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学科建设思考

2024-06-13

经济学学科建设思考(精选12篇)

经济学学科建设思考 篇1

农业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农村的发展与否关系到国家全局的发展,农民的富裕与否与国家的持久繁荣息息相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全面、系统地解决三农问题确立了总体方略,它是一场最有深度和广度的农村综合建设。

一、三农问题现状

当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广大农民的农业收入的绝对数大幅度下降,而农民又无法大规模地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具体地说,目前农村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农业资源不足,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较低。

1998—2004年,中国耕地面积从19.5亿亩减少到18.5亿亩,人均耕地仅1.41亩,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40%;耕地质量总体偏低,中低产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65%以上。有限的土地上拥挤着过多的劳动力,排斥资金、技术要素的进入,形成低效率的要素替代。再加上长期以来,为加快工业化,国家在实际上推行农业为工业化提供积累的政策,借助价格剪刀差这种不等价交换,从农业部门抽调资金至工业部门。工业部门通过引进国外的技术,在消费品生产领域已接近世界领先水平,而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种植业在技术上几乎没有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速度更是严重下降。于是,农业部门的生产要素配置形成低效率的均衡结构,即过多的劳动投入与过少的资金、技术投入的均衡[1]。农业总体上仍然是“靠天吃饭”,手工劳动仍占很大比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业综合生产力不高。

2.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农民收入水平低且增长缓慢。

在1997—2004年的八年中,农民人均年收入仅从1997年的2 090.1元增加到2004年的2 936元,2005年为3 255元。排除物价上涨的因素,每年的实际增长率分别是4.6%、4.3%、3.8%、2.1%、4.2%、4.8%、4.2%和6.8%,仅相当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长幅度的一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1984年的1.81∶1, 1994年为2.86∶1, 1997年为2.47∶1,增加到2005年的3.22∶1。如果仅考虑货币收入,剔除农民收入中的实物部分,城乡收入的差距将扩大到4倍多。主要原因是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速度相对于经济增长率和工业部门的高速增长太慢了,致使农产品需求受到严重的约束,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率远低于工业部门和城市居民,而低收入又进一步使农业投入减少和技术进步缓慢[2]。

3.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发展严重滞后。

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生产和生活条件差。近年来,兴建的机场、高速公路等多集中在大中城市,自来水一般只通到县城和重点乡镇。四川2005年底基本实现县与乡镇之间通水泥路、柏油路(其中有6个乡镇不通公路),县城与乡镇之间、乡镇之间通油路率仅为59%,居全国第二十五位;乡镇与村之间很少有水泥路、柏油路,建制村通油路率仅为15%,居全国第二十九位。全省不通公路的贫困村约有5 000个,不通电的约有800个。

此外,农村教育、卫生和文化等公共事业严重滞后于城市,也是农村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一直以来,农村义务教育投资严重不足。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中,农村小学只相当于城市的25%,初中只相当于城市的26%,农村小学预算内公用经费只有城市的30%,初中预算内公用经费只有城市的1/3。农村医疗卫生状况落后,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2/3,而政府投入农村卫生费仅占全部卫生投入的10%,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农村只占20%;农村尚有10%的村无医疗点。农村文化落后,在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中,农村所占的比重不足30%,农村人均文化事业费只有城市的20%左右[3]。

4.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农产品生产国,但是农产品出口比例极低。

2000年中国农产品(食品及主要共食用的活动物)出口额为123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4.9%,占农业总产值的4.08%,占农产品成交总额的8.1%。

过去几十年中国农业生产是高度自给自足,以国内消费为主的类型,忽视发展高质量高附加值出口导向型农业和绿色农业。当前国内农业生产能力过剩,转向国际市场时,尽管中国在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是受到发达国家“绿色壁垒”的出口障碍限制。仅有比较优势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技术优势和环保优势才能有出口优势[4]。

二、新农村建设在扩大内需和农村未来发展中的作用

1.

政府投入的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在信息资源等方面帮助农民解决公共产品不均等的问题,改善农村的交通、通讯条件,努力打造信息平台,引导农民掌握信息、运用信息,培育高素质的市场主体。

2. 农产品交易方式的改革。

借鉴农业发达国家的经验,逐步实现期货订单交易、电子商务等交易方式,可以降低农民的交易风险,订单交易可以使现货交易中的商流和物流分离,减少多次运输和装卸增加的费用。

3. 新型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创建。

将农产品和超市联合,形成稳定的销售渠道,有利于降低农民的销售风险。针对农产品流通中的流通环节过多,流通效率低的问题,超市具有成熟的网络系统,可以通过网络集中采购和配置,降低包括搜寻成本和管理成本在内的交易成本。使农民从中直接受益,增加农民的收入[6]。

4.

目前,中国农民中接受过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第二产业的1/8,新农村建设对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三、正确合理地运用新农村建设相关政策

1. 新农村建设不等于新村庄建设。

1997年,福建漳州平和县与坂仔镇两级政府要求所管辖西坑村贷款建别墅,成为“模范小康村”,但九年之后该村仍无力偿还贷款,当地信用社只好起诉村民,弄得三方受损。本来这个村经济发展不错,但盖别墅的结果,使村民不仅没有致富,反而背上债务包袱,无法生活幸福。类似的事情已不是一两起了,或者是强迫农民集资修路、盖屋,或者是强迫农民改种某种经济作物,或者是强迫农民做其他看似前途似锦的事,但脱离了实际,结果成功者少[8]。所以,新农村建设不应以经济指标增长论成败,不应以农村基建标准和基建规模论英雄,而要以农民生活质量得到切实改善,农村社会经济得到切实发展来衡量。

2. 新农村建设应集中财力解决教育、医疗和卫生等问题,大量修建农村基础设施可能会造成巨大浪费。

因为现在国家财力还很有限,只是免了学杂费,很多农民子女上学仍有困难。在一些偏远山区,很多孩子连上学的机会都没有,学校少,条件设施差,师资力量薄弱,政府应首先解决这个大问题。而且大多数农民在向城市转移,很多都没上过高中,甚至初中都没毕业,文化水平不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很难在现代社会中安身立命。教育乃国之根本,只有国民接受到了足够的教育,才谈得上富国。

农村的一部分基础设施建设是必需的,比如道路等,但是像互联网这些投入就需谨慎了。前几年在各地搞的撤村并镇已经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几年前刚拉的电视线和互联网,过两年说这个村撤了,所有这些东西都全部作废,投资也作废。所以,现在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应谨慎[7]。

3. 新农村建设不等于在农村画地为牢。

如今,9.5亿农民先期有2亿农民转到城市,他们现在是流动人口,没有地方住,工作不是很稳定,医疗和社会福利等各方面的保障都不全。建设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让这些已经进城的农民安居乐业。农村只有大部分农民离开了,剩下少数人才能提高经济规模,搞集约化经营,农民才能富裕。中国农村落后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太多的人拥挤在有限的土地上,所以代表农村发展方向的是大多数农民要转移出来[7]。

4. 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切勿盲目模仿,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地调动和尊重农民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农村建设的效率。

南康市发展起来的以“猪—沼—果”为特色的生态农庄,农民通过自身的摸索和学习,在以下方面实施了创新性的举措:(1)“猪—沼—果”的循环农业模式,兼顾了污染物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还适应了当地山地坡度的特点;(2)养猪业与果树业并举,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因一种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而带来的市场风险;(3)以农庄的方式使得土地得以适当集中,实施规模化经营;(4)果业协会,生猪协会的形成,较好地解决了单独农户面对市场难以承受的信息和各家各户的存栏信息进行合理的销售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现代物流的经营理念[9]。

四、结论

正确理解新农村建设的宗旨,因地制宜地选择农村产业发展目标,积极配合国家的相关支持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农问题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以解决的。但是,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国家和农村的事情。农村的发展关系到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只有农民的生活状况得以改善,整个市场经济才会更加活跃,国民经济实力才会进一步得以提升。所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希望企业也积极参与进来,为农村注入更多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管理营销理念。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和“订单农业”,鼓励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和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为核心的现代化专业营销体系,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洪银兴.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55-146.

[2]柳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3]骆玲, 唐永进, 张红宇.城市化与农民[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181-183.

[4]晨昃, 陈追红, 程超泽.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中国经济[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3:230-231.

[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1世纪初的中国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261.

[6]陈阿兴.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农民收入增长问题探讨[J].宏观经济管理, 2008, (7) :55-57.

[7]喻世友.2006经济中国[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7:72-84.

[8]梁小民.小民经济观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184.

[9]锺茂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437.

经济学学科建设思考 篇2

现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本质要求;始终坚持统筹兼顾,努力实现检察工作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司法保障。

一、坚持发展,努力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一)牢固树立服务大局、服务中心工作理念。要始终坚持把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维护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作为检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坚持把检察工作置于党委、政府工作的大局之中,围绕党委、政府工作的大局思考和谋划检察工作,增强主动性和自觉性;要始终坚持服从于、服务于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增强发展意识和服务意识。一是要坚持查处与服务并重。既贯彻落实好检察工作严格执法、加强办案的要求,又要从服务大局出发,达到为经济建设服好务的目标,工作中,要重点做到两个结合:首先是要把查处案件同当地重点工作相结合;其次是要把查处案件同提供法律服务相结合。注意为企业和有关部门提供法律上的帮助和服务,以扩大执法效果。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经常深入发案单位上法制课,到社会上宣传法律,主动帮助企业解决某些问题,为其提供法律依据。二是要坚持查处与预防并举。我们不仅要有效查处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还积极开展职务犯罪的预防工作,努力减少和杜绝职务犯罪,从预防中求服务。同时要努力维护改革成果、维护生产经营秩序。始终坚持执行法律标准与按“三个有利于”根本标准判断是非得失相统一,法律效果与经济效果、社会政治效果相统一,打击犯罪与为发展经济服务相统一的原则。正确适用法律政策,慎重对待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积极稳妥地处理与改革、发展、稳定密切相关的案件。始终坚持执法办案不能影响经济建设的基本原则,要做到查处与保护并行。在查处案件中,要坚持做到既公正查处案件,又适时对企业利益加以保护,从保护中求服务,除保护举报人外,主要保护好有关组织和经营者的利益。重点做到“三个优先”和“三个及时”。一是要做到为维护大局利益,群众反应强烈的优先查处,及时反馈结果;二是要做到为解决企业后顾之忧,企业法人举报的优先查处,及时结案;三是要做到为减少经济损失,被举报人影响大的优先查处,涉及到经营者被拘捕的及时与其领导部门沟通,经查经营者无问题时,及时消除影响。

