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雕艺术

2024-10-15

浮雕艺术(精选12篇)

浮雕艺术 篇1

汉画像砖与汉画像石是汉代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绘画与雕刻、礼器与美术的结合。画像砖与画像石的主要表现为墓葬建筑的装饰图案。题材表现广泛, 涉及汉代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市井人物、战争等各方面, 包括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以及宴乐、耕种、收获、渔猎、百戏、车马出行等生产和生活内容。对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民俗文化及艺术发展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汉代绘画大量出现于宫廷、军营、陵寝冥器、画像砖石棺等。汉代重视葬礼, 以厚葬为德。在汉墓中出现大量的汉代画像与画像砖等汉代艺术品, 均为装饰墓穴只用。包括, 表彰死者功德的绘画活动, 如帛画“非衣”被认为是一幅死者灵魂升天的作品。所用绘画作品及画像砖数量和规模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此类作品的认同。古代文字作品对此均有记载。东汉赵岐在活着的时候, 就为自己的坟墓设计选用壁画, “图季札、子产、晏婴、叔向四像居宾位, 又自画其像居主位, 皆为赞颂” (《后汉书·赵岐传》) 。现代出土的许多汉代墓室中的壁画、汉画像石、帛画等现存绘画实物也验证了书中记载。由此可见, 汉画像石和画像砖对现代艺术研究依然具有较高的价值。

一、汉画像石和汉画像砖题材内容丰富

汉画像石和汉画像砖的内容广泛, 涉猎众多领域, 包括王侯将相、文人士大夫、出征礼仪、祭祀、神话传说和市井活动的内容。通过汉画像石和汉画像砖, 为现代人们展示了汉代社会面貌, 生动刻画了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同时也为艺术研究提供了详实、可靠的资料。

(一) 神话传说

1. 伏羲女娲像。

此像是人面蛇身的人类始祖的象征。伏羲:又曰庖牺, 据《拾遗记·春皇庖牺》云:“庖者包也, 言包含万象, 以牺牲登荐于百神, 民服其圣, 故曰庖牺, 又曰‘伏戏’。”被认为是“三皇五帝”之首, 相传发明了八卦, 可以通神明, 亦可联系人间万物, 还是打鱼狩猎的始祖, 开辟了结绳为网的生活方式。

2. 四灵。

四灵为世人所公认, 包括“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在古人认为, 此四物为天上的四个神灵。在不同朝代, 四灵形象均有所变化, 从具象到抽象都有体现。常用于瓦当、画像砖的素材。

古人认为, 四灵分布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起着“定四方”作用。汉代人尤其喜欢四灵, 频繁出现于壁画、帛画、铜镜、瓦当、印章等。 (1) 青龙:蛇身、马头、鹿角、鱼鳞、兽足等组合而成, 为人们想象的神明形象。龙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 也成为东方人的象征。 (2) 白虎:“虎者, 百兽之长, 能执博挫锐, 吞食鬼魅”, “德政”方出。 (3) 朱雀:即凤凰。常见形象为鸡头、蛇颈、龟背、鹤翅、五彩色。身高七尺, 常有百鸟朝凤之说, 为鸟中之王。象征着吉祥、幸福, 为人们所喜爱。 (4) 玄武:为龟蛇合体, 传说神龟可活五千年到一万年, 因其长寿, 古人认为它可以先知先觉, 经常用龟甲来占卜吉凶。同时, 古人敬重玄武为神明, 仰慕其长寿。在四灵中, 玄武主北方, 以黑色为代表。

3. 日、月、星像。

羲和主日, 常羲捧月, 后羿射日, 嫦娥奔月等, 以“阳乌”代表日, 以蟾蜍表月, 日、月同现为吉祥, 且出现日、月交食形象, 另有北斗七星、二十八星宿、彗星等天文图。

(二)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也是汉代美术重要题材之一, 在汉画像石和汉画像砖中均有历史故事题材的作品。因古人常用历史故事警示后人, 弘扬善举, 起到了“善以示后, 恶以诫世”的作用。亦因此作用, 这类题材的应用政治色彩浓郁。

画像砖石所绘历史故事, 多围绕帝王征战, 孝子烈女、文臣雅士、忠臣义士的故事开展。例如山东武氏祠画像砖、孔子见老子车马出行, 展示了文人学者相互崇敬、思想沟通的现象。

(三) 市井生活

山东曲阜出旧县出土的画像石, 描绘了汉代市井人家的生活状态, 有歌舞游戏、对弈等活动。生动描绘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状态。此画像砖已经有了立体的构图效果, 脱离了平视体构图。

二、汉画像石和画像砖的雕刻技法

汉画像石和画像砖的雕刻技法丰富, 各地均有其各自特点。其中, 雕刻技法最丰富的是山东、苏北地区。尤以济宁、枣庄的画像石雕刻技法种类最多, 式样也最全。纵观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主要有五种:

(一) 阴线刻

主要特点是在石料上用凹陷的刀法来雕刻所要描绘的形象。不管石面光滑或粗糙, 图像全部用阴刻线条来表现。还可在物像轮廓内施刻虚线、麻点或鳞纹, 以突出质感。也有少数画像石线刻物像内不再刻点、线、纹。

(二) 凹面线刻

凹面线刻即在物像轮廓内雕成凹面, 而物像轮廓用阴线刻成。嘉祥画像石等地出土的画像石用此刻法。物像外石面则方法不一, 有的光滑, 有的则刻成竖线纹。

(三) 减地平面线刻

物像轮廓外减地 (有深有浅) , 凸出的物像轮廓平面上再刻阴线或用朱线墨线勾绘, 表现物像细部。如嘉祥宋山、邹城野店、梁山后集、泗水陈村、滕州西户口等地, 都出土过这种画像石。

(四) 高浮雕

减地后物像弧面浮起较高, 细部起伏明显, 有较强的立体感, 如山东安丘墓门额的卧鹿像。

(五) 透雕

把物像的某些部分刻透镂空, 使之类似立体的圆雕, 如安丘墓中柱的人物像。

三、汉代画像砖、画像石的装饰特点

首先, 注意以形写神, 且画面多以人物活动为主。例如山东武氏祠画像石、孔子见老子车马出行图, 以简练、大气的线条体现出了孔子温文尔雅。车马出行以简单雄浑的构图, 体现出汉代大气、雄浑的画像风格。

其次, 形象刻画上常采用变形夸张的手法, 注重飞扬的气势, 简略了细节刻画, 采用动态把握, 使作品生动、古拙又富生命力。例如, 渠县出土的东汉沈氏石阙阙身浮雕, 线条古朴大气, 形象变形夸张, 气势磅礴, 虽无过多细节刻画, 但作品极富生命力, 以意送神。

再次, 在构图上常以云气纹的曲线及斜线、直线分割画面, 即采用分割法构建作品。形成装饰区, 通过散点透视托大表现空间。同时, 丰富了内容情节。

最后, 利用填充法完成装饰区的处理, 常用内容包括以多姿多彩的人物、动物、星宿云气, 将其井然有序地安排进画面, 形成大小相间, 动静对比。通过填充法, 使汉画像砖极富装饰美。

概言之, 汉画像石和汉画像砖兼具“质、动、紧、味”的风格。即:古拙质朴, 拙而不板, 质而不陋, 异常单纯简洁, 称之为质;戏剧性的快速运动中体现出豪放气质, 称之为“动”;画面紧凑, 王侯将相、平民百姓纷纷登场, 称之为“紧”。所制形象高度提炼, 精心处理, 作品耐人寻味, 极具装饰性, 谓之为“味”。赏汉画像石和画像砖, 既享受了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更增加了对历史时代艺术特色、社会风情和生活状态的探究。

摘要: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是汉代众多艺术形式中非常重要的一种, 无论其欣赏价值和历史参考价值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内容丰富, 涉猎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 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的基本政治经济局面等。汉画像石和画像砖雕刻技法极具特色, 既有阴线刻、凹面线刻、减地平面线刻, 又有浅浮雕、透雕和高浮雕。其中浅浮雕为汉画像石和汉画像砖的主要雕刻技法, 影响至今。加上汉画像石和汉画像砖的极强艺术欣赏性, 更是受到了汉代和现代人们的喜爱。

关键词:汉画像石,汉画像砖,题材,雕刻手法,装饰特点

参考文献

[1]张俊慧.飘摇灵动的冥府之音——综合文化的多角度解析汉代画像石纹样.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1) .

