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清除率(共7篇)
乳酸清除率 篇1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发展, 老年人的社会比重越来越大, 成为医疗服务新的重点服务对象。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是常见的临床疾病, 以老年患者居多, 且由于其年龄高、机体抵抗能力差等, 极易反复发作, 发展成为重症肺炎, 对患者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重症肺炎已成为当前造成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 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血乳酸是机体对组织细胞缺氧和血液灌注进行反应的重要生化指标, 可以作为重症肺炎病情发展的检测指标。进一步研究血乳酸检测水平与重症肺炎发病之间的关系, 意义重大。该研究将对该院自2011年3月15日—2013年6月30日期间前来就诊的54例重症肺炎患者给予临床研究, 从而探讨血乳酸清除率对重症肺炎患者死亡及预后的判断价值, 为提高患者疗效提供可靠依据, 保障其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有重症肺炎患者54例, 其中男性34例、女性20例, 年龄26~90岁, 平均年龄 (52.35±2.46) 岁, 致病菌:流感嗜血杆菌2例、大肠埃希菌3例、铜绿假单胞菌14例、金黄色葡萄球菌11例、肺炎链球菌20例、肺炎克雷伯菌4例。诊断标准:符合美国感染病学会制定的重症肺炎诊断标准, 包括出现感染性休克、需要进行辅助机械通气等;呼吸频率加快, 超过30 min/次;出现轻微意识障碍、多个肺叶发病;氧合指数低于250 mm Hg;出现白细胞减少;出现血小板减少;出现氮质血症和低体温、低血压症状。符合以上3项以上标准则可以诊断为重症肺炎。
1.2 方法
1.2.1 诊断方法
根据美国感染病学会及美国胸科学会2007年制定的重症肺炎诊断标准可知, 若患者符合下列一项主要标准或三项次要标准即可判断为该患者发生重症肺炎疾病[2]: (1) 主要标准: (1) 发生感染性休克, 需应用血管收缩剂进行相应治疗; (2) 需实施机械辅助通气措施; (2) 次要标准。 (1) 呼吸频率每分钟≥30次; (2) 患者机体病变有多个肺叶累及; (3) 经检测可知氧合指数≤250 mm Hg; (4) 患者发生氮质血症; (5) 患者经检查可知白细胞显著减少, 即含量<4.0×109/L; (6) 血小板含量显著减少, 即<100×109/L; (7) 患者发生意识障碍或定向障碍; (8) 患者出现低体温临床表现, 即体温低于36摄氏度; (9) 患者发生低血压临床表现, 需对其进行强力液体复苏措施。
1.2.2 血乳酸检测
对54例重症肺炎患者均进行动脉血乳酸水平检测, 仪器为美国GEM公司提供的型号为Premier 3000自动分析仪。患者入院治疗时立即对其进行动脉血乳酸水平检测 (初始血乳酸水平) , 待其经重症加强治疗6 h后再次实施动脉血乳酸水平检测 (治疗6 h后血乳酸水平) 。
1.2.3 判断方法
计算6 h血乳酸清除率, 即6 h血乳酸清除率=[ (初始血乳酸水平-6 h血乳酸水平) /初始血乳酸水平]×100.00%: (1) 按照计算结果分为高血乳酸清除率组 (血乳酸清除率≥10.00%;40例) 、低血乳酸清除率组 (血乳酸清除率≤10.00%, 14例) , 对两组患者呼吸衰竭、休克及死亡发生情况给予记录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按照患者生存及死亡情况分为存活组 (36例) 、死亡组 (18例) , 对两组患者血乳酸清除情况进行对比并给予统计学分析。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对于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
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分析, 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初始血乳酸水平以及血乳酸清除率等, 见表1。
由表1可知, 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性别、年龄、初始血乳酸水平对比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存活组患者血乳酸6h清除率显著高于死亡组, 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血乳酸清除率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分析
高血乳酸清除率组与呼吸衰竭、休克以及死亡情况分别为1 5 例 (37.5%) , 12例 (30.0%) 和5例 (12.5%) ;低血乳酸清除率组患者分别为13 (92.86%) , 12 (85.71%) , 13 (92.86%)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由表2可知, 高血乳酸清除率组患者发生呼吸衰竭、休克、死亡等不良事件几率均显著低于低血乳酸清除率组, 且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重症肺炎是临床常见重症疾病, 具有发病隐匿、病情发展快等特点, 若不及时救治, 则有可能引发死亡, 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威胁极大, 多见于老年人和儿童[3]。由于其临床表现并不典型, 发病较为隐匿, 如何对其进行及时诊断就成为重症肺炎治疗的关键。