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经济效益(精选12篇)
保险经济效益 篇1
钢铁企业财产保险支出在企业成本费用组成中完全是一项不“显山露水”的支出, 但在市场竞争中决定钢铁企业存亡的非常时刻, 全方位实施财产保险的精细化管理, 对降低保险费用支出, 提高理赔收益, 同时维护资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施财产保险精细管理的基本内涵
实施财产保险的精细管理是以财产的管理部门 (机动部) 和使用单位 (二级厂) 为依托, 以保险支出最小化和理赔效益最大化为管理目标, 强化固定资产和事故纪录的基础资料管理, 实施纵横交错的精细化管理。纵向管理是指机动部———二级厂———车间———班组的事故统计管理和案件申报管理, 横向管理涉及机动部门以及驻厂财务、公司财务等在保险谈判、理赔申报、理赔谈判等方面的活动项目, 将财务管理和业务活动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深度挖掘控制支出与增加收入两方面的潜力。
二、企业财产保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 随着各单位管理会计工作的推进, 企业管理中的“大财务”理念虽然不断深入人心, 但是“粗放管理、惯性思维”对精细化管理的影响不可低估, 一部分长期管理固定资产的人员片面以为财产保险支出是相对固化的, 理赔收益是一种简单的或有收益, 不存在精细管理的必要,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财产保险管理制度不健全, 未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
由于财产保险费用支出在公司总成本支出中相对额度较小, 有的公司重视不足, 没有制订财产保险管理制度, 没有建立完整的保险管理体系, 保险管理比较粗放, 部门职责不明确, 没有统一规范的业务流程, 没有相应奖惩机制, 经办人员积极性不高。
2. 保险内部市场管理不规范
有的公司在选择保险公司时比较随意, 没有建立准入机制和淘汰机制, 缺乏服务质量评价机制, 导致一些实力弱、信誉差、服务质量差的保险公司也能参与公司保险业务的现象, 也因此削弱了那些优质保险公司的积极性。
3. 保险费率较高
由于有的公司没有形成内部保险业务竞争机制, 保险费率一般简单沿用往年费率, 而各保险公司没有降低费率的积极性, 与通过招投标确定的费率比, 通常比较高, 不利于投保人降低保险费用支出。
4. 财产投保范围针对性不足, 缺乏风险管理意识
公司不同的财产在生产经营中的重要性存在差异, 具有不同的风险程度, 有的财产容易出保险事故, 有的财产基本上不会发生保险事故。大部分的公司没有进行财产风险管理, 没有对公司财产建立风险档案, 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工作, 只是笼统地对所有财产进行投保。如果保险费用预算不足, 投保比例低, 出险后, 由于保险公司将按投保比例进行赔付, 公司获取的赔偿额也会很低, 导致财产安全系数不高。
5. 保险经办人员业务知识缺乏、理赔经验不足
绝大多数的公司没有保险专业的员工, 也很少组织保险经办人员开展工作经验交流、业务知识学习, 因此经办人员普遍业务知识缺乏、经验不足, 不利于有效开展投保、理赔服务。比如, 有的经办人员误认为投保越多理赔就越多, 出现超额投保浪费保险费的现象。也有的经办人员对保险责任范围了解不够, 该报案的没报案, 不能理赔的却报了案。
6. 没有建立理赔台账
有的公司报案后, 没有相应建立理赔台账, 何时报案, 损失金额是多少, 理赔进程怎么样, 理赔金额是多少, 款项是否到位及到位时间等等, 没有台账记录, 不利于及时、足额理赔。
7. 不重视减灾防损管理工作
有的公司只知道事前投保、出了事故理赔, 不重视如何在保险公司的专业技能、经验支持下, 做好减灾防损工作, 防患于未然, 最大限度地保障公司财产安全, 降低财产风险。
三、加强企业财产保险管理的途径
1. 加强财产保险管理制度化建设
组织精兵强将, 制订适合本公司实际情况的财产保险管理制度, 明确各业务单位在财产保险管理工作中的职责, 规范业务流程, 做到有章可循, 有制有依。明确奖惩, 按理赔收入的一定比例奖励经办人员, 充分调动经办人员工作积极性。
2. 规范内部保险市场
建立准入机制, 对承接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实力、信誉、服务质量、地域优势、经验和业绩提出要求。建立保险公司服务评价机制, 由被保单位、管理部门相关人员定期对保险公司的理赔及时性、诚信状况、廉洁情况等指标进行评价, 淘汰那些实力弱、信誉差、服务质量差的保险公司。
3. 引进保险竞争机制, 实行招投标, 最大幅度地降低保险费率
目前, 保险公司的数量多, 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为投保人引进保险竞争机制、实行招投标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与兄弟单位进行费用对标, 掌握本公司保险费率水平与兄弟企业的差距, 为招标费率提供参考。通过组织招投标, 可以大幅度地降低保险费率。
4. 强化公司财产特性分析, 实施选择性投保
将公司财产按其在生产经营中的重要性、风险程度分为三类, 对很重要且易出险的A类财产予以足额投保, 对重要且偶尔出险的B类财产增大投保比例, 对不重要且基本上不出险的C类财产少投或不投。这样, 将有限的保险费用用在了刀刃上, 提高保险费使用效率。
5. 努力提高保险经办人员业务素质
通过邀请保险经纪公司、保险公司专家讲课, 组织内部经验交流、保险制度学习, 与兄弟单位对标学习等方法, 提高保险经办人员业务素质。
6. 及时建立保险理赔台账
财产所属单位发生保险事故后, 及时向保险公司和财产管理部门报案, 财产管理部门据此建立保险理赔台账。同时, 财务部驻生产单位的会计人员收集事故信息, 建立保险台账, 并负责按时与资产管理部门、保险公司的台账进行比对, 防止瞒报、漏报案件现象的发生。理赔台账的内容包括:财产所属单位、事故内容、报案时间、损失金额、理赔进程、理赔金额、到账时间等内容, 确保每个案件均能及时、足额理赔, 也为保险公司服务评价、公司风险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7. 高度重视减灾防损工作
减灾防损工作是财产保险工作很重要的一环, 利用保险公司专业的减灾防损技能和经验, 尽可能地减少保险事故的发生, 对投保人、保险公司来说是双赢的, 对降低投保人财产风险, 减少损失,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采取保险公司风险考察、专家授课, 现场事故隐患排查, 联合气象、水文、地震部门, 建立灾害预警系统,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组织对标学习考察, 做好减灾防损工作。
保险经济效益 篇2
应考者大多数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时间紧,压力大,实际上,参加经纪人考试是没有什么窍门和捷径可走的。但考生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学习并不意味着不讲究学习方法,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可使考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效果。考生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读
认真阅读考试指定教材,这是基本的学习环节。《经纪理论与实务》是一门既有理论性,又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阅读教材要循序渐进地掌握每一章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弄清有关理论和操作步骤。同时,《经济理论概述》是有一定难度的科目,内容覆盖面广,包括经济学、财政与税收,金融基础知识、统计、会计、管理学、营销学、经济法等内容,考生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阅读教材前,应先看考试大纲中的要求,理解每一章的基本要点,然后再系统地阅读教材。读书有粗读和精读两种。第一遍可粗读,掌握每一章的梗概,弄清每一章的重点、难点。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精读,应在全面理解每一章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着重攻破重点、难点,并且把各节内容与以前各章内容联系起来加以理解。对于某些重点问题,还要反复阅读,进行深入地探讨。
思
“学而不恩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讲学习和思考的辨证关系的。读书是学习的一个环节,思考也是学习的一个环节。在认真读书的基础上要认真思考,通过思考,可以使学习过的知识深化,并使之与其他知识联系起来,学得更主动。思考,也可以暴露出学习的不足、理解不透的缺陷。这时就应该把不懂的或不清楚的东西记下来,再有目的地去读书。同时,尽量把教材的论述用自己的语言复制出来,这样经过认真思考得出来的结论,印象深刻,记忆牢。
记
这里说的“记”,包括硬记、活记;脑记、笔记。保险经纪资格考试的两门考试科目有许多内容是要记的,有的可能要硬记。如“2月16日颁布的《保险经纪人管理规定(试行)》就得硬记,“保险经纪人的三种监管手段为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也得硬记。硬记的东西多了就可以联系起来,变“硬记”为“活记”。如“国家宏观调控手段有计划、财政、金融、法律和行政手段”,可以和保险经纪人的监管手段联系起来就容易记了。硬记、活记的这些内容基本靠脑记,同时大量的还需笔记。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学习一定要养成记笔记的习惯。使用卡片,在教材上写眉批、旁注,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具体采用那种方法,因人而异,也因学习的而异,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其中一种方法,或几种方法并用。
练
所谓“练”,就是练习,也可以说是把思考的结果用文字表现出来,使之具体化。指定教材没有在篇末提供练习题,这增加了复习的一定难度。但如果学了某一章某一节后,自己能拟出几道练习题来,这本身也就是一个思考过程,如果限于时间、精力或能力,做到这一点有困难,也可以借助“保险经纪考试复习指南”来完成这一过程。最好的方法是,在“指南”中找出某章不同题型的题进行自测,独立完成,认真写在纸上,然后自评,
答案是先从教材中找,看看答对了多少。如果这样做了,自己还难以确定对否和掌握的程度,再跟“指南”相对照,错了的,改过来,不完全的,加以补充。这样做了,等于有三次反复,三次思考,理解记忆都会更深、更牢。
应试技巧
对于各种考试,严格来说是没有什么技巧的,考试结果的好坏关键取决于对考试科目内容的掌握程度。但是在答题的过程中也需要考生注意一些问题。
答题的顺序要注意先易后难
先易后难的答题顺序,是参加任何考试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方法。这样做的直接效果是能够避免许多无畏的时间浪费。切记不要采取先难后易的答题方式,或针对某一道对于自己的实际水平说太难的、通过极大的努力而又不太可能得到正确答案的题目花太多的时间,因为考场上的每一秒钟都是非常宝贵的,无效的时间占有太多,最后必然陷于被动。
答题要完整,不要留空白题目
考生在答题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这样两种情况:一是有些考题似曾相识,但答案把握不准;一是有些考题没有复习到,印象不深。对于第一种情况,考生可经过思考选择自己认为比较正确的答案答题,或考生以最初反应的答案为准;对于第二种情况,考生也不应该完全放弃,而应联系与考题有关的知识通过分析进行答题。对于不同的题型,要采用不同的答题技巧:
1、单项选择题。这类考题一般是提出一个问题或者写出一个不完整的句子,然后给出四个备选答案。在这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要求考生把正确的答案选择出来,这种试题容量大、覆盖面广,它不但能考核考生的记忆、理解能力,还可考核考生的判断、推理、分析、综合运用能力。回答单项选择题时,如果能准确地认定正确答案,说明考生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如果不能准确地认定正确答案,则需要采用排除法,即首先将错误的答案一一排除,逐步向正确的答案逼近,最后经过分析思考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
2、多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是考生最容易丢分的一种题型。这类题型是一般有五个备选答案,正确的答案最少是两个,最多是五个。这类题的得分标准是只有全对才得分,多选、少选、错误选都不得分。考生有选择时,必须根据题意进行具体分析。有些多项选择题是提出一个问题,要求回答这个问题包括几项内容,对这些问题,要从整体去分析,有些多项选择题,是写出一个概念或问题,再以另外的方式或语言给出几个备选答案,对这类问题则需要采用排除法,把不符合题意的答案排除掉,剩下的可能就是正确答案。
3、简答题。简答题主要是要求考生解答有关问题、包括有关概念的理解,有关原理的阐述等。这类试题侧重于考察考生的理解和记忆力。有些在教材中有现成的答案,有些则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考生在分析的基础上概括解答。考生在解答这类问题时,一定要抓住题目的要点,注意条理清楚,简明扼要。
4、计算题。计算题主要是考核考生对《保险经纪理论与实务》和《经济理论概念》有关定量分析部分的掌握程度。要求考生熟练掌握计算公式和数学模型,运用计算公式和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并对问题做出全面分析。看到这一类题目后,首先要弄清题意,然后选定所要运用的公式并准确地进行相应的数字计算,最后作出回答,下出结论。在这类题目上要想不丢分,必须平时多做练习,一定要把每个公式的含义搞清楚,至少要把教材中的每一道例题弄懂弄通。
最后,希望应试者能够将上述内容结合自己的经验体会,总结出自己的应试技巧,以便在应试中加以运用,祝应试者都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环境责任保险的经济优势 篇3
环境经济政策
环境经济政策指的是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金融工具来解决环境污染、生态功能和结构的破坏等问题,具体而言就是利用经济手段来减少企业对水、大气、土壤的污染,开展相关的环境保护工作,积极预防污染事件的发生和减少发生后的环境危害。环境经济政策主要包括:环境保护经济优惠政策,如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低息和优惠信贷政策、价格优惠政策、利税豁免政策;经济金融政策,如保险政策、优惠贷款、环境基金等;环境保护政策,如征收排污费、生态环境补偿费等;环境保护投资政策以及建立健全环境资源市场政策。
环境经济政策的重要性
近十年来,我国GDP一直高速增长,但是如果扣除增长过程中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损耗,得到真实的绿色GDP,那么我们的GDP将会大幅减少。在短时间内急功近利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除了依靠法律手段和政府对民众的正确引导外,还需要加大对环境科技的投入,比如末端治理,绿色化学,清洁生产等,同时更应注重用经济手段去解决环境问题。目前严峻的环境问题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那么必然可以通过经济的发展来解决环境问题,用不断完善的经济手段、健全的法律去解决环境问题是最好的办法。从以往利用行政手段这一单元化模式解决环境问题慢慢转变为以经济手段为主导,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手段的多元化模式应对环境问题。
