的信息, 使其在侦破案件时更加方便。现在我们虽然有了监控系统等等先进的技术, 但是当发生陌生人在银行取款机上取了别人的钱时, 我们能看到那个人是谁, 但想要查清此人的身份和其现在的所在地还是有所困难的。这样就很难实现由图到人的转变, 想要破获案件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如果我们建立非常丰富的数据库系统, 并通过大数据进行分析, 使各种情报加以串联, 当我们获取此人的面部图像时, 相应此人的近期图像, 以及活动轨迹等等资料都会显示在屏幕上, 这样我们破案效率会大大提高。但此会衍生出一个重要的问题, 这会不会对个人的隐私产生巨大的威胁, 每个人的日程活动都是自由的。其实, 在使用此种手段时, 我们只是进行相应的整合和分析, 获取与此人相关的资料, 并没有对此人的隐私信息加以窥探。也就是说, 当我们部队此人进行调查时, 大量的数据信息是不会被加以整合计算产生出来的, 它只是海量视频资料中的无用信息而已, 当我们需要对此案进行分析时, 才会被挖掘出来, 并加以计算, 而呈现在屏幕上。这也就是侦查检索系统的功能所在。当然, 归根结底数据并不能代替人的思考, 只有明确数据的真实价值, 才有助于我们摆脱对数据的依赖。
(三) 培养大数据侦查人才
在侦查情报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素就是情报人员。情报人员是收集情报的主体, 而在对侦查情报体系进行构建当然要对侦查情报人员进行培养。然而我国目前对大数据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无论对各个领域, 都急需大数据领域的人才, 因此有必要做好大数据领域的人才培养。当然, 对侦查情报这一特殊领域, 我们所需的是一种复合性人才, 要求其不但懂得侦查情报获取的诸多技巧与方法, 更要精通大数据的收集、检索等相关技能。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因此, 侦查机关等国家机关可以与学校展开定向培养模式, 在国家资源的帮助下, 展开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
(四) “大数据”国家战略
“大数据”视域下, 大数据已被多个国家上升为国家战略, 美国并于2014年5月发布, 《2014年全球“大数据”白皮书》, 报告指出, “大数据工具为我们提供了惊人、强有力的契机, 以解锁已存在的和新采集的数据、发现先前难以接近和洞察的现象。大数据具有精简公共服务供给的潜力, 从政府的各个层面提升税款的利用效率, 并大大加强国家安全保障能力。”因此, 我们需要将大数据上升为国家战略进行研究, 做到在宏观层面下对大数据进行应用发展, 从而不断为侦查情报领域的发展提供养料。
(五) 做好数据安全及隐私保护工作
随着对大数据获取, 处理分析能力的提高, 大量零散数据中蕴含的有价值情报能够得以发现并利。这种情况下, 数据安全从传统计算机网络安全, 保密管理等可控安全管理变为无法确知的安全隐患。对于大数据视域下, 侦数据安全及隐私保护可以有以下建议:一是, 侦查机关通过建立与完善情报保密法律法规, 将通过数据获取的侦查情报信息加以纳入。二是, 对侦查人员进行专业化管理, 并严格控制知晓情报的人数及范围, 对特殊案件分析出来的情报, 在此案之后予以封存, 对此案无关的情报加以销毁等。
四、结语
当今社会, 大数据给社会诸多领域带来了诸多便利, 也给侦查领域内情报的获取与收集带来了新的活力与挑战。如何发展优势克服困难, 还是需要不断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裘树样.侦查情报理论应用研究[M].北京:群众出版社, 2009.29.
[2]张巾.犯罪情报学例说[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7.20.
[3]百度百科.大数据.[EB/OL].http://baike.baidu.com/subview/6954399/13647476.htmfr=Aladdin, 2014-06-27.
[4][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肯尼斯·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周涛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39.
