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研究生会(共12篇)
基层研究生会 篇1
1 前言
半刚性基层具有良好的强度、刚度与稳定性, 且造价较低, 因此, 半个世纪以来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交通需求, 大量的工程应用与研究发现半刚性基层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正是半刚性基层密实而刚度大, 所引发出的横向收缩裂缝、反射裂缝、路面内滞水与基层表面冲刷、唧泥的路面病害。
针对上述不足特别是抗裂性, 国内进行研究较多。但是密实作为半刚性基层固有的特性, 不利于防止当水渗入时沥青面层的水损害, 而柔性基层则反之。通过室内试验、理论分析以及现场试验路的修建与观测, 针对现有高等级公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存在反射裂缝与唧泥、水损害等的不足, 在振动压实工艺与紧排骨架--密实组成结构相结合的柔性基层基础上, 实现柔性基层与半刚性基层优化结构组合是一个有效的技术途径。
2 我国目前半刚性基层的应用分析
为适应我国高等级公路建设的需要, 我国通过“七五”~“八五”期间大量的研究, 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研究的应用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半刚性基层较高的强度、承载力和使用性能, 为实现“强基薄面”的结构提供了可靠保证, 为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半刚性基层由稳定细粒土发展为稳定集料, 无疑是筑路技术的一大进步, 其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和抗弯拉强度, 而且具有随龄期增加强度不断增长的特性, 具有较小的弯沉和较强的荷载分布能力, 适应重交通发展的要求。采用半刚性材料, 特别是厚层的半刚性材料, 可使路面具有很高的承载力。
具有较大的刚度, 使得沥青面层弯拉应力值较小, 减少了沥青面层厚度, 降低了路面造价, 具有较好的经济性。
具有一定的水稳性和冰冻稳定性。由于半刚性基层具有以上特点, 通过对国内已建高等级公路的使用调查发现, 半刚性沥青路面的裂缝, 无论是非冰冻地区的南方, 还是季节性冰冻地区的北方, 在通车1-2年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 且随着时间的增长, 这种裂缝还将增加和扩大。裂缝产生的原因不能说只是沥青面层温缩的结果, 半刚性基层的反射裂缝也不容忽视。大量裂缝的存在必然会降低路面的使用性能, 例如, 使裂缝处弯沉增大从而加速面层弯曲破坏, 同时因裂缝使半刚性基层弹性模量降低, 进而影响了路面结构的整体强度。
由于沥青路面面层有许多裂缝和一定的孔隙率, 特别是裂缝下渗的雨水和雪水滞留在沥青混合料结构层内, 当雨水渗入路面内, 雪水、雨水可能沿面层裂缝下渗软化基层, 降低承载力, 同时半刚性基层路面排水差, 密实性结构的半刚性基层, 使通过路面裂缝下渗的水份滞留在基层顶面, 无法排出, 受水浸蚀及动水压力作用, 将降低沥青与石料的粘附性和沥青混合料的耐久性, 使路面产生剥落、松散、坑槽、泛油、车辙等病害, 影响路面的强度;同时如水分进入基层表面, 使基层材料过份潮湿, 在行车荷载作用下, 路面结构层内或基层材料中的水分会产生相当大的动水压力, 冲刷基层材料中的细料, 在行车荷载反复作用下, 细料浆被逐渐挤出裂缝, 形成沥青路面的唧浆现象, 导致路面进一步损坏, 特别是季节性冰冻区在冻胀和冻融的反复作用下, 对面层和基层产生破坏的作用, 最终导致基层丧失支撑及与面层的联结, 从而使沥青面层出现网裂等破坏, 使路面损坏加剧, 使用寿命缩短。
3 沥青路柔性基层 (级配碎石) 设计参数
3.1 目前国内外路面设计参数概况
粒状材料在交通荷载作用下表现出非线性和依赖于时间的弹塑性特性, 为了表述这种非线性特征, 通常用回弹模量表达。传统的柔性基层通常是设置于土基或其它柔性基层上, 其弹性模量一般较低, 美国沥青协会 (AI) 设计法中规定粒料基层棤一般采用100~350Mpa, 并控制基层模量与路基模量之比在2~4之间。
前苏联《柔性路面设计须知》中推荐嵌挤型碎石弹性模量, 1~3级配碎石350~450Mpa, 1~4级普通碎石为200~250Mpa, 级配碎石为150~250Mpa。
我国《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J014-97) 中提出:级配碎石可作任何等级公路的基层, 并给出抗压模量, 抗压模量一般在200~350Mpa范围内, 当交通量较大时, 级配碎石不宜作基层, 或不能作为承重层, 否则需加大沥青的厚度。
为了解级配碎石的强度变化规律, 本文对级配碎石的回弹模量设计参数作了重点研究。
3.2 级配碎石回弹模量的测定
本课题分别在辽源试验路、通化试验路对级配碎石基层进行了承载板试验, 试验结果分别见表1、表2, 共完成25个点的承载板测定。
辽源试验路测定的数据在570MPa-690Mpa;由通化试验路测定的结果看, 级配碎石的弹性模量在290Mpa-1710Mpa, 平均值在600MPa-950Mpa, 但变异系数较大, 主要是在施工程中, 受降雨的影响;级配碎石材料具有较显著的非线性, 这种非线性使其在刚性较大的下卧层上, 表现出较大的回弹模量, 通过室内试验和试验路测定, 级配碎石的弹性模量可通过级配的调整、施工工艺等方法, 在一定组合 (其下有较好的半刚性基层) , 其弹性模量可达到400Mpa-500Mpa。从而亦具有足够的抵抗应力及变形能力, 最终使得级配碎石头作为上基层不仅具有减缓半刚性沥青路面反射裂缝的作用, 同时也具有足够的抗疲劳能力。
3.3 级配碎石弹性模量建议值
规范JTJ014-97表D2提出符合级配要求的级配碎石上基层, 抗压模量取值300~350Mpa。本文建议保留这一取值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档次400~500Mpa, 以供设计选择。选用400~500Mpa的条件如下:
空隙率为20±3%条件下级配符合紧排骨架--密实原则的同时, 现场有包括装备与施工技术两方面在内的较高的压实工艺水平, 达到振动压实标准的0.98。
级配碎石为上基层, 应有强度较高的以稳定粒料为主的半刚性底基层。
4 柔性基层与半刚性基层的优化组合
由于柔性基层具有较大的变形, 其自身的破坏主要在反复荷载作用下, 当累计残余变形达到一定值, 路面会产生沉陷或车辙, 这种残余变形是路基和其结构层发生塑性变形的综合反映, 它不仅同荷载大小、作用次数、应力水平、应力历史、密实度、级配的性质等方面有关。故传统的级配碎石由于主要应用在底基层, 而受各种影响因素, 其强度较低, 路面破坏往往表现在变形量过大而影响整体强度。
如将柔性基层设置在刚度较大的半刚性基层之上, 由于半刚性基层的变形较小, 对柔性基层的变形起到了约束作用, 同时通过级配的调整、施工工艺的提高等, 使其强度参数得以较大的增加, 则路面结构的应力分布、受力等与传统的柔性基层结构受力状态有所不同, 故可通过柔性基层与半刚性基层的优化组合, 提高路面的使用性能, 减少路面的早期病害。
5 结束语
柔性基层与半刚性基层优化组合的路面结构仍然体现了强基、薄面的设计思想。首先, 振动压路机的普遍使用与控制技术的发展, 为提高级配碎石工程质量创造了条件;其次, 由于沥青材料的供应与施工设备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更由于高速、重载交通对路面结构化使用性能与功能性使用性能的全面要求, 用沥青修筑基层的技术-经济条件已经具备, 因此在富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建设与使用经验基础上, 发展两种基层结构优化组合是技术进步的必然, 并有必要加快完善和系统配套。
摘要:半刚性基层具有许多优点的同时, 存在排水不良、反射裂缝等不足;而柔性基层则反之。通过改革柔性基层传统的材料与工艺, 实现柔性与半刚性基层的优化组合。从重交通对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相互矛盾的要求, 通过提高柔性基层质量, 提高柔性基层的模量, 以减少沥青路面的疲劳裂缝, 实现柔性基层与半刚性基层的优化组合。
关键词:柔性基层,半刚性基层,级配碎石
参考文献
[1]沙庆林,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现象及预防,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1.
[2]李建东, 等.半刚性基层减裂措施的探讨.天津公路, 2001.
[3]邓有左, 等.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开裂原因及防治措施.公路, 2001.
基层研究生会 篇2
围绕“四个全面”定位定向,对照强基本、提功能要求,基层党建工作还存在一些不符合、不适应、不协调的现实问题,突出表现在:
1、观念更新不够,思想认识上仍有偏差,缺少真抓实抓严抓的政治自觉。认识上不来,行动就跟不上。“总开关”问题不解决,抓工作就会失去方向和目标。客观来讲,面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尤其是其主要负责同志对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有个全新的认识,抓主业、强主责的意识明显增强。但受传统惯性思维和片面政绩观影响,在实际工作推进过程中,还存在着站位不高、认识不深、观念不新的问题,影响着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发展。一是“核心论”认识不足。发展是中心,党建是核心。从“伟大工程”到“全面从严”,我们党把加强自身建设纳入“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提升到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同步推进。但实际工作中,不少同志还没有真正把党建工作放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层面上去审视、去研究、去定位,缺少理直气壮抓党建的政治底气。二是“基础论”观念不牢。作为伟大工程的基础性工程,抓好基层党建工作意义重大。正如习总书记所强调,是“长远之计、固本之举”。但由于抓基层打基础工作贵在经常、严在细节、好在实处,效果显现有其潜在性、周期性,不仅需要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更需要足够的耐心和韧劲,相反不少地方和单位舍本求末、应景应点去抓,缺乏长远打算和整体规划,导致基层党建依然“欠账”太多。如县市级基层党建五年规划还是在近两年才启动的,也没有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三是“系统论”思维不够。新的常态下的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基层组织功能重置、机能重建、动能重构的新课题。特别是组织功能重置方面,强化“五个功能”,需要有效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但现实中,有的仍习惯从单向角度去思考问题,跳不出“就党建论党建”的圈子,缺乏多维度、系统化的思维方式,结合抓、统筹抓、系统抓的举措和办法不多,导致一些地方基层党建重点工作推进慢、见效慢。
2、责任目标不清,压力传导上仍有脱节,缺少考责问责追责的硬性规定。一是责任链条“失紧”。从横向层面来看,书记亲自抓、分管同志具体抓的责任意识明显增强,但由于“一岗双责”缺少硬性考评指标,班子其他成员履行党建责任内动力不足,对分管战线和联系点的基层党建工作过问较少、指导不力,影响到党委管党的整体效果。从纵向层面来看,“沙滩流水不到头”,对村(社)党组织特别是一些新领域基层党组织书记履职行责缺少有效监管办法,党建责任制“末端”压力传导不够。从联动层面来看,有的地方基层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坚持不够,党建办、基层办等组织协调机构形同虚设,过分强调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职责,党委其他部门共建责任目标缺少硬性规定,没有真正形成整体联动、齐抓共管的责任链接。二是考评问效“失真”。近年来,各地各级注重创新基层党建工作考核评价办法,但实际操作中,由于缺少对应的具体量化指标和衡量标准,落实效果难以考准考实,直接影响到考评“指挥棒”激励导向作用的发挥。有的地方简单采取“一把尺子”量到底,忽视不同对象客观条件的差异性;有的重结果考评轻过程管理,年终“一锤定音”,忽视平时跟踪问效,导致部分党组织对基层党建工作抓一阵放一阵、严一阵松一阵;同时,在具体考评环节中,仍采取听汇报、看资料、查台账等考核方式,忽视从现实基础和长远效益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评估,给弄虚作假留下空间,难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水准。三是追责问责“失严”。围绕党建工作责任制落实,各地各级建立健全了一系列配套制度,但实际运行过程中,对制度落实不到位、职责履行不到位等问题,缺乏及时有效地监督制约手段,追责问责机制还不健全,存在强考核、弱问责的现象。相比安全生产、综治维稳等工作,党建工作责任追究的刚性不够显现,在责任主体认定、责任范围界定、责任过失量度上缺少相应的党内政策法规依据。同时,在具体问责过程中,注重强调主体责任人的责任追究,相对忽视了班子其他成员连带责任的“拷问”,影响到“集体管党”合力的发挥。
3、全域谋划不多,整体推进上仍不平衡,缺少联动联建联创的工作氛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各类经济社会组织迅猛发育成长,拓宽了当前基层党建工作新的领域。实现“党的旗帜在每一个基层阵地高高飘扬”的目标,需要全域谋划、全面发力,统筹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但实际工作中,有的地方缺少通盘考虑,重农村轻机关、重传统领域轻新型领域、重实体轻网络,导致基层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仍有“盲区”和“空白点”。一是新领域党建工作相对薄弱。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独立自主性相对较强,一些业主担心“政治核心”冲谈了“经营核心”,习惯用直接经济效益衡量党建工作,带来这些领域党建工作“两难”问题,特别是一些个体私营企业和松散型社会组织,出现“前建后散、边建边散”的新问题。一些涉外或合资企业由于价值观、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的不同,基层党建工作渗透融合相对较难。同时,社会信息化的快速推进,“互联网+”党建模式、“网络党建”应运而生,对基层党建工作提出新的挑战。二是区域化党建推进进程相对较慢。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基层党建的工作重心更多转向新型社区,区域化党建成为必然趋势。区域化党建,强调的是共驻共建、共治共享、共推共创,但现实工作中,有的地方把区域化等同于属地化、全能化、行政化,单纯依靠社区党组织力量推动,缺少统筹党建、社会资源的有效机制和办法。三是城乡党建资源整合相对乏力。推动城乡基层党建均衡发展,需要引导更多的城市优势党建资源向农村流动。近几年各地深入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加快了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进程,但实际工作中,共建形式仍停留在给钱给物的帮扶上,存在“重现实轻长远、重输血轻造血、重显绩轻党建”等现象,信息互通、平台互联、服务共享等精准帮扶上还显不够,在工作规划、组织建设、资源配置、教育管理、互助服务、考核评价等制度机制上研究不多,缺少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互融互动性是城乡共建的主要特点,是实现优势互补的保证,但现实中共建双方多是“硬性配对”,交互帮扶的针对性不强,农村党组织大多把自己看成“弱势群体”,被动接受帮扶,助长了一些基层党组织“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4、推动创新不实,功能发挥上仍不突显,缺少提质提能提效的有机载体。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改革创新,着眼点应放在强化基层党组织“五个功能”上来,通过理念、制度、方式、载体的创新,提升政治引领、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但现实工作中,有的“为创新而创新”,搞“名词翻新”,提“空洞口号”;有的不顾各地差异,搞“一刀切”、“同步走”,缺乏深层次的创新,导致基层党建带有“指令性”“跟风性”,相反一些实际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一是组织设置优化不够。落实“两个覆盖”,既要全面,更要有效,关键要实现有效覆盖。但有的重新建轻调整、重组建轻理顺、重有形轻有效,习惯过去条块式管理模式植入组织,新领域一些党组织隶属关系多头交叉,出现“属地管不了、主管部门不便管”的现象。有的探索推行“大党委”区域化党建模式,但在完善组织运行机制、协调所属支部关系、延伸党小组设置上缺少制度规范,影响到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二是组织功能边界不清。省委提出“五个功能”,是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和服务功能细化、具体化。但现实工作中,有的“把基层党建当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基层组织服务功能有其局限性,边界“泛化”、定位模糊,相反容易造成服务的虚化。有的对委托基层代办事项缺少规范,带来基层党组织“过度行政化”的倾向,好事实事抢着办,难事急事推给基层。有的片面强调基层组织服务功能,忽视群众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教育引导,甚至对基层一些歪风邪气也不敢斗争,弱化了领导核心、政治核心作用。三是组织活动方式不新。外部环境的改变,需要党的组织活动方式转变。但长期以来,一些基层党组织不能适应新的变化和要求,其活动内容和方式大多沿袭传统的周期规律和固定模式,缺乏应有的活力、动力和吸引力。不善于借助新媒体技术来推进组织活动方式的创新,实现组织活动的信息化,加强和改进党员经常性教育管理,创新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有效形式。
