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师能力

2024-11-06

从师能力(精选3篇)

从师能力 篇1

研究生实验课助教在国外大学中已有悠久历史,通过开展研究生助教工作不仅培养了研究生的教育教学技能,还加强了研究生与本科生之间的交流[1,2,3,4]。因此,国内高校也纷纷改革,积极效仿此法,但在具体操作中却遇到了诸多问题,例如:不能很好的处理主讲教师与研究生助教的关系及教学分工和研究生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使得实施效果有不尽人意之处[5,6]。

从本科生的角度来看,他们一方面期待能够掌握最规范的实验操作,做出最完美的实验数据;另一方面又害怕自己欠缺的动手能力会导致实验的失败。因此,他们希望指导老师能够耐心地讲解和指导他们的实验;渴望指导老师能够成为不仅实验技术高超而且喜欢和他们交流的朋友,而非一副高高在上的专家形象。多数研究生刚刚结束了本科的学习,对本科生的学习方式和心理比较了解,大家比较容易沟通并成为朋友,所以本科生更愿意与研究生助教交流。作为主讲教师的教学助手,研究生参与实验课的教学不仅增加了师资力量降低了师生比,强化了实验指导,特别是为高水平的实验设计提供了可能,而且还可以帮助研究生提高科研能力和从师能力,为完成学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帮助。本课题组的师生在化学实验课教学中,从协调主讲教师和研究生助教的关系和教学任务的分工,实施严格的岗前培训和加强师生的双向交流等多方面对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提升研究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了探索。实践证明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担任助教是研究生培养的一种需要,借此可以帮助研究生提高科研能力和从师能力,是一个双赢的举措。

1 加强职业素养训练 培养从师能力

面对同一本教科书,老师和学生的认知结果有着相当的差别。当研究生的角色转变为授予者时,对于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也将发生根本的转变。“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因此,研究生在上岗前首先必须钻研业务、储备专业知识,对自己要讲授的实验内容有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基于实验课的特点,不仅要在理论上做到高屋建瓴,还要在实践中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

大多数研究生缺乏教学经验,所以作为主要组织者和责任人的主讲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该对研究生助教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训。实验课是一门目的性很强的科目,因此,主讲教师必须在课前就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与研究生助教进行深入的讨论,这样有助于研究生在备课和预实验过程中,把握每一步操作的目的,而不是简单地“照方抓药”。在课前的试讲中主讲教师应针对每一个实验所涉及的相关化学问题和操作的规范性对研究生给予具体的指导。经过严格的岗前培训,在课堂上研究生就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清楚地讲解实验原理和关键问题,从容地进行操作示范,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不规范操作,协助主讲教师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除了知识和技能,语言便是老师的第二“看家本领”。但是,“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多次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在教学的过程中,研究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技巧得以不断提高。做好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也是弥补研究生教学经验不足的有效方法之一。首先研究生应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交流,耐心细致地引导他们正确地完成实验,而不是简单地批评学生的操作错误。同时还要悉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做好换位思考,以便更加全面地审视自己,加强指导的针对性。其次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研究生与主讲教师之间的交流。除岗前培训外,主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传帮带,以及课后批改实验报告、总结和点评授课效果等环节中的交流,均有助于研究生及时发现不足和调整教学策略,达到边干边学的效果,并且养成及时进行整理和总结的习惯。通过上述双向交流,才能知己知彼,才能洞悉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才能在驾驭课堂时做到游刃有余,成为课堂的“控制者”和“领导者”。主讲教师与研究生助教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我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主讲教师不仅从研究生身上汲取了更多创新性的教学和思维方式,而且还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处于“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状态。而研究生助教不仅学到教学本领和组织能力,还有作为教师应具备的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品质,知识的储备和科研能力的提升。