[2]陈晓华, 王瑞.有意义的形式——对汉画像形式美的理解与思考.美与时代 (下半月) , 2007 (3) .

[3]李东风.陕北剪纸与汉画像石的比较——兼论民间美术对本原文化的传承.民族艺术研究, 2006 (6) .

[4]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82.

[5]巫鸿.马王堆的再思.礼仪中的美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6.

[6]土居淑子, 罗伟先, 余德章.《古代中国的画像石》序.四川文物, 1989 (04) .

浮雕艺术 篇2

甲方:华鸿装饰材料有限公司

乙方:郑州市环境艺术科学研究交流中心

为了提高荥阳文博中心石材浮雕的远观效果,实现建筑物与深浮雕的完美结合,经设计师提议,石材浮雕厚度由招标中变更为17公分,恢复到原设计20公分厚和招标时20公分的厚度,达到浮雕艺术的最佳效果,经甲方和乙方多次协商,并经甲乙方、设计师、监理方、施工方等开会研究,就石材浮雕厚度由17公分,增加到20公分,达成如下协议:

一、乙方按设计师和甲方要求将原17公分厚石材浮雕按20公分厚打制,石材浮雕共计加厚3公分,同时,钢骨架由10#、6#槽钢、5#角钢变更为14#槽钢、7#角钢和背栓7#角钢,以及304#18㎝×8㎝×1㎝不锈钢挂件一批、钢材镀锌处理、AB胶等,共计431.㎡。

二、乙方在施工中应严格按图纸施工,确保石材、钢材厚度,严把质量标准,严把安全施工标准,增加安全防范意识,确保浮雕质量和安全生产。

三、该石材浮雕增加3公分厚度,背部挖空,增大钢骨架和不锈钢挂件等,按预算书一、二项认可,税收另计,共计增加人民币1023409元,大写壹佰零贰万叁仟肆佰零玖元整。

四、工程完工,甲方向乙方支付该工程的85%,工程验收合格,甲方再支付乙方工程款10%,余款5%,经审计部门审计后一次性付清余款。

该协议一式六份,自签字之日起有效。

甲方:乙方:

对装饰性浮雕艺术创作的思索 篇3

装饰性浮雕的发展及完善是基于对传统与现代的思考。正像其他新生的艺术形式一样,它的发展总是难以尽善尽美的,装饰性浮雕艺术本身也正在经历着一个从初创、发展到完善、提高的过程。它需要创作者以真诚的心境和情感,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执着地实践并探索新的表现语言和形式,匠心的起点要高,文化的内涵要深,不随波逐流,不盲从时尚,努力找准大众欣赏性和高雅艺术性的结合点。

一、简述装饰性浮雕

雕塑艺术是造型艺术种类中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可视、可触摸、具有三维空间的立体形象。可以简单分为圆雕和浮雕两大类。圆雕是四面观赏的主体雕塑形式,浮雕则是在平面上雕塑出高低形体的艺术形式。我们这里所论述的装饰浮雕一方面是指经过提炼、概述、夸张变形的浮雕形式,它是从写实浮雕转化而来,在转化过程中强调形式美,使浮雕带有强烈的理性色彩;另一方面是指在我们生活中起有装饰作用的浮雕作品,如建筑中的浮雕、环境设计中的浮雕、生活中艺术陈设造型等。

装饰浮雕无处不在装点着我们的生活,小到纪念章、钱币、首饰,大到建筑中的浮雕装饰和环境。现代环境艺术的兴起使装饰浮雕更具有独立性,也扩展了装饰浮雕的个性语言。装饰浮雕一个重要作用是功能性,从它的起源到发展都以装饰功能为原则,这种应用与审美性的共融筑起装饰浮雕独特的风景。

二、装饰浮雕的造型

1、装饰浮雕的构图

装饰浮雕造型的构图处理是创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理想的构图方式可以产生良好的视觉体验,不适合空间环境功能的构图方式,往往会造成不必要的视觉混乱。装饰浮雕的构图方式,一般是以骨骼结构线组成的框架为依据的。框架结构线的使用,便于思考造型不同的形态的线与形状组成的构图框架,在视觉心理上呈现的感受不相同。2、装饰浮雕的材质

体现材质审美理想是当代装饰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材质美的装饰浮雕造型作品,更易使观者获得视觉愉悦。材质本身所具有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物理的特征产生表象视觉感受的同时,也会带给观者心里上的体验。研究材质所具备的外在形态,材质的色泽、肌理带来的心理感受,了解并掌握材质所具备的其他物理和化学的特性,对于装饰浮雕造型设计与制作的过程,以至最后所带来什么样的结果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3、装饰浮雕材质的审美语言与应用

材质本身具备着传达审美语言的要素。对任何一种物质的了解和体味,都是通过人的感官获得的。材料的质地、肌理、色彩、反光通过视觉、触觉甚至听觉传递着综合信息,使人脑形成了对材质的一个总体印象。这些感受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体味到的,我们可以合理利用这些感受来深化主题和丰富表现装饰浮雕的手法。

不同的材质适合不同的形式与表现。微妙精致的肌理变化,金属板材锻造工艺就无法展现;流畅自如的泥巴塑痕,石材刻制就不可能表达。同样,不锈钢不能获得青铜铸件那种历经沧桑、苍劲古朴的效果,而石材的粗砺敦厚又是金属材质所难以实现的。在现代环境材料中,不锈钢材料轻质高强、耐腐蚀性强、加工工艺简单、富有光泽,反射表面极易和环境融合,因而被广泛运用。综合材料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不同的材质组合会有相互衬托的作用。肌理的表现也是材质应用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同一材质不同的肌理处理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可应用强化肌理的构成、逆向肌理的构成和对比肌理的构成。

装饰浮雕材质的选择是一个事关作品成败的重要环节,不可忽视,无论多么好的创意,多么高超的表现形式与技巧,如果材质选择不当,都会使其黯然失色。

三、装饰浮雕的表现形式与空间环境

1、建筑装饰浮雕

建筑装饰浮雕是指依附于建筑,为配合、适应并装饰建筑表面空间而存在的浮雕形式。根据建筑物的功用性及装饰角度和装饰部位不同而又可划分为纪念性、主题性和装饰性三种浮雕类型。这里我们只谈装饰性浮雕这一特点。

作为对建筑装点美化的装饰性浮雕来说,同样更多地依附于建筑主体并因此而存在。装饰性浮雕,一般总是雕刻在某座建筑物的部件或局部的表面,例如门框、窗边、梁柱、墙面、转角等或其它建筑物的表面。巴特农神殿的三角客墙和长浮雕饰带;巴黎凯旋门的浮雕都是这方面的成功范例。装饰性浮雕与主题性和纪念性浮雕的区别,主要在题材的处理和意境的表现上。装饰性浮雕一般不重情节描述和叙事性,也不着重于表现重大主题,而更多的是追求抒情性和赏心悦目的形式感,内容形式和装饰部位也相对的自由和活泼。它更强调对装饰对象的依附和烘托,更强调空间形态上的适应性功能,以及对平衡、对称、条理、反复等形式美的规律和装饰艺术语言的运用。20世纪以来,装饰浮雕的风格经历了从简约、抽象到多元繁荣的变化过程,被广泛地运用于城市建筑空间,起到了装饰建筑、美化环境的作用。

2、架上表现性装饰浮雕

架上表现性装饰浮雕是指依赖于建筑而存在,更注重雕塑家个人情感与观念表达的一种浮雕类型,它可作为架上陈列也可独立置放在特定环境中作为装饰品而存在,在空间表现上独立性较强,题材表现也非常广泛,是一种较自由的表现形式。

