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丰富人生

2024-10-20

阅读丰富人生(精选12篇)

阅读丰富人生 篇1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 (狄金森) 腹有诗书气自华, 最是书香能致远, 我校开展了“与经典同行, 为生命奠基”等一系列建设书香校园活动, 唤醒了沉睡的经典, 丰富了学生的人生积淀, 让经典这颗种子在学生的心田生根、发芽。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诵读经典, 乐读经典, 让经典润泽孩子的童年?我一直在探索, 并积累了点滴经验。

一、精选文本, 日有所诵

面对浩瀚的书海, 哪些文字是适宜作为种子播撒在童心上的?当然只有那些经历岁月淘洗的经典文字。在最黄金的记忆阶段, 我们要先从我们自己的经典读起。因为, 母语才是一个人的思维语言。就启蒙教育的读本而言, 前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我们可以借鉴。比如, 明清时期通用的蒙学读本——古诗词, 不仅是儿童识字的好教材, 也是促进童蒙养成教育、培养语文兴趣的趣味读本, 在低年段可大量背诵。

我们认为《三字经》这部蒙学读本文字优美, 内容健康, 知识丰富。古人曰:“熟读三字经, 便可知天下事, 通圣人礼。”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样劝孩子要努力学习的:“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为了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读来朗朗上口。为什么要学习, 什么时候学习, 向谁学习, 学什么?二十四个字, 把这些问题说得清清楚楚。再看这样的文字:“经子通, 读诸史, 考世系, 知终始……读史者, 考实录, 通古今, 若亲目。”

从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 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 方方面面, 一应俱全, 而且简单明了。《三字经》用典多, 知识性强, 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 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书中还传达了许多很好的读书方法, 如“口而诵, 心而维”。诵读此书, 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 而且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要读最好的书, 以免来不及将它们读完。”大卫·享利·梭罗的警语是我们选择文字的标尺。除了《三字经》, 我还补充了大量的诗词、儿歌、童谣。经过精挑细选, 确定我们二年级“日有所诵”的内容分为三大块:一是经典书籍《三字经》, 二是以绝句为主的古诗词, 三是文质兼美的童谣、儿歌。每周五篇的诵读内容其实是一个套餐:三篇《三字经》节选, 一首古诗, 一首儿歌或童谣。

“日有所诵”操作起来很简单, 学生在每天早读课前10分钟和每周的阅读指导课, 把老师精选的内容反复诵读, 习惯成自然。简单的话天天说, 简单的事情天天做, 简单的招数练到极致就是绝招。连续反复的诵读, 是对儿童天赋之门的叩启。“日有所诵”的评价也很简单:背熟的给100分, 读熟的给80分。一是孩子热爱分数, 二是这样的高分可以不太费力地得到, 所以效果奇佳。经过一个学年的诵读, 基本解决了识字问题, 很多孩子已经可以自主阅读一般的儿童文学作品了。

二、素读经典, 情趣盎然

日有所诵采用的大多是“素读”法。“素读”是日本人对我国古代私塾授课方式的定义, 不追求理解的深刻, 只是朗朗诵读, 直至将所读内容烂熟于心, 脱口而出。在技法上要求反复朗读, 响亮地、清晰地、字正腔圆地读, 用《三字经》的话来说就是“口而诵”, 目标上追求积累大经典文字, 力求完整地、熟练地记诵。根据不同的诵读内容, 可采用多种形式活泼的素读方法。

1. 反复吟诵, 踩着鼓点声声

《三字经》都是三字式的短语, 押韵、上口、节奏感强, 可以借助敲着鼓点, 打着节奏来增添吟诵的乐趣, 学生会觉得很好玩。这种方式可以消除学生的疲惫感和倦怠心。如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先让学生读正确、流利后, 可引导他们敲着鼓点, 踩着节拍来读:咚咚-咚, 咚咚-咚。学生读得别提多带劲了。

2. 想象朗读, 感悟诗歌的意蕴之美

联想和想象是品味诗歌情意的基本手段, 是领悟诗歌思想内容的基本方法。在诗歌诵读中, 以联想和想象为基本抓手, 以情带读, 读中悟情, 将会引导儿童由逐字逐句的认读向充满情味的诵读转变。如《云》——

云是/走动的鞋子/走过高山/走过大海/走过很多地方/轻飘飘的鞋子/走过的路/一点痕迹也没有

诵读这首诗, 我启发学生从“云”发散开去, “云呀, 走过那么多地方, 还会走过哪些地方呢?”“你觉得这是一朵怎样的云?”“你想成为一朵这样的云吗?”带着对云的情感, 带着这样的意境, 学生读得更入情入境了。再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歌景物生动, 色彩明丽。在读通之后, 我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并把它画下来, 再读诗时, 就有了“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效果了。

3. 歌曲入古诗, 吟唱乐无穷

唱诗, 本来就是吟诵诗词的一种方式。诗和歌从它们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形影不离, 密不可分。《毛诗序言》中说:“诗者, 志之所之, 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 故歌咏之, 咏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古诗新编曲的还真不少。谷建芬老师专门为孩子们学古诗谱的作品就有二十余首——《春晓》《静夜思》《出塞》……把读古诗变成唱古诗, 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那千年的古诗也加入了时尚的元素, 孩子们的兴致格外高, 学得格外投入, 效果格外好。

唱诗还是最好的记忆方式, 一个学期下来, 他们唱会了二十多首由古诗谱成的新曲, 仍觉得意犹未尽。此后, 孩子们竟然乐得自己给古诗配新曲了。

4. 引用故事激发兴趣

《三字经》典故多, 可以充分利用故事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如“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老师可适时向学生讲“孟母三迁”的故事。再如:“香九龄, 能温席。孝于亲, 所当执。融四岁, 能让梨。悌于长, 宜先知。”引入“黄香暖被”“孔融让梨”的故事。通过讲故事, 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被吸引过来, 背诵起来也很快, 而且不会忘记。

三、周有所展, 激发兴趣

孩子们诵读了这么多古诗, 如果能够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成果的平台, 诵读的热情必定高涨, 兴趣会更浓, 从而更扎实、有效地推进经典诵读活动。具体做法是:利用每周的阅读指导课, 采用多种形式展示“每日所诵”的诵读成果。

1. 巡回接力赛

巡回接力赛有个人和小组两种形式, 如《三字经》, 一人 (组) 诵“人之初, 性本善”, 一人 (组) 马上接“性相近, 习相远”。可接一句, 也可接一段, 背多者胜。这种接力赛的形式让学生始终处于“斗智”的兴奋状态, 比单独的诵读效果更佳。

2. 我爱记诗词

模仿浙江卫视的《我爱记歌词》, 我班开展了《我爱记诗词》的活动, 深受学生的喜爱, 整个场面活跃、气氛热烈。通过比赛的方式评先出月度冠军。如让每组选派一个代表站到前面, 老师或请一位学生先读诗句, 按顺序让选手在5秒内答出下句。答对则意味着闯关成功, 全体同学齐诵古诗, 然后换新的古诗继续比赛;答错的话, 该题让下一位选手继续作答。周而复始, 直至成功晋级。