2 注重实验能力提升 培养科研素质

对于某些实验而言,从研究的角度探讨涉及许多化学问题,但是教学中只需要解决为完成教学目标而设计的问题,这就要求指导者在实验内容的科学性、可行性和优化实验方案等方面有明确的了解,熟悉各个流程和环节,进而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依据实验目的关注和解决关键问题,高质量的完成实验。因此,指导实验特别是设计实验也是培养研究生实验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设计实验要求学生要能够灵活地运用已掌握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独立地对实验方案(包括实验方法,仪器,试剂和操作步骤等)进行规划并完成实验。例如,采用络合滴定法测定石灰石中CaO的百分含量,已知石灰石中含CaO约42%~47%,此外还含有SiO2、MgO、Al2O3、Fe2O3等杂质。该实验的方法已经确定,学生对于实验原理、方法比较熟悉。实验结果的准确度主要取决于干扰的消除,因此掩蔽剂的选择和应用是该样品测试成功的关键。对于学生的设计方案首先应检查实验条件的控制,特别是酸度的控制和掩蔽的方法是否与化学理论知识一致,所选用的掩蔽剂和方法是否可行,特别是操作步骤的逻辑性和合理性。其次,引导学生寻找实验的最优化的方案尽可能用最少的药品和步骤完成实验,同时兼顾实验室能够提供的条件,让学生体会到科研的严谨!通过对学生设计方案的判断,有助于研究生发散思维,逐渐形成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这在科研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善于思考和勤于思考的人往往是实验室中做出最好成果的人!此外,不同意见的集合,能够帮助研究生打破固有思维的局限,开拓新思路,从而提高科研设计水平。

参加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尤其是仪器分析实验,研究生不仅要熟悉仪器的操作,还要了解仪器的结构、功能、原理,掌握程序的编写原理和方法。做预实验的目的,也不能再像本科生一样只是完成实验,而是要深入思考每个原理的运用,每个步骤的操作,每个知识点的讲解。例如,通过指导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实验,掌握了原子吸收光谱仪的测定原理和操作技术,并且在此实验的基础上,我们探讨了原子吸收光谱测定结果的不准确度[7,8]。首先,通过对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维他奶中铜含量过程中的不确定度进行了分析,对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结果的质量控制进行了定量表征;其次,通过评估原子吸收光谱测定过程中各种因素对测试结果的影响,提出了两种量化指标,对不确定度来源因素进行量化表述,指出了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不同的评定对象选择合适的量化指标。通过这些研究,我们认识到分析过程中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重要性,这不仅让我们在科研中更加注重分析方法和分析结果的质量控制,而且使我们对各种质量评定方法都能够运用自如。

科学研究是一项“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事业,既要依靠前人的积累、发现,又要有所创新。即使是进行基础实验,如果我们能发挥想象力,突破创造力的局限,就能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即使是一个极其细微的实验现象,也可能成为科研创新中的重要启示。我们的科研课题――纳米硒与草酸的相互作用,就是源于高锰酸钾法测定石灰石中钙含量的实验。在指导学生尽量减少洗涤损失,定量制备草酸钙晶形沉淀时,联想到草酸的配位作用,继而联想到通过研究草酸与纳米硒的相互作用,进一步探讨纳米硒对草酸钙结晶聚集的抑制作用。我们将这些想法付诸于实践,最终我们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一个实验的教学过程,便给我们的科研带来了灵感,并取得了创新成果。毋庸置疑,教学实践为我们带来了一笔珍贵的财富。

3 结 语

通过实验课教学实践的锻炼,使研究生强化了专业知识,增强了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逐步具备了从师的能力;实验课教学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使研究生加深了对科研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和简约性的理解,并且还熟练掌握了实验技能,提高了科研水平。

在此特别感谢周艳晖、陈翠娟和刘佩芳老师给予的指导。

摘要:参与实验课教学是培养硕士研究生教学能力的一种有效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研究生助教与主讲教师的关系和研究生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注重研究生与主讲教师以及研究生与本科生的交流和沟通、以及实施岗前培训和课后总结等措施是确保本科教学质量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教学实践研究生不仅培养了从师素质,而且提高了实验能力和科研素质,为科研工作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教学实践,研究生,从师能力,科研素质

参考文献

[1]屈书杰.培养研究生助教的教学能力:美国大学的经验[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国外教育研究),2004,7.

[2]畅宁.我在美国做助教[J].生活,2005:28-29.

[3]卢丽琼.浅谈美国高校研究生助教制度及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域外),2005,3(1):62-65.

[4]陶旭.两全其美当助教[J].留学生,2004,4:52-53.

[5]王子成.把研究生兼助教工作推向纵深[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7,3:69-72.

[6]杨红卫.研究生兼助教工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解决方案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研究生学位教育),2005,4:71-73.

[7]颜晓丽.原子吸收法测定维他奶中铜不确定度的评定[J].中国乳品工业,2005,33(7):57-59.

[8]白燕.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结果不确定度的评定[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6,42(6):451-454.