该研究对血乳酸清除率在重症肺炎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并对存活组和死亡组相应的血乳酸清除率进行了比较, 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在初始血乳酸水平上不具有明显差异, 而经过治疗后, 死亡组6 h内的血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死亡组, 这说明血乳酸清除率的高低对判断重症肺炎的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同时也说明血乳酸水平是诊断重症肺炎患者的重要指标, 从结果中可以看出, 血乳酸清除率的计算是通过初始血乳酸水平与6 h后血乳酸水平进行相减之后的出来的, 因而在两组患者初始血乳酸水平无明显差异的前提下, 血乳酸清除率高就说明, 6 h后的血乳酸水平较低, 而血乳酸清除率低, 则说明6 h后血乳酸水平较高, 而在本次研究中, 死亡组患者6 h后血乳酸水平高, 使得其血乳酸清除率明显减小, 这就说明血乳酸水平是判断重症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血乳酸水平升高, 说明患者体内出现缺氧或组织低灌注现象, 而随着血乳酸水平的不断升高, 患者体内缺氧和灌注症状也会随之加重, 从而使重症肺炎患者的呼吸困难、休克等症状加重。因此由该次研究可以看出, 血乳酸清除率是诊断重症肺炎患者病情的重要指标, 而同时又可以将其作为治疗过程中的效果指标, 根据血乳酸清除率的高低, 医生可以对患者目前的治疗情况进行定量评价, 并根据评价的结果来调整患者的治疗方案, 这样有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复, 对患者肺炎症状的缓解具有重要作用。
血乳酸水平的升高可以作为组织灌注以及氧气输送不足症状在早期的敏感生化指标, 是疾病严重程度以及预后进行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4], 血乳酸水平若在短期时间内能够恢复正常的患者, 其预后一般都比较好。当患者严重感染时, 对其常规血流动力学进行检测, 在其指标改变之前, 一般情况下已经有组织低灌注以及缺氧情况存在, 血乳酸水平也已经有所升高。对于重症肺炎患者来说, 都有不同程度组织灌注障碍以及氧合障碍存在, 可能会有高乳酸血症存在。但是, 对于不同患者来说, 其机体基础状态也有所不同, 血乳酸水平的一次性监测不能将机体状态、疾病严重程度以及对治疗反应准确反映出来, 所以, 对于血乳酸水平变化要进行动态监测。在重症肺炎的预后评估方面, 乳酸清除率可以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将6 h血乳酸清除率≤10%作为标准来对严重脓毒症以及脓毒性休克患者在住院过程中的病死率, 有较高敏感度以及特异性。
综上所述, 应用早期血乳酸水平监测措施可准确掌握重症肺炎患者疗效及预后, 对临床治疗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且此法简单易行, 避免实施CURB、APACHE II等评价措施所造成的复杂工作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血乳酸清除率对重症肺炎患者死亡及预后的判断价值, 为提高患者疗效提供可靠依据, 保障其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方法 对54例重症肺炎患者均进行动脉血乳酸水平检测, 包括初始血乳酸水平及治疗6 h后血乳酸水平, 计算6 h血乳酸清除率, 根据所得血乳酸检测结果及患者治疗情况得出结论。结果 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性别、年龄、初始血乳酸水平对比结果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存活组患者血乳酸6 h清除率显著高于死亡组;高血乳酸清除率组患者发生呼吸衰竭、休克、死亡等不良事件几率均显著低于低血乳酸清除率组, 且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应用早期血乳酸水平监测措施可准确掌握重症肺炎患者疗效及预后, 对临床治疗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且此法简单易行, 避免病情评价措施所造成的复杂工作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重症肺炎,血乳酸清除率,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东浩.乳酸清除率评估重度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临床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 2012, 27 (1) :15-17.
[2]管向东, 陈娟, 欧阳彬, 等.失血性低血容量休克氧动力学和血乳酸的临床评估作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0, 20 (7) :401-403.
[3]赵云峰.早期乳酸清除率对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J].新医学, 2012, 39 (11) :713-715.
[4]成怡冰, 金志鹏, 王群思.早期血乳酸清除率对严重脓毒症与脓毒性休克患儿的预后评估[J].中国实用医刊, 2010 (20) :252-254.
乳酸清除率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50例重度的脓毒症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30例, 女性患者20例;年龄在55~80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73±2.96) 岁;严重脓毒症患者40例, 脓毒症休克患者10例;原发病分布:炎症介质10例, 免疫功能的紊乱15例、细胞内毒素5例、凝血功能的紊乱15例、基因多变性5例。全部患者均同意参与研究, 同时或者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的方法
