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闻周刊》

2024-11-29

美国《新闻周刊》(精选6篇)

美国《新闻周刊》 篇1

2012年的圣诞节, 成千上万的美国家庭打开报箱, 都看到一封灰色的“讣告”:在一张俯拍自空中的黑白照片上, 一幢Art Deco风格的摩天大楼, 从纽约曼哈顿的街区耸起, 宛如一座墓碑。照片中央一行大字标题:LAST PRINT ISSUE (最后一期印刷版) 。这是美国第二大新闻杂志《新闻周刊》 (Newsweek) 印刷版最后一期的封面。

那墓碑般的大楼, 是2010年和杂志本身一同被收购的前新闻周刊大厦。如今, 这承载着《新闻周刊》80年光荣与梦想的建筑, 是其兄弟媒体——新闻网站野兽日志 (The Daily Beast) 的办公地。

虽然封面标题用红色突出了“印刷”一词, 虽然野兽日志和《新闻周刊》双料主编蒂娜·布朗强调, 《新闻周刊》不是停刊而是全面转向数字出版, 翻过印刷时代这一页, 但许多人——同行和读者——都觉得, 作为纸媒黄金时代的黄金媒体, 《新闻周刊》放弃印刷版, 就像一个灵魂出窍的巨人, 埋葬了自己的身体。

“看着这最后一期封面, 就好像读到一个老朋友的死讯。”一家公关公司的创办者赛金瑟勒在《福布斯》杂志网站上撰文说。英国《观察家》杂志则冷冰冰地刊文分析《谁杀了〈新闻周刊〉?》

从巨人到新人

老一辈读者不会忘记《新闻周刊》那些曾经改变美国政治走向的深度报道。1963年, 是它发动40名记者, 采访了1250名黑人, 出版了特刊《黑人在美国》, 以美国黑人之口控诉了种族隔离制度, 引发全国范围的民权旋风, 促成美国国会1964年颁布《民权法案》。

1967年, 是它的报道《达苏的感恩节》和随文配发的美军累累尸骸的照片, 第一次让美国主流公众意识到, 越南战争是个惨重的失败。

用曾为《新闻周刊》工作15年的记者欧文·马修斯的话来说, 鼎盛时期的《新闻周刊》是美国全民对话的核心部分, 它的报道“极富争议性, 自由派色彩浓厚, 而且常常比美国舆论主流立场领先半步”。曼哈顿中心地区的办公大楼似乎也显示着其主人在美国舆论界的地标位置。

而如今的《新闻周刊》瑟缩在曼哈顿下城区的一角, 似乎也反映了它在互联网世界里的“新人”角色。

2012年12月30日, 作者探访了《新闻周刊》的纽约办公室。在位于曼哈顿下城区的IAC互联网公司大楼二楼, 《新闻周刊》开放式的新办公室看上去就像一家中型互联网公司的工作间。20多排办公桌上, 每排放着10台左右电脑, 靠边一排是部门主管的独立办公室, 主编室是全透明的玻璃墙, 可以看到大楼外的江景。

周末的办公室空荡荡的。公关主任科克说, 目前公司约有员工270名。办公室里有四五排是记者和评论员的位子。他特别自豪地展示了离办公桌不远的一个开放式演播室:“我们在网站上有自己的视频。每天早晨10点会做一档梳理当天新闻的节目。另外, 我们的记者、评论员还经常受邀上CNN等电视节目, 他们一般也在这个演播室里接受连线采访。”

在办公室的一角, 是活动部的座位:“公司现在每年都举办研讨会等活动, 邀请专家对热门话题进行讨论。许多广告商都愿意赞助这样的活动, 研讨会已经成为公司重要的盈利来源。”

而杂志的主业全部转向数字出版后, 将采用付费+免费模式, 杂志电子版沿用印刷版的售价, 单期4.99美元, 订阅一年24.99美元, 但杂志全部内容会在网站上免费同步刊登。

“有一部分读者喜欢付费下载杂志, 一方面可以离线浏览, 另一方面仍旧可以感受杂志那种一页一页阅读的感觉。”科克解释说。

战略失误?

