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硫仑与双硫仑样反应(通用8篇)
双硫仑与双硫仑样反应 篇1
摘要:目的 掌握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与双硫仑样反应的机理和症状。方法 通过几例门诊病例对双硫仑样反应进行分析。结果 病例中, 有注射头孢菌素类药物、有口服甲硝唑和阿莫西林者及口服藿香正气水者。应用上述药物后饮酒或应用含有乙醇的药品均会发生药物双硫仑样反应。结论 应用上述几类药物时应避免饮酒或食用含有酒精的食品或药品, 以免发生双硫仑样反应。
关键词:饮酒,双硫仑样反应,甲硝唑,阿莫西林
1 双硫仑样反应
双硫仑样反应, 又称戒酒硫样反应, 其是从双硫仑这种物质开始为人所知的。双硫仑是一种用于橡胶硫化的催化剂, 人们发现, 接触了这种物质的人再接触酒精, 会引起胸闷气短、面部潮红、头痛、恶心等一系列症状, 这便是双硫仑样反应[1]。双硫仑还因此被开发成戒酒药在一些国家上市, 以此建立人们对酒精的厌恶。
酒精进入体内后一般会代谢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由于某些化学结构中含有“甲硫四氮唑侧链”, 抑制了肝细胞线粒体内乙醛脱氢酶的活性, 使乙醛产生后不能进一步氧化代谢, 从而导致体内“乙醛蓄积”的中毒反应。有些特别敏感的人, 甚至只是酒精涂抹皮肤都会出现类似反应。故不只是用药期间, 在停药后, 体内的药物还没有完全代谢掉的时候, 仍有发生双硫仑样反应的可能。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时, 用药期间及停药后的1~2周以内都要远离酒精。
常见的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有:⑴头孢类药物, 如头孢哌酮、头孢曲松等;⑵咪唑类药物:如甲硝唑、奥硝唑等;⑶其他抗菌素:如呋喃唑酮、酮康唑、复方磺胺甲恶唑、异烟肼等;⑷磺脲类降糖药:如格列齐特、格列吡嗪等;⑸其他药物:华法林、妥拉苏林等。
2病例介绍
1.1 患者女性, 57岁, 个体经营者, 因急性甲状腺炎入院治疗,
入院时T 37.6℃、P 83次/min、R 18次/min、BP 135/85mmg, 青霉素皮试阴性, 静脉滴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1.5g, 一日两次静滴, 嘱病人不能饮酒, 第三日晚静点后, 晚餐饮用少量干红, 随即出现头昏、头痛、恶心、呕吐、胸闷, 速回病房。体检:T 36℃、P 110次/min、R 22次/min、BP110/75 mm Hg, 神志清楚、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诊断为饮酒致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戒酒硫样反应。立即给予吸氧, 肌注异丙嗪注射液50 mg、给予地塞米松、维生素C静滴等处理, 2 h后上述症状消失。
1.2 患者男性, 46岁, 事业单位, 因面、颈部充血、头痛、
体虚, 呼吸困难来我院, 家属代述发病前半小时饮用400m L啤酒。查体T 36.3℃、P 100次/min、R 23次/min、BP100/60 mmg, 双肺呼吸音清晰, 未闻及明显干湿罗音, 心律齐, 经询问病史, 病人自述近日由于牙周炎每日口服甲硝唑片剂治疗, 根据服用药物史, 结合临床症状与体征, 诊断为双硫仑反应, 给予地塞米松5 mg静脉推注, 同时补充液体葡萄糖、维生素B6、维生素C, 促进排泄。治疗后2 h症状消失。
1.3 患者男性, 30岁, 本院职工, 因感冒发热自服阿莫西林
1日, 中午饮白酒100 m L, 20分钟后出现颜面紫红、眩晕、心慌、气促、恶心、胸部不适等症状。查体:T 36.2℃、R 25次/min、P 120次/min、Bp 80/50 mm Hg, 神清、烦躁, 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立即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路, 给予地塞米松、维生素C静滴等处理, 3 h后症状逐渐消失。1.4患者男性, 59岁, 退休, 因腹痛、腹泻、轻度呕吐服用藿香正气水15 m L, 一日两次, 口服。病人服药15 min后出现全身皮肤潮红、心悸、头晕、胸闷等症状, 入院, 查体:T 37.2℃、R 19次/min、P 112次/min、Bp 145/85 mm Hg, 唇红, 两肺呼吸音略粗糙, 未闻及干湿性罗音, 心律齐, 心音响亮, 各心脏瓣膜听诊无病理性杂音, 肝脾触及不肿大, 剑突下无压痛;血常规示Hb:127 g/L, WBC:5.6×109/L, N:0.70, L:0.30;尿镜检 (-) , 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经询问病史, 病人自诉1 h前服用降糖药格列吡嗪, 根据病人的服用药物史, 结合临床症状与体征, 诊断双硫仑反应, 因藿香正气水中含有适量乙醇, 而服用格列吡嗪后诱发双硫仑反应。诊断明确后口服氯苯那敏10 mg, 给予葡萄糖、维生素B6、维生素C、抗过敏等治疗, 5 h后症状消失。
3 讨论
出现双硫仑样反应, 应及时停药和停用含乙醇制品, 轻者可自行缓解, 较重者需吸氧及对症治疗, 4~12 h症状逐渐缓解。双硫仑样反应属药源性急症[2], 是由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和乙醇相互作用产生[3]。接诊患者后应问明症状, 明确诊断,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双硫仑样反应的临床表现常容易被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力衰竭等。其反应严重程度与应用药物的剂量、饮酒量呈正比。
