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转移癌

2024-10-08

脑转移癌(精选7篇)

脑转移癌 篇1

我科自2007年1月~2009年6月, 采用全脑放疗, 各类脑转移的病人60例的临床表现、治疗经过及转归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在进行全脑放疗的60例脑转移病例中, 男性46例, 女性14例, 年龄55~73岁, 中位年龄64岁。

1.2 原发病灶肺癌42例, 占70%。乳腺癌6例, 占2%。恶性黑色素瘤4例, 占6.7%。消化胃癌8例, 占2.7%。

1.3 脑部转移性肿瘤均经CT或MRI检查证实, 全部为多发病灶, 最大病灶直径4.3cm, 最小直径1.0cm。

1.4 临床表现头痛、恶心、呕吐、肢体障碍、意识障碍、癫痫、视力改变、面瘫、精神异常失语、共济失调。

治疗前均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不影响治疗进行。

2 治疗方法

2.1 放疗所有病例内先行全脑照射:

采用直线加速器射线能量6MV-X线, 定位和照射均使用热塑面膜固定头部, 模拟机下定位, 照射野为两侧平行对穿野包括全脑, 水平照射方式行放射治疗, 全脑照射野上界在头顶, 下界沿眉弓上缘至眼眶后连线下拐至外眦水平, 由外眦经外耳孔水平连线至后颅凹底部。分割方式为2.0Gy/次, 5次/周, 总剂量40Gy, 4周完成。

2.2 辅助治疗20%甘露醇+地塞米松10mg.iv每日二次。

3 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按WTO统一标准评价:

其中CR (完全缓解) 10例, 占16.6%, DR (部分缓解) 32例, 占55%, NC (稳定) 12例, 占20%。PD (恶化) 6例, 占10%, 总有效率 (CR+PR) 70%。全脑照射后神经系统表现及症状、体征改善42例, 中位生存期6个月。复查CY显示病变消失和缩小分别是10例、32例。14例死于脑部病变进展, 46例因其他部位病变进展或病变广泛伴全身衰竭死亡。所有病人均出一不同程度晚发, 少数的人出现白细胞及血小板下降及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均为I~II度反应, 经对症治疗缓解, 全组病人在放疗期间均无明显颅内高压症出现。

4 讨论

肿瘤患者约30%发生脑转移, 脑转移瘤也是颅内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1]。常见的原发肿瘤为肺癌、乳腺癌、恶性黑色素瘤、消化道肿瘤以及肾癌, 其中肺癌占64%[2]。肺癌是脑转移病最常见的原发肿瘤, 占各种恶性肿瘤的40%, 同时约有25%的肺癌患者发生脑转移。一旦发生脑转移, 其预后较差, 但通过合理的治疗仍有部分患者可获得症状缓解, 延长生存期。放射治疗仍是目前治疗脑转移癌的主要手段。脑转移癌病人愈后极差, 中位生存期仅3~7个月不等, 长期生存几率低.而脑转移癌大多表现为颅内多发位病变, 目前放射治疗是脑转移瘤最常用的治疗方式之一, 尤其是多发脑转移患者, 60例病例中经放射治疗后脑部症状和体征改善32例, 有效率达70%, 而且放射治疗后中位生存期是6个月的事实说明了不论是从患者的症状、体征改善、影像学检查结果及生存期来看, 放射治疗对减轻患者痛苦、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均有重要意义。影响放疗疗效的因素:全脑放疗治疗能改善病人生存质量、中位生存时间, 1个月增加到4~6个月, 死于全身肿瘤病变进展者多于脑部病变进展者。脑转移的病理类型、KPS评分、原发病灶控制、年龄或是否有颅外转移都可能影响预后因素, 而以KPS评分、原发病灶控制、颅外转移情况最明显。但由于病例较少, 时间不长, 对其远期损伤的情况还有待观察。

摘要:目的 分析我院脑转移癌的临床表现、治疗经过及放疗疗效。方法 我科从2007年1月2009年6月间共收治脑转移癌患者60例, 均采用全脑放疗方法DT40Gy, 2.0Gy/次, 4周完成。结果 其中CR (完全缓解) 10例, 占16.6%, PR (部分缓解) 32例, 占55%, NC (稳定) 12例, 占20%。PD (恶化) 6例, 占10%, 总有效率 (CR+PR) 70%。结论 脑转移行全脑放疗, 对减轻患者痛苦、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有重要意义, 全脑放疗是治疗脑转移癌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脑转移癌,全脑放疗,疗效

参考文献

[1]殷蔚伯, 谷铣之.肿瘤放射治疗学[M].第4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7.

