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类人才培养模式

2024-10-11

工科类人才培养模式(精选9篇)

工科类人才培养模式 篇1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持续增长, 社会对高等教育规模的需求越来越大, 层次越来越高, 因此全国各个院校积极响应国务院重大决策, 扩大招生。经过几年的努力, 我国高等教育已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 目前高等教育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如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 带来的教学质量、学生就业、学生学籍和管理等一系列问题。为适应新时期新阶段的要求, 本文提出高校应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建设”为基础, 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 以修订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为重点, 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为先导, 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提升学校综合实力, 为区域经济培养更多的有创新性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进一步思考以上内容, 应着重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改革与实践。

一、人才培养目标

一所优秀的大学首先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以及与之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世界著名大学都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例如, 哈佛大学:政界、商界、经济界领袖;剑桥大学: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牛津大学:政治家、科学家;麻省理工学院:军事家、科学家、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科学家、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耶鲁大学:政界精英、演艺界明星[1]。陕西理工学院属于地方院校, 在突出地方性的前提下, 考虑到人才在市场上的竞争, 要求机械类学生能够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工作。

二、人才培养模式

(一) 培养方式改革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 就是造就人才的组织结构样式和特殊的运行方式。它包括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制度、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校园文化等要素。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几年陕西理工学院重视的问题, 各专业分别实行了“3+1”、“2+2”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06版各专业培养计划中可见, 这些培养模式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办学指导思想上, 也没有内涵化的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设计和改革, 导致不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实际培养方案之间并不能进行衔接, 部分学生缺少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2,3]。针对以上问题, 2010学年陕西理工学院决定进行新一轮教学培养计划的修订工作, 决定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及优化。

(二) 拟采取的方法

科学技术在发展, 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改变, 因此人才培养模式要与时俱进, 才能满足市场需求。陕西理工学院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时, 拟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实施。

1. 调查咨询法。

陕西理工学院采用这种方法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 一是市场调查:面向市场、企业、行业用人单位进行调查, 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知识结构;二是向专家教授咨询:大众化教育时期人才培养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三是向毕业生调查:毕业生根据自己的岗位为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宝贵意见。

2. 文献资料法。

陕西理工学院广泛研究目前的研究成果, 查阅研究相关文献, 再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在吸收成熟理论的基础上改革创新, 探索符合社会需求和本校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模式。

3. 比较研究法。

通过中外高等工程教育比较研究, 寻找适合陕西理工学院的培养模式。

4. 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紧密结合的方法。

陕西理工学院深入研究大众化教育时期人才培养的基本理论, 边研究、边实践、边探索, 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三) 调研结果及国外高校培养模式的学习

2010年上半年陕西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派出两队教师, 分别进入企业和高校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调研。通过对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发现需要加强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 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2) 我们英语口语及专业英语的学习; (3) 专业软件的学习以及专业标准化的训练等。这些能力及应用在原来培养计划中也有相应的课程来保证, 但是实施效果并不是很好。因此需要在具体的实施环节上进行再改革。在改革时要注意社会对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所反映出来的培养结果的评价, 同时要能适时进行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反复循环、不断提升的动态发展过程。如何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 有必要学习并借鉴国外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在国外, 通识教育是大学本科教育的基本模式。哈佛的本科生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通常称之为通识教育, 又称之为核心课程阶段;第二阶段为专修阶段。学生在一、二年级主要学习核心课程, 接受通识教育, 后两年为专修教育。麻省理工学院本科生在一年级不分专业, 全面实行通才教育, 到二年级时才分到各学院, 以确定是学工程、建筑还是管理等。普林斯顿大学本科生教学要到三年级才以专业为主, 一、二年级全部用于打基础, 再加上选修课数量很大, 从而避免了学生的知识面趋于狭窄。陕西理工学院在借鉴国外大学培养模式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的定位及办学特色, 明确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区别, 计划在学生入校的前两年进行通才教育, 到大三再对学生进行专业分流, 确定专业方向。在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 我们以知识应用为重点, 加强专业标准化训练;在具体的环节上, 以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

(四) 核心课程设置

纵观国内外各大高校, 从课程结构看, 本科生的课程主要分为三大板块: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选修课, 陕西理工学院大学生的课程体系也是如此。从以前的课程设置上看, 体系较完整, 内容丰富, 但内容相互间有重复, 特别是专业课程的内容更新慢, 与实际工程需求有差距。因此, 在课程设置时, 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综合;二要灵活设置专业课程及方向选修课, 以满足学生个人兴趣爱好;三是对专业课教材内容要及时更新, 充实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 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和市场需求能及时相吻合。

三、人才培养计划改革中的要点

(一) 注重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一个人成为精英的基础, 没有这个基础很难成为精英, 有了这个基础并不一定就能成为精英。精英是由建立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而产生的, 这是一个无须多作解释的非常简单的辩证关系。以前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在报考志愿时就选定了专业, 没有进行通识教育。本次借鉴国内外高等院校修订人才培养计划, 计划在本科一年级实行通识教育, 二年级和三年级实行专业教育, 四年级及以上进行交叉学科教育。对某些专业和学科, 可以打破传统的学科专业界限, 建立开放的课程体系, 本科生入学前先不确定专业, 通过自由选课后再决定各自的主攻方向。

(二) 完善“学分制”

以前在陕西理工学院, 一旦学生高考时选了某个专业, 进校后基本上只能学习本专业的课程。可是很多人在高考填报专业志愿时并不知道自己选择的这个专业是不是自己真正兴趣所在或者适合自己。在学分制下, 这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 学生完全可以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既可以本院系其他专业课程, 也可以是其他院系的专业。新的学分制主要围绕弹性学制进行突破改革, 采取一些配套办法, 例如, 在选修课的设置、各个专业之间选课、课堂教学、课程的自学、免修课程等教学环节进行改革, 逐步完善学分制。

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院校的一个永恒主题。只有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高校才有生存的活力。而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影响高校的培养质量, 一方面由于人才培养模式包含了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目标的手段和方法、对实现目标情况的评价以及整个过程的管理;另一方面,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针对的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弊端, 因此,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陕西理工学院以修订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为重点, 吸收国内人才培养的优点,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 制订了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模式, 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金锦珠.欧美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与课程实施模式及对我国的启发[J].现代农业科学, 2008, (1) .

[2]侯红玲.实施质量工程, 提高教学质量[J].科技促进发展, 2009, (4) .

[3]白海清, 侯红玲.对应用型本科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再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8, (9) .

