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思索

2024-12-08

教学思索(共12篇)

教学思索 篇1

(一) 知识层面

系统全面的知识是一个老师上好一堂课的基础。老师的知识犹如一桶水, 能传授给学生的也就是一碗水而已。老师的知识容量越大, 见识越广, 学生收益越多。老师知识层面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 (可以说是终生的) 过程, 不能要求或设想一天、一年老师的知识层面就能达到很完美, 这样要求本身就是不现实的。现在的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 作为一个人要活到老、学到老, 作为一名老师更要不断求索。老师的知识层面越高, 对问题的整体把握就越到位, 分析就越透彻, 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更接近事物的本质。

(二) 正确认识物理学科特点

高中物理、数学等学科比较难学确实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特别是物理学科, 学生反响比较强烈, 投入和收获往往不成正比。其实, 并不是物理学科特别难学, 而是物理学科特点太鲜明。物理学科要讲授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而物质运动的规律是通过物理概念来表述的, 物理概念是对实际物体和现象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可以说物理课上讲授的知识是来源于实际生活而有别于实际生活, 并和实际生活有紧密的联系。物理学科难学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老师的因素;再者学生的因素。老师对知识理解不透、或者老师对知识虽然理解却不能很好的表达给学生再者即使老师讲得很到位,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上面两个方面相比, 老师的因素更关键一些, 也就是说, 物理学科的特点对物理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理老师不但要对知识融会贯通, 而且要善于表达, 要有相应的方法。物理课堂讲授的内容各种各样, 但都离不开生活实践, 物理课堂教学联系实践这是物理学科有别于其它学科的一个鲜明特点, 把握并重视这个特点对物理课堂教学至关重要。联系实践贯穿于物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导入新课、讲授概念、讲解规律、实验探究等等。联系实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降低知识理解的难度、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素养。作为一名物理老师, 在生活中多观察, 留意物理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在备课时更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重视联系实践, 可以把深奥的知识讲得深入浅出、趣味横生, 把死板的教材讲得生动起来。物理学科要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 在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当中, 遇到的最多的是“对象”——谁、“过程”——干什么、“规律”——为什么。物理学科的这种特点要求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地培养学生关注“对象”、“过程”、“规律”的学习习惯和解题习惯, 这样物理学习起来会有路可循, 老师教起来会得心应手。物理学科要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 “概念”是一切物理问题的根源。物理教着难, 学着难, 物理概念是所有问题的症结所在。经常有学生讲听不懂、题看不懂, 因为他们对物理概念模糊、曲解。物理问题要通过概念来给出、物理规律要通过概念来表述, 物理概念犹如物理大厦的砖瓦, 所以作为一名物理老师要重视概念的教学, 不但把概念讲透彻、还要让学生掌握扎实。

(三) 结合物理学科特点, 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

物理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物理实验法、自学法、练习法、演示法、问题法。谈话法:通过师生的问题性的对活活动来传递和交流信息, 能较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有一定的作用。讨论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 事先提出问题, 学生通过各种途径, 包括课本、教学参考、其它阅读文献、网上查询, 或亲自进行各种观察、实验获取与问题有关的各种资料, 然后在课堂上开展讨论, 以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自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让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手段。自学包括阅读、思考、推理、记笔记、探究等多方面的能力, 这些能力在课堂教学的各环节都非常重要。练习方法:练习对于学生知识的巩固、深化和迁移有着重要作用。练习通常有两类:一类是巩固性练习, 另一类是发展性练习。演示方法:演示是指在教学中出示某些能被感知的事物以便学生形成表象。演示能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一定的客观事物, 为理性认识打下基础。演示分为静物演示和动态现象演示, 前者包括实物、模型、图片等的演示, 后者包括实验演示、活动图像演示。问题方法: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应该从提出问题开始, 在分析问题过程中得以发展, 并从解决问题中获得能力。问题的提出一般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由教师提出的。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 诱导学生深入思考;另一种由学生提出, 教师应鼓励和提倡, 并有意识培养学生大胆提问。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物理教学也应以实验为基础, 应重视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 将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充分地、真实地展现于学生面前, 让学生感知, 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运用实验方法研究物理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自始至终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 其目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课堂思维的积极性, 掌握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培养和发展学生质疑提问、求异思维的能力, 培养其科学素养和学科精神。

(四) 物理教师自身的素养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 有娴熟的教学技能和方法, 还应当有良好的素养。不但以物理知识和教学方法来征服学生, 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 还应当以个人魅力来赢得学生的喜爱。

参考文献

[1]阎金铎, 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2]阎金铎.中学物理教材教法[M].北京师大出版社, 2002.

[3]许国梁.中学物理教学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

教学思索 篇2

一、古代文学研讨性教学模式的内涵和特点

长期以来,“讨论法”和“研究法”经常作为两种孤立的方法在教学中运用。而古代文学课程研讨性教学模式,作为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型教学模式,将研究和讨论两种方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是一种通过精心设计,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主动探究的过程式、情境化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学生主体活动的中心性,尊重学生自身发展规律,以求知、创造、主动发展、培养个性为宗旨,使每个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主体地位,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古代文学课程研讨性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发展学生探究思维为目标,以课程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方法,可以有效地延伸学习时间和学习过程,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研究和关注的是,该模式有效地利用了课外、课内两个课堂,实现了学生的探索研究在课堂之外、讨论提升在课堂之内的目的,使课内、课外成为有机结合的“大课堂”。

二、古代文学课程研讨性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全面深刻地认识教材,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全面深刻地认识教材的基本特点。古代文学不但知识丰富而且也是一门充满理性思辨的学科,其教学应包括知识积累、思维训练、能力培养等多个层次。古代文学课程内容包括文学史和作品选两大版块。文学史的基础知识、发展线索、时代特点以及文学流派、体制、作家、作品等,都属于知识积累。文学发生的深层原因、时代风

格的归纳总结、经典作品的审美感悟等则属于思维训练。因此,文学史教学应着眼时间,重点训练学生的宏观视野;作品选则应着眼空间,重点培养学生对于作品的感性认识和分析能力。[2]基于以上认识,古代文学实施研讨式教学的基本思路是:文学史以讲授为主,勾勒文学发展脉络,介绍研究方法,适当选择穿插研讨性教学。如:我们在介绍司马迁的生平经历与《史记》成书过程的有关内容时,不是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地讲,而是重点抓住司马迁遭遇李陵之祸后发愤著书的经历,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司马迁写作动机的调整,讨论《史记》这部巨著的丰富内涵以及对我国文学发展的影响。作品选则要求学生精读指定作品,如《史记》中的《项羽本纪》。由于《项羽本纪》是重点研读篇目,因此,我们抓住项羽这个人物的特点展开讨论:将《史记》其他篇目中有关对项羽的评价与本篇对项羽的评价进行对比、讨论,将本篇中刘邦与它篇中刘邦形象特征进行对比、讨论;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掌握了《史记》的互见法以及塑造人物的各种方法。另外,我们还将刘邦、项羽的成败进行了对比,以让学生体会本篇中作者司马迁对悲剧人物项羽的无限感慨之情。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这种研讨式学习,拓展了阅读面,培养了思维能力,也陶冶了情操。

第二,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古代文学教学内容丰富,因此要合理安排,争取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取得最高的教学效率。教学内容可分解为学生自学、课堂讲解和专题研讨三个部分。自学部分,我们针对每一专题教学内容中的基础知识如作者生平、作品版本及主要内容、流派构成及代表人物等,安排学生以课外自学掌握;课堂讲

解部分针对重点和难点,如重要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重要文学思潮及成因等,在理论授课环节予以讲解,同时注意介绍基本研究方法;专题研讨部分,则围绕重要作家和作品进行专题探索,提出讨论的目标及原则,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小组研讨和课内集体研讨。例如:讲明清文学,重点是小说,而小说的重点又是“四大名著”,因此我们就《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分别进行了专题研究,从小说的社会背景、人物形象、文学价值等方面,组织学生收集资料进行了研讨。

(二)合理设计教学步骤,有效控制研讨过程

第一,明确研讨内容,成立研讨小组。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重点设计研讨过程,明确研讨项目。教师提前布置好本专题的研讨题目,并进行解说,让学生明确本次研讨活动的目标、形式以及研讨的角度和方法。小组是一种高效学习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促进共同提高,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每个小组原则上以 4-6 人为宜,以学生自由结合为主。以唐、宋、元、明、清诗歌教学为例,教师要求小组既要进行对唐、宋、元、明、清诗歌作横切面式的个体解剖,又要作诗歌发展演进历程纵向规律的分析。小组成员每人负责对一个朝代诗歌的规律进行分析与总结,最后再汇总并分析诗歌的演进历程。