文献报告, 目前约有10种抗菌药物在应用 (静脉或口服给药) 中可抑制酒精代谢, 引起乙醛蓄积中毒, 产生双硫仑样反应。冬春季节, 呼吸道感染患者逐渐增多, 使用抗生素的概率也在逐渐增多。因此, 作为一名药师, 应对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的双硫仑样反应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发放抗菌药物或能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时, 应清楚的交代患者在用药期间及停药后7 d内不得应用含有乙醇的药品或食品[3], 亦不得用乙醇进行皮肤消毒或擦洗降温等, 尤其是老年人和患心血管疾病者[4]。
参考文献
[1]李培杰, 焦海胜.静脉滴注头孢哌酮钠合并饮酒所致双硫醒样反应的临床观察[J].临床荟萃, 2002, 12 (3) :134.
[2]伦新强.320例药源性双硫仑样反应的分析[J].中南药学, 2004, 2 (6) :181-182.
[3]黄万龙, 雷招宝.药源性双硫仑反应及其防治[J].中国医疗前沿, 2008, 3 (20) :98-99.
[4]李辉.双硫醒反应60例急诊抢救体会[J].中国急救医学, 2004, 24 (3) :22.
双硫仑样反应32例急诊诊治体会 篇2
关键词 抗生素 饮酒 双硫仑样反应
目前随着抗生素的广泛的应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应用抗生素后饮酒致双硫仑样反应逐渐增多。2008~2011年收治双硫伦样反应患者32例,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32例,男28例,女4例;年龄18~65岁,以35~50岁间居多。在饮酒前均有应用抗生素用药史,既往均无酒精及药物过敏史。其中静点头孢哌酮钠10例,头孢哌酮-舒巴坦钠5例,头孢曲松钠4例,头孢孟多脂2例,甲硝唑3例,口服呋喃唑酮1例,不明药品7例。用药期间饮酒18例,用药后3天内饮酒10例,用药后3~10天内饮酒4例。饮酒量30~150ml,均低于平素饮酒量。患者均与饮酒后5~30分钟内发病。
临床表现:胸闷、心悸、呼吸困难32例,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28例,头晕、头痛26例,血压下降、畏寒15例,恶心、呕吐8例,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25例,ST段下移15例。
诊断标准:①患者近期有应用抗生素用药史;②饮酒后出现双硫仑样反应;③排除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其他疾病。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取平卧位,予以吸氧,建立静脉通路,心电监测。在除外高血压,糖尿病,消化性溃疡等应用激素禁忌证后给予地塞米松10mg静脉注射,纳洛酮1.2mg静脉注射,苯海拉明20mg肌肉注射。同时辅以维生素C、维生素B6、泮托拉唑等药物治疗。并大量补液,利尿,促进酒精代谢,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结 果
32例患者中有2例应家属要求收住院治疗,其余30例患者均于30分钟~4小时症状缓解,治愈离院。
讨 论
饮酒后乙醇进入体内,在肝脏内被乙醇脱氢酶和过氧化氢酶氧化成乙醛,再由乙醛脱氢酶氧化形成乙酸,最后通过三羧酸循环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双硫仑,又称戒酒硫,双硫醛,是乙醇增敏剂,一种戒酒药物。其结构中含有N-甲基硫代四唑(MTT)可抑制肝内乙醛脱氢酶和多巴胺羟化酶,导致乙醛代谢受阻,使血中乙醛含量升高,出现胸闷,头晕,呼吸困难,恶心等不良反应。某些药物结构中含有MTT,应用后饮酒也会产生上述反应称之为双硫仑样反应。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对乙醛脱氢酶的抑制是不可逆的,反应的严重程度与用药剂量及饮酒量的多少成正比,并有持续性[1]。目前临床上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有4大类[2]:①头孢菌素:包括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拉定、头孢甲肟、头孢替安、头孢孟多等。②硝基咪唑类:包括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③降糖药:包括甲苯磺丁脲、优降糖、苯乙双胍。④其他抗菌药:包括呋喃唑酮、灰黄霉素、酮康唑、氯霉素等。
盐酸纳洛酮治疗双硫仑样反应的作用机制是阻止乙醛诱导儿茶酚胺释放。盐酸纳洛酮为二氢吗啡酮的衍生物,是阿片受体拮抗剂,可以拮抗乙醇所致的脑内β2内啡肽对中枢神经系。呼吸循环系统的抑制作用,减少体内多巴胺的释放。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可增加乙醛脱氢酶活性,能明显缩短各症状的持续时间[3]。
目前临床上双硫仑样反应多,文献报道也多,然在专著及药品使用说明中却少有记载。广大医务工作者尤其是基层医务工作者对其认识不足,不能及时提醒患者在用藥期间及用药后1~2周内禁止饮酒。故该反应屡见不鲜,并呈逐年上升之趋势。故希望教材专著的编著者及制药厂家能将该反应加入著作及药物说明书中,以提醒广大医务工作者及患者,减少该反应的发生,并提高该反应的临床确诊率,避免误诊误治。
参考文献
1 伦新强.320例药源性双硫仑样反应的分析[J].中南药学,2004,2(3):181-182.