是无情的市场趋势和自身战略决策的失误, 把印刷时代叱咤风云的新闻巨人, 变成互联网时代无数冒险家中的普通一员。

新闻网站、社交网络和在线广告在经济危机的岁月中证明了自己的成本优势。2005~2010年, 传统媒体的读者和广告营收都大幅流向了网络媒体。其中, 2007~2010年, 《新闻周刊》的发行量由312万份下滑到157万份, 流失近一半。

“网络广告实在太便宜了。客户花不到10美元, 就能拿到1000幅像今日美国、福克斯等主流网站的条状广告, 虽然可能不是在最佳位置。我觉得电子时代出现后, 广告商已经被宠坏了。”一位网络广告公司业务发展部的副总裁说。

2009年, 《新闻周刊》启动激进改革。从2009年5月起, 它把重点转向观点和评论, 重新定位为“思想领导者”。这一转变与其说是主编风格的转变, 不如说是经济危机下削减开支挽救周刊的一次大胆尝试。《新闻周刊》当年赖以扬名立万的深度、国际报道, 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

事与愿违。改革不但没能挽救《新闻周刊》, 反而把它推向更深的深渊。其老东家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财报显示, 2009年, 《新闻周刊》的广告收入比上年下降37%, 亏损则由2008年的1600万美元飙升至2930万美元。

2010年一季度亏损1100万美元的糟糕业绩, 让本身也在辛苦支撑的《华盛顿邮报》对《新闻周刊》彻底绝望。《新闻周刊》被以1美元的象征性价格, 卖给了愿意承担4700万美元债务的音响业富豪哈曼, 从此被置于哈曼和IAC共同创办的野兽日志旗下。但是扭亏为盈依然看不到希望。IAC主席迪勒甚至不留情面地明说, 除了放弃《新闻周刊》, 哈曼家族别无选择, “实际上, 一开始接受它就是个错误”。

但在一些新闻人看来, 如果不是《新闻周刊》的改革犯了致命错误, 它不至于沦落到“卖身”的地步, 而且还选错了买家。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克拉克斯伯格说, 她曾连续10年订阅《新闻周刊》, 但近两年已不再订阅。

“自从《华盛顿邮报》把杂志卖给野兽日志以后, 整本杂志的深度报道都不见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娱乐性较强的新闻、评论, 或者是转载。”

欧文·马修斯和英国《金融时报》评论员拉赫曼也分别指出, 在同样受到挑战的情况下, 其他新闻杂志, 如《时代》、《经济学人》等都还活得不错。

拉赫曼认为, 《新闻周刊》把重点转向评论似乎是模仿以观点著称的《经济学人》, 但《经济学人》的成功秘诀其实还是在于广泛提供关于全球动态的信息、事实、研究、报道。“20年来, 《经济学人》大大拓展了全球通讯员网络。”

“相反, 《新闻周刊》砍掉了原创的国际报道, 这使它难以区别于信源狭窄的网络和社交网站评论者。”拉赫曼说。

“《新闻周刊》是自己作死, 新闻杂志仍然活着。”欧文·马修斯说。

美国《新闻周刊》 篇2

白岩松:

上菜市场要带秤,怕人家缺斤短两;上超市要带化学测试剂,以免东西里头有问题。这是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调侃。那么,做好事还要自带摄像头吗?这可不再是调侃了,而是本周《人民日报》的一个标题。事情发生在江苏如皋,一名老太太摔倒在路边,路过的大客车司机见状停车去搀扶老太太,没想到被老太太指认为是撞倒自己的那个司机。事情闹大了之后,幸好大客车上还真装有摄像头,将这一切非常清晰地拍了下来。于是,总算是还了司机一个清白。听过这故事我们还得反问一句,如果没有这摄像头呢?近年来这样的事可不少,从彭宇案到许云鹤案屡屡拷问着人心,我们是怎么了?还能做好事吗?《新闻周刊》本周视点关注越来越难做的好事。

本周视点:“好人”的困境

短片一:被“误会”的好人

解说:

26日中午,江苏南通如皋市警方接到报警,称一辆大巴车在立交桥上撞倒一名骑三轮车的老人,然后逃逸,车牌号是苏F29171.老人的儿子:(是谁报的警啊?)报警是我报的(你当时是怎么知道这个情况的)有人打电话给我,说我母亲给车撞了(被什么车啊)大客车啊