现代艺术的发展,促使艺术形式日趋繁荣和丰富。相对独立的装饰浮雕语言和形态的形成,为架上表现性浮雕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艺术家对雕塑空间探索的不断拓展,浮雕这种形式已不再完全作为建筑装饰附属物而存在,而是开始以一种独立的形式展现自己的艺术魅力,传达着更具独立意义的精神内涵。罗丹的作品是架上的,作为一个承前启后的艺术家,他打破了传统的封闭、均衡方式的纪念性浮雕的实体和空间概念,预示和启发了现代浮雕对新的空间概念的认识,其意义是深远的。 3、功用审美性装饰浮雕

功用审美性装饰浮雕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最早的艺术都与实用性有关。在世界范围内,不同的民族、不同时期都有大量的功用性装饰浮雕出现,它是古往今来一直倍受钟爱和重视的装饰浮雕表现样式。以我国为例,这种装饰形式就大量出现在不同造型的原始社会时期的陶器表面,在这些器皿的外表和局部,以浮雕的形式表现人物、动物和几何形纹饰。商周时代青铜器的装饰,把浮雕的表现技法在实用审美领域推到了高峰,也使浮雕装饰手段成为各时期青铜器的典型特征。以浮雕的几何化造型图案装饰,构成了一个富于装饰性的整体,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展现了审美和实用功能的结合。

功用审美性装饰浮雕是适应、并装饰人们日常生活用品的一种雕塑形式,它具有实用和审美的双重功能,它通常适应大众审美心理,适合工业和手工业生产,是物质生产与精神表述的综合产物。一般情况下它完全依附于载体,是一种在有规定和有限的空间内进行的艺术创造,但同样也可以作为一种装饰品来美化人们的生活。

综上三种装饰浮雕样式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浮雕装饰性的表现形式与其展出的空间位置是息息相关的。黑格尔说过:“艺术家不应该把雕刻作品雕刻好后,再去考虑它将要摆放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想到它将要放置的空间形式和地方部位。”这是对两者关系的精辟论述。其旨在于,不能把二者看成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只有把两者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把握好作品在环境中的关系,从而使之获得更好的视觉效果。例如在建筑装饰浮雕这一范畴里它可以作为建筑的一种部件或局部的表面,它更强调对装饰对象的依附和烘托,更强调空间形态上的适应性功能,以及对平衡、对称、条理、反复等形式美的规律和装饰艺术语言的运用。而架上表现性装饰浮雕的表现形式就不同,它不再像建筑装饰浮雕一样单纯的依附于建筑物,而可以独立地成为一种装饰品而存在。功用审美性浮雕相对于以上两种应用就更广泛,它可以在实用的同时以浮雕的几何化造型图案装饰,构成一个富于装饰性的整体,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展现了审美和实用功能的结合。

四、结语

浮雕艺术 篇4

一、装饰浮雕的艺术性

浮雕艺术的表现形式是把造型的体积压缩在平面上,一方面具有造型的高低起伏特点,另一方面,具有平面观赏的特点。浮雕艺术设计的层次多,环境复杂,场面宏大。浮雕艺术可以当成独立个体,同时也能依附于墙面之上。

浮雕在艺术制造上具有纳阴的特点,在创造手法上,利用线条的粗细以及明暗的变化,在平面上塑造一种具有立体性与空间性的艺术形式,利用错觉的方法,这种创造的手法是多层次云的,在浮雕的制作过程中,可以同时运用到高、低、中的三中表现方法,比较常用的方法是在前景人物上运用高浮雕的方法,随景物的变化而变化。另外起位的技术在浮雕中的运用也较为广泛,它可以把主体与背景之间的距离拉开,使得浮雕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表现出多层次。

二、装饰浮雕艺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公共艺术品的出现,浮雕所占的比重也较大,所以对于浮雕课程的学习很重要,但是,浮雕艺术在学术方面的理论研究非常薄弱,与浮雕相关的教材也比较少,在浮雕教学上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没有与时代齐头并进。为了发展浮雕艺术,我国应该加强浮雕艺术的学习以及研究。现阶段我国存在这大量的浮雕艺术的次品,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目前我国在浮雕方面的教学造成的。社会上缺乏大量的浮雕艺术家,对于这样的问题,浮雕学习的专业化是非常必要的,现在浮雕遇到的问题不仅仅只存在浮雕的专业问题,此外还有,现在浮雕专业的学生对浮雕的制作,需要的到壁画专业的帮助,在得到大致的图形结构之后才能完成塑性,这说明,我国浮雕专业的人才缺乏,在教师队伍上,缺乏专业的艺术家进行指导,学生在学习浮雕艺术时研究不够深入,基本功不扎实,不能驾驭大型的浮雕工程,所以,浮雕艺术必须要的到教育上的重视。

浮雕艺术的开设就是为了解决社会上缺乏浮雕人才的状况, 所以在对浮雕专业的学生要进行严格的要求,提升创作的能力研究,加强学生对浮雕艺术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能够具备创造艺术性较高的浮雕的能力。

浮雕艺术在我国专业的美术院校中不受重视,对于浮雕艺术的学术研究上挖掘的不够深入。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大力发展浮雕艺术,加强对浮雕艺术的研究,研究出一套成系统的理论, 为今后浮雕艺术的发展奠定基础,为浮雕艺术作品提供文献参考以及理论依据。从浮雕艺术的方向和制作材料方面研究,在社会的空间中创造更多更精美的艺术作品。

三、对浮雕教学的变革研究

在艺术教学中出现了重视西方的艺术形式,而忽视本土的艺术,重视西方雕塑的学习,忽视浮雕艺术的发展,所以易创创作中应该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浮雕艺术还因该强化学生的创作技能,在教学上加强引导学生,不断创新。为了浮雕艺术的发展,在装饰浮雕教学上进行了一些改变。

1、教学方式的变革

在浮雕的教学方式和理念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浮雕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传授学生过多的理论性知识,导致学生缺乏实践性操作,这些因素不能激发学生在创作上的兴趣,现在改变了传统的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的教学模式除了接受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进行实践操作,教师由原来的主体地位变成现在引导学生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在极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引导学生创作出具有创造力的健康时尚的艺术作品。

2、教学内容的变革

现阶段的浮雕艺术创作,重视力理论知识的传播,忽视实践操作,只要把理论操作与实践相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发展浮雕艺术,在课堂上教师做好引导的工作,让学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才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学生展示浮雕发展的历程,让学生充分的了解浮雕的艺术特点,让学生充分了解浮雕艺术。培养学生创造艺术的美感,就目前来说,浮雕的艺术创作重视学生操作的技术和手段,忽视创作作品的美感,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学习著名的浮雕来提高学生创作的美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在艺术创造中美感的重要性。

四、结束语

现阶段的浮雕艺术创作不能满足人们对艺术的追求,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量的艺术品呈现在公共场合,其中浮雕的在所以艺术品之中所占的比重较大。所以加强浮雕艺术的创作具有很强的重要性,要建立和研究一套体系完整的浮雕艺术理论,从多种角度分析研究,浮雕艺术发展的理论和方向,为浮雕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当前的浮雕艺术创作忽视了市场的需求, 在教学的方式和内容上都有改变,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由教师为主体的地位转变为学生为主体,加强教师的引导做用,学生要调动自主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激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应该成分的让学生了解装饰浮雕的流行方向,让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在社会上广泛得到运用,符合浮雕的发展市场和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教学的方式和内容,提高学生在浮雕艺术中的创作水平和技能,这样的改革措施,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创造出极具创造力的艺术作品。另一方面,这些措施推动了浮雕艺术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完善浮雕相关的理论研究,使得浮雕的知识和技术得到更好的传承,促进浮雕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本刊记者.浮雕造型艺术与教学研讨会[J].雕塑,2009(02):67-71.

