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彩艺术

2024-06-04

灯彩艺术(共5篇)

灯彩艺术 篇1

秦淮灯彩艺术风格独特, 是南京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 也是中国灯彩艺术中一支耀眼的奇葩。从明代开始, 秦淮灯彩即已形成规模, 在每年元宵节前后吸引民众前来观看。“灯彩成节”成为南京年节文化的一大特色, 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灯彩文化艺术价值的发展。秦淮灯彩品类超过四百种, 在市场经济推动下已形成了灯彩经济, 产品远销皖、浙、赣等地。同时, 秦淮灯彩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收录, 2016 年2 月, 秦淮灯彩非遗馆正式开馆, 文化、艺术、社会、学术等方面的价值不可忽视。

一、秦淮灯彩的品种及文化艺术内涵

秦淮灯彩历史悠久, 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表达了南京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希冀与盼望。灯彩制作工艺上, 引入了织染、丝绸、国画等多种中国传统艺术形式, 形成了多元化的艺术表现手法。秦淮灯彩有着丰富的品类, 不同品类的灯彩风格迥异, 表现形式多样。传统灯彩可以分为照明类、乡土类和娱乐类等类型。照明类包括传统宫灯, 乡土类则包括民族意蕴十足的莲花灯、南瓜灯、金鱼灯等, 娱乐类的灯彩包括青蛙灯、金牛灯等。发展到现代, 灯彩主要以生肖、各种卡通形象为主, 还有各种组合式灯彩。虽然当地灯彩形态不同, 但是制作工艺却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 沿袭着“构思- 捏骨- 裱糊- 装饰”的制作流程, 制作工艺一丝不苟。由于秦淮灯彩做工精良、造型美观新颖, 因此不少学者将秦淮灯彩的特点归纳为:灵气、朴实、轻盈、俏皮、靓丽, 这些突出的特色形成了秦淮灯彩特有的艺术内涵。

灯彩在表现内容上, 与其社会环境、民众意愿等有着直接关系。民俗元素与艺术元素的融合, 赋予了秦淮灯彩更广泛的艺术文化内涵。正因为灯彩承载着民众的美好愿望, 因此其融合了趋吉避凶、迎祥纳福、子孙繁盛、家族平安等寄托, 与公众生活的联系更加密切。

二、秦淮灯彩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金陵岁时记》曾记载了清代光绪年间秦淮灯彩盛况, 当时在评事街附近是有名的灯市, 灯彩造型多样, 主要有西瓜灯、莲花灯、八仙灯等品种。在楼船灯彩中, 已经应用玻璃等当时较为新颖的材质, 在壁灯中则镶嵌各种人物, 其中做工最为精巧的是走马灯。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 清代秦淮灯彩已经有了较高的制作水平, 而且在品类上也呈现多样化趋势。在灯彩设计中, 灯彩艺人将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融入其中, 从而使灯彩文化的传承价值倍增。灯彩的制作造型设计简约新颖, 色彩搭配艳丽脱俗, 得到了海内外灯彩爱好者的赞誉。在其艺术表现中, 既体现出了大气雍容的华丽, 也能够表现小家碧玉般的亲切。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力赋予了秦淮灯彩幸福如意、平安吉祥的美好寓意, 也正是由于这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 使得秦淮灯彩成为馈赠亲友的上佳礼品。

三、秦淮灯彩的现实文化艺术价值

现代的秦淮灯彩经过历史的淘洗与沉淀, 已经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 同时也赋予其更多的现实艺术价值。例如火红的荷花灯代表着日子红红火火、吉祥如意, 而莲子则寓意“多子多福”, 在婚礼民俗中应用较多。在秦淮一带, 女儿出嫁, 家人都会赠予其莲藕灯, 寓意藕断丝连, 希望未来将与娘家保持联系不断。同时, 中空的藕孔又代表路路通, 寓意女儿的未来顺遂通畅;麒麟送子则表达了母亲对出嫁女儿的祝福, 祝愿女儿早生贵子、多添人丁。在秦淮年节文化中, 金鱼灯寓意年年有余, 象征着人们在未来一年里如鱼得水。而元宝灯则以最直观的形象表现出招财进宝、年年发财的美好愿望。在组合灯彩中, 五只蝙蝠代表五福临门, 荷花与螃蟹组合代表和谐美好等。

