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原则

2024-10-13

治理原则(精选6篇)

治理原则 篇1

当前“非遗产业化”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要议题。“非遗产业化”是应该鼓励还是限制, 非遗产业化的实施依据、评价标准及规制手段如何健全与完善、什么是非遗产业化最需要规避的问题及规避路径如何形成等萦绕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

一、规避非遗的过度产业化是非遗保护与发展的迫切要求

非遗产业化作为非遗保护与发展工作中的一种手段与途径无可非议, 它为非遗传承与保护提供更为广泛的社会资源供给, 甚至是提供了一种自我循环、自我发展的良性造血机制。对非遗产业化的简单否定不符合当前非遗传承与保护的现状、诉求及规律。当期需要规避的是非遗产业化的“越界”问题, 即非遗产业化背离了促进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宗旨, 走向了单纯发展产业化, 以产业经营绩效、产业规模为评价指标的发展歧路, 甚至是以稀释、伤害乃至牺牲非遗的物质形态与文化内容来谋取经济利益。比如非遗产业化侵蚀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想与文化内涵, 随意曲解非遗的文化典故、精神意蕴等, 对非遗内在文化基因及精神脉流造成伤害;随意对非遗进行现代化改造、复制与规模扩容, 造成原始非遗物质形态的破坏, 把独占性、特色性的非遗手工艺简单扩充为规模化、机械化生产, 借扩大影响之名伤害到非遗手工艺技术传承的“命脉”, 忽视现实承载量, 不设门槛, 盲目扩大参观人流量, 造成非遗难以承受人流、物流之重;个别非遗成为部分群体“圈养”的“私家庭院”, 成为他们举办私家娱乐活动的场所, 满足他们浮夸的文化心理, 却从本质上改变和诋毁了非遗的性质及价值。非遗的过度产业化对非遗的物质形态及文化内涵造成了直接的伤害, 严重影响到了非遗的传承与保护, 这已经成为当前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非遗过度产业化问题的解决思路

非遗的过度产业化问题成因复杂。既有文化市场内在发育、产业竞合格局自我调适、文化市场环境自我净化能力相对欠缺问题, 也有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非遗研究机构、行业组织等监管与引导不力的问题, 它深刻附着了社会经济转型背景下, 追求享受、崇尚金钱、利益至上等多元价值观念交错滋长的烙印, 是新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进程中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当前解决非物质遗产过度产业化的问题主要有三种思路。一是凭借市场的力量, 通过发挥市场的自我感知、自我调适、自我净化、自我发展的功能, 实现正向发展力量对非遗产业化进程中越界、过载行为的扭转与规制, 并以市场化的机制与手段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调控机制。比如非遗过度产业化中所呈现的简单利用现代工业技术复制特色手工艺产品的问题, 虽然在初始阶段可以凭借外在的形式类同获得市场青睐, 为机器化生产、规模化发展提供市场空间, 但在市场的深度接受过程中, 机器化生产过程中所灭失的手工艺技艺对细节的打磨, 特殊技法背后所孕育的文化风俗特色因子等越来越会显示出其对非遗产业化的内在支撑力。失去了特殊技艺及文化内涵的“类非遗”“机器化”产品将迅速被市场所排斥。这种市场发展的必然反映及内在规律促使相关企业在非遗产业化进程中更好地注重对非遗传统技艺的继承与发扬, 沿着正常的轨道前行。正向产业的力量, 市场的无形的手趋导着非遗产业化的方向、质量、内容与速度等。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市场的反映及导向规制效应的发挥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在市场经营主体发现非遗过度产业化的危害并加以整改时, 往往已经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后果, 这对有些不可复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将面临沉重的代价。同时当前中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 市场经济体制、运行规则等仍有待完善, 市场作用的彰显仍需要一个过程, 同时在政府行政决策推进非遗产业化的背景下, 市场的力量的发挥将受到更大的局限。二是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属性, 将其从一般的文化资源开发中区隔出来, 放弃市场化运行机制与体制, 将非遗产业化严格纳入政府决策议题与监控程序。比如对非遗产业化项目的审核、产业化的方式、规模、运行机制、绩效评价等进行严格的行政规制。依托相关非遗专家、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对产业化的步骤、细节等进行微观掌控, 建立常态化的动态监控系统, 将潜在的过度化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其优点能够有效掌控非遗产业化的实施路径, 深入落实政府对于非遗产业化的政策意图, 实现可观、可控、可治, 将非遗产业化的风险因素化解到最小。其缺陷是栓塞了市场资源进入非遗产业化的通道, 切割了非遗与市场要素之间的关联互动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非遗产业化的实施平台, 消减了非遗产业化的内在动力。第三种模式是有限管制与有限市场的结合, 实现政府有效指导下的市场运行模式。非遗产业化明显区别于一般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 其发展逻辑应该与公益性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具有内在的“耦合性”。即在发展过程中, 注重市场要素的引入、市场动能的激发、市场环境的营造、市场空间的拓展, 但必须将市场严格纳入到政府调控的范围中, 紧紧围绕“有助于非遗传承与保护”的议题, 隔离反向作用因素, 确保所有市场功能的发挥都服从与服务于这个主题。将市场从“主导力”、“指挥棒”的角色转化为“要素与资源的供给平台”, 最大化地发挥好“计划”和“市场”两种方式、两种手段的功能与作用。当前, 第三种模式是有效规避非遗过度产业化风险, 趋利避害, 实现非遗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三、非遗“过度产业化”的治理原则及治理机制