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82-517.
双硫仑样反应1例 篇3
患者男, 2 8岁, 因皮肤擦伤处理半小时后出现胸闷气短、心悸、面色潮红、四肢颤抖、恶心、呕吐, 于2008年3月21日晚9点入院。患者入院前3天因咽喉肿痛, 在当地村卫生室诊断为“扁桃体炎”。给予静脉滴注头孢哌酮3g, 患者在来本院前2h输完液后骑自行车回家时不慎摔倒, 造成左膝关节下5cm×6cm的皮肤擦伤, 遂又回到村卫生室进行处理。村卫生室医务人员施行过氧化氢、0.9%氯化钠注射液清洗创面后用75%的酒精消毒创面完毕, 无菌敷料包扎, 当时没给予破伤风抗毒素注射。2 h后患者出现胸闷、气短、心悸、面红、恶心、呕吐来院诊治。入院查体:T 36.7℃, BP 16/10kPa, R 20次/min, 心率106次/min, 神清, 全身皮肤无皮疹, 双肺呼吸音清。血常规:W B C 9.8×1 0 9/L, 血红蛋白1 3 0 g/L, 血小板168×10 9/L。尿常规未见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 患者既往无类似症状发生, 否认有其他疾病史。根据患者的诊疗用药情况及外伤处理情况和入院临床症状, 初步诊断为双硫仑样反应。给予吸氧, 氧流量4L/min, 保持呼吸道通畅;氯苯那敏 (扑尔敏) 10mg, 地塞米松10mg, 甲氧氯普胺 (胃复安) 10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00ml中静脉滴注。3h后患者症状缓解, 5h后患者症状全部消失, 住院观察2 4 h后无复发出院。
2 讨论
双硫仑样反应1例报告 篇4
1 病历介绍
患者,男,26岁,农民,因头痛、呼吸困难、四肢麻木30 min,于2011年4月25日19:30收住本院。患者于半月前因鼻塞1周,咳嗽、咳痰3 d,同样住本院治疗,诊断:急性支气管炎,双侧筛窦炎。给克林霉素注射液静滴治疗,症状未完全缓解,后换为头孢匹胺钠注射液静滴治疗,症状完全缓解后,于4月25日出院,当天下午晚餐时,饮白酒50 g后(平常有饮酒史,一般150~250 g),出现头痛,呼吸困难,四肢乏力麻木,不能自主活动,心悸,胸闷,全身不适,而再次送入本院治疗。入院查体:T 37.1℃,P 108次/min,R 26次/min,BP120/70 mm Hg,神志清楚,精神紧张,痛苦病容,面色潮红,眼结膜充血,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颈软,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界不大,HR 108次/min,律齐,无杂音,腹平软,无压痛,肝脾未及,肠鸣音存在,四肢肌力Ⅲ级,肌张力增高,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入院诊断:呼吸困难,四肢麻木原因待查:低钾麻痹?。入院后检查:SpO2>90%;血常规:WBC 7.1×109/L,N 61.2%;电解质:K+3.52 mmol/L,Na+140.20 mmol/L,CL-101.55 mmol/L;肝功:TBIL 50μnol/L,DBIL 16.8μmol/L,IBIL 33.20μmol/L,ALT46 U/L,AST43 U/L,稍偏高,其余正常;肾功、血脂、血糖、心肌酶正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胸片未见异常,头颅CT未见异常。给予吸氧、补液、能量合剂、对症、支持等治疗,以及给血塞通改善循环治疗后,约6 h后症状缓解,后给做24 h动态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检查无异常,最后诊断为:头孢匹胺钠致双硫仑样反应。观察2d后无不适症状,予以出院。
2 讨论