工科类人才培养模式 篇2

【关键词】建筑 应用型 信息类 改革

【基金项目】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校企联合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工程师的实践教学改革》(UPRP20140014),《基于移动互联网行业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TU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20-01

一、建筑院校信息类人才培养研究现状

目前,建筑院校中信息类专业包括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从专业设置角度,基本能满足建筑业对信息类专业的要求。但也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不能达到建筑业发展的要求

2.教学体系更新缓慢不能适应建筑业发展的要求

3.人才培养资源配置不能满足建筑业发展的要求

建筑院校中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资源必须优化配置,国内对相关问题的研究目前仅停留在某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从建筑业整体需要考虑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是少而又少。

二、改革与创新信息类人才培养体系

1.构建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建筑类院校信息类人才培养体系

对信息类学生制订“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个性”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建筑类院校信息类人才培养体系,对推动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确定了“通识教育、按类教学、倡导探索”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识教育”是强调基础教育、平台教育和全面素质教育。“按类教学”体现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按信息类教学,拓宽专业口径;二是为有不同优势的学生开展分级教学、因材施教;三是为有不同兴趣、不同毕业去向的学生开展分流教学。“倡导探索”是建设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潜质和探索精神的学科专门人才。

2.建立结合建筑行业工程实践需要的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

智能建筑的出现,给建筑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同时对于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需求和要求也都有了很大提高。在工程上电气信息类专业是建筑和土木的一个主要配套专业,涉及的系统主要有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防雷接地系统、电梯系统、自动火灾报警和灭火系统、闭路电视与共用天线系统、安保系统、通讯和网络系统、空调与给排水控制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管理系统等。为了适应专业知识的需要,我校的电气信息类专业在课程体系上都设置了对应纵向平台课,使学生在学校里就能够对建筑工业中电气信息类专业相关的系统有较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开设了土木工程概论、房屋建筑学、建筑制图识图等横向平台课。通过以上课程学习,使我校电气信息类毕业的学生既拥有了土建类的知识背景,又掌握了智能建筑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具备成为建筑行业信息化人才条件。

3.创建“五方对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五方对接”,即实现人才培养与建筑行业需求对接、课程方案与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教学环境与职场环境对接、专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在实施“五方对接”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实践教学以专业资源库为依托、实践环境契合企业岗位的真实环境,确立了从实践技能层、能力提高层、综合创新层和科学研究层等四个层次的分阶段、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内容按照由易到难,逐年递进,坚持真题真做,最终达到行业需求。实践教学占教学活动总学时的比例为30%以上。

4.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信息类学生课程考试改革

现行的考核方式的主要不足是理论性考核与实践性考核的基本目标脱节,期末考试主要考核学生的理论掌握水平,而平时的实践内容往往并不在考核的范围之内,这样就使得部分学生重视理论的学习而忽视了实践环节,使得教学以应付最终考试为主,能真正掌握理论知识并能熟练应用的学生并不多。考试改革将力争使理论性考核与实践性考核目标一致,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理论性考核的设计要兼顾期末考试和平时课堂测验以及课堂作业的完成,实践性考核要以巩固理论性知识为目的,加强对实践环节的管理和考核,使学生能真正的掌握书本知识,达到“会用”的目的。

三、结论

纵观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建筑业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未来十年内,建筑行业仍将处于大发展的时期,建筑信息化建设必将深入推行。为建筑行业培养信息化人才是我们的根本任务,通过对建筑行业发展的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和深入改革,将为我国建筑行业提供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宋晓宇,刘天波,栾方军.建筑院校电气信息类学生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2011年中国建设教育协会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论文集,2011:192-196.

[2]高雪梅,潘丰.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初探[J].贵州社会科学, 2011,(11):108-110.

[3]郑妍.对计算机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思考[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36):286-287.

作者简介:

浅谈山东高职商贸类人才培养模式 篇3

山东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随着山东各类进出口商品量的不断上升和商业活动的日益频繁, 对基础商贸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但是在这种形势下却出现了一种现象:企业喊商贸类人才短缺, 到招聘会上找不到适合本企业岗位的人才;高职商贸类专业的学生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那么, 这就形成了用人单位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学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畸形现状, 那么这种现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1 随着山东进出口贸易量的不断攀升, 企业确实需要商贸人才, 而且目前很多企业普遍青睐大专学历的人才, 因为从事商贸活动最重要的就是实践, 需要的是技术含量不高但却能独立的完成贸易单据的审核、制作和交易, 能与外商进行简单的对话交流, 能懂得各种贸易常识快速处理商贸活动中可能发生的各种突发事件, 做好各项基础工作的人才。但是现在的很多高职商贸人才进入企业后的情况是在学校学的知识用不上, 需要再花大量时间进行培训, 培训好了, 企业还要冒员工跳槽的风险。这与企业的用人准则——拿来就用不符, 所以目前很多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要求是有工作经验, 企业不愿意用刚毕业的学生, 那么, 这些学生什么时候能有经验呢?这就要求培养学生的高职院校改变现在的教育观念, 改革现有的培养模式。

1.2 高职院校相当于一个服务性“工厂”, 学生是其生产的产品, 用人单位是其客户, 客户不满意产品当然可以退货, 如果客户“退货”, 必然会给“工厂”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同时也会影响高职院校的声誉。所以, 从很大程度上说, 企业不能招聘到合适人才的根源在“工厂”, 是“工厂”没有根据客户的需要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从而造成了产品的滞销, 为什么不能培养出适合企业口味的人才呢?笔者认为根本原因是很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死板, 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非学生所愿意学, 学非企业所愿意用”, 教学模式无法跟上用人单位的用人准则, 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企业岗位的要求。

众所周知, 商贸行业是一个跟时间赛跑、大鱼吃小鱼的行业, 激烈的竞争环境要求从业人员非常熟悉本身的工作, 大到根据国际局势的变化及时了解学习国内和国外在商贸方面出台的一些新的政策、新的行业规范以及各项法律法规的变动, 小到每项业务单据中的一个数字、一个标点符号、一个字母的准确性。所以, 商贸行业的知识更新速度很快, 需要不断学习, 而受传统教学模式和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限制, 还是普遍采取的“传授式”教育, 没有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并且在山东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注重学生宿舍内务量化管理, 忽视教学质量的问题, 甚至有个别院校的老师经常被学生所问的问题难倒。商贸知识不断更新的要求与山东高职院校教师拥有的无法及时更新的陈旧知识形成鲜明对比, 当然也就培养不出适应商贸行业快速发展的有用之才。虽然高职院校也意识到要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新知, 加大实验实训的力度, 实行工学结合教育方式等, 来满足“客户”的需求, 但是就目前从高职院校实行效果看出, 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固有的人才培养模式, 而只是滞留于表面的改革。

1.3 高职类学生的高考分数普遍比较低, 而高职学生自己也认为自身各项能力比别人差, 产生“差生”心理和厌学情绪, 再加上就业压力大, 所以形成了学生在学校不愿意主动学习, 毕业后在社会找不到工作, 同时学生又反过来责怪学校没有培养好自己的恶性循环。久而久之在这种恶性循环的影响下, 用人企业, 甚至整个社会都不看好高职类学生, 因为商贸行业需要的是基础专业知识扎实、踏实肯干的人才, 没有自信心的学生自然也就无法胜任工作。