(二)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高检院按照中央政法委的部署,着眼于新的历史条件下检察工作与时俱进、更好地履行法律监督职能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树立和落实科学的执法观、合理的监督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的具体体现,因此检察机关在检察实践中,应该强化“三种意识”。

1.强化政治意识,始终保持检察工作的正确发展方向。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等。规范执法作为一项行为约束,就是要坚持党对检察工作的绝对领导,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围绕党的重大决策和中心工作开展检察工作,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委保好持高度一致,防止和排除各种错误思想、错误倾向的干扰,使检察工作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发展方向,严格遵守和模范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同时,要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并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要在反腐败斗争中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斗争格局,充分发挥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职能作用。要提高广大检察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检察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总揽和驾驭全局的能力,规范执法行为,牢固树立程序意识和证据意识,严格按程序办事办案。从而提高办案质量和效果,提高为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的能力和水平。

2.强化责任意识,为维护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职尽责。检察实践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司法在维护社会稳定、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的重要功能,深刻认识检察机关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责任和义务。要认真贯彻最高检确立的“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工作主题和“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的总体要求,不断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努力做到依法、全面、正确、充分地履行好各项检察职能。强化责任意识,就要具有对党委负责,对法律负责,对举报人负责,对案件本身负责,对办案人负责的一种高度负责精神,这也是检察机关能否公正执法,严厉打击职务犯罪的基本保证。在现实社会中,有些职务犯罪案件涉及到

案内案外诸多情况,每当查处职务犯罪案件,都要遇到各种说情、“过问”、甚至嫌疑人方的威胁等,或者查到关系人、关系单位、亲属朋友等人的身上,使办案出现阻力或疆局。这时,检察人员就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承担起责任,协调好关系,排除阻力,保障法律正确统一实施,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

3.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把提高执法水

平和办案质量作为检察工作的重中之重。办案质量是检察工作的生命线,是检察机关公正执法的具体体现。执法不规范,就会使办案质量不高,办案质量不高,也就谈不上执法公正,就会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强化质量意识,要明确和重申“一要坚决,二要慎重,务必搞准”的原则和各项办案纪律,克服单纯追诉、先入为主的执法理念,坚持打击与保护并重、惩治犯罪与保障**并重、执行实体法与执行程序法并重。强化质量意识,就是要把案件质量作为检察工作的生命线,树立正确的质量观,使每一起案件都做到结果上正确,实体上正义,程序上合法,社会反映良好,办成经得起法律检验、经得起证据检验、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铁案。强化质量意识,要加强制度建设,从执法观念、工作原则、办案纪律、办案责任等方面进一步规范办案工作,建立和完善保证办案质量的长效机制。要突出重点,狠抓薄弱环节,为实现检察工作整体质量的提高和有力促进执法公正打牢基础。

(三)牢固树立打击是最直接有效服务理念。检察机关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应牢牢把握自身的宪法地位,深入实践“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主题,坚持以业务工作为中心,按照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的总体要求,要始终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突出打击重点,加大打击力度,提高打击时效,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依法履行打击刑事犯罪、打击经济犯罪和查办职务犯罪职能,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安全、祥和的社会环境。重点抓好“三个着力点”。

1.认真抓好惩防犯罪着力点,努力创造安定有序的治安环境。安定有序的治安环境是社会稳定的具体体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要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严惩各种刑事犯罪,促进社会治安的进一步好转。依法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暴力犯罪、“两抢一盗”等严重影响百姓安全感的多发性侵财犯罪,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要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有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依法履行民事行政检察职能,运用检察建议和抗诉手段,为蒙冤受屈的人民群众伸张正义、讨回公道,保护人民群众的诉讼平等权利。检察机关自身在执法办案中,更要坚持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检察机关在为优化治安环境,加大打击力度,严格办案质量的同时,还要根据党委和政府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什么犯罪突出,就打击什么犯罪,绝不手软。要积极排查化解矛盾,认真落实各项便民、利民措施,切实履行对社会的承诺。办理每一件案件,操作每一个执法环节都不能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不能侵犯人民群众的**权利。特别是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诉讼审判案件,要认真对待,指派专人,实施全程监督,避免涉法上访案件发生。同时,要主动为政府分忧,多做劝解和化解矛盾的工作,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2.认真抓好惩防职务犯罪着力点,努力创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要重点查办发生在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职务犯罪,徇私舞弊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犯罪,商业贿赂犯罪,以及负有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的行政执法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犯罪。同时,还要积极构建惩防职务犯罪体系,建立长效机制,把监督重点放在金融机构和行政事业收费单位上,定期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定期组织召开联系点协调会议,坚持送法上门,帮助建立和完美内部管理规章,堵塞管理漏洞,实施有针对性的监督,警钟常鸣,做到打防并重。

3.认真抓好诉讼监督着力点,努力创造公平正义的司法环境。这就要求进一步增强法律监督意识,强化监督措施,增强监督实效。要针对有案不立、有罪不究、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使监督“端口”前移,加强刑事立案监督、侦查活动监督、刑事审判监督、刑事执行监督,保障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统一正确实施,促进司法公正和社会公平正义。

二、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本质要求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对检察工作来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既要注重干警队伍自身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又要在履行职责中坚持执法为民,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做到理解人、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塑造人,全面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切实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牢固树立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执法观,从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出发改进检察工作。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端正检察人员的执法思想,引导全体检察干警不断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坚持对法律负责与对党、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落实好执法公正、一心为民的政法工作指导方针。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人民利益重于一切,人民利益急于一切”的执法思想,从根本上解决好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问题。在各项检察工作、各个执法环节,都要细心研究人民群众的利益,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体察人民群众的情绪,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这一根本标准监督和检验检察人员执法行为、执法水平和执法效果,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应重点树立“四个意识”:

1.坚持严格遵守程序的意识。在办案中往往中只注重实体上的公正而忽略了程序上的公正,忽略程序或者违反程序本身就是不公正。针对执法活动中存在的重实体、轻程序问题,需要进一步强化程序意识,维护程序独立的司法价值,以程序合法保障实体公正。

2.坚持保护诉讼权利的意识。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是坚持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内在要求,有利于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实现。保证当事人享有充分的诉讼权利,当事人可以获得心理的满足,有利于认定案件事实,查明案件事实真相。双方当事人充分行使诉讼权利,保障双方地位的平等性,有利于当事人相互进行举证、质证和进行辩论,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公正。

3.坚持打击与保护并重的意识。打击与保护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打击犯罪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权。在办案中,要加大对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合法权益的维护,防止利用职权侵犯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4.坚持尊重和保护人权的意识。宪法修正案把保护人权写进了宪法,加大了人权保护力度,党的十六大又提出保护个人私有财产权。最近,最高人民检察院又召开了严肃查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侵犯人权的会议。可以说,对人权的尊重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但是,纸上的法律真正贯彻到具体的司法中,有一个具体的过程,就是要执法者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意识,对人权的极大尊重和重视。

(二)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检察机关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首先是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控告申诉工作,畅通人民群众的诉求渠道,不断满足人们渴望用法律维护自身民主权利的需求。坚持检察长接待日制度、领导包案制度、首办责任制度,建立健全处理涉检上访的长效机制。依法及时办理各类控告申诉案件,妥善处理人民群众各种诉求,努力做到人民群众署名上访案件,件件有回音、案案有结果,保证人民群众有冤有地方申、有苦有地方诉,有理的官司打得赢。其次是要进一步强化诉讼监督功能,全面加强对刑事诉讼、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的监督,不断满足人们渴望公平正义的需求。加大监督力度、创新监督形式、提高监督效率、增强监督效果。使错案得到及时纠正,使枉法行为得到严肃处理,使遗漏的犯罪分子得到及时追究,使无辜的当事人得到保护,确保社会公平正义得以实现。同时要抓好检察队伍自身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作风优良、能力强、素质高的队伍。

1.坚持理论武装和思想教育。注重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干警头脑,注重思想理论学习灌输,抓好思想道德的劝导养成。理想信念的巩固坚定,使检察人员在政治上日益达到成熟。

2.坚持强化专业能力提升。在经常性专业培训基础上,我们通过集中学习,开展岗位练兵、专题研究等方式,使检察队伍在司法宗旨、司法理念、司法职能、司法制度等方面不断充实新知识,提升适用能力,实现了学历、专业水平同步升级。

3.坚持以人为本用人理念。重视选能任贤,坚持唯才是举,坚决把政治上忠诚可靠、专业上出类拔萃、人品上赢得公信的人放在重要部门和重要岗位上,委以重任,放心放手让他们挑大梁。同时,要关心干警生活,帮助解决工作和生活遇到的实际困难,创造条件为干警办好事、办实事。

(三)坚持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各种利益。检察机关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必须把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本质要求具体地、深入地落实到各项检察工作中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执法理念,切实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各种利益。检察机关树立执法为民理念,是由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同时,执法为民也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在政法工作中的要求和体现。

长期以来,检察队伍为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当前的检察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有的问题甚至相当突出。有的检察干警包括一些领导干部,特权思想严重,以管人者自居,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有的滥用执法权力,徇私枉法,办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等等。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有的检察干警没有从思想上弄清权从何来、为谁用权的问题,是缺少群众观念,缺乏群众感情的体现。要从源头上解决这些重大问题,就必须在全体检察干警中牢固树立和大力弘扬执法为民理念,确保检察工作始终保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正确方向。执法为民的内涵概括说有三方面内容:一切为了人民、走群众路线、尊重和保障人权。

1.一切为了人民是检察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检察机关要立足本职,恪尽职守,严密防控打击违法犯罪,保证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民主权利不受侵犯。当前,我国仍处在刑事案件高发时期,社会治安形势严峻,检察机关要切实解决群众关注的社会治安问题,及时打击违法犯罪。检察机关还要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形势变化,及时把握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利益诉求。当前,就业再就业、收入分配不公、征地、拆迁、国企改制等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矛盾的热点和焦点,检察机关必须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

2.坚持走群众路线。首先必须正确处理专门机关工作与群众路线的关系,一方面要加强检察机关机构建设,保障检察机关有能力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另一方面要切实做好群众工作,在新形势下,坚持专群结合,集中体现在强基固本,大力加强检察机关的基层基础工作上。其次,检察干警走群众路线,要学会做群众工作,特别是要学会做群体性事件等特殊状态下的群众工作,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3.要深刻理解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内涵。在工作中,检察机关要为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和普遍的人权提供完善的司法保障。要树立人权保护意识,努力提高执法水平,公平公正、及时高效处理有关案件和事件,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人权。同时检察机关也要切实尊重和保护行政管理相对人、违法行为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服刑人员以及被害人的诉讼权利和其他合法权利。我国的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对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权、控告申诉权,特别是聘请律师的权利等诉讼权利作了具体的规定,并明确规定严禁刑讯逼供、超期羁押、体罚虐待被羁押人员。检察干警要严格遵守这些规定,在执法活动中切实做到尊重和保护人权。