[2]殷蔚伯, 谷铣之.肿瘤放射治疗学[M].第3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2:1040-1042.

脑转移癌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于2012年9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00例患者, 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各50例。其中, 男55例 (55%) , 女45例 (45%) ;年龄61~89岁, 平均 (63±2.3) 岁;50例 (50%) 为浸润性导管癌, 30例 (30%) 为浸润性小叶癌, 10例 (10%) 为浸润性单纯癌, 6例 (6%) 为髓样癌, 4例 (4%) 为黏液腺癌。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取后程三维适形放疗治疗, 并进行常规的分割照射, 5次/d, 2 Gy/次, 同时脑转移癌局部病灶逐渐的在全脑照射总剂量中增加, 最低为10 Gy, 最高为64 Gy。

1.2.2 治疗组

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取后程三维适形放疗联合紫杉醇化疗治疗, 患者的肿瘤逐渐增殖过程中, 给予70 mg/m2的紫杉醇, 并对化疗措施进行实施, 对患者进行单独使用紫杉醇化疗3个周期, 1个周期为1个月, 并避免化疗过程中出现过敏的现象, 化疗之前, 将20 mg苯海拉明口服, 并静脉滴注300 mg的西咪替丁[5,6]。

所有患者经过1年的随访, 采取电话随访和上门随访两种方式, 每周电话随访一次, 每月上门随访一次, 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对比分析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1.3 疗效评价

依据实体瘤客观疗效评价标准, 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 此案以进展、稳定、部分缓解以及完全缓解作为4个主要评价标准[7,8,9]。总有效=部分缓解+完全缓解。

1.4 统计学处理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13.0对本组资料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10],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

治疗组患者经过1年随访, 其生存率为60.0%, 对照组为30.0%, 治疗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乳腺癌伴脑转移癌治疗作为当前医学的重点研究病理, 对于如何将患者的生存质量与临床疗效提高始终是临床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11]。乳腺癌伴脑转移癌临床治疗组中, 晚期患者有着相对较高的患病率, 患者在实际的预后过程中, 结合老年患者的机体特点, 化疗药物有着相对较差的耐受性。研究表明, 紫杉醇药剂作为一种化疗药物, 对于患者有着相对较好的疗效, 同时对于患者的血脑屏幕不能透过, 对于患者临床效果提升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研究结果显示, 患者采取后程三维适形放疗结合紫杉醇化疗治疗, 对于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有着一定的有利影响[12,13]。

本院通过对患者采取后程三维适形放疗联合紫杉醇化疗治疗, 进行常规的分割照射, 同时脑转移癌局部病灶逐渐的在全脑照射总剂量中增加, 最低为10 Gy, 最高为64 Gy, 给予70 mg/m2的紫杉醇, 并对化疗措施进行实施, 对患者进行单独使用紫杉醇化疗3个周期, 1个周期为1个月, 并避免化疗过程中出现过敏的现象, 化疗之前, 将20 mg苯海拉明口服, 并静脉滴注300 mg的西咪替丁。研究结果表明, 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患者经过1年随访, 其生存率为60.0%, 对照组1年生存率为30.0%, 治疗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可见, 后程三维适形放疗联合紫杉醇化疗治疗患者临床疗效显著, 研究过程中, 通过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和本院的实际情况,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还望更多相关研究人员给予指正。