纸浮雕教案 篇5

一、学习领域:设计—应用

二、教学内容与目标

1、了解纸浮雕的制作步骤:构思、画图、制作。

2、探究纸浮雕的基本技法:剪、刻、折、卷、切等。

3、锻炼立体造型及对形象的概括能力,设计制作一个有立体感的纸浮雕作品,感受生活与艺术的丰富多彩,在学习中提高学生创造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纸浮雕的剪、刻、折、卷、切、组合等多种技法的探索与应用。

四、教学难点:纸浮雕的设计。

五、教具准备:提前叮嘱学生携带有色卡纸、双面胶、剪刀等工具。

六、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

1、老师出示自己所做的纸浮雕作品给学生欣赏,让学生思考制作材料是什么?用何方法制作的?从而引出课题《纸的立体表现——纸浮雕》

(二)动手体验

1、教师出示几张造型不同的白纸纸,请学生用自己能想到的方法把它变得立体起来。

2、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巡视并给学生鼓励。

3、同学们展示自己尝试的成果,并讲自己用了什么办法。

4、教师总结并板书(剪、刻、折、卷、拧、揉„„)。

(三)观察思考

1、请同学们看课本想想看一张纸浮雕作品需要经过哪些步骤才能完成?

2、教师总结纸浮雕的制作步骤:构思、画图、制作。

(四)实践运用

1、合作或个人制作一张纸浮雕作品(可参考资料,题材不限,如:水果、父母、朋友、风景、动物、卡通等都可以)

2、可以参照书上的图例添加或删减。

3、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七、板书设计

纸的立体表现——纸浮雕

1、纸浮雕的基本技法:剪、刻、折、卷、切等。

2、纸浮雕的制作步骤:构思、画图、制作。

单元教学计划

罗埠中学 罗丽君

一、学习领域:【设计•应用】

尝试不同工具,以纸为主要媒材,通过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等方法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用平面或半立体的形式,将动物与人物等不同类别的形象组合在一件作品中。用撕、剪、刻、折、卷曲等基本技法进行立体、半立体纸工制作。

本组教材围绕“纸的设计应用”这个专题,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美术活动多角度的体验与尝试,强调学生对丰富多彩的美术学习活动的体验与认识。在教材中,以纸为媒介,学习<<单色版画>>、<<纸浮雕>>、<<纸雕塑>>的创作体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丰富多彩的美术创作活动中去,让学生亲身尝试美术创作,鼓励学生勇敢去做、去表现。这样孩子们不仅自己得到了锻炼,学到新的美术创作方法,还体验到大胆创造表现的乐趣,学习美术的兴趣也就会更加高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轻松的教学游戏,认识和了解绘画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造型技能、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用美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在循序渐进的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始终贯穿审美性和情意

2.难点: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直接参与并亲身经历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寻找各种材料,表达自己丰富多彩的想象。

五、课时安排

黄木浮雕人物挂屏 篇6

礼品表现的是加纳人民欢庆某个重大节日的场面。画面右侧,首领左右手分别持握象征权力的拂尘和节笏,神采奕奕地目视前方;画面的左下方,一位侍者正在熟练地为首领铺设地毯。首领的身后是喜气洋洋欢庆节日的群众。作品中人物的面部表情比较丰富,而身体其他部位的雕刻则比较简洁,体现了非洲木雕重在传神的艺术特点。

非洲木雕长期浸润在以粗犷、纯朴等为特征的社会风俗中,以其简洁的线条、粗犷的造型以及富有想象的夸张变形给人以震撼,显示出一种野性的美。非洲木雕的主要艺术特点其一是风格朴实。非洲大陆(主要指撒哈拉大沙漠以南地区)长期与世隔绝,受其它地区文化影响较小。虽然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大批非洲国家挣脱殖民枷锁,获得独立,但其传统文化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大多数木雕手工艺人只擅长从事传统内容的木雕制作。因此,非洲木雕仍保持朴实的风格,为各个层次的人所喜爱。

其二,非洲木雕具有强烈的节奏和动感:为了猎取动物以获得肉食,需要长途追逐、合力围堵和殊死搏斗,这种快节奏和紧张刺激的活动在非洲人民的生活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在木雕中,野生动物多以狂奔和打斗的形象出现,男女人物的活动从捕猎、农耕到娱乐,都激烈而紧张,生动如实地反映了非洲人民同大自然搏斗的惨烈。

此外,非洲木雕作品广泛运用夸张手法,大多是抓住反映对象的某个最突出的特点,运用极度夸张的手法加以表现,给人以鲜明、深刻、又决不失真的印象。多数木雕作品的总体线条粗犷,雕琢比较简洁,但人物和动物某些最具传神力的部分,诸如面部表情、发饰、动作姿势等细节的刻画却又甚为细腻。这种粗与细的巧妙结合,使作品产生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美感。

可以说,了解了非洲木雕的上述艺术特点,会使我们对其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能够更好地欣赏原汁原味的非洲木雕

浮雕艺术 篇7

明代家具的造型非常简洁明快, 工艺制作和使用功能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这种圈椅, 明代直称之为“圆椅”, 其后背及扶手一顺而下, 柔和而且美观大方。其尺度比例合度和谐, 体现了完美的尺度与人体工学的科学性。就座时, 不仅肘部可以倚放, 腋下一段臂膀也得以支撑, 甚为舒适。

圈椅靠背有多种做法, 如全部光素 (即无装饰、素面) 或者光素而只刻花纹一窠 (即靠背只刻一团花纹) , 或者有透雕花纹, 等等。这一圈椅, 靠背整板浮雕两螭 (小龙) , 肢尾衍成卷草, 左右回旋, 生动有致。

此外, 从这一圈椅还可看出两点:1.它充分体现了木材的色泽、纹理, 不涂油漆;2.它采用了明式家具的“攒边”技法。它是在四边用45℃格角榫攒起来, 中心板四周出榫装入四边的通槽, 这不仅使木板的结构加固, 而且有伸缩余地, 同时也可使木板不露截板纹, 增加了美观。此外, 有的明式家具还有“搭脑”, 使头部舒适的“托泥”等部件, 更加符合人体工学。这一时期的家具, 品种、式样都极为丰富, 成套家具的概念已经形成, 布置方法通常是对称式, 如一桌两椅或四凳一组等;在制作中大量使用质地坚硬、耐强度高的珍贵木材。家具制作的榫卯结构极为精密, 构件断面小轮廓非常简练, 装饰线脚做工细致, 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形成了明代家具朴实高雅、秀丽端庄、韵味浓郁、刚柔相济的独特风格。

一、从《黄花梨浮雕螭纹圈椅》看明代家具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1. 造型简练, 以线为主。

严格的比例关系是明代家具造型的基础。其局部与局部的比例、装饰与整体形态的比例, 都极为匀称而协调。如椅子、桌子等家具, 上部与下部, 腿子、枨子、靠背、搭脑之间, 高低、长短、粗细、宽窄, 都令人感到无可挑剔的匀称、协调, 并且与功能要求极相符合, 没有多余的累赘, 整体感觉就是线的组合。其各个部件的线条均呈挺拔秀丽之势, 刚柔相济, 线条挺而不僵、柔而不弱, 表现出简练、质朴、典雅、大方之美。

2. 结构严谨, 做工精细。

明代家具的卯榫结构极富有科学性, 不用钉子少用胶, 不受自然条件的潮湿或干燥的影响, 制作上采用攒边等作法。在跨度较大的局部之间, 镶以牙板、牙条、圈口、券口、矮老、霸王枨、罗锅枨、卡子花等, 既美观, 又加强了牢固性。明代家具的结构设计是科学和艺术的极好结合。时至今日, 经过几百年的变迁, 家具仍然牢固如初, 可见明代家具的卯榫结构有很高的科学性。

3. 装饰适度, 繁简相宜。

明代家具的装饰手法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 雕、镂、嵌、描等都为之所用。装饰用材也很广泛, 珐琅、螺甸、竹、牙、玉、石, 等等, 样样不拒, 但是绝不贪多堆砌, 也不曲意雕琢, 而是根据整体要求, 作恰当的局部装饰。如椅子背板上, 作小面积的透雕或镶嵌, 在桌案的局部施以矮老或卡子花等。虽然已经施以装饰, 但是整体看, 仍不失朴素与清秀的本色, 可谓适宜得体、锦上添花。