第二,小组课外收集资料,形成研讨观点。这一步骤是研讨性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该步骤通过学生查阅文献、收集资料、研讨并形成观点等过程,锻炼和培养学生获取信

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融会贯通知识的能力。我们要求各研讨小组按照研讨任务提出 3-5 个核心问题进行研讨,成员之间通过信息交流、资料的共享、比较各自研讨方案的优缺利弊,最终形成小组的研讨成果。比如就《三国演义》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作探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先在课外收集相关研究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筛选、提炼和吸收,再独立思考,写发言提纲,经过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参加班级讨论。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分析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第三,学生课堂研讨答辩,教师总结提升。在课堂研讨阶段,各研讨小组依次陈述对研讨内容的认识与观点,教师和其他小组进行提问,研讨小组成员进行答辩。课堂答辩过程是研讨小组对整个研讨内容进行分析总结的过程,也是各个小组展示思维方法、交流得失的过程。通过答辩和总结使学生体验研究过程,获得了做研究的思想和方法。课堂研讨结束后,指导教师再对整个研讨情况进行总结,指出问题和不足。

(三)改进课程考核、考试办法

平时做一两次作业、期末一张试卷是古代文学课程常见的考核方式,这属于典型的终结考核。这种考核方式造成了大多数学生考前突击准备、考后一无所知。在古代文学研讨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的考核与考试将是具有关键引导作用的核心要素。笔者认为考核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平时成绩,占 40%,主要包括研讨小组的课下准备情况、课上的研讨评价、自学情况、出勤等;第二部分是书面考试,占 60%,考试内容应当涵盖“基础知识”、“小组研讨”、“创新思考”三部分,既

音乐教学改革的思索 篇3

【关键词】个性培养;教学过程

音乐教育的任务应该为众多的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着想,让他们在愉快的音乐教学活动中,自觉主动地感受音乐,自己动手去创造音乐,从而获得音乐素质的提高,智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

通过以往音乐教改的实践深深感到教改的关键首先是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教师要勇于否定固有的“经验”,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敢于探索,不断前进。

一、教师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音乐教学要以素质教育为基础,要想使素质教育落实到音乐教学中,是我们教学应重视的问题。学校工作主要以教学工作为主,所以说素质教育是通过各科教学来完成的。但实际上在各科教学中较多的是只重视本学科的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对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不重视。以音乐教学来说,多少年来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因为是一种技術课,它是传授音乐知识,技能技巧的。所以音乐课一直被看作是技能技巧课。音乐教学方法也以“教音乐”为宗旨,教师的教学目标往往停留在“帮助学生顺利地学会教材规定的内容”,教师的注意力必然集中于唱歌、识谱、乐理、欣赏等技能技巧的传授和训练,而忽视了对人的素质、能力,特别是个性的培养。音乐是艺术,是必须要掌握一定知识、技能技巧才能表现的,但是艺术的音乐关键首先要是人有表达音乐的情感和欲望,特别是孩子首先要让他们愿学,乐学。有感才有受,有感才有智。要不然再简单的技能技巧训练,也只能成为机械的操练,呆板的重复。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音乐教育是整体教育中一个部分,一门科学。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重视人的素质能力的培养。素质能力不仅包括智力素质的开发,还包括人的想象力、创造力、灵敏反应能力、注意力、记忆力、协调能力、审美能力等因素的训练和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通过音乐达到教人的目的,又要通过教人来更好地学习音乐。

二、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

要开发学生的潜能必须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学不只是为了教,而更是为了学。一个好的教师不是一个教书匠,而是要教给学生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单纯追求教学结果,而要重视教学过程的研究。重过程、要研究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过程。孩子是有差异的。有的善于听,有的善于看,有的善于模仿……而不同的学生,学习过程是不一样的。过去把学生的差异只看成是学习成绩的差异,这显然是十分片面的。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差异是多方面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特长,扬长避短进行学习。朝晖同学唱歌从来不能成调,虽然多次进行个别的、耐心的辅导,但他的唱歌成绩总是远远落在全班学生后面。唱不好曲调是不是没有音乐的潜能,就像通常所说没有音乐“细胞”了呢?经过仔细观察了解,发现小朝晖节奏感特别好,于是专门训练节奏,使他对节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从打节奏到敲小鼓,最后他成了学校少先队的一名优秀鼓手。我们不能指望每个学生都成为什么家,但是我们相信,每个学生能以自己独特的才能为社会做贡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每一个学生都看成是一个崭新的、独特、与众不同的、不可代替的、无法重复的个体。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一个丰富多彩的、独一无二的音乐世界。

总之,重过程是教育思想改革的结果,它不仅要看学生学会什么,更要看学生是怎样学会的。 当然重教学过程对教师来说难度更大,要求更高。它不仅要教师认真专研教材,还要精心设计教法,周密组织课堂环节。让学生有主动、积极“学”的机会。学生学习过程不仅是认识过程,而且也是知、情、意的心理活动过程。抓住学习过程的研究,有利于对学生知识、智能和个性的培养。有时虽然一节课中并不见成效,但日积月累,是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发生作用。

三、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不能把师生关系看作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关系,而是树立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怀着对学生的爱和对知识的爱的感情向学生传授知识。如果学生是知识的容器,灌满这个容器可以用电脑,教师是要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则要靠教师的情和爱,学生需要知识,更需要热情。所以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只是教少数天赋好的孩子,更要为多数中等特别是差的孩子服务,我们是普及型的教育,更要让全体学生主动积极、饶有兴趣得学。

教育思想的转变是音乐教改的关键,我们努力使音乐教学通过音乐达到育人的目的,又通过教人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习音乐。我们今天的教就是为了明天的不教。中国面临百年难遇的良机,跨世纪的任务要靠跨世纪的人才去完成,跨世纪的人才靠本世纪的教师去培养,我们今天的工作是在为明天架设金桥。

作者简介:

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思索 篇4

一、更新阅读理念

传统的阅读教学认为, 教读一篇文章是为了弄清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表现方法、语言特色, 而在现代社会, 阅读的主要目的则是获取信息和知识, 发展智力, 充实精神。这种过程是一种心灵对话、动态的智力发展的过程。因此, 要进行有效的阅读, 就必须对阅读材料进行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

二、在慢慢浸染中培育阅读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让阅读教育回归其本位, 把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一一落到实处。即阅读课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各种阅读的方法, 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各种阅读方法的能力, 达到学会阅读、学会分析、学会鉴赏的目的。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深入文章,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阅读他人的作品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 增加对生活阅历的积累。

至于学生能否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讲深刻, 能否体会作品的艺术手法、表现手段并不重要, 只要学生能理解一些东西就可以了。虽然他们现在的感受很朦胧, 但随着人生体验的丰富, 将来逐渐会变得清晰起来。所以, 阅读对一个学生的影响并不是立竿见影体现出来的, 而会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人生阅历的丰富在适当的时候凸显出来。

三、在革新创造中研究阅读

部分初中生没有自己的阅读爱好, 缺乏一定的阅读速度, 没有阅读积累的习惯, 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悲哀。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 无疑使阅读教学有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教师应把阅读放在重要地位, 通过开展诗文诵读、美文赏析会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 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为了强化阅读,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中学生的背诵篇数和课外阅读量, 并增加了文学名著阅读与考查。要真正按要求实施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 就必须在语文课堂教学时间上作出相应的调整,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指导学生学会分析、理解、感悟, 将多余的课时用于指导课外阅读。每周教师可以安排一、两节课, 让学生上阅读课, 指导学生自由选择阅读材料, 学习写读书摘记、做资料卡片、写读后感等。在阅读的基础上,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交流, 谈谈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在寒暑假期间, 教师把名著阅读任务布置给学生, 让他们有计划、有目的地阅读。在阅读前, 教师可做一些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 教给学生一些评价、鉴赏的方法, 开展一些假期书评、读后感交流活动, 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 提高学生阅读的水平。同时, 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其他阅读材料, 如报刊、杂志、新闻、网络等媒体, 让学生每天都在阅读, 每天都在积累, 慢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评价灵活, 珍视学生的理解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 当学生表达了自己对作品的独特感受后, 教师应及时加以评价, 多肯定其优点, 少指出其不足, 不能不管不问, 因为不作任何评价会挫伤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1. 开展学生互相评价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评价是不可忽视的。学生互评可以让学生的思想发生交锋, 碰撞出新的火花, 又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积极阅读的热情。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本身就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时, 有位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以后提出:文章不全是表现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理由是菲利普一家确实有不能接受于勒的困难。问题一经提出, 便立即引起其他学生的疑问。不少学生又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这样, 课堂气氛活跃了, 学生在评价和语言交锋过程中展示了自己的思考, 都有所收获。

