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理论(共12篇)
工程理论 篇1
在二零零二年十二月信息产业部颁发了《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 我们将其简称为《规定》。作为信息时代对信息工程进行研究和监理的公司群体愈加扩大。我们将《规定》作为依据, 说明监理的责任在相关法律的允许下设立具有对应监理资质的单位。根据业主的的委托和国家相关法律的规定, 方便对项目管理进行监督。
1 信息工程的特点
和建筑类其他工程相比较信息工程具有高度的操作复杂、可视度低等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其中以下几点最为突出:首先是组织驱动的技术。在企业中信息工程建设与组织性联系的愈加密切。工程中组组织对信息工程的要求极为严格, 从“准备工作-规划的测试-项目的实施-对项目的验收-最后项目维护”。经过这些流程, 我们为他们专门设置了组织的标准。也通过对这些组织标准而带动技术标准的设立;是组织中的需求带动技术需要;也使组织的满意程度的提高带动技术满意度的提高。接下来是全城动员积极参加。信息工程极难做到像普通建设工程一样, 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其根本原因是信息工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 知识传递的过程。他对企业员工的要求极为严格, 必须要对员工进行专业的学习、了解相关知识。这样对于建设单位和开发研究的单位之间的互相适应、互相协调性。信息系统工程师对人机结合的考验, 其中如果没有建设人员参与, 那么系统将不可能实现有效完整的性能。但也由于其复杂性, 也由于其可视度较低, 检验的过程较为复杂、维护时间过长;再加上其他不确定因素可能会导致项目的失败率大大提高。所以我们说企业的信息工程系统具有高度复杂的操作性, 可视化程度较低等一些不安定因素。
2 在信息工程中监理的必要
现在我国信息的产业越来越接近发达国家, 但是对项目工程的完成水平还是略微落后。这种情况下我们要认真细致的对我们国家自己的信息产业进行合理分析。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提高信息工程的完成程度。这是对信息产业进行大力建设的时期, 然后通过一些监理的单位对企业的信息工程项目进行监督。这样对其进行监督, 有益于跟开发研究单位的互相配合。还可以保证信息工程项目的如期及高效地进行。信息工程必须监理的重要性: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 当前我们国家的信息工程监理是从过去的建筑建立模式中进行的参照, 而建筑监理与信息工程监理还有一定的差别。其一:信息工程具有操作复杂且可视度低、开发过程中需要的方法多变化、涉及到极多的专业性知识;而建筑工程项目的监理是较为随性的, 能随时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施工进程等问题进行监督和指导。这种情况是信息工程监理无法做到的, 也不能够对合同执行状况进行确认、。对实施过程的质量进行监督、对其资金的使用和去除也很难掌握操控。最终导致了监理中出现可视度低、操作复杂、操作度差等原因。为了使这些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我们必须采用专业的软件工程理论。在软件理论的指导下将复杂度高的项目进行分部处理, 设计有效的解决方案对其产生的可视度低。在现有的软件工程的基础平台和工具上, 为信息工程设计一系列的监理平台, 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就可以使企业信息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我们的需要。
3 对软件模型在信息工程中的监理
对信息工程进行的维护和检测就是所谓的软件工程, 其目的是使软件设计解决系统中的问题, 使其具有实用性。在现代社会和生活生产中软件已经广泛运用了。在这几十年的摸索中, 软件的实用性和合适的监理方式更加容易被第三对象监理方接纳。所以我们把软件工程和信息工程进行了融合, 使其作为信息工程监理的平台, 将一些缺陷进行了解决。我们设立信息工程主要是为了运用科学的方法, 有效地提高信息系统的管理并使软件的开发更加迅速。我们要将过去的小型软件开发模式进行改革。对以前的开发模式我们要进行认真的分析, 然后按照各个步骤, 选择不一样的处理方式, 使较为繁复的软件更为简易。缜密分析、高效控制这是在对信息工程进行控制时要做到的, 除此之外还要做到更加的严格。使在工作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发生的危险得以解决, 不仅要提高工作质量还要对出现的风险找到解决的办法。总而言之, 在对信息工程做监理时出现的问题就是在工作进行中对于质量、投资金额等一些问题的控制和策划。我们对监理系统的基本方式是在有效管理的基础上, 建立合同管理的最终目的, 是工程质量在高校的状态下高质完成。
4 结束语
根据文章所述, 软件工程就是通过现代化工程对其进行维护和开发, 使软件更加具有高效、实用性强。在信息监理过程中我们通过对软件工程的开发和操作使其在被第三方接受时更加容易。这样我们在信息工程中就需要加入软件的监理, 使其在进行项目监理时可以提供简易操作、可视化度高的技术平台。
摘要:在当代社会中企业的信息工程建设是极为重要的。对于信息系统的建设包涵:信息的网络工程、信息资源工程、信息应用工程。我们根据软件理论提供的方案, 对信息工程的开发及其立场进行了三重维护和管理。形成新的监理模式也就是“三控四管一协调”。最终的目的是让信息工程监理更娇深入直观, 有效的提高监理水平。
关键词:信息的的软件工程,信息的监理,监理的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浩.软件质量的设计与过程管理[J].商业文化 (学术版) .2009 (07) .[1]王浩.软件质量的设计与过程管理[J].商业文化 (学术版) .2009 (07) .
[2]覃忠台.软件工程与软件质量管理分析[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09 (24) .[2]覃忠台.软件工程与软件质量管理分析[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09 (24) .
[3]贺心燕, 李国庆.软件工程理论和方法在火电厂DCS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9 (30) .[3]贺心燕, 李国庆.软件工程理论和方法在火电厂DCS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9 (30) .
[4]司斌.软件质量之父——Watts S.Humphrey[J].程序员.2010 (12) .[4]司斌.软件质量之父——Watts S.Humphrey[J].程序员.2010 (12) .
[5]奚小溪.软件度量技术研究及应用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9 (05) .[5]奚小溪.软件度量技术研究及应用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9 (05) .
工程理论 篇2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中,只有一个备选项最符合题意,请将你认为最符合题意的一个 备选项在答题卡相应的代号框格内涂黑,选错或不选不得分。每题1分,共20分。)
1.工程计量时对工程量的核查应以( )为依据。
A.业主函件 B.施工图 C.监理日记 D.竣工图
2.监理工程师对目标的控制主要采用的方法是( )。
A.主动控制 B.被动控制 C.跟踪控制 D.主动控制与被动控制相结合
3.下列关于风险管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风险管理包括策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等方面的工作
B.风险转移包括对难于控制的风险进行投保
C.风险分析就是对各种风险衡量其风险量
D.风险控制就是对难于控制的风险进行投保
4.在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PDCA循环过程中,下列提法中正确的是( )。
A.P可以理解为项目的整体计划
B.D包括行动方案交底和展开作业技术活动两个环节
C.C包括作业自检和互检
D.A是将质量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
5.在施工过程中,由施工单位以外的原因造成的进度拖延,合理的处理方式是( )。
A.应由施工单位采取赶工措施加以弥补,不延长合同工期
B.经监理工程师核查证实后纳入合同工期
C.不需监理工程师核查证实,直接纳入合同工期
D.经监理工程师核查证实后,其中一半应纳入合同工期,另一半由施工单位采取赶工措施加以弥补
6.根据《水运工程施工监理规范》,施工工序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应是以( )。
A.预防为主 B.检查为主 C.反馈为主 D.验收为主
7.审核承包人的施工方案是( )的基本职责。
A.总监理工程师 B.专业监理工程师 C.子项监理工程师 D.监理员
8.下列关于建设工程质量责任的提法中,正确的是( )。
A.监理单位对建设工程的施工质量负责
B.施工单位可以转包工程
C.建设工程实行总承包的,总承包单位应当对全部建设工程质量负责
D.分包单位对分包工程的质量负责,与总承包单位无关
9.在质量控制中,利用( )法可动态地反映质量特性的变化。
A.排列图 B.控制图 C.直方图 D.因果分析图
10.监理工程师开展监理工作的主要方式是( )
A.阶段检查验收 B 工程竣工检查验收 C.目标跟踪 D合同管理
11.承包人的施工方案经监理工程师审批后,在执行此方案过程中不能达到合同要求,责任应由
( )承担。
A.承包人 B.业主 C.监理工程师 D.承包人、业主、监理工程师三方共同
12.质量目标可以通过合同加以约定,但合同约定的质量目标必须保证其不低于( )的质量标准。
A.业主要求 B.设计要求 C.监理要求 D.国家强制性要求
13.在建设工程三大目标控制中,( )对进度控制的作用尤为突出。
A.动态控制 B.系统控制 C.组织协调 D.目标规划
14.工程费用、工期、质量三大控制目标的关系是( )。
A.相互对立关系 B.相互独立关系 C.相互促进关系 D.对立统一关系
15.监理工程师对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主要方式是( )。
A.工序交接检查 B.现场检查 c.隐蔽工程检查验收 D质量事故处理
16.监理工程师受业主委托对工程项目进行监理时,对选择承包人有( )权。
A决策 B.否决 C建议 D.挑选
17.监理规划是针对( )来编制的.
A.施工特点 B工程项目 C.分项工程 D.施工组织方案
18.根据《水运工程建设市场管理办法》,下列提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施工总承包单位对整个工程的质量、安全与进度负全责
B.主体工程不得分包
C.经监理工程师审查并取得建设单位同意,可将部分非主体工程分包给具有营业执照的施工单位
D.严禁二次分包
19.监理工程师违反《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造成重大质量事故的,吊销执业资格证书,( )内不予注册.
A.1年 B.2年 C.3年 D.5年
20.负责审核并签认工程款支付申请的是( )
A.总监理工程师 B.总监代表 C.投资控制监理工程师 D.合同管理监理工程师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备选项符合题意,请将你认为符合题意的备选项在答题卡相应的代号框格内涂黑;若选项中有错误选项该题不得分,选项正确但不完全的每个选项给0.5分,完全正确的得满分。每题2分,共40分。)
1.水运工程监理企业的资质等级按其具备的条件可以分为( )。
A.总承包 B.甲级 C.专业承包 D.乙级 E.丙级
2.在以下措施中, 属于主动控制的措施是( )
A.发现问题纠偏 B.预测偏离防偏
C.确定各种备用方案 D.建立目标控制的组织
E.目标控制风险分析
3.在网络图中,严禁出现( )。
A.循环回路 B.双箭头连线 C.没有箭头节点的箭线
D.横向断路线 E.交叉箭线
4.动态控制流程一般包括( )。
A.采集控制对象状态参数 B.比较目标偏差
C.预测目标偏离程度 D.采取措施纠偏
E.进行偏差分析和纠偏决策
5.专业监理工程师的职责是( )。
A.审核施工组织设计 B.编制《监理实施细则》
C.记录工程进度情况 D.进行工程计量
E.检查承包人的旋工资料
6.施工现场质量监督与检查包括( )等内容。
A.开工前检查 B.工序交接检查
C.旁站检查 D.自检与复检 E.隐蔽工程的检查
7.合同文件规定工程计量的项目包括( )。
A.工程量清单中的项目 B.工程量清单外的项目
C.合同文件中规定的项目 D.变更后的项目 E.不合格项目
8.总监理工程师有( )等权力。
A.全面指挥工程项目建设 B.签认支付凭证
C.建议撤换不合格的分包单位 D.发布监理指令
E.撤换承包人不合格的项目负责人
9.进度控制的主要方法有( ).