从师能力 篇2

一、建立适合新课标的高师数学教育课程体系

基于新课标对当前中小学数学教师所应具备的教学素质要求, 高师数学专业在变革课程体系时应遵循如下原则:数学知识应由“学术形态”转变为“教育形态”;变革课程体系, 以培养专、通相结合的适合中小学教学实际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因此, 高师院校数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调整课程结构, 精选基础课, 优化专业课, 搞好交叉课, 开设讲座课。首先, 要增加普通教育课程与数学专业教育课程在课程设置中的门类和比例。其次, 加强文化修养和大学语文、外语、计算机等应用课程的教学, 拓宽知识基础, 加强文理渗透, 努力将新课标的内容与对中学教师的要求纳入到日常教学之中, 不断完善学生的专业素质与知识结构。第三, 要注意教育学课程与数学专业教育课程的衔接, 教育学课程在系统讲授教育理论的同时应承担起数学专业教育课程的部分任务, 渗透教育教学技能培养的内容, 训练学生初步的从师技能。

二、高师院校应大力改进教学方式与方法

为应对新课标, 高师院校应全面致力于中学师资培养过程中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高师院校的教师更应讲究教学艺术,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施启发式教学。同时,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设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只是“学”的被动局面。现代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创新为灵魂的教学必须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放在首位。好的教学方法应当是师生共同把一个新概念的引入作为重。

新发现的过程。把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得出的结论以及应用等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通过研究性、探讨性的方法去解决, 引导学生了解科学规律的发现过程。

三、全方位强化教师技能训练, 增加教育实习和见习的时间

教师技能作为一种特殊技能是指依据教育教学原理和经验, 组织学生学习, 促使其发展的行为方式。知识的学习靠积累, 技能的形成靠训练。高师院校应为学生从事教师技能训练创造条件, 利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参与课外旨在提高教师职业技能的活动, 努力实现教师技能训练课程化。

此外, 教育实习和见习也是提高高师学生教师技能的重要手段。教育实习和见习不仅能使学生充分接触教育教学的新理念, 了解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现状, 有效地拓宽学生的视野, 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从中发现自身的欠缺和不足, 明确努力的方向, 使其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付出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因此, 高师院校应增加教育实习和见习的时间。目前, 许多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的时间都在8~12周, 我们认为安排一个学期的时间为宜, 也赞同一些同行建议将教育实习时间分为两个阶段的观点:一个阶段在大二 (时间为6~8周) , 主要是见习;一个阶段在大四 (时间为8~12周) , 主要是讲课。这样安排的好处在于学生在大学二年级就有机会站在一名教师的角度去观察中学教育教学实际, 有针对性地主动学习和提高。

四、完善高师院校内部对教师的考评机制

高师院校应该成为应对新课标研究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一所高师院校办得好不好主要看它能否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中小学教师, 它的科研成果应主要体现在对基础教育规律、对中小学教师培养规律的研究上。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工作是高师院校生存的基础, 新课标所带来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给高师院校带来的不仅仅是问题与挑战, 同时也是改革与发展的契机。因此, 高师院校要充分重视新课标对高校教师所提出的要求, 整合师资力量, 改变严重偏向学术的考评和职称评定制度, 避免“适应新课标”流于形式, 全方位形成一个人人关心新课标的良好氛围, 落实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主体地位, 发动广大教师积极关注新课标。

总之, 在新课标背景下高师院校数学专业应从各方面努力提高高师学生的从师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名符.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高师数学教育改革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8 (5) .17-19

[2]吕世虎等.高师数学教育如何应对基础教育新数学课程的挑战[J].数学教育学报.2004 (1) :71-74

从师能力 篇3

梅开一度——千朵万朵压枝低

第一次研究《神笔马良》的教法是在2010年宁波市的优质课评比活动上, 我和徒弟一起精心研制了一堂自以为能引起会场良好效应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如下:

1. 通过读文, 整体把握故事大意。借助学生间的信息交流、教师对关键词语的提示, 使学生能大致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通过读、找、画, 感受神笔之神, 帮助学生明辨马良和大官在神笔使用上的不同态度。

3.引导学生发现“马良惩治大官”部分的叙述特点。利用对关键语句的理解、通过多媒体手段的运用, 引导学生感悟马良的机智、善良以及大官的贪婪、自私, 激发学生乐于助人的美好愿望。

4.通过读文, 运用体会、交流、朗读等手段,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神话的兴趣。

对以上教学目标进行分析, 显然过于繁杂了。在一节四十分钟的课堂上, 要落实这么多的目标, 如同“千朵万朵压枝低”, 看似繁花似锦, 却难以一一达成。

回顾当时的课堂现场, 教师以“了解故事主要内容—感受神笔之‘神’—读懂马良智勇双全”几个板块进行教学。虽然学生在教师的牵引下, 感受到了人物的生动形象, 读得有滋有味, 课堂气氛热烈, 但热闹的课堂教学之后, 我们在反思:

首先, 这是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 学生对故事内容基本了解, 面对这样的学情, 我们不应该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有关内容的了解上。那么我们应该给予学生什么?

