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文化(共11篇)
猴文化 篇1
2016年是农历丙申猴年。谈起猴时, 浮现在人们脑海里的无疑是其天真烂漫、机灵活泼的形象。汉文化里, 猴与“侯”谐音, 寓意封侯, 乃是吉祥之物, 也被认为是智者化身。无独有偶, 西方文化里, 猴却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因其天性活泼伶俐, 通常被视为是聪颖但又喜欢恶作剧的动物, 也被用来比喻调皮贪玩、喜欢恶作剧的小孩。基于中西方猴文化对比的视角, 将对英语中与猴有关的表达做一探讨, 并基于不同的翻译方法对有关英译进行讨论。
1 解说中西方“猴文化”
猴在12地支中的代号为“申”, 其原形为“于”, 寓意为两支手抓一根棒子。我们给“申”加偏旁“亻”就成了“伸”, 意为伸展, 引申为将聪明才智发挥到极至, 也有伸缩自如、富于弹性之意。首先, 在汉文化里, “猴”与“侯”谐音, 有封侯之意。古人希望升官封侯, 猴便成了象征升迁的吉祥物。如母附子背, 寓意为“辈辈封侯”;“猴子骑马”, 寓意为“马上封侯”;猴子往枫树上挂印, 寓意是“封侯挂印”。其次, 猴子聪颖伶俐、机智灵敏, 其也被视为智者的代名词, 所以人们常用“他猴精猴精的”来形容某人很聪明。同时, 我们还用猴子的这一特性来附加其本身含义, 如用类似于“这孩子多猴啊!”的表达来形容机灵的孩子。
汉语中也不乏生动形象的歇后语将猴子和人类紧密联系在一起。如:猴儿背着手走——装人相;猴子学走路——假惺惺 (猩猩) ;猴子戴礼帽——假充文明人;猴子偷桃——毛手毛脚;猴子看书——假斯文;猴子唱戏——想起一出是一出;猴子带胡子——要哪出没哪出;猴子偷瓜——连滚带爬;猴子吃大象——亏他张得开嘴等等。
被中国人视为吉祥和智慧化身的猴, 在西方人眼里却失宠了。猴子在汉文化中是以褒义形象出现的, 其象征着吉祥、聪颖和灵巧, 但在西方人眼里, 却含有贬义色彩, 其常有使某人生气、激怒愚弄某人和制造麻烦的含义。如Monkey with sb.是摆弄、鼓捣之意;Make a monkey of someone意为耍弄某人。再来看monkeyshines一词, 其意为恶作剧或者愚蠢的行为。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你是一名老师, 当你走进教室时发现学生们不是在好好学习而是玩耍打闹, 你就可以说:Stop those monkeyshines right now! (快别瞎闹了!)
2 英语中与猴有关的词语、习语及谚语
2.1 英语中与猴有关的词语
Monkey可作名词和动词。作名词时, 意为顽童、淘气鬼、猴子似的人或是易受欺负的人。如:What are you doing, you young monkey! (你在干什么呀, 小捣蛋鬼!) 此外, Monkey也可用作动词, 意为捣蛋、瞎闹。还如Monkey suits, 其意为军服。在早期的美军里, 士兵在大街上拉手风琴, 而身穿色彩绚烂的夹克衫和紧腿裤的猴子随音乐跳舞, 跟美军的军服特别像, 因此就有了用monkey suit来指代美军军服的说法。
接下来, 我们再来看看猴子的叫声在英文中的表达。英文中, 机灵敏捷的猴子的叫声为screech, gibber, chatter, jabber。其中screech是尖利刺耳的叫声, gibber和jabber都是指不清楚或含糊不清的声音, chatter有唠唠叨叨, 喋喋不休的意思。我们的亲戚猿 (ape) 的叫声:gibber (译为叽哩呱啦) , 当我们要形容一个人说话不清楚或者莫名其妙, 或者喋喋不休的时候, 可以说他是在gibber (v.) , 也可以说他的话是gibber (n.) 。这里jabber也有同样的意思。
2.2 英语中与猴有关的习语及谚语
英语中, 与monkey相关的习语和谚语也将猴子所具有的搞怪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 显得有趣生动。我们来看几例:
(1) More fun than a barrel of monkey.直译为“比一群猴子在一起还快乐”, 意译为“玩爽了”。
(2) Monkey around意为“调皮捣蛋、胡乱摆弄某物”或者“干扰某事。”
我们可以通过联想猴子老喜欢攀上爬下、东蹦西跳似乎忙得不亦乐乎, 却又搞不出名堂来的特征去记忆这一表达。这一习语也被用来表达调皮搞怪、胡乱摆弄之意。比如, 你可以对朋友说:I am going to spend the day monkeying around with your car.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其实你没有想好具体做什么, 只是想用这种方式度过这一天而已。
(3) Put sb’s monkey up, 意为使某人生气, 激怒某人。如:“Be nice, and don’t get your mother’s monkey up for nothing”, The father said to his son. (父亲对儿子说道:“要乖, 别无缘无故惹妈妈生气。”)
(4) Make a monkey of, 这一习语有愚弄或使某人出洋相之意。如:Stop making a monkey of me! (别再把我当猴子耍了!)
(5) 再如英语表达中常用monkey business来指秘密或者违法活动。如:The news report that there is monkey business involved in the bid of that project。
Monkey wrench与throw a monkey wrench in/into sth.意义相通, 可译为破坏、阻挠某项计划。为什么Monkey wrench会有这层意思呢?我们先来看其基本含义。Wrench可译为活动扳手, 设想一下破坏机器的人把monkey wrench丢进机器里, 机器当然就卡住不能运转了, 此时monkey wrench就起了破坏作用。如:It can be said thatthe bad weather really throw a monkey wrench into the sporting meeting.
