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表现内容(共11篇)
诗歌的表现内容 篇1
一、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也称为表现方法。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表达效果, 感染读者的手段或方法, 都可视为表现手法。主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二、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关系
区别———表现手法是用来增强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的手法。而修辞手法则是增强文章句子的表达效果的手法, 主要着眼于对句子的修饰。表现手法是从宏观角度表现文章的, 而修辞手法则是从微观角度表现文章的。
联系———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比如, 反复是一种修辞手法, 但它如果间隔使用, 对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就非常明显, 也可视为表现手法;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 有时也可以是一种表现手法等。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当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产生了一种整体的效果, 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或是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反复使用后产生了整体的表现力, 那么这种修辞手法也可视为表现手法。
三、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的区别
表达方式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 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表现手法是达到某种特殊的表达效果的方法。
四、表现手法分类
表现手法包括写人、记事、咏物、抒情、议论、结构安排等的手法。
如借景抒情、渲染、烘托、白描、动静结合、多角度、移步换景、托物言志、象征、以小见大、借古讽今、顺叙、倒叙、抒情、插叙、借人自比、赋、比、兴、虚实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对比、映衬、联想、想象、似褒实贬、曲笔、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先抑后扬、重章复唱、铺垫、伏笔、照应等。
五、鉴赏表现手法的答题思路
首先指出运用什么技巧;然后举例分析;最后点明在表达思想感情、结构安排和审美效果等方面的作用。
【例1】读下面的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南乡子 (李珣)
烟漠漠, 雨凄凄, 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 思乡处, 潮退水平春色暮。
(1) 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 前三句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3) “思乡处, 潮退水平春色暮”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
答: (1) 表达离愁别恨 (或思乡之愁) 。
(2) 借景抒情, 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思乡之情。
(3) “潮退了、春深了、思乡而不得归期”, 景色描写为思乡涂抹了凄迷的色彩。
【例2】读下面的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然烟笼十里堤。
(1)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 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 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感伤时事的情绪, 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为什么?
答: (1) 六朝繁华如梦远逝, 台城柳不管人世沧桑、朝代兴亡, 却依旧逢春早发、欣欣向荣, 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 同意。诗人身处晚唐, 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 诗人凭吊台城六朝遗迹, 自然联想到唐王朝的命运, 怀古伤今。
【例3】读下面的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马 (其五) (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注】金络脑:一种贵重的鞍具, 借指马受重用。
何当:怎么能够
(1) 简要说说前后两联的关系。
(2) 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答: (1) 首联写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 正是英雄用武之地, 为骑马勇士登场铺垫。
(2) 借写马, 表现作者热切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和不遇于时的感慨。
练习:
1. 读下面的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 散作乾坤万里春。
简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答: (1) 衬托, 以冰雪衬托梅花的坚毅耐寒。
(2) 对比, 与混芳尘的桃花对比, 显示梅的高洁守志。 (3) 托物言志, 借梅花的形态表达作者的理想追求。
2. 读下面的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 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 流尽年光是此声。
简要赏析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
答:暮云的楼阁映衬着帝京, 勾起朋友远离的惆怅和忧国忧民之情, 而这些复杂交织的心情, 又都从魏阙洒满斜晖的暮景下透出, 历代兴亡, 茫茫百感, 一时交集, 萃于笔端, 包孕于“古今情”三字中。尾联“行人”指面前送别的远行人。“宫前水”指浐水, 浐水源出蓝田县西南秦岭, 汇入霸水, 而且也流尽了腐朽没落, 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国运。这首诗将友情、人世沧桑之情、天下兴亡之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绿暗”、“红稀”、“暮云”、“宫前”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 形成融情于景的特色。
诗歌的表现内容 篇2
表现亲情的诗歌1、《童年时看父亲》
父亲是一座山
而我是一只林中鸟
鸟永远离不开山的熏陶
童年时看母亲
母亲是一片蓝色的湖
而我则是一尾鱼
鱼永远离不开湖的怀抱
山给我坚强的品格
湖给我水的欢笑
山进化我飞翔的羽毛
湖蜕尽我游弋的鳞屑
成年时再看父亲
父亲变成山中一片林
而我却挺拔成一座山
山永远报答不完林的恩情
成年时再看母亲
母亲则变成湖中一片水草
而我却坦荡成一片湖
表现亲情的诗歌2、《在亲情的世界里》
那丹飞霞
从血脉中流淌出来的泉水
滋润着小菜园
春意盎然
从生活中打造出来的情义
维系着大家庭
和谐幸福
从传承中熏陶出来的美德
在华夏大地上
代代相传
真爱了
付出不觉苦和累
溺爱了
培养出来的次品多
不爱了
也许……
亲情很坚强也很脆弱
善待人生,或许能在强与弱中
找到真谛
表现亲情的诗歌3、《亲情的味道》
山姿海韵
烟酒匿香,酒香浓烈,那是父亲的味道。
饭菜飘香,芳香甘甜,那是母亲的味道。
啊,父母的味道,是幸福悠悠缠绕。
父母的恩情,怎么能够回报。
胸肩宽宽,伟岸如山,那是丈夫的味道。
爱心暖暖,倾情奉献,那是妻子的味道。
啊,夫妻的味道,是藤树相依相靠。
夫妻恩爱,牵手白头到老。
遮风挡雨,男儿风范,那是哥哥的味道。
胭脂芬芳,情谊长长,那是姐姐的味道。
啊,哥姐的味道,是和风吹拂禾苗。
哥姐的关爱,怎么能够忘了。
天真烂漫,调皮贪玩,那是弟弟的味道。
婀娜多姿,如花初绽,那是妹妹的味道。
啊,弟妹的味道,是美丽童话歌谣。
弟妹的童真,跳跃希望火苗。
表现亲情的诗歌4、《亲情的爱》
韩志
我不知晓母爱的深沉
不知道父爱的涓流
默默地
将我的心灵着装
漫着步子
在隐秘的春天里
走进茫然里
流进碎石里
诗歌的表现内容 篇3
关键词:视觉化处理设计元素的组构意念表现表现技法
表现,意为表示,显现出来,技法,即技术,技巧及方法。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来说,什么是表现技法?表现技法就是一切能够表达设计意图的技术、技巧和方法。