运用经济手段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不经济问题,需要体现环境资源的价值,并加入到企业的生产成本中去,从而实现环境外部性的有效内部化。将环境负外部性内部化,就是使生产者或消费者产生的外部成本进入它们的生产和消费决策,让环境污染者自己去承担环境污染的责任,符合“污染者付费”的环境管理原则,更能促进企业环境技术创新、提高人们生活环境质量、降低环境风险、减少环境治理成本和行政监控成本。
环境责任保险更符市场经济
在众多经济政策手段中环境保险因其独有的经济优势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环境责任保险是运用现代保险制度解决环境问题的经济手段,是对环境侵权民事赔偿社会化运作的一种具体形式。环境责任保险使责任人或企业的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社会化,通过巨灾风险债券甚至可以将风险国际化,有利于转移、分散环境风险,保护受害人的利益。它解决了污染后果的严重性与侵权者赔付能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淡化了社会的公共利益和个体权利之间的冲突。
相比于排污收费,环境责任保险同时兼具了环境税收、排污收费的特点。若被保险者在保险合同有效期间内未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那么保险公司不需要对第三方进行赔付,此时环境责任保险便具有了类似税收无偿性的特点,让排污企业自己承担了污染损害的代价,同时也给保险公司积累了赔偿基金,扩大了保险资金的储蓄池。若在承保期间被保险者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破坏并给第三方带来经济损失,保险公司需要在其承保的范围内承担被保险者的经济赔偿责任,此时环境责任保险具有了类似排污收费的间接补偿功能。
相比于环境补贴手段,环境责任保险通过投保的形式,让污染者自己承担污染事故发生后的经济后果与损失,而不是将这份责任转让给政府。环境的经济补贴手段让企业拥有更多的资金在环境治理和处理方面下功夫,更多的资金投入来发展绿色科技、末端治理、循环经济。但是依靠政府的资金来补贴企业并不是最根本的办法,是治标不治本的,并且支持的力度也是极其有限的。首先污染企业将应该承担的责任转嫁给了国家和政府,促使了污染企业对于环境污染的不重视和不作为,不利于对环境污染进行有效的防范和监督,是对排污企业的一种放纵,而环境管理的重点是预防,而不是先污染后治理。其次,当发生重大环境污染时,往往需要巨额资金赔偿,企业是难以支付的,因此一旦发生损失很容易由政府最后买单,对国家财政造成一定的冲击,让广大纳税人去承担污染的事后责任。而利用环境责任保险这一经济手段可以有效对损失进行补偿,减少政府损失。
相较排污权交易,环境责任保险对所有的投保企业提供相同的基本费率,不同企业在投保环境责任保险时的费率主要是由于各个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和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同,也就是说环境责任保险它可以给予每个企业一个公平、公正的对待,这样更利于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排污权交易的实施是先评估环境容量,在不超过自然环境自净能力的情况下推算出最大允许排放的污染物量,然后分割成若干排污权予以分配。在这复杂的交易模式下必然会导致实现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均衡耗费较长的时间,并产生大量的交易费用。同时由于排污权数量有限,很有可能会使持有者产生囤积居奇的行为,甚至可能成为行业或地区生产垄断的一种方式——为了可能获得更多的排污权数量,部分较大企业或许会用更多的成本和资金用来寻租,而不是用来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上面,这样既定的产权分配格局,对市场的潜在进入者形成歧视,会制约经济效率的提高和市场的自由发展。环境责任保险对于已经进入市场和潜在进入市场者并不构成歧视,这个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创新,有利于企业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降低污染程度或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可能性,同时避免了产权市场的巨大交易费用,与排污权交易相比,环境责任保险无疑更符合自由市场经济情形。
环境责任保险还有利于保障公众的环境权益,树立企业良好形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持续的发展。随着环境污染事故的不断加剧,污染事故具有了范围广、严重性、破坏强、持续久的新特点,各种与环境权益有关的社会纠纷和民事案件大量的增加。充分利用保险分散、转移风险的特性,化解污染事故后企业难以承担的近乎天文数字赔偿金的难题,从而避免激化因环境侵害造成的各种社会矛盾,以减少社会的动荡与不安因素,让社会经济更加平稳、安全的发展。
保险经济效益 篇4
(一) 保险费率含义
保险费率即保险商品价格。即保险商品单位保险金额的保险费, 即以一定数额的货币量作为该种商品的一个计量单位。保险商品的计量单位因险种、险别和国别不同而各自相异。各个国家对同一险种、险别的计量单位也有不同的规定。如中国火灾保险以1000元人民币作为一个计量单位。
(二) 保险商品价格
保险商品理论价格是理论上的抽象价格。在实际经济生活中, 保险商品理论价格是很少见的。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价格, 是市场价格。市场价格是理论价格的现实表现。生活中, 我们所见到的是市场价格。市场价格与理论价格往往不一致, 不是高于、就低于理论价格。因为保险市场和一般商品市场一样, 受多种因素制约、影响, 市场价格、理论价格有偏离。影响保险市场价格的因素:
(1) 保险的供求关系。保险价格与一般商品价格一样, 都受供求关系影响。保险供给大于保险需求保险价格就下降;相反, 保险价格就会上升。因此, 保险市场价格会随着保险供求变化围绕着理论价格上下波动。
(2) 保险竞争关系。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之间的不平衡, 进一步引起保险市场上的竞争。保险市场的竞争表现为三方面的竞争:一是保险供给者与需求者间的竞争;二是保险供给者间的竞争;三是保险需求者间的竞争。三种竞争相互作用, 形成保险市场价格。
(3) 保险标的物的客观条件。保险理论价格是按照险种和险别的基本条件确定的, 相同的险种或险别的具体条件的差异性被舍弃。而在市场竞争中, 这种差异也会影响市场价格。此外, 保户承保额度大小与保险公司的历史关系, 以及其他各种社会关系等也会在实际承保过程中影响保险市场价格。
本文试图从保险供给、需间的联系分析保险费率市场化。
二、保险费率市场化的理论分析
(一) 保险经济需求
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 社会组织和个人对保险经济保障的需要量。这种需求是以支付能力和购买意愿为前提的。
1. 保险经济需求函数
影响保险经济需求总量的因素多种多样。 (1) 风险因素; (2) 经济发展因素; (3) 经济制度因素; (4) 科学技术进步的因素; (5) 风险管理因素; (6) 价格因素; (7) 利息率因素;此外, 民族的风俗习惯、细想文化水平等等, 都会直接影响保险经济需求总量。本文假定其余因素不变, 只考虑价格因素对保险经济需求的影响, 所以保险经济需求的函数为Q=α-βP, Q为在一定时间内对保险经济需求的总量, P为价格因素。
2. 保险经济供给
指在以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 国家和从事保险经营的企业所能提供的并已实现的保险种类和保险总量。
3、保险经济供给函数
影响保险供给的因素相对简单, 主要包括: (1) 社会可用于经营保险业的资本量; (2) 保险人才数量和素质; (3) 保险业经营技术和管理水平; (4) 价格因素; (5) 保险利润率。假定其余因素不变, 只考虑价格因素对保险经济供给的影响, 所以保险经济供给函数为Q=δ+γP, Q为在一定时间内保险经济供给的总量, P为价格因素。
4、保险商品均衡价格
保险价格与一般商品价格一样, 都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当保险需求等于保险供给即α-βP=δ+γP时, 均衡价格由市场自行决定, 均衡价格。当保险市场的价格为均衡价格时, 市场是有效率的, 保险费率作为保险市场的价格机制充分发挥作用。
(二) 保险费率市场化的原因
如果保险费率不是市场化的, 不是由市场自发作用形成的, 即国家对保险市场实行干预, 进行价格管制, 则保险市场没有效率, 会产生市场失灵, 不是帕累托有效。若进行最高限价, 则在保险市场上最高限价低于市场自发作用所形成的的均衡价格, 此时保险需求大于保险供给。在没有最高限价的时候, 虽然价格低于市场均衡价格, 但由于保险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 保险费率会上升, 则保险需求减少, 保险供给增加, 最终在市场均衡价格水平实现保险需求等于保险供给。然而进行价格管制后, 保险费率到了其最高限价就无法回升, 存在持续性的保险需求大于保险供给, 人们会抢买保险, 保险市场不是帕累托有效率的。
如果保险市场出现行业间的垄断, 则保险费率会高于市场自发作用所决定的均衡保险费率。此时, 保险需求小于保险供给, 也会引起市场失灵, 市场缺乏效率。在高保险费率的情况下, 一部分原本会在均衡保险费率时买保险的人, 此时就会放弃购买保险, 这些人如果以后出事故了将会造成不可挽救的损失。因此, 保险业垄断所引起的过高的保险费率会造成社会预期福利的损失, 同时还会使保险业缺乏竞争性, 造成保险业的服务下降, 垄断为保险业的发展造成了障碍。
(三)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保险费率市场化
保险费率是保险市场的价格机制、信息传导机制, 有自发平抑供求波动的作用。大部分微观经济学中有信息完全假设, 这一假设条件主要含义是指市场上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都对有关的经济情况具有完全的信息。对单个经济体来讲, 最重要的信息是对自己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信息。价格机制完美地体现了20世纪自然科学的重要成果 (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的含义, 保险费率作为保险市场的价格机制同样也具备了这些作用。
1、信息论
价格机制是传递保险市场供求信息的经济机制。市场中决定消费者买不买最重要信息是价格, 所以价格机制向买者传递了供求信息也向卖者传递了供求信息。价格机制跟市场机制是完全等价的。
2. 控制论
价格机制控制经济人、理性人、最大化的追求者
价格机制控制人行为, 刺激追求利益最大化消费者购买最物美价廉商品, 刺激追求利益最大化生产者生产供不应求商品且最有效率、最能实现利润最大化方式生产, 刺激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劳动力阶层追求待遇高、福利好的职业。只要追求利益最大化, 其行为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其控制, 价格机制体现了控制论特点。
3、系统论
价格机制协调整个社会的系统
若市场参与者主观追求利益最大化, 客观上有健全信息传递机制, 最终市场运行结果是市场出清。
保险费率作为保险市场的价格机制, 在保险市场上有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三大作用, 市场化的保险费率将使得保险市场运行的更好, 更有效率。
三、结论
保险费率是保险市场的价格机制, 是保险市场的信息传导机制, 有自发平抑供求波动的作用。价格机制自发具有三种作用:第一, 及时传递供求信息;第二, 控制成千上万利益最大化追求者;第三协调整个系统, 平抑供求波动。直接控制费率相当于政府直接操纵市场价格, 扰乱了价格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无论是最高限价还是最低限价, 都存有弊端。
保险费率市场化即保险市场自发作用形成均衡保险市场价格虽然受保险市场上各种因素影响、制约, 然而市场化的保险价格并非仅仅处于被制约的消极地位。和一般的商品价格对市场具有积极作用一样, 市场化的保险价格对保险经济关系的发展也具有积作用。最突出作用是对保险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市场化的保险价格不仅直接调节流通领域的供求关系, 而且通过对流通领域保险供求关系调节, 进一步调节保险生产领域 (已有保险资本转投其他行业或其他行业资本转投保险业中来。其具体形式是扩大现有保险企业的承保能力或建立新的保险企业) 。
市场化保险价格对保险供求的调节过程大致是:均衡的市场化保险价格上升, 刺激现有保险公司扩大业务增大保险供给, 同时又抑制已有的保险需求;均衡的市场化保险价格下降, 一方面会抑制保险供给, 是保险供给减少, 另一方面会扩大保险需求。两种促使保险流通领域中保险供给、需求理论上相等。
市场化的保险价格对保险生产领域调节的大致过程:均衡的市场化保险价格上升, 表示经济领域中保险需求大于保险供给, 同时会扩大流通领域中保险供给, 抑制保险流通领域中需求, 进而促使社会资本转投保险领域, 产生新保险企业;均衡市场化保险价格下降显示出流通领域中保险供给大于保险需求, 同时刺激保险需求, 抑制保险供给, 进而促使已有的保险业资本转投到其他行业, 减少保险的“生产”。
总之, 在保险市场, 市场化后的保险费率既是保险供求关系指示器, 又是保险供给和保险“生产”的调节器, 市场化后的保险费率能让保险市场更有竞争的活力, 运行的更好, 市场效率更高。
参考文献
[1]王健康, 《保险经济学》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
[2]曼昆, 《宏观经济学》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
[3]高鸿业, 《西方经济学》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
[4]米什金, 《货币金融学》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
[5]张洪涛, 《保险经济学》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
[6]萨缪尔森, 《经济学》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 ,
[7]斯蒂格利茨, 《经济学》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
[8]王国军, 《保险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9]刘茂山, 《保险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 ,
[10]迪翁, 《保险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7) ,
[11]唐汇龙, 论保险费率市场化, 《经济师》2001年第12期
保险经济效益 篇5
关键词:循环经济; 绿色保险;体系;构建。
一、引 言。