3 汉语中与猴有关的表达及其英译
3.1 直译法
人类具有基本相同的生理条件和赖以生存的客观物质条件, 这就导致了其思维共性和文化共性。在中西方文化中, 猴子顽皮机灵的个性是被普遍接受的, 因此, 人们通常用as mischievous as a monkey来表达“像猴子一样顽皮”这层含义。这一翻译既不失原文比喻的形象逼真性, 又符合了译文语言的规范, 亦不会引起错误的联系和理解。还如, 汉语表达中有“猴子照镜子——里外不是人”这一歇后语, 英语中也将译为了Monkeys in a mirror-not the people inside and outside.可见, 两种语言还是有相通之处的。
3.2 替换法
“世界各民族的人看到的同一客观现象, 不同的民族语言却给它涮上了不同的颜色”, 语言学家如是说。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都历经了漫长的语言发展过程, 因此这两者在动物喻体的选择上也会体现出差异, 对同一思想内容会采取不同的喻体或者比喻方式来体现。如汉语中, 我们有“山中无老虎, 猴子称大王”的表达, 但在英语中却没有与其完全对应的表达, 而是用When the cat is away, the mice will play.来表达这一含义。而这一表达恰好既考虑到了两种语言间的文化背景差异, 同时也兼顾了语言结构。
4 结语
中西方文化中对猴的理解不同也就导致了其语言用词和表达的差异, 因此作为英语语言学习的主体, 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 一定不能望文生义, 而应该在基于文化背景的理解上去学习和运用目标语言。
参考文献
[1]A.S.Hornby.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M].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 2009 (7) .
[2]郭耕.猴年说猴[J].人与自然, 2004 (1) .
[3]韩莉.中西文化差异与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研究[J].芒种, 2013 (15) .
[4]刘舰, 吕军录.从英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J].长城, 2010 (4) .
[5]毛海莹.浅析汉民族生肖词语的文化附加义[J].修辞学习, 2004 (4) .
[6]倪宝诚.中国民间文化中的猴——猴年追踪“猴文化”[J].寻根, 2004 (1) .
[7]任树民.从“猴文化”看汉藏同根同源的历史踪迹[J].西藏艺术研究, 2004 (2) .
[8]王冬梅.英汉动物文化内涵的比较与翻译[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2) .
[9]赵胜.火花迎猴年——猴年说猴[J].火柴工业, 2004 (1) .
叫“猴”不是猴的萌物们 篇2
蜡白猴其实是一种——树蛙!“荷花上面有蛤蟆,一戳一蹦跶。”这句谚语形象地描述了人们心中典型的两栖类动物——青蛙的形象。但蜡白猴蛙却很有个性。比起普通的青蛙来,它们的行动方式更像猴子。它们不喜欢跳跃,而更擅长用四条大长腿在树上攀援。
除此之外,就算在树栖蛙类中,蜡白猴蛙的习性也是相当另类。它们不喜欢潮湿,就算繁殖季节,大部分时间也不下水。不但如此,当大部分树蛙在阴凉的角落里躲避烈日时,蜡白猴蛙却会端坐在太阳下享受日光浴。为了减少水分散失,它们会分泌出一层蜡质的“防晒霜”涂满全身,看起来像是浑身打了一层蜡。这下,你知道为什么它们会被叫做“蜡白猴”了吧?
我们都知道,蝉的幼虫会度过一段漫长的地下生活;在这个时期,这些幼虫既没有翅膀也不会出声,全靠着一对挖掘足在泥浆里摸爬滚打。这个阶段的蝉又被称为“知了猴”。
在大部分时候,知了猴都难得一见。一直要等到它们长大的时候,才会纷纷爬出洞穴,在植物或石头墙壁上羽化成蝉。有些人会把它们捉来吃,有些人则会收集它们褪下的壳——蝉蜕卖给药店或者自己玩。总之,知了猴和知了一起,构成了很多人童年回忆的一部分。而如果你仔细观察黄褐色的蝉蜕挂在小树枝上的样子,还真有几分猴子的神韵呢。
猴尾石龙子也叫猴尾蜥,是世界上最大型的蜥蜴。它们的体长可以达到惊人的80厘米。当然,其中的一大半都是那条猴子尾巴“贡献”的。猴尾蜥也是相当独特的动物,它们是少数群居并且有社会关系的蜥蜴。作为一种爬行动物,它们不但上了树,还改吃了素。和猴子一样,它们那条长长的尾巴可以灵活地盘绕在树枝上,帮助它们行动。由于它们只生活在所罗门群岛的森林中,因此受到了非法伐木的威胁。说起来,这也是很多珍稀猴子们的遭遇啊!
大弹涂鱼有不少俗称,泥猴便是其中之一。作为能够在陆地上活动的鱼类代表,弹涂鱼自然是声名在外。它们生活在被潮水浸没的海滩上,依靠胸鳍在滩涂上爬行,还可以灵活地跳跃。至于为什么叫泥猴,可能和它们这张滑稽的大脸有关吧。
仓鸮(hào)会被人叫做猴面鹰的理由,只要看过它们那张脸的人都不难理解。像那些长着“猫耳”的猫头鹰,比如雕鸮,多少还有点威武的感觉;但仓鸮这样的“大饼脸”就只剩下满满的呆萌感了……但就算看起来再呆萌,在我国饲养任何猛禽都是违法的。所以虽然今年是猴年,但猴不能养,猴面鹰也不能养!
猴头菇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是一种食用菌类。至于为什么叫猴头,大约是因为它们看起来就像一团毛球吧。在西方,猴头菇的学名翻译过来就是“狮鬃”,可谓异曲同工。不过必须提醒一句,在向老外描述这种蘑菇的美味时,可千万别直说你爱吃monkey's head(猴子的头)啊!
