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M分析法

2024-10-08

SSM分析法(共7篇)

SSM分析法 篇1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关系及其相互作用。从区域角度来看,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的各产业部门区域的分布状态。产业总是在一定空间上形成和存在的,合理的产业结构有利于发挥区域的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的禀赋优势,对上下游产业产生联动机制,从而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就业率和宏观经济效益。区域的产业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它要随着需求结构、供给结构、科学技术因素以及体制安排的不同而发生改变。不仅如此,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只有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了,该地区的经济才会发展迅速、具备区域竞争力。

山西省位于我国中部,是以煤炭资源发展起来的资源型城市,肩负着能源、原材料输出的任务。随着资源的开采利用,山西省在经济上取得了成就的同时也凸显出资源枯竭、成本激增、效益滑坡和环境恶化等问题,如山西省孝义市、霍州市分别被列于国家2009年、2011年确定的资源枯竭新城市(县、区)名单当中。在此期间,国务院在2010年12月13日批准设立山西省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省成为目前批准的唯一一家在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进行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区域。因此,分析山西省产业结构、确定未来主导产业方向,以实施产业结构优化战略、抓住机遇,以确保产业政策有利于山西省产业结构的转变方向,成为山西省区域经济发展迫在眉睫的问题。

1 基于SSM的山西产业结构分析模型

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考察:“质”是从动态的角度揭示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量”是从静态的角度研究和分析一定时期内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关系。本文拟采用的偏离—份额分析方法(Shift-Share-Method,缩写为SSM)是国外学者Dunn、Perloff、Lampard、Muth等于20世纪60年代相继提出来的,其从“质”的角度揭示区域结构部门变化原因,是确定区域产业部门未来发展主导方向的有效方法。

本文基于SSM方法,以全国经济的发展作为参考系,选取就业人数为经济规模衡量指标,将山西省产业结构2008年至2012年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分解为份额变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进而从三个不同角度分析山西省产业结构变化。

设山西省2008年经济总规模为b0,2012年经济总规模为bt。并将山西省经济部门按照行业划分标准划分为19个产业部门,用bj,0、bj,t(j=1,2,…,19)表示每个部门期初与期末的经济总量规模。用B0、Bt表示全国期初与期末的经济总规模,用Bj,0、Bj,t表示全国期初与期末第j个产业部门的经济总量规模。

山西省第j个产业部门的变化率为:

全国第j个产业部门变化率为:

将山西省各产业部门规模以全国各产业部门所占的份额进行标准化:

这样可以将山西省2008年至2012年的第j部门的增长量分解为Gj分解为份额分量Nj、结构偏离分量Pj和区域竞争力分量Dj。

Nj是份额分量,表示标准化的j部门如果按照全国的平均增长速率发展所产生的变化量,反应出全国平均增长效应,计算式:Nj=b'j·Rj

Pj是结构偏离分量,表示山西部门比重与全国相应部门比重的差异引起的山西省第j部门增长相对于全国标准产生的偏差,它排除了增长速度的的差异,单独的分析部门结构对增长的影响和贡献。所以,此值越大,说明部门结构对经济总量增长贡献越大。计算式为:Pj= (bj,0-b'j)·Rj

Dj是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是指山西第j部门增长速度与全国相应增长速度的差异引起的偏差,此值越大,山西j部门竞争力对经济增长作用越大。计算式为Dj=bj,0·(rj-RJ)。

山西省的经济增量为G,其表达式为:

同时,为了评价区域总的产业结构特征,分别令Kj,0=bj,0/Bj,0、Kj,t=bj,t/Bj,t表示区域第j部门在期初与期末占同期全国相应部门比重,则区域对于全国的增长率L为:

其中:

W 、u分别为结果效果指数和区域竞争效果指数,0≤L≤1。

2 山西省产业结构的SSM分析

根据SSM的产业结构分析模型计算出山西省产业总效果指数如表一。从数据分析来看,山西省产业结构的特征是:由L<1 知,山西省经济增长率慢于全国经济增长速度,即总体发展速度偏慢;由P较小且W<1知,山西省朝阳的、增长快的产业部门比重小,区域总体经济结构不和谐,产业结构对于经济增长没有做出理想的贡献,有必要对山西省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由D<0且U<1知,山西省各产业部门总增长势头虚弱,且总体竞争力偏弱,需要改变产业层次进而促进各产业部门能迅速发展。

下面具体分析山西省各产业部门发展状况,计算各项指标如表2。

注:1-农林牧渔业;2-采矿业;3-制造业;4-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建筑业;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8-批发和零售业;9-住宿和餐饮业;10-金融业;11-房地产业;1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3-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址勘察业;1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5-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6-教育;17-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8-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9-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由份额偏离变量N分析,除1、8(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业)产业部门之外,大部分产业部门按照全国平均增长率发展所产生的变化量为正,即山西省大部分产业部门为全国性增长部门,但是增长值均较小。

由结构偏离分量P分析,仍然是1、8(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业)产业部门结构对山西省整体产业结构贡献为负值,其余产业部门的结构对其经济总量的贡献为正,侧面反映出山西省2008年至2012年产业结构基础正逐步趋于合理化。

由竞争力偏离分量D分析,山西省绝大多数产业部门的竞争力是薄弱环节,特别是3、6(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部门。总体来看,山西省产业结构的薄弱部门是农林牧渔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强势部门是与第二产业相关的产业部门。

综上所述,山西省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结构基础,但是随着资源消耗的现状,其经济结构不适合未来山西的发展,加之其产业部门大多是粗放式经营,规模经济、专业化、竞争力都不明显,增长快的产业部门偏少,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为了清晰直观的反应各产业部门发展状态,将根据分析表的数据,绘制分析图,明确各产业部门类型,如图。

从部门优势分析图得,采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部门为具有部门优势的增长部门;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址勘察业、教育虽然是增长部门,却不具备部门增长优势,属于一般部门;农林牧渔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部门在总量上均为负增长,尽管为增长部门或具有部门优势,但是都不足以消除因部门优势或全国性衰退造成的负贡献;部门8则既无部门优势、又为衰退部门。

从部门偏离分量图分析得,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是基础很好,竞争力较好的部门,应继续保持;采矿业的竞争力很好,原有基础较好的部门,根据山西省资源储量的现状,采矿业当前优势不是可喜情形,要逐步转变依靠采矿业发展的经济结构模式;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是基础较差但发展快的较好或一般部门;农林牧渔业部门基础较好,但是地位处于地位下降的较好或一般部门;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基础较好但竞争力很差的较差部门;建筑业、房地产业是基础很差但发展很快的较差部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址勘察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是基础差,且缺乏竞争力的最差部门。

3 主要结论

通过分析发现,第二产业仍然是山西省的主导产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部门、住宿和餐饮业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部门等的第三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虽然还处于低级阶段,但是在产业结构和竞争力方面都有明显提高,是未来山西省经济发展的看好产业部门。山西省设立为综改区之后,有力的政策将调整资源配置以及供需关系,使得具有优势的产业部门能得到政策扶持,产业结构日益趋于合理化发展模式。

对于山西省产业结构未来调整道路给出以下建议:

1)在山西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部门,特别是采矿业是绝对优势部门,意味着第二产业仍然是山西主导产业。山西省是煤炭资源大省,但是其开发利用方式多是粗放的,面对资源储量下降的窘境,逐步改变依靠煤炭拉动经济的现状应当是产业结构调整历程的主线。