2. 注重教师评价的多样性

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 激发和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必须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 不可采用“一刀切”的形式。学生对阅读内容的反应是存在差异的, 教师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来评价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必须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 客观、公平地加以“裁判”。如在学习《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后, 我要求学生对秦王进行评价。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很多, 有的认为秦王是一个骄横的人;有的认为秦王是一个阴险的人;有的认为秦王是一个狂妄的人;有的认为秦王是一个狡诈的人;有的认为秦王是一个前倨后恭的人……对于这众多的感受和体验, 只要学生能言之成理, 我都加以肯定, 而不依照我的“成见”来个“一刀切”, 因为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让每位学生受到文学作品的熏陶, 给他们带来更多的人生经验积累, 是语文教师的责任。面对新的课程改革大潮, 语文教师应以满腔热情积极投入到课程改革的研究中, 不断探求、开拓创新, 让教育之花越开越艳。

摘要: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的能力, 作为语文教学重点的阅读课, 是学生获得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作者围绕新课标下阅读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了一些尝试与思索。

我对创新作文教学的思索 篇5

关键词:创新作文

教学

思索 内容摘要:

写作能力的提高是渐进的过程,从仿写开始,从生活中寻找各种可利用的素材资料,进行创新教学。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训练创新作文,同时督促学生积累丰富的阅读材料。

新的《语文大纲》明确规定,初中作文“鼓励有创意的表达”。但我们的作文教学大多一味迎合考评的基本标准,陷入了庸俗化的套路写作。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多灌输,少感染,多说教,少陶冶,结果学生的作文思维狭窄、题材雷同、语言无味,千人一腔,缺失了个性与真情。作文教学存在诸多弊病,诸如:

1、随意性大,没有系统的教学设想、教学要求、检验手段等,整体目标大都清楚,但各阶段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训练目的,并不十分明了。教师往往是“骑驴看唱本——走着瞧”,感觉该写一篇作文了,便临时布置一篇了事。这样的训练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有什么效果,大家心里恐怕并不是十分了解。

2、效率低下。学生积极性差,常是完成任务了事;目的不明确,重改不重写前指导,写后讲评。改时不是就某个明确的训练目标集中笔墨,讲评也不是围绕某个明确的训练目标讲评,常是胡子眉毛一把抓,错字别字、标题标点、构思立意、开头结尾、照应衔接、语言表述,等等,无一不及,每次都是全方位批改,全方位讲评,什么问题都涉及到,什么都没解决。

3、效果不佳。由于训练程序僵化呆板,训练手段陈旧单调,训练周期长,且没有检验效果的阶段性标志,无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因此教师把创新作文指导提上日程是当务之急。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个人认为:写作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宜从如下方面着手。

一、仿写作文,丰富学生文学积累,诱发学生写作欲望。

写好作文,要有丰富的积累。包括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其经验的获得有直接和间接两条途径,直接获得经验是个人生活的真实体验,这是学生作文真情实感的最直接来源;间接经验的获得要经过“阅读——感受——共鸣——吸收——运用”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仿写过程。这一过程充实了学生的文学积累,便利于学生在原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闪耀出创造的火花。开启学生的丰富积累、调动学生写作的热情、引导学生积极仿写。

同时在指导仿写作文过程中还要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各种可利用的素材,收集名人、名家写过的旧素材,要求他们从平凡的素材中,展开合理想像,创作出新颖的作品。如学过《背影》后指导学生仿写散文《妈妈的手》鼓励学生在模仿中练笔、在仿写中超越、不落窠臼。

仿写架起了学生直接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的桥梁,有利于初步学习写作的学生完成“踩着别人的脚印走出自己的路”这一个艰难的过程。

二、逆向思维,反弹琵琶。

“杨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为一李姓男寿星写贺诗,适逢滂沱大雨,寿典难以为续,众人皆叹奈何,板桥提笔便写:“奈何奈何可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此时,旁观者嘘声四起,板桥不以为意,接着写道:“滂沱雨为李公寿,李公寿比雨更多。”当郑公停笔,掌声四起。郑公能赢得一片掌声,是因为他能出其不意,出奇制胜,做出了令人羡慕不已的突破性发明创造。是板桥的逆向思维助他赢得掌声。

逆向思维训练可以让学生摆脱思维的僵化、刻板和呆滞,突破思维定势的羁绊。为了激活创新思维,可以启发学生对已成定论的观点、成语、说法等生疑质疑,构思时站在对立面去思考,鼓励提出与传统迥然不同的看法。比如,“滥竽充数”有的学生批评齐宣王的“在其位不谋其政”,“主张吃大锅饭”。又如“班门弄斧”可逆向思维“弄斧到班门,下棋找高手”,不怕出丑,向行家学习,少走弯路,这是积极上进的人生态度。如果,我们创新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方法,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独创性,以达到立意深刻的目的。

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根据范文割割补补,拾人牙慧,步人后尘,提不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吃别人咀嚼过的东西,毫无新意。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常规的思维的束缚,大胆地反弹琵琶,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写出人人心中皆有,而个个笔底全无的文章。如,指导学生写《爱》一文,我就启发学生: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爱,有爱才有温暖,才有幸福的生活,才有美好的未来„„,有的学生说,我多么希望得到爱,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爱——无论是父母的,还是教师的,或者是人与人的;也有学生说,我得到了爱,因为生活中已经有人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它带来了信心、力量和勇气。而最令人赞美的是,一位学生用了逆向思维:我不需要父母或教师过分的爱,因为过分的爱限制了我的发展,过分的爱使我与同学朋友之间产生隔阂,希望父母不溺爱,教师能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这样的立意避免了单一与狭窄,显得新颖、独特,高人一筹。

三、平时注意督促学生积累丰富的阅读材料

要想写出美文必须做到胸有锦绣。就是心里要有足够的、恰当的作文材料。例如:我们在进行习作“记住这一天”训练时,涌现出的一批优秀作文,有的选材于自己学习时成功如何擦肩而过的遗憾,有的选材于陪同学800米跑所遇的坎坷经历,有的选材于阖家互相提携登山旅游的乐趣„„这些文章都做到了叙事感人、情意真切。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些同学平时注意观察、善于积累。为了学生在写作时能得心应手,教师必须督促学生在平时积累写作素材。为此,我在教学中开展了以下活动:

1、开展每日一写(每日至少写300字的日记)、每周一抄(每周抄1000字的精彩文段,即把自己课外所读到的最精彩的文字抄录下来)的课外活动。

2、开展每课一讲(每节课课前三分钟演讲)、每日一读(每天读1000字左右的文章)的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训练,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3、开展每周一练(每周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四、进行专题集中式作文训练

1、划分专题。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划出详细的训练点,如记叙文就可以划分构思、选材、描写、线索、场面、结构等等。这些训练点也就是专题化训练中的专题内容。

2、训练步骤。训练专题确定之后,具体训练分四步完成:

(1)分层训练:与一般的训练不同的是,分层训练是教师拟出从一般性的基础题到有一定深度的提高题,使能力强的学生与能力弱的学生量力而行,分别选择不同的题作文,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别差异,避免全班“齐步走”以达到因材施教逐步提高的目的。

(2)自评互评:在交给学生自批互批之前,教师应做好示范,先教给学生评改方法,规定修改符号,明确修改程序。学生可交换互批,也可结成评改小组讨论批改,可固定批改对象,也可经常变换。

(3)快速批阅:这一步主要由教师来完成。经过学生的互批互评,一篇文章的格式、书写、用语、中心、选材、结构等基本内容的好坏优劣已基本清楚,教师可以集中精力围绕目标看学生的作文是否达到了要求,同时也酌情处理一下互批互评中的不当之处。