3. 星级诵读, 实行晋级制

学生诵读经典累计满500分得一颗星, 为一星级经典诵读小能手。满1000分得两颗星, 为二星级经典诵读小能手。以此类推, 到了五星级则成功晋级为经典诵读小硕士, 小硕士再得1000分则晋级为经典诵读小博士, 并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学生你追我赶, 掀起了一股诵读经典的热潮。

经典是美的, 让我们在孩子的生命里, 把经典诗文的精髓化做一缕缕阳光, 让我们的孩子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阅读丰富人生 篇2

【攻坚克难 学海导航】

1.“人生难免有挫折”是本课的重点。由 “挫折与人生相伴”、“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结果”两目组成,分别介绍了挫折的含义、挫折产生的原因、对待挫折的三种不同态度和结果等内容。把握这一知识点,首先要通过观看材料和举出相似的例子,让学生理解,人的活动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造成挫折的原因有许多,如天灾等自然因素;其次,可结合教材第63页的`漫画来理解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结果。

丰富人生从丰富日常生活开始 篇3

其中一段。他说,十年前,他去了中国一个偏远的小村庄采访,住在一户人家。每天清晨5点钟,女主人就起床了,先是打扫院子、喂猪、喂鸡,然后做全家人的早饭,吃过早饭扛上锄头去地里干活十年之后,他再次回到这个小村庄,还住在这家。他发现,女主人依然是每天清晨5点钟起床,打扫院子、喂猪、喂鸡、做饭,然后去地里干活

摄影师感慨道,这个农妇的十年,几乎是一模一样的一天,就真好比十年如一日。

其实何止是一位偏远山村的农妇,很多人的生活也大抵如此——早上起来,洗漱完毕,潦草地吃早餐,奔波去上班;然后下班,晚饭、看电视、洗洗睡也可以说是数十年如一日——区别只是,地点和生活环境的不同。

我曾听过很多女性在抱怨生活的无聊和琐碎,说怎么日子越过,离梦想的生活越远了呢?也有很多女性,工作、收入都不错,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常常抑郁,觉得生活缺少希望,不那么顺心。

看起来,觉得压力大,觉得无聊,觉得不快乐,成为当今社会一个普遍现象了。

但细想起来,其实生活本身就是这样,并没有因为谁改变了它的存在形式。可为什么在同样的条件下,有些人过得充实快乐,有些人却只感到琐碎无聊呢?

我认为,本质还是因为每个人的用心不同。

我常常会引用一句话:“雅致的人生并不在于5%的精彩,而在于95%的日常生活是否愉快。” 这句话出自一位国外女设计师,她在做室内设计的同时,也写一些关于生活方式的书,分享她对于生活的智慧和灵感。

她在她的一本叫作《雅致生活》的书里,提供了很多种通过小事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更有乐趣的方法。她认为,一些简单的修饰可以使平凡的生活变得不同寻常,从而创造出美丽、宁静的生活氛围。如果我们在一切细微之处享受人生,体验到生活中最大的幸福,那么平凡的事物将得到升华,我们的心灵也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人,会想方设法按照自己的心愿去生活,去改变生活,去为生活中的每一刻增添美丽、尊严和喜悦。

本期,我们编辑部策划的专题是《他们用声音温暖世界》,采访了几个城市最受欢迎的电台主持人。

我居住在北京,“飞鱼秀”是我每天上班途中必听的一档节目。我的好几个朋友也是他们忠实的听众,听说要采访该节目的主持人,大家居然都非常兴奋。这让我感到,做一个能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人,多有意思。

“愚者在远方寻找快乐,智者在身边制造快乐。”

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件小事做起吧,让每日琐碎的生活先带给你细小的欢乐。

《淑媛》,愿意做你身边一个分享生活的朋友,倾听你的诉说,感受你的美好。

http://t.sina.com.cn/decoration

出版人兼主编

Email:yihong@hsmag.cn

编主

艺术分享:

鱼,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个很吉祥的标识,代表着喜庆、富裕、自由的意念。

这件作品,没有多余的陪衬,就是简简单单的一条鱼,立在那里,以一种从容的姿态。

与我们惯常所看到的“鱼”不同,它虽不乏轻灵,但给观者的最大感受是一种从天而降的力量感——无论是它包含张力的形态,张开的嘴,鱼鳞的排列,饱满的颜色

力量感,显示在一位女性艺术家的作品中,尤其难能可贵。

丰富阅读方式,享受阅读之乐 篇4

一、充分诵读, 以境激趣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功训练, 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 也有助于增强语感, 发展语感。学生学习书面语言, 其主要途径是范文语言的内化, 教学时, 教师应该让学生直接去感受语言、积累语言。一年级的学生处在阅读的起始阶段, 所以, 读书之前, 教师可以精心设置一个导入过程, 用简洁生动的导语, 借助色彩鲜明的贴图、实物、音像手段等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 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 产生好奇心、求知欲, 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进入阅读。在整个阅读过程中, 学生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的角色意识。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在教《看菊花》这课时,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课文插图、录像资料、背景音乐为学生创设下美的情境, 引导他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培养语感。一开始, 笔者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 初步感知哪些语句把菊花写得美。在具体学习朗读描写菊花颜色美、数量多、不怕冷的语句时, 再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听读, 进入情境;接着又在自由试读、指名读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总结出朗读的方法, 并再次美读课文;最后, 采取开火车读、轮读、小组朗读、师生合作读、比赛读等形式,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掀起朗读高潮。这时, 对学生语感培养也比较到位了。

二、媒体辅读, 以美激趣

语文教师是美的传播者、创造者,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 要用信息技术丰富的表现手法, 在教学内容中突出已有的新颖的信息和对学生情绪有正面激励作用的信息;利用信息技术高效的集成, 将重点内容和关键词、句等, 运用色彩闪烁、动画等技术方法使之和其他信息区别开来, 吸引学生注意, 利用呈现方式增强新奇性和趣味性, 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合理整合。

在学习《大海睡了》这课时, 未读课文前先让学生欣赏一段风平浪静的画面, 使学生进入意境中, 问学生:“读了这首小诗, 看了刚才的画面, 深夜里, 大海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呢?”学生答道:“我觉得深夜里, 大海很安静, 不像白天那么闹了。或者我觉得很平静, 海浪声轻轻的, 听起来很温柔。”我就接着问学生:“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在学生朗读后, 让其他学生评一评刚才的小朋友读得怎样。有的小朋友说:“他读的声音太响了, 大海睡觉了, 应读得轻一点, 温柔一点。”“那你能读一下吗?”通过学生的朗读、评析, 学生明白了大海已经睡了, 我们要轻轻地读, 千万别吵醒了大海, 进而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以及句子的优美、形象, 从中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三、动作助读, 以乐激趣