2)对于具有明显的结构优势,但是竞争力相对较弱的产业部门,例如,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产业部门,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部门要保持结构优势的同时,要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相关部门也要采取措施,进行资源配置优化,帮助这些产业部门提高竞争力。

3)对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部门,例如,建筑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餐饮业和房地产业,我们要看到这些产业部门的发展前景,投入适当的人力、财力及物力,促进这些产业部门的发展,不断地扩大市场份额,逐渐发展为山西省主要产业,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4)对于既不属于优势部门,也不具备强大竞争力的产业部门,例如,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中的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完善这些产业部门发展,保持在稳定状态,避免投入过多的资源,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摘要: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山西省是典型的资源型省份,2010年被国务院设为综改区之后,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成为山西省转型发展的关键点。基于偏离-份额(SSM)方法,对2008-2012年间山西产业结构中的19个产业部门发展状况进行剖析,将产业部门按优势进行分类。结果得到:山西省实现转型发展要逐步减少采矿业的份额;对于具有结构优势或者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要给予政策支持;而对于没有任何优势的部门要采取稳定发展政策。

关键词: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法,区域经济

SSM分析法 篇2

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区域或城市内的各产业部门之间和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经济联系和数量对比关系。它是社会经济部门分工与劳动地域分工的综合产物,是区域或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集中体现[1]。通过运用SSM(偏离-份额分析法)分析法,分析大同市的经济问题和产业结构的发展状况,为大同市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与优化提供参考和依据。

偏离-份额分析法(SSM)

偏离-份额分析法(SSM)最早由美国学者克雷默于1942年提出,主要用来对区域就业水平的预测,后经过经济学家邓恩和胡佛的大力发展,最后由著名经济学家Dunn在20世纪80年代集成,总结成现在所普遍采用的形式。该方法能够对区域经济进行综合性和动态性分析,广泛应用于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变动,能够揭示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变化的程度和原因,以此来确定未来发展主导方向。

偏离-份额分析法把区域或城市的经济变化过程看成一个动态过程,以所在的更大区域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作为参照系,将本区域或本城市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3个分量:偏离份额分量、产业结构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从这3个角度来说明该区域经济发展或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内相对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进一步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2]。

偏离-份额分析法(SSM)分析大同市产业结构

假设至2010年底,大同市经济的结构和总量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以2001年为初始期,大同市经济总量为b0,2010年为末期,大同市经济总量为bt,同时按照产业结构理论,把大同市的经济结构划分为j(j=1,2,3)个产业,把大同市第j产业初始期和末期的规模分别用bj,0,bj,t来表示。并且以同期的山西省的3次产业产值为参照系进行对比分析(2001年为基齐,2010年为末期),用B0与Bt来分别表示山西省初期与末期的经济总规模,山西省初期与末期三次产业的规模则以Bj,0与Bj,t表示,那么大同市三次产业在[0,t](即2001—2010年)时间段内的变化率为

山西省3次产业在[0,t](即2001—2010年)时间段内的变化率为

以山西省3次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把大同市各产业部门规模标准化得到

大同市在[0,t](即2001—2010年)时间段内3次产业的增长量Gj可以分解为Nj,Pj,Dj3个分量,表达为

Nj称为份额分量,指的是山西省第j产业的经济总量按比例进行分配,大同市的第j产业规模发生的变化,也就是大同市标准化的产业部门按山西省的平均增长率发展所产生的变化量。

Pj称为结构偏离分量(或产业结构效应),是指大同市产业部门比重与山西省相应部门比重的差异引起的大同市第j个部门增长相对于山西省标准所产生的偏差,如果值为正,表示大同市的产业结构优于山西省的产业结构;此值越大,说明该部门结构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越大。

Dj称为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或区域份额效果),是指大同市第j部门增长速度与山西省相应部门增长速度的差别引起的偏差,反映了大同市第j部门相对竞争能力。如果值为正,说明大同市第j产业部门较山西省而言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该值越大,说明大同市第j产业部门竞争力对该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大。

若Kj,0=bj,0/Bj,0,Kj,t=bj,t/Bj,t分别为大同市第j部门在初期与末期占山西省同期相应部门的比重,则大同市对于山西省的相对增长率为

式中,W为结果效果指数,u表示为区域竞争效果指数,0≤L≤1,分别表示为

由式(1)可知,若G越大,L大于1,则大同市经济增长快于山西省经济增长;若P越大,W大于1,说明经济中朝阳产业部门比重大,大同市总体经济结构比较好,产业结构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大。若D较大,u大于1,则说明大同市各产业部门总的增长势头大,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3,4]。

把2001年到2010年时间段内的相关统计数据代入上述数学模型,计算后得到的结果,见表1。

从表1可知,一是大同市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份额分量N的值为正,说明大同市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均是全省性的增长部门,并且三次产业依据全省的平均增长率,均获得较高水平的增

长,对山西省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大同市的三次产业按份额分量进行排序,顺序为:第二产业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第二产业的份额分量最高,也就是第二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最大。二是大同市3次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分量P均为正值,说明大同市产业结构相对于山西省的总体产业结构来说更优化。大同市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间的比例结构比较合理,因此产业结构基础条件较好,一定程度上对于大同市的经济增长来说能起到促进作用。大同市第二产业的转移份额最大,因此结构优势也最为明显。三是大同市三次产业的区域竞争力份额D均为负值,说明大同市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山西省均缺乏竞争力。

大同市产业结构政策建议

第一产业。大同市的第一产业缺乏竞争力,对总体经济增长的贡献很低。今后应着力培育第一产业竞争力和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农业,要以“一村一品”农业发展为契机,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打造生态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

第二产业。大同市第二产业在数量上和结构上都对大同市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就山西省范围来看,竞争力低下,说明工业在投资建设过程中,主要依靠传统型的采掘业,科技贡献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太低,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今后一是应着力筛选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的重大工业项目。二是要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积极引进先进设备和管理经验。鼓励工业企业采用、引进高新技术对产品设计、生产加工等进行技术升级改造,提高工艺水平和工业附加值。

第三产业。大同市第三产业竞争力不强。在今后发展中,大同市应以城市改造为契机,以旅游业、物流商贸业为重点,加快服务业发展。一是打造“中国古都,天下大同”为目标,尽快把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支柱产业。二是加快大同市物流中心建设,打造晋蒙冀陕交界区综合物流服务枢纽。

参考文献

[1]员宁波,史润玲.大同市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37-39.

[2]崔功豪,魏清泉.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吴殿廷.区域分析与规划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SSM分析法 篇3

随着中国城市人口的迅猛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的城市群、都市圈、产业带和经济区等不断涌现,区域竞争的表现形式正在由过去的单个城市之间的竞争转向各都市圈、经济区等的竞争[1]。经济区是由多个城市群或单个大的城市群构成的,一般是以某个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的多个城市的集合。经济区不仅仅是简单的地理概念,更是一个建立在区域分工与协作基础上,通过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而使区域经济整体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协调发展载体,即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交通运输和商品流通为脉络,具有发达的内部经济联系并在全国经济联系中担负某种专门化职能的地域生产综合体[2]。

2010年4月,我国正式批复沈阳经济区(原辽宁中部城市群)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3]。沈阳经济区位于辽宁省中部,我国东北地区南部,毗邻渤海,地处东北亚的中心地带,位于与日本东京、韩国首尔、蒙古乌兰巴托、俄罗斯伊尔库斯克近似等距离的辐射线上,独占这一地区的中央区位。全区以辽宁省省会沈阳市为中心,包括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8个城市。全区土地面积75402km2,占辽宁省土地总面积的50.95%,总人口236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4.9%。2009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之和达到9694.91亿元,占辽宁省GDP的63.7%。

