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型(共12篇)
教育家型 篇1
教育家型校长是在长期的潜心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以前, 经常有人讨论起校长“姓什么”的问题。有的说校长姓“官”, 有的说校长姓“钱”, 有的说校长姓“事”, 甚至有的说校长姓“杂”, 如此这般, 不一而足。其实, 讨论校长“姓什么”的问题, 无非是说校长工作的主要精力应放在哪里的问题。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 校长的中心工作一定是以教育教学为中心, 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目的, 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作为校长, 还要筹集资金, 以求更好地改善办学条件;还要处理各项事务, 以求把事情做得更好。由此可见, 校长就是一名教育实践者, “姓什么”的问题着实无须讨论。
要成为教育家型校长, 关键在于潜心实践。从这个角度来看, 笔者认为应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要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中小学校长处在教育教学第一线, 要像教育家那样办学, 首先要改进自己每天忙碌的生活。既不能姓“杂”, 也不能姓“事”, 要从日常繁琐的行政事务中跳出来, 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加强自身学习。既要从书本中学习, 又要向他人学习, 特别要强化教育反思, 在实践中学习, 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要确立自己的办学思想。校长的办学思想既影响着其自身的办学行为, 又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 甚至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全局。校长要做自己教育思想上的“领导”。校长的办学思想常常是形成于实践、发展于实践、检验于实践的。一般要经历“有自己的办学想法——有自己的办学思路——有自己的办学理念——有自己的办学思想”的过程, 逐步发展而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都离不开教育创新。每一次的创新实践, 都将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完善和丰实校长的办学思想。
要坚持投身到一线。教育家型校长不是单纯的理论家, 纸上谈兵是难以取胜的。校长只有投入到一线, 走进教师与学生当中, 才能真正地了解师生, 才能正确地为学校把脉, 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素养, 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办学方向。教育家陈鹤琴和师生一起开荒、筑路、盖房, 他长期坚持与师生一起吃一起学, 同劳作共娱乐, 在江西泰和的340亩荒地上, 办起了一所没有围墙的新型学校——“江西幼稚师范学校”, 并在此诞生了著名的“活教育”理论。老一辈教育家用行动告诉我们:教育家型校长的双脚始终是踏在自己学校的土地上的, 也是与师生生活在一起的。
要坚持正确的教育立场。“教育, 首先是人学。”这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下的独特定义。在他的眼中, 孩子不是学习的机器, 不是分数单, 而是精神的宇宙, 他们都应该成为善于创造性思考、富有智慧的人。可见, 孩子的发展与成长应当成为我们分析和解决一切教育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变习惯于从教的立场、从管的立场、从权威的立场来 审视教育问题, 是能否成为教育家型校长的关键。将办学思想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办学行为, 让行为体现思想, 最终转化为全体教师的思想和行为, 是能否成为教育家型校长的重要标志。
要践行正确的教育主张。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做人, 做真人, 是教育的本真内涵。有了这样的追求、探索和实践, 才可能成为教育家。在喧嚣浮躁的教育环境中, 校长不能盲从和蛮干, 办教育要遵循教育的规律。校长具有了正确的教育主张, 就要坚持实践自己的教育主张。从某种意义上讲, 坚守最为重要, 执着的坚守是教育家型校长的重要品质。
“教育家办学”是时代的呼唤, 担当起教育现代化的重任是当代校长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校长只有潜心实践、科学实践、创新实践, 才能在持续的实践中不断优化思维, 不断生成智慧, 从而在通向教育家的大道上越走越远。
如果说, 有怎样的校长就能造就怎样的学校, 那么, 有一批教育家型校长, 就一定能撑起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教育家型 篇2
天津市汇森中学
孙方
看到我发言的题目,大家可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课程建设和我们这次论坛的主题“追寻我心中的教育家”,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在学习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教育成果时,我发现,凡是教育大家,在其教育思想的实践中,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程观和比较成熟的课程体系。例如,夸美纽斯的“泛智”课程理论,卢梭的自然主义课程论,以及孔子为了实现培养君子之教育目的,形成的以“六艺”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等等。很显然,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代的发展要求校长要像教育家那样办学。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是课程。一个学校的特色,应该反映在这所学校与其他学校不同风格的课程建设上。校长要逐渐成长为教育家型校长,就必须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进行学校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学校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创新。
天津市汇森中学是由原先以天津二中为依托的民办公助学校“天慈中学”改制成为的一所优质民办学校。我们的核心教育价值观是“给每一个青春生命注入成功的密码,让每一个青春生命绽放灿烂的光彩”,我们的人才观是致力于培养具有现代公民精神的未来社会的成功者。具体来说,就是以“求真、至善、尚美”为育人原则,以多元生命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通过多元生命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达成汇森学生品性纯洁、品位高雅、品行自励的教育理想,实现汇森教育的高附加值。“生命教育”是这两天论坛中出现的高频词,很多学校都在实施生命教育,探索生命课堂的模式。我们汇森中学结合自身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把我们的多元生命教育理解和定义为一种“全人教育”。通过对生命本身的关注,使学生珍惜和敬畏生命,学会生存和生活,进而思考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这是第一个层次;更高层次,我们通过引领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完善和发展个体生命,追求生命的完美与幸福,实现生命价值。
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为教育注入鲜活的“生命”元素,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彰显教育的活力;坚持为课程融入斑斓的“多元”成分,让创新的课程建设凸显生命的魅力;坚持传承与创新并举,致力于生命教育体系的构建,着力个体生命习惯的改变,让汇森中学的“生命教育”保持发展的动力。围绕生命教育这一核心理念,我们构建了包括国学教育、艺术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科技教育、安全教育、慈善教育、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在内的十大教育群落,对应达成智慧生命、修习生命、美丽生命、多元生命、创意生命等在内的十大教育目标,形成了汇森中学独具特色的多元生命课程体系。
汇森中学的多元生命课程体系,由“基础系列”、“拓展系列”和“成功系列”三大系列构成。
基础系列课程由“智慧生命”、“尊重生命”、“陶养生命”、“润泽生命”和“护航生命”五个模块构成。主要包含国家课程以及涉及到安全教育、国学教育、道德与修养、心理健康教育、环保教育、法制教育等内容的校本课程。基础系列课程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使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道德修养,让学生具备生存、生活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拓展系列课程由“美丽生命”、“创意生命”和“绽放生命”三个模块构成。主要包括“艺术课程”、“科技课程”、“机器人课程”、“注意力训练课程”、“思维拓展训练”等内容。拓展系列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关注学生个性和特长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空间和机会,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成功系列课程由“经营生命”和“多元生命”两个模块构成。主要包括“领导力课程”、“生涯规划课程”、“国际理解教育”和“多元智能课程”等内容。通过多元的课程学习和丰富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品质的完善,形成多元智能的发展,增强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使命感,在实现自身生命价值的基础上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与幸福。
教育家型 篇3
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心健康等综合素质提高的要求,与传统“应试教育”现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呼唤着教育家型校长运用先进的教育和管理理念,遵循教育规律,脚踏实地办学,并以教育家的魄力去管理学校,在培养适应社会所需人才和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促进自身的成长。
教育家型校长的角色分析
对于教育家型校长的涵义,学术界暂无统一界定。有学者认为:“教育家型校长是指专门对教育和管理有着系统的理论研究, 拥有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治校理念,并取得卓越的实践成就, 对学校教育和管理产生重大影响, 并得到社会的一致认可, 甚至是以普遍的教育创新为本国乃至全世界教育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融教育思想家和教育实践家为一体的学校校长”;有学者根据“家”的理解,将其定义为:“具有先进的教育和管理理念,从事学校领导和管理工作并有较高的造诣,取得显著办学成效的学校领导者”;还有学者根据教育家型校长的特征,将其基础性素质概括为有爱心、有思想、有学问、有激情、有毅力、有能力六个方面……
结合其他学者的定义及笔者自身的理解,本文的教育家型校长定位是“道德行为的模范者,教学行为的引导者,管理行为的领导者,教育改革的先锋者,与时俱进的终身学习者”。
道德行为的模范者。教育工作的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四有”新人,这离不开校长高尚的道德模范作用。美国州际学校领导者证书联合会的六条校长标准中,第五条提到:“教育管理者作为教育领导,要通过正直、公平和道德的行动促进学生的成功”。作为学校管理的主体,校长需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身作则,榜样示范,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教学行为的引导者。中小学校长要深刻洞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沿,把握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的方向,深入课堂,敏锐发现教师教学的优点与不足,并给予反馈和指导。广州市协和中学校长邹燕平回忆,在湖南省一所重点中学当教师时,当时的校长要求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写鉴定,并从中随机抽出5份进行检查,让班主任回答自己所写鉴定对应的学生的名字,如果答错两份,那么全班学生的鉴定重写。正因为如此严格的教学指导行为,让邹燕平能够养成严谨治学的态度,最终也走上校长这一岗位。