大数据视域 篇5
【百度大数据交响乐 揭秘百度大数据的来历】近日,百度推出大数据奏鸣曲,运用百度指数平台分析20热搜事件的涨跌态势,科学绘制大数据生成一条年度热搜事件曲线,并由专业音乐家整理、谱写成曲。据了解,在过去的一年里,百度平均每天接收到超过50亿次搜索需求,用户的每一次搜索点击都成为这首奏鸣曲的音符,13亿人共同奏响了2015时代之音。
这首宏大的年度交响乐曲特别邀请国家著名作曲人张朝谱曲,中国国家交响乐乐团担纲演奏。据了解,这个乐团与新中国共同成长,曾演绎过《梁祝》、《黄河钢琴协奏曲》等经典作品,代表着中国交响乐的最高水平,这也是中国交响乐团首次与百度跨界合作。
这部奏鸣曲信息量庞大,通过艺术的形式把原本冰冷的搜索数据多元化地展现出来。整部乐曲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乐章,2015,从回家开始;第二乐章,重新出发;第三乐章,离别和考验;第四乐章,跋涉中的荣耀;以及第五乐章,永不止步。
乐曲根据搜索指数的曲线抑扬顿挫、婉转起伏,让我们随着音乐不自觉回想起2015共同经历的时代记忆。 过去的2015,我们在行走中探索,在探索中改变,在改变中创新。科技的发展,让原本的绝无仅有逐渐变为生活中的习以为常。
大数据视域 篇6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学,大数据时代,英语教学策略,信息化教学
引言
大数据是信息技术领域中的一项重要的变革, 随着大量非结构化与半结构化数据的出现, 大数据中蕴含的信息价值越来越大, 社会上关于大数据的研究也越来越多。高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 学生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多, 国际一体化成为一个必然趋势, 英语教学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新的环境下, 高校的英语教学也要不断创新,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 在高校的英语教学过程中, 对此, 要积极加强对各种新的信息技术的应用, 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发自身潜力, 加强对高校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数据的挖掘, 从而借助新媒体平台加强各种消息的有效传递, 从而使得高校高校的英语教学效率不断提升, 实现数字化、信息化发展。
一、大数据时代及高校的英语教学现状
(一) 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时代是当前信息技术领域中的一个热词,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学生在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 我国的网民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大数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个概念, 大数据也叫做巨量资料, 可以将大数据时代理解成为一个海量信息的时代, 从字面意义来讲是指有大量丰富的数据存在, 但是数据量的规模并不是大数据存在的真正意义, 大数据存在的真正意义就是在于应用, 是要将这些信息挖掘出来, 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二)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的英语教学现状
随着大数据的不断应用, 当前各个领域对大数据的使用频率也比较高, 高校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 同时也是科研聚集的地方, 很多教授、教研人员都在积极加强科学研究, 在各个领域中随时都有新信息的出现。作为教育的场所, 其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信息, 加强对高校信息的挖掘, 可以有效地将高校的信息呈现出来。在大数据环境下, 高校英语教学变得更加快捷、方便, 大数据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 可以借助互联网实现快速的信息挖掘以及传播目的。比如当前很多大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很喜欢观看一些比较优秀的美剧, 美剧一般都有一定的连续性, 而且逻辑思维较强, 是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的一个重要载体, 而且学生在观看美剧的时候往往也能从中学习英语, 从侧面带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美剧在居民的生活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应该要加强美剧的引导和宣传作用, 加强他们对英语学习的认识, 从而能够积极参与到各种英语学习中来。尽管大数据时代为高校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机遇, 但纵观传统高校英语教学可以发现, 高校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依旧面临许多挑战, 最明显的就是信息化程度不够, 对各种现代技术的应用不足, 这些信息滞后问题在大数据不断应用的过程中得到了一些解决, 比如很多高校当前都已经开始加强高校网络的建立, 并且借助大数据挖掘技术, 对高校的信息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 并且正在积极加强应用, 将这些数据信息与教学过程实现融合, 但需要注意的是, 大数据技术在高校中的使用状况并不乐观。
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策略
(一) 转变传统的高校英语教学观念
加强高校英语教学模式创新, 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对高校发展提出的一个全新的要求, 也是提高高校英语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信息化时代, 承载信息、知识传递功能的高校, 必须要对传统的英语教学理念进行改革。当前很多高校的工作人员对高校的英语教学的理念还比较传统, 使得高校的发展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对此, 高校应该要结合大数据时代对高校提出的全新的要求, 采取各种手段对高校英语教学体系进行全新的设计, 对高校英语教学人员的英语教学理念进行改革, 从而在高校内部实现信息化、数字化英语教学, 加强对各种大数据技术的应用。
(二)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英语学习需求进行了解
大数据时代整个社会都呈现信息化趋势, 在这个过程中, 高校要提高教学效率, 则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的研究, 需要在研究学生的基础上, 借助大数据技术来分析学生在使用网站的检索功能时产生的一些访问记录, 从而对学生的阅读需求进行有效地掌握, 根据这些信息挖掘出学生的行为方式和兴趣爱好, 给学生推送更多感兴趣的信息, 比如有的学生通过学校图书馆系统搜索一些英文原著, 图书馆系统可以根据相应的检索分析技术, 为学生推送更多与英美文学相关的材料, 从而使得学生可以接受到更多的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 高校在推送消息的时候是一种个性化英语教学, 这种推送方式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向性, 被学生接受的成功率更高, 也能帮助高校更好地实现英语教学。在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喜好进行了解之后应该要给学生推送更多消息, 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丰富的资源素材。
(三) 基于学生需求实现个性化英语教学
大数据时代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信息泛滥, 面对如此巨大的信息量, 很多学生都会考虑如何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因此, 学生需要借助外力帮助他们分析潜在需求、挖掘隐性知识、推送所需信息, 以此来满足自身的信息需求。在高校的图书馆中, 有很多丰富的信息, 比如学术资料、文学资料等, 在大数据时代应该要加强对高校图书馆的利用, 为学生提供更多个性化的学习资料, 让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可以加强对这些材料的应用, 提高自己的英语学习水平。再比如可以利用美剧为英语学习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媒体环境。为了引导学生对英语学习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知, 媒体依旧有责任, 各种美剧不仅是让学生放松生活的调剂, 更是要引导学生对英语学习文化进行了解的一个重要载体。首先, 美剧应该要对英语学习进行准确的定位, 能够了解到英语学习在居民生活中的重要意义、美剧对英语学习教育的深入推进带来的意义, 从而能够在媒体宣传过程中对居民关注的英语信息进行宣传, 使得居民能够在生活和工作过程中利用英语学习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其次, 政府和社会要积极合作, 引进更多优秀的美剧, 使得美剧传播的题材类型越来越多, 让群众在观看美剧的时候能够对不同领域中的美剧题材有更多的了解, 并且也能对不同领域和行业中的英语表达有更深的认识, 提高居民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新媒体资源的应用, 离不开各种信息的共享, 学生就是一个重要的分享主体, 在新媒体教学过程中,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可以不再是传统的面对面形式, 教师可以分享各种新媒体资源, 比如教师可以将一些大学英语资源整合在一起, 比如整合一些英语访谈节目, 将其打包上传到网络上, 学生通过对这些信息的下载和学习, 可以提高自己的听力能力和口语能力。学生也可以成为传播的载体, 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将一些新媒体资源传递给自己的同学, 从而实现这些新媒体信息的共享。
结语
综上所述, 大数据是当前时代的特征, 大数据技术应用的领域也十分广泛。借助大数据技术可以使得高校的英语教学变得更加精准, 使得高校的英语教学工作可以更好地开展, 能够不断调整发展战略。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根据大数据时代的特征以及要求, 加强对高校的英语教学范围的拓展, 使得高校的英语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陈霄燕.大数据时代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J].教育, 2015 (09) .