沈阳经济区是我国东北和环渤海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区最大和发展程度最高的经济核心区,其发展情况牵动着辽宁省甚至整个东北地区的发展脉搏。本文以沈阳经济区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经济区内8个城市的产业结构现状,对其竞争力和合理化程度进行了科学的评判,并根据计算分析的结果对沈阳经济区提出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相关建议,为相关部门制定区域经济产业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2 基础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是由西方学者首先提出来的,是指各生产要素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构成方式。它不但包括劳动力资源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方式,而且包括资产设备、中间要素和技术要素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构成,是经济地理学极为关注的研究内容之一,也是中国传统产业经济学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4]。关于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可追溯至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于1690年发表的《政治算术》[5]。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各地区政府普遍认识到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产业结构研究显现出多学科、多角度、多层面的特点。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对产业结构的研究都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大多数是应用西方产业结构理论的相关分析方法对我国产业结构数据进行应用分析,缺少对产业结构理论本身的研究、发展与完善。

定量方法的运用是产业结构研究的重要手段,许多学者运用相关数学公式进行了定量分析。如差异系数法、均衡系数法、区位商、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特尔菲法等数学方法都被大量地运用。对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部分学者构造了相应的定量模型。如凡杰归纳出工业发展决策分析的网络图;侯本旗建立起工业行业优先发展序列选择模型;方创琳构建了工业战略产业系统优选的Weaver-Thomas模型;王开章构建了工业、第三产业和农业的主导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非线性功效函数定量评估模型[6],等等。

产业结构是指一种比例关系和组合形式,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因此,要反映产业结构的特征,定量方法与模型的运用不可或缺[7]。本文主要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沈阳经济区内8个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劣和竞争力大小进行了实证分析,这种定量分析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更能准确地反应地区特性。

3 模型构建

偏离份额分析法(SSM)是由美国学者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80年代初由Dunn集各家所长总结而成[8]。偏离—份额分析法是国内外在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分析中被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它是将计划期间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标准区(在比较过程中所选取的参照量)进行比较,能较准确地确定区域内各部门或产业的发展状况与标准区相关部门或产业相比其竞争力的大小,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过程,以所在地区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作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用以分析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相对于它所在更大区域的平均水平的偏离状况,分析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假设区域i在经历了时间[0,t]后,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均已经发生改变,用B0和Bt分别表示背景区域在初始年和截止年的经济总规模,b0和bt分别表示研究区域初始年和截止年的经济规模,j表示区域经济产业部门,i表示第i区域,则可推导出以下计算公式:研究区域i第j次产业部门在[0,t]的变化率为:rij=(bij,t-bij,0)÷bij,0(j=1,2,3);背景区域的第j次产业部门在[0,t]的变化率为:Rj=(Bj,t-Bj,0)÷Bj,0(j=1,2,3);对区域i各产业部门经济规模进行标准化得:bij=(bij,0×Bj,0)÷B0(j=1,2,3)。因此,区域i第j次产业部门在时间段[0,t]的增长量Gij可分解为份额偏离分量Nij、结构偏离分量Pij和竞争力偏离分量Dij,其表达公式为:Gij=Nij+Pij+Dij。其中,Nij=bij×Rij,Pij=(bij,0-bij)×Rj,Dij=(rij-Rj)×bij,0,PDij=Pij+Dij。再设区域i的经济增量为Gt,其表达式为:Gt=Nt+Pt+Dt。其中,undefined;undefined;undefined。

4 实证分析

4.1 计算结果及其输出

本文选择了沈阳经济区8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以2000年为基期(初始年)、2009年为末期(截止年),以辽宁省为研究的背景区域,通过《辽宁省统计年鉴》搜集整理得原始数据,根据以上公式逐项计算获得2000—2009年沈阳经济区8个城市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所需基本数据(表1)以及该区域各城市的经济增量值(表2);再将计算结果制图获得沈阳经济区偏离分析图(图1)和优势分析图(图2);根据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的大小界定,将沈阳经济区8个地级市分成三大类(图3)。

4.2 比较分析

表1、表2与图1、图2显示:①从2000—2009年沈阳经济区内8个地级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均取得大幅上升。从增长的绝对数值看,沈阳市增长了3149.37亿元,是8个城市中增长量最多的一个;增长量排后的是阜新市,其生产总值仅为222.92亿元。从增长率看,最高的为铁岭市,增长率达3.79;最低的为鞍山市,仅为1.98。2000—2009年沈阳市经济增长量几乎与区内其他7市的增长量之和持平,可见沈阳经济区内城市之间的经济差距巨大。沈阳市不但在行政级别上高于其他7市,而且在经济规模和影响力上在短期内是其他城市难以追赶的。②全省份额是指各城市在全省发展速度相同情况下的增长份额。根据计算结果得出鞍山市、抚顺市两市的全省份额增长量均高于其实际增长量,说明这两市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全省经济增长来带动的,是全省经济发展效应作用的结果;③从产业结构偏离分量的数据处理结果看出,除营口市、阜新市、辽阳市、铁岭市产业结构偏离分量的数值小于0外,其他城市的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均大于0,表明沈阳市、鞍山市、抚顺市、本溪市4城市的产业结构均较合理。④竞争力偏离分量的计算结果表明,鞍山市、抚顺市的竞争力偏离分量小于0,同时总偏离分量也小于0,其他6个市的竞争力分量为正值,表明鞍山市、抚顺市在产业竞争力上不足。

4.3 分类分析

根据图3的分析表明:①第一类是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和竞争力两个因素都较优越(P>0,D>0)的城市,这类城市有沈阳市、本溪市。若按总产值的增量和增率而论,沈阳市、本溪市也处于经济区内的领先位置,可见合理的产业结构和较强的竞争力能够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②第二类为区域竞争力较强,但是产业结构较差(P<0,D>0)的城市。属于这类的城市有营口市、阜新市、辽阳市和铁岭市,但这4个城市的总偏离分量均为正值(P+D>0)。尤其是营口市和铁岭市,产业结构偏离分量与区位偏离分量相比的数值很小,因此其经济增长量数值仍然较大。营口市总偏离分量位列全区第二,增长量位列全区第三,这也说明了总偏离分量和总产值增长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③第三类为区域竞争力较差,产业结构较为合理(P>0,D<0)的城市,其区域偏离分量又均为负值(P+D<0)。这类城市有鞍山市、抚顺市。同时,鞍山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量居区内第二位,但其区域竞争力近年来不断下降。

5 结论

在沈阳经济区8个城市中,竞争力较强、产业结构较合理的城市为沈阳市、本溪市,但其竞争力和产业结构的优势并不特别突出,其他6个城市由于其经济体量难以对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形成明显的拉动作用。本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辽宁省已明确提出沈阳经济区今后的发展方向应该是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和原材料工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用其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各城市要综合考虑整个经济区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发展,形成合理分工、合作竞争的发展格局,坚决杜绝产业同构化现象,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沈阳市应主要突出发展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电子信息三大优势产业,突出沈阳市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发挥沈阳市东北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建设现代物流中心、信息中心、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等,带动和服务沈阳经济区的发展。鞍山市主要是做强冶金工业,以专用板材为主,将机械和配送产业向沈阳市转移,形成优势互补、综合配套的发展体系。抚顺市主要按照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精深化工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乙烯等中间产品,推进产业链的延伸;同时,以钢、铝为核心,使产业链与鞍钢市、本钢市、营口市、辽阳市衔接,发展铝镁合金产业。本溪市主要以发展冷轧、热轧、不锈钢等为主,突出五金制品和冷轧带钢,做强钢铁产业;辽阳市重点发展化工、化纤、塑料行业;铁岭市主要发展煤炭化工产业,将其建设成为沈阳经济区的能源供应基地;营口市应大力发展营口港,将其作为沈阳经济区的海上门户,加大经济区的开放程度,减少物流成本。由此可见,沈阳市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既存在着巨大潜力,也存在着很大压力,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进一步发挥沈阳市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各城市优势产业和优势资源的整合,推进沈阳经济区一体化进程,使沈阳市经济区整体经济实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秦文军,余英,张雪松.沈阳经济区发展战略研究[J].城市规划,2004,28(1)∶306-308.