综上所述, 患者采取后程三维适形放疗联合紫杉醇化疗治疗, 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人乳腺癌伴脑转移癌行后程三维适形放疗联合紫杉醇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乳腺癌伴脑转移癌的老年患者100例, 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 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后程三维适形放疗治疗, 治疗组采取后程三维适形放疗联合紫杉醇化疗治疗,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患者采取后程三维适形放疗联合紫杉醇化疗治疗, 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骨转移癌的护理 篇3

骨转移癌起病隐匿, 病程长, 疼痛为主。分为有原发肿瘤和无原发肿瘤。原发病灶包括鼻咽癌、甲状腺癌、食管癌、乳腺癌、肺癌、胃癌、肾癌、肝癌、胰腺癌、大肠癌、膀胱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子宫颈癌、前列腺癌、黑色素瘤, 均通过血行转移。由于骨骼疾病, 如骨质疏松、骨髓炎、骨结核和骨肿瘤等导致骨质破坏, 在轻微外力作用下即发生的骨折, 为病理性骨折[1]。

1 临床表现

1.1 疼痛

恶性肿瘤、骨折以及合并损伤处的疼痛, 在移动患肢时疼痛加剧;骨折部位有固定压痛, 由骨长轴远端向近侧叩击和冲击时可诱发骨折部位的疼痛。

1.2 发热

肿瘤发热, 或当骨折合并有大量内出血、血肿吸收以及损伤组织的吸收反应时可使体温略有升高, 一般≤38℃。但一般骨折患者的体温多在正常范围内。

1.3 局部肿胀、瘀斑或出血

局部可见软组织出血、肿胀, 甚至出现张力性水疱, 血肿浅表时, 可见瘀斑, 开放性骨折时, 可见骨折部位的出血。

1.4 活动受限

骨折部位的肿胀和疼痛或完全性骨折, 使肢体丧失部分或是全部的活动功能。

1.5 并发症

骨折患者后期由于长期卧床, 可能出现压疮、坠积性肺炎、泌尿道感染、结石等并发症以及关节僵硬和骨化性肌炎。

2 治疗

对原发肿瘤的有效的化学治疗。联合骨吸收抑制剂的使用, 结合放疗, 能够对骨转移癌引起的疼痛以及高钙血症治疗方面有重要作用。

3 护理诊断

(1) 血象改变。 (2) 有周围神经血管功能障碍的危险, 主要与骨和软组织创伤有关。 (3) 疼痛与骨折、软组织损伤、肌痉挛和水肿、癌肿侵犯有关。 (4) 躯体活动障碍与骨折、牵引有关。 (5) 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主要与活动障碍有关。 (6) 感染的危险。 (7) 潜在并发症, 如肌萎缩、关节僵硬、深静脉血栓形成、高钙血症。 (8) 知识缺乏。 (9) 焦虑[2]。

4 护理措施

4.1 一般护理

注意室温和躯体的保暖, 以改善微循环。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和末梢循环, 如毛细血管再充盈的时间、患肢骨折远端脉搏的情况、皮温和色泽, 有无肿胀及感觉和运动障碍。

4.2 止痛

运用三阶梯止痛疗法, 按时按阶梯给药或遵医嘱使用镇痛药物, 并注意观察药物的效果和不良反应。

4.3 皮肤护理

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 要定时给予翻身和按摩受压部位。在皮肤护理时动作要轻。禁用推、拉、拽等动作, 要用手平移患者。

4.4 饮食的护理

骨转移癌属癌症晚期, 患者消耗大, 食欲不振甚至厌食。要注意加强饮食营养, 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 以提高机体和皮肤的抵抗力。多食鱼类、蛋类、瘦肉、牛奶等高蛋白食物。由于患者活动量少和长期卧床, 多发生便秘, 要多食粗纤维食物, 如芹菜、菠菜、胡萝卜等, 促进肠蠕动保持大便通畅[3]。

4.5 密切观察

观察血象变化, 纠正电解质、钙平衡。注意观察患者有无感染的症状和体征, 遵医嘱及时、合理的给予抗生素。

4.6 心理护理

由于癌痛的折磨和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 患者易出现焦虑、烦躁甚至绝望等情绪反应。护理人员应耐心细致的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在用药前向患者介绍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的心理, 同时为患者创造舒适、安静的环境。满足患者心理和生理需要。

