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艺术(通用12篇)
消费艺术 篇1
中国的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在消费方面中国购物军团在世界旅游消费中名列榜首, 而另外一种消费与投资也渐渐成为热潮, 那就是艺术收藏热。随着国家的开放政策不断深化以及对文化事业的大力扶持, 近十多年来书画收藏与投资, 越发受到世人的关注。相对于投资风险较大的股票、证券、黄金、房地产来说, 艺术品投资回报率的确是让人心动的。更何况艺术品投资的稳定性和其本身的可观赏性, 让更多老百姓纷纷进入了艺术品的收藏投资领域。然而艺术品投资与艺术收藏、艺术消费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也导致了中国艺术市场很多不正常现象。
一、艺术投资
艺术投资指希望购买艺术品使资金在未来能够产生经济收益, 而将资金转换成艺术资产的行为和过程。投资人通过艺术购买行为或资助艺术家、推广艺术家等商业方式, 使自己的资产转变成有价值的艺术资产——艺术品, 并预期这些艺术资产会给所拥有者带来收益。艺术投资有企业投资与个人投资两大类。艺术投资活动主要是为了资产增值、保值。
艺术投资者往往只注重艺术品的升值空间与增值的可能性。大部分中国艺术品投资者是对艺术品完全不感兴趣, 购买艺术品完全只看艺术品的投资回报, 也不进行艺术研究与兴趣培养, 保值增值是唯一目的。从经济角度来讲也无可厚非, 但艺术市场中这类投资客太多会产生不良影响。艺术品从收藏到获利是一个时间换空间的游戏, 不同于股票、期货、房地产等其他投资形式。纯商业投资人会以最短的时间来计算最大的商业回报, 这也使大部分艺术投资客完全守不住这漫漫长期的艺术回报时段, 以股市的时间操作来运作艺术品投资, 短线买卖会导致艺术品市场价格混乱, 有人会因短期的艺术品价格波动而丧失投资的信心, 割肉抛画的人比比皆是, 进一步打乱艺术市场的价格体系。艺术投资还有很多商业附加活动, 特别是大资金进行运作时, 会对有利于他们操作的艺术家进行炒作, 引导大众跟风, 提高艺术品价格, 在达到一定高价位后放出艺术品, 回笼资金达到投资高额回报目的。而只要操作完成, 被炒作的对象是否有真正收藏意义则是一个问题。另外艺术品金融化也是一种艺术投资的趋势, 而进行艺术品金融产品化的类证券交易, 也是一种容易出现扰乱正常艺术市场的形式。
艺术市场的多样化本身是一种好事情, 但中国处于艺术市场发展与探索时期, 各种艺术金融化的基本机制不完善, 也会对标目为艺术品的艺术资金进行各种违规操作, 如, 天津文交所初期的离谱炒作, 已经完全违背了艺术品本身的价值, 只是股市的另一种形式, 换了一种上市标目而已, 以艺术资产包来代替上市公司。中国的股市散户们都知道, 这么严格的市场证券都是十分不正常, 黑幕交易猖獗, 证券高管监守自盗, 玩散于股掌之中。那么起步初期的艺术品金融市场则更难把握。怎么样正确规范实体艺术市场都是十分困难的事, 何况艺术品金融市场的管理与规范。如果管理层能够正确引导与规范艺术品金融市场, 那么艺术品金融化是一个能够促进艺术市场发展的好事情, 否则就是一把破坏艺术市场的双刃剑。因而完全没有一点艺术审美兴趣的人也不适合艺术品投资。在规范的艺术投资机制下, 艺术品投资是一件十分有利于艺术市场发展的好事。但艺术投资与艺术消费相去甚远。
二、艺术收藏
艺术收藏是指购买、收集、珍藏艺术品作为有价值的财产, 同时又把收藏的作品作为艺术欣赏对象的艺术消费行为。但艺术收藏不同于艺术投资, 艺术收藏是一种艺术投资方式, 艺术收藏家通常不急于脱手, 希望艺术品随着时间而升值, 成为资产的组成部分。艺术收藏是艺术市场真正的促进剂, 艺术收藏的历史几乎与艺术本身的发展历史一样悠久。
艺术收藏在原始祭祀器具时代的器物保存开始, 在相当长的无商品经济历史时期, 艺术收藏不是通过购买、转卖等商业行为造成的。进入商品经济时代艺术收藏也不同于我们现在的艺术投资概念, 当时的达官贵人、皇亲国戚也是基本出于对艺术品的欣赏与喜好而收藏, 在一定的时机也有买卖与交换获利的, 但初衷不是为了赚钱。因而历史长流中的艺术收藏是对艺术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艺术品的价格也不会有我们现代社会的那种炒作, 好的艺术品会很自然地被流传与推广。并且艺术收藏家会研究与把玩各类艺术品, 将兴趣爱好放第一位, 有利于艺术的正常发展与优秀艺术的传播。因而艺术收藏是完全不同于艺术投资行为的。
三、艺术消费
艺术消费一般意义上是指艺术欣赏, 即艺术审美接受活动。从艺术市场角度来说, 艺术消费是指艺术购买与欣赏的统一。艺术消费更注重是艺术品的欣赏与审美接受活动。艺术消费不同于其他消费, 购买艺术品使人们精神生活品质方面得到提高就是真正的消费, 并且这种消费以精神愉悦与提高幸福指数相关, 艺术消费活动并不以损耗艺术作品本身来产生消费行为。也就是说如果艺术购买者真正欣赏领略了艺术作品中的精神, 带来自身改变与审美愉悦, 你的购买所花的金钱投入已经产生了新价值, 这种价值会改变你的精神生活、你的生活品质、你的优雅气质、你的家族文化基因、你的企业品牌效应。而艺术品本身还是属于你。你真正消费了艺术品这种精神属性, 哪怕你不卖掉它, 已经收获满满。这也是众多收藏大家最终把全部收藏无偿捐献给社会的原因。因为收藏者本身有很大的精神满足。这与那些投资客相比, 哪怕拥有艺术品的物权, 如果不进行艺术品质的精神鉴赏, 是没有进行艺术消费的。有的只是买进卖出的价格变化。如果没有卖出好价钱, 会让投资者心烦意乱。如果有长期的真正品鉴, 艺术品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价格上的巨变。
四、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关系
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具有同一性, 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之间可互相转化、互相贯通、互相依存、互相联系、互相渗透。首先艺术生产就包括艺术消费, 如, 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的物质材料的消费, 包括纸张、颜料、画布、画笔、墨、雕塑用的塑材等物质材料的消耗, 还有艺术家自身的心智与体能损耗, 这是直接理解的消费, 还有艺术家在最初的构思与草图阶段到修改深入的过程中也包括了自我欣赏与审美交流的消费。其次, 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具有同一性, 它们之间相互依存, 互为前提。艺术消费离不开艺术生产, 艺术生产是产生艺术购买与艺术欣赏的对象的, 也就是艺术品本身, 如果没有艺术生产, 也不存在艺术欣赏与艺术品的买卖。同样艺术生产与离不开艺术消费, 如果只生产没人购买与欣赏, 那艺术品的商业存在与审美传播的社会性也没有了。最后是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相互创造对方, 它们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艺术生产是前提, 把艺术消费的动力与能力当需要生产出来, 也就艺术消费创造了出来。艺术家在创造时是会为欣赏者的欣赏与审美消费而创作的, 他会想象观众在作品前的审美感受, 也会为这种审美感受而奋斗。
如果没有艺术生产的现实成品, 一件艺术品没有受众, 就不能成为现实的艺术品, 艺术活动也就没有最后完成。如果艺术家在生产过程中有自我欣赏, 但无人购买, 为这件作品付出代价, 那么艺术品就只是一件可能的艺术商品, 还不是一件现实的艺术商品, 从这层意义上说, 艺术消费创造出艺术商品生产。
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两者的每一方当自己实现的时候, 也就创造了对方, 把自己当作对方创造出来。就艺术市场范围来讲也是如此, 艺术品生产为消费者生产了购买与欣赏的对象, 也创造出懂得这些艺术品和能够欣赏它们的大众来。有时还有一种特殊的现象, 艺术家在生产过程中, 不仅在生产资料上有消费, 使用那些画纸画布等, 他们也可是别的艺术家的消费者的身份出现, 有很多艺术家又是收藏大家, 如张大千、徐悲鸿等他们是艺术生产者, 同时也是其他艺术家的购买与收藏者, 还是这些艺术品的真正欣赏者。
针对艺术市场三种概念的关系, 在现阶段的中国, 我们要想促进艺术的发展, 应该大力提倡艺术消费与艺术收藏, 还艺术品提高人们精神生活的本质, 实际上艺术消费与艺术收藏是一种高度文明社会进步的表现, 不管哪个国家与地区, 那段人类辉煌历史肯定是艺术发展的辉煌时期,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会在当时产生一个高峰。
现阶段中国的物质文明有了大的发展, 艺术品消费与收藏也应该早日进入正常的轨道。人们应该正确理解自己真正的艺术需求, 正确协调自己的艺术收藏与投资的关系。才会对艺术市场起到推动作用。不能只想通过艺术品买卖来增值财富, 而应该从艺术品正常的消费开始, 从艺术品的欣赏与审美愉悦开始, 艺术品的本质任务是提高人们艺术修养与精神生活水平, 过分着眼于艺术品投资的回报, 可能适得其反, 因为只要是投资就会有风险, 一心放在投资回报上绝对会影响正常的艺术收藏判断。实际上热爱艺术、研究艺术、欣赏艺术、传承艺术是正确的艺术消费与收藏的态度, 在精神财富增长的过程中, 艺术消费的投入已经产生了巨大的价值, 可以是个人的修养、家族的高贵与文明, 也可以是企业的良好品牌与企业文化的辉煌。这些可能在不卖出一幅作品的情况下得以实现。这是无法估计的巨大财富。
其实, 这种艺术收藏与消费也会真正得到经济上的投资回报, 因为以卖出为目的的艺术收藏与消费, 正好符合了艺术品以时间换空间的规律。真正的财富也会随着你的收藏而使你得到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回报。如果反其道行之, 那种没有一点兴趣买回一堆艺术品从来不欣赏研究, 放在柜子里不闻不问, 只关心价格的波动, 最终可能导致物质财富没有增值, 精神财富与你无关, 那是得不偿失的事情。因而正确认识与理解艺术收藏、艺术消费与艺术投资的关系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章利国.艺术市场学[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3.
[2]夏叶子.艺术品投资[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3.
消费艺术 篇2
一、调查背景
在全国各大高校普遍扩招的形式下,每年有上百万艺术类新生涌入各大艺术院校,就这一特殊大学生群体在校消费的特殊性及其特殊现象我们做了如下抽样调查和对比并做出分析。以试图寻求有效措施进行促进和改善,同时此类数据对于学前艺术专业考生及其家长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调查时间:2012年3月5日——2012年3月14日
2.调查对象:针对宁夏大学美术学院和音乐学院共计500名学生。
3.调查人员:吴浩贾梦宇耿诺杨雪然王群若
4.调查方式:采用现场问卷调查并与其他同类调查进行抽样比对。
(比对资料来源——网络《关于大学生消费心理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5.调查内容:分别从普通生活开支、专业需求开支、学前培训及考
试、入学后消费状况转变及存在现象等方面进行统计、对比,研究其特殊性、差异性极其不合理性。
二、总体状况及分析
经过统计和比对,总体来说高校艺术类学生平均开支相对高于普通专业,但其消费项目基本合理,但也存在一些个别问题。
1.就基本生活消费方面的调查
在校生的月生活基本开支(不包含专业需求消费)500元——1000元者占56%,1000元以上者占25%;同级其他专业学生月生活费300——500元占52%,500月以上者占23%,1000元以上者占8%。比对之下艺术类在校生的月生活基本开支明显高于同级其他专业。
2.就学前专业学习费用开支方面的调查
就学前专业学习费用开支是艺术类考生明显异于普通文化课考生的一笔巨大必要的特殊开支。通过统计美术专业考生学前培训及考试费用在10000元以上者占43%,20000元以上者占28%。而音乐专业考生学前培训和考试费用均在美术专业考生的两倍以上。而这方面费用对于普通文化课考生基本为0。此外,在专业所需材料和设备方面美术生大致需要花费2000元,而音乐生则在2000至10000元左右。普通文化课考生在此项上开支基本0.3.就艺术专业学费及专业所需开支方面的调查
目前美术教育和艺术设计专业每学年学费总体在6500元以上,动漫相关专业及全国各大美术学院学费基本都在15000元以上。音乐专业学费总体都在10000元以上。而其他院系的学费基本在3000到6000元之间。
在专业所需方面的开支,如材料的消耗、设备的购臵等。美术专业学生入校后平均每月此方面的开支在200元左右,(综合绘画专业此方面开支较大均在400元以上)。音乐专业的学生(尤其器乐类)在购臵设备方面,一次性投入较大,均在千元以上不等。
4.在校期间凭借专业能否为创造经济收入方面的调查
在入学后能够凭借专业优势创造经济收入的人数比例,艺术专业学生占25%,远高于其他专业的5%的比例。在上述25%的艺术生中月收入300到500元之间者占10%;收入500到1000元之间者占3%;收入1000元以上者占2%。此数据同时也预示了艺术专业生的就业前景较好。但在总体人数的比例之下仍有75%的艺术专业学生不能利用自己的专业创造收入。
5.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艺术生盲目消费和时尚消费较高,缺乏理性消费的意识。
究其原因大致因为艺术类学生更侧重于形式逻辑,体现为注重形象、追求外在审美品位和时尚,存在一定非理性时尚消费。这一点女生盛与男生,音乐专业学生盛与美术专业学生。这方面主要因其所学专业性质所致,存在一定必要性和合理性,但虚荣和攀比心理仍不可忽视,目前未有可改善的具体有效措施,可尝试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和理性消费以期待改善。
2学费过高
其原因是艺术生所要消耗的教育资源远远要高于其他学科的学生。比如普通专业的班级编制一般在40人左右,平均每个学生所需教学场地约
1.5平米,而艺术类的班级编制最多在25人,平均每个学生所需教学场地约3平米。
正因为上述原因导致很多学校依此为由故意提高费用额度,欺骗学生及家长,骗取超额费用。解决这一问题,教育及物价局等相关部门需加大监管力度以提高校方费用预算额合理度和透明度,以达到合理收费。
3专业所需开支较高
这一方面开支由学生所学专业性质决定,是一项必要开支。但在专业材料方面,由于行业内部竞争力小,存在暴利现象,导致材料价格过高。但就油画耗材为例:一个不锈钢油壶(高3厘米,直径5厘米)在画材店标价15到20元,一个简易洗笔器(高15厘米,直径8厘米)至少要40
元,但弱从医疗器械店购买一个中号不锈钢镊子消毒杯(高20厘米,直径10厘米)作为替代洗笔器则只需15元。同样的材料,同样的工艺,而价格差别居然有10倍之多。解决这一现象有待于其行业的成熟和相关部门的监管。大多数艺术生不能依靠专业获得经济收入
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在其抓好学业的前提下,鼓励其勤工俭学,自食其力是很有必要的。就此方面,学习因改革相关课程,培养其独立人格;联合相关社会机构,为学生创造相关实践机会和条件。发放书籍不合理,发了不用,闲着浪费
“五问”艺术消费 篇3
自2011年中国艺术品市场步入调整期后,市场已难见亿元拍品,这是市场自发调整的结果。欣喜的是,购藏者却没有明显锐减。难道我们已经进入消费时代了?
