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除方式

2024-11-05

剔除方式(精选10篇)

剔除方式 篇1

子宫肌瘤系女性生殖系统的常见良性肿瘤, 该病好发于25~45岁的生育妇女 (据统计此人群发病率为20%~50%) , 若治疗不当, 可引起月经过多、不孕、流产、贫血等等, 传统手术方式经腹切开肌瘤剔除术,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临床应用腹腔镜来切除子宫肌瘤。关于3种方法治疗子宫肌瘤的报告屡见不鲜, 其疗法疗效比较也为甚多, 不外乎开腹、腹腔镜、阴式。笔者收集我院于2007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126例, 分为3组比较其疗法及疗效, 并对病历资料行回顾性分析, 并行总结与讨论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为2007年3月-2012年3月因子宫肌瘤住院患者126例, 年龄在25~45之间;计算机随机分为3组:A组术式为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 患者42例患者;B组术式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 患者42例患者;C组术式采用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 患者42例患者。3组患者的年龄、肌瘤大小、肌瘤数目比较如下。

注:经统计学分析, P>0.05, 两组患者从年龄、肌瘤大小、肌瘤数目无显著差别, 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

2 治疗结果

A组采用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B组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C组采用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具体治疗结果见表2如下。

注:经统计学分析, 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的比较P<0.05, C组优于A组和B租;剔除肌瘤个数的比较P<0.05, B组优于A组及C组;住院天数及肛门排气时间的比较中P<0.05, B组优于A组、C组优于A组, 但B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优缺点

利用阴道自然腔穴, 不需要开腹, 腹部无瘢痕, 对内部脏器干扰及损伤较小, 愈合快, 符合微创治疗理念。术者可以直接摸到子宫, 发现肉眼看不到的肌瘤, 剔除肌瘤不受限制。缺点看不子宫周围的病变, 以及盆腹腔的脏器是否有其他病变, 处置方面有一定受限。

3.2 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优缺点

开腹操作简单, 该技能医生容易掌握, 适应症较广, 无特殊禁忌症, 对粘连及有恶变的组织可一并消除, 很大层度上不受肌瘤的位置、大小、个数的限制。但开腹创伤大, 肠道功能恢复慢, 腹腔脏器容易发生粘连, 易损伤尿管及膀胱等脏器, 腹部瘢痕不美观等等缺点。

3.3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优缺点

肛门排期时间、住院时间与A组, 腹腔镜损伤小, 恢复快的优势, 术中CO2气腹可以观察到盆腔。腹腔的一系列病症, 可以一并治疗。但是腹腔镜通过器械手术及缝合, 对术者技术要求较高, 对特大子宫肌瘤需要旋切器粉碎后取出。医生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考试合格后上岗。

随着微创理念在妇科不断深入, 剔除子宫肌瘤的术式不断趋于多元化, 无论采用任何疗法, 最终目的是减轻患者的痛苦, 减少副损伤及并发症的发生。所以我们的临床思维尤为重要。任何治疗都要符合“用最小的解剖损伤和生理干扰换取最好的疗效, 进而用最低的社会和生物负担获得最佳的健康生活”[1,2,3,4,5,6], 所以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要综合评价, 综合考虑,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完善诊疗方案, 使患者得到最佳诊疗。

摘要:目的 探讨子宫肌瘤手术治疗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收集我院2007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126例, 计算机随机分为3组:A组术式为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 42例患者;B组术式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 42例患者;C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 42例患者。保证3组在年龄、肌瘤大小、肌瘤数目无显著差别, 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 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的比较 (P<0.05) , C组优于A组和B租;剔除肌瘤个数上及肛门排气时间的比较 (P<0.05) , B组优于A组及C组;住院天数的比较中 (P<0.05) , B组优于A组、C组优于A组, 但B组与C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创伤小, 恢复较快, 美观无切口, 失血量少, 住院天数较短, 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关键词:子宫肌瘤,手术治疗,阴道,腹腔镜,疗效比较,阴式

参考文献

[1]刘小东, 范涛, 陈春莹, 等.腹腔镜下与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比较[J].广东医学, 2011, 32 (11) :1444-1445.

[2]宋军玲.不同方法治疗子宫肌瘤疗效比较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17) :243-244.

[3]两种子宫肌瘤手术剔除方式的疗效比较[J].临床医学, 2011, 31 (4) :86-87.

[4]刘鑫, 王晶, 尚新丽, 等.开腹组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比较研究[J].人民军医, 2011, 54 (5) :399-340.

[5]梁向华.腹腔镜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疗效比较[J].现代卫生医药, 2011, 27 (8) :1132-1133.

[6]高敏华.开腹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203例比较分析[J].南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1, 33 (3) :209-210.