从古至今, 秦淮灯彩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精美的做工、美好的寓意等, 成为秦淮文化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在灯彩制作中, 不但融入了神话传说、人文地理、民俗文化、典故逸趣, 而且更寄托着南京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四、结语

秦淮灯彩已逾千年历史, 伴随秦淮河水见证了金陵古城的兴衰与进步。在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中, 秦淮灯彩成为历史、文化、艺术的载体, 表达出劳动人民对美的独特追求。如今, 秦淮灯彩被列入国家非遗保护名录, 成为南京文化的一个代表符号。以此为契机, 秦淮灯彩的文化艺术价值将被充分发掘, 在传承与创新中再创辉煌。

摘要:灯彩是花灯的别称, 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以秦淮灯彩最为鲜明。秦淮灯彩历经千年文化洗礼, 已成为南京文化的代表形式之一, 有着“秦淮灯彩天下无双”的美誉, 是我国非遗保护的重要内容。本文将深度探究秦淮灯彩的文化与艺术价值, 从历史发展、文化内涵、文化象征意义等方面诠释秦淮灯彩特殊的文化艺术价值。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秦淮灯彩,文化艺术

参考文献

[1]林璐.中国元宵灯彩艺术形式及审美内涵探微[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13.

[2]武琪.秦淮灯彩的传承与创新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13.

[3]尤曌颖.中国灯彩艺术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 2009.

灯彩艺术 篇2

由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彩灯艺术专业委员会、南京市秦淮区人民政府、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单位主(承)办的“首届中国灯彩联展”于2013年2月在南京市秦淮区门东历史文化街区举办。来自上海、天津、山东、四川等12个省市的中国灯彩艺术之乡和台湾观光特产协会创作的近一千件灯彩(组)精品参加联展。

作为第27届江苏·秦淮灯会的主打项目,首届中国灯彩联展由参展省市各自打造独具特色的地方灯彩馆。东道主秦淮灯彩馆,汇集了全市27名扎灯艺人制作的荷花灯,菠萝灯,狮子灯,兔子灯、龙灯,西瓜灯等近400余盏,造型优美,惟妙惟肖。融入山东潍坊风筝等地方性元素的山东灯彩馆和结合了天津泥人张、杨柳青年画等地方民间艺术精华加以创意制作的天津灯彩馆地方特色鲜明。而河北灯彩馆展出的著名蔚县铁艺宫灯,该工艺起源于明末清初,当时作为宫廷供品, 充分运用了蔚县剪纸等独特元素,体现了浓郁的河北地方特色。南京艺术学院、南师大等高校师生设计的“创意灯彩馆”,融传统与时尚元素为一体,体现了环保、低碳的现代理念。

在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大力支持下,上海民协组织展出“江南灯王”何克明“何氏灯彩”传人何伟福、吕协庄制作的“立体动物灯彩”。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作品做工精美,用料考究,集观赏性、艺术性、装饰性于一体。布展配以上海守白文化艺术传播公司设计制作的融剪纸与石库门文化元素为一体的创意灯饰,使上海灯彩馆海派风味十足,受到组委会和观众的好评。

灯彩艺术 篇3

一、中国元宵灯彩艺术的表现形式

1. 灯彩艺术的内涵分析

灯彩艺术是中国元宵节灯会的核心内容, 灯彩又叫花灯、彩灯等。灯彩艺术, 即民间巧匠基于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人文情怀以及文化理念等, 依靠天然或者人造原材料, 并采用多种技法, 如编扎、彩绘、剪贴、裱糊、刺绣等, 创造五彩缤纷、流光溢彩、千姿百态的灯彩, 形成一种民俗艺术。灯彩艺术与元宵灯节相得益彰, 并伴随着元宵灯节的传承不断发展, 现今俨然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独立民间美术艺术形式, 是生长在中国古典民间美术艺术园林的一朵艺术奇葩。

2. 灯彩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

灯彩艺术在能工巧匠的不断努力下, 逐渐发展成为种类繁多、形态万千、技艺各色的现代灯彩艺术。灯彩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基于不同样式的表现形式。从样式上看, 灯彩艺术有带不同灯穗的挂灯, 有美观可爱的座灯, 有秀丽多姿的壁灯, 有精巧可人的提灯、有玲珑精致的走马灯等。不同的灯彩形式能满足不同群众对元宵灯节的需求。二是基于不同造型的表现形式。从造型上看, 灯彩艺术可分为拟形灯和几何形灯。拟形灯主要是模拟物体 (实物或动物) 形象的彩灯, 主要有鱼灯、虎灯、花瓶灯、八仙灯等。几何灯主要是工匠依据几何形状的不同进行彩灯的制作, 主要有四方灯、五角灯等。三是基于工艺材料的表现形式。例如, 有纸灯、珠子灯、琉璃灯、牛角灯、竹灯、麦丝灯等。