作为一名设计者,需要有较高的设计思维与表现技能,其主要的基本功,就是要具备丰富的设计构思和掌握形式美规律的能力,此外,还应具备各方面的表现能力,其中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设计对象的视觉化处理。为此,要求设计者必须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和技巧,它能丰富我们对不同材料和质感物体的表现。通过实践总结,我归纳出了四大方面的内容,即:表面化的处理,设计元素的组构,意念的表现,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绘画,图案,肌理都为设计元素的表面化处理,意念的表现也即图形创意,设计与科技有密切的联系,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有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设计元素的表面化处理
(1)肌理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对不同物质表面以不同表现手法进行处理所带给人的感觉,一般称为“肌理”,它是各種不同质料和不同构造的物体所给予人们感官上不同特征的总称,也可以说是对物体表面不同纹理的感觉。对于视觉传达设计来说,指的是视觉肌理,不同的肌理效果可以引起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在设计创作上,如何通过技法来实现肌理的不同表现效果,加强肌理对比以满足视觉和心理的需求,这已愈来愈为设计者所重视。
常用的肌理的表现手法有:浮色拓印法、混色法、自流法、湿润法、对印法、压印法、喷洒法、拼贴法等。
(2)绘画
设计可用各种绘画形式来表现,如丙烯、油画、国画、水彩、水粉、粉画、装饰画、版画、漫画、素描等,或将多种表现形式兼而用之。绘画表现形式可根据主题与创意需要,在画面上作或具象或抽象、或夸张、或幽默,或象征等多种方式的处理,以表现不同主题的内涵,增强画面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绘画的每一种形式都是独立的一门艺术,然而在设计中,却成了一种表现手段。既然把它们作为一种技法来讲,那它就不再是普通意义上或我们大家印象中的艺术形式,它里面更触合了设计的语言。也就是说,在处理上不但要求具有艺术性,还必须新奇独特,具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能与所要传达的信息相一致。
(3)图案
1)黑白画法
黑白画表现技法的基本元素是点、线、面,即利用点的大小、聚散、疏密、轻重来表现层次变化;利用线的曲直、粗细、刚柔、长短来表现形体的结构;利用面的形状、位置、虚实、光影来表现明暗的对比。
2)点的画法
运用不同形状的点,必然会出现不同层次的装饰效果。“点”有大小、疏密、繁简、轻重之分,有差别,就产生了变化。
就“点”的变化规律而言,有规则的“点”与不规则的“点”的变化。有规则、有固定形状的点,有圆点、方点、椭圆点、锥点、沙点等。不规则、无固定形状的点有喷刷、海绵、泡沫、泥点、丝瓜筋、纸团等。以“点”来表现形象,处理肌理,适宜不同质地的形象刻划;运用规则与不规则“点”的变化,可增加装饰效果。
3)线的画法
线的运用比点要广泛。线有直线、粗线、细线、曲线、长线、短线、虚线、起伏线、衔接线、乱线、不规则线等。凡描绘形象结构,丰富形象层次,分隔形象块面变化,表现各种不同的明暗关系等,多用各种不同的线来表现。
线可以给人动的感觉,如曲线、波浪线、折线;也可给人稳定、大方的感觉,如粗线、直线;还可给人流畅、舒适的感觉,如起伏线、断续线、游丝线…
线的变化,应视形象的大小、结构、特征而定,绝不能拿某种线的表现技法去生搬硬套。要依据线的变化需要来选择使用不同的笔。用笔就是要运用线条变化,行笔时有轻、有重、有转折、有变化,才能产生挺拔、灵活、生动的感觉。传统上用线的变化很多,如铁线、兰叶线、颤线、游丝线等等。而所用的绘制工具的不同也同样会产生不同的线的效果,如毛笔,铅笔,钢笔等,而因绘制载体的不同也同样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如在不同的纸上画,在沙地上画,在木头上刻等等,这都需要设计者的研究与探索。
4)面的画法
面的用处较广,其表现手法主要有:面与点及面与线结合运用;有依据光影关系来表现其块面变化的,也有在局部利用块面,或面与面之间利用界线来表现空间的。
面分大面、小面、大小面、块线面、弧线面、白虚面、白平面(即地黑花白)、黑平面(即地白花黑)等等。
5)综合画法
综合画法是指不局限于点、线、面的个别运用,而以综合运用形式来概括、简炼表达形象的艺术手法。点、线、面的综合运用,能使画面生动得体,可表现大小不同的块面变化,进一步刻划形象的明暗、层次、光影。
综合画法中,有的以点为主,线面为铺,有的以面为主,而点线为辅;还有的以线为主而点、面为辅…其装饰效果各不相同。
6)图案色彩表现技法
图案色彩追求超越现实的色彩美,是艺术化、理想化的色彩。图案色彩源于设计者对自然色彩的认识及丰富的想象力,采用多种表现方法所表现出来的比自然色彩更加理想化的色彩视觉效果。图案色彩追求韵味、风格和个性,并由于应用材料广,工艺手段多而产生了绚丽多彩的风格和效果。
图案色彩常用的手法:平涂法、渲染法、退晕法、归纳法、撇丝法、点绘法、叠色法、干擦法、拉线法、影绘法、线描法、喷绘法、套色法。
(4)其它(雕塑、立体构成、摄影、电脑处理)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各种新的表现形式、技法及材料不断涌现并被广泛地运用于设计领域,它极大地拓展了设计的表现空间,使表现形式显得更为丰富多彩、风格纷呈。
除了以上所讲的一些表现的方法外,还有如雕塑,立体构成,摄影,电脑处理以及所有这些手法的综合运用的表现方法,其中,摄影和电脑处理是现今设计中比较常用的手法。
1)摄影的表现形式
摄影表现形式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现代设计的表现空间,它能非常真实地再现客观事物,因而成为现代设计领域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
由于攝影照片所具有的直观的形象性和真实性、客观性,因而能极大地增强广告诉求的可信度,从心理上缩短作品与人们之间的距离,从情感上获得人们的信任,从视觉上对人们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从而使作品更具打动人心的力量。尤其是那些创意独特并具有高度真实感的形象,在表现招贴主题,传达商品信息方面更具独到的功能,它能使人们对广告所要传达的信息产生兴趣和好感,并最终影响其购买的决定。
摄影表现形式还可和绘画、电脑相结合,如通过电脑对摄影照片进行各种特技处理,可获得摄影蒙太奇、浮雕、马赛克拼贴、水彩、壁画等许多不同的效果;也可在摄影照片上用绘画材料进行各种艺术处理;还可将摄影照片通过录像分析屏、复印机、幻灯机等机械,转换翻拍以获得各种不同的特殊效果等等。
2)电脑设计表现
电脑既可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也可表现人们幻想中的世界和理想化的形象,还可把表现形式从二维空间的平面上扩展到三维和时间维,使画面呈现出强烈的立体感并富有意境和美感。它具有绘画和摄影所无法表现的视觉效果,极大地增强了作品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值得指出的是电脑在设计中只是一种工具,它本身不具有创意。那些忽视设计意识与创意,以为只要精通电脑技术并配置最高档的机器设备就能出好作品的设计者,决不可能设计出富有创意的作品。设计者应在精通电脑技术的同时,更为重视创造性思维的拓展与设计能力的提高,重视对主题涵义的发掘与表现手段的有效应用,以设计出真正富于创意的作品。
2.设计元素的组构
设计元素的组构,就是根据一定的形式美规律,对设计元素进行打散重组,使其产生新奇独特并且具有美感的形象。
常见的几种美的形式:对比,对称,平衡,韵律。
常用的组构方法:渐变,重复,发射,特异,密集,空间,打散等。
3.意念的表现
意念的表现也即图形创意,通过独特、新颖的构思,从而呈现出特殊的视觉效果与感受。
现代图形设计已成为人类高度心智活动的过程。表现语言的创造决不只是视觉要素的排列组合,而是建立在对人的心理活动较深层次研究的基础和对设计的目的意义深刻理解之上的想象创造活动。这种造型活动充满了不同事物之间、现时与虚幻之间、具体与抽象问的碰撞、交溶、转化、结合。这种依据意象进行的视觉语言的创造性应用可以产生最强烈的心理效应。
图形创意虽然是意念的表现,但并非无章可寻,也有他人总结出的一些规律。常用的方法有:无理图形,异变,对比,共用形,同构,形与影,正负形等等。
4.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
新材料,其“新”字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旧材新用,一个是指科技发明所产生的新材料的应用。旧材新用是指,在设计中,在某一设计领域,尝试着使用既有的一些材料,因为别人没有使用而我率先使用了某种材料,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创新,也能带给人一种新颖别致的感觉。新材料是指新近发展的或正在研发的、性能超群的一些材料,比如,环保材料,其使用既是对一种材料的尝试,同时又满足了国家及个人对于环保的要求。
新材料在书籍装帧设计中主要指新的纸材的使用,而对于一些高档次的书籍设计,可能会涉及到更多材质的选择。新材料的应用可能更多的是体现在包装设计当中,可以说,包装设计将会涉及到各种各样的材料,是与材料学的发展相并行的。不但如此,新材料还会应用到海报招贴当中,这种使用是间接地使用。大多时候,是以新材料为模型,进行造型的设计,然后摄影,电脑后期加工以完成实际的设计。
新技术在视觉传达设计当中,主要是指印刷与制作,印刷的形式分为:传统胶印,丝网印刷,数码印刷等。而在设计中当谈到印刷时,则又更多地指向特种印刷。采用特种印刷以及最新的印刷技术,往往能带给人_种新奇时尚的感觉。一些新的特种工艺的制作,同样也是设计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表现形式。比如进行名处设计时切角、镂雕的工艺处理,为名片平添了个性、新颖、现代之感。而在包装设计当中,新工艺的使用则无处不在。