4.7 如果结合放疗, 放疗中的护理

注意放疗照射野皮肤护理, 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内衣要柔软, 床铺保持平整、干燥。预防放疗性皮炎及褥疮的发生。保持病床的清洁干燥和舒适。在放疗1~3d后患者易出现局部疼痛加剧。这是由于放疗引起局部组织充血水肿所致。患者疼痛不易忍受时, 给予消痛栓肛塞。在放疗及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患者安全, 防止摔倒及坠床引起骨折。对胸、腰椎转移造成躯体移动障碍的患者, 要平卧硬板床。以保持脊髓的稳定性, 防止脊髓受压。颈椎转移的患者, 应带头托以限制头部活动, 以免压迫颈髓, 引起高位截瘫[4]。

4.8 健康教育

患者长期卧床、应用止痛药物, 需要多食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新鲜水果和蔬菜, 多饮水, 保持大便通畅, 注意观察小便量及性状的改变。

5 讨论

恶性肿瘤晚期常发生骨转移, 患者住院期间, 治疗的成功与否, 护理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因骨转移癌病隐匿, 病程长, 病情复杂, 加上患者及家属心理负担重等, 护士们更需要专业的护理技术和良好的个人素质, 为患者提供照顾, 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 对症处理, 使患者的痛苦得到减轻, 心理得到安慰, 身体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 生命尽可能的得到延长。

参考文献

[1]范顺武, 杨迪生, 施培华.骨转移瘤的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 2000, 20 (2) :64-67.

[2]孙瑞霞.癌性疼痛的评估及护理干预[J].现代护理, 2001, 7 (9) :52-53.

[3]朱丽霞, 高凤莉.癌痛控制的状况及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3) :226-228.

肾透明细胞癌单发掌骨转移1例 篇4

患者, 男性, 64岁。于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手第一掌骨部肿胀不适。近2个月出现疼痛, 呈阵发性钝痛, 活动后加重, 休息后可缓解。既往身体健康, 无结核和肝炎等传染病史, 无手术和外伤史。体格检查:生命体征正常, 全身未触及浅表淋巴结, 右手第一掌骨部软组织肿胀, 压痛明显, 无放射痛, 皮温稍高, 无破溃, 无静脉曲张。右手第一掌腕关节、掌指关节活动轻度受限。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正常, 肝、肾功能正常。胸部X线片正常。右手X线正、斜位片示:右手第一掌骨近段2/3骨质虫蚀样破坏, 边缘无硬化, 长约2.8cm, 骨皮质变薄, 局部骨皮质缺损, 无骨膜反应 (图1) 。诊断为右手第一掌骨骨肿瘤。CT平扫右手第一掌骨近段膨胀, 溶骨性骨质破坏, 局部外侧1/3骨皮质中断缺损, 内侧残存半圆形骨皮质厚薄不均匀, 见穿凿样骨质破坏, 破坏区内见软组织密度影填塞, 并与外侧掌部肿胀软组织相连, CT值49Hu (图2) , CT诊断为右手第一掌骨骨肿瘤, 考虑骨巨细胞瘤。手术所见:右手第一掌骨近侧约1/2骨皮质缺损, 边缘不整齐, 内见软组织肿瘤, 瘤体暗红色, 质软呈烂鱼肉状, 无钙化, 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晰。病理结果示转移性透明细胞癌。X线片、MRI和ECT全身骨扫描检查其他骨质未见肿瘤病变。双肾CT平扫:左肾中上极前外侧实质内见突出肾轮廓外的椭圆形软组织肿块, 边界不清晰, 约为6cm×5cm, 病灶内密度不均匀见液化坏死区 (图3) 。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左肾透明细胞癌。