[2]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25-226.

[3]关正.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J].国土资源,2010,(4)∶23.

[4]吉扬,韩增林.辽宁省六个沿海地级市产业结构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4)∶103-106.

[5]王涛,曹永旭.论产业结构合理化[J].生产力研究,2009,(14)∶19-21.

[6]赵春雨,方觉曙,朱永恒.地理学界产业结构研究进展[J].经济地理,2007,27(2)∶279-283.

[7]李琳琳,关伟.辽宁省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505-508.

SSM分析法 篇4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正式公布, 标志着协同发展由 “顶层设计”阶段转向 “全面实施” 阶段, 在错位发展的战略指导下, 北京将通过产业和非首都功能的转移来疏通城市功能, 河北省必然成为产业转移承接地。 但是河北省一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短板, 河北省与首都北京经济发展差距很大, 2014年河北省人均GDP为4.06万元, 北京市人均GDP高达10.57万元, 北京市位于全国各省市人均GDP第二位, 而河北省位于第16位。 加大河北省的发展力度, 精准对接北京市产业转移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环节, 在河北省十三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未来河北省要积极构建产业体系, 培养各市优势产业, 积极做好承接工作。因此, 提高河北省承接首都产业转移的科学性和选择性很关键, 那么分析河北省和北京市的产业结构, 明确各地区的优势产业和衰退产业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对落实京冀之间产业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动态SSM的基本原理和模型构建

(一) 动态偏离- 份额分析法基本原理

传统的偏离-份额分析法 (Shiftshare Method, 简称SSM) 是将所研究的区域经济的变化看做一个动态的过程, 以其所在大区或整个国家的经济为参照系, 将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总量分解为三个分量, 即地区增长分量, 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地区增长分量是假设各行业按照全国GDP的增长速度发展所能达到的水平。产业结构偏离份额为各行业按全国相应行业增长率计算的增长额与按全国GDP增长率增长所实现的增长额之差, 反映研究区域随全国各行业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若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大于0说明该行业为快速增长型。 竞争力偏离分量是地区各行业按实际增长率所实现的增长额与按全国相应行业所示的增长额之差, 反映与全国发展相比, 地区在发展相应产业方面是否具有竞争优势。 通过三个分量来评价区域各行业发展水平的高低, 产业结构的优劣和竞争力的强弱, 进而明确各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 合理规划区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实现各地区转型升级。

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是在静态偏离-份额法基础上考虑时间维度拓展而来, 传统的偏离-份额分析一般选取5年或者10年为研究期间, 时间跨度较大, 忽略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存在。 尤其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 “新常态” 特殊时期, 经济的不稳定使得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相互偏离。 所以将研究期间划分为多个时间段, 得到各个细分时间段的分量值, 不仅可以纵向分析各分量在时间序列上的波动, 还能将各时间段数值加总平均得到整个研究期限内的发展情况, 清晰的得到各地区、 各行业在不同年份的分量变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和贡献。 由此对比分析河北省和北京市产业结构合理性及各个行业的发展优劣, 明确京冀两地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和衰退产业, 验证京冀两地是否存在同构的现象, 为京冀地区之间进行产业转移提供理论支撑。

(二) 模型构建过程

以河北省和北京市为研究区域, 以全国为参照标准, 选取数据为2005-2013年全国和京冀两地三次产业下各个行业的增加值, 研究数据从中国统计局网站国家数据中的年度数据和地区数据中直接获取。 分析的行业中第一产业主要是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主要是批发和零售业, 交通运输、 仓储和邮政业, 住宿和餐饮业, 金融业, 房地产业和其他行业, 共分为九类来分析。研究区域各行业增加值用u表示, 全国各行业增加值用B表示, 0表示基期, t表示报告期。 即μij, 0和μij, t分别表示北京市和河北省在第j行业基期和报告期的增加值。 Bj, 0和Bj, t分别表示全国第j行业在基期和报告期的增加值。

研究区域第j行业增加值在[0, t]期间增长率为:

全国第j行业增加值在[0, t] 期间的增长率为:

全国地区生产总值在[0, t] 期间的增长率为:

将各地区生产总值增加额用Gij表示, 地区增长分量, 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 总分量分别用Nij, Pij, Dij, PDij表示。

表达式分别为:

将各行业增加值数据代入 (1) 至 (4) 公式中便可求得各分量值。 为了反映时间上的动态变化, 将研究期限细分为3个时间段, 分别求出2005-2007 年, 2008 -2010 年, 2011 -2013 年各分量值。 再将各行业地区增长偏离分量, 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在3个时间段的数据分别加总平均, 这样求得的平均值是综合反映3个时间段变化情况的结果 (如表1) , 进而分析整个研究期间各行业的发展情况。

京津地区优势产业选择分析

(一) 京冀地区三大产业发展分析

首先从三大产业来分析, 2005-2013年河北省三次产业的总偏离量均小于0, 其产值低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 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三次产业缺乏竞争力。 而北京市总偏离量中第三产业大于0, 优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 而第一、 二产业低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 第三产业为北京市的优势产业, 对经济的贡献率比较大。

( 二) 京冀各行业地区增长分量分析

从具体各行业地区增长分量角度分析, 地区增长份额是假设各个行业增加值按全国GDP增长率所能达到的水平来衡量的, 我国GDP增长率在2005-2013 年之间均大于0且呈现上升趋势, 所以地区增长分量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各行业在每个细分时间段基期的增加值大小, 即2005年、 2008年和2011年行业增加值越大, 则最终的地区增长分量就越大。 如表1所示, 河北省的农林牧渔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 仓储和邮政业均高于北京市的地区经济增长, 可见这些行业产值比北京要大, 是河北省的增长型行业, 其中工业平均产值最大, 其发展尤为突出, 在研究期内大约是北京市平均工业增加值的3.5倍。此外, 河北省致力于发展交通运输, 大大缩短京津冀三地的距离, 再加上互联网的兴起, 快速发展的物流业大大推动了仓储和邮政业的产值, 该行业竞争力偏离为正值, 增速比全国GDP增速要大。对于农林牧渔业, 河北地区的产业增加值平均是北京市的20倍左右, 增长速度大于全国发展水平, 竞争力偏离份额为正, 可见河北在京津冀地区其农业具有比较优势。此外, 河北省的金融业平均实际增长量大于按全国GDP增速得到的地区增长分量, 近几年发展速度大于全国发展水平, 属于快速发展的行业, 但总量远不及北京市的产值。