全部患者均用早期目标指导性治疗的方式, 也就是对患者行严密监护, 同时在治疗早期, 需在病人体中留置静脉的导管, 以此予以病人器官功能的支持。另外, 液体复苏以及抗感染的治疗、营养支持同等重要, 然后检测患者复苏前的乳酸、复苏后6 h的乳酸, 计算6 h乳酸的清除率。在病人治疗后24 h内行APACHEⅡ的评分。而病人动脉血的乳酸检测通过ABL800型的血气生化仪器进行检测, 在全部检测的指标中, 病人动脉的血乳酸尤为重要, 正常值一般在1-1.5 mmol/L之间。从病人入院开始研究, 到病人出院结束研究, 并将全部病人分成死亡组与存活组, 比较两组病人A-PACHEⅡ的评分、血乳的酸水平以及乳酸的清除率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存活组乳酸的清除率明显比死亡组高,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存活组APACHEⅡ的评分明显比死亡组高,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存活组有1例 (4.0%) 患者死亡, 死亡组有7例 (28.0) 患者死亡, 在病人预后的判断中, 乳酸的清除率以及A-PACHEⅡ的评分比较一致 (P>0.05) 。
3 讨论
脓毒症 (sepsis) 主要指因为感染所致的一种全身性炎症综合征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 , 经临床证实, 有高浓度的感染灶或者是存在细菌[2]。近年来, 脓毒症休克以及严重脓毒症逐渐变成医学研究难点与热点, 且病死率高达28%~50%。欧洲为重疾病学会与美国危重疾病学会联合组织开展了脓毒症拯救运动, 制订出脓毒症最新治疗指南以及诊断标准, 主要目的就是早期识别、诊断与治疗, 降低脓毒症的病死率[3]。Benn[4]尝试将早期目标指导治疗当作脓毒症休克以及重度脓毒症早期抢救治疗重点, 也就是在初期治疗6 h以内实现:中心静脉压为8~12 mmHg、平均的动脉压大于65 mmHg、每小时的尿量大于0.5 mUkg体质量、混合静脉以及中心静脉血氧的饱和度应大于70%, 防止脏器功能衰竭。Blow[5]指出恰当液体治疗加上足够氧供, 可以构成危重症病人早期治疗基石。脓毒症特别是严重脓毒症的患者, 因为存在氧合障碍以及组织灌注的障碍, 所以经常会并发高乳酸的血症。但由于病人机体的基础状态存在差异, 如:既往药物的使用史、肝脏以及肾脏基础, 导致所受应激的强度也存在差异, 若简单检测某时刻血乳酸浓度还不可以充分反映出疾病严重程度以及机体状态[6]。相关研究结果证实, 如果乳酸的浓度在24 h以内恢复到正常水平, 脓毒症患者的存活率达到100%, 若在6 h以内持续升高, 则病死率也会提高[7,8]。该次研究中, 存活组乳酸的清除率明显比死亡组高,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存活组A PACHEⅡ的评分明显比死亡组高,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存活组有1例 (4.0%) 患者死亡, 死亡组有7例 (28.0) 患者死亡, 在病人预后的判断中, 乳酸的清除率以及APACHEⅡ的评分比较一致 (P>0.05) 。
综上, 对于严重脓毒症患者而言, 6 h动脉乳酸的清除率是严重的脓毒症病人预后预测的一种有效指标, 对于病人乳酸清除率的早期判断与动态检测有着重要作用, 值得推广与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乳酸清除率评估重度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在2015年2月—2016年2月间收治的50例重度的脓毒症患者, 根据患者的存活状况分成死亡组与存活组, 各25例,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乳酸的清除率与乳酸情况。结果 存活组乳酸的清除率明显比死亡组低,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存活组APACHEⅡ的评分明显比死亡组高,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死亡组有7例 (28.0%) 患者死亡, 在病人预后的判断中, 乳酸的清除率以及APACHEⅡ的评分比较一致 (P>0.05) 。结论 对于严重脓毒症患者而言, 6 h动脉乳酸的清除率是严重的脓毒症病人预后预测的一种有效指标, 具有应用价值。
关键词:乳酸清除率,重度浓毒症,预后
参考文献
[1]王超, 任爱民, 张淑文.老年脓毒症休克患者凝血功能紊乱与病情严重度及预后的关系[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3, 14 (5) :1324-1325.
[2]贾志彬, 杨双喜, 董丽丽.血清降钙素原联合白细胞介素检测评估急诊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价值[J].海南医学, 2015, 26 (20) :188-189.
[3]康霞艳, 祝益民, 张新萍.正五聚体蛋白3对脓毒症患儿病情及心血管功能损害的诊断价值[J].中华儿科杂志, 2015, 21 (8) :98-99.
[4]杨韶华, 周佾龙, 仝旭亚.动脉血乳酸和早期乳酸清除率对老年脓毒症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4 (7) :103-104.
[5]刘萍萍, 卢秀兰, 张新萍.脓毒症/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儿高尿酸血症与预后关系的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5, 22 (9) :1132-1134.
[6]余志金, 龙国清, 王国标.脓毒症患者肝功能变化与病情严重度及预后的关系[J].中国现代医生, 2013, 14 (30) :78-79.
[7]蒋炳林, 朱海龙, 张毅.重症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心脏损伤指标的临床价值[J].医学综述, 2015, 23 (10) :1121-1122.