从以上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形成用人单位、学生就业和学校之间矛盾的根本原因是高职院校的商贸专业缺少适应山东商贸行业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因此, 从战略的高度对山东高职院校商贸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研究, 迫在眉睫。

2 山东高职商贸类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2.1 课程设置稳中求变, 从根本上加大实践实习

山东地区商业贸易发展迅速, 有发展就会有创新, 就会带来变革, 就会产生新的问题, 当然也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 对于商贸类的人才而言新办法和新对策就是新知识, 所以也就要求高职商贸专业设置既要保证学生学习到基础专业知识, 又要不断给学生输送新鲜“血液”, 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高职院校要走出校门, 多到企业贸易公司考察实地情况, 与用人单位探讨实际经验, 根据考察和“实习”情况, 回来认真讨论研究, 每年修改专业课程, 选择适合学生就业需要的教材, 或者是把实践中的所见所闻编入教材, 让学生系统接受最前沿的知识, 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但是, 单纯高职院校的考察和“实习”还是不够的, 必须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才能把知识学的更扎实, 特别是对于商贸类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来说, 高职院校加大实践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者认为, 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2.1.1 根据商贸行业的特点不断加大实验实训内容, 最好是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每门专业课都跟上必要的实验实训, 让学生在实验实训中巩固专业知识, 同时让课堂学习也变得生动有趣, 做到寓教于乐, 让学生学着舒心。

2.1.2 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山东商业贸易发达的优势, 主动联系用人单位, 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 一方面, 由于山东地区适合商贸企业要求的人才短缺, 通过校企结合, 用人单位结合自身岗位的具体要求, 配合必要的岗位实习, 从学校开始就用最少的精力得到称心如意的人才;另一方面, 能充分调动商贸专业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转变被动接受的固有观念, 从思想上产生学习的兴趣, 并且学生还可以在实习中得到一些生活补助, 为家里减轻经济负担。

那么,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 用人单位找到合适的人才, 学生找到称心的工作, 就业自然也就迎刃而解, 真正做到用人单位满意, 学生满意, 社会满意。

2.2 采用“互动式”教育方式, 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教育观念

对21世纪的人而言, 我们必须有一技之长才能立足, 但是商贸类专业实践性很强, 即使在学校时学习的知识是最前沿的, 但终将会过时, 甚至有些知识还没等学生走出校门已经变成旧的, 学校不可能跟学生一辈子, 那这就需要学生建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不断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终身拥有一技之长, 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稳坐钓鱼台, 笔者认为通过“互动式”教育方式, 能帮助学校建立终身教育体系, 为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所谓“互动式”教育方式, 就是打破过去“传授式”教育方法, 通过教师的引导, 从心理上给学生树立自信心, 积极主动的寻求学习的方法, 而不只是单纯的学习某门具体课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高职院校的教师起到的是带领学生学习, 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 而不是灌输学生知识的作用, 特别是面对现在日新月异的商贸发展形式, 教师必须从思想高度给学生创造求知的观念, 鼓励学生多“标新立异”, 发表与别人, 甚至与教师不同的见解, 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时不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而且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环境的变化。当然, 有些知识学生是无法在社会中系统学习的, 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建立终身教育体系, 给学生提供再回校学习的机会, 也就是说, 当“产品”快过时时, 把它拿回“工厂”进行必要的加工包装, 再次送向客户, 保证其售后服务。

2.3 商贸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从教师开始

不管是专业课程的设置, 还是实践实习的实施, 或是“互动式”教育方式的采用, 无一不由教师承担, 因此, 商贸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从教师开始。高职教师是一个特殊专门职业的从业者, 在其整个职业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能够实现从适应岗位要求和具备一般工作能力到具有较深实践认知和指导能力的转变, 只有实现这种转变, 把教师的专业素质传授给学生才能培养出适应能力强、人际和谐、就业单位需要的适用性商贸人才。而目前很多从事商贸课程的教师是从学校走向学校, 没有实际经验, 面对与实际联系比较密切的商贸专业时显得苍白无力, 有些问题是从课本上找不到答案的, 需要从实践中感受。因此, 学校要利用山东商业贸易发达、知识更新快速的优势, 不断提供教师实践深造的机会, 通过各种措施, 鼓励教师主动、积极地融入具体商贸活动, 为商贸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献计献策。此外, 通过教师参与商贸活动获取的宝贵经验, 反过来再对照理论知识, 教师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整个商贸行业的发展方向, 始终使商贸专业的培养模式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一致。

当然, 从目前的就业形式来看, 商贸学生只有理论和实践知识还是不够的, 还要充分重视一些“硬件”知识——含金量高的资格证书。比如, 对于所有从事商贸活动的人才而言, 基本的资格证书是从事本行业必备的外语水平证书和计算机水平证书等, 除了这些基本的资格证书外, 还需要一些从事具体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例如, 从事国际贸易单据处理的人才需要国际商务单证员证书、国际商务跟单员证书;从事海关报关的人才需要报关员证书;从事商业推广活动的人才需要营销师证书, 等等。学生具备了这些含金量高的资格证书能为自身就业带来更多的机会。

通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只有从根源上解决用人单位、学生和学校之间的矛盾, 才能真正实现山东高职商贸类人才的飞跃, 让商贸类人才找到自身定位, 得到用人单位、学生自己, 乃至整个社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杜冬云.面向市场的专业建设[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1) .

[2]张祥明.对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重新审视[J].教育评论, 2005 (01) .

工科类人才培养模式 篇4

【关键词】工程教育改革 实践教学 CDIO模式 高分子绝缘材料

目前,在我国高等学校工程教育的教学工作中,课堂授课一直是一种主要的教学形式,以传授知识为目的,授课形式主要采用“板书+讲解+挂图”或“多媒体+黑板”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方法。基本是“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模式。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教师注重向学生灌输知识数量,习惯用现成科技知识去充斥学生头脑,学生学习的只是前人留下的知识,最后的评定方式是以学生记忆知识的多少来衡量。学生追求的是书本上或教师给出的标准答案,在课堂上没有提出问题的机会,脱离工程类人才培养方式的特点,学生受到的只是思维的培养,而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却大大的被忽视。这种教学方法长期下去,学生缺乏学习热情、思维会受到抑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而作为工程类高等院校的社会责任是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将是国民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创新思维水平,因此,目前这种培养模式应该改变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了。