寇勤:对于中国这么庞大的一个新兴市场,很难用“亿元”或者是“消费”这样一个词来概括。现在应该说是历史上中国艺术品市场最好的时代之一,而且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以前大家更多关注的是投资行为、收藏行为,但我们不应该忽视这个市场中的消费行为。我希望艺术市场向消费时代努力,让更多的国人在好的艺术教育氛围当中熟悉、了解艺术,这种潜移默化的意义就是为他们以后的艺术消费打下良好基础,进而促进中国艺术市场的良好健康发展。
林明杰: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在20多年前确实是消费,很多人买东西就是因为喜欢,用每个月几十块钱的工资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这种是低层次的消费。当时中国整个艺术品市场,从研究、财力、收藏的等级来说都是浅层次的。接下来中国的艺术市场进入狂热的投资时代。在当下,本以为即将走来的“消费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远了。随着社会发展,由于房产、教育等原因让本应成为艺术品市场强大购买力的中产阶级的可支配资金越来越少,更不要期待白发苍苍的老年人来买艺术品,他们的医药费就已经把他们压垮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要等待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才能带动艺术品消费时代的真正到来。
时代特征有哪些?
艺术市场有收藏时代、投资时代和消费时代,每一时代都有相应特点。那么消费时代又有哪些特征呢?
刘文杰:中国现在是一个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因此才有了文化的消费时代,它必须以大众消费为基础。中国书画收藏有五次高潮,现在是第五次高潮,由于参与人数、资金量、书画交易量都是历史的数倍,所以中国书画文化消费真正进入消费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
刘尚勇:如果观察一下当下艺术品市场里参与人群的结构,不难发现,现在市场里买得最热闹的主要还是以消费为主的。他们热情高涨,虽然买得不会很贵,到了100万元、200万元就停手,但是在100万元以内他们买得非常积极。应该说一定程度上艺术市场正从物质消费转化为了精神消费,虽然仍有一些浮躁,但总体趋向仍值得提倡。
林明杰:艺术品消费不能等同于普通商品的消费。现代社会大量产出的艺术就是比较便宜的艺术,接近于工艺品,甚至在市场上卖得很贵的艺术品从真正的艺术角度去考量,很多都名不副实。
哪些误区令人忧?
在市场中,人的消费行为会受诸多因素影响而导致偏差,艺术消费也不例外。目前中国的艺术市场已经有一些令人担忧的消费现象显露。
寇勤:作为艺术消费的一种形式,拍卖是艺术品市场的一部分,因此我就从这个角度谈一下艺术品价格两极分化日趋严重的问题。中国嘉德拍卖经过20年的发展变化,也刚刚经过市场曲线直上的过程,现在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是继续拔高这些亿元作品,推出更多的亿元作品?还是从战略角度鼓励和扶持有品位的艺术消费?由于艺术消费是一种量力而为的消费,因此艺术消费的价格区间是属于市场上比较初级的那一部分。例如:中国嘉德2013年总成交额为60多亿元,虽然有很多轰轰烈烈的上千万元的拍品,但我们发现单价10万元以下的艺术品大概占总成交数量的70%,而占总成交额60%至70%的艺术品在数量上却只占不到10%。
周默:很多文化内容是不能成为一个产业来量化生产的。在家具市场上的文化消费,有一部分是由于文化,有一部分纯粹是由于商品化的目的。有些人购藏家具过多地看重材质,而不注重文化,就会沦为品位低俗的消费。我认为收藏是为自己而不是为人,我们现在很多的消费是为了投资和炫耀。我不主张人人消费家具类艺术品,家具艺术品的审美情趣是第一位的,不是全民消费,也不可能在这方面走出消费时代。如果在社会不正确引导的情况下,我希望这个消费时代越晚来越好。
电商如何补空白?
电商兴起让网购变成极为普遍的事情,这种快速、便捷、有保障的购物模式将从哪些方面填补艺术品消费空白,进而快速推动艺术消费时代的到来呢?
寇勤:有很多低端产品不在传统现场拍卖进行,于是选择网络渠道,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模式。通过这个模式培养了很多人从网络拍卖开始消费艺术品,进而变成收藏、投资者。网络拍卖的时间、空间的无限性是它得以生存的根本,但消费者对拍品的审鉴和咨询缺乏了解,就相对来说制约了网络拍卖对传统拍卖的冲击程度。
林明杰:由于网购有一定的规则,那就是发现与卖家描述不符就可以退货,这反而解决了过去在古玩店里解决不了的问题。由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出现让艺术品购买变得异常方便,而且描述照片拍得非常专业,卖家知道买家会关注哪些细节,于是开始的消费行为间接变成收藏行为,而且网上购物更加符合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一西平措:网络拍卖可以解决预展的问题,让感兴趣的买家到公司,现场感受艺术品,还解决了在预展期租酒店和服务人员的费用问题,同时,电子图录的诞生随着移动智能设备的广泛应用,也终将取代传统纸质图录。
土豪作用也积极?
“土豪”是现在热门的网络词语,主要是指有强大购买力且审美水平不算太高的人。目前人们对土豪在艺术品市场频繁出手的现象有一些非议,土豪真的会给艺术市场带来不好影响?
林明杰:之所以说土豪在艺术市场的出现未必是坏事,是因为西方印象派的崛起就是被土豪捧起来的。因为新土豪的诞生打破了艺术市场固有模式,为更多的艺术形式提供机会和支持,令他们多了一种主权。
消费艺术 篇4
关键词:消费时代,艺术品,低价艺术品
一、雅俗共赏的消费时代
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 同以往相比, 新时代的我们每天看到听到到的信息在以爆炸般的速度增长着, 艺术文化领域当然也如此。如今打开电视, 各种选秀节目、相亲节目换来换去, 却百变不离其中。很多艺术家批判这种艺术, 认为它们甚至不能算艺术, 顶多算是一些趣秀文化, 相亲文化这类的节目, 在大部分人的眼中是受欢迎的, 否则它们怎么还能继续在各味低级的快餐文化。原文化部长刘忠德就曾经两次对当时火极一时的“超级女声”发表了严厉的批判, 说那是一种恶俗的文化, 对青少年的毒害是极其深远的。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 像选大电视台活跃呢?笔者认为, 我们必须承认, 在这个消费的时代, 无论是高雅的艺术还是大众的文化, 都有其生存和发展的一席之地, 这是我们所要接受的基本观点。
二、老百姓“买得起”的艺术
在我们的传统思维中, 提到艺术二字, 常常自然而然地会想到用高雅、诗意、内涵等词汇来形容它, 以往, 我们的艺术总是神圣的, 高高在上的, 甚至是大众不懂的, 那就是艺术。到了当代, 市场经济飞速发展, 大众的物质生活已经比以往富裕了许多, 走上了另一个新的层次, 在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之后, 人们开始慢慢追求其更高一层的精神生活, 此时的艺术被大众请下了“神坛”, 艺术不再是少数人所拥有与理解的。在中国, 当代的艺术在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发展浪潮之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我国的艺术已然走进了消费时代, 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必然结果。
笔者想说的是, 既然当代的艺术已经被带入了消费的时代, 那么它肯定会受消费时代的一些经济规律的制约。在生产时代, 我们会追求那种只是精神层面的东西, 而在充满了物欲的消费时代, 谁还会去说空话、搞空想?艺术本身就是消费品, 是让消费主体选择的消费品。任何传统的, 古典的, 都是被消费的。这时候, 有不少的人开始说, 当代的艺术界, 溢满了欲望, 已经没有艺术的纯净了, 只有古老的传统的才是真正的经典的, 不可替代的, 这样的观点其实笔者认为有些偏激了。刚才说过, 当代艺术在消费时代这个大环境下, 必然会受其一些规律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自然会导致艺术的多元化, 就像我们所说的以多元取代极少数。
艺术在消费时代, 提到“消费”二字, 有些人会觉得, 艺术不是百姓能“消费”得起, 而是少数人用来欣赏与收藏的。而其实不是这样的, 其实所有人都能够消费“艺术”, 新世纪的到来, 伴随着的是艺术消费的黄金时段。这个时期有很多的天价艺术品诞生, 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大量能让大众买得起的艺术品, 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奢侈品, 而是走进人群的一种精神或物质形式, 我们国人对于艺术的欲望也大大地被激发了。不止国内, 如今世界各地的大小艺博会, 其间大多也都是相对廉价的各类艺术品, 什么样的价格才能算是廉价呢?据调查一般大众比较认同的就是2万块钱以下的一些艺术品。这说明在消费时代的大环境中, 艺术绝对是百姓能够消费得起的。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 许多人都开始关注并且购买艺术品, 把这作为品味生活的一部分。
三、艺术品的投资
当然艺术品消费的热潮兴起, 不仅仅是人们为了品味二字, 在商业的时代, 自然会有人讲眼光转到艺术品投资上面, 目前市面上廉价的艺术品销售额与天价艺术品相比犹如九牛一毛, 然而其总体销售量却占了大部分艺术品销售量, 这说明艺术品的营销是拥有巨大的潜力的, 就算保守地说, 在购买艺术品的人中也至少有80%的人是有投资的心态的。在这一点上, 我们不得不说一下西方一些发达国家, 在那些国家人们已习惯在画廊画店里购买自己心仪的一些价格比较低的艺术品, 他们的目的很少是为了日后升值而投资, 仅仅是为了放在家里作为装饰来欣赏, 这和我们国家是有不小的差别的。以前中国老百姓提到购买艺术品, 大多会觉得这是有钱人之间的游戏, 而现在, 从国外比较成熟的廉价艺术品市场的模式来看, 大多数中产阶级才是艺术品的主要消费者, 也是稳定的消费者阶层。在我国一些发达的城市, 如北京、上海等地, 也有不少的中产阶层, 如今这个阶层已经在不断增多壮大, 他们也开始热衷于购买一些低价的艺术品, 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中产阶层在我国也将成为低价艺术品的主要购买力。
然而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 除了之前提到的中产阶层和一些艺术爱好者, 其实更多的人是没有加入消费艺术这一行列的。虽然说2万块钱以下在艺术品中是属于廉价的, 但这个价格在我国毕竟还是只有中产阶层或者以上的人才能够消费得起。虽然现在我们经济发展迅速, 但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 大多数民众还是不能或者不想购买艺术消费品。笔者采访了在艺术学院的研究生和在普通工作岗位上的长辈们, 得到了一些他们的看法。艺术学院的同学很多表示他们愿意购买艺术品来欣赏和收藏, 但是目前的所谓廉价艺术品价格, 在他们看来仍然是太大的开销;而很多的长辈则表示没有想过要去购买艺术品, 认为那是多余的消费, 或者是觉得价格太过昂贵, 买一件就会消耗不少的工资, 因此还是不买的好。从这些看来, 消费艺术的问题还是在价格上, 或者说大多数民众的收入还是跟不上低价格艺术品的价格。
在这样一个消费的时代, 文化消费已经在大步向前迈进, 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 这也是文化艺术该走的正确方向。如今我们科技发展、经济进步迅速, 这些都给消费艺术做了很好的铺垫背景, 我们必将走向消费艺术的繁荣时代。
参考文献
①《中国当代艺术-现在与未来》.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12.