管理行为的领导者。教育家型校长从事的是学校教育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工作,这一角色定位将其与专门从事教学研究的教育工作者或具体某门学科教育家区分开来。教育家型校长需要具备高超的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能力,凝聚学校师生力量,协调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保持教学活动的井井有条,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与时俱进的终身学习者。面对信息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学富五车只是“有学问”的过去式,中小学校长处在教育教学实践的第一线,需要在丰富管理经验的同时,拓宽知识视野,成为与时俱进的终身学习者。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原校长李镇西,被誉为“中国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他的“每天五个一工程”——上好一堂语文课,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或社会问题,读书不少于一万字,写一篇教育日记——给终身学习者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典范。
教育家型校长的培养策略
培养一名成功的校长既离不开外部因素的促进,更离不开校长自身的努力。教育家型校长的培养,一方面需要校长正确定位自身角色,丰富自己的涵养学识;另一方面,需要社会为教育家型校长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土壤。
从校长自身来说。要想转型成为教育家型校长,校长需要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坚定职业理想,务实工作态度,排除干扰,抓住机遇,高瞻远瞩,以生为本,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发展,逐步向教育家型校长靠拢。
坚持正确的教育立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首先是人学。”学校是培育人的地方,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发展与成长。校长要坚定学生发展的立场,始终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要具有务实的领导作风,坚守自己的岗位,实实在在履行自己该履行的职责,以师生的长远发展为立场而不是只注重短期效应和工作业绩。
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怎样才能发挥科技兴国,培养创新人才,推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效?这些崇高而艰巨的任务主要靠培养人才的摇篮——学校来完成,作为学校管理的主体,校长自然要肩负起这份崇高的使命和责任。俗话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具有强烈责任感的教育家型校长,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学习办学成功经验,响应时代号召,抓住教育发展的新机遇,提升办学水平,提高办学质量。
深入一线,从实践中学习。教育家型校长不是单纯的教育理论家,需要深入教育一线,始终站在学生中间,与师生生活在一起的,了解师生发展状况,把握学校的发展态势。与师生沟通交流的过程是不断提升自身涵养、修身养性的过程,与学生生活在一起,可以让校长的心灵得到更进一步的净化,变得有爱心、有耐心,遇事宽宏大量、临危不乱。深入一线,在实践中学习,可以让校长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并更好地指导实践。
自我反思,形成正确的自我角色意识。自我角色意识,从一定程度上说,就是校长要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反思自身的局限与不足,能够对自我管理的言行常怀警惕心与责任心,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觉醒和自我建构,善于吸取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反思教学与管理理念、过程、方法和评价,不断改进自我,完善教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
从外部支持来说。一是建立严格的校长遴选程序和明确的遴选标准。当前,我国中小学校长主要由上级政府或主管部门任命,缺乏严格的遴选程序和明确的遴选标准。校长遴选程序由行政部门直接组织并控制校长遴选活动的环节,民主遴选没有充分落实。根据教育家型校长的角色定位,可以建立完善的校长遴选程序和标准及专业人员队伍,例如校长遴选委员会,综合采用甄别、培养、遴选相结合的选拔方式以及口试、面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选出最有教育家型办学潜力的人。
二是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充实培训内容。培训是对教育家型校长养成的强化,也是校长专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根据校长的角色定位及个性差异,有的放矢。采用课堂、会议、研讨班、培训项目等多样化的培训方式,根据不同的培训目标和内容,提高培训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在培训内容上,可以根据西方校长培训的成功经验,将其划分为校长的岗位适应性培训、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提高培训,以及分析研讨社会环境、经济和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及学校办学的要求和挑战等的培训。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把评价作为奖惩的依据,而是诊断其优势与不足,判断其是否达到教育家型校长的角色要求,从而推动校长学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提高。评价需要科学的标准和准则,将校长所做的事情尽量运用清晰、简洁、可供测量的标准进行量化,将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将年度评估与阶段评估相结合,并将评价与校长的聘任及薪资挂钩,为教育家型校长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物质与精神激励,进而促使学校教育理念和发展战略更为科学、合理,为校长办学提供更好的外部环境和土壤。
(作者单位:张勇,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曹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
教育家型校长精神特质研究 篇4
一、对我国以往中小学校长特征的回顾与理性反思
建国以来, 我国中小学校长成长的典型特征主要有: (1) 经验型校长。经验型校长是建国之后我国中小学校长的典型代表。经验型校长往往根据经验办学, 他们善于总结自己的办学经验, 同时乐于吸收其他学校的办学经验。他们注重发挥本人积累的学校管理经验, 能够较快地适应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 并在某些方面提出富有创意的举措, 并进行经验总结, 从而形成某种办学特色。但是经验型校长在学校管理中缺乏理论色彩, 缺乏对学校发展整体平衡的思考, 同时致使学校发展缺乏持久动力和活力。 (2) 行政型校长。目前, 行政型校长在我国中小学校长中占有着相当大的比例。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原因, 中小学校长均由教育行政部门进行任命, 使校长成为一种“行政职务”, 同时校长任用机制和任职标准缺乏专业性内涵, 校长更多地被赋予了行政干部的角色和职能。行政型校长擅长于掌握学校管理常规, 精于制订学校规章制度, 熟悉学校管理程序, 采用刻板的管理方法。他们能够使学校正常的运转, 也能够把学校的各项事务安排的井井有条。但是由于行政型校长往往热衷于职务的晋升, 精力大多都投入日常的行政管理工作中, 往往忽视学校的长远规划与发展, 从而致使学校发展缺乏活力。 (3) 专家型校长。专家型校长是最近几年才在我国中小学中逐渐成长起来的, 且占有比例较少。专家型校长是校长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 获得了专业知识和技能, 表现出较高的专业理论和水平, 并逐步提高自身素质, 成为一名懂管理、懂专业的校长。专家型校长不仅熟悉学校常规管理, 而且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 善于灵活运用, 因校制宜;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而且善于理性分析;不仅精通管理理论, 而且善于应用。可以说, 专家型校长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 推进学校持续创新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同时也为我国的中小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经验表明, 经验型校长、行政型校长也可以做好常规管理工作, 取得一定成绩, 但工作缺少持续的活力, 缺少特色与创新,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教育发展规律, 他们只能随着基础教育发展而缓步而行, 不具备积极主动创造性开展教育工作的精神特质。专家型校长是目前我国校长队伍的精英, 其发展的最高境界是成长为教育家型校长。
二、教育家型校长的内涵及其价值解读
目前, 对于教育家型校长并没有明确统一的界定。对于教育家型校长的理解, 首先取决于对教育家的理解。教育家是一个总的称谓, 有着不同的领域和层次之分。德·朗特里在《西方教育词典》中指出:“教育学家是指教育领域中知名的研究者或理论家, 和具有比教师威信更高的人 (他们可能不再当教师, 或甚至从来未当过教师) 。”而教育家并不等同于教育学家, 或者说教育家至少应该具备两个特征:一是有较为系统的教育思想和独到的教育认识, 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层次, 是教育领域的理论家;二是要有丰富的办学实践经验和突出的工作实绩。如果只有丰富的教育理论, 只能称之为教育思想家或教育学家, 而不能冠之以教育家;如果只有突出的办学业绩和实践经验, 则可称之为教育实干家或教育实践家, 也不能冠之以教育家。因此, 这两个特征缺一不可, 即教育家是教育思想家和教育实践家的整合体。基于此, 校长成长为教育家是一种可能而不是一种必然。由此, 我们可以对教育家型校长进行描述性的定义:教育家型校长是指专门对教育和管理有着系统的理论研究, 拥有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治校理念, 并取得卓越的实践成就, 对学校教育和管理产生重大影响, 并得到社会的一致认可, 甚至是以普遍的教育创新为本国乃至全世界教育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融教育思想家和教育实践家为一体的学校校长。教育家型校长不应是政府或某个机构评出来的, 而是人民公认的。教育家型校长是校长的最高称号, 也是校长的最高典型和最高境界。
教育家型校长的提出, 表明了一种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 即校长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教育家, 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好校长。教育家型校长的提出, 既是对我国中小学校长成长经验特征的理性反思, 同时又是时代发展的呼唤, 更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教育家型校长的提出, 既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又为校长的自身发展指明了方向。教育家型校长的提出, 有利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开展;有利于我国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创新型人才;有利于我国顺利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总之, 教育家型校长的提出, 是教育本质的理性回归, 是尊重教育规律的实质所在, 是实现教育科学发展的现实选择, 是提高学校内涵和质量的根本保证。