一是即行阻隔原则。非遗产业化和其他产业发展一样, 经历产业成长与发展的过程, 具有自我发酵、自我延伸效应, 产业发展进程中涉及面广、影响力大, 有些非遗项目在产业化进程中还涉及到较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投入, 涉及产业整体定位及对外形像建构等。面对非遗产业化进程中的越界行为, 不能采取渐进性阻止或者包容性处理的办法, 防止越界行为的持续发酵、不良产业效应的持续延伸, 甚至以既成事实的方式, 将过度产业化变为合理化、常态化。对非遗过度产业化行为, 必须本着社会效益至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至上的原则, 立即采取法律、行政、经济等综合措施加以果断制止, 不留任何越界行为的后续施展空间。

二是综合处理原则。非遗产业化与区域旅游及文化市场的开发密切相关。非遗开发热, 非遗过度产业化同样会累及服务业中介体系建设及配套环境营造、土地供给及文化投融资权益保障乃至基本建设的布局设计等, 涉及多种要素、各个环节。所以在非遗过度产业化的治理中, 必须始终坚持综合处理的原则, 着眼全局, 有效平衡非遗产业化所涉及的资金投入、土地使用、人员用工等方面的问题, 尊重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兼顾各个群体的利益, 努力形成一揽子的解决方案, 使问题的解决与各个利益主体人接受度紧密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 尤其要强调的是, 综合处理原则的建立旨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在全局层面把握关键与疏通矛盾, 形成整体性的解决方案。它并不排斥在具体工作推进过程中, 按照从易到难的原则, 建立梯级推进的路线图。

三是区别对待原则。非遗产业化项目存在多种形式, 非遗过度产业化危害性质与程度也存在明显差异。要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对于严重损害文化古迹、文化遗存、恶意曲解乃至低俗解读非遗文化内涵的行为, 要在立即制止的同时追究有关当事人及领导的责任, 并责令其澄清影响, 最大限度地恢复原貌, 减少损失, 要严格禁止出租非遗场所举办会所、从事商业活动行为。对于一些复制非遗历史古迹、借用非遗品牌, 机器化、规模化生产“类”非遗产品的企业, 则要严格规制其产品宣传界限, 向受众讲清其产品性质, 避免“类非遗”产品的蜂拥消减非遗的文化内涵、折损非遗的品牌效应。对于一些游离在合理“产业化”与过度“产业化”临界点的经营行为, 要积极加以引导与管理, 防微杜渐, 花最小的代价避免问题的发生。

在非遗过度产业化的治理中, 要建立相关职能部门联席工作机制。通过召开联席会议或者发布协办抄告单的方式。由政府文化部门牵头, 国土资源、财政、人力资源及劳动保障等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 协商解决非遗过度产业化所引发的问题, 兼顾彼此工作内容与节奏, 提出系统化的解决方案。文化部门是治理非遗过度产业化的主体, 负责协调相关职能部门, 做好非遗过度产业化的跟踪、监控、治理及善后各项工作, 具体可以责成文化部门某一职能处室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承担该项工作。

要建立健全非遗过度产业化治理制度为契机, 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系统化管理制度。要明确非遗过度产业化的治理制度。一是厘清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非遗过度产业化案例的定性依据及标准, 通过标准的确立, 更好地分析现状、厘清问题性质、增强预警效用。二是建立非遗过度产业化的预警、监控、处罚机制, 明确预警的标的物内容及采集方式、监控的手段与方式、处罚的标准及内容等, 做到各个环节层次相叠, 处罚执法有据。三是明确非遗过度产业化疏导与解决机制。即探讨以怎样的方式, 针对不同类型的非遗过度产业化状况, 进行分门别类的处理, 最大地消减风险, 减少不良影响, 更好地趋利避害。在这里, 尤其要重点强调前置管理机制的运用, 努力将问题解决在“未发”或“萌芽”状态。比如要强化审批环节, 对非遗产业化项目实行“一案一审”, 尝试发放牌照制度。通过非遗产业化经营主体定期报送经营动态数据及预防过度产业化专项指标内容, 文化主管部门不定期走访与抽测、群众及社会监督的方式对非遗产业化进程进行实时监控。根据不同的违规状况及潜在违规风险, 予以不同层级的警示。

要加强非遗多度产业化治理的保障。非遗过度产业化的治理既需要一定的物质支持, 更有赖于强有力的专业支撑。比如过度产业化的定义依据及标准、处罚的原则及方式等涉及到民俗学、文化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 需要相关专业的鼎力支持。在治理过程中, 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可以邀请相关高等院校、研究机构、行业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组建专家委员会, 参与制度设计、政策厘定、产业引导等, 为治理提供专业化的支持及强有力的保障等。

治理原则 篇2

使用除草剂应根据杂草和作物的生育状况,要适时、适地、适量、适用,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再结合耕作制度、栽培技术和环境条件采用适宜的.技术和方法.

作 者:于忠平李建辉 苏娟 高仁义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胜利农场机关,黑龙江,饶河,156324 刊 名:中国科技纵横 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 TECHNOLOGY PANORAMA MAGAZINE 年,卷(期):2010 “”(14) 分类号:S4 关键词:除草剂   药害   治理  

治理原则 篇3

关键词:税收法定原则;法律保留;程序法定;责任承担

中图分类号:F810.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6)03-0028-04

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一些税收优惠政策,这些税收优惠政策虽然对地方的经济增长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和税收管理的不断规范,地方政府所出台的不规范的税收优惠政策逐步暴露出各种问题,而问题的根源就在于这些不规范的税收优惠政策违反了税收法定原则。为解决出现的这些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第18条对实现税收体制、税收优惠政策的规范化进行了明确部署。对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治理,最根本的就是要严格依据税收法定原则,因为该原则中内含了税收优惠政策制定主体法定、制定与实施程序法定、责任机制的明确等要求,而这些也正是当下不少税收优惠政策问题之所在。