如果说媒体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那么动作助读则更能增强学生对这种美的感悟。因此, 在教学时笔者用了加上动作助读的方法, 来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 在指导学生读好《东方明珠》中的“头顶蓝天, 脚踩大地, 像一个巨人”时我不但出示了文字, 还出示了图片, 让学生有感可依。同时, 还叫学生加上动作, 读“头顶蓝天”时, 把手向上举, 读“脚踩大地”时, 跺一下脚, 读“像一个巨人”时, 双手向前伸, 摇一摇身体, 并把这一段的两句话男女生分读, 男生读第一句, 女生读第二句, “刚”“柔”结合, 在动作及角色的配合下很好地读出了“东方明珠塔”的气势。又如在教《冰花》这课时, 冰花的形状“像宽大的树叶, 像柔嫩的小草, 像丰满的牡丹”, 学生总也搞不清, 有的颠来倒去的。在教“像宽大的树叶”时, 笔者让学生用双手在胸前画大大的树叶, “像柔嫩的小草”时, 双手合并向右侧轻轻一摆, “像丰满的牡丹”时, 叫学生用双手在胸前画个大圈再做花朵的样子。学生边做动作边朗读, 兴趣盎然, 在朗读中也感受到了语言的优美, 在多次朗读的基础上再背诵, 问题也就不大了。

四、读背结合, 以本激趣

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 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背诵结合。背诵是读书内化的重要过程, 背诵不仅可以积累语言材料, 增长知识, 同时可以全方位地积淀语感经验。例如, 在指导背诵《秋姑娘的信》这课时, 先通过师生谈话的方式让学生阅读。秋姑娘现在已经写了几封信了呀? (四封信) 分别是写给谁的?写了些什么呢?请小朋友看着书自己读一读这四封信, 等一下老师请你们到上面来看着图介绍, 可以加上动作。学生先自由练习, 然后指名上台看图介绍, 在此基础上一起介绍。

本课设计的这一背诵环节, 没有提到背诵二字, 但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却完成了背诵的任务。这样, 规范的书面语言反复进入学生的口语, 就会自然地同化、改造学生的语言, 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重构了语言模式。

五、续编故事, 以思激趣

学生在阅读感悟课文内容之后, 教师让学生展开想象, 给课文续编故事, 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悟课文内容, 使学生的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 而且会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延伸, 从而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例如, 教《坐井观天》一课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展开想象, 续编故事。想象青蛙会在什么情况下跳出井口?跳出井口后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还可能发生什么事?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给故事续编一个完美的结局。从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角度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同时也满足了自己的求知欲望, 让他们感受到了阅读的美妙和精彩, 体验到了读书的快乐。

六、内外结合, 以阅激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抓住课文, 实行精讲多读, 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 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自觉性。随着阅读教材的进度, 我们坚持“一篇带多篇, 课内得法, 课外受益, 课内打基础, 课外求发展”的目标。学生在课内学到的语文知识和读书方法, 教师要引导他们在课外阅读的实践中得到运用。记得学完课文《松鼠》后, 笔者根据课后资料向学生推荐《森林报》一书。学生被大自然中那无穷的奥秘所吸引, 学生阅读积极性高涨, 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被书中有趣的现象吸引, 纷纷购买借阅。笔者还利用晨读时间进行连续森林播报, 共同感受大自然的无穷奥秘。如此的课外阅读,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增加了他们的知识, 同时加深了他们对课内知识的理解, 效果颇佳。

阅读丰富人生 篇5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①人生是这样丰富,人生是这样辉煌。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仅有自己的一点经历是不够的,要想充实大脑,就要靠读书了。

②读书,谁都知道是好事儿,但读书又确实是一件既简单又复杂的事儿。

③我喜欢小说。小时候常读中国的小说,《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等;也爱读外国小说,比如狄更斯、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的作品,这些书对于我对人生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④读书最重要的是从中可以学到知识。现在的知识多极了,从计算机一直到航天科学,包括种地都属于知识的范围。记得30年代我在清华大学上学时,有一位教文学的叶教授他就是什么书都读,那个时候就开始研究宇宙。我很诧异。叶教授说,一个搞文学的人需要具备广学的知识,通过博览群书,就可以得到你生活之外的一大部分知识。

⑤读书一方面要读得广,读得博;另一方面要敢于探索,人家没有看过的书也要读还要读得深。中国有种老的说法叫“读书破万卷”。这本书你不仅读过了,而且从中还悟出了许多道理。所以,有些书必须细读,并不是要读成什么专家,而是要从中悟出道理,找到动力,从而得到思想上的帮助,这可说是读书的要义。

⑥人的灵魂本身不喜欢浅薄、庸俗、无聊,它永远在追求最高尚的东西。读完鲁迅先生的.小说,你懂得当时社会的残酷、黑暗、卑鄙,给你一种动力,鼓舞你向上,像阳光照进来一样,世界亮了起来,碰到了就会得到一种力量。然而,好书不是所有人都能遇到的,还需要用心去发现。

⑦巴金说:读书就得有用。巴金是我的老朋友,也是我佩服的老师,我跟他交往了半个世纪以上。巴金从头到底一直都说真话,就是由卢梭的书引起的。《忏悔录》大家都读过,对有的人影响不大,巴金却得到了大益处,他一辈子都受影响,就好比达到了一种境界。

⑧我已经83岁了,现在回想起来,最懊悔的是读书没有读专,读过之后真正用到的也不多。面对年轻的中学生朋友,我希望你们要从中学就开始想: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对人类、对国家、对社会有怎样的益处。要读书,读好书。要在好书的引导下,做一个大写的人。“人”这个字,就这么一撇一捺,但要真正做一个大写的人却不容易。

1.“读书破万卷”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杜甫的一句诗,其原诗的下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读书又确实是一件既简单而又复杂的事儿”,为什么说读书是一件既简单而又复杂的事情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谈到作者读过《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它们的作者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6)自然段举鲁迅小说的事例,是为了论证读书的一个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7)自然段举巴金读书的事例,是为了论证读书的另一个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面句子划线部分能否去掉,为什么?

通过博览群书,就可以得到你生活之外的一大部分知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读书超过万卷,形容读书很多 下笔如有神

2.随便读书简单,选择有益的,读后对人生有用的都是复杂的。

3.曹雪芹  罗贯中  施耐庵

4.读书可以学到知识,理解人生,学会做人。

5.给人动力,给人力量。  读书有用,可以影响人。

6.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7.不可以,个人生活之外的知识大部分是通过读书得到的,但也有些是通过其他途径得到的,体现语言的严密性。

让语文走进生活,丰富人生 篇6

语文的教育目的是什么?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到知识,更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认识他人,更好的感受自身以外的东西,体会美妙的语言文字,体验更多的情感,丰富自己的人生,最终达到优化自身生命的目的。语文教育是最具人文性的学科,它正视人的生命,为丰富人的生命内涵而存在,是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教育。但是如何让语文课堂走进生活呢?