三、坚持统筹兼顾,努力实现检察工作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坚持好统筹兼顾这一科学有效的根本方法尤为重要。我们认为,作为检察机关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检察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起码应该坚持“十个统筹兼顾”。

(一)坚持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开展诉讼监督统筹兼顾。检察机关在充分履行打击、预防、监督三项检察职能的同时,要做到打击与预防并举,打击与服务并重,监督与保护并行,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能偏废。要始终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突出打击重点,加大打击力度,提高打击时效,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依法履行打击刑事犯罪、打击经济犯罪和查办职务犯罪职能,还要积极开展职务犯罪的预防工作,努力减少和杜绝职务犯罪,从预防中求服务。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安全、祥和的社会环境。要强化法律监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争取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统一。

(二)坚持检察业务建设、检察队伍建设、检察信息化建设统筹兼顾。检察机关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要紧紧抓住业务建设这一中心,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加强队伍建设和信息化建设,队伍建设是根本,是完成业务建设,实现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保证;信息化建设是保障,能够为业务建设、队伍管理提供动力和支撑。也就是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将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有效地运用于业务建设和队伍管理,改变传统的办公办案管理模式,推进检察机关办案现代化、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化,提升整个检察工作水平,提高新时期检察工作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发展要求。

(三)坚持检察事业发展与检察人才培养统筹兼顾。事业的兴衰,关键在于人。检察事业的发展,关键取决于检察人员的素质。因此,检察事业要想实现长盛不衰,检察机关就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和发展的高度,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工作,取得实效的同时,更要高度重视队伍建设,要积极引进人才,大力培养人才,不断充实后备人才,打造过硬的检察官队伍,按照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要求,以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和法律监督能力为重点,持之以恒地加强检察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高素质检察队伍,(四)坚持检察体制改革、机制创新与制度完善统筹兼顾。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对制约和妨碍检察事业发展、影响检察工作效率和效果的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建立起有利于检察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必须注意把握普遍性规律和法律规定的严肃性,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司法规律和检察工作规律,更新执法观念,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变革不合时宜和守旧僵化的做法,为改革开放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不断推进检察工作向前发展。

(五)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统筹兼顾。检察机关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服从党的领导,服务党的中心工作,一方面打击严重经济犯罪不能影响社会稳定,查办职务犯罪不能影响经济建设,开展诉讼监督不能影响司法权威。另一方面,不能因为强调人权保障职能,就削弱专政职能;不能因为强调热情服务,就放弃监督管理;不能因为强调预防,就忽视打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检察工作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六)坚持打击犯罪与促进社会和谐统筹兼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期盼,服务、保障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是检察机关的重要职责。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检察机关既要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全力维护社会稳定,还要努力化解社会矛盾,积极排查调处矛盾纠纷,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要认真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根据社会治安形势和犯罪分子的不同情况,依法区别对待,做到该严则严,当宽则宽,宽严适度。要创新办案工作机制,改革完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办案方式,建立快速处理轻微刑事案件工作机制,依法建议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和简化审理程序,有效化解矛盾纠纷。要着力保障民生,高度重视涉检信访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

(七)坚持办案数量与办案质量统筹兼顾。办案数量、效率与办案质量是工作力度的集中体现。没有一定的办案数量和办案效率,就没有震慑力,工作力度就无从体现;如果办案质量不高,工作力度就会打折扣,甚至出现负面效果。具体工作中,我们要坚持办案数量、效率与办案质量并重,办案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并重,以此提高执法办案水平。特别是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中,要坚决贯彻“加大力度,提高质量”的工作思路,认真落实“两个延伸”的工作要求,逐步形成以办案流程管理和过程控制为载体,以办案质量考核为评价手段,以办案责任制和责任追究为保障的长效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干警的办案积极性,力争多办案、办好案,促使办案数量、效率与办案质量都有新的提高。

(八)坚持从严治警与从优待警统筹兼顾。从严治警为干警坚定政治信念,勤政廉政,努力工作提供了自律准则和法律保护,而从优待警为干警履行职责职能提供生活和工作方面的物质保障。从严是保证,而从优则是激励。从严治警保证的是干警到岗到位,能够被动地履行岗位职责和最低应有的执法水平,而从优待警则是激励干警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去,以创造性的思维去应对当代检察工作的新形势、新发展,解决新问题,从而达到更高的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因此,在政治强警、从严治警的同时,更要加强从优待警。从根本上落实从优待警工作,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精神上给予干警一定程度的优先或优于一般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待遇和保障,对于充分调动民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队伍的活力和潜能,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最终达到“凝聚警心、稳定队伍、焕发激情”,促进检察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九)坚持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与依法办案统筹兼顾。检察机关提高法律监督能力,既要严格执行现行法律政策,依法履行职责,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也要与公安、法院等司法机关、纪检监察、审计等行政执法部门相互协调配合。这些部门与检察机关的业务上不仅有着密切联系,而且还有互补性,它们不仅是检察机关案件线索的主要提供者,有的也是检察机关依法办案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的有力支持者。检察机关在独立行使检察权、依法办案的同时,要做到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统筹兼顾,只有与相关部门相互协调配合,才能更有力查办案件、打击犯罪,才能促进检察事业的不断前进和长远发展。

经济学学科建设思考 篇3

摘要:目前独立学院正处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时期,为适应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及考核体制做出适时的调整,本文就西方经济学试卷库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不断完善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现有的考核体系。

【中图分类号】F0-4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各专业专业基础课之一,是整个经管类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基石,也是学生自身专业知识体系构架的基础,因此具有非常强的理论性,然而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提高理论教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和推广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内容。

对于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教学而言,虽然属于本科层次教学,但教学的受众又不同于其他普通本科,因此对其教学改革就必须适应现有学生学习层次,从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建设到教师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都需进行深入改革。本文借鉴其他学者在西方经济学改革中的一些经验和成果,结合新农大科技学院西方经济学教学情况,就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在考核体系建设方面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改变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成果转换

(一)西方经济学教学情况

目前,各大高校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主要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导的理论教学,独立学院虽在管理上已基本脱离母校,但其专业布点及课程设置与大学母体十分相似,特别是有很大一部分教师资源来自于大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是沿用母体大学的授课模式,采用纯理论讲解,授课内容偏理论,系统性与逻辑性强。虽然纯理论的讲授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及理论研究能力,但独立学院学生本身思想较为活跃,实践能力较强,部分学生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沿用纯理论教学,显然不太适应其学习能力及学习习惯。

(二)教學中存在的问题

在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容易对课程产生厌学情绪,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从教学过程中来看,问题基本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千篇一律,未能在形式上有所创新,从头讲到尾,学生未能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二是缺乏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使得学生的思维脱离了他们的生活实际;三是西方经济学经济模型较多,单一的授课模式,导致学生思维较固定,采用套公式学习法死记硬背,易出现“学完乘除不知如何做”的现象。

对于解决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不偏离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前提下,采用适用于独立学院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有效的进行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学习与思考,考察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式的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改变“灌输式”和“填鸭式”的被动教学方式,调整理论课教学的知识化倾向,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经济学课程思考,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改进:1、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加强理论知识与实现生活相结合。经济学理论与生活息息相关,如“去餐厅吃饭、乘巴士去上班”等。当学生处理这些生活问题时,他们觉得轻而易举,但当这些问题出现在教材中时,他们却束手无策;2、注重小组合作交流教学方式,拓展学生思维。教材的制定应注重学生的思维拓展,切忌运用套背公式方法进行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通过学生的差异性想法,发挥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3、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为教学环境提供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真实的感知、体会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与应用,有助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教材建设

独立学院的教材建设需要从学生的培养目标出发。西方经济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该系部各个专业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需要都有所侧重。例如西方经济学由宏观与微观两个部分组成,针对管理类专业学生,更注重微观经济学的学习部分,经济学专业则要求对宏微观两部分内容都要重点学习。然而,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教材目前都在统一使用同一本教材,忽略了专业重点的差异性。

因此,为发挥老师的主观能动性,在把握教材的同时,根据各个专业需要有所侧重,突出教材的实用性和创新性,促进学生对教材知识更好的掌握。教学期间,为了突出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需要根据所用教材,组织合适的教材案例设计,突出案列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除此之外,课后习题要突出知识点的连贯性和深入性,促进学生发挥多向思维。

三、考核体系建设

考核体系建设关系到学生成绩的真实的与否,关系到老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因此考核体系建设需要具有针对性。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课程考核主要采取平时成绩与期末卷面成绩的考核方法,缺乏对学生阶段性知识的掌握以及对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考察。

因此,在教学评价方式上,应改变单一的客观性考核方式,加强平时考核。教师应结合理论学科特点,注重西方经济学课程内容的平时阶段性考核,如西方经济学知识竞赛、经济学模型的实例运用小组赛、相关理论小论文的撰写等。

另外,学生在学习好西方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积极参与实践,通过实践反过来促进知识的掌握,如设定笔试成绩和实践成绩在总分的比例,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同时重视动手及创新的能力。

四、独立学院试卷库建设的思路

西方经济学的作为经济类核心课程,对学生深入学习专业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达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充分理解,建设适用于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课程学习的试题库很有必要。

首先,要保证试题库的质量。试题库建设要和学生培养目标契合,更加突出实体的实用性,突出试题的创新性,促进学生活学活用经济学知识,引导学生主动扩大知识面,目标是保证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而试题库的试题需要有层次性,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容易,困难,较困难的比例,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有信心参与学习。

其次,要及时更新试题库。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是根据市场的发展,培养实用性岗位人才。市场的不断发展,倒逼独立学院及时适应市场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培养方式,其中就包括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比如试题内容的创新与变更,使试题紧紧跟随市场的发展。如国家从依靠房地产,工业到依靠服务业,金融业拉动经济的发展,考核学生的试题内容也要及时根据市场的发展做出不断调整。

最后,要及时反馈考试的结果,考试可以反映学生在经济学相关理论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根据考试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如更新试题,选用新的案例等,目的使教学效果符合学院培养目标。