从基因上剔除疾病 篇2

想要剔除遗传性疾病,有二个途径。一个途径是正常产前检查,包括在孕期对致病性突变进行筛查,然后让父母选择是否引产。另一种途径是对试管授精胚胎进行筛查,称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英文简称PDG),即对将植入母亲体内的试管授精胚胎进行筛查,只有那些不会产生疾病的胚胎才能最终被植入母亲的子宫中。迄今为止,PDG已经能够被用于筛查数千种严重的基因性遗传病。

但是,当一个试管授精胚胎被检查出同时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风险时,PDG显得没什么实际作用了。如PDG并不能有效地剔除致病性突变的风险,例如心脏病、糖尿病、阿尔兹海默症或者精神分裂症等。而基因编辑则可以通过修正他们的基因来杜绝后代产生这种疾病的可能性。英国伦敦弗朗西斯克里克学院的罗宾认为这是另一种更符合伦理学的胚胎选择方式。

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剔除几十个致病性突变听起来没什么,但实际上意义非常重大,它能让人们拥有更长的寿命、更健康甚至更快乐的人生。不过,迄今为止这样的技术并不存在,我们对于那些致病性基因突变的了解也不够多,因此想要随心所欲地根除它们还不太现实。这就意味着当我们想要减小疾病发生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种系基因编辑这个问题。

另一个更加有争议的问题:能否通过给孩子添加他们父母缺乏的基因使孩子得到强壮的身体?许多控制肤色、发色、瞳色的突变已经被人们所掌握了,所以从理论上来说,这些美容性质的调整是可以实现的。但对于一些其他的特质,例如智力,则是由数百种不同的基因突变所控制的,而每一项突变都只产生很细微的作用。这就表明即使基因编辑技术足够安全,我们离能控制孩子的智力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即使这样,前面的路并不明朗。最严重的问题经过基因编辑的胚胎通常会发育成拥有不同细胞的个体:有的细胞含有预期的基因改变,而有的细胞却没有,这种情况被称为镶嵌现象。这是一个前文提及的研究团队在第一次人类胚胎基因编辑试验中发现的。

这一研究领域的专家认为现在进行通过基因编辑对儿童胚胎基因进行改造的试验仍为时尚早,一些人甚至倡导禁止基因编辑这一技术开展。

真正出台禁令不太可能。好几个英国研究组织和基金会已经宣称他们将会支持人类胚胎的研究。其后,一群由干细胞研究者和生物伦理学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也就此问题召开了一次研讨会议。会议的结论是,我们不但应该允许种系基因编辑技术的进行,更应该扩大研究,包括进行胚胎发育研究以及女性流产原因的研究等。

虽然种系编辑技术也许还要好几十年才能真正实施,但我们利用CRISPR技术来调整成人基因却有可能在不久后的将来就得到实现。

剔除方式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妇科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327例,其中,单纯腹腔镜肌瘤剔除术86例,年龄23-52岁,平均年龄42.3岁,15例继发贫血,腹腔镜下指助法子宫肌瘤剔除术139例,年龄21-46,平均年龄39.7岁,26例继发贫血腹腔镜下B超引导法子宫肌瘤剔除术102例,年龄22-45岁,平均年龄39.7岁,28例继发贫血,所有患者均无心、肾、肝、肺等疾病,三组患者术前诊断明确,在年龄,孕产次,子宫大小,肌瘤数目与大小,既往妇科手术史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手术方法

采用气管插管联合静脉复合全身麻醉。腹腔镜手术常规气腹穿刺,气腹压力为12-14mmHg,腹部穿刺点选择脐下10 mm穿刺孔,左下腹5-10 mm穿刺孔,右下腹5 mm穿刺孔。于子宫肌层注射垂体后叶素6u,以促进子宫平滑肌收缩,减少术中出血。(1)单纯腹腔镜组:腹腔镜可探及的子宫肌瘤,用单极电钩于肌瘤正中纵或横行切开子宫肌层,与肿瘤近等长,深达肌瘤,有齿抓钳钳夹瘤体钝锐性分离,逐渐将瘤体完全剥出,肌瘤直径大于8cm者可切开肌瘤包膜先旋切后剥出。如为带蒂浆膜下肌瘤,则以套扎线圈扎肌瘤蒂部,结扎线上方切下瘤体。大的肌瘤由子宫粉碎器(15-20mm,2种型号)取出。病灶周围电凝止血后逐层缝合,冲洗盆腔,镜下查无肌瘤,术毕;(2)指助法腹腔镜组:腹腔镜探查无肌瘤后,将左下腹刺孔扩大,食指从该孔进入腹腔触摸子宫,另一手持举宫器相对用力使食指深切感触肌层的质地及可能存在的肌瘤,确定肌瘤的位置,大小,深度,质地,同时协助分离肌瘤,尽量剔除肌瘤,创面电凝止血,较大出血可于镜下连续缝合以闭合瘤腔,逐层缝合,冲洗盆腔,镜下查无肌瘤,术毕;(3)B超介导下腹腔镜组:腹腔镜探查无肌瘤后,取出腹腔镜手术操作器械,保留4个Trocar放出腹腔内二氧化碳气体,无菌透明术口帖膜敷盖下腹部,同时置入导尿管,沿导尿管注入盐水充盈膀胱,超声医师穿上无菌手术衣后经腹B超检查,当发现直径2-3mm肌瘤时,术中用拨棒依据B超定位后,继续应用腹腔镜剔除肌瘤,最后再次腹腔冲气,腹腔镜全面检查盆腔,拨除Trocar,病灶周围电凝止血后逐层缝合,冲洗盆腔,术毕。

1.3 术后随防

术后每3月随访一次,常规妇科检查及阴式超声检查随访1年。

1.4 统计方法

SPSS11.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27例,其中,单纯腹腔镜下86例,腹腔镜下指助法139例,腹腔镜下B超引导法102例,三组患者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指助法组139例患者中,有62例患者于指助法下发现肿瘤。B超引导组102例患者中,75例于B超发现肌瘤。三组患者术中,术后及随访详情见下:

2.1单纯腹腔镜组手术时间低于指助组及B超引导组(P单-指<0.05,P单-B<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指助组与B超引导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指-B>0.05)。而术中出血量,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组之间P>0.05,详见表1。

2.2单纯腹腔镜组术后发热率低于指助组及B超引导组,但组组之间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术后发热率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单纯腹腔镜组86例,其中术后半年内复查发现肌瘤者9例(10.46)%,一年后发现肌瘤者14例(16.28%);指助法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139例,其中16(11.51%0例剔除肌瘤数目多于术前B超检查结果,术后半年内复查发现肌瘤者2例(1.44)%,一年后发现肌瘤者5例(3.59%);B超引导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102例,其中18(17.64%)例剔除肌瘤数目多于术前B超检查结果,术后半年内复查发现肌瘤者0例,一年后发现肌瘤者3例(2.94%)表3表明术后残留率及术后复发率指助组及B超引导组低于单纯腹腔镜组(P单-指<0.01,P单-B<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而B超引导组术后残留及术后复发亦低于指助法(P指-B<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3。

注:#术后半年内复查发现肌瘤者;☆术后1年后发现肌瘤者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妇科疾病发病率成上升趋势,且随剖宫产率升高,绝大多数妇女拒绝再次手术[2],使得腹腔镜微创妇科手术日趋广泛应用与临床,腹腔镜治疗子宫肌瘤以损伤小、术后恢复快、术后组织粘连程度与发病率均低于开腹手术[3],且随腔镜技术日益改进与完善,对肌瘤大小、位置要求已无绝对禁忌,使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成为微创保留子宫的首选术式[4]。但由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不能像开腹手术一样触摸来发现小的肌瘤,单纯腔镜手术仅凭借术前阴试超声来确定肌瘤部位、大小、数目,增加术后小肌瘤残留及复发机会。术前的超声检查对于子宫多个肌瘤者往往不能一一列举其位置,尤其多个小肌瘤者,术前超声诊断有其局限性。本文资料中单纯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时间明显低于其他两组,而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恢复情况、住院天数无显著差异,而腹腔镜配合指助法及B超引导法分别有11.51%和17.64%术中剔除肌瘤数目多余术前B超检查结果,术后残留及术后复发单纯腹腔镜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表明腹腔镜配合指助法及B超引导法可明显减少单纯腹腔镜手术子宫肌瘤的术后复发率。但指助法对于肥胖和肌瘤位置较低者受限。鉴于B超引导法较指助法对术中肌瘤残留的定位更准确,且易于发现肌瘤较小者,故提倡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更应配合B超引导,尤其阴式超声引导。

参考文献

[1]隋龙.子宫肌瘤的内镜的手术治疗[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7,7(3):201-203.

[2]王英红,郭晓青.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比较[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6,6(8):613-615.

[3]谭毅,林铁成,江珍云,等.B超介导下腹腔镜治疗子宫肌瘤38例[J].淮海医药,2010,3(28):123-124.

牙缝嵌食渣,剔除要得法 篇4

其实,好些病痛是食物嵌塞的后果。食涟压迫和牙签挑剔常使牙龈发炎出血。牙龈炎常发展成牙周炎,牙周溢脓,根周骨质破坏而使牙齿松动。食渣还可使牙面腐蚀成龋洞。儿童嵌食多导致龋齿,多数家长误认为孩子的牙反正要换而不及时治疗。实际上孩子后面两只大牙要到十岁后才换,而第六只牙是六岁长出的恒牙,是不换的。每饭必嵌,使孩子吃足了苦,以致食欲浙减,逐步形成挑嘴的坏毛病。他们吃饭也最慢,往往不经充分咀嚼就囫囵吞下或不吃饱就放下碗筷。日久天长,导致消化不良和营养障碍,生长发育势必受到影响。可见牙缝嵌食并非区区小事。

引起嵌食的原因甚多。先天因素有:牙齿生来形态不好或牙位不正,牙排列拥挤或稀疏。后天因素则有。拔牙后半年以上不装假牙,两旁牙齿会朝缺牙处倒,或者补的牙,镶的冠套未恢复应有形态和牙间关系。生理因索有:儿童换牙期为适应将萌换的恒牙宽度,颌骨逐渐增大,尚未脱落的乳牙间牙缝相应增宽,到了老年,牙龈生理性退缩,嵌食就更普遍了。病理因索有。龋蛀在牙的侧面或边缘嵴,牙周炎的牙松动移位等等。

为了防患于未然,开始感到嵌食就应请医生检查治疗。或修磨牙齿形态;或补牙,镶冠套;儿童牙位不正、牙列不齐可作正崎治疗。而保持牙间隙清浩是预防牙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除了养成饭后漱口的好习惯外,去除食渣的方法必须讲究。

一、牙签剔除法;我国古代就有牙签,《礼记》中就曾提到“毋刺齿”,敬人不要当众剔牙。虽说剔牙的历史悠久,不少人仍不能正确使用。故塑惯用牙签者注意以下几点:

牙缝较宽有足够空间可容牙签活动者方适用;要是牙缝狄窄,牙间接触紧,不可将牙签强行插入。

牙签质量要坚韧,袭面要光滑,尖端不宜走粗或尖细。过去有骨、象牙、金属等删品,现国外有塑料制品;目前国内市场供应的多为木质牙签。牙签应该一次性使用,消过毒的更好,使用手法:先将牙签尖端紧贴牙面,滑牙面慢慢探入牙缝,然后轻轻剔出食渣,在人前剔牙应礼貌地侧过身去左手遮挡,轻轻吐出食渣。