结语
刘川诗歌的表现方法 篇4
一.利用词语的错位,承接、转接、虚指等表现感情
《这个世界不可抗拒》:“世界上所有的孕妇/都到街上来结合/站成排、站成列/(就像阅兵式一样)/我看见了并不惊奇/我只惊奇于/他们体内的婴儿/都是头朝下/集体倒立着的/新一代人/与我们截然相反/看来他们/更与我们势不两立/绝不苟同/但我并不恐慌/因为只要他们敢出来/这个世界/就能立即把他们正过来”。在这首诗歌中,作者利用了词义上的“空间上下”关系,来巧妙地转化成“人生价值观的上下”,并且进一步表达,只要他们敢出来,就把他们正过来———这里当然指价值观上的认同。《太阳牌竟如此靠不住》:“新买的电磁炉/用了不到一个月就坏了/放在那儿/冰凉冰凉/最可气是他的牌子/太阳牌/与其一起买的保温杯/是第三个月坏的/一看/也是太阳牌的/还有一只电饭煲用了一年也坏了/(刚好过了保质期)/还是太阳牌/从那以后/每天我都觉得/说不定太阳也会/突然坏掉”。太阳牌与太阳这两种事物再次实现了巧妙的转接,通过“说不定太阳也会/突然坏掉”来讽刺有些现代电器的假冒伪劣,说“太阳”靠不住,恰恰是对“太阳牌”的极大讥讽。《戏说二十一世纪女性减肥热潮》:“儿女都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肉/新世纪这几年/妇女们竞相减肥/一个个都瘦了/苗条了/身上的肉也少了许多/一个个美人儿只剩骨头了/我真担心一直这样下去/他们身上/再也掉不下/一块肉来/我们的社会将一下子/彻底失去/未来的人口”。俗话说得好:儿女是母亲身上掉下的一块肉,这里是比喻,比喻母子、母女情深,诗人用它实指,减肥就是减掉肉,结果人瘦了,人瘦了还怎么掉肉,当然这首诗歌还指涉到一种人生常识的正确性。《一环二环三环》:“为了买房子/跑遍沈阳城/一环之内/价格吃人/二环之内/价格吓死人/三环之内倒可以接受/只是路远的累死人/横竖都是死/不止我/我还看见那么多人/也像我一样/纷纷被一个环两个环三个环/套住脖子/吊在半空中/动弹不得”。很显然,这首诗歌用的是词语的承接,“环”指“圈”,“圈”和“绳索”又联系在一起,而人们为了一环二环三环而焦头烂额,却也是被绳索吊着。
二.用暗喻、夸张等手法极省俭地表达感受和印象
“忘记是谁说了,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我常在学学这一种方法,可惜学不好。”[4]这里鲁迅先生虽然在谈小说人物描写方面要注意写神,但在刘川的笔下,最省俭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不惜用夸张,物象化凸显生活感受却也是常见的。这种创作技法取得的效果正像胡允恒在《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的前言里所说“使读者明知不可能却渐入佳境,信以为真;掩卷沉思时终于认识到这种不可能中却有极大的真实性”。[5]反映在《拯救火车》这本诗集里,诗人最常见的有这样几类物象:“箭”、“梳子”、“填空”、“雨”等等。《人群中的位置》:“我对孕妇/最感兴趣/别想歪了啊/我是对他们肚子里的/胎儿/最感兴趣/他们就要来到/这个拥挤不堪的世界/这个没有立锥之地的世界/幸好,有一些老人/也将离开/这个世界/请问/为了省事/可以把婴孩/直接生进老人离开时/在人堆里/留下的空里吗”。《人们像箭一样忙》,大路上/跑步者使劲超过步行者/自行车用力超过跑步者/摩托车加油门超过自行车/出租车拼命加速/超过摩托车/而救护车、消防车、警车/人们啊,箭一样要去射中什么”。《一放学,孩子们便射箭一样》:“一放学,孩子们/便箭一样射向校园外的人群/这些社会上的人群/是靶子吗/第二天早上,他们又把孩子们/从身上拔下来/规矩整齐地送回学校/好让他们晚上再射一次/如此反复,周而复始/这些靶子一样的大人啊/这些箭一样的孩子啊/这些是练什么射术呢”。《地球上的人乱作一团》:“我总有一种冲动/把一个墓园拿起来/当一把梳子/用它一排排整齐的墓碑/梳一梳操场上乱跑的学生/梳一梳广场上拥挤的市民/梳一梳市场上混乱的商贩/只需轻轻一梳/他们就无比整齐了”。第一首诗歌,这个拥挤不堪的世界,老人离开了,留下位置,不如把新出生的小孩放进去,这里诗人把世界比成一个剧院,满剧院坐满人,再也挤不下,老人离开了,直接把小孩放到他的空位置里。类似的还有“箭一样要射中什么”、“练什么骑术”等等。
三.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和坐实化
《拯救火车》封面上郁葱诗人说:“刘川的优势和长处在于它的想象力,在他的作品中,诗的思维常常是奇特的。他没有直接地写这个世界对人性的摧残,但内在的表达却更淋漓尽致。”这里其实就是说,刘川是沉浸在他的这种想象力里的,首先刘川是个对社会不良现象深恶痛绝的人,这是他诗歌抒情的动力,其次,他不张扬,不愿意向社会直接呼告,他喜欢把自己这种强烈的情感通过简练的形式,夸张或暗喻的形式含蓄地表达出来,从而达到一种嘲讽和揶揄。越变形,感受和印象越清晰,越能震撼人心,越好。他似乎沉浸在这种想象力里。刘川的诗歌除了上面两点,在抽象的事物上也常常形象化,实物化。《私自杜撰的一个古老传说》:“为了芝麻绿豆大点的事儿/张三和李四/闹起了分歧/张三的亲友团/和李四的朋友帮/也陆续参与了进来/人群立即出现了/一个大裂缝/地球随之裂开/一个大口子/这两伙人的呼吸/(与放的屁)/也各站到了/自己一边/于是大气层/出现了/一个更大裂缝/如今,张三和李四/已经死了N年了/男人们仍然远远躲着/这个裂缝/孕妇们仍然不敢靠近/怕把孩子/生进这个裂缝/背上/是非不分、背叛祖宗、颠覆传统/这样的恶名”。不难看出,这里主要指邻里、朋友或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有时达到一种不可理喻的程度,祖父辈的矛盾也可能延伸继续到曾孙的一辈,这里本来是人与人之间抽象的隔阂或矛盾,被诗人形象化或者坐实化,充满了震撼。《每个家庭都拖着一条铁链》:“传统美德的五千年古老社会/一个男人只拴紧/一个女人/一个女人只伺候/一个男人/吃在一起/住在一起/睡在一起/而且还要发誓/死在一起/今天回家/发现我爸我妈/越长越连相/像孪生兄妹/四十年,他们一直守在一起/要再过多久/拴他们的那条透明铁链/才会生锈/被我看见”。这里就是讲联系父母,祖辈之间的“传统美德”的观念或思想做实化。
综上来看,刘川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对社会或人性的丑恶深恶痛绝,但在表现时,却不张扬,不揭开伤疤鲜血淋淋地让人去看,而是采用了一系列的表现方法让深情隐藏,达到一种“冷抒情”。通过本文分析,可以让我们看到诗人惯常使用的方法,为丰富现当代文学研究或诗歌写作提供一些参考。
摘要:从《拯救火车》来看, 刘川诗人对社会丑恶现象深恶痛绝, 但当他表现这种感情时, 基调却是冷静的, 内敛的, 嘲讽的, 揶揄的。他喜欢将自己强烈的感情隐藏, 出之于含蓄的形式, 结实的形式。“看上去散漫, 实际上却用心很深。”本文主要探讨他将自己强烈的感情凝练在作品中, 采用了哪些表现方法, 使他的诗饱含至情却不动声色。
关键词:刘川,表现技巧,当代诗歌
注释
1[1][2][3]艾青:《诗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第194页, 第195页, 第194页。
2[4]鲁迅:《鲁迅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第173页。
3[5]《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第3页。
诗歌的表现内容 篇5
就教学的形式与内容来说,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惑: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是重形式轻内容还是轻形式重内容?现实的情况则是,大多数公开课的课堂可能更注重形式,而平时的常规课则往往更注重内容。下面笔者通过两个相关案例来进行说明。
【案例1】2013年12月,一场全国性的赛课活动在我校举行,正好一位赛课教师被安排在笔者所教的班级授课。当把这个消息告诉学生们的时候,有位学生大声表示了她的不满。这位学生说,赛课或者公开课的课堂的确热闹,但是华而不实。
事实的确如此,参加赛课的教师上的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他在形式上做了精心的教学设计,引用了图片、文献、视频等资料,甚至还安排了学生模仿秀等活动,学生全情投入,课堂气氛颇佳。但是在内容上他只关注了三大学习目标中的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史实和影响,其余知识点都一带而过。课后,当学生做课堂反馈的时候发现了很多问题。最后,笔者不得不花时间把这节课的内容重新讲述了一遍。这堂课最大的问题是重形式而轻内容。
【案例2】笔者所在学校每年都会举行“风华杯”青年教师赛课活动。2012年,恰逢笔者从事高三的历史教学,当“风华杯”启动的时候,笔者就犯愁了:怎么才能把高三的复习课讲出赛课的感觉呢?赛课前,笔者尝试了多种课堂设计,但是都不太满意。复习课的内容量很大,挖掘内涵深,形式太多,一堂课时间无法实现教学任务;但如果形式太单一,复习课的课堂容易显得死气沉沉,让学生昏昏欲睡。最后,笔者决定把每个考纲分解成几个小问题,由学生来探究问题。这堂课形式简单,内容实在,很受学生喜欢。
这两个课堂案例,第一个是重形式而轻内容,教学效果一般;第二个则是轻形式而重内容,教学效果良好。那么,是否可以得出结论,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内容充实,形式就可以忽视了呢?实际上,这两种都是存在一定问题的课堂模式。
二、问题的分析:表现性标准缺失或偏移
表现性标准或者说表现性评价突出强调任务的真实性、灵活性,以及思维的能动性、迁移性,对于历史课堂来说,就是历史教师通过合理的手段和形式展开历史画卷,创设历史情境,并通过系列活动合理评价学生在真实而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素养。所以,无论历史课堂是重形式还是重内容,似乎只是表象,其深层次的问题是表现性标准缺失或偏移。