经济学学科建设思考 篇4

一、应用经济学学科的发展现状

经过近20年的发展,目前,石河子大学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设有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等7个二级学科专业方向,提供了较全面的培养方向,便于学校宽口径人才的培养。从师资队伍来看,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形成了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本学科点高级职称占76%,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学历人才占到40%,硕士以上比例占100%。且35岁以下青年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者14人,占94%,45岁以下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占47%,正在逐步实现博士化。在科研课题方面,近年来,本学科共主持或承担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课题,出版多部学术著作并积极发表教学科研论文,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在学科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应用经济学学科作为石河子大学研究生实证教学研究平台进行重点建设并成功获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对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的能力都大有裨益。在为社会服务方面,本学科点教师针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区域发展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为自治区政府、发改委等部门提交了多份研究报告,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和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积极加强产学研相结合,承担和参与的“新赛股份发展战略制定”、“新疆甘草市场研究”、“兵团机采棉产业经济绩效及提升途径研究”、“主要师团十二五规划”,加强了产学研相结合,充分发挥了服务地方、团场与服务企业的重要职能,产生了较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二、应用经济学学科发展特色

(一)依托资源特色

新疆位于我国西北边陲,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同时被赋予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应用经济学学科针对新疆区域的资源特色,以资源优势为依托,研究大力推进新疆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实现新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战略性新型产业快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同时在加快推进新疆农业产业化战略、新型工业化战略、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等方面,也具有独特的研究视角。研究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边疆安全稳定问题,对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进而推动西北边疆的稳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依托环境特色

新疆位于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属典型的绿洲地貌,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从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研究绿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发展规律、实现途径,研究绿洲生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问题,研究可持续型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建设问题,对推进干旱区绿洲的经济、生态建设提供必要的理路依据。

(三)依托区位特色

新疆位于我国西北边陲,与周边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8个国家接壤,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历史悠久,新疆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机制、合作的模式、合作政策与制度等方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研究新疆与中亚国家跨区域经济与贸易合作,新疆与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之间安全稳定与经济合作,新疆与其他亚欧国家之间经济和贸易进一步合作等问题,对新疆加快改革开放,加速经济发展,提升面向亚欧各国的服务能力,推动新疆与周边国家合作与共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对发挥新疆“东联西出”的桥头堡作用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三、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的目标及必要性

(一)建设目标

根据石河子大学学校学科发展规划和省级重点学科建设要求及新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提升石河子大学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的水平和实力,本学科的建设目标为:组建一支学历层次高、教学水平高和科研能力强的学术研究队伍;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取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和成果;扎实做好图书文献、信息资料、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保障;扩大国际和国内学术交流;形成特色鲜明的学科发展方向。

(二)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1. 新疆跨越式发展对应用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的迫切需要。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区域发展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本学科具备较强学科优势,在全疆同类院校中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它的建设与发展有助于发挥科研优势,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和研究深度,为新疆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 维护边疆稳定的需要。

新疆地处偏远,人才短缺,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点的建设,将为西部大开发和屯垦戍边战略的实施输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极大地满足新疆经济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要。

3. 中国向西开放战略实施的需要。

新疆与中亚毗邻,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深入研究新疆与周边国家区域合作的双赢效应,迫切需要通过设立研究生教育来提供人才支撑和科研支撑,这既是中国向西开放战略的需要,更是我国西部安全和稳定的需要。

四、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任务及建设方案

(一)创新型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及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

1. 着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教学团队作为高校质量工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举措,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术创新能力培养及学术氛围营造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未来3-4年,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补充到相应教学团队中来,与此同时,每年选派1名中青年教师到国内知名高校进修学习6-12个月。并且,通过项目建设,增加投入,推进一类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加强相关课程的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2. 积极培育优秀科研创新团队。

优秀的科研创新团队不仅有助于做大课题,造就“中坚人才”,而且可以消除高校中普遍存在的科研弱势群体,解决科研力量分散化和科研激励制度带来的问题。继续实施学科学术带头人计划,积极引导各成员围绕所在团队方向开展研究。培育“青年创新团队”,每个研究方向遴选1-2个青年学术骨干,作为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在项目申报、课程建设、进修、学术交流、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资助。

3. 积极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

中青年学术骨干是学校科学研究未来的希望和中坚力量,也是我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重中之重。未来3-4年,通过每年选派1名具有博士学位、副高以上职务的学术骨干到国外一流学校(专业)留学,师从一流的导师,培养具有国际学术视野、能把握国际学术发展前沿与动态的学术骨干,为今后的发展储备人才。

(二)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条件)建设

1. 搭建科研创新平台,拓宽学术视野,着力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

目前,我院应用经济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还有明显不足,难以为研究生提供高起点、多领域的科研与学术交流平台。通过资助研究生参加短期国内其他高校学习和国际国内高水平学术会议,为研究生提供高水平的学习、科研学术交流平台,不断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通过设立优秀硕士论文培育基金项目和研究生科研能力成果奖励基金项目,鼓励研究生从事科研活动、产生高水平研究成果,激发研究生从事科研活动的热情。

2. 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显著提升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研究生素质教育的重点,为研究生提供参与创新活动的机会、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是提升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抓手。通过设立应用研究生创新计划基金项目,资助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充分调动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建立稳定的经济学研究生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形成规范的过程管理办法和组织管理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反馈社会的能力。

(三)科研数据库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建设

1. 科研数据库建设是高校文科专业获取文献的重要途径。

数据库不断完善和更新,有助于提供全面的文献服务。一是《经济发展数据库》建设,具体分别为:新疆各地州及全国主要省份历年《统计年鉴》、历年《统计资料汇编》、各时期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等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分领域具体反映宏观经济整体运行态势的年度统计数据信息库,涵盖国民经济核算、财政、金融、贸易、投资、房地产、工业交通、物价工资共14个专题两千多项指标内容,按年进行的数据更新,数据精准,更新频度高,以时间序列化特有模式,充分满足研究人员深度分析需求,便于用户深入理解,更有效利用数据提供便利;另外,定位于行业经济的专业性年度数据信息库。主要包括各工业大类、中类行业运行发展情况、近50项主要财务及经济效益指标,所有行业采用国标分类,按月提供专业化处理相关数据,确保数据的时间序列化模式及历史数据的合理留存及展现及行业调整说明及指标注释。二是《中亚经济发展数据库》建设。鉴于新疆特殊的区位优势,有针对性地建设区域经贸合作数据库,主要包括《中亚及周边国家经济发展基础数据库》,涵盖中亚及周边国家经济发展的概况、经贸信息、政策法规、企业名录、科技成果、科技人才、科研机构、资源开发、招商引资等信息资源的建设;另外,加强新疆与中亚及周边国家进行跨国区域合作的市场动态信息、进出口贸易信息、相关企业信息、招商引资和相关机构信息等数据库的建设。主要以收集和转载相关学者专著、学者文章、国别历史图书、相关论文、新闻报道、国内各机构关于新疆经济发展、与中亚及周边国家研究的年度报告、见闻采风、民俗民情等形式各异的学术资源和网络资源,建设一个集区域经济发展、跨国经济合作、风土人情为一体的知识库。

2. 实施“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计划”。

主要通过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争取取得一些对新疆贫困地区发展、“三农”问题解决、深化改革和经济转型升级、环新疆经济圈建设等有一定影响的科研成果,为新疆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决策提供智库作用。同时,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横向合作,为新疆地区企业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并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决策咨询和国际国内合作交流,为新疆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智力支持。

(四)综合性学科平台新模式建设

本学科将创新学科平台建设思路,构建综合性学科建设新模式。围绕“研究中心+实践基地+经济学实验中心”的建设思想,积极整合学科、学校、社会等多种资源,坚持重点学科建设与科研基地建设、社会服务实践基地建设、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相结合,在已形成的自治区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兵团屯垦经济研究中心和校级中国(新疆)边境贸易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拓展实践基地,构建实验中心,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发展预测与模拟以及重大项目的研究,为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良好的资源保障。

摘要:本文在分析石河子大学应用经济学学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针对应用经济学学科发展的特色, 提出今后的建设目标和建设方案, 旨在为其他高校的学科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西部高校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石河子大学

参考文献

[1]谷克鉴.探寻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转变:以中国开放经济为例[J].财贸经济, 2010 (8) :58-64.

[2]云南民族大学学科办.云南民族大学“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3) :2.

经济学学科建设思考 篇5

加快建设福建海洋生态经济圈的思考

福建是我国沿海经济较发达的.省份,建设福建海洋生态经济圈,对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繁荣带,建设福建生态经济大省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

作 者:林国华 林卿  作者单位:林国华(福建农业科学院,福建,福州,350003)

林卿(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福州,350002)

刊 名: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PKU英文刊名:FUJIAN TRIBUNE(A ECONOMICS & SOCIOLOGY MONTHLY) 年,卷(期): “”(1) 分类号:F326.4 关键词:海洋   生态经济圈   战略  

对支持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思考 篇6

一、支持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作为沿海开放城市之所以能够实现快速发展,很大程度是借临海之便,借海洋之力。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在国家战略提出之前,其“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规划,已经部分体现了国家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初步构想。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农发行青岛市分行在前期已经以支持政府主导的中长期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为主,以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为辅,在支持青岛环湾建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如:对处于青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带核心区域的胶州湾产业新区,授信41.3亿元,并已投放贷款17.2亿元,重点支持其湖泊及河道整治、拦海堤防建设和园区土地整理;对位于胶州湾北部的青岛出口加工区,授信5.1亿元,并投放贷款2.1亿元,重点支持土地整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对位于东部鳌山湾现代渔业聚集区,积极支持即墨市政府投资公司进行土地整理,授信8亿元,并已投放贷款3.9亿元;对位于西南部灵山湾沿岸的海洋科技教育园区,积极支持胶南市政府投资公司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授信4亿元,现已投放贷款3亿元;对在经济区西南端的董家口港区,已积极支持临港产业区基础设施建设,授信4亿元,并且贷款全部投放到位。综上已累计授信58.4亿元,共投放贷款30.2亿元。同时,还对蓝色经济区范围内的6家中小企业授信2.8亿元,支持范围涉及养殖、种植、水产品加工等4个领域。总体看,贷款投放布局已基本覆盖青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布点范围,有力地支持了规划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支持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农发行

义不容辞并将大有可为

(一)支持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国务院在2011年初的批复将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将该区域建设作为对接还渤海湾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枢纽,其意义重大。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农发行在金融支持上理应首当其冲。其次,蓝色经济区建设内容属于农发行业务支持范围。目前山东蓝色半岛经济区建设的战略定位已经明确:“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由此可见,其战略定位中的四大方面均属于农发行业务范围。再次,蓝色经济区建设地区属于农发行支持领域。青岛蓝色经济发展规划的“一带五区”所涉及的董家口港口及临港产业区、胶州湾西海岸经济区、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东海岸现代服务业区、鳌山海洋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示范区全都是县域经济发展区域,均属支持新农村建设领域。综上所述,农发行必须立足本职,大力支持蓝色经济区发展。