A.横道图法 B.进度表法
C.工程进度曲线法 D.网络计划技术法
E.形象进度图法
10.监理工程师对分包商的控制,可采取的方法包括( )。
A.停止施工 B.停止付款 C.进行索赔
D.取消分包资格 E.消减分包工程量
11.监理工程师在交工验收中的工作是( ).
A.对全部完成的工程进行预验收
B.对申请交工工程提出质量等级评价建议
C.审查交工结算
D.提出工程交工验收申请
E.审查承包人工程保侈期的质量保证计划
12.为了全面、准确地掌握进度计划的执行情况,监理工程师应当通过( )等工作对进 度进行跟踪检查。
A.定期收集进度报表资料
B.现场实地检查工程进展情况
C.定期召开工地会议
D.向业主提供进度报告
E.变更进度计划
13.质量控制目标主要表现为使工程的( )满足规定的`要求。
A.使用性能 B.寿命 C.可靠性 D.安全性经济性 E.外在美观
14.监理工程师在进行费用控制时,必须做好( )等方面的工作。
A.对控制的费用进行目标论证
B.严格控制工程变更
C.要求承包人采取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法
D.指令承包人采用更为经济的建筑材料
E.做好费用控制的信息管理工作
15.监理组织不宜采用的形式有( ).
A.直线职能制 B.直线制 C.职能制 D.指挥部制 E.矩阵制
16.《水运工程建设市场管理办法》适用于水运工程建设中的建设、( )等活动。
A.咨询 B.勘察设计 C.施工 D.监理 E改扩建
17.产品合格性检验按检验性质分为( ).
A.非破坏性检验 B.工序检验 C.定位检验
D. 破坏性检验 E.过程检验
18.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只是用于施工单位
B.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适用于施工单位
C.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不适用于建设单位
D.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不适用于监理单位
E.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适用于设计单位
19.按单一工序作业班组组织工序流水施工的横道图应满足( )。
A.相邻两道工序标号相同的横道线不能重叠
B.相邻两道工序标号相同的横道线可以重叠
C.所有工序标号相同的横道线都不能重叠
D.相邻两道工序间至少应有一标号相同的横道线首尾相接
E.相邻两道工序间不必有一标号相同的横道线首尾相接
20.直线制监理组织的优点是( )。
A.专业分工明确 B.结构简单
C.横向联系简捷 D.职责分明
E.权力集中、命令唯一
三、判断题(认为题述观点正确的请在答题卡上将该题的【√】框格涂黑,错误的将该题的【×】框格涂黑,判断准确得分,否则不得分。每题1分,共10分。)
1.在工程开工前,监理单位应及时完成《监理规划》的编制。( )
2.实施监理制度后,施工详图必须经监理工程师审核签字后,才能交付施工。( )
3.费用、工期、质量三大目标都是影响工程综合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 )
4.监理实施细则应根据业主的需求和意见来编写。( )
5.工程计量是对承包人已完并验收合格的工程量或工作量的确认。( )
6.巡视是监理工程师对施工现场进行的经常性检查活动。( )
7.双代号网络计划图中,节点最迟时间等于到该节点结束的各工作的最迟必须完成时间。( )
8.总监理工程师有权接受或拒绝承包人的报价。( )
9.使用s曲线法进行工程进度检查,可以形象地进行实际完成值与原定计划值的比较。( )
10.一个网络计划中,至少有一条关键线路,也可能有多条关键线路。( )
四、综合分析题(按所给问题的背景资料,正确分析并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和题号写在答题纸上,每题15分,共30分。)
1.监理工程师应如何做好交工验收期的质量控制?
浅谈汽车运用工程专业理论教学 篇3
关键词:汽车运用工程:专业教学:策略思考
人们都知道,汽车运用工程专业作为一门科学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应用型的工程教育,作为教学,作为教师都必须去进行认真的思考,因为市场经济、信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仅就是受教育者对学习不敢兴趣,就是按照传统模式所培养出来的汽车运用工程专业的学员,也并非具有汽车运用工程专业的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汽车运用工程专业理论教学必须坚持学员为主体
进入汽车运用工程专业进行继续深造的学员,虽然在高考中不是佼佼者,但有相当多的学员则是完全意义上的失利者。他们的水准不是怎样的低下,他们也不是什么智慧上的愚钝者,他们有创新的潜能,有创造的能力。他们有求知欲望,他们有独立的思想,他们有创新的思维,他们有独到的见解,他们更期望有自主学习的可能。在汽车运用工程专业理论教学中之所以会有那么多的学员走向不愿意学习的极端,其中一个根本性的原因是我们的一些老师仍然在把持着课堂,还是那样的以自己为中学,学员对老师的讲授听得是那样的腻,又听得是那样的烦。由此,应当引起我们思考的是与其教师去做着学员不予恭维的讲授,毋宁就把我们的课堂交予学员,让学员去充分自主地进行学习。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是新教育的积极倡导者,他所提倡的理想智育应当是把以学员为主体贯穿于教学课堂全过程的智育。基础教育在实施着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的新教育,难道我们的大学教育就应当游离于以学员为主体之外?应当是完全不允许的。窃以为以教师为主、学员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讲得多或者就是完全意义上教师讲的这种模式应当休矣。如果不予以摒弃,学员在校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际工作中是无用武之地的,毕业生毕业后适应能力将会相当的甚至就是某些意义上的很差,就业后需较长时间才可以去适应工作环境的。
二、汽车运用工程专业理论教学必须坚持实践为主线
多少年来,汽车运用工程专业理论教学一直沿用以知识为基础、学科为主线,采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段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员在校学习期间除去学校安排进行实习以外,学员是没有多少亲自实践机会的。由于高等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优先进入教学课堂,就是我们汽车运用工程专业这学员亲身实践要求很高的课程教学,一般也多以模拟和演示实验替代着一个个学员的实践,所以,学员能够亲自实践的可能就更少了,用寥寥无几来形容我们汽车运用工程专业理论教学是毫不为过的。对于我们汽车运用工程专业的学员,他们已经都比较深谙“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体验性学习方面的道理,作为我们汽车运用工程专业理论教学的授课老师,不能再以束缚学员的手脚作为代价,应当为学员搭建专业课程实践的平台。所以,在平时,我们应当去思考的是应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训练的强化,一些实践仍然缺乏一定的条件,但我们必须秉承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理念。对强化学员的实践训练,从汽车运用工程专业之课程形态特征看,我们必须特别去以提高学员能力为主,特别应以全面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应变能力为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我们所培养的学员能够在未来与汽车相关职业竞争中,形成良好的就业优势。更为主要的是,我们很难料到未来的汽车运用可能是怎样的走向,如果我们以学员实践为主,即使未来本行业不是怎样的景气,即使学员转岗,也不需过多的再培训,学员也完全就可能去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因为在学习汽车运用工程专业理论所进行的诸多实践活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磨练出他们坚强的意志。
三、汽车运用工程专业理论教学必须坚持探究为主导
进入新世纪,创新教育学员创造能力的培养以得到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源自于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未来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创新的世界,未来的人缺失于创新和创造,比当今社会的文盲还可怕;其次是令我们感到十分惊讶的是,我们现在的青少年学员的创新创造已经落后与一般的国家,尤其落后与经济发达的国家。我们应当做出思考的是,为什么杨振宁等诺贝尔奖获得者是我们的国籍人士,我们为什么在本土上培养不出类似于杨振宁呢?其原因可以毫不忌讳地说为师者当有不可推诿的责任,我们太少让学员在学习中创新创造。实现学员的创新创造,应当说不仅仅就是尖端科学所需要,我们一般的工程技术课程也需要,汽车运用工程专业理论教学当也是完全意义上需要。因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所需要的是全面创造、全民创新。汽车运用工程专业的学员是全民中的一分子,实现学习过程中的创新創造是他们应尽的义务,也是我们必须履行的职责。实现学员学习过程中的创新创造,其学习的探究是尤其重要的,没有学员探究的习惯、精神和能力也不可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创新创造。
对于汽车运用工程专业理论的学习,学员可探究和需探究的面还是比较广的,如平时的教学,我们可以让学员对现时的检测、诊断设备进行研究和探讨,学员经过探讨甚至就是某些方面的研究,则可以凭借学员的智慧和超群的能力,去研制出先进的检测、诊断设备来,以适应汽车技术的飞速发展。
工程理论 篇4
关键词:发酵工程,理论教学,教学改革
21 世纪是生物技术产业高速发展的时代, 发酵工程是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1], 其应用早已涉及到食品、医药、化工、农业、环保等各行各业。目前, 发酵行业生产企业有5000 多家, 需要大量的发酵工程技术人员, 这为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然而, 发酵工程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发酵的过程控制、发酵设备及相关生产设备结构等非常难理解, 而我校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使得学生无法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进入发酵公司进行实践学习, 因此, 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让学生尽可能的掌握和理解产品的发酵过程显得非常重要。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院教师对发酵工程课程的教学体系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完善, 现已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 调整教学内容, 优化课程体系
1.1 选择合适的教材和参考书
根据校区课程设置及安排, 发酵工程课安排在3 年级下学期, 40 学时, 其中理论36 学时。为了让学生能在较短少的课时中更好地了解产品的发酵过程, 我们选择曹军卫、马辉文、张甲耀编著的, 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的21 世纪高等院校教材《微生物工程》作为教材[2]。该教材简明、系统, 按照发酵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编排, 全书分为4 部分:原理、下游工程、设备、举例, 使学生能更系统的学习不同产品的发酵生产过程及提取过程、设备的结构等知识。同时还向学生推荐李艳主编的《发酵工程原理与技术》等参考书及一些相关网站, 让学生自行参考学习, 丰富自己的知识。
1.2 教学内容的调整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理论学习, 教学内容按以下程序进行:
(1) 在第一堂课介绍发酵工程的就业前景、发酵工程的应用, 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讲讲发酵的一般过程:菌种—种子罐—发酵罐—分离提取—精制—包装, 让学生对发酵过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方便后面内容的学习。
(2) 按照发酵的过程进行各章节的学习。先讲上游部分:即菌种怎么来的?怎样保藏?要进行发酵生产, 首先要菌种, 应该怎样获得菌种?有了菌种, 菌种又非常容易发生变异, 该怎么保存?再讲中游部分:怎样进行发酵控制?需要控制哪些参数?随后讲下游部分:即怎样进行产物的提取?接着讲设备部分:发酵在什么容器里进行?需要什么辅助设备?在产品的发酵过程中需要很多设备, 如发酵设备、空气除菌设备、产品纯化设备等。最后结合前面的理论讲两个实例:抗生素、啤酒的完整发酵工艺。抗生素、啤酒在生活中非常多见, 它们是怎么来的?结合前面讲的理论知识, 进行再一次梳理。通过这两个实例的学习, 同学们可以自行学习其他产品的发酵过程。
2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随着科技的进步, 教学手段也发生巨大的变化, 早已从以前的板书教学步入了多媒体教学时代。我校也采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有其巨大的优势, 信息量大, 直观, 但也可能会造成讲授速度太快, 学生难以接受的情况。因此, 为了最大化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在教学方法上还需进行改进:
(1) 对重点、难点内容要反复强调。在教学过程中, 重点、难点要讲慢点, 讲完一章后复习一下, 课后留点复习题, 方便学生进行复习。课前可以适当提问, 可以是上节课的重点内容, 也可以上本次课的启发式问题。
(2) 多举实例。对难点内容, 可采用多举例子的方法进行, 可以是珠海某个公司的, 也可以是网上搜的, 最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公司。比如讲到空气除菌流程, 同学们没有见过自然很难理解, 我们就结合周边一饲料添加剂发酵生产公司的空气除菌情况进行讲解。
(3) 多引用图片资料。多展示一些在发酵公司拍的照片, 让学生切实体会一下公司的生产情况。当然, 如果有条件, 可以安排学生到发酵公司去参观。
(4) 适当增加视听材料。购买一些光碟展示发酵产品的生产过程, 让学生通过良好的视听材料进行学习, 提高兴趣。
(5)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了让学习加入到主动学习过程中来, 可课前布置一个与本课程密切相关的作业, 让学生进行分组, 分别利用课余时间查找一些资料, 做出PPT, 最后进行课堂交流。比如:课前布置一个作业, 淀粉酶的来源、作用、发酵用菌种、发酵过程分别是什么?让学生分为4 组, 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查阅资料、总结、做出PPT, 利用一次课堂时间进行现场交流。通过这种方式既锻炼了学生, 又可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学习, 提高兴趣。
3 考核方式的改革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既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又可以衡量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 选择一个合适的考核方案非常重要。在课程考核中, 我们既注重学生对知识要点的掌握, 也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基于本校发酵工程课程的安排, 采用以下考核方式进行:平时分占20%, 可以结合学生查资料作报告情况、出勤情况、课堂回答问题情况给予打分;期末考试笔试成绩占80%, 给出最终期末成绩。
4 教学改革实践结果
本课程以本校区2011 级生物工程学生为非教改组, 2012 级生物工程专业学生为教改实践组, 通过比较两组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 并对各考核指标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见表1、表2:
从表1 可以看出, 学生的期末成绩非教改组的高分 (≥90 分) 和低分者 (<70 分) 比例都比教改组高, 而中间段70-89 分的比例又比较低, 这说明通过教学改革, 能使学生的整体成绩更趋于正态分布。从表2 也可以看出, 通过教学改革, 使学生的平均成绩从77.89 分提高至80.03 分, 不及格率也从3.8%降低至1%, 这说明通过教改, 学生的学习热情及主动性得到提高, 因而考试成绩也大大提高了。
参考文献
[1]张雁南, 刘刚, 李彦国.发酵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4 (29) :122-123.