20世纪是人类物质文明最发达的时代,但也是地球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遭到破坏最为严重的时期。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使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学术界、各国政府和组织开始认真反思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必然产生的矛盾, 积极寻求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和模式, 即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又能切实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发展的可持续能力, 避免对后续发展构成威胁。在此背景下,循环经济理念应运而生。循环经济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一种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理念,它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开放模式,转化为“资源——生产——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多种手段、多种知识、理论与方法的结合。保险手段作为重要的经济手段之一,在环境领域的应用空间十分巨大,它与环境科学直接结合的产物就是绿色保险。绿色保险又称环境责任保险,其在各个国家名称有所不同。如英国称之为环境责任损害保险和属地清除责任保险;在美国,环境责任损害保险又称为污染法律责任保险。
尽管各国定义不尽相同,但其核心定义均表明,绿色保险是以被保险人因玷污或污染水、土地、空气和海洋等环境资源,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为标的的保险。绿色保险的意义在于:一是可以分散风险、避免企业因巨额赔偿而破产,提高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二是可以使得民众的合法权益得到更好的保护,使他们能够在法律的保护下取得合理的赔偿;三是绿色保险制度的确立能够促进环保监督机制,并把企业自身的环保意识纳入市场化轨道,从而有效控制环境污染。绿色保险因操作成本低、赔偿效率比较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受到许多国家政策制订者的青睐。
二、国内外绿色保险研究及发展现状。
(一)国外绿色保险研究及发展现状。
绿色保险制度在西方国家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瑞典、芬兰、英国、法国、意大利等都先后开展了绿色保险的业务实践与立法建设,并积累了不少的经验,绿色保险的内容也已涉及清洁空气权、安居权、清洁水权等环境权的各项权能。美国的绿色保险业务的发展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最早为国际保险业所承认的污染责任承担形式是美国的环境改造保险单,它所列的保险金额巨大,基本责任包括了人身伤害或死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损失及清理费用等。1988年,美国成立了专门的保险集团——环境保护保险公司。1989年,美国保险服务业在其综合普通责任保险单中加贴“有限污染责任扩展批单”,将污染责任扩展到被保险人的工作场所或操作过程之中。意大利在1990年以后因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由76家保险公司组成联合承保集团,承保因环境污染而引起的损害责任保险,其业务量在短期内就达到了整个责任保险业务总量的90%以上。此外,英国开办的核污染责任保险(1965年)和声震保险(1970年)也颇具影响力。目前,绿色保险领域出现了大规模的跨国立法趋势,如《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第7条规定:载运吨以上散装货油的船舶所有人,必须进行保险或取得其他财务保证,以便承担其对油污损害应负的责任。《核能领域第三者责任公约》第10条规定:核设施的经营者应当按照主管机关规定的数额和类型,建立并保持保险或者其他财务保证,以便承担相关责任。可以说,西方发达国家的绿色保险制度和业务已经进入较成熟阶段,成为各国通过社会化途径和市场手段解决环境损害赔偿问题的主要方式之一,它的建立与发展对于推动各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将发挥重要作用(李华友、冯东方,)。
(二)我国绿色保险研究及发展现状。
我国虽然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绿色保险,但主要集中在核事故责任及海洋环境责任领域。在核事故责任保险领域,80年代我国建设大亚湾核电站时,保险公司即开始依据国务院1986年3月《关于处理第三方核责任问题的批复》承保核事故责任险。在海洋绿色保险领域,我国于1980年加入的《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促成了我国海洋油污责任保险的建立,并通过立法对海洋石油勘探与开发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作业者,实行了强制责任保险。除此之外,我国其他领域的绿色保险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保险公司和环保部门联合在大连、沈阳、长春和吉林等地开展的污染责任保险试点由于各种原因一直处于停滞状态。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为此,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采取市场运作、政策引导、政府推动、立法强制等方式,发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业务。”4月10日至13日,国家环保总局与中国保监会组成联合调查组,赴吉林、浙江就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调研,并于6月5日公布了《关于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调研报告》。可以认为,该调研报告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相关各方对绿色保险的态度:既肯定支持又出言谨慎。2月,国家环境保部总局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两部门于20对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危险化学品企业、易发生污染事故的石油化工企业和危险废物处置企业,特别是近年来发生重大污染事故的企业和行业开展了试点工作(蒋旭成、梁才,2008)。这一全新制度安排,是中国继绿色信贷推出之后的第二项环境经济政策,标志着中国已经正式启动绿色保险。
三、绿色保险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作用。
(一)增强了环境污染治理和监管的力量。
环境保护并不单纯是政府和环保部门的事情,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绿色保险的开展将能从客观上扩大环境污染治理的参与主体,加强对环境侵权人的监督,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企业来说,保险公司与其签订绿色保险合同是附有条件的,保险合同会对投保人的防治污染设施和污染防治义务等做出明确要求,同时在对排污企业进行承保前,保险公司会对企业的资质、技术能力、业绩、风险状况等基本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确定排污企业的污染危险等级,并以此为依据做出保险费率的决定,即污染程度越高的企业缴费率越高,从而促使企业采取措施,降低环境污染带来的成本。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为了自身的利益,也有加强防污工作的动力,如果保险公司在对投保人进行检查时发现有环境污染的隐患,可以向投保人提出消除隐患的合理建议,投保人应当及时采取相应的消除措施,否则由此引起的保险事故而造成的损失,保险机构不负赔偿责任。国际经验证明,一个成熟的绿色保险制度能在更大范围内调动市场力量,加强环境监管。
(二)减轻了企业经营负担和政府治理压力。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单个污染企业一般难以承担事故造成的全部损失。从企业角度来看,若投保相关的环境责任险种,就可以用少量确定性的保费支出来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赔款等费用的支出,即在发生因环境污染造成第三方损失的保险责任事故时,企业可以将自己的损失赔偿转移给保险公司,从而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持续进行。与此同时,保险人为了降低赔付率,会督促投保人遵守环保政策法规,做好防灾防损工作,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减少污染事故的发生。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绿色保险还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和管理负担,这是因为绿色保险能够促使保险公司和政府共同在环境突发事件中发挥作用,由他们共同处理环境突发事件,能够在事件发生以前就做好评估和分级工作,在事件发生后,能够有序地进行现场勘查、预测评估等工作,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这将有助于减轻政府在担当最后责任人时的负担,使政府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环境保护中。
(三)有效地维护了公众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稳定。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群众环保意识正逐步提高,而环境污染纠纷的解决却更加复杂,同时治污的手段远远跟不上污染速度,因此,由环境污染引发的社会矛盾有进一步加剧之势。来自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数据显示,从以来,我国每年发生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件不断增加,因环境污染所引发的群众投诉多年居高不下,其中,群众信访事件更是以平均每年10%的速度递增,环境污染事件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因此,现实迫切要求建立有效的绿色保险制度,通过在责任保险中拓展新业务,增设各类环境保险险种,由保险人承担被保险人的经济赔偿责任,这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由环境纠纷引发的交易成本,及时对受害人进行赔付,而且还能有效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对经济社会的长治久安产生积极影响。
(四)充分地体现了循环经济中所蕴含的生态价值理念。
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是生态经济,所强调的是把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多种组成要素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量,达到生态经济的最优目标。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个物种,具有自然性和超自然性双重属性,自然性要求人类与其它物种保持一种平衡协调的关系,遵守自然界内在的平衡规律,而超自然性则要求人类在自我意识的指导下,通过社会实践达到自然性与超自然性之间的平衡,也就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平衡。这种自然性和超自然性决定了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必须维护“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实现当代人和后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利益、谋求生存发展方面的权力均等,绿色保险作为一种金融工具,可以帮助人类达到这一目标。绿色保险以被保险人因污染环境而应当承担的环境赔偿或治理责任为保险标的,通过责任社会化的方式对生态权益受到的损害给予补偿,从而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绿色保险不仅能够及时有效地补偿受害人的损失,而且更加注重对环境损害的防治,有利于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经济的健康发展(石莉姝,2008)。
四、现阶段我国绿色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保险经营技术不够成熟。
绿色保险涉及行业广泛、技术复杂,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业务营销、核保理赔、风险控制等方面聚集很大的经营风险。从产品的开发和费率确定来看,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和费率确定时,需要以大量的历史统计资料为基础。而我国绿色保险开办时间短、历史资料非常少, 因此只能借鉴国外的统计数据或者凭经验开发,这不仅给保险精算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而且设计的产品与企业的避险需要也有偏差,难以满足其有效的需求;从业务营销的角度来看,绿色保险涉及法律、法规的内容比较多,条款的制定有其特殊性,而销售人员往往不具备相应的条款知识,在营销中夸大其词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严重地影响了保险营销的质量和效率,对绿色保险展业非常不利;此外,在核保理赔方面,理赔人员由于缺少相应的理赔标准,赔付尺度很难把握,相应的工作也难以顺利进行。种.种迹象表明,由于我国保险业对于环境责任风险的研究滞后,数据积累缺乏,相关风险统计模型尚未建立,风险识别能力较弱,使得保险公司在经营的过程中存在不少隐患,无法有效控制风险。
(二)保险人的经营成本过高。
我国保险业在经营绿色保险业务中面临许多困难,这无疑会推高保险人在经营中的成本。主要表现为:一是风险识别和量化的技术难度大,每一个企业的生产地点、生产流程各不相同,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可能性和污染程度都不一样;而且环境污染事故对人和自然造成的危害通常具有潜伏性和累积性,这就要求保险公司在承保时,有专门通晓环保技术和知识的业务人员对不同标的进行实地勘察和评估。二是较之一般的责任险,环境污染责任险面临的风险更为特殊。因为随着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绿色保险中承担的民事损害赔偿等法律风险也相对增加,索赔金额大大超出了承保公司的风险控制能力,这就需要再保险,而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相对滞后。三是环境污染致害的因素众多,赔付时进行责任认定所付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远高于其他险种,而这些额外费用支出依照保险法的规定应由保险公司承担(张雪梅、李鸿渐、韩光,)。由此可见,这些问题不仅加大了保险人的经营风险,而且也造成了经营成本过高,这对绿色保险业务的扩展非常不利。
(三)配套法律支持的缺失。
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虽部分体现了绿色保险的相关规定,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一直缺乏针对绿色保险的系统规定。可以援引的条款散见于《民法通则》(1986)、《环境保护法》(1989)、《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83)等相关法律法规中(陶卫东,2009)。而这些法律法规对于过错责任只有原则框架,而关于归责原则、赔偿标准等内容及条款的解释不够系统和明确。从侵权法来看,欧美国家之所以绿色保险发达,是因为它们具有《产品责任法》、《资源保护和赔偿法》等完备的侵权责任法律体系。我国由于法律的缺失,造成对于具有侵权性质的行为无法实现法律的硬约束,因此,我国每年各级法院受理的环境侵权案件屈指可数,其中胜诉的更是少之又少,协调和执行也有一定的困难。