一、税收法定原则下的税收优惠政策

我国《宪法》第56条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这条规定可以看作是税收法定原则在宪法中的体现。具体到税收优惠政策,由于它是税收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因而同样需要遵循税收法定原则。通过对该原则深入分析,可以发现税收优惠政策在落实税收法定原则上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税收法定原则下的税收优惠要遵循法律保留。《立法法》第8条第八项规定了“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税收、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只能制定法律;第9条规定了授权立法及其除外事项;第10条则明确了在授权立法时,被授权机关应当严格按照授权目的和范围行使被授予的权力,被授权机关不得将所授予的权力转授给其他机关。《税收征收管理法》第3条对此亦进行了规定。分析上述法律规定可知,第8条与第9条的内容体现了法律保留原则,第10条体现了禁止转授权的法理,《宪法》、《立法法》以及《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表明,有关税收的事项是我国最高立法机关的专属权力,涉及税收的事项尚未由最高权力机关制定法律的,可以授权国务院先行制定行政法规加以规定。除法律和国务院行政法规之外,其他任何主体不得再通过任何形式创制有关税收的内容。未经授权而由地方自行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以及其他各种规范性文件,不能作为公民享受税收优惠待遇的法律依据。

其次政府税收优惠要恪守程序法定。根据程序法定,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包含以下的要义:一是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程序要具有合法性。在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时应当符合民主、公正的基本要求,要广泛吸纳包括利益相关方在内的广大纳税人参与立法过程,保证税收优惠的立法符合基本的程序要求;二是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程序要严格遵循法律规定。在税收优惠政策符合法律法规的情况下,税收行政机关要严格依照权限、时限等法定程序履行职责,从计算、减免到监督检查等都要有严格明确的程序作为保障,只要法律法规规定了税收优惠政策的,税收行政机关就要严格按程序实施;法律没有规定税收优惠政策的,税收行政机关不得超越权限、超越期限实施税收优惠。

最后是税收法定原则下的政府税收优惠要体现责任承担。“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在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时,必须严格按照《宪法》、《立法法》、《税收征收管理法》等规定的权限制定税收优惠政策的法律法规,严禁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及其财税部门之外的其他主体越权制定税收优惠,否则将会导致所制定的税收优惠规范性文件由于违法而无效;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遵循法定程序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不得滥用行政裁量权力给予不合格主体以税收优惠,不得越权实施减免税,也不得超越税收优惠的法定时效实施税收优惠,对违反实体及程序规范的,要承担法律责任。

二、现行税收优惠政策法治化的缺失

(一)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主体混乱,税收优惠“政出多门”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收回了地方制定税收的权力,由中央统一行使税收立法权,包括地方税在内的所有税收事项均由中央集中行使。1996年国家又取消了地方制定税收减免的权力,规定今后除国务院、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之外,其他各级地方政府、财政税务机关都不得行使减免税收的权力。[1]但是这样的规定并没有得到严格遵循,在税收优惠政策的实际制定主体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各级人民政府以及地方财税部门都制定了数量庞大的涉及税收优惠的政策文件。2013年6月,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所做的《关于201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中重点指出:“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较多,影响税收政策的统一性和公平性。至2012年底,已批准并正在执行的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有16种,涉及各主要税种;还有70多个地区以改革实验示范区等名义申请区域性税收优惠等待审批。”[2]这些税收优惠政策是在不同历史阶段为了实现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而逐步形成,由于制定主体的混乱,导致相互之间缺乏明显的协调与配合,有些优惠措施甚至存在矛盾冲突。“政出多门”导致的后果则是适用上的困难。

(二)政府制定与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的裁量性较大,缺乏明确的程序规制

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应该严格遵循税收法定原则,遵循严格的程序规制以保证税收优惠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尽管税收优惠政策更多的体现出授益行政的色彩,但由于这项制度已经突破了税负公平,是对特定群体与产业的特殊照顾,因而需要借助于正式的程序对其他没有获得税收优惠政策的产业与群体加以解释说明,让这些群体在正式的程序中加深对税收优惠政策的理解。但现实情况却是,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往往是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以一纸文件的形式单方面所做出,很难在制定税收优惠政策的过程中看到地方政府召集相关的利益方进行听证,更勿论在制定过程中相关的利益主体能够对税收优惠政策提出自己的看法。此外,税收优惠政策的“朝令夕改”也导致此类政策的权威性大打折扣。当国家的政策导向发生变化时,政府就会根据自己对国家政策的理解而直接变动已经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不能严格遵循规范性文件制定的程序要求,导致对同一主体和产业,由于国家政策的频繁变动而难以稳定地享受到优惠待遇。

(三)对违反税收法律规范的优惠政策,缺乏相应的法律责任承担机制

法治国家要求保障纳税人及社会公众的财产权益,因而对于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必须要注重法律责任承担机制的构建。虽然《税收征收管理法》第3条及第84条规定了法律责任承担机制①,但却过于原则,难以有效制止越权制定与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等行为。即便国家税务总局于2008年发布了《关于坚持依法治税严格减免税管理的通知》[3],但是此后不久就爆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一些地方政府打着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刺激地方经济发展的旗号,又擅自出台了减免税收、缓缴税收和豁免欠税等政策,以帮助本地区走出经济下行的困境。对此,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又于2009年联合发布了《关于坚决制止越权减免税加强依法治税工作的通知》。[4]正是由于责任承担机制的原则化和模糊化,导致这些文件在实际执行中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效,地方政府和部门仍然在越权出台违反税收法律规范的优惠政策;在实施税收优惠的过程中政府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三、基于税收法定原则推进税收优惠