(4)讲评再练:同批阅目标的相对单纯一样,讲评也集中在本专题训练的情况上。其他方面的内容无须啰嗦。最好是把优秀的文章与有代表性问题的文章印发给学生,通过集体讨论、教师点拨以让学生明确好在何处及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专题化训练中,讲评绝不是一次作文的结束,除一部分确实已掌握该专题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者外,余下的学生将再次认真审视自己的作文,直到教师认可满意为止,这大大有别于传统的作文训练写完改完讲完一塞了事的简单重复。

从七年级到九年级从记叙文到说明文再到议论文,从简单到复杂,每一学期都练有专题。这种训练程序改变了学生见作文即头疼、视作文为畏途的现状,使他们练得明白,练得高兴,练得有收获。大部分同学在写作水平上有了很大提高。

我们在创新作文教学时,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尊重学生的人文主体性,放手学生自由地、大胆的去写他们想写的、爱写的一切,去尽情展现带有他们生命痕迹的心灵和风采。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宁鸿彬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小学英语入门教学的若干思索 篇6

关键词:小学英语;入门教学;态度;习惯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应用最广的外语,在现代已经成为必备的素养,如我们外出旅游,常会看到很多景点用英语标示,所以学习英语不单单是考试的问题,更多的成为一种生活的需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作为英语教学的起点,抓好学生英语入门学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非母语的英语学科,由于缺少语言环境,加上有的单词读起来比较拗口,所以造成部分同学对英语学习产生抵触情绪、逆反心理。他们认为自己将来又不出国,学好英语无关紧要。正是因为这种想法在作祟,让一部分同学在学习之初感受不到学英语的乐趣,从而萌发“放弃”英语的想法。殊不知,英语的学习不但对个人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也是提高国家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所以,小学英语入门教学对学生意义重大,教师应该在实践教学中积极探索,认真研究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态度决定成败,态度决定高度。要想学好英语,就要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只有端正心态,才能让他们爱学、乐学、好学。为此,我们英语教师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不妨先有节奏地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让学生感觉到英语听起来也是一种很动听的语言,然后鼓励学生“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学,一定会比老师说得更好”,让他们爱上英语课,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让学生从学习说简单的日常用语开始,在每节课开始,师生可以用英语问候: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Good morning,teacher. 可以将每次新学的问候语融入课堂一开始,让学生通过自我介绍等方式增强学习信心。

二、重视英语基础知识教学

英语学习的规律是一开始学不好,学生就会丧失自信,认为英语很难,越往后随着词语、单词的积累更加困难。所以要打好基础,从最基本的字母、发音、单词、语法开始。

1.字母教学

英语字母学习是枯燥乏味的,学生记了忘,忘了记,反反复复,很多学生很头疼。作为教师要遵循记忆规律,从少到多,反复练习,强化记忆,多花一些时间在字母学习上。

2.发音教学

英语发音是英语基础学习的重要环节,一开始尤其是字母的发音,很多教师都不重视,对字母发音认为学生会了即可,这样给音标教学带来很大困惑。同样音标教学也需要长久的练习,并且可以放在句子中练习音标。

3.单词教学

单词是构成句子最基本的单位,小学英语入门教学同样应该从最简单的练习开始,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尤其是日常词语的练习。

三、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才能体会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才能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师生共同完成课程,共同学习,要让学生成为主角,让他们“入戏”,在活动的同时体会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开展字母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摆字母造型来一个字母造型“模特会”,这样字母的轮廓便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定的“图形”,从而使英语变成一种活的语言。然后再将这些图形有规律地排列,从而组成单词。我们还可以在教学单词的过程中来一个“单词接龙”比赛,还可以让学生自制“大小写字母牌”,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由字母组成词,近而组成两三个简单的句子。这样学生积极性很高,既迎合了他们爱玩的心理,又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创设有效的学习氛围

一定的有效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所学,任何教学有效的学习氛围比直接教授要来得更有效,同样英语教学在缺乏语言环境的情形下,通过创设学习氛围更加有效,为此,小学英语入门教学更应该鼓励学生在课下相互用英语问好,模拟打电话,甚至回家用英语和父母交流,甚至充当父母的“小老师”;还可以利用自习课每周开设英语角活动,让学生进入情境,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他们多说。还可以适时举办英语朗读或演讲比赛,让学生积极参与,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一种良性的行为方式,良好的习惯能促进人们积极参与活动,积极做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小学生作为培养习惯的关键时期,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影响重大,甚至是一生的影响。要想做好小学英语入门教学,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也是能否学好英语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培养良好的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家长共同努力。

在学校可以多留一些时间,让学生练习英语单词、词语,让学生形成晨读的习惯,并养成积累日常英语用语的习惯,并练习经常说英语,养成说的习惯。还要增加学生简单英语课外读物的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英语听说读写习惯的养成,还需要学生自觉去遵守,家长监督指导。课堂时间毕竟有限,一旦有了良好的习惯,学生就能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并希望有机会表现自己、展示自我,这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引导学生。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如果能在学生入门时积极引导,抓好教学工作,激发学生主动性,让学生爱上英语,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英语教学的效果也就自然提高了。

参考文献:

[1]林红.小学英语课堂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01).

我对英语阅读教学的思索 篇7

英语教学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那么, 在高中阅读课的教学中应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呢?笔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 得出如下几点体会:

一、充分了解影响阅读理解的因素

影响阅读理解的因素很多, 包括语言知识、认知技巧、个人经历、世界知识等等。语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语篇等不同层次, 是理解语言的基础。读者在阅读时不能一个词一个词地理解, 应该更多地关注关键词或语意群。背景知识是影响阅读理解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学生的已有知识、经历、概念能力、理解模式、情感、情绪以及其他种种非理性因素构成了学生的认知图式, 这些因素相互影响, 从而使读者在阅读能力方面存在差异。

二、培养学生识别不同层次的语言信息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把重点放在词汇意义上, 课文常常被看做是用来教给学生词汇、语法的, 读文章就是为了记住所有的单词、词组以及语法结构, 结果学生形成了在阅读中一个个词、一句句话读的习惯。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阅读效率, 老师需要做的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是要引导学生识别语意群和关键信息, 使学生不要过多地关注每个单词的词义。这样, 在阅读中, 他们才能读得快, 更好地记住关键的信息。老师可以教学生练习划分语意群或拿一些已经划出语意群的短文给学生读, 另外基本句型的知识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长句中的重要信息。

其次, 关于指示词、连词的知识和练习也是必要的, 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句与句、句与篇的关系。教师必须想办法让学生了解到一篇文章是怎样通过不同方式, 使众多的句子以及多个段落构成一个完整的、有一定主题的篇章。

再次, 语篇知识对阅读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老师应通过讲授或练习教给学生常见的篇章结构和信息流模式, 写纲要或缩写也是比较有效的方式。

最后, 学生应学会识别文章的功用, 即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写作此文章是为了描述、议论、劝说还是仅仅为了娱乐?他是在摆明事实还是发表个人看法?是直截表明观点还是通过反讽等手段?所有这些问题对于理解都是很关键。老师必须教给学生常用的标识符号以及怎样通过各种线索识别作者的意图。

总之, 老师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改变学生拘泥于一词一句的习惯, 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更高的语言层次上, 学会从客观上把握文章的意思。

三、练习阅读技巧

阅读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而是依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变化的, 一个高明的读者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调整自己的阅读技巧和速度。一成不变的阅读方法只会在很多时候浪费过多的时间, 而且会由于没有重点而记不住真正重要的信息, 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失去阅读的信心和兴趣, 导致恶性循环。因此, 老师有必要教给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并引导学生灵活应用。

阅读方法有预读、略读、浏览、依上下文猜测、推测等等。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怎样依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或阅读任务选择不同的策略, 而且要使学生自如地进行策略的切换和综合运用。

四、将背景知识融合到阅读教学中去

背景知识在阅读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它可以由老师来介绍, 也可以通过阅读材料本身给出。背景知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包含专业知识、社会文化知识等。因此, 在教学中除了要介绍相关专业、文化知识以外, 社会背景也不能忽视, 因为阅读中造成误读的往往就是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五、英语阅读教学应渗透人格教育

老师可以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讨论、相互竞争等, 同时, 老师也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调节。比如, 告诉学生遇到生词或难句时不要慌张, 保持冷静, 并采取恰当的猜测技巧解决困难;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设定恰当的学习目标, 记录自己的学习成绩, 适时地鼓励自己等等。