[2]蓝荣聪, 陈永福.大数据视域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 2014 (01) .
[3]杨明辉, 翟宇卉.基于大数据视角下的英语学习模式变革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5 (14) .
[4]姜仕倩.大数据背景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变量分析[J].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报, 2015 (12) .
大数据视域 篇7
“精准资助”首先必须科学把握学生的“需”。习总书记强调扶贫开发要“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对症”、“精准”、“靶向”都是在强调要精准把握人民群众的资助需求。具体到高校学生资助中主要涉及两个关键问题。
(一)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问题, 这是资助需求测评的核心, 也是当前资助工作面临的瓶颈性难题。要做好资助工作, 首先必须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问题, 特别是当前,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迅速扩大, 国家和学校的资助力度也迅速加大, 怎样确保两者及时有效匹配,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基于大数据建设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系统已经逐渐普及并被接受, 这钟量化指标系统不仅能够提高认定的准确率, 而且能够通过大数据库的建立, 及时掌握学生情况, 便于学生管理和教育。例如, 高校可以通过互联网搭建开发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认定系统, 设定诸级指标, 包括家庭所在地、家庭人员工作情况、家庭收入情况、家庭人员受教育情况、学生本人健康状况、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家庭遭受自然灾害状况及家庭遭受突发意外状况等并逐个对指标进行评分, 把以往定性化的认定改为为定量化认定, 用数据说话。此外, 还可以利用校园一卡通系统, 每月对这些学生在校的消费信息数据进行搜集跟踪, 对存在异常消费 (每月消费少于400元或消费突然增加的情况)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电话、电脑访问留言、面谈、走访等方式了解学生家庭或个人动态变化, 进行个性化资助, 这些都是大数据在高校资助工作中积极作用, 但是也不能忽略信息泄露所带来的弊端, 因此对搜集好的数据除了分析、应用之外, 还应当注意数据的保密性问题。
(二) 由“经济资助”转变为“按需资助”, 注意全面、动态地把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部分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 受家庭经济条件、教育资源和成长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大部分困难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偏低, 职业发展能力不足, 就业竞争力不强, 因此, 大部分困难学生都希望能在大学阶段逐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增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但是大学中的通识教育课程较少, 特别是在专科院校, 不能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 我们应当以大数据为导向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进行分析, 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 提升贫困学生素质, 实现高校学生资助由基本保障型向发展型资助的转变。素质培养分为“普适性”和“专项性”两部分。普适性素质培养, 是通过聘请校内老师或校外行业精英、作为授课导师, 着重开展礼仪、演说能力、办公软件、公文写作、行政管理、英语口语、积极心理、职业素质提升、团队体验式实训等内容的素质培养, 贯穿大学全学程, 全面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 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专项性素质培养则是与企业或行业协会深度合作, 以企业或行业协会为主导, 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职业素养、职业发展能力等专项拓展训练。而为了加强素质培养的效果, 我们也可以通过大数据将学生所有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分析, 学生的行为、习惯、喜好均被量化, 授课老师就能以数据为导向替学生提供个人化的推荐、建议等, 因材施教, 提高素质培养的实效。
二、高校学生精准资助模式以“分层助学”作为基本模式
高校学生精准资助是建立在“按需资助”的基础之上, 因此以分层助学模式为精准资助的基本模式。分层助学模式是通过大数据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消费情况、贷款情况、家庭情况、参加社团情况、志愿服务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的基础上, 以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样化需求为主要目的, 由低到高分为三个不同层次需求的模式。