头孢匹胺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力强及对β-内酰胺酶稳定的特点,对革兰氏阳性菌效果好,对革兰氏阴性菌和厌氧菌也有效,其中对绿脓杆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而在临床上已广泛使用,因其化学分子含有“甲硫四氮唑侧链”,与双硫仑中的“N-甲基硫代四唑基团”相似,使用后饮酒会抑制肝细胞线粒体内的乙醛脱氢酶,使乙醛不能进一步氧化,导致体内乙醛聚集,而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临床上称为双硫仑样反应[1]。表现为面色潮红、头痛、腹痛、恶心、呕吐、胸痛、心悸、气促、四肢乏力、血压下降、休克、昏迷等。临床上易误诊为心血管疾病和乙醇中毒,故接诊患者时应边抢救边询问病史,以作出正确诊断,减少误诊率。治疗上,一旦出现双硫仑样反应,应及时停药和停用含乙醇制品,轻者可自行缓解,重者可洗胃,吸气,补液,静滴葡萄糖、VC、VB6及护肝等药物,心绞痛者可改善冠脉循环,血压下降者可使用升压药,昏迷者可给纳洛酮,一般4~12 h症状可缓解。其严重程度与饮酒后用药的时间呈负相关,与饮酒和用药剂量呈正相关[2]。
目前已知,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有头孢菌素类药物,如头孢哌酮、头孢匹胺、头孢拉啶、头孢孟多、头孢克洛等;硝咪唑类药物如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等;其他抗菌药如呋喃唑酮、氯霉素、酮康唑、灰黄霉素等[3]。医务人员应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及防治措施,正确诊断和治疗,尽量避免误诊误治。同时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在用药期间及停药7 d内不得饮酒及使用含乙醇的食物、饮料或药品,以避免或减少该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高志成,陈丽华,王心愉,等.双硫仑反应的发生与防治[J].中国药事,2002,16(12):772-773.
[2]伦新强.32例药源性双硫仑样反应的分析[J].中南药学,2004,2 (3):181-182.
双硫仑样反应17例临床分析 篇5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7例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23~56岁。平均47岁。其中肺部感染3例, 上呼吸道感染8例, 泌尿系感染3例, 肠道感染3例。
1.2 临床表现
17例患者均在应用抗生素期间饮酒后出现不适, 其中静滴头孢哌酮5例、头孢哌酮钠舒巴坦4例、头孢曲松钠2例、甲硝唑2例, 口服呋喃唑酮3例、头孢氨苄1例、。症状有面部潮红、眼结合膜充血、胸闷、气短、喉头水肿、口唇紫绀、呼吸困难头痛、眩晕、恶心、呕吐、低血压、心率加快, 其中3例发生休克, 血压下降至60~70/30~40 mm Hg, 并伴有意识丧失。2例心电图示S-T段下移伴心律失常、轻度呼吸困难、四肢无力, 症状发生于乙醇暴露的0~4 h, 以10~50 min最多, 2例静滴头孢哌酮钠3~4 h后饮酒, 6例6~8 h后饮酒, 1例14 h后饮酒, 1例为先饮酒再给药后出现症状。均饮白酒, 饮酒量100~300 g。严重程度与用药剂量和饮酒量呈正比。
1.3 诊断及治疗
对应用可致双硫仑样反应的头孢菌素等药物的患者, 如饮酒后出现上述症状和体征, 应考虑双硫仑样反应的可能。但要注意与乙醇中毒、心血管疾病等鉴别。我们对12例轻、中度患者给予5%糖盐水、5%~10%葡萄糖液500~1000 ml, 加维生素C、维生素B6、门冬氨酸钾镁等。对有低血压、心率加快, S-T段下移伴心律失常、轻度呼吸困难等表现的5例重度患者, 密切观察患者神志、体温、脉搏、呼吸、心率、心律、血压、尿量及其他临床变化, 备齐急救器械及药品, 如除颤仪、吸痰器、气管切开及静脉切开包, 除上述措施外给予吸氧, 静脉滴注纳洛酮0.4~1.2 mg, 补充液体、促进排泄等、酌用血管活性药物等其他抢救措施。症状均于4 h内缓解。
2讨论
双硫仑是 药物, 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涂料等行业, 机体使用含该药成分的药物制剂后饮酒, 因其抑制肝脏中的乙醛脱氢酶, 导致乙醇的中间代谢产物乙醛的代谢受阻, 使血液中乙醛浓度增加而发生反应[1];严重者可致意识丧失、休克、呼吸抑制、心肌梗塞、急性心力衰竭、惊厥, 甚至导致死亡[2]。白种人、黑种人和亚洲人的ALDH中含同工酶的比例不同, 这影响到乙醛的代谢效率, 约50%的亚洲人的ALDH没有活性[3], 因此他们饮酒后会出现上述反应。某些抗菌药物, 也可抑制乙醛脱氢酶, 而导致与上述相似的反应, 临床上统称为双硫仑样反应。