关于基层群文创作的研究 篇3
关键词:基层 群文创作 指导 研究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的观念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精神文明建设在现代社会的总体建设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我国基层群文创作也出现了较为典型的现代特点,质量较好的作品数量不断增加,基层群文的创作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基层群文创作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较多的问题与机遇,因此对其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1.基层群文创作的基本原则及特点
群众艺术表现了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高度的写实性及艺术性,其无需华丽的表现技巧,而需要作品充满了纯朴、真挚的情感。根据上述基本基本特点,在群文创作上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即为贴近群众生活原则。纵观近年来的各种优秀作品,基本上都是以该原则为指导而创作的。因此,在选择材料是就需要进行认真的甄别,并有目标的筛选。为了提高创作人员的生活灵感,应积极组织作者进行各类活动,深入群众生活,对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观察、研究,发现其亮点,创作的作品才能更加自然、真挚、和谐,观众也更容易接受,产生共鸣[1]。
群文创作是还需要将创作材料进行深度加工,使之具有鲜明的特点,提高其艺术性及观赏性,具体需要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娱乐性强 群众文艺作品的受众是基层人民,该类人群对于身边的热点事物或者喜闻乐见的现象较为关注,因此,群文的也需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娱乐性强的特点;②教育指导 群众文艺作品的主要作用在于提高人们群众的思想觉悟、精神文明素质,鼓舞及教育人民等,因此其需要具有一定的教育指导性;③艺术传承 群众文化来源于基层,集中了许多优秀的民间艺术,其作用之一就是将民间艺术进行即在并传承,因此具有传承性[2]。
2.基层群文创作的建设
2.1创新组织方式
群众创作的组织方式较为丰富,包括培训班、舞蹈讲习班、组织调演、文艺晚会、文艺汇演,各个单位还可以进行联谊,举行各类比赛,规模小的组织形式可以是社区之间的联谊,各类比赛活动,或者以家庭为单位的娱乐活动。通过多种组织方式进行各类舞蹈活动,扩大演出队伍规模,充分调动各个地区的文化馆的人才作用,发挥出基层舞蹈爱好者的积极性,使培训、排练、演出有机结合起来,不断的提高舞蹈队伍的专业素养[3]。在科普教育上,也需要加大力度,重视青少年的舞蹈知识教育,发掘其舞蹈意识,培养兴趣爱好,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及审美情趣[4]。
2.2机制创新
群文创作的机制创新是保障各项群文创作活动有效进行的基本保障,激发创作人员的热情,具体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人才選拔机制创新 文艺人才具有较多的特殊性,学历、资历、年龄等因素,均不能成为评价群文创作人员的标准,许多创作人员并没有相应的专门学习经历,也并非科班出身,但是依旧能够创作出较为优秀的作品,因此需要创新群文创作人员的选拔及使用机制,不局限于学历、身份、年龄等因素,而需要更加重视人才的实际创作能力,还可以破格录取有实力的人员;②激励机制创新 现代的群文创作人员付了较多的心血、精力及时间,但是其回报却并不与其付出相匹配,造成了创作人员工作人情不高,因此需要创新激励机制,相关部门需要抽调专门的款项进行人才鼓励,充分调动人员的工作的积极性;③培训机制创新 选拔一定数量的人员进行深入的学习,派往专业的院校进行进修,定期进行联谊活动,加强创作者之间的交流活动,开阔视野,提升眼界并强化作品的深度。
2.4队伍建设
群文创作的队伍人员是各项精神文明活动的基础设计者,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该类人才出现了匮乏的现象,因此培养后备人才,努力建设群文创作队伍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具体方法有以下以下方面:①扩充人员 可以利用多种方式壮大群文创作队伍,如自行培养人才、与其他单位进行交流,引进人员等,优化人员机构,业务人员也需要充分发挥其主力作用,提升队伍的整体创作能力;②资源整合 将各类文艺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充分利用该类资源,提高创作队伍人才的多样性,如成立曲艺家协会、摄影家协会、美术家协会、舞蹈家协会、音乐家协会等,提高专业性;③发挥优势 许多已经退休或者退居二线的艺术工作者具有极为丰富的创作经验,可以组织该类人员对创作队伍进行培训及指导,互相交流,传授经验等,不仅能够学习到相关的创作知识,也能够学习到老一辈艺术工作者的艺术态度及价值观[5]。
3.总结
我国基层的经济在处在快速的发展中,经济形势的变化也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等有了显著的变化,需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素质文明,基层群文创作即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本文即从一般的角度分析了基层群文创作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几点意见,具体的实践活动还需要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的各类人员全面掌握当地人民群众的基本情况,包括数量、年龄结构、综合素质水平、地区风俗习惯等,探索出科学的基群文的创作方式,并在不断的活动中适当调整,构建和谐社会,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素养,保障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丽芬.浅谈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民营科技.2010(11):186.
[2]罗市敏.浅谈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与队伍管理[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0(04):286.
[3]郭利珍. 浅谈基层群文创作的可持续发展[J].大众文艺,2010(14):91.
[4]邹志生,邹慕晨.对文艺创作偏离文化建设主旋律现象的分析[J].理论月刊,2010(03):12.
基层OA系统研究 篇4
1 OA系统设计构想与目标
1.1 OA系统特性
OA系统涵盖单位内部主要日常公务、事务工作,是行政管理的主要工作平台、数据中心和信息交流平台。我在多方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其它已有的建设经验,没有一味地“贪大求全”,而是遵循“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扎实推进”的工作思路,先上OA系统项目,而后逐步建设“数字化办公”的其它子系统,最后完成打造“无纸化办公”的任务。因此,在考虑OA系统具体设计时主要强调了系统的如下特性:
先进性:采用的技术既要反映当今技术的先进水平,又要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主要体现在技术先进和结构先进两个方面。
扩展性:采用主流的软件体系,基于构件的软件设计思想和迭代法,保证系统的高度可扩展性;网络建设在采用先进技术的同时,更要注重该技术的成熟性,选择的技术符合国际标准,与主流厂商产品及网络技术可兼容。
实用性:确保系统功能实用、操作简单、易学易用,适合各类人群。系统将提供统一的界面入口,使得用户能够一打开页面,就可以方便地查看主要工作动态,有哪些待办的工作事项,并可点击立即开展工作,而不需要在不同的系统之间来回切换和寻找待办的工作。
集成性:系统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与数字化办公平台系统的集成,与办公自动化系统的信息交叉点。在数据的编码、认证的过程和信息发布的方式上,按照常规的、基础的规范进行。将来数字化办公应用平台建成后,可以方便的集成OA系统,避免大规模的二次开发和改造。
1.2 OA系统目标
目标之一是满足单位内部各级工作人员高效率处理日常事务的工作需要。在提供的自动办公平台上,应当自动完成以往由人完成不需要思考但需要花费时间的工作以及按规定程序完成的简单重复工作,减少需要工作人员传送实物的过程,最大限度地避免人工操作。采用合理的工作流方式处理影响工作效率的各个环节,有效的协助各岗位人员顺利完成各项工作。OA系统能够提供监督功能,为部门之间实现真正的协同工作提供保证,使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更加简单方便,并通过系统的建设促进工作方式向科学化和合理化方向转变,进一步提高办公效率。
目标之二是满足远程办公自动化的工作需要。根据本单位部门设置的特点,各平行单位及上下级单位间距离都较远,造成平时日常办公极为不便,工作效率也很低,对OA系统的要求极为迫切。因此,我设想建立基于Web标准开发,采用完全B/S应用模式的OA系统,直接实现当前局域网内的远程办公。
2 OA系统设计方案
2.1 OA系统软硬件平台的选择
由于OA系统的总体设想与分步实施建设“数字化办公”的工作思路,必然要求软件系统平台必须是先进且成熟的技术,因此我们选择Lotus Notes/Domino作为OA系统工作流平台,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思考:
1)Lotus Notes/Domino可以高度集成各类信息资源,包括个人办公软件、数据库应用软件、ERP软件和WEB应用程序。主要的联结工具有:DECS、Lotus LEI、ESB和与WebSphere共用的开发工具包等。
2)Lotus Notes/Domino拥有丰富的增值应用软件,可以帮助建立知识门户和基于知识管理的第三代OA系统,管理高校档案,实现网上会议和远程办公,集中收发传真,快速定义工作流。
3)Lotus Notes/Domino具有良好的外在接口,以后可以直接通过Lotus接口进行电子政务的二次开发,也可以通过Lotus进行以后的协同网站的内容管理。
由于Lotus Domino本身是跨平台的,它能在多种平台上运行:Windows NT、Windows2003、Aix、Solaris、Linux等,在不同平台上运行不需改动或重新编译。因此在搭建OA系统的过程中,在硬件平台的选择上我们采用一台IBM主服务器和一台备份服务器的方案。
2.2 OA系统软件设计
OA系统,主要体现为一系列的工作流程处理,在工作流系统设计中,参考了国际工作流管理联盟(WFMC)建议的工作流参考模型,充分利用Domino Web技术进行开发,结合办公程序的具体实际,整个系统设计中体现灵活性,网络管理员通过页面工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定义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2.3 OA系统功能的设计
根据事先征求的单位内部各部门对OA系统的需求情况,结合自己积累的开发、实施OA系统的经验,因此在设计OA系统时,充分考虑现有技术和业务需求的统一,当前应用与长远变革的统一,业务实现与制度管理的统一。系统设计的主要功能包括:公文管理、日常办公管理、系统管理等几部分,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3 OA系统设计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3.1 OA系统安全问题
由于OA系统采取集中存放、统一管理数据的方式,因此信息安全至关重要,从项目刚开始便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我们试图从不同角度建立多层次的安全控制体系。
从物理层面上,对系统所在环境、设备及数据进行安全保护。即对主要设备的防盗、防毁、防电磁辐射泄漏、防止线路截获、抗电磁干扰及电源保护等,通过严格管理及提高员工的整体安全意识来实现。为保证信息网络系统的物理安全,除在网络规划和场地、环境等要求之外,还在防止系统信息在空间的扩散上做了一些工作。
在网络层面上,对网络的边界都安装了防火墙,并需要实施相应的安全策略控制。另外,根据对外提供信息查询等服务的要求,为了控制对关键服务器的授权访问控制,并把对外公开服务器集合起来划分为一个专门的服务器子网,设置防火墙策略来保护对它们的访问。
在操作层面上,为了加强系统的安全管理,根据网络的业务和服务,我们采用加密技术、防病毒技术、以及对各种应用服务的安全性增强配置服务来保障网络系统在应用层的安全,并重点在病毒集散地发作频繁的网络邮件/群件系统及文件服务器上部署防病毒保护设置。
3.2 OA系统用户认证问题
OA系统的认证过程,可以经由统一身份认证系统进行认证登录,实现SSO功能。即用户可以直接从办公系统登录,也可以从信息门户登陆后,通过门户上OA入口进入OA系统,在此过程中,无需再次输入认证信息,实现单点登陆。对于相同的用户,只需要记忆一套用户名和口令即可通行于其它门户与OA之间,其使用权限也预先设定。
不仅如此,建设后的OA系统还要求支持后续与第三方手写签名、电子印章控件的集成。OA系统自身嵌入了业界成熟的、通过公安部检测的中间件――iWebOfficeSign全文批注中间件、iSignature电子签章软件,主要应用iWebOfficeSign全文批注控件实现办公自动化文档全文批注、在线编辑、保存、痕迹保留、手写批注、B/S数据实时交互、支持原痕迹稿件、模板套红定稿和标签管理等功能;可以利用iSignature电子签章软件为客户文档提供完整性保护,采用第三方CA认证机构的数字证书,以标准的散列算法(HASH产生文件内容数字摘要,确保电子签章和被签文件紧密绑定,提供安全可靠的文档保护。
3.3 OA系统集成问题
OA系统与门户的集成主要是考虑到需要选取一些全局性的公用功能集成到门户上,并为OA用户在门户上提供一个访问入口,通过这个入口,可以直接进入OA系统。具体来讲,在门户上提供访问OA的入口,并且这个入口只针对OA用户开放:即OA登陆门户后,在页面上显示这个入口,并可以通过这个入口进入OA系统中,整个过程不需要再次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而对于非OA用户,在登陆门户时,页面应该不显示OA入口的链接。此外,我们在OA系统中预留其他接口,支持将信息门户对OA系统其他页面的集成。
在推进OA系统的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OA系统三分是技术,七分靠管理,关键是积极促进各级各类管理人员更新观念,转变习惯,同时逐步建立了一支包括系统主要负责人及部门网控人员在内的系统管理队伍,制定OA系统运行的规定及一整套实施细则。
参考文献
[1]Riggsby M.Lotus Notes和Domino R5应用程序开发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2]Brown K.Lotus Notes与Domino5实用大全[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3]杨小平,谢红,聂慧静.Lotus Domino/Notes项目案例导航[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4]卫军,夏慧军.EXTJS WEB应用程序开发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5]龙马工作室.ASP+ACCESS网站开发实例精讲[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基层组织和谐研究报告 篇5
一、*县吐峪沟乡农村基层组织现状
一是农业人口和维吾尔族人口偏多。吐峪沟乡7个行政村,33个自然村,拥有人口2.4万人,其中维吾尔族人口22047人,占全乡总人口91.8%,农业人口23810人,占总人口的99.2%;二是人均拥有耕地面积少。全乡耕地面积41720亩,人均占有耕地1.75亩。实际上土地资源分布存在不平衡现象,如吐峪沟村,人均只有0.5亩耕地;三是主产业带动增收空间渐窄。由于受缺水因素及农业科技含量不高等因素制约,做为农民增收主要渠道的葡萄产业存在萧条趋势,加之农产品市场疲软和农民主要发展制干葡萄,所以增收空间渐窄,有的甚至还存在下滑趋势;四是农村经济新增长点发展快,并有望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如全乡设施农业发展已达到1780余亩,旅游业资源开发热潮逐步兴起,都给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五是二、三产业相对滞后。受农村经济发展迟缓的影响,农民的消费水平偏低,二、三产业发展较其它乡镇相对滞后,全乡搞二、三产业的农户共203户,仅占全乡总户数3·96%;六是贫困人口较多。吐峪沟乡有自治区级贫困村3个(现合并为1个行政村),享受低保待遇的243户,共245人,收入870元以下的646户,2760余人。
二、吐峪沟乡党委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探索与实践