CDIO培养模式侧重课程学习与项目设计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CDIO的培养目标是:理论知识与推理、个人与职业技能、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在企业和社会环境下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等四个方面的能力。CDIO教学模式将培养目标融入整个课程体系中,每一个能力点都具体落实到课程和课外实践环节中,CDIO注重实践性教学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主张课程实验教学应该从具体实际出发,然后上升至理论,最后再回到实际操作中,以创作产品为最终的教学目标。以工程项目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通过项目设计将整个课程体系系统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方式参与到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CDIO提倡“做中学”“学中做”和“基于科研或工程项目中学习”这种模式,提出了系统的能力培养、实施指导,以及实施过程和结果检验的标准,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CDIO标准中提出的要求是参照工业界的需求,将工业企业界对人才的具体要求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以及课程设置,通过每一门课、每一个教学环节来落实产业对能力的要求,以满足企业对工程人才质量的要求。总之,其基本原理是以典型产品为学习载体,以工程方法为手段,将产品工程成功的理念、方法、技术、过程、标准、环境与经验应用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CDIO背景环境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并参照企业生产管理的制度和经验实施教学,使行业、职业、学业和就业相互交融,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是一种培养工程类人才行之有效的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是两种教学体系、两种思维。从古至今在高等教育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大都是以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法,将现代教学方法界定为:在现代社会中产生的、反映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要求的那些新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体验式、暗示法、提问式或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互动教学等教学方法,在现代高等教育教学活动中,这两类对立的教学方法是并存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经过几千年的运行,也在不断地完善,到赫尔马特时期臻于完善。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杜威教育理论中的三个核心命题,这三个命题紧密相联,从不同侧面提示出杜威对教育基本问题的看法。以此为据,他对知与行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同时提出了“做中学”的原则。而“做中学”的原则有利于建立现代教学中的新型师生关系,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做中学”的原则与实践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全世界有几百所大学成功实施了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培养的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具备各种实际能力,深受企业界的欢迎。依据CDIO工程教育模式,结合哈尔滨理工大学绝缘材料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工作,本着针对现有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改革与探索的目的,对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进行探索性研究,研究动态专业课程教学方案的调整并制订本科课程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及新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尝试在绝缘材料专业本科教学活动中进行CDIO模式的教学改革。以哈尔滨理工大学高分子绝缘材料专业方向为例,我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环节,其中包括:认识实习、技能训练、学年设计、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与企业联合培养、利用教师与企业间的项目合作机会以及聘请本专业方向的校友给学生做专业指导等方式,效果非常显著,学生的就业率达到90%以上,而且得到同行业的认可。取得的效果是很显著的,而且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现代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

(1)发现学生的智慧和潜能。这是现代教学方法的时代特点。其典型代表是布鲁纳的发现法之所以风靡全球,原因是它适应了开拓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时代要求。年轻学生的思维较活跃,发现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智慧潜力。

(2)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充分发挥教师指导作用相结合。现代教学方法既重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现代教学方法是以发展学生的内部潜能为出发点,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觉知识浅显易懂,不能产生畏惧感,发挥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形成学生自身对知识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摄取知识的急迫性,这样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注重学生学习方法。教学方法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如何教”,另一方面是学生“如何学”,二者有着必然的联系。教法通过学法体现出来,而学生学习效果的好与坏要通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体现出来,通过创新能力得到展示。

(4)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心理活动观察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伴随有情感。学生对教材具有内在的兴趣,这是对学习效果最有利的。

本科教育是高校发展的基础,尖端科研是高校发展的龙头。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许多问题,诸如:生源质量普遍下降、数量增大、教学体制滞后,师资不足、教学观念陈旧、教学设备不足等。高校提供的毕业生素质是否全面、能力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合乎社会需要等因素都将直接影响学生毕业就业数量和质量,也直接影响国家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因此对高等学校培养模式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该课题的研究有利于高分子绝缘材料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使培养出的学生更适合于实际生产的需要。

因此,要做好高等院校的质量工程就有必要在CDIO教学模式下对本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这种教学模式针对高校的质量工程是非常有益的。

【致谢】

本论文得到了黑龙江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JG201201081)和哈尔滨理工大学教学改革项目的资助。

【参考文献】

[1]查建中. 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3):1-9.

[2]凌芳,吕恬生,范成杰,等. 以CDIO模式推进工程实践教学改革[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220, 10, 29(10):141-142.

工科类人才培养模式 篇5

关键词:广西,高职,研讨

1 广西高职院校管理类人才培养研讨的内涵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利用循序渐进方法论证。

1.1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研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广西高职院校高等教育的重点学校的建设和教育管理对于广西高职院校管理类人才的教育培养和教育发展起到积极带头作用。通过与发达省份和发达国家在人才培训和教育发展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对比、分析, 对国内外人才交流市场发展的现状和面临问题进行分析, 找出一条适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人才和广西高职院校管理类人才培养的高效、快捷、高质量的培训和管理模式。广西高职院校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是各所学校为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 解决当前专业与社会供给所相关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缺乏的现象而进行设置的经济与管理型双向培养的战略目标。广西高职院校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 必须是产学研相结合, 坚持以社会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大众化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

1.2 研究的属性:

1.2.1 特征:

广西高职院校管理类人才培养拥有5个培养模块: (1) 与时俱进, 订单式教育, 达到企业创新人才的培养。 (2) 坚持以社会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大众化职业教育的道路。 (3) 构成广西高职院校管理类人才高地, 面向东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 (4) 解放思想, 加强落实保障目标实现特色办学的战略人才培养模式。 (5) 构建区域目标人才, 进行决策创新、竞争贡献策略的模式。

1.2.2 特性:

广西高职院校管理类人才培养在广西高职院校高等教育中落实构筑社会价值观体系,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 以社会荣辱观来构筑一个有社会觉悟的劳动者。广西高职院校的定位是经济与管理类人才培养, 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高职院校, 他们的学生以工作经验为主体, 实现“全民终身教育”。

1.2.3 特点: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域的投资建设的发展, 给予中国东盟地区一个激活剂。在这个大好机遇里, 广西首冲其要, 积极引进人才, 培养人才。从人才培养作为契机, 大力宣传、鼓动、普及、扩大发展高职高等教育, 把我区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明确办学目标, 以服务全社会为宗旨, 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 以专业建设为核心, 深化校企合作, 创出特色鲜明、社会认可度高、影响力强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 它的特点是:面向社会, 坚持以社会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大众化职业教育的道路。

2 广西职院校高管理类人才培养研讨要求及其科学意义

2.1 对广西高职院校管理类人才培养研讨的要求:

结合本国国情, 学习外国先进的经验, 使全国人民的思想素质、知识水平不断提高。为此, 我们可以借助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人才培养战略为契机, 进行有目的地以人为本, 解放思想, 创新理论, 在普通高校教育的基础上, 进行开放人才教育和高职高专培训教育, 探讨成人教育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人才开发、培养和引进, 发掘优质人才。