老太太:公共汽车过来,我就倒下来。倒下来了 他把我拉起了(他把你拉起来了)嗯,当时他问我不要紧吧 我就说不要紧 当时以为没事

解说:

被撞的老人姓石,就住在不远处的闸口村,老人一口咬定,撞倒她的是那辆牌号为苏F29171的大巴车。而当警方找到“肇事车”时,司机殷红彬对交警描述的情况,则和石老太太完全相反。殷红彬说,自己和乘务员下去是搀扶老人,怎么变成了肇事者呢?当时还有四名乘客留下了电话,愿意为他们作证。双方各执一词,警方调取了大客车的监控录像。

【监控录像:看,这里这里,这是她的腿,这是头】

南通汽运集团飞鹤快客分公司驾驶员 殷红彬:我到桥上的时候,就发现前方有一个女的,有一个人骑着一个三轮车就倒下来了。我就往前面跑了一点,一看还没起来,我就说,赶快停下我叫乘客别下来,我们下去,跟乘务员下去把这个人,把她扶到边上去的。

乘务员郁维贞:在我们前面好几辆车子过去了,都没有停下来。我们跟驾驶员两个人下去扶她的时候,她就在说,哪个好心人帮帮忙把我扶起来。

(电话采访)乘客:驾驶员和售票员两个人下去把那个老太太,就把她搀到那个路边上去了,把那个三轮车推过去了。

记者:他们是下车做好事去的。

乘客:对的,是的。

南通如皋市公安局交巡警大队石庄中队中队长 朱海军:后来我们几个办案人员通过录像回放 发现这辆28917的大客车 他驾驶员和乘务员发生交通事故以后 下车是去做好事的 和当事人和群众的报警 以及走访的情况是不相吻合的 在大客车上也没有发现任何碰撞的痕迹

解说:

监控录像的显示,殷红彬的确是做了好事,而在媒体的报道中,这次“误会”的经过也被慢慢还原:在老人被撞倒后,她的儿子向村民询问,一个妇女说“有公交车司机扶起老人,但没看到是谁撞的,可能是公交车”。另一个村民则说公交司机下来搀扶,然后就开走了,自己也没拦住他。听了村民们的话,老人的家属更加觉得,就是公交车撞倒了她。

老人的儿子(电话采访):肯定是(有车)把她刮倒下来了 肯定不要怀疑,因为讲是当时在 把她扶起来 然后大客车也走了 当时这个情况我们觉得肯定是大客车(撞的)

解说:

“不是你撞的,干嘛要去管”,村民们的“推断”,把事件推往了一个完全相反的方向,而老人受伤后受到惊吓,也慢慢把周围人的话当成了真的。于是,殷红彬从一个助人者,变成了肇事者。警方公布结果后,网友们却并不平静,“如果没有摄像头呢?”“摄像头比人有良心”“应该追究诬陷救人者”,石老太太一家陷入了舆论谴责中,他们也向殷红彬表示了歉意和感谢。

石老太太的儿子:殷师傅做了好事,把她扶了起来,假如没有把她扶起来,她一个人躺在那,也会有危险,所以真的感谢他。

南通汽运集团飞鹤快客分公司驾驶员 殷红彬

所有的车辆 GPRS 3G 都装得很齐全 我们这次如果没有这些铁的证据 这个事情是比较麻烦一点。

解说:29日下午,老人的儿子给殷红彬他们送来了锦旗,上面只有简单的4个字“感谢好人”。而这距离他被称为“肇事者”,不过三天的时间。如此戏剧性的变化,靠的却都是车头的那一台摄像机。

南通汽运集团飞鹤快客分公司驾驶员 殷红彬:当时不管是谁啊,也不会想得太多 救人第一呀 后来我从公司过来的时候心里有一点点压抑 做好事怎么那么难啊 我很善意的举动 还引来了小小的麻烦 但是我也不感到后悔 谁都会这样做的 对吧

白岩松:

摄像头还给大客车司机清白之后,老太太的儿子给司机送上了一面锦旗,上面四个大字“感谢好人”。其实有人说,应该写成“感谢摄像头”才对。现在面对老太太,大家的看法不太一样,有人认为要因诬告而付出代价,有人认为要宽容,还有人不关心老太太,而是关心自己。为求自保,成都一个汽车论坛的版主购买了一个汽车黑匣子,也就是行车记录仪,没想到在论坛里是反响强烈,大家要求团购,目前已经接近了八百台。人们强调,我们愿意帮助别人,但得先保护自己。面对着保护自己的行动,我们该抱怨吗?过去几年的一些案件又该提醒着我们什么呢?