1、以基层组织建设和稳定工作为主线,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提供组织保证和政治保障。
基层组织建设和稳定工作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没有坚实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没有安定祥和的社会政治环境,构建和谐农村根本就无从谈起。为此,乡党委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采取五项措施,抓好基层组织巩固工作:一是加强乡党政班子自身建设,对班子成员合理分工,充分发挥班子成员的集体智慧,集体研究,集思广益、集体决定,同时,从强化干部宗旨意识和提高乡党政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及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的角度入手,实行科级领导干部月初制定工作计划、月末评审制度,以推进各项工作和各项制度的落实力度;二是配齐配强村级班子,针对工作力量薄弱的泽日甫村、吐峪沟村、潘碱坎村、麻增坎村四个行政村,采取调查、走访、座谈、民主评测等方式,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为上述四个村配备了支部副书记,同时从机关选派得力骨干分派到全乡7个行政村担当党建联系员,使行政村工作力量得到加强,各项工作迅速有了起色;三是狠抓学习制度落实,通过学习武装乡村干部头脑,提高乡村干部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四是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进性作用,通过农民党员挖掘和总结民智民力,把农民群众团结在党组织周围,推动基层组织决策上台阶、上水平;五是转变干部作用,要求乡村干部主动深入基层,了解掌握群众关心的热难点问题。今年以来,共为群众解决热难点问题31件,办好事办实事17件。
同时,乡党委还以平安建设为契机,层层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继续巩固“十户一联”群防群治体系,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并有效发挥宗教人士这一特殊社会平台的作用,利用宗教人士向群众宣传移风易俗及科学技术等,努力营创安定祥和的社会政治环境。
2、以农村经济发展为中心,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经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吐峪沟乡党委在结合乡情实际的基础上,着力构建“三大基地”,利用基地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是建立万亩西甜瓜早熟基地。根据全乡水资源匮乏的实际,树“军彩基地”为龙头,实施“龙头带基地、基地带书记、书记带党员、党员带农户”工程。目前,全乡设施农业发展面积已达1780亩,农民上交设施农业发展保证金已达32万元;二是打造文化旅游基地。以吐峪沟大峡谷旅游开发为契机,结合麻扎村荣获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积极引导、鼓励周边群众参与旅游业开发及发展饮食服务行业,并两次组织农民赴喀什、和田等地观摩学习经验。目前,在大峡谷景区周边已建成农家坊民情风情游1家,经营民族特色餐饮20余家;三是建设节水农业发展基地。按照县委、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大力宣传推广低压管道及膜下滴灌节水措施,仅2006年以来,全乡完成低压管道铺设31公里,膜下滴灌745亩。此外,乡党委还成立科技推广普及队伍,定期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或现场实践培训。同时,把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主渠道,开展了3期农民工岗前就业培训班,培训农民工131人,并大力协调本地种植大户使用本乡剩余劳动力。今年以来,已外输内转劳动力2920人次。
3、以“三级联创”为总抓手,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提供机制保障。
乡党委把“三级联创”做为农村工作的总抓手,认真落实《农村党员干部定期教育培训制度》及《后备干部的培养力度》、《发展党员工作制度》。近三年来,举办党员干部培训班15期,培训党员干部790人次,并实施“双培”工程,三年来共培养乡村两级后备干部47人,发展党员128人,结合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探索农村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建立了《农村党员设岗定责管理办法》等系列发挥农村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着力把党员干部建设成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主力军,以此不断推动“三级联创”工作深入开展。同时,建立健全了《吐峪沟乡行政村民主管理制度》、《村民“一事一议”制度》、《“民主日”活动制度》等农村基层组织民主管理机制,要求行政村“两委”班子认真做好村务财务公开,对村级组织实行规范化管理,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对村级重大事务进行民主决策,并取得了实际效果。
4、以抗震安居工程建设为契机,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铺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基础。
抗震安居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也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为了维护好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完成好县委分配的抗震安居建设任务,乡党委一方面多方协调,为建房农民解决资金及建房材料上的困难,一方面组织农村党员义务帮扶建房农户,解决建房农民用工难和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乡党委还结合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大力整治脏乱差的农村环境。仅今年以来,完成了8个村民小组的人畜安全饮水工程改造,修建乡村道路31公里,在村组周围植树1131亩,并且完成了吐峪沟村建房新址的整体规划和道路建设,使建房新址初显新农村风貌。
5、以化解矛盾为着力点,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打牢群众基础。
吐峪沟乡群众上访曾经十分频繁,党群干群关系一度极为紧张,为了转化党群干群关系,转变群众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乡党委主要采取以下做法:一是乡党政领导干部主动到基层调查矛盾和了解群众的热难点问题,并竭力解决。如协调石油公司在苏巴什村建立加油站,解决了苏巴什村民加油难的问题,化解了吐峪沟村油地索赔纠纷等,仅今年以来,乡党政班子通过主动深入基层了解并解决群众热难点问题27件;二是加强信访接待工作,如解决了遗留长达七年之久的潘碱坎村村民薛培吉的借款问题;三是认真解决贫困群众的生活窘迫问题,一方面是在重大节日前解决困难群众的过节难问题,一方面是动员机关、站所、教师及广大党员对贫困户进行捐助或给予智力上的扶持;四是加大对农民群众的宣传教育力度,如开办农民工岗前就业培训班,组织有致富意识的部分农民外出观摩学习经验、下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宣传单,并开展农民培训班。20*年至今,共培训农民5710人次,有力地促进了农民群众观念的转变和思想的解放。
三、影响基层党组织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因素及形成原因。
1、三种资源的缺乏
首当其冲的是水资源的极度匮乏,成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最明显的制约瓶颈。吐峪沟乡地下水位下降十分明显,突出表现在吐峪沟乡下游行政村。据测算,地下水位以每年7---12米的速度下降,局部地带甚至达15米以上。由于地下水位下降迅猛,部分村组几乎连年打井和更新,不仅造成农民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农民负担的增多,更严重的是随着新井不断多,水量却越来越少。因此,吐峪沟下游行政村尤其是潘碱坎村濒临着水资源断绝的实际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群众的生计问题,更给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带来了直接阻力。
其次是农村人才资源的短缺。由于吐峪沟乡生活和工作条件相对较差,干部多不安心在乡工作,退伍军人及大中专毕业生也不愿意回乡,纷纷奔向城市择业。据统计,全乡每年至少有40名以上大中专毕业生,但截止目前,留在农村的大中专毕业生及退伍军人仅有39名,而且有的已娶妻生子,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村生活,失去了理想信念。同时本地一些稍有致富技能的人也选择外出务工创收。由于农村留不住人才,选人用人大多属于“瘸子里选将军”,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无奈。
第三是土地资源的缺乏。土地是农民的生命线,但吐峪沟乡人均只有1.75亩耕地,在吐峪沟村人均只有0.5亩耕地,在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科技含量较低的情况下,人均占有耕地少直接影响着农牧民的收入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
2、干部能力普遍较低
一是大多数干部思想不够解放,习惯于行政命令,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去思考问题,工作方式方法局限于思维定势,不善于抓住工作重点,不善于抓住问题本质,因此虽忙得不可开交,但多属疲于应付,工作局面却始终维持旧面貌;二是部分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责任心不高。习惯于安于现状,习惯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工作上缺乏应有的激情和热情,缺乏扎实的工作作风。有的干部虽然有工作能力但却不愿释放,有的则处于“拨一下动一下,不拨就不动”的工作状态。就其本质上来说还是没有树立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机关、站所干部文化程度虽然较高,但所学专业大多跟农村工作有出入,实际工作能力距服务“三农”,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四是村组干部工作能力普遍不高。在调查中统计,有80%以上基层干部感觉工作不好干,太累太苦却没有工作成绩,有近20%的村组干部感觉难以应付农村工作。在全乡127名村组干部中,有致富能力的仅有12名,具备“双带”能力的村组干部只有3名。
3、农牧民思想观念保守
主要体现:一是农牧民观念落后保守。如一些维吾尔族群众一天要做五次“乃玛孜”,把对幸福的追求依托在“真主”身上,而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一些贫困户不珍惜乡党委、政府联系的务工机会,私自逃走或酗酒、赌博,造成不良影响;二是由于素质偏低和观念的狭隘,农牧民接受新知识、新科技速度十分缓慢,有些农民甚至对新事物、新技术存在排斥心理。如吐峪沟乡农民水资源缺乏已十分苦恼,但在乡党委、政府宣传上级党组织优惠政策和推广膜下滴灌等节水设施时,多数农牧民不接受、不支持,不愿交纳只需要承担小部分的节水设施建设资金;三是部分农民缺乏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如一些农民群众间发生纠纷,宁愿采用争吵斗殴的方式,也不愿用法律武器,有的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4、民主政治建设滞后
一是行政村“两委”关系协调不顺,如个别村支部事无巨细都要干预,使村委会发挥不了作用。个别村“两委”表面上一团和气,背地里相互拆台,遇到矛盾和问题相互推诿扯皮;二是村民的自治意识十分淡泊,占80%以上的群众对村组重大开支不知情,40%以上的农牧民党员没有参与村内重大事务商讨和研究,一些村组干部直接保管理财小组印章,随需随用,使理财小组职能作用得不到发挥,从而造成村组财务管理混乱,引起群众不满;三是村务公开不规范,不细致,而且群众最为关心的自然村财务开支没有纳入村务公开范畴。
5、农村经济基础十分薄弱
主要体现:一是行政村集体经济积累较为薄弱。对“五个一”工程,多数行政村仅落实了一块地,个别村甚至连一块地都没有。农村税费改革后,行政村主要收入来源掐断,村组干部工资单纯依靠转移支付拨付,在全乡7个行政村中,只有苏巴什村集体经济积累突破5万元,其余行政村集体经济积累都不高,甚至还有个别“空壳村”存在。因集体经济积累薄弱,农村基层组织普遍存在“无钱办事”的问题;二是农民增收空间十分有限,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不前。受农业用水紧张,农产品市场疲软等因素影响,农民增收幅度非常小,有的甚至出现负增收和返贫现象,出现了部分农民因种不起土地而土地摞荒现象。
6、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不趋合理
一是党员队伍结构不趋合理,年龄普遍老化,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全乡共有党员913人,其中35岁以下134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02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493人,党员队伍结构的不趋合理间接影响了基层党组织构建和谐社会有序开展;二是农村党员致富能力不强,在全乡621名农民党员中,有致富能力的有19名;三是部分党员宗旨意识淡化,没有按照党员标准要求自身,混同于一般群众,有的甚至落后于群众,造成党员在群众中威信不高。
以上种种,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要求极不适应,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吐峪沟乡特殊的环境和现实因素。一方面,吐峪沟乡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自然条件差,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也相对落后,缺乏拴心留人的工作环境气氛,因此造成农村人才缺乏,干部不安心。一方面吐峪沟乡宗教氛围相对浓厚,伊斯兰教又与维吾尔族群众生活联系紧密,加之信息渠道不畅通,造成农牧民群众思想不解放、观念保守落后。同时,吐峪沟乡干旱缺水的自然环境以及农田基础设施的薄弱,使自然灾害肆虐,从而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教育管理不善因素
一是基层党组织不重视教育培训工作,教育形式单一乏味,激不起干部群众学习的热情,造成干部党员群众的整体素质一直处于“原地踏步走”的状态;二是制度建设不完善,如《干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推荐干部、党员责任追究制度》《干部工作激励制度》等制度不健全,而现有的一些制度也落实不力,如《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创建工作督查制度》等系列制度,造成农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作风不实,农村基础性工作不牢固;三是选人用人不当。把一些作风飘浮、工作能力不强的干部选拔任用到重要岗位,不仅影响到其他干部的积极主动性,也影响到党的群众基础,引起党群干群关系的恶化。
3、经济发展缓慢的因素。
由于吐峪沟乡农村经济发展停滞不前,一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虽然迫在眉睫也无力开展,造成党组织在群众中威信不高,凝聚力不强。同时,农村经济发展的缓慢也造成农牧民消费水平偏低,使农村市场缺乏活力,二三产业发展滞后,乡镇企业先天不足,造成农牧民增收渠道单一,一部分农牧民群众只好瞄准外出务工养家糊口。
4、主观因素。
一是一些干部自身素质不高,对自身的要求不严,不愿意在工作上花费时间和精力,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任你如何加压使力都始终保持巍然不动,导致基层党组织的安排部署落实不力;二是农牧民思想观念的保守,导致基层党组织推行新思路、新技术面临诸多困难,有少数群众甚至认为基层党组织的新思路和推广的新技术是多此一举、无故找茬,是给农民添乱添累,所以故意与基层党组织“对着干”;三是基层党组织距构建和谐社会条件有些先天不足,如部分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不高、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模糊、领导农村发展经济的能力不强等等,都制约着基层党组织构建和谐社会的顺利进行。