消费艺术 篇5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赵冰
摘 要:
艺术品市场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国艺术品市场逐渐走向成熟,赶超法国成为世界第三大艺术品市场,而首都北京也已经成为世界市场的中国艺术品中心和东方艺术品市场最活跃的制高点。本文从管理的角度对北京艺术品市场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艺术品市场的消费者构成和行为做了调查和分析。研究结果将填补艺术品市场消费者行为研究的空白并为从事艺术品市场活动的相关企业提供消费者心理及行为模式,从而为企业的产品策略及营销策略提供依据。
关键词:艺术品艺术品市场文化创意产业798潘家园琉璃厂中图分类号:作者简介:赵冰(1976-),女,回族,辽宁省新民市人,首都经济贸易
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
艺术品市场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个市场。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收藏家和收藏机构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中的影响力上升,国内艺术品购买力大幅增长,艺术品的高价纪录不断被刷新,平均价格线也不断提高;据权威部门透露,2007年中国艺术品在全球拍卖市场上成交总额达到236.9亿元人民币,比2006年增长41%,已经超过法国成为世界第三大艺术品市场。而作为中国首都的北京,已经形成艺术品拍卖、艺术博览会、画廊的经营、民间艺术品的流通、艺术品的国际流转、艺术品的展览等优势行业,名成为世界市场的中国艺术品中心和东方艺术品市场最活跃的制高点。
从理论研究角度来看,国内学者对艺术品市场的研究集中在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状况评估(刘金库,2007)、艺术品市场的行业规范问题(张新建,2008)、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战略转型(邵庆祥 朱红亮,2008)、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发展研究(盛运付,2002)、艺术市场与经济发展状况之间的关系(赵艳婷,2005)等方面。
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实际速度,尤其是目前对艺术品市场的理论研究集中于艺术品拍卖、艺术博览会、民间艺术品流通这三大领域,从管理角度对艺术品市场的研究非常少,特别是对艺术品市场的消费者构成和行为研究更是空白。然而,面对快速发展的当代艺术品市场,消费者的行为模式与传统服务业相比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研究艺术品市场中的消费者构成及心理和行为模式对于整个市场的健康迅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北京的艺术品市场
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中国人对艺术品的偏爱,数千年来从未间断过。最近几年,由于中国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艺术品市场以极快的速度发展着。自2003年秋,拍卖会场数和成交额以两年为周期实现跨越式增长,2008年秋季总拍卖专场数突破600场,总成交额突破1600000万。比较2000年春季拍卖会,内地的成交额增长了40倍,占总体的比例由27%提高到57%。
在这些地区中,北京,作为国家首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政治、文化、人才优势。1992年10月11日,北京拍卖市场对2188件文物艺术品进行拍卖。作为北京市第一家艺术品拍卖公司,该公司总成交额300多万元,这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艺术品拍卖会,对文物政策的修改也起到了推动作用。2007年北京春拍,吴冠中画作《交河故城》在北京保利拍卖会上
以4070万元,是当年拍卖成交的最高价。对比发现,2007年的单品成交额远超过当年拍卖公司的成交总额,可见发展之迅速。目前,在琉璃厂、潘家园、古玩城等地经营艺术品的商家共有4000多个,拍卖公司有19个,整个产业状态呈一种梯形结构。
就此,我们展开北京市艺术品市场发展状况及消费者构成研究,诣在更多地了解北京艺术品市场中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消费动向、消费行为、消费层次,也希望从调查研究中发现市场的缺陷和不足,并提供完善市场的建议和意见。北京市艺术品市场的消费者特征
本研究采取到各艺术品市场进行实地调查的方式,对近百名从事艺术品交易的商户以及消费者进行了访问。以大众艺术品市场为例,调查了消费者行为的相关内容。由于不同消费者关注的艺术品市场的领域各异,于是本文按照消费者感兴趣的领域把他们进行了分类。一类是古玩艺术品领域,代表市场为潘家园和琉璃厂;另一类是现当代艺术品领域,代表市场是798艺术区、中国美术馆和工艺美术馆。这两类艺术品领域的消费者无论是在消费行为还都是在消费心理上,都有各自不同并且区分度明显的行为模式,下面将基于这种分类,解析不同的消费者行为。
2.1 消费者构成在古玩艺术品领域,40至60岁的中老年群体因为有着稳定的工作或是已经退休在家,因此有很多时间去了解艺术品市场,而手中也有一定积蓄。值得一提的是,60岁以上的中老年消费者也占到了接近20%的比例,这些老人们大都已退休,每月有固定的退休金作为艺术品投资的保障,他们大都将自己的爱好与艺术品投资结合起来,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个人欣赏鉴定经验,他们把艺术品投资看作是一种最好的活动来充实晚年生活。比起上述的中老年消费者,在古玩艺术品市场的年轻消费者还是少数。他们大多是抱着随便逛逛的心理,很少有人是真正的艺术品投资者。
在现当代艺术品领域,消费者集中在20至30岁,消费者年龄的年轻化,正说明了现当代艺术品更加贴近时代紧跟潮流,更加符合年轻人的审美观念。随着年龄增加,消费者的比例逐渐减小,但值得一提的是,60岁以上消费者也有一部分。这部分消费者往往从事的是和现当代艺术品相关的工作,对这个领域非常了解,往往自身就是艺术家,因此能够保持对现当代艺术品市场的关注。
2.2 消费频次
北京市古玩艺术品市场的消费者对市场的光顾非常频繁,大部分消费者因为对古玩艺术品的兴趣浓厚,又是中老年朋友,有着大量的空闲时间和一定可自由支配的资金,因而每月至少去一次古玩艺术品市场消费,甚至有的每周就会去消费一次,消费频率非常之高。至于其他消费者,他们大都是随便逛逛,或者是打算淘一两件瓷器以供家居装饰之用,因此这些消费者的消费频次比较低,也没有固定的消费模式,几年才消费一次的不在少数。
2.3 消费目的调查显示,北京市艺术品市场消费者的消费目的主要四大类。第一类是对古玩艺术品有着浓厚兴趣,购买艺术品做收藏投资之用;第二类完全是出于个人喜好,消费的目的是欣赏把玩,这类消费者通常不会特别在乎艺术品的收藏价值或是艺术品的真伪,只要符合自己的审美标准就会导致购买行为;第三类是馈赠他人,送给志同道合的亲朋好友或是赠送给商业伙伴以实现商业上的目的;第四类纯粹是为了装饰家居,提高生活品味。
在消费者的消费目的当中,比例最多的是出于个人爱好这个目的,选择这个目的消费者达到总数的78%。其他的消费目的,比如收藏保值、装饰家居、馈赠亲友等等,所占的比例都不是很高。由此结果可以揭示出一个在大众艺术品市场上普遍存在的问题,那就是消费者本身的专业素质不高,还没有购买艺术品来进行一定的投资或是收藏的专业水准,有的消费
者因为看不准艺术品的好坏真假而不敢轻易购买,有的消费者则是单纯的凭借个人的审美观点来挑选艺术品,因为不了解深层的专业知识而干脆不将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考虑在内。3 结语
北京市的艺术品市场具有显著的代表性。在北京市艺术品市场上,消费者的构成层次鲜明,消费目的明确,消费者对艺术品的需求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得到满足。将北京市艺术品市场的消费者特征推广到整个中国同样适用,根据上述消费者特征,从事艺术品生产、销售以及收藏行业的企业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推广,从而使我国的艺术品市场进一步得到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健,艺术品市场的经济学[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3.[2] 张志雄.长线价值——艺术品市场大势[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
社,2006,6.[3] 张冬梅.艺术产业化的历程反思与理论诠释[M].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08,6.[4] 赵力.2006-2007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报告[M].湖南美术出版
社,2007,10.[5]鲁迪.艺术财富[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8.[6]谢伦灿.艺术产业运营学[M].人民出版社,2007,8.[7] <美>查理德.E.凯夫斯.创业产业经济学.艺术的商业之道[M].新
华出版社,2004,5.[8] 姜长城.艺术财富.新旧竞争共同拉动中国当代艺术上升[M].湖南
浅析艺术批评与艺术品消费的关系 篇6
一、艺术批评与艺术品消费
艺术批评离不开艺术鉴赏。但与艺术鉴赏有着根本的区别,它更理性的对艺术品进行分析,没有绝对的艺术批评标准,真正的艺术批评只会看重优秀的艺术创作,决不会把平庸的作品推到大众之中去,更不能把庸俗的艺术作品介绍给艺术品收藏人士;批评之间的观点差异会有助于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地了解一件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创作。如今能够消费艺术品的人,先不考虑他们是否真正懂得其艺术品的艺术内涵,但是可以凭借媒体或艺术批评家对其作品的影响了解到艺术品的价值。这是艺术批评带来的效益,它赋予艺术作品一个价值标准,市场自然要通过这种效益再传达给消费者。这种权威式论断在引导着消费者的选择,他们的职责就是区分优与差的艺术品,传递信息给收藏者或消费者。不管是绘画、雕塑、还是工艺品都是批评家们关注的对象,把艺术的思想内涵学术化。随着国外艺术机构、买家和收藏家对于国内艺术批评家、策展人的依赖程度的不断提高,艺术家也倾向于相信艺术批评是艺术品走向市场交易的桥梁。但对于一个普通大众来说,他们对于艺术品的认识是大众化的认识,与批评家的认识相比更倾向于感性化和大众审美化,大众审美趋势着消费艺术品的欲望。20世纪60年代的波普风即大众艺术,这种“以大众可以消费的起的艺术品”的理念,创造了消费艺术的先河。这是_种大众化的艺术消费形式,但对于艺术批评者来说,他们应该更加关注有价值意义的艺术品,引导大众的审美意识。建立在一定高度的艺术认识上的艺术批评,不仅可以提升艺术品在市场消费中的价值,更能够提高大众在其艺术审美及消费上的认识,同时也反馈给艺术家更多的创作倾向。艺术批评在潜移默化影响着艺术品市场,在大的市场作用下,艺术批评的舆论力量给予了艺术品市场在鉴别优良艺术上的方向。
二、艺术批评者介入艺术品市场
如今艺术品经济活动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欣赏到不只是图片上的艺术品。艺术活动影响着大众的审美。艺术批评者对艺术品的评论也趋于多样化,这不仅给消费艺术品的人们有了一个价值的参考,同时也对艺术品的市场价值和艺术的创作上也有了一个很好的反馈;大众化的艺术品可能意蕴不深,表达直接,艺术批评家对其可能就没有什么价值的评价,但它还是可以作为商业的艺术品进行交易,而商品化的艺术品也仅仅只能存在于艺术品市场的一角。这需要艺术批评介入艺术品市场来,为艺术品市场进行有利的价值引导。
从商品经济的角度说,有商品价值的东西它就是商品,但艺术其本身的价值不能单单从商品这个角度来看。随着艺术品的商品化,即出现了弊端,商品化的审美趋向令真正艺术作品的价值流离失所。这是市场的作用与现状,但我们又需要艺术市场。艺术批评者介入到艺术品市场是有利于形成一个正常的市场体系。艺术批评给予了艺术品深刻细致的关注,不仅促进了当代艺术创作实验的发展,更能加深大众对当代艺术作品的认识。但是批评不是万能的,有学术意义及价值的艺术批评才能体现出优秀艺术品的内涵。对于艺术批评能够影响作品市场交易观点而言,出现的现象是一些文艺理论家对名家作品的鉴赏评价,以及对个别画家作品与创作试图予以定位的赏析介绍,还谈不上有什么艺术和思想的标准。所以说,要让艺术批评者真正介入到艺术品市场,对其艺术批评者自身的艺术修养的加强是艺术批评者的必修课。当形成了艺术批评者与艺术品在消费市场上的良好的市场关系,艺术品市场就不会被低俗的艺术品占据。
由此可见艺术批评对市场的作用有很大的影响,艺术品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市场,艺术品消费更是一种超越物质层次上的精神追求,艺术批评的作用令市场有了不一样的消费向导。于此同时对于艺术品的消费也应该有所区分,大众所要消费的艺术品不见得就是大师的作品。艺术批评的介入让市场有了规则,艺术市场的商业化,就需要更多的参与者。相信未来的艺术市场更加规模化,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让越来越多的优秀艺术品走向消费市场,满足人们审美的需求的同时,艺术消费也可以大众化。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2]李万康.艺术市场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多富有才能消费艺术品? 篇7
艺术品消费
据说演员休-格兰特创出了艺术品投资的新闻:6年前,他以200万英镑买进了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创作的一幅绘有伊丽莎白-泰勒的丝网版画,如今转售后赚了900万英镑。在中国,当代艺术品的行情也正如火如荼,俏江南的女老板张蓝以2000万人民币拍得刘小东巨幅油画《三峡新移民》,张晓刚的作品《血缘系列:三位同志》在纽约苏富比亚洲当代艺术专场以211.2万美元价格成交。
30岁的Yasmin在一家外企市场部供职,去年和老公一起买了四环路边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原来的装修预算是15万元,按说已经有小档次了,可Yasmin不满足,原因是3个月前她去了一趟798艺术区的画廊——那里原来是大片的废弃车间厂房,结果被简单地用白灰粉刷后,挂上几幅当代艺术的油画,立刻蓬荜生辉起来。经过Yasmin的不断游说,老公终于同意了她的“削减装修预算用来购买油画”的计划,但Yasmin现在发愁的是:买什么样的画?到哪里买?自己几乎一无所知,手里的预算有限,不知道从何花起才最“值”。于是研究艺术期刊、每个周末逛画廊和艺术家村,成了Yasmin和几个志趣相投的闺蜜乐此不疲的事情,由此结识了一群朋友,生活似乎打开了另一扇明窗。
其实对名牌服饰的热衷和追求,来自于名牌服饰本身非同凡响的设计和品质,想借助这一品质满足和提升自我的愿望。从这个角度讲,艺术品与名牌服饰有异曲同工之效。如果说过去艺术品给我们的感觉还是高不可攀,那么现在,从创意别致的主题鸡尾酒会到设计师量身订做的小礼服,从家居店精致的橱窗布置到艺术家为大品牌设计的限量版,艺术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有太多途径可以让我们接触到。买有设计感的衣服,买精美的家居摆设,我们都乐于去做,但是,我们真的已经富有到可以斥资去购买一件纯艺术品了吗?