乳酸清除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连续选取辽阳市中心医院呼吸中毒科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急性中毒患者132例,平均年龄(49.7±22.6)岁,男性75例,女性57例。其中工业毒物(含乙醇)62例,药物30例,农药35例,有毒动植物5例。全部患者随访2周。存活患者113例,病死患者19例。方法:根据APACHⅡ评分原则,对所有患者入院后第1个24h情况进行评分。并进行血乳酸测定,分别测定入院时(初始)及入院后12h血乳酸水平。12h血乳酸清除率=(初始血乳酸水平-治疗12h后血乳酸水平)/初始血乳酸水平×100%。根据APACEHⅡ评分将患者分为2组,低分组≤25分,高分组>25。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7.0统计软件,均属的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取P<0.05为可信限区间。
2 结果
全部急性中毒患者12h乳酸清除率与APACEHⅡ评分呈负相关,r=-0.46,P<0.05。高分组与低分组12h血乳酸清除率比较:高分组52例,APACHEⅡ评分(35.6±8.9)分,12h乳酸清除率(15.4±8.0)%;低分组80例,APACHEⅡ评分(15.6±9.0)分,12h乳酸清除率(35.0±14.7)%。高分组显著低于低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存活患者与病死患者12h乳酸清除率比较:存活组113例,12h乳酸清除率(30.2±13.3)%。病死组19例12h乳酸清除率(12.6±5.4)%。病死组显著低于存活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中毒是指短时间内大量毒物进入体内引起中毒症状,发病急骤,病情严重,变化迅速,处理不及时可危及生命。不同毒物中毒机制不同,包括局部腐蚀刺激、缺氧、麻醉作用、抑制酶活动、干扰细胞活细胞器生理功能或竞争受体的机制[1]。作用机制除局部作用外均可导致组织细胞缺氧或氧利用障碍,从而是乳酸生产增加。此外,中毒还导致肝脏、肾脏或肺功能损害,使乳酸排泄减少,从而导致了乳酸在体内的蓄积。温守明等[2]的研究表明中毒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乳酸浓度明显升高,测定乳酸浓度有助于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分级和判断预后。本文作者观察到,随之对急性中毒患者治疗的进行,12h乳酸清除率更能够反应预后。党组织缺氧或氧利用障碍得到纠正后或肝脏、肾脏、肺等脏器功能改善后血清乳酸清除明显增快,反之则不然。赵立峰等的研究表明,早期乳酸清除率可作为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一个指标[3],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同样的原理。综上所述,12h乳酸清除率可作为评估急性中毒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
摘要:目的 初步探讨12h乳酸清除率与急性中毒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90例急性中毒患者进行入院初12h乳酸清除率测定及APACEHⅡ评分。比较APACEHⅡ评分分值不同组12h乳酸清除率差异及乳酸清除率与急性患者病死率的相关性。结果 APACEHⅡ评分高分组与低分组,12h乳酸清除率差异显著。急性中毒患者12h乳酸清除率与APACEHⅡ评分呈负相关,r=-0.46,P<0.05。急性中毒患者12h乳酸清除率与APACEHⅡ评分呈负相关。存活组血乳酸清除率显著高于病死组(P<0.05)。结论 12h乳酸清除率测定与急性中毒预后评估切实相关。
关键词:乳酸清除率,急性中毒,预后
参考文献
[1]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55-1156.
[2]温宇明,谢文卓.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学乳酸浓度变化的意义[J].广西医学,2007,29(5):95.
乳酸清除率 篇4
关键词:脓毒症,休克,乳酸清除率
脓毒症(sepsis)是指由感染或高度可疑感染灶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病情凶险,病死率高。乳酸是细胞进行无氧代谢的标志,可用来衡量机体的氧代谢能力以及组织灌注状态。在脓毒症患者中,重度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常较易出现供氧与耗氧失衡及组织灌注异常的现象[1]。因而,乳酸的持续监测对于危重脓毒症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155例脓毒症病例,探究乳酸清除率在判断该病治疗效果和预后时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9月~2010年9月,我院ICU根据2001年SEP-SIS国际大会标准[2],收集确诊为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病例155例。其中,男87例,女68例;年龄22~87岁,平均(63±17)岁。患者入院时血乳酸值均在正常范围,进入研究后均按照脓毒症规范治疗方法给予积极治疗。排除标准:(1)并发其他感染性疾病;(2)休克不由脓毒症引起;(3)在院时间不超过48 h;(4)医师认为具有其他不可参与研究因素者。
1.2 方法
记录患者入院时的血乳酸浓度及APACHEⅡ评分,并根据患者转归情况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将155例病例以乳酸清除率10%为界分为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3],并比较两组的病死率、APACHEⅡ评分和脓毒症休克发生率。
1.3 观察指标
收集患者入院时的血乳酸浓度、APACHEⅡ评分及转归情况;计算乳酸清除率=[(复苏前乳酸浓度-复苏后乳酸浓度)/复苏前乳酸浓度]×100%[4]。
1.4 统计学方法
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
两组年龄、性别、入院时乳酸值及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休克发生率比较,存活组低于死亡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27.53,P<0.01);乳酸清除率比较,存活组高于死亡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21.60,P<0.01)。见表1。
2.2 高乳酸清除率组与低乳酸清除率组比较
将两组年龄、性别、入院时乳酸值及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高乳酸清除率组休克发生率显著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29.38,P<0.01);两组病死率比较发现,高乳酸清除率组病死率亦显著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31.16,P<0.01)。见表2。
3 结论
体内产生的乳酸主要依靠肝脏清除,严重肝病时肝脏代谢能力不足,导致对乳酸的处理能力降低,出现高乳酸血症[5]。血乳酸浓度升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乳酸生成增加,二是乳酸清除率不足。当组织供氧不足,或隐匿性组织灌注不足、应激致高儿茶酚胺血症等因素出现时,即可出现乳酸生成增加。而国内外大量相关研究表明:血乳酸水平与脓毒症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血乳酸越高,病情越严重,疾病的预后越差,死亡率越高[6,7]。
既往血乳酸的临床研究只观察48 h内血乳酸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本研究通过综合分析治疗前后乳酸值、乳酸清除率、休克发生率等相关指标与存活率的关系发现,存活组休克发生率显著低于死亡组,而乳酸清除率显著高于死亡组,说明乳酸清除率与休克发生可能有关联。同时,研究数据提示在高乳酸清除率患者中休克发生率与病死率均显著低于低乳酸清除率患者,由此可推测,乳酸清除率可用于监测患者疾病预后情况及发展。
综上所述,乳酸清除率在脓毒症的治疗和预后评估中具有实际临床意义,可作为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主要判断依据之一。
参考文献
[1]王东浩.乳酸清除率评估重度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临床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07,27(1):15-16.