(一) 基本需求的层次, 即要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有基本的保障。这是面向全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 其基本目标是“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在这个层面上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 主要通过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予以解决。就目前情况而言, 应该说已经基本解决了最低需求的问题。
(二) 求知需求的层次, 即通过资助工作促进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习总书记曾强调:坚持精准扶贫“要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提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就业能力, 努力阻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打开孩子们通过学习成长、青壮年通过多渠道就业改变命运的扎实通道, 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这一重要思想就是在强调资助要与育人有机融合。这就要求我们在资助项目的设计、资助资源的预算分配上进行结构调整, 避免“平均分配”、“轮流受助”现象的发生, 总体原则应当坚持增加激励性资助项目, 减少无偿资助, 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勤工助学等个人的努力获得助学金, 促进学生学业发展和能力提升, 同时, 还要培养好受助学生的诚信意识、感恩意识, 让广大受助学生有感激之情、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
(三) 追求卓越的层次, 即通过资助工作将一部分优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培养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 是国家“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战略部署的必然要求, 也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价值所在。有些高校就设立了创业助学金项目, 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新创业, 这是资助工作大有可为的空间。
三、建立高校学生精准资助模式的基本保障是资助工作的专业化
专业化的资助工作有三个主要方面。
(一) 专业化的队伍。要建立独立建制的学生资助工作机构, 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 配备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专业化人员, 加大对大数据人才培养的力度, 内部挖潜, 设立大数据人才培养课堂, 为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夯实人才基础。
(二) 专业化的研究。要把资助工作当成一门学问, 从学生资助的基本原理、科学方法和国际比较等方面进行专业研究与探索, 大量借鉴、吸收大数据研究成果推动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落实。
(三) 专业化的平台。就是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理论和技术构建学生资助工作的信息化平台, 通过搜集大量的学生和资助信息为基础, 加强学生资助信息化建设, 提升资助工作的效率。
总而言之, 在大数据时代, 高校资助工作者只有立足大数据, 不断创新高校资助模式, 建立以认定精准化、资助分层化、资助专业化为特征的精准资助模式, 才能真正实现高校资助工作的精准化。
大数据视域 篇8
一、大数据管理已经成为战略课题
追溯“大数据”一词, 其提出已经有十几年时间, 1998年, 《科学》杂志在一篇文章中使用了“大数据的管理者”的表述。在这之后的十多年时间里, 在欧美国家, 是一个大数据存储和运用水平的阶梯式上升过程, 到2011年5月, EMC World 2011大会宣布该次会议主题为“云计算相遇大数据”, 由此“大数据”一词成为热门。而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是全球知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数据, 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 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 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 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由此, “大数据时代”成为“互联网时代”之后又一个概括时代特征的词语。