猴面包树是非洲名产之一,果实大而松软,仿佛给猴子准备的面包,因此而得名。猴面包树的果实和叶子都可食,树干里还贮存了大量的水分,为非洲大草原的动物和人类居民提供了重要的水源,可谓是人人皆知的“善良植物”。
树猴是一种很奇特的植物。它并不需要根,而是靠茎叶来吸收水分和营养。同时它还拥有一项特技:会用叶子爬树。树猴的新叶和其他植物一样是朝上长的,但叶片在成熟后,很快会向下弯曲,叶尖开始卷曲缠绕,抓住身边的树枝,一路向上攀爬,宛如一只爬树的猴子。树猴是一种常见的观赏植物。如果真想在猴年养只“猴子”的话,可以考虑这只“绿猴”哦。
猴文化 篇3
关于猴鼓舞的起源,流传着一个千年的故事。早在宋朝时期,部分瑶族已迁徙到桂西南一带定居,即为后世所称的布努瑶支系。为了抗击入侵家园的金兵,瑶族英雄卜努号召各寨奋起反抗外族,[1]不敌金兵,许多瑶民被杀,受伤的瑶王带着伤残和妇幼逃进深山石洞,可还是躲不过外敌的穷追猛杀。在这危难时刻,山里的猴王,密集击鼓,猴群听到鼓声,便吱吱嘎嘎呐喊,气势庞大,犹如千军万马,金兵不敢轻易追击。于是,瑶民趁其不备,勇猛出击,加上猴子爪爪口咬,手撕棍打,终于以寡敌众大获全胜,避免了一场灭族的大灾难。瑶王为世代铭记猴子的救族之恩,决定在猴子助战退敌之日,即农历五月二十九日,即为“瑶年”,瑶胞杀猪宰羊、椿糍粑、包粽子,欢歌载舞庆祝胜利,瑶民带着猴子的面具,学着猴子的动作,敲起皮鼓,逐渐形成猴鼓舞的雏形,传承至今。因此,猴鼓舞承载着布努瑶抗击外敌的光辉历程。
2 猴鼓舞文化的形式演变
“万物有灵、一切皆神”,高山大川、日月星辰、动物植物……凡是与之生产、生活休戚相关的东西都可以成为崇拜的对象[2]。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民俗的形成是根据人们的信仰与行为习俗、神话以及传说故事等不同的综合,创造了对祖先崇拜敬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感情的宣泄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关瑶族分支布努瑶的记载,大约在宋朝时,部分瑶民从外地迁徙到广西桂西南一带定居,即后世所称的布努瑶支系[1],历史近千年。由于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与其他民族杂居,民族文化在互动与传播中,生活生产方式有了相近之处,仍然保留着他们特有的民族文化,是瑶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达努节是布努瑶为祭祀女神密洛陀最隆重的盛大节日,他们信奉密洛陀为创世神祖,祈求神灵的保佑,为瑶族人民带来吉祥、和平、稳定的生活。而猴鼓舞正是达努节上必不可少的大型祭祀表演项目,瑶民为了感恩猴子,就模仿猴子的各种姿势和动作,随着的鼓点的节奏,上下舞动,左右摇摆,场面雄伟壮观。猴鼓舞具有明显的宗教文化内涵,服务于各种宗教或祭祀活动,具有浓郁的“酬仙娱神”的风格。[3]随着岁月远去,猴鼓舞已成为缅怀祖先的重要形式和环节,表达了瑶民追求家园和谐、渴望安宁生活的愿望。[4]
娱乐是人的一种愉快的心理或精神的体验,它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娱乐是我国古代民间体育的主导价值取向,民间体育融入民俗节日之中使其娱乐性得以充分展现。[5]猴鼓舞作为一项民间体育活动,在娱神的基础上,由于社会的变迁,逐渐演变为娱人的角色,从宗教或祭祀活动中脱离其文化体,而向娱乐化、表演化方向演进。加上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有了娱乐的渴望,借助祭祀活动,尽情的渲染自己的情感。在远古时代,舞蹈与体育二者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是不可分开的,舞蹈就是人们精神层面的娱乐活动。正如《毛诗序》记载:“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舞蹈能够宣泄人们心中的欢乐,激发人们对生活态度的精神诉求。猴鼓舞作为一种文化艺术象征,本身就具有舞蹈文化的风范,其舞蹈动作张扬,节奏激烈,具有娱猴、娱人性质,满足民间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审美需求,也具有原始舞蹈特有的文化艺术内涵。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我们对文化的要求也不断的改变。人们不止满足于欣赏原生态的物质文化,更要看具有表演性、观赏性的精神文化。猴鼓舞的形式多样,从传统祭祀性猴鼓舞演变成自娱性猴鼓舞,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今,猴鼓舞以一种表演形式来焕发出新的活力,让猴鼓舞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表演性猴鼓舞是对娱乐性猴鼓舞的一种升华,是在其基础上的加工,自娱性猴鼓舞为表演性猴鼓舞提供了养料,为其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6]。在1958年,猴鼓舞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汇演,当时只是在民间流传;之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阻碍,加上政府的不支持和瑶族的自我封闭,猴鼓舞被禁止;文革后,瑶族开始与外界接触,民族传统体育逐渐被国家重视,猴鼓舞解禁,之后参加了广西桂林的民运会表演,得到了高度的评价;2010年,猴鼓舞改编为大型原生态瑶族舞蹈“千猴戏鼓”;2010年11月10日,参加上林县第一届生态旅游养生节表演。猴鼓舞的表演化,让猴鼓舞向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为其广泛的传承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
3 猴鼓舞文化宏扬和发展的困境及传承与保护
3.1 猴鼓舞文化宏扬和发展的困境
传统猴鼓舞体育文化是在特定社会背景和条件下形成的,虽然做了许多的挖掘、整理、发展,但仍面临着一些困境:
一是人才断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参与猴鼓舞的仅仅是一些兴趣爱好者,很少有人主动参与,大多数人走出家乡,学习布努瑶猴鼓舞的人少之又少,导致猴鼓舞的传承人寥寥无几,至今仍保持着家族口传心授的形式,是民间自发的组织形式。二是政府及自身的宣传力度不够,对猴鼓舞的传承与发展丞待进一步加强。三是社会变格。社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传统审美观发生变化,导致人们对猴鼓舞文化的认识越来越淡薄。四是传承基地薄弱。猴鼓舞至今的传承培训基地只有一个,在当地的学校,没有推广猴鼓舞的活动以及文化,更没有将其引入体育课堂教学中,缺乏广泛的传播。
3.2 猴鼓舞文化宏扬和发展的传承与保护
3.2.1 加强人才保护与培养
技艺的发展与文化的延续不可分割,民间体育文化的传承人既是保护民族特色体育活动,也是在传递本民族的文化,使外界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民族的生活习性,同时对于传承和发展本民族文化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多布努瑶猴鼓舞的延续,首先要保护拥有真正技艺的传承人,可以为他们建立人才档案,争取财政拨款、设立人才保护基金等措施,给予老艺人适当的奖励和支持,积极培养猴鼓舞传承人,加强传承人培训,争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2.2 加大政府和自我宣传力度
政府的支持和鼓励对于发展体育事业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猴鼓舞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政府应借助媒体的力量对外大力宣传猴鼓舞文化,也可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扩大猴鼓舞的知名度,合理利用猴鼓舞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开展文化服务,可在当地文化博物馆中,把猴鼓舞独具代表性的产品放入其中,有共展览。采取正确的方式,积极保护和传承猴鼓舞文化,让其得到更好的传播。
3.2.3 与地方学校体育教育相结合
学校教育一直是有效开展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手段,学校作为民族传播的重要基地、民族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场所,也是培育年轻一代传承人教育机构。猴鼓舞作为一项民间体育活动,与当地学校体育教育相结合,把猴鼓舞文化引入校园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和认识,体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推动猴鼓舞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2.4 充分发挥与外来文化的自由涵化
涵化又称文化潜移或文化移入,它是指异质的文化接触引起原有文化模式的变化。[7]涵化是指一种双向的互动是在相互持续中接触互动。随着现代社会化的迅速发展,猴鼓舞面临着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并受到外来文化的渗透。不能仅局限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要与外来先进的文化相融合,既要保留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原有的本质,也要积极吸取先进文化,适应社会的发展,使猴鼓舞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4 结语
通过对猴鼓舞文化的追本溯源,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去理解民族传统体育的意义,从而对民间民俗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了解特有的社会价值,并对猴鼓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何飞,伍广津,张婷婷.瑶族传统猴鼓舞体育文化的研究——以广西上林县镇圩瑶族乡为例[J].大众体育,2013(2).
[2]李晓华,赵浅华.从宗教到民俗──南诏娱乐体育浅论[J].浙江体育科学,1997(3).
[3]蒋东升,何卫东,凌齐,莫再美.试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变迁——以瑶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例[J].中华文化论坛,2011(1).
[4]潘雨茜.千年猴鼓颂欢歌[N].南宁日报,2011.3.
[5]张基振,虞重干.论中国古代民间体育的娱乐性[J].体育文化导刊,2005.
[6]高岩.自娱性舞蹈与表演性舞蹈的比较[J].戏剧之家,2011(10).
猴 篇4
猴宝宝皮肤白白嫩嫩的,像一大块新鲜的白豆腐,凑过去闻闻,还散发着一股淡淡的奶香味呢,可能是因为天天吃奶的缘故!猴宝宝的手脚肉乎乎的,就像白色的小果冻一样。
这只“小猴子”还蛮聪明!不管吃什么都不是一口吃,而是吃一小口,放心了才接着吃下去。要是味道不好,他就会吐出来。可不,舅妈喂“小猴子”吃鱼肝油,大概因为太油腻,猴宝宝一口吐了出来。舅妈不信这个邪,又拿了一粒给他吃。这次,我老妈让猴宝宝平躺着,把他的头轻轻扶着,他就吐不出来了。看着猴宝宝那皱着眉头无奈的样子,我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
猴宝宝很喜欢睡觉。有时睡醒了,迷迷糊糊中看到我们,他又闭上了双眼;有时一边睡一边笑,肯定是做了一个美梦;有时还会抽泣,好像受了什么委屈似的;有时还打呼噜,睡得可熟了……
听舅妈说猴宝宝有次睡觉放了个屁,没想到把自己吓醒了,哇哇大哭。偶尔他还会放“连环响屁”,我们听后哄堂大笑,“小猴子”就呆萌萌地看着我们,似乎十分生气:“你们为什么笑话我呢?”