临床上有多种药物能够引起双硫仑样反应, 如甲硝唑、呋喃唑酮、异烟肼、磺胺类、氯磺丙脲、甲苯磺丁脲、华法林、胰岛素、氯霉素、灰黄霉素、妥拉唑啉、硝酸甘油、消心痛、苯海拉明、巴比妥类、氯丙嗪、三氟拉嗪及头孢菌素类的头孢孟多、头孢哌酮、拉氧头孢等。文献报道, 有患者在应用头孢唑啉期间用酒精棉球消毒换药后也发生了双硫仑样反应。涉及双硫仑样反应的抗菌药物主要有:头孢菌素类、硝基咪唑类、呋喃唑酮 (痢特灵) , 以头孢菌素最多见。双硫仑样反应与用药后饮酒有关, 但关于禁止饮酒的时间, 文献报道不一[4], 这种反应的持续时间可以从30 min到几小时, 其严重程度与药量和饮酒多少成正比。目前多数认为服药期间和服药后5~7 d内, 故在用药期间和用药后的1周内避免饮酒, 包括任何含乙醇的饮料、食品、药品、补品。其中1例为先饮酒再给药后出现症状。因此, 也须了解给药前患者的饮酒情况。对于有心血管疾病、肝功能异常 (包括脂肪肝) 、肾功能不全、年老体弱的患者尤应注意, 因为他们出现反应的程度往往 严重, 持续时间更久, 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
轻症双硫仑样反应停用乙醇后症状即逐渐减轻消失, 一般无须特殊处理。但症状严重者需采取相应措施, 不可等待体内乙醛自然氧化, 应积极治疗尽量缩短低血压期。本文5例重度患者, 除补充液体、纠正低血压, 另外给予纳洛酮0.4~1.2 mg静推, 治疗效果良好, 其机制可能与拮抗阿片肽有关外, 也可能与其降低自由基损伤, 逆转乙醇对肝脏烟酰胺嘌呤二核苷酸氧化代谢障碍和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的作用有关。方法简便, 值得推广。 医护人员有必要对应用抗菌药物过程中的双硫仑样反应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在诊疗过程中, 须仔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史及过敏史, 询问饮酒习惯, 同时严格掌握用药适应证, 合理选用药物, 防止滥用倾向, 合理联用配伍。
参考文献
[1]孙定凡, 王士凡.药物不良反应.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 53-54.
[2]周永明, 唐世琪, 等.头孢菌素类药物致囵硫醒样反应45例临床研究.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06, 9 (4) :325.
[3]李德焕.毒理学基础.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482.
双硫仑样反应所致病例2例 篇6
双硫仑样反应又称戒酒硫样反应, 是由于应用药物 (头孢类) 后饮用含有酒精的饮品 (或接触酒精) 导致的体内“乙醛蓄积”的中毒反应[1]。一般病情危急, 发作快, 容易延误治疗, 甚至致死。本院自去年以来恰巧出现2例病例, 就救治过程报道如下。
1 病例简介
1.1
患者男性, 45岁, 1 h前饮用白酒大约2两, 突然出现胸闷, 心慌, 四肢无力, 头晕, 全身大汗等不适症状, 于13年10月15日晚上8点左右由家人朋友急诊送入我科就诊。入院时查体:神志清楚, 血压90/60 mm Hg, 双瞳孔等大等圆, 直径3 mm, 对光反射正常。双肺呼吸音粗, 未闻及干湿啰音, 心率93次/分, 心律齐, 无杂音, 腹部检查以及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 正常心电图。心肌酶谱检查阴性, 血氧饱和度 (Sp O2) 0.90, 随机血糖8.1 mmol/L, 急诊电解质显示血钾3.25 mmol/L, 患者家属称患者有高血压病史2年余, 一直口服心痛定缓释片控制血压, 血压控制良好。饮酒前1 h曾口服一粒该药。考虑患者一直酒量较好, 且无其他病史。再吸氧, 心电监护同时, 予以平衡液开通静脉通道同时, 再仔细询问患者, 患者自称近2 d牙痛, 昨天曾口服2粒头孢氨苄胶囊, 结合病史, 初步考虑为:双硫仑样反应.立即静脉推注10 mg地塞米松, 同时给予纳洛酮0.8 mg, 10%氯化钾15 m L, 维生素C针3 g静脉维持滴注, 1 h后患者心慌, 胸闷, 头晕, 四肢无力症状消失, 下地自行解小便, 血压升至121/86 mm Hg。
1.2