短片二:

解说:八月三十一日,主持人孟非发表了一篇名为《宽容未必结出善良之花》的博客,他针对几天前发生在如皋,做好事差点被冤枉的事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诬告者必须受到相应的处罚和谴责。在当天主持的《孟非读报》中,他也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同期:孟非:诬告他人的人因为对这个社会的公共道德 公共秩序和人们的心态造成了恶劣影响,这样的人必定应该受到惩罚 至少也是道德的谴责

解说:孟非之所发出这样的观点,和他2006年曾报道过南京“彭宇案”不无关系。当年《南京零距离》曾对这一轰动全国的事件做过详细报道。2006年11月20日上午9点20分左右,当时在南京一家通讯公司的彭宇,乘坐83路公车在水西门广场站下车。看到一位老太太跌倒,于是上前去扶她。

同期:彭宇:我就这么走了两步把她给扶了起来。然后那个老太太当时就说谢谢你啊,谢谢你小伙子

解说:扶起老太太后,彭宇和另一位做好事的陈二春一起将老人送到了医院。彭宇认为自己是在做一件好人好事。然而,徐寿兰老人却有截然相反的说法。在医院被检查出胫骨骨折后,徐寿兰老人当场指认自己是被彭宇撞倒的。

同期:徐寿兰老人:你撞我,把我撞倒了,要不我找你干什么,我为什么不找别人呢?你撞到我,我不找你吗?我不是瞎冤枉他,我不看到他,我就能瞎讲话了吗

解说:徐寿兰老人及家人要求彭宇承担数万元医疗费,被拒绝后将彭宇告上了法庭。2007年9月3日,鼓楼区法院一审判决认为本次事故双方均无过错,按照公平的原则判决彭宇付受害人损失的40%,共:45876.6元。

同期:法院宣判同期:如果被告是做好事 根据社会情理,在原告的家人到达后,其完全可以在言明事实经过,并让原告的家人将原告送往医院,然后自行离开。但被告并未做出选择,其行为显然与情理相悖

同期:南京市民:我的感受很复杂,很复杂,确实很复杂,这不是一言两语能表达出来的同期:南京市民:别人很少要管闲事了,对不对。本来是出于好心,反而弄得一身,心里非常不舒服。而且还弄得打官司,还要赔偿那么多的钱

解说:最后,彭宇案双方当事人在二审期间达成了和解协议。“彭宇案”虽然已经过去几年了,但是这一事件带来的影响却还在发酵。彭宇的名字已经成了这类事件的代名词,不断的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一组报头,“天津彭宇案”)8月22日,上周一。被称为“天津彭宇案”的许云鹤案二审首次开庭后,原告王老太在家人推着的轮椅上离开了法院。在他们身后,除了追逐的各路媒体记者,还有很多来参加旁听的市民。在各方证据不足尚待调查的情况下,旁听的市民却一边倒地支持着许云鹤。

现场:天津市第一中级法院:大家对老太太的质问

市民:希望你通过这件事能够成熟起来,还要保持那种善良心,遇到这事,就是宁可相信还会有,你也要去做,我们都要去做,不然的话我们社会怎么进步。许云鹤:跟您说,我可能忍不住,真的会管的。

解说:在许云鹤案的一审中,天津红桥法院称不能确定小客车与王老太身体有接触,也不能排除小客车与王老太没有接触。并认定王老太违法跨越隔离护栏,判决许云鹤承担40%的民事责任。赔偿108606元。法院的判决理由之一,是“车主许云鹤发现王老太时只有4、5米,在此短距离内作为行人的王老太突然发现车辆向其驶来,必然会发生惊慌错乱,其倒地定然会受到驶来车辆的影响。”