政策的法治化治理

(一)明确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主体以贯彻法律保留原则

为实现税收优惠政策的法治化治理,中央在《决定》中明确提出了“税收优惠政策统一由专门税收法律法规规定”,对于法律法规的理解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区别就在于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是否属于这里的“法规”范畴。严格贯彻法律保留原则,此处的“法律法规”应做狭义层面的理解,即税收优惠政策只能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以及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所规定;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可以对法律、行政法规制定的税收优惠如何适用进行解释,但不能对制定出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实质性变更,且必须接受法律、行政法规的合法性审查,除此之外的其他任何主体都不得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对此,财政部部长也明确指出:“今后原则上不再出台新的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统一由专门税收法律法规规定。”[5]这就在国家顶层设计上明确了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主体只能是最高立法机关和最高行政机关。

(二)强化制定并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的程序规制

要实现对税收优惠政策的法治化治理,还离不开程序的规制。“程序的实质是管理和决定的非人情化,其一切布置都是为了限制恣意、专断和裁量。”[6]税收优惠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民主科学性要求社会公众能够参与到制定过程之中,凡是权益受到或可能受到税收优惠政策影响的主体,都有权利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法律保留原则要求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权力应该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以及国务院行使,在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时,应该建立公众参与税收优惠立法的程序机制:在税收优惠政策的动议阶段,应当广泛吸收纳税人参与其中,特别是那些权益可能会受到影响的产业、群体,更应当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在税收优惠政策的审议阶段,可以适当借鉴听证会的形式,由制定机关阐述该税收优惠政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再由那些没有获得税收优惠待遇的产业与群体等以询问,通过这样的审议形式,将纳税人的利益真正反映到税收优惠法律制度中。[7]规范和建构税收优惠政策的立项、审核、通过、修正等程序性机制,让纳税人真正参与其中,“既要包括税收优惠的受惠主体,又包括利益受损主体,这样才能使受到税收优惠影响的主体有机会、富有意义地参与到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并对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8],确保制定出的税收优惠政策能够得到包括纳税人在内的社会公众的理解与支持。

(三)健全税收优惠政策的责任承担机制

健全税收优惠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责任承担机制,是实现税收优惠法治化的重要保障。对此可以从两个层面着手:就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而言,按照税收法定原则以及法律保留原则的要求,只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可以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国务院财政税收部门在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下可以予以细化解释,但无权对法律法规进行实质性变更;除此之外的其他主体也无权对上位法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任意增添或删减。如果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越权行使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权,就会导致所制定出的规范性文件由于缺乏法律依据而被本级人大、上级行政机关等认定为无效;或者所制定出的税收优惠政策显失公正,不符合比例原则、裁量基准等评估要求,难以实现社会的实质性公平,那么这些税收优惠政策将会被撤销,同时相关行政机关及部门还要承担政治与法律责任。就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而言,地方政府及其部门虽然拥有一定的税收裁量权力,但是对于认定哪些主体享有税收优惠照顾时的此种裁量权力必须要严格限定在法定幅度和范围内,要严格按照裁量基准的要求实施税收优惠。当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滥用此种裁量权力,不公平地对待纳税人、实施的行为不符合裁量基准的要求时,纳税人可以起诉,要求政府及其部门承担行政责任。针对那些缺乏合法性与合理性、违反税收法定原则的税收优惠政策,要通过建立责任承担机制,以权责匹配来制约税收优惠政策的非法治化行为。

注释:

①《税收征管法》第3条规定:“税收的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法律授权国务院规定的,依照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任何机关、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擅自作出税收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和其他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第84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擅自做出税收的开征、停征或者减税、免税、退税、补税以及其他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的,除依照本法规定撤销其擅自做出的决定外,补征应征未征税款,退还不应征收而征收的税款,并由上级机关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参考文献:

[1]伍舫.中国税收优惠指南[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1:39.

[2]刘家义.国务院关于201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EB/OL].[2016-01-10]. http://www.npc.gov.cn/npc/cwhhy/12jcwh/2013-06/27/content_1798983.htm.

[3]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坚持依法治税严格减免税管理的通知[EB/OL].[2016-04-13].http://www.ctaxnews.com.cn/

www/detail/ntdetail.jsp?DOCID=10263.

[4]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坚决制止越权减免税加强依法治税工作的通知[EB/OL].[2016-05-13].http://www.

chinatax.gov.cn/n1586/n1593/n1685/n1686/c137179/content.html.

[5]中国新闻网.中国财政部长:原则上不再出台新区域税收优惠政策[EB/OL].[2016-04-27].http://finance.

chinanews.com/cj/2013/11-21/5530751.shtml.

[6]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另一种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1993(1):87-89.

[7]张守文.财税法疏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3.

[8]施正文.税收程序价值导论[J].财税法论丛,2003(2):203.

Governance on Preferential Tax Policy under the Guidance of Statutory Taxation Principle

GE Wei

(Law School,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430073, China)

Abstract: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preferential tax policy should follow statutory taxation policy. If there is no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 State Council should first set out administrative law under the authorization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nd then the fiscal and taxation department of the State Council should interpret the administrative law in details. To formulate and implement the preferential tax policy, the governments should follow certain legal procedures strictly and undertake their respective legal liabilities. They should conduct legal governance on preferential tax policy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such as legal reservation, statutory procedure, liability bearing, etc. In this way they can realize the legal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of preferential tax policy.