四、提高基层党组织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的对策及建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从另一方面来说,基层党组织是党与群众、政策与实践之间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战斗堡垒和源头活水,只是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才能推动农村和谐社会的不断实现。对此,我们认为应着力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构建能力。
(一)提高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能力。
1、加强基层党组织班子建设。
一要优化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结构。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和干部“四化”方针,把政治上靠得住、作风上过得硬,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选拔到基层领导岗位,尤其是要选准配强党政“一把手”和村“两委”负责人。在班子配备时要注意从全局出发,合理搭配,突出改善领导班子整体结构,特别要注意增强懂经济和有驾驭经济能力的班子成员,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能的效果,不断增强班子的整体功能。同时,对于工作业绩平平、宗旨意识淡泊、群众反映差的干部要坚决调整;二要以坚持不懈的学习为手段,夯实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的理论文化基础,切实解决一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安于现状、视野狭窄和本领恐慌的问题,培育基层领导干部开放宽广的世界眼光,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增强执政求进的意识和能力;三要以贯彻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建设团结协作、和谐有力的领导班子。在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完善党组织决策机制,健全决策前、决策中、决策后的沟通协调和成效反馈机制,营创民主、友好、竞争、融洽的干事氛围,并在此氛围中把领导干部个人的能力整合为领导班子的整体合力,增强班子的整体功能,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在行政村则要理顺“两委”关系,强化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建立村党支部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
2、加强基层党组织党员队伍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仅靠基层干部是很难承担构建和谐农村的重担,只有把基层党员的的优势利用起来,与基层干部形成工作合力,才能为和谐社会提供不竭动力:一要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强化对党员的教育培训。要改进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党员进行分类分层教育,通过远程教育、党校培训、实地学习等多种教育形式,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前瞻性,使教育工作充满鲜明的时代气息,使基层广大党员在教育培训中成长为实用人才、致富能手,成为自觉自觉践行“三个代表”的典范;三要健全党内生活制度,并充分利用基层党员在思想上、感情上贴近群众的优势,激活党员发挥作用的工作机制和考评机制。同时,基层党组织要对党员政治上给予关怀、物质上给予扶持、生活上给予关心,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坚定为群众服务的信心,也带动和影响更多的先进分子向党组织靠拢,使基层党员队伍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力军。
3、村基层党组织设置。
要改变过去那种单纯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立党组织的做法,根据市场经济和产业化建设的需要,按照“就近、方便、服务经济、发挥优势”的原则创新当前农村党组织设置。一是根据农村经济分类,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条上,成立行业协会及协会党组织,形成“支部+协会”的发展模式;二是可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及党员数量的多少,按照50名党员以上可成立党总支、100名党员以上可成立党委的要求成立党组织,下辖产业党支部,产业党支部再按照活动单位和党员居住集中情况成立若干党小组,从而在行政村形成三级组织管理网络,保证农村党组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既全面覆盖,又便于管理,确保基层党组织常抓常新,充满活力。
(二)提高基层组织领导农村发展经济的能力。
贫困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的根本原因,而发展则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关键,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和谐社会是物质财富不断涌流的社会,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首先提高基层组织领导农村发展经济的能力,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一要走出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思维定势,吃透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立足乡情实际选准一条既能让本地资源优势和地域优势得到充分利用,又能使国家的政策得到用足用活、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二要跳出就农业抓农业、就有限的土地抓增收的窠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生态带动、项目带动、科技带动的致富之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条件,整合农村水土资源向大户集中,引导农民从土地中走出去,从事劳务输出、二三产业、综合养殖等行业,实现农民增收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双赢”;三要摒弃“小进则满,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培育龙头产业,实施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四要解除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后颈不足的困境。采取联系领导和单位帮扶、盘活集体固定资产等形式发展集体经济,解决基层组织“无钱办事”的问题;同时,上级党组织要加大对农村的政策、资金帮扶力度,实施工业带动、城镇带动等模式,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三)提高基层党组织维护一方稳定的工作能力
社会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谐社会根本无从谈起。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提高基层党组织维护一方稳定的工作能力。
一要提高基层党组织做群众工作的本领。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而思想政治工作是保持活力和催生动力的源泉所在。基层组织只有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妥善解决不同利益群体的群众问题,才能保证和谐社会建设落到实处。一方面要坚持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动力的唯物主义观点,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循序渐进的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有针对性地培育适用和谐社会要求的新型农民,有针对性地化解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问题,有针对性地挖掘群众的智慧、集结群众的智慧,推进基层党组织的决策更加贴近民意、更加科学合理。一方面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工作路线,以维护群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切实深入到群众中去,下力气解决群众关注的热难点问题,尤其是要解决好贫困人口的生活问题,采取物质扶贫、政策扶贫、信息扶贫、智力扶贫相结合的扶贫措施,使贫困人口尽快走出困境步入佳境。同时,基层组织要善于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发动群众、团结群众、组织群众,善于调动群众的积极主动性,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
二要建立一套及时反映社情民意的信息网络运行机制。可通过情报信息员、“两级”代表、党员、群众了解社情民意,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以保证基层组织及时了解影响稳定的隐患因素及群众关注的敏感问题,及时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三要增强引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本领。通过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加大教育培训等措施有针对性地淡化宗教氛围。同时,继续落实宗教人士定期学习制度,并在学习的方式方法及培训实效上下功夫,在加强宗教人士学习教育的基础上有效发挥宗教人士这一特殊社会平台的作用,并利用宗教人士引导农牧民群众开展群防群治,引导农牧民群众冲破墨守陈规的迂腐观念,树立求发展、用科技致富的思想意识。
同时,基层党组织还要做好综治常规性工作,整合农村维稳工作力量,防止出现各行其是、两张皮的现象,竭力营创整体联动的维稳工作格局。
(四)提高基层组织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能力。
农村基层体育组织改革研究 篇6
摘要农村体育基层组织是实现农村体育工作目标的关键。本文结合当下农村体育基层组织改革势在必行的趋势,对农村基层体育组织建设乏力的原因进行了阐述,提出了面向“十二五”,我国农村体育基层组织改革的思路及措施。
关键词基层组织改革
一、农村体育基层组织改革势在必行
农村体育的基层组织主要是指县级体育组织、乡镇体育组织和村级体育组织,它是实现农村体育工作目标的关键,为组织和实施农村体育计划的有力的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十二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支持、扶助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村应当发挥村民委员会、基层文化体育组织的作用,开展适合农村特点的体育活动。”根据郑文海2006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部分农村地区43%的乡镇没有具体分管体育事业的机构和人员;71%的乡镇没有社会体育指导员;高达69%的乡镇下属村委会没有负责农村体育的干部。[1]”显然,农村体育组织建设近些年来没有质的提高,很多问题依然滞留。罗宾斯说过:“制定良好的计划常常因为管理人员没有适当的组织机构予以支持而落空。[2]”如果不改变这种责任主体不明确,执行上无人问津、无源、无根的状态,农村体育的开展仍将维持在自发、无序、零星的初级状态。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精神生活要求的提高,体育健身的深入人心,农村体育基层组织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二、农村体育基层组织建设乏力的原因
(一)管理主体不明确、管理权限受限
在我国,农村体育活动组织的主要执行机构是农民体育协会,同时,还存着十几个监管体育的部门,比如,妇联、文化站、教育、民政等。在这样的大环境,我国农村基层体育组织建设就面临着一个“无人管理”、“多头管理”的局面,导致当下越权监管,交叉职责不清,责任落实含糊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形成无人管理的局面,使着农村体育基层组织的管理工作很难开展下去。
(二)组织建设投入多,回报少
农村体育事业是一项公益性的事业,它的公益性就决定了农村体育事业的“绝对支出”,但开展农村体育工作需要一定的人、财、物等资源做保障,就目前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看,基层政府的经费有限,需要投入的方面太多,分摊到体育方面的投入就更显不足了。
(三)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硬性的控制手段
在以经济建设为重心的市场条件下,农村基层政府的工作重心主要集中在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等方面,而对于投入大、见效慢的体育公益事业则受到了冷落。另一方面,在农村体育工作中还缺少一些硬性的控制标准和奖励措施。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两个法律文件来强化我国的体育管理体制,然而综观这两个文件缺乏明确的违规惩处细则,从而导致部分地方政府不会积极主动的去建设和健全农村基层体育组织。
三、面向“十二五”,农村基层体育组织发展的途径
(一)改革现行的农村体育管理体制,鼓励群众性社会体育组织的建设
首先在体育局下要设立一个子系统,专门负责农村体育事业的规划,增加具有体育管理经验和经历的人员编制,提高其工作力度和能力。其次要尽快建成农村基层的县(市、区)、镇(乡)、村三级体育管理网络机构,使国家的行政组织延伸到乡镇一级的文化站,并在行政编制上予以保证。
另一方面,政府要鼓励群众性社会体育组织的建设,加大这些组织的影响力,鼓励农民参加社会体育组织和各种体育协会,发展农民会员,培养农村体育骨干。
(二)广开门路,建立多元化的经费筹集体制
发达国家农村体育的发展经验证明,农村体育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在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由此各级政府必须引起重视,加大投入,以保证农村基层体育组织管理的正常运行。但是单靠政府的财政拨款犹如杯水车薪,所以应广开门路,采取“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的原则,建立多元化的经费筹集体制。
(三)加强对农村基层体育组织工作的检查和考核力度
首先,要在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中,增加体育统计指标的数量,如人均体育场地的面积、体育人口的比例、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等,来增加体育事业在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中的比重。其次,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完善的目标责任制。深入乡镇检查督促工作,举办体育法规和体育知识培训班。
(四)加强对农村体育组织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
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士和热心人士的支持和参与,要定期举办体育培训班,为农村培养体育骨干。在招考大学生“村官”时,可以考虑优先录取一批具有体育工作经验或者具备一定体育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大学毕业生,从事“村官”工作,会对农村体育工作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五)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的农村体育活动
农村体育管理工作中最直观的是农村体育活动,建设富有本地文化气息的体育活动,能够凝聚人心,推动精神文明的建设。乡镇可以结合本地民俗及留守居民的生活习性,开展农民乐于参与、具有本地特色的健身活动。
(六)加强农村基层体育组织与其他部门间的横向联系
农村基层体育管理机构的建设中,可以借鉴其他横向部门成功的经验和体制,形成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发展局面。比如可以借鉴嫁接目前农村文化管理机构的经验和体制,形成以“文”促体、以“文”带体、文体一家的农村体育工作新局面[3]。
參考文献:
[1]郑文海.乡镇社会体育组织及体育活动开展现状与对策[J].体育与科学.2006.17(6):62-66.