先看重形式而轻内容这种课堂,其错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设计太多而空间不够。这种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把教学过程设计得十分周到,往往导得过多、过细。学生跟着教师的步骤一步步得出正确的结论,完全没有思考的空间。比如大量使用历史材料教学法,其中的文言文材料的句式虽简短但晦涩难懂,而白话文材料的文字虽清晰明了但是信息量大。为了节省课堂时间,教师往往会把答案涉及的材料信息标示出来,让学生很容易就找到相关点。精心的教学设计和环节,让课堂显得很紧凑,课堂气氛轻松融洽,但是实际上,学生思考的空间可能少之又少。
其二,形式到位而基础不实。在很多公开课中,因为时间的关系课堂讲授不会面面俱到,但是要求知识体系完整。那么,如何做到呢?有些教师会在课堂开始的时候给学生做一个知识归纳。比如前面提到的上《开创外交新局面》一课的这位教师,他在PPT上打出课堂学习目标,以填空的形式完整地把书本知识的线索理了一下。在后面的讲述中,他重点阐述了中美、中日建交的一些相关情况,而“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一知识点,仅是作为中美建交的背景简单阐述了一下,“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活动”这一知识点则提都没提。从形式上来说,这堂课是完整的,这样安排无可厚非。但是从内容上来说,本课有三大知识点,仅重点阐述其中一个而忽视另外两个,这样的知识点讲解是远远不到位的,容易让学生遗漏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造成学生知识的缺失。
再看轻形式而重内容这种课堂的缺失表现。
首先,讲述枯燥而乏味,容易形成教师 “一言堂”。一次公开课上,授课教师在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的第一模块进行分析时提出了三个问题:1.二战以后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二战给新生的中国带来哪些有利的和不利的影响?3.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内容、含义和意义分别是什么?这三个问题中,第1和第3两个问题是看书能回答的,第2个问题则是书本上没有的。这位教师在讲述第1和第3两个问题的过程中,请学生把书本上的答案阅读了一遍,自己没有讲解。而解决第2题时,因为缺少补充材料,学生还不知如何着手,该教师就自己把答案“分析”了出来。这样的讲授过程,内容似乎很充实,细枝末节都注意到了,但是因为缺乏必要的形式而无法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其次,教学手段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过去的历史教学中我们过多地强调孩子对知识的学习,对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作为主体的学生的感受。历史课程标准规定:“通过历史学习……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那么,如何让学生去感受历史,培养历史情感呢?笔者以为,一段声情并茂的激情描述可以做到:讲四大发明泽被全球,那种自豪感要现于眉宇之间;讲瓜分狂潮危机深重,这样的忧患情绪要震动心房……一段视频、一幅图片或者一首歌曲也可以做到:比如讲述《抗日战争》时,教师可以请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反映日军暴行的图片、视频或者其他相关资料。
既然重形式而轻内容和轻形式而重内容这两种教学模式都存在一定的弊端,那笔者所举的这两个案例为什么其教学效果会截然不同呢?
三、问题的解决:从内容到形式,以表现性标准促思维拓展
第一,以解放学生的思想为选择形式的旨归。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自由的知识探寻者。教学的要义在于能够调动学生质疑、思考和联想的积极性,推动真正有价值的师生、生生互动,继而让学生进行自我判断及校正。因此,教学形式或手段的选取必须从如何激发主体探究和内省的兴趣入手,挖掘其潜能,要保证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技能不断提升,否则什么形式或手段都没有多少意义。
在案例2中,笔者抛弃了华丽的形式,但是的确取得了成功。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笔者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许看书,所以很多学生上课前已经自觉把书本知识看了一遍,这样上课回答的时候就显得有了章法。二是笔者精心准备的问题有一定的阶梯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遇到一些有争论的问题学生们讨论热烈。有了基础知识做底,学生们对较难的问题也更容易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有的学生甚至搬出大段大段资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第二,以形式为内容服务,根据具体内容活用形式为指针。一是根据授课的类型。高一、高二的新授课,建议教师多关注形式;而高三的复习课则应以内容为主。我们经常听一些高三的公开课,发现其内容充实,有思想、有深度、有内涵。这样的课堂形式,如果放在高一、高二的课堂上,可能会让学生提不起劲,无法调动其上课积极性。二是根据具体内容。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为不同内容选择恰当的形式。“教无定法”,只要能实现有效教学,在内容和形式的安排上应该是可以不断变化的。课堂教学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比如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自主探究法、表演法、知识归纳法等教学方法的使用使课堂精彩纷呈,教学资料如图片资料、文字资料、视频资料等的使用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但是,笔者认为,一堂好的课堂不是看你用了多少种方法,而是用对了多少种方法,也就是形式要与内容契合,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内容。
第三,形式简约内容有延伸性,表现性任务明确而清晰。我们的主题教学除了从内容出发去选取相应的形式,还要用表现性评价标准,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尽可能用简约的形式去实现内容的伸展。比如在讲授法的运用中,教师在生动的语言环境中讲解,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中去看、去听、去感觉,其对知识的感悟便油然而生。比如《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一课介绍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情况,教师可以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先入情,然后明理: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其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伟人忠诚于党、奉献于国和将国家荣誉看得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品质光耀千秋;邓小平的嘉言懿行体现出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比如在讲授“资本主义列强对东方国家侵略的影响”时,我们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在组织学生开始讨论之前我们可以确定一个表现性评价标准,包括:在内容主题方面,看是否围绕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扩张对东方国家的影响来谈;在主要观点方面,看是否准确、恰当;在主要方法方面,看是否论从史出,逻辑严密;在文字表述方面,看语句是否通顺、精炼;在表现力方面,看史实的视野,批判性思维水平,洞察力强弱,是否有超出结论之外的独到见解,而且对自己的创见有无精确的论证等等。评分标准为:第一等10-8分。①观点明确,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对东方国家的影响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影响。②能多角度提出论据,且表述准确。破坏性如大量原料被掠夺,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领土、领海、贸易等主权遭到破坏。建设性如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等。③论证逻辑严密,层次分明,表述清楚。第二等7-5分。①观点较明确,如提到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对东方国家有破坏性或者建设性。②能多角度提出论据,且表述较为准确,但是不能用史实来论证,或者史实较少。③论证表述清楚。第三等4-0分。①观点不明确,只有具体史实,没有对史实进行概括或者归纳提炼。②不能合理提出论据进行论证,提出的史实无法验证其观点。③表述不清楚,没有层次。根据这样的标准,学生自己可以尽可能地选择材料,组织语言,完成答案的思考与组织,这一过程就是一种学习能力的提高过程。