同期:天津市民:当事人要求说因为被撞而需要赔偿。最后法院不知道莫名其妙最后设定出来一个“当事人被吓”而要赔偿。

同期: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 马怀德:这个事实认定和他适用法律本身我个人认为是有一定问题 因为无论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和行政责任法的规定 侵权责任的产生 往往都必须建立在侵权人有故意或者过错的前提下

解说:“许云鹤案”和“彭宇案”有很多类似的地方,案件双方都各执一词,都证据不足。为了寻找能够证明自己的证据,原告王老太太的家属和被告方许云鹤都一直在寻找证人。

白岩松:

是不是一次又一次类似的案件就会让人心冷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呢?更多的案例显示这并不是这样。如皋的大客车司机救人,售票员接到了问询电话的时候,车上十几位乘客情绪激动,说“别担心,到车站我们给你们作证。”最后,四名乘客留下了电话号码。28号在武汉,发生类似情况然后被诬陷的好人是一位电动车的司机,本来后来他都觉得这事太缠了,我干脆赔200块钱私了得了,素不相识的陈老师看他钱不够又掏了80准备帮他结账,但目击者舒女士却极力反对,明明是老太太自己摔的,为什么要私了?年轻人以后还敢做好事吗?一起又一起这样的案例,激起一次又一次人们心中更大的涟漪。看样,我们社会也该像舒女士一样,维护正义的尊严与好人的清白。

短片三:离开雷锋的日子

解说:2011年新年第一天,深圳高三学生罗炜和周天成在经过 国威路时,看到一位老太跌倒路边。

罗炜:当时老人满脸是血。

周天成:老人家在你身边摔倒,你肯定不会想那么多,第一反应就是把她救起来。

解说:两位中学生将老人送到医院,还垫付了医药费,在联络到家人后也没有立即离开,而是一直护送回家。

周天成:我回去之后,两种极端我都没有想过。一个是他们说会不会被骗,一个是被奖励。我都没想到,当时就当成一件普通的事,新年第一天嘛。

解说:没想到,一件普通的事感动了深圳。他们不仅获得了深圳市见义勇为基金会一人一万的奖金,罗湖区教育局还兴师动众召开了“助人为乐阳光好少年”表彰大会。

同学:扶老人引起这么大的轰动,我觉得是社会太缺少这样的人。

解说:深圳重奖“举手之劳”,是不是小题大做?或许“助人为乐”本身更需要“阳光”。在此之前,福田区一位老人在自己居住的小区 面朝下跌倒,在20分钟的时间里只有围观无人搀扶,最终被活活憋死,这一天是老人78岁的生日。

华南师范大学理论部 谈方教授:不管是谁,你见到有老人摔倒,你大胆去搀扶,搀扶由此打的官司我们免费律师给你打官司,你如果真的是败了,我们给你赔偿金额。不管多少,有人问我们设不设上线、下线?我们不设。

解说:创办了中国好人网的谈方教授,在今年3月5日雷锋纪念日这一天,启动了“搀扶老人风险基金”,并捐出第一笔 两万元。

华南师范大学理论部 谈方教授:有人就说,这个也设个基金吗?我说是,我们也不想设,但是不设不行,我们通过设立这个基金来呼唤,来唤醒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个事情,来化解这个风险,来让这个基金最后不起作用,甚至完全取消,那才是我们最终要达到的这个目的。

解说:运行半年,搀扶老人风险基金已经有了60多位律师志愿者,接触了三起类似事件,但是其中两起的当事人和家属,最终选择放弃法律维权。

华南师范大学理论部 谈方教授:我们的社会缺乏强有力的这种见义勇为的保障和救助机制,而是去靠当事人自己去承担,自己去努力,自己去到处去碰壁。解说:深圳重奖和广州基金,都在用“扬善”的方式修补社会创伤。不论是当年的雷锋精神、现在的道德楷模,也在弘扬社会正气。但是要想真正走出“好人困境”,还需要从法律框架内寻找答案。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何兵教授:第一法律是怎么说的?法律说谁主张谁举证,原告说他撞的,被告说我没撞,这个时候法律上很清楚,要求原告有优势证据,原告的证据如果比被告不多的话,那原告就输了。