患者男性, 31岁, 本地一牙科诊所医师, 半小时前同朋友聚餐饮用白酒1两左右, 遂出现脸色苍白, 四肢乏力, 头晕, 额头大量冷汗, 由朋友于12年7月16日晚上7点21左右急诊送入我院, 入院时候体检:神清, 面色苍白, 气促, 体温37.1℃, 血压85/66 mm Hg, 双肺呼吸音粗, 未闻及干湿啰音, 心率91次/分, 听诊无杂音, 其他检查无异常。血氧饱和度 (Sp O2) 0.96, 心电图, 和血电解质检查均无异常。患者本素身体佳, 无任何心血管病史, 在和患者交流中获悉, 患者1周前因上呼吸道感染使用过头孢哌酮输液治疗过。初步考虑:双硫仑样反应, 使用地塞米松, 以及常规对症输液后症状缓解。
2 讨论
据报道2012年2月, 美国流行音乐历史上最伟大的天后之一惠特尼休斯敦在酒店浴缸中去世, 后来被证实是由于她在服用某种药物之后又大量饮酒, 药物和酒精的相互作用使其死亡。关于吃感冒药后喝酒导致死亡的案例也时有发生, 实际上是某些抗生素 (头孢类较多) 与酒精产生双硫仑样反应。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有头孢类和咪唑衍生物。头孢菌素类药物中的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曲松、头孢唑林 (先锋Ⅴ号) 、头孢拉啶 (先锋Ⅵ号) 等, 其中以头孢哌酮致双硫仑样反应的报告最多、最敏感, 如有患者在使用后吃酒心巧克力、服用藿香正气水, 甚至仅用酒精处理皮肤也会发生双硫仑样反应。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磺啶、头孢唑肟、头孢克肟, 因不含甲硫四氮唑基团, 在应用期间饮酒不会引起双硫仑样反应。另外甲硝唑 (甲硝唑可抑制酒精的代谢, 服药后饮酒可能出现腹痛、呕吐、头痛等症状) 、替硝唑、酮康唑、呋喃唑酮、氯霉素、甲苯磺丁脲、格列本脲、苯乙双胍等均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2]。酒精进入体内后, 首先在肝细胞内经过“乙醇脱氢酶”的作用氧化为“乙醛”, 乙醛在肝细胞线粒体内经过“乙醛脱氢酶”的作用氧化为“乙酸和乙醛酶A”, 乙酸进一步代谢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由于某些化学结构中含有“甲硫四氮唑侧链”, 抑制了肝细胞线粒体内乙醛脱氢酶的活性, 使乙醛产生后不能进一步氧化代谢, 从而导致体内乙醛聚集, 出现双硫仑样反应。后来发现临床上使用的某些药物, 其化学结构或作用机制与双硫仑相似, 也可产生双硫仑样反应, 又称安塔布司 (antabuse) 反应。使用有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后饮酒, 5 min即可出现症状, 一般多在30 min, 少数在l h内, 很少在1 h后才出现双硫仑样反应。双硫仑样反应与使用药物的剂量、停药后的间隔时间和饮酒的量成正比, 与饮酒种类关系不明确。有报道饮50 m L啤酒出现双硫仑样应。白酒、红酒、黄酒、啤酒和含有乙醇的饮料均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当出现双硫仑样反应时, 常持续2 h左右可逐渐缓解, 重者可持续24 h或数天才能完全缓解。
所以医护人员应提醒患者及其家属, 应用头孢类和咪唑衍生物做治疗时、且停药7 d内, 禁止饮酒 (以及含有酒精的饮品) , 或使用含有酒精的注射剂、酏剂、糖浆剂和强壮剂, 避免使用酪胺食物和含有酒精的食品如调味汁、发酵的食醋等。出现严重戒酒硫样反应时, 要采取相应治疗。如维持血压、抗休克等。必要时吸氧、应用大剂量维生素C、麻黄素和抗组织胺药物, 及时测定血钾并纠正低钾血症[3]。重症可试用半胱氨酸、青霉胺等治疗。
笔者根据多年在急诊前沿工作经验, 该反应特别容易被当做醉酒、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 虽然轻度反应一般可自行消退, 不需特殊处理, 停用酒精后症状即减轻或消失, 但对于发病危急, 患者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时候, 特别是刚进入急诊临床工作的同志经验不足容易忽视导致得不到正确治疗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参考文献
[1]郭培香, 刘桂红, 李治察.急诊救治双硫仑样反应72例临床观察及预防[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5) :105-106.