诗歌的表现内容 篇6
关键词:体育舞蹈,审美内容,表现形式
近年来, 体育舞蹈这个发展于西方宫延贵族娱乐的舞蹈类运动项目已经越来越受到国人的喜爱。并且随着网络媒体以及电视媒体对其关注程度的加深, 欣赏体育舞蹈也渐渐成为了许多舞蹈爱好者, 许多休闲人士的重要娱乐方式。当今, 随着竞技体育以及职业体育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体育舞蹈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深, 在某些发达国家, 体育舞蹈还成为了衡量人们文化内涵修养的重要标准。体育舞蹈, 它能够陶冶情操、能够修身养性、能够以体传情。当舞者随着音乐舞动, 情感交融的时候, 往往能让观赏者感觉赏心悦目, 心情愉快。因而, 在欣赏体育舞蹈表演的时候, 需要了解体育舞蹈美的具体内容, 其中包括形体美、音乐美、动作美、服装美、礼仪美等等;其次要了解体育舞蹈美的不同表现形式, 这样才可全方面的欣赏体育舞蹈。
1 体育舞蹈的审美内容介绍
体育舞蹈, 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 它是一项融合体育、舞蹈、音乐等各项元素于一体的运动项目, 综合性以及艺术性较强, 具有多种多样的美学内容。纵观现今体育界, 很多运动项目对美的追求开始越来越高, 例如:花样滑冰、花样游泳、健美操、花样体操等等。体育舞蹈作为一项融舞蹈在内的运动项目, 对美的追求也越来越高。长期参加体育舞蹈运动, 可使锻炼者的外型更加匀称, 体态优雅, 修养个人气质。分析体育舞蹈的审美内容主要可分为以下五种:形体美、音乐美、动作美、服装美、礼仪美。
1.1 形体美
所谓形体美, 指的是一种整体的美, 它是社会美以及自然美的综合体现。作为一名舞者, 首先必须具有匀称的身材以及良好的协调性, 可见形体的匀称美以及协调美是舞者的基础美。形体美的美学价值的体现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优雅、潇洒的体姿只是动作的外在表现, 其心灵以及思想上的美则是其内在表现, 内在美才是美的核心。体育舞蹈中的形体美, 是运动员健康、美丽以及力量的综合体现, 它以动作为载体, 将运动员的速度美、力量美、刚健美以及运动员热情奔放的个性完全展示出来, 使观赏者不但可在视觉上感受到自然美的享受, 而且在思想上也能够感受到体育舞蹈美的内涵。
1.2 音乐美
俄罗斯伟大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说过:“音乐是上天给人类最伟大的礼物, 只有音乐可以说明安静与静穆。”音乐也被称为是舞蹈的灵魂, 它给体育舞蹈带来了旋律与节奏。体育舞蹈音乐美所具有的内涵即是通过一些舞蹈动作来表现出各种客观现实的形象。体育舞蹈所选用的音乐, 或者热情奔放, 或者舒缓优雅, 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心中的快乐与忧伤, 给人以情感的体验。音乐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 它的旋律与节奏都对体育舞蹈动作有着一定的影响, 让体育舞蹈能突出旋律美与节奏美, 让观察者与表演者都能产生美的享受。
1.3 动作美
体育舞蹈就是通过不同的舞蹈动作汇编而成的舞蹈组合。总的来讲, 体育舞蹈的动作美有以下三点特征:意蕴美、动态美以及神韵美, 这三种不同特征的美都必须通过动作才能够表现出来。首先, 体育舞蹈的动作组合必须要以音乐为基调, 需要有连贯性, 使舞蹈动作与音乐相融合, 让音乐与动作成为一个整体;其次, 在节奏感强的音乐背景之下, 其动作必须突出动态美, 在特有的动作节奏之中加上虚拟、写意以及夸张象征等方式来改进舞蹈动作以突出动作的动态美, 让观赏者通过表演者的舞蹈动作而达到美的共鸣以及得到神韵美的体验。
1.4 服装美
服装也是体育舞蹈运动美的一种表现形式。体育舞蹈表演者所穿服装的不同也会给观赏者以不同的情感体验。当体育舞蹈表演者穿着色彩鲜艳、飘逸的服装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时候, 往往会首先给观赏者以视觉上的冲击, 服装会有美化衬托的作用, 可增强体育舞蹈的魅力。体育舞蹈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舞者的舞姿来给观众以视觉上的享受, 因而可以根据音乐的风格、舞者的特点来选择与其相符的服装。让音乐、动作、服装都能够融为一体, 让观赏者能够有赏心悦目的感觉, 让欣赏者能够得到更全面的美的体验。
1.5 礼仪美
所谓一个人的礼仪美, 通常指的是这个人的言谈举止、风度的良好表现。体育舞蹈相对于其他舞蹈类项目以及体育类项目有一个特点那便是体育舞蹈十分注重绅士风度以及赛场礼仪。体育舞蹈的发源地是英国伦敦, 因而体育舞蹈自然带有英国人特有的绅士风度。分不同舞蹈类项目而言, 在摩登舞项目中, 男士的穿着十分讲究, 燕尾服加上领结, 尽显男士潇洒飘逸的绅士风度;女士飘逸多姿的长裙也能够显示出舞者高贵典型的气质。体育舞蹈在比赛或者表演开始的时候, 通常是女士挽着男士的手进场, 然后男士单手引导女士优雅的做一个旋转向场上观众敬礼。在比赛结束的时候, 舞者也有一套严格规范的礼仪动作向观众以及裁判员致谢, 致谢完毕之后, 女士才可挽着男士优雅离场。体育舞蹈其发源于英国贵族的社交舞蹈, 因此传承下来了其良好的礼仪风范。这也成为体育舞蹈所特有的精神财富, 是舞者良好的个人气质的展现, 潜移默化的也会影响到观众, 因而体育舞蹈所表现的礼仪美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 它还可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2 体育舞蹈美的表现形式分析
2.1 节奏韵律
节奏和韵律来自音乐的概念, 所谓节奏, 指的是将声音以一定的规则进行排序, 形成一种特定的律动形式。所谓韵律, 指的是在节奏的基础上形成的, 但相对而言, 韵律比节奏更加丰富, 与节奏相比, 韵律具有更强的感情色彩。音乐是舞蹈的灵魂, 其最基本的表现手段便是节奏与韵律。舞者如果能够抓住音乐的灵魂, 感受音乐的节奏与韵律, 便可激发人的美感。舞种的不同, 其节奏与韵律也不同, 舞者便可通过自己的理解, 然后通过自己的动作来表达出舞蹈的节奏与韵律, 舞者动作对节奏与韵律的表达好坏也是评判舞者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 作为一个舞者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气质、人文内涵等各方面的修养。从不同种类的音乐中吸取素材并且提练出不同的形象, 做到舞蹈意境与音乐风格融为一体, 要能够表现出个性化的音乐形象以及特征。音乐是舞蹈的灵魂, 音乐与舞蹈是密不可分的, 舞蹈动作必须与音乐节奏相对应, 这样才可显得合谐统一。体育舞蹈因舞种的不同, 所选音乐风格也各有千秋, 例如:恰恰所选音乐是热情奔放, 浪漫风趣的;桑巴所选音乐是激情豪放, 欢欣快悦的;斗牛选用的是雄壮激昂, 刚健有力的;牛仔选用的是热烈欢快, 轻松自如的;华尔兹通常是华贵典雅, 飘逸舒展的。体育舞蹈所具有的鲜明音乐节奏与韵律, 才能更好地将音乐与舞蹈的结合发挥的淋漓尽致。
2.2 对称均衡
对称指的是以一条线为中轴线, 两侧均等对称。均衡指的是在外在形式上不同部分之间所具有的等量但不等形, 对等但是不对称的组合关系。体育舞蹈的对称均衡的形式美, 可鲜明地表现出差异与对立, 并在其中寻求均衡。体育舞蹈的许多舞种在编创过程中都体现了对称均衡这一特征。例如:华尔兹舞, 舞者会沿着舞程线做大平面的逆时针运动, 形成了此起彼伏的、优美的流动画面;桑巴舞, 舞者会沿着舞程线绕场移动, 或是渐进式移动, 或是曲折式移动, 亦或是彼此环绕, 这些都能体现出一种对称均衡的美感。进一步了解体育舞蹈, 你会发现体育舞蹈的动态性, 其灵活生动的动作加上与之相呼应的音乐, 可使舞者与观赏者在情感上得到不同的体验, 相对于静止的艺术, 这无论是从视觉上还是心理上都更能取悦于人。
2.3 和谐统一
我国古代的孔孟之道中, 就推崇“中和之美”、“中庸之美”, 推崇和谐统一, 可见, 和谐统一在我国古代就已经是一项重要的审美价值形态。了解体育舞蹈, 你会发现, 体育舞蹈中也尽显“和谐之美”。例如:为不同舞种、不同舞者而量身定做的不同服饰, 音乐与舞者情感的相互融合, 就体现了其和谐统一的特点。除此之外, 和谐之美的最好体现还在于男女舞伴相互之间的默契配合, 男士的阳刚之气与女士的阴柔之美能通过舞蹈, 通过舞步得到相互统一的境界。
3 结语
体育舞蹈所包含的美, 既有其自然属性又有其社会属性, 是自然美与社会美相互交融的一种艺术形式。体育舞蹈美的产生首先都是以客观存在为基础的, 综上所述可知, 体育舞蹈美的内容主要包括形体美、音乐美、动作美、服装美以及礼仪美。观赏者在观赏体育舞蹈的表演以及比赛过程中, 对美表现形式的认识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这样能够让观赏者能够更体育舞蹈的外在美以及内在美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因此, 在探索体育舞蹈美的形式的过程中, 创造性以把节奏韵律、对称均衡以及和谐统一等多种形式的美合理以运用于体育舞蹈的编排之中, 才可以更进一步的提高体育舞蹈的艺术表现力, 增强其感染力, 让观赏者能够得到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刘宾, 李绪稳.浅析体育舞蹈的美学价值及功能[J].网络财富, 2009 (9) :176.
[2]殷放.试论体育舞蹈审美内容及其表现形式[J].福建体育科技, 2011 (2) :16-18.
[3]舒渊, 宋晓荣.新论体育舞蹈美及其美育的实施[J].凯里学院学报, 2009 (2) :143-145.