在互联网时代, 中国起步虽晚, 但是一路高歌猛进, 成为成为互联网大国——我国的人口数量世界第一、互联网用户数也位居世界第一,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我们的手机持有量也位居世界第一。但是我们国家还不是一个数据大国:“2011年, 麦肯锡公司以2010年度各国新增的存储器为基准, 对全世界大数据的分布作了一个研究和统计, 中国2010年新增的数据量约为250拍, 不及日本的400拍、欧洲的2000拍, 和美国的3500拍相比, 更是连十分之一都不到。”而数据的存储与统计的量直接关系到管理与运用的水平, 由此可见, 我国的大数据的管理与运用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 还存在较大差距。这既不利于进一步发展与解放生产力、提高文化创新能力, 又与我国的大国形象不符, 因此, 我国对数据资源的管理与运用, 已经成为了战略课题, 而大数据的管理在新闻出版行业的运用更是迫在眉睫:传统的新闻出版行业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已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新技术的使用、新渠道的建立、新管理方式的推广、新道路的寻找, 都需要与新媒体的融合, 需要从粗放式的运营转为精细化的运营, 而这些都与大数据的管理与运用分不开。
二、读者资源的传统管理
读者是期刊社编辑最可宝贵的资源, 是期刊的立身之本, 甚至可以说, 读者是期刊的“衣食父母”, 就像传统的演员常常说观众就是自己的衣食父母一样。而没有读者的期刊, 就如同没有观众的演员, 戏唱得再好, 也不能自己演给自己看。传统的对读者资源的维护方式, 大致有以下一些方式:
其一, 重中之重是做好内容, 也就是常常说的“内容为王”, 酒香不怕巷子深, 有了好的内容, 自然能够吸引读者;
其二, 直接的服务方式:有的期刊社设有“读者服务部”, 为读者提供邮购服务;
其三, 柔性的服务方式:设置“来信答疑”“情感信箱”“编读往来”等栏目, 加强编读互动, 解疑答惑, 让读者对编辑有亲切之感;
其四, 采用问卷调查或者街头调查的方式, 获取读者的需求信息或评价信息。
其五, 面对面或一对一的联系与活动, 例如读者联谊会、编辑给读者的亲笔回信等, 通过实际的接触, 增进读者对杂志的了解与信任, 培养读者对杂志的感情。
……
以上所述的种种维护读者资源的方式, 都属于传统的、常见的方式, 这些方式是在杂志发展的这么多年来编辑们摸索出的方式, 曾经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是在大数据时代, 我们应该对读者资源有更细致的服务、更精细的管理。
三、大数据时代如何管理读者资源
在大数据时代, 读者对于期刊社来说, 不应该再是一定模糊的群体、一个集合名词, 而应该是一个一个鲜活的人, 期刊社要对自己的读者的喜好、行为模式、思维模式、消费模式有研究、有管理, 才能做到有针对性的服务, 才能维护好、管理好自己的读者资源。
首先, 期刊社要建立自己的读者资源数据库。“在大数据时代, 海量数据已经成为一种重要无形资产, 蕴藏着巨大的商业资本, 云计算的出现使人们得以存储、分析并利用大数据, 将其转化成经济利益。各大科技期刊数据库长期积累的原始数据在大数据时代应当被充分发掘并利用。”不同的期刊对应的读者群不一样, 那么如何掌握你的读者群的特征?以往可能采用问卷调查、街头调查的方式, 但是这样选取的样本是有限的, 调查的内容也是有限的。如今可以建立自己读者的数据库, 数据库的构建可以通过在邮政订阅、网络订购、电话订购以及编读活动时候采集数据, 也可以运用网络媒体、新媒介采集数据。例如某期刊社在成立20周年时建立了该活动的微信群、QQ群, 就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采集读者信息。采集的读者信息包括读者的性别、阶层、年龄、喜好等多方面的信息, 读者数据库的信息越庞大, 采集的读者数据越多, 归纳出的群体特征越具有可信度, 就越能指导期刊的内容走向和运营策略。
其次, 建立读者资源数据采集的业务考核机制。让营销发行人员、新媒体运营人员、采编人员都树立读者资源数据采集的意识, 让相关人员在接触读者的时候把数据采集作为一个重要任务才对待, 例如每位员工每年必须完成多少数据采集、每位员工为数据采集提出多少方案等都可以纳入工作考评的内容中去。全社也要完成数据采集的全年统计和次年规划, 实现数据采集的逐步细化与增长, 因为有了庞大的读者数据库, 才能谈得上读者资源数据的管理与运用。
第三, 根据读者资源数据库, 实现点对点的精细服务。例如:采集读者资源数据时, 有的读者的喜好有“参加评刊会”这一项, 那么当编辑部举办评刊会时, 就可以通知相关读者参加;有的读者喜好“演出信息”这一项, 那么当杂志新开与演出信息相关的栏目, 则可以通过短信平台、电邮平台、微信平台等各种平台告知相关读者;有的读者有购买期刊合订本的需求, 那么通过大数据平台统计后发现, 有相关需求的读者达到几千名以上, 那么期刊社可以推出相应的合订本, 点对点推送相关信息, 实现内容的再增值;又如, 期刊社可以推出内容的预告活动, 根据先期统计的读者的阅读喜好来分类推送预告内容, 而不是笼统地在公共平台上推送。
第四, 实现读者资源数据库的动态管理。读者资源的数据不是封闭式的, 而是动态的, 例如:一本以大学生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杂志, 其读者资源的数据可能就会每年度更新, 那么其读者资源数据库就应该每年实现更新;例如读者资源数据显示读者量出现大幅度增长或下滑, 则要思考其经验与教训, 由此才能指导期刊的内容制作运营发行。
第五, 运用读者资源数据库实现广告的精准投放。读者资源是期刊社的宝贵资源, 而广告客户看中的正是期刊社的读者资源。有了读者资源数据库, 运营人员在面对广告客户的时候就有了更严谨的数据支持, 能帮助广告客户实现广告的精准投放, 实现期刊社与广告客户的双赢。
第六, 利用开放的数据资源补充读者资源数据库。“2004年,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其部长级会议上发布了《21世纪科学技术与创新公报》, 提倡所有获公共资金支持的研究数据都应能被公众获取和共享。”公共数据的开放可以用来为读者资源数据库提供分析背景、比对数据, 从而形成对数据的有效利用与甄别使用。