(二)在支持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将大有可为。针对目前实际情况,就农发行现有金融产品结构而言,按期限和品种分,包括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与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按贷款性质分,包括政府背景贷款与实体企业贷款,基本涵盖蓝色经济区建设金融支持的各个方面。综合而言,可分为以下层次进行支持:一是支持政府建设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区。其包括综合整治海洋环境污染、保护与修复海洋生态环境、加强海洋防灾减灾等三方面内容,主要是为打造海洋蓝色经济区良好的外部基础设施环境,为海洋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二是支持政府提高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其中包括交通设施建设、电源电网建设、水源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三是通过与产业结合的方式支持海洋科技研发。其中包括海洋基础科学创新、前沿技术研究和应用技术创新等方面,重点在建立国家海洋新兴产业技术研发基地方面提供金融支持。四是按照政府规划,直接介入半岛蓝色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支持第一产业中高质量的水产苗种业、海水养殖业、远洋捕捞业、水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渔业,促进渔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支持第二产业中的“四大新兴产业”海洋生物、海洋新材料、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利用,提升海洋经济利润附加值;支持第三产业中的港口物流、滨海旅游、海洋科技教育、海洋文化体育“四大产业”,赋予蓝色海洋经济以更多内涵。

三、支持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初步构想

(一)突出区域重点,打造“蓝色信贷”品牌。在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示后,山东省各级政府积极贯彻落实,青岛市委书记李群已提出“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以国际标准提升工作,以本土优势彰显特色,努力在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进程中先行一步,当好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排头兵”的要求。对此,农发行青岛市分行下一步应突出”蓝色硅谷”建设实施“一带、五区、多支撑点”的总体格局下,重点支持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力支持青岛“蓝色硅谷”建设,围绕蓝色硅谷核心区及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这“一区一园”,积极支持市政府以硅谷的人才标准、基础设施等来发展青岛的蓝色硅谷,建设国际海洋科技教育中心和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引擎。二是积极支持青岛市全市水网体系建设,包括大沽河综合治理工程、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沐关岛水库综合调水工程等一系列水利建设项目,在国家水利建设大框架下,构建青岛蓝色经济区内的防洪排涝、水源涵养体系,打造经济区建设的良好设施基础。三是支持胶州湾产业新区、董家口临港产业区、鳌山湾海洋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示范区等园区建设。农发行青岛市分行对上述园区已经投入信贷资金支持,目前建设情况及园区发展状况良好,从蓝色经济区的规划发展及我行的自身发展考虑均需加大后续金融服务力度,延伸金融支持范围,充实客户服务群体。四是通过对一批现代渔业、港口物流、海洋新能源开发等企业的扶持,丰富充实在实体企业中“建设新农村银行”的形象。通过对海洋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沿海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海洋科技研发、渔业产业整合等信贷支持,构建金融服务立体平台,在“建设新农村的银行”品牌下打造“共建蓝色经济区的银行”等系列品牌。

(二)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切实改善金融服务。要积极设立蓝色经济区金融创新和服务领导小组,综合调配行内资源,将人力、财力、物力向该区域倾斜,在金融服务中“先行一步”,并保持领先地位。一是要针对区域特色研究探讨适合农发行的新型金融产品,在支持蓝色经济区建设的过程中打出政策性银行的行业品牌及拳头产品。特别是要围绕青岛独特的海洋文化元素,将国家文化发展战略、青岛 “蓝色文化”规划与农发行政策职能三者有机结合,积极进行业务与产品创新,大力支持蓝色文化产业集群带建设,努力塑造农发行支持“蓝色文化”产业发展及文教体系建设的新品牌。二是要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资金规模优势,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蓝色经济区整体经济发展所需资金进行分析,就蓝色经济区金融项目探讨以发行特色金融债等形式,解决融资规模问题。建议对蓝色经济区地区单独安排信贷规模,以规模促发展。三是在介入蓝色经济区金融支持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系统性优势,认真研究国家及区域规划发展布局,以差异化的优惠信贷政策和服务抢占政策金融支持的先机。要在对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对个别地区实行差别化政策,保持在不同地区政策性优势,如:实行差别利率,贷款绿色通道,电视电话审议等手段。

(三)严控金融风险,保持健康发展。在大力支持蓝色经济区发展的同时,要审慎研究分析新情况、新问题,严控贷款风险,保证区域业务整体健康、有效发展。结合农发行青岛市分行实际,在蓝色经济区建设整体架构下,首先要在以领先的金融产品和优质的金融服务赢得当地政府及企业认可,并占据一定市场份额,具备一定话语权的环境下,研究解决好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协商政府及企业将优质资产以最高额方式抵质押给我行,研究构建贷款“担保资产池”,对池内资产实行动态管理,但要保证掌控在手里的押品价值量与贷款本息相匹配。二是坚持和巩固“逐客户、逐项目”贷款监测。借助贷款监测分析系统,运用系统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密切监测贷款运行情况。在此基础上,根据业务发展、管理水平、风险状况等因素,建立对重点区域、重点项目的重点监测机制,提高风险监测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同时进一步完善风险提示机制,研究建立大额风险贷款约谈机制、贷款风险与项目报备办理挂钩机制。三是进一步完善项目贷款的期限管理。对以土地出让收入为第一还款来源的项目,要在坚持期限管理的基础上,借鉴粮棉油贷款封闭运行的经验,认真执行上级行管理政策,实行“盯住土地、卖地还贷、约定还款、全程监控”,把握项目风险。其次,对于新型的担保资源及方式,要进行审慎积极地探索,比如深入研究地方水利建设基金和农田水利建设基金的计提、管理及拨付,探讨基金质押的可实现性等课题。

(作者单位:农发行青岛市分行)

对我国经济伦理建设的思考 篇7

经济伦理学的概念, 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 至今尚未达成一致共识。目前, 我国国内关于经济伦理学的概念就有十种之多, 主要认为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经济关系本身所具有的条理和秩序, 这种条理和秩序就是经济活动中的伦理。本文认为, 经济伦理, 产生于经济活动, 是在经济活动中约束和调节人们的经济行为的伦理规范、价值观念和道德精神的总和, 它是调节人们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 也是一种实践精神。经济伦理包含四个环节:生产伦理、交换伦理、分配伦理、消费伦理。经济伦理是在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市场经济运行的每个环节都需要道德观念予以指导规范。

二、我国经济伦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公平问题。

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社会公平状况不好, 就难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公平是任何一个社会在运行中都会遇到的重要问题, 在经济伦理中也处于重要地位, 我国虽然目前经济总量已经取得骄人成绩, 但是,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很多不公平的现象, 引发相当多的社会问题, 不公平问题包括:分配不公平问题、资源配置不公平问题、收入不公问题。2007年, 调查显示,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 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但是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 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 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公平问题关乎百姓的民生, 公平问题解决好, 资源配置合理, 人们才能生活的幸福。如何将社会资源的大蛋糕分好, 让全体人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实现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二) 诚信问题。

当前我国诚信问题主要有:商业信用问题、金融信用问题、产业信用问题、科学技术信用问题等。在我们的经济生活当中, 缺乏信用、企业造假售假、以次充好、合同诈骗等失信行为屡屡发生, 直接危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比如大型超市销售的猪肉其实是鸡肉调和添加剂、农药售假问题、黑作坊制作的黑心馒头、双汇瘦肉精事件、锦湖轮胎爆胎事件等等。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数据显示, 合同欺诈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我国每年订立合同40亿份, 合同履约率已由20世纪90年代的70%下降到目前的50%, 在没有履行的合同中, 相当一部分是利用合同进行诈骗, 合同欺诈带来的经济损失高达55亿元;诚信问题是每个经济社会都会遇到的问题,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需要良好运转, 需要积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伦理体系, 以从根本上消除诚信问题。

三、我国经济伦理建设的实践途径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他的论著中提出“经济人”和“道德人”的概念, 他指出 “经济人”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 同时, 他又是道德的载体, 经济活动必须要有道德基础作支撑。也就是说, 市场经济是要讲道德的。根据我们的市场经济的条件、特点和规律制定市场规则, 要规范市场秩序, 纠正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不道德现象, 惩戒“经济人”的不合理行为, 具体建议如下:

(一) 注重社会公平, 建立公平机制。

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 有利于社会经济良性运转, 我国倡导“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虽然效率优先带来了社会经济飞速发展, 但是随即出现很多不公平现象, 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使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阻碍。解决公平问题, 关键是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主要通过政府制定公平机制, 以公平为价值取向, 尽快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社会公平机制。

(二) 坚持以人为本, 加强公民道德教育, 构建诚信的市场运营环境。

经济学学科建设思考 篇8

新乡市地处华北平原, 中原腹地, 北依太行, 南临黄河, 地处黄河、海河两大流域, 辖四区二市六县, 总面积8249km2, 总人口566万人, 耕地面积619.48万亩。2011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 (增加值) 1488.43亿元, 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增加值) 2.63万元/人。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中, 第一产业 (农业) 186.70亿元, 占12.54%, 第二产业880.67亿元, 占59.17%, 第三产业421.06亿元, 占28.29%。

新乡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多年平均降水量620毫米, 时空分布不均, 年际年内变化大, 区域差异明显,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03立方米, 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新乡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4.7212×108m3, 产水模数17.8×104m3/km2。2011年, 全市总用水量19.26亿立方米, 水资源开发总量已远远超过水资源总量, 超出的5亿立方米, 是农田灌溉的引黄水量。据有关专家预测, 到2030年左右, 新乡市人口增长将达到最高值, 用水也将达到最高点, 接近可合理利用水量的极限。由于地下水超采, 近年来, 新乡市地下水位不断下降, 由2005年的5.7米下降到2011年的7.4米, 形成了辉县市峪河—凤泉区—七里营—小冀和汲、延、封、长等地下水漏斗区, 漏斗区总面积达1263m2。

当前, 新乡市一方面水资源短缺, 另一方面还浪费大、污染严重。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低,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高, 生活用水单耗大, 节水器具的使用率偏低, 浪费水的现象随处可见。特别是水污染严重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放, 造成可用水资源进一步减少。近年来, 由于人类自身活动的复杂性, 造成各种灾害性气候频发, 这些问题都对新乡的经济发展和节水型社会建设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二、节水型社会建设是解决经济发展和水资源矛盾的根本出路

当前的水环境承载能力大大降低, 水资源承载能力远远不能满足新乡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水资源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解决新乡市当前面临的水问题, 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根本的出路就是建设节水型社会。节水型社会, 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为中心, 在全社会建立起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管理体制和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运行机制,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本文所讲的经济, 有多方面的含义, 从字面上讲, 经济就是用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获取较大的成果或收益;大的方面, 是国民经济, 社会经济, 小的方面, 是指经济效益。具体也可以理解成市场经济、经济措施、经济手段或经济方式。