买不买艺术品是经济实力的问题吗?
初段:开始购买有品位有设计感的衣着服饰;中段:开始讲究室内装潢、家居用品;高段:开始收藏纯艺术品。
的确,目前中国各大拍卖场上购买艺术品的除了外国买家,大部分是富有的大老板们。除了拥有足够的财富之外,他们的“跟风与玩票”心理促成了购买艺术品的另一个动机。白手起家的经历、天马行空的性格,使他们陶醉于艺术品投资这样的投机行为,虽然他们很可能并不懂得欣赏。
但在国外,中产阶级构成艺术品消费市场的主流。在街上散步,你可以看到很多家规模小小的画廊,谁都可以推门进入流连其中,扛一幅回家。而中国的中产阶级,钱包日渐充盈,但“没时间,没精力关注艺术品”则是普遍的抱怨。金领海归Sandy表示,业余时间财经媒体是她关注的首选,可是对于有关艺术的内容,以前读书或在国外的时候经常会看,但现在则很少看。不是因为没兴趣,而是没时间,太忙了。
Sandy的观点应该被很多中高级白领认同,他们收入很高,工作强度很大。平时很关注新闻、经济类管理类的报刊杂志,休闲时就去旅游度假,平时能有时间看场电影做个SPA就不错了,至于艺术展之类的活动则很少参与。对此一位艺术专家评论道:“大部分的中国中产阶级属于技术精英人群,他们的务实和规范化的生活习惯使他们对艺术这样相对务虚的东西不感兴趣。另外,中国的中产阶级还是把物质目标订在房子车子股票上,从心理上还没有分配足够的财富照顾到欣赏艺术的这个精神层面。”
由此可见,消费艺术品所需要克服的障碍远远不是金钱的缺乏,而是心理上的认同。好在大批的小资茁壮成长,让艺术快速地摆脱“少数人的喃喃自语”,那些讲究生活品质、内心浪漫敏感的人在迫不及待地赴专卖店抢购上市新品的同时,也激动万分地寻觅自己心仪的一幅原创画、雕塑?无论是古典的还是当代的,艺术品因其禁得住玩味的美,让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它与我们精神和情感需求的贴近。有拍卖行的专家说,当代艺术市场升稳的原因,是人们变得富裕的年龄越来越轻,他们想购买自己同时代的作品。
买艺术品,不管是装饰
客厅的一幅画还是精致的限量版咖啡瓷器,都不再是为了“时髦”或“酷”的附庸风雅的名头。买回来的艺术品也不再像压箱底的珍宝一样是为了拿出来炫耀,而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抬眼看得到,抬手用得到,伴随我们一起度过难以忘记的生活岁月,与我们产生亲密的感情。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消费艺术品的时候,也投入了感情。如果它有增值,就更是难得。而股票、地产,没有与我们有更多的情感关联。
艺术体操消费市场的开发研究 篇8
1 艺术体操消费市场开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1.1 良好的政策环境
1995年10月我国政府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明确地提出了全民健身目标:“到2010年,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康体系,使体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国民体育与健康水平等重要指标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该文件的颁布为体育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支持,人们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积极性得到明显提高。
1.2 艺术体操消费市场开发的必要性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生存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普遍感到身心疲惫,环境的污染又使得各种新疾病不断出现,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危害。经常参与大众艺术体操活动不但能够消除疲惫释放压力,而且能够增进健康愉悦身心,提高自身免疫力。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人们逐渐开始关注自己的精神生活,注重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重视完善自己的形象。开发艺术体操消费市场,引导人们科学而规范的塑造自我良好气质和美好体型,显得十分重要。
2 艺术体操消费市场的现状分析
2.1 人才现状
从事艺术体操训练方面的专业运动员、教练极少,体育院校有少量艺术体操专选及选修班学生,毕业后除少数从事艺术体操方面的教学外,其他的不是改行教健美操就是教瑜伽,或者从事普通体育教学工作。一些少年体校艺术体操类学生毕业后要么做专业运动员要么改行,基本没人继续从事艺术体操工作。艺术体操的科研人员主要是针对专业队和专业运动员做研究,很少去研究大众艺术体操。体育院校培养出来的艺术体操专项学生,在大学时学习的是艺术体操的基本动作和通级用的几套操,最多再学习几套表演性质的接近竞技难度的大众艺术体操至于指导大众健身方面的编排及带操能力的培养则很少涉及。这种人才现状远远满足不了艺术体操市场的需求。
2.2 设施及设备情况
体育院校、市级以上的训练队有相关艺术体操学习和训练用场地和器材。学校(含各级学校)和群众体育设施中具有艺术体操健身器材的则很少,专门的艺体训练场地就更少了。传统的艺术体操器械是绳、圈、球、棒、带。这些器械特别是圈和带对场地以及练习者的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很难在大众健身场所及人群中普及。而徒手动作又与舞蹈很相似,会让部分学习者产生直接去练习舞蹈的想法,这必然导致艺术体操脱离大众健身市场。
2.3 体制组织及运作情况
在艺术体操的消费上,无论是政府政策方面,还是市场方面至今没有任何组织或相关运作,这方面至今还是个空白。
3 开发艺术体操消费市场的对策
1.确立发展目标与目标体系
目标是事物发展的方向,要研究艺术体操的发展对策,首先要制定其发展目标。根据我国当前健身市场发展现状和艺术体操的健身价值功能,结合发展理论确定艺术体操消费市场未来发展的总目标为:充分发挥艺术体操的健身、健心功能,丰富社会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等多元功能与作用,促使艺术体操发展成为21世纪全民健身运动的主流项目之一。
艺术体操消费市场发展的总目标是由一个完整的体系构成的,确定艺术体操消费市场发展的总目标必须从世界与中国、政治与经济、现状与发展、需要与可能等诸多方面分析和研究。艺术体操消费市场是一个多层次、多目标的体系,它包括系统要素目标和系统功能目标两大方面。前者包括管理制度、队伍建设、科技进步、经费保证、物资设施、信息网络、文化教育等子目标;后者包括政治功能、娱乐与健身、教育与经济等子目标。
2.加大宣传力度
现在很多人对什么是艺术体操,艺术体操究竟具有什么作用知之甚少,其结果就表现为需要健身的大众找不到具有良好健身功能的艺术体操,或者说具有良好健身功能的艺术体操不为大众所熟知。这就需要我们艺术体操工作者转变“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采取各种宣传手段,不拘于形式,使艺术体操不再因为高雅而曲高和寡。要让大众了解艺术体操,一方面可以采取让大家熟知喜爱的明星做代言宣传或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的现身宣传等方式,也可采取举办大众艺术体操比赛的方式来广泛宣传艺术体操的健身及塑造形体的作用,同时利用报刊、杂志、网络、影视、光碟等媒体做宣传,形成一个有效的宣传系统,使艺术体操“这坛酒”香气四溢。另一方面,还需创编出多种适合大众健身的艺术体操套路,培训出为大众健身服务的优秀教练员和指导员。
3. 实行消费群体目标定位,进行器械和套路创新
现在讲的艺术体操基本上指的都是狭义的艺术体操,是有严格比赛规则的竞技性质的艺术体操。即使是用于大众健身学习的艺术体操也是级别较低的竞技艺术体操,对学习者的素质和对器械的掌握,都有较高的要求。学习者从一个个独立的基本动作慢慢学起,学了很长时间还不知学的是什么,而气质的培养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两天就可以看到成效的。这样短期内既看不到成效又没有成就感,锻炼者将很快失去继续锻炼的兴趣。广义的艺术体操消费市场的对象为普通大众,消费群体的水平、层次、年龄各不相同,参加运动的动机也不相同。要针对她们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措施,授予不同的内容,套路和器械的选取要迎合大众进行创新,为艺术体操健身群体服务,摒弃竞技性质成分,加入大众性的元素,使之真正为大众消费群体所接受。
4.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要实现艺术体操消费市场未来发展的总目标,就必须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方面得到充分的保障。首先,要建立一个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和教练员等专业人员其次在财力上要使国家投入社会力量和资金的自我循环结合起来。最后,在器材设施方面还要加大国家和社区基础建设,根据艺术体操健身群体的需要解决好器材的创新问题,使之适合于当今的健身场所,满足大众的需要。各地政府要重视艺术体操消费市场的开发,在组织领导、人力、物力、方针政策上给予支持,对那些在大众艺术体操消费市场开发方面有一定贡献的人给予适当奖励,定期举办适合不同层次,不同年龄阶段的大众艺术体操比赛,使艺术体操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全民健身方式。
4 结论
在健身意识不断强化、健身消费市场日益活跃的今天,艺术体操之所以脱离大众,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墨守成规,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怎样满足艺术体操消费市场的需求,为消费市场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这都需要艺术体操工作者们进行观念﹑理论和实践三个方面的创新。开发出适合大众需要,能够满足艺术体操消费市场健身需求的有形及无形的大众健身产品,为艺术体操的消费市场开拓出广阔的天地,只有这样才能使艺术体操走向产业市场,成为21世纪全民健身的主流项目之一。
摘要:本文尝试运用创新思维,与时俱进,全面开发艺术体操消费市场,并由现状分析入手,提出了开发艺术体操消费市场的四条对策。
关键词:艺术体操,市场,开发
参考文献
[1]曾晓琼.大学艺术体操与健美操教学的比较[J].体育学刊,2005,(9).
[2]冯百跃.从古典芭蕾舞审美观中诠释艺术体操运动的发展[J].体育科学,2007,(6).
[3]孟宪君.大众流行健身项目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4]鲍明晓.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2.
[5]郭庆秋.大众艺术体操的社会化价值取向[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6).
[6]汪敏,高静.社会学视角下对艺术体操文化传承的教育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9,(6).
[7]黄波,等.论中国艺术体操软化发展趋势与可持续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2).