成人教育的专业设计及专业课程的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在一个大熔炉里不断的进行锻炼、铸造, 才能使成人教育更加完美、更加完善。利用对广西成人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建设的研究来规范、理顺、完善、调整成人教育学院的制度、法规、法制、章程。对成人高校教育质量标准的研究, 其实是对教师、教务人员的评估, 使学员对自己有正确的看法, 对教师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如何把评估工作进行到底?如何发挥教师的积极性?首先是对学生对教师要一分为二。其次我们要把成人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生存能力、就业能力、创造能力、贡献能力的劳动者。具备了上述条件, 对教师、教务人员的评估才有正确性, 评估工程才有准确性。成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经济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对口支援社会, 培养与周边省份、国家的区际协作人才, 构建适应多样化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体系, 进行多学科参透较差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2 它研究的科学意义是:

利用中国优势与东盟各国自由贸易区域的地理环境及经济发展的特点, 加快中国与东南亚10国的物质资源和结构产业的发展, 加快东盟各国工业化进程和旅游业在国际上的盛名。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是:如何使东南亚各国民族适应中国文化、接受中国文化、如何才能把中国文化发扬光大, 享誉世界。因此,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域广西高职院校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和高职高等教育重点学校的建设形成是很有必要的, 是解决这一现实问题的重要环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域根据当前的形势, 迫切需要大批语言、金融和贸易经济专业方面的人才, 所以必须建立与建设人才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大批量的高技能、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因此,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域广西高职院校就此涌现, 目的就是基于自由贸易区的开发与投资环境发展, 使中国地区服务业、工业、商业、农业、建筑业等不断推进与创新, 许多新企业、老企业得到投资与融资, 给企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3 广西高职院校管理类人才培养研讨的进程

3.1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的科学发现: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域的广西高职院校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和高职高等教育重点学校的建设是21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申报的重点领域和范围课题内容。它的发现证明了高职院校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模板中得到国家承认、人民认可、家长响应的一个教学模块, 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教学模式, 所以高职院校会发展得很快, 会在很短期内遍布全国各地。再加上东南亚10国的经贸合作, 会在广西以及在东盟自由贸易协定的实施过程中得到较快发展。

3.2 本课题的主要研讨创新之处:

具有动手能力很强和以产学研相结合等特点的教育理论模式;理论联系实际, 坚持教育创新理念, 注重实效, 以人为本, 进行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教育和人才高地的建设;坚持以社会服务为宗旨, 走大众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创新的道路, 面向东南亚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道路。

3.3 它研究的应用前景是:

广西高职院校管理专业的发展, 给本地区、本国的教育发展带来了生机, 充分体现了广西高职院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春天正在到来。它大大提高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 有效控制失业率。一直以来, 它坚持服务社会为宗旨, 以就业、上岗为导向, 改善社会环境, 创新投资理念, 开拓人们的空间思维, 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域办成一个繁荣的贸易国。为此, 我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理顺教育路线, 定目标, 定任务, 定指标, 定时间, 定人员, 定责任, 促转制, 谋发展。围绕单位, 学校的转制, 立足教育改革, 提高管理水平, 加快特色发展, 走大众化职业教育的道路, 形成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模式, 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域的发展谋利益。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 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化, 从精英化的教育进入到大众化阶段, 通过市场机制进行配置, 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 而与整个社会直接需要量和服务水平等相关密切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却大量缺乏。为此, 高等教育需要科学地认同它的所在、特点和规律, 对自己的发展做出相应的定位, 确认办学目标、办学类型、所设专业的方向以及办学特色等。广西高职院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1) 金融领域上:投资和融资环境; (2) 人才培养模式上:经济与管理走复合型人才培养; (3) 高等学校的教育上:与国际接轨; (4) 构筑面向东盟的“人才高地”, 培养紧缺型人才。因此, 我们必须要有强烈的危机感和准备思想, 转变观念, 及时调整发展战略, 更新理念, 明确定位。

广西高职院校教育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除了引进高学历人才外, 还必须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坚持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社会服务为宗旨的理念, 做到东盟人才培养结构的不断优化, 构筑区域性国际人才高地, 以“1+3”系列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校企联合, 培养实用性人才, 增设急需专业, 服务北部湾, 培养全科医生, 加强基层医疗, 培养紧缺人才服务八大工程。由于广西高职院校的涌现, 给高职高等教育带来了活力, 广西高职院校重点学校的建设、经济、贸易、管理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推进, 创造了新学科新领域。东南亚语言、小语种的培训, 东南亚10国贸易交流应用发现了物流专业以及链锁专业, 如供应链专业, 以及经济贸易专业—物流专业—财会专业的匹配专业, 缓解了我国的就业压力,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域广西保税区的开发就是一个例子, 它给西南地区创造了30万人就业的就业机会, 加快推进了高职高等教育向前发展。因此, 研讨广西高职院校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这一课题是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应用价值的, 同时在科研学术界上也有一定的反响, 并且类似的高职院校也相继出现, 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高职、技术职业学院、商专、财专等的派生学院, 这就说明了随着形势的发展, 高职高专高等教育是大有作为的。通过对广西高职院校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讨目标与预期计划进行前后比较, 真正达到了预期效果, 其表现为:广西高职院校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讨是面向中国与东盟建立“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这课题的研讨是建立中国与东盟“文化与信昂的教育”;它是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域的人才战略部署;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为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交流合作创造了优良的社会环境和言论环境。

参考文献

[1]古小松.中国—东盟知识读本[M].教育公共用书.2004, (4) .

工科类人才培养模式 篇6

1 校企合作模式在畜牧兽医人才培养中的优势

1.1 能满足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畜牧兽医专业是典型的职业岗位教育,主要目标是培养能养、会治、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通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畜牧科技人才,不仅懂技术、会管理,更重要的是能熟练运用兽医科技知识,从事畜牧养殖和兽医管理,满足了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

1.2 解决了畜牧兽医人才供求错位的矛盾

目前畜牧行业整体处于转型阶段,农牧企业逐步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行业竞争加剧。

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高校成为企业的宣传窗口,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过渡。最大限度地避免以往用人时出现的适应期长、所学非所用的弊端。

1.3 是实现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

校企合作模式不断拓宽产、学、研范围,大力推行校企联合办学,它保证了高校在人才培养时有的放矢,针对用人单位需求和实际岗位需要,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节约学校资源成本,充实和优化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更快推动和转化科研成果,拓宽办学路径,丰富办学特色,形成高校及其专业的品牌化效应。

2 高校主导型“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

“分段式”培养是指高校起主导作用,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分为在校学习和企业工作两个交替进行的过程,采取分段式教学的方式,实行工学交替或边学习边工作,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工作技能并重的一种培养方式。

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在本科生实践教学改革中,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畜牧兽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个性培养为特色,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为中心,采用“职业规划、学以致用、个性培养、能力拓展”四阶段培养模式。并制定实施了本科实践能力培养路线图,使学生在通向成才的道路上拥有了“导航仪”(见图1)。

2.1 一年级,做好职业规划,巩固专业思想

邀请企业精英参与入学教育,开办《企业家论坛》,特聘企业家教授进课堂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专业背景、畜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使学生及早树立目标,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2 二年级,在完成基础课教育的基础上突出学以致用