[2]桂文芳.16例双硫仑样反应的原因分析及急诊救护[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7) :96.
双硫仑样反应的临床救治体会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为我院急诊科于2010年1月至2013年l2月期间收治48例诊断为双硫仑样反应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38例, 女性患者10例;患者年龄19~64岁, 平均36.5岁。其中应用一代头孢菌素者12例, 二代头孢菌素者20例, 三代头孢菌素者26例, 全部患者在应用头孢菌素前皮试均为阴性, 同时全部患者无头孢菌素类及乙醇过敏史。其中28例患者为用药后当天饮酒引起反应, 14例患者应用头孢菌素前1 d晚上有饮酒史, 第2天应用头孢菌素后出现反应, 6例患者应用头孢菌素后2~7 d饮酒出现反应。
1.2 临床表现:
患者入院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双硫仑样反应, 其中面色潮红、出汗40例;心前区疼痛及濒死感5例。头痛、头晕38例;胸闷、心悸37例;出现一过性低血压8例;呼吸困难19例;恶心、呕吐24例;患者行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动过速38例, 室性期前收缩1例, 房性期前收缩5例, ST-T改变4例。血钾降低2例, 血糖升高6例。
1.3 急救措施:
患者入院后立即取平卧位, 常规吸氧、改善组织缺氧, 同时检查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心肌酶谱、电解质等, 监测生命体征;对血压低、休克患者给予快速补充晶体液, 必要时应用多巴胺等升压药物;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 mg或肌注异丙嗪25 mg;对于恶心呕吐者给予维生素B12或胃复安肌注;对于意识不清、嗜睡患者者给予静脉输注纳洛酮0.8~1.6 mg;根据病情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及利尿药物。对原有心脑血管疾病等合并症患者积极给予对症处理。
2 结果
48例患者经积极的抢救治疗及完善的护理, 均恢复良好, 1~5 h症状逐渐缓解, 诊疗得当, 所有患者均获痊愈, 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双硫仑化学名称双二硫化物, 是一种阻断酒精氧化代谢的药物, 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 进入体内后经肝脏乙醇脱氢酶作用转化为乙醛, 再经醛糖氧化还原酶作用转化为乙酸, 进入枸橼酸循环, 最后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 一般24 h内完全代谢掉。“双硫仑样反应”是体内乙醛蓄积所产生的临床表现。双硫仑的作用是抑制肝脏微粒体中乙醛脱氢酶活性以及多巴胺羟化酶, 导致乙醛含量升高, 患者出现胸闷、脸红、恶心、呕吐、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严重者呼吸抑制、心力衰竭而死亡[2]。研究表明一些不含M|rr基因的头孢类抗菌药物如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等, 也会发生“双硫仑样反应”[3]。可能与这些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特殊机制抑制了乙醛脱氢酶的活性有关[4]。
发生双硫仑反应的主要原因为:患者本人文化水平低、缺乏对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以及重视度, 即使医护人员进行了宣教, 理解能力差, 对医师宣教抱有不信任心理[5];医务人员宣教不到位, 在在应用头孢菌素药物前未能详细询问患者饮酒史;应用头孢菌素药物后由于社会认知度低, 患者被动饮酒的机会增多, 在周围人的强烈劝说患者饮酒, 造成双硫仑样反应的发生[6,7]。我们发现患者均无酒精过敏史, 因此双硫仑反应发生率和用药剂量和饮酒量无直接正相关的关系, 双硫仑反应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用药剂量以及饮酒量成正相关关系。
医护人员对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有足够的重视, 对患者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 用药前要仔细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及饮酒史, 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 告知在用药期间或停药10 d内不能饮酒及使用含乙醇的食物、饮料或药品, 同时注意医用乙醇、果酒、氢化可的松注射液、酒芯巧克力等均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8,9]。
摘要:目的 探讨双硫仑样反应的诱发原因以及临床救治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48例诊断为双硫仑样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8例患者经积极的抢救治疗及完善的护理, 均恢复良好, 无死亡病例。结论 在应用头孢菌素类等药物后饮酒或食用含乙醇的药物、食品时可诱发双硫仑样反应, 应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 患者在使用头孢菌素类等药物期间及治疗前后10 d内应避免饮酒, 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双硫仑样反应,乙醇,头孢菌素
参考文献
[1]朱礼鑫.头孢哌酮钠致双硫仑反应36例临床分析[J].浙江实用医学, 2005, 10 (1) :19.