土木工程理论与实践论文 篇5
学号
201101020734
2015 年
5月 教师评语:
成绩评定: 教师(签名): 年月日
土木工程新型建筑材料 摘要
随着建筑市场的需要,新型建筑材料应运而生,适应了各方面的需要。所谓新型建筑材料,是在传统建筑材料基础上产生的新一代建筑材料,具有复合、绿色、节能、轻质高强等优良特性。
现在建筑业的发展趋势愈加倾向于新型建筑材料的的使用,和能源的节约以及再利用,这不仅是能源方面的突破,也是出于环保的要求。新材料和新技术手段的应用,为土建工程的施工提供了有力的质量保障,而求还能节省资金与造价,提高施工单位的收益,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
土木工程材料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原材料之一。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对生存空间以及环境的要求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对土木工程材料的生产研究使用和发展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和挑战。特别是小康社会的建设和城镇化的全面推进,乃至整个现代化建设的实施,预示着我国未来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土木工程材料有着更大的市场需求,也意味着我国土木工程材料领域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了解土木工程材料的发展状况、把握土木工程材料的发展趋势显得尤为重要。目录新型建筑材料概述„„„„„„„„„„„„„„„„„„„„„„„„„„„„„„4
新型建筑材料的特点„„„„„„„„„„„„„„„„„„„„„„„„„„„„„4
新型建筑材料发展情„„„„„„„„„„„„„„„„„„„„„„„„„„„„„5
3.1 新型墙体材料„„„„„„„„„„„„„„„„„„„„„„„„„„„„„„5
3.2 保温隔热材料„„„„„„„„„„„„„„„„„„„„„„„„„„„„„„6
3.3 高分子化学建材„„„„„„„„„„„„„„„„„„„„„„„„„„„„„6
3.4 复合材料„„„„„„„„„„„„„„„„„„„„„„„„„„„„„„„„7
3.5 防水密封材料„„„„„„„„„„„„„„„„„„„„„„„„„„„„„„7
3.6 装饰装材料„„„„„„„„„„„„„„„„„„„„„„„„„„„„„„„7
新型建筑材料发展建议„„„„„„„„„„„„„„„„„„„„„„„„„„„„„7
4.1 完善市场细分,健全新型建筑材料的营销体系„„„„„„„„„„„„„„„„7
4.1.1 从产品上看„„„„„„„„„„„„„„„„„„„„„„„„„„„„8
4.1.2 从渠道上看„„„„„„„„„„„„„„„„„„„„„„„„„„„„8
4.1.3 从推广上看„„„„„„„„„„„„„„„„„„„„„„„„„„„„8
4.1.4 在管理上看„„„„„„„„„„„„„„„„„„„„„„„„„„„„8
4.2 加强产品在工程技术应用的研究,加快新型建材的应用步伐„„„„„„„„„„8
4.3 确定新型建材发展的主导产品,加强结构调整的导向工作„„„„„„„„„„„9
4.4 加大研发力度,提高技术装备水平„„„„„„„„„„„„„„„„„„„„„9
结语„„„„„„„„„„„„„„„„„„„„„„„„„„„„„„„„„„„„9 土木工程新型建筑材料调查报告
新型建筑材料概述
新型建筑材料是在传统建筑材料基础上产生的新一代建筑材料。新型建筑材料主要包括新型建筑结构材料、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防水密封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
新型建筑材料一般指在建筑工程实践中已有成功应用并且代表建筑材料发展方向的建筑材料。凡具有轻质高强和多功能的建筑材料,均属于新型建筑材料。即使是传统建筑材料,为满足某种建筑功能需要而再复合或组合所制成的材料,也属于新型建筑材料。
新型建筑材料是区别于传统的砖瓦、灰砂石等建材的建筑材料新品种。从材质上分,不但有天然材料,还有化学材料、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等等。从功能上分,有墙体材料、装饰材料、门窗材料、保温材料、防水材料、黏结和密封材料,以及与其配套的各种五金件、塑料件及各种辅助材料等。对于建筑行业来讲,新型建筑材料是个广义的概念,以水泥、玻璃、钢材、木材四大材料为原料的新产品;黏土空心砖、各种加气混凝土制品、各种砌块的新型产品;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用于建筑的各种制品以及采用各种新的原材料制作的各种建筑制品等均属新型建筑材料的范畴[1]。2 新型建筑材料的特点
新型建筑材料及其制品工业是建立在技术进步、保护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基础上的新兴产业。一般来说,新型建筑材料应具有以下特点:
(1)轻质高强化。轻质主要是指材料多孔、体积密度小。如空心砖、加气混凝土砌块轻质材料的使用,可大大减轻建筑物的自重,满足建筑向空间发展的要求。高强主要是指材料的强度不小于 60MPa。高强材料在承重结构中的应用,可以减小材料截面面积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及灵活性[2]。
(2)工业化生产。工业化生产主要是指应用先进施工技术,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产品规范化、系列化。这样,材料才能具有巨大市场潜力和良好发展情景,如涂料、防水卷材、塑料地板等建筑材料的生产。
(3)节能化、绿色化。随着我国墙体材料革新和建筑节能力度的逐步加大,建筑保温、防水、装饰装修标准的提高及居住条件的改善,对新型建筑材料的需求不仅仅是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质量的提高,即参评质量与档次的提高及产品的更新换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对材料功能的要求日益提高,要求材料不但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还要求材料无毒、对人体健康无害、对环境不会产生不良影响,即新型建筑材料应是所谓的“生态建筑材料”或“绿色建筑材料”。
(4)多功能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建筑技术的发展,对材料功能的要求将越来越高,要求新型材料从单一功能向多功能方向发展。即要求材料不仅要满足一般的使用要求,还要求兼具呼吸、电磁屏蔽、防菌、灭菌、抗静电、防射线、防水、防霉、防火、自洁、智能等功能。(5)复合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单一材料往往难以满足要求。因此,利用符合技术制备的复合材料应运而生。所为复合技术是将有机与有机、有机与无机、无机与无机材料,在一定条件下,按适当的比例复合。然后,经过一定的工艺条件有效地将集中材料的优良性能结合起来,从而得到性能优良的复合材料。3 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状况
从1979年到1998年是我国新型建材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新型建材工业基本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新兴的行业,成为建材工业中重要产品门类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给新型建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市场。全国新型建材企业星罗棋布,在市场需求的带动下,已经形成了全国范围的机关报型建材流通网;大部分国外产品我国已能生产,三星级宾馆所需的新型建筑材料国内已能自给;不同档次、不同花色品种装饰装修材料的发展,为改善我国城乡人民居住条件、改变城市面貌提供了材料保证。我国已经形成了新型建材科研、设计、教育、生产、施工、流通的专业队伍。3.1 新型墙体材料
只有促使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才能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新型绿色墙材主要包括农业废渣类、建筑垃圾类、石膏类和复合墙体材料等。目前墙体使用的四大材料主要是钢筋材料、水泥材料、塑料和木材。木材作为其唯一一个可以再生并且能够循环利用的材料,是一种可以永久利用的再生资源。经过近20年来自我研制开发的第进国外生产技术和设备,我国的墙体材料工业已经开始走上多品种发展的道路,初步形成了以块板为主的墙材体系,如混凝土空心砌块、纸面石膏板、纤维水泥夹心板等,但代表墙体材料现代水平的各种轻板、复合板所占比重仍很小,还不到整个墙体材料总量的1%,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相对落后40-50年。墙新型墙体建筑材料以节能保温、舒适美观、利用废弃物、改善建筑功能为目的,应提高建筑产品技术含量,通过采用新材料、新工艺等促进新型墙体的发展。3.2 保温隔热材料
1980年以前,我国保温材料的发展十分缓慢,为数不多的保温材料厂只能生产少量的膨胀珍珠岩、膨胀蛭石、矿渣棉、超细玻璃棉、微孔硅酸钙等产品,无论从产品品种、规格还是质量等方面都不能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至少落后了30年。
目前,我国用于建筑外保温的节能材料经过近年来的高速发展,外墙外保温增多,外墙内保温有所减少,一部分别墅使用外墙夹芯保温技术。材料更是多种多样。但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资源分布不平衡,导致以上保温材料在我国不同地区有不同程度的应用。我国的保温材料市场还普遍存在技术水平不高、产品不够高档的现状。同时可以看到,我国也在大力发展保温技术,研究开发质量稳定、可靠的产品,组建专业工程队伍进行标准化施工,保温材料及技术正在向高效率、高性能、高环保方向发展。3.3 高分子化学建材
国外高分子化学建材发展迅猛,发达国家化学建材产值已超过水泥。随着现代高层建筑的兴起,对建筑涂料的耐候性要求越来越高,高耐候性涂料树脂的研究开发成为当今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涂料研究的活跃领域。目前,最活跃的领域是含氟树脂和有机硅改性树脂的研究。建筑防水密封材料在国外竞争激烈,产品更新快,向高分子树脂和高分子改性沥青为基料的方向发展;沥青油毡胎基向玻纤胎基、化纤胎基或树脂薄膜胎基方向发展;屋面防水构造由多层向单层、双层方向发展;施工技术由热熔粘结向常温、自粘、机械固定等方向发展。3.4 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就是将现有的植物、矿物及塑料等材料有机结合,使之展现出更优异的理化性能。在建筑和公共设施领域中广泛应用。如阴井盖、纤维增强树脂筋,混凝土结构修补材料、透明天棚、建筑模板等。复合材料将向着价廉、适用、耐久、成型方便、投资少、材料本身兼容性好、工艺合理,并能尽可能回收利用,以减少环境压力的方向发展。[3] 3.5 防水密封材料
随着社会与经济发展,防水材料在建筑行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工民建对防水材料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内建筑防水材料发展迅速。种类齐全,规格、工艺等也初具规模。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第一产品结构不合理,新型防水密封材料生产量和使用量都很小;第二是产品质量不容乐观,假冒产品较多;三是设计施工应用技术差、渗漏严重。3.6 装饰装修材料
装饰装修材料前提是满足绿色建筑;这对促进装饰装修材料的节能、环保、健康有重要意义。(1)绿色、环保发展趋势是大力推进节能型屋面、节能型墙体和节能型门、窗。
(2)绿色建材是环保型装饰装修建材,不含放射性物质,不含甲醛、芳香烃等有机挥发性物质。污染环境和危害人体健康的建材产品,已经引起国家和人们的高度关注。
(3)绿色建材是健康、促进型装饰装修建材。以高科技技术含量研发的材料及产品,成为新宠,具有代表性的是抑菌材料、杀菌类材料、空气调节类材料及产品。4 新型建筑材料发展建议
4.1 完善市场细分,健全新型建筑材料的营销体系 营销环境的变化,市场经济带来中国市场的快速成熟和发展,已经使单点突破的效应越来越差。当前的建材家居企业已经进入了一个系统化营销时代,系统化之后还有营销的精细化。4.1.1 从产品上看 从短缺到过剩,是中国建材家居行业营销面临的第一个显著变化。现在在大多数的细分行业里,你的产品都不可能一骑绝尘,想从产品力上远远超越竞争者已经难上加难。完全靠产品力的优势已经很难了。因此,中国的企业前所未有的开始重视产品核心卖点的提炼,开始重视产品核心价值层以外的附加价值。4.1.2 从渠道上看
渠道成员随着各行业市场化的发展也在不断进步,经销商从销售商向服务商的转型正在进行。渠道模式的变化使企业对渠道的控制不再那么简单。如今,粗放的渠道经营难以支撑销售目标,厂家需要对渠道投入更大的精力。渠道之争,对于企业的营销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4.1.3 从推广上看
包括媒体传播、公关活动和促销活动在内的行为都是促销行为。随着竞争的加剧,推广已经向更加综合的方向发展。要看到,当前的传播阵地在建材家居市场、网络、展会、小区、装修公司甚至婚介所,这么分散但又细分而精准的传播阵地出现后,企业到底如何构建自己具有建材家居产品销售特色的推广模式,就变得无比重要了。4.1.4 在管理上看
企业如何组织高效的营销团队,如何吸纳优秀的营销人才,如何进行管理等等这些问题是企业打造核心营销能力的根本。由此可见,试图依靠单点突破成就企业的快速成长已是痴人说梦。中国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已经使单点突破的时代走向终结。因此,中国建材家居企业要想做大并且做强,无疑面临一个全方位、体系化的综合实力的提升,而不能单纯依赖企业某个单一的优势。4.2 加强产品在工程技术应用的研究,加快新型建材的应用步伐
建材主管部门和建筑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合作,尽快制定、落实新型建材纳入建筑应用规程和管理办法,切实解决新型建筑材料发展过程中科研、生产、建筑设计、施工等各个环节的具体问题;研究适合新型建材及制品应用的设计规程和施工工艺;编制、修订有关新型建材及制品的生产、施工规范、规程及施工通用图集;颁布比较成熟的建材及制品设计、应用、推广产品目录,部门产品可考虑实行生产许可证等。力争在工作到一定程度时以几个部门联合下文的方式予以法定化。