通过学生分组,配备业务导师,利用节假日到牧场见习,积累感性知识,熟悉生产过程,强化基础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做好准备。

2.3 三年级,围绕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目标进行个性培养

通过在完成规定的实验和教学实习的同时,充分利用校企共建的实习和科研基地,部分学生编入“企业班”,强化生产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2.4 四年级,在进行个性培养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能力拓展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培养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技能和专业技能,解决生产和科研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高校主导的“分段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缩短了学生综合技能运用与企业实际岗位需求的适应期,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深刻认识到“产学结合,工学交替”在培养畜牧兽医专业技能人才中的重要性,督促教师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使教学内容更加切合现代企业的实际需求。

3 校企联动型“企业班”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班”培养模式是高校与企业合作成立企业冠名的“特色班”,双方共同制订“特色班”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生产实习及毕业设计等,利用节假日开展教学和实习活动。其有别于高职院校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不影响正常的校内教学计划,不要求学生毕业后必须到冠名企业工作,但冠名企业优先获得毕业生的挑选权。从2010年开始,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相继成立“华裕班”、“正大班”、“嘉吉班”、“生泰尔班”4个“企业班”,取得了一定进展。

3.1“企业班”组织管理

(1)组建形式:“企业班”每班30人,从本科三年级和研究生中选拔毕业后愿意到企业工作的优秀学生组建而成,每期班培养1年。

(2)“企业班”实行培养小组领导下的班主任负责制,班主任根据学校、学院规章制度进行管理、考核,并建立学生在校表现档案。

(3)“企业班”学生学习活动期间,统一配备带有标识的服装,凸显特色。

3.2“企业班”教学管理

(1)培养目标:培养“企业班”学生毕业时成为“秉承大学精神,接受企业文化,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操作能力,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促进企业发展”的优秀人才。

(2)教学内容:强化畜牧综合技术培训、兽医综合技术培训两项教学内容,增设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培训内容,由企业选派精英来校授课,利用寒暑假集中安排学生到企业轮岗实习。

(3)业务导师:班主任负责指定单人技能培训业务导师,实行业务导师负责制。

(4)办学经费:办学经费由企业和学院共同出资,学生不交任何费用。

“企业班”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以社会和企业需求为主导,在培养方案中体现不同的企业内涵,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具有文化修养和团队合作精神,既懂专业生产,又懂管理的综合型人才,是对现有畜牧兽医人才培养体系的有益补充和完善。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实现了学生从学校步入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减少了企业对新员工的培养时间和精力,节约了人才培养成本。

4 企业主导型“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以企业为主,利用高校智力和教育资源,在高校设定科研项目,并使科研成果迅速产业化,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选派员工到高校深造,提高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高校利用企业雄厚资金优势,吸引企业主动向学校投资,促进教学和科研设备的改进。

4.1 校企共建科研基地

利用农牧企业的资金优势,高校结合自身的人才、科研优势,共建技术主导型科研基地,将科学研究、技术推广、成果转化、实习实训集于一体。一方面,通过与社会各界的密切合作,学校对区域经济和农业发展的需求能做出灵敏反应,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及时地调整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广大师生的科研能力,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另一方面,科研基地提供的科研成果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吸引更多农牧企业参与学校科研基地的建设工作,推动产学研结合的深层次发展。如河北农业大学与农标普瑞纳(廊坊)饲料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普瑞纳猪病检测中心”,与北京保吉安集团共建的“肉鸡疾病研究中心”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例证。

4.2 企业与高校建立经济股份合作制关系

工科类人才培养模式 篇7

一、高校化工专业现状

20世纪前叶, 一批重大化学工艺出现使得化学工程这个学科在学术界崭露头角, 而煤和石油迅速发展也要求有透彻的理论指导与专业知识, 因此作为化学工程的一级学科应运而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化工学科逐渐走向成熟, 目前国内各大地方院校中, 绝大部分开设了化工工程专业及其类似专业, 为我国化学工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高校化工教育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这也成为我们亟待改革教学模式的原因。

(一) 化学工程与高新技术学科交叉发展

化学工程涉及面广, 且涉及品种多、数量大, 不仅关系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也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载体”和“桥梁”。而化工在学科上与材料、能源、化学等学科联系越来越紧密和深入, 因此在人才的培养上也应该遵循学科发展规律, 培养专业化、多样性复合人才。

目前, 我国高校专业教育仍然停留在过去传统教学方式, 与高新技术发展的现实有所脱节, 学科交叉引起专业界限的淡化,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在仅仅强调本专业知识的把握, 更应着眼于未来, 打造化工与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交叉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 培养多层次、复合型人才。

(二) 人才就业观念和培养模式改革

这就要求高校化工教育人员转变教学模式, 从化学教育深层理念创新入手, 扩大学科内涵, 改变教学设置和教学方法, 开展以理论教学作为基础, 以实践训练为载体的教学模式, 努力提高化工学科教学质量。

就目前情况来看, “平台加方向”实为不错的选择。近年来, 我们以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深化改革教学模式与实践等教学项目为依托, 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根据社会需求, 调整学科专业, 压缩冷门内容, 采取专业互补的形式, 拓宽专业发展方向, 尽可能增加知识含量。此外, 化学工程专业应紧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通过建立不同种类的培训基地, 在打好基础理论知识前提之外, 尽可能增加实际操作的经验, 以便毕业后很快适应工作环境。

(三) 教育模式落后, 学生创新能力不足

人才的竞争是一切竞争的核心。教学模式的落后直接导致学生创新能力不足, 难以承担新领域开发和高新技术研发的重任。高校教学仍然遵循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 单一的授课模式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化学工业的热情, 进而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这也是目前高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针对上述情况, 未来高校必须在人才培养以及课程教学方面有所改变, 适应当今社会对化工人才的要求和化工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具体说来, 可从基础专业知识和课程改革入手, 打造高素质专业人才。

二、高校化工类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改革探讨

(一) 适应社会发展, 拓展专业外延和内涵

1. 重视新兴专业, 与社会接轨。

近年来, 高新科技发展突飞猛进, 与人们生活有关的各种新科技层出不穷, 特别是生物化工与新能源等发展十分迅速, 在日常生活与生产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们高等教育院校应该抓住当前发展契机, 重视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 努力调整专业课程, 与社会发展接轨。特别是生物制药、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作为人类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极大重视, 这些都是当前化学工程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要领域。高校教育应及时了解行业最深动态, 调整教学方案, 以适应当前化工行业发展的现状。