绿色荧光猴 篇5
季维智说,这只猕猴快3岁了,还看不出有什么异常,只有在黑暗环境里,它的绿色荧光蛋白在紫外光照射下才能看清是绿色的。
看上去很普通的猴子,为什么在紫外线照射下發出绿光呢?原来,这只猕猴的体内携带绿色荧光蛋白。来源于水母的绿色荧光蛋白,是现代生物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工具之一。2008年,3名生物学家因为绿色荧光蛋白,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图3)
季维智说,当绿色荧光蛋白标记进去后,科学家就可以根据它在体内的表达,看到生命發育过程中的一些表观。
这只全身携带绿色荧光蛋白的猕猴,是我国科研人员培育出的转基因猕猴,而这事儿还要从2007年说起。
2007年9月,昆明动物研究所工作人员为一项科研仔细地挑选符合试验条件的猴子。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牛昱宇说,这些猴子的年龄、体重、健康状况怎样,是否有过生育史,是否有过疾病史,都要先建立档案。然后分类挑选出适合用来提取细胞、提取组织的猴子;适合用来做为受体的猴子。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猕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领域涉及猕猴的饲养、繁殖、疾病防治、生长發育、生理结构、神经系统等各个方面。
季维智说,那时主要做猕猴卵的体外成熟,猕猴精子的采集冷冻等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在做了大量的包括猕猴生理的研究以后,逐渐發展了体外受精、体外胚胎、体外胚胎發育、胚胎移植等技术。
猕猴,属灵长目猴科,灵长类动物是哺乳纲的一目,是动物界最高等的类群。由于非人灵长类在生物学、遗传学和行为学等方面与人类有高度相似性,因此科研人员一直希望使之成为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将转基因技术应用其上。遗憾的是,由于非人灵长类动物生殖周期较长、繁殖速度慢等原因,转基因动物模型的建立非常困难。
季维智说,灵长类动物的个体發育过程相当复杂,人类的了解还远远不够,所以应用转基因技术成功率很低。
选择合适的实验猕猴,是培育转基因猕猴的主要基础工作,在确定卵子供体时,首选那些生育期内有正常月经的健康成年母猴,年龄6-15岁,体重6-10公斤。而一只雌性猕猴,一般3岁多性成熟,每年11月到次年2月是發情期,妊娠期为170天左右,一年一胎。
季维智说,猴子一个月经周期只排一个卵,因为转基因成功率很低,能达到30%就不错了,如果用一个卵做转基因,基本上是不能成功的。所以我们采取了超速排卵的技术,把激素打进动物身上,使它一次能排几十个卵。
在解剖镜下挑拣卵子,去除卵丘细胞,将裸卵放入培养皿里,温度和湿度环境都成了影响重大的限定因素。
牛昱宇说,对研究人员操作的熟练程度及其成功率,要求都很高。
研究人员用显微操作仪将病毒液体吸入显微注射针里,显微注射针穿过卵细胞的透明带,将病毒慢慢地注入卵周隙,直到透明带完全扩大;再把这个卵子放回培养基里进行培养。(图4)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转基因猕猴研究工作,在病毒制作与病毒感染方法上进步很大,他们用法国科学家提供的猴免疫缺损病毒,将绿色荧光蛋白运入胚胎。而国际上一般用老鼠等动物的病毒做载体,比较而言,猴免疫缺损病毒的输送效率更高。
牛昱宇说,我们前期尝试了多种不同的载体,但成功率都非常低。最后,我们选用了猴源的免疫缺损病毒作载体,转基因的成功率有了大幅度提高。胚胎在操作完以后,存活率比原来好很多,基因转入效率也高很多。
将绿色荧光蛋白注入成熟的猕猴卵细胞中,然后使其体外受精,经过3-5天的培养,实验体已经表达出有绿色荧光蛋白。这时,如何获得最好的胚胎,成为关键的因素。
牛昱宇说,在这个过程中,工作人员每天都在固定的时间观察胚胎,同时给胚胎更换培养液。经过认真筛选,选出最好的胚胎去移植。
移植的胚胎和受孕动物的窗口期,能否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这个节点的选择成了团队面临的重大问题。
季维智说,受体在排卵之后,其子宫的着床窗口打开,胚胎进去才能着床,否则不能怀孕。所以对受体也要进行科学的选择,让它的窗口期和胚胎的發育期同步,受孕率才会高。
植入胚胎只有短短的10分钟手术,却让人高度紧张,因为这个环节非常关键,是人能做工作的最后一环。之后,移植的胚胎在受孕动物体内發展,其人工可控因素就很少了。
2007年12月20日,胚胎移植手术顺利完成。
牛昱字说,手术后的20天至30天时,我们要进行一次检测,看看手术是不是成功,受体有没有怀孕。一旦發现它怀孕,就要单独照顾它的饮食,它的生活环境,直到分娩。
经过5个多月的等待,2008年7月15日,中国首例携带绿色荧光蛋白的转基因猕猴,终于在昆明动物研究所诞生了。(图5)
季维智说,我们做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研究工作,是要建立一个平台,下一步是要实现转一些疾病的致病基因进去,看其表现过程。
“猴赛雷”使用引争议 篇6
新华网消息, “猴赛雷”三个字, 在2016 年中国传统的猴年春节到来之前, 并没有太多人知道它的意思。这个起源于广东方言的词语, 以其“好厉害”之意, 成为人们拜年时的流行语。不过, 并非所有人对这样的谐音用法或网言网语都认同。特别是在中国汉语言文字的学术界, 有些人认为这是汉浯的不规范使用、错误使用。2015 年的中国电影市场, 有三部“错别字电影”让一些语言文字界的专家们印象深刻———《怦然星动》《从天儿降》《不可思异》。有专家认为,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通知要求广电类节目规范使用通用语言文字, 可这些电影名称的使用着实令人不解。除电影外, 一些餐馆名称的谐音使用, 早已不是新鲜事:“锅色天香”“筷乐家园”……除了谐音和别字之外, 专家们认为, 网络化时代, 不少夹带暧昧甚至恶俗元素的流行词汇涌现, 更刷新了人们的认知底线。在汉语使用“规矩与否”的争议背后, 暴露出国人语言文字使用水准与早年基础教育息息相关, 语文教学需要重新思考。提出“语文”一词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 “语文就是语言”, 口头为语, 书面为文, 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有观察家认为, 汉语使用失范, 失掉了语文本身的美感, 也影响个人气质育成。
“‘猴’字知多少”补遗 篇7
蝯,即猿。《说文·虫部》:“蝯,善援,禺属。”《尔雅·释兽》:“猱、蝯,善援。”《集韵·元韵》:“蝯,或作猿。”《管子·形势解》:“坠岸三仞,人之所大难也,而蝚蝯饮焉。”
蠗,古书中的一种猴。《说文·虫部》:“蠗,禺属。”《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蛭蜩蠗蝶。”裴骃《集解》引郭璞云:“蠗蝚似猕猴而黄。”