4.3 确定新型建材发展的主导产品,加强结构调整的导向工作 新型墙体材料以节能、节地、利废和改善建筑功能为目的,大力发展各种轻质板材和砼砌块,开发承重复合墙体材料。防水材料重点发展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聚氨酯防水涂料和硅酮、聚氨酯密封材料;保温材料重点发展建筑用矿物棉、玻璃棉制品;装饰装修材料重点发展丙烯酸类乳胶内外墙涂料、复合仿木地板等一些适销对路的产品。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重点发展建筑、石油化工、电子、汽车等支柱产业所需的各类玻璃钢和制品,以及农渔业等行业所需的玻璃钢渔船、风力发电叶片等产品,不断提高集约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4.4 加大研发力度,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建筑类型,以新型墙体材料为重点,瞄准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新技术,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装备的基础上,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重点围绕尽可能少用天然资源,降低能耗并大量使用废弃物作原料;尽量采用不污染环境的生产技术;尽量做到产品不仅不损害人体健康,而应有利人体健康;加强多功能、社会效益好的产品开发。力争在下世纪 30 年代从总体上赶上中等发达国家,在 2015 年部分有条件的产业率先实现现代化。5 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因此顺应可持续发展以及环保理念而研发的新型建筑材料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将建筑技术与人们审美理念相结合起来,充分从现代建筑建造、装饰中体现现代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体现生活品质的档次。未来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还应积极联系党和政府的政策,不断加大科研创新,并结合市场实际状况,充分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加大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的建设,最终实现规模完善、品种齐全的现代化建材一体化服务体系。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新型建筑材料应加大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建材的环保指标,研发真正的绿色建材产品,不断拓宽市场领域,把握未来新型建材的脉搏。
工程理论 篇6
关键词:产业人才工程;实践困惑;理论反思;路径重构;案例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多年来,中央和各地陆续实施了系列人才工程,对于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乃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当前各地正在编制和实施“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而“人才工程”正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随着规划的各项政策和重点人才工程的启动,相应的绩效评估也提上重要日程。对于以往人才工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考察,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上述考虑,本研究对人才工程的实践困惑进行梳理。如表1所示。
二、 理论分析和路径重构——以A省某产业人才工程为例
人才工程的设计与实施涉及政府绩效管理、公共治理、项目管理等理论范畴。基于上述理论视角,本研究以A省的重点人才工程——“人才高峰计划”为案例,通过对其中问题的分析,试图提出人才工程路径重构的策略。
1. 案例分析。
(1)案例背景。产业发展是引领未来的强大引擎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A省是东部发达省份,人才集聚,部分行业和产业在国内具有明显优势。从2002年起,A省启动了以教育、医药卫生、电子信息、机械汽车、建筑、农业等六大行业为重点的“人才高峰”计划,确立了以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应用性项目建设为载体、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资金资助为激励、目标考核和动态管理为保障的人才工程建设目标。之后的2010年,将人才高峰计划进一步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等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延伸。A省人才高峰计划的重点是高层次创新人才,以科技领军人才以及产业高端人才等为主要组成部分。迄今共实施人才项目4 293个,选拔、培养重点高层次人才38 812人。通过10多年的建设,A省重点行业、产业人才总量增长,结构优化,竞争力增强,拔尖创新人才快速集聚,人才高峰逐步崛起,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
(2)案例分析。通过座谈、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法,研究发现A省人才高峰计划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有诸多实践困惑。一是重项目、轻培养。不少用人单位重人才申报,而在获批立项后,对人才的跟踪培养、梯队建设、政策落实、资金匹配等普遍缺少后续关注。二是考核形式化。A省以人才资助协议书模式约定人才高峰建设3年期各方责任,但各协议方对于人才考核管理的义务难以真正落实。考核以中期考核或结项考核验收为主,缺少系统的考核标准。三是目标设置宽泛化。A省人才高峰计划涵盖六大行业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分配不均衡,行业、产业之间和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相比传统行业优势不明显。四是资助力度较小。3万元~5万元的资助标准偏低,存在“撒胡椒面”现象。后续的滚动支持少,项目承担单位匹配经费落实不到位。五是项目管理科学性不强。A省实行人才资助资金一次性拨付,缺少和项目进展及效益考核的紧密挂钩;缺乏系统的信息化管理平台,项目审核、评审及后续的中期考核、结项验收等难以高效化。六是综合治理的理念有待强化。A省人才高峰计划涉及政府、产业主管部门、人才市场、企事业用人单位、专业评估机构等方面,存在多头管理、治理主体不明晰的现象,用人单位、专业评估机构、专业人才市场等其他治理主体作用发挥显著不足。
2. 路径重构。A省“人才高峰”计划是产业人才工程的一个典型,面对长远发展,须借助相关理论,对人才工程的设计、定位和发展进行反思和提升。以下即以A省案例为背景,从个别到一般,通过要素分析,以期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才工程重构路径。
(1)绩效管理的视角。作为人才工程的政府公共项目,其实施的政府行为代表公众意志,体现政治理念,而且也是促进政府绩效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就本研究而言,政府的绩效管理包括人才项目成果转化的效益、财政资金投入产出比,以及政府有效履行人才管理职能等过程。其要素体现为人才工程决策的科学性、定位的准确性以及实施的有效性。然而,现实中政府对公共项目绩效评估的认知仍有置工具理性于价值理性之上的倾向,强调简单、便捷,甚至形式化,缺乏应有的预期性和导向性。实践中公共项目绩效管理须包括目标和权责、绩效导向、流程再造、技术支持等必要选项。基于上述分析,A省人才高峰计划“十三五”期间重构路径为:
——人才工程决策:围绕重点行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主题,推进以应用型、创新型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为重点的“新一轮人才高峰行动计划”,通过人才引进、项目资助、政策引导、专门培训等方式,实现预期目标。
——人才工程定位:通过与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人才子工程的统筹推进,错位发展,突出地域人才工程建设的产业特色和行业特色。重点实施对A省产业结构优化、技术水平提升和新兴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带动作用,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选拔培养项目。
——人才工程绩效:总体服务于用人单位、人才和社会满意度的目标。具体包括财政资金投入方向明确,匹配资金及时到位;完善政府评估、社会评估、第三方机构评估等机制;受资助人才项目与行业(产业)发展匹配度高;人才梯队建设显著进展,科研成果转化率高;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更为完善。
(2)项目管理理论的视角。系统的项目管理理论创建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MI,1983)对项目管理基本内容界定为范围、成本、时间、质量、人力资源和沟通等六个领域的管理。除计划、协调和控制等传统的内容外,项目管理理论也重視包括合同、采购、费用、进度、质量以及风险等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的因素、顾客导向、柔性管理等也受到更多关注。一般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定义了项目各参与单位的角色和责任,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涵盖项目管理绩效、决策指标、决策方法等内容,而在公共项目评估实践中,Shadish(1998)提出的操作性问题包括评估需求、执行、委托者、效果、影响、成本等。上述研究为人才工程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基于上述分析,A省人才高峰计划“十三五”期间重构路径为:
——资金管理: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专项人才资金预算执行率高;行业主管部门,企业等项目承担单位给予经费配套;设定财务管理规范度指标,资金支出手续完备;按要求及时报送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情况报告。
——项目管理:有人才高峰计划的组织协调机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完善,为人才网上申报、科研成果与企业对接等提供服务;建立规范化的评审制度,创新第三方评价机制;制定并执行人才培养对象跟踪培养制度。
——绩效管理:明确各方职责,通过人才项目资助协议书进行细化、分解;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考评结果与后续资金安排挂钩,促进绩效评价、财政监督和绩效审计形成内外合力;完善人才培养考核办法;强化社会监督,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抽样评估。
(3)公共治理的视角。“治理”(Governance)是指控制、引导和操纵的行动或方式。治理理论的创始人之一Rosenau(1992)将治理定义为一系列活动领域里的管理机制,它们“虽未获正式授权,却有效发挥作用”。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则指出,“治理是各种各样的个人、团体——公共的或个人的——处理其共同事务的总和”。不论怎样理解“治理”,研究者们都会强调以下特征:其一,治理主体是多元的,包括公共及私人部门;其二,治理机制的包容性,既有正式的制度化机制,也有非正式机制。
人才工程实施中涉及政府的计划、专家的评价、资金的拨付、项目的考核和验收等各个方面,其实已经构成了一个特殊的“科学共同体”。公共治理的公信力需要制度保障:其一,在法律层面上对政府人才公共项目的内容和程序进行规定。其二,对人才经费投入、科研活动监管、社会评价和监督方式等进行制度安排。其三,发挥多元主体作用。就A省人才高峰建设而言,其本身就是一个涵盖多方主体的治理结构。基于上述分析,A省人才高峰计划“十三五”期间重构路径为:
——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主导方):提高公共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加大考核力度;对人才资助项目进行督查,并建立绩效评价制度。
——用人单位(主体方):对人才项目进度、资金使用、项目产出等进行自查,并建立结项验收(审计)制度。配合人才工程实施,完善用人单位的人才培养制度。
——产业界(参与方):把握行业和产业发展方向,为政府制定和实施评审和评价标准提供参考;积极反馈企业人才需求,以及基于不同区域发展的人才需求。
--评审机构(评价方):科学设计评审环节,保证人才资助项目科学、公正;加强评审的全程监督,提高评价专家队伍水平;创新第三方评审机制。
——社会专业机构(评估监督方):加强中介评估机构的专业评估和绩效评估,公布公共项目管理情况,加强社会监督,增加公共决策的透明度。
——人才机构(市场方):发挥市场在配置人才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人才工程实施须引入市场机制,鼓励企业等用人主体通过市场化方式培养、引进和使用人才,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运用;减少对政府对人才的微观干预。
三、 产业人才工程建设的相关政策建议
新理论视角下的产业人才工程建设要体现“战略引领,服务全局;集聚要素,统筹资源;分类管理,选育并重”的方向,将人才工程建设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相衔接,发挥其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协同效应。