其次, 教学过程过于缜密, 每个教学环节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 学生受到牵制, 能否让教学更开放一些?

再次, 教学目标过多, 能否让目标更加集中一些, 让学生学得从容一些?

介于以上思考, 笔者进行了教学的二度设计。

梅开二度——枝头花落未成荫

首先对原来的教学目标进行了精简, 使之更为集中。

1.读故事, 了解故事主要内容, 初步学习概括。

2.指导学生抓住主要故事情节和关键词句复述故事。

3.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 喜欢民间故事。

“概括”和“复述”是第二学段的阅读能力目标, 我将原来众多的目标删繁就简为两大语文本位目标, 同时两个目标互有联系, “概括”是第二学段开始训练的阅读能力, 同时概括内容也为帮助学生厘清故事情节、为复述故事作好了铺垫。

为达成目标, 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板块:

一、读故事, 学概括

指名分三部分读故事, 其他同学仔细听, 试着给每部分故事起个小题目。

预设的答案是:盼望得笔、得到神笔、帮助穷人。

二、学复述

1.讨论复述要点:

要把故事讲得生动、具体, 得注意什么?师生讨论方法。

2. 以第一部分故事为例。

(1) 仔细默读第一部分故事, 讨论:站在听众的角度思考, 他们想了解哪些问题?

预设提出“听众”想了解的问题是:马良一开始喜欢画画吗?马良想得到画笔, 遇到什么事?后来马良得到画笔了吗?……

(2) 可以用上课文中的哪些好词佳句?

学生说, 并在课文中画出, 说明理由。

(3) 练习复述。指名练说, 评价。

(4) 听录音讲故事示范:你觉得要把故事讲得吸引人, 还应该怎么做?

预设答案:要注意人物的语气, 加上动作。

3. 分组复述其他两部分故事。

当笔者沾沾自喜地将设计好的教学方案提交给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三年级语文教师讨论时, 却被他们冷酷地“枪毙”了, 理由如下:

首先, 读课文之后, 马上让学生给三部分故事写小标题, 对于刚刚学习概括的三年级学生来说, 难度太大。

其次, 指导学生复述故事部分, 要求学生针对故事的情节设计问题本身就很有难度, 要借以“从听众的角度”设计问题为复述故事的把手, 更是个美好的“神话”。

再次, 最后环节, 让学生分组复述后两部分故事,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完成“设计问题—画好词佳句—讲好故事”的任务, 三项任务一起布置, 看似使教学更为开放, 让学生学会方法自主学习, 但面对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 实际上很难按照教师的美好愿望去实施。

面对“残酷”的现实, 笔者只能重新审度三上年级学生的实际需求, 再作教学调整。

梅开三度——喜看儿童捉柳花

一、指导概括, 有方法

对于三上年级学生来说, “学习概括”刚刚起步, 一定要有具体方法辅助, 为此笔者作了这样的努力:

1.将原来给段落写小标题改为“找出文中的一句话或者用自己的话说说每部分故事内容”, 从写到找 (说) , 降低了概括的要求。

2.降低要求, 允许学生出错。这篇文章篇幅长达28个自然段, 主要段落有十几个, 要学生一下子就找准能概括整个段落主要意思的句子 (或者是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 难度相当大。由于笔者在心理上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 所以在实际教学中遇到学生没有马上找准句子时, 就能耐心地引导学生一步步从偏差走向正确。教学片段如下:

师:请一位同学读第一部分故事, 其他同学思考:这部分故事讲了什么?能不能用书上的一句话或自己的一句话来概括呢?