一、教师要提高对自己的要求

语文教师不能就语文教语文,而要以教育的眼光打量教学,用自己丰富的生活积累引领学生步入生活的殿堂,用自己高尚的品格陶冶学生的品质。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必须把自己变成一本活的教科书,让学生透过他们的眼睛,探索世界万物的奥妙;通过他们栩栩如生的讲述,感悟世间万物的真情。老师们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一举一动都给学生以启发、以灵性。而要做到这些,老师本身就必须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用先进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做会反思、有品位、懂专业、善经营、有智慧的专家型教师。这种高要求,势必使老师自身努力拔高,要求自己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审视日常的工作,用积累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教育对象,把教育当学问做,各教育对象融为一体。

二、教师要语文教育延伸到生活中去

1.把我语文教材从课本延伸到生活中去。“语文教材固然重要,它是我们教学的范本,是学生学习的经典,是我们语文课堂学习的主要依据,但是我们不能把学生的意识固定在课本上,不能让教科书把学生跟周围的世界隔绝开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学习语文时,要让学生投身于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在生活中去感受语文。我们生活在一个语文的世界里。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无论是读书看报,与人聊天,还是听相声,看电视,逛商场,常规的或新奇的,别扭的或富有艺术性的,只要留心观察,随时注意语言现象,总会碰到与学习和运用语文有关的问题,因此我经常在周末或者假期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作业,比如让学生留心观察,在生活中去寻找至少十个以上和语文相关的事物。或者让学生写以“语文世界有多大?”或“语文世界里有什么?”为题的作文,让学生从生活中取材。语文世界是很广阔的,有人说过:“生活有多宽广,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宽广。”有些学生经过观察后在他的文章中这样写到:“语文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这里不仅有各种文学作品,就连生活中耳闻目睹的春联、广告、店名、流行语等,都是语文世界的一个部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只是人们没有觉察到而已。有了语文,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有了语文,使我们口头表达能力增强;有了语文,使我们感悟出一些人生道理。假如生活中没有语文,你能想象是如何一个画面吗?”另外生活中有许多的语言现象值得推敲的,比如各类商店的名称,广告词等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去收集积累,有时间还可以拿出来相互交流,揣摩。比如“有这样一则奶粉广告:“没有加进什么,不过提出水分。” 这则广告从反面人手,从具体的制作过程人手,用形象的语言来表示,在一句“没有加入什么”表现了产品之纯,后一句用“不过”急转,进一步表现出产品纯还不够,还必须没有水分,突出了“粉”的特性,语言简练,12个字中有转折,有波澜,文字浅显但具体形象,初看语不惊人,细品则回味无穷。通过这种细心观察,亲身体验,很多学生自身也渐渐会体会到语文世界的广阔,同时通过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语言文字的熏陶,也会不断的作用于学生的心灵与智慧,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也会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其次是要进行相关性的延伸拓展阅读,利用每周两节的阅读欣赏课,或由老师主讲,培养学生欣赏美文的素养,或由家长参与,讲故事、谈人生,丰富学生阅历。让学生领略语文学习的另一种美,体验语文带给他们的精神享受,让课堂不再仅仅是一个老师、一本书,一支粉笔画到头,而是有声有色,有感有悟,有静有动,充满生机和活力。还可以让学生每天临睡前养成十分钟阅读的习惯,这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语文成为生活的一种调剂,一种心灵的净化。因为.语文给人精神上的震撼是巨大的。一个人心浮气躁时,一篇优美的散文可以使他心如止水;一个人心情低落时,一篇慷慨激昂的文章可以使他重燃信心.语文带给人心灵的影响是无法比拟的。另外也可以适时的将课堂搬进生活中,比如春天带着学生去郊游,去拥抱大自然。让学生去感受那鸟儿鸣叫,溪水在笑,风在吼叫,抒情诗一样美妙的真实的场景,不也同样是语文学习吗?最后,还放开手脚,大胆将生活中的语文学习及现象搬进课堂。比如:我们利用早读时间开设“新闻播报”,将学生看到的时事新闻通过学生的口描述给大家,一天一则新闻,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孩子们从小树立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好情感。

第三,课堂上要学会让学生换位思考。生活中的语文素材固然广阔,但 勿庸置疑,学生们手中的语文教材也都是编者优选优挑出来的,文本文质兼美,课堂上也是我们要重点讲授的。但我们在处理教材的时候不能忽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体情感。对于那些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文章,我们要学会引导学生换位思考,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加以体验。比如在讲《林黛玉进贾府》时,讲到林黛玉为什么“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时,可以这样引导:假如你是一个乡下的孩子考到城里来读书,寄居在舅舅家,舅舅家里有一个专横跋扈的表弟,而舅妈对你非常的严格,这个时候你很怕和表弟发生冲突,使得舅妈不开心这个时候你的内心是不是也会很小心谨慎呢?”这样以来学生就能很好的理解到黛玉是因为处在寄人篱下的尴尬处境,所以不得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了。

另外,还可以把教材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比如学到一些记人叙事的文章的时候,可以开展“走进名人、伟人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习名人伟人的人生经验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学生可以每人选择自己心目中的偶像来读,在书中同他们对话,了解偶像的所思、所学、所做,感受他们的做人品位。同时同学间还展开大讨论,将自己读到的、想到的和大家分享,在交流中明白更多的道理。在学习亲情母爱父爱的文章时可以开展“走进家庭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钉扣子的过程中,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了其耐性和定力。“厨艺大比拼”让学生在炒菜、包饺子的过程中,悟出了家务活并不好干的道理,体会到了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在学生之余,学生又多了一份情感体验。

阅读丰富人生 篇7

问题一:缺乏丰富的课外阅读材料

一般来说, 小学阶段的学生, 对于未知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 对于英文表达的西方哲理与故事应当有着浓郁的探究兴趣。但学生所能接触到的英文材料是仅限于教材、练习册中的相关篇幅。这些材料都是教材编者按照自己的思想意愿, 根据大多数学生的需求进行编制的, 很少考虑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与主观能动性。由此可见, 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就需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阅读材料, 奠定课外阅读的物质基础。

(一) 结合教材, 尝试语篇拓展

就如这世上并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一样, 生活中并不是缺少学生课外阅读的材料, 而是我们教师缺少变化。比如, 我们在讲授教材阅读材料的时候, 就可以针对教材材料, 进行语篇拓展, 延伸成新的阅读材料。我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英语Unit2 My Favorite Season时, 我根据本单元的主要内容编成了这样一个小短文:

There’re four seasons in a year.They’re spring, summer, fall and winter.It is warm in spring.The trees are green.I often fly kites in the park with my friends.In summer, the weather is hot and sunny.I can wear my dress.I often swim in the river.In fall, the weather is sunny and cool.I often go hiking.Ican eat a lot of fruits.In winter, it is cold and snowy.I like winter best, because I can make a snowman.