[2]Levy MM,Fink MP,Marshall JC,et al.2001 SCCM/ESICM/ACCP/ATS/SIS International sepsis definitions conference[J].Crit Care Med,2003,31(4):1250-1256.
[3]Sablotzki A,Muhling J,Czeslick E.Sepsis and multiple organ failure-update of surrent therapecutic concepts[J].Anasthesiol Intensivmed Not-fallmed Schmezther,2005,40(9):511-520.
[4]徐向东,吴健锋,管向东.早期乳酸清除率评估外科严重脓毒症预后的临床价值研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7(12):969-970.
[5]Marko P,Gabrielli A,Caruso LJ.Too much lactate or too little liver[J].JClin Anesth,2004,16(5):389-395.
[6]Lee SW,Hong YS,Park DW,et al.Lactic acidosis not hyperlactatem isas a predictor of in hospital mortality in sep tic emergency patients[J].Emergency Medicine Journal,2008,25(10):659-665.
血液净化对乳酸清除的疗效分析 篇5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4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乳酸中毒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各45例。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患者男25例, 女20例, 年龄50~77岁, 平均年龄 (62.25±0.21) 岁。试验组患者男26例, 女19例, 年龄51~78岁, 平均年龄 (62.32±0.29) 岁。对照组和试验组乳酸中毒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1) 补液扩容:严密监测患者的心功能及静脉压, 及时补充血容量,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 纠正酸中毒:对于动脉血p H小于7.2的患者, 及时补充碳酸氢钠, 对于动脉血p H上升至7.2的患者, 避免纠酸过快。试验组采用血液净化治疗, 在患者股静脉内置管, 同时建立血管通路, 血流量为150~200 ml/min, 采用稀释法, 置换液剂量设置为2~3 L/h, 采用肝素持续抗凝, 首次剂量为40 U/kg, 后改为10 U/ (kg·h) 进行持续注入, 对置换液进行配方, 根据其化学检查结果及分析, 对置换液的含量及电解质进行调整。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乳酸中毒患者的不同时间点乳酸水平及p H值, 当乳酸水平的数值越低, p H值的数值越高时, 表明治疗效果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存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 试验组乳酸中毒患者的乳酸水平及p H值与对照组乳酸中毒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经过治疗后, 试验组乳酸中毒患者治疗后12 h、24 h的乳酸水平及p H值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3 讨论
乳酸中毒是糖尿病患者严重的并发症, 当乳酸水平达到10~13 mmol/L时, 患者的病死率高达80%以上, 当乳酸水平达到13 mmol/L时, 患者的病死率高达95%以上。乳酸中毒在临床上治疗难度较大, 主要依靠药物治疗, 难以取得满意效果[2]。
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血液净化不仅仅用于肾脏疾病的治疗中, 同时也广泛用于多个急诊危重患者的救治中, 其中就包括乳酸中毒的抢救。乳酸中毒的药物治疗主要是依靠补液扩容、改善循环, 从而纠正乳酸中毒。但是由于糖尿病患者的年龄较大, 心肾功能较差, 补液治疗风险较大, 患者的耐受性较差, 在临床治疗中受到限制。
糖尿病乳酸中毒多采用综合治疗, 根本治疗方法有纠正休克、改善循环治疗, 进一步控制感染, 控制患者的血糖, 其次为纠正酸中毒, 纠正患者内环境紊乱, 血液净化就是其最佳选择[3]。血液净化主要是通过模拟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直接清除乳酸, 纠正酸中毒,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从而维持患者内环境的稳定, 是抢救乳酸中毒患者的重要治疗方法。糖尿病乳酸中毒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乳酸的增多, 血液净化能够有效地清除体内炎性介质, 改善患者的微循环, 纠正患者的缺氧状态[4]。
本研究显示, 试验组乳酸中毒患者治疗后12 h、24 h的乳酸水平及p H值明显优于对照组乳酸中毒患者 (P<0.05) 。
综上所述, 给予乳酸中毒患者血液净化治疗效果显著, 能够快速清除乳酸, 维持机体酸碱平衡, 改善患者的预后,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及运用。
参考文献
[1]宋秋鸣, 武道荣, 冯开俊, 等.动脉血乳酸清除率及碱剩余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动态监测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 2013, 29 (21) :3521-3523.
[2]李洪祥, 张东, 刘忠民, 等.心肺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早期乳酸清除率与预后的相关性[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3, 22 (8) :842-845.
[3]黄冬梅, 江霞辉, 梁海涛, 等.血乳酸和乳酸清除率与重症脓毒症患儿的预后关系[J].中国妇幼保健, 2013, 28 (18) :2923-2925.