4. 木材坚硬, 纹理优美。

明代家具的木材纹理自然优美, 呈现出羽毛兽面等形象, 令人有不尽的遐想。充分利用木材的纹理优势, 发挥硬木材料本身的自然美, 这是明代硬木家具的又一突出特点。明代硬木家具用材多数为黄花梨、紫檀等, 这些高级硬木都具有色调和纹理的自然美。工匠们在制作时, 除了精工细作外, 不加漆饰, 不作大面积装饰, 充分发挥、充分利用木材本身的色调、纹理的特长, 形成为自己特有的审美趣味, 形成为自己的独特风格。这是明代家具的又一特点。

二、设计是为人造物的艺术

设计是研究形态或样式的变化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包括功能和形态的生成。设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被运用, 人们试图在创造或改进周边的一切事与物, 并作出判断和决定。设计能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种种矛盾, 从而达到更高的探索、追求和创造。设计能够带给人们生活的意义和快乐, 同时也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和谐而美好的生活方式。设计是一种为人造物的艺术, 我们的祖先自从区别于动物开始发明和使用工具时, 就有其较为明确的目的性。如他们会选择石块打制石器, 作为敲、砸、刮、割的工具;随着历史的发展, 进入“新石器”时代, 我们的祖先在劳动中进一步改进了石器的制作, 把经过选择的石头打成石斧、石刀、石锛、石铲、石凿等各种工具, 并且加以磨光、钻孔, 用以装柄或穿绳, 不但提高了美观度, 而且提高了其实用价值。

原始陶器的创造, 可以说是手工业时代造物设计的第一座丰碑, 这种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通过化学的变化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的造物活动, 为原始先民结束采集渔猎的漂泊不定, 稳固地定居生活作出了巨大贡献。原始陶器的品种及造型都是根据定居生活的各种需要而创造的,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实用和美观。早期的陶器造型形式多为球形和半球形。这种敞口、深腹、圆底的造型, 使用器物内具有宽大、内空的虚空间, 在使用时能满足较大容量的需要, 且制作方便, 一物多用, 既可以做炊煮器, 又可以做盛储器, 是人类早期定居生活最为常见的实用器皿。随着生活内容的丰富, 原始人造物设计的能力逐步提高, 原始陶器的造型也从简单到复杂, 从单一到多样, 出现了有流、口、肩、腹、足、盖、座等组合性结构形式, 造型的品类也逐渐多样化, 纹样的装饰丰富多彩。原始陶器造型的发展演变, 又促进了原始先民物质生活得改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可见传统的造物设计从一开始, 就体现了服务生活、创造生活的本质特征。

人作为设计的主体, 既是创造者又是使用者和被设计服务的对象。因此, 设计艺术的本质便成为了提高物质使用的价值和满足精神上的舒适, 也就是“用”与“美”的统一。这其中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首先, “美的规律即是艺术规律”, 艺术规律需符合社会的时代性, 体现着时代美。如黄花梨浮雕螭纹圈椅既是明代社会经济繁荣的产物, 又是人文环境的表现, 它具有较强的时代人文特征。其次, “为人即是便于人的使用, 亦功效”。墨子曰:“食必常饱, 然后求美;居必常安, 然后求乐;衣必常暖, 然后求丽。”设计者必须首先考虑到的是产品的实用性。所谓实用性, 即所产生的物品必须具备一定的使用价值。设计包含在一切人造物品的形成过程中, 因此设计又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活动。在设计同时, 设计者思想的赋予, 又产生出形式美, 形成了二者的有机结合。最后, “造物即是以科学技术为依托的创造发明和制作”。设计是科学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所以必然存在着合理的使用性和美观的艺术性。因此, 艺术设计和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既相互制约, 又相互促进。古代如此, 现代也如此。设计与科学技术始终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两者基本上保持着同步的发展态势。当这三者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时, 才是有价值的设计, 才是真正的为人造物的艺术。

三、人造物的功能美与形式美

人造物即设计产品。与一般艺术品不同, 产品的设计形式创造是受一种外在条件制约的, 即由产品的功能决定。在产品设计的诸多因素中, 功能因素是最能体现科学的水准。在中国传统的设计中, 许多交通工具、卫生用具、灯具、家具等产品的功能, 就充分体现了古代设计师非凡的科学创造才能, 不少才能在当时来说属于世界首创。如汉代设计的记程鼓车, 与现代车辆的记里器功能完全相同。汉代青铜灯具的消烟除尘功能, 明式家具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 与世界同时期的同类产品设计相比, 其功能无疑是十分先进的。

设计科学的本质不是为了物的造型而造型, 而是为了创造承载在有形的造型之中的无形的价值而造型。这种价值就是技术产品基于理性的实用价值与基于情感的象征价值相结合的文化价值, 但设计在本质上是物质文化的创造, 尤其是建立在现代大工业背景下的现代设计, 所以, 它是以实用价值的创造为主要目的, 以象征价值的创造为进一步提升使用价值的主要手段。

从产品设计的本质特征而言, 形式服从功能是正确的、基本的。作为为人而用的器物或建筑家具等人为事物, 其形式必然来自功能的结构, 而不是功能来自于形式。在对待功能和形式的关系上, 我国古代哲人早就给出了较为合理的设计标准, 即“象以载器, 器以象制”。因此, 在设计中, 重视功能的思想早在人类创物之初便成为了设计的基本思想。例如墨子主张的“先质而后文”, 就是功能第一的观点;被英国《百科全书》称为“伟大的设计师”的孔子则主张“文质兼备”, 即要求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在造物领域可以引申为功能与形式并重的思想。这一点与现代设计包豪斯所强调的“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口号在观点上相一致。

四、结论

综上所诉, 我们可以看出功能美与形式美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形式要服从功能, 另外一方面功能也必须通过形式这个载体表现出来, 即通过具体的形象、合理的形式表现出来, 功能与形式的统一构成了人为事物功能美的基本范畴, 即是“用”与“美”的统一。功能上要求合理, 视觉上要求和谐, 内容上要求准确, 这在中国古代造物史上已转化为一次又一次新的创造。造物的伟大就在于其直接证实了人类的伟大, 一步步实现着设计艺术的目标, 也一步步体现着设计艺术的本质。

参考文献

[1]诸葛凯.设计艺术学十讲[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6.

[2]王次炤.艺术学基础知识[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6.

影像浮雕加工的应用研究 篇8

关键词:浮雕,影像雕刻,caxa2013制造工程师

0 引言

浮雕 (embossment) 艺术在世界上到处都有。它属于一种三维雕刻, 凹凸分明, 具有很强的视觉美感。在生活中, 主要用于艺术品的装饰, 小到佩戴的玉器, 大到门楼的装饰, 都有浮雕的体现。可以用来制作浮雕的材料有玉石、木材、陶土和金属等。传统的浮雕基本上采用人工完成, 耗时费力, 制作周期长, 生产成本非常高。随着科技的进步, CAM技术与数控机床广泛使用, 使浮雕的加工可以实现模块化, 产业化降低其生产成本。

1 caxa2013制造工程师软件影像浮雕加工原理

影像浮雕加工是模仿针式打印机的打印方式, 在材料上雕刻出图画、文字等。刀具打点的疏密变化由原始图像的明暗变化决定。图像不需要进行特殊处理, 只要有一张原始图像, 就可生成影像雕刻路径。

2 caxa2013制造工程师软件影像浮雕加工过程

2.1 选择位图

选取“加工”-“雕刻加工”-“影像浮雕加工”菜单项, 弹出图1所示的选择位图文件对话框。

2.2 影像雕刻参数的设置

影像浮雕加工参数表中包括图像浮雕加工参数。影像浮雕加工参数选项卡包括起始高度、抬刀高度、雕刻深度、图像宽度、慢速下刀高度、反转亮度、效果预览、雕刻模式等参数设置。

起始高度:进行加工时刀具的初始高度。

抬刀高度:影像雕刻时刀具的运动方式与针式打印机的打印头运动方式类似, 刀具不断的抬落刀, 在材料表面打点。抬刀高度用来定义刀具打完一个点后向另一个点运动时的空走高度。