第七, 期刊社要为读者资源数据库提供经费保障、人员保障, 使之形成长效的机制。“2012年3月, 奥巴马政府发布《大数据研究和发展倡议》, 为此注资2亿美元, 体现了美国政府对大数据建设的决心与重视。”没有无本之木, 也没有无源之水, 要有资金的支持和人力的保障, 读者资源数据库才能长远发展, 而如果能实现读者资源的大数据管理, 这笔花费一定是值得的。
四、结语
曾经, 互联网时代平媒如何突围是热门话题, 而如今, 大数据时代平媒如何突围将对从业者提出新的问题。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认为中国人特别不擅长数目字的管理:“而最大的毛病, 则是西欧和日本都已以商业组织的精神一切按实情主持国政的时候, 中国仍然是亿万军民不能在数目字上管理。……”老问题遇上新挑战, 对于期刊从业者来说, 近年来饱受冲击, 已经没有别的选择, 必须迎难而上, 直面挑战, 那么, 迈出第一步, 做好读者资源的大数据管理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因为只有提高读者资源的管理水平、开发水平, 才能提高期刊社的盈利水平, 保障期刊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绎.基于文献计量的“大数据”研究[J].图书馆杂志, 2012 (9) :29
[2]吴鸣谦, 孙守增, 等.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变革与挑战[J].科技与出版, 2014 (10) :59
[3]周引, 王元, 等.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受众受众行为分析.第十二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 2014 (9) :106
[4]何琳, 常颖聪.国内外科学数据出版研究进展.图书情报工作[J].2014 (5) :104
多层次视域数据采集系统研究 篇9
计算机视觉技术在作物检测方面主要应用于土壤和杂草等背景的识别、叶面积和株高测量、叶片的形态识别及作物营养信息检测等方面[1]。对作物长势的研究, 已从简单的形状研究发展到用颜色进行作物长势形态指标分析, 从简单的通过叶面积做长势判断发展到作物水肥缺素诊断、病虫草害监测与防治等方面的研究[2]。因此, 对图像的质量和图像获取的实时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作物图像的适时采集变得非常重要。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作物图像数据采集的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地提高。但仍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如作物图像数据采集手段还相对落后, 主要是通过人工定时定点使用数码相机等便携设备进行采集, 存在适时性不高、连续监测能力差、效率低等问题。
至目前为止, 对作物图像获取技术和方法的研究较少。宋亚杰等[3]和谢守勇等[4]通过数码相机在现场采集金莲花叶片图像。刘立波和周国民研制了一套基于数码相机的图像采集系统, 用于拍摄作物叶片[5]。李敏等利用图像获取设备、下位机等研究出了作物数字图像远程实时获取系统[1]。史国斌等[6]采用CCD红外摄像头和嵌入式系统, 结合GPRS网络, 实现了农作物图像及温湿度无线远程监测系统。在现有研究成果之上, 本研究基于作物信息远程提取技术, 提出了采用网络摄像机, 通过有线广域网、无线局域网或商业移动通讯网络将远程监测的农业图像适时传输到数据中心的方案。
综上, 针对目前作物图像采集存在的问题, 本文提出了采用物理网络摄像机作为前端图像自动采集设备, 结合有线和无线数据传输, 实现多层次视域图像远程采集方案。本方案为作物图像信息的采集提供了新思路、新手段。为此, 重点研究了作物图像数据的获取, 并完成了系统整体方案的设计与实现。
1多层次视域图像
本研究针对不同的应用需求, 需要采集的图像数据主要有:
1) 作物的器官图像。针对作物水肥缺素诊断、病虫草害等监测与防治、果实成熟度检测等问题, 需采集作物的花、茎、叶、果实等器官的图像数据[7]。
2) 作物个体或群体图像。针对作物个体长势监测、形状描述与识别、田间作业自动导航等问题, 需采集反映苗、茎、穗总数、群体长势、长相以及整齐度等信息的图像数据[8]。
3) 生产区域图像。针对精细农业[9]作业大面积高效作业、产区产量评估、产业生产示范等问题, 需采集作物生产区域内的全景图像[10]。
上述分析表明, 针对不同层次研究和应用的需求, 系统需采集作物的器官图像、个体或群体图像、生产区域视频流等数据, 构成了多层次视域[12]图像的数据源。
1. 1图像采集方案的选择
1. 1. 1传统模数结合远程图像采集方案
传统远程图像采集方案主要由采集、传输、管理控制、存储和显示5部分构成。采集传感器由模拟摄像机构成, 模拟视频信号通过电线或光纤传输至视频矩阵进行模数转换, 得到数字化视频和图像, 采用DVR ( 数字硬盘录像机)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存储, 利用模拟显示器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模拟显示。
面对远程图像采集技术应用规模日益扩展和新应用不断增加的形势, 传统远程图像采集方案在系统设计、应用、管理和维护等方面越来越复杂, 出现了无法逾越的瓶颈。譬如: 在采集前端, 每新增1个节点需要同时增加线路、光端机、视频分配器、矩阵端口和DVR存储等系统; 系统中存在大量线路、转接头及各种模拟、数字设施和集成软件, 工程实施复杂, 后期维护非常困难; 采集海量数据的存储需要大量DVR, 存储空间无法统一管理, 检索效率低; 存储的数据缺少保护, 可靠性低, 并且存在模拟和数字2套架构, 规模联网面临标准不一致、异构系统架构复杂等诸多问题。