2. 把握发展趋势, 发掘专业内涵。

化学工程最早包括“化学工程”、“化工自动化”等几个板块, 但就目前的形式看, 仅仅围绕这几个传统板块展开教学已不能满足现在的产业发展现状, 应在原有基础上发掘专业内涵, 确保传统人才培养紧跟学科发展趋势, 不断充实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另外, 根据信息技术在化工领域应用的愈加广泛的特点, 一方面将其纳入传统课程体系, 另一方面, 与信息学院、生物学院等展开合作, 探索和实践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使化学工程焕发新的生机。

(二) 深化教学改革,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美、英、德等西方发达主义国家早就将“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 澳大利亚也明确指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的使命是输送符合国家和全球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有知识、技能和适应能力的优秀人才。我国紧跟世界发展步伐, 也将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未来一段时间教育领域发展的重要领域来把握。尤其当前我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导致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速度非常快, 毕业生也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 因此, 深化教学改革,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点。

1. 变革课程体系, 注重课程质量。

本着务实专业基础, 注重能力培养的原则, 高等院校, 特别是石油高校应认真梳理与优化传统化工课程, 同时根据现代化工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打造适应化工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 这不仅要求高校对传统课程进行整合, 更要抓住重点, 利用化工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点, 拓展化工专业课程, 与其他课程相互支撑, 形成一个有机整理, 以满足新形式下的化学工程技术发展要求。

努力提高课程质量也是当下高校发展需着重考虑的重要方面, 如何将枯燥的原理课程讲得精彩、生动, 培养学生对于化工产业的热爱并激发学生投身化工实业的热情, 这是衡量课程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根据一项研究调查显示, 在化工专业毕业生对高校教学效果等评价中, 与世界总平均值相比, 中国化工教育只有教师优秀与敬业精神一项略高于平均值, 而包括教师激励作用、就业所需课程深度、授业满意度以及课程组织优劣等其他四项评选, 中国的得分全部低于世界平均值。这其中尤其需要警惕的是, 中国学生学习化工专业愉悦程度仅仅为67%, 这一成绩远远低于美国、澳大利亚以及英国等同类学生, 这一调查结果也给我们化工教育从业人员敲响了警钟。

2. 加强创新实践教学环节。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高校可利用自身资源和外部条件, 从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两方面加强学生实践能力。高校可利用现有实验室, 开设大量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等实验项目, 将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实验教学过程中, 启发学生主动探索创新,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习教学作为化工专业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也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过于单一、落后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应当前瞬息万变的就业环境, 必须积极的组织实习教学, 建立高效与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 通过人才输送等渠道加强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联系, 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并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构建优良育人环境。

在我国高校教育领域, 过去往往过分强调“教书”, 而忽略了“育人”;过分强调“教学”, 而忽略了“教育”。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就是, 高校毕业生很多时候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所学专业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 缺乏应有的动手操作能力, 或者所学知识与社会脱节, 最终不得不背弃自己所学专业。西方教育在之前的发展过程中也曾出现过类似情况, 而中国目前这种情况则相当突出。我们如何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 将可迁移性技能培养作为基础知识领域外的重要环节, 努力培养学生可迁移性技能是高校教育的必由之路。

除了这些基础知识的培养外, 更应该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质方面的培养, 学生可通过良好的素质进行自觉地学习与提升, 很快适应未来的就业岗位与就业环境, 这是高校未来人才的培养方向。在高校课程设置过程中, 以专业知识为主线, 以可迁移性技能培养为辅线, 增加学生团队合作的机会, 进一步提高学生合作精神和交流理解水平, 不断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其成为社会与企业放心人才。

三、结语

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来自知识经济与新科技革命的冲击和挑战, 科技与人文及其他学科的交融、渗透, 使得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特别是对高校化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石油院校为代表的高等教育院校必须适应新的发展形势, 遵循原有学科基础上, 依托国内外化工产业发展大背景, 结合本校本专业的特色以及社会需求, 勇于探索, 勇于实践, 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并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取得先机, 提高毕业生整体素质, 从而保证高校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曹阳, 高轶群, 乐意, 刘荣, 谭书明.化工类人才培养模式及化工原理课程教改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 2013, (02) .

工科类人才培养模式 篇8

关键词:校企合作,大学生,创业类人才,培养路径

引言

随着就业竞争压力的逐渐增大, 不少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 使得“高等教育无用论”这类言论甚嚣尘上, 给高校的经营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实际上, 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帮助人才快速就业、创业, 实现其自我价值, 所以校企合作模式成为了当今高校发展的必然之路。

一、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1. 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

以往高校提供的实习岗位有限, 学生只能自己去寻找实习机会, 往往找到的实习岗位与自身的专业不对口, 对于就业、创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也缺乏一定的了解, 因此学生的创业之路通常都布满荆棘。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岗位, 学生可以根据创业目标选择岗位实习, 积累经验, 有助于学生树立明确的就业目标, 为学生创业指明了方向。

2. 校企合作创新了高等教育理念

传统教育中一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 将理论知识置于主导地位, 很少让学生进行实践训练, 考核方式也是以笔试为主, 造成了学生只会纸上谈兵, 实践能力严重不足的窘状。学生在实践中只能一板一眼的模仿教师的动作, 对教师存在较大的依赖性, 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校企合作转变了高等教育的理念, 使学生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知识, 促进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融合, 在此情况下高校培养了更多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3. 校企合作创建了学校和企业的双赢机制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 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大量的学生涌入各大高校, 给高校的教学和管理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与此同时, 就业队伍日益庞大, 就业竞争也日益激烈, 多数学生都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毕业生由于自身的定位不明确, 再加上家庭、企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因而难以顺利就业, 成为了社会上的闲散人员, 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为高校和企业创建了改革发展的契机, 高校根据企业的岗位要求调整课程安排, 企业从高校中吸收先进的科研技术和优秀人才, 有效的解决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大学生创业也将不再是难题。

二、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大学生创业类人才培养路径

1. 教育平台是基础

高校应打造现代化的教育平台, 根据企业和学生的需求适时地调整教学计划, 设计系统、连贯的教学内容, 加强知识之间的关联性, 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校可以邀请企业的管理人员到校内讲座, 使学生了解到企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 创业所需的外在和内在条件, 这样学生就会反省自己, 改正自身的缺点和陋习, 从而更加专注的投入到课程学习之中。对于有创业需求的学生, 高校可以安排专业的教师给予其指导意见, 防止学生好高骛远, 脱离实际,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知识保障。

2. 创业扶持平台是助推器

鼓励大学生创业, 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优化大学生创业的环境, 给予大学生一定的创业扶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曾经提到:“我们国家的创业率不高, 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不够强烈, 对高素质人员来讲找工作、求职才是毕业以后的首选。以至于我国的创业率始终徘徊在1.5%左右, 远远落后于欧美20%~30%的比重。”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在于学生本人创业意识不足, 更重要的原因是大学生缺乏基本的创业扶持, 大学生创业面临的困难重重, 并且大学生对于创业扶持的知晓度和收益率不高。所以想要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率, 需要各级政府积极出台一系列大学生创业扶持的举措, 并且加大宣传力度, 对大学生实行创业扶持的基本教育, 宣贯基本的创业政策, 提高大学生对于创业扶持政策的知晓度和受益率。另外各级政府在搭建创业扶持平台时还应当积极引入企业的力量, 共同参与大学生创业扶持平台的搭建。在扶持平台中, 企业对学生的指导更加具有针对性, 更加贴近市场的真实需要。