二、牙线拉除法:此法对牙龈无损伤,操作方便,凡牙签伸不进的牙缝和剔不出的食渣,用此法可奏效。方法是摘下一段线,长约一尺,将两头绕在双手中指上,若是上牙嵌食,用双手拇指绷紧牙线,纵向嵌进牙缝,轻轻横向拉动,然后一手放开线头,将线从另一侧抽出,牙缝里食渣便随之而出。若是下牙嵌食,则用双手食指绷紧牙线嵌进牙缝。

目前国内市场未见牙线出售,可用较牢的缝衣线代替。国外商品有线状的、带状的,或为加强牢度涂上蜡的。还有一种可供架牙线的叉状塑料制品,操作起来更方便。西方国家普遍使用牙线,并发给儿童作为预防牙病的常规保健用品。我国古人也有用牙线清浦牙缝的。根据晋朝的陆云在给其兄陆机的信中所述,他有一天参观曹操的物品时,见到“梳、枇,剔齿纤綖皆在……”“枇”是篦予,剔齿纤即牙签。而“綖”字古时借用作“线”字,故剔齿綖即牙线。可见曹操是既用牙签又用牙线,是个很讲究口腔:卫生的人。

剔除方式 篇5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78例卵巢成熟畸胎瘤[4]患者,在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缝合组与电凝组,各39例。缝合组年龄24~39岁,平均(32.94±5.15)岁,平均肿瘤最大径(5.09±0.55)cm;电凝组年龄25~37岁,平均(3215±5.08)岁,平均肿瘤最大径(5.13±0.61)cm。2组患者年龄、肿瘤最大径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选取标准及排除标准

选取标准:1)单侧发病,无第二诊断,肿瘤性质为良性,术后无须应用激素治疗;2)年龄20~40岁,月经正常;3)随访时间≥6个月,随访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有全子宫切除或卵巢手术史;2)有内分泌疾病或激素治疗史;3)有腹腔镜手术禁忌证;4)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恶性肿瘤或严重感染。

2 研究方法

2.1 手术方法

2组患者均接受腹腔镜下卵巢成熟畸胎瘤剔除术治疗。取头低臀高位,行气管插管全麻,建立11~13mm Hg气腹,常规置腹腔镜,以钝锐结合手法,剔除畸胎瘤,而后按照患者组别实施卵巢残床止血。缝合组:使用2-0可吸收线于卵巢创面低端进针,勾底缝合,重塑卵巢形态;电凝组:使用VP-35W等离子双极电凝头(日本Olympus公司)行双极电凝止血,无需对残余卵巢进行缝合操作[5]。止血过程中注意清洗,见创面自然卷曲即可,避免大面积电凝对卵巢组织造成的损伤[5]。手术操作均由我院同一医生完成。

2.2 观察指标

记录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抽取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月经周期第2~4 d静脉血,对其血清雌二酮(E2)、卵泡刺激素(FSH)及黄体生成素(LH)水平变化进行检测,检测方法为化学发光法,试剂盒均购自郑州安图科技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卵巢储备功能判断标准[6]:降低:FSH>15 IU/L,或E2>293 pmol/L,或FSH/LH>3.6;衰竭:FSH>40 IU/L。观察2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月经延长、月经量减少发生情况。

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组患者术后6个月患侧、健侧窦卵泡数、搏动指数(PI)、基质血流收缩和舒张比值(S/D)及阻力指数(RI)差异[7]。

2.3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以(n/%)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手术指标

电凝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低于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术前比较,*P<0.05

3.2 激素水平变化

2组患者术后6个月LH水平均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凝组术后6个月FSH显著升高,E2显著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组患者均未见卵巢储备功能降低或衰竭。

注:与术前比较,*P<0.05;与缝合组比较,#P<0.05

3.3 超声检查结果变化

2组患者术后6个月患侧窦卵泡数显著低于健侧,电凝组患侧窦卵泡数亦低于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与健侧比较,*P<0.05;与缝合组比较,#P<0.05

3.4 月经变化

电凝组月经周期延长、月经量减少发生率显著高于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4 讨论

卵巢成熟畸胎瘤首选手术剔除,手术导致的手术性去势成了临床关注的重点,特别是对于具有生育意愿的患者而言,在尽可能保留正常卵巢组织的同时,还应注重卵巢储备功能的保护[8]。

卵巢储备功能包括卵巢内留存卵泡的数量及质量。年龄、肿瘤直径、操作方法及术中止血方式等对患者术后卵巢储备功能均可造成影响[9]。为探究两种不同止血方式对患者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年龄、肿瘤直径相仿的患者,并保证手术操作由同一医师完成,意在排除其他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在手术指标的对比中,可以发现,双极电凝有着更好的止血效果,且较镜下缝合止血操作更为简便,在一定程度上使手术所需时间得以缩短。但在激素水平的变化中,我们发现电凝组术后6个月FSH显著升高,E2显著降低,缝合组激素水平均未见明显变化,与张军等[10]研究结果相同。FSH是一种由垂体促性腺细胞分泌的糖蛋白,其表达水平受下丘脑及卵巢分泌激素的正负反馈调节,并随月经周期出现周期性变化,是早期判断卵巢储备能力的标志信号之一,FSH水平的进一步升高可导致不排卵[11]。E2是血清中活性最强的雌激素,是维持女性第二性征及生殖功能的重要物质,其水平亦可随月经周期出现较大波动,故月经周期第2~3 d时检测血清E2水平,方可有效反映卵巢储备功能[12]。本研究电凝组患者出现FSH升高、E2降低,但参照临床标准判断,均未见卵巢储备功能降低或衰竭,本研究随访时间有限,未能对这一情况进一步探讨,有待今后大样本长期随访进行明确。