消费艺术 篇9
艺术品的种类繁多, 以艺术的时空特性将其粗略地分三类来诠释:1.“物质艺术”, 2.“信号艺术”, 3.“表演艺术”。各类艺术在观赏者面前开显的方式, 以及观赏者在观赏过程中的自主性程度, 每种艺术基于其不同的存在形态, 都造成了各种艺品在取得上的不同难易度, 进而构成不同的社会分布和市场规模。真正的艺术“消费”不是购买行为, 不是用钱去取得它的独占使用权, 而是用自己的感官、知识和情意, 去感受、理解、体会它——也就是心灵层次的“占有” (appropriate) 。在人际关系复杂的社会里, 艺术的消费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向内”基于自己真正的喜好而进行的, 另一个是“向外”搞给外人看的, 让观众对自己产生特定印象, 以维持或改变、甚至创造自己的社会位置。艺术是人们用来形塑、标记身份或地位的媒介。
在专业分工的现代社会,任何特定的财货劳务,都是由一小群人专事生产提供,其他无数人则以消费者的身分购买使用。艺术也不例外,大家从小都学过画画唱歌,但长大后很少人会以此为业,只是设法取得他人做好的具有“专业”水平的成品,来欣赏玩味。那么,对广大消费者而言,艺术是如何存在着?我们又是如何与它发生关系呢?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以“美感”为诉求的事物或活动,为人类的生活提供色彩、情感和意义。从博物馆和音乐厅里的古董,到人们身上穿戴的流行时尚,只要它的生产与消费能够在精致和创意上追求卓越,我就视之为广义的“艺术”。今天咱们就来搞个“消费观点的比较美学”,以消费者的视角来探究:艺术的存在形式与社会分布、艺术品和审美经验的本质与意义、我们如何在种种社会机制下消费艺术……等等。我试以现象学、诠释学、社会心理学等知识,提出一套分析架构和初步论点,比较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差异,由此而对各种艺术的不同本质作更彻底了解,供读者参考延伸。
一、存在形态
艺术品的种类繁多,有些以“对象”、有些以“表演”的形式存在,而在印刷与数字科技的时代,任何东西都可透过特定“载体” (纸本或电波) 而大量再现或复制。我以艺术的时空特性将其粗略地分三类来诠释,并举例说明。
1.“物质艺术”,这种艺术品是固定不变的物质状态,占有三度空间且具有质量。一般而言,一经创作者完成,便是最终成品。如绘画、雕刻、建筑、精品、服饰等。它们的形象可经由摄像来捕捉和再现,但如此便失去其三度空间的特性,呈现的只是“影像”而非“本体”,无法触摸、感受其质地和重量。
2.“信号艺术”,以符号模组的形式存在,观赏重点不在物质质料或特性,而是符号背后的指涉或意念;例如文学 (以及下文“表演艺术”的中间产品) ,可透过印刷或电子等二度空间载体大量复制,而毫不改变其内容与完足性。
3.“表演艺术”,创作者设计出一套理型或程序,作为中间产品,再由表演者加以解码并展现为最终样态,例如音乐和戏剧 (其中间产品为乐谱和剧本) ;它无法永恒地存在于时空中,每次演出后便宣告消失,等候下次再演,即使以数字信号储存,也仍是如此。
各类艺术在观赏者面前开显的方式,以及观赏者在观赏过程中的自主性程度,也不尽相同。物质艺术的本体,乃完完全全地展现于空间中,任由观赏者以任何方式和程序来端详抚弄;并且它在时间中恒常存在而不消失,观赏者可在任何时候去找它,停留多久多短都无所谓。相对的,信号艺术和表演艺术是以“线性序列”的方式,从隐没的未知开始,在时间与意识的流动中逐渐敞亮开来。例如小说的文字 (或音乐的音符) ,观赏者须以它自身所规定的进程去赏析,一个字一个字顺着读下去,不可跳跃不可逆转。在文学的部分,读者还可以自己决定读的快慢,而音乐 (和戏剧) 就不行了,它的进行、速度和长度都由乐谱和演奏家所垄断。小说读不懂可以停下来,音乐听不懂的话,听者却作不了主,它还是继续演下去,它完全掌握、占有了听众的时间,要求听众的意识向它臣服,不可逃脱。音乐是真正建立于“人类意识在时间上的连绵流动”的艺术,说它是“时间的艺术”还不够彻底,而应称为“意识流的艺术”。一首乐曲的完整性,必须整首连续演奏完毕方可达成,一旦开始就不能停;打断一首交响曲,就和打断电玩游戏一样突兀和无礼,会对听众原本连绵不绝、献身于音乐时间之河的意识流造成重大损害。
二、拥有与分配
在以“私有财产权”为根本原理所构成的物权秩序中,消费者如何取得艺术品并进行赏析呢?每种艺术基于其不同的存在形态,乃至这背后的物质与经济基础 (物料、人力、工具、技术等) ,而各自具有不同的 (1) “可复制性”或“稀有性”; (2) 单位商品 (一幅画、一本书、一张唱片) 的平均价位。这些都造成了各种艺品在取得上的不同难易度,进而构成不同的社会分布和市场规模。
物质艺术”艺术品,创作者 (或品牌) 的声望与作品的美学价值一旦获得认可,就保证了该作品有一定水平的价位,从数千到上亿都有,而且“真品”无法大量复制大量流通。所以,高档的绘画、雕刻、精品、服饰等,例如毕加索、张大千、百达翡丽、路易威登……几乎成为中上阶层的专利。这些消费者有的是真心的鉴赏家,有的是装高级或赶时髦的阔佬,有的是投资炒作者。反过来说,生产者也是以这些人为目标客群进行创作的。当然,博物馆或展览会是很好的公开展示通道,但是观赏者不能把艺品带回家慢慢看;况且,博物馆背后的国家公权力,远远不能买断“以私人交易为基础的艺品市场”以便让艺品被大众看到。我们穷学生可以退而求其次,收集画册、复制画、型录或数字档案,缺点是丧失了“真品”的各种三度空间细节,包括质料、体积、笔触、做工等。如果不是特别要求,能透过这些代用品了解艺术品的大意也就足够了。不过,高档货不可得,收入普普的中间阶层还是可以购买万元级以内的中档货,例如小牌画家的画、不知真假的骨董、小型琉璃作品、名牌仿冒品……
相较于物质艺术,下面几种艺术,可以大量复制和流通,其取得大师作品所需的经济门坎就低得多了。在信号艺术的领域,文字或音符作为符号,它本身的形状并不是审美焦点 (书法除外) ,也不是创作者投注意念的部分;重点是要掌握符号所指涉的事物与意念,所以该类作品可利用印刷业的通用字体大量复制,以低廉单价大量流通,艺术家只向出版商或委托人收取版权费。一部托尔斯泰的小说,不管以多烂的纸多小的字印出、以多便宜的价格卖出,它还是百分之百的托尔斯泰。从而,文学和乐谱,似乎是“能以最低成本完整再现作品”的艺术门类,也成为穷学生最容易接触的文化库藏。例外的是,文学家和音乐家的“手稿”,是采用物质艺术的逻辑,以天价计算的,但这部分只能视为学者和阔佬的特殊需求,而非一般读者的需求。
至于表演艺术,分成现场演出和数位商品两块。现场演出的价位视表演者的行情而定,而由于国家补贴、企业赞助、观众集体分摊……等因素,一般不会太贵,从百元到数千元不等。但表演就只在一时一地举行一次,无法扩散和保存,并且演出地点有城乡差距。数位商品的单位价格较文学稍高,市场流通度稍低,适合学生少量多次长期购买,慢慢建立自己的馆藏。不过,“同样价格”的书本和音乐唱片,观赏者把它欣赏完一次所需的时间,后者较短,而且可以边听边做其他的事,因而能以较少的时间成本,多次聆听而达到熟悉化 (例如说,一张80元的原版唱片,大约一小时就听完了;但一本80元的书可是非常厚的,得看很久) 。数位商品还有个变因就是“质量”问题,如果听众要求“高传真”,就必须购置专业的播放器材,价格从数万到百万不等,是比较难搞的部分。最后,晚近非法盗版和网络下载的趋势,打乱了文学和表演艺术的市场秩序,可促成“文化普及化”的效果。它是否或如何在多大程度上损害了创作者和出版商的权益,以及整体艺文界的未来命脉,还有待评估检讨。
上述的讨论都偏重在消费者如何取得艺术品方面。但是还有一项大宗的消费,那就是“学习如何创作或表演”,例如学画、学书法、学乐器等。在专业艺术家之外,一般人 (年轻学子、社会人士、家庭主妇、退休老人……) 多少还是有业余创作的需求。学员可以真正以自己的精神和身体,去构思、主导和执行一份创作,其所能获得的成就感和主体感自不待言。学习成果如何,随缘就好,但重点是,透过这个过程,学员对该类艺术的观念和技术有了基本认识,进而懂得去欣赏别人的、大师的作品。亦即,创作或表演的经验,使他有更好的知识和敏感度去进行消费、鉴赏。不过,要学这些东西,也是得长期定量投资,尤其是要购置一定质量的器材 (画具、乐器等) ,更是不小的开销。
三、鉴赏的内涵和意义
艺术品的使用方式和使用场合有很多可能性,包括宗教仪式、炫耀身份、政治宣传 (例如爱国歌曲) 、示威抗议 (例如美国上世纪60年代的反战潮) ……等千奇百怪。本节要谈的“鉴赏”,是将艺术视为具有内在自主性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与消费模式。在此,艺术品和作者本身就是被凝视、评论的重点,而不是任何外务的手段。
艺术品不是光买回家就好了,还要会欣赏才行。这里我要强调,真正的艺术“消费”不是购买行为,不是用钱去取得它的独占使用权,而是用自己的感官、知识和情意,去感受、理解、体会它——也就是心灵层次的“占有” (appropriate) 。
那么,到底要鉴赏些什么呢?每种艺术都有其独特的内在构造和承载意涵,可归纳出不同的重点。我大致指出两个范畴,其一是“感官表象”,即艺术品的物理特征或结构,作为赏析的直接对象;其二是“叙事性”或“戏剧性”,即艺术品传达了某种话语、故事和精神张力,这较适合在具有流动性的艺术中发挥。在这组范畴下 (读者可举一反三) ,观赏者就要去赏析和批评:创作者使用了哪些形式和技术、表现了什么内容或意念、达到了何种精致性或深刻性。在观赏过程中,除了要有敏锐的感知,对于艺术史和创作理论的基本知识,也是必要的。
在物质艺术的方面,感官表象是首要项目。绘画要看色彩、构图、笔触;珠宝要看纯度、成色、研磨;钟表要看机芯、动力、准确度;精品和服饰则要看质料、设计和做工 (这些名目只是随便列举,有的是普遍通用的) 。这些特征的意涵有两个层次,其一是艺术品之物理外观或构造的“精致性”,反映了创作者的完美技术和认真态度;其二是艺术品的设计或造型,可以表现各种 (1) 具体事物——例如画中景物、 (2) 抽象构造——例如宝石形状、 (3) 象征符码——例如心型、十字型——随不同的艺术形式和个别作品而有不同的侧重。观赏者在这林林总总的感官内涵中,体验到特定“意象”、“意境”或“情意”,进而获得“美感”或“价值感”,认定艺术品为可欲、可赞赏而值得追寻的对象。
至于叙事性的部分,对物质艺术来说比较隐晦,因为上述提到的表征或意象,都比较单一、片段,不成文章。例如,很多绘画都有特定的叙事性,尤其以神话或历史为题材的作品;不过它是把叙事凝结在静止画面中,必须由观赏者径自去解读、想象它的动态与时空脉络,才能把片段的意象拉开成完整、连贯的叙事。
再就是信号艺术。例如文学,它固然是以叙事性为主,考究的是文体、主旨、修辞、铺陈……等项目。但是,像声韵、排比、对偶之类的玩意,就是把文字当作感官对象来使用,也是带有感官意味的设计。至于表演艺术,感官表象仍是重点,例如音乐的音色、节奏、和声;戏剧的舞台、服装、灯光等。不过,这些表象和动作所承载的叙事性和戏剧性,是更为重要的灵魂。以音乐而言,它不只是一坨声音轮番响出,而是像说话有特定的文法、语气和神态一样,有它的节奏、旋律和音色。音乐就是用声音来说话,是一种独特的语言,不管是纯理性的演绎还是带感情的倾诉;更不用说“标题音乐”还真的指涉到外界的具体事物。
文学和表演艺术在表达世间事务和感情的方面,具有无限的包容力和潜力。语言文字就不用说了,它本来就是人类组成社会,集体地认识和建构这个世界的最有力也最常用的符号系统。至于音乐,也可以用来模仿外界事物的样貌或声响 (例如大黄蜂) ,但它本身独有的语法逻辑,在表达或引发特定的心理情状,以及在集会、仪式中带动社群意识等方面,更具有不可思议的强大作用。只要创作者有能力,文学和表演艺术可以容纳极大的信息量,诉说着诉说不完的故事,发泄着发泄不完的情绪。而它们的线性序列构造,则令观赏者可以在观赏的时间中,经历到鲜活而连绵的动态、起伏、转折,一场灵魂的旅程与历险。相较于物质艺术,它们在叙事和动态上的优势也使其更有能力去表达哲思的、辨证的、批判的和戏剧性的内涵。
以上的重点,还要放在“比较”的脉络来搞。每一件作品都只是艺术的总体“体系”中的一个小单元。它们在历史与社群的共业中,和其他的无数作品各有异同而相互关联,缔结为一巨大的体系、网络。就像宇宙中的星系一样,星星各处于不同位置,以重力维持了或远或近的相对距离。所以,艺术欣赏从来不是只欣赏一件作品,而是在多件作品、不同作者的作品、不同地区时代的作品,乃至该类艺术的历史流变与创作理论中,欣赏者经由漫长的投资和奉献,往来穿梭,相互比较,对它们总体的共性或趋势,以及个别的殊异与创意,进行逐步的、深化的了解,此即为“诠释的循环” (hermeneutic circle) 。
在理想的层面上,艺术的欣赏不是轻松随便的,而是知识上和情意上的高度淬炼与漫长追寻。欣赏必须以准学术的认真态度做很多功课,考察创作者的背景和意图,试着同情地理解和评论它;但这种理解不在于完完全全求得作者“原意”——这不可能办到,而是以你自己的生命,同艺术文本、同作者的故事相对话,而激荡出“艺术对你自己的意义”。一旦频率相合,你会得到莫大的启发,涌现丰沛的思绪和快感,甚至进入准宗教的心念境界。艺术是以“美感”——与科学和哲学互补——为诉求的涵养和修行,在创造与欣赏的对话、意识与作品的对话中,面对生命、体验生命一样……真有这么严重吗?这是理想的状况,尽力而为但不可强求。在现代人忙碌的工作和学业之余,艺术欣赏还是以调剂、娱乐为前导,有缘再循序渐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在实际上,不管做多少功课和修为,人还是会有主观偏好的。没有人会喜欢全世界所有的东西,一定是有所喜有所恶,有所感兴趣有所不感兴趣,在本文中我称之为“品味”,它构成个人或团体的美学价值与自我认同。这个作用,下文继续说明。