夒,即猱。《说文·夊部》:“夒,贪兽也。一曰母猴,似人。”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夒,今作猱。”《说文·犬部》尚有“獿”。《集韵·豪韵》:“夒,《说文》:贪兽也。一曰母猴。或从犬,从憂,从柔。”据《集韵》,则“獿”与“夒”同。
恒河猴听觉脑干反应的测定 篇8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
健康成年恒河猴8只(购于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雄性:雌性 =3∶1,体重(7.31±0.52) kg,年龄(7.60±0.46)岁,遗传学和免疫学背景明确, 常见传染性疾病检测阴性,无耳疾病史及耳毒性药物暴露史。动物实验按照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动物管理办法实施,按实验动物使用的4R原则行人道关怀。
1.2麻醉和测试前准备
测试前动物禁食水8 h。研究采用基础联合持续静脉麻醉。首先臀部肌肉注射氯氨酮(2 ml/0.1 g,福建古田药业有限公司)10.00 mg/kg,咪达唑仑(1 ml/5 mg,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0.50 mg/kg,阿托品 (1 ml/5 mg,天津金耀氨基酸有限公司)0.05 mg/kg行诱导麻醉成功,开放下肢静脉通道,三通连接丙泊酚注射液 (20 ml/0.2 g,Fresenius Kabi De utschland Gmb H,Germany)微量泵入0.3 mg/(kg·min)。剃除胸部毛发,贴电极片,接心电监护仪,趾尖夹血氧监测装置,面罩吸氧,氧流量1~2 L/min。
1.3ABR测试
ABR测试采用美国Bio-logic电生理检测仪。电极为针刺电极,局部消毒后,记录电极置前额发际, 参考电极置双侧乳突处,电极阻抗小于3 kΩ,短声刺激经标准入耳式ER-3A耳机给出,带通滤波100~1 500 Hz,分析时间10 ms,叠加1 024次,刺激声强度从80 d B n HL开始,在80~30 d B n HL区间内以10 d B n HL级依次递减,在30 d B n HL以下以5 d B n HL级依次递减,至波形无法辨认时再上升5 d B,观察可重复出现波形的最低强度,即为测试耳的阈值。每个强度均进行至少两次的测试,以观察波形的重复性。记录刺激声强度为80 d B n HL时各波潜伏期、振幅及波间期。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7.0数据包处理实验相关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双耳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8只恒河猴均顺利完成测试,测试过程中动物生命体征平稳。恒河猴ABR波I、II和IV波分化良好(图1),重复性好(图2),II波最为显著。动物双耳的阈值介于0~15 d B n HL。80 d B n HL时恒河猴I、II和IV波的潜伏期、振幅及波间期详见表1和2。
注:P 为左、右耳比较的统计值,P <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注:P 为左、右耳比较的统计值,P <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A:左耳,B:右耳;Click-ABR 各刺激强度下,I、II 和 IV 波分化良好
3讨论
非人灵长类动物在遗传上与人最接近,与人类遗传物质有75.0%~95.5%的同源性,在生理结构以及免疫代谢方面与人类高度相似,是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理想动物模型[12],既往医学研究中体现了极高的实验价值[13,14]。
一个正常人的ABR波形的特征是在一个刺激开始后,在1.3~8.0 ms内出现5~7个正向波峰。各波峰的常规标记是由JEWETT和WILLISTON提出的[1],即采用罗马数字I到VII来识别波峰。ABR产生于耳蜗神经和低位脑干,目前多认为I波来源于听神经的近耳蜗端,II波来源于听神经的颅内段,III波来源耳蜗核,IV波主要来源于上橄榄核,V波主要来源于外侧丘系和下丘。
恒河猴的ABR波,与人相似但确有不同。已有多位学者[15,16,17,18]对恒河猴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进行了研究,并达成了如下共识:恒河猴的I波(类似于人的I波和II波)来源于听神经;II波(类似于人的III)起源于蜗神经核;III波(类似于人的IV波)来源不明,学者们推断其可能源于上橄榄核复合体;IV波(类似于人的V波)的起源为对侧的外侧丘系。故而,在恒河猴主要测量I、II和IV波的潜伏期、振幅及相应的波间期,其中以II波最为显著。本研究中, 为排除外在因素的干扰,整个实验周期内,始终保持研究人员、环境和设备等统一。研究测得的数据,除I波潜伏期右耳较左耳长(1.281±0.067)vs(1.123± 0.091),t =-3.986,P =0.002外,其他各项目左、右耳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综合分析,认为本研究样本量较小是导致差别显著的重要原因。在今后的研究中需在扩大样本量的前提下,进一步探索。此外,研究发现,随刺激强度减弱,各波的潜伏期逐渐延长。
我国科学家成功构建“试管猴” 篇9
非人灵长目猴科动物, 在遗传结构、形态解剖、行为心理、生物医学特性等方面最接近于人类。高级神经活动和行为的精细与复杂性使他们成为研究脑功能和行为的理想模式, 也是新药临床前试验、安全评价中必须使用的实验动物。华东师大科研团队所用的食蟹猴是医学、心理行为等研究中最普遍的一种, 并被选为首次进入太空的动物, 为人类宇宙飞行做出了重要贡献。
“试管猴”构建技术是开展转基因猴构建的前提和基础。一直以来该技术仅被国外的少数实验室掌握, 虽然我国在上世纪9 0年代初就已经开展了“试管猴”构建的研究, 但一直没有成功的报道。该中心科研人员通过4年的艰苦努力, 掌握了食蟹猴的月经周期及周期内激素变化的规律, 成功建立了食蟹猴超数排卵和卵母细胞采集、卵母细胞体外培养成熟、精液采集和精子获能、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等一系列核心技术平台。而且, 由于科研人员在核心技术上的改进, 构建“试管猴”的成功率最高接近64%, 超过了国际上25%—35%成功率的水平, 使中心科研人员在该科研领域跃居国际领先地位。首批7只“试管猴”, 目前身体健康、活泼可爱, 其中最大的取名为“乐乐”, 已有一岁半。
猴警长办案(5) 篇10
江西刘仁贝
小鹿在森林小镇 上摆了一个水果摊。一天,鹿爸爸正忙着卖水果。突然,狐仙走了过来,大叫道:“我要买苹果!”说着他拿起塑料袋自己装了起来。
看狐仙已经装好苹果,鹿爸爸问:“你买多少个苹果?”