卵泡的质量和数量是维持卵巢功能的重要指标[13]。女性生育期内仅有400~500个卵泡完全发育成熟并排卵,故窦卵泡的减少不仅会导致FSH上升,还可导致卵巢内分泌功能受到影响,最终影响患者的生育能力[14]。在本次研究中,电凝组患者月经周期延长、月经量减少,提示其卵巢功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表明双极电凝对卵巢功能的保护作用有限。究其原因,考虑与电凝止血过程中反复烧灼操作对残留卵巢皮质、卵巢功能造成了破坏有关[15],而这一破坏往往是难以避免的。因此,在卵巢成熟畸胎瘤剔除术的止血过程中,我们建议选取镜下缝合止血方式,以最大限度降低对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

综上所述,虽然双极电凝能够降低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但其对患者术后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更为明显,不适合年轻女性尤其是具有强烈生育意愿女性患者的治疗。在今后的治疗中,建议以镜下缝合止血作为首选方式,以减轻机体激素水平变化,降低卵巢储备功能受到的影响。

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下卵巢成熟畸胎瘤剔除术中缝合和电凝两种止血方式对患者卵巢储备功能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78例卵巢成熟畸胎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缝合组与电凝组,各39例。均行腹腔镜下剔除术治疗,并分别应用镜下缝合、双极电凝进行创面止血。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卵巢储备功能变化。结果:电凝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低于缝合组(P<0.05)。2组患者术后6个月LH水平均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凝组术后6个月FSH显著升高,E2显著降低(P<0.05)。2组患者均未见卵巢储备功能降低或衰竭。2组患者术后6个月患侧窦卵泡数显著低于健侧,电凝组患侧窦卵泡数亦低于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凝组月经周期延长、月经量减少发生率显著高于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极电凝止血对腹腔镜下卵巢成熟畸胎瘤剔除术后患者卵巢储备功能存在一定影响。

剔除方式 篇6

关键词:止血方式,电凝,缝合,卵巢囊肿,卵巢功能

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节奏与生活压力也越发增大, 加之作息、饮食的越发不规律使得我国女性患有卵巢囊肿的发病率逐年升高[1]。对于卵巢囊肿的治疗多以手术治疗为主, 而腹腔镜剔除术作为现阶段临床最为常用的微创术式已成为卵巢囊肿患者的首选[2]。大量临床病例表明, 对于行相同腹腔镜剔除术的患者不同止血方式对患者卵巢功能具有不同的影响[3]。本文就电凝止血同缝合止血对腹腔镜下剔除术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进行更进一步探究, 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在我院妇产科接受治疗的卵巢囊女性18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人员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卵巢囊肿且需行手术剔除治疗的患者。排除癌变、恶性病变以及伴有内分泌疾病患者;排除不孕不育患者以及半年内使用激素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电凝组和缝合组, 各90例。电凝止血组年龄24~52岁, 平均年龄 (35.8±5.4) 岁;缝合止血组年龄25~51岁, 平均年龄 (34.8±5.2) 岁。两组卵巢囊肿患者的年龄、手术方式、囊肿类型以及囊肿直径与部位等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首先, 对两组患者均行气管全身麻醉处理, 而后行腹腔镜剔除术进行治疗, 令患者呈平卧位, 而后立即建立气腹, 气腹压力以10~15 mm Hg为宜。而后在腹腔镜视野下使用手术电钩将患者卵巢皮质打开, 而后观察发现卵巢囊肿较薄的表明, 并入刀行小切口, 而后立即吸出卵巢内囊液, 并作钝性分离处理, 剔除囊肿。然后, 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后创面进行止血处理, 电凝组采取双电极进行电凝止血, 电凝功率45~50 W, 2~3 s/次。缝合组则主要采取创面镜下缝合止血, 一般取3-0可吸收缝合线对卵巢创面进行缝合。而对于易发生粘连的囊肿, 如巧克力囊肿等则需在剥离囊肿之前, 于患者正常卵巢与囊肿囊壁之间注射水垫处理, 以达到水分离减少出血的目的。这也是目前对于类似巧克力囊肿等易粘连囊肿最有效的止血方法之一。一般水垫的注入主要以稀释的肾上腺素盐水亦或是稀释过的垂体后叶素为主。在水垫注入水分离相关组织后, 再行缝合处理。

1.3 观察指标

取电凝止血组与缝合止血组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以及半年三个时间段内月经周期3~5天的清晨静脉血进行对比分析, 采取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标本血液中患者黄体生成素 (LH) 、卵泡刺激素 (FSH) 以及雌二醇 (E2) 的水平含量;此外, 对两组术后患者阴道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以检测其止血后卵巢大小情况以及卵巢间质动脉血流的收缩期峰值流速 (PSV) 以及窦卵泡数 (F0) 。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止血术后卵巢功能差异