废水治理原则及处理方法的建议 篇4

1.1 物理方法物理方法包括:

1.1.1 均化和 (或) 贮留。

使废水流量和含的污染物浓度均匀化, 以便后续处理能正常进行;1.1.2筛滤。除去废水中较大悬浮物质;1.1.3沉淀。除去废水中密度大于废水的悬浮物质1.1.4浮上。除去废水中密度小于废水的物质 (如油) 等;1.1.5过滤。一般有重力、真空、压力、离心力四种过滤方法, 用滤布、滤料阻留除去废水中较小悬浮物质;1.1.6泡沫分离。利用喷气器喷出的小气泡在废水中上升时吸除废水中的污染物, 如表面活性物质 (如洗涤剂烷基苯磺酸盐 (ABS) ]和悬浮固体物。吸附污染物的汽泡上升到达液面后可被移出, 在气泡器中消泡后即形成浓缩的废液。可除去大部分ABS和某些悬浮固体物;1.1.7吸附。废水通过固体吸附剂, 吸附除去皮水中的污染物;1.1.8超滤。依靠一种超过滤膜, 裁留如蛋白质等分子量较大的粒子, 而分子量小的盐、塘、水则可滤过此膜得以分离;1.1.9反渗透。依靠一种反渗透膜, 当加压废水时, 只能把水相类似小分子物 (可透过膜) 与溶解盐 (它电离出来的离子因形状太大, 而不能透过膜) 分离, 从而除去溶解盐;1.1.10扩散渗析。应用选择性膜, 使膜的一侧含酸 (或碱) 。该膜能选择性地只将酸 (或碱) 扩散渗透到另一侧水中, 从而可使酸 (或碱) 与盐分离;1.1.11磁力分离。借外加磁场的作用, 将水中具有磁性的悬浮固体吸出。已成功地用于高炉煤气洗涤水、炼钢烟尘净化废水、轧钢废水、烧结废水及其它废水的净化;1.1.12电渗析。废水中的离子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能优先地透过某一种类离子的选择透过性膜, 结果导致膜的一边的这些离子浓缩, 另一边的离子淡化, 从而使电解质分离出来 (起浓缩作用) ;1.1.13蒸发。使废水达到沸点将水气化, 从而分离出来;1.1.14蒸馏。利用废液中各组分挥发性的不同, 而分离废液中各组分的方法。将废液加热至沸, 在所生成的蒸气中比原废液含较多的易挥发组分, 而在剩余的混合液中则含较多的难挥发的组分, 因此, 可使混合物中各组分得到部分或完全分离。

1.2 化学方法, 化学方法包括:

1.2.1 中和。

对含酸性或碱性的物质进行中和, 以便使废水中的p H达到中性 (或近似中性) ;1.2.2凝聚沉淀。向废水中加入凝聚剂, 使其悬浮物质或胶体粒子通过静电、化学和物理作用, 聚集加大粒子, 加速沉淀, 可达到除去难于沉淀的悬浮物质或胶体粒子的目的;1.2.3化学沉淀。向废水中加入某些沉淀剂如石灰、苛性铀、碳酸钠、硫化氢等, 使废水中的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难溶的沉淀物, 然后进行固液分离除去污染物;1.2.4离子交换。通过离子交换剂与废水中的离子之间发生可逆性的离子交换, 而使废水凉化或回收某种污染物如某种重金属离子;1.2.5萃取。利用废水中的某些溶质能溶于某种溶剂如醋酸丁酯的性能, 可将此溶剂与废水相混, 使废水中的溶质转移到溶剂中, 从而废水得到了净化, 溶质可从溶剂中回收;1.2.6液膜萃取。先把含有表面活性剂 (一般均有) 的萃取剂与反萃取剂 (如Na OH) 溶液制成油包水型的乳状液滴。而后乳状液滴与含有被萃取的污染物如含酚的废水接触, 污染物 (如酞) 被萃取进入油膜, 再反萃取进入油膜内的反萃取剂 (如Na OH) 溶液中。后分离出乳状液滴, 破乳后可把污染物如酚分离出来;1.2.7湿法燃烧。将含有较高的有机物废水, 用高压泵打入一种反应器中, 使有机物在废水中呈悬浮或溶解状态;并很快地被氧化, 从而除去有机物, 氧化同时产生的热量可加以利用。废水中如含有无机物, 固废水的汽化, 无机物可以回收或回用;1.2.8电化学氧化。利用电解槽的阳极能接受电子, 相当于氧化剂, 氧化废水中的污染物, 使之成为无害物质。如含氰废水、含酚废水的电化学氮化; (9) 电化学还原。利用电解相的阴极能给出电子, 相当于还原剂, 还原废水中的污染物, 如重金属离子铜、铬等。沉积于阴极上的重金属离子, 可加以回收。

2 废水处理方法

2.1 基本原则

2.1.1 改善生产工艺, 减少废水量。

对于环境工程技术人员.应该深入生产第一线, 改革生产工艺, 加强管理, 尽量减少废水排放量和废水浓度, 以减轻处理构筑物的负担, 从而节省处理费用。

2.1.2 重复利用废水。

将工业废水经适当处理后重复或循环使用, 使废水排放量减至最少。水在循环使用中积累的杂质, 应采取适当处理措施去除, 这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 也是解决水资源贫乏的重要途径。

2.1.3 回收有用物质。

工业废水中的污染物质, 都是生产过程中进入水中的原料成品半成品等, 如果把这些物质加以回收, 便可变废为宝, 化害为利, 防止污染创造了财富。

2.1.4 对废水进行妥善处理。

废水经过回收利用后, 可能还有些有害物质随水流出, 也有些无回收价值物质随废水排出, 生活污水含有大量有机物质, 如不处理排入水体也会恶化环境。因此, 必须从全局出发, 加以妥善处理, 使之无害化。

2.1.5 对处理技术和工艺的选择应先进好用, 同时经济合理。

2.2 废水处理的基本方法

废水处理的方法很多, 归纳起来可分为物理法、化学和物理化学法等。

2.2.1 物理法:

是利用物理作用来分离废水中悬浮物, 在处理过程中无化学反应产生。例如沉淀法, 可去除废水中相对密度大于1的悬浮物;气浮法则可去除相对密度小于1的悬浮物及乳状油污;筛网和格栅可以去除粗大悬浮物和漂浮物。