雕刻深度:定义打点深度。

图像宽度:定义生成的刀具路径在x方向的尺寸。

反转亮度:系统默认在浅色区打点, 图像颜色越浅的地方, 打点越多。如果使反转亮度有效, 图像颜色越深的地方打点越多。主要用于加工凸模和凹模之用, 就是所谓的阴刻和阳刻。

效果预览:点击效果预览按钮, 片刻后, 屏幕会弹出雕刻效果示意图, 用户可在屏幕上看出影像雕刻的大体效果。

雕刻模式:雕刻模式中包括5级灰度、10级灰度、17级灰度、抖动模式、拐线模式、水平线模式等雕刻模式。这几种雕刻模式的雕刻效果和雕刻效率有所不同, 水平线模式的加工速度最快, 17级灰度的加工效果最好, 抖动模式兼顾了雕刻效果和雕刻效率。用户在进行实际雕刻时, 可按照加工效果和加工效率的要求, 选择不同的雕刻模式。具体参数设置见图2。

2.3 刀具参数与切削用量的设置

影像雕刻的图像尺寸应和刀具尺寸相匹配。简单的说, 大图像应该用大刀雕刻, 小图像应该用小刀雕刻。如果刀具尺寸与图像尺寸不匹配, 可能不能生成理想的刀具路径。

切削用量的设置应根据机床与刀具的性能以及被加工材料来设置。本例采用TH7640数控镗铣床, 整体硬质合金刀具, 模具代木为基础。刀具具体参数与切削用量设置见图3与图4所示。

2.4 加工轨迹与G代码生成

在坐标系中选择定位点, 也就是图像的中心点。制造工程师软件会根据设置的参数, 自动计算加工轨迹。由于加工参数设置的比较精细, 轨迹计算时间较长。轨迹计算完成后见图5。

点击“加工”-“后置处理”-“生成G代码”菜单项, 给定程序名, 点击确定。如图6所示。

2.5 程序输出机床加工

采用在线加工方式, 设置加工原点与刀具轨迹原点统一。将机床在自动加工方式下的通信接口设置成接受状态, 软件里点击“通信”-“本地标准通信”-“发送”, 选择刚生成的G代码, 点击发送。在连接的工程中, 应将z轴抬高到一个安全高度, 并将进给倍率开关调到“0”, 等通信成功后, 逐渐加大倍率开关。确保加工安全。

加工工程中, 应时刻注意刀具切削变化。由于浮雕加工, x、y、z轴联动, 进给变化频率较高, 应注意给各轴伺服电动机进行降温处理。刀具的冷却可以用水冷和风冷结合的方式进行。图7为完成后的加工实物图。

3 结语

影像浮雕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由于不需要进行图片的灰度图的处理, 直接可以采用原始图片制作坯底, 使雕刻变得更为简单易用。且caxa2013制造工程师后置处理的程序可以直接供给普通数控机床使用, 提高了普通数控机床的使用范围。

参考文献

[1]陈志祥.CAXA制造工程师2006实用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2]李英平, 张海峰, 催玉玲.基于CAXA雕刻V2的雕刻加工[J].长春大学学报, 2007, (04) .

关于装饰浮雕《盒》的设计构想 篇9

(一) 作品《盒》的灵感思路、材料、形式及表现特征

作品《盒》的目的, 主要是通过传统的装饰纹样与现代设计相结合, 基于对传统文化和民族历史渊源的融合, 进而挖掘出对于追求艺术的品味, 唤醒人们对美好事物重新追求的精神。这既是主张崇尚自然人文的信号, 同时也把精神文化的零星棱角存托为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创作上, 我不主张运用那些笔触锋芒的颜色和材料。在我的作品里, 《盒》以木质为主题旋律, 首先木质的内力相比外在的美观更值得人留恋;其次木质能带给人以温暖、柔和的感觉, 是种脱离了竞争与压抑的实体, 具有不生硬、已接受的特点。

(二) 概括叙述《盒》的设计构思及制作过程

我采用以图腾纹样贯穿整体的设计思路, 因为图腾是传统纹样的典范, 也是彰显典型文化的代表。另则, 图腾纹样富有冲击力, 适应传统文化, 也点缀现代文化, 是生活中标榜精神意念的重要元素。盒的正面、背面分别采用两块15cm×30cm的木浮雕拼接组成, 两侧面分别采用20cm×30cm的木浮雕组成, 盒盖位于盒的上方, 可开启, 这种线、形、面的关系组合, 给人圆润、柔和、含蓄、古朴的感觉。

1、针对手柄的设计方法有两种:

第一种:它可位于盒盖上, 采用雕刻十分精细的虎纹样, 易提拉, 使用方便, 整体上美观、大方。置于室内环境中, 体现它独有的装饰文化味道。

第二种:它可位于盒盖上方约20cm的位置, 两端固定在盒的两侧, 手柄内设灯源, 起到照明的作用, 方便实用, 体现了现代设计的人性化特点。

设计的主题思想上通过传统纹样的再现与现代设计相统一, 具有一定的装饰性、使用性和实用性。补充了对于现实生活中对于文化张扬的作用。另外考虑到在室内空间环境的摆设问题, 《盒》无论从哪个角度都烘托了环境的气氛;营造和增加了室内环境的感染力;强化室内环境风格的文化品位及装饰效果。

2、制作方法:

(1) 选购优质木材。好的木材不仅是考虑今后的使用问

(2) 制作木盒, 这一步骤十分关键, 为以后的装饰打基础、做铺垫。

(3) 制作六块图腾形象的木浮雕和手柄, 由于浮雕上减法制作, 是从木材上凿去多余的部分, 因此在制作时要十分慎重小心, 先画中心线, 以确定作品的位置、比例、方向、大体快等。经过从大到小, 从整体到局部, 再由精到细, 由简而繁逐步深入, 雕出形态生动、性格鲜明的图腾形象。

(4) 对浮雕重新选择、搭配、组合, 并依附于木盒上, 整体调整、打磨。打磨会使天然的自然纹理更好的体现出来。

(5) 用漆均匀的涂于表面及内部, 要注意颜色要清淡, 能透出木纹最好, 不宜上重颜色, 漆可以起到保护及美化作用。

(三) 作品《盒》的存在意义及对于装饰文化的作用

在重视装饰、崇尚人情味, 逐步追求局势文化内涵的今天, 装饰浮雕《盒》作为表达个性追求和生活情趣的载体, 成为家居生活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同时也为室内环境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 增强室内环境中的意境美, 《盒》的质地柔和、呈现出多种天然纹理效果, 在室内环境设计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 作品《盒》的精神内涵

作为设计者, 我个人认为创作和灵感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盒》的精神内涵就在于它给予人和周围事物的一种精神意识, 这种精神意识体现在传统和文化是。传统, 是定义于精神的本质上的, 作为《盒》的设计, 本身就要与自然装点和心灵共鸣的;其次, 文化在人心中衍生出的标准也要体现这样的一种静由心生的感悟。所以, 《盒》的设计在更大程度上标志着一种文化精神, 一种心灵与自然和谐平衡。对于创作来说, 我将《盒》的主体放到事物和人的心里, 是对装饰风格表现自然纯净的一种寄托, 在这样的寄托中, 人们才能真正的从心里感受到理想的家园。

现代装饰追求的既是品位文化, 又要注重挖掘生活中羁绊的问题, 同时解决此类问题。我所做的设计实乃追求生活方式艺术的一种, 也着实无法诠释艺术在生活中缺憾的根本, 但精神文化的追求不就在此一举吗?当然我们的文化方式有着千变万化的不同, 但作为艺术来源, 作品就是解决生活中种种不能破解的道具。为限制、压抑、束缚做释放的功能。为此, 我的作品也将在体会生活, 完善生活中刻下深深的烙印。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群众艺术馆

浮雕艺术 篇10

浮雕艺术的发展已有数千的历史, 至今已具备比较完善的工艺和技巧。特别是近些年来高科技、新材料的运用, 对雕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无论是表现形式、表现题材以及表现手法都有很大的进步。