1. 创新产业人才培育机制。产业人才开发的核心是用人和收入分配机制的创新。一是实施产业人才培引计划。通过政府搭台、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机制,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的领军人才,实现“引进一批人才,发展一个产业,培育一个经济增长点”的链式效应。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培养和使用产业人才。二是创建产业人才激励“特区”,制定知识、技术、专利、资本、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施办法,鼓励专业人才持股经营和兼职兼薪,完善项目分配、股票期权、绩效挂钩、协议工资等分配机制,保障人才获得相应回报。
2. 强化产业人才政策扶持。一是提升载体建设水平。发展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留创园、高新技术创业园区等载体,为人才创办高科技企业、转化科技成果提供孵化器。二是创新投入机制。鼓励设立产业风险性人才投入基金,支持政策性银行和金融机构对新兴产业人才项目的投入,使重点产业成为人才创新创业的“示范区”和优秀人才集聚的“强磁场”。三是促进“产学研”的深度结合,实现人才与项目、企业与高校、技术与产业、研发与生产的融通发展。
3. 打造产业人才服务平台。一是瞄准产业技术需求,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经济联合、技术联合和市场联合,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在产业集聚区共建技术研发平台;二是提供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信息、知识产权、专利等服务;建立与风投机构、专业孵化器、中小企业管理机构的联系机制,打造产业人才公共服务平台;三是围绕产业转型中对高技能人才的结构需求,开展境内外培训,打造产业高技能人才能力建设平台。
4. 创新产业人才工程管理模式。探索“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企业为主体的协同育人模式。改进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方式,完善支持的优惠政策。在人才工程实施中注重构建科学、技术及工程专家的协同创新机制。建立人才工程的信息管理平台,推动产业人才工程项目与其他科研计划的衔接。深入推进人才工程的绩效评价、机构评估的改革。完善符合人才创新规律的产业人才资助经费管理办法,完善竞争性和稳定支持相协调的经费投入机制,不断提高产业人才项目立项、评审、验收的科学化水平。
5. 提高产业人才工程建设的组织化程度。一是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推进人才管理政社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保障用人主体自主权,健全市场化、社会化人才机制。二是加强规划。研究开发包含分布密度、素质标准、结构比例、流动活力和产出效率等方面内容的产业人才指标体系,建立需求预测机制。三是形成整体合力。加强部门协调,推动资源整合,综合利用产业政策、财税、信贷等手段,促进资源向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和高层次人才倾斜。发展专业性人才市场,强化产业和行业协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锐,王通讯,任文硕.我国区域人才强国战略实施评价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1,(4):113-118.
[2] 张瑾,伊振中,张体勤.高层次创新人才概念的界定:基于文献综述和聚类分析方法[J].东岳论丛,2011,32(10):165-169.
[3] (美)Guba Lincoln.第四代评估[M].秦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 田霞.国内外公共项目后评估的比较与分析[J].中国工程咨询,2009,(5):34-35.
[5] 王学通,谢壁林,陆文钦.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决策研究综述[J].工程管理学报,2013,27(4):67-70.
[6] 王奮宇,卢阳旭,何光喜.对我国科技公共治理问题的若干思考[J].中国软科学,2015,(1):1-12.
[7] 方阳春,张鹏,宣勇.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浙江省学术技术带头人队伍建设探讨[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71-174.
作者简介:张宏伟(1971-),男,汉族,江苏省响水县人,江苏省公务员局职位管理处(综合处)处长,南京财经大学兼职MPA导师,副研究员,河海大学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工程管理理论解析与体系构建 篇7
近年来, 社会与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使得各项工程的建设与日俱增, 工程管理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实践。为了更好地满足工程建设的要求, 实现工程管理的全面发展, 人们加强了对工程管理理论的深入分析, 并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工程管理体系。再者, 现如今是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效益是巨大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工程管理理论的发展及其体系的建立。工程管理理论的具体解析及其体系的有效建立是论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2 工程管理理论解析
2.1 工程管理的基本内涵
工程管理是指管理与工程建设相互融合, 以实现最大化的工程整体效益。具体来说, 工程管理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 合理利用相关技术与资源来对一项工程项目进行相关决策、计划与组织等, 是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直接影响着工程建设的发展。工程管理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综合性等特点。另外, 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使工程管理的技术性得到提高, 正在逐步发展为科学化、信息化、自动化的工程管理[1]。
2.2 工程管理理论的具体化
一个工程项目包括规划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使用阶段, 所以工程管理理论涵盖了这些阶段, 下面将作简单的分析。
2.2.1 规划阶段
规划阶段主要是根据当下社会、经济、政治以及科技的发展, 综合考虑, 进行整体上的工程项目规划, 是工程管理和工程建设的开端。工程规划阶段主要是宏观掌握和把控工程建设, 需要详细掌握调研数据和社会与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工程未来的使用情况等, 加强此阶段的管理, 促进工程项目规划科学性、合理性的提高, 同时有助于工程参建各方对工程建设的整体准确把控。
2.2.2 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是工程设计人员通过实地的、详细的调研, 并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根据工程的实际要求, 运用现代化的设计方式和理念设计工程项目。工程管理在此阶段的应用主要表现在: (1) 管理项目的客观环境, 这里客观环境指的是工程项目建设施工场地的地形、温湿度等自然条件, 加强这些因素的调查, 综合考虑, 保证工程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 (2) 综合考虑工程的成本、技术、使用功能等因素, 确保工程设计的可行性, 在此基础上实现以最小的投资获得最大的效益。另外, 设计阶段的管理还要统一经济与环境, 坚持科学发展观,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降低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努力做到二者的和谐、统一。
2.2.3 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关乎整个工程的质量, 该阶段是工程管理的关键阶段, 也是实践工程管理理论的重要阶段, 在此阶段的管理内容主要包括施工质量、施工技术、工程成本等。其中, 质量管理是重点, 其是立足于工程的使用需求和功能, 管理工程的经济性、美观度、使用寿命等, 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必须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评估体系、监督体系等, 优化配置各项资源, 节能降耗, 提高能源与资源的使用效率, 实现最优的工程效益。
2.2.4 使用阶段
使用阶段是工程竣工后期的交付与维护, 此阶段的管理内容主要是工程的使用周期与后期保养等, 在考虑工程实际使用功能与技术的同时还要考虑成本。使用阶段的管理直接影响工程参建主体的形象和信誉, 因此, 也是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需要重视[2]。
3 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
3.1 构建体系的相关方法
理论体系是推演和展开逻辑化概念的过程, 通过有效的推理、论证, 形成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的逻辑系统。体系构建需要经过严谨、科学的研究, 采用一系列的方法, 将工程管理领域内诸多经过大量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基本概念与规律进行合理地梳理与构建, 以便更好地为工程管理服务。构建理论体系的主要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逻辑方法, 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可以说是原材—毛坯—成品的发展过程, 科学总结工程实践, 并逐渐形成成熟的经验, 再提炼为定律, 归纳应用为知识后形成系统化的理论, 在此基础上建立理论体系, 其是由分散到整体的过程。 (2) 历史方法, 顾名思义就是回顾研究对象所经历的各个阶段、不同形态和过程, 从中将研究对象的本质与发展规律反映出来的方法。工程管理起源于工程实践, 并应用于工程建设, 其从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中总结出简单的原理与方法并加以运用。 (3) 案例研究法, 是通过相关的案例深入、全面地分析与解决现实中的复杂现象和具体问题, 并检验、提升或改进已有的理论, 发展改进后的新理论。案例研究方法运用归纳式思考方式, 分析性概括, 有机整合了现实社会情况, 强化了各项理论与实证数据间的相互关联, 准确、清晰地反映与解决工程管理中的相关问题[3]。
3.2 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内容
工程管理涉及工程项目的方方面面, 各个理论之间存在既定的关系与脉络, 构建完善的理论体系应明确表现出系统化、标准化的理论内容, 将各个构成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层次结构表现出来。若对工程管理理论进行分层次划分的话, 其主要涵盖了基础理论、主体理论与应用理论, 大量工程管理案例的分析与总结是工程管理理论的主要来源, 理论体系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与提升。同时, 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还要结合我国国情这个大环境, 必须符合我国工程的实际情况。工程管理理论体系既包括理论的基本内涵, 也包含了其外延, 工程管理理论的内容结合了实际的案例分析, 是一项整体性的研究, 是认识、实践、再认识与实践的哲学过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本身就是事物发展的本质, 工程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够进一步完善工程管理理论体系, 进而促进整个工程管理工作的进步。
4 结语
总之, 工程管理理论对于工程项目的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合理应用工程管理理论及体系, 切实提高工程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保证各项工程项目能够按照要求和功能顺利实施, 建设出更多优质的工程, 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工程管理涉及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成本、安全等多个方面, 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在开展工程管理工作时要深刻、准确把握其理论知识, 在此基础上构建清晰、完善的理论体系, 将工程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保证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论文简要分析了工程管理理论与体系构建, 旨在为提高工程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工程管理,理论,解析,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构建工程管理理论体系[J].中国工程科学, 2015 (4) :113.
[2]付凌云.工程管理理论解析与体系构建[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 (12) :84.