李贺诗歌中的色彩表现 篇7
区别于李白喜用“白”字, 王维喜用“青”字, 李贺在诗歌的色彩运用上大胆运用各种各样的艳丽颜色, 一改盛唐以来“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的创作风格, 陶文鹏先生有言, 李贺诗歌的“色彩意象繁多密集、前呼后拥, 纷至沓来, 叠出层见的呈现方式, 恰似苏轼在《百步洪》诗中`车轮战法'地运用博喻一样, 能够产生极强烈的视觉效果, 引起一种令人恍惚迷离心旌摇动的整体性情感效应。李贺这种打乱节奏不顾和谐淋漓泼洒色彩的表现, 使得他的诗歌犹如彩的雨瀑, 色的涡流, 而他的激情潮涌也就奔突纸上” (1) 。
在李贺的眼里, 色彩即世界, 世界即色彩。他就像一个画家, 他的诗歌世界里, 自然意象被重新命名:“甘露洗空绿” (2) , “空白凝云颓不流”, “圆苍低迷盖张地”, 天空是绿的﹑白的﹑苍然的;而荷花是“愁红”;菜肴则成了“紫腻”。这是诗的语言, 情感的形式, 是心灵的颜色。
李贺追求诗歌色彩的浓重富丽, 怪诡怪异, 色彩意象任意挥洒, 层出不穷, 以《残丝曲》为例:“垂杨叶老莺哺儿, 残丝欲断黄蜂归。绿鬓年少金钗容, 缥粉壶中沉琥珀。花台欲暮春辞去, 落花起作回风舞。榆荚相催不知数, 沈郎青钱夹城路。”诗人把许多的颜色意象叠加在一起, 令人眼花缭乱, 神思欲迷, 头顶之上是黄莺, 黄蜂和浓绿的杨柳, 空中是飘然而坠的粉红色的落花, 缤纷不断的青色的榆钱, 身旁是绿鬓的少年, 金钗的女子。而眼前, 则是青白色的酒壶, 琥珀色的美酒。诗人极尽渲染之能事, 用“黄莺”“黄蜂”“绿杨柳”“粉红色的落花”“青色的榆钱”等来描写绚烂的春色, 给人以眼花缭乱的视觉冲突, 而转瞬间便又生发出了“花台欲暮春辞去”的感伤。春色再美终究是会离我们而去的, 恋恋的伤感通过浓烈的色彩反衬更显得浓重, 无法排解。
李贺善于以浓彩写悲情, 他不把内心的悲凉写得很暗淡, 而是极尽渲染之能事, 用各种绚烂的色彩来描绘他灰色的生命和幽暗的内心, 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感伤意境。李贺的诗往往在色彩越是强烈的地方, 感伤的气氛也越是浓郁。如“秋凉经汉殿, 班子泣衰红” (《感讽》) 、“愁红独自垂” (《黄头郎》) , 这里无论是青春逝去的哀伤, 还是刻骨相思的凄楚, 都以“红”刻画, 表达出来的感情却是与“红”色不相称的无奈与感伤。诗人擅于用暗淡修饰艳丽, “衰红”“愁红”“青红”“冷红”“坠红”“幽红”“泪红”, 词语本身形成了极强的张力, 普通的意象生成了超乎寻常的品质。由此, 诗人让“红”与眼泪﹑落花﹑伤残﹑死亡等联系在了一起, 成为了衰曲挽歌中的响亮音符。冷色调的“绿”色表现着诗人敏感、忧伤的心绪。“蛮娘吟弄满寒空, 万山静绿泪花红” (《湘妃》) , 以“寒”饰“绿”, 给人以冰凉彻骨之感颓绿秋坠地昌谷诗以颓饰绿使山边低矮的草树仿佛具有了人的神态。与忧郁寡欢的衰颓心境暗合, 诗人运有通感的艺术手法, 把自身感受倾注于“绿色”, 并异化变形进而升华, 形成了幽冷凄艳的情境。红与绿作为最俗最普通的颜色, 在诗人笔下却能推陈出新, 给颜色赋予人的灵性, 用带有感情的颜色抒发内在敏感与忧伤, 从而成就了李贺“冷如秋霜, 艳如桃李” (3) 的写作风格。
在《将进酒》中, 诗人选用的意象瑰丽绚烂:“玻璃钟, 琥珀浓, 小槽酒滴真珠红。”“罗纬锈幕围香风。吹龙笛, 击鼍鼓, 皓齿歌, 细腰舞。”真珠红的美酒, 闪亮的玻璃钟, 锦绣的帐幕, 还有皓齿纤腰, 飘落如雨的桃花, 作者极力铺陈酒色﹑珍肴﹑歌舞, 却是为了宣泄人生的失意悲愤, 控诉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和迫害。诗人以绚丽多彩的色彩和歌舞升平的美好景象, 去表达的却是“烹龙炮凤玉脂泣”, “况是青春日将暮, 桃花乱落如红雨。劝君终日酩酊醉, 酒不到刘伶坟上土”的哀痛与惋惜。绚烂的桃花往往给人以红艳热烈的感觉, 可冰凉的雨水却让人感到的是幽冷的气息扑面而来, 这样的组合意象更反衬出青春将尽的悲凉, 结尾陡转, 出乎寻常地推出死的意念和墓的凄寂惨然。李贺在色调最深处, 感情最沉重处着笔, 倾诉出的是“剪不断, 理还乱”的复杂内心活动。作者极力反复渲染酒色的红, 夕阳的红, 桃花的红, 在炽烈的芬芳中, 描摹暮春黄昏时分的景色, 物色一体, 化为一渠人生的哀歌, 从而将诗人内心深处的矛盾和苦闷揭示出来, 让《将进酒》成为了以丽词艳色抒写悲凉的名作。
色彩表现是李贺营造诗歌意境和感伤氛围的重要手段。顾随说:“平常人写凄凉多用暗淡颜色, 不用鲜明颜色。能用鲜明的调子去写暗淡的情绪是以天地之心为心。” (4) 李贺对色彩的反应极是敏感, 色彩的刺激最容易引起他心灵的颤动。无论是抒发寄人篱下的凄苦的《潞洲张大宅病洒遇江使寄上十四兄》, 借观钓鱼寄寓寒士怀才不遇的《钓鱼诗》, 还是表现宫女的凄凉生活和她们对自由的渴望的《宫娃歌》, 描写女子离别蜀中的感伤的《蜀国弦》, 都尽显其“冷艳”之诗风。“冷艳”之冷出自于诗人内心的幽冷悲凉, 李贺以“天地之心为心”, 将现实人生放在悠远无穷的宇宙变化中去看待, 用鲜明的色彩写凄凉, 用善感的心灵去抒发仕途失意的牢骚情绪, 用生的欢乐去感喟死的悲哀, 用青春的热烈与迟暮的感伤来抒写内心之怆然在诗歌中展现出来的便是一幕幕冷艳凄美的人生悲剧
摘要:李贺追求诗歌色彩的浓重富丽, 善于以浓彩写悲情, 色彩表现是诗人营造诗歌意境和感伤氛围的重要手段, 成就了其独特的“冷艳”诗风。
关键词:李贺,色彩,冷艳
参考文献
谈新世纪女性诗歌的表现形式 篇8
关键词:女性诗歌,隐喻,回归
诗评家谢冕说:“90年代最大的完成是诗的个人化。这在中国诗史的总体上看, 可以说是对近代以来诗超负荷的社会承诺的大匡正。”[1]而另一位诗评家李霞也说:“90年代的汉诗写作, 告别了浮躁与赶集式的代言写作, 由苍茫的大陆分解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岛屿, 进入了个人写作的时代。”[2]进入新世纪以来, 新诗依然承接了上世纪90年代个人化的书写模式。尤其是女性诗歌, 从90年代的女人化个体抒情模式向个体化抒情延伸。女诗人们抒情的内容也由“女人”回归到“我”, 诗人最终回到了一个生活中平凡女人的角色, 在诗歌中展示着她们平凡的欲望和幻想。爱情是永恒的主题, 在时间和生存的短暂沙漏中, 它依然成为女诗人们诗中的主题, 而隐喻则充当了语言和想象的使者。
一、用数字来隐喻情的重量
沙戈的《槐花开了》:“槐花开了/我听见/我身体的内部/花开的声音/这声音/是不是一棵树或一个人/一直/想对我说的/那句话。”诗中, 槐花隐喻女人, 整首诗隐喻女人与花朵间的种种可能。含苞欲开的花在枝头, 在树干上, 在青春的女孩纯洁的肌肤内, 就在等那句话, 那句春天里最美的话。正如诗人所说:“想象人们想象之外的。”用“一棵树”、“一个人”、“一直”来隐喻爱的分量, 它颤悠悠地轻轻地启开爱的心扉。《三九天》描述的是爱情中常见的场景:思念和等待。在相对传统的语境中, 爱的书写以一种少的形式出席, 个人的主体要素同传统的抒情经验, 是爱情重量的另一支点。“她在窗前站着/雪/仍在飘着/一个影子仍未出现/爱还在降温。”丁燕的《我还是葡萄》中:“我还是葡萄/是四季的声音/是属于你一个人的隐私/顽强地守着诺言。”关于爱的秘密, 只限为“一个人的隐私”。“一”是正整数中最小的数字, 这几首诗都巧妙地用它来展示爱, 隐喻“爱”是一种“少”的状态。多与少的叙述, 都是诗人对生活情感的表达, 这些表达, 形成一种对情感重量的测量。
二、用情欲隐喻爱的危机
虹影的诗歌《小镇之夜》、《我追求瞬间的快乐》、《琴声》等都表达了爱的现代性危机。在《琴声》中她说:“教会我成为一个最坏的女人/你说女人就得这样。”这“坏女人”又隐喻着多少爱的危机, 危机到要改自己的道德准则。《致读者》施展的是女人的引诱之爱, 这是人类情感的现代情境:“我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人了/谁读这首诗谁就是我最爱的人———/船把我们带到燃烧的肉体中心来吧, 跟在压抑的欲望后面/在波浪的揉挤中/我们会以独特的方式嚎叫。”另一位女诗人丁丽英在《蜻蜓》中写道:“今天下午她感到了蝗虫似的焦虑/她的丈夫正缺席, 没法举起哪怕是想象的武器/这些装载噩兆和欢快打击的滑翔机/正滑行在她的乳峰间, 绕过了她的手臂/直达气象中心的忧郁蓝图。”这两首诗带给读者对自身情感欲望的认同。性是爱的最低纲领, 却也是某种最基本的需求。在诗中, 情欲的砝码被完全放大, 成为生活的全部。这是爱在情欲和快乐背后的危机, 也是诗人自身的危机。代薇用“痛”来描述这种危机:“痛是蜜蜂包围的/是尖锐的刺入成千上万的蛰针像灰尘一样仔细/痛是噪音/是皮肤表面有分裂的丝绸之间比喻的联系。” (《痛》) 在诗中, 痛苦的经验似乎与女性的某种自觉到的天命有关。《我询问眼中光线》中:“我是雌性的动物, 这使我无限庇护。”《在秋天, 我怀抱着空》又有:“当天空的倾诉落在纸上, 我能否在一滴咸泪中养育出珍珠。”在情欲和快乐之后, 诗人用动物作为日渐消失的主体的载体, 异化后的人的情感使她们仍相信和感受着爱情。而“爱情深入水中的东西/……/每一滴都是痛的” (《痛》) 。扶桑在《一些在女诗人》中说:无助使爱情中的女人变得有与穷人相似的经历, 她们没有一个是被祝福的, 在生活中受苦受难, 在诗歌里, 毫无用场的光彩照人, 有什么能够安慰你们?如果把观念变成现实的一个倾向, 爱就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 就是对他人的美好想象, 并且甘愿为此承受痛苦, 爱成了人间最后的世俗宗教。
三、用自恋隐喻爱的饥渴
请看宇向的诗《所以你爱我》:“深夜12点/你已睡去而我还在电脑前/敲下这些字句/所以你爱我/梦境使体液宽广/沉默不语/所以你爱我/你迷上了毒品和主席/所以你爱我/我的爱取决于你/所以你爱我/你老了, 所以你爱我。”诗人用了14个与爱毫不相关的理由证明着“你爱我”这个一厢情愿的自恋式的命题, 推论的无逻辑性在生活片断的简单叙述中展示了一种“你”对“我”的迷恋的无依据, 这也是主体“我”自恋的根源与依据。娜夜的《写作》则是以写作的行为来隐喻女人的肉体与诗歌在无形的男性话语间的自恋:“让我继续这样的写作/一条殉情的鱼的快乐/是钩给它的疼/女人的肉体的但是诗歌的/让我继续这样的写作/‘我们是诗人———和贱民们的押韵’———茨维塔娜在她的年代/让我说出:惊人的相似/啊呀———你来呀你来/为这些文字压惊压住纸页的抖。”《给古涛的信》是贾薇一次自恋式的宣言告白:“古涛我想你呀/我想你呀古涛/我想古涛/我想古涛/我想古涛———我想古涛。”这次隐私的告白, 充满了情欲与肉体的自恋曝光, 爱的偏执与疯狂以“我想古涛”的无聊情素表达出来, 实是一种自恋失语的表达。“我想古涛”告白在诗歌中反复以一种歇斯底里的方式从女人的口中喊出, 这是一种推动关注的呐喊, 隐喻着爱的饥渴。