2.2.2 化学和物理化学方法是利用化学或物理化学作用来处理废水中的胶体物质或溶解性物质。

例如中和法是利用酸碱中和处理酸性或碱性废水的方法。

2.2.3 生物法是利用微生物作用, 使废水或污水中溶解的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的过程。

根据微生物的类别, 分为好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

按照不同的处理程度, 废水处理系统可分为-级处理、二级处理和三级处理。

一级处理只去除废水中较大的悬浮物质。物理法中的大部分方法用于一级处理;二级处理是去除废水中呈溶解和胶体状态的有机物质。生物法是最常用的二级处理方法;三级处理也称高级处理或深度处理。当出水水质要求很高时, 为了进一步去除废水中的营养物质 (N、P) 、生物难降解的有机物质和溶解盐等。对于某一废水来说, 究竟采用哪些处理方法, 选择怎样的处理流程, 需根据废水的水质、水量、回收价值、排放标准、处理方法特点及经济条件等因素, 必要时还要通过调研, 甚至试验研究, 做出技术经济分析后决定。

城市生活污水的水质比较固定, 已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处理流程 (见图1) 。

摘要:废水种类繁多, 成分和性质差异很大, 治理的目标要求不尽相同, 方法也多种多样。因此, 有必要首先对废水处理所应遵循的共同原则, 常用的处理方法以及如何选择处理方法等, 有一个概况的了解。

关键词:废水,治理原则,处理方法,建议

参考文献

煤矿采空区的治理原则及技术手段 篇5

关键词:煤矿,采空区,治理

0 引言

某市西北段有26.83千米的环城高速公路,其中采空路段就占到16处,总长度为6342米,总面积达到862342平方米,这些采空路段长短不一,零散的分布在整个公路里程中,还有体积为720517立方米的空洞,分布于三个规模很大的矿区并十多个小型的煤矿地区,要进行治理的采空区主要有3#以及7#两处。这些区域的埋深范围为30~140米;其回采率范围是35%~94%,此外还有范围为37%~100%的剩余孔隙率。已发生塌陷、并波状沉陷的区域,通过全面的分析最后得出,这些区域不管是剩余倾斜阿值还是曲率值以及水平变形值等都超过规定的变形值标准,采空区的稳定状况可以分为欠稳定和不稳定两种,对路线的作用程度可以分为较重与严重两类。

1 采空区在进行治理的过程中的技术规范以及原则

1.1 采空区在治理过程中的原则

(1)为了明确采空区在空间方面的具体实际,包括发展状况以及变更设计,所有的采空区要准备不低于3份的地质断面图,关于全取芯孔的安置,要以5%~10%的全部注浆孔为依据。(2)在进行采空区治理的时候,设计方通过动态设计,并结合以前设计勘探的具体实际,在施工过程中同时进行采空区的大小以及深度并边界等内容的改进,参考注浆钻探孔的相关资料对设计不断改进完善,以使采空区有一个良好的治理结果。(3)治理采空区的步骤:帷幕孔优先,注浆孔随后;边沿孔优先,中间孔随后;深部孔优先,浅部孔随后。(4)治理完成的采空区路段情况。地基变形程度必须符合公路工程关于地基稳定的标准。也就是说治理完成后的采空区路段对公路的正常施工以及正常运营不产生重大影响例如发生变形等,为公路的顺利运作提供一个保障。

1.2 采空区在进行治理过程中的技术规范

该工程主要依据的是《高速公路采空区(空洞)勘察设计与施工治理手册》来开展招标以及设计工作的,该手册是由该省的交通厅负责制定的,此外还参考《高速公路下伏采空区治理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招投标》以及一些相关的关于治理公路路段采空区的成功经验,在这个基础上开展了采空区的治理工程。

2 采空区在进行治理过程中的处理措施

现今关于采空区的治理大体包括灌注支撑措施和充填注浆措施。以该处采空区的特殊形成状况、以及其回采率并空洞的体积等具体实际为依据,因为和该处相比而言,其他处的采空区采深具有较高的平均值和程度很大的冒落、其上覆岩体发生破碎以及地形具有较大的变形值,在对两种措施进行分析的并实践的基础上,最后决定通过全孔一次注浆的措施进行解决,这样的话不仅有利于对冒落带的其他沉降空间进行有效的填充,而且有利于加固裂隙,此外,还能使注浆质量优良,最大程度的减少注浆材料的使用,至于那些掉钻情况显著的帷幕孔以及注浆孔最好把投砂器安置在孔口,在孔内放入石屑以及矿渣等物质,这个过程可以借组投砂器等来实现,所以关于该高速路中16处需要进行治理的采空区的处理措施是:充填骨料结合注水泥粉煤灰浆的解决办法以及只通过注水泥粉煤灰浆的解决办法。

充填骨料基本应用在还没有彻底塌陷的采空地区,在其很高的空洞处应用较多,图1是其施工步骤示意图。

在施工过程中,要是采空区需要进行治理的地段和现采区紧挨的话,需要把阻浆墙安置在其基本的巷道内,这样的话,不仅能降低注浆量损失程度,而且还可以使采区在生产的过程中更加安全可靠。

3 在进行采空区治理过程中的技术手段

3.1 关于注浆钻孔的步骤

孔位测量在完成放样以后,帷幕孔优先,注浆孔随后,以较低位置的地板标高处的灌浆孔为出发点,最后到达较高位置的底扳标高处。对每一个灌浆孔必须经过测量定点→安装钻探设备→技术指标校正→钻探→测孔斜→终孔报验→提交钻探成果资料。