分析工程结构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 篇8
结构优化设计就是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条件下, 进行结构方面的调整, 或者是减少原材料, 或者是将结构简化等步骤。
传统的结构优化设计主要是根据结构设计人员的经验进行判断, 提出一些较为基本的方案, 然后在根据一些判断方法进行优化直到满足为止。但是传统的结构优化设计的缺点在于结构优化设计只能对非重要的承载结构进行调整, 而且更为麻烦的, 这种调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很难以一步到位, 这就需要设计师具有丰富的经验, 并且也将花费甚大, 而面对特别复杂的结构的情况下, 这种优化设计几乎无计可施。
上世纪50年代,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 很多工程问题可以再借助计算机而得以不断的解决出来, 如今常见的有限元分析方法, 就是通过计算机建模加载一些参数, 可以得出结构体中某些部位受应力分布的情况, 可以在做大量的模型情况下选择一种比较满意的结果。同时随着数学规划的引入, 也给结构优化设计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因此, 将有限元分析方法和数学规划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实现结构的优化设计。
而与此同时, 另一个优化理念-准则法被广泛的使用, 它是基于某种物理方面的性质而设立的, 建立相应的迭代算式 (多次反复的重复计算) , 计算结果直至收敛。
后面引神经元网络技术, 其具有自适应性和自组织性的能力, 可以模拟人脑进行不断的自我学习的过程, 其中一种情况是模仿, 用规定的模式进行学习和模拟, 另外一种是仅仅限定某些学习的规则, 并不直接提供过程, 因此此方式更加接近人脑的过程。
1 大型结构优化设计
1.1 大型结构设计的要求
好的结构设计是指在在正常施工和建设的状态后, 能满足如下的几个要求: (1) 安全性原则:无论怎样的结构设计, 在建设完成后, 首要的问题即为安全, 在正常的设计使用寿命之内, 不能出现任何关乎到建筑结构安全的事故, 即使是在存在突发状况下, 如发生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 不至于发生倒塌等的事故; (2) 适用性原则:在使用的过程中, 不能出现过多影响使用的问题, 如墙体出现不可接受的大的裂缝、倾斜等事故。
1.2 大型结构优化设计的困境
尽管基于有限元的分析方法已经得到了普及, 且对于特定的结构问题也有相当多的案例。优化理论和算法也日渐增多, 但是事实上有限元分析法和优化方法的结合的使用方法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却并多见。一方面来讲, 随着建筑方面的发展, 越来越多更加复杂的钢结构正在不断的被设计出来, 与此同时, 针对这些日益复杂的钢结构的优化方案却是屈指可数, 并且更为棘手的是, 随着摩天大楼的不断涌现, 结构的优化设计做的不好, 不仅会对整个建筑的安全产生较大的隐患, 而且在经济上来讲, 会造成较大的浪费。
2 结构优化的方法
结构优化的方法按照优化的层次不同可大致分为尺寸的优化、形状的优化和拓扑结构的优化。其基本过程为假设、分析和多次重新设计的一个过程, 具体即是为了找到一个结构的最合理的方案, 需要对结构设计进行重新评估, 对方案进行不断的修改和优化, 最终能够实现获取最优解的目标。其中尺寸优化的方法因其基本, 正在逐渐的被淘汰。而拓扑结构也将会是发展的趋势。
2.1 尺寸优化
在结构的类型、材料和布局等的几何尺寸不变的情况下, 优化各个组成构件的截面尺寸, 使得结构最轻或者最为经济而选择的优化方法。优化的变量可以为杆的横截面积, 也可为厚度或者为材料的方向角度等。在进行有限元计算的过程中, 可以利用数学规划方法和敏度分析等就可以进行对尺寸的优化。
2.2 形状优化
形状优化的主要特征是研究如何确定结构的边界形状或者是内部的一些几何形状, 从而可以改善结构的特性。而确定几何形状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应力的集中, 或者是可以改善应力的分布, 这个也是解决因应力集中或者是疲劳导致的破坏问题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2.3 拓扑优化
拓扑优化是结构优化的一种。结构优化可分为尺寸优化、形状优化、形貌优化和拓扑优化。其中尺寸优化以结构设计参数为优化对象, 比如板厚、梁的截面宽、长和厚等;形状优化以结构件外形或者孔洞形状为优化对象, 比如凸台过渡倒角的形状等;形貌优化是在已有薄板上寻找新的凸台分布, 提高局部刚度;拓扑优化以材料分布为优化对象, 通过拓扑优化, 可以在均匀分布材料的设计空间中找到最佳的分布方案。拓扑优化相对于尺寸优化和形状优化, 具有更多的设计自由度, 能够获得更大的设计空间, 是结构优化最具发展前景的一个方面。图示例子展示了尺寸优化、形状优化和拓扑优化在设计减重孔时的不同表现。
3 结构优化的理念
在分析过程中, 需要在满足各种参数的情况下, 并求出满足不同的约束条件, 且使得目标函数能得到最小值的设计方法。
(1) 数学模型建立:根据需要分析的结构对象, 对之进行相对应的数学建模。 (2) 变量的设计:变量即为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描述结构的量, 包括设计截面的几何参数等信息, 可以是柱的高度等等。变量又包括连续性变量和离散型变量, 连续性变量可以实现连续变化, 而离散的则不能实现连续变化。 (3) 目标函数:通常可以衡量设计好坏的一个较为重要的指标, 可以反应设计的性能, 也可以反应一些经济性能。 (4) 约束条件:通常可以大致的分为几何约束以及性态约束。通常几何约束指的是在几何尺寸等方面加以限制, 几何尺寸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而性态约束通常是指的是结构的固有的一些性质, 如震动频率等不发生变化。
4 结语
结构优化设计的发展趋势为: (1) 拓扑结构的发展:从拓扑结构的结构优化设计的理念中可知, 拓扑结构具有良好的发展水平, 尽管正处于开始阶段, 但是已经展现出了良好的前景; (2) 有限元计算和优化方法的结合:随着有限元计算方法的功能日益强大, 且随着优化的计算方法的适用性更高, 会对优化设计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
结构优化设计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并且随着计算机的性能提高和各种优化算法的提出, 优化设计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以结构动态响应为约束的动力优化设计具有十分现实的工程背景, 它将成为今后广为关注的一个前沿性课题。
参考文献
基于证据理论的灌溉工程方案优选 篇9
如今,地球上可供我们饮用的淡水资源比例正在逐渐减小,尽管淡水资源可以通过降雨等水循环过程得到补充,但淡水资源量仍十分有限。近百年来,灌溉技术的不断改善促进了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但由于缺乏对土壤-气候-作物相关关系、水资源的不适当开发利用、过度灌溉引起的水化学关系、土壤微生物进程等相关知识的了解,使得农业灌溉管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遇到了很多问题和困难[1]。
作为农业灌溉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灌溉工程方案的优选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仅是解决由于降雨-蒸发等水文条件不平衡变化引起的农作物种植缺水,还需要统筹考虑供水、需水、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管理技术等。因此,灌溉工程的优选应该从只考虑技术与经济间平衡和协调的传统观念,转向统筹考虑技术-资源-经济-环境-社会的综合决策。目前,灌溉工程方案优选方法有很多种,如灰色关联法[2]、投影寻踪模型[3]、模糊集理论[4,5]、人工神经网络[6]、集对分析法[7]等,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灌溉技术水平的限制、社会经济发展的复杂性等因素,灌溉工程方案优选是一个包含有众多不确定性的过程,而证据理论在不确定信息融合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本文引入证据理论研究灌溉工程方案优选的问题。
1基本理论
Dempster-Shafer证据理论(简称DS证据理论)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数学家A P Dempster在利用上、下限概率来解决多值映射问题方面的研究工作。其后,Dempster的学生G Shafer对证据理论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引入信任函数的概念,形成了一套基于“证据”和“组合”来处理不确定性推理问题的数学方法。证据理论是概率论中的一种,与我们常用的贝叶斯概率论相比,它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成立,如不用满足概率的可加性。
在DS证据理论中,由基本命题(或假定)组成的完备集合称为识别框架(Frame of Discernment),表示对某一问题的所有可能答案,但其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答案。识别框架的子集称为命题或假设,分配给各命题的信任程度称为基本概率分布(Basic mass Probability Assignment, BPA),也称为m函数,m函数的物理意义与贝叶斯概率论中的p函数一致。m(A)为基本可信度,反映对命题A的信任程度大小[8,9]。
其中,使得m(A)>0的命题A称为焦元(Focal elements)。
DS合成规则(Dempster's rule of combinational)也称为证据合成公式,设m1、m2是两个独立的证据源导出的基本概率分布函数,则DS合成规则可以计算这两个证据共同作用产生的反映融合信息的新的基本概率分布。其定义如下[10]:
其中,标准化常数(又称为归一化常数)为:
若识别框架Θ由多组证据组成,则其DS合成规则为[10]:
归一化常数为:
式中:m1,m2,…,mn是同一识别框架Θ上的基本概率函数分布,其对应的焦元为Ai(i=1,2,…,N)。
2灌溉工程方案优选
2.1研究区域概况
鄂尔多斯市地处内蒙古西南部,是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也是我国生态畜牧业建设示范区。目前,鄂尔多斯市水资源可利用量为20.17亿m3,2009年用水量为17.49亿m3,尽管现状水资源量盈余,但如果按照现行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鄂尔多斯将成资源型和工程型缺水地区。而造成工程型缺水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较低,因此,为了有效缓解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资源和环境压力,科学合理地优选灌溉工程方案势在必行。
2.2建立灌溉技术优选模型
灌溉工程方案的选择通常受地形、气候、农作物、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当然,灌溉技术能否实施还有更关键的影响因子,如成本、运行管理技术、灌溉效率等[11]。通过对鄂尔多斯地区农田灌溉系统现状的分析,在充分考虑区域自然条件、环境条件、社会条件、经济条件差异的基础上,参照鄂尔多斯地区节水灌溉的研究成果[11,12,13],选用技术类、资源类、环境类、经济类、社会类5个一级指标及其下属的28个二级指标,建立灌溉工程方案优选模型,对鄂尔多斯市现有的4种灌溉工程方案进行优选,即低压管道灌溉C1,移动式喷灌C2,卷盘式喷灌C3,大型时针式喷灌C4。优选模型各层指标的具体如下。