三、教育家型校长的精神特质分析
1.执着的奉献精神
教育家型校长必须乐于奉献, 以奉献才智、培育人才、振兴国家为己任。这种精神特质乃是成为一名教育家型校长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教育家型校长视教育工作为生命, 将个人的生命价值寄托于教育。而一般中小学校长则往往计较名利, 只注重个人的发展, 以行政职务的方式来看待和履行校长职责, 缺乏对教育工作的基本奉献精神, 他们不具备教育家型校长的情怀, 更不可能成为教育家型校长。奉献精神乃是教育家型校长的灵魂。这种奉献精神就是忠于党的教育事业, 为了一个崇高的理想而心甘情愿地、毫无怨言地勤奋耕耘、无私献身的精神。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1927年毅然辞去了东南大学教授的职务, 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 在南京老山小庄创办试验乡村师范, 后改名为晓庄师范。他立志要培养100万个具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和改造社会的精神”的教师, 进而创办100万所乡村学校, 以达到改造落后农村的目的。这种精神即陶行知先生所言的“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奉献精神。教育家型校长的奉献精神是学校稳定教师队伍的巨大精神支柱, 决定着学校的发展动力和前进方向。
2.独特的办学理念
能否形成融会时代要求的以独特的办学理念为支撑的先进教育思想, 是教育家型校长区别于一般校长的重要标志。历数中外的教育家型校长, 无不拥有独特的办学理念, 如苏霍姆林斯基始终坚持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他创办的享誉世界的的帕夫雷什中学, 致力于构建实力雄厚的教育集体;维护凝聚智慧和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良好教育环境;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信念, 强调学科爱好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确信劳动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视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效载体;创造丰富多彩的业余教育生活和精神生活;完善整合一体的学校家庭教育体系;坚信大自然是美育的源泉;无限地相信书籍的力量。当代教育家魏书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独特的民主教育思想。魏书生提倡教学民主, 强调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建立互助的师生关系, 发展学生的个性和人性, 决策过程要民主, 要让学生参与教学决策。魏书生提倡班级管理要民主, 学校管理也是一靠民主二靠科学。魏书生著述颇丰并不断在全国各地讲学, 其民主教育的思想在中国基础教育界产生深远影响。这些事实告诉我们, 独特的办学理念是教育家型校长的重要精神特质。作为教育家型校长, 要在长期的实践基础上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明确价值目标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独特办学精神, 对于教育教学工作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理性思考。独特的办学理念标示着学校是“这一所”, 而不是“那一所”, 彰显着独特的教育特色和教育精神。
3.理性的批判精神
孔子说“勇者无惧”。古今中外, 所有著名教育家都有这样一种特质:他们不受经典书籍所束缚, 不被诸多名家学说所牵制, 不盲从于官僚和权威的论调, 而是自由地运用各种知识学说, 辨别其真伪, 不断提出创造性的新观点与新理论。教育家型校长同时也是教育理论家, 有较高的教育管理理论修养, 他们能够结合自己的教育经验与实践进行不断的总结概括提炼, 并使之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因此, 教育家型校长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 能够用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 按教育规律办事。目前,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还没有完全走出计划管理模式, “官本位”的文化和意识严重影响和阻碍教育家型校长的出现和成长。因此, 教育家型校长必须要有足够的勇气去冲破行政束缚, 同时也还需要有足够的智慧去解决现实问题。在教育日益社会化, 学校管理日益开放化的今天, 教育家型校长的眼光和视界必然要超越常规的学校管理问题, 而要在社会转型和多元价值选择的背景下, 思考学校教育和管理问题。这就要求教育家型校长能够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寻求教育的突破口, 建立有特色有社会价值的办学模式。现实生活中被普遍认可的成功校长, 都不同程度地具备这一特征。理性的批判精神是教育家型校长在心智模式上的核心特征, 也是教育家型校长工作方式和价值追寻的精神来源。在这一精神特质下, 教育家型校长拥有的世界广泛而深刻, 而每一次行动选择都是成熟的自我意识、反思意识、批判意识的硕果。
4.实践的创新精神
实践的创新精神是教育家型校长的核心精神特质之一。锐意改革, 勇于创新, 这是教育家型校长的共同特点, 离开这一点, 一个校长既不可能在教育理论上有独到见解, 也不可能在教育实践上取得重大突破。这种实践的创新精神主要表现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办学规律基础上, 在实践中创新追求办学路径、方法和手段, 把有个性特色的教育理念转化为独特的办学实践主张。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这种实践的创新精神并不是盲目的、随意的, 它应该有明确的目标、现实的基础、理论的支撑、科学的依据、可行的手段, 这就需要校长准确把握学校内部与外部的客观现实, 不断增强问题意识, 把教育的整体与局部、一般与特殊相结合进行哲学思考, 从而发现教育中带有规律性的深层次问题, 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实践路径, 提高解决问题的质量, 这样才能具备教育家型校长的实践创新精神。
四、促进教育家型校长成长的策略途径
目前, 我国传统社会环境、教育体制以及办学条件都制约着教育家型校长的诞生与成长。同时, 教育家型校长的成长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是校长长期从事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结果。因此, 促进教育家型校长成长需要从外在策略和内在策略进行双重考量, 唯有如此, 才能促进教育家型校长健康的成长。
就教育家型校长成长的外在策略而言:首先, 政府要为教育家型校长的成长培植适宜的社会环境。教育家型校长的成长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基于中小学校长在整个基础教育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在新的历史形势下, 迫切需要政府为中小学校长成长为教育家型校长培植良好的社会环境和适应的发展空间。其次, 要借鉴国外教育家型校长培养的有益经验。再次, 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现有的中小学校教育制度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在“效率至上”、“标准管理”的思想指引下逐渐演变成高度集权化得行政管理架构, 校长是一种“职务”而不是一种“职业”。因此, 必须改革现有的中小学制度, 在管办分离的原则下推进政校分开, 让中小学校长能在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法制环境下真正做到依法办学、自主管理, 充分施展校长的教育理念和聪明才智。最后, 建构科学的培养和培训体系。“对于教育家型校长, 培训有用但不是万能的, 培训可以为校长提供理论的支持、交流的场所和展现的舞台。不管是对合格校长的培训还是教育家型校长的培养, 培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 在培训过程中, 要充分开展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现场教学、专题讨论、学术沙龙、海外考察等多种形式的培训, 而且在培训过程中不能用整齐划一的要求和千篇一律的内容和模式, 培训要适应校长的现实需求和特点, 突出培训的个性化, 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通过科学的培训体系, 推动校长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的转变, 使成长为教育家型校长成为内在动力。
就教育家型校长成长的内在策略而言, 首先, 校长要实现自我解放, 提升职业化水平。在1999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 已经旗帜鲜明地将中小学校长列为一个独立的职业。因此, 中小学校长应当从日常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 由职务校长转变为职业校长。校长职业化就是要催生出一批视野开阔、头脑敏锐, 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的新型校长。教育家型校长不是凭借行政权力来影响学校的, 而是靠他的教育思想、教育家胸怀和教育信念建立起来的威望, 主要任务是通过制定符合中小学发展需要的教育思想观念, 进而从战略上把握中小学的发展方向和进程。因此, 中小学校长的职业化是成长为教育家型校长的必经阶段。其次, 改变办学理念, 要用思想办学、用知识办学、用文化办学、用人格办学、用艺术办学、用规律办学。长期以来的“公家”办学思想致使中小学校长只认权力与职务, 而不认知识和思想, 办学往往是凭借经验和权力, 而难以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因此, 中小学校长要敢于改变办学理念, 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按照教育规律进行办学。再次, 要加强教育理论学习, 提升理论水平。中小学校长要加强对教育理论的学习, 如教育学、哲学、管理学、心理学, 等等, 特别要注重对教育经典著作的学习。学习教育经典著作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 在吸取前人宝贵经验的基础上, 通过消化、吸收、思考, 进而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这是成为教育家型校长必不可少的一步。最后, 要致力于教学改革实践。纵观世界教育发展史, 著名的教育家都是从实践中历练出来的。杜威创办了“芝加哥实验学校”, 采取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经过8年的实践, 终于成为名誉中外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从30岁开始担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 历时22年, 为了推进教学改革, 他几乎承担过该校每一门课程的教学, 广泛地接触教师和学生, 写下了大量的教育日记, 这种教育改革实践精神, 更是令人无比敬佩。因此, 教育家型校长并不是天生的, 而是在办学实践中造就出来的。只有从实践中积累经验, 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 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最后形成自己的教育理论, 才能最终成长为教育家型校长。
总之, 学校决不只是一个空间的概念, 而是负载着人类文化和文明的承续和发展, 也承载着人类的理想和希望。教育家型校长是每一个中小学校长的努力方向, 因此, 我们要消除教育家型校长的认识误区, 努力塑造和提升教育家型校长的精神特质, 遵循教育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学习和凝练教育理论,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深深植根于教育实践, 从而无限地接近教育家型校长的发展目标, 进而推进中小学校的持续改革与发展。
摘要:教育家型校长的提出, 是教育本质的理性回归, 是尊重教育规律的实质所在, 是实现教育科学发展的现实选择, 是提高学校内涵和质量的根本保证。本文在对世界近当代中小学校长特征的回顾与理性反思的基础上, 分析了教育家型校长的内涵及其重要价值, 重点探讨了教育家型校长的精神特质, 并分析了我国教育家型校长成长的策略途径, 进而有利于推进中小学校的持续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校,教育家型校长,精神特质
参考文献
[1]董宝良.陶行知教育学说[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3.12.