四、艺术消费的社会心理
上述谈的鉴赏,并不是个人处在真空中闭门造车,而是在社会的土壤里所孕育。本节我以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将艺术视为个人和社会的中介,进一步检视艺术消费的本质。
人和人之间要能凝聚起来,一个方式是透过共通的嗜好或话题,借由这些“次文化”来缔结同侪小圈圈。在团体的集会中,参与者们相互分享、交流关于特定事物的心得,无形中认同彼此作为“同一圈的人”,产生了社群的情感连带;这同时也丰富、强化了个体的自我认同、自我意象和归属感,他不再是孤单的一个人而获得了团体的精神加持,他的灵魂彷佛变大变强了。如此,在次文化 (艺术就是其中一种) 的“中介”下,社会不致化为散沙而能以小团体为单位串联、缔结起来,而个人也得以在小团体的土壤中获得养分,成长、茁壮。
嗜好可以把人们聚起来,当然也会把人们区分开来。在小聚会的交谈中,插不上话或是意见不合的人,自然就感到被排挤或不属于该团体。具有不同嗜好的人,就各自组成了不同的社群或社团。另方面,个体的阶级、教育、职业等客观背景,也会影响他的嗜好或品味;而这些品味自身也构成一套分类指标,例如“贵妇”、“宅男”、“雅癖”等词便是用来指称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品味倾向的。这种种的区分并不都是中性的,社会上存在着众多互不兼容的美学价值,褒扬某种品味而贬抑另一种。
在人际关系复杂的社会里,艺术的消费很难是自己的事,而经常要受外人观看和评论。“外人”包括随机经过的路人,以及自己所从属、或是有所互动,但与艺术兴趣无关的人群,例如亲戚、同学、同事等。这些外人都会注意你的穿著、谈吐和嗜好,然后去推测你的品味乃至背后的人格或个性,甚至阶级、教育背景,进而把你界定成某个“种类”的人,判断他和你之间的相对关系与适合的互动方式。反过来说,在社会压力下,个人也会试着在某种程度上,透过甘愿或不甘愿的伪装与表演,去迎合他人或自我拉抬,以维持自己不被排拒而能分享该团体的利益。当然,也存在着相反的事情,也就是标新立异、反叛既有风俗的尝试,这要有很坚定的信念与很大的胆识,承担被排挤、打压的风险。所以,艺术的消费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向内”基于自己真正的喜好而进行的,只有自己和同好小圈圈 (如果有的话) 能理解;另一个是“向外”搞给外人看的,让观众对自己产生特定印象,以维持或改变、甚至创造自己的社会位置。两者或有所重迭,或可互相变换,因人因时而异。在此,艺术是人们用来形塑、标记身份或地位的媒介。
那么,在这些社会心理机制下,人如何透过艺术来丰富或演示自我呢?下面再按照不同的艺术形式,去看看,消费者如何进行向内和向外的艺术消费,而价格的因素又会产生什么影响。
关于“物质艺术”的部分,我分三类来谈。其一,与消费者的身体有关的艺术品,如服饰、皮包、珠宝等对象,由主人在适当场合穿戴出去给特定观众 (亲友、同事、路人或媒体) 看;如果怕招摇,也可以纯收藏保值用。在使用时,必须注意对象与主人身体外观 (脸蛋、身材、肤色等) 的搭配,以及不同对象之间的搭配,以及当时的“流行时尚”。各项对象本身的特性,以及搭配的成果,就是主人品味的展现,必须接受观赏者的指指点点。其二,本身作为展览品的艺术,如绘画、雕刻、挂毯等,由私人布置在家中或办公室中,企业主放在公司大厅中,餐厅老板放在店里,或是怕被偷而藏在保险柜中……不一而足。主人视不同的情境与场合,或是给自己和亲信看,或是让特定的外人 (同事、客户、竞争者) 来看。如果是要放在显眼位置给人看的艺术品,题材就不能太夸张或前卫 (除非故意吓人) ,并且要考虑它和房间格局与装潢的搭配性。在以上这两种消费中,主人以物质艺术品来装点自己的身体或居所,创造了一套关于他的“自我”的形象——不管是真心的自我还是糊弄的自我;并且接受观赏者的评价,结果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主人自己或观者当然可以对艺术品本身的设计和搭配,进行纯粹的鉴赏,就如上一节所谈的;但是,如果是高档高价品,那么,对艺术品的购买本身,先天就具有展示财富的意味。其次,高价艺术品的馈赠 (送钻戒、聘礼、房屋等) ,也意味着赠予人而试图和受赠者建立不寻常的社会关系。借着物质艺术的购买与展示,以艺品的价格或片面声望,来向外人证明、拉抬自己的形象或地位,这就叫做“炫耀性消费” (容后再谈) 。
第三类是公共艺术,包括建筑、雕塑、桥梁、公园、纪念碑乃至整体的都市规划等。主导者可以是国家、大企业、建筑商或任何有能力创造公共景观的人们。它的逻辑其实和前两类的个人消费差不多,只是规模和内容有所不同罢了。以国家为例,它可以透过这类公共艺术,对本国民或外国人宣示国家权力、建构国家形象、塑造历史记忆、树立象征图腾……等等。
接下来是文学和表演艺术。它们本身就是无形体的、或稍纵即逝的东西,即使是载体商品 (书、唱片、在线档案) 也不像物质艺术那样能立即、直接且经常地显现给别人看到。你即使和一个人相处很长时间,例如同学、同事的关系,也未必能得知他这方面的品味,除非一起去唱歌。流行音乐和KTV文化是很强势、很能展布社会压力的次文化,但是我推测,由于单位不景气、超时工作普遍,一般人找这种乐子的频率并不高,而多集中在学生族群。因此,这两类艺术的喜好就比较能保持在个人的、内省的、灵性的层次,由个人自己或小团体的特殊品味和价值观所驱使,少受外人影响。这个“小团体”,例如社团、乐团、网友等,其职能和成员关系可以透过读书会、借唱片、玩乐器、交换心得、网络评论等各种方式来进行。当然,在志趣相近的小团体中培养审美经验,一定也存在压力和焦虑感,但这是由自己所认同的价值或社群归属感所引发的“见贤思齐”的进取心或妒羡感,而不是为了迎合、糊弄外人而做自己未必喜欢的事。例如,看到朋友兴高采烈地谈论自己没看过的小说,而去找来看;看到杂志或网络上的大乐评家以生花妙笔吹捧某大师多好多好,自己却听不出类似的感觉,因而怀疑自己没有慧根或音响太烂;练琴的时候,忍着百般挫折和辛苦,设法遵循老师的严格指导,去揣摩那不可企及的美妙音色;看到大师或同侪的卓越表现,也想自己搞个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即使是独自一人的鉴赏和研究过程,仍不乏类似的心理机制。举个经常发生的现象为例——一个人曾经无法了解某个音乐段落的旋律或声响,没有特殊感觉甚或感到刺耳或不耐;过了一段漫长时间,他对乐理、乐器、音乐语法的认识有所进步后,突然一切豁然开朗了,原本觉得呕哑嘲的声音,现在已经能领悟它的合理性与表达的意念。这不只是对作品的体会有了进步,还意味着自己与大师的距离更近了一点,终于能听懂大天神的圣谕,Parsifal终于能感应Amfortas的痛苦。这就是“登堂入室”的幻觉,想象自己成为大师和爱乐人集团的一分子,说着彼此能互相了解的语言。
在价格所造成的影响上,文学由于价格低流通率高,不容易透过价格来彰显主人的社会地位。进而,以文学消费所建立起来的自我认同或社会观感 (他人对自己的观感) ,多聚焦在个人的人格、个性层面,以及教育、文化涵养,而较少关联到金钱财富。音乐的领域比较复杂,唱片和乐谱的部分还算ok,但像天价音乐会、高档音响、送小孩学琴等情事,的确有可能沦为“炫耀性消费”。炫耀性消费的原理是,具有良好财力的中上阶层,透过他所购买的艺术品的价格,或是艺术品的半真半炒作的社会声望,来 (向外或向内) 证明自己的成就,或是塑造一个与自己的财富相称的“生活质量”;相对的,旁观者也会以这个逻辑来评价他,而对其财富或“生活质量”萌生妒羡。这种模式的存在,干扰了对艺术品本身美感价值的欣赏。艺术的名牌精品或高级音响,其能成为高档,一定都有极佳质量与内涵。要欣赏这个内涵,必须长期去学习和研究它,用自己的心灵和感情去接触它。消费者和旁观者若只单单关注到购买行为,关注到价格、牌子,或片面的美观性、时尚感,那根本就忽略了、掩盖了艺术品的真正价值,也就是生产者在质料、设计、做工上所投注的心念、技术和态度。购买行为根本就不能证明消费者是否真心喜爱和了解艺术品。甚至,艺品商和炫耀者所堆栈出来的高贵形象,也会使资源较差的旁观者望之却步,错失了真正认识艺术品美感的机会。低价的艺术品形式,当然也会有人偶尔买一两本莎士比亚来装高级,但如果是堆了一书架的文学书 (或唱片) ,那他即使不是每本都很熟,也必定是个真心爱书的人了,因为成堆的书 (相较于LV或Benz) 对一般人而言并没多大的炫耀能力。
五、小结
基于笔者本阶段的能力限制,讨论必须在此暂停。坊间和学界关于美学的论述汗牛充栋,许多细节再细谈下去,是没完没了的。本文只特别就笔者对不同艺术形式之间异同性的想法,以粗浅的哲学和社会学知识,提出一套参考架构,供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延伸想象或批评修正。
这里先对本文的讨论范围作一回顾。首先它是从消费者或观赏者的角度出发,去凝视、思考艺术的本质;至于生产者的部门,那又是一段截然不同的故事了。生产者的生产经验、在何种制度底下工作、如何继承前人典范又自我创新、如何穿梭于创意和形式、如何应付市场又保持自主性、文化工业的操纵和定价……等因素,在在都影响了艺术创作的过程和精神内涵。
其次在艺术的种类方面,本文的举例也还不够丰富,有待未来的延伸补充。我的原意是尽可能包罗多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以对我们生活周遭的美感经验作出更多元、更全面的解析和比较,从而对每一样艺术的特色,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都有更丰富、更清楚的认识。我这里再多举些例子作为未来的讨论选项——“平面性的物质艺术”如漫画和摄影,可由印刷和数位方式完全复制、大量流通,而漫画除了视觉感官之外更多了丰富的叙事性。“与身体有关的艺术”如化妆、发型、香水等,其现象学特征为何;另一个有趣问题是,这类以个人身体为美感中心的装扮艺术,同展览品艺术相比较,其与消费者的身体、心灵的关系有何不同。“饮食”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领域,以后吃东西的时候要想想看自己是怎么吃的。最后,“公共艺术”我在这里很少谈,而太偏重私人消费品,以后也应多注意。
甚至,这个架构还可以进一步扩充到非艺术领域 (一般不被称为艺术的事物) ,例如体育 (可以同表演艺术相比较) 、学术、科技、宗教等。透过层层的扩充,直到差异性太大而无法比较为止。这个提案当然很大,但其实不一定全部都要写出来,我们平常在自己心里,就尝试以这套理论架构去注视、感受周遭事物,进而对生命中各个不同的小部分有更细致、更条理的认识和体会,这样就很好了。
除了艺术种类的问题,本文在讨论层次上也有所限制。我没有特别区分“精致艺术”和“流行艺术”,因为各种艺术形式,从绘画、文学到音乐,都有精粗雅俗之分,这是普遍现象,但在我的比较架构下不是很需要特别去提;甚至,我相信即使是流行艺术,也还是注重一定程度的专业性和精致性,应该予以肯定和尊重。其次我没有区分“应用艺术”和“纯粹艺术”,也可能是个缺失;每种艺术多少都含有应用和纯粹的二元性,只是比例随个别艺术品而有所不同。不过某些艺术形式,基于其用途和客群需求,在设计和生产时必须得重视应用、装饰、炫耀的考虑,例如珠宝和服饰;那么,它的炫耀性和纯粹鉴赏性,这两种视角是如何并存的,我们就还要多琢磨。最后在艺术的社会层面,我很少谈国家、学院、教育、文化工业等机构对艺术消费的影响,这个较偏向社会学议题,在本文的“美学”基调下是稍嫌难以着力,请读者自行在脑海中补充。
浅谈艺术设计和消费观念的关系 篇10
关键词:艺术设计,消费观,消费主义设计
一、引言
自从进入到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 人类的消费观念开始了跨越性发展, 与此同时, 艺术设计也进入了迅猛发展的黄金期。在这个时候, 消费与设计开始了理论性的结合, 这就导致“消费主义设计”理论的产生。这个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之后, 由美国著名广告人卡尔金斯在《失聪的广告巨人》中提出的“消费者工程学”而逐渐形成的消费理念, 其根本要求就是“促进浪费, 创造浪费”, 突出特点就在于“消费主义”。自此以后, 这一理论就是席卷世界各国, 一直影响到今天, 如今的艺术设计就是以该理论和理念来指导的。
二、现代艺术设计关于消费上的理论
所谓艺术设计, 就是以艺术化的形式来将规划我们的日常生活所需, 同时也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表现出来。不仅具有一定的使用功能, 也符合人类追求美丽的审美功能。所以说, 艺术设计是人类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创造性和实践性活动。它体现了人类对生活高品质的要求, 是现代物质文明发展的结果。
根据郭青春在《艺术概论》中的概述, 艺术设计从学科上分为平面设计、广告设计、网页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版式设计等, 从专业上可以分为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染织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广告艺术设计、陶瓷艺术设计等。