[2]郭朝阳.管理学(中国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65.
企业基层单位绩效考核研究 篇7
1 基层单位绩效考核具有的重要作用
绩效考核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是越来越重要, 它既是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的需要, 也是员工不断提高自身职业能力和工作绩效、促进个人发展的需要。企业基层单位通过绩效考核, 了解员工在工作中的业绩、能力、技术水平和道德行为等, 对员工进行综合评价, 判断其适合某种岗位, 对员工岗位和职务进行调整, 达到人尽其才, 才为所用。同时, 企业基层单位通过绩效考核, 比较客观准确的衡量员工的劳动数量和质量, 根据员工的工作绩效和行为表现, 做到公平分配薪酬奖金, 提高员工的收入。绩效考核还可以达到塑造员工的目的, 让员工知道自己取得的成绩, 找到自身存在的差距, 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 从而激发员工增强责任意识, 不断拼搏奉献, 努力完成工作任务, 提高工作绩效。员工的自我认识、改进和提高, 也能促使企业不断查找薄弱环节, 努力提高管理水平, 全面实现企业发展目标。
2 基层单位绩效考核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为了实现生产经营目标, 通常都在进行相应的绩效考核, 但基层单位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存在一些不足, 没有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作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对绩效考核认识不足, 理解不够。
在实际的绩效考核过程中, 企业和员工对考核的目的并不明确, 没有正确理解绩效考核只是一种过程和手段, 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经营发展目标和员工个人成长目标。把考核当作是检查指导工作, 做表面文章, 走过场, 对考核评价不重视, 表现为部分考核者不能严格按照标准进行考评, 重人情, 轻原则, 使考核评价结果不公正不公平。同时, 由于考核结果涉及到奖金分配问题, 与经济利益有关, 大多数员工认为考核的目的是为基层单位提供奖金分配的依据, 考核就是为了扣奖金, 考核目的单一, 员工就会有抵触情绪, 不支持, 不配合, 没有积极性。
(2) 没有建立科学的考核标准, 考核制度不健全。
从目前基层的绩效考核情况来看, 考核项目设置不全面不具体不科学, 比如把工作业绩作为绩效考核唯一标准, 而忽略了对工作态度和道德行为的考量。考核的标准设计过于笼统、简单, 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 没有针对不同的岗位人员制定相应的适合的标准, 导致考核者不能进行全面、客观的判断, 往往因人而打分, 造成考核结果不公正, 影响了考核的效果。在标准的设计过程中没有很好的采用上下结合、员工参与的办法, 没有对员工公开, 绩效考核指标的制定过程大都是上级下达的指标, 不能客观地反映员工的实际情况, 考核指标脱离岗位实际, 不能把握岗位的关键指标, 没有包含主要的工作内容, 指标制定后又不能根据现在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修订, 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同时, 考核制度的具体条款规定的不全面不具体, 需要改进完善。
(3) 没有形成有效的绩效考核反馈机制, 考核结果运用不到位。
企业基层单位没有建立规范的绩效反馈制度, 不能形成有效的反馈机制。一方面企业管理层认为考核结果是用来决策人事调配, 奖金分配的依据, 员工个人是否知晓意义不大, 没必要将绩效考核结果告知员工;另一方面是因为考核结果本身就带有考核者的主观因素, 担心会引起员工的质疑, 产生负面的影响。
基层单位绩效奖金的兑现大多采取平均分配的办法, 并没有将考核结果真正和个人绩效奖金挂钩, 导致部分员工不关心绩效考核的结果, 只要能拿到奖金就行。员工因无法知道自己在工作中的业绩、能力、表现等方面的考核情况, 不能根据结果进行改进、提升。绩效考核结果在岗位调整、薪酬管理、工作反馈和工作改进等方面运用不到位, 作用不明显。目前基层单位和员工大多都是被动接受绩效管理, 处于基层单位领导不重视, 员工不热心的局面, 使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员工的个人目标联系的不紧, 员工没有感受到压力、不能激发动机、鼓舞士气, 不能产生良好的效力。
3 做好基层单位绩效考核工作应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对于基层单位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和对策予以解决, 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对绩效考核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做好基层单位绩效考核首先要明确考核的目的, 其次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 对员工的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 增强考核结果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并加强与员工的沟通, 及时反馈和运用考核结果, 使绩效考核达到预期目的。
(1) 加强宣传和培训学习, 加深对绩效考核的理解。
绩效考核是为了提升员工的工作绩效, 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业绩和效率。要通过各种平台和手段加强宣传教育, 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学习, 加深员工对绩效考核的理解, 进一步明确考核的目的, 使考核者和员工明白, 绩效考核不是管理的目的, 不是为了扣奖金, 是要通过绩效考核打破在薪酬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真正实现按劳分配, 奖优罚劣, 奖勤罚懒。并通过绩效考核, 真实准确地找到员工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地加以整改, 促进员工改进提高, 不断的追求卓越, 保证各项工作持续平稳发展, 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要提高考核者的素质和水平, 强化责任, 规范操作, 确保考核结果真实、有效, 为企业管理层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为各单位下一步工作计划的制订与实施提供有效的依据。
(2) 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 完善绩效考核工作制度。
绩效考核标准是绩效考核的核心, 所以制定标准显得非常重要。在确定考核项目时, 应结合企业的目标和员工的工作内容, 要符合实际并且全面、具体、科学。比如在工作业绩方面可设置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和改善创新等项目;在工作能力方面可设置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发挥等项目;在工作态度方面可设置敬业精神、积极主动性、工作责任感、劳动纪律性和团结协作精神等项目, 同时把道德诚信等纳入考核评价的项目中。在考核项目上要合理分配分值, 根据项目的重要程度确定相应的权重。项目确定后, 要根据企业的生产工作和各岗位特点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 考核标准要体现客观原则, 要以事实为依据, 客观地反映员工的实际情况。考核标准要体现自主原则, 各单位可根据自身的生产工作和岗位特点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 形成单位的考核实施细则, 生产、辅助生产和后勤服务等岗位均有对应的考核指标。考核标准要体现公开原则, 考核标准要根据具体的工作分析来考虑, 先从各岗位的职责入手, 了解各岗位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技能以及要达到的状态和行为规范, 让岗位员工参与到工作分析中来, 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考核标准要体现公平原则, 对于同一岗位的职工制定统一的标准。总体来讲, 制定的考核标准不能是是而非, 模棱两可, 表意不清, 应该尽量是细化的、量化的、可测量的, 要简洁明了、操作性强, 保证其具有科学性和公正性。
同时还应该制定完善的绩效考核工作制度, 按照制度开展考核工作, 严格按照标准进行考核, 坚持原则, 不走过场, 真实评价, 确保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的公正。在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时, 可先让员工进行自我评价, 主要是对自我前期工作的评价和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和完成工作任务需要上级的帮助和支持的诉求。在员工自我评价的基础上, 考核者严格按照标准进行考核, 公正、恰当、合理的对员工完成本岗位工作的能力、创造的业绩和工作的表现进行评价。绩效考核部门要对考核过程进行指导和监督, 对于考核过程中出现的不公平、不真实现象, 要及时提出整改意见, 并督促其进行整改, 确保绩效结果真实有效。
(3) 及时反馈和综合运用绩效考核结果,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要建立规范的绩效反馈制度, 及时反馈考核结果。要建立管理者与员工的交流沟通机制和员工申诉机制, 将绩效考核结果及时反馈给员工, 让员工知道有关他们的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方面的情况, 帮助员工认识自己的优缺点, 了解自己具备的能力和潜力, 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扬成绩、取长补短, 并通过学习、培训加以改进和提高。同时能够全面了解员工在工作时, 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主动性、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水准等, 从而加深双方的了解, 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 促使员工忠诚企业, 勇于创新, 不断提高。通过双方的沟通, 倾听员工的诉求, 征求员工的意见和建议, 改进企业的工作, 促进企业进步, 让员工满意。
要综合运用绩效考核结果, 根据考核结果兑现相关待遇, 鼓励先进, 鞭策后进。首先应该根据考核结果实行基本薪酬正常晋档、奖励晋档, 实行正常增长的薪酬分配体系, 并将结果与各基层单位的绩效奖金挂钩, 严格奖惩, 把考核与薪酬激励有机结合,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增强员工责任心, 爱岗敬业, 积极主动工作, 不断取得良好的工作成绩。其次, 在干部评聘、职称评定、技能等级晋升、评先选模, 学习深造等方面向绩优者倾斜, 让他们得到荣誉和实惠。另外, 根据考核结果对员工岗位、职务进行合理的调整, 让优秀的管理人员得到提升, 承担重要的管理责任;让优秀的技术人员得到晋升, 承担重要的科技项目和工程建设项目;让优秀的技能操作人员得到重用, 在关键的岗位上发挥作用。对考核不合格人员, 停发或减发绩效奖金, 由所在单位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培训, 经考核合格后重新上岗。同时, 根据实际, 全方位的对各类人员进行岗位技能提高培训, 提升员工的能力和素质, 促进员工成长。通过建立优秀员工成长通道, 完善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技能操作三支人才队伍建设等激励措施, 拓展和延伸人才队伍的职业发展空间, 营造“人人可以成才”的环境, 引导员工岗位成才, 建功立业, 推动企业持续有效发展。
4 结论与认识
企业基层单位绩效考核工作是非常重要和十分必要的工作, 要做好企业基层单位绩效考核工作, 必须建立科学的标准体系和严格的考核制度, 认真扎实的开展绩效考核, 确保考核结果公正公平;切实加强考核结果的反馈和运用, 保证考核结果取得实效。通过在基层单位绩效考核工作的实践, 深切感受到绩效考核应该目的明确, 标准科学, 制度规范, 沟通反馈及时, 结果运用得当, 通过考核发现问题、找到差距进行提升, 以考核来促进员工的自我学习, 自我约束, 自觉工作, 不断进步, 增强员工的工作主动性, 激发员工的创造力, 激励员工把实现自我价值和企业发展目标有机的统一起来, 实现双方的共赢。
摘要:绩效考核既是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的需要, 也是员工不断提高自身工作绩效、促进个人发展的需要。而基层单位是企业的单元, 做好基层单位绩效考核工作能提升员工的能力和素质, 增强员工的满意度, 促进员工的成长, 保证员工行为与企业目标一致, 提高单位的绩效, 对实现企业的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企业基层单位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却存在一些问题, 对存在的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基层单位,绩效考核,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谌新民.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林筠, 胡利利, 王锐.绩效管理[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3] (美) 佛洛伦斯.斯通著, 绩效与奖励管理[M].甘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4.