[2]德.朗特里.西方教育词典[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8.81.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 (第1卷) [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5.114.
[4]陈俊珂, 苗铁创.国外中小学校长培训的特色[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1, (7) :55-57.
领导型人才廉洁教育论文 篇5
刘彦博
自动化C095班 096318
引言:作为一个建立仅几十年的国家,很多制度还不健全,人民生活还不富裕,官员的权利较为集中,这些原因,导致了现在我国腐败问题的层出不穷,激起了很大的社会矛盾,为了营造一个公平廉洁的社会,有必要加强腐败惩罚,进行廉洁性教育。
廉洁性教育从大学生抓起,通过“领导型人才廉洁教育”课程,老师们以犯罪,法律,历史,国际比较,经济学角度等方面对腐败的原因,预防腐败的手段,腐败的风险和机会成本等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通过学习,使我有了更多对腐败的理解。
腐败的定义: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腐败是指国家官员为了谋取个人私利而违反公认准则的行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腐败定义为,腐败是滥用公共权力以谋取私人的利益。一个更为广义的定义是:腐败乃是通过关系而有意识地不遵从,以图从该行为中为个人或相关的个体谋取利益。国际透明组织对腐败含义的解释是,公共部门中官员的行为,不论是从事政治事务的官员,还是行政管理的公务员,他们通过错误地使用公众委托给他们的权力,使他们自己或亲近于他们的人不正当地和非法地富裕起来。迈克尔·约翰逊采用广义的腐败定义,认为腐败是指对公共角色或资源的滥用,或公私部门对政治影响力量的不合法的使用形式。戴维·H.白利认为,腐败一词意味着不正当地使用权威以得到个人利惠,这种利惠不一定是金钱。我国的一些学者认为:“腐败是党和国家公务人员滥用权力谋取私利,从而违反当时社会公认的纪律、法律和道德规范,并形成一定社会危害的一种畸型的政治行为和政治现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货币的地位不断提高,而权力的货币价值,很难定位,鉴于目前社会制度不太健全,人类本性的贪婪,以及贿赂后的高回报,使得腐败的获利非常高。
很多时候人们过多的强调行贿者引诱受贿者,但是更多时候,是行贿者为了生存,不得不行贿,潜规则深入人心。受贿者拥有很大的权力以及关系链条,使得即使腐败,也不会有人去调查他,而人们即使发现了受贿者的腐败行为,也无处申诉,不健全的法律限制了人民言论、游行、举报的权利,而官员从上到下的集体腐败,受贿者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以及法律不及权利,使得上层的腐败惩治无法执行,腐败现象让人看在心里,却不敢说出来。
在某种程度来说,廉洁的人反而被边缘化,固化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心态,无力的廉政监督,腐败者的侥幸心理、耍小聪明,腐败后的诸多好处,中国特有的人际关系特点,使得在文化上,腐败深入人心,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而有的时候,腐败并不一定是钱权交换,而更多的是权权交换,利益共同体的互益共同发展,这给了腐败的治理带来了很大的阻力。人人都说痛恨腐败,而当自己可以腐败时,很少有人会拒绝。
人民生活水平不高是腐败的另一个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可支配财产的迅速增加但还不富裕,发达国的享乐文化的侵入,使人们急于获得更多的财产,形成了浮躁的氛围。
人们往往会追求利益,廉洁的行为不仅会被边缘化,而且廉洁后所谓的清高,使得本应被尊敬的行为,带来的却是贫苦。熟人好办事的文化,历史形成的过分强调人际关系的意识,让清廉的人甚至不被亲人朋友所支持。
我国的腐败的数量和金额是很庞大的,部分税收本应是用于国家的路桥建设的,但是巨额的建设费用竟然是贷款的,在建设以后建立种种的收费站等于是对一条路,对人民收两次费,而且从不撤销的收费站反而在还完贷款后,给部分人带来了持续不断的经济收入。而税收到了哪里?人民劳动与获利不平衡所集中的钱,往往都流入到了腐败者手中。
那么,怎么样才能预防腐败呢?
香港的社会清廉受到了世界的肯定,原因不是香港有一个廉政公署,而是因为香港有一个独立的廉政公署。中国的权利一手遮天现象是腐败的重要原因。缺乏一个有效地监督手段,使腐败者害怕。现在的惩治腐败,往往是因为某个腐败现象网友们的广泛传播,官员迫于压力才调查的,而网络的时效性和信息的快速更新,使人们很容易淡忘某个腐败行为。甚至有的时候,网友因为言论被关进了监狱,政府过多的限制言论自由,民权的缺失是腐败滋生的最主要温床。美国总统可以因为贪污几百美元被人民弹劾下台,但是在中国,乡长贪污几万元,人们也拿他没有办法。
腐败带来的社会矛盾越来越大,使得社会动荡,不利于社会发展。建立有效的制度体系势在必行,增加腐败的机会成本,增加官员的透明度是极其有必要的。13亿人口是个极其庞大的数字,但是这不能作为腐败现象的借口,中国虽然人多,但是公务员更多,是世界拥有公务员比例最大的国家,这些人并不进行社会生产,反而搜刮劳动者辛苦努力获得的报酬,单单从每年国考的火爆场面来看就不正常。而且公务员考试并不公正。为了考取公务员,想尽办法寻找关系,巨额贿赂,为的就是进政府机关当一个小科员,一个月一千到两千的工资,难道仅仅是因为当公务员不会下岗吗?