解说:在何兵教授看来,目前欠缺的不是法律而且对法律基本原则的坚持,“谁主张谁举证”,如果原告不能充分举证,又何谈被告的“肇事”与“赔偿”?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何兵教授:法官推理的时候要考虑社会善良风俗,这就是民事法里面说的要善良风俗。你这样推,如果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扶人家呢?你扶人家了就是你撞的,它一定会导致一种客观结果,那我不管了,所有人都不管了。推理的时候需要进行一些政策考量,把社会导向善,解说:“善良风俗”也称“社会公德”,是人们普遍认可并遵循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判断。对于出手行善之人,法官的判案逻辑需要考虑“善良风俗”,更要追求“向善”的社会效果。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何兵教授:我确实一直在希望我们最高法院以恰当的方式,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它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至少我看它有两种,第一种选择一个典型性判例,如果判决结果正确的话,直接登在最高法院公报上,然后通过媒体反复宣传,这是一个。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直接制定司法解释,那也可以解决。

解说:中国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衰老,没有地位和身份之分。什么时候,搀扶老人变回一件普通小事;什么时候,出手之时不必顾虑重重;什么时候,助人为乐变回快乐简单;我们才能真正走出好人困境。

白岩松:

是谁击败了美国《新闻周刊》 篇3

有77年历史的美国第二大新闻类周刊美国《新闻周刊》插上草标,待价而沽。其母公司华盛顿邮报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美国《新闻周刊》亏损了2930万美元。

其实进入2008年,纸质媒体的末日加速到来。

同年11月,有100年历史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宣布退出纸质出版,只出版网络版;12月,美国第二大报业集团公司论坛报业公司(旗下拥有美国第三大全国性日报《洛杉矶时报》和另外一个全国性报纸《芝加哥论坛报》)宣布进入破产程序;2009年2月,全美历史最长之一的报纸、创办于1859年、位于科罗拉多州丹佛市的《落基山新闻报》宣布停刊;2009年7月,80年历史的《商业周刊》出售,当年10月被商业信息提供商彭博社购得;2009年,全世界最著名的报纸《纽约时报》宣布抵押自己的新大楼,向墨西哥富豪借贷2.25亿美元……

对于传统纸质媒体的死亡预言,在互联网刚刚勃兴的不久就开始了。甚或更早,20世纪40年代,当广播媒体出现的时候,就有人预言了纸媒的死亡;60年代,当电视媒体成为主流媒体的时候,又有人预言纸媒的死亡。不过,出乎意料的是,“任何不能杀了我的,只能令我更强”,纸媒在广播和电视的蓬勃发展中一再越上高峰,在2000年前后达到了其历史的最高峰,而广播却已经奄奄一息。

所以当yahoo、Google向传统纸媒紧逼的时候,乐观主义者们援引广播和电视时代的故事,对那些预言家们进行嘲讽,网络泡沫的破裂更加剧了这种乐观。

在我看来,网络对传统纸媒真正的一击,是开始于博客的兴起。尽管博客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个人意见和思维的碎片化表达,但是它在最短的时间内就发展成了包含“公民新闻”“市民新闻”等多层面的“自媒体”。媒体不再成为拥有大量资本、技术和专业工具的机构才能从事的行业,任何人,只要有一台电脑(而现在只需要一部手机!),会打字,在现场,就成为了记者,新闻传播从一群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士手里,转移到了普通公民手里。

雪崩从那时候开始了。多米诺骨牌倒下,草标和墓碑出现。

拥有300多年历史、出产了无数英雄豪杰、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和职业规范、曾经是暴利出产地的一个行业,怎么会在一个新技术的挤迫之下,如此不堪一击?

问题出在了哪里?