(1)技术类指标A1:
安全性和可靠性A11,灌水均匀度A12,对气候的适应性A13,对作物的适应性A14,对水质的要求A15,运行管理难易程度A16,灌溉水利用系数A17;
(2)资源类指标A2:
节水量A21,节能量A22,省工程度A23,节地率A24;
(3)环境类指标A3:
改善农田小气候A31,土壤侵蚀A32,土壤水库调蓄能力A33,水资源可持续利用A34,可能引发环境地质灾害A35;
(4)经济类指标A4:
工程投资A41,年运行费A42,年净收益A43,水分生产率A44,效益费用比A45,增产效果A46,扩大灌溉面积A47;
(5)社会类指标A5:
受群众欢迎程度A51,生产条件的改善A52,生活水平的提高A53,区域农业发展作用A54,区域经济发展作用A55。图2为灌溉工程方案优选模型。
2.3在各指标下从识别框架做出决策选择
为了能够准确地选择适宜鄂尔多斯地区的灌溉工程方案,首先需要对优选模型中的各层指标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AHP层次分析法是近年来主要采用的主观赋权法,多个专家的主观赋权的组合结果基本符合客观实际的需要,若个别赋权与其他专家赋权差异很大,在随后的证据组合中也可以消除这类冲突。因此,本文参考近年来鄂尔多斯节水灌溉发展现状,同时综合考虑不同专家、决策者的意见[13],采用层次分析法给各指标赋权,各指标的综合权重见表1。
接着将所有备选方案作为识别框架Θ={C1,C2,C3,C4},参照鄂尔多斯市近年来节水灌溉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每一指标影响下对各方案做出决策选择,同时将决策的合适程度划分为3个等级,r=1时,表示该方案一般合适;当r=2时,表示该方案比较合适;当r=3时,表示该方案非常合适。
然后将各备选方案与识别框架进行合适程度分析,其中识别框架合适程度是指在由4个备选方案组成的识别框架中至少存在一个适合的方案,但是未知是那种方案合适。这也是证据理论的一大特点,即他的识别框架中包含了存在冲突的信息,但正确答案(或称为最适合方案)一定包含在识别框架中,换句话而言,含有冲突的信息不但没有被抹掉,反而参与到了下一步的优选与决策中。因此,从这一点也体现了证据理论在对灌溉方案优选这一多属性决策方面的优越性。
最后把不同指标相应下的决策与知识框架Θ进行比较,确定各指标影响下不同决策的合适程度,对于正相关的指标,某方案的属性值越大则越合适,负相关指标与此相反。知识矩阵的计算结果见表1。
2.4基于证据理论的灌溉工程方案优选
本文采用文献[14]提出的知识矩阵构建基本概率分布[14],见表2。
根据知识矩阵建立的各指标下的基本概率分布为:
表1及式(4)中,m(Ci)为备选方案i的基本概率分布函数,i=1,2,…,k;rp1、rpk为p指标下C1、Ck方案对应的合适程度值;wp为P指标下的综合权重。
根据表1及式(4)计算各指标影响下的基本概率分布,表3为备选灌溉工程方案在各指标下的基本概率分布。
在各指标的影响下,将识别框架中各备选方案的基本概率分布看作相互独立的证据源,采用式(3)的DS合成规则进行数据融合,计算值最大的备选方案则为最优灌溉工程方案。表4为基于证据理论的灌溉工程方案优选结果,并与文献[12]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
2.5结果分析
(1)与模糊理论的计算结果相比。
根据表4可知,基于证据理论的计算结果与文献[12]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计算结果完全一致,但基于证据理论的优选结果更加直观。
(2)与实际情况相比。
根据DS合成结果计算值越大方案越优的原则,灌溉工程方案最优程度由高到低的排序依次为:卷盘式喷灌、大型时针式喷灌、移动式喷灌、低压管道灌溉。根据实地调查,鄂尔多斯市现有卷盘喷灌机3 000多台,大型时针式喷灌机1 600台,而移动式喷灌在该地区应用较少[13],模型优选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但低压管道灌溉仍然占当地农田灌溉的1/4,虽然低压管道灌溉运行管理简单,但是浪费水资源,因此,应当加快发展节水省地、社会经济效果良好的卷盘式喷灌。
3结语
科学合理的灌溉工程方案优选方法,是支撑区域农业、经济、社会各因素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针对灌溉工程方案优选是一个涉及多因素、多指标的复杂过程,本文采用可融合众多不确定信息的DS证据理论,对鄂尔多斯市灌溉工程方案进行优选,优选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市应优先发展卷盘式喷灌,其次是大型时针式喷灌。显然,优选结果符合鄂尔多斯市节水灌溉发展的实际情况,因此,基于证据理论的灌溉工程方案优选过程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实用性,是一种新型高效的灌溉工程方案优选方法。
摘要:灌溉工程方案的优选受到自然资源、技术水平、环境影响、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制约,是一个包含有众多不确定性的复杂过程。在分析鄂尔多斯市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考虑节水灌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技术、资源、环境、经济、社会5个一级指标及其下属的28个二级指标,建立灌溉工程方案优选模型,接着确定各指标影响下不同决策的合适程度,并建立相应的知识矩阵,最后采用DS合成规则融合各知识矩阵的基本概率分布,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市灌溉工程方案最优程度由高至低依次是卷盘式喷灌、大型时针式喷灌、移动式喷灌、低压管道灌溉。
浅议工程项目影子价格理论 篇10
影子价格的概念最早是源于运筹学中线性规划理论, 是对资源进行最优分配的。人们在进行线性规划问题对偶问题的分析的时候发现, 在对偶问题下的价格可以得到最优配置。由于这组价格主要来源于线性规划问题的对偶解, 因此我们称之为价格。在国民经济评价这一项目所使用的影子价格是与机会成本概念相联系的, 主要反映的就是项目投入物与产出物的真实经济的价值, 是一种理论价格。但是由于影子价格是经济资源的最优分配和利用的重中之重, 所以影子价格更能反映出这种经济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在进行国民经济的评价时, 需要先计算出项目的外部费用和外部效益, 这样才能全范围进行计算。
国民经济评价的目标主要是为了把资源进行最优配置, 以此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我国在使用单位效益最大化方法时, 需要先分析两者的原则是否冲突。
2 市场定价货物的影子价格
随着我国市场的经济发展, 大部分产品价格主要是在市场形成的, 价格可以反映出国民经济的情况, 市场价格也能反映出影子价格, 这类产品可以将市场价格加上或者减去运杂费等作为项目投入物或产出物的“厂门口”影子价格。
2.1 外贸货物影子价格
外贸货物是指其使用或生产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国家进出口的货物, 主要以口岸价 (包括到岸价和离岸价) 为基础进行计算。
投入物影子价格=到岸价 (CIF) ×影子汇率+国内运杂费+贸易费用
产出物影子价格=离岸价 (FOB) ×影子汇率-国内运杂费-贸易费用
到岸价 (CIF) 是指进口货物运抵我国进口口岸交货的价格, 它包括货物进口的货架、运抵我国口岸之前所发生的国外的运费和保险费。离岸价 (FOB价) 是指出口货物运抵我国出口口岸交货的价格, 它包括货物的出厂价和国内运费以及国内出口商的经销费用。贸易费用是指外贸部门通过影子价格计算流通费用, 以及资金占用的机会成本, 但是不包括长途运输费用。贸易费用一般用货物的口岸价乘以贸易费率求得。
2.2 非外币货物影子价格
国内市场没有价格管制的产品和服务, 项目投入物和产出物不直接进出口, 按照非外贸货物定价, 以国内市场价格为基础测定影子价格。
投入物影子价格 (到厂价) =市场价格+国内运杂费
产出物影子价格 (出厂价) =市场价格-国内运杂费
3 政府调控价格货物的影子价格
指导价、政府定价、最高限价、最低限价等都是我国政府调控产品的影子价格。国民经济评价中, 这些产品的影子价格主要采取特殊的方法测定, 如成本分解法、支付意愿法和机会成本法。
3.1 成本分解法
成本分解法是将非贸易货物的国内市场价格分为很多组成部分, 然后根据影子价格计算, 具体步骤如下。
①数据准备。我们列出单位货物所占用的固定资产原值或固定资产投资额, 就需要根据调查来设定该货物的生产建设期以及经济寿命期限等固定资产余值以及固定资产形成率。
②计算出重要的原材料、燃料、动力以及工资等投入物的影子价格及单位的费用。
③对固定资产投资进行调整和等值计算。用下式把固定资产投资额计算到生产期初:
式中:It———建设期各年调整后的单位固定资产投资, 元;n1———建设期, 年;i——社会折现率, %;IF———等值计算到生产期初的单位固定资产投资。
④用特定的资金回收费用取代财务成本中的折旧费用。我们可以设置一个单位或无固定资金回收费用为MF, 不考虑固定资产的残值回收时的公式为:
式中:SV———计算期末回收的固定资产残值;n2———生产期。
在财务成本中扣除折旧费, 主要就是加以固定资金的回收费用。
⑤流动资金的回收费用主要是取代财务成本的流动资金的利息。MW=W×i
式中:W———单位该货物占用的流动资金。
⑥在财务成本中其他的投资项目不能调整。
⑦我们完成上述叙述后, 就可以根据各项国民经济费用重新计算出影子价格。
3.2 支付意愿法
支付意愿是指抢购风中消费者被其他人的言行干扰不能正确地作出合理的判断和购买决策。
3.3 机会成本法
机会成本计算如下:如果一笔资金原来可以有三种投资方法, 即可以用于投资购买股票、购买国库劵或是定期存款于银行, 分别可以获得的收益为20%、12%和10%, 若不考虑各种投资机会的风险, 这三种用途最高的年收益是20%, 这笔资金的机会成本就是20%。
4 特殊投入物的影子价格
在建设、生产运营中使用的劳动力、土地和自然资源等统称为项目的特殊投入物。我们计算特殊投入物的方法就是用影子价格确定。
4.1 影子工资
影子工资由劳动力机会成本和劳动力转移而引起的新增资源耗费两部分构成。
4.2 土地影子价格
土地在我国是稀缺的资源, 投资项目使用了土地, 可以说是造成了国家经济费用的支出。因此, 土地是影响国民经济费用的关键因素。
农村的土地机会成本的方法测定影子价格。而投资项目使用的农村土地的国民经济费用, 由土地的机会成本和因土地转变用途两部分构成。即:土地的国民经济费用=土地机会成本+新增资源消耗。
一般情况下, 项目的实际征地费可以划分为三部分, 分别按照不同的方法调整:①属于机会成本性质的费用;②属于新增资源消耗的费用;③属于转移支付的。
4.3 自然资源影子价格
各种有限的自然资源是特殊的投入物, 而一个项目只有使用了自然资源后, 就是对国家的资源进行占有和消耗, 我们为了便于测算, 就需要通过投入物替代方案来进行费用确定。
摘要:影子价格是为实现一定的经济发展目标而人为确定的、比市场价格更能反映出资源真实价值、能促进合理利用资源的经济价格, 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价格。它不仅能更合理地反映出产品价值, 而且还能反映社会劳动消耗、市场的供求关系和资源的稀缺程度, 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影子价格是分析计算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 评价项目的经济合理性的重要的参数之一。本文主要阐释了影子价格的概念、类别、选取及计算方法。
关键词:影子价格,计算方法,市场价格,国民经济评价
参考文献
[1]陆菊春.技术经济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3.
[2]孔令伟, 梅婷婷.双因素敏感性分析在国民经济评价中的应用[J].2013.
[3]孙鹏飞.项目投资方案的国民经济评价划[J].2013.