预防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预防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压力、生活环境的变故等,是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针对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2001年国家教育部专门颁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两份文件[1]。《意见》明确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和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环境适应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树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是当前高等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文件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也是为了大学生的发展而必须做的一项重要工作。
据统计,近年来,许多高校的大学生轻生自杀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家庭环境,学生竞争、经济状况以及各种因素的侵害,许多大学生,在高考前,为了能进入高等学府深造,几乎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进入大学后,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
基于此,我们要构建预防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预防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指教育者通过心理测试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通过高校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对大学生个体或团体进行连续的、不间断的“心理干预”,构建主动教育、辅导和被动诊治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2]。
构建预防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建立多部门参与的心理卫生工作网络系统
我们不应将心理教育单纯地视为学生管理部门或心理教育机构的工作,而应将其视为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注意尽量组织全员参与。高校不仅要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硬件以及软件投入,而且还要根据学科教育的特点将其有机融合在专业教学中,尤其是一些相关的部门,如学生管理部门、校医院、学生组织和社会医疗机构等部门,一定要参与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以心理辅导中心为核心,与校医院、学生组织及社会医疗机构进行联合,建立了一个由医学心理学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和精神科医生组成的、密切合作的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网络系统。
(二)通过测量,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我们只有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了解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才能做好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刚进校的大学生进行心理普查,为他们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是很必要的。这要求我们不单单要进行心理疾病的测试,同时也要进行人格的测试,并对通过测验发现的有可能出现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及时的辅导并进行跟踪,将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咨询与治疗。
(三)建立连续的、不同层次的干预机制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建立连续的、不同层次的干预机制,具体表现为如下:
1.注重班主任在学生心理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作用:学校中,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班主任了,所以对班主任进行心理辅导知识的培训,以使班主任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是很重要的。
2.集体心理辅导:对于学校来说,进行心理健康讲座,或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如人际关系,考试焦虑,恋爱问题,职业选择,情绪调节等进行辅导,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3.家校合作的心理辅导: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流程来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决不是学校单方面的教育,而是以学校为主、家庭为辅、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活动。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个进程中,都需要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在家校合作的条件下,即能够注重个别心理疾病的预防(家庭心理教育可以一对一);又可以注重心理素质的提升(学校教育的综合性),这样一来学校与家庭就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促进提高。此外,当学生在学校出现问题时,更需要家长给予心理疏导或理解和安慰,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果没有家庭的配合是无法根除的。
构建发展与预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既满足了广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需要,又兼顾可能出现心理疾病的少数学生的需要,实现全方位的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无论个体心理状态和社会化存在多么大的差异,所有的学生都同样有建构心理健康的能力[3]。预防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利用社会、家庭、校园丰富的人文资源, 以课堂为主阵地, 以学生、家庭、社区为载体, 深入广泛、生动切实有效地开展。最终以实现大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001,3
[2]杨泰,陈敏. 构建预防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着眼点. 高教研究
2006(24):22-23
办好园需要更多教育家型园长 篇7
今天, 我国的幼教事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政府、社会以及家长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热心关注。从教育规划纲要提出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战略目标, 到国务院印发《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从一系列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重大政策出台, 到《学前教育法》的研究起草, 等等, 在国家政府层面, 对推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做了有力的政策保证。与此同时, 省市县各级政府也相应地出台了地方性的文件、政策, 积极行动起来, 加大投入, 支持本地开展学前教育工作, 营造了关注学前教育、关注幼儿园建设、关注办好幼儿园的良好氛围。
好的形势, 新的起点, 向园长办园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高度。今天, 建设好幼儿园、办好幼儿园, 已成为园长的重要使命。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坚持科学保教方法, 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可见, 今天的幼儿园教育必须要迈上一个新台阶, 必须要办出质量、办出水平、办出层次, 让孩子满意、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然而, 要承担这一使命, 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不是什么样的园长都能胜任的, 这就要求园长具备较高的素质, 达到较高的专业发展水平。时代需要更多优质的幼儿园, 必然需要更多的教育家型园长, 这是时代的需要, 也是时代的选择。
破解幼教发展难题需要教育家型园长
尽管当前的幼儿园教育有着非常有利的发展形势, 但一直以来出现的各种问题积重难返, 成为园长办好幼儿园的严重阻碍, 也向园长办园提出了新挑战、新考验。幼儿园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林林总总, 复杂而严重, 存在着诸如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贵族幼儿园”、社会乱办早教班等不利于幼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种种乱象。
问题的来源也是多方面的, 既有来自幼儿园本身的问题, 更有来自家长及社会不良干扰的问题, 如幼儿园的办园理念、保教过程、管理评价以及园长与教师素质等自身水平还不高的问题;家长把孩子的成长、成功、成才只系于考试分数上的错误的育儿观念;家长盲目从众、攀比, 对孩子进行不恰当的早教问题, 等等。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一些唯利是图的社会办学机构、组织, 不择手段地开办以盈利为目的的各种“兴趣班”、“特长班”、“天才班”、“神童班”等, 这些不良教育活动的泛滥, 对幼儿园正常的教育教学产生了相当的负面影响和冲击。作为园长, 要破解这些园内、园外的难题, 显然, 只停留在对问题的历数、指责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对其内在的症结进行深入剖析并施以相应对策。
从过去到现在、从社会到家长, 人们对幼儿园教育功能的错误认识由来已久。相当数量的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功能认识混乱, 既有以往的“看孩子”——过低地轻视幼儿园教育的一面, 更有现在的“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过高地迷信幼儿园教育的一面。事实上, 无论对幼儿园教育的以往之“轻”还是现实之“重”, 都是极其错误的, 幼儿园的教育无论过去还是现在, 都不能承受如此之“轻”和如此之“重”。其实, 许多家长之所以形成了这样一些错误的教育思想观念和错误的教育行为, 主要可归结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一些钻进“钱眼儿”里的所谓专家、办学单位的忽悠所致;另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家长缺乏应有的儿童成长规律方面的知识所致。而这正是园长有效破解幼教难题的所在:帮助家长走出误区、归正行为。
比如, 对如何破解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错误认识和行为问题, 许多园长感到很无奈:“你不搞学科教学, 不教孩子小学的内容, 家长就有意见、就会闹事、就会给孩子退园……”其实, 这个问题的根本症结是家长对“起跑线”没有正确的认识, 如果园长把这个症结帮助家长破解了, 这个看似无法逾越的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了。家长们所关注的所谓的“起跑线”问题, 是受升学考试的影响, 简单地把它定位在学科知识的水平上, 直接等同于考试分数, 显然, 这是一个十分片面、偏激的错误。儿童在幼儿园时期, 真正的“起跑线”的内容主要不是学科知识水平, 而是影响孩子一生发展、终生学习所必需的优良品质, 诸如热爱学习的品质、善于观察的品质、不怕困难的品质、坚持的品质、敢于创造的品质、良好习惯的品质等。幼儿园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人格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而绝不是其他。
作为园长, 不能简单地迎合家长的错误要求, 而要智慧地做好家长的工作, 营建和谐家园关系, 与家长一起按孩子的成长发展规律办园、办教育。当然, 所有这些有效的作为, 都不会是一个没有一定专业素质修养的园长所能做到的。换言之, 要做好所有这些工作, 有效地破解办园中的种种难题, 园长自身必须是行家里手, 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修养, 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家型园长的素质。