3.2 浇铸孔口管的方式

(1)单层问题:首先让有法兰盘一侧的50毫米注浆管放到注浆孔变径位置,接着通过一些碎石以及粘土等物质堵塞法兰盘和孔壁中间的缝隙,最后通过1:2比例的水泥浆把注浆管和孔壁粘住。(2)多层问题:如果钻孔钻达到了基岩下5米的位置,就把1∶2比例的水泥浆灌进孔底,接着再将准127毫米的套管放在孔底,当水泥完全凝结以后孔口管浇铸工作就算结束。最好把占2%~5%比例水泥重量的速凝剂混入水泥浆液内,尽快让套管和孔壁凝结。

3.3 关于注浆操作的工艺过程

灌浆孔施工步骤例外,针对窜浆孔采取的灌浆要先进行考虑。所有的灌浆孔在实施灌浆的过程中,一定要按这样的步骤进行,即首先是造浆和检测浆液的性能指标,其次通过泵压进行浆液的输送以及灌浆,接着是泵量、以及对孔口的压力进行经常性的观察并做好记录,以及符合单孔结束要求,最后是做好终注报验和水泥砂浆封孔以及把灌浆成果的所有资料进行提交。具体情况见图2。

4 采空区治理质量的一些控制办法

4.1 成孔工艺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1)对级别为3~8范围的可钻性岩石进行钻进,钻头的压力范围一般是40~60MPa。(2)在对软硬进行换层的过程中,要注意慢转,以及轻压,最好是在30~40MPa范围内。(3)准91mm钻头钻进时,采用清水钻进而不用泥浆钻进,以免泥浆堵糊岩石裂隙,影响注浆;钻进时,建议使用钻铤,以控制钻孔的垂直度。(4)开孔时要使天轮中心、立轴中心、钻孔中心3点在同一垂线上。立轴导管与主动钻杆空隙过大时,要及时更换。(5)作好钻探原始记录和岩芯编录工作,对具有代表性的岩芯进行详细编录,装箱保存备查;并认真编制实际钻孔状图作为钻孔最终成果资料归档;对突然漏水掉钻、埋钻、掉快、卡钻等现象要详细记录其深度、层位和耗水量。(6)对钻具进行经常性的检验,以确保其没有弯曲情况,避免通过弯曲的钻杆进行钻进。

4.2 浆液制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浆液的制备过程要注意这些问题:(1)要对原材料进行准确的计量:用一定的容器对水进行计量;以袋计量水泥;用定量容器进行粉煤灰的计量。必须通过磅秤对水泥以及粉煤灰的计量结果进行抽查;(2)浆液的配制要以设计也可以是现场试验且被上级认可的浆液配合比为依据,并对浆液的所有指标进行随机的抽查;(3)浆液在进行制备搅拌的过程中,一定要通过两级,以一次的制浆量为标准,二级搅拌池的大小要是一级搅拌池的1.5到2.0倍;(4)搅拌机的最大搅拌量要满足注浆泵的排量,在规定的时间内,实现注浆材料向均匀浆液的转变;(5)以单池为例,一级搅拌池每搅拌一次的时间要大于等于10分钟,浆液在二级搅拌池内要保持4个小时以下的时间;(6)在一级搅拌池内,投入制浆材料的顺序是:先是水、接着是水泥,最后是粉煤灰。

4.3 注浆过程需要注意的问题

(1)注浆步骤:路线边缘的帷幕孔优先灌注,中间注浆孔随后灌注。(2)帷幕孔灌浆:帷幕孔灌浆是确保整个治理工程的关键,亦是治理工程难度最大的环节。依据帷幕孔成孔过程中的岩芯破碎程度、孔内循环液的漏失及钻进过程的掉钻、卡钻等现象,判断孔内采空区空洞、孔隙的大小,以选择确定灌注浆液的类型,即水泥粉煤灰浆或水泥粉煤灰砂浆。帷幕孔注浆,宜采用定量定压分段注浆方法施工。为了使帷幕孔注浆浆液尽快凝固形成帷幕,在浆液中渗入水泥重量2%的速凝剂,并采用定量定压分散注浆方法施工,以达到快速凝固的目的。当地下采空区空隙较大时,可采用钻孔内边投干料充填,边注浆的施工方法。在孔口安装投砂器,将石屑、矿渣、砂等骨料通过投砂器投入孔内,边投边注浆。(3)注浆孔的灌注过程:在还未开始注浆前,要注入超过10分钟时间的清水,使岩石之间的裂缝无阻塞,这样的话,浆液容易扩散;在注浆的过程中,浓度小的浆液优先,浓度大的随后。在注浆过程中,要不断对泵吸浆量以及泵压进行观察,并对相关的变化做好记录,采集数据,并以灌注的具体实际为依据不断进行注浆量及其浓度的调节。在短时间内,要防止注入很多水泥粉煤灰浆,要是灌浆量很多的话,要通过间歇方式进行注浆工作,也可以把漏斗形状的投砂器安置在孔口,在合适的时候通过浆液把砂、以及矿渣等物质放在孔内,也可以把占到2%水泥重量的速凝剂放入浆液中。

5 结语

因为高速公路采空区还没有一个成熟的标准去规范治理过程,有的只是一些相关的经验,以上的观点是在综合参考晋城市的一段环城高速公路存在的采空区在进行治理过程中采用的设计方案并施工过程的具体实际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希望文章能有助于改进采空区的设计方案以及规范施工过程。

参考文献

[1]范立民.论保水采煤问题[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5,33(5):50-53.

[2]《地基处理手册》(第二版)编写委员会.地基处理手册(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高速公路采空区(空洞)勘察设计与施工治理手册[M].山西省交通厅,编制,2001.

[4]高速公路下伏采空区治理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招投标[M].河南省地球物理工程勘察院,编制,2001.

[5]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晋城环城高速公路采空区治理设计文件,2001.