《大西洋月刊》的专栏作家德瑞克·汤普森(Derek Thompson)在评论美国《新闻周刊》案的时候写道:为什么在总体读者增加的情况下,纸媒反而不行了?“一部分的答案是,网络免费。另外一部分是时间。”网络的阅读是随意而无代价的;而纸媒的阅读是必须事先购买,为了不浪费,购买者会花更多的时间认真阅读。他援引了一个调查显示,在阅读同样的媒体上,花在纸媒上的时间是网络的200倍。对于一个生活在压力巨大的现代社会的人,会明白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

试图拯救纸媒者,大有人在。具讽刺意味的是,其中最奋力的人是被所有传统纸媒人所痛恨的澳大利亚媒体大鳄鲁伯特·默多克。他在多个场合下痛骂Google这类提供免费新闻的公司是盗贼。他还立誓要让读者为新闻付费。他不是说说而已,《华尔街日报》网站已经是一个收费网站。

但是,不要轻易相信默多克这个老狐狸。他的义愤填膺或者正义满腔都不过做秀而已,事实上这只是他的商业选择:通过控制新闻源而在网络上实现对新闻的收费。

作为一个纸媒出身的人,我发现自己只能为新媒体的这些即将杀死我“职业老家”的动作高声鼓掌欢呼。因为新媒体的出现,知识在整个世界得以全面分配,而不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话语权转移到普通人的手里,而将那些高高在上的权威全面拉下马来;那些为非作歹的人莫再期望可以通过“防火防盗防记者”隐瞒丑陋,因为身边任何一个相貌平常的好好先生都可以是一个无法抵挡的公民记者……它更加彻底地贯彻了我们在进入这个职业的时候所曾经签订的职业精神:真相,惟有真相。

我唯一为之困扰的问题是:当这个职业的权力下放到普通人手里的时候,我们所遵循的职业规范,是否还能得到尊重与贯彻?我们有真实性、客观性和平衡性的要求;我们不把新闻事实和个人评论混杂;我们不能使用带有歧视性的词语……如果网络要取代纸媒,我们有权要求它们必须树立起类似的规范。

所以,看见美国《新闻周刊》的草标,我不悲伤;如果有一天我的职业真的被取代了,我也不哀悼。如果我们真的曾经热爱我们的职业,那么就去帮助那个新生儿,去树立它们在这个世界上得以存立的自我标准。★

新闻周刊观后感 篇4

先说说节目吧!节目中安排完美国就说台湾,最后关注中国内陆,整体框架明确。以后做节目也应该学习这些。内容上涉及到了中美关系,环境问题,高科技等等····是节目有看点。关注的侯耀华有头没尾,我感觉应该再多点东西。最令人揪心的还数后边的报道了,都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那些小孩的悲惨难道没有贫穷的诱因吗?这些都让我不仅仅是在看节目了,想到更多的是问题。中国的社保,中国的制度。我们家乡在三年前就发生了类似事件,家中三人都死了,全村的玻璃都震碎了,《新闻周刊》不仅是做节目,留给观众感动,让有能力的人去帮助别人。其中对儿童,特别是对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报道,让我们知道

关爱小年龄孩子对他们一生的影响。

《新闻周刊》等 篇5

播出频道:央视新闻频道 播出日期:5月15日

《新闻周刊》是一档评论性新闻栏目,节目聚焦一周社会热点话题,既有专家的专业评点,又有主持人白岩松深入浅出的精辟讲解。本期节目,聚焦富士康的“第九跳”事件,从社会、文化、经济几个宏观层面以及人性心理的微观层面进行剖析。

点评:

节目经过改版和包装,令人耳目一新,消息、专题、深度报道等多种报道形式有机混搭,形式更为灵活多变。(刘静)

《大仓库》

播出频道:央视少儿频道 播出日期:5月19日

《大仓库》是一档寓教于乐的儿童电视节目,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采取小版块串联的杂志型编排方式,由多个独立的节目单元组成。节目以“怎么做”为核心,培养孩子动手动脑能力。本期节目介绍了陶瓷的特性和陶艺制作。小主持人带领观众一同学习如何区分陶与瓷,如何亲自动手创作陶杯等。

点评:

清新的画面与稚嫩的童音,让节目既有亲和力,又充满童趣,做到了知识性、趣味性合二为一。(刘静)

《粤来越开心》

播出频道:旅游卫视 播出日期:5月14日

《粤来越开心》是旅游卫视一档旅游真人秀节目,每期节目嘉宾需在10小时内完成主持人布置的6项任务,每项任务都是一个迷题。迷题浓缩景点信息,嘉宾通过解答迷题,找到迷题中所描述的景点。本期节目由主持人吉杰带领两位选手在广东中山市答题找景点。

点评:

游戏环节设置流畅,既有猜谜的悬念,亦有不同景致的游览,是一个设计巧妙的旅游节目,但主持人稍弱,和节目整体气氛不搭。(栾悦)

《家庭赛乐赛》

播出频道:东方卫视 播出日期:5月18日

《家庭赛乐赛》是一档以家庭为单位的民调式智慧博弈节目。不考知识、考常识,生活百科皆是节目中的问题素材。节目组在录制前随机询问100名普通百姓,将100个人的回答进行归类整理,取排名前6位的答案用于节目中。

点评:

生活化的题目,机智搞笑的回答,超值诱惑的大奖,加强了观众的互动参与。(刘静)

《非常故事汇》

播出频道:北京台社教频道 播出日期:5月17日

《非常故事汇》是一档明星访谈脱口秀节目,每期邀请1-2名当下热点红人或演艺明星。本期节目邀请明星陈道明、著名编剧刘震云,以电视剧《手机》为由头,对剧中人物及剧情进行了另类解读和探讨。展现了陈道明戏里戏外的别样人生,也让刘震云幽默智慧的一面展露无遗。

点评:

美国《新闻周刊》 篇6

以下是几项有趣的发明:

萨博X飞行概念车

2座萨博X飞行概念车或许将会让未来变得更清洁,它充分体现了该公司悠久的航空科技背景,萨博由航空器工程师资助。它的样式像架喷气机,用类似飞机驾驶舱前窗的天蓬取代了车门,一个生物乙醇V-6发动机为该车提供动力。该车让人联想到没有传统的方向盘,用可显示3D图形信息的清洁丙烯酸仪表盘取而代之的未来汽车。

波音787梦想飞机

第一架波音787梦想飞机(Dreamliner)已投入运营一年了,但这架有250个座位的飞机依然是飞机制造史上最成功的商用飞机。50位希望有更大的窗户,更好的气压和湿度,以及更多的放脚空间的客户已经预订了710架飞机,总价值高达1200亿美元。波音787客机50%的复合结构使其成为最环保的大家伙,消耗的燃料比其它大小差不多的飞机少20%。

上市时间:起全日本航空公司从2008年12月投入使用;订单已经排到2014年

可以弯曲的显示屏

想像一下,你的手机可以像一张纸一样卷起来,或者你的电脑屏幕可以卷到一根柱子上。今年春天,LG飞利浦和索尼展示了这种灵活的显示屏。这种显示屏很薄,而且质量好,耐用。

150美元的笔记本电脑

它不是你会买的最强的电脑,但它可能会帮助拯救世界。它是这款由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研发的XO笔记本电脑背后的理念。这款拆卸式笔记本拥有不怕光照的显示屏,很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孩子用,加上较低的价格使得各国政府纷纷大批购买。

智能腿

脚踝残障的同胞们可能觉得穿上假肢走路笨拙难看,还疲乏不堪,但是,PowerFoot One是首次由电池提供动力的弹簧装置,能带动使用者前进,并迈出更自然的步态。内置的微处理器和环境传感器能帮助使用者轻易爬坡、上下楼,走平地。发明人休·赫尔是一名双腿被截肢的麻省理工学院教授,PowerFoot还可回收每一步产生的能量,预计将于明年上市。

神奇水建筑

有人看它是瀑布,是水,而有些人,比如麻省理工学院SENSEable城实验室的员工看到的则是一种建筑材料或电脑显示屏。或者两者都是。明年在西班牙举办的萨拉戈萨世界博览会上,现场观众将看到一个奇特的建筑——数字水建筑,墙面由喷涌而出的水流组成,水流由电脑控制,并形成变幻的字母和图案。

收视率追踪器

忘掉观众日记。有了便携式人员收视测量仪(portable people-meter),Arbitron公司震动了收视率行业,一款可携带的小发明,配有植入广播音频部分的标识码并自动记录电台或电视台观众真正喜欢的节目。

字幕镜

马德里卡洛斯第三大学(Carlos III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已经发明了一种不用听能同步观看节目的方法:字幕镜(Subtitle Glasses)。这款挂在正确的透镜上的迷你显示器能获取无线、同步传送的字幕内容,这样的话,观众就能跟上电影情节。

上一篇:术后冲洗下一篇:电力内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