灯彩艺术形式多种多样, 可谓千姿百态, 各有不同。我国民间灯彩艺术具有多样性特征, 除去以上形式之外, 其多元化形式还体现在各地彩灯浓郁的民族特色上。我国幅员辽阔, 民族众多, 彩灯艺术更是百花齐放。例如, 苏州灯彩素衣花色、古朴典雅、灵秀清丽, 兔子灯、狮子灯等各具特色, 博人喜爱;佛山灯彩艺术中的刨花灯、鱼鳞灯等各色灯式朴素淡雅中又透着一股灵气与贵气, 乍看华贵十足;北京的宫灯、纱灯等是其灯彩艺术的典型代表, 在热闹的元宵节, 风采各异的宫灯以及纱灯更显典雅别致;哈尔滨的冰灯是我国北方特有的一种灯彩样式, 它晶莹剔透、天然朴素, 如果辅以光烛, 便显得光彩斑斓、绚丽多彩, 令人陶然欲醉。

二、中国元宵灯彩艺术的审美内涵

1. 灯彩艺术的喜庆美内涵

自然界的某些自然形态, 无论是何等的“天然雕琢”, 无论具有何等诱人的“艺术”魅力, 但它毕竟不是艺术, 与艺术所彰显和反映的人文精神、人文情感始终存在一定距离。元宵节灯彩艺术是不同民族人们精神意识和生活状态的完美浓缩, 它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情感表达以一种独有的形式展现出来, 即将情感附着在多姿多彩的灯彩艺术形式上。元宵灯彩象征了喜庆、祥瑞与美好, 其存在与发展离不开人们喜庆的民俗生活。它一方面是人们喜庆生活的真实写照, 另一方面又寄托着人们内心对祥瑞、喜庆生活的向往。例如, 从材料选择上看, 有象征喜庆的“福字灯”, 象征爱情的“白子灯”, 象征富裕的“年年有余”的鱼灯等。

2. 灯彩艺术的装饰美内涵

灯彩艺术除了有喜庆美内涵之外, 还具有装饰美内涵, 各色花样的灯彩让人眼花缭乱, 这更加为本就热闹的元宵节增光添彩。众所周知, 元宵灯彩的艺术造型五花八门、千姿百态且千变万化, 这种装饰化造型本身具有美的规律与规则, 极大丰富了灯彩艺术的审美内涵。例如, 灯彩艺术及其夸张、幽默的形态语言, 整洁明了的平面造型以及图形本身对称的几何规律等都使灯彩的观赏性大大提升, 充分体现了其装饰美。除了装饰化的造型之外, 灯彩的装饰化图式构成也充分体现了装饰美。疏密有致的结构布局能给人们带来极大的视觉刺激, 对称规律的图式秩序能使灯彩图式效果韵味更足, 审美效果更强。最后, 装饰的色彩美。无论是纯粹的颜色、色彩鲜明的搭配, 还是极夸张的色彩呈现都能营造梦幻般的彩灯世界。

3. 灯彩艺术的文化美内涵

文化美内涵是继喜庆美内涵、装饰美内涵之后的又一审美内涵。中国传统的元宵灯彩艺术蕴含和彰显着中国古老而优秀的中华文化。从各个朝代以及全国各地彩灯画面构成来看, 画面的数量大都是四、六、八、十等双数 (偶数) 为主, 极少出现三、七、九等奇数, 这与中国文化中的重“双”性相吻合。“双”代表着齐全、成双成对, 是美好和乐的象征。另外, 中国灯彩艺术蕴含着中国绘画、中国建筑等方面的文化知识,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中国绘画美、中国建筑美共同彰显了中国文化美。另外, 在元宵灯彩的制作过程中, 工匠们完全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 通过借鉴别人良好的表演方式, 可不断提升自身表演水平, 并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了中华文化。毋庸置疑, 带有浓郁中华文化美的灯彩更加盎然生机、意蕴深刻。