另外,国家对公民的基本权利保护不够,如环境权、隐私权、知情权等,这都不利于国民风险意识的增强,使得绿色保险的需求受到影响。
(四)企业投保积极性不高。
建立绿色保险,主要是通过众多企业的参保来化解少数企业的高额赔偿负担。但是,目前我国企业参保比例很少,绿色保险就很难形成规模,难以实现环境风险的分散和损失的分担。其原因在于:一方面由于现行的环保法律法规不健全,尤其是缺少污染赔偿方面的法律规定,再加上执法不严,很难对排污者形成足够的压力,使许多排污企业产生了侥幸心理,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考虑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一些排污企业虽然污染环境并造成了损失,却很少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据权威部门估算,我国每年由于环境污染都会造成巨额的直接经济损失,而赔偿数额却很少,绝大部分经济损失并没有由排污企业来承担,最后都是由国家和社会来承担。因此,排污企业也就不会有很强的风险意识和动力去投保绿色保险(汤伟,2009)。环保总局《关于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调研报告》也表明一些国有大中型化工企业对于国内绿色保险能否有效地分散环境污染风险还存在着疑问,一些企业对于绿色保险的具体操作过程还不太清楚,这些都影响了企业的投保热情。
(五)政府的政策支持不够。
绿色保险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它的开展离不开政府的有力扶持。但长久以来我国政府对责任保险发展的态度一直没有明确,既没有对保险机构资金上的支持也没有税收减免等优惠措施,目前保险行业整体税务负担过重,营业税率高于交通、建筑、通讯等行业,保险业虽与银行业同样执行5%的税率,但是银行业的税收基础为利息收入,保险业则为保费收入,从保险经营原理看,保费收入的大部分是以赔款形式返还给投保人,这种按保费收入的5%收取营业税的做法,影响了保险公司自我积累能力,给我国保险业及绿色保险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障碍。而一些保险业发达的国家通常向保险公司收取很低的营业税,如日本、新加坡等国,每张保单仅仅收取1美元的营业税,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保险业的快速发展(王颖、何宏飞,2008)。所以离开政府的有力支持而仅仅依靠少数保险机构的力量,是很难使绿色保险在保险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并长久发展下去的。相比这些保险业发达国家,我国政府对绿色保险的政策支持无疑存在很大差距。
五、以循环经济为导向,积极构建绿色保险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绿色保险凭借其在转嫁环境风险,实现环境侵权责任社会化,理顺循环经济发展系统方面所具有的特殊作用,成为了发展循环经济必不可少的风险管理手段。因此,各有关部门应深入研究保险业与循环经济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全面构建绿色保险体系。
(一)建立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确定绿色保险的法律地位。
绿色保险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取决于一国相关制度的安排,必须与法律、政府政策有机结合。
在我国,绿色保险是新险种,扩大法定保险的问题必然涉及立法,需要不断完善我国的环境法体系,加强保险市场的市场规则立法,完善环境纠纷解决途径,为保险业的有序竞争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通过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法律的引导,鼓励市场主体积极地进入绿色保险运动中去。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完善:一是将绿色保险制度写入法律。在《环境保护法》和《保险法》中明确规定强制保险和自愿保险相结合的绿色保险制度,并在各单行环境资源法律、法规中做出配套规定。二是加强执法监督,严格执法。特别是要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查处罚工作,秉公执法,把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真正落到实处。三是对环境侵权受害人的保护方面,可以在我国用法律来规定公众参与环保的程序,调动起全民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同时在其不断发展完善的基础上,建立起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四是在健全环保法律法规体系的过程中,需充分考虑环境污染侵害的潜伏性和累积性,对绿色保险规定相对较长的索赔时效。
(二)区别对待,建立多层次绿色保险模式。
基于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可以实行强制责任保险和任意责任保险相结合的制度模式,对不同的行业和企业规模实行“区别对待”,建立多层次的绿色保险模式。具体如下:一是对产生环境污染和危害最严重的行业中那些规模不大的企业,如石油、化工、印染、采矿、造纸、火力发电、核燃料生产、有毒危险废气物的处理等行业,可以实行纯强制责任保险。而国家对这一领域的支持亦是执行它的社会调控职能。二是对于污染严重、规模较大的企业,适用强制责任保险为主、任意责任保险为辅的模式。这些企业的技术和设备比较先进,具备一定的安全系数,资金又比较雄厚,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自己独立承担责任,因此保险公司并不对测出的最高限额承保,而只是承保其中一定比例数额,剩下的比例由企业自己决定是否投保。三是对一些污染较轻、危险程度不高的行业,建议采取任意责任保险的模式,由企业自行决定是否投保。这类企业一般不会造成太大的污染事故,即使发生了污染事故,考虑到程度较轻,企业也可以自己负担。对这类企业的承保机构,建议由普通的商业财产保险公司来承保。
(三)树立绿色保险理念,积极培育公众绿色保险意识。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文化是无形的约束,确立绿色保险理念,将直接影响到保险从业人员日常的工作态度,并形成习惯,久而久之凝聚为绿色保险文化。成功树立绿色保险理念的关键是保险机构能够自发地在业务经营中注重社会、环境价值。因此,保险业应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绿色保险理念的教育,使其准确把握保险业、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并没有对绿色保险进行专门的立法,相关的条款也大多散见于其他法律法规中,这就要求保险业要认真做好从业人员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工作,使他们尽快地掌握条款的内容,较为全面地认识绿色保险。此外,作为绿色保险产品的经营者,保险业应该与政府部门一起通过各种传媒渠道,面向社会公众和企业加强绿色保险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与企业的绿色保险意识,增强投保人的投保意愿,使投保人更加注重长期保障,主动参加绿色保险,向社会承担责任。同时,通过风险转嫁,使自身面临的环境责任风险降到最低,这也促使了保险业的健康发展,为绿色保险业务的开展提供广泛的市场资源。
(四)注重绿色保险营销,提高经营效益。
保险企业在营销活动中要注重谋求保险消费者利益、保险企业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协调,既要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企业利润目标,也要充分注意自然生态平衡。这可以通过制定具体的绿色营销组合策略来实现。一是积极创新绿色保险产品来改变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的局面。根据我国环境侵权的现状分析,现阶段至少可以开办以下一些环境侵权责任保险险种:核事故风险责任险、海洋环境责任险、水污染责任险、声震污染险、辐射责任险、大气污染责任险及上述风险所产生的施救费用。此外,与绿色经济关系密切的农业、林业保险,也存在很大的产品创新空间。二是正确科学地厘定绿色保险费率,保险企业通过其定价机制,引导企业确立环境与生态有价的基本观点。一方面要通过价格倾斜、费率杠杆对那些低能耗、无污染的产品责任险给予优惠;另一方面,对能耗大、污染严重的企业,通过提高产品责任险的费率等惩罚性措施,提高其经营成本,从而抵制破坏环境的行为;三是积极搭建绿色保险的健康销售渠道,规范保险中介机构的销售行为,维护保险市场秩序的正常化。
(五)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提供有利支撑。
绿色保险作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环境经济手段之一,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和公益性。绿色保险不同于一般的保险,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赔偿责任问题复杂,保险公司经营此类保险的风险远远大于其他的商业风险,这就需要政府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比如税收支持、费用补贴、注入保险基金或设立专项基金等,从而形成多元化的环保力量,使环境责任风险社会化。此外,法律缺位是我国绿色保险不能有效推行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法律的制定和修改是一个大动作,需要有个过程,同时各地和各行业的发展也不均衡,要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政府通过政策引导的方式作为过渡,即由各省政府、相关部委根据各地、各行业的实际情况,颁布规章,作为绿色保险强制实施的法律依据。应该说,在构建绿色保险体系的过程中,政府需要发挥主导作用,把绿色保险制度与企业经营和排污的环境影响评价及许可证制度挂钩,加强对环境事务的系统性管理,以为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提供强有力支撑。
(六)建立再保险制度,确保稳健经营。
在绿色保险的实践中,再保险制度已经被利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法国组织的再保险联盟,再保险联盟在分散危险、减轻责任以扩大承保能力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确保了环境保险业的稳健经营。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再保险通过“分保”,保证了原保险人的经营能力。再保险将原本由原保险人承担的保险危险在众多的保险人之间再行分散,保证了原保险人的财务状况,避免因危险过度集中而影响保险人的经营。另一方面,再保险为扩大保险人的承保能力提供了条件。再保险通过分散保险人所承担的危险,使得受偿付能力限制的原保险人的保险责任有所减轻,并因此能承保更多业务,其承保能力事实上获得了提高。在我国绿色保险的发展初期,实行再保险制度能够为保险公司承保环境责任风险提供有力支持,从而保证了承保机构的积极参与(尹璇,2009)。与此同时,保险公司承保能力的提升,亦会对投保者的投保信心产生积极影响,从而调动环境保险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蒋旭成,梁才。 2008. “绿色保险”的国际经验与借鉴[J].广西金融研究 (8)。
李华友,冯东方。 2008. “绿色保险”的国际经验及发展趋势[J].环境经济 ( 9)。
石莉姝。2008.循环经济背景下的环境责任保险[J].中国保险(11)。
汤伟。 2009.论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构建[D].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陶卫东。 2009.论中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构建[D].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王颖,何宏飞。2008.我国环境污染与环境责任保险制度[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2)。
尹璇。2009.论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构建[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
保险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 篇6
关键词:经济增长;保险费用;协整估计
一、 引言
鉴于保险行业具备风险转移,风险分散化和金融中介的作用,其在全球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13年,全球保险业的险金总额已经达到4.6万亿美元,平均保险密度,即人均保险额为652美元;保险深度,即保险费总额与GDP比率为6.3%(sigma,2013)。
理论上来说,保险业主要能够通过下列渠道刺激经济增长:
(1)保险业能够为公司和家户提供风险转移和分散化的渠道,从而改善金融市场稳定性。通过购置保险,公司和家户只需要定期支付小额的保险费用,就能够在遭受意外的巨额损失时得到赔偿和报账。保险公司的运作实际上是基于大数定理,通过将不同区域不同风险特征的公司和家户所面临的潜在风险进行整合,实现相互担保,从而更有效的管理风险。
(2)健全的保险业能够有效地促进投资,从而加快资本积累和创新实践。在存在保险保障的情况下,公司不用闲置大量的保障资金来应对潜在负面状况。相反,这些资金可以被用来投在到产生更大净值的投资项目上。尤其是对于外部融资渠道受限的小型企业,内部的资金是企业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除此之外,企业要想实现开发和创新,必须愿意承担相应的风险。如果在没有保险的情况下,企业可能会由于风险承受能力不足而放弃进行创新开发。但是保险能够帮助不同的企业去分散风险,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创新动机。比如,医药企业可以通过责任保险来共担新药开发的风险。
(3)保险能够很好地替代社会保障,帮助缓解社会保障压力。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持续加剧,很多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商业保险,尤其是人寿险和健康保险可以很好地替代社会保障。而且相对于社会保障,商业保险能够提供更大的覆盖面和回报率。
(4)保险,尤其是人寿险,作为一种新型的储蓄方式,能够给投保人带来更大的投资灵活性。比如,大多数人寿险产品都是长期的,这就意味着在投保人申请偿付之前,这些险金可以被用来投资在基础设施,房地产和资本市场上的长期投资项目上。
(5)保險能够帮助监督企业和家户的行为,改善企业和家户的风险管理。比如,一个人购买了机动车险,由于如果本年度发生事故,他需要在下一年支付更高的险金,所以在驾驶时他就会格外小心更加注意安全。保险公司会设计出很多类似的激励机制,例如共同保险和免赔额度,来改善投保人自身的风险管理动机。