三、新乡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的成绩

从2002年起, 新乡市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 对全市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 市节约用水办公室整体划归市水行政主管部门。2005年起, 新乡市开始步入节水型社会创建初期, 摸索探讨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工作。从创建节水型单位 (企业) 、节水型社区、节水型灌区等活动载体入手, 加强用水定额管理, 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 调整产业结构, 健全节水体制, 以经济手段为中心, 有力推动了新乡市的节水型社会建设, 节水和水资源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 单位GDP用水量由2005年281.97m3降低到2011年的177m3,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005年的72.99m3降低到2011年的49.32m3, 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由2005年的0.415提高到2011年的0.553, 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定额由2005年124.30升/人·天上升到127.2/人·天, 管网漏失率由2005年35.2%下降到2011年的18.58%, 生活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92%以上, 建设污水设施处理厂10个, 每天处理污水39.95万m3。

四、节水型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新乡市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起步较晚, 和先进地市相比, 除了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水浪费严重的问题外, 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 水资源管理体制还需要进一步理顺

目前, 新乡防洪、供水、节水、排水、治污等工作分属不同的部门, 管理交叉, 部门纷争不断, 体制不顺, 用水定额管理和阶梯水价制度执行颇费周折, 无法最大程度的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保护。

(二) 节水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不完善。地表水、供水企业等未上缴水资源费, 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尚未形成, 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没有更好地体现出来。

(三) 节水和水资源管理资金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大

节水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水权、水市场体系不健全, 再生水回用缺乏制度保障, 节水产业发展缓慢, 投融资体制不完善。

五、节水型社会建设效益分析

为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新乡市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水资源和水环境现状及未来发展要求, 编制完成了《新乡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 (简称《规划》) , 规划中明确制订了新乡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的具体目标、任务、指标体系、制度建设和重点工程布局等。按照《规划》的时间安排, 今年已进入第四年。河南省水利厅于上半年专门组织专家对新乡市的节水型建设工作进行了考核, 对新乡市节水工作中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给予充分肯定。下面就依据《规划》中提到的2015年的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任务, 从三个方面分析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可产生的目标节水效益。

(一) 经济效益

1. 农业节水。

农业用水量是全市总用水量中比重最大, 占总用水量的2/3。2011年新乡市农业灌溉利用系数为0.553, 综合灌溉定额263.2m3, 和先进地市相比, 还有较大的节水发展空间。根据现在开展的灌区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工程进度, 2015年节水灌溉技术将进一步提高, 农田灌溉系数可提高到0.575, 综合灌溉定额降至245.7m3/亩, 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4万亩, 由此可实现农业节水量0.7242亿m3, 可直接节约电费、水费0.4344亿元。

2. 工业节水。

新乡市不断调整产业结构, 改进设备工艺, 应用节水新技术, 提高工业用水利用率, 加大用水定额管理力度, 强化激励约束机制, 增强企业节水技改的积极性, 201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可降到40m3, 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5%以上, 可实现工业节水量0.5938亿m3, 可直接节约成本2.12亿以上。。

3. 生活节水。

发挥好经济杠杆的作用, 落实好阶梯水价, 普及节水器具, 强化管网维修检查, 降低漏失, 强化宣传, 提高居民节水意识, 通过以上方式, 可将生活用水控制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活条件改善相当的范畴。预计到2015年, 管网漏失率降低到17.8%以内, 城镇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90%以上, 可实现节水量0.091亿m3, 可直接节约水费0.27亿元。

4. 生态节水。

通过加强城市污水回用建设, 强化水功能区管理, 2015年各水功能区达标率从15.6%上升到50%, 城市污水处理从86.7%上升到90%以上, 污水处理回用从率达到3.13%。由此产生的效益也不可估量。

(二) 社会效益

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能有效缓解新乡市水资源的短缺矛盾, 能更好地推动新农村建设,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促进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发展, 促进社会稳定, 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 生态效益

节水型社会建设, 可以改善生态环境, 减少地下水超采, 营造人水和谐的局面, 实现水生态文明, 可以提高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 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建议和措施

(一) 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 用制度作保障

以现有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为基础, 将分散在各部门的防洪、河道管理、城市供水、排水、节水、污水治理、中水回用等管理职能, 全部划归在一起, 建立高效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落实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健全地方行政法规, 强化考核, 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二) 建立节水机制, 完善节水市场调节机制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限制高耗水产业,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工业。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 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建立合理的水价制度, 实行差别水价, 超定额累进加价。推行农业用水计量收费, 健全水权交易市场, 推进农业用水价格改革。

(三) 多渠道投入资金, 强化节水技改

由于体制原因, 用水单位节水资金融资是一大难度。要多渠道多层次加强节水资金的投入, 以节水养节水。新乡市某企业研制的XSD电脑控制器主要适用于沟槽式水冲厕所。该企业在推广时使用的方法是:先安装, 然后用节约下来的水费抵产品费。这样, 就用节水获取的效益作为节水的投入, 形成了一种节水投资的良性循环。

经济学学科建设思考 篇9

(一) 贯彻中央关于加快发展海南省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业重要决策的需要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9〕44 号) 中明确提出“依托洋浦保税港区和海口综合保税区, 大力发展航运、中转等业务, 促进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加快发展。实施国际航运相关业务支持政策, 完善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配套支持政策, 打造面向东南亚、背靠华南腹地的航运枢纽、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基地”。2013 年4 月,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海南时指出, 要加快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服务业产业体系, 把中央支持海南发展旅游业的政策用足用好。2015 年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加强与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农业、渔业、旅游、油气开发、加工贸易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努力成为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排头兵。依托海口综合保税区, 组建面向泛东南亚地区的国际商品交易中心, 有助于海口城市功能的提升, 也是增强海口市乃至海南省经济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一个重要载体, 将提高海南省大宗商品的交易总量, 促进资金流、信息流、商品流聚集国际旅游岛, 推动海南省现代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二) 提升我国大宗商品价格定价话语权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原油、铁矿石、天然橡胶等大宗商品的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但大宗商品的定价权长期被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掌控, 中国企业只能被动接受不合理的价格。因此, 中国亟须制定大宗商品国际战略, 在上海、大连、郑州三大期货交易所发展的基础上, 尽快建立和完善大宗商品的现货储备, 创设现代商品交易平台, 大力发展大宗商品交易, 引导和鼓励企业参与大宗商品交易, 推进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的发展, 形成我国大宗商品价格, 让“中国因素”影响大宗商品交易的国际定价权。

(三) 海南省转变发展方式, 加速绿色崛起的需要

海南是中国面向东盟的重要门户和前沿地带, 有望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核心区域和交通枢纽, 要加强与东盟国家的互利开发、合作共赢, 为海南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推动力。海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建成后, 将成为海南省转变发展方式、加速绿色崛起的重要引擎。构建“面向东南亚、沟通大陆内地”的经济贸易平台, 通过大宗生产资料的交易和物流中转服务, 有效调整经济发展结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提升海南国际旅游岛影响力, 对海南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是一个难得的契机。

二、建设海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的SWOT分析

(一) 优势分析

1.国际旅游岛和亚洲博鳌论坛的战略带动作用

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的既定目标是完成以下六大战略定位, 即中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博鳌论坛是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将发挥海南对外开放排头兵的作用, 依托博鳌亚洲论坛的品牌优势, 全方位开展区域性、国际性经贸文化交流活动以及高层次的外交外事活动, 使海南成为中国立足亚洲、面向世界的重要国际交往中心。国际旅游岛和亚洲博鳌论坛的战略定位将对建设海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给予极大的支持和动力。

2.有利于发挥海南的区位优势, 分享东南亚经济发展红利

海南省具有得天独厚的热带、亚热带岛屿气候, 是我国热带农副产品主产区, 在瓜果蔬菜等热带特色农副产品的种植和加工方面具有显著的资源秉赋优势。同时, 东南亚各国自然资源丰富, 人文环境成熟, 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 是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也是我国商品出口的主要目的地。琼籍华侨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各国, 人数达200 多万人。华人群体一般在当地都比较富裕, 会说海南话及共同的文化背景, 使这些琼籍华侨的宗族和乡情观念很强, 海南与东盟各国由琼籍华侨带动, 在历史上一直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往。血浓于水的乡土情结所形成的巨大凝聚力, 将是海南与东盟各国进一步发展贸易合作深厚的人文渊源基础。地理和人缘上的相靠相依、相近相亲, 使海南容易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区融入东盟经济圈, 也将成为联结东盟与中国内地市场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因此海南可以发展成为南中国海国际航运枢纽和环北部湾的区域航运中心、物流中心、旅游中心, 连接到国内沿海沿江各主要城市。海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主要是围绕着东盟各国的产品特点和市场进行打造的, 因此, 结合东南亚各国的产品情况和贸易特点, 可以使得贸易方式和需求按照区域的情况作出合适的调整及部署。

3.海口综合保税区的政策有利于交易中心的组建

海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拟选址于海口综合保税区, 享受保税区优惠政策, 适合开展进口天然橡胶、大米、棕榈油等大宗商品的保税仓储、国际采购、国际分销配送、转口贸易和加工出口等业务, 将为各地贸易商入区交易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

4.马村港的扩建有利于交易中心商品的储运

海口综合保税区北靠海口马村港, 该港口是交通部确定的全国25 个沿海枢纽港之一, 为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 水深以及地质承载力是海南省北部具备停靠大型轮船的唯一深水码头。已经建成可使用码头6 个, 最深泊位达10 万吨, 年吞吐量800 万吨。未来将扩建发展成为以能源、集装箱、杂散货及危险品运输为主, 年吞吐能力超亿吨的现代化综合性港区, 为大宗商品的储运物流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二) 劣势分析

首先, 海南省的商贸环境有待提升。国际知名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大多依托国际中心城市, 国内的商品交易中心也主要集聚在国内上海、大连、郑州、天津、青岛等中心城市。相比较而言, 海口市较上述中心城市尚存在较大差距, 配套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服务业特别是知识型服务业发展不足。其次, 海南省对交易中心建设和运营所需各种人才的吸引力不足, 配套的高端人才缺乏, 这也可能导致交易中心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金融和信息服务创新不足, 在交易方式创新和产品创新方面均显薄弱。