基层林业站建设研究 篇8
林业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发展产业,为了加快林业发展速度,应不断加强林业基层工作水平,完善基层林业管理制度。基层林业站负责林业发展的所以基础工作,基层林业站的核心工作职责是响应党的领导,以政府部门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基准,推行林业发展方针宣传的活动。基层林业站是为林业资源提供保障的关键部门,也是进行林业技术推广的核心,肩负着帮助林农集体致富的重要责任,主要包括造林绿化、技术推广、知识培训等工作,是林业制度实施与完善的基础单位,其发展水平代表了我国林业发展的速度。为了实现林业的快速发展,必须加强基层林业站工作效率,根据实际现状,分析现有问题,找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为林业发展提供助力。
2 基层林业站现状
2.1 基层林业站性质
基层林业站是负责林业工作的基础机构,不仅负责根据政府部门要求对林业发展进行组织管理,还需发挥出政策宣传、林政执法、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等职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公益事业。基层林业站是集体或个人发展的基层事业单位,其工作由国家政府部门进行扶持。
2.2 基层林业站任务
基层林业站主要负责宣传林业发展的具体方针与国家林业部门制定的法律法规,根据法律法规保护林业资源,并且需要负责林业资源的生产与管理。通过基层林业站的带头作用,组织林业建设发展,并且进行技术推广,加强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能力。
3 基层林业站建设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基层林业站在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本次研究以某乡镇林业站为例,分析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1 人员编制不足
各乡镇林业站于2002年建立,至2012年,该县共有18个乡镇林业站,总人员编制为74名,其中包括林科院51名,水果员23名,由乡镇政府全额拨款,共纳入财政经费的编制总人数为38名,在编人员33名。全县共有森林面积6278万hm2,每位工作人员均需负责6871hm2以上的管理面积,而且还需负责技术培训与推广、森林防火防病虫害、退耕还林等工作。基层林业人员工作压力较大,而且相关经费十分紧张,这种情况导致林业队伍缺少稳定性与工作积极性,影响了工作的推广与进步。
3.2 人员业务水平低
林业工作的专业性较强,需要工作人员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对工作全身心投入,实现林业的快速发展。根据调查发现,33名在编人员中,共有大专学历6人,中专学历10人,高中以下学历17人。一些基层工作人员并不了解林业相关法律法规,对林业技术的掌控能力较差,这种情况导致技术性强的工作无法顺利开展,林业资源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有所下降。由于个人综合能力不足,一些新型技术与方法,无法及时在工作中运用,在林业发展不断变化的新时期,无法快速解决新问题,影响林业发展。
3.3 资金投入不足
林业基础建设水平较低,而且林业站编制为事业单位,主要依靠国家、政府部门提供的经费为主。18个乡镇林业站经常会出现资金不足的问题,许多需要投入资金的林业发展项目无法展开,而且林业站发展情况受地方财政的影响较大,如果地方财政收入较低,林业站就无法顺利发展。地方财政比较充裕,就可以投入较多的林业发展资金,而地方财政比较紧张,就无法提供充足的林业发展资金,这种不稳定的财政支持,使林业站基础设施无法正常更新,而新型林业设备也无法及时获得,影响了工作站的工作效率。
3.4 管理体制陈旧
目前基层林业站管理体制是延续之前林业部门的管理流程,在新时代变化的过程中,无法及时跟随林业发展的步伐,落后的管理模式,使林业站在发生新问题时,无法及时有效解决。在林业资源管理过程中,管理的要点并不好掌控,尤其是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阶段,我国正在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型阶段,林业与社会发展经常发生碰撞。为了解决时代发展带来的问题,实现经济与林业的共同进步,必须使用新型管理制度。而旧制度中,林业站认识程度较差,无法得到重视,而且林业工作没有专业人员进行调控,这种环境会降低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4 基层林业站建设措施
4.1 明确林业站职能
建设基层林业站的基本准则就是明确林业站工作职能,加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基层林业站需要负责的工作包括:宣传国家林业建设相关政策,并且根据法律法规对广大群众进行指导,提高群众的林业常识与环保意识。根据林业部门相关法律对管辖区域内进行管理,保护林业资源与野生动植物资源,及时协调林业资源征占与砍伐产生的问题,处罚乱砍乱伐现象,调节采伐过程出现的纠纷问题,调查当地林业资源,并且将调查资料归入林业站档案。负责实施林业发展规划,指导当地群众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活动,监督当地绿化美化工作。及时引进新型林业技术,并且选择其中适合在当地推广的技术进行介绍,为广大林农提供系统的指导与培训。
4.2 加强机构建设
根据林业站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加强机构建设改革工作,通过有效的整改工作,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制定出合理的竞争机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出有效的编制计划,重点加强优化人才资源,实现林业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基层林业站技术水平得到有效进步。采取正确的编制整改措施,使林业站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结合,实现林业站的现代化建设。
4.3 优化管理体系
根据林业站工作需要,完成林业站管理体制的创新,制作出符合当地林业发展环境的管理体系。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体系,加强工作人员的监督管理力度,才能使工作人员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实现林业的快速发展。
4.4 加大资金投入
为了加强林业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需要提高林业站待遇水平,为林业站提供发展所需的相关经费。国家应采取专项资金投入体系,将林业站建设基金纳入财政预算之中,使基层林业站获得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基层林业站工作内容较多,包括林业资源养护、防病虫害与火灾等工作,这些工作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为支持,如果缺少资金支持,就会导致林业站正常工作受到影响,使林业发展受到阻碍。所以,需要建立专项资金保护体系,通过严格的管理,使专项资金切实运用到林业站发展之中。
5 结语
基层林业站是我国林业发展的核心机构,在新时期发展过程中,肩负了重要的责任,但是林业站缺少建设资金、基础设施落后、人员综合素质不足等问题,与现代化林业建设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必须加强林业站建设水平,才能使我国林业建设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社会不断进步,传统的基层林业站发展模式无法满足新时期林业发展目标,所以需要对现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使基层林业站更加健康的发展,实现我国林业快速的发展与建设。
参考文献
[1]辛转霞,曹支敏,李周岐,等.林科类公共实验平台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5):46~47.
[2]高尚军,董红,李强,等.加快提高林业站建设水平的有关建议[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3):13~14.
[3]姜士平.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1(9):25~26.
[4]孙秀兰,李凤平.浅谈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1(11):71~72.
医学生基层就业对策研究 篇9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时代的新生问题,自2003年首届大学生扩招毕业之后,大学生就业难成为老生常谈的话题,是社会的热点、舆论的焦点、“两会”的重点。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国内学者从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角度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大量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以求破解大学生的就业难题。2005年6月,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办发[2005]18号文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这政策的背后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基层急需人才,二是整个就业重心将下移[1]。尤其是在医疗卫生行业这一块,这两个问题更为突出。根据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调查报告,“我国卫生资源80%在城市,仅20%在农村”。城市医学人才过分集中、浪费,基层医学人才紧缺、求贤若渴。医学属于特殊行业,就全国而言,现阶段的人才供求只能是部分的饱和,局部的供过于求。医学生就业实际上是面临“无业可就”和基层医疗岗位“有业不就”的尴尬局面,许多毕业生的价值实现远离社会需求[2]。
医学生就业直接关系到医学教育的长远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运行。2008年3月,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围绕“加强医学教育与卫生需求的结合”,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重大战略目标的实现、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展开讨论。为切实解决制约医学生就业的“瓶颈”问题,教育界、学术界、卫生管理界等人士纷纷提出了“医学生基层就业”的设想,提出一些具体的措施,试图从宏观层面促进医学生就业。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到基层就业是医学生在新时期实现自身发展和充分就业的必由之路[3]。事实上,国家新一轮的医改政策已为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非常重视建设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城市重点补充社区,农村重点补充乡镇。因此,基层医疗单位也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基层医疗单位未来大量的用人需求,将给医学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近些年来,中央八部位联合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具体措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进村、进社区计划”、“三支一扶计划”“选调生计划”、“十万大学生村官计划”、减免贷款等等,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还很难成为毕业生的常规就业渠道,而是一不得以而为之的退路。基层就业并非医学生的自觉选择,如何形成机制,促进医学生基层就业,安心在基层就业,乐于到基层就业是本选题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2 调查设计
对汕头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本科06、07级临床生产实习阶段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的形式。问卷调查的题目是课题组成员在大量查阅有关医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国家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政策和基层医疗现状文献的基础上,并进行医学生、医生个别访谈,以医学生真实的就业环境为背景,以基层医疗人才生存发展问题为着力点而设计的。从一般人口学特征、人力资源特征、经济学特征、心理学特征以及基层就业优惠政策的认知等方面[4],内容涉及择业意向、医学生基层就业的制约因素和促进因素等。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6份,有效回收率为88%,全部数据使用Excel和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从定量的角度剖析医学生基层就业的可行性,力求研究其真实性和有效性。
3 调查结果及分析
3.1 择业意向
对汕头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本科06、07级临床生产实习阶段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显示:43.2%的学生选择了考研;24.4%学生选择城市大中医院;11.4%的学生选择一般医院;7.4%的学生选择去基层工作;6.3%的学生选择其他医护相关行业;1.7%的学生选择其他非医护行业;另有5.7%的学生选择不确定。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考研是临床医学本科生应对严峻就业形势的有效折中办法,选择考研存在应对大医院招考需要、回避基层单位的嫌疑。城市大中医院仍是学生们的青睐,只有少部分同学愿意考虑基层单位,而且专业思想非常牢固,少有人改从他业。医护相关行业开始受到同学们的重视,择业趋向务实。但总体上我院学生的择业意向仍偏高,与就业形势不大吻合。
3.2 择业价值取向
调查显示,我院医学本科毕业生在择业时考虑的因素中前三项依次为:个人发展机会(26.7%)、经济收入(23.9%)、工作与兴趣、爱好的吻合度(17.6%)。可见,发展与生存是学生择业时最为关心的。这说明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更多地考虑自身的需求,而对社会的实际需求缺乏考虑[5]。
3.3 基层就业制约因素
通过调查发现,我院学生对基层医疗单位认识较为模糊,只有25.6%的同学选择了了解。在问及选择乡镇卫生院工作的担忧,前三项依次为:发展(晋升)机会少(33.0%)、薪酬低(26.1%)、生活条件差(21.0%)。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多为独生子女,享受较为优越的生活条件,缺乏磨砺,很难适应生活条件较差的环境,艰苦创业意识明显淡薄。另外,在问及学医的动机时,只有25.6%的同学选择救死扶伤,而认为医护职业能带来高薪酬、高福利和高社会地位的达到47.2%。这说明了学生们的求学动机带有很明显的功利性,偏离了医学的目的,难怪不愿下基层。
3.4 基层就业促进因素
除国家现有优惠政策,能吸引您到基层就业的前三个条件是:丰厚的工资,与城市福利待遇同等或高(30.7%)、如果不适应,可随时终止服务协议(23.3)、一定年限后推荐到县市级以上医疗单位工作(19.9%)。这证明有优厚的福利待遇、宽松的人事流动机制、明确的生涯发展规划,学生还是会考虑到基层就业的。
4 对策
畅通医学生基层就业路,要靠政府、社会、学校多方力量,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多元化、多层次、多维度的合力[6]共同推进。不仅要靠思想的引导、政策的推动,更在于基层建设的吸引、自身生存发展的保障。
4.1 思想的引导
基层就业意识的培养有赖学校教育的推导、社会舆论的渲染和家庭力量的支持。帮助学生认清当前就业严峻形势、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国情、基层就业必然趋势、基层创业大好形势是问题解决的关键所在,是学校的使命所在。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较为模糊,价值取向趋于功利,社会责任感淡漠,理论说教、唱高调是难以产生教育效果的。可通过摆事实、亮数据、树典型、亲体验、重实践、给激励、学政策,多举措营造医学生敢下基层,能下基层,乐下基层,基层有所作为,基层大有所为的良好氛围[7]。基层创业优秀校友的鲜活事迹,医疗扶贫的深刻体验,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将激发医学生投奔基层创业的热情;同时辅以先哲名作的熏陶,将能有效激活学生灵魂深处的正气和使命感。如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在当前务实求利的大背景下,同样能给人以震聋发聩的力量,对处于择业十字路口的青年学生们,现实指导意义更为突出。
另外,社会新闻媒体应紧跟时代的脉搏,大力宣传国家鼓励和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东风,剖析新医改背景下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新增长点,捕捉基层医疗单位的敬业典型,传递基层百姓对医疗服务的期盼,以勾起医学生对基层创业的向往。与此同时,学生家长对毕业生择业取向的影响不可低估,甚至是发挥了主导作用。作为学校,应当与家长多沟通,可通过信函的方式帮助家长准确把握当前的就业形势,向他们宣传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基层创业的前景等等,把学生家长发展成促进医学生基层就业的有利因素,更能坚定毕业生服务基层的决心和信心。