(6)保险能够帮助平滑消费,确保相对稳定的生活质量。比如,住房保险和其它财产损失险会在发生意外事件时为投保人提供保险赔付;人寿保险,尤其是年金形式的寿险在投保人从公司退休之后提供规律的现金流;健康和意外险在投保人产生需要时帮助支付医疗和手术费用。因此,投保人能够通过灵活地利用不同类型的保险来确保自己在遭遇一些不好的情况时生活质量仍然能够得到保障。
(7)保险业还能够刺激进出口,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比如货物和贸易保险能够为那些和境外的公司进行贸易往来的公司提供贷款和担保,这些公司也因此更容易从合作公司获得信用额度。
虽然理论上来看,保险业能够从以上多个角度刺激经济的发展,但是截至目前从实证上验证保险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研究仍然很少。本文利用最新的面板时间序列的计量方法,采用1983年~2012年27个OECD国家的数据考察了这一问题。
二、 文献综述
正如Ward和Zurbruegg(2000)所说,虽然已经有很多研究考察银行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但是很少有研究集中考察保险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由于保险业在风险转移和金融中介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系统地考察保险业对经济增长的具体影响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根据已有研究所采用的数据和计量方法,我们可以将已有研究划分为两大块。保险业的发展水平通常由保险金总额来度量,经济增长则通常由GDP增长率来度量。一部分研究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来考察保险业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Ward & Zurbruegg,2000;Kugler & Ofoghi,2005;Adams et al.,2005;Ching et al.,2010)。Ward和Zurbruegg(2000)首次采用这种方法,他们的实证结果显示,在美国,奥地利和英国保险市场和经济增长不存在协整关系,而在加拿大,法国,意大利和日本,保险市场和经济增长存在协整关系。Kugler和Ofoghi(2005)对有关英国市场的结论提出了质疑。与Zurbruegg(2000)不同,Kugler 和Ofoghi(2005)并没有采用保险金总额,而是采用包括长期保险的险金和一般商业险的险金在内的分类险金数据来考察这一问题。他们的实证结论显示英国的保险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实际上是存在协整关系的。Ching等(2010)则验证了在马来西亚的保险业和经济增长存在同样的协整关系。Adams等(2010)采用VAR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考察了瑞典1830年到199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发现保险行业发展对GDP和银行业有显著影响,但是反之格兰杰因果关系并不成立。
另一部分研究采用面板数据来考察这保险业对经济的影响(Arena,2008;Curak et al.,2009;Han et al.,2010;Avram et al.,2010;Chen et al.,2012)。Arena(2008)采用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和GMM的方法考察了55个国家在1976年~2004年里保险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Arena(2008)指出动态面板数據模型的时间跨度相对较长,所以他计算每个变量的五年内的平均值,将变量的均值代入模型中。他的实证结果显示人寿保险和非人寿保险都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相对于发展中国家,非人寿保险对高收入国家的影响更加显著。Avram等(2010)采用了和Arena(2008)同样的计量方法,但是样本量从55个国家扩大到93个国家,时间跨度为1980年~2006年。他们发现保险密度(即人均保险金额)对静静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保险深度(即保险金与GDP的比值)对经济增长没有显著影响。同时,他们还强调了健全的法律体系和产权保护对于保险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Arena(2008)不同,Han等(2010)和Chen等(2012)并没有采用五年平均的方法,而是将年度数据代入动态面板计量模型中,他们的实证结果同样验证了保险业对静静增长的显著正向作用。Curak等(2009)首次指出,当动态面板的时间跨度相对较大时,会存在平稳性问题。所以,Im,Pesaran和Smith(2002)在研究中对每一个变量进行了单位根检验。他们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一步验证了人寿保险和非人寿保险都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三、 实证结果
本文的数据来源为OECD所建立的垫子数据库,样本区间为1983年~2012年,涵盖下列27个OECD国家: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捷克共和国、丹麦、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爱尔兰、意大利、日本、韩国、卢森堡、墨西哥、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斯洛伐克、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英国和美国。
用各个国家保险总费用的对数代表保险业的发展水平,GDP的对数代表经济发展水平。图1 刻画了每个国家保险费用用GDP的动态趋势。图1显示,每个国家的保险费用和GDP都在1983年~2012年经历了告诉的增长,同时,我么也看到保险费和GDP呈现相同的增长趋势,这也意味着二者之间可能存在很强的协整关系。
本文参照Im Pesaran和Shin(2003)和Madala和Wu(1999)中的方法对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表1呈现了两种方法的检验结果,两种检验方法都显示保险费和GDP之间是I(1)关系。
表3呈现了协整估计的结果。结果显示,从长期来看,保险费用每增加1%,GDP平均增加0.617 3%。
本文采用VECM中的脉冲反应函数来考察保险业对经济增长的短期作用。图2中呈现了面板VECM中的脉冲反应函数。图2中的结果显示,dlnGDP发生一个单位标准差的偏离,对dlnprem没有显著的影响。但是dlnprem发生一个单位的标准差的偏离,对dlnGDP有显著的正的影响,而且这一影响持续到3年之后消失。
四、 结论
本文采用最新的面板数据计量方法考察乐保险业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1983年~2012年27个OECD国家的数据,我们发现保险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直接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协整估计发现,保险费用增加1%能够在长期上带来0.617 3%的GDP增长。从短期上来看,保险费用的差异每产生一个单位标准差的偏离,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影响,这个影响在3年后消失为0,然而短期上GDP的波动并不会对保险业产生显著的影响。综上所述,这篇文章验证了保险业的发展在短期上和长期上都能够刺激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 Pedroni P.Purchasing Power Parity Tests in Cointegrated Panels.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1,(83):727-731.
[2] Kugler M.and Ofoghi R. Does Insurance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 UK,2005.
[3] Avram K., Nguyen Y.and Skully M.Insur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A Cross Country Examination,2010.
[4] Boon T.K.Do Commercial Banks,Stock Market and Insurance Market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An Analysis of the Singapore Economy,2009.
作者简介:张韵(1990-),女,汉族,安徽省铜陵市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宏观与金融经济学。
银行保险的规模经济因素分析 篇7
一、银行及保险机构的规模经济
保险机构和银行同属于金融中介的类型,虽然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在产品的供给方式、运营的方式、盈利的方式以及风险控制的模式上具有高度相似的特点。例如产品的开发过程是相似的,包括产品定价、风险分析、营销拓展等;运营管理方式比较相似,包括客户服务、财务管理、投资管理基本相近。保险及银行等金融机构内在的扩张需求及外在的竞争压力以及在市场间套利的机会,驱动着金融中介机构以不断提高规模效率,充分运用规模经济方式拓展新的领域和寻找新的利润来源。
在国际金融市场创新化、多元化、国际化和功能化的驱使下,国际保险市场也面临着风险国际化、竞争自由化、资本国际化和监管透明化的挑战。现代技术尤其是通信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在金融保险业的广泛应用,大大提升了金融运行的效率,强化了金融信息的传递,推动了金融工具的创新以及随之而来的金融企业组织形式的演变和优化。其中银行保险合作发展的银保模式以及全能银行模式,推动着国际金融企业竞争实力的不断提升,也迫使金融企业寻求一切方式提高自身实力,不断扩张规模,发挥规模经济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规模经济是研究经济组织的规模与经济效益关系的一个基本概念,指经济组织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导致经济效率不断提高、平均成本不断的降低。因扩大规模而降低平均成本的,均称之为具有规模经济;因规模扩大的,平均成本不变或者升高者,称之为缺乏规模经济或规模不经济。不过当经济单位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之后,会出现规模不经济。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内在的规模不经济是由于组织规模变大后,更难于协调、监督和管理,导致交易成本显著增加,造成整个组织经营管理效率下降的倾向。大型金融机构的规模不经济通常变现为盈利能力低、效率低下和比较弱的资本结构。
二、保险业发展的规模经济因素
国际金融保险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金融保险业通过战略重组提高自身实力,扩大经营规模,提高规模效率,所以跨业务部门并购浪潮不断涌现。例如美国保险业的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的合并,欧洲银行保险业的并购也涉及310亿美元。根据Sigma (2006) ,1999-2004年期间,日本发生规模较大的并购交易,期间Meiji Life与Yasuda Mutual Life合并,Prudential US收购了Kyoei Life, Tokyo Mutual Life和Daido Mutual Life以及Taiyo Mutual Life进行了合并。这些公司合并均着眼于扩张规模,提高规模效率。
规模的扩张若能够带来成本的降低,证明该经济单位具有规模经济效率。以银行保险业最发达的法国情况来看,用银行保险形式的公司明显比传统保险公司更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佣金和成本在总保费收入中的比重,银行保险机构能够控制在10%左右,传统的保险公司比例则通常高于10%,甚至达到20%。不过由于行业的特殊性,银行保险和一般企业的规模边界有所不同。对于一般企业而言,规模的追求很可能仅仅受到某种数量边界的限制,因为超过某种边界,将导致规模不经济。但是,对于银行保险而言,由于各国法律和监管的规模定,其规模最直接的限制就是自己既定的资本量以及现有的资产质量。所以在通常情况下,按照资本量和资产质量来选择和决定规模边界,是银行保险最为现实的选择。
三、银行保险在风险管理上的规模经济效应
保险机构和银行的联合将有效提高在风险处理上及风险管理领域的效率,在多个层面体现规模经济效应。两类机构的风险类别虽然有一定差异,但就风险管理和处理的技术手段、管理技能、专业人才方面具有较多共同点,两类机构的资产风险和负债风险的处理方面可以充分发挥上述几方面的规模经济,从而提升规模效率。保险机构及银行对规模扩张的追求,以及上述多种要素产出效率的提升,导致生产边界不断扩张,从而实现更多的风险聚集。在不同层面上,风险的管理将体现规模经济效应。
一是风险集中与公司总风险。虽然对公司总风险的估算仍是保险机构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难题,因为不同类型的风险估计差别显著,总风险的估算基本上是各种风险评估的混合。集中风险的方法基本上是对历史数据的统计,计算净回报率的概率分布,并且计算分布的标准差。虽然各种风险汇总过程中对各种具体风险之间的权衡和相互之间的抵消程度是非常复杂的过程,但是通过扩展企业生产边界,扩展风险处理边界,扩大风险承担总量,仍可以提升几个类别风险的估计精度。
二是对保险机构的承保风险处理效率的提升。根据实际情况来看,保险市场处于一种分割状态,不同类别、地域、客户群、渠道等指标的保险风险具有显著的风险差异性,从而呈现了割裂的保险市场。银行保险机构规模的扩张,承保风险规模的扩大,实现较细类别风险处理量的提高,从而有利于在概率上提高精算技术上估计的准确程度,降低定价方面的精算风险,从而有利于降低整个精算风险。
三是有利于降低信息搜集的成本,提高客户信用情况的评估效率。银行保险机构的联合可以通过业务互补实现客户信息的共享和利用。信息不对称问题是金融市场领域中横亘于各金融中介机构的难题,对保险机构来讲,道德风险和逆选择问题;对银行来讲,企业、机构、客户的信用风险,通过客户信息的聚集共享,有效降低了处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高额成本,可以降低金融中介机构的产品供给成本、提高金融中介机构的承担风险的供给能力,更为有效地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摘要:通过对银行保险发展中的规模经济因素的分析, 论证了银行保险发展的规模经济效率及边界扩张对运营成本和风险管理等领域的重要意义。
西方经济学的农业保险理论 篇8
1.1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
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阿·赛·庇古(1877~1959年),以创立了现代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福利经济学”而著称于世。1920年他出版了《福利经济学》一书,在这部书中他论述了福利经济学的两个论点: (1) 国民收入总量越大,则社会福利越大; (2) 国民收入分配越平均,社会福利也越大。用他的话来说,“经济福利在很大程度上受影响于国民收入的数量和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之间分配的方式。”他主张由国家征收累进税,举办社会福利,以转移收入。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理论,对资本主义福利制度的形成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正如哈耶克在其《自由宪章》一书中评说的那样,在英国,庇古和他的学派所提出的理论基础福利经济学,对于福利国家这个概念的采用起了促进作用。