2讨论

肾癌为成年人最常见的肾脏恶性肿瘤, 常发生于 50~60岁的男性, 男女比例约为 3∶1[1]。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把分子遗传、基因突变和免疫表型作为除组织病理学以外对肾癌进行分类的新标准, 把肾癌分为 11个亚型, 即肾透明细胞癌、肾乳头状癌、肾嫌色细胞癌、遗传相关性癌综合征、多房囊性细胞癌、集合管癌、髓样癌、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神经母细胞相关性肾细胞癌、XP11.2易位性肾细胞癌和未归类肾细胞癌[2]。其中肾透明细胞癌最为常见, CT表现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略低密度软组织肿块, 大的肿瘤明显突出于肾轮廓外, 肿块内常见液化坏死区。CT是诊断肾癌的主要影像检查方法。

肾癌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 并具有广泛转移的特点, 骨骼为肾癌的常见转移部位。肾癌部分患者常以肾外症状首次就诊[3]而误诊、误治, 本例就是以右手第一掌骨病变而首次就诊, 手术后病理发现为转移性透明细胞癌, 而后检查双肾确诊为左肾透明细胞癌右手第一掌骨转移。本例术前误诊原因主要是肾癌单发掌骨转移罕见, 对其缺乏认识, 同时临床忽视了身体其他部位的影像学检查而漏诊。

骨转移瘤系指癌、肉瘤或其他恶性病变转移至骨骼而发病, 仅次于肺和肝的转移瘤而居第三位[4]。临床表现主要是疼痛, 多为持续性, 夜间加重。骨转移瘤常发生于血液循环丰富的躯干骨, 四肢骨较少见, 单发骨转移仅占全部骨转移瘤的10%。骨转移瘤按病变的密度和形态改变分四型, 既溶骨型、成骨型、混合型和囊状扩张型。溶骨型破坏可因骨细胞增多、功能增强引起溶骨或肿瘤细胞直接引起骨质溶解[5]。溶骨型转移瘤多发生在长骨, 多在骨干或邻近的干骺端。表现为松质骨中多发或单发的斑片状骨质破坏, 随着病变发展破坏区融合扩大, 骨皮质也被破坏, 一般无骨膜增生反应, 常伴发病理性骨折。成骨型转移瘤呈斑片状或棉球状密度增高。混合型转移瘤兼有溶骨和成骨改变。

骨转移瘤以溶骨型常见, 本例单发掌骨转移瘤为溶骨型, X线典型表现为骨髓腔片状溶骨性破坏, 无硬化边缘, 骨皮质破坏呈溶骨性和穿凿样, 无骨膜反应, 侵犯邻近软组织和关节。CT很好显示了骨质破坏的细微情况、骨小梁和骨皮质的缺失范围等, 明显优于X线平片检查。

本例鉴别诊断主要与骨巨细胞瘤和骨肉瘤相鉴别。骨巨细胞瘤好发于20~40岁成年人, 多位于长管状骨的骨端, 50%~60%位于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 未成年人几乎都发生在骨骺, 随着病灶扩大逐渐侵犯干骺端。X线表现呈偏心性、膨胀性生长和溶骨性破坏, 破坏区内可有纤细的骨脊形成肥皂泡样改变。骨肉瘤多见于20岁以下青少年, 好发于四肢长骨的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 X线典型表现见骨质破坏区和软组织肿块内云絮状、斑块状、针状肿瘤骨, 常有骨膜反应。

关键词:肾肿瘤,腺癌, 透明细胞,肿瘤转移,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参考文献

[1]刘莉娜, 郑卫权, 谢立旗.肾透明细胞癌并股骨粗隆下转移、病理性骨折1例.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4, 12 (5) :395-396.

[2]康晓丽, 何宁, 周俊林, 等.肾癌亚型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9, 25 (4) :512-516.

[3]欧阳可雄, 陈伟良, 黄志权, 等.肾透明细胞癌伴下颌骨转移1例报告.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8, 6 (1) :68-70.

[4]郭启勇.实用放射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185-1188.