4.2 政策的推动
2005年6月国家出台《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后,中央八部委、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优惠政策筑巢引凤。如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优秀卫生人才到农村、城市社区和中西部地区服务。同年,江苏省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乡镇卫生院引进人才,对于由江苏省统一招募并与乡镇卫生医院签订三年以上服务合同的人员,给予每人每年2.5万元补助。福建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乡镇卫生医院改革与发展意见》(闽政【2009】1号),对基层卫生人才的待遇问题给予了明显的改善。目前,全国各地均在积极探索充实和稳定基层医疗队伍的有效措施。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促进医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有利因素之一是福利问题的保障。纵观我国当前大学生最热衷的职业取向,我们大胆地提出了基层医疗人员套用国家公务员待遇的设想。政府可考虑将基层医疗队伍纳入公务员管理体系,充分调动医疗人才“建设基层,服务基层”的积极性。医疗卫生服务作为社会最根本、最被广泛需求的保障性服务行业,直接关系老百姓的身心健康,关系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幸福,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作为基层医疗工作者,直接面临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服务需求,基层医疗工作理应得到社会的理解与尊重。将基层医疗建设队伍纳入公务员系统,一方面可作为社会的一种认可将鼓励更多医学人才投身基层,另一方面享受公务员工资待遇,由国家财政保障薪酬,也可为基层医疗人员免去了后顾之忧。
4.3 基层建设的吸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国家的新政,正在逐步的推进。农村的城镇化发展进一步加快,人民已经不再满足温饱,而是需要更加追求生命的质量和健康。因此,乡镇卫生医院、社区卫生院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医学人才。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项目的继续推进,基层医疗机构的病人量明显增多,经营状况明显改善。如李嘉诚基金会倡导的“关心是潮流”医疗扶贫计划推行白内障复明手术,辐射粤东多个贫困乡村,依托香港中文大学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每个基层扶贫点只有两三名医生,每天工作量非常大,一天门诊隔天手术,没有休息日。虽然劳累却收获了精神的享受,非常欣慰和充实。上级医疗机构对基层的帮扶将大大地盘活基层医疗服务的局面。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副部长王军表示,中央财政今年将进一步加大力度,采取的种种措施来缓解、化解基层的财政困难,保障困难地区的医改需要。国务院医改办公室主任孙志刚介绍说,全国已有60%的基层医院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药价平均下降了30%左右。随着新医改的推进,基层医疗保健单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给基层就业的医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施展才能的舞台。医学生下基层不用担心无所作为,而是有所作为,大有所为。作为医学生要紧跟国家医改与发展的步伐,才能实现就业与成才的双赢局面。
4.4 生存和发展的保障
人及其生存,不仅存在着生活到生命再到生存的价值意义上的解释模式,而且还存在着生存到生命再到生活的生存论的解释模式。人体的生存首先是生理性的物质存在,它需要世界为其提供衣、食、住、行等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以满足和保持自身的生存。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明确了“以人为本”的社会核心价值,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维护人的价值和尊严,在尊重人、爱护人和关心人的基础上,充分满足人的需要,这些都是作为人生存的基本条件和要求。
公平正义是人们的一种生存理念。人类在追求一个尽善尽美的未来目标时,决不应忽视使现实社会在尽可能合理和协调的状态中发展[8]。基层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均无法与城市等同。因此,政府要为基层医疗人员创设各种有利条件以保障其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社会应当给予的关爱和尊重,实现生存到生活的高度统一。各级政府制定基层就业相关政策时,应体现出对服务基层一线人员待遇的重视,落实“正编”身份和“三险一金”,工资福利纳入县级财政。还要体现出对基层人员个人职业生涯的系统规划,应有进修、培训、升学、升职和上调上级机构工作的机会。借鉴汕头大学医学院“全科医师培训班”的经验,利用好各省市医学院校的教学资源,定期开设基层医师学习班,组织周边基层医疗单位工作者参加学习,并有专门的基金保障学习培训的长久、有效进行,促进基层医疗人员理论知识体系的充实与更新。同时,政府还应该给人才的合理流动提供宽松的环境。毕业生户籍、档案关系可保留在生源地或工作地市、县级人才交流中心,减免托管服务费。种种措施的推行旨在从根本上免去学生“去了基层出来难”[9]、“下了基层没人管”的后顾之忧。
新时期医学生到基层就业工作机制的形成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任务,需要紧密结合新时期中国的国情,政府、高校、用人单位、社会、学生要形成合力,齐心协力,为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促进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分布,解决广大基层地区医疗卫生事业长期的薄弱,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对高等医学教育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等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摘要:医学生基层就业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教育领域乃至整个社会范围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将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新观点而应用于社会。本研究从转型社会、医学生真实的就业环境为背景,探讨制约医学生基层就业的原因,探寻支撑医学生顺利就业的因素,以基层医疗人才生存问题为着力点,从学生、政府、高校等多当事主体的角度,探求促进医学生基层就业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医学生,就业,基层,对策
参考文献
[1]江凌凌,童燕,刘晓鲁.新形势下医学生就业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西南军医,2007;8:108.
[2]中国卫生年鉴编委会.《2006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曹威.医学生基层就业工作体系的构建[J].西北医学教育,2009;8:790.
[4]郑锦焕.福建省医学院校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意向及影响因素研究,福建医科大学硕士论文[D].福建省:福建医科大学,2010.
[5]岩磊,于晓霞,杜琳琳.医学专业毕业生服务基层的择业取向[J].辽宁教育研究,2008;10:114.
[6]吴磊.医学院校毕业生去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9:38.
[7]于晓霞,岩磊.服务基层:医学专业毕业生择业取向新渠道[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6:148.
[8]杨燕红.伦理视域下的马克思个体生存观研究,电子科技大学硕士论文[D].四川省:电子科技大学,2009.
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研究 篇10
关键词: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引言
经过中国多年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研究,我们发现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比较固定的模式和方式方法。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中国预算资金的使用质量。随着中国政府的财政预算制度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共财政体系不断的完善,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要进一步的深化改革,才能适应社会各界的要求。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会计电算化的推广和普及,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取得了一定成果。使得传统的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向数据化方向转变,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审计的监督职能。新的时代下,对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提出了更高的信息化要求,中国要培养一大批具备信息化技术和手段的人才,建立一支具备高素质的信息化审计队伍,全面提高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监督能力。推进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事业的科学全面发展。
一、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人员素质不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人员信息化水平不高,在审计人员信息化培养方面存在理解上的误差。比如说一些区县级基层审计机关领导干部意识不到信息化的审计人员在现代化的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不予以重视和培养,在经费支出上,这方面的支出是少之又少。有时还存在经费不能够落实到位现象,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员工由于感受到上级不重视,自己也没有积极性参加培训,在平时的审计工作中,存在技术手段运用不上,效率低下等问题。另外一个方面,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人员存在老龄化严重的问题。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人员机构老化矛盾突出,由于受到中国编制和专业的限制,原来的基层审计员工渐渐老化,但是刚刚毕业的专业人才想进来又进不来,难以及时弥补新鲜血液,老龄化的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人员,很难接受新的知识,受自身习惯影响比较严重,做事方法完全按照自己的经验来。专业素质人才的缺乏严重影响了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审计结果,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计算机工程专业方面的人才又比较缺乏,所以信息化的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队伍亟待成立。
(二)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手段落后
随着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事业的不断进步,审计的内容也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中国基层财政预算资金的真实性以及合法性的审计转变成了资金使用效益的审计。但是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技术和方法没有发生改变,措施和手段还和以往一样,这样出现了审计内容和审计手段方法不匹配的现象。总体上来说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手段还比较落后,难以适应当下中国审计工作的需要。主要体现在审计技术手段比较落后,大部分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都是采用抽样的方法进行审计,对于当下先进的审计技术还不能掌控。比如说“内控制度测试”、“抽样审计技术以及计算机审计等”还没有完全应用起来,造成了中国审计工作的效率还不高。另外一个方面调查了解和方案的具体实施还只是停留在形式上,存在审计内容的不完整以及审计档案的可操作性比较差。最后就是计算机审计技术没有完全普及,会计电算化技术的应用还不够全面。如果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一味地墨守成规,不进行技术更新,那么将阻碍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正常开展。审计方法的落后,使得真正意义上资金使用效益的审计少之又少,审计结果处理大滞后也使得审计结果失真,难以具有说服力。
(三)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很难被落到实处
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在审计过程中,主要针对各单位在财政资金的违规违纪问题上的披露,并且要求被审计的单位进行整改。但是目前由于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审计制度配套不健全,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很难被运用,或者面临运用障碍比较大的问题。与传统资金真实性审计相比,当前形势下的审计还包括资金使用效益的审计,对于资金使用效益的审计没有制度和评判标准,怎样程度的资金使用效益才是符合要求的,达到标准的,目前中国没有统一标准。另外一个方面,对于同级政府单位的审计有时会受到对方的阻力,很难完全披露。在中国体制社会下,对于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问题不亚于贪污腐败,对于浪费政府资金的情况,相当于违规违纪,政府单位负责人要受到一定的纪律处罚,所以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在审计结果上是调了又调,不敢轻易披露。一方面由于受到的法律支持比较少,另一方面受到的阻力比较大,所以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很难对被审计单位构成威慑,对于审计项目的经济效益方面很少发表意见,大大缩减了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审计功能。
二、完善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策略
(一)提高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人员素质
提高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人员素质,积极拓宽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人员的培养渠道,培养信息化水平。随着中国审计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审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为此,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机关可以拓宽审计人才培养渠道,树立培养一批综合性高素质的审计人才观念,不断强化计算机技术学习的重要性,为计算机审计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机关一方面可以拓展教育学习的途径,通过学历性教育学习,培训讲座的开展,交流学习机会的提供等,达到开拓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人员的视野,提高审计业务的能力。另外一个方面,完善奖励激励体制,提高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人员的参与度。当下,很多途径都可以学习到专业化的审计知识和计算机知识,只要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人员有足够的积极性,完全可以达到学习的目的。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学习的主动性不高主要还是因为激励不够,在对人员考核过程中,参考其学习技术能力以及计算机水平的熟练程度,对于程度较好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奖金激励,形成较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质量。
(二)改进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手段