四、用魔幻隐喻爱的狂热
“自恋”的倾向在现实中失败, 就可能提升为某种魔幻性。贾薇的《她的玫瑰》和潇潇枫子《寄生》都写了飞翔、翅膀和梦, 她们在诗歌中讲述童话, 把诗歌当成某种成人的童话。尤其是其梦幻叙事, 展现了女性诗歌的逃离。女性诗歌的幻想主题使其中一些诗歌成为梦的叙述。在李明月的《时间茅草屋》中就具有由魔法性构成的修辞叙述:“她端着月亮的银碗/沿路乞讨/她叩开一朵荷花的门得到一滴水/她敲开一颗银杏的门/得到一个古老的秘密她看到一群漂亮的女巫/女人看到白骨的森林/她看到时间/一个绝美的女人/当时间把水饮进/所有的白骨开始复活。”在诗中, 我们似乎看东方神话故事情节, 同时又呈现出《百年孤独》的魔幻色彩。在她的《空白的下午》中, 叙述的重点也是魔幻的事件和时间中魔的时刻:“我盯着一棵棵棕榈/棕榈一棵棵不见了/我盯着一栋栋高楼/高楼一栋栋不见了/我死死的盯着一群人/人, 一个个不见了。”在《雨》中, 诗人从雨水的透镜, 透视七千多年历史的变迁, 其中伴随着魔幻与梦境:“一滴雨水后面的大地湾/是七千多年的黑暗/一群腰缠兽皮的女人就这么摇晃着———世界最初的美, 就是水。”而她女性诗歌特征的表露, 似一个千年之前的女孩, 听一尾干涸的鱼的鳃动。在雨水的洗礼中, 女孩做着织雨的梦, “那枚用兽骨磨成的针, 能把这么多雨滴串起来来吗?”雨停了, 又下起来, 女孩的爱情随着雨季的到来迅速成熟, 爱情的追求成为一种对神的祭祀, 一种献身的虔诚, 把身体让度给虚无的神, 在历史中寻找现实的意外。还有王晓妮的《月光白得很》、《床上堆满了棉花制品》等这些诗都充满着魔幻的色彩。当我们对事物的追求到狂热的时候, 魔幻就产生了, 而诗人恰恰用这种魔幻的情境来隐喻爱的狂热。
诗评家马大康曾说:“没有隐喻, 就没有诗。”[3]或许很多人会觉得夸张, 但新世纪初的女诗人却用她们的爱情诗来印证这句话。陈东东说:“写作是从语言出发朝心灵的探寻, 是对人类的灵魂和良心的拯救。”[4]在现在这样一个物质化、技术化、世俗化的社会里, 女人们依然挥笔创造着诗歌的各种书写形式, 回归自我, 更为真实地展现人性的光辉。而那对爱的隐喻或许又将隐喻着些什么。
参考文献
[1]李霞.90年代汉诗写作新迹象.诗探索, 1998, (3) .
[2]马大康.诗性语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
对于古典诗歌表现手法的一些思考 篇9
一、比兴手法的运用
什么是比兴, 比兴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比就是比喻, 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拟, 让它的特征更加突出鲜明。“兴”就是起兴, 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 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 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 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九年级上册从《诗经》中选择了两篇诗歌《关雎》和《蒹葭》, 《关雎》中开头“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诗歌开头以在河之洲的雎鸠起兴, 借一对相爱的雎鸠鸟的一唱一和, 引出“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的观点。诗人心中洋溢着对心上人强烈的喜爱之感情: 我心中的人儿, 你是我最爱的人, 我多么希望能够和你一起生活, 就像那一对雎鸠鸟一样相亲相爱。《蒹葭》中借“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营造出一种凄凉、萧条、寂静的氛围, 在营造这样一种凄凉、萧条、寂静的氛围中来“比”, 这种氛围就如同我相中的姑娘却难以相见的心境是不谋而合的。
二、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在初中所选的诗歌中, 用事比较常见。用事就是借用历史曾经发生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感情, 一般属于借古抒怀。在诗歌教学中学生比较不容易理解用典故的诗歌,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对于诗歌中所运用的典故来解释, 让学生能够清晰的明白作者用典的意图。例如, 我在教学八年级下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有这样一句“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上句用向秀作《思旧赋》的典故, 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下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 诗人用王质自比, 表达了他遭贬离开京城二十多年后, 人世间物是人非, 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诗人用这句典故, 表达了自己因被贬而心情孤独寂寞, 以及对时局的不满之情。再如杜牧的《赤壁》中“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诗人借用赤壁之战的典故, 假如周瑜没有借到东风, 那么刘备和孙权将失败, 曹操将一统中原, 诗人借历史上的典故, 表达了偶然的机遇对历史发展的方向有着重大的影响。同时, 暗示自己对当时时局的不满之情。
三、联想与想象
联想是由一事物联想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一定是与之有密切关系的, 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 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 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例如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通过想象将来自己与妻子团聚的画面, 妻子追问自己此刻在做什么, 诗人却无言以对。通过想象, 写出了诗人的相思之苦, 更能够衬托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刘禹锡的《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这首诗通过诗人在月夜远望洞庭湖, 将洞庭湖想象成白银盘, 将君山想象成青螺, 通过生动的比拟, 将洞庭湖山水佳色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四、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就是通过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或者在描摹事物的基础上融入诗人的思想感情, 寄托作者的心志。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借落花自喻, 表达了自己虽然被迫辞官回家, 但是心里仍然装着国家, 还是能够为人民做一些好事。就像落红一样, 虽然凋落, 但是化作春泥, 一样能够滋养大地。再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首联、颔联、颈联, 主要以写景为主, 写景是为尾联抒情作铺垫和渲染氛围的, 通过写景, 寓情于景, 最后表达“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的主题, 诗人在春寒料峭之时, 自己一人客居他乡, 那种孤独寂寞之情难以言表, 诗人多么想念家乡, 想念家中的亲人。但是, 自己却不能够回去, 只能将这种思乡之情寄托给北归的大雁, 希望它能够为我捎个信给家人。
五、语义双关
双关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 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 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双关一般可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类型。比起谐音双关来说, 语义双关更为常用。例如在八年级下册文天祥《过零丁洋》中“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此为语言双关, “惶恐”一指当地名, 二是表现自己的心情惶恐不安;“零丁”一是指当地的零丁洋, 二是说明自己的现实是孤苦伶仃的。两词一语双关, 既用地名表明所处之地, 又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的复杂心情和环境的险恶。一“说”一“叹”更是加深情感的表达。
总之, 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古典诗歌时要关注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方式, 通过分析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来赏析诗歌, 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意图。
参考文献
[1]傅德岷.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M].北京:崇文书局, 2005.