胃癌致双卵巢转移癌1例 篇5

讨论

卵巢癌病死率极高。由于卵巢所处位置为盆腔深处, 早期症状不明显, 发现时多数已属晚期, 5年生存率仅为30%~40%[1]。本例患者, 初中文化, 系下岗职工, 无预防保健意识, 自16年前外院住院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至今, 未曾到医院行健康体检, 且其家族史中, 父亲患“胃癌”于11年前死亡, 未引起足够重视, 直至胃部肿瘤转移至盆腔, 引起腹痛才来院就诊。故育龄妇女健康体检特别重要, 尤其是家族中直系亲属有癌症病史, 尤要提高警惕, 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本例盆腔肿物由于缺少典型的消化道临床表现, 术前很难确诊, 常易误诊为卵巢瘤蒂扭转、子宫肌瘤变性等。当患者肿瘤标记物异常时, 应考虑到原发病灶有可能来源于其他部位, 从而更加完善术前相关检查, 早期诊断, 及时手术, 改善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脑转移癌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12月在北京妇产医院,住院手术的5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资料。患者年龄28~73岁、平均年龄53.1岁,病理类型:子宫内膜腺癌48例,透明细胞4例,浆液性乳头状腺癌1例,混合型癌2例。

1.2 诊断标准

病理诊断及类型根据陈年等的标准,病理分级按国际妇联联盟(FIGO)于1988年修订的分级标准分为G1、G2、G3。透明细胞癌和浆液性癌病理不分级均归为G3。临床分级采用FIGO1971年制定的标准。根据1985年UIbright等提出的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的5项标准,以区别子宫、卵巢原发性双癌:(1)卵巢小,直径5cm;(2)双侧卵巢受累,卵巢呈多结节状;(3)子宫深肌层浸润;(4)血管浸润;(5)输卵管受累。若病理检查发现符合以上标准中的2项则诊断为子宫内膜卵巢转移。

1.3 治疗方式

54例均进行手术治疗。手术进入腹腔后探查盆腔流取腹水或腹腔冲洗水100mL作细胞学检查;患者手术范围根据术前诊刮标本的病理学类型、病理分级、宫颈管有无浸润以及患者年龄等综合考虑。对术前诊断临床Ⅰ期、高、中分化的宫内膜样腺癌行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切除子宫后乳头剖视子宫标本,如发现肌层浸润>1/2、宫颈浸润则行盆腔淋巴清扫术;术前诊断为断临床Ⅱ期者则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清扫术;术中如发现腹主动脉旁可疑转移的淋巴结则给予清除。对低分化的宫内膜样腺癌、透明细胞癌、浆液性乳头腺癌、腺鳞癌则行次广范全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1.4 临床病理指标

患者临床病理指标包括:年龄、病理类型、病理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宫颈浸润、骶韧带浸润、淋巴结转移、腹水细胞学检查。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的是频数表资料的χ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结果显示5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多数为绝经后。4例合并糖尿病、9例合并高血压、3例同时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平均年龄53.1岁(28~73岁),8例发生卵巢转移,转移发生率为6.75%,其中子宫内膜癌样腺癌48例,浆液性乳头囊腺瘤1例;透明细胞癌4例腺鳞癌2例;癌灶局限于内膜者8例,浅肌层浸润38例;深肌层浸润8例肌层浸润深度、腹水细胞学检查、骶韧带浸润,临床指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表1显示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注:*表示采用的是fisher确切概率法

3 讨论

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的途径:经输卵管和经淋巴转移途径,经输卵管途径累及卵巢时,输卵管常同时被累及,腹水细胞学常阳性而腹膜后淋巴结却常阴性;经淋巴途径累及卵巢时,腹膜后淋巴结常被累及,而输卵管及腹水细胞学却很少阳性发现。

随着与雌激素水平增高相关妇科疾病(卵巢粒层细胞瘤、子宫内膜增生)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及雌激素的广泛应用,年轻患者中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国内柴芸等[1]报道321例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率为4.7%;周春晓等[2]报道49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卵巢转移者22例;冯梅等报道70例子宫内膜癌中卵巢转移7例(10%)。