3. 孵化平台是实现手段

一般来说, 企业和高校的合作模式主要有三种, 首先是联姻模式, 即企业提供资金和项目, 高校提供师资和设备, 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 扶持大学生创办企业的发展。由于大学生在校期间内学习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 头脑灵活, 富有想象力, 经常冒出一些新想法、新思路, 缺少的只是创业的平台。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一些必备条件, 包括:场地、资金、办公环境等, 这些对于促进大学生创业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其次是连锁加盟式, 企业负责向大学生投资, 学生创办的企业将作为投资方的连锁产业, 学生不再需要自己找项目、拉投资, 只需要按照企业的需求策划即可, 这种模式深受刚刚创业的大学生青睐。最后是互动合作式, 企业不再直接向大学生注资, 而是设立创业基金, 该模式下高校将不直接参与到企业与学生的合作中, 只是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与此同时, 这类模式的风险较大, 如果学生所创企业亏损, 企业也会遭受重大损失, 所以企业对大学生创业资质的审核较为严格。

三、结语

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难题在于自我定位不正确, 知识储备严重不足, 不了解市场的真实需求, 缺乏外界的资金支持等等, 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为培养大学生创业类人才提供了必要的经济保障, 高校可以针对大学生创业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策略, 在政府的宏观引导之下, 想要创业的学生会获得一定的创业项目和资金, 上述这些措施都为大学生创业类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孙秀丽.大学生创业实践中的校企合作模式探讨[J].教育发展研究, 2011, (7) :81-83.

[2]俞金波, 黄文光.大学生创业类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 2010, (5) :38-40.

工科类人才培养模式 篇9

一、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由于地方本科院校自身办学目标的明确, 其在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但是, 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其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法上。

(一) 培养目标的确立无差异化。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 它影响与制约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方法。工商管理类专业是一个基础较宽的学科, 专业特色不明显, 导致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大同小异, 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与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结构存在偏差, 学生很难将就业与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 感觉课程体系大而空, 导致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比重点大学低, 而实践动手能力又比高职院校差。

(二) 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职业化特征不明显。

人才培养目标上的无差异化决定了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职业化特征不明显。第一, 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 没有体现出职业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现有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大多强调重基础、宽口径、知识结构全面, 缺乏相应的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与实习环节, 或是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 但流于形式, 导致工商管理类专业方向性不明显而且实践性较差;第二, 从教学内容上看, 强调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 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传授的理论知识往往与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相脱节, 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缺乏实用性, 无法实现职业化培养;第三, 从教学安排情况来看, 社会实践、学期实践和毕业见习等实践环节因资源缺少而流于形式, 这导致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达不到预期目的。

(三) 人才培养方法的运用单一。

目前, 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较为单一, 传统教学方法的运用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专业教学中主要以课堂教学为重点部分, 导致教学活动脱离社会实际。在课堂教学中以教材为主, 课堂讲授过多, 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太少, 课堂上照本宣科, 对学生创新思维与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够, 实践教学环节较弱。虽然学校提供专业实验室, 但是实践教学活动仅为一些管理软件的模拟, 与真实企业运作相差甚远。而且, 地方本科院校使用的教材与其办学定位不切合, 多为引用国外教材或是重点大学编写, 教材的理论和案例与地方本科院校的社会经济环境存在一定差距。另外, 由于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职业化应用型定位的特点, 就要求教师要具有双师型素质, 但地方本科院校大部分师资达不到这种要求。

二、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工商管理类专业具有的“发展性、实践性、创新性”等特点, 地方本科院校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应强调其应用性, 立足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培养各行各业的职业化应用型人才, 在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上强化实践能力, 形成职业化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并丰富和拓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一) 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针对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性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办学定位应该是:应用性突出、特色鲜明、影响力稳步提升的区域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基地。根据地方本科院校“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 能够直接为教育、生产、建设、管理一线服务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 制定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方案中必修课由公共基础课系统、专业基础课系统、专业主干课系统构成;选修课由多个与工商管理类系统知识相关的专业模块和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构成, 共同构成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五个子系统。公共基础课系统设计目的为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身体素质、掌握基本知识与培养基本能力。专业基础课系统设计目的使学生掌握某一学科领域和相关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专业主干课系统设计目的是为从事某一专业的学生掌握该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选修课“专业模块”是根据学生的个性要求和专业特点而设置, 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 可以分为三个模块:理论素养模块、职业技能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

在建立课程体系的基础上, 应加大各类课程实践教学的时数要求;在专业主干课系统中增设一定学时的专业方向实验实训课程。加大专业选修课中职业技能模块的教学时数和学分要求, 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注意淘汰旧知识, 补充新知识。注意专业相关知识内容的相互渗透和配合, 注意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精化课程门数, 精化课程内容, 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

(三) 建设课程实践、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体系中, 实践教学环节对于职业化与应用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以职业化培养为导向, 建立起课程实践、校内实训、校外实习“三维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课程实践设计中, 应统筹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构架, 保证本科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在总课程中所占比例不低于20%, 在大多数课程中都进行课程实践的硬性要求。实施过程中, 任课教师要精心设计实践性教学内容, 可以采取模拟实验、实地考察、调研分析等多种形式。校内实训的设计应结合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 运用实验室相关设施, 组织学生参加模拟仿真的实践活动, 进行综合训练, 建立以综合性、职业性的实验教学模式为主体的实验教学体系。校外实习通过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 参加各种创业活动。

(四) 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 首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积极状态, 同时将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组织指导学生独立学习上, 加强对学生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和技巧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 应大量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将幻灯、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等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些直观的、动态的和大量的信息, 使教学内容实现对时空的超越,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以职业化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过程中, 考核方式可采用闭卷、开卷、口试、小论文、课程设计、文献综述等多种方式进行。多样化的考核方法, 可以丰富对学生能力检查的手段,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 构建全方位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地方本科院校在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时, 可以从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四个方面入手。学校从整体上把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教师要明确所授课程在该专业中的地位和教学要求, 根据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组织教学;学生是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 学生评教一直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重要监控手段;通过用人单位和指导教师的观察, 可对应届毕业生实习和毕业生就业后的情况进行监控, 可以深入了解工商管理类职业化人才培养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宋安玲, 王小青.基于就业能力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3.8.

[2]阴天榜, 张建华, 杨炳学.论培养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 1998.4.

[3]李传军, 吴昌宇.地方性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 2011.19.

上一篇:都江堰工程下一篇:气滞血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