电凝、缝合两组术前以及术后1个月与3个月各卵巢储备功能指标差异较小,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术后半年各功能指标则具有显著差异, 行缝合止血的缝合组各卵巢功能指标明显优于电凝组, 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卵巢早衰情况对比

行电凝止血的电凝组有7例出现早衰, 而缝合组则有2例出现早衰,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尽管近年来腹腔镜技术发展越发完善, 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剔除术已成为广大卵巢囊肿女性的首选, 但大量研究表明, 往往由于术后未选择最佳的止血方式, 而大大影响了患者术后康复以及卵巢功能的正常发挥。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女性, 卵巢功能的恢复与保护直接影响着其生育功能与生活质量。

现阶段, 对于腹腔镜下行剔除术的卵巢囊肿患者, 缝合止血是常用的手段之一, 这一止血手段以其操作简便易行、止血牢固等优势, 在临床应用广泛。加之对于巧克力囊肿等易发生粘连的囊肿需注入水垫进行水分离处理, 以降低因粘连而产生的出血以及对卵巢的损伤等操作。此时, 应用镜下缝合更具可操作性, 临床止血效果也更加。而电凝止血尽管具有见效快、易于腹腔镜下操作等优势曾被多数医生应用于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剔除术中[4]。

由上述结果可知, 对于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剔除术患者, 在术后半年对比发现, 采取电凝止血手段的电凝组其FSH水平以及LH水平均明显高于缝合组, 而在E2水平、F0以及卵巢大小、PSV方面电凝组则明显低于缝合组, 二者差异明显 (P<0.05) 。

综上所述, 缝合止血对于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剔除术患者其远期疗效更佳, 能最大限度的保护卵巢功能。

参考文献

[1]薛海蓉.不同止血方式对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剔除术后卵巢功能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 28 (9) :145-1146, 1153.

[2]张李钱, 徐海鸥.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术止血方式对卵巢功能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15) :1685-1686.

[3]王霞, 李翠英, 王锐.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术中应用不同止血方式对卵巢功能的影响[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5, 24 (1) :87-89.

剔除方式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我院妇科收治的127例子宫肌瘤患者, 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4例, 年龄29~53岁, 平均年龄 (40.52±11.17) 岁;观察组63例, 年龄27~52岁, 平均年龄 (39.75±10.65) 岁。所有患者均经过我院妇科专科医师临床检查, 主要有痛经、月经量增多、月经周期缩短、经期延长等症状, 部分患者有尿频、尿急等压迫症状以及不孕不育、性交疼痛等临床症状, 并根据超声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子宫肌瘤[2]。排除患有其他恶性肿瘤和严重疾病的患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 手术按常规方法进行。观察组采用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 具体方法如下:清洗患者会阴部, 进行腰麻联合硬麻。患者采取膀胱截石位, 对会阴部及阴道进行消毒铺巾, 用阴道拉钩暴露宫颈并钳夹宫颈向外牵拉, 根据子宫肌瘤的位置选择手术切口, 若子宫肌瘤位于子宫前壁, 则切开阴道前穹窿, 钝性分离至折返腹膜, 在前腹膜中点缝线作为牵引标记;若子宫肌瘤位于子宫后壁, 则选择切开阴道后穹窿, 钝性分离至折返腹膜, 在后腹膜中点缝线作为牵引标记。手术切开后置入阴道拉钩, 暴露子宫壁, 缓慢牵拉子宫壁使子宫肌瘤暴露于手术视野, 切开子宫肌瘤外浆肌层, 钝性分离子宫肌瘤, 缓慢将肌瘤剔除, 清除干净后予以常规缝合, 清理伤口[3]。

1.3 疗效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患者疼痛程度中重度疼痛患者比例。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l6.0软件分析, 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 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情况见表1,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观察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术后重度疼痛比例低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多发的良性肿瘤, 其具体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患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痛经、月经失调、不孕不育等, 有些患者由于肿瘤压迫的作用会出现尿急、尿频等症状, 更有约一半左右的患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子宫肌瘤是一种良性肿瘤, 一般很少会发生肿瘤恶变。临床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内科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 但是目前药物治疗的效果尚不理想。手术治疗又分为全子宫切除术、部分子宫切除术、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和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等[4]。由于子宫切除术给患者带来的创伤较大, 使其子宫失去正常的生理和生育功能, 故不被大多数患者接受。而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治疗方法, 其可以保全完整的子宫, 保证治疗后子宫的正常生理生育功能, 且手术操作简单, 创伤小, 安全性高, 被多数患者广泛接受[5]。

本文通过研究127例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 按治疗方法分为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和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两组进行治疗, 探究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 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观察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术后重度疼痛比例低于对照组, 且伤口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手术风险较低, 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痛苦轻、腹部无瘢痕等优点, 符合现代微创的观点,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究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127例子宫肌瘤患者, 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 对照组行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 观察组行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患者疼痛程度。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观察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重度疼痛比例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 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痛苦轻、腹部无瘢痕, 安全性高, 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子宫肌瘤,剔除术,经阴道,经腹

参考文献

[1]黄金华, 刘秀兰.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37例临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 8 (12) :44-45.

[2]潘文, 李冬玲, 陈爽.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68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 2009, 28 (17) :49.

[3]李贺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 (TAM) 与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比对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2, 14 (8) :1362-1363.

[4]张淑莉, 黄小云.经阴道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93例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l1, 6 (8) :47.