对于北京市, 第三产业的经济发展明显优于河北省, 尤其是批发和零售业、 住宿餐饮业、 金融业、 房地产和其他产业。 其中金融业、 房地产业和其他产业发展优势明显, 其实际增长量大于地区增长分量值, 高于全国发展速度。 对于第三产业中的其他行业, 即信息传输、 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科学研究、 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水利、 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倍多, 教育、 卫生、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文化、 体育与娱乐业、 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 北京市地区增长份额总量上要比河北省多一倍。此外, 分析 《2013年北京市统计年鉴》中按行业划分地区生产总值的数据, 可知科学研究、 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 信息传输、 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这三种行业在2013年均突破1000亿元, 且行业生产总值比2005年几乎翻两番, 对拉动第三产业整体发展发挥重大贡献。

(三) 京冀地区产业结构和竞争力偏离分量分析

首先分析北京市, 其第一产业总偏离为负值-17.19亿元, 其中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和竞争力偏离份额均小于0, 农业已经成为北京市比较劣势的产业。 第二产业偏离为-191.43亿元, 其中工业的产业结构和竞争力均不具有优势, 建筑业的结构合理, 但不具有竞争力。 北京市第三产业总偏离量为83.43亿元, 其发展大于全国的平均发展水平, 其中由于产业结构优势带来的增长量为632.25亿元, 可见, 产业结构优势带来的经济增长远远大于竞争力优势带来的经济增长, 未来应着重加大北京市第三产业的竞争力。 综上, 北京市第三产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其中金融业、 房地产业和其他产业发展优势最突出。 此外, 工业、 交通运输、 仓储和邮政业、 住宿和餐饮业处于下降趋势。

河北省地区农林牧渔业虽然具有一定资源优势, 竞争力较强, 但产业结构有待改善。 而河北省工业虽然产值高, 但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 稳步推进转型升级。 第三产业中金融业在结构和竞争力上均大于0, 是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 未来应加大投资力度, 增加产值。 批发零售业、 房地产业和其他行业产业结构较为合理, 竞争力欠缺,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提出, 河北省在交通运输、 仓储和邮政业投入巨大, 目前取得了一定的竞争力, 但产业结构优化仍需推进。

结论与建议

通过SSM对北京市和河北省不同行业的对比分析, 得到与全国发展水平相比, 北京市和河北省的优势产业和增长型行业, 北京市的第三产业具有明显优势, 其中增长较快的行业有金融业、 房地产业、 批发与零售业、科学研究、 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信息传输、 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 相比之下, 河北省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发展较好, 尤其是工业和农林牧渔业产值占较大比重, 但仍需转型升级。 交通运输、 仓储和邮政业、 批发和零售业、 金融业属于近年来快速发展的行业。

北京市 “三二一” 式高级化产业结构优势突出, 但是北京市各行业产值增速已经低于全国相应行业的平均增速, 且增速趋缓, 经济发展的效率在逐步降低, 未来的发展潜力还需进一步挖掘。 这与北京市过度依赖第三产业有关, 也将成为该市三次产业发展乃至整体经济发展的隐忧所在, 如何提高北京市的发展速度, 增强各行业的竞争力, 激活北京市的发展活力, 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是我们急需研究的问题。 通过区域内产业转移有序疏解北京市非首都功能成为有效途径, 同时区域之间产业转移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环节, 各地区在发展各自优势产业的同时, 通过转移一些不适合在当地发部分展的产业, 比如转移北京市部分工业和农业, 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北京市环境和资源的压力, 将发展重点投入到新兴产业的发展中去, 从而大大提高各个行业的发展效率。

河北省第一产业产值虽大, 但是结构仍需优化, 未来河北省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积极拓展农业功能, 将其与二三产业融合, 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农产品加工业、 食品产业。此外,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大力发展 “互联网+农业”, 争取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

对于第二产业, 河北省要坚持落实工业强省战略, 调结构, 促转型, 振兴实体经济, 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共同主导、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要大力发展 “互联网+制造业”, 引领河北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推动装备制造业成为全省第一主导产业。 推进钢铁等重点行业企业整合重组,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节能降耗, 积极化解过剩产能, 采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调整河北省经济结构, 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 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努力将河北省打造成为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

河北省要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金融业作为河北省快速增长的行业, 未来要大力推进金融创新。 大力发展融资租赁、 金融租赁、 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 搭建金融服务新平台, 构建金融服务新体系, 拓展金融服务新功能, 加强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此外, 大力发展交通运输、 仓储和邮政业, 努力将河北省建设成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

总之, 河北省要不断加强对接北京产业转移的承接力, 通过优惠政策吸引产业转移, 加大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的建设, 提高接纳产业的支撑力, 对于已经承接的企业通过科技创新, 加大研发投入, 使对接产业科学持续发展, 打造精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新平台。

参考文献

[1].李华.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的特征梳理与未来展望—基于偏离-份额分析[J].中国物价, 2014 (12) :28.

[2].崔功豪, 魏清泉, 刘科伟.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212-219.

[3].中共河北省委关于制定河北省“十三五”规划的建议[EB/OL].河北省人民政府网站.2015-11-16

SSM分析法 篇5

一、模型构建

SSM分析法是Shift-Share Method (偏离—份额分析法) 的缩写,此方法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B·克雷默于1942年提出,E·S·邓恩和埃德加·胡佛等人后来又作了进一步发展。偏离—份额分析法被广泛应用于区域经济的研究,将一定时期内区域经济的变动分解为份额偏离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以此说明区域产业结构优劣和竞争力的强弱,从而找出本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确定经济的合理发展方向。

本文中份额偏离分量 (Nij) 指地区食品工业以整个区域增长率增长而得到的增长份额;结构偏离分量 (Pij) 指区域食品工业相对于整个区域的比重差异所引起的增长偏差;竞争力偏离分量 (Dij) 指地区食品工业实际增长率与整个区域的发展速度的差值所引起的增量,反映了该地区相对于全国食品工业的竞争力水平。用Fij (0) 、Fij (t) 表示i区域j产业基期和末期的产值;用Fi (0) 、Fi (t) 表示i区域所有产业基期和末期的产值规模;用Fj (0) 、Fj (t) 表示全国j产业基期和末期的产值;用F (0) 、F (t) 表示全国所有产业基期和末期的产值规模。具体数据模型如下:

区域i第j产业部门的变化率:rj=[Fij (t) -Fij (0) ]/Fij (0)

全国第j产业部门的变化率:Rj=[Fj (t) -Fj (0) ]/Fj (0)

以全国各个产业部门所占份额为标准,将区域各产业部门的规模份额标准化得:Fij=Fi (0) ×Fj (0) /F (0) 。由此,份额偏离分量Nij=Fij' (0) ×Rj,结构偏离分量Pij=[Fij (0) -Fij' (0) ]×Rj,竞争力偏离分量Dij=Fij (0) × (rj-Rj) ,从而在变化期内i区域第j产业的增长量Gij=Nij+Pij+Dij,总偏离分量PDij=Pij+Dij。

变化期内区域i总的经济增量为

同时,为了评价区域产业总发展状况,令Kj (0) =Fij (0) /Fj (0) ,Kj (t) =Fij (t) /Fj (t) ,引入区域相对于全国的增长率指数L、区域结构效果指数W和竞争力效果指数u。其中:

二、SSM指标评价的基准

若L>1该区域的产业增长快于全国水平;总结构偏离分量Pi为正值且较大,且区域结构效果指数w>1,表明该区域总体产业结构较为合理,朝阳产业在整个产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竞争力偏离分量Di为较大正值,且竞争力效果指数u>1表明该区域多个产业发展较快,产业竞争力较强,产业总体具有竞争优势。进而有以下评价基准:

(1) 份额偏离分量,说明该产业部门在区域内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且值越大发展前景越好。

(2) 结构偏离分量,说明该产业在区域内具有较大比重的朝阳产业且产业结构基础良好,值越大则其结构基础越好,具有结构优势。

(3) 竞争力偏离分量,说明区域内该产业部门的增长势头强劲,较全国相应产业增长较快,有较强的竞争力,值越大则竞争力越强。

三、河南食品工业竞争力的SSM分析

本文以全国为参照系,以河南省2003年和2008年两年4个食品工业产业部门为研究对象 (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其中2003年为基期,2008年为末期) ,分别计算了河南省食品工业总体偏离分量和细分行业偏离分量,以此来研究产业部门的竞争力情况。

1.河南食品工业竞争力总体评价

依据上述各公式,可得到河南食品工业竞争力的总体分析情况:在考察期内,河南食品工业总增长量 (G) 为2 694.35亿元,相对增长率 (L) 为1.2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5%,河南食品工业的增长率快于全国食品工业的增长率,总体发展速度较快;由结构偏离分量P为-1670.07亿元和结构效果指数 (w) 为1.05可知,河南食品工业为全国性增长部门,但不具有结构优势,需要调整食品工业的产业结构;由竞争力偏离分量D为586.14亿元,竞争力效果指数u为1.2高出全国20个百分点,可知河南食品工业发展迅速,相对竞争力较强,其竞争力大小取决于其基期规模。说明河南食品工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稳步提升,但产业结构整体层次较低,河南食品工业的相对竞争力是建立在原料丰富、价格低廉等低层次的要素上,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升级非常缓慢。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9年和2004年整理计算而得.

2.河南食品工业细分行业竞争力评价

以上从总体评价了河南食品工业的竞争力水平,接下来本文从4个食品工业的细分行业上进行评价。

依据上述相关公式可得到河南食品工业竞争力细分行业数据 (表2) ,其中包含各4个产业部门的份额偏离分量、结构偏离分量、竞争力偏离分量和产业部门增长量,以及代表产业部门优势的总偏离分量。可以看出,在考察期内,河南省食品工业4个行业的份额偏离分量都大于零,说明有良好的发展势头;所有的结构偏离分量都小于零,说明各产业部门的结构基础较差,不具有优势;观察竞争力偏离分量发现,除了烟草制品业小于零外其余的均大于零,说明河南食品工业的主要产业部门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和料制造业部门竞争优势明显,区域竞争力较强,再结合总偏离分量进行分析,则知主要产业部门虽然竞争力较强,主要是取决于其生产规模优势,但产业结构都不合理,产业层次较低,产业和技术创新能力差,规模经济、专业化经济不明显。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9和2004整理计算而得.

四、结论与对策

偏离一份额分析法 (SSM分析法) 从动态角度描述了河南食品工业不同产业发展水平的差异,对河南食品工业的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有较好的适用性。但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直接将河南与全国进行比较,其产业绝对值指标被弱化,分析结果仅作为参考依据。要科学全面地进行综合分析,还要综合考虑河南政策环境和发展环境等其他相关因素。

综上所述,河南食品工业在全国相对竞争力较强,但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没有根本转变,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率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等问题有待解决。河南食品工业的竞争优势主要建立在原料丰富和低廉的要素成本 (如劳动力、能源等) 上,来源其较强的产业基础。河南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其相对于沿海省份来说,也具有综合成本优势。但产业升级、技术升级的步伐较为缓慢,行业技术水平整体偏低。目前,河南食品工业处于由产品粗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为主向深加工和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型过程中,产业整体装备和技术水平不高,具有较高附加值、深加工和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少,产业链延伸慢。同时,由于原料利用过分本地化,外省高附加值、低成本原料利用较少,造成增值率不高、成本大、产品结构过于单一等问题,导致河南食品工业总体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总偏离分量均小于零) 。鉴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对策:

第一,加快技术创新,优化产业布局。河南的食品工业目前处于起步阶段,是低附加值的原料型结构。要实现产品的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增强产业竞争力,关键在于推动科技进步,加快技术创新。河南省食品工业应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发挥食品工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化作用,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之间的多种层次合作。鼓励大型食品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创新产品结构,丰富产品品种。从全球食品工业发展趋势看,源于现代人们生活节奏和效率的需要,半加工蔬菜、速冻食品、方便主食等各种方便快捷的食品将成为食品工业发展的重点。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饮食消费将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河南食品工业应顺应潮流,抢占高端市场,引领行业从“价格优势”转向“品质优势”的高层次竞争。

第二,培育知名品牌,优化产品结构。河南食品工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产品结构滞后于市场需求及消费结构演变,其中多数企业经营粗放,产出效率低下。优化食品工业产品结构,做到精加工和深加工,是实现由外延到内涵增长的重要环节。河南可根据自然条件,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完善农业的各种服务和监管体系,围绕河南农业主导优势产业和重点特色产品,培育壮大一批知名品牌。以优势骨干企业为主体,通过自主创新、品牌经营,以较强的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壮大一批成长性好、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食品企业。大力推广优质品种,逐步实现加工原料的规模化、专用化和标准化。鼓励企业以各种方式实现产业化经营模式,与农民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保证食品工业优质原料的有效供给,实现产品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合理布局。同时,加大扶优扶强力度,促使中小型企业成为特色鲜明的强势企业。政府要为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创造宽松良好的市场和政策环境,在原料采购、生产基地建设、营销网络建设、科研开发、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从财政和税收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进行重组和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增强市场抗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安晓宁, 姜洁.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之一) ———以小麦为例的实证研究[J].调研世界, 1998, (6) .

[2]崔功豪, 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童江华, 徐建刚, 曹晓辉, 徐芳.基于SSM的主导产业选择基准—以南京市为例[J].经济地理, 2007, (9) .

[4]袁晓玲, 张宝山, 杨万平.动态偏离一份额分析法在区域经济中的应用[Jl.经济经纬, 2008, (1) .

SSM分析法 篇6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简称巴州)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全州行政面积为482665平方千米,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的自治州。巴州地处南北疆的交通要道,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备。如今巴州己经形成较完善的产业体系,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己由1980年的47.47:31.54:20.99,调整到2006年的13.7:69.3:17.0。本文以SSM分析法为工具,对巴州产业结构变化与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为新疆巴州经济的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二、偏离份额分析原理与模型

1. 基本原理

SSM分析法,又称偏离—份额法(Shift—share Method,简称SSM法)是评价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基本方法之一,该方法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B·克雷默于1942年首先提出,后由E·S·邓恩和A·M·胡佛在应用中作了进一步发展,现已成为国际学术界通用的用于分析区域发展差距变动决定因素的基本方法。其基本思路:将被研究区域与标准区域(通常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省)的增长进行对比,认为区域经济增长与3个因素有关:地区份额因素、产业结构偏离因素与竞争力偏离因素,以此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进而可以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2. 模型构建

假设区域i在经历了时间[0,t]之后,经济总量和结构均已发生变化。设初始期(基年)区域i经济总规模为bi,0(可用总产值表示),末期(截止年t)经济总规模为bi,t。同时,依照一定的规则,把区域经济划分为n个产业部门,分别以bij,0和bij,t(j=1,2,…,n)表示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初始期与末期的规模。并以B0和Bt表示区域所在大区或全国在相应时期初期与末期经济总规模,以Bj,0和Bj,t所示在大区或全国初期与末期第j个产业部门的规模。

(1)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0,t]时间段的变化率为:rij=(bij,t-bij,0)/bij,0