改进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手段,将会使得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审计手段是我们完成审计目标的桥梁,正确充分利用审计手段,能够提高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效率。我们一方面可以实现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完美结合,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辅助手段,减少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人员人工翻阅账簿的频率,减少其工作量。另一方面我们在审计之前,设置好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关口,做到审计之前的预防,审计过程中的控制,审计之后的总结。使得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从事后的审计到整个过程动态审计的过程。纠正审计过程中各个环节遇到的问题,避免因为小问题而造成大的损失。创新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方法,把资金使用的绩效审计和真实性审计相结合,提高资金使用审计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成果和质量。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目的不是为了审计而审计,我们要把审计结果切实落实到经济活动中,根据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审计提出的改进建议,纠正单位没有注意到的问题,检查结论是否可行。
(三)突出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重点,加大监督
突出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重点,主要从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真实性以及合法合规性方面出发,更多地关注中国政府财政预算资金、政府公共资源的配置利用和效率方面展开审计。当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在发现重大问题时,要及时地实际记录,更多地关注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制度存在的漏洞,并根据发现的漏洞及时提出改进建议,使得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发挥其预防的作用。做好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个案分析,个案监督,做到警示作用。转变单一的审计评价思路,更多的关注审计结果的变化和动向,做到审计结果和社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完美结合。注重审计结果的运用,提出科学的整改建议,注意方式方法,必要时不能妥协,坚持用法律手段保护审计结果。被审计单位提出的异议,要敢于辩驳,提出自己的理解。在审计过程中,当出现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法律制度问题不够健全时,要积极做好汇报,争取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并公开公布审计报告结果,扩大中国基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审计效益。不断地积累经验,到现场去,多手段发现问题,多方向披露问题。
小结
基层法律服务市场研究 篇11
关键词:基层;法律服务;市场
C县位于四川省北部山区,县域面积2330平方千米,2014年度,C县户籍人口接近8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C县现有12家法律服务机构,包括3家律师事务所和9家基层法律服务所,有执业律师36人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39人。①3家律师事务所和2家法律服务所位于县城,7家法律服务所分别位于7个较大的乡镇场上。
一、基础性的法律服务需求
根据C县法院的人大工作报告,2014年度,C县人民法院共审结民事案件3241件,审结刑事案件155件,审结行政诉讼案件6件,审查非诉执行案件170件。民商事案件占到了案件总数的90%,构成了C县诉讼法律服务市场最主要的需求内容。
通过对C县法院民庭法官的访谈,我们了解到,在C县法院,每年处理的最多的民事案件类型为离婚、合同纠纷和人身损害赔偿。
通过在“裁判文书网”上检索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间由C县法院作出的民事案件判决文书,②我们可以得到如下数据:上网的民事案件判决书共595份,其中为民事案由的555份,具体为人格权纠纷16份,婚姻家庭、继承纠纷209份,物权纠纷10份,合同、无因管理、不当得利纠纷225份,劳动争议、人事争议19份,与公司、证券、保险、票据等有关的民事纠纷12份,侵权责任纠纷58份,适用特殊程序案件案由6份。以上述判决书的关键词进行筛选,可以得到:离婚199,利息124,合同106,返还101,利率84,夫妻关系82,婚姻79,民事责任67,债权60,赔偿金59,债务人55,交通事故54……上述数据与我们访谈法官的结果相符,离婚纠纷、合同纠纷、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判决构成了C县法院最主要的判决内容。由此可见,在基层诉讼法律服务领域,与人身、财产有关的基础性法律服务乃是最主要的需求和服务内容。这与我国的诉讼管辖制度有着重要关系。
我国法院实行级别管辖,C县法院及其派出法庭的案件管辖范围具有特定性。根据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第一审民商事案件级别管辖的规定》(川高法〔2008〕75号)的规定,C县法院只能管辖诉讼标金额在人民币500万元以下、以及当事人一方住所地不在本辖区、诉讼标的额在人民币200万元以下的第一审民商事案件。著作权案件、商标案件、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件、技术合同纠纷等知识产权案件则需要由上级中级人民法院管辖。因此,在制度设计上,基层法律服务的内容和水平本就被限定为基础性的。但我们认为,在C县,其法律服务内容和水平的基础性还是根源于其不发达的经济社会水平。
C县地处西部内陆,是革命老区,也是国家级贫困县。根据《C县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c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4.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7977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9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096元,年末工商登记个体私营企业户数为27352户。不发达的经济社会水平从根本上决定了本地域内法律服务需求的基础性。因为在C县的经济环境下,商标、不正当竞争、技术合同等“高端”纠纷很难发生,C县没有大型的工业、企业,标的额过百万的商业交易发生率很低。通过我们对C县律师的访谈,一般情况下,担任本地机关企事业单位年度法律顾问的收费很难超过2万,有的单位甚至才2千元。2015年度,C县D律师事务所的8名律师承接的法律顾问单位才40多家。这不仅反映了C县法律服务市场的价格水平,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C县非诉讼法律服务市场的“荒凉”。
二、“万金油”式的法律服务供给
在C县,执业律师们绝大多数都是所谓的“万金油”律师。在3家律师事务所网站的律师推介页面上,律师们宣示的自己擅长的领域往往涵盖了法律服务内容的各个板块。如G律师事务所的李律师在自己的个人页面上展示,其“擅长处理公司法律事务、房地产合同纠纷、损害赔偿纠纷、婚姻家庭纠纷、遗产继承纠纷、交通事故纠纷、劳动争议(含工伤待遇赔偿纠纷)以及刑事公诉和自诉案件,并长期致力于协助企业建立、健全规章制度,避免法律风险等方面事务。”——一揽子覆盖了几乎能想到的全部法律服务。
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律师业务专业化已经成为行业常态。但在C县则尚未出现这样的趋势。在与D律师事务所主任黄律师的一次谈话中,他提到,他相信律师专业化和专业化律师才是大势所趋,但目前在C县却行不通。我们认为,这也是由基层地区不发达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在中西部地区,在二三线城市尤其是在广大县域层面,法律服务的需求当然多是传统性、基础性的诉讼业务。如果你一直在那里叫喊着专业化,那就有可能只是叫好却無法叫座。……所以,无论是社会需求还是市场需求,都要求律师拳打脚踢样样都会,刑事民事事事皆通。”③“万金油”包治百病,是因为“百病”都是微小病症。如果是疑难杂症,就只能到大医院找专门的名医诊治才行。基础性的法律服务需求决定了基层法律服务的简易性,而这正是“万金油”律师得以“样样精通”的原因所在。
综上所述,从案件的类型、法律服务的价格以及律师的专业化水平等方面来看,基层法律服务市场都具有明显的基础性特征,即基础性的服务需求、基础性的服务内容和水平以及基础性的供给。
注释:
①数据出自C县2015年度律师事务所和律师、基层法律服务所和工作者年度检查考核公告。
②2014年1月1日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规定》要求,最高人民法院在互联网设立中国裁判文书网,统一公布各级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文书。这为我们研究C县的诉讼法律服务市场提供了数据检索的便利。
③刘桂明,中国是否还需要万金油律师,检察日报,2015年8月4日。
作者简介:
沥青稳定碎石基层研究综述 篇12
关键词:沥青,基层,路面结构,公路
1 国外对沥青碎石稳定基层结构的研究
国外就沥青路面的结构进行了很多试验研究,以英美为代表的主要发达国家就刚、柔性各种基层沥青路面曾经进行过多次研究。20世纪60年代,英国通过对试验路几十年的变形和开裂观测以及各项试验研究表明:使用半刚性材料铺筑的路面,由于干缩的影响,使得路面的有效使用寿命降低,而沥青稳定碎石基层表现出较其他类型基层更好的使用性能和经济效益。70年代,加拿大和美国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和应用,结果证明:沥青稳定碎石基层的结构层系数接近于沥青混凝土面层的结构系数,并大大高于热沥青砂基层、无机结合料基层、级配碎石基层的结构系数。德国同期也引进了全厚式沥青路面结构,各条试验路已基本分布全国。研究表明,采用全厚式沥青路面,可以获得更加耐久的路面使用性能,从而可降低20%左右的造价。八九十年代,欧美各国就将重点转向长寿命沥青路面的研究,即以柔性抗疲劳沥青混凝土为沥青路面的基层,一种全厚式沥青路面结构类型,从而为满足未来更大的交通量和轴重的增加,将原来的路面设计寿命20年,提高到40年~50年。目前,已有的设计规范和使用经验促使国外改变采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而采用沥青稳定基层沥青路面,即全厚式沥青路面结构。沥青稳定基层在国外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美国地沥青协会开发的DAMA路面设计程序包含了沥青稳定基层的设计方法,认为这种路面能够有效地减小水损害,使得路面结构的受力协调,并有利于采用统一的沥青材料从而保证路面质量;英国运输工程研究院《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指南》也提出了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沥青稳定基层的设计规范。目前,英国的高速公路多采用沥青稳定材料作基层;日本是采用全厚式沥青路面最多、最早的国家之一,其高速公路大都采用沥青稳定基层;在挪威等北欧国家,沥青碎石、沥青混凝土等与碾压碎、砾石等是最主要的基层类型,均有相应的设计方法;在地处北半球高纬度地带,低温寒区地域广的加拿大,公路路面也广泛采用沥青稳定基层。总之,沥青稳定碎石基层在国外沥青路面典型结构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见表1。
在英国,原来主要是级配碎石基层,近年来,在交通繁忙道路上普遍采用密级配的沥青碎石(DBM);而在法国,沥青稳定砾石是常用的基层材料;在美国,主要的沥青稳定基层类型有密实式沥青处治基层(ATB)和透水性的沥青处治基层(PATB)。大粒径的沥青混合料减少了矿料的总表面积,因而可以在保证较厚沥青膜的前提下,减少沥青混合料的沥青用量,从而降低工程造价。因此,大粒径的沥青混合料引入基层就成了大势所趋。大粒径的沥青混合料(Large-Stone Asphalt Mixes,简称LSAM)一般指最大粒径在25 mm~53 mm之间的热拌沥青混合料。目前,国外研究成果和实践表明,大粒径混凝土具有以下优点:1)级配良好的LSAM可以抵抗较大的塑性和剪切变形,承受重载交通的作用,具有较好的抗车辙能力,提高了沥青路面的高温稳定性;特别对于低速、重车路段,需要的持续时间较长,设计良好的LSAM与传统的沥青混凝土相比,显示出十分明显的抗永久变形能力。2)大粒径集料的增多和矿粉用量的减少,使得在不减少沥青膜厚度的前提下,减少了沥青总用量,从而降低工程造价。3)可一次性摊铺较大的厚度,缩短工期。4)沥青层内部储温能力高,热量不易散失,利于寒冷季节施工,延长施工工期。
在试验方法上,由于应用于基层的混合料最大粒径相对面层要大得多,所以因集料尺寸效应的影响,传统的马歇尔试验方法并不适用。宾夕法尼亚州运输部(Pennsylvania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为了研究采用的最大集料尺寸分别为37.5 mm~53 mm的ID-2连接层和基层混合料,开始了对大型马歇尔试件的研究,于1969年首次提出了直径为6 in的大型马歇尔试验方法,并在1996年正式订为ASTMD5581标准。地沥青协会于1993年提出了针对大粒径混凝土的MS-2改良的马歇尔试验方法(Modified Marshall Method for Large Aggregate)。此外,美国于1993年完成的SHRP计划研究成果提出了大粒径沥青混合料的设计试验方法National Cooperative Highway Research program Report 386: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Large-Stone Mixes。Superpave 混合料设计方法为大粒径的沥青混合料设计提供了崭新的思路。SHRP提出的全新的混合料设计方法是建立在使用性能试验和HMA性能预测模型基础上的。马歇尔方法所选混合料性质指标不能与同路面破坏的各项指标建立明显联系相比,Superpave混合料设计试验其输出结果可以对实际路面性能作出详细预测。
2国内对沥青碎石稳定基层结构的研究
在国内,由于经济基础及技术基础的特点所限,长期以来,各级公路大多是用半刚性材料修筑路面基层和底基层。据统计,我国沥青路面结构在高速公路路面结构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建成的高速公路路面约75%采用了沥青混凝土路面,而90%以上的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的基层均采用了半刚性材料,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是我国目前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的主要结构类型。但半刚性材料在温差反复作用下及失水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收缩变形,特别是当集料中细粒土含量较高时,不仅收缩变形较大,且表层易浸水软化,抗冲刷能力差。在此类基层上的沥青面层不但容易开裂,还常有冲刷唧浆现象,导致沥青面层的早期破坏。目前,我国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普遍采用马歇尔试验方法。但随着交通条件和车速的提高,汽车轮胎的不断改进,马歇尔设计方法存在的不能恰当评估沥青混合料的抗剪强度、稳定度反应的物理意义不明确、不能反映路面材料实际的受力状态和不能很好地反映沥青混合料的骨架结构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并且由于ATB混合料用作基层,其受力和功能要求与面层不同。因此,应吸收国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对马歇尔设计方法进行改进,建立适合我国的ATB混合料设计方法。
3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外广泛使用的全厚式长寿命沥青路面是我国公路的发展方向,而沥青稳定基层路面能够有效地减小水损害,使得路面结构的受力协调,并有利于采用统一的沥青材料从而保证路面质量,在国内的路面结构发展上具有很大的潜力。
参考文献
[1]沙庆林.高等级公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2]刘中林,田文.高等级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新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3]杨群,黄晓明.沥青稳定基层混合料设计方法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2001,31(3):28-29.
[4]曹荣吉.沥青稳定碎石基层在宁连公路上的应用研究[J].江苏交通科技,2003(4):84-85.
【基层研究生会】推荐阅读:
道路基层施工工艺研究06-09
酒店基层员工激励研究06-04
基层公务员考核研究10-06
基层党建工作问题研究10-14
基层法律服务市场研究05-19
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研究08-24
中峰乡领导深入基层调查研究09-27
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的建设研究08-09
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思考研究05-14
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问题研究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