三、小结

每到元宵节, 全国各地几乎都在准备游园观灯活动, 灯彩艺术在此时便大放光彩。灯彩题材包罗万象、横贯古今。灯彩艺术形式缤纷繁杂、五光十色。毋庸置疑, 元宵节是灯彩艺术的一次充分展示与完美体现, 它不仅充分展示了我国劳动人民高超的艺术设计与创造才能, 更是人们追求美好、幸福、和谐生活的一种昭示。中国元宵灯彩艺术无论是从艺术形式以及审美内涵上看, 都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对光明美好的期盼, 新时期发扬我国元宵灯彩艺术, 对我国民俗文化的传承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摘要:元宵灯节作为中国城乡民众自发组织的盛会, 自古以来便备受人们喜爱和关注, 而灯彩艺术作为元宵灯节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其艺术呈现形式以及其内在的审美意蕴历来成为民俗研究者研究的主要对象。灯彩艺术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它象征着吉祥美好、繁荣昌盛, 它不仅是元宵灯节中的装点, 更有着独特的艺术与审美价值。本文结合元宵节相关内容, 对灯彩艺术的表现形式以及其独特的审美内涵进行了阐述, 以飨读者。

关键词:元宵,灯节,灯彩艺术,表现形式,审美内涵

参考文献

[1]赵婕.中国元宵灯俗的审美人类学泛谈[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24) .

[2]李昆.论元宵灯俗与中国民间灯彩艺术[J].才智, 2013 (15) .

南京秦淮灯彩走向世界 篇4

中国秦淮灯彩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以绚丽多姿的身影展示了南京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南京人巧心妙手的技艺。从东吴、明朝到当今,中国秦淮灯彩薪火不断。近1800年前,孙权建都南京时,就有灯彩了,不过,那时的灯彩仅限于皇家禁苑之内,供帝王以及王公大臣们欣赏。东晋、宋、齐、梁、陈时,朝廷虽然偏安江南,但在富庶地区,却极尽奢华之能事。南朝灯节规模大,一般达到3—5夜,为当时全国首位。灯彩从宫里逐渐走入民间,以致灯彩满市井,形成很大规模。

民代初期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为了营造盛世的热闹氛围。迁来富商建设南京,他大力提倡春节贴对联,大办元宵节,每年的元宵节的放灯时间长达10夜之久,成为我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灯节。明代以后,秦淮灯彩代有传人,薪火不断,每年均有灯节,形成南京节日一大特色:“家家走桥,人人看灯”,“银烛影中明天下,相逢俱是看灯人”。

历史发展到了今天,作为一种艺术的中国秦淮灯彩,顾业亮告诉笔者,它综合、吸收了多种传统艺术而为己用。如中国传统的纸扎、绘画、剪纸、书法、皮影、刺绣等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制作工艺更是借鉴综合了塑形、编结、裱糊、传动、声光等系列工艺。一种类型为传统的单个花灯,如荷花灯、兔子灯、狮子灯、金蟾灯、花篮灯、飞机灯、金鱼灯、元宝灯、麒麟送子灯、开瓜见子灯等等。另一种类型是带有故事情节的大型组合灯。如“孔子周游列国”、“状元巡游”、“独占鳌头”、“十二生肖”灯组等等。花样繁多,构思精巧,灯型巨大,适合灯展期间观赏。

南京元宵节的灯会,称为金陵灯会、夫子庙灯会、秦淮灯会。2006年,中国秦淮灯会被列入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秦淮灯彩也被列入了第一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秦淮灯彩中的荷花灯还上了中国邮票。并随着邮件飞往全国各地以及海外。如今,以中国彩灯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的顾业亮先生更是中国秦淮灯彩艺术的民间大使,将中国秦淮灯彩艺术传播到了多个国家。