(三) 机会分析

“一带一路”规划涵盖44 亿人口, GDP规模达到21 万亿美元, 分别约占世界的2/3 和1/3, 将构建起世界跨度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走廊, 在世界经济走势持续低迷、充满风险和变数的今天, 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潜力。海南是往来“两洲” (亚洲、大洋洲) 和“两洋” (太平洋、印度洋) 的必经之地, 也是通往“两亚” (东南亚、东北亚) 的“十字路口”。作为连接亚太地区与世界最主要的海上运输通道之一, 每年经过南海海域的船舶就多达10 万艘, 中国3/4 的外贸出口货物、全球1/3 的国际贸易, 都要通过南海航线。这决定了海南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 是中国面向东盟地区的“桥头堡”, 也是“环南海经济圈”的核心地区。海南还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建设中的国际旅游岛, 管辖中国2/3 的广阔海域, 是海洋大省和重要侨乡。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 广泛拓展的外交优势, 文化相通的人文优势, 都使得海南的战略支点地位凸显。博鳌亚洲论坛定址海南, 更让海南如虎添翼。“一带一路”一个重要的构想是“农业合作”, 目前中国的橡胶、白糖、棉花、棕榈油等基本农产品难以满足国内需求, 未来海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发展的契机, 就是在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 引导中国大宗商品定价权回归。海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未来将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海南的海陆空区位优势、特色的热带农业产品交易优势和“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

(四) 威胁分析

1.各大经济体经济增速减缓, 大宗商品交易疲软。近两年, 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缓慢, 大宗商品价格陷入低谷, 交易不活跃。各个经济体内的经济发展正在复苏过程中, 我国也正处在此进程当中, 政府现阶段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将对我国大宗商品的贸易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2.类同质化竞争激烈。在海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建立之前, 海南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以及渤海商品交易所等相似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均已挂牌成立。虽然现阶段已经成立的上述多个交易平台经营的产品项目与本文所提的国际商品交易中心有所区别, 但各个交易平台间仍存在类同质化竞争, 这也必然会给海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的建设造成一定的困扰。

三、推进措施和政策建议

(一) 加强组织领导

1.成立领导小组, 建立统筹协调机制。为加强对交易中心组建工作的领导, 建议成立由市政府直管副市长为组长, 海口综合保税区为项目实施人, 海口市金融办、外管局、证监局、财政局、商务局、工商局、海关、商检局、海口综合保税区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交易中心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设在海口综合保税区, 保税区相关负责人任办公室主任, 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派人参与办公室的日常工作。领导小组为临时性机构, 组建工作完成后自行撤销。根据工作需要, 领导小组下设的办公室主任牵头组织召开会议, 协调解决交易中心在组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成立筹备组, 负责组建工作。由海口综合保税区牵头成立交易中心筹备组, 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 主要负责交易中心组建过程中的各项具体工作。筹备组的主要职责有负责交易中心组建过程中的各项方案的草拟、股东的招募、规章制度的制定、办公场地的选址及装修等各项具体工作。

(二) 加强政策支持

建议交易中心除享受省市 (县) 已出台的给予金融机构的有关政策外, 还给予以下政策支持:一是申请交易中心在进行保税监管货物的交易时, 根据需要实行美元和人民币两种货币挂牌交易、结算;申请给予交易中心一定的外汇额度, 用于交易会员企业交易、结算;允许注册在海口综合保税区的会员企业根据需要设立人民币离岸账户, 境外企业设立外汇账户, 交易中心设立美元、人民币结算账户。在交易完成、货物交割后, 货物需要进入国内市场的,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二是省金融办等有关单位协调、组织各方资源, 加强政策引导, 鼓励省内金融机构对交易中心提供信贷、结算等金融服务支持。三是交易中心税收方面取得政策扶持, 享受海南省和海口市关于企业扶持的优惠政策, 争取对交易中心会员企业给予更优惠的税收政策支持。

摘要:文章分析了海南建设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的必要性、现实基础与发展条件, 从经济学视角提出了建设海南商品交易中心的基本思路和相关政策建议, 以期对海南建设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国际商品交易中心,一带一路,SWOT分析,建议

参考文献

[1]肖林, 任新建.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与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发展[J].科学发展, 2009, (07) .

[2]查志强.海洋经济国家战略下的舟山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建设[J].港口经济, 2011, (10) .

[3]鲁慧君.宁波市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建设设想和政策建议[J].经济丛刊, 2012, (02) .

关于秦皇岛经济形象建设的思考 篇10

1 秦皇岛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1 秦皇岛经济发展现状

1.1.1 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工业体系

秦皇岛的工业发展时间并不是很长, 只有20多年的时间。但在这段时间里, 作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 秦皇岛也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工业体系。有了基础雄厚的支柱产业, 例如:以玻璃、水泥、新型建材为主的建材工业;以钢材、铝材为主的金属压延工业;以复合肥为主的化学工业;以汽车配件、铁路道岔钢梁钢结构、电子产品为主的机电工业;以果酒、啤酒、粮食加工为主的食品饮料工业。有上千种的工业产品。除此之外, 秦皇岛还有一批实力雄厚、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 如耀华玻璃集团公司、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山海关船厂、渤海铝业有限公司、戴卡轮毂有限公司、中阿化肥有限公司、正大有限公司、金海粮油食品有限公司、鹏泰面粉有限公司、海燕安全玻璃有限公司、浅野水泥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发展迅速, 技术领先, 为秦皇岛工业的发展起了良好的带动作用。

1.1.2 农业加工业成果显著

秦皇岛地处河北省东部, 北靠燕山, 南临渤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海洋资源。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 促进农村结构调整, 实施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重点。截至目前秦皇岛形成了一批特色主导产业, 其中肉鸡、葡萄酿酒、粮油加工、玉米淀粉、海洋水产、甘薯、生猪、蔬菜等8个产业的年产值在10亿元以上, 牛羊和果品的年产值也超过5万元;以产业项目为基础形成的龙头企业也在秦皇岛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秦皇岛正大有限公司和骊骅淀粉有限公司的年销售总额已经超过了10亿元, 除了这两家企业, 还有华夏、集发等5家企业成为河北省重点龙头企业。秦皇岛龙头企业的带动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助推力。

1.1.3 旅游业蓬勃发展

秦皇岛市是中国唯一以皇帝名号得名的城市, 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1998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后又获得“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秦皇岛不仅自然环境优越, 还有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国内有较大的知名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景区40多个, 其中4A景区有15个, 5A景区有3个。在这些景区中, 有秀美的祖山风光、旖旎的黄金海岸, 还有充满古韵的长城第一关等, 每年都吸引上千万的游客前来游玩。并且在旅游产业的带动下, 交通、住宿、餐饮等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也发展起来。

1.2 秦皇岛经济发展的不足

1984年, 秦皇岛成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的12个城市之一。29年过去了, 秦皇岛现在看看自己的位置, 统计数据显示, 自1997年以来, 秦皇岛在全省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已经从5.84%下降到了2012年的4.28%, 在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中, 这一比重也从1.8%下降到了2011年的1.26%。在2007年全国GDP排名150强中, 秦皇岛排名105位, GDP仅仅656亿元, 秦皇岛在河北城市中的排名也仅在第八位。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 虽然秦皇岛相对于自身来讲有长足的发展, 但在全国乃至全省范围内, 我们的进步相对都是很缓慢的, 在严酷的现实面前, 我们发现开放强市是秦皇岛的唯一出路。正如省委书记周本顺在秦皇岛调研时所指出的那样, 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 秦皇岛发展得益于开放, 差距也体现在开放上。“沿海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开放。我们的差距在开放, 潜力在开放, 希望也在开放。

2 秦皇岛经济形象的定位

城市经济形象是对城市经济实力, 发展潜力及未来前景的综合评价, 是在众多经济特点中有竞争力的、差别化地经济特性, 它不但突出现有的本质特征和优势条件, 还代表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因而一个城市经济形象的定位对于其快速、稳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从秦皇岛现状的分析我们得出, 秦皇岛经济形象的定位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以装备制造业、高新产业作为发展龙头, 并大力发展相关配套产业;二是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线, 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基础上的农产品加工业, 并提高品牌意识;三是以旅游业为依托, 以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为主题, 树立特色的旅游城市形象。

总之, 在开放强市的背景下, 秦皇岛经济形象定位的原则是要准确清晰, 有鲜明的地区特点, 这样才能从定位出发更好的建设和经营秦皇岛的经济形象。

3 关于秦皇岛经济形象建设的几点建议

城市的经济形象建设是一个高层次的发展战略, 并具有全方位性。有利于指引城市形成发展优势, 提升城市的地位, 从而最终推动城市的快速、持续发展。在秦皇岛的城市经济形象建设过程中,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加大招商引资步伐

作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以及中国北方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 秦皇岛应该加大开放力度, 提高区域经济外向度, 在招商引资方面加大前进步伐。充分利用国内知名企业、高新技术的资源和本市本土资源的结合, 借助外力提升本市的产业实力和技术水平, 最终达到经济发展的目的。对国外更要做好国际经济形式的研究分析, 动态确定招商引资工作的方向和重点, 加强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 投资环境治理等软实力建设, 又要加快高标准的城市基础设施等硬件环境的建设。为各项投资的到来做好充分的准备。

3.2 加强旅游资源的建设和维护

作为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甲级旅游城市, 秦皇岛在国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旅游业在未来一个长时期内推动秦皇岛经济文化的发展。因而要充分确立旅游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位置。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特点和优势, 形成特色的旅游文化。针对不同的旅游者, 实施生态游、文化游、休闲游的不同分区, 以滨海休闲游为主体, 长城文化游为依托, 大力开发绿色生态游。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上, 要做好配套设施的建设, 旅游环境的治理, 更要做好旅游资源的维护。维护好秦皇岛的旅游资源, 是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3.3 加大城市宣传力度

塑造良好的城市经济形象, 加大城市的宣传力度是一项重要举措, 通过纸质媒体、广播电视、网络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将城市的相关信息传递给受众群体, 是提高城市知名度的重要手段。从秦皇岛本身来讲, 有丰富的媒体资源, 秦皇岛本土报纸有《秦皇岛日报》、《秦皇岛晚报》;秦皇岛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社会生活频道、影视文艺和网络信息频道及秦皇岛广播电台。另外《燕赵都市报》和河北卫视在秦皇岛也有很大的覆盖率和影响力。充分利用这些媒体资源, 加大对秦皇岛的宣传力度, 对于秦皇岛的经济形象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对秦皇岛进行媒体宣传的时候, 我们的媒体人要放眼“宏观”, 了解国际经济动态, 关注全球经济走向, 要用长远的眼光, 从全局化地视角看问题, 把城市的文化感和开放进取的精神展现出来, 这样对于秦皇岛经济形象的宣传效果就会更好, 更有意义。

总之, 一个城市的经济形象关系着这个城市的发展方向, 是城市发展中物质文明的重要体现。秦皇岛在开放强市的背景下, 更要注重从城市的特点出发, 建设特色鲜明的城市经济形象。