作为引领时尚的前沿设计, 现代艺术设计在设计当中引领了消费者的消费观念, 积极调动人们的消费热情, 促进消费, 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 这是“消费主义设计”理论下的产物。为了促进企业的销售业绩, 提高其经济效益, 大部分企业追求产品设计更新, 通过产品的视觉效果调动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引导消费者的消费方向, 这就是现代艺术设计与消费主义的完美结合, 从根本上刺激消费, 提升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这一理论本来一开始在二战前后的美国工业设计中兴起, 其中代表观点还有厄尔的“有计划设计废止制”, 还影响到其他艺术设计领域。面对现在甚嚣尘上的各种产品的消费形式, 作为艺术设计者, 我们应该与新形势下的消费理念相结合, 通过艺术设计的形式正确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观念。
三、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
消费是跟生产、分配、交换一起都是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 消费是市场形成的重要因素, 是现代市场经济形成、发展和繁荣的基础, 所以, 现代社会的人类在传统上倡导积极消费, 正是因为消费水平的提高, 人类物质水平逐渐提高。那么, 现代的消费观念以积极消费为基础, 有着稳定的消费环境和社会消费心理, 可分为感性消费和理性消费, 以及适度消费和超前消费。
现代社会对人类的消费要求是适度、理性的消费, 但是实际上人类的消费观还是深受社会环境、经济水平、心理素质和文化观念等方面的影响。从消费观的演变史来看, 消费观是从理性消费、感觉消费, 发展到感性消费的, 一直以来, 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着人类积极消费、超前消费, 但是如今却导致了过度消费, 致使人类对资源的耗费大大超过自然的承受力, 现在有识之士都在呼吁建立一个积极的、适度的、健康的消费观。
四、艺术设计和消费观的互相影响
无论是感性消费还是理性消费, 无论是适度消费还是超前消费, 人类消费的目的都是要满足自身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 而这一切都是设计者进行艺术的责任。那么艺术设计对人类的现代消费观念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如前所述, 从美国工业设计所引起的“消费主义设计”无疑对人类的现代消费观念有着重大的影响。公司企业为了实现利润的扩大化和出于生存竞争的需要, 对产品的设计花样不断更新, 更重要的是给人们一种暗示, 那就是只有更多的消费, 才能满足自身的欲望。这实际上是在纵容人们的欲望, 永远不会满足所购买的物品, 因为公司所设计的产品永远都在变化, 人们沉醉在艺术设计的美轮美奂之中。为了争夺消费者的眼球, 不断创立新品牌, 尽管它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但在另一方面是在纵容人们无休无止的欲望, 为了满足人们的欲望, 设计者在原料的采用和设计中是不计自然成本和社会成本的。所以, 为了减弱这种消费欲望, 艺术设计者应该改变原来的以“消费主义”为主的“消费主义设计”理论, 把设计方向转向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实现设计的实用和审美功能的密切结合, 不偏向任何一方, 这样就可以顺利引导人类的消费观向科学、健康、积极方向转变。这才是艺术设计应该散发出的影响力。
艺术设计是追求个性、时尚、前卫, 对人类的价值观、审美观都起到导向的作用, 而这种导向作用对人们消费观念的树立是有着一定的影响力的。人们为了追求完美, 追逐新奇事物, 所以对艺术设计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消费观也会反过来影响艺术设计的创新, 人们对美的不同理解和喜爱程度的不同, 对艺术设计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所以才有现如今斑斓多彩的商品出现。人们对产品的花样、形式的不断喜新厌旧, 促使了设计者大胆创新, 乐此不疲地追求设计的不重样。随着人们消费观的发展, 人们对艺术设计的要求也会随之发展, 竞争的激烈程度, 再再促进艺术设计领域的延伸和扩展。
总而言之, 艺术设计对消费观有着引导的作用, 反过来, 消费观的发展也在促进了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它们二者的关系是互为影响, 互相制约的。
五、结语
艺术设计作为一个艺术门类, 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 它广泛地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乃至我们的消费观念;同时, 人们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 也刺激着艺术设计的创新。二者有着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李天白.《“消费主义设计”的困境与出路》[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 30 (2) :120.
[2]于伊华秦岁明.现代消费观念下商品包装设计的特征[J].艺术探索.2007.4:2
[3]赵琛.现代广告设计.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4]陆家桂.《设计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140页.
[5]芦影.平面设计艺术.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134~135
艺术品消费时代还有多远 篇11
20岁了的中国艺术品市场,是否已经值得信赖?已经在承担社会责任?是否在传递和弘扬中国文化的正能量?经过20年时间对艺术品市场的夯实,我们是否迎来了或者将要迎来消费时代?我们距离理想的艺术品消费时代还有多远?当前处在一个怎样的位置,还存在哪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2013年12月20日下午,由本刊和芷兰雅集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艺术品市场高峰论坛”,邀请到了中国嘉德董事副总裁寇勤、北京荣宝总经理刘尚勇、收藏家刘文杰、明清家具鉴赏鉴定专家周默、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副会长一西平措、《新民晚报》艺术评论主编林明杰、中央财经大学法律学院副院长刘双舟,在著名主持人姚长盛主持下,对这些话题进行了研讨。论坛得中国嘉德、北京荣宝拍卖公司协助,获北京拍卖行业协会支持。
收藏→投资→消费,艺术品消费时代来了吗
艺术品市场是否已经进入消费时代?寇勤认为,现在应该说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多元的时代,但更多人关注的是投资、收藏,还很难用“亿元”或者是“消费”来概括。
拍卖市场二十年来经历了一个曲线向上的过程,艺术品两极分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下一步靠继续拔高那些亿元作品,还是推出更多亿元作品?还是更广泛地从战略上来鼓励和扶持有品位的艺术消费。“消费”一定要有一个量的限制,艺术品消费中量力而行的情况比较多,既然是消费,不会举债一百万元消费一张画,这种可能性很小。由于消费对象的限制、相对价格低的板块属于市场上比较初级的一块。中国嘉德2013年拍卖成交额60多亿元,看起来轰轰烈烈,几千万元的拍品很打眼,但从统计数据看,单价十万元以下的拍品约占总成交额的70%以上,这还是将邮品、钱币排除在外。“我个人不赞成艺术品消费时代的提法,但是赞成朝这个方向去努力,让更多人在好的艺术教育氛围当中熟悉艺术、了解艺术,在艺术消费、鉴赏面前人人平等。”
刘文杰指出,因中国社会处于飞速发展的时代,才有文化消费时代。文化消费倚仗的是经济发展,没有经济发展就没有文化消费。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人的灵魂。一个民族、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灵魂。消费文化,首先消费的是文化,提升自己的境界;其次增加文化消费者的物质财富。文化消费必将成为一个有品位、能品味人生的人的主流消费,也是人生的最高消费。现在近现代书画热是中国书画收藏的第五次高潮,由于参与人数是历史上的N倍,资金量也是历史上的N倍,所以中国书画和文化消费真正进入到消费时代,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标志着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更加成熟,这就是消费时代的重要特点。
刘尚勇将艺术品市场的文化消费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是物质消费,如家具偏于物质性;第二是文化能量的消费,这是文化观的消费,如对明式家具的推崇就偏重于文化品位。“我们应倡导更高级的精神消费,而很多人的艺术品投资注重物质层面”。有段时间,购藏书画者热捧《石渠宝笈》著录作品,以致不论良莠,动辄上亿元。其实,帝王收藏并未囊括天下精品,而这些遗珠目前市价并不高。“这说明收藏市场上,人们对财富认定较清楚,若从消费角度考虑,就要找文化能量高的作品消费。”
周默不认同艺术消费或文化消费之说。“文化有很多是不能量化,也不能作为产业来对待的。很多人买古典家具一是炫富,二是为赚钱。春(季)买秋(季)卖是不是消费?市场上的古典家具应多是商品、日常使用品。很多人往往看家具的年代、材质,从紫檀到黄花梨,再到席卷全国的金丝楠木,完全是从木材、财富、增值潜力考虑,这是投资,还是消费?收藏本为己,而今,却几乎都是为炫耀。
购买家具,不论是消费还是收藏,仅注重材质过于片面。讲材质而不顾形式和审美,那买的是木头。为了商业利益,有人编故事以求增加文化,如明代黄花梨家具的木材产白海南岛,有人称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代家具全是越南产黄花梨;还有说郑和下西洋运回了红木。
欧盟一个研究机构的报告中提到国际非法木材采伐、进口问题,直指中国人。有人戏言,全世界只要听到斧头砍木头的声音,肯定有中国人在场。如今制作的珍贵硬木家具,雕刻繁复,浪费材料,而真正的艺术品占比极少,这是暴殄天物。“欣赏艺术品,不要怀投机之心、淫荡之心和邪恶之心。如果以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走入消费时代,我希望这个时代不来或者来得越晚越好。”
刘文杰认为艺术消费包括审美的消费和正能量的文化消费。某些媒体吹捧不入流的画家,其画作没有正能量,得不到美的享受,提高不了文化境界、精神境界,这种消费就是一种错误的消费。
一西平措认为,就佛教艺术品市场而言,还不敢说进入消费时代,也不敢说消费佛像,消费信仰。上百年来,欧美收藏者的佛教艺术品侧重于从雕塑审美角度、宗教艺术评价。国内市场现在还处于投资阶段,有力地推动着艺术板块前行,只有这些投资人才能把机器有效运转起来,给收藏家铺垫一个新的、认知比较全面的领域。比较而言,佛教艺术品板块感觉没有像其他板块那么明显。
林明杰指出,早年很多收藏者购买艺术品是因为喜欢,没有想过卖出去或者升值,属于低层次的消费,原因是当时艺术品收藏市场还处在浅层次。本来以为接下来我们会看到一个狂热投资时代的到来,但是收藏时代还没有来到,投资时代就到来了,我们希望有一个消费时代的到来。我们在国外可以看到消费时代,艺术学院里经常能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拄着拐杖看画展,喜欢就买。从投资角度他们这辈子可能来不及实现投资回报,但是他们还在买,就是消费、就是喜欢,这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这种情况在中国当下尤其是近年来说,消费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远。这几年中产阶级钱的可用量越来越少,很多人买完房子,买墙纸的钱都没了。中产阶级资产减少,消费时代就离我们越来越远。中国的消费时代要等待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才会真正到来。
nlc202309030540
艺术品消费不能等同于普通商品消费。首先是我们对艺术的理解要达到一定的层面,要把艺术品放在人类文明史发展角度评价,艺术品是否会推动一种文明的进步,现在大量消费的是比较便宜的艺术品(行画或者接近于工艺品)。考察一件艺术品,首先要看它对中国或者对人类文明是否有推动?但是现在很多艺术家的作品没有起到这个作用,可能只是因为他是学院院长,或是协会主席,他的作品就被炒到几千万,成了大师,在这种情况下谈消费还有点儿远。