这篇短文只是用本单元的主要词汇以及学生学过的句型组成了一段文字。但对学生来说, 语言简单清晰, 内容却很丰富。同时这篇短文也为学生练习表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二) 教师推荐阅读材料

在原有的教材基础之上, 给学生推荐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 是丰富学生课外阅读的必需。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阅读充满热情、好奇, 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但他们辨别是非的观念、能力还不够成熟, 我们在给学生推荐阅读材料的时候要注意, 材料的思想性要积极健康, 材料的内容情节、语言风格要吻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心理规律。

问题二:阅读方法的指导缺乏系统性

在分析学生阅读能力低下的原因时, 我发现, 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在阅读的时候, 教师对于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缺乏指导性, 导致学生即使读过很多英文书籍、故事, 阅读能力却不见起色。所以, 如何指导小学生掌握英文阅读方法, 也是我们英语教师所必须面对的课题之一。

(一) 整体扫描

对于多数文章来说, 我们要准确把握其表现的思想主旨, 把握其内在的故事情节与逻辑关系, 无需逐词、逐句地进行阅读、翻译, 那样不仅会浪费阅读时间, 降低阅读效率, 更会影响整篇文章的美感, 桎梏学生整体阅读能力的提升。对此, 我主张, 教师应该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 指导学生紧抓who, what, when, where, how等几个问题去阅读,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沿着作者的写作思路, 抓住文章的故事梗概、脉络, 顺藤摸瓜, 迅速把握文章内容, 掌握文章主旨。

(二) 联系猜想

阅读中, 很多学生有着一遇到不认识的生词就去查词典的习惯。不能说这样不好, 但某些时候,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练习上下文来进行猜测, 进而得出这个生词的大概意思, 这种能力也是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问题三:阅读活动的展示缺乏特色性

课外阅读的目的是为课内阅读服务的, 针对课内所学进行的课外阅读, 我们教师都要组织学生进行展示。但在展示的方式上, 我主张, 应当让学生阅读活动的展示方式更具特色, 更有个性, 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带领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走向一个新的台阶。

(一) 开展讲故事、唱歌曲、演短剧等活动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深刻地感受到, 结合课堂内容, 我们可以开展讲故事、唱歌曲、演短剧等多种课堂形式, 一方面活跃课堂学习气氛, 另一方面也提升学生学习的专注度, 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譬如, 我每天都会组织学生进行“Everyday English”活动, 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兴趣与阅读能力。

(二) 改编chant和songs

Chant和songs是PEP小学教材中的一块重要内容, 学生对这些内容通常兴趣都比较高。教师可以结合所教的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好恶来改编歌谣和歌曲。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Unit 2 My Favorite Season Part A时, 我给了学生这样的材料, 让他们进行填充改编, 大大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Spring, spring, spring is______________.

Summer, summer, summer is__________.

Fall, fall, fall is__________and_______.

Winter, winter, winter is_______________.

阅读丰富人生 篇8

一、广泛的阅读能帮助学生积累知识

学习语言的方法不能只靠理性的分析, 还要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庄子有句话说得好, “适莽苍者, 三餐而反, 腹犹果然;适百里者, 宿舂粮;适千里者, 三月聚粮”。话语通俗、浅显, 但蕴含了深刻的道理。阅读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 而且阅读是一项日积月累、潜移默化、长期、持续的活动。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开阔学生的视野, 增加学生的想象力, 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 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阅读可以开启学生的心灵之窗, 塑造学生的灵魂, 引导学生积极向上;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更富于人性, 更懂得求真、为善和审美;阅读可以改变学生的心境, 增加学生的生活情趣, 使学生生活得更加充实、更有意义。

二、知识积累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1. 丰富的知识积累为阅读提供背景资料。

任何的文学创作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完成的。背景, 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 与前景相对应, 就是人们意识对象所依存的“土壤”, 即背后的衬托物之意。背景的主要作用是渲染主体的最大效果, 起支持作用。所以, 储备与积累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积累和储备的方法有很多, 其中看电影是笔者班里学生较喜欢的方式之一, 也是笔者经常布置给学生的家庭作业之一。学生通过看电影, 能够切实地体会到“环境渲染”的作用;“外貌描写”可以借用情感色彩等多种手法表现出来。在学习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之前, 笔者安排学生每周看一部有关长征的电影, 并固定在周二下午的语文活动课上交流影评。学生通过完成这些喜闻乐见的作业, 丰富了有关长征的知识, 对长征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有了较多的了解, 特别是对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精神、战斗豪情和英雄豪迈的气概有了真切的感受, 为学习《七律·长征》做好了背景知识及情感领域的储备与积累。

2. 丰富的知识积累为阅读扫清理解障碍。

理解新事物、掌握新知识时, 都需要运用过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过去的知识和经验的有无, 对能否理解新的知识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 笔者一直在引导学生发现阻碍理解的“障碍”和帮助理解的“关键”。为此, 笔者推荐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手段为自己储备和积累知识。在学习《七律·长征》这首诗之前, 笔者在班级交流群里提供“五岭”“乌蒙山”“岷山”的相关资料, 学生因为不了解这些地理知识, 所以对此很感兴趣。学生通过储备这些地理常识, 了解到五岭包括大庾岭, 骑田岭, 都庞岭, 萌渚岭, 越城岭, 或称南岭, 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乌蒙山北起云南、贵州两省边界, 南至云南昆明境内, 全长250公里, 为贵州最高峰;岷山在四川和甘肃的交界处, 海拔4000米左右, 终年积雪等。这些信息的积累, 为学生后来学习《七律·长征》扫清了阅读障碍, 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到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精神、战斗豪情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三、阅读和积累相辅相成

阅读也可以这样丰富多姿 篇9

【案例一】表演活动《拔萝卜》

1.我和幼儿一起设置了“舞台”, 准备了动物、人物头饰、手指木偶、录音机、布缝制的大萝卜若干等系列道具。2.教师做解说员, 幼儿自由选择角色及需要的相关道具, 并模拟不同人物的声音、语调, 自由想象用力拔萝卜的动作, 口里发出“哎哟, 哎哟”的声音。3.萝卜拔出来了, 播放音乐, 幼儿一起抱着大萝卜, 听唱歌曲《拔萝卜》。4.幼儿分组练习, 每一组推选一名幼儿做解说员, 继续开展游戏, 表演不同角色, 再现《拔萝卜》的故事情节。

【分析】根据童话故事内容开展表演游戏, 是巩固幼儿对阅读材料记忆的一个有效手段。幼儿通过对话、动作、表情等外显行为再现文学作品, 能将静态画面与动态体验紧密结合起来, 并将接收到的语言信息再现到相应的动态情境中, 不仅在表演中获得了愉悦感、胜任感, 而且还加深了对故事的理解和兴趣。另外, 在表演中教师可引导幼儿创造性地增减角色、删改对话及语气语调, 以丰富阅读材料的内容。如在表演《拔萝卜》的故事中, 原本共涉及了6个角色, 幼儿将大象、狐狸等融入了其中。我表扬了幼儿的这一做法, 并以“大象”的角色参与到幼儿表演之中。