(2)所在大区j产业部门在[0,t]内的变化率为:Rj=(Bj,t-Bj,0)/Bj,0

(3)以所在大区或全国各产业部门所占的份额按下式将区域各产业部门规模标准化得到:b′ij=(bij,0*Bj,0)/B0

这样,在[O,t]时段内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的增长量Gij可以分解为份额分量Nij、结构偏离分量Pij和竞争力偏离分量Dij三个分量,表达为:

(4)Gij=Nij+Pij+Dij(5)Nij=b′ij*Rij

(6)Pij=(bij,0-b′ij)*Rj(6)Dij=bij,0*(rij-Rj)

Nij称为份额分量(或平均增长效应),是区域标准化的产业部门如按全国或所在大区的平均增长率发展所产生的变化量;Pij称为结构偏离分量(或产业结构效应),此值愈大,说明部门结构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愈大。Dij被称之为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或区域份额效果),反映区域j部门相对竞争能力,此值越大,则说明区域j部门竞争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大。

区域i对于全国或所在大区的增长率为:L=(bj,t/bj,0)/(Bt/B0)=W*U。其中:W为结果效果指数;U为区域竞争效果指数。由以上各式可知,若Gi愈大,L大于1,则区域经济增长快于所在区域。若Pi愈大,W大于1,说明区域经济中朝阳产业部门比重大,区域总体经济结构比较好,结构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大。若Di较大,U大于1,则说明区域各产业部门总的增长势头大,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

三、巴州产业结构的SSM(偏离份额法)分析

以巴州2001年~2006年为研究时段展开研究,设初始年(基年)2001年的经济总规模(用GDP表示)为bij,0,末期(截至年t)2006年的经济总规模为bij,t。同时按照三次产业的划分,分别以j=1,2,3表示三次产业的规模。并以Bj,0、Bj,t表示巴州区域所在的大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对应时期初期与末期的经济总规模,对巴州的产业结构与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和测算(省略原始数据)。

从上表1的计算结果可知,若Gij=267.793,L=1.4251>1,则巴州区域经济增长比较快。巴州的结构偏离分量Pij=109.470,且W=1.091>1,说明巴州的产业在结构上较全新疆其他地区合理,区域内含有较大比重的朝阳增长部门,经济结构相对较好;若Dij=94.99,U=1.306>1,则说明巴州区域各产业部门总的增长势头大,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

对于巴州的第一、二、三产业中,份额分量Nij、结构偏离分量Pij和竞争力偏离分量Dij三个分量,各项的表现为“+++”型,说明巴州地区的各产业均为全新疆增长部门,产业规模处在扩大的阶段,且产业有盈余,竞争力较强。尤其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与竞争力偏离分量最高于第一、二产业,说明第二产业在巴州产业经济中的贡献最大,竞争力最强。

四、促进巴州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知,巴州的产业结构比较好,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但突出体现在第二产业上,在未来要继续增加经济发展潜力,必须继续加强其整体产业发展,根据巴州的实际情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加快巴州特色农业的建设

巴州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具有得天独厚的光、热、水、土资源,尤其是光能资源丰富,夏秋两季光有效辐射强,日照时数长,日照百分率大,加上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十分适合喜光植物,如棉花、瓜果等农林作物生长发育、有机物质积累和果实着色。因此,发展绿色生态型农业,不断扩大优势农产品规模;培育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品牌;鼓励提高各类农副产品的加工、保鲜、贮藏、销售业的规模经济水平与技术水平,加快农业产业化,增加农业附加值。

2. 延长工业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

以石油天然气化工业为重点,发展特色和高效化工工业,加强煤化工新产品的开发和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促进煤炭资源的转化。要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以节能为目标,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为“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尽快实现由资源区位优势向产业竞争优势的转变。加快轻工业科技进步,提高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利用多种纺织原料,开发纺织和服装产品新花色、新品种,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充分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加速传统产业升级。

3. 加快发展服务业,壮大旅游业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第三产业发达,有利于繁荣经济,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巴州第三产业对巴州经济发展的作用次于第二产业,因此应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采用新的科技手段和经营管理方式,创新传统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同时利用巴州丰富的旅游资源,把旅游业培育成新兴产业,旅游业的兴起,必然促进城市的餐饮、商贸和旅游商品的生产、开发以及与之相关的交通、通讯、宾馆和娱乐等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经济朝着良性循环的轨道前进。

摘要:在阐述偏离份额法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运用SSM分析法(即偏离份额法)对新疆巴州产业结构与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快巴州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SSM分析法,产业结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崔功豪魏清泉: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巴州统计年鉴与新疆统计年鉴:2002与2007[M].中国统计出版社,

SSM分析法 篇7

转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Method,SSM )是由克雷默首先提出的,邓恩等人对该方法作了进一步发展。与其他分析方法相比,SSM方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现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用于分析区域发展差距变动决定因素的基本方法[1],20世纪90年代在国内先后被引用。杨新军等利用SSM方法对陕西省旅游产业结构进行过有益的探讨和分析[2];吕帅、汪宇明运用SSM方法对上海市海外游客市场客源结构和上海与长江6个省(区)间的旅游互动规律进行了分析[3]。

1.1 SSM基本原理

SSM是将某一时期内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大区(上级行政区域)进行比较,将区域中某产业部门的经济增长总量分解成份额分量、结构转移分量和竞争力转移分量,以此说明区域产业部门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产业部门经济结构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为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4]。SSM方法用于旅游产业结构的变化分析,主要是以某一区域(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区域样本,以全国为大区参照体系,进行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分析。

1.2 SSM模型建立

假设区域i和全国在经历了时间[0,t]后,经济总量和结构均发生变化。设基期年区域i的经济总量为a0,末期年为at,区域经济总量按照产业不同划分为n个部门,分别以aj,0、aj,t(j=1,2,…,n)表示基期年和末期年产业部门j在区域i内的经济量,并以A0、At表示全国在相应时期的基期年和末期年的经济总量,以Aj,0、Aj,t表示基期年和末期年产业部门j在全国的经济量。产业部门j在区域i的经济量在[0,t]内的变化率为rj,产业部门j在全国的经济量在[0,t]内的变化率为Rj,以全国各产业部门经济量所占的份额为标准将区域i各产业部门经济量标准化得到aj′[5]。这样产业部门j在区域i的经济增长量Gij可分解为份额分量Nij、结构转移分量Pij和竞争力转移分量Dij 3个分量,依次表达为:Gij=aj,0=Nij+Pij+Dij;Nij=a′j×Rj;Pij=(aj,0-a′j)×Rj;Dij=aj,0×(rj-Rj)。

区域i的经济增长总量Gi以及总的份额分量Ni、总的结构转移分量Pi和总的竞争力转移分量Di分别表达为:Gi=at-a0=Ni+Pi+Di;Ni=Σa′j×Rj;Pi=Σ(aj,0-a′j)×Rj;Di=Σaj,0×(rj-Rj)。区域i的经济总量对于全国的相对增产率为:L=(at/a0)/(At/A0)。引入Kj,0=aj,0/Aj,0,Kj,t=aj,t/Aj,t,分别表示基期和末期产业部门j在区域i内的经济量占同期全国相应产业部门的比重,然后将L分解得到结构效果指数W和竞争力效果指数u:L=W×u;undefined;u=Σ(Kj,t×Aj,t)/Σ(Kj,0×Aj,t)。如果Gi愈大,L>1,则区域增长快于全国;如果Pi愈大,W>1,说明区域有较大比重的高速增长产业,区域总体产业结构较好;反之,则说明区域产业出现衰退。如果Di较大,u>1,说明区域各产业总的增长势头大,竞争能力强,地位不断上升;反之,则说明竞争能力弱,地位有下降趋势。