1.2 英、德改良主义的“福利国家论”
与庇古同期的改良主义者们,在德国有“讲坛社会主义”,在英国有“费边社会主义”,两者在有关福利方面的主张如出一辙,都是鼓吹社会改良,主张由资本主义国家来兴办各种社会福利,以缓和阶级矛盾。他们的主要观点: (1) 逐步通过国家把私人企业国有化,把私人财产从私人手中转移到国家手中; (2) 对非劳动的收入征收累进税; (3) 国家应该对那些在为公众利益而实行的改革中受损失的人给予补偿,改善劳动者的住房条件,增加教育投资,维持居民的最低生活水平; (4) 主张通过国家的力量,逐步调整其社会政策,改进社会福利,来实现改良的“社会主义”。
福利经济是现代西方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福利又可称为社会福利,它是由国家以及各种社会团体通过各种公共福利设施、津贴、补助、社会服务以及举办各种集体福利事业来增进群体福利,以提高社会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形成的。福利经济理论论证了国家举办社会福利的必要性以及政府应该采取的政策措施,为国家建立福利经济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农业保险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农业保险的保障对象———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稳定的受益者不仅仅是农民和农村,而是整个国民全体和整个社会经济,农业歉收使全社会的每个成员和整个社会的福利遭受损失,农业保险发挥着保证农业再生产和稳定国民经济的作用,使全社会享受农业稳定、农产品价格低廉所带来的福利。政府通过对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可以使社会福利大幅度地增加,而保险公司和农民只是获得其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都回馈给了整个社会,从而增加了社会总福利。
2 新制度经济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是农业保险过程中实现组织创新,制度变革的依据,农业保险是保证交易的确定性的一种制度安排,一般经济制度是由于交易活动过程的不确定性而形成的,而保险制度不是为了降低交易费用,而是为了确保交易成果的稳定性,通过在时空上分散局部风险来补偿具体的风险损失,它对整个经济制度的运转起保障作用。
制度创新的过程就是制度产生、替代与转换的过程。由于人们进行制度创新是为了获取利润,因此制度创新是寻找一种可以获得外在利润同时成本最小的制度安排的过程。由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常常受所在的社会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与一个社会固有习惯和传统相一致的制度创新方向,通常是成本最小的方向。对创新能否发生影响更大的是创新成本,而制度创新成本的大小又因制度创新主体的不同而不同。制度主体有三个层次:个人、组织和国家。相应地,制度创新也分为三个层次:由个人独自推进然后大家仿效的制度;各种组织以自愿协议形式建立的制度;政府强制推行的制度。不同层次的制度安排,其制度创新过程的特点也不相同。由个人创新的制度,没有组织成本和强制执行成本,但收益增长的可能性是有限的,制度创新缺乏规模效益。由团体和组织创新的制度,在制度创新之前必须在组织或团体内形成一致的意见,然后才能进行创新,而这必然要支付组织成本。随着组织人数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达成一致的成本也随之提高,过大的组织成本常常使制度创新无法实现。国家的制度安排,由于以国家的强制力为依靠,因而不需要一致同意,组织成本较小。但是由国家进行的制度创新,任何人无论赞成与否都必须执行,这必定带有较大的“强制成本”。
当不确定性发生的时候,创新就成为必要了。奈特将“不确定性”定义为“完全不可预见的事变”。对于可以用概率来描述的事件,奈特称之为“风险”,那不是不确定性。因为风险是可以由保险机制加以平滑的,例如,保险公司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制度创新。各种风险的存在是削减农业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农业风险的分散与克服也能带来利润,减少风险的损失实际上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实际生活中大多数农民都是厌恶风险的,并且,厌恶风险的程度随偶然性的增加而增强。农民倾向于更为确定结果的活动,而避开那些报酬变化很大的活动。由于利润的预期值在那些没有人从事的高变异活动中要高于低变异活动,如果有些能够克服厌恶风险的机制被创新,总利润就可能增加。制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减少不(下转P103)(上接P76)确定性和降低风险。农业保险公司的建立就是克服对风险的厌恶的制度创新,农业保险利用大数法则,分散农业经济风险,保证农民收入的稳定性。制度创新的主体不能由国家垄断,要让农民和农村基层组织成为农业保险制度创新的真正主体,同时国家应承担起改善制度环境的责任,让农民和农村基层组织进行的农业保险制度创新能够以较高的效率进行。
3 国家干预与市场机制理论
农业保险除了具有同商业保险相同的经济性、商品性、互助性、契约性、科学性等基本特性外,还有一些有别于商业保险的其他特征,即多样性、复杂性、隐蔽性和艰巨性。这种有别于商业保险的其他特征,决定了农业保险社会效益高,自身经济效益低的特点,即农业本身在国民经济中是一个弱质产业,农业是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稳定的基础,农业的利益必须得到保证,农业保险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按照商品的实际价值进行等价交换,实施农业保险只能是违背商品交换一般规律,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而当农业保险既定的社会效益目标不能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时,政府就要用“看得见的手”,通过国家立法、国家定价、财政补贴等国家干预手段来实现这一特定目标。
西方经济学的农业保险理论主要体现福利经济学理论、新制度经济理论和国家干预与市场机制理论方面。这些理论对西方发达国家农业保险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在一定历史阶段对保证农业再生产和稳定国民经济发挥其积极作用,这些理论也为我国发展农业保险奠定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阿·赛·庇古:《福利经济学》 (The Economics of Welfare) , 伦敦版, 1952年版, 第123页
[2]J.A熊彼特:《经济分析史》 (History of Economics Analysis) , 牛津大学1954年版, 第823-824页.
[3]龙文军, 胡海涛农业保险与制度创新.中国农垦经济[J]2003年, 第2期
经济转型时期社会保险需求分析 篇9
社会保险指的是将劳动者作为社会保障的对象, 强制性实施的以医疗、养老、工伤、失业以及生育等作为主要内容, 并通过社会化的管理及组织, 有效帮助劳动者在暂时或者是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的时候保障其基本的生活需求的保险制度。
社会保险是生产现代化的产物, 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是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条件, 社会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 社会保险水平决定着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我国社会保险事业进入全新时期, 科学分析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社会保险需求, 以此推动社会保险制度健全完善, 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人民群众对于社会保险的需求越来越大。通过对比国内外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 可以发现我国社会保险仍旧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因此, 结合我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 科学分析我国社会保险需求的推动因素, 积极拓展保险需求, 对于提升社会保险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2 市场发展不均衡导致的社会保险需求差异化分析
总的来讲, 我国社会保险事业发展深度较浅, 社会保险深度及保险密度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别, 从区域来看, 东部地区社会保险密度普遍要高于西部地区, 但就社会保险深度而言, 东部地区的社会保险密度与其保险深度并不完全匹配。
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险种, 在地域之间的差别也很大, 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在同一险种的投保率上存在着不小的差异, 如, 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相关险种, 发达地区的投保率都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我国各个地区的投保率、保险深度以及保险密度等各个方面的差异都表明, 我国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水平及发展规模等在地域之间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地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往往会导致区域经济梯形转移现象, 发展较好的地域在成熟之后, 会将要素和产业转移到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 实现依次发展。区域经济梯形转移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来讲,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这一背景之下, 社会保险应当积极关注相对落后地区的保险需求, 有效推动整个社会保险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3 农村城镇化进程扩展的社会保险新需求空间分析
农村城镇化能够有效扩展社会保险需求, 通过农村城镇化建设, 可以明显增强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 有序地实现农村人口城镇化, 提升土地集约利用率。通过城镇化不仅能够提升信息化、工业化水平, 更能够提高人民对于社会保险的需求。
通过农村城镇化建设, 实现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转移, 提升农村人口在经济生活、文化素质、公共服务等各方面的水平, 农村城镇化建设, 实现农村人口的转移蕴含着巨大的需求增长点, 这里面就包含了对于社会保险的需求。农村人口对医疗、养老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需求越来越大, 伴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 社会保险的全面覆盖也是大势所趋, 这有助于进一步将保险机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之中, 因此, 农村城镇化进程能够显著扩展对于社会保险的需求空间。
我国社会保险范围不断扩展, 覆盖程度也越来越大, 覆盖程度决定实施程度, 覆盖面越大我国社会保险的实施程度也就越大, 人们也就越能够享受到社会福利保障。现有的社会保险体系已经基本上覆盖了全社会居民, 在此基础上人们还可以依据不同的职业以及年龄选择不同的缴费标准, 真正实现全覆盖。另外伴随着城乡二元化结构的结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国范围之内的实施和我国新型社会养老体系的建立, 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农村养老制度, 这对于改善城乡社会保险制度的分隔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4 国家新政所蕴含的保险需求的新机遇分析
在2013年, 我国出台了相关政策推动国家经济转型发展, 强调积极发挥社会保险事业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的支持。新的国家政策对于推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相关险种发展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国家强化了政府在社会保险体系中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近年来, 政府一直在强化自身在整个社会养老体系中的责任, 并逐步加大对于社会保险资金的财政支持力度, 对于每一位参保农民都会提供基础养老金, 对农村的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给予了较大的财政资金支持。
总的来讲, 经济增长与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良性循环关系以及双向因果关系, 经济增长促进了我国社会保险的发展, 社会保险的发展又会反过来进一步推动我国的经济增长。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 积极研究分析我国社会保险需求状况, 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险体系, 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发展及完善, 社会保险在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促进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 社会保险需求有了较大提升, 本文围绕经济转型时期社会保险需求介绍了推动社会保险需求发展的各种因素。
关键词:经济转型,社会保险,需求
参考文献
[1]曹传碧.论商业保险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J].中国市场, 2005 (35) .
[2]曹媛.欠发达地区农业保险参保率低问题应予关注[J].内蒙古金融研究, 2011 (4) .
[3]肖志光.论保险市场区域均衡发展——保险需求的视角[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2006 (5) .
[4]梁国栋.好事还须办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会诊”商业保险[J].中国人大, 2008 (19) .