[6]魏秉亮,范立民,杨宏科.浅埋近水平煤层采动地面变形规律研究[J].中国煤田地质,1999,11(3):44-47.

[7]范立民.王国柱.萨拉乌苏组地下水及其采煤影响与保护[J].采矿技术,2006,6(3):422-425,428.

[8]杜涛.京福高速徐州段某煤矿采空区治理钻孔施工工艺[J].西部探矿工程2008,12(8):11-12.

[9]姚建明,蒋泽泉,冯斌.西延公司神延铁路常兴段采空区治理工程冒落区注浆治理工程[R].榆林:陕西省煤田地质局一八五队,2006-1.

治理原则 篇6

一、中国农村环境问题的成因

(一)现代化农业生产造成环境破坏

在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农业生产都采取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以资源浪费、乱开滥垦为农业发展基础;加之中国也是世界上化肥年使用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并且有效利用率之低,流失率之高,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了保证粮食供应,加剧开发土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过度使用土地资源,就成为广大农村地区的普遍做法,给农村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和破坏,严重危害农村居民生活健康。

(二)地方政府责任缺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这一发展模式也存在严重缺陷: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片面追求国民生产总值,片面追求人们消费增长,以过度消耗资源、浪费资源和破坏生态、污染环境为沉重代价。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 年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第一次将环境问题与发展联系起来,报告指出,人类目前所面临的严峻的环境问题,根本原因在于人类不恰当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由于上级部门往往将经济增长作为对基层干部考核的评价指标,加之地方官员普遍缺乏环境意识,不懂何为生态平衡,使得大部分地方政府都将经济增长视为最重要的发展标准———不仅未将环境保护纳入政府工作目标,反而单纯为追求产值的稳定增长,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不惜降低门槛招商引资,甚至不顾后果引来重型污染企业。他们对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甚至为企业的违法污染行为提供行政保护。

(三)生活污染加剧环境恶化

农村生活污染主要来自生活废水、厨房垃圾、包装废弃物、废弃一次性用品、废旧衣物等。由于目前许多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落后甚至没有处理设施,部分农民环保意识薄弱,将许多难以回收利用的固体废弃物随意丢弃在房前、屋后、水边、路旁,更有甚者直接将河道变成天然垃圾桶。久而久之,这些垃圾混合在一起腐烂、发臭,甚至发生化学反应,不仅会释放危及人体健康的有害气体,而且垃圾的渗滤液还会污染土壤和水体,进而影响农产品的品质,最终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四)农民自身环保意识薄弱

调查结果表明,公众的环境意识,环保行动的参与程度与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中国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快,但大部分农民由于文化水平低,环境意识并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表现为:为获取短期经济效益而不惜大肆损害环境,过度砍伐,过度开垦,造成严重土壤破坏;农业生产中滥用化学农药导致水质、土质下降,等等。农民的所有这些旧观念都直接或间接促使着对农村环境的破坏,难以适应农村环境形势变化的需要。

二、中国农村环境问题治理原则

(一)坚持城乡统筹的原则

中国城乡之间虽存在一定的地域分隔,但城乡环境同属于一个整体,二者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然而中国环境保护长期侧重城市,使得农村环境不断恶化。为了改善农村环境,推动城乡环境保护共同发展,应彻底改变环境保护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把城乡环境保护放在同等重要位置统筹规划、全面治理。应加强机制建设,制定环境卫生标准与责任区制度,广泛开展美好乡村评比活动;加大环保资金支持和环保设施投入,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完善农村环保法律法规;抓好农村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工程建设,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发展农民环境保护组织,加强农村环保宣传教育工作,努力营造大家齐动手,人人都参与的良好氛围,发挥村民自身力量美化生活环境。

(二)坚持协调发展、环境(局部)优先原则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然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恶化以及自然灾害频发,已成为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因而,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又要满足后代实现资源永续利用的环境。因此,农村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甚至在一些特殊层面,充分突出环境效益优于经济效益的原则。日本学者岩佐茂指出,环境与经济之间协调发展有两种方式:一是以不构成经济增长障碍为前提去协调环境与经济之间关系,即以经济增长为主兼顾环境保护;二是完全以环境保全为出发点去协调经济发展,就是在优先考虑环境保护的前提下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事实上,如何协调环境与经济发展一直就是困扰中国的一个问题,至少就目前来说,中国尚未按照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去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并且,在中国,不是所有的农村都必须有,坚持环境优先,是在局部地区首先确立环境优先的原则,即环境(局部)优先。

(三)环境治理的渐进性与连续性相结合原则

近五十年来,中国农村不惜牺牲环境,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做法,必然导致农村环境恶化的缓慢积累。同样地,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修复治理也只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渐变过程。农村环境治理的连续性指的是当代人在制定环境治理方案过程中,应同时考虑后代人环境治理方式的连接性,尽最大可能避免后代人在环境治理中面临障碍性困难,所以说它具有连续性。要彻底改变农村普遍的生态环境问题,就必须坚持渐进性与连续性相结合的原则。

(四)村民自治的原则

环境保护应以教育为本。要做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就应向村民宣传环保知识,推广环保技术,努力提高其环保意识。首先,在农村各中小学开展绿色进校园活动,通过征文、绘画、废物利用手工制作等比赛活动,提高中小学生的环境意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行为规范,做到环保工作从娃娃抓起;其次,对广大村民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动员村民自觉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引导村民关注、理解与支持环保工作,提升农村整体环境质量,扎实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治理原则】推荐阅读:

教学原则08-29

分级原则07-14

八大原则07-15

心理原则07-16

事由原则07-17

自动原则07-18

人本原则07-19

保障原则07-20

礼貌原则07-21

民法原则05-10

上一篇:舒适护理模式下一篇:环境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