办好幼儿园需要教育家型园长
教育家办教育就是按孩子的成长规律办事, 按教育的发展规律办事。一个教育家型园长的作为, 一定不是违背幼儿成长发展规律的“小学化”作为, 一定不是违背幼儿园发展规律的“贵族园”、乱办班的作为, 一定不是一味迎合家长的“起跑线”的作为……诚然, 一个园长向教育家型园长迈进不会一蹴而就, 而需要一个过程, 需要园长不断地努力, 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由好园长到专家型园长直至教育家型园长。园长不断按教育规律办教育的过程, 就是由好园长走向教育家型园长的过程。今天, 一个园长需要不断地像教育家一样办园, 即按儿童发展的规律、幼教工作的规律以及园长自身成长的规律办事。
儿童的成长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 必须按规律办事。幼教工作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也必须按规律办事。幼儿园教育有其自身的使命, 需要园长正确认识、切实把握。如果说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 那么, 幼儿园教育就是基础的基础。一个人幼儿时期所形成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等, 会影响人的一生发展。幼教的工作不但不简单, 而且更复杂;不但不轻松, 而且更劳累;不但责任大, 而且多挑战。在园幼儿所有的生活、学习、活动等, 都需要园长和教师全身心地投入、默默地辛勤耕耘。园长办园必须要运筹好理念、领导、管理、评价等各个元素, 为孩子的身心素质尤其是心理品质发展提供最有利的条件。客观地说, 今天的许多园长的自身素质还不够高, 之所以说园长需要走向教育家型, 就是希冀园长尽快有所提高, 尽快成长起来。
以培训引领教育家型校长成长 篇8
笔者以为, 教育家型校长应该是集教育者、领导者、研究者、实践者为一体的专业人士。全国优秀中学校长高级研究班的培训目标十分明确, 就是在全国范围内, 遴选出一批具有丰富办学实践经验、良好办学业绩的优秀中学校长, 通过个体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等多个培训环节进行实践反思和理论梳理, 以便更好地增强其教育自觉, 启迪其办学智慧。
感悟与凝炼理念的催化剂
教育家型校长不是培训出来的, 是从教育改革与实践中产生的。但是多年的培训实践证明, 培训能为早出、出好教育家型校长提供专业的服务。优秀校长最重要的是要有教育信仰。要坚定教育信仰, 就要凝炼和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凝炼理念的过程, 实质上就是不断澄清问题、不断坚定信仰的过程。凝炼的过程, 就是对教育规律进行不断探寻, 对教育价值进行不断追问, 对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与怎样培养人, 对自己是谁、要成为谁,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等根本性问题进行不断思考, 努力寻求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过程。对这些问题理解的深度, 往往决定其成长与发展的高度。凝炼理念的过程, 也是校长们不断认识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 培养的是明天的人才, 教育总面临着昨天的知识、今天的教育、明天的人才;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当前需要与长远需要、功利与伦理之间多种复杂矛盾。因此, 校长需要有独立的、辩证的哲学思考和自我判断能力来预设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一些素养并努力将其付诸实践。教育家型校长在教育活动中, 应如陶行知先生所言, “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我们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果校长自身没有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培养体制、机制上没有任何创新, 那么培养创新人才就是一句空话。
凝炼理念是一个由实践上升到理论, 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需要校长个体积极而深刻的反思, 更需要加强同伴互助式的互动环节及专家引领式的指导, 这样可以加速校长逼近教育真理、洞察教育真谛的步伐, 从而进一步清晰自身独特的教育理念。培训是校长感悟与凝炼理念的催化剂。
专家引领“助产”教育理念
培训中专家的专业引领与指导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体现在:首先, 有助于确认理念的时代价值。校长所凝炼的理念是否具有时代价值, 关乎其思想在当下的实践中是否符合教育规律, 能否体现国家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诉求。为此, 从宏观上把握其理念的高度是十分必要的, 专家指导的目的就在于让校长能从战略高度把握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准确把握世界教育发展的动态与趋势, 增强教育改革创新能力。其次, 专家指导有助于确认其理念的学术价值。教育是道德与学术的事业, 其理念的诠释是否合乎道德、合乎学理, 事关民族振兴大业。由全国教育干部专家委员会主任及其成员组成的专门导师组, 通过与培训学员结对、全程跟踪指导、专家会诊等各个环节, 帮助校长梳理办学理念的内在逻辑, 明晰其外在的边界, 以进一步提升其学术性。
校长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最终必须能回到学校实践中, 对办学实践有指导意义, 这样才能称得上具有真正的价值。为此, 针对培训学员自身反思与感悟、同伴交流与碰撞、导师指导与引领基础上初步凝炼的办学思想, 培训还采取了专题汇报的方式, 由专家导师组与学员一起最终确定办学理念与思想, 并以论坛的形式进一步检验与传播他们的办学智慧。
为完善校长教育思想提供可能
凝炼理念为优秀校长形成自身的办学思想提供了所必需的思想内核。名校长最主要的特征应名在思想, 有独特教育思想是其专业发展的最高境界。苏霍姆林斯基说, 校长对一所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 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显然, 校长要用思想来领导, 首先自己要有思想。
培训强调优秀中学校长的办学思想应该来源于其办学实践, 但又要高于实践, 既要“上得了天, 也要入得了地”, 只有经过上下来回的历练, 其教育思想才有可能更为合情、合理、合法。
在优秀校长逐渐形成其教育思想的过程中, 有四个方面的关键应该抓住:其一, 注重隐性知识显性化。优秀校长身上蕴藏着丰富的隐性知识, 将隐性知识显性的过程, 实质上就是更好地把握事物本质的过程。如果能将其尽可能明确化, 势必会进一步丰富校长的办学智慧。其二, 注重感性认识理性化。思想是理性思维的结果, 我们在思维的行程中一方面要将感性上升为理性, 另一方面思考本身也是不断改进校长们思维品质的重要过程。其三, 注重零碎知识系统化。校长在长期实践过程中, 常常会有突发的灵感, 但是这种灵感很可能是局部的、即时的, 如果不注意累积, 这种灵感很可能就昙花一现。但如果把这些零碎的、随机产生的智慧火花加以系统化, 那就是一种十分宝贵的财富。其四, 注重办学理念体系化。一个校长的思想需要用一生的追求与努力来不断完善。教育家型校长本身不是真理的代表, 他们是在不断实践与思考中不断向教育真理逼近的人。从确信的办学理念出发, 向办学的各个维度———德育的、课程的、队伍的、管理的等等方面展开, 从而逐步形成逻辑严密的办学思想体系, 这就是培训希望生成的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
关于对教育家型校长的几点认识
全国优秀中学校长高级研究班培训工作的开展, 使我们对教育家型校长的认识得以进一步深化。
首先, 教育家型校长应该是对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有自觉担当的校长。作为教育家型的校长, 一方面要有时代意识, 要充分认识到一所学校的社会责任担当, 敏锐地把握社会转型期的特征, 把党的教育方针创造性地落实到学校的具体办学实践中;另一方面要自觉尊重历史、感恩历史、传承历史, 能从历史中找到规律, 能从历史中发掘传统, 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当下的教育, 从而更好地把握今天, 创造未来。
其次, 教育家型校长应该是对以生为本理念和办学规律自觉践行的校长。学校教育以及学校管理的最终目的都是指向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坚持以生为本, 坚持为国育才, 这是一个教育家型校长的应有之义。在办学过程中, 校长要自觉尊重、洞察与把握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 不断践行为学生终生幸福奠基的价值追求, 引领学校又好又快地健康发展。
另外, 教育家型校长应该是对自我有自觉认识的校长。从一定程度上说, 培训就是为校长从凭直觉办学逐渐走向教育的自觉提供反思、交流与顿悟的平台。正如一位培训学员所言, 自觉是一种在充分认识自我基础上的觉醒, 能够常怀敬畏心、感恩心与责任心, 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觉醒和自我建构。校长有了教育自觉, 其自身就拥有了一种可持续的、强有力的内在力量, 其所领导的学校也就具备了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教育家型名校长:成长永远在路上 篇9
近年来, 为了适应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要求, 各地都在努力提升教育品质。因此, 培养名师、名校长、建设名校的“三名工程”在不少地方纷纷推出, 成为教育领域的新生事物。
靠“工程”就可以培养出教育家?
名校长是教育界的高层次人才。他们或是因治校有方而闻名遐迩, 或是以办学严谨而享誉坊间, 或是因爱生如子而得到拥戴, 或是以学术卓著而受人景仰。
然而, 他们面前还有需要攀登的一座峰———被称为“教育家”的那座巅峰。迄今为止, 我们只听过中国古代至圣先贤的智者如老子、孔子、孟子、荀子等被称为教育家, 或者是开馆授徒、著书立说的韩愈、程颐、朱熹等思想家被称为教育家, 再或者是近现代学贯中西、融古汇今的严复、蔡元培、陶行知等被称为教育家, 但却很少听到当代教育家的名号。在新中国培养的满天繁星式的人才系列中, 能被称为“教育家”者寥若晨星。
于是, 人们期望通过工程式的培养促进教育家的成长:东起山东的“齐鲁教育家”, 西至湘鄂的“名校长高级研修班”;南有广东的“岭南教育家”, 北生吉林的“杰出校长”。各地的名校长培养项目虽叫法不同, 但都在为教育家型名校长的成长“修桥铺路”。在各地, 选拔进入教育家培养工程的名师、名校长, 基本上都经过严格的筛选程序, 都是当地教育界的精英。若将这些优秀人选放入熔炉冶炼锻打, 虽不能保证一步到位成为教育家, 但应该在办学理念和治校能力诸方面更靠近教育家的本质和内涵。显然, 蔡元培、陶行知、竺可桢等教育家型的校长都不是人为培养出来的。
当然, 培养结果要因人而定, 不能企盼把每个培养的名校长都当作教育家型校长。毕竟, 各人的努力和悟性不同, 修行成果也高低不等。经过培养的名校长一般在办学治校过程中都有型有范, 他们都踏着前人的肩膀向上攀登, 更加靠近教育家这个大目标。“教育家型”, 要理解为在形神方面接近了教育家, 但不等于已经是教育家。
教育家型名校长什么样?
名师可以成为教育家, 名校长是否可以成为教育家型的人物呢?在这里, 我们首先必须确立名校长的引领带头作用:先行者, 起榜样和引领作用, 并且这种作用是发自内心追求的表现, 而不是外在符号象征强加的结果。为此, 必须厘清一些概念的边界, 才能让校长本人和社会各界对“名校长”都有正确的定位和期待。
第一, 名校不一定产生名校长。“名校”可以是历史范畴, 也可以是现实范畴;可以是集合性概念, 也可以是个体性概念。而“名校长”肯定是个体性的概念或范畴。名校的办学风格和特色形成是长期努力、集体贡献的结果, 而名校长的出现却是阶段性、个别性突出表现的结果。不应该把“名校”的校长自动等同于“名校长”, 也不应该把“名校长”所在学校直接等同为 “名校”。现实中确有这样的现象:有些校长一经调入当地名校, 便陡然成为“名校长”, 而有些“名校”的校长一旦退休就终止职业生涯。
第二, “名校长”不应仅仅被理解为社会知名度较高的校长。“名校长”的称呼可以有坊间的版本, 也应该有学界的表述;可以有社会上约定俗成的含义, 也应该有教育界严谨规范的阐释。我们认为, “名校长”是指那些具有先进办学理念, 较高的道德修养、政策水平和管理能力, 在教育改革、创新和发展诸方面做出突出成绩, 形成较成熟的教育思想, 从而成为教育界和社会上公认的具有较强办学治校能力的校长。名校长的站位和标准都很高, 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有名”。
第三, “名校长”不仅仅是办学实践方面富有成就的校长。毫无疑问, 人们观察和评价名校长, 更多是立足于实践层面, 更多地从学校发展的空间状况和校长办学治校的水平上面去考量。然而如果仅仅如此, 我们可能会陷入“有一千个观众,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困惑之中, 而且在众多办学都有特色、都有创新、都有发展的校长中, 谁是真正的“名校长”的问题会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所以, 完整意义上考量“名校长”的视角, 就应该包括实践与理论两个方面: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应该并驾齐驱, 他们的办学作为与办学影响应该有血有肉———充满感性的温暖和理性的光芒, 只有这样, 才能给社会树立昂扬而立体的名校长形象。
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教育家呢?曾有人提出三条标准:热爱教育, 懂得教育, 终身从事教育。其中, 热爱教育、终身从教者不乏其人, 但真正懂得教育者甚少。那教育家型名校长什么样?我们认为, 这些名校长首先应该要有教育兴邦、教育强国的伟大理想, 应该志存高远、敢为人先, 他们自身必须做到立志有为, 立德修行, 立功存范, 立论树典。
如何具备名校长的特质?