2 黑龙江省入境旅游产业结构的SSM分析

2.1 分析数据选取及产业部门划分

以《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2年和2007年度的全国和黑龙江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构成作为分析依据,选取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娱乐、通讯、其他8个产业部门作为样本,以全国作为上一级大区样本,通过基期年与末期年数据指标的比较,显示黑龙江省入境旅游产业结构的发展态势和地位状况见表1。

注:资料来源于2003年、2008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2.2 建立S-S(shift-share)分析表图

利用表1数据,根据SSM的计算方法和程序,建立S-S分析表(表2、表3),可得到不同阶段的计算结果。其中,PDij=ΣPij+ΣDij;并根据SSM计算结果绘制S—S分析图(图1、图2)。

2.3 总体效果分析

由表1可知,2002—2007年经过5年的发展,黑龙江省入境旅游产业部门的结构地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中,购物下降了11.6%,位次降到第二;交通上升了17%,位列第一;其余部门比重变化不大,位次也未发生改变。从表3可知,2002—2007年黑龙江省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增长总量Gi为34553万美元,相对于全国的增长率L=1.051727,说明2002年以来黑龙江省入境旅游产业发展速度高于全国水平;总结构转移分量Pi=4797.471,结构效果指数W>1,说明黑龙江省入境旅游产业结构较好,包含一定比重的高速增长产业。总竞争力转移分量Di=-1765.02,竞争力效果指数u<1,说明2002年以来黑龙江省入境旅游产业总体竞争力不强,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增强竞争力,许多产业部门在全国的地位将持续下降。

由图1可知,黑龙江省旅游产业部门中的通讯行业属于原有基础较好、竞争力较强的部门;交通、娱乐、游览这3个行业属于原有基础较差,但发展较快的部门;剩余餐饮、住宿、购物、其他4个行业都属于原有基础较好,但竞争力较差的部门。由图2可见,通讯、交通、娱乐、游览这4个行业都属于具有部门优势,且收入额增长较快部门;剩余的4个行业虽然收入额都有所增长,但不具备部门优势,或者部门优势正在丧失。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基于以上对黑龙江省入境旅游产业的SSM分析,可得出通讯行业属于原有基础较好、竞争力较强,且具有部门优势的优势部门;交通、娱乐、游览这3个行业属于原有基础较差,但发展较快,且具有部门优势的增长部门;剩余餐饮、住宿、购物、其他这4个行业都属于竞争力较差,且不具备部门优势的劣势部门。

3.2 建议

对优势部门,强化其优势和竞争力:通讯行业要提高信息专业化水平,改善旅游信息通道。在旅游项目开发的同时,大力发展投资信息系统、全球酒店客房预订系统、电子旅游商务系统、旅游散客服务信息系统、旅游汽车GPS全球定位系统、旅游管理信息控制系统等旅游信息网络建设,使旅游产业更有竞争力和持久发展的动力[6]。此外,商务游在黑龙江省入境旅游中占有相当比例,移动商务需求越来越迫切,而3G时代的来临将会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因此紧跟国家脚步,做好3G技术的准备工作,也是黑龙江省发展入境旅游的重要一环。

对增长部门,实现产品和服务升级:便捷的交通服务体系是发展入境旅游的重要基础。交通行业要进一步加强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哈尔滨为门户枢纽,以省内其他重要旅游城市和边境口岸为节点,加紧建设抚远、伊春、大庆、加格达奇机场,加快哈齐、哈佳、哈牡城际高速铁路建设,抓紧与俄罗斯之间的跨界江大桥建设,构建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体系。此外,要优先改扩建和新建对重点旅游景区起到关键作用的公路,尤其是改善省内交通枢纽以及重点旅游城市与旅游景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娱乐和游览行业是旅游产业中的核心部门。娱乐行业应抓住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政策机遇[7],在地方传统文化活动的基础上与现代娱乐项目相结合,多开发各种参与性强的体育活动项目(如冰雪运动项目)、地域特色鲜明的旅游节庆活动项目(如火山旅游节、森林生态旅游节、关东文化节等),以满足不同性质游客的要求[8]。对游览行业,应加大景区旅游产品的开发,深入挖掘冰雪旅游、生态旅游、边境旅游、民俗旅游等特色旅游资源,特别要利用成功举办“亚冬会”、“大冬会”的影响力,大力发展冰雪旅游。集中建设“哈尔滨冰城夏都旅游区”、“五大连池旅游度假区”、“神州北极渤海国旅游度假区”、“镜泊湖渤海国旅游集合区”、“扎龙自然保护区”五大龙头景区,打造精品旅游品牌。同时,还要迅速推出散客产品,加速优化散客市场[9]。

对劣势部门,凸显地方特色:旅游购物是提高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购物在黑龙江省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中的比重下降明显,但是发展基础较好,主要是因为该省的特色旅游商品以动植物资源(如虎骨、鹿茸、猴头菇等)为主,尽管商品价值较高,但很难大规模采集,而且不注重技术革新。因此,政府应该采取一些优惠政策,重视招商引资,加大技术研发,使当地珍贵的资源通过养殖形成规模;同时注重当地文化的挖掘,加工成丰富独特的旅游商品以满足广大游客需求。住宿和餐饮是旅游活动的基本组成单元,近年来两者在黑龙江省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中的比重都略有下降。对住宿行业,应该注重软、硬件两方面环境的提升,增加星级宾馆数量,改善住宿设施条件,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建设生态旅馆和青年旅社,吸引中青年游客的停留。对餐饮行业,着重体现本土传统饮食的地域特色,挖掘特色小吃,提高工艺水平,不断推陈出新。同时也要注意中国经典菜系(如川菜、粤菜等)和西餐的挖掘,满足游客不同口味的需求。

4 结语

SSM方法在竞争力的分析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对一些排名靠前的产业部门,如果仅从创汇数额方面进行分析,很容易认定其为优势部门,但通过SSM分析,有可能发现是一个衰退部门。然而,SSM方法仍属于定量描述性分析,只能提供某些趋势性的信息,描述的只是时点上的变化,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10]。因此,要把SSM方法与相关市场调研以及其他分析方法结合起来,寻求更深层次的原因,探寻合适有效的旅游产业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Houston D.The Shift-share Analysisof Regional Growth:A Critique[J].The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1967,(34)∶577-581.

[2]杨新军,马晓龙,等.旅游产业部门结构合理性的SSM分析[J].人文地理,2005,20(1)∶49-52.

[3]吕帅,汪宇明,等.旅游市场客源结构的SSM分析[J].旅游学刊,2006,21(11)∶60-64.

[4]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8-72.

[5]周彩屏.基于SSM方法的入境旅游市场客源结构分析[J].旅游学刊,2008,23(1)∶46-51.

[6]冯丽萍,何凡,况红玲.四川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比较分析[J].特区经济,2005,(8)∶173-174.

[7]刘洪清,崔海波,等.湖南省国际旅游业结构合理化分析[J].资源与产业,2006,22(5)∶43-48.

[8]谢榜雄,张庆霞,等.基于SSM的四川省旅游产业结构合理性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9,11(2)∶98-100.

[9]黄善明.四川生态旅游产业结构有待优化[J].西部大开发,2003,(4)∶24-26.

上一篇:后发先至下一篇:脑转移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