北京妇产医院1999年收治的子宫内膜癌54例患者病理证实有卵巢转移者8例,总的转移发生率为6.75%。

高危因素: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的高危因素报道不一。周凤智等报道仅肌层浸润深度、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为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国外Greasman等多因素分析表明,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与癌细胞病理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和病灶在宫腔部位有关。本研究病理资料结果显示以下特点:深肌层和浆膜层受侵患者卵巢转移发生率高于无肌层或仅有浅肌层受侵者,腹水细胞学阳性者卵巢转移发生率高于腹水细胞学阴性者,骶韧带受侵者卵巢转移发生率高于无骶韧带受侵者。说明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的发生与不良病理类型。低分化病理分级、深肌层和浆膜受侵、宫颈受侵、骶韧带受侵、盆腔淋巴受侵有一定关系。

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术式选择有争论,但普遍认为对Ia期G1的早期子宫内膜癌行全子宫加双附件切除术应视为标准的手术方式;对Ia期G2、G3和Ib期子宫内膜癌应行全子宫加双附件加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尤其是对病理分化程度低、深肌层浸润、高危病理类型、盆腔淋巴结及远处有转移等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的患者原则上要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3]。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保留卵巢对于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很重要。早期子宫内膜癌累及卵巢的几率较小,依照现行的子宫内膜癌治疗规范,I期子宫内膜癌也应行双附件切除。卵巢切除显然会使年轻患者丧失生育功能,也会导致围绝期症状的出现和提前进入更年期。术后的激素替代治疗对内膜癌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所以有必要在年轻的早期内膜癌患者中保留卵巢。术后辅助以高效孕激素治疗和卵巢保留也被认为是恰当的。国内高劲松等报道<45岁子宫内膜癌发生率占所有内膜癌的12.7%,周凤智等[4]报道子宫内膜癌患者卵巢转移发生率40岁为27.3%,40岁为7.8%。本研究中发现年轻(≤45岁)子宫内膜癌患者卵巢转移发生率11%,>45岁患者卵巢转移发生率6.14%。因此,对子宫内膜癌卵巢高危因素的研究,我们认为卵巢转移多限于存有高危因素者,所以≤45岁年轻患者有必要在早期子宫内膜癌中以及中晚期子宫内膜癌中如不存在以上高危因素时可以考虑保留卵巢。

参考文献

[1]柴芸,黄秀峰,谢幸,等.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39(3):162~164.

[2]周春晓,孙建衡,盛修贵,等.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附22例临床报告[J].中华肿瘤杂志,1998,20(1):65~67.

[3]温宏武,张丽敦.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39:152~155.

脑转移癌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72例患者,其中男37例,女35例,年龄36~76岁,均经X线摄片、ECT、CT或MRI扫描诊断证实。原发灶类型:肺癌30例,乳腺癌22例,食管癌10例,结直肠癌3例,胃癌2例,前列腺癌2例,肝癌3例。骨转移分布情况,多发灶28例,单发灶44例。其中脊椎骨46处,髂骨27处,下肢骨8处,肋骨8处,锁骨2处,胸骨1处。病灶均引起中重度疼痛,大部分患者均用过止痛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放疗前卡氏(karnofsky)评分40~70分。

1.2 治疗方法

各组患者均接受外照射治疗。在模拟机下定位设局部野。采用6 MV-X直线加速器外照射,椎骨转移者左右旁开椎体外缘2 cm,上下各包括半个未见转移的椎骨,其余骨转移均为包括可见病灶外3 cm。采用2种分割方式,对预计生存期较短的给予每次3 GY,总量30 GY/10 F,共30例48处;对于估计寿命超过1 a的给予2 GY分割,总量40 GY/20 F,共42例44处,均为每周5次。

1.3 疗效判定标准

放疗后患者疼痛以患者主观感觉为疗效标准,完全缓解(CR),疼痛完全消失;部分缓解(PR),基本不用或偶用止痛药;无效(NR),与治疗前比较疼痛无减轻。有效率=(CR+PR)/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放疗止痛疗效