大家风范、大师品性、大爱精神, 是教育家型校长身上必须具备的三种特质, 这是名校长区别于仅仅作为管理者的普通校长的重要标志。这些特质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走捷径获得, 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奋斗与修炼才能形成。
如何具备这些特质?下列三个方面应该是通识:
做善思考、敢担当、有情怀的名校长。以读书治学、理论探索为引领, 针对学校课程改革、名校特色形成、校园文化品质、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对推进基础教育质量整体提升进行深层次剖析, 增强办学治校的理性;对学校领导力有充分的认识, 对新时期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新担当, 从而具备鲜明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深刻的影响力和凝聚力、非凡的决策力和强大的学习力、高超的领导艺术、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追求卓越的创新力;在办学实践中积极反思, 向中外教育家学习, 化解办学过程的各种偏见和迷误, 不断反省, 逐步形成高尚做人、高明办学的教育家情怀。
培养中关注有视野、有胸襟、有气度的名校长。校长的视野决定学校的发展高度, 可以通过理论探索、实践考察和同行交流, 了解国际前沿教育观点, 提升名校长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理念;高瞻远瞩, 开拓创新, 关注未来, 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要求名校长通过读书、反思、践行等行为来进一步开阔胸襟视野, 回归教育本真, 促其办学思路更加宽广、办学措施更加灵活;作为学校的领导者、管理者, 校长的气度体现在办学思想、职业操守、智慧修养、人格魅力等许多方面, 但更多体现在其办学治校时凝心聚力、众望所归的魅力上, 但有些校长存在着重管理、轻引领, 重硬件、轻内涵, 重制度、轻文化的倾向, 应当启发他们修身正心, 形成理性办学、感性育人、知性形象、智性领导的胸襟气度, 真正做到向教育家看齐, 涵养教育家型校长的底蕴。
看重有梦想、敢先行、立典范的名校长。名校长的站位和标准都很高, 他们不仅仅是办学有成就的校长, 还应该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教育追求、先进教育理念和特色办学风格。因此, 应鼓励名校长怀揣教育梦想, 在教育改革、创新和发展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 形成较成熟的教育思想。同时, 身为名校长, 应当锐意改革, 先行先试, 并且不屈不挠, 不断创新。这就需要大胆转变教育发展方式, 改革不合理的办学模式, 由此站立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潮头, 成为卓越的领航校长。名校长还应当积极参加理论研修、观校评校、互动交流、著书立说、思想研讨等活动, 形成比较完整的办学主张和治校策略, 并进一步提炼成为具有独立创见的教育思想, 成为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远见卓识的杰出校长。
教育家型校长应具备怎样的课程观 篇10
从外国教育史看, 世界上一些具有重大影响的教育家有着独特的课程观, 形成了独特的课程体系。17世纪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从知识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泛智”的课程理论, 主张每一个人都应受到教育, 都要学习“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教育”思想, 形成了自然主义课程论。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尤其重视儿童的经验, 强调教育必须寻求作为能动主体的儿童与对于儿童的社会要求的外部世界之间的结合问题, 形成了“经验主义课程论”。他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对世界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些教育家也都形成了独特的课程观。我国古代的教育家以孔子为代表, 他为了实现培养君子的教育目的, 继承了西周贵族的教育传统, 又根据现实需要进行了改编和调整, 充实了时代需要的内容, 形成了“六艺”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自近代以来, 我国的一些教育家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 也形成了新的课程观。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 根据共和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从“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出发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 形成了相应的课程观和课程理论体系。“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改造了杜威的实用主义课程, 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提出了“生活教育”课程, 主张“一切课程都是生活, 一切生活都是课程”。
可以看出,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尽管着眼点不同, 有的从社会和时代发展出发, 有的从人类文化知识发展出发, 最后都形成了独特的课程观, 有了比较成熟的课程体系, 课程观是他们教育思想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从不同时代的教育家的课程观可以看出, 他们的课程观都离不开时代的发展与制约, 都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从课程本身的来源看, 社会、知识和儿童是课程的三个基本来源, 社会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深刻地影响着课程的发展, 课程必须具有时代性, 课程要及时适应而不能脱离时代的发展。
时代的发展要求校长像教育家那样办学, 校长要成为教育家, 就必须完成课程观的确立与创新。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时代,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国际交流与合作日渐频繁。这需要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具有国际视野和独立个性的公民。从世界课程改革的现状和趋势来看, 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公民, 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 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努力实现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融合与统一。教育和课程要回归生活世界, 找回人的主体价值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声音, 在课程上增强了课程生活化和综合化。另一方面, 教育和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提倡培养学生的个性。课程理论正在从“选择适合课程的儿童”向“选择适合儿童发展的课程”转变, 课程的设置要符合并促进儿童的个性化发展, 因此尊重儿童的兴趣、爱好,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成为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我国近年来在课程改革中适应时代发展, 也发生了很多方面的深刻变化,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构建和谐社会, 促进教育的均衡化和公平发展, 为每个儿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成为教育的强烈呼声。科学发展观成为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在教育中实现以人为本, 关键是实现以学生为本和以教师为本。新的时代需要新的课程观, 自2001年新课程改革以来, 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评价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我国历次课程改革中前所未有的。
新课程改革实施几年来, 从总体上来看, 尽管取得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成绩, 但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 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很多教师根深蒂固的“教学”观念在应试的压力下难以从容转型。教育家型的校长要借助于管理体制改革, 发挥全校教师的智慧, 积极争取研究人员的支持, 在学校层面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和活动来引导、促使教师们转变教学观念, 实施素质教育, 把三维目标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而不是只用在教案上和说课稿中。这是教育家型校长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正在教育出功利型的孩子 篇11
胡润研究院曾称,中国富豪是全世界有钱人中最热衷让子女在国外接受教育的。对中国传统教育不满的家长大部分也认为最好的出路是送孩子去留学——即使孩子不喜欢。调查显示,80%的父母会为子女储备留学基金。留学生的年龄也越来越小,不少孩子还在小学阶段就被家长送出了国门。
为了提前为留学做准备,从幼儿园开始,有能力的父母就为孩子选择了学费昂贵的国际幼儿园。上小学后,猛攻英文,研究选择的国外学校和它所需要的申请条件等。
为了让孩子在申请国外高校时有份漂亮的个人履历,父母会送孩子去参加各种比赛,因为获奖的履历会提高获得Offer的几率;他们会托熟人给还在读小学、中学的孩子找份实习工作,目的也是为了让留学申请的内容看起来更独特;他们还会花钱给孩子出书,而书的内容多半是代笔……
被国外高校视为体现社会责任感的公益活动,也被擅长钻空子的中国父母利用。一名曾参与偏远小镇支教的15岁中学生,在被问到“此次支教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时,竟直白地回答:“这下申请美国高中有东西可写了。”
这并非个例。某留学机构的老师说,本来做公益并非申请留学的硬条件,但因为大多数准留学生都会去做公益,其他家长看到了,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给别人。据悉,大多数留学机构的老师也会建议准留学生去做公益,因为可以增加申请筹码。
于是,现在可以看到很多中小学生一窝蜂地跑去支教、献爱心,跟走过场一样。甚至,有的学校会专门为准留学生组织公益活动。到最后,这个体现社会责任感的爱心项目,只是被孩子们变成了漂亮的履历,并没有真正被他们的内心所吸收。
在深圳的北京大学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副院长、社会学教授于长江认为,当下这种关于留学的教育模式,其实就是一种功利教育。“小孩从幼儿园开始,上什么价位的幼儿园,之后上什么培训班,从小接触的价值、理念都与功利相关。这批要留学的孩子们,是在利用西方的道德价值伦理做事情;但如果真的到了西方的价值社会,他们还如此行事,必定会吃亏。”
学什么,孩子说了不算
钢琴、古筝、舞蹈、唱歌、画画、书法、英语、围棋、游泳、跆拳道……各类兴趣特长班看似琳琅满目,本质却都一样。经常在各种儿童才艺大赛上担任评委的教育专家何丽说,孩子们的才艺无非就是唱歌、跳舞、画画,弹个钢琴和古筝就已经算是稀奇的了。“而且在表演这些才艺时,他们都非常地机械,感受不出内心的欢喜,脸上的表情要么像个木偶,要么带着标志性的假笑。”
个中缘由和家长聊天便知。孩子所学的才艺类型多半都是家长挑选的。王评菠自认是非常开明的家长,只给5岁的女儿报了一个芭蕾舞班,而女儿的同学多数都报了两个以上的兴趣班,周末像赶集一样从一个教室匆匆赶往另一个教室。与之相比,只有一个兴趣班要上的女儿,算是拥有相当自由的童年了。
但孩子是否喜欢芭蕾舞?王评菠笑了笑,承认是自己逼着女儿学的,“她当然不乐意学。”可王评菠追崇的某个教育专家认为,在孩子个性的培养上不能太由着孩子;孩子的话是不能太当真的,她的喜好厌恶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现在多管管,让她多吃点苦,她今后总会知道父母是为她好。”
孩子的兴趣被家长主导,这样的事在中国太过常见。在家长看来,能学的,只能是有用的那些兴趣班,如跳舞、英语、声乐、语言、绘画、奥数等。而研究树木、喜欢烹饪、收集石头……这些兴趣只会分散孩子的精力,却对他们的课业、成绩无任何帮助。
媒体人咪蒙在《以孩子的兴趣为原点,建立完整的知识链》中曾说,因为儿子唯唐喜欢火车,她便陪儿子看遍了所有与火车有关的童书、去了各城市的火车博物馆、坐了各类火车、订阅了日本火车杂志、去了火车文化最发达的日本、看了各种火车专题的纪录片……很多家长会觉得,咪蒙这样做没有意义,就算唯唐成了火车专家,可他能应付高考,能拿到美国名校的奖学金吗?