顾业亮年龄并不大,今年才50岁,可他已在灯彩艺术道路上干了42个年头。顾业亮是个“老南京”,他父亲就是个彩灯艺人,从小受家庭影响,耳濡目染,顾业亮5岁开始扎彩灯,为了多学点手艺,兼收并蓄,他遵循拜异姓为师的行规帮俗,18岁时拜彩灯艺人李桂生先生为师,正式迈进了灯彩这个行业。顾业亮痴迷灯彩,扎了几十年的彩灯,肯动脑子,创意新,近年有多幅彩灯艺术作品荣获大奖。2004年9月,顾业亮创作的《云龙灯彩》彩灯获得江苏省首届“大阿福奖”银奖;2005年2月,《秦淮娃娃闹春乐》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山花奖”银奖,2005年4月,顾业亮的《龙凤灯彩》彩灯获得第五届南京市文学艺术奖铜奖,2003年,顾业亮获得联合国颁发的“国际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4年被选为南京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常务理事,2005年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要想摆脱失传危险,中国秦淮灯彩艺术一要走向社会,二要形成规模走出南京。为此,他到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外国语学校等十多所大、中、小学进行中国秦淮灯彩艺术的历史讲授以及扎制表演,让更多的新一代年轻人以及孩子们对中国秦淮灯彩艺术有了更多的了解。顾业亮在国内普及中国秦淮灯彩艺术的同时,不忘让它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从前,彩灯一般都是民间家庭小作坊扎制生产。自扎自卖,没有形成规模制作的工厂。这门手艺现在的年轻人一般不爱学,因此彩灯扎制手艺有面临失传的危险。再者,彩灯的销售只是集中在春节、元宵节的十几天时间里,而且主要以夫子庙为销售点,市场狭小。因此,灯彩艺人的生存成为一个现实问题,更谈不上发展了。

令人可喜的是,顾业亮除了自己个人琢磨灯彩艺术大有所成外,他还带领着夫子庙工艺彩灯艺术中心的艺人们一同发展,1993年他承包了彩灯厂,为灯彩艺术费尽心思,取得显著业绩。他负责的2000年———2007年中国南京秦淮灯会的整体策划、设计、制作,获得南京市政府、秦淮区政府的表彰。

顾业亮承包彩灯厂后,利用中国“秦淮灯会”这一品牌效应,大胆承办大型灯会,以灯养灯,扩大花灯影响范围,并开发研制出便携式花灯产品作为秦淮旅游的一大特色,打入国内外市场,体现了中国秦淮灯彩艺术的迷人魅力,顾业亮和他的团队将中国秦淮灯彩从传统纸质花灯提升到声光电控,并且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大型组合灯组的崭新局面。

为了使中国秦淮灯彩艺术走出南京,走出江苏,走向世界。顾业亮和他的同行们认真学习,总结经验,加强创意,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上世纪80年代以及90年代,中国秦淮灯彩艺人两次到日本名古屋参加中日友好洽谈会等活动。扎制了彩灯牌楼,彩灯龙柱,以及各式花灯,以营造浓烈的中国传统氛围。

2003年开始,中国秦淮灯彩艺人多次到中国台湾的三重市、嘉义、彰化等地参加台湾春节、元宵节灯展,深受台湾民众的欢迎,特别是从大陆迁居台湾的老人,看到这些扎制精致,造型逼真,动静结合、色彩艳丽的灯彩时,焕发出童年的情趣,勾起了他们浓浓的乡情。无论是中国台湾嘉义,还是在彰化,当中国秦淮灯彩展开幕式上,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萧万长等也前来出席开幕式并接见留影。可以说,中国秦淮灯彩光荣地扮演了两岸文化交流的优秀使者。

在嘉义,顾业亮团队首次所展示的用荷花组成的大型灯组“和谐”灯组,高达15米。采用现代led光源技术,可以使灯彩整体变色,吸引了成千上万中国台湾覌众的眼球。在彰化,“美好江苏博爱南京魅力秦淮”灯组,长达60米,宽达20米,主灯高达8米。这种大制作、大手法、大氛围的灯组使观者大呼过瘾。

2009年,中国秦淮灯彩到了德国的法兰克福,顾业亮的展示和表演,自然引起德国人的好奇和关注。法兰克福市的市长参加了开幕式,还和顾业亮他们一道合了影。

2007年、2011年的春节、元宵节期间,顾业亮和他的中国秦淮灯彩艺术团队还参加在新加坡举办的展览,受到海内外华人及新加坡人民的欢迎,使古老的中国秦淮灯彩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特别是2011年春节期间,为期15天、10万人参与的“春到河畔———南京新加坡民族文化”大型展出活动开幕式上,新加坡资政李光耀、总理李显龙父子亲切接见了顾业亮并合影纪念。此次中国秦淮灯彩轰动了新加坡。

秦淮灯彩夜市千灯照碧云 篇5

老城南寻灯者

第一次得知秦淮花灯,是在高中的课本中。“这灯彩实在是最能钩人的东西。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相信很多人读朱自清的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时,都像我一样怦然心动。我就是中了朱自清的蛊,读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了看灯影,义无反顾地来南京上学。