全组92处病灶经放射治疗后的结果为,常规组疼痛缓解38处,未缓解6处,有效率86.8%;大分割组疼痛缓解44处,未缓解4处。有效率91.6%。全组92处病灶总有效率为89.1%。10例未缓解控制不理想有2例为伴发腹腔内脏转移。但两组止痛效果无显著性差异,χ2=0.666,P>0.05(见表1)。

2.2 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全组经过治疗后,大部分生存质量明显改善,卡氏评分提高20~30分,未见有明显不可耐受的严重的毒副反应;部分患者生存质量较差,均为病期太晚,腹腔内脏已有转移。

2.3 毒副反应

本组骨转移癌患者均为晚期患者,生存期限较短。故骨转移癌患者的放疗毒副反应均为近期反应,且与照射部位明显相关。两组患者的毒副反应见表2。结果相近,无明显差别,且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后均可耐受。

远期的放疗反应主要是关节僵直、骨髓抑制、骨坏死、皮肤色素沉着,发生率较低,一旦出现不容易改善。但由于骨转移患者均为晚期患者,生存期短,在随访过程中未发现有明显远期放疗反应出现。

3 讨论

骨转移的治疗可分为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全身治疗主要包括针对原发肿瘤的联合化疗、内分泌治疗、免疫治疗、放射性同位素治疗及中药治疗,局部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和放射治疗。骨是肿瘤转移的常见部位,发生率为30%~85%不等,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产生的骨转移占总骨转移的85%,转移部位以椎骨、骨盆和肋骨多见。骨转移癌的主要症状是顽固性疼痛,难以缓解,随病情进展而加重,转移性骨肿瘤引起疼痛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肿瘤使骨膜膨胀,骨骼中存在痛觉纤维;肿瘤浸润压迫周围神经;转移性骨肿瘤周围肌肉紧张而疼痛,体位的改变疼痛可加剧;转移性骨肿瘤可分泌致痛物质,从而加剧骨的破坏。放射治疗的作用原理是抑制和杀灭肿瘤细胞,胶原蛋白合成增加。继之,血管纤维基质大量产生,成骨细胞活性增加形成新骨,溶骨病变产生再钙化,一般在照射后3~6周开始,高峰在2~3个月。局部治疗是治疗骨转移非常有效的方法,所以放射治疗不仅能快速止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有一定延长生存期的作用和加固病变处骨骼,预防和减少骨折事件的发生。50%以上的疼痛,在放射治疗的1~2周内显效。如果治疗后6周疼痛无缓解时,表示疼痛缓解的机会非常小。

本文92例患者疼痛缓解82处,总有效率为89.1%,与文献[1]报道一致,按照生活质量KPS评分,患者治疗前后其分级分数明显提高。故放射治疗对于骨转移瘤是快速、简便、有效的治疗方式。常规分割组有效率为86.8%,大分割组有效率为91.6%,但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患者从放射生物学角度分析,常规分割有利于照射野内正常组织的修复,从而减轻正常组织急性反应和远期损伤,但疼痛缓解较慢。大分割不符合肿瘤生物学规律,且远期反应较严重,但对于疼痛较严重的患者,疼痛缓解较快,一般在1~2周内即可见效。这种分割方式比较适合分期晚、疼痛剧烈的患者。骨转移癌放疗的毒副反应主要是近期反应,且与照射部位关系密切。由于照射剂量低,深度浅,内部脏器受照射分次剂量和总剂量低,毒副反应发生率较低,患者的症状较轻,经相应的对症处理后,均可缓解与改善。两组放疗的毒副反应无明显差异。

放射治疗对转移性骨肿瘤效果确切可靠,显效快,可作为癌性疼痛的主要治疗方法。但骨转移是姑息性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有必要根据患者一般情况、病理情况、转移病变范围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以使取得最好的疗效[2]。如对广泛骨转移患者应结合放射性核素治疗、化疗及双磷酸盐类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余子豪.骨转移癌的放射治疗的疗效[J].中国骨肿瘤,2002,1 (1):13-14.

上一篇:SSM分析法下一篇:制冷自动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