此外, 在教学中还可根据教材需要利用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融德育教育于教学中, 这不仅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还能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这不正是素质教育的宗旨和目的吗?当然,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 最重要的还是教师的自觉意识。总之, 要正确地认识英语阅读教学在人格教育中的作用, 让以政治思想教育为中心的人格教育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取得成果。

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思索 篇8

一、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重教学理论, 轻实践

目前,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着重理论, 轻实践的问题, 比较注意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理论课程过多过繁, 实践教学比重较小。而且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却没有足够重视, 没有很好地突出知识的实用性。有些高校非常注重理论教学, 认为具体操作属于低层次的要求, 一般中等专业院校的毕业生经过培训就能做, 所以未能对实践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重视。

(二) 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传统的课程由于理论偏多的关系, 老师按课本传授知识, 学生记笔记, 然后通过解题的方式获得学习情况的反馈, 最后通过试卷考核知识的掌握程度, 这也是高校中的主要授课方式。而案例教学、启发性教学方式应用较少, 这样既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 教学效果又不好, 学生只是机械地去记忆。这样只注重考察学生的记忆力, 必定会忽视对学生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其他技能的培养。总体来说, 教学形式单一,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缺乏创新, 评价手段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 实践教学实施困难

由于外贸经营活动涉及双方企业诸多商业机密、谈判筹码、底价等内容, 外贸企业一般只是对有就业意向的学生安排工作, 而对于一般的学生只是安排一些简单的打杂的工作。又由于涉外贸易的一项业务活动涉及时间较长, 从发盘到完成业务全过程中间可能经历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学生很难在实习单位亲见一笔完整的贸易业务。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特点

(一) 务实性

在国际贸易实务领域中, 最有发言权的专家, 不是做经济理论研究的学者, 而是从事外贸多年的业务员。课堂上告诉学生的是外贸具体的操作方法, 当他们毕业面临国际商相关职务的面试时, 考官也会问他们贸易实务相关的常识, 而不是理论方面的。与这个领域相关的资格考试, 也几乎与贸易实务相关, 如报关员、报检员、物流师、外贸单证员、国际商务师等。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 可以给将来从事外贸行业的学生最全面、最务实的理念和具体操作方法。

(二) 综合性

与外国人进行商务磋商时需要用到他国语言, 一项业务中所有的单据、票据也要书写成英文。这就要求从事外贸的人员至少掌握一门外语。从事货代、物流方面的工作, 装箱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技能。从事跟单方面的工作, 计算换汇成本、利润率、运费、保险费、折扣、佣金、退税和报价等都需要与数字打交道。从事单证方面的工作, 制单结汇是必须要掌握的。

三、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策略

针对国际贸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上述两个特点, 笔者认为要若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 重视实践教学

从外贸业务操作能力的要求出发, 开设《单证实务》、《报关实务》等方面的相关课程。高校可定期邀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外贸公司业务员、单证员到学校课堂讲学, 为学生传授国际商务运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解答学生在国际贸易实务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安排学生到实训基地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在企业行家指导下, 参与企业外贸业务操作。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积极思考, 在工作中学习, 在学习中工作, 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工作的能力, 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二) 教学方法多样化

在教学方法上应在继承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 引入灵活多样的教学法, 如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为哈佛首创, 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的、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它要求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要求, 以案例为基本教材, 在教师的指导下, 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提出见解, 做出判断和决策。以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参与性, 在共同思考中完成学生能力的提高, 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录像教学等, 以丰富教学形式, 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三) 引入外贸模拟软件

外贸模拟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外贸业务流程的必经环节, 让学生在模拟的实验场景中, 运用外贸基本业务知识, 对虚拟的外贸业务进行处理, 包括外贸业务的流程、基本的单据缮制和处理。学生在老师的分配下, 扮演外贸业务中各当事人, 比如:进出口商或银行。在老师指导下将所学外贸业务知识进行模拟演练操作。做的事情包括商务谈判、英文函电、信用证的审核、各种单据的填制等。通过“外贸模拟实验”环节将各部分知识整合起来, 并通过电子模拟操作的手段, 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训, 培养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动手能力, 使学生具备上岗就可以较好地上手工作的素质。

(四) 提高教师的调研水平

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 不涉及理论模型, 而是传授给学生做外贸的经验。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具有从事外贸行业的亲身体验。特别是, 要熟悉外贸业务的各个环节的实践。如此才有能力解决学生提出的实践中的问题。另一方面, 随着科技发展, 外贸手段也逐渐升级。其次, 老师去企业调研, 还可以知道企业需要怎样的学生。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 增加就业成功率有着重要意义。所以, 教师不仅要不断学习理论知识, 而且要走出去, 参加外贸实践工作, 及时将外贸业务中的新方法、新技术引入实践教学。

总之, 从事国际商务工作的学生, 需要具备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管理能力、学习能力、策划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技能, 而这些技能一定得通过实践才能获得。所以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更是一个人才培养战略问题, 围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个目标而开展的行为便是教学方法创新的有效研究, 就看什么方式更有效。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丰富了教学;通过开展案例分析、主题讨论、调研、软件模拟训练等多种教学方法, 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进了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 使他们将来能更快地适应国际商务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韩伟.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教学研究, 2005.

课前一分钟演讲教学实践思索 篇9

1.课前一分钟演讲的重要意义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中, 应该重视每节课前的演讲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 因为这种课前一分钟演讲活动具有重大的意义。那么, 这种演讲活动主要是让每一位学生在语文课正式开始之前进行一分钟左右的普通话演讲, 并让其他两位学生进行独立的评价。整个演讲过程需要语文教师进行引导。这种演讲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说, 要能够在演讲时注意到语言的连贯性与简洁性等, 还应该让学生学会听, 善于抓住语句的意义重点, 并提高对语言的反应能力。这种演讲的内容可以涉及到各个方面, 并从自我介绍开始, 逐步发展到其他方面的演讲环节。

尽管有人认为“课前一分钟演讲”是否真的需要还没有形成一个定论, 但是, 笔者认为, 小学语文教学汇总的确需要安排这样的教学实践环节, 并充分发挥出这种演讲实践活动对于学生“说”方面的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让他们公开场合能够规范自己的说话能力, 还能够通过对演讲的点评来训练学生“听”的能力, 并通过材料筛选与构思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最终可以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有利于引导并激发学生来补充更多的课外知识。

2.课前一分钟演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实践途径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的开展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尤其重视对学生实践性能力的培养。那么, 语文素养主要表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并综合表现为在实际工作、生活和生产中对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与知识更新能力。因此, 我们应该尝试着开展“课前一分钟演讲”的教学实践活动, 从而真正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率与效果:

(1) 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不同的演讲内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前一分钟演讲并不能盲目的开展起来, 而是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实际年龄状况来设计出不同的演讲内容, 尤其要从小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出发, 充分考虑到小学生年龄尚小, 认知水平有待提高的特点, 主要选择一些感受性较强而理性思维较弱的演讲话题让他们进行演讲, 要让这些演讲话题更具模仿性, 比如说, 可以规定好自我介绍内容, 简单谈谈喜爱的故事等, 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自己的课前一分钟演讲。

(2) 根据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来选择演讲话题。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课前一分钟演讲要重视兴趣的激发, 否则, 演讲将失去重大的教学意义与价值。这主要是因为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或行为的开展, 都需要一定的兴趣来推动起来。人的兴趣就是人的个性化表现。因此,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选择一些小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演讲话题来开展课前一分钟演讲活动, 要重视每一个小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情感状况, 顾及到不同学生的特质, 努力激发出他们对于演讲的兴趣。比如说, 小学生较为喜欢动画片, 那么, 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选择与卡通作品有关的演讲话题, 这样就很容易激发出小学生的演讲欲望与兴趣, 从而让他们的演讲更容易完成, 并取得较好的演讲效果。

(3) 重视演讲之后的点评与延伸训练。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开展课前一分钟演讲活动, 应该依据“表扬为主, 鼓励为主”的教学实践原则来进行演讲之后的点评工作, 这些点评可以是细致入微的, 也可以是宏观方面的, 无论是微观还是宏观的, 都要注意一个切入点, 即要对小学生进行赏识教育, 不要轻易打击他们的学习自信心与自尊心。这样的演讲点评将有利于鼓励演讲者更好的提高自己, 从而通过教师点评、学生点评和学生自评来实现“师生共舞, 共同进步”。此外, 演讲后还要重视延伸训练工作, 尤其重视讲写方面的有机结合, 通过延伸训练来让演讲的效果延伸到演讲之后的学习过程中去。