来南京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去夫子庙。秦淮河浑浊的河水让人很失望,倒是河畔大照壁上的双龙戏珠和金陵十二钗的花灯让人眼前一亮。南京有句话:“来南京不逛夫子庙,算没来;逛夫子庙不买花灯,算没逛。”来南京时,正值九月,没有见到秦淮花灯,不甘心。元霄节时,按捺不住欣喜,拉着寝室同学去夫子庙寻花灯。外地的同学踊跃报名,南京的同学按兵不动。

出门前,我们眼前就浮现出花灯绽放的情景,而忽略了南京的同学脸上诡异的笑容。一到夫子庙,我们傻眼了:夫子庙浮现出“半街瑟瑟半街红”的景象——悬浮在街道上空的,是火树银花的灯彩;流荡在街面上的,是密密麻麻的人流。这一天,我们有幸地见识了秦淮花灯艺人们压箱底的手段,但却不幸地和全国各地赴秦淮灯会的人流相会了。于是,整个夫子庙人只能单向通行。

看到一盏在寒风中摇曳的荷花灯,我想驻足观赏,但是转瞬间已被人流动带到了三米之外——此后十年,提起秦淮灯彩,我眼前就下意识地浮现出一个场景:夫子庙大照壁上金碧辉煌的双龙和秦淮河畔遗世独立的金陵十二钗冷眼旁观她们脚下黑压压的人群。

所以,当摄影师拉着我去南京老城南寻访那些花灯艺人时,我就开始发憷了:“你确定你拍花灯时,能扎稳马步,不被看灯的人卷走?”

“你以为是海宁观钱塘潮呢?我们是寻访花灯艺人!”摄影师说完拉着我穿过夫子庙。

此时还在春节之前,但是街上已经点起了零星的灯彩。我刚在摇曳的荷花灯前驻足,想买一盏慰藉大学时的花灯未了情,但是摄影师却几乎要消失在灯影中。无奈,放弃花灯,去录那访花灯的人。

跟着摄影师穿街过巷,街道变得越来越破败,花灯也越来越稀疏。最终,在一条墙上写满“拆”字的巷口,摄影师举起了相机。

我试图顺着镜头的方向寻找荷花灯的踪影,但却只看到挂在竹竿上晾晒的腊肉和香肠,还有在断壁残垣前坐着小板凳晒太阳的老人,至于花灯,已经彻底消失在肉肠阑珊处。

这里便是被誉为南京“城之根”的老城南地区。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把南京城分为三部:东部皇宫,西北军营,南部居民区。以夫子庙为中心的南部居民区,是老南京商业最发达的地方,也是南京手工业者的聚集地。在明清之时,老城南一带有专办宫廷手工制品采买事宜的七作二房区。所谓七作即银作、铜作、染作、衣作、绣作、花作、皮作;二房是指帽房和针线房。因为手工业者聚业而居,因而产生了一些代表性的地名:比如专门从事花作买卖的,就叫花市街;专门从事衣服制作的地方,就叫估衣廊;专门做木工的地方,就叫箍桶巷……

跟随着摄影师的脚步,我料想花灯艺人的聚集地,应该也差不多取个灯彩街或者花灯坊之类的地名,但是摄影师却把我带进了一条名为大油坊巷的小巷。

终于抵达传说中的油坊巷58号。门口是个老式的门牌坊,从牌坊往里看,有庭院深深之感。看来,这是旧时应该是大户人家的宅院。但是跨进牌坊后,我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让我产生庭院深深之感的,不是院落,而是一间近百平米的大房间。房间裸露的大梁上挂满了用塑料袋包裹的杂物,房间四周大约有几八个房间,几乎每个房间门口都停着一辆小推车。有的推车上铺上了各款式的鞋,有的挂满童装,有的则点缀着各式的首饰,还有一辆车的车架上挂了一只荷花灯和一只圆灯笼——这儿,是小商贩们的家,每扇门门口的小推车就是每家的门牌号码。现在是吃午饭时间,小贩们忙碌了一上午后,把推车推进这里开始给孩子们做饭。