【案例二】绘画活动《四个好朋友》

1.播放音乐《找朋友》, 幼儿边做动作, 边找朋友。2.幼儿和好朋友一起拿起画笔, 尝试当小画家, 把《四个好朋友》的故事, 绘成一页页的画面, 或者将自己对“好朋友”的理解 (比如好朋友之间可以干什么等) 用画笔表现出来。3.幼儿将自己画好的作品, 讲给好朋友或其他小朋友听。

【分析】尝试用绘画的方式, 帮助幼儿表达对阅读材料的理解, 这是符合幼儿的阅读特点的。幼儿没有文字基础, 绘画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的意义。幼儿可以通过绘画活动大胆想象和发挥, 并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联系起来。另外, 让幼儿将自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配上与其情节内容相符的画面, 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语言符号转化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案例三】手工制作活动《幼儿园的故事》

1.我给幼儿提供了从早上起床、去幼儿园路上以及在园一天活动的系列挂图, 并进行讲述。2.我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 自制起床、入园、游戏、上课、午睡、吃饭、离园等图片, 幼儿可以将自己想说的事画成一页页的故事, 也可以从废旧图书上剪下自己所需要的画面粘贴在白纸上。3.幼儿对封面、封底进行装饰。4.我帮助幼儿给画面配上文字, 并引导幼儿将散乱的画面按故事发展的顺序装订成书。

【分析】手工制作活动, 需要幼儿对阅读内容的准确理解。在制作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判断、再现故事内容, 并创造故事情节, 以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幼儿在编排、装饰等一系列制作活动中不仅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 而且还在与同伴交流作品中分享了阅读经验, 获得了成功感。

【案例四】建构活动《野猫的城市》

1.我为幼儿提供了大型积木、插塑、沙箱、动物玩具、纸盒等材料, 让幼儿通过对童话故事的理解和掌握, 与同伴协商、讨论, 或自主选择不同的“建构材料”搭建出自己印象中的“城市”。2.幼儿用大型积木等材料拼搭出城市的马路和车站, 用插塑、不同形状的小积木、沙箱等表现公园的图景, 用积木、玩具娃娃等组建城市的医院、家庭、商店等。3.在“建筑物”搭建完后, 我引导幼儿细致观察并说一说自己搭建的物体有何功能、在故事中充当什么重任等。

加强名著阅读丰富文化底蕴 篇10

一、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学生面对一部名著时, 怎样读, 读什么?笔者认为,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灵活运用以下几种阅读方法。

1. 了解法。

如人物传记、章回体小说等, 不需要全部阅读, 学生可以通过内容提要、目录等了解其大致内容, “择其善者而读之, 不善者而省之”, 还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读一读, 以点代面。

2. 浏览法。

即采用速读的方法, 浏览文章内容, 了解其故事梗概, 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 如“快马赏花”, 留一个印象即可。

3. 精读法。

指在了解和浏览的基础上,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章节进行细读、研读。如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保尔对生命意义思考的那一段, 《水浒传》中对一些人物、景物的描写。

4. 交谈法。

这种方法既可以在课堂上进行, 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自由进行, 学生把自己阅读的内容、心得进行交谈, 交换看法。看了《水浒传》, 有学生这样谈道:“不必说宋江和小旋风柴进的仗义疏财, 也不必说武松漂亮的醉拳, 吴用的足智多谋, 单说天真率直的李逵, 他颇有些野, 一身鲁莽庄稼汉和无业游名的习气, 动不动就发火, 遇事不问青红皂白, 总是一说二骂三打, 结果不是吃亏就是后悔。但是他却有‘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气概, 有一种愿意为兄弟两肋插刀的仗义, 他这一点让我尤其感动。”

5. 汇报法。

这种方法一般在课堂上进行。由语文教师组织, 每天抽10分钟, 安排一个同学讲述自己阅读的收获, 其余同学评价。如阅读《西游记》后, 笔者让学生进行汇报, 有的学生汇报人物, 有的汇报情节, 有的汇报某一章节, 还有的汇报“九九八十一难”, 形式多样, 学生受益匪浅。

二、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

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笔记类型很多, 有摘抄型, 即摘抄好词好句、生活常识等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有提纲型, 即在读完一本名著后, 把其中的要点或基本内容以提纲的形式写下来, 掌握该名著的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思路。有感想型, 即在读完一本名著后, 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及感想, 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有想象型, 主要是续编故事、改写故事, 发挥想象能力, 从而培养创新思维。

通过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笔者总结出了以下几种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1. 摘录。

名著一般都有内容提要或内容简介、序、跋等, 这些是了解文章内容的钥匙, 学生可以进行摘抄, 增强对文章的理解。通过读文章目录也可以达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等, 文章目录就是一定的线索, 学生进行摘抄, 可以加强对其内容的记忆。

2. 作人物分析。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进行分析, 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孙悟空, 学生既可以谈他的优点, 还可以谈他的缺点。从不同角度对人物进行剖析, 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3. 提出疑点、疑问。

一位科学家说过: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发现一个真理更重要。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 能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并进行思考、记录, 这是难能可贵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 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挑战权威。这样, 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效果, 开发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李青:丰富多彩的人生旅途 篇11

李青,70年代出生的北京人,年轻时从事京剧武生行当,后改行做导演。李青,健谈、有主见,同时身上明显带有着70年代人的适度热情与理性。李青与北戏的结缘早在1981年开始,那时他是作为一名内蒙古京剧团的代培生进入北戏的。

李青的父母是中国戏曲学院第二届的毕业生,他们响应国家的号召,将一生奉献给了内蒙古自治区京剧团。跟随姥姥长大的李青,一直在北京生活到小学二年级。回到内蒙古一年多后,参加了北戏的招生,于是又一次回到了北京,在北戏学习了7年。1988年,回到了内蒙古京剧团的李青,正值青春,18岁躁动的年纪,在演出的闲暇时光与一同返回剧团的同学们迎来了人生中的第2次培训。这一次的培训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意义非凡。内蒙古京剧团是由很多著名的老一辈京剧名家组成的,在演出的闲暇时间,他们通过口传身授,让这些年轻人获益匪浅。

1994年,李青调入了北京京剧院青年团。在这里,他将多年所学发挥了出来,参演了不少大戏。在这段时间,李青接触了导演宋杰、徐春兰,他们觉得李青在编排上有着不错的表现,于是鼓励他朝导演之路努力。在当时的王玉珍院长的支持下,2002年,李青通过自身的努力,考入了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那一年,李青32岁。

步入而立之年的李青,一方面要学习,另一方面还需要照顾两岁的孩子。经常白天上课,晚上演出,非常辛苦。但是他自己说:“学习生活尽管艰难,到毕业的时候,觉得这四年很有乐趣,更有收获。”