乳酸清除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 年1 月-2015年1 月本院重症感染患者98 例, 男64 例, 女34 例;年龄45~78 岁, 平均 (59.14±10.11) 岁;感染类型:呼吸系统感染51 例, 腹腔感染11 例, 妇科感染12 例, 血源性感染9 例, 泌尿系统感染7 例, 胸腔感染4 例, 神经系统感染4 例。
1.2 诊断、纳入排除与分组标准
1.2.1 重症感染诊断标准参照美国危重病医学会、欧洲加强治疗医学会、美国胸科医师学院、美国胸科学会和外科感染学会等5 个学术团体共同组织 (SCCM/ESICM/ACCP/ATS/SIS) 制定的关于重症感染的诊断标准: (1) 具有重症脓毒血症或脓毒症休克症状, 重症脓毒血症是指在脓毒血症的基础上合并急性意识障碍、器官功能障碍、少尿、低血压;脓毒症休克是指脓毒血症导致低血压 (收缩压SBP<90 mm Hg) 或SBP较基础值下降>40 mm Hg, 充分补液后血压仍不能恢复正常, 合并灌注异常 (急性意识障碍与少尿) [3]。 (2) SOFA评分:①氧合指数 (Pa O2/Fi O2) >53.33 k Pa计0 分, 41~53.33 k Pa计1 分, 26.67~40 k Pa计2 分, 13.33~26.66 k Pa计3 分, <13.33 k Pa计4 分; ② 呼吸支持: 是3 分, 否4 分;③血小板计数>150×109/L计0 分, (101~150) ×109/L计1 分, (51~100) ×109/L计2 分, (21~50) ×109/L计3 分, <21×109/L计4 分;④ 胆红素<20 μmol/L计0 分, 20~32 μmol/L计1 分, 33~101 μmol/L计2 分, 102~204 μmol/L计3 分, >204 μmol/L计4 分; ⑤ 平均动脉压≥70 mm Hg计0 分, <70 mm Hg计1 分;⑥多巴胺剂量≤ 5 μg/ (kg·min) 计2 分, 5~15 μg/ (kg·min) 计3 分, >15 μg/ (kg·min) 计4 分;⑦肾上腺素剂量≤ 0.1 μg/ (kg·min) 计3 分, >0.1 μg/ (kg·min) 计4 分;⑧去甲肾上腺素剂量:≤ 0.1 μg/ (kg·min) 计3 分, >0.1 μg/ (kg·min) 计4 分;⑨多巴酚丁胺:是2 分;⑩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lasgow coma scale, GCS) :15 分计0 分, 13~14 分计1 分, 10~12 分计2 分, 6~9 分计3 分, <6 计4 分, 11肌酐<110 μmol/L计0 分, 110~170 μmol/L计1 分, 171~299 μmol/L计2 分, 300~440 μmol/L计3 分, >400 μmol/L计4 分;12 24 h尿量:201~500 m L/24 h计3 分, <200 m L/24 h计4 分[4]。分值越高, 预后越差。
1.2.2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重症感染的诊断标准, 符合知情同意原则, 签署知情同意书, 符合本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3 排除标准入院时动脉血乳酸水平处于正常参考范围 (0.5~1.5 mmol/L) , 住院时间<48 h, 年龄<14 岁, 合并心源性休克、心肌梗死等急性非感染性疾病, 合并终末期肝肾疾病、呼吸衰竭、慢性心力衰竭等严重慢性疾病, 长期服用水杨酸类、双胍类等药物而影响血乳酸水平者, 近期服用大剂量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儿茶酚胺类药物, 合并哮喘持续状态、碱血病、癫痫等影响机体酸碱平衡的疾病, 入院前服用酸碱性药物而影响血乳酸水平者, 临床资料不全, 入院后24 h内死亡, 合并先天性代谢性疾病与精神性疾病患者[5]。
1.2.4 分组标准 (1) 根据住院期间的预后状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 生存组53 例, 其中男35 例, 女18 例; 年龄45~78 岁, 平均 (59.48±10.25) 岁; 感染类型: 呼吸系统感染28 例, 腹腔感染6 例, 妇科感染6 例, 血源性感染5 例, 泌尿系统感染4 例, 胸腔感染2 例, 神经系统感染2 例。死亡组45 例, 其中男29 例, 女16 例; 年龄45~77 岁, 平均 (59.01±10.01) 岁;感染类型:呼吸系统感染23 例, 腹腔感染5 例, 妇科感染6 例, 血源性感染4 例, 泌尿系统感染3 例, 胸腔感染2 例, 神经系统感染2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与感染类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2) 根据血乳酸清除率将患者分为高清除率组 (血乳酸清除率>10%) 与低清除率组 (血乳酸清除率≤ 10%) , 高清除率组60 例, 其中男39 例, 女21 例;年龄46~77 岁, 平均 (59.33±10.21) 岁;感染类型:呼吸系统感染32 例, 腹腔感染7 例, 妇科感染7 例, 血源性感染6 例, 泌尿系统感染5 例, 胸腔感染2 例, 神经系统感染1 例;低清除率组38 例, 其中男25 例, 女13 例; 年龄45~78 岁, 平均 (59.08±10.05) 岁;感染类型:呼吸系统感染19 例, 腹腔感染4 例, 妇科感染5 例, 血源性感染3 例, 泌尿系统感染2 例, 胸腔感染2 例, 神经系统感染3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与感染类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3 检测方法全部患者入院后均按照重症感染治疗指导接受常规治疗, 采用血气生化仪 (美国Nova Statprofile M型) , 在不吸氧条件下测定入院时 (即入院24 h内) 、治疗6 h血乳酸水平。入院24 h内, 重复测量SOFA评分3 次, 每8 h/ 次, 记录SOFA最高值。
1.4 观察指标乳酸清除率=[ (入院时血乳酸水平- 治疗6 h血乳酸水平) / 入院时血乳酸]×100%[6]。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血乳酸水平、治疗6 h血乳酸水平、SOFA评分与乳酸清除率的差异。