民营经济保险需求及市场前景 篇10
保险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广大民营企业的购买和支持, 但是保险企业在关键时刻确实给予了民营企业实质性的帮助。接下来就以四川省新津县为例分析当地民营企业在1995年购买保险的实际情况。1995年新津县民营企业购买保险的有64家, 保险公司共收入36万元, 承保个体私营经营运输工具21000辆, 保险公司承保费收入416万元, 占63%;承保产品质量信誉险4家, 占承保总数的80%。但是新津县当年发生运输事件为879件, 其中民营企业占总数的81%, 合计705件, 保险公司支付赔款总数为275万元, 占承保总金额的70%左右。而且新津县当年发生洪灾, 很多民营企业都遭受到巨大的损失, 但是保险公司依照保险合同规定, 对民营企业进行了赔偿, 使得民营企业可以有周转资金, 重新恢复企业生产, 所以保险企业对民营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 民营经济对参加保险的态度
四川省新津县保险公司对全县内的民营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民营企业对购买保险的态度主要有以下三种。
2.1 保险意识较强、保险需求较旺
对于一些大中型民营企业, 企业管理者对于保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企业内部的所有机动车辆都参加了保险, 也给企业员工缴纳了养老保险、人寿保险、企业财产保险等, 有些企业还为企业信誉参加了保险, 这主要是由于这些企业较大, 企业对风险的转嫁意识强烈, 在购买保险方面也十分积极。
2.2 有保险意识, 但逆选择较强
还有一些中小民营企业有一定的保险意识, 可是总是喜欢抓住保险的漏洞, 一是为了应付政府要求, 在购买保险时投保不足;二是只选择企业内部危险岗位购买特种岗位保险;三是存在侥幸心理, 购买保险第一年没有出现任何事故, 第二年就不会续保, 根本没有起到购买保险的作用。
2.3 保险意识差, 侥幸心理重
一些个体经营户由于文化水平较低, 缺乏正规的管理意识, 没有正确的投保意识, 而且认为生产规模较小, 员工流动性大, 这样就不会购买保险。
3 民营经济的保险市场前景预测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 不仅要大力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现代化企业制度方面的改造, 还要积极引导民营经济的发展, 包括以资产出售、租赁承包等方式将部分国有企业转为民营。民营经济在国计民生中的地位, 随着其工商税收财政收入和产值占有比例的升高而升高。民营经济也代表了规模效益和新市场潜力的发展方向。
成都企财险保费的0.6%就是该县企财险保费收入。而全国该险的1%才是成都市的。现在没有入保企财险的民营企业占40%, 相当于10万元的存量潜力。如此推算下去, 成都的存量潜力有2800万元, 而全国就有28亿元。在“九五”期间, 如果民营企业的企财险按每年增长20%的速度来说, 新津县的收入可增加60万元, 成都市会增加1.2亿元, 全国增加120亿元。由盗窃和附加机损等组成的附加险种, 通过对险种结构的调整, 每年按5%的速度增长, 新津县在“九五”期间增加的保费达19万元, 成都增加的达2800万元, 全国则为28亿元。把这三项进行合计发现, 在“九五”期间新津县民营经济的企财险达到90万元, 成都会达到1.8亿元, 全国则是180亿元。如果把产品质量责任险、机动车辆险和具有低投保率的个体工商户也算进来, 会有一个不争的事实, 即巨大的增量和存量潜力就藏在这些产险中。
寿险市场需求具有很广阔的前景。在国外, 由短期人险和产险组成的损失保险, 超过其最大的保险市场就是人寿保险, 同时, 人寿保险市场在我国也最具潜力。人身保险占现在全国保险总收入的不到30%, 严格意义上的寿险, 所占的比例更小。所以在我国, 寿险市场有待开发。由于民营经济的保障程度比较低, 所以对比国有企业, 在民营企业的员工里推广寿险业务更有意义。我国有超过3亿的就业人数从事第二或第三产业, 在民营企业工作的超过1/3, 也就是1亿多人, 在未来吸纳新增就业人数的重要渠道之一就是民营经济, 每年进入民营企业工作的有大量的农村转移劳动力以及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可以说在将来民营经济就业比重很快就会超过公有经济。所以民营经济的重点发展方向是开辟寿险市场。现在在民营企业中工作的人, 几乎没有寿险支出, 所以寿险需求及市场前景很广阔。
目前, 我国不仅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还有社会保障体制和风险控制机制也不完善。对比民营经济和公有制经济会发现, 在社会保障程度和风险控制能力上, 民营经济更落后。民营经济害怕的事项可以分为四种:灾害事故、医疗费用、市场风险和老无所养。综合来说, 民营经济既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现实中又有保险需求。
4 保险企业应采取的对策
保险企业的营销机制至关重要, 无论是从方法论还是认识论上, 保险企业都要创建与民营企业发展相适应的营销策略。
4.1 转变观念, 适应市场
在我国传统市场经济体制中, 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占据主导地位, 经济发展速度缓慢, 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后, 民营经济的发展得到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重视, 导致民营经济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公有制经济, 同时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需求, 民营经济占据市场主体也是必然趋势。这时保险企业的出现也是推动民营企业经济发展和保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民营企业领导者还是无法转变传统经营理念, 那么这时就必须要重新审视社会经济的需求, 那样企业只会被市场所抛弃。民营企业领导者需要转变观念, “四破四立”, 改变重公有制、轻私有制的传统观念, 树立公有制、私有制共同发展的新观念;改变重视大企业、轻视小企业的传统观念, 树立扶持小企业、发展大企业的新观念;在公有制企业中进行改革, 吸取私有制企业中的管理经验, 采用新型营销方式, 多渠道发展企业, 作为企业一定要把管理制度作为经营之本, 要在思想上实现保险意识, 在行动上开发新险种, 在政策上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
4.2 扩大宣传, 增强意识
作为保险企业首先要加大对民营企业的宣传力度, 帮助民营企业领导者破除“贷款靠银行, 救灾靠民政”的传统观念, 要帮助民营企业家树立“风险自担, 盈亏自担, 救灾靠保险”的全新思想观念, 要让民营企业员工认识到养老保险的重要性, 要注重保险宣传方式。在保险宣传过程中主要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保险宣传形式要多种多样, 要让群众容易接受。二是保险宣传内容上要有针对性, 要突出特色。三是保险企业要与公安和多个部门进行协调, 要在投保者自愿的基础上接受投保。
4.3 推出适销对路的险种, 制订灵活展业计划
由于我国民营企业经营种类繁多, 所以保险企业的保险种类和内容也要进行调整, 推出多种类、适销对路的保险种类才是保险企业目前最重要的事情。
4.3.1 产险方面
由于民营企业的规模大小有所不同, 同时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也有所差异, 所以民营企业对于保险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 这就给保险企业带来了新的问题。
对于大中型民营企业来说, 保险公司业务员不仅要努力劝说企业领导购买企业财产保险、机动车保险、第三者保险等几个险种, 同时还要对企业风险进行评估, 帮助企业分析在经营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风险因素, 为此制定合理有效的保险计划, 所设计的保险计划既要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特点, 也要适应企业对保险承受的能力, 调整保险结构, 让企业了解购买保险的实质性用处。保险可以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增强竞争力, 也可以加强保险信誉建设。保险公司要依托其自身的现有资源, 对民营企业管理者进行保险配套设施的建设, 尤其是对民营企业内部的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保险介绍, 让他们从心理上转变对保险的认识。
在对小型民营企业或者个体工商户进行保险推销时, 首先要考虑到企业管理的实际经营情况, 保险种类和特点要适合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模式, 保险不仅要涵盖生产经营范围, 还要包括产品销售。要在保险中突出主要危险和赔偿范围, 要通过较为通俗的方式让个体经营管理者明白购买保险的用处, 调整保险产业结构, 可以大胆尝试长效险形式。
4.3.2 人身保险方面
人身保险方面可采取区别不同对象设计、推广不同险种的方式灵活展业。
在保险业务方式上, 保险业务员要努力说服民营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全体员工购买意外保险和各种寿险, 保险种类要适合民营企业发展的特点, 针对人员流动性的问题保险公司可以实行一个人员总数和人均保额的政策, 在事故发生后, 可以以当月出勤人数为总数, 然后将每一被保险人的实际保额进行支付, 在事故受伤人员超过投保人数时, 可以按照其他方式进行承保, 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民营企业对保险的购买。
在保险种类设计上, 可以针对民营企业员工不同岗位进行承保, 比如白领阶级可以向他们推广健康保险, 蓝领阶级可以向他们推广工伤和意外保险, 中层管理者可以向他们推广大病保险, 这样分层次承保就可以满足民营企业不同岗位人员的需求。
在保险种类结构上也要进行层次划分, 要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进行保险推广, 对于企业白领, 保险企业可以将多种保险结合到一起进行推广, 这样也可以满足高收入人群的保险需求。但是对于低收入的蓝领阶级就必须要以单险种为目标, 只需满足他们的最低保险需求即可。
4.4 建立推销新体制, 适应市场新形势
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的经营模式较为分散, 这样保险企业在推广保险业务时就有必要引进新型保险推销理念, 要建立新的保险推销体制。
一是结合保险体制进行创新, 鼓励业务员上门推销, 根据业务员的实际推销情况进行工资的发放, 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业务员的积极性。
二是强化保险推销网点的建设, 用最为合理的网点布局进行推销, 网点工作人员的工资会与该网点的保险业务挂钩, 保险公司也可以建立区域代理人。让代理人员深入到千家万户中去, 要让百姓都了解保险的用处, 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同时也要注意服务上的改进, 此外作为保险网点工作人员也可以发展下级业务员, 实现阶梯式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 国家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的建立, 但是由于民营企业资金少,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市场, 经常会出现各种问题, 严重时会导致民营企业亏损严重而倒闭, 所以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开始购买企业保险, 为企业发展购买一份保障。本文详细介绍了我国民营经济保险的现状, 同时对我国保险企业提出了几点建议, 确保我国保险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营经济,保险企业,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韩晓峰, 陈诚.关于我国保险需求周期与保险业贡献的实证分析[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2010 (05) .
保险经济效益 篇11
【关键词】经济转型国家 存款保险制度 设计特征
一、存款保险制度
1、概念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制度。
2、意义
(1)有利于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在经营管理不善或外部经济冲击时,一些银行会因资产质量较差而面临较大的风险,存款人为免遭损失往往会发生挤兑现象。这种挤兑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会导致整个银行业出现支付危机,造成银行大批倒闭。而在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之后,存款人不必担心银行倒闭或破产会给自己造成损失,挤兑的动因由此得到抑制,从而达到了防范金融危机,稳定金融秩序的目的。
(2)有利于建立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大银行通常会被认为是“大而不倒”,政府因为无法承受大银行倒闭的后果而会对其采取一些支持的措施,这些使大银行在市场竞争中享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这样就会使小银行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存款保险制度可以改变这种不公平的竞争状况,使不同规模的银行获得同等的公众信心,有利于所有金融机构进行公平的竞争。
(3)有利于促进金融业的对外开放。经济转轨国家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的结果,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占绝对统治地位,且规模庞大。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各种类型的银行会越来越多,外资银行的大量涌入,使得国内银行业的竞争也将更加激烈。而存款保险制度为应对金融风险提供了一个制度保证,可以促进各类银行的公平竞争,有利于金融业的对外开放。
二、印度的存款保险制度
1、设计特征
(1)投保方式与资格。印度存款保险制度采取强制加入的投保方式,加入存款保险体系的资格最初被限定为国有商业银行、外国银行在印度的分支机构,而后合作银行和农村地区银行也具备了参保资格。其中印度的国有银行在存款保险与信用担保公司的成员银行中占主导地位,其次是合作银行,农村地区银行和外国分支银行所占的比例很小。
(2)保险存款的类型与限额。在印度存款保险制度中,部分存款被排除在外,其中包括外国政府存款、中央政府或邦政府存款、同业存款、合作银行的邦土地开发银行存款、可转让大额存单、作为现钞抵押的存款、在银行倒闭前或公告至少6个月或更早以前由于附属债务转移所产生的存款以及在国外的存款。除此之外,其他类型的存款均可为存款保险与信用担保公司所保险。存款保险与信用担保公司对存款保险额度规定了最高限额,对每个存款人的保险额度在1962年定为1500卢比,期间经过5次调整,达到目前的10万卢比,是人均GDP的6.1倍,高于人均GDP3倍的世界平均保险限额比例。
(3)保费缴纳。印度存款保险制度一直实行的是单一固定的保险费率,目前的年保险费率为0.05%。但是因为大银行存款余额相对较多,其相对于小银行倒闭的可能性要小得多,对于大小银行均按单一保险费率收取保险费会造成大银行相对于小银行处于不利地位的局面。因此,存款保险与信用担保公司为了降低大银行对单一保险费率的不满而采用保险费返还的办法。
(4)组织结构。存款保险与信用担保公司由印度银行独资组建,同银行监管部门一样附属于中央银行,存款保险与信用担保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董事会,由5位成员组成:中央银行行长任董事会主席,1位中央银行副行长,1位由中央政府指定的中央政府官员,2位由政府与中央银行协商产生。
2、经验与借鉴
(1)存款保险制度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有力制度保证。印度是较早建立这种金融安全网制度的国家,存款保险制度为印度金融业的稳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鉴于我国金融的现状和印度的经验,我们不应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上过多争论现阶段我国是否已经具备引入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条件,理论界应当集中精力探讨如何建立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存款保险制度。
(2)存款保险制度的要素设计应当随着经济金融状况的变化不断调整。世界各国存款保险制度的设计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并不存在统一或最优的存款保险模式。鉴于印度的经验,我们务必谨慎地设计存款保险制度,既要借鉴他国的经验,也要充分考虑本国的国情。
(3)通过立法的形式保证存款保险制度的有效运行。在《存款保险法》的指引下,印度存款保险公司获得了监督银行风险、处置问题金融机构、及时赔付存款人等权力,使得印度存款保险体系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大大提高其运行效率。鉴于此,我国在引入存款保险制度时务必要立法先行,从而确保建立后的存款保险体系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金融安全网的作用。
三、俄罗斯存款保险制度
1、设计特征
(1)投保方式与资格。俄罗斯实行强制性的存款保险制度。由于强制的存款保险方案可以使得所有存款人的存款都受到一定的保护,比其他保险方案能更好的保护公众的利益。《存款保险法》规定:一切银行必须根据本联邦法规参加存款保险制度,银行不能清偿债务时,减少存款人遭受不利的后果的风险。俄罗斯的存款保险制度投保人范围的确定实行属地主义原则,排除本国银行在境外的分支机构。
(2)保险资金的范围及限额。俄罗斯保险资金范围既包括本币也包括外币。不予保险的资金包括非法人的个人企业家在其银行账户的资金;自然人办理银行不记名存款业务的资金,包括不记名的储蓄证或存折证明的资金;自然人交给银行执行代理配置的资金;配置到俄联邦银行的境外分行的存款资金。俄罗斯对其存款人实行部分保险的方式。每个存款人的存款补偿金额按照发生保险事件的银行对该存款人存款债务总金额确定。按发生保险事件的银行存款债务总金额100%存款补偿支付给存款人,但是最高不超过10万卢布。
(3)费率的确定。俄联邦采取单一保险费率的形式,费率为0.15%。俄联邦《存款保险法》规定:保险费率不能超过最后结算期内计算基础的0.15%。在联邦法规规定的情况下,保险费率可以提高到计算基础的0.3%,但使用该费率的时间不能超过l5个月内的两个结算期。
(4)组织结构。俄联邦信贷机构重组署负责管理居民存款保险制度,俄罗斯联邦政府与俄罗斯中央银行负责监管这一制度的运作。俄罗斯联邦设立存款保险社来负责存款保险制度的运行,存款保险社是俄联邦建立的国有集团。存款保险社的管理机构是存款保险社的经理理事会、董事会和总经理。存款保险社和俄联邦中央银行各自协调工作并就关于采取存款保险措施的问题互相交流。为了做好存款保险制度运行的信息保证,俄联邦中央银行向存款保险社提供银行的报表和其他必要的信息。
2、经验借鉴
(1)影响存款保险制度运行绩效的重要因素是一国的制度环境。在制度环境不佳的国家里,存款保险制度会显著地增加银行危机发生的概率并阻碍金融深化水平的提高。因此,俄罗斯在推行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时也在注重制度环境的改善。这对于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也有着同样的借鉴意义。
(2)法律制度的健全也会对存款保险制度的运行绩效产生重要影响。法律制度的不完备无法保证存款保险制度的有效实施,致使2004年俄罗斯出现了几百家银行的流动性危机。因此我国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时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保证存款保险制度的有效运行。