3.结语

《祝福》教学中的几点思索 篇10

一、为什么说祥林嫂是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细读全文可以发现, 祥林嫂大半生悲苦命运的发展轨迹, 其每一个临界点都与春天有关:立春之日, 丈夫死去;孟春之日, 被迫改嫁;暮春之日, 痛失爱子;迎春之日, 一命归天。作者特意将“丧夫、再嫁、失子、归天”几个最为关键的情节都安排在春天发生, 不无深意。春天是多么美好啊!祥林嫂不能像常人一样拥有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 更能唤起人们对这一悲剧命运的思索。以没有春天作为人物命运的发展背景, 更有其深邃的象征意义。教学时以此导入课文, 颇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二、祥林嫂到底是怎么死的

“还不是穷死的?”文中一句漠不关心的话令人揪心。“穷死的”是否意味着祥林嫂会被饿死, 冻死?抑或是不堪折磨, 自杀了———她像许多无路可走、百无聊赖的人一样投河或自缢?再者是鲁四或柳妈之流将其“害死的”?我不忍心这样想, 再去看课文:“五年前花白的头发, 即今已经全白, 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 黄中带黑, 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 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 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我终于明白了, 祥林嫂即非“自杀”, 也非“他杀”, 而是属于“正常死亡”!我无法接受这个论断, 却无法否定这一现实。一个无所依靠而又万念俱灰的祥林嫂, 犹如一盏耗尽灯油的孤灯悄无声息地熄灭了!常言道“哀莫大于心死”, 一个“想做稳的奴隶”在一次次惊惧与恐慌中愈加麻木、身心枯竭。祥林嫂“正常死亡”的背后正是那一条条套在她身上的无形绳索:族权、夫权、政权、神权。这一道道枷索终于逼得祥林嫂一步步往死路上去。

三、为什么要写四叔那幅脱落的对联

鲁四老爷的书房布置是极有讲究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 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 一边的还在, 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作者为突出这句联语, 特意隐去了这幅对联的上联:“品节深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是鲁四奉行的道德标准。而颇有讽刺意味的是鲁四偏偏在对待祥林嫂的态度上表现出的“事不通理不达心不和气不平”:他无数次叱责祥林嫂是一个谬种!鲁四的对联无法掩盖其虚伪冷酷的嘴脸, 浸淫满身的根深蒂固的礼教思想如同他那幅无法舍弃的对联一样, 它的阴影时时罩住鲁镇的上空。活在这样环境中的祥林嫂是注定要往死路上去的。

四、鲁四的书房为什么要挂一个大大的“寿”字

文章写道:“我回到四叔的书房时, 瓦楞上已经雪白, 房间里也映得较光明, 极鲜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 陈抟老祖写的……”由此可见, 这个“寿”字在书房中的位置是极醒目的, 也可以推想主人对它是非常重视的。我们想, 书房本是用以安心读书的, 即便有一些装饰用的字画, 也应该是反映个人品性追求或激人上进的内容, 而这里的“寿”字, 分明是主人追求长生久安思想的体现, 一般是挂在正堂或卧室的, 而他却直挂到书房里来, 也可见主人的心志不在读书, 从侧面也反映出鲁四老爷的道貌岸然。

作者还强调这个“寿”字是“陈抟老祖写的”。追溯陈抟老祖, 我们知道他是五代宋初的一个道士, 是宋代理学的先驱者, 鲁四老爷挂陈抟老祖的“寿”字, 大概正如后世儒家弟子供奉孔子的画像一般, 含有尊崇之意。这一交代强调了鲁四老爷的身份, 为他在后文中顽固残酷地对待祥林嫂作了铺垫。鲁四之流对长寿的拼命追求, 对“祝福”的重视, 也暗示了封建势力的顽固性及反封建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五、柳妈为什么那么关心祥林嫂额头上的伤疤

柳妈这个人物在祥林嫂的命运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柳妈是一个“善女人”, “善”在不杀生, 拜菩萨。柳妈宁愿去拜一尊没有生命的泥塑, 却对祥林嫂说出“不如撞一个死”这样冷酷的话, 去引导残害一条鲜活的生命。这种“善”与良心、爱心、仁慈无关, 实际是冷漠、麻木与疏离。求神拜佛、烧香念经使得人们都只与空气对话, 都只将热情与关怀投诸虚无。柳妈的可怕在于她能使祥林嫂把别人的罪过自觉转化为自己的罪过。柳妈还是挺“关心”祥林嫂的, 在与祥林嫂聊天时对她的伤疤很感兴趣。

当祥林嫂说起往事, 坠入了温馨甜蜜的回忆里, 这里她出现了一个笑容。“笑”得会心, 但短暂。这是这个可怜女子一生中惟有的快乐, 屠格涅夫说:“世间有些微笑比眼泪更悲惨。”祥林嫂的这个笑容就更多的含着一份苦涩。可就是这么个可怜的微笑也撕碎在柳妈的眼光里, 她“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 又钉住她的眼”, 看额角能够提醒祥林嫂那里有她不能坚持忠贞的耻辱的见证, 盯着眼睛能够直接将匕首刺入对方的心灵深处。柳妈看不起这个比她还没地位的女人, 所以当她看见连自己都没得到过的幸福, 祥林嫂却得到了, 并且还不自觉地洋溢到笑容里来, 一种强烈的不平衡、强烈的嫉妒心理使她忍不住用“诡秘”的口吻告诉了祥林嫂她有一个恐怖的结局, 并且将伤疤的事宣扬出去, 让更多的人来鄙视祥林嫂, 以此来获得心情的暂时平复。柳妈和周围人一样在面对一个让她们觉得自己还算“高尚”的人时, 她们很乐意踩上一脚以示自尊。所以她们“特意”打听祥林嫂的故事, “咀嚼鉴赏”一番, “满足”而去。柳妈们有获得幸福的渴望, 有获得尊重的人格需要, 但只能把自己的幸福感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 以此来获得“比上不足, 比下有余”的心理平衡, 这是类似与柳妈一样的女人的可恶, 也是她们的可怜。女人何苦为难女人, 难道只有那个时代的女人的心理才这么冷漠、残酷吗?是人都难以逃脱吧, 这样的悲哀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吗?

六、课文为何要多次提到钱

文中共有六次提到钱, 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为:

福兴楼的清炖鱼翅, 一元一大盘。

祥林嫂初到鲁家的工钱:每月五百文。

祥林嫂从鲁家支去的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

祥林嫂婆婆卖祥林嫂的钱:八十千, 娶亲花的钱:五十千, 剩下的钱:十多千。

庙祝答应捐门槛的价目:大钱十二千。

祥林嫂捐门槛的钱:十二元鹰洋。

清单上钱的单位不一致, 查课文注释可知它们间的简单的换算关系。据此, 我们可以为祥林嫂算一笔可怕的“经济账”:祥林嫂在鲁四家中辛苦做工三个半月, 挣的钱还买不到两盘城里福兴楼“价廉物美”的清炖鱼翅, 处于生活底层的祥林嫂的命运何其可悲!祥林嫂捐门槛所花的十二元足可抵她两年不吃不花的所有工钱。这毫无价值的捐门槛在祥林嫂眼中是多么的重要啊!柳妈描述的地狱景象给她带来莫大的恐惧和痛苦。这精神上的最后一击加快了祥林嫂往死路上走。小说中这一成功的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揭示主题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七、祥林嫂为什么会多次讲“我真傻, 真的”

“我真傻, 真的”是《祝福》中最为典型独特的语言, 出现在祥林嫂多次讲述“狼吃阿毛”的故事中。文中共写了祥林嫂三次讲故事:对四婶讲, 对镇上的人们讲, 自语阿毛故事。这每次讲的“狼吃阿毛”的故事, 其开端是千篇一律的:“我真傻, 真的。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 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考察这段“开场白”, 我们会发现两点:一是从叙述角度看, 叙述阿毛的故事却从“我”开始, 先叙“我”, 再及阿毛, 在故事中, “我”成了主角, 成了线索, 而非阿毛;第二是从叙述的语言结构看, 开端的这一复句总的关系是解说, 其中心句是“我真傻, 真的”。结合这两点看故事的叙述目的, 可知祥林嫂讲“狼吃阿毛”的故事, 其意不在于渲染阿毛死得如何凄惨, 以博得人们的同情, 而在于表白自己是如何的“傻”, 这是她在深深地自责, 是她对阿毛的不可解脱的负罪的忏悔。