1.5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数据使用SPSS 18.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两组间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用 (±s) 表示,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 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乳酸清除率与SOFA评分的关系, 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乳酸清除率对预后的评估价值生存组患者入院时血乳酸水平、治疗6 h血乳酸水平与SOFA评分明显低于死亡组患者, 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死亡组患者,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高清除率组患者入院时血乳酸水平、治疗6 h血乳酸水平与SOFA评分明显低于低清除率组患者,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高清除率组患者死亡率为25.00% (15/60) , 低清除率组患者死亡率为78.95% (30/38) , 两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 X2=27.27, P<0.05) 。
2.2 血乳酸清除率与SOFA评分的关系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 血乳酸清除率与SOFA评分呈现明显的负相关性 (r=-0.524, P<0.05) 。
3 讨论
重症感染患者死亡率较高, 本组病例死亡率为45.92% (45/98) , 与相关文献[7] 表明的死亡率高达28%~50% 的数据相一致。探寻有效的指标用于评估重症感染患者的预后状况一直是重症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重症感染由于缺氧导致细胞代谢平衡失调、组织微循环障碍, 主要体现在缺血缺氧导致三羧酸循环、有氧酵解途径受阻, 促进无氧代谢途径形成, 丙酮酸经乳酸脱氢酶催化造成乳酸大量堆积[8]。因此, 临床上持续监测动脉血乳酸水平有助于评估人体组织缺氧程度。动脉血乳酸在早期感染性休克患者中呈明显异常, 因此, 可作为感染性休克的重要监测指标[9]。作为全身灌注与氧代谢的主要指标, 动脉血乳酸水平改变有助于反映机体在低灌注情况下无氧代谢程度。正常人群血乳酸水平低于2 mmol/L, 当组织灌注量减少与缺血缺氧形成时, 通过激活糖酵解、催化丙酮酸形成乳酸, 大量乳酸形成并由组织释放至血液中导致血乳酸水平增加, 血乳酸水平越高, 则缺血缺氧程度越明显[10]。重症感染患者由于重症脓毒血症或脓毒血症休克导致低氧、肝脏组织低灌注共同导致乳酸代谢功能降低, 从而导致血乳酸水平增高[11]。由于重症感染患者机体基础及其应激状态差异, 单纯监测某一时刻血乳酸水平不能有效、准确反应疾病严重程度及其对早期治疗的敏感程度, 为了更准确及时评估机体组织灌注情、氧代谢情况, 通过动态监测血乳酸水平, 计算血乳酸清除率有助于准确评估重症感染患者的预后状况[12]。
本研究结果显示, 生存患者入院时血乳酸水平、治疗6 h血乳酸水平与SOFA评分明显低于死亡患者, 血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死亡患者, 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期间, 全部患者血乳酸水平均低于入院时, 因此, 某一时刻的血乳酸水平不能有效准确的反映治疗反应程度与预后状况, 治疗早期监测血乳酸水平的下降幅度有助于准确评估重症感染患者的预后状况, 体现在预后状况较佳者院时与治疗6 h血乳酸水平均明显低于预后欠佳患者, 血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预后欠佳患者。其可能作用机制为全身组织低灌注与细胞缺氧的改善程度越明显, 血乳酸水平的下降幅度越大, 则入院时与治疗6 h血乳酸水平差值越明显, 血乳酸清除率越高[13]。另一方面, 与低血乳酸清除率比较, 高血乳酸清除率患者入院时血乳酸水平、治疗6 h血乳酸水平与SOFA评分明显降低, 死亡率明显降低。揭示了血乳酸清除率与病死率呈负相关, 与相关文献结果相一致[14,15]。间接反映了血乳酸清除率增加幅度越明显, 死亡率降低越明显, 预后状况更佳。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 血乳酸清除率与SOFA评分具有明显的负相关, 其中SOFA评分越高, 预后状况欠佳, 因此, 进一步证实了血乳酸清除率越高, 预后状况更佳。
乳酸清除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95例感染性休克患者, 其中男性55例, 女性40例, 年龄18~83岁, 平均年龄 (52±5.16) 岁, 均予以抗炎、营养等对症治疗, 必要时予以机械通气抢救。
1.2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
平均动脉压 (MAP) 低于60 mm Hg, 收缩压 (SBP) 低于90 mm Hg;出现低血压和急性循环衰竭者;尿量明显减少, 四肢僵冷或皮肤呈现花斑者;感染源较明显者。排除标准:肝肾功能严重不全或存在相关病史者;有大剂量使用儿茶酚胺药物史者;有使用二甲双胍药物史的糖尿病患者;家属放弃治疗者[1]。
1.3 方法:
95例患者入ICU后, 取患者2 m L动脉血, 并采用美国金泉YSI 1500SPORT分析仪和乳酸盐酶法测定血乳酸。血乳酸清除率= (治疗前血乳酸值-治疗后血乳酸值) /治疗前血乳酸值×100%。同时对患者进行APACHEⅡ评分, 根据评分结果分为A组 (评分≥20分) 和B组 (评分<20分) , A组43例, B组52例。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SPSS 19.0软件统计分析, 一般资料以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行相关性分析, 当P<0.05时,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B两组血乳酸水平与APACHEⅡ评分比较:
A组血乳酸水平与APACHEⅡ分数均高于B组, 且APACHEⅡ分数越高, 血乳酸水平越高, 经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APACHEⅡ评分与血乳酸水平呈正相关 (P<0.05) , 见表1。