生:有个孩子叫马良, 家里穷, 连一支笔也没有。

(师板书:家里穷没有笔)

生:马良喜欢画画。 (师板书:爱画画)

生:马良很想有一支笔。 (师板书:盼望有笔)

师 (指着板书) :马良爱画画、家里穷、没有笔, 都是他盼望有笔的原因, 所以这段故事主要讲的是——

生 (齐声) :马良盼望有笔。

师:看来一段话中讲的内容很多, 我们要比较一下哪句话最能说明整段话的意思。 (教师擦去前面写的板书, 留下“盼望有笔”)

在教学现场, 根据学生的多种答案, 笔者引导学生比较发现哪句话最能概括第一部分故事 (8个自然段) 的意思成为教学的亮点, 给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个教学环节取得成功的原因就是教师尊重了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 呈现了学生慢慢成长的学习过程。

3. 从概括段意到概括文意, 有层次。学生找能概括段意的句子, 教师帮助其概括成小标题:盼望有笔、得到神笔、为民画画。然后让学生默读第三部分“为民画画”部分, 根据马良画画的目的不同, 将第三部分划分为“为民造福”和“为民除害”两个层次。最后让学生根据每段大意, 把故事的主要内容用几句话讲出来。从概括段落大意到概括整篇课文内容, 为学生降低了难度。

二、指导讲故事, 有抓手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和口语交际教学目标中都有“复述”的要求, 但面对刚刚进入第二学段的三上年级学生, 我们要学会宽容, 并予以扶持。

首先, 要多一些宽容。

纵观许多公开教学的课堂, 很少有将“复述故事”列为教学内容的, 因为很多教师认为“复述故事”的教学环节, 精彩与否教师很难掌控, 决定权在学生, 如果学生说得精彩则给课堂教学气氛争光添彩, 否则会使课堂处于低潮。有这种观念, 究其根本还是因为教师对学生要求过高, 心理定位过高。如能正视学生的学习状态, 就会欣然接受学生起步时的“踉跄”和“笨拙”, 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学生从不会讲到会讲就是精彩!在《神笔马良》的第三次教学中, 笔者根据三上学生的实际情况降低“复述”要求, 设定的目标是:能说清楚故事情节, 能用一些课文中的关键词语讲述, 语言连贯, 没有错误。而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绘声绘色地把故事说精彩”。目标降低了, 教师才会有更多的宽容, 才会真正做到“静听花开的声音”。

其次, 要多一些“扶持”。

要让学生掌握“行走”的技能, 必须先“搀扶着起步”, 习得方法。在本课教学中, 笔者重在教给学生“复述故事”的方法, 展现学生学的过程。

1.概括主要内容是讲好故事的“主干”。

笔者将学生对每段主要意思的概括, 画成如下图:

这实际是“思维导图”, 对帮助学生厘清文章的脉络很有好处。根据三上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 将其设计为一棵树, 为后面讲故事埋下了伏笔。

在此环节, 笔者和学生展开这样的对话:

师:我们把长长的故事读成了这样一幅图, 看看, 像什么?

生:这是一棵树。

师:一棵怎样的树?

生:没有树叶的树。

师:请你看着“这棵树”用三两句话讲讲故事的主要内容。 (生答, 略)

师:真了不起, 这么长的故事, 你用几句话就讲清楚了。但是如果今天我们在班级里开故事会, 这样讲故事, 大家愿意听吗?

生:不愿意听。故事太简单了, 不吸引人。

师:是呀,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树的枝干, 有了它, 树才有生命。但要把故事讲生动, 这样还不够。

(师生讨论复述故事的方法)

小结:关键词语是讲好故事的“枝叶”, 有了枝叶, 树才会枝繁叶茂。

2.借助关键词语、展开合理想象是讲好故事的“枝叶”。

在原教学设计中, 笔者设定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借助关键词语复述故事”, 但在教学中从找“关键词语”到“学生借助关键词讲故事”缺乏指导, 课堂上学生故事讲得好坏, 取决于学生语言的“原生态”, 与本节课的学习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为了让学生学有所得, 笔者修改了原教学设计, 在课堂上安排了这样几个学习步骤:一是找出能帮助把故事讲生动的关键词语;二是师生串词讲故事情节;三是以“画摇钱树”这个故事情节为语例, 示范如何用好关键词来帮助讲故事;最后小组合作讲好故事片段。

第三次教学设计修改后, 在浙江省师训中心组织的“小语高端培训班”上作了展示, 获得了一致好评。如果说这次的课堂教学实践是成功的, 那是因为做到了真正从学生的角度考虑, 设计了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学习目标和方案。在这次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氛围中, 学会如何找关键词, 学会如何借助关键词把故事讲生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了收获的喜悦。而笔者从原来以教师演绎自身的教学艺术为本, 转变为观察、指引学生自主学习为本, 最终体会到了“喜 (细) 看儿童捉柳花”教育的幸福感。

上一篇:名校的气度下一篇:互联网传播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