剔除方式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临床研究纳入对象为2014年3月~2015年3月,于我院产科行剖宫产且已确诊为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疾病的患者,共60例。分组方法为随机数字表,组别设置为对照组、实验组,各组产妇均为30例。两组产妇基线资料分别为:对照组中30例产妇均为女性,年龄区间为23~35周岁,年龄平均为(27.6±1.5)岁,孕周区间为37~42周,孕周平均为(41.2±0.5)周;实验组中30例产妇均为女性,年龄区间为22~35周岁,年龄平均为(27.5价监局0.8)岁,孕周区间为37~42周,孕周平均为(41.0±0.6)周。两组产妇就基线资料进行对比,未见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硬膜外联合腰部麻醉,手术操作视野为下腹部,实施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对照组患者常规娩出胎儿后用缩宫素控制出血,实验组手术过程中采取非妊娠期子宫肌瘤剔除术方案剔除子宫肌瘤。成功分娩后用10U~20U单位缩宫素静脉滴注,同时在患者子宫体内注射20U单位缩宫素,切口用可吸收式羊肠线进行缝合。其他处理方法与对照组完全一致。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h出血量方面的差异进行观察并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

临床研究数据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h出血量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研究中数据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为(45.5±5.6)min,术中出血量为(260.5±28.0) ml、24h出血量为(90.2±10.0ml),与对照组对比不存在显著差异,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针对子宫肌瘤是否可以在剖宫产时同步剔除,目前临床中还存在比较大的争议[4]。有研究学者认为[5],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在胎儿经剖宫产娩出后,子宫收缩会导致肌瘤位置发生一定的改变,加之肌瘤组织与周围正常界限不清楚,故而会导致子宫肌瘤剔除难度的增加。但也有报道中认为:在剖宫产术中同步剔除子宫肌瘤并不会对患者产生严重影响,且若子宫肌瘤不及时处理还可能会对子宫收缩以及复旧产生影响,导致产时、产后出血量的增加。

本研究中数据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为(45.5±5.6)min,术中出血量为(260.5±28.0) ml、24h出血量为(90.2±10.0ml),与对照组对比不存在显著差异,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数据结果提示:在剖宫产术中剔除子宫肌瘤并不会对手术时间、术中、24h出血量产生显著影响。相反:在剖宫产中患者子宫肌瘤边界清晰程度高,此时行子宫肌瘤剔除的分离效果更为确切。加之在缩宫素的干预下,患者敏感性高,可促进子宫组织的收缩,达到减少术中出血量的目的。并且,由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展开手术基本不会造成不良影响,也可避免后续子宫肌瘤剔除二次手术对患者的不良影响。

本次临床研究数据证实结论为: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在行剖宫产分娩期间同步剔除子宫肌瘤具有可行性,且对手术时间、产时以及产后出血量无明显不良影响。

摘要:目的:分析妊娠合并子宫肌瘤行剖宫产时剔除与未剔除肌瘤两种处理方法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本次临床研究纳入对象为2014年3月2015年3月,于我院产科行剖宫产且已确诊为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疾病的患者,共60例。分组方法为随机数字表,组别设置为对照组、实验组,各组产妇均为30例。两组患者均实施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实验组患者在行剖宫产期间同时剔除子宫肌瘤,对照组患者不做特殊处理。对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h出血量方面的差异进行观察并对比。结果:本研究中数据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为(45.5±5.6)min,术中出血量为(260.5±28.0)ml、24h出血量为(90.2±10.0ml),与对照组对比不存在显著差异,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在行剖宫产分娩期间同步剔除子宫肌瘤具有可行性,且对手术时间、产时以及产后出血量无明显不良影响。

关键词:子宫肌瘤,妊娠期,剖宫产

参考文献

[1]钟珊珊·妊娠合并子宫肌瘤行剖宫产术中肌瘤剔除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2).44-45

[2]马小娟,李静,邓丽逼等.妊娠合并子宫肌瘤者分娩方式的选择及分娩结局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3,42(2):166_167.

[3]郑红玲.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在剖宫产术中的处理方法分析[J]-河北医药,2012,34(20).3114-3115

[4]孙延清,罗琼,袁英剖宫产术中子宫肌瘤剔除术92例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2011,40(19):1910-1910,1914.

剔除IE右键菜单的赘肉 篇9

清除IE右键菜单“软件”项

安装软件生成的IE右键菜单项可以修改注册表很方便地将其清除。不过,修改系统注册表并非人人能为,最简便直接的方法就是借助Windows优化大师快速实现。

启动Windows优化大师,单击左侧导航栏的“系统性能优化”项目。接着,单击“更多设置”按钮,弹出“右键菜单设置”窗口。然后单击“IE浏览器”选项卡,勾选不需要的右键菜单项目,单击“删除”即可(如图1)。

清系统“冷门”菜单项

除清理软件生成的右键菜单项外,还可以将一些系统自带的“冷门”菜单项利用eXeScope清理出局。

第一步:进入“c:WindowsSystem32”文件夹,将Shdoclc.dll文件复制到D盘根目录里。然后运行eXeScope,打开“D:Shdoclc.dll”文件。

第二步:在窗口左侧目录树面板里展开“资源”→“菜单”→“24641”,这时右侧面板显示的就是相关的菜单项内容。直接右击不经常用的菜单项(比如“打印”),在弹出的菜单里选择“删除”(如图2),单击工具栏的“保存更新”按钮退出软件。