百花丛中六十年

我们绕过花灯车,推开了那扇斑驳的木门。在推开木门的一刹那,眼前突然变得五彩斑斓:屋外是朔风凛冽的寒冬,而门内却已经百花盛开——悬挂在房梁上的几十盏紫色的荷花灯早已经把这儿变成了夏日荷塘。当我们推门而入时,这些花灯似乎感受到从门中窜入的冷空气,迎风摇摆起来,宛如荷花随水波起舞。看到这震撼的场景,我们都愣住了,呆呆地仰望着荷花灯,就如同两只潜伏在水底垂涎莲花的鱼。

当我们在夏日荷塘玩得乐不思蜀时。一声推门的声响让我们重新穿越回现代。一位老者双手捧着一批双色的骏马模样的花灯走了进来。看到我们看荷花灯的表情,他似乎很满意。在点头示意后,把手上的骏马放在荷花灯下的案台上。此时,眼前展现别开生面的画面:黄色的骏马在开满荷花的湖底狂奔。

老人名叫曹真荣,是秦淮灯彩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曹老,你做的这匹马是不是叫的卢啊,居然能在荷花池底游泳?”我指了指悬挂着的花灯又指了指案台上的骏马打趣。

“它不是在水里游,是在天山飞好不好!”曹真荣指了指马蹄子,这时我才发,马有两只蹄子腾空,而另两只蹄子正踏着一只飞燕——原来这只花灯的创意来自马踏飞燕。每一年,曹真荣扎一只代表性的花灯,给自己一年的花灯创作定个基调。2014年是马年,曹真荣希望自己的花灯能够像马踏飞燕一般,上升到另一个境界。

过完年,曹真荣就整整七十岁了。2014,将是曹真荣扎花灯第六十个年头了。抬头望了一眼头上的百朵荷花,又抚摸着案台上的马踏飞燕,曹真荣开始回忆秦淮花灯的历史,讲述自己和花灯的情缘。

南京秦淮花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以往,每到元宵,宫廷都有用红木做骨,绸布裱糊制作宫灯的习俗,以示国泰民安;达官显贵们开始效仿宫庭宫灯的形式,制作了花灯,以示飞黄腾达;而贩夫走卒看到达官显贵家张灯结彩,竞相效仿,以示家庭美满。但是平民百姓根本无力消费红木绸布,于是就和竹子和纸张代替,于是就变成了一门篾扎纸糊的艺术。秦淮花灯就慢慢从深宫道场的祭祀道具变成了灯火满市井的民间娱乐。

nlc202309041313

明朝定都南京后,朱元璋为了招徕天下富商建设南京,极力的营造盛世氛围,甚至把元宵节张灯的时间延长至十夜,经常微服私访民间灯会;永乐七年(1409)初,明成祖朱棣更是“赐百官上元节假十日”鼓励百官与民同乐,这样一来元宵节灯会便成了南京全民性的娱乐。

因为明朝南京灯会通常在秦淮河畔夫子庙一带举行,一年一度的秦淮灯会几百年不衰,因而博得了“秦淮灯彩甲天下”的声名。几百年的耳濡目染,使扎花灯成了当地百姓的传统。

“像我家现在所在地方,是南京的老门东地区,旧时老门东和老门西是秦淮花灯艺人的聚集地。以往,这两个地方虽然处在城市,却留有大片的菜地。因而有数量庞大的菜农,这些菜农春夏秋三季以种菜为生,到冬天后闲来无事,就扎一些花灯来填补生计,于是秦淮灯彩就产生了。”曹真荣说,他爷爷就是这些忙时种菜,闲时扎灯的艺人中的一个。

曹家的花灯技艺从曹真荣爷爷算起,传到曹真荣女儿这一辈,已有四代人,跨越百年历史。

花灯“转基因”

每年元宵节前,曹真荣就会成为媒体追逐的焦点。每一年,他们都试图从这小小的作坊中提前打探到这年秦淮灯会的情报,因为曹真荣每年都会拿出让人眼前一亮的花灯作品。2013年,蛇年生肖灯的设计愁怀了花灯艺人,但曹真荣却在他的蛇灯后脑勺上加了一个瓢,又取黄金蟒(满)这讨巧的名字,立马让蛇灯萌态与富气并重。

很多人关注曹真荣的花灯创意,但却鲜有人关注花灯花丽外表之后的工艺。

扎花灯最初是菜农用来填补家用的副业。最初时,菜农们用编箩筐剩下的竹黄边角料来做灯笼骨架,不需要太多技术,只要把它扎出来像模像样就行了。从曹真荣的父亲开始,曹家扎花就成了家庭的主业,手艺是核心竞争力。