狐仙说:“我拿了你这些苹果的一半多一个!”鹿爸爸看他来头不对,也没敢清点个数,只是说:“请付钱。”
狐仙说:“先给我记上账!”说完提着苹果走了。
狐仙的举动全被金钱豹看到了。金钱豹也来到水果摊前,说:“我要剩下的这些苹果的一半。”说着他也自己装了起来。鹿爸爸看金钱豹已装好苹果,就说:“请付钱。”
“我也记账!”金钱豹说着,又顺手从摊位上拿走一个苹果啃了起来。
金钱豹的一举一动又被一头野猪看见了,于是他也来到水果摊前,说:“我也要这剩下的苹果的一半!”
野猪如法炮制,他也自己装好了苹果。鹿爸爸说:“请付钱。”
野猪大嘴一撇,说:“我也记账呗!”说完他也从剩下的苹果中拿起一个放进了嘴里。
这时,一只黑熊走了过来,说:“我也要苹果吃呢!”
鹿爸爸指着剩下的苹果,说:“只剩下6个苹果啦!”黑熊说:“我要4个!”黑熊拿起4个苹果就走。鹿爸爸气愤地说:“这哪里是买苹果,分明是强抢苹果啊!”
小鹿一看只剩下2个苹果,坐在地上哭了起来。这时,猴警长走了过来,鹿爸爸向猴警长哭诉了苹果被抢的经过。
猴警长说:“我要先算出他们一共抢走你多少个苹果。黑熊拿走4个苹果后,最后还剩2个苹果,黑熊没拿苹果之前,你们有6个苹果。”
“对!这样可以推算出野猪没来之前,咱们的苹果有(6+1)×2=14(个)。”小鹿说。
鹿爸爸说:“金钱豹没来之前,咱们的苹果有(14+1)×2=30(个);狐仙没来之前,咱们有(30+1)×2=62(个)。”
猴警长说:“对了!你们原来一共有62个苹果,狐仙抢走62÷2+1=31+1=32(个)。”
“我知道了!”鹿爸爸接着说,“金钱豹抢走(62-32)÷2+1=15+1=16(个);野猪抢走(62-32-16)÷2+1=7+1=8(个);黑熊抢走4个苹果,最后还剩2个苹果。”
随后,小鹿又验算起来:“32+16+8+4+2=62(个),没错,咱们原来一共有62个苹果。”
猴警长说:“好了,有了这些具体的数字就好办案了,咱们先找狐仙算账去。”(下期更精彩)
古代近东艺术中猴形象探源与解析 篇11
古代近东艺术塑造了诸多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例如飞鸟、羚羊、公牛和狮子等,它们或代表了神人之间的沟通媒介,或体现了世俗王权的强大,是古代近东手工艺者着力展现和刻画的对象。不过,除这些主流形象外,近东艺术也表现了某些并不常见的动物形象,猴子即为其中之一。从早期杰姆迭特纳赛尔时期(约公元前3100—2900年)的陶泥像、白银和天青石护身符,到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约公元前2112—2004年)的黄金饰品纹饰和雕像,以及各历史时期尤其是新亚述新巴比伦时期(约公元前1000-625年)的印章图案都表现了形态各异的猴子形象。猴形象及其涵义在古代近东艺术中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从现有的证据看,近东地区并非猴类的原产地。猴子的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以及南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丛林当中,因受气候特征、生存环境的影响,在中高纬度地区和人口密集地区少有作为本土物种的猴类出现。古代近东的猴子可能来自印度河流域,这两个地区之间很早就有了贸易往来,猴子可能就是这些贸易活动的副产品。不过,猴子的体质很难忍受两地之间气候的变化和旅途的艰苦,容易感染疾病。据记载,一些猴子即使被成功带到近东,通常也活不长久。因此,古代近东地区应该只有少部分人偶尔能见到这种动物。
考古学家在苏萨、哈拉夫、布拉克等在西亚遗址早期地层中发现了一些泥塑、赤陶以及软石雕刻的猴像,年代可追溯到公元前3100年左右。这些猴像出土时多见于居址的地面或壁龛,还有神庙的过道,其中以陶像居多。从尺寸上看,这些猴像形体较小,高度通常在5—18厘米之间,姿势或蹲踞或站立,面部表情木然,双臂大多平伸,似乎捧着某个物品或正在祈祷。在个别石制的小雕像上可见用于系绳悬挂的小孔。
从功能上来看,这些猴像可能属于护身符一类的垂饰物,或者辟邪用的摆件。古代人们对陌生稀奇的事物常会心存敬畏,因未知而感到神秘,因神秘而崇拜。由于具有与人类相似的外貌特征和行为举止,猴这一奇异的动物遂引起人们的特殊关注,人们认为猴身上可能潜藏了某种能够抵御邪灵、抗击恶魔的神秘力量。众所周知,古代近东早期盛行的是多神信仰体系,神灵众多,几乎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主守护神,此外也供奉其他神灵。而且,人们认为人的地位卑微,诸神造人的目的就是让人为神服务,将那些低等级神祇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人类只能选择顺从,终身为神奉献,祈求神的怜悯和眷顾。人自身在神祇或邪魔面前无能为力,邪魔的侵扰只能依靠其他更为强大的力量才能消除。因此,人们认为猴这种神奇的动物形象或许能够帮助他们对抗邪灵,祈福禳祸,故而选择猴子的形象制作护身符或辟邪摆件。