剔除方式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在该院接受外科治疗的6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0例。两组患者均符合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指征, 术前宫颈细胞学检查显示无子宫内膜恶性病变, 术中切除组织病理诊断为良性, 已排除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术前严重营养不良者、肝肾功能异常者、凝血功能障碍者等[2]。观察组, 年龄36~52岁, 平均年龄 (44.26±8.26) 岁, 其中单发17例, 多发13例。对照组, 年龄36~52岁, 平均年龄 (44.26±8.26) 岁, 其中单发17例, 多发1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肿瘤情况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观察组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采用全身麻醉, 取膀胱截石位, 适当抬高患者臀部, 便于置入举宫器, 采用四孔法, 脐孔上/下缘处作1 cm切口、麦氏点水平左、右旁侧7 cm处作0.5 cm纵形小切口, 脐孔左旁5 cm、下2 cm处作1 cm小切口, 置入腹腔镜和3个套管放置, 穿刺气腹针完成后建立人工气腹, 探查腹腔内器官情况, 确定肿瘤位置、大小及时数量, 按肿瘤情况作分离、电凝及切割。肿瘤全部剔除后, 检查切面止血是否彻底, 再缝合关闭肿瘤腔, 注意避免留下死腔。生理盐水作腹腔冲洗后, 关闭缝合腹壁切口。对照组行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采用腰硬联合麻醉, 常规作腹部纵形切口, 探查腹腔情况, 分离瘤体并剔除, 缝合关闭瘤腔, 逐层缝合关闭腹腔[3]。两组患者术后均常规抗生素抗感染治疗3 d。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术中情况, 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中转时间。术后, 观察两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等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中出血、手术时间及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观察组无中转为开腹手术者。观察组手术时间 (75.65±14.52) min长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 (113.02±19.58) m L, 术后下床活动时间 (8.26±2.36) h, 术后排气时间 (19.26±4.69) h、住院时间 (4.68±1.62) d,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术后并发症监测

两组均未出现脏器损伤、电灼伤等术中损伤。观察组, 术后出现泌尿系统感染1例, 切口脂肪液化1例,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 (2/30) ;对照组, 切口脂肪液化2例, 泌尿系统感染1例, 切口感染1例, 皮下积液1例, 术后并发症率为16.67% (5/30)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率 (6.67%) 显著低于对照组 (16.67%) ,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近年来, 腹腔镜技术在妇科肿瘤治疗中应用逐渐增多, 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应用也较为广泛, 与传统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相比, 该术式对患者子宫正常生理功能及结构影响较小, 可基本保持盆底解剖结构, 对于患者保留子宫或术后妊娠较为有利[4]。当前, 较多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文献报道, 该术式安全性更好, 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医源性损伤大大降低, 出血量可控制在150 m L内, 患者术后可快速恢复, 术后排气时间可缩短至15~25 h, 多可以实现术后24 h内排气, 住院时间可缩短至3~4 d[5,6]。该次研究也发现, 观察组无中转为开腹手术者, 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 (113.02±19.58) m L, 术后下床活动时间 (8.26±2.36) h, 术后排气时间 (19.26±4.69) h、住院时间 (4.68±1.62) 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可知腹腔镜下术式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段、患者术后恢复效果较为理想, 与上述文献研究一致。同时, 观察患者术后发现,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率 (6.67%) 显著低于对照组 (16.67%) , 可知患者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并发症风险较低, 手术安全性大大提高[7]。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中, 应注意针对肿瘤位置, 采取不同切除方式:浆膜下肌瘤, 直接采用电凝切断瘤体, 并电凝止血;肌壁间肌瘤/宽蒂浆膜下肌瘤者, 先肌注缩宫素20 U+生理盐水20 m L, 便于后续止血, 然后同时电凝及作钝性分离, 分离出肿瘤后电凝切断, 小肿瘤直接从切口处取出, 较大肿瘤, 需使用粉碎器旋切后再取出。当前, 部分研究报道认为宫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时间较长, 手术时间多在70 min以上, 部分肿瘤较多、病情严重者, 可达到100~120 min, 手术时间的延长可能增加感染等风险, 需注意患者术后并发症等情况[8]。但是, 该次研究发现, 观察组手术时间为 (75.65±14.52) min, 而对照组为 (62.32±16.25) min, 观察组手术时长显著高于对照组, 但手术时间增加在可接受范围内, 但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率 (6.67%) 显著低于对照组 (16.67%) , 并发症风险并未增加, 可知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并未增加感染等并发症风险, 安全性相对可靠, 综合其他优势, 评估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优势性相对明显。

综上所述,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较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 在术中出血控制、术后恢复及并发症风险方面优势明显, 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胡惠英.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前米非司酮预处理的临床效果观察[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4, 17 (3) :381-383.

[2]陆宏, 刘佳, 王晓彬, 等.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子宫肌瘤患者术后妊娠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 2015, 12 (12) :102-106, 111.

[3]简江琰.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比较分析[J].吉林医学, 2014 (19) :4257-4258.

[4]王瑞敏, 侯懿.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比较[J].重庆医学, 2014, 4 (7) :852-853.

[5]韦奇秀.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临床效果比较[J].河北医学, 2014 (9) :1418-1421.

[6]吴海峰.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对比分析[J].中外医疗, 2014, 33 (24) :11-12.

[7]王双双, 黄伟娟.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比较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临床医学, 2016, 36 (4) :99-100.

上一篇:新生儿脑损伤下一篇:妇科宫腔镜手术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