参考文献

经济学学科建设思考 篇11

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这一概念。同年11月9日,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主席首次全面阐述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三大特点,即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成为主体;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面对新常态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发展需要保持定力,科学谋划,主动作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不断构筑新优势,推进新跨越。2016年1月9日上午,金华市技师学院召开2016年业建设论坛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年会,为学院专业建设与经济新常态同步、在传承中创新开了好头、布了好局。

顶层设计:把握核心要素,建设与监测并重

对于经济新常态下品牌专业的传承与创新,金华市技师学院院长周金?有着自己的理念和思考。在论坛揭幕仪式的欢迎词中,周院长明确指出,2016年,金华市技师学院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进一步推进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创新。这一理念是对经济新常态三大特点的解读与回应,也为学院专业建设顶层设计染上了一层绚丽的底色。

对于浙江省而言,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同国家经济发展一样,呈现出多“变”的特征:经济增速放缓成为常态,发展换挡将成为区域经济未来发展的长期主题;经济转型升级成为主导,产业结构正在迈向服务经济引领的新阶段,增长动力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上来;区域经济一体化融合发展,经济发展生态化成为路径选择……

面对种种变化,职业院校专业建设顶层设计的思考需要继续深入,找寻明确的目标和思路。在专业建设转型升级过程中,什么是其核心竞争力?各个专业需要通过何种途径促进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此类问题针对的是专业建设顶层设计的基本架构。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助理、党委委员丁明军教授梳理指出,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内容主要包括专业师资团队、实践教学基地、科研与技术服务能力、区位优势等;软件内容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管理制度等。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需要“立足三个维度、推进三个高端、保障三个有效”。

完善的检测和评价体系是专业发展的可靠保障。专业建设内涵丰富之后,如何对专业建设成果进行科学合理的检测和评价是摆在职业院校面前的难题。金华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特级教师朱孝平博士另辟蹊径,从科学的视角提出了评价专业建设的方法。朱教授认为,学习投入、学习体验和学习产出是专业建设中的核心变量。通过对这三个变量的监测,反思教育、教学与管理,进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环境、教师培养和课程建设三方面内容,能够促进专业建设质量有效提升。

品牌专业:新常态提出新要求,新思路践行新举措

面对经济新常态,学院专业建设必须坚持顶层设计与底层创新相结合,以更大的勇气、更有力的举措实现各个专业的跨越式发展。当天下午,金华市技师学院十一大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年会在各分会场举行。学院领导、系(部)主任分别出席了相关专业年会。其中,刚刚被确认为浙江省品牌专业的室内设计专业年会现场讨论异常激烈。专业教师和企业代表的诸多言论掷地有声,引人深思。

“平台+模块”的课程设置

何为设计行业的“新常态”?现阶段的城市更新和设计更新为设计者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以及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设计行业的发展目标从原先的增量发展,逐步转向存量市场的开发。设计行业的业务模式进一步向专业化、个性化、体验感发展,强调创新与科技的融入。除此之外,生态观念也是新常态下设计行业的核心理念,仅仅以造型取胜的产品不再吃香。设计行业的新常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反映在课程体系构建上,需要增强课程设置的丰富性和层次感。

对此,金华市万家利装饰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燕能建议,在课程设置上,室内设计专业可以采取“平台+模块”的设置模式。“平台”包括公共基础平台和岗位发展平台。前者强调职业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起到夯实基础、“结构承重”作用;后者突出面向主要就业岗位(岗位群、产业链)的职业通用技术技能教育,着眼于为学生发展后劲奠定基础,提高学生职业迁移能力,发挥拓宽口径、增强适应性的功效。“模块”包括专业特定技术模块和专业拓展模块。专业特定技术模块定位于就业适应性定向教育,解决首岗适应问题;专业拓展模块则服务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深化。由此,形成“公共课程组(必修)+专业群大类课程组(必修)+专业特定技术课程组(分流限选)+专业拓展课程组(选修)”的开放动态的课程体系结构。

“自主管理+结对子”的实习模式

金华市技师学院室内设计专业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主体包括学生、企业、学校。该模式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

随着工学结合的不断推进,学校应该更加注重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让企业深入参与到人才培养当中来。通过企业提供的实践平台,让学生通过轮岗的方式实现顶岗实习。金华市明家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卢森军提出,在实习过程中,企业应专门成立“实习处”,将学生分为三批:新实习生、老实习生和已经实习结束走上工作岗位的“原实习生”。通过原实习生负责指导、老实习生带新实习生的形式,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主学习。在此过程中,企业老总及部门负责人与学生结对子,在向学生讲解市场需求的同时分享自己成功的经验和教训,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实习迷茫期,使他们更好更快成长。工学结合的深入开展,需要校企双方寻找共同的利益点,才能达到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赢的目标。

“兴趣班+工作室”的教学方法

经济新常态下,室内设计专业的知识更新速度相当快,室内设计风格两三年就会有变化,装饰装潢材料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包括室内艺术设计所使用的工具软件也会更新版本。因此,对于室内设计专业来说,教学的根本不仅在于让学生学会多少知识,掌握多少技能,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如审美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

为此,金华市装饰装修协会会长童卫锋指出,对室内艺术设计专业来说,除了企业提供的平台以外,“兴趣班”乃至“工作室”也是重要的人才培养平台。学校应该积极鼓励室内艺术设计专业开设“学生工作室”“名师工作室”等,勇于开拓创新,让“工作室”按照企业管理模式运行;允许“工作室”自负盈亏,或者学校补贴部分费用;允许“工作室”进行商业化运转,产生经济效益。让学生通过“工作室”这一重要的平台参与创作与交流。学生在工作室当中负责一份工作,参与项目设计从调研、设计、修改到最终施工的全过程,这种收获是课堂学习所不能比拟的。

再回首——2015年的金华市技师学院

2015年金华市技师学院专业建设成绩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

一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增加到11个,室内设计专业被确认为浙江省品牌专业,新增合作企业22家。

二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各具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力为本、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工学一体、学教做评合一”的教学模式更加完善。

三是尝试开发移动交互式数字教材,“以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转变。

四是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新增省级专业带头人4名,市级专业带头人1名,校级专业带头人5名,高级技师10名,技师6名,双师型教师4名。

五是教科研成果稳步提升:完成专业题库5个、省级以上课题13项、技师研修课题3项、校企合作技术开发项目5项,教师获得专利5项、在省级以上专业期刊发表论文45篇,学生获全国职业院校焊接技术项目一等奖、省级技能比赛一等奖有6个、入选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浙江省集训队5人。

经济学学科建设思考 篇12

1.1 树立林业档案意识的作用

档案意识与林业效益有着紧密的关系, 树立了良好的档案意识, 才能做好林业档案工作, 通过对档案的建设和管理, 能够从档案工作中获益。在林业工作中, 一些地方政府通过林业档案建立工作对林业进行有效管理, 利用档案凭证解决了一些土地纠纷问题, 这些都是林业档案建立工作带来的实际效益。

1.2 做好档案基础工作

基层档案管理要求对档案进行规范整理, 科学管理以及完整收集等, 还需要对各种档案划分期限进行有序的编目排列, 方便今后利用。此外, 还要完善档案管理使用工作, 对档案的归档、借阅以及统计等活动建立一定的规章制度来保证活动规范, 还要注意对重点档案的监督管理, 需要对重大档案进行登记, 明确相关责任单位以及责任人, 保证档案资源的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

2 完善林业档案工作机制, 突出服务意识

2.1 做好基层林业单位档案工作

基层林业单位是林业工作的前沿阵地, 也是林业档案建设的主要执行单位。基层林业单位在工作中, 注意对林业基层档案建立工作, 就会给整个基层林业建设和管理创造很多有利条件。此外, 基层林业单位还需要根据地方实际情况, 相应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林业档案, 从而提高地方林业档案馆的竞争力, 地方林业单位可以依据国家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 重视对林业档案的开发和利用, 促进基层林业单位特色档案建设进程。

2.2 扩大档案信息源

林业档案建设过程中, 为了增强和扩展信息搜集功能, 提高林业信息服务效用, 一些林业档案馆作为专业的档案管理中心, 需要积极同社会建立公共的信息渠道, 通过与社会各界的互通联系, 扩大林业档案信息来源。

2.3 档案建设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

在林业档案建设过程中, 在对社会以及市场利益重视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遵守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制度。林业档案管理过程中, 档案馆进行档案文件管理和利用时, 对文件管理和使用的权限需要严格遵循相关规定和要求, 在提供档案资料服务时, 需要进行合理、合法的受权, 以及对档案和文件的进馆提供依据、记录等。使用档案以及利用档案进行服务时, 需要注意对现行档案法律、法规的遵守。进行林业档案建设时, 需要遵守法律, 需要依靠法律, 积极进行林业档案建设的探索和创新。

2.4 创立林业档案服务机制, 强化服务意识

在林业档案建设过程中, 需要注重对服务机制的探讨和建立, 促进林业服务细致周到, 通过合情、合理, 合法的工作机制内容, 处理好政府机关行政与林业档案服务机制创新之间的关系。促进档案管理的咨询服务以及技术保护等业务的开展, 加强林业档案管理部门同其它政府建设、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系, 努力向社会推荐档案服务, 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林业档案资源, 使林业档案资源获得更好地发展, 获得其应得的社会地位, 实现林业档案资源的价值。

3 推动林业档案信息化建设

3.1 进行档案信息化管理硬件建设

林业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充分发挥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作用, 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方便、快捷、准确等优点, 来做好林业档案建设管理工作。在林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硬件建设方面, 需要配备专业的计算机, 还要结合办公自动化, 配备一定的输入、输出设备, 例如, 扫描仪、打印机以及检索机等。

3.2 建立林业信息网

林业档案建设需要进行长远的发展规划, 通过对林业信息网络系统的建立, 加强对林业信息的关注以及搜集, 可以做好对林业动态的监测, 适应林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3.3 重点抓好基层林业档案信息管理中心建设

我国林业基础建设主要集中在县、乡2级基层林业部门工作中, 对林业资料以及林业档案的建设也是地方基层林业工作的重点, 因此, 做好林业信息管理网络系统建设, 需要加强对县级档案信息管理中心的建立。

4 结语

在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环境下, 做好林业档案建设十分有必要, 通过林业档案的建立和有效地管理, 可以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对林业档案的建设需要从林业档案基础工作、林业档案工作体制以及林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等多个方面入手, 通过合理有效的档案建设, 促进林业档案建设的发展, 做好我国的林业发展工作。

参考文献

[1]袁国霞.论城建档案工作的发展趋势与对策[J].兰台世界, 2008 (1)

上一篇:义务教育择校费问题下一篇:初中思想品德情境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