如果说早期阶段人们的确是将猴子形象作为护身符图像来使用,那么可以推测猴这种动物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应该是深受人们尊崇和敬畏的。但是,从相关材料能够看出情况并非如此。尽管近东不同时期工艺品表现的猴子形象各有不同,但是我们注意到很多猴子都戴有项圈,这表明该猴子是豢养的。现实生活中猴所处的最好境遇就是戴上项圈成为国王的宠物,或者与近东地区其他稀罕的动物一同关在王室动物苑中供人赏玩。在民间猴则成为杂耍人谋生的工具,被牵着走街串巷,在主人皮鞭的威吓下进行表演,笨拙地模仿人类的行为动作,成为人们取笑娱乐的对象。
早王朝时期(约公元前2900—2334年)苏萨和乌尔印章图案中展现的猴子形象通常吹奏笛子,猴子或位于画面底部空白处,或游离于主图像之外单独构成一个图像。在古代近东,与竖琴一类较为尊贵的乐器相比,笛子可以说难登大雅之堂。据文献记载,笛子的使用者主要是社会底层的牧羊人,他们通常会在放牧的时候吹奏。乌尔第三王朝国王舒尔吉(公元前2094—2047年在位)曾以自己能演奏包括弦乐和打击乐器在内的各种乐器为荣,在他列举的多种常见乐器中惟独没有提到笛子。此外,一些苏美尔谚语也表现了当时社会对吹笛人的蔑视,例如一个谚语说道“一个拙劣的人犹如吹笛手”。因而,在苏美尔时期人们刻画猴子吹笛的形象可能意在表现一种娱乐和嘲弄。
除吹笛形象之外,近东艺术也展现了猴子在其他宗教或娱乐活动中的角色。伊拉克博物馆藏有一件古巴比伦时期(公元前2004—1595年)的陶盘,上面描绘了两个相对而立的裸体女性,她们双腿修长,双手握于胸前,中间是两个弹琵琶的弓腿侏儒和一只蹲坐的猴子,同时二人身后各有一只猴子,一蹲一立,三只猴子均戴有项圈,其中站姿的猴子双手持长棍置于肩头,似乎在进行杂技一类的表演。该陶盘图案表现的应该是节日中的猴戏等演出。在古代近东一些宗教节日的娱神庆典中,除了有祭司等宗教人员朗诵颂神诗歌外,还有乐师、舞者、杂耍艺人等表演节目。乌尔出土的中巴比伦时期(公元前1550—1155年)的陶饰板也表现了一个男性牵着两只猴子在表演,此外还有一些年代更晚的表现杂耍或敲打小鼓的泥塑和赤陶猴像。虽然同为娱神表演,但猴戏这种杂耍活动与颂诗等纯宗教活动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猴戏实际上体现的是民间娱乐的性质,更多的是娱乐观众。而且,从古巴比伦时期起我们很少见到雕工精细的石猴像,目前能见到的多是做工较为粗糙的泥陶像,且多为杂耍奏乐形象,很可能这时候的猴像已经沦落为孩童的寻常玩具,逐渐失去原来所具有的民间信仰中祈福禳祸的意义。
尽管存在不同的角色,但在目前所发现的各类猴形象中,猴子吹笛基本是主流形象,这说明猴子的这一角色已经深入人们的观念之中。猴子吹笛形象延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新亚述新巴比伦时期的一些印章上还刻画有这样的形象,它们常常采取蹲坐的姿势。此后萨珊时期(226—650年)的一些银碗上也能看到它们的形象。洛杉矶城市博物馆收藏的萨珊时期的一个椭圆形银碗,内壁中央位置就錾刻了一个蹲坐的吹笛猴子形象,刻工精美,神情生动。另一个银碗上有众多人物和动物形象,其中有两只演奏乐器的猴子,一只蹲坐吹奏横笛,另一只站立敲打腰鼓,二者均戴项圈。近东艺术中的猴形象有的刻画比较逼真,例如海法吉的护身符以及乌尔墓葬金别针上的形象,可以看出这些工匠显然是见过猴子这种动物的。而另外一些则刻画非常拙劣,例如乌尔出土的早王朝时期印章、7世纪的巴比伦滚印和新亚述平印等,很可能工匠从未亲眼见过猴子的模样,只是道听途说,完全凭借想象进行创作,因而对猴子的刻画难免失真走样。
乌尔第三王朝晚期猴子所受的社会关注度最高,催生了一些以猴子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在近东民间文学当中,猴子形象有时用来指代处境可怜的动物或者命运悲惨的人。其中较为著名的是《猴子写给母亲的信》,这一作品流传比较广泛,版本较多。信的开头猴子向母亲述说乌尔和埃利都是神所钟爱的繁华城市,在如此繁华的城市当中自己却处境凄凉,饥肠辘辘,没有面包也没有啤酒,只能在演奏厅外面的垃圾堆中寻找吃食。信的结尾猴子希望信使能将这封信火速送到母亲的手中。作品中或许蕴含了幽默的成份,这还有待于深入的探讨,以破解其特定的内涵。
【猴文化】推荐阅读:
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07-15
秦文化、楚文化和汉文化07-12
文化消费文化产业10-22
企业文化≠老板文化10-28
软文化:馆藏文化01-23
中原文化齐鲁文化05-24
旅游文化文化产业06-23
地产文化与文化地产06-25
企业文化与老板文化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