(3)对存款保险制度的宣传也十分重要。通过对存款保险制度的宣传,使得存款保险制度深入人心,这样俄罗斯存款保险体系的建设也取得显著进展。俄罗斯实行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后,增强了国民对银行制度的信任和信心,调动了国民参加银行储蓄的积极性。而在我国,信任和信心的建立也是尤为重要的。
四、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设计构想
1、投保方式与资格
我国存款保险应该采取强制加入的方式,将国内所有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都纳入存款保险范围。因为如果采用自愿加入的方式容易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使得风险较大的中小银行加入意愿强烈,而经营稳健的国有大型银行没有加入兴趣。
参保机构的范围应涵盖包括外资银行在内的国内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我国储蓄存款的绝大部分集中在国有银行,所以国有银行必须参加存款保险。而根据国际惯例,母国一般是不为本国银行在外国的分支机构提供保险的,所以为保证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我国也应该为外资银行在华的分支机构提供存款保险。
2、存款保险的类型和保护程度
我国存款保险的受保存款应当是所有本外币存款,但下列存款不应包含在内:同业存款、公共部门及其机构存款、内部人员存款、与洗钱有关联交易的存款等。根据国际惯例,对本国金融机构在外国分支机构吸收的本外币存款不必要提供保险,而对受保机构的境内外币存款应该提供保险。我国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国际惯例。
全额保险会引发严重的道德风险,弱化存款人的监督激励,因此,我国的存款保险只能实行部分保险。存款保险限额的核定,应该以每家银行的每个存款人的总存款为依据,这样设计可以防止存款过分集中,于某些大银行,使小银行也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至于保险限额大小的确定,参照国际标准,结合我国国情,我国目前存款保险的保险限额应以5-6万元为宜。
3、费率安排
采用风险费率是国际趋势,但是费率的确定非常复杂、很难事前计量;另外,采用风险费率还可能对陷入困境的银行征收更高的保费,可能造成事与愿违的后果。但如果采取统一费率的话,又很容易引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我国在短时期内实施风险费率是不现实的,那么为了尽可能克服固定费率的缺陷,建议先实行差别费率,待条件成熟后,再过渡到风险费率。
【参考文献】
[1]陈柳钦:俄罗斯存款保险制度研究[J],俄罗斯研究,2005(4).
[2]车辉:经济转轨国家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实施[J],税务与经济,2006(1).
[3]刘澄、王大鹏、张士松:俄罗斯存款保险制度探析[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4]兰桂华:论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设计[J],金融经济,2006(3).
[5]武翠芳、张正平:印度存款保险制度发展的经验及其启示[J],参考与借鉴,2006(2).
保险经济效益 篇12
1社会保险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保险是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方面, 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 它既是劳动者享有的维持基本生活的权利, 也是政府应承担的义务, 对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它能够保障人民生活基本需要, 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经济发展。具体体现在:第一, 社会保险能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社会成员的老、弱、病、残、孕以及丧失劳动能力, 在任何时代和任何社会制度下都无法避免的客观现象。社会保险就是当社会成员遇到这种情况时给予适当的补偿以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 从而防止不安定因素的出现。第二, 社会保险有利于保证社会劳动力再生产顺利进行。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意外事件, 造成劳动力再生产过程的停顿。而社会保险就是劳动者在遇到上述风险事故时给予必要的经济补偿和生活保障, 使劳动力得以恢复。第三, 社会保险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由于人们在文化水平、劳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 就会造成收入上的差距。社会保险可以通过强制征收保险费, 聚集成保险基金, 对收入较低或失去收入来源的劳动者给予补助, 提高其生活水平,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社会的公平分配。第四, 社会保险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保险具有互助性的特点, 社会保险更能体现出互助合作、同舟共济的精神。由于劳动者个体之间的收入差别较大, 而社会保障则需要顾及众多群体的实际承受能力, 不可能拉大其间的差距, 在一部分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的人群里, 在拥有了社会保障的前提下, 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 选择适度的商业保险来补充自己的保障, 使自己的健康、养老、意外保障更加充分。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以及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以按劳分配为主, 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构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社会保险制度是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 它的健全与完善关系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和经济发展, 因此, 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2社会保险的内容和功能
社会保险是劳动者因丧失劳动能力或中断劳动, 失去收入来源时, 由社会给予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它是由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和失业保险等各项内容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它的强制性、社会互济性而产生的分散劳动风险的功能, 尽管随着改革深入和经济发展得到了充分印证, 成为保障广大劳动者基本生活的安全网和促进社会安定的稳定器, 但是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对于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性, 在一定程度上尚未被人们完全认识理解, 某些领域和群体有待进一步覆盖和完善, 社会保险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因此, 有必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弄清两者之间的关系, 增强公民做好社会保险工作的责任感, 提高广大劳动者积极参加社会保险的自觉性。
首先, 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能够为企业, 特别是国有、集体企业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健全的市场经济要求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一个负担沉重, 缺乏活力的企业只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反过来说, 企业特别是占企业数量最多的国有、集体企业不转换经营机制, 不解决自办社会的沉重包袱, 就很难进入市场, 成为市场竞争主体, 也形不成真正意义的市场经济。由于历史原因, 形成了职工养老、医疗、工伤、生育等生活方面的许多事情都要由单位自行承担, 沉重的负担已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某些行业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的平均比例为1:1。在这种情况下, 单位自然难以发展和抗衡, 不卸下沉重的包袱, 企业难搞活, 经济难发展。因此,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必须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强制实施, 在社会范围内统一筹集基金, 实现保险费用的互相调剂, 分散风险, 使那些负担重的企业能够轻装上阵, 为所有企业能够在同一起跑线上平等竞争创造条件。 其次, 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可以促进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形成, 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要有完善的市场体系支撑, 它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条件。完善的劳动力市场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能够形成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机制。过去由于地区之间, 不同所有制用人单位之间, 不同的职业和身份, 其保险待遇不一样, 严重影响着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以养老保险为例, 从全国来讲, 城镇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统一了, 但机关事业单位的制度尚未统一。作为地勘行业属地化管理以来, 经过近十余年的改革发展。社会保险事业不断完善, 职工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已全部覆盖、职工养老保险目前只限于合同制职工, 未来五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养老保险会充分覆盖。我市医疗保险实行市级统筹市级联网结算, 如果达到省内乃至全国联网、异地就医结算, 方便退休职工异地居住就医结算, 为行业流动性大的职工提供方便。国家《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已明确指出, 要在“十二五”期间, 推进制度的统筹和衔接, 并就养老、医疗保险方面的接续提出具体要求。这意味着, 长期以来处于“碎片化”状态的社保制度, 有望逐步实现“一盘棋”。因此, 建立统一的覆盖全社会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制度,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充分发挥社会保险事业的服务功能, 无论劳动者走到哪里, 都可以按照统一的标准履行缴纳保险费的义务和享受应得到的保险权利, 落实用人单位用人自主权和劳动者的自由择业权, 使双向选择、合理流动的就业机制能够形成, 劳动力要素通过合理流动达到高效率的配置。 第三, 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是对分配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市场是一把双刃剑, 市场追求效益, 必然引起竞争, 竞争既可以促进生产, 但也可能给劳动者带来竞争失败的危险, 拉大贫富差距, 造成社会动荡。社会保险在一定意义上是社会根据需求对个人收入进行再分配。这种再分配, 对于社会保险来说是按照“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原则实现的, 即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缴纳的保险费分为二部分, 一部分由社会统筹, 就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缴纳的保险费统一调剂使用, 实现全社会的互济, 劳动者一旦发生劳动风险, 不管其收入多少都可以得到最基本的生活补偿, 体现了公平原则。一部分进入个人帐户, 个人帐户主要记载了劳动者根据个人工资收入按规定比例缴纳的保险费, 收入多, 相应个人缴纳的就多, 个人账户存储额就高, 其享受的保险待遇相应就高, 反之, 就低, 体现了效率原则。总之, 将一部分人的生活负担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分摊, 形成一种社会互助行为, 使第一次分配中由于劳动者之间的收入不同形成的贫富差距得到缓解, 减轻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后顾之忧, 使社会分配制度更加合理, 从而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稳定。 综上所述, 发展社会保险, 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和保障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的实际需要。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性。
3甘肃省社会保险基本覆盖
甘肃省属于西部欠发达省份, 经济总量小、自然环境差、人均水平低、贫困比重大、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的省情, 省上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 始终把社会保险工作做为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 高度重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在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 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不断探索完善制度, 不断创新政策措施, 一步一步完善制度, 一项一项落实政策, 初步形成了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为主干的社会保险制度体系框架。同时积极推动企业年金、公务员医疗补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等补充社会保险制度建设, 建立多层次的保障体系。经过多年的努力, 省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实现了从单位保障向社会保障, 从覆盖城镇就业人群向覆盖城乡居民, 从单一层次保障向多层次保障的三大转变, 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95%以上, 有力促进了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
4提高社会保障能力促进经济跨越发展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全会的精神和要求, 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科学决策上来, 统一到中央对当前国内外形势的准确判断上来, 准确把握“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 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加快经济跨越发展必须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上取得突破, 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经济结构是一个国家经济体的核心和根本, 要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必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为了人民。保障和改善民生, 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让人民群众的收入不断增长, 生活不断改善, 社会保障不断完善, 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形成共建小康社会的合力。人民富裕, 社会和谐, 是小康社会的题中要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着力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扩大公共服务, 完善社会管理, 建设服务型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 切实提高社会保障能力, 大力推进和优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 让人民群众能够充分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与人民群众生活关系最为直接的医疗、教育、住房、养老、就业等方面, 要切实加大改革力度, 理顺机制体制, 充分发挥社会保险的服务功能, 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 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必须加强社会建设, 切实消除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矛盾, 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从而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实现经济的跨越发展。
摘要:社会保险是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方面, 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 它能够保障人民生活基本需要, 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经济发展。
关键词:社会保险,经济发展,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N].光明日报, 2010-10-21.
[2]卢吉平.甘肃省社会保险服务民生优先-让幸福来敲门[N].甘肃日报, 2012-04-24.
[3]社保需要走出碎片化困境[N].人民日报, 2012-06-29.
[4]健全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J].理论动态, 2010, 19 (8) :28-29.
【保险经济效益】推荐阅读:
保险经济分析论文05-18
社会经济保险制度07-31
经济增长与商业保险论文09-07
关于保险业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提案09-02
保险支付医疗保险12-07
平安保险保险条款10-09
财产保险及责任保险07-13
保险公司的保险投资08-24
保险行业教学汽车保险12-08
失业保险与社会保险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