1. 1. 2 IP网络远程图像采集方案
与传统远程图像采集方案相比, IP网络远程图像采集方案 ( 如图1所示[11]) , 采用视频编码数字采集 ( 模拟摄像机+ 编码器/或网络摄像机- IP Camera) 代替模拟采集, 以IP网络代替“光纤+ 光端机/电缆+ 矩阵”实现数据传输; 采用IP SAN /NVR数字存储代替VCR /DVR存储, 以标准信令 ( SIP) 代替厂商私有控制协议, 并独立为管理平台。通过前端数字化、传输网络化、流媒体管理和异构平台对接等方式实现基于网络的远程图像采集平台。
IP网络远程图像采集系统完全克服了传统远程图像采集方案的局限性, 具有扩展性强、投入少、维护成本低等优点。因此, 本研究采用IP网络远程图像采集方案来构建远程图像采集系统。
1. 2设备选型
网络摄像机 ( IPC - IP Camera) 集视频采集、编码压缩、网络传输等多种功能于一体[12], 通过内置嵌入式芯片, 集成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 将CCD摄像机传送的视频信号数字化后经由高效压缩芯片进行压缩编码形成图像码流, 通过IP网络进行实时传输。用户可以直接用浏览器查看Web服务器上的摄像机图像, 授权用户还可以控制摄像机云台镜头的动作或对系统进行操作和配置。
网络摄像机利用CCD进行光电转换后仅需1次A / D转换, 能有效减少图像质量损失。采用逐行扫描方式, 相比于模拟摄像机, 获取的图像质量更高, 且其分辨率仅受镜头性能限制, 可实现百万像素级甚至更高分辨率图像的采集。网络摄像机完全可以替代IP网络远程图像采集方案中的模拟摄像机+ 编码器的前端图像采集方式。该技术与模拟摄像机的相关性能比较, 如表1所示。
基于功能够用、性价比高及二次开发技术支持完备性等原则, 本研究采用深圳亿维锐创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网络摄像机作为图像采集前端设备。该网络摄像机配置了自带变焦镜头的图像采集传感器一体机, 内置云台和数字解码器于一体, 可任意迅速定位和连续追踪扫描, 实现图像采集, 能够自动适应环境明暗和目标远近的变化。采用该公司标清YW7200网络摄像机采集作物生产区域图像, 高清YW7200H - SA10网络摄像采集作物个域图像。
YW7200标清网络摄像机配置可进行23倍光学变焦和10倍数字变焦的LG高清540线超宽动态日夜型一体机作为图像采集传感器, 能够实现704 × 576分辨率的图像采集。YW7200H - SA10高清网络摄像机运用可以进行10倍光学变焦的SONY FCB H11高清一体机作为图像采集传感器, 能够实现1280x720分辨率的图像采集。YW7200和YW7200H - SA10型网络摄像机的其它主要技术参数, 如表2所示。
2系统方案设计
目前, 农业图像获取方法主要是人工定时定点用数码相机等设备进行采集, 存在适时性不高、连续监测能力差等问题。基于图像的田间及作物信息远程提取系统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网络远程采集图像, 并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适时提取作物生长信息。为了构建既能适时采集图像, 又能实现远程传输与控制的图像采集系统, 本文提出采用多层次视域图像远程采集架构, 如图2所示。前端选取摄像机为图像采集传感器, 实现田间图像适时采集; 数据传输基于TCP / IP网络, 以互联网为介质实现远程实时传输; 数据采集服务实现图像的管理; 数据集成平台对采集的图像进行分析处理, 分析结果基于Web服务器通过互联网进行发布。
3实现方案
3. 1内部网络连接
尽管超五类双绞线连接的理论传输距离可达150m[13 - 14], 但测试表明: 由于网络摄像机功率有限, 采用超五类双绞线连接方式的实际可靠传输距离为75m以内。
由于农业生产环境较为复杂, 采集点网络摄像机与网络接入点往往相距大于75m, 虽然可采用网络信号增强器对传输信号进行放大后再接入网络, 但实验表明, 网络增强器在放大信号的同时也放大了噪声, 从而降低了图像的信噪比。实际应用中仅能进行一次增强, 最多只增加75m的延长距离。另外, 有线连接田间布线成本高, 并且会对田间耕作造成影响, 可扩充性、灵活性差, 当增加或者减少图像采集点时, 部署成本相对较高。
因此,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选用有线网络方式进行连接; 在距离较远, 施工环境复杂的情况下, 本研究采用无线网桥设备连接网络摄像机与网络接入方案, 如图3所示。
无线网桥设备可设置为无线覆盖模式、客户桥模式和无线桥接模式。无线覆盖模式即AP模式, 网络摄像机通过客户桥模式接入AP, 如图3 ( a) 所示。但由于功率限制, 这种连接方式其理论极限传输距离一般为3km。当传输距离超过理论极限传输距离时, 需要在不同的AP之间采用无线桥接模式连接不同地方的局域网, 如图3 ( b) 所示。
无线网桥采用IEEE802. 11b /g /a制式, 支持11Mbps, 54Mbps及更高的传输带宽, 能够保证采用H. 264 / MPEG - 1 /2 /4等格式的数字视频流稳定可靠地进行传输; 采用物理地址 ( MAC) 过滤和连线对等保密 ( WEP) 安全技术, 确保了数据的安全性; 采用无线传输设备, 不破坏原有环境设施, 施工周期短, 性价比高, 扩充性强, 只需增加或减少图像采集点的无线桥接器, 便可实现采集点的增加或减少[15 - 17]。
基于功能够用、性价比高的原则, 本研究采用En- Genius公司生产的EOC1650无线网桥, 其无线传输范围覆盖3km, 能够满足远程图像采集系统的需求, 主要技术参数如表3所示。
3. 2 Internet接入
根据现场Internet网络接入条件, 用于获取产区的各类监测视频和图像的网络摄像机拟通过3类方案接入Internet:
1) 申请公网固定IP地址直接将网络摄像机接入Internet。该方案传输速率高、拓扑结构简单; 但IP租用费用高, 仅适用于Internet基础网络设施环境较好的地区。