[2]温宇英, 丁乾, 韩继媛.头孢菌素致双硫仑样反应40例临床分析[J].医药导报, 2004, 23 (1) :61-62.
[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482-517.
[4]殷显德, 孙晓莉, 李洪军.头孢哌酮钠的双硫仑反应和过敏反应的临床研究[J].临床荟萃, 2005, 17 (11) :1326-1327.
[5]史凤阁, 聂维南.头孢哌酮钠治疗期间饮酒致双硫仑样反应2例[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1, 3 (3) :200.
[6]咸会波, 于云鹏.注射头孢菌素后饮酒引起双硫仑样反应致死1例[J].临床合理用药, 2011, 4 (8) :71.
[7]张莉, 李俊峡, 于富军, 等.双硫仑样反应诱发急性左心衰竭误诊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J].临床误诊误治, 2010, 23 (5) :290.
[8]王笃, 卢海濡.应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戒酒硫样反应[J].中国药事, 2003, 14 (2) :125.
双硫仑样反应急诊处理的经验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例患者均为急诊收治, 男11例, 女1例, 年龄24~58岁, 平均 (47±3) 岁;其中上呼吸道感染8例, 泌尿系感染3例, 外伤1例。
1.2 用药及饮酒史
所有患者均静脉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 5例于用药后12 h内饮酒, 4例于用药后24~72 h内饮酒, 3例于饮酒后12 h内用药。患者用药后饮酒约50 ml即出现症状, 饮酒后用药者5min即出现症状。11例患者饮用白酒和 (或) 啤酒, 1例为糯米酒。
1.3 临床表现
12例患者均有恶心、呕吐、头痛、头晕、心悸、面色潮红等症状。10例比较严重的患者均反复诉心悸、胸闷、呼吸困难, 查体有血压下降, 其中5例急查心电图有ST段下移。
1.4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10%葡萄糖注射液+能量合剂+还原型谷胱甘肽静脉滴注, 其中10例严重者加用速效救心丸, 每次10粒, 含服, 酌情续含。
2 原因分析
双硫仑 (disulfiram) 是一种戒酒药物, 服用该药后即使饮用少量的酒, 身体也会产生严重不适, 而达到戒酒的目的。最早1948年哥本哈根的Jacobsen等发现, 作为橡胶的硫化催化剂双硫仑被人体微量吸收后, 能引起面部潮红、头痛、腹痛、出汗、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 尤其是在饮酒后症状会更加明显。人们将这种在接触双硫仑后饮酒出现的症状称为双硫仑样反应。目前是由于应用药物 (头孢类或甲硝咪唑类) 后 (或之前) 饮用含有乙醇的饮品 (或接触酒精) 导致体内“乙醛蓄积”的中毒反应。乙醇进入体内后, 首先在肝细胞内经过“乙醇脱氢酶”的作用氧化为“乙醛”, 乙醛在肝细胞线粒体内经过“乙醛脱氢酶”的作用氧化为“乙酸和乙醛酶A”, 乙酸进一步代谢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由于某些化学结构中含有“甲硫四氮唑侧链”, 抑制了肝细胞线粒体内乙醛脱氢酶的活性, 使乙醛产生后不能进一步氧化代谢, 从而导致体内乙醛聚集, 出现双硫仑样反应。彭逊[1]认为, 乙醇、乙醛对离体神经、心脏的影响在相近浓度下的作用和相近作用下的浓度均有较大差异, 从总体上看, 乙醛的作用明显大于乙醇, 提示乙醛在饮酒的生物学效应尤其在对心脑血管系统的致病性影响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 结果
来院的12例双硫仑样反应患者均抢救成功, 抢救成功率100.0%, 有11例患者痊愈出院, 另有1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后回居住地就诊。
4 讨论
本地区近4年出现3例死亡案例, 均死于家中, 未做尸检。但共同点都是静脉滴注头孢菌素类药物后6 h内饮用大量白酒。可以证明双硫仑样反应可致死 (致死原因是心律失常还是心肌梗死仍待研究) , 在临床工作中应该重视。结合本次讨论的12例患者, 笔者认为应将双硫仑样反应按心血管事件来观察诊治, 尤其是既往有心脏病史者, 年长者、肥胖者亦需重点关注。在治疗中及时早期使用葡萄糖、护肝、改善心血管供血药物, 均可改善症状, 治愈疾病。
在预防上需要社会共同营造健康的饮酒文化, 不劝酒、不嗜酒;医务工作者要做好宣教工作, 要宣传饮酒的危害;临床医务人员要把握好抗生素特别是头孢菌素和甲硝咪唑类药物的使用禁忌, 用药前要询问饮酒史、用药后要告知需绝对禁酒 (包括含乙醇饮品)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