我们都知道, 一件事情的发生, 总有两方面原因———内因和外因。而外因往往又是通过内因起作用。这两者相辅相成, 密不可分。而具体到一个小说人物而言, 他 (或她) 的每一个举动 (行为) , 也必有它的内外因。从小说的要素来讲, 环境是外因, 人物 (心理) 是内因。所以, 说祥林嫂的悲剧 (寂然死去) 的原因就在于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 这仅是从行为发生的外因也即社会环境而言。那么, 其内因到底是什么?通过祥林嫂讲“狼吃阿毛”的故事来剖析, 不难发现, 祥林嫂的悲剧的发生, 其内因是在于她内心的深深的负罪感 (对她儿子的无法忘怀的负罪感) 和对死的抹不去的恐惧感 (即惧死情结, 这一点可以结合祥林嫂的询问“有无灵魂”进行剖析) 。

八、《祝福》中是怎样描写雪景的

鲁迅对“写雪”情有独钟, 他曾评《水浒传》中“那雪下得正紧”中“一个紧字, 极富神韵” (《花边文学》) 。文中共有五处写雪景, 处处蕴含作者的感情。小说开头在描述祝福的习俗之后, 写道:“天色愈阴暗了, 下午竟下起雪来, 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 满天飞舞, 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 将鲁镇乱成一团糟。”这儿一个“乱”字, 写出了雪的“满天飞舞”, 雪的大、急、猛。飞雪进一步烘托了祝福的繁忙气氛, 使之与祥林嫂在风雪交加、饥寒交迫之中惨死形成鲜明的对照。一个“乱”字不无见出作者对祝福这一旧习俗的厌恶。在祥林嫂死去的当日, 鲁迅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 听去似乎瑟瑟有声, 使人更加感到沉寂”。飞雪为她悲, 雪声为她哀, 这一惨死的孤寂更是作者无声的控诉。冷酷黑暗的旧社会正如鲁镇上空满天飞舞的雪花, 自始至终笼罩在人们的心头, 而“祥林嫂们”的命运却还在延续。

九、为什么要以“祝福”为题

围绕祥林嫂一生悲剧命运改编的越剧拟题为“祥林嫂”, 与之相比, 鲁迅拟题为“祝福”, 更具有深意。小说以“祝福”开头, 又以“祝福”结尾, 中间一再写到“祝福”, 祥林嫂的命运发展轨迹又时时扣紧“祝福”, “祝福”成了贯穿全文情节必不可缺的线索。同时, 在人们祈求“神明赐予幸福”的阵阵祝福声中, 祥林嫂孤寂地死去。这一热一冷, 对照鲜明。这样拟题无疑是深挖了作品的主题:再多的“祝福”也是白搭, 再多的虔诚也是徒劳, 世上从来没有救世主, 要拯救自己, 我们只有———醒来!

关于独立学院教学管理的思索 篇11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办学定位 应用型人才 教学管理

独立学院,依据国家教育部印发的有关文件精神,是指我国公办普通本科院校与社会力量采用新机制和新模式联合举办的以开展普通本科学历教育为主的相对独立的二级学院。它既不同于普通高校的公办二级学院,也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民办高等学校,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内的一种新办学模式。独立学院有三大特征:一是一律采用民办机制,所需经费投入及其它相关支出,均由合作方承担或以民办机制共同筹措,学生收费标准也按国家有关民办高校招生收费政策制定;二是实行新的办学模式。重点是突出一个“独”字。独立学院应具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独立进行财务核算,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三是实行新的管理体制。独立学院的管理制度和办法由申请者和合作者共同商定。

本人在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从教多年,华软软件学院的管理模式主要为董事会下的院长负责制。经历了学院从广州大学二级学院到独立学院的转变,现就独立学院的发展过程中教学管理提出以下观点。

一、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大学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申请者)与社会力量(合作者,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和其他有合作能力的机构)合作举办的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国家规定,申请者要对独立学院的教学和管理负责,并保证办学质量;合作者要负责提供独立学院办学所需的各项条件和设施,参与学院的管理、监督和领导。自1995年全国首家独立学院——四川师大影视学院创办以来,独立学院在这10来年的时间里发展迅速,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资料统计,截至2007年4月4日,全国已有独立学院313所。这几年的实践证明,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和机制改革创新的产物,独立学院在扩充高等教育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我国高教事业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独立学院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方向。

独立学院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而兴起和发展的新型大学,与现有的研究型大学和职业型院校存在一定的差异。应该把办学定位在——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本科应用型教育为主体,少数研究生或高职高专为辅助;服务对象主要为所在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学科特色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区域的高新技术和特色产业的学科专业。从目前来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并没有高低、好坏之分,只要专业特色显著、质量好,各类高校均可以办成名校,而且只有“错位经营”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在高校林立的激烈竞争环境中找到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空间。所以,独立学院在其办学定位上应注意与“母体”错位办学,独立学院与校本部相比,相同专业要办出不同的特色,不能一味沿袭本部的教学模式,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加以改革和创新,这样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我院就定位来说就特别强调了应用型、操作型,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如我院的软件工程专业,不仅加大了软件技术、计算机应用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力度,使学生具有夯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把计算机编程语言和算法,软件工程理论和实践,软件开发技术、数据处理软件开发、网络应用软件开发等作为重要的实践教学内容。另外,近年来我国动漫产业日益兴旺,我院早在03年就开设了游戏、动漫专业,现在这些专业已成为我校的一大特色。

独立学院办学历程较短,很难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这就更需要我们在办学起始时就坚定地树立特色发展意识,最关键是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独立学院在强调必需的学科基础理论的同时,更要强调面向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与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社会需要的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跨专业学科。并把这一理念贯穿和渗透到目标定位与整个办学活动之中。为此,要善于寻求并强化自身的优势,在优势中求发展,创特色;要注意利用民办机制的优势,在教育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开拓创新,力争形成特色,创出品牌,赢得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二、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技术思维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大学的一种新型办学实体,它既适应了我国经济和社会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结果。结合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其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独立学院实施本科层次学历教育,主要开设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一般独立学院的录取分数线比“本部”低50分左右,这些学生受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归结如下:(1)动手能力较强,但书本知识不够扎实,自学能力较差,甚至有偏科现象。(2)思想活跃、信息量大、接受新鲜事物快,但认识问题比较肤浅,对政治社会问题的关注表面化。(3)心理素质相对较好,但缺乏远大志向。(4)多才多艺、爱交往、表现欲强,但自我管理和约束的能力较差。(5)做事方法灵活,但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一般说来,这类学生的性情和奋斗目标使他们不愿意也不适应做研究型人才,而比较适应做应用型人才。另外“民办本科生”这个称呼使他们有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独立学院生源文化基础水平和知识结构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多样性的特点,成为了对于独立学院如何培养顺应时代需要、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最大瓶颈。鉴于此,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需要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以便有利于不同潜力、不同志向和不同能力的学生健康发展。从社会对大众型人才的需求素质来看,当前,“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高级技能型”人才很受欢迎。独立学院应针对自身办学条件和生源状况,准确定位本院学生主体的培养类型和目标方向,紧密结合学科的特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学习、实践和职业技术能力相结合。培养出具有良好人格、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组织管理和人际协调能力的学生。

三、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是学校建设、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既要行使行政管理职能,服务于教学工作,更要行使学术管理职能;规划、设计、组织好教学工作,把教学工作整体提升到应有的层面上运作,由高水平的教师,组织高质量的教学,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由于独立学院的建校历史短,软、硬件条件相对较差,再加上学校的分类差异、层次差异,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应在遵循高等学校共性的教学管理规律、内容、任务之外,还要有其独有的教学管理指导思想。以下从几方面进行分析:

(1)认真抓好教学基本建设是独立学院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教学基本建设主要包括: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教风建设、学风建设、教学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等。一方面包括常规性的建设,可以参照传统高校教学要求去建设;另一方面包括以学校的定位、发展规划为依据的建设。如:教材建设——编写出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精品教材;实验课程建设以及“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独立学院的教学基本建设应当从应用型教育的理论出发,从应用的角度进行教学基本建设。构建应用学科的课程体系必须以现代教学为指导思想,在注重基础理论教学、扩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相互融合,通过各种实践环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专业所需的各种能力。针对学生多样化特点和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切实改变传统的“灌输式”、“一言堂”等教学方法,采用理论与实践穿插的互动式、案例式教学方法。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抓好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试卷及毕业设计等各项教学环节,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重视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设是关键