2006年李青毕业回到北京京剧院创作研究室工作,一年里排了不少大戏,比如《武则天》《孔雀东南飞》。李青作为副导演参加排练,他说:“这些戏,让我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经验,通过这些戏,我从这些大导演身上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把控手段,现场如何组织,在排练中对艺术处理的方式方法等等。”

2007年李青调入青年团,做了业务副团长,带领着青年团进行排练演出。青年团有成员70多人,一年有七八百场的演出。组织这些演出特别辛苦。为了保证质量和水平,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李青说:“在青年团,我收获最大的就是了解了什么是责任感、责任心。以前做演员,觉得管好我自己,别给团里、院里、别的演员添麻烦,给我的工作尽最大的努力完成好就可以了。但是,做了副团长就不是一个人的事了。毕竟带着70多人的队伍排练演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脾气、特点。经过三年的锻炼、学习,丰富了我的人生经历。对日后做一名专业导演来说,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对人物性格、心理、造型、情绪、整体环境、人物关系的把握,都是一种学习。这是王玉珍院长给我的机会,我非常感谢她。”

三年后,李青调回创作研究室。在此期间,参与做了几个大型戏剧的创排工作。在《宋家姐妹》中,负责这个项目的创作、排练工作。2013年,完成了清宫戏《昭代箫韶》排演工作。这部戏是对吴江老师的老剧本进行删减、编辑,恢复了清朝当时宫廷原汁原味的一本戏,分成了上下两部分。李青说:“我们就像做科研一样把它呈现在北京的舞台上。”对这部戏,吴江老师、当时的刘晓晨主任,还有李恩杰院长很重视。大家通力合作,只用了6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恢复该剧目的工作。几乎所有参与这部戏创作的人都感觉,这部戏排起来比创排一部新戏还要难。幸运的是,故宫博物院不仅完整保存了清代存留下来的剧本,还有排演指导提纲,里面详细记录了清代排演该剧时每一处的服装样式、武戏有哪些动作、演员如何上场等等。排练指导组主要由70岁以上的梨园界老人组成。他们翻阅了大量宫廷档案、历史图照。根据当时排演档案提纲的记录文字进行反复研究论证。从古典式舞台到“守旧”式幕帐;从摆台、扫台的演出仪式到当时伴奏乐队的简约配置;从唱念特点的寻源,到表演程式和技巧的归根。每天在排练场,这些老人们都在集中精力“找错”。2013年5月7日~16日在长安大戏院演出后,移师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进行演出,形成从内容到形式上的完美统一。

去年8月,李青调入北戏演艺中心做副主任。李青说:“北戏作为一个院校当然是以教学为主,教学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但是光教而没有演出,对于学生来讲,对他们自身提高,走向社会,都是个短板。只有基本功,但是没有舞台的实践,没有经验,要进入剧院,需要通过一个很长的时间。如果在学校里面,能够处理好舞台演出与教学两方面的关系,在学校的环境下,多方面地进行演出、参加比赛,对于一个孩子在艺术上、素质上都会有更大的提高和帮助。

“少儿剧场把孩子们在教室里的所学,教师们的所授,充分展现在舞台上。作为一个老师,是一种成果的展示。对于孩子们,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通过他们舞台展现的同时还能培养出一批小观众,让他们接触、喜欢我们的传统文化。学校创造了这样的环境,让很多孩子通过观看这样的演出,喜欢上中国传统的艺术文化,激发出孩子对在舞台上表演的向往,同时丰富了孩子们的文化生活。

“在学校,每个系有每个系的彩排、展演,但是代表学院的时候就需要综合在一起——京剧、舞蹈、音乐,影视表演,把几个系的节目融合在一起,同时在一个舞台上展现。这就是演艺中心的工作。作为观众,内容丰富不乏味。一方面,通过一台演出,小观众们能看到不同门类的艺术表现手段;另一方面,又能促进学院作为一个整体,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交流,互相学习,丰富基础教学,给孩子提供最直接的感受,同时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可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选择北戏作为人生的下一个舞台,对于李青来说,他的人生进入了新的旅程。就像当年内蒙古京剧团那些老一辈一样,帮助下一代学生的成长,是一件充满挑战和令人快慰的事情。

(编辑·宋冰华)

ice7051@sina.com

阅读丰富人生 篇12

“要想改变我们的人生, 第一步就是要改变我们的心态。只要心态是正确的, 我们的世界就会的光明的。”

其实人与人之间本身并无太大的区别, 真正的区别在于心态, “要么你去驾驭生命, 要么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 谁是骑师。”在面对心理低谷之时, 有的人向现实妥协, 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有的人没有低头认输, 他们不停审视自己的人生, 分析自己的错误, 勇于面对, 从而走出困境, 继续追求自己的梦想。

我们不能控制自己的遭遇, 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心态;我们改变不了别人, 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我们改变不了已经发生的事情, 但是我们可以调节自己的心态。

有心无难事, 有诚路定通, 正确的心态能让你的人生更坦然舒心。当然, 心态是依靠你自己调整的, 只要你愿意, 你就可以给自己的一个正确的心态。

心态是人真正的主人。改变心态, 就是改变人生。有什么样的心态, 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要想改变我们的人生, 其第一步就是要改变我们的心态。只要心态是正确的, 我们的世界就会是光明的。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人活着就是为了解决困难。这才是生命的意义, 也是生命的内容。逃避不是办法, 知难而上往往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手段。”

人生之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我们会遇上顺境, 也会遇上逆境。其实, 在所有成功路上折磨你的, 背后都隐藏着激励你奋发向上的动机。换句话说, 想要成功的人, 都必须懂得知道如何将别人对自己的折磨, 转化成一种让自己克服挫折的磨练, 这样的磨练让未成功的人成长、茁壮。所以, 当你遭遇厄运的时候, 坚强与懦弱是成败的分水岭。一个生命能否战胜厄运, 创造奇迹, 取决于你是否赋于它一种信念的力量。一个在信念力量驱动下的生命即可创造人间的奇迹。

在困难面前, 如果你能在众人都放弃时再多坚持一秒, 那么, 最后的胜利一定是属于你的。坚定的信念是获取成功的动力。很多的时候, 成功都是在最后一刻才蹒跚到来。因此, 做任何事情, 我们都不应该半途而废, 哪怕前行的道路再再难, 也要坚持下去, 这样才不会在自己的人生里留下太多的遗憾。

精彩的人生是在挫折中造就的, 挫折是一个人的炼金石, 许多挫折往往是好的开始。你只要按照自己的禀赋发展自我, 不断地超越心灵的绊马索, 你就会发现自己生命中的太阳熠熠闪耀着光彩!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要想赢, 就一定不能怕输。不怕输, 结果未必能赢。但是怕输, 结果则一定是输。”

人生的道路上, 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面对各种风险与挑战, 结果有成功, 也有失败。不过, 人生的胜利不在于一时的得失, 而是在于谁是最后的胜利者。没有走到生命的尽头, 我们谁也无法说我们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所以我们在生命的任何阶段都不能泄气, 都要充满希望!