2.2 存活、死亡组血乳酸水平、APACHEⅡ评分与血乳酸清除率比较:
存活组血乳酸水平、APACHEⅡ分数均低于死亡组, 血乳酸清除率高于死亡组 (P<0.05) , 见表2。
2.3 死亡、存活组血乳酸清除率与A PA C H EⅡ评分的相关性:
经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发现, 死亡组血乳酸清除率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系数为-0.816 (P<0.05) , 存活组血乳酸清除率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系数为-0.785 (P<0.05) , 说明95例患者血乳酸清除率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 (P<0.05) , 即血乳酸清除率越高, 则APACHEⅡ评分越低。
3 讨论
感染性休克多见于医院感染患者, 发病率与致死率均较高, 因此需及时采取有效的评断方法, 以判断其严重程度[2]。本研究针对已选定的95例感染性休克患者, 测定其血乳酸水平和血乳酸清除率, 并结合检查结果各项生理参数记录APACHEⅡ评分, 分析血乳酸清除率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分析本研究结果可知, 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乳酸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 而血乳酸清除率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 这表明血乳酸清除率可反映患者脏器功能受损的严重程度, 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情加重, 则APACHEⅡ评分升高[3]。APACHEⅡ评分系统是目前使用较广泛的评估感染性休克严重程度的评分系统, APACHEⅡ分数越高, 则感染性休克严重程度越高[4]。
有研究报道认为, 血乳酸水平是感染性休克患者机体组织缺氧的早期检测指标, 在患者生命体征检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但是血乳酸水平是对血液内乳酸生成、转化、消除和利用全过程的总体评价, 并且血乳酸水平提高不仅说明患者细胞氧含量降低, 而且对骨骼肌Na+-K+-ATPase活性的增强和丙酮酸代谢产物增多等方面具有说明作用, 监测单一时刻血乳酸水平只能够反映监测时刻患者机体组织耗氧与供氧的关系, 无法对患者病情变化和生命体征进行准确说明, 因此连续监测血乳酸水平得出的乳酸清除率对患者预后情况的评定更具有使用价值[5]。
相关临床研究认为, APACHEⅡ评分与血乳酸水平、血乳酸清除率存在一定联系, 伍方红等对血乳酸清除率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发现感染性休克患者血乳酸清除率越低, 则APACHEⅡ分数越低, 充分说明血乳酸清除率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6]。另外, 嵇朝晖等通过检测感染性休克患者入ICU后6、12、24 h的血乳酸水平和血乳酸清除率, 同样发现APACHEⅡ评分与血乳酸清除率存在相关性, 即血乳酸清除率升高, 则APACHEⅡ评分降低[7]。本研究结果与上述临床研究结果相近, 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乳酸清除率上升, APACHEⅡ评分相应降低, 患者病死率也随之上升, 由此可知血乳酸清除率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情进展和严重程度具有临床判断作用。
血乳酸清除率和APACHEⅡ评分不仅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判断起重要作用, 而且还可作为失血性休克患者和小儿危重疾病患者预后评价的关键指标。由于本研究选取的例数较少, 相关基本资料不齐全, 且受环境、时间限制, 尚未对该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研究, 还有待进一步大量临床实验探索并给予验证, 以取得科学详实的实验数据, 为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和患者预后的改善提供依据[8]。综上所述, 血乳酸清除率是判断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情程度的敏感指标。
参考文献
[1]崔惠芬.血乳酸清除率与APACHEⅡ评分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相关性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1 (6) :26-28.
[2]张开龙.感染性休克患者血乳酸清除率与APACHEⅡ评分相关性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 2012, 22 (3) :249-250.
[3]祝小梅.血乳酸及乳酸清除率对感染性休克预后的预测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 (23) :3899-3901.
[4]宋秋鸣.动脉血乳酸清除率及碱剩余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动态监测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 2013, 29 (21) :3521-3523.
[5]奚耀.早期乳酸清除率与ICU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相关性的研究[J].临床急诊杂志, 2013, 14 (2) :59-61.
[6]伍方红.动脉血乳酸及其早期清除率在休克患者病情评估和疾病预后中的价值[J].热带医学杂志, 2013, 13 (7) :860-866.
[7]嵇朝晖.动脉血乳酸和乳酸清除率在感染性休克治疗中的价值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 (18) :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