咪蒙却告诉这些家长,他们的思维有多狭隘。“火车只是一个引子,因为对日本火车文化感兴趣,唯唐开始对日语有兴趣,主动想上日语班,他可以多学一门语言;因为了解火车的构造,会涉及物理、化学、机械动力等多种学科知识,所以他连带对这些领域都有强烈的求知欲;因为去各地考察火车,他的梦想就是坐遍全球火车,所以他对地理知识很感兴趣,每个国家和首都都一一背了;因为看了书和纪录片知道了火车的发展史,顺便对历史也有了概念,知道人类如何从农业社会,到完成工业革命,再到科技如此发达的现在……”
屏蔽孩子交往的“坏榜样”
去哪里学、学什么,由家长决定。和谁交往、怎么交往,家长也迫不及待地用自己的经验“帮助”孩子做出选择。
怕孩子交友不慎被“带坏”,这是许多父母禁止孩子与差生交往的理由。成绩差意味着其他的优点也会被否定。而在值得交往的朋友名单上,家长们的许可标准通常都与“有用”有关:成绩好的同学可以帮助自家小孩提升学习兴趣;与家世好的孩子来往,可以成为大人交往的桥梁;和班干部交往可以在老师那里获得好印象……为了帮助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交环境,有的家长会经常给孩子过生日,或是以孩子的名义请同学到家里吃饭;或是过年过节让孩子与朋友互送礼物。
王欣维的儿子4岁,上幼儿园中班,班上建了个家长QQ群,一来二去,王欣维认识了几个家长,经常在周末约着带孩子一起玩。最近一次周末聚會,有一对母子缺席了。孩子母亲给出的理由是没时间,可在聚会中,一位妈妈告诉王欣维,这个没来的母亲,是因为不喜欢其中一个叫王易的孩子。
王欣维说,其实所有家长都知道王易这孩子有一些不好的习惯,比如有时候会冒出一些粗话,与其他孩子发生矛盾时会表现出攻击行为,可孩子们喜欢和王易玩,因为他身上也有很多优点。比如哪个小朋友喝水拧不开盖子、哪个小朋友鞋带散了系不上时,他都会主动帮忙。“而且王易妈妈也注意到孩子那些不好的习惯了,在努力引导。”
王欣维认为,没来参加聚会的孩子心中一定是失落的。“其实孩子们在一起玩,难免会有模仿行为,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可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告诉孩子哪些行为是好的,哪些行为需要改正,而不是阻碍孩子交往的自由。什么都一概而论,那以后孩子肯定交不到朋友,因为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
只是普通白领的何宁则见识了父母会如何阻止孩子交往“没用的朋友”。一次,她带着7岁的女儿巧巧去参加女儿班上某同学的生日聚会。在生日聚会上,巧巧迫不及待地将何宁介绍给自己在班上最要好的朋友菲菲和她的妈妈。令何宁尴尬的是,她笑得热情,菲菲妈却笑得淡漠。她主动说了句“你好”,菲菲妈却只是抿嘴点头,然后带着孩子转身离开了。
后来何宁观察到,每次巧巧去找菲菲玩,菲菲妈都会适时出现拉走女儿,并且跟菲菲低语什么。“看得出来,菲菲妈打扮得很精致,穿的戴的也都是名牌,她在聚会上一直只跟自己打扮差不多的家长讲话。看到孩子的友谊要因为家长的关系受挫,那一刻我真的很难过。”
孩子的世界本来是很单纯的,但家长一旦将利益标签贴到孩子的社交行为上,孩子的成长也将受到影响。很多家长在孩子告诉自己有了某个朋友时,都喜欢问:“他爸妈是做什么的?”“他学习成绩好吗?”而在国外,通常家长关心的是,“你喜欢这个朋友什么?”“什么时候邀请你朋友到家里来玩? ”
中国家长关注的是,那个朋友到底值不值得我的孩子去交往,跟这个朋友交往,我的孩子能获得什么;而国外家长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内心世界。
当认为原本很乖的孩子,突然变得不规矩时,很多家长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孩子的社交出了问题,他被朋友带坏了。可真实的原因却是,孩子正处在建立习惯和规则的时期,内心的秩序规则还未建立牢固,他们会有好奇心、探索欲,会有模仿行为。但更重要的是,家长需要帮助他建立规则,引导他辨别是非,在内心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增强他在同伴中的影响力和自信力,而非屏蔽“坏榜样”。
教育创新呼唤“魅力型校长” 篇12
一、对学校未来发展的理想化设想
“设想”是校长希望通过变革和创新所达到的学校未来发展的某种理想化目标。在学校教育创新的过程中, 校长通过为全体教师指明学校发展的理想化目标, 提出一种挑战和变革的动力。当学校变革发展的理想化目标成为教师共同认可的一种观点, 并且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将有利于教师个人价值的实现, 那么, 这种理想化的目标与现状之间的差异就会趋向于保持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当一位校长成功地改变了教师的态度, 使教师心悦诚服地接受他所倡导的目标时, 他就成为了一位具有魅力的校长。
二、以非常规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推动学校变革
魅力型校长通过非常规的方式对学校的发展作出决策。这种革命性表现在对学校发展理想化目标的制定中。更为重要的是, 魅力型校长实现其目标所从事的变革行为同样是超越常规的。它们不是学校秩序的维护者, 而是学校发展的变革者。魅力型校长的计划、变革策略、承担个人风险的英雄主义示范行为以及自我牺牲的行为, 都是新奇的、非常规的、与众不同的。他们的这类行为一旦获得成功, 就必然会带来教师的信服和尊敬。
三、对学校创新环境的敏锐洞察和现实评估
作为整个社会环境的一个子系统, 学校教育的创新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实现的, 因此, 魅力型校长会表现出对环境的敏感性。他们能够敏锐地洞察学校创新变革的社会背景和现实情境, 在对可能影响学校发展目标实现的各种环境资源和条件进行现实评估的基础上, 实施学校发展的改革策略和非常规行动。
四、深厚的教育理论和突出的人格力量
魅力型校长的影响来源于校长的人格力量, 而不是由学校规划制度予以合法化的职务权利。同时, 深厚的教育和管理理论有助于魅力型校长及时洞察学校发展的时机, 做出更有利于学校未来发展的设想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