不要因为痛苦而放弃你的选择。所谓的成功人士, 无非是比别人多付出, 多经历了磨难的人罢了。不因痛苦而放弃你的选择, 你才能成功。

凤凰涅羽化成蝶, 正是因为经历了强烈的痛苦, 然后才有着震撼人心的美丽。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 他是踩着无数的失败和痛苦走过来的, 别人看到的只是他今天的光辉和荣耀。只有他自己知道, 在他通往成功的路人, 有着被荆棘扎破的斑斑血迹。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人生目标确定容易实现难, 但如果不去行动, 那么连实现的可能也不会有。”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凡事要想做大, 都得从小处做起, 从眼前最基本的事物做起。如果一个人心里有远大的理想, 却不愿意一步一步去努力, 那他永远也不会有美梦成真的那一天。

有个故事告诉我们行动的重要性。有一个穷和尚和一个富和尚都住在一个偏远的地方, 有一天, 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去, 您看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什么去呢?穷和尚说:“一个水瓶, 一个饭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多年来就想租船沿长江南下, 现在还没做到呢。你凭什么走?”第二年, 穷和尚从南海归来, 把去南海的事告诉了富和尚, 富和尚深感惭愧。人生目标确定容易实现难, 但如果不去行动。那么连实现的可能也不会有。没有行动的人只是在做白日梦, 所以心动不如行动, 勇于迈出行动的第一步, 你成功的机会就会提高, 而光想不做, 那你将永远没有实现计划的可能。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人生就有许多这样的奇迹, 看似比登天还难的事, 有时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 其中的差别就在于非凡的信念。”

多年前, 有一位穷苦的牧羊人领着两个年幼的儿子以替别人放羊来维持生活。一天他们赶着羊来到一个山坡, 这时, 一群大雁鸣叫着从他们头顶飞过, 并很快消失在远处。牧羊人的小儿子问他的父亲:“爸爸, 爸爸, 大雁要往哪里飞?”“他们要去一个温暖的地方, 在那里安家, 度过寒冷的冬天。”牧羊人说。他的大儿子眨着眼睛羡慕得说:“要是我们也能像大雁那样飞起来就好了, 那我就要飞得比大雁还要高, 去天堂, 看妈妈是不是在那里。”小儿子也对父亲说:“做个会飞的大雁多好啊, 那样就不用放羊了, 可以飞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牧羊人沉默了一下, 然后对两个儿子说:“只要你们想, 你们也能飞起来。”两个儿子试了试, 并没有飞起来。他们用怀疑的眼神瞅着父亲。牧羊人说, 让我飞给你们看, 于是他飞了两下, 也没飞起来。牧羊人肯定地说:“我是因为年纪大了才飞不起来, 你们还小, 只要不断的努力, 就一定能飞起来, 去想去的地方。”儿子们牢牢地记住了父亲的话, 并一直不断的努力, 等到他们长大以后果然飞起来了, 他们发明了飞机, 他们就是美国的莱特兄弟。

这使我坚信:一个人的内心中如果蕴涵着一个信念, 并坚持不懈地为之努力, 那么, 他一定会是一位成功的人。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真正成功的人生, 不在于成就的大小, 而在于你是否努力地去实现自我, 喊出自己的声音, 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平庸的人总是有一种幸灾乐祸的心理, 因为成功者总是给他们强有力的刺激。他们总是希望成功者能够功败垂成, 沦为和他们一样的平庸。人生如戏, 即使今天你是炙手可热的主角, 明天你可能就是一个跑龙套的。可谓是:“平步青云会有时, 误杀落地未尝知。”聪明人总是用平常心应对人生中的起起伏伏, 这就是一种大智慧, 台上台下都能自在坚韧、淡然洒脱。

而且聪明人都会对自己的生活设定一个标准, 它不是人云亦云的标准, 而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标准。只要我们自己认为有意义, 就一定要坚持下去。在不伤害他人和社会的情况下, 当你想当的人, 做你想做的事, 说你想说的话……这, 就是我们每个人成功的实质。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低头是一种能力, 它不是自卑, 也不是怯弱, 它是清醒中的嬗变。有时, 稍微低一下头, 或者我们的人生路会更精彩。”

人, 心至善, 情至诚, 志必坚。

人, 得意不可忘形, 失意不可失志。

人, 没有自尊心就不可能有耻辱感, 没有耻辱感就不可能有自尊心。

人, 每说一句话, 每做一件事, 都有要考虑会否影响别人, 会否损害别人, 这是一个人最起码的素质。

有人问过苏格拉底:“你是天下最有学问的人, 那么你说天与地之间的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毫不迟疑地说:“三尺!”那人不以为然:“我们每个人都五尺高, 天与地之间只有三尺, 那不是戳破苍穹?”苏格拉底笑着说:“所以, 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 要长立于天地之间, 就要懂得低头。”其实, 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自认怀才不遇的人, 往往看不到别人的优秀;愤世嫉俗的人, 往往看不到世界的美好;只有敢于低头并不断否定自己的人, 才能够不断吸取教训, 才会为别人的成功而欣喜, 为自己的善解人意而自得, 才会在挫折面前心安理得。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很多时候, 不快乐并不是因为快乐的条件没有齐备, 而是因为活得还不够简单。”

幸福是什么?

幸福不一定是腰缠万贯、高官显禄、呼风唤雨。平凡人自有平凡人的幸福, 只要你懂得怎样生活, 只要你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你就不会被幸福抛弃。

快乐是什么?

其实快乐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 快乐就在每个人的身边, 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清楚这一点。“只有简单着, 才能快乐着。”不奢求华屋美厦, 不垂涎山珍海味, 不追名逐利, 不扮贵人相, 过一种简朴素净的生活, 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快乐, 一种外在的财富也许不如人、但内心充实富有的生活, 这才是自然的生活。有劳有逸, 有工作的乐趣, 也有与家人共享天伦的温馨、自由活动的闲暇, 还用去忙里偷闲吗?“世味淡, 不偷闲而闲自来。”

“简朴生活”并不是要你放弃所有的一切。实行它, 必须从你的实际出发。简单生活不是自甘贫贱。你可以开一部昂贵的车子, 但仍然可以使生活简化。一个基本的概念就在于你想要改进你的生活品质而已, 关键是诚实地面对自己, 想想生命中对自己真正重要的是什么。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懂得感恩, 是收获幸福的源泉。懂得感恩, 你会发现原来自己周围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

落叶在空中盘旋, 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 那是树对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飘荡, 描绘着一幅幅感恩的画面, 那是白云对蓝天的感恩。

人生更是处处要感恩。

一个人, 如果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那么他就会感觉到什么叫幸福, 并且随时能品尝到幸福的滋味, 就会更加珍惜生活中的一切, 就会觉得人生是十分美好的。

懂得感恩是获得幸福的源泉, 在生活中,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不忘感恩,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我们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存在而变得更加健康、快乐!

上一篇:高速公路施工质量控制下一篇: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