2) 通过ASDL将网络摄像机接入Internet, 并利用公司提供的域名服务器将动态的IP地址绑定到1个固定的域名以便于数据采集。该方案上行传输速率较慢、拓扑结构简单, 且费用低, 对于Internet基础网络设施环境要求低, 覆盖范围广。
3) 申请1个固定公网IP地址, 多台网络摄像机构成内网, 通过路由器的端口转发功能, 实现外网IP端口和内网摄像机之间的端口映射, 每台摄像机都可以为外网提供服务。该方案传输速率较高、拓扑结构复杂, 同时节省了IP租用费用。
4实验及结果
基于上述分析, 构建了如图4所示的基于图像的田间及作物信息远程采集系统架构。基于该架构, 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试验示范站, 在陕西、青海、海南等地建设了11个远程图像采集系统, 共布设22个网络摄像机。为各类应用提供统一图像采集、信息共享和接入平台, 以实现资源共享, 并提高管理效率。远程图像采集实施方案详如表4所示。
图5是眉县猕猴桃栽培实验区远程图像采集系统架构, 网络摄像机采用YW7200H - SA10高清网络摄像机, 利用无线网桥以独立IP接入Internet网络。 图6 ( a) 是眉县猕猴桃栽培实验区高清图像, 图6 ( b) 是白水苹果栽培试验区的标清图像。
5结束语
大公关视域下的国家形象建构 篇10
如果从学科分析的角度看待国家形象, 我认为有两个学科的视角值得关注。一是公共关系视角, 二是软实力视角。从公共关系视角讲, 公共关系是一门以塑造良好形象为目的的学问。其中, 形象是一个“集合”概念, 它是包括诸种形象的一个“谱系”, 如“国家形象”、“政党形象”、“军队形象”、“企业形象”等, 我们将其统称为“组织形象”。
公共关系学科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和发展, 在“形象”研究上, 已有相当的学术积累, 并创造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而软实力学科是一门前沿学科。称为前沿, 并非它诞生的时间短, 而是因为它至今为止还是“模糊”的。它既不属于“外交学”, 也不属于“政治学”。其“模糊”的本质在于这门学科诞生在当今“跨界”研究的宏大背景下。从软实力学科角度讲,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软实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国新办主任王晨曾在他的一篇重要文章中, 开宗明义地指出:“国家形象, 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
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对国家形象有了更开放、全面、深刻的理解和定位后, 如何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在学科层面的“创造性的转换”, 这既是一个理论课题, 更是一个实践课题。我认为, 应当寻求公共关系学科与软实力学科的再一次“整合”, 形成一种新型的“大公关”理论, 并以此来完成“创造性转换”的任务。
数年前, 我提出了构建大公关的设想, 将其称为“强力公关”理论。至今为止, 这种理论尚有新的关注点。这主要应当体现在“凝聚力”、“影响力”、“协调力”、“参与力”的四力并举上。
首先, “强力公关”理论要进一步塑造国家精神和强化民族凝聚力。在此基础上, “国家精神”和“民族意识”要更加具备世界眼光和国际意识。近年来, 中国积极倡导“和谐世界”的思想, 由此派生了“和谐亚洲”等一系列主张, 这就上升了层面。连美国总统奥巴马2009年6月在开罗大学的演讲中, 也“暗合”了中国倡导的“和谐世界”的主张, 以缓解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之后几个月, 奥巴马又宣布调整了国家“先发制人”的战略, 而他的理论逻辑起点, 恰恰也源于此。
其次, “强力公关”理论要更加重视文化、尤其是传媒的影响力。在人类历史上, 真正具有长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是文化影响力。在“媒介化世界”的今天, 文化的影响力往往要通过传媒凸显。
近年来, 我国在这方面的历史进步举世瞩目。中华文化通过国家间的诸如“文化交流年”、“孔子学院”等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在传媒影响力方面, 我国经过近年来的重大战略调整, 打出了一套套有力的“组合拳”。CNC (新华国际网络电视台) 、CNTV (中央电视台网络电视台) 、环球时报英文版、中国日报等媒体正在实施世界性“进军”。连西方媒体也惊叹“世界传媒的格局正在中国传媒崛起中开始松动、甚至改变”。
第三, “强力公关”理论要特别注重国际公关, 并将其注入到外交工作中, 以增强协调力。近年来, 我国采取了极为积极灵活的外交手段。向世界说明中国, 主动消除别国种种疑虑。与此同时, 积极介入复杂的国际事务, 无论是参与“六方会谈”, 还是援助“日本大地, 都体现出中国的积极性。不仅如此, 我国在公共外交方面, 也开始日益活跃。我国甚至派出了体现国际公关“国际惯例”的“游说团”。
第四, “强力公关”理论要关注国际机构和国际重大活动的参与力。中国在世界舞台上, 充分运用日益强大的国际影响, 积极发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开拓巨大的外交空间。中国正在越来越多的国际机构中占有一席之地。世界卫生组织、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等都有中国的领导人参与, 中国正在参与到世界“规则”的制定中。中国也参与到国际重大活动中, 如参与“奥运会”、“特奥会”、“世博会”、“亚运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