传统的荷花灯,骨架是用竹黄制成的。制作骨架时,先把竹子削成细条形的的竹篾,长度视荷花灯的大小而定。荷花灯越大,竹篾越长。竹篾剥好后,下一步就、用纸绳把竹篾扎成竹箍。

“传统的花灯,都是用纸扎的,因为纸比麻绳更便宜,也更牢固。”曹真荣见我们将信将疑,拿起剪刀开始做示范。“剪纸时,要注意要顺着纸的纹理来剪,这样,剪出的纸能够承受的力也更大。”一张A3大小的纸,被曹真荣剪出了上百条纸带。他拿起纸带,两只手分别用大拇指和食指抓住纸带的两头,一只手朝里撮,一只手朝外撮。十几秒钟后,一张纸带就变成了一条纸绳子。通常的荷花灯灯骨,有四条经线和两条纬线构成。

扎经线时,把一条竹篾的两头交叉,竹篾头呈双手合十状,然后在接头处绑上纸绳,竹篾就变成了圆圈,扎一个荷花灯,用四条竹篾对扎,就成了八条经线;扎纬线时,把一条竹篾的两头并排,竹篾头呈双手合一状,然后在接头处绑上纸绳,竹篾就变成了椭圆形,扎一个荷花灯,用两条竹篾顺扎,就成了二条经线。

竹骨扎好后,在骨架上糊一层白纸,荷花灯就露出雏形了。“现在的荷花灯,就像刚出壳的鸡蛋,还不够漂亮,要让它变漂亮,我们就必须贴花瓣!”曹真荣把贴好白纸的灯笼放在一边晾干,开始制作花瓣。

只见他从座子底下拿出一只纸箱放在桌上,抓出一些剪成莲花花瓣形状的纸片。“花灯,是一门集剪纸、染色、纸扎、书法、刺绣等多种工艺为一体的艺术。像这个花瓣,每一张都是用手工剪出来的,这时,就要求艺人必须有深厚的剪纸功夫;剪出莲花花瓣后,还要把白纸染成白里透红的颜色,这时,不懂染色没办法做……”

但是,这些都不是最难的,做荷花灯,最难的是做出莲叶上的纹理。曹真荣首先拿出一只啤酒瓶粗的木棒,从桌子上拿出几张剪成莲瓣形状的纸片,把纸片叠在一起后紧紧卷贴在木棒上。然后抽出一条长长的细铜丝。一只手压住纸片,一只手往木棒上缠铜丝。当铜丝完全覆盖住纸片后,就把缠住铜丝的木棒塞进一个木质的圆筒中。然后像捣药一样来回捣弄几下,再把铜丝绕开,纸片上就留下细铜丝的压痕,这些压痕就成了莲花的纹理。

当莲花花瓣的纹理弄好后,曹真荣拿起花瓣一瓣瓣往白灯笼上贴。每个荷花灯,根据大小的不同,花瓣的数量不一。通常,直径二十公分左右的花瓣,要贴48瓣花瓣。当花瓣上完后,荷花灯的外表就像模像样了。这时,就进入了上灯环节——把一只带蜡烛的莲花放进灯笼里边,点上蜡烛或者上好电灯,一只荷花灯就完工了。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原来价格低廉的竹子越来越难找,纸张也变得越来越贵。篾扎纸糊的秦淮花灯终于走到了十字路口。遵循了一辈子传统的花灯艺人也不得不面临抉择。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父亲第一次用铁丝做灯骨,用化纤布做灯面时,我曾经和他大吵过一架,甚至踩过他扎的花灯,但是当我跑遍南京城,也买不到竹子时,我知道,花灯不改不行了!”曹真荣,一直是秦淮花灯界的风向标,但是这花灯风向标在骨子里是守旧的人。

竹黄少了,铁丝可塑性强,又便宜,为什么不用?纸露置的时间短,布存放的时间长,纸不能弯,交接处不平,布却可以任意拉,为什么不能用布替代纸……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思想斗争后,曹真荣决定“人格分裂”。只留下一小部分最传统的篾扎纸糊的花灯慰藉自己的花灯传统,腾出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花灯的基因改造中。

在曹真荣看来,当花灯变成“转基因”后,也许它将不再符合一部分人的口味。但是,如果花灯不自我进化。夜市花灯照碧云的场景,就只能在前人的诗词中去找了。

上一篇:动画电影音乐下一篇: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