教学管理兼有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双重职能。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教学基本文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考核大纲、教学进度表、课程介绍、教案等)和工作制度(学籍管理、成绩管理、实验室管理、课程管理、档案管理等等)。独立学院制度的建设必须结合学校实际,从应用型教育的实践活动出发,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教学管理制度。同时,深入教学管理的问题探索和研究,才能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从而制定出正确的规章制度。比如说,对教学制度问题——实行学分制还是学年制;一些课程成绩的认定问题——英语课程成绩即A级、四级考试;收费问题、就业问题等等。实践证明,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设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3)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是核心

近年来,各高校都非常重视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上逐渐趋于合理。事实证明,没有一支过硬的教学管理队伍,就无法保证一流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教学管理队伍包括校长、院系领导、教辅人员与教学秘书。建设一支结构合理、队伍稳定、服务意识强的高素质教学管理队伍是独立学院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之一。这样才能确保教学工作的稳定运行,才能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

按照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应用型大学的教师队伍不仅要有学术水准,而且要有较强的社会实践和应用能力。独立学院要把队伍建设放到一个突出的位置上,校内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培训,增强应用能力;同时要聘请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为兼职教师。通过外部引进、内部培养和聘请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兼职等手段,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既懂学科,又懂专业,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双师型”教学队伍。

(4)校企联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独立学院要大力开展应用型的产学研合作,利用本身优越的产学研合作条件,吸引企事业单位共同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的实习基地。要以贡献求发展、以服务求支持,构建优势互补的运行机制。产学研合作可与实践教学、“双证书”教育、就业工作有机结合。目前与我院建立合作伙伴的知名企业近30家,领域涉及到我院开设的各个专业以及留学深造等,并且在行业中具有一定地位。如:我院与IBM公司(全球第二大软件公司)达成软件人才合作培养协议,将IBM用于全球的高级职业培训(ACE)的系列课程融入专业教学中,成为IBM公司在中国的第一家高校合作伙伴;与Microsoft(全球第一大软件公司)的合作协议也在洽谈中。从而开创了软件人才培养的一种全新方式,使学生在接受学历教育时,掌握先进实用的软件从业技能,获取权威技术认证证书,形成核心竞争能力。鼓励学生“考证”,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独立学院在建设应用型大学时,要采取开放式办学,一方面是按照应用性办学定位,适应地方的发展需要,采取多种形式沟通社会,加强与相关行业部门的紧密联系,积极寻找新的办学增长点。另一方面要广泛借鉴国际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经验,扬长避短。要重视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办学模式和教育理念,同时拓展境外国际教育合作项目,大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对外教育宣传和输出的力度,提升国际化水平。

以上,仅从一般教育规律谈到独立学院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几个关键因素。应用型教育是一个复杂的体系,需要长期的实践探索。独立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应用运而生的新型办学实体,它也代表了一般本科院校的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是办好独立学院的先导;追求鲜明的办学特色是独立学院健康发展的关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独立学院的生命线;创新体制、机制是独立学院生存与发展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在线:http://www.eol.cn/article/20060724/3201247.shtml

[2] 张保庆;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注重质量 严格管理 努力促进独立学院健康、持续发展 [J];中国大学教学; 2005年05期

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思索 篇12

一、让政治课回归本原

我们开设政治课的本来目的是育人, 即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生活、乐于助人、关注社会发展, 能够独立参与社会生活的人。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 在一些学校, 政治教学披上了功利的外衣。我们搞不清育人与升学的关系, 把升学看成是学校办学的目的, 把升学率看成是学校的命根子。我们的政治教学随波逐流, 成了应试教育的奴隶。

从政治教学的角度看, 育人包括德育、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而这三者按重要性排序的话, 德育最重要, 能力其次, 知识次之。品德好是基础, 一个人如果品德不好, 能力越强, 对这个社会的危害就越大。我们应该从功利性的误区中走出来, 清醒地看到我们高中教学担负着两个使命:一是为社会培养劳动者, 二是向高校输送人才 (升学) 。我们的政治教学, 最起码要保证这二者的品德好。但极端功利主义下的应试教育, 使我们的眼睛只盯上升学, 而忽视了我们所肩负的更为重要的责任。静下来想想, 现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 能顺利升入大学的也毕竟是少数, 更多的学生成了少数人的陪读。据调查, 2007级之前的学生, 一个班里七八十人, 甚至上百, 能考上大学的最多也就二三十人。也就是说, 我们为了三分之一 (甚至远低于三分之一) 的学生, 牺牲了三分之二甚至更多的学生。我们所珍视的这三分之一甚至不足三分之一的学生, 在我们的教育下真正成才了吗?我们以什么标准挑选了这三分之一?这标准就是:能考高分, 背过很多知识点, 会做很多题。

在高中, 很多人包括我们政治老师自己都认为, 对学生进行德育主要是政治老师的责任, 政治老师在育人中担负着更为重要的责任。政治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政治教学应把育人放在第一位, 兼顾升学。我们重视升学率, 但升学必须是在育人的基础上, 不搞清谁是本源, 我们的政治教学就会犯错误。

二、让学生对政治课产生兴趣, 并把这股热情持久保持下去

在一些人眼中, 政治课是枯燥的, 甚至是无用的。这种错误的观念, 使得很多学生讨厌学政治, 我们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设计上多下工夫, 我们的政治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源于生活形成认识, 用这种认识再去指导生活。

以《新时代的劳动者》为例, 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去搜集最新的已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以往未就业人数、社会失业人数 (能搜集到本地区的更好) , 走访附近工厂、劳动局、或与你身边未能及时就业的人员进行交流, 听听他们的声音。然后, 在课堂上同学们交流自己的感受, 充分交流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不用看教材, 同学们也会感受到就业难, 待业人员多。这时, 老师适时引导并上升到理论层次。接下来, 回归到生活, 问:假如几年后你是待业人员中的一分子, 你会怎么做?你希望国家为就业做些什么?不足的地方老师补充。这样, 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设计好学生活动环节, 引导学生搜集素材。

三、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

教师可以将每一学期学习内容中适合学生实践的整理成实践专题, 实践专题内容的设计可根据本地实际设计。像我所任教学校的生源, 属于城乡混合型, 设计专题时就可城乡区别对待, 尽量使专题内容最大限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但要适当设计一定量的城乡学生都适合的专题。这样, 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课上交流,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照顾学生的情绪, 避免形成城乡歧视。

专题设计出来之后及时印刷, 在每学期结束时作为假期作业免费下发给学生, 让学生在假期内完成。学生通过调研形成论文, 开学后上交。每两周举行一次一对一的“师生会”。老师先按课堂进度提出一两个关键性问题, 让学生回答。然后, 针对学生的调研成果进行提问, 学生答辩, 学生必须能自圆其说。学生论文的格式、用词文法、逻辑乃至整个内容框架, 都在老师的评论范围之内。“师生会”可分三种类型:A专题、B专题、C专题。A专题主要针对农村学生进行, B专题主要针对城里学生, C专题不分城乡。这种设计, 目的主要是为了让政治教学最大限度贴近生活。每次具体选择哪种类型, 可由教师灵活选择。当然, 只要学生愿意, 每种类型都向学生敞开大门。

在城乡混合型学校, 农村学生大多住校, 可以多选择A专题, 这样既能把学生控制在可视范围内, 保证学生的安全, 又能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 一举两得。同时, 在进行A专题时, 老师可灵活增设“聆听学生心声”环节, 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这既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又能缓解学生的思乡之苦, 还能给学生生活方面的指导。

四、与学生家长建立沟通档案

每学期结束时, 教师可就学生在校的表现与家长进行交流;每学期开学时, 家长就学生在家期间的表现与老师及时交流。交流方式可以灵活选择, 如书面形式、面对面交流、打电话, 条件允许的话可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这样做, 有利于老师和家长全程掌握学生的情况, 不留空当和盲区。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感触, 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希望大家包涵。总之, 希望通过我们政治老师共同努力, 让政治教学越来越高效。

上一篇:职业危害风险计算论文下一篇:公司内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