艺术属于少数人,艺术家是另类思路,是超出于群体的、集体的概念,他不被同化。我们要尊重艺术,真正敬爱艺术,古人说敬爱字纸。现在人们往往把工艺品等同于艺术品,有的艺术家只不过是临摹、沿袭前人,竟然成为名家,作品在拍卖行拍得越来越贵。艺术品与日常用品的消耗性不一样,日常用品用旧了就扔,不能说买一件艺术品过几年就扔了。消费时代作为消费品的艺术品可能不是价格很高的东西,可能比较便宜,但是价位低不一定是审美低,可能是一种更高的审美。现在很多消费者、投资者、收藏者,喜欢那些被大家认同的有官方头衔的人的作品,或者是被假专家认同的艺术品,缺乏对艺术真正的认同,这是为什么?如果多一些人买年轻艺术家作品,支持他们,别管作品以后涨价不涨价,这种消费将会对中华民族文明的进步带来推动。相反,如果只图便宜买行画,买重复前人的东西甚至更低劣的东西,这种消费会让我们整个民族的审美素质低化的程度更普及化。
刘文杰坦言,改革开放以前,北京能消费得起书画作品的多是那些老干部家庭和一些高级知识分子。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书画消费市场急剧扩大,现在消费市场达几千万人,但是很多人买的高价古画是假的,原因在于消费者不懂材质鉴定学。比如宋画首先得墨黑如漆,墨色发亮。齐白石作品上拍2.5万多件,成交1.5万多件,真画也就1万件左右——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纪录片《画家齐白石》讲齐白石创作一万多幅作品,齐白石1959年出版的《齐白石画集》自序说,他的画只有数千幅。
刘双舟认为,有艺术就有消费,只不过消费形式不一样,最早时候可能自产自销,到一定阶段艺术品生产和消费分离,产生流通过程,出现艺术市场,没有艺术品的消费就没有艺术品市场。是不是进入消费时代,艺术品消费和艺术品消费时代有很大区别,与规模有关系。少量人欣赏艺术品,艺术市场是存在的,但不能说已经进入消费时代。一定是出现大众化消费,才应该是艺术品消费时代的一个标志性特征,如果没有大众化,只叫艺术品市场,肯定不是消费时代。没有艺术品消费就没有艺术品市场,没有大众化消费就不会有一个大的、可持续的、稳定的艺术品市场。
“齐白石的画动辄上百万、上千万,我买不起,但不能阻挡我的消费欲望、消费需求,从经济学角度讲消费是有效需求和消费,在我能够承担的范围内去消费,都叫消费,买不起齐白石真画可以买一幅仿品,艺术风格相同。张大千仿石涛的画比石涛画的还真,不能说没有艺术性,只是他的名气、市场价位不太一样,我不是太在意消费的是真艺术品还是假艺术品,那是消费层次问题,不是消费本身的问题。”出现赝品不是坏事情,坏就坏在有人拿赝品骗人,这是法律问题。需要提醒的是,“假如已经进入艺术消费时代,或者正在进入,从法律专业角度看,国家的法律并没有做好准备,现在几乎没有一个以艺术或者艺术品为标题的法律文件。”
寇勤指出,价格和价值不是对立的,不应该背道而驰,不是价格高一定是低价值。讲消费时代、收藏时代、投资时代,一个大的前提是应该建立在积极、健康的条件下,一定要有一个谈论的基准线,否则上下波动就变心电图了。大家关注艺术消费时代,不能把消费和收藏、投资截然分开。艺术品消费有多样性,对于有品位、健康的艺术消费行为及其周边的环境,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支持、发扬,为整体艺术品市场打下一个更坚实的基础。2012年讲艺术品市场从调整期进入康复期,2014则可以说“离出院可能不远了”。
“如果真的有艺术品消费时代的来临,希望大家在文化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同时,不仅仅是去关注艺术品的物质层面,应该更多地关心它的精神层面或者说文化能量。”刘尚勇对新一年的市场充满信心——2014年艺术品市场将会继续向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
土豪气值得提倡
艺术市场上虽然投资行为较受关注,但随着近年来投资氛围的淡化,投资人逐渐退场或者冷静观望,场上买得热闹的还是以消费为主,但是有比较浮躁的现象。刘尚勇指出,艺术消费时有炫富或者炫耀的特性,就是一种土豪式的艺术消费。“我们不能说这种消费不好——只有庞大的消费人群和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才会对我们未来的投资、收藏奠定一个基础。近年来艺术市场上新进入者多,他们热情高涨,虽然购买品价格不是很贵,到一二百万元时就停手,但是在这个范围内他们热情非常高,应当说从物质消费转化为精神消费,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虽然有些浮躁,有些土豪气,但也值得提倡。”
没有文化档次、没有精神档次的有钱人就是土豪。周默认为,土豪这两个字是好词坏词,要看使用环境。有金钱的土豪,也有所谓的有知识、有文化的土豪,土豪还没有进入真正的收藏,没有认识到文化的真正内涵。文化不是拿来欣赏,拿来玩儿的,也不是拿来收藏的,欣赏艺术品如果站在它的背面,永远进入不了灵魂。 一西平措认为,土豪应该是有资产者、有财产者,而且是没有艺术品位的有财产者。林明杰认为,艺术市场上的土豪现象未必是坏事。其实大家现在担心的是文化审美低下,造成市场乱象,这不仅仅是土豪造成的,土豪有时反而对艺术发展有促进。西方印象派艺术市场最早即由土豪捧起来,过去的传统艺术、古典主义写实艺术都兴起于贵族阶层。新兴资产阶级产生以后,被贵族看不起,但却是这些土豪成功地把印象派的潮流引领起来。现在市场给人们提供机会、舞台,新土豪的审美可能比较低下,但却是一种活跃的力量,可以支撑市场发展,他们的后辈也有更多条件出国留学,有可能真正喜欢艺术。市场有多种可能性的存在,未来一定会好起来,怕就怕只有一种价值标准,那就谈不上消费时代,消费时代应该是自由的时代。
nlc202309030540
“所有的收藏从长远角度来讲都是一种投资,只不过要区分是金钱投资、文化投资还是精神投资。”刘双舟认为,收藏、投资、消费都是消费,只是消费形式不同,艺术品消费不应刻意考证消费的动机,只是消费的不同层次而已。在艺术品消费面前人人平等,不存在艺术欣赏水平的高低问题,不存在穷富问题,不懂艺术品的人也可以消费艺术品。“我支持土豪,土豪不是一件坏事情,有钱人愿意买艺术品总比去赌博强,总比瞎花强。艺术品消费和其他日用品消费不一样,日用品消费有上限,艺术品消费不存在上限,只要你有钱愿意买就是对艺术品市场的一种支持。艺术消费有消费能力问题,有钱人买很贵的艺术品,穷人买不起可以去看,欣赏艺术品本身就是消费。别看不起土豪,当土豪把艺术品收集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也在学习、也在升华,有一天他办个博物馆、美术馆,向大众开放,多好啊!所以说土豪越多越好,我支持土豪。”
刘尚勇强调,“现在艺术品投资仍然是一个非常好的投资品种。之所以好,就在于它的调控不来自外力,与股票、房产等投资不一样。艺术品市场的调控是自觉自愿地调整,是市场自发调整,这种调整健康、理性。”
寇勤则认为不能“好了疮疤忘了痛”,艺术品市场也有局部会受调控,象牙、犀角艺术品就是案例。“艺术品市场获取暴利的时代过去了”,虽然依然是投资的好方向,但靠跟风的时代过去了,“如果对自己负责,就要做好准备,包括知识的、财力的,包括被打‘黑枪’的准备,否则会很痛苦的。”
刘文杰认为艺术品投资虽是一个很好的方向,但有很多陷阱,伪劣作品就是陷阱,“投资有风险,购买要谨慎,不要买伪作、不要买低劣的东西。”伪作和低劣的东西,第一不会给你带来较高的审美价值,第二将会使你投资的财产有可能血本无归。在拍卖市场上购艺术品风险较大,“从开店的手里买假是有保障的,可以退,而且可以要求双倍返还,从拍卖公司买假你活该,退不了,打官司都赢不了。…‘你选择错了那才叫活该呢!法律对你没有任何保障,你退不了。所以到拍卖公司买东西之前必须要找人掌眼。在拍卖公司那儿买假了得不到索赔,在店里买假了可以得到索赔,可以打官司,属于诈骗。”
艺术品电商未来可期
“我在网上买过不少东西,甚至买艺术品”。林明杰指出,现在电商对人们的影响很大。网上开店的人怕假东西影响信誉,建立了很多规则,买家认为假的就能退,找出瑕疵就无条件退,但是要扣一定比例的费用。网店解决了过去古玩店里解决不了的问题——退货难。“在古玩店里买东西不能退,买错东西丢脸的是买的人,不是卖家,卖的人很牛,他觉得你看走眼了,古玩行那种陋习在网上行不通,年轻人不买账,网店建立了一种新的秩序,对年轻人会有一种启发和推动。”艺术品市场是一个有附加值的市场,刚开始的消费行为会演变成收藏行为,最后演变成投资行为。比如买老茶杯使用,看着漂亮不合得,放在柜子里就变成收藏,再卖出就成了投资。
寇勤也认为网络拍卖退货方便是一个特点,否则无法生存。网络拍卖时间、空间是无限的,现场拍卖无论如何有限制,但网络拍卖对于拍品的审件、资讯、现场感受都缺乏。网络拍卖在某一个层面上对传统拍是有影响的,但是有限。
刘尚勇认为,“网络拍卖对传统拍卖不是冲击,是补充。很多低端艺术品不在传统拍卖公司拍卖,这是相互促进。网络拍卖培养了很多消费者,有成为收藏者、投资者的可能,这样‘新土豪’就被培养出来了。”
一西平措也指出“互联网现在的确特别厉害”。艺术品给人最直接的感受是要亲眼见到,要看到它的体量、色彩、线条,现在网络通过图片解决了这些问题,如果想看拍品,可以随时到公司看,还解决了拍卖预展期的问题——传统预展期要去租饭店、服务人员等诸多问题,网络降低了成本,网上拍卖将来肯定是一个大的趋势,包括将来电子商务图录也是一个非常大的趋势。现在拍卖行一次印图录七八十本以上,邮寄、运输花很多钱,所有工作都花钱,也难以更改。将来平板电脑可能会降到手机的价钱,直接寄一个平板电脑给客户,客户随时可以到拍卖公司下载客户端的图录,清楚可见,还可随时改。年轻一代的消费习惯已经转变了,习惯从网上获取讯息。
现在,有几家网络拍卖运作非常好,很多小件艺术品成交率很高。如果未来建立起一个信誉平台,有退款机制,在期限内随时可以退,随着时日增长,信誉度很好,现在拍卖几万、十几万、几十万的拍品,将来很有可能可以卖上百万、几千万、上亿元的拍品,随着普及一定会非常成功。
(责任编辑:阮富春)
消费艺术 篇12
在遭遇近三年持续调整,书画礼品市场饱受寒冬之困后,书画市场最近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情景,高端礼品市场继续表现低迷,而中低端艺术市场则出现明显反弹甚至是火爆迹象,家庭装饰对艺术品的刚性需求,厌倦了送烟送酒的亲朋好友之间开始流行送艺术品这样富有内涵和文化的礼品,中国大众艺术消费市场迅速崛起,成为2015年年初艺术市场的最明显特征,而引领这波行情的,正要归功于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诸如艺术电商平台,微信拍卖等平台的重要推动。
通过对国内多家艺术品电商平台、艺术微拍机构进行实际调查与采访,发现这样的平台在艺术市场陷入低谷的阶段,非但没有倒下,反而逆势崛起,并不断壮大。淘宝网、苏宁易购等电商大佬们纷纷开通艺术品交易平台,并积极推广,导入精准消费者流量。而这样的行为伴随着大量消费者的介入,成交额增长率惊人。
而移动端以微信拍卖机构为代表的发展势头同样迅速,有的微信拍卖机构几个月前才几个微信群,藏家群体成员不过数百人,几个月后即已发展到数十个群,精准藏家数万人。像这样的有一定规模的微信拍卖机构,国内不下数百家,他们对艺术品的推广、普及接地气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主推中青年优秀艺术家,整体价位在几千元到一两万不等,这恰恰迎合了大众消费的刚性需求。中低价位的艺术品给了消费者一个学习、入场的机会。和高端艺术品市场开始主动降价以价换量不同,大众艺术消费品价格不降反升,节节走高,有时甚至遭遇哄抢,据悉有藏家一个月前以三千元买得一幅艺术品,一个月后委托微拍机构再拍,竟拍到了四千二百元,一个月涨幅高达40%。中低价位艺术品由于价格低,接地气,变现相对容易,升值潜力往往较大。
如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了解艺术品,接触艺术品,购买入门级艺术品并逐渐涉足中高价位艺术品。家中无字画,必是俗人家,愈发理性的消费者们本着把玩的心态,让艺术品回归本能,成为家庭装饰的一部分,或成为走亲访友的一种送礼新时尚。而这些买家购入的又多为价格低廉处于上升期的潜力艺术家作品,既可以学习把玩,又可以美化家居空间,同时还具有保值增值的投资功能。难怪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中低价位艺术品收藏的阵营。
文化部发布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显示,中国拍卖行业2014年成交总额整体发展同比下滑不少,但艺术品网上交易额则同比上涨超过50% ,预计到2015年在线艺术品交易总额将超过100亿元,全球将有一半的艺术品交易在互联网上完成。
【消费艺术】推荐阅读:
艺术投资与艺术消费10-29
消费时代的艺术11-29
消费差距与消费潜力06-30
消费者绿色消费11-27
消费主义消费观05-12
促进消费者合理消费09-18
消费者消费行为分析08-13
中国消费者消费习惯调查报告10-13
消费经济学论文——我国消费信贷问题研究11-23
90后大学生消费观念消费行为的研究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