[2]周琼.中国古典诗歌[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5.
诗歌鉴赏之诗歌内容的分类 篇10
一、边塞征战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1.形式标志:题目中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等。
2.边塞诗思想内容归纳:
(1)反映从军将士生活的艰辛 。
(2)表达诗人向往边塞的军旅生活,希望立功边塞、报效国家的理想。
(3)抒发了自己的壮志雄心以及怀才不遇的心境。
(4)抒写边思乡愁。
(5)对士兵英勇无私的爱国精神的赞颂,对他们艰苦生活的同情。
(6)盛赞奔赴沙场的勇士的英雄气概。
3.边塞诗歌鉴赏要点:
第一是要从总体上把握作品的立意、深挖它含蓄的主旨。
第二是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第三是要弄清诗中哪些地方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
二、赠友送别诗
唐代疆域辽阔,社会开放,唐人出游频繁,饯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离别诗。唐代较突出的2000多位诗人中,几乎人人都写过送别诗。
1.唐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谋生、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2.诗人被迫背井离乡,思乡、思亲情结郁积不解,便发而为诗,以此寄托乡思或羁旅行役之情。送别诗往往写得格调悠扬、音韵婉美、含义隽永。或慷概悲壮,或情随景迁、一往情深,或者是表达别后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表达诗人的离情别绪、依依难舍之情。
4.赠友送别诗常用的意象:
(1)春草,这一意象在古典诗歌中多喻离恨。
(2)杨柳、杨花或柳絮表达好友送别的离愁别绪。
(3)水,表达送别之情。
(4)美酒,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浓浓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5)明月、高楼、行舟。
(6)此外,中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地方表示送别,此后就成为专有的送别之地。这些地名如:长亭、渡口、江边、南浦、谢亭、阳关、古道、霸陵等。
5.赠友送别诗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送别诗一般表现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等。一般来讲,其感情色彩比较悲凉,有着浓重的伤感情绪,意极悲凄,催人泪下。但也有一洗悲酸之态,吹响豪迈的号角,激情荡漾,气贯长虹者;或运用优美的文字,勾画绮丽的意境,创设轻松的氛围,使人心旷神怡;或慨叹尘世之喧嚣,追慕山林之空灵寂静,赞叹僧人之清静脱俗,富有禅意之情等等,不一而足。
三、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1.思想内容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
(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4)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动静结合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4.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
5.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
四、咏史怀古诗
1.定义: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一般以古代遗迹为生发点,以地名或“览古”、“怀古”为标题的一类诗歌 。
2.诗人怀古咏史的两种情况:
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就史论史,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
把史实和现实扭结借题发挥,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3.咏史诗几种常见思想感情
喟叹朝代兴亡今昔变化,感慨岁月悠忽变幻;抨击社会现实:或讽谏 当朝者、或讽谏世人;怀古伤今,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或壮志难酬之感。
4.写作方法:
(1)融情入景。(2)衬托。(3)用典。(4)讽刺。(5)对比。(6)拟人。
五、羁旅行役、思乡怀人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1.常见思想情感
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
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2.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
3.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 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1)夜来有梦登归路, 不到桐庐已及明。(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演唱者如何深层表现歌词内容 篇11
一、了解作者及歌曲的创作背景
1. 了解作者
每位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以及当时作者本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都会深深地影响甚至决定他们的创作。如词作者的文学创作特点及风格, 曲作者的艺术创作特点及风格等。
2. 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
范晓峰先生曾指出“任何声乐作品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这是它原生的存在基础, 也是它生长的基本土壤”。[2] (P227) 了解了创作时代, 演唱者便会根据作品有意识地将自己假定在某一具体时代, 这样就很容易从时代方面去把握作品。如果不了解特定历史条件与时代背景, 不掌握戏剧情节的来龙去脉, 只按照字音和旋律的变化漫无主次地去唱, 这种无情之曲是永远不会感人的。
二、深刻理解歌词内涵, 准确把握情感基调
邹长海先生指出“语言的作用广及一切感受, 特别是作曲家和歌唱表演家在创作和再创作过程中要进行形象、情感、声音、审美等思维活动, 这些思考和思维又必须通过歌词来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和体验”。[1] (P248) 可见, 歌词的文学性在声乐作品中占有非常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歌曲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事件发展的过程也主要通过歌词来描述。不但如此, 语言形象也是表现歌曲情感最有力的手段, 因为歌词是主体生活感受的物化结果, 是主体真实情感的流露。有些歌曲的歌词还包含着内在潜语, 这就意味着不能始终只停留在歌词的表面, 做粗浅的理解和表现, 而要挖掘文学内涵, 给予语言以生命和灵魂。只有这样, 才能准确展示作品的主题思想。
三、分析曲式脉络理清歌词段落层次
人们把音乐称为流动的建筑, 而曲式脉络则是构成建筑的主要框架, 也是为了适应歌词的整体结构与表达而形成的严谨而规则的结构结晶。它是词曲结合的书面布局, 是演唱时音响流动的脉络, 提供演唱时的基本行腔规律。演唱前如果不分析理解, 就很难把握它的整体构建。演唱者既要从歌曲曲式的主要脉络着眼, 还要理清歌词内容的段落层次, 演唱者才能随着音响流动的清晰脉络, 使情感的抒发、衔接、过渡、起伏都能够准确地表达出顺序与层次, 从而更加形象、更加细致地表达歌曲的文学内涵与思想情感。
四、想象歌词意境技术艺术完美结合
声乐作品主要是通过演唱者把无声的歌词变成活的情感, 把歌曲中的形象变成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这样歌词就成为演唱者形象思维的重要工具之一, 因为演唱者对歌词所进行的抽象思维也离不开生活中的人、事、物、景的形象, 而且生活实践中总是充满了千变万化的具体形象, 这些相关形象的信息在演唱者大脑中经过再次的个人加工整理。要想更深刻、更形象地表现这些词句语气、腔调及歌曲的思想感情, 演唱者还必须依据歌词及其文学内涵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 即“未成曲调先有情”, 积极进行心理转换, 使自己完全进入角色和场景, 忘我地渗入角色的心境和情绪发展, 使歌声饱含情感, 在随同旋律的高低起伏中完美地塑造艺术形象。
结语
声乐主要通过歌词来传递情感, 而歌词作为语言艺术的表现对象, 文学性是它的基本属性。从审美角度来说, 歌词也不可能失去其文学性孤立地成为语言“声音”, 从而仅仅成为演唱者炫耀其声音技能所采用的一种方式。把握歌词中所包含的文学性内容, 对作品进行全面分析, 才能在演唱中真正做到词曲并茂, 和谐统一, 完美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
参考文献
[1]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
[2]范晓峰.声乐艺术美学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3]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5.
[4]姚以让.歌曲分析与写作[M].四川: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87.
[5]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
【诗歌的表现内容】推荐阅读: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07-24
中国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08-19
诗歌《时之表现》06-30
论舒婷诗歌感伤与激越情调共鸣的表现05-24
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07-02
诗歌手法之表现手法10-19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说课稿05-11
论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11-05
鱼玄机诗歌内容05-09
高考诗歌思想内容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