工程理论 篇11
【摘要】并行教学法是将产品设计与制造技术——并行工程技术的先进理念应用于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将知识点融合到项目中,并通过完成一系列的发展性任务,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多学科知识协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词】并行工程 教学方法 职业能力 专业课程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30201068。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004-02
一、引言
职业院校培养的是综合职业能力较强的技术技能人才,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一个实际问题的解决,除了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科学的工作方法,良好的沟通合作、诚信敬业的态度等。综合职业能力是人们在真实工作情境中整体化地解决综合性的专业问题的能力。根据能力发展规律,学习者只有亲身完成一系列“发展性任务”才能有效提高职业能力,而传统的课程教学通常是按照课本章节顺序从前往后进行的,即串行教学,学生通常是被动的“听中学”,缺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串行教学更多的强调知识的逻辑性和连贯性,缺乏结构性和系统性。由于学习内容单刀直入、没有对任务的针对性而导致学生学习被动,学习效率低下。因此,改革传统的串行教学方法成为教改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并行工程内涵及教学延伸
并行工程是相对传统的产品串行生产模式而提出的一个概念、一种哲理,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是集成地、并行地设计产品及其相关过程(包括制造过程和支持过程)的系统方法。这种方法要求产品开发人员在一开始就考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从概念形成到产品报废的所有因素,包括质量、成本、进度计划和用户要求,并强调各部门的协同工作,通过建立各决策者之间的有效的信息交流与通讯机制,综合考虑各相关因素的影响,使后续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设计的早期阶段就被发现,并得到解决,从而使产品在设计阶段便具有良好的可制造性、可装配性、可维护性及回收再生等方面的特性,最大限度地减少设计反复,缩短设计、生产准备和制造时间。并行工程的这些先进性和优越性特点使其技术在产品设计与制造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且在非制造领域也逐步得到了拓展和外延。
并行教学法就是应用了产品设计与制造技术——并行工程技术的先进理念,可实现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通过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尽量给学生创设真实的工作情境,引入真实或模拟的工作任务,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系列“发展性任务”,并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构建专业知识体系,训练专业技能,掌握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学习沟通交流、团队合作,培养认真敬业的工作态度,使学生在解决工程问题的过程里既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工程素养和应用能力。因此,并行教学法在教学中值得深度开发和推广应用。
三、并行工程在教学中的实施
(一)并行工程教学原理
并行教学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设计教学节点(如任务、项目)实现专业课程的并行教学和协同教学,使学生在解决工程问题过程中更加主动和生动的掌握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培养出良好的工程素养和综合应用能力。教学节点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对课程进行分解和重组打包,以工程案例为载体而设计的具有特定教学目的的任务或项目。每一个具体的任务都会应用到课程里的某些具体概念和知识,每一个具体的项目也都需要引入某些具体课程里的相关内容。教学节点的大小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多少,教学节点的难易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深浅。若干个教学节点贯穿起了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按从简单到复杂、从浅显到深入的逻辑顺序排列,构成了一系列发展性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强调单一知识的递进性、各学科知识的并行性、综合能力提高的协同性。同时,通过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CRP)建立了教师与教务处、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
(二)并行工程在教学中的实施
以机械专业课程为例,通过具体的工程案例“螺旋千斤顶的设计与加工”,将工作项目分解成螺旋千斤顶的设计、螺旋千斤顶零件图的绘制以及螺旋千斤顶的加工等三部分,其中每部分又根据螺旋千斤顶零件的组成,分解为5个任务,分别为螺杆的设计、绘图与加工,螺母的设计、绘图与加工,托杯的设计、绘图与加工,底座的设计、绘图与加工,手柄的设计、绘图与加工,具体如图1所示。每个任务都可能涉及到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制图与CAD、公差与配合、数控编程与加工等各科知识。 教学中,根据完成任务的需要,将单科知识点进行重组,并强调理论知识的逻辑性、连贯性和递进性;多学科知识协同教学。在完成理论教学的同时,学生同步完成工程任务的训练。整个项目完成过程中,达到理论授课、演示教学与完成工程项目同步进行。
(三)机械专业课程并行工程教学模式探讨
一个工程项目或工程案例的完成往往涉及到多科目的知识,采用并行工程教学方法,建立了基于并行工程知识体系结构,并展开设计与加工。并行教学法强调任务的完整性,发展性,工程训练的同步性,实施的开放性及任务的针对性,力求通过多维度的角度实现教学的实效性。
1.并行教学法应用了产品设计与制造技术——并行工程技术的先进理念,可实现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有利于营造出学生主动求知和生动认知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解决工程问题的过程里既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工程素养和应用能力。
2.并行教学方法强调教学的开放性,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领与指导的作用。教学中,结合任务和目标,根据专业发展及社会需求设置课程,以具体的工程实例为载体,通过设置一系列发展性任务,从而以点带面地实现一科课程内容的并行教学和多科课程内容的协同教学,既使学生掌握知识点,也提高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3.通过建立有效的管理信息平台,完善了并行教学的沟通、反馈、监督、管理和控制,实现系统教学。
4.并行工程并非各科知识点没有逻辑性、条理性,相反,并行教学更注重理论知识的逻辑性、连贯性和递进性,学生在完成工程任务过程中需要对知识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在完成任务中灵活运用。
四、小结
并行教学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为中心,将产品设计和制造领域的先进理念并行工程技术应用于教学。教学中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在综合实践中通过完成一系列发展性任务,构建专业知识体系,训练专业技能,掌握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学会沟通交流、团队合作,培养认真敬业的工作态度,使学生在解决工程问题的过程里既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工程素养和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陶春虎,习年生.并行工程在失效分析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实施要素分析[J]. 材料工程,1999(2): 43-47.
[2]真虹,朱云仙.基于并行工程理论的物流系统方案设计方法研究[J].物流技术,2006(5):23-26.
[3]徐万红,牟瑞,马世骁,高春山.并行工程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428-431.
[4]孙晓辉,汪菊英,申海霞,聂小春.一种基于并行工程理论的教学方法——并行教学法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3(1):128-129.
作者简介:
孙晓辉(1976-),女,河北唐山人,硕士,讲师,数控加工中心高级技师,主要从事CAD /CAM 技术应用教学、科研工作。
汪菊英(1971-),女,湖南衡阳人,硕士,副教授,工程师,主要从事材料成型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建筑工程后评价理论探讨 篇12
关键词:建筑工程,后评价,评价方法,可持续发展
随着建筑工程项目后评价研究在世界发达国家的不断发展, 使得我国也开始注重关于建筑工程后评价方面的研究。它是基本建设程序的最后一个环节, 利用比较法, 对建筑工程进行国民经济评价、财务评价、社会评价, 目的是肯定成绩, 发现问题, 找出对策, 深化改革力度, 提高建筑基础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1 建筑工程后评价的意义
1) 通过对项目决策、建设、运营整个过程的评价, 促使建筑工程项目评价的系统化与规范化, 从而使经济效益大于投入。评价中总结的经验、教训为以后的前评价工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提高前评价的质量, 促使建筑工程项目评价工作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也为国家有关部门对项目评价方法与参数的修改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与此同时, 也可为今后同类型工程项目的立项决策提供可采纳的参考依据, 使项目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得以进一步提高。
2) 通过对建筑建设项目全面系统的总结、分析, 从宏观的角度衡量项目的投资管理, 并对其可持续性做出评价, 可以全面了解项目前评估与决策、实施、运营的情况, 提高建筑建设项目管理和决策的水平, 发现工程所存在的问题, 追究责任, 从而督导项目决策者及管理者与时俱进, 改善管理策略, 改进决策方法。同时, 评价者也能够在实践中及时修正国家出台的某些不适合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技术政策以及某些已失效的技术参数, 并对建设项目未来的发展做出相应预测, 以便建立最合理、可持续的决策方案。
2 建筑工程后评价的内容
建筑工程建设可以说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所以要对建筑建设项目进行全面的评估, 主要包括经济评价、工程评价、环境评价、管理评价以及可持续性评价五个方面。
2.1 经济评价
国民经济评价主要侧重于固定资产的评估, 而建筑建设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又称工程造价, 主要包括设备工器具购置费、建筑安装工程费、工程建设其他费、预备费、建设期贷款利息、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等, 所涉及的固定资产在建筑工程项目前期不能准确预估其真实效益。国民经济评价主要从内部收益率、净现值和效益费用比等方面进行研究。
2.2 工程评价
工程评价是工程项目后评价的重点, 主要包括工程投资是否超过预算和工程设计、施工的安全和质量问题两方面。当工程投资超过预算时, 要进行资金的调整, 防止出现工程后期资金链断裂和亏损问题。倘若其评价结果为工程项目存在隐患, 如设计标准偏低、质量较差, 则要进一步完善设计, 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案, 及时上报并服从上级的应对策略, 采取措施确保项目质量、进度、投资与安全。
2.3 环境评价
随着现代社会的稳步发展, 工程项目建成后对环境的影响备受关注。在工程项目前期评价时, 很难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环境评价的指标主要有:1) 野生动物数量;2) 水生生物数量;3) 地质状况;4) 古迹、风景状况;5) 气候变化等五个指标进行综合考虑。
2.4 项目管理评价
工程项目管理评价指运用管理学的科学理论, 对完成该工程项目建设后的养护维修程度以及是否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等主要内容进行综合分析, 为使工程运行达到预期效果, 各方面管理达到良性循环, 需对其进行持续的监测分析, 在出现非预期的状况时及时拿出改进意见, 妥善处理、应对危机。
2.5 可持续性评价
其主要内容一般建立在本国政府的政策方针、法律法规之上。积极响应国家倡导, 充分协调技术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环境和生态因素等内、外部影响, 达到管理可持续、效益可持续的最大目标, 是一项综合性指标。
3 建筑工程后评价的具体方法
国内外目前使用的方法很多, 均是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 结合具体国情、工程类别所建立。总体而言, 建筑建设项目后评价将定性与定量有机结合, 在我国, 对建筑工程后评价的重视度正逐步提高, 实际评价中方法不一, 主要的有对比分析、逻辑框架构建、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达到最终的评价目标, 为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资料。
3.1 逻辑框架法
该方法通过具体分析建筑工程项目中密切相关又动态变化的各项内容, 以联动的各项因素之间逻辑关系为重点进行模拟分析, 提出条件并得出相应结论, 达到项目评价的目的, 即工程项目的进行程度、实际效果和产生的影响, 旨在为以后评价过程提供一种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中理性、客观的逻辑分析模式。
3.2 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主要是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投资预测与该项目运行的实际效益进行对比并予以评估, 重点在于分析对项目实际运行产生影响的来源, 即项目是使投资与效益具备合理匹配度的真正原因。
3.3 模糊综合评价法
该方法针对研究元素难以量化的特点, 以模糊关系理论为基础, 构建等级模糊子集确定对应权重, 采用模糊变换的原理对各要素进行分类、综合, 完成多要素的综合评价。
4 评价模型构建实例
项目管理是建筑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常运用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对项目管理进行评价。目前在国际上此类模型约6种, 其中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MI构建的OPM3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 应用最广。以单个项目为例对项目管理进行评价的模型见图1。
模型中构建了三个维度, 维度1表示工程项目管理水平, 共分5个等级;维度2表示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十大要素, 包括质量、进度、合同、安全等各项管理;维度3表示工程项目管理中从立项直至竣工验收的全过程, 分为4个阶段。该模型的评价结构设定为评价目标、评价要素和评价指标三层次, 采用专家调查或德尔菲法确定权重, 采用模糊评价法确定评价指标得分, 最后通过实际评分确定工程项目管理的成熟度从低到高的相应级别。项目管理评价可分阶段、定期进行, 有助于经验积累, 是提升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5 结语
建筑工程后评价成果可以为同类型的建筑工程设计提供佐证, 有利于建筑工程项目整体设计水平的提高。建筑工程后评价的结果可以客观地反映出管理水平的高低, 工程建成以后如何使其更好地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 在工程项目不存在设计问题的情况下, 管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通过建筑工程的后评价, 建筑工程管理者很容易在评价过程中发现由于管理原因造成效益低下的具体因素。相关管理部门可以以此为依据修正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的问题, 从而全面提高行业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黎怡, 林江.建筑结构可靠性的模糊评价模型[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05, 3 (3) :255-257.
[2]苏永强, 黄玲.建筑工程设计安全模糊评价方法研究[J].煤炭工程, 2006 (7) :76-78.
[3]陈良美.建筑新技术评价模式及指标体系设计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5.
[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监督管理司.中国环境影响评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
[5]徐子苹, 刘少瑜.英国建筑研究所环境评估法BREEAM引介[J].新建筑, 2002 (1) :55-56.
[6]刘燕敏.香港办公建筑的环境评价方法概况[J].暖通空调, 1998, 28 (2) :72-73.
[7]聂梅生, 秦佑国.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工程理论】推荐阅读:
工业工程理论06-02
工程安全文化理论08-19
理论力学工程案例教学11-02
工程矩阵理论习题解答06-01
网络工程专业理论论文10-25
化工工程技术人员的理论试题10-28
重庆省工程测量员理论考试试卷11-03
监理工程师理论与法规模拟试题06-17
电化学工程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