浮雕大都通过形体轮廓线的压缩变形, 依附于平面二维的载体形式以大面积、大体量的形式出现, 具有独特的审美和装饰功能, 也成为改造空间和环境的重要手段。从装饰浮雕的创作与设计的角度讲, 浮雕壁画需要顺应环境与空间的需求, 并与之融合, 发挥其独特的艺术审美功效。

而作为文化精神殿堂的大学, 浮雕的设计亦应顺应大学的文化特质, 寻求与大学精神的完美融合。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行政楼是航院的标志性建筑, 是对外交流和展示的主要场所, 其严谨的风格和造型极具现代感。入门大厅高近八米, 面积约为三百多平方米, 恢弘气派却略显空旷, 东西两面墙壁犹显单调, 缺乏内涵, 如何装饰这两块墙面, 使之具有很强的艺术氛围和浓郁的文化气息, 自然也就成为整个大厅视觉环境的关键。所以, 从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自身的文化内涵和浮雕壁画的审美功效出发, 浮雕的设计一方面要展示“自勉自奋, 祈通中西”的航院精神, 体现航院所特有的校园文化, 另一方面也必须与现有的建筑相结合, 使之融为一体, 相得益彰。从内容到形式都达到相对的统一, 形成相对独特的视觉环境和视觉焦点。

1 浮雕壁画在大学校园环境中的装饰功能

浮雕壁画的优势在于其突出的装饰审美功能, 而装饰功能的体现, 一是对空间和环境的重新塑造;二是对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所创造的独特的视觉效果。浮雕壁画参与环境空间的塑造, 所以, 其表现出来的立体感和空间感不仅是对空间环境的一次重新分割, 也是对空间环境的充实与美化。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行政楼三百多平方米的大厅, 墙面使用米黄色大理石板面附着, 地面使用相近色地砖铺面。整体色彩空间温馨而柔和, 其浮雕壁画的设计必须与恢弘大气的空间环境相统一、相融合。另外, 装饰浮雕设计在追求空间环境整体和谐的同时, 必须诉求营造环境与空间美化的多样性, 拓展造型语言的精神诉求。因此, 浮雕设计者必须同时注重材料媒介所产生的视觉和心理效应, 在运用材料时体现出环境和空间的作用, 使观赏者从形式走进作品所塑造的精神世界。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行政楼浮雕壁画采用目前较为流行的浮雕表现手法, 着重强调浮雕的张力和量感以及浮雕所特有的形式美。根据所要表述的主题以及表现力、视觉效果等诸多因素, 运用平浮雕然后喷实英沙的新工艺, 或用金属贴面 (拉丝不锈钢、镜面铝板) 等, 以期与周围的环境、材料、色彩等相吻合, 达到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

2 浮雕壁画在大学校园环境中的文化功能

大学是社会精英心灵深处的坐标原点, 是魂牵梦萦的精神圣殿, 是拳拳在念的灵魂故乡。所以, 大学作为公共面貌出现的一切艺术形式, 必然包含与这个大学校园相贴合的特色文化标签。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1960年, 在半个世纪的教学实践和精神培育中, 航院人几经风雨, 坚强砥砺, 2004年提炼的“自勉自奋, 祈通中西”八字校训。其中, “自勉自奋”是校训的核心精神, 具有“自强不息、勤力精进, 勇猛不懈、发愤振起”的内修精神品格, “祈通中西”包含“胸怀江海, 汇通中外”兼容外张的开放精神蕴意。

所以,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行政楼装饰浮雕作品的文化诉求正是为了契合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特色和文化内质, 行政楼大厅东西两个墙面分别以航院的校训“自勉自奋”“祈通中西”做为装饰浮雕主题, 寻求校园文化的艺术表现与精神延展。

2.1 主题装饰浮雕“自勉自奋”的文化诠释

结合到我院的办学特色、办学历史以及校园文化积淀,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行政楼东墙装饰浮雕主题为航院校训的前四字“自勉自奋”。“自勉自奋”经过拆解还原, 其本来内涵加以延伸, “勉”字有“自强不息、勤力精进”之情;“奋”字含“勇猛不懈、发愤振起”之义。而“自强不息、勤力精进;勇猛不懈、发愤振起”皆为内修的最好诠释。这也是我院校训的核心精神。

所以, 浮雕以展示航院师生“自强不息、勤力精进;勇猛不懈、发愤振起”的航院精神为切入点, 并以航院办学从内河到海洋的发展轨迹为线索, 分别用方向舵、罗盘、船舶、锚、海浪、科学、人物等造型元素来展现。再以书本作为支撑, 来表现学校的特色和“书”是人类进步阶梯这一道理。整幅作品的以大海的“海”字做为基本造型, 以示“海纳百川, 奋勇向前”的航院气度和精神。

2.2 主题装饰浮雕“祈通中西”的文化诠释

统揽世界各地航海交通类院校的办学历程, 融通本外的模式成为必然的选择。所以,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行政楼西墙装饰浮雕主题为航院校训的后四字“祈通中西”。博采百家, 兼容众长的开放心态无论对于个人、学校或者国家, 都是武装自我、强大自我的利器。结合南通市滨江临海的地理优势和我院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船舶工程技术等强势学科的发展特点, 搏浪击水, 立舞潮头的航院人无疑更需要兼容中西的心态。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在实现从内河到海洋的跨越后, 不断加大主干专业的建设与投入, 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国际化、课程设置国际化、学生职业技能培训设备国际化、学生专业知识测试与职业技能考核国际化、教育质量管理国际标准化、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与就业岗位国际化, 从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通过主干专业与国际接轨办学, 带动全院上下的教育观念向国际化迈进, 以期真正做到放眼江海, 汇通中外, 开放兼容, 严谨内聚而具有张力的校园精神品格。

“祈通中西”主题浮雕的精神诉求中, 一是表现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二是展示航院师生从神洲走向世界的雄心壮志。画面以东西方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元素, 如智慧女神、郑和船队、哥伦布船队、长城、罗马柱、指南针等作为表现对象, 以及用书渐变成鸟的图形来喻示知识引领我们飞翔等。整幅作品以“通”字做为基本造型以扣主题。

3 结束语

“自勉自奋”和“祈通中西”两幅作品各用航院校训的前句和后句, 内容不同但表现形式相近, 风格统一, 形式完整, 且材料以及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的贴合装饰浮雕充实与美化空间环境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汪泓.创建现代化特色大学的战略思考和实践探索〔N〕.光明日报, 2006-02-01 (8) .

仿紫铜浮雕工艺品 篇11

技术转让费1600元,学习内容:模具成型技术;仿树脂材料的配制;半成品表面冷法镀铜全套工艺。没有任何美术基础的人。经过三天左右的培训,所有技术都可掌握。投入小,技术含量高,别人永远无法与你竞争抢市场,暴利行业让你独享。

该厂以前重点推出的小型充氢气球机和电子发光广告牌项目经久不衰,曾经帮助许多渴求致富、渴望成功的小本投资者走上了致富之路。一个投资者学习了电子发光招牌的技术后,用车推着一个“动感招牌”样品走街串巷现场制作,创造了一个月销售100多块,净赚2.6万元的可喜成绩。我们有理由相信,历经数年,经过千百次的摸索实验。最终推出的这个仿紫铜浮雕工艺品的小型致富项目。必将掀起新一轮的投资浪潮,让无数的小本投资者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如需样品,请邮政汇款100元,即把两个样品快寄到你手中。邮政账号:6014 8800 4200 009972户名:李玲跃(汇款后一定及时来电告知你的地址、姓名、邮编、电话等信息)

相关链接:

地址:河北省安平县角北工艺美术厂

联系人:李玲跃电话:0318-7563918

短信索函:13383381810

浮雕艺术 篇12

1. 空间识别性

巴蜀地区的汉代画像砖中, 浮雕作为其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法, 使得巴蜀地区画像砖整体呈现构图严谨, 内容洗练简洁, 主题明确的艺术气质。即便是对于描绘多个形象或故事情节的画像砖依然遵循统一、整体, 布局节奏一致的审美规范。这种强烈的便于视觉识别的整体性法则首先得益于巴蜀地区画像砖的形制约束。在巴蜀地区出土的汉代时期画像砖中, 体量基本较小, 多为实心砖。常见尺寸约在30到50厘米长左右;宽15厘米左右;厚度在3厘米上下。[2]受到砖体尺寸的基本限制, 客观上增加了画像砖的构图与布局要求。同时, 巴蜀一带的汉画像砖的制砖都采用模制制作。这是一种要求先在泥范上进行构图描线, 再使用平面减地制作成阴面磨具继而制砖的方法。[3]这种在泥范上的图样拟绘制具有明显的构图意识, 所以既所得成型的画像砖同样发展了其构图中所涉及到的一系列法则。 (如图一、图二[4]) 图一的《轺车》1画像砖, 长41公分、宽26公分、厚5公分。画面内容为一奔驰中的骏马载两人疾驰, 形态生动逼真, 仿佛历历在目, 整幅构图居中饱满, 主题简洁统一。图二为《乞货》画像砖。画面中所描绘的是一人从粮房中抱出一斛粮食, 门外左侧为求乞的农民, 右侧为地主。其尺寸为42.1公分长、25公分宽、5公分厚[5]。这两块画像砖都为尺寸较小的画像砖, 都为上文中所指, 属于四川重庆地区的常见画像砖尺寸。受到尺寸限制, 画像砖内容在整体的构图都较为集中简练。更凸显整体紧凑有序。除了尺寸及制作方法的客观作用, 作为强化视觉识别性的另一方面, 巴蜀地区砖面浮雕, 是有一个明显的视觉空间层次的区分。浮雕在空间上明显将其从背景材质中分离出来, 形成一个统一的浮雕空间层次, 使其不论视觉范畴与触觉范畴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以轺车画像砖为例, 图三为轺车画像砖的数字化浮雕概念等轴视图, 即经过概括和提炼的模拟画像砖的概念图像, 图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浮雕的层次与砖面层次的区分。砖体在空间观感上划为一个空间分区, 而凸起的浮雕层因为在空间上同砖面的的高度差异 (如图四、轺车的前视图) 被自然从砖体中抽离出来。这种空间上的识别性特别在巴蜀地带这种体积相对较小的砖面, 特性显像更突出、明显。

2. 内容兼连性

巴蜀地区的画像砖多以线雕和平面浅浮雕的为主。而具体的雕刻技法有阳线刻、阴线刻、减地平雕、等。阳线刻的制作方法是在模子上的线条为凹面, 按压在砖面上时, 呈现凸起的线条, 谓之阳线刻。而阴线刻与之相反。[6]平面浅浮雕的特点是雕刻比较浅, 层次交叉少, 高度一般不超过2毫米, 且对钩线要求非常严谨。不论是浅浮雕还是凹凸面线刻, 视觉效果上都是极度趋近于绘画形式的。这种典型的中国式的绘画性在对所涉及到的刻画主题的展示中, 显示出一种直接的叙事性。[7]在这里应该更确切的说, 这种叙事性是涵盖渗透了兼容性的。对于想要表达的主题, 可直接勾绘或者塑造。 (如图五、图六[8]) 图五为妇人携子画像砖。直接用阳刻线条勾勒。描绘的是左侧为一老妇执一手杖, 右侧为一中年女子牵一幼儿, 最右侧跟随一挎包袱的侍女。而图六勾画的是两名赤裸上体的青年壮男子在激烈的进行摔跤。在图五和图六的两块画像砖中, 都是用的线条对画面内容进行直接诉诸, 不再强调其他细节刻画, 重点都集中于故事的情节叙述中, 故事画面感及瞬间的动态捕捉生动形象, 从图五中的妇人到图六中的胡人的相扑比赛, 内容虽相差甚远, 但明显可看出运用了相同的浮雕造型手法, 内容都得以直观的体现。这种形式的浮雕造型艺术手法对画像砖所诉诸的内容具有强烈兼容性。也可以看到在其他浮雕形式的画像砖中, 这种兼容性是极度普遍的。此外, 巴蜀地区还出土了一些连续形式的画像砖。有些是单纯的图案花纹构成, 有的是具有主题的故事画面。不论什么主题与内容, 这种连续的形式是值得一提的。因为巴蜀一带的画像砖形式不论是线条勾画或者块面塑造, 都是基于砖面背景的另一个空间层次的叙述, 可以说在砖与砖之间进行拼接的同时, 如果加以浮雕形式的叙述连接, 可以加强空间中的视觉识别感, 如上段中所提到的, 从而更加强调了这种连环叙述的语言力量, 这种连续的形式如果拆解开来是砖与砖的客体连续, 浮雕造型语言连续与主题连续的“三重连续”。从而使得巴蜀地区这种连续形式的画像砖赋予了强有力的连续感。

3. 内置文化与外显造型的融通性

四川、重庆是古代巴文化与蜀文化的发源地, 因此历来被称为巴蜀。《华阳国志.巴志》中形容古代巴族人:“阆中有渝水, 责民多居水左右, 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 陷阵, 锐气喜舞。”又有:“若蔓子之忠烈, 范目之果毅, 风淳俗厚, 世挺名将;斯乃江汉之含灵, 山岳之精爽呼!”[9]直到今天, 四川、重庆一带, 一直继承并发扬着热情、奔放、勇敢、浪漫的巴蜀文化特点。早在汉代时期, 巴蜀地区的匠师已自然而然地将这些社会发展带来的地域特色融入到画像砖雕刻中, 并一直寻找着可以契合这种文化并且可以完美诠释出来的形式与方法。图七为巴蜀地区西王母画像砖[10], 王母坐于宝座之上, 右侧伴有九尾狐和玉兔, 左侧伴有三足乌, 下方为舞动的蟾蜍。在画面之中, 利用了大块面和线条的穿插描写, 交相辉映, 整幅画面留有边框, 构图紧凑。最中间的西王母形象用大块面塑造较之周围的刻画形象更聚焦受众视线, 而周围的数个小个体形象用较小的浮雕块面塑造以至于不喧宾夺主, 又能起到很好的衬托与丰富画面的作用。至于最外层的花纹及图案用简单的线条带过。在图八的《车马过桥》画像砖中, 也可以看到一种生动活泼的画面。画面描写的是车马奔腾过桥的情景。在图八的车马过桥的画像砖中, 也是运用了块面和线条穿插的描写, 对于主题的马车的马是用的块面且较厚的块面描写, 而车柱则用较细的线刻带过。这种既有块面又有线条的刻画手法在刻画主题的同时不仅使得画面描绘得当还可以增加画面的灵动感。[11]这使得想要透过画面所传达的蕴含其中的社会生活中的气氛可以得到很好的表现。这种对于雕刻手法的运用的灵活性是基于其内置的文化诉诸欲求, 雕刻手法的运用完全取决于内容的追求发展。这也形成了画像砖抒写自由大胆, 丝毫不拘泥于形式。而浅浮雕与线刻相结合的形式即可能是独立不相交但也有浅浮雕和浮雕上再起凸线的形式。[12]图七为巴蜀地区性题材为内容的《秘戏》画像砖。图像描写的是男女交媾行为。整幅砖面为清晰可见的浅浮雕造型。通过图片中刻画皮肤的浅浮雕外显造型表现, 浮雕的深浅过渡流畅自然光滑。男子与女子的肌肉关节与动态生动, 幕帘的帘褶, 线条的粗细转换自如, 非常生动的表达了画像砖的主题构思。在巴蜀地区, 性题材的画像砖多有出现, 这些画像砖不仅体现了巴蜀地区匠师的雕刻技法的运用得当, 更多是体现了古代巴蜀地区对生命及人性自然欲求的崇拜[13]。

结论

在巴蜀地区为数不少的画像砖中, 都很直观的表现出了巴蜀地区画像砖手法洗练但主题明确突出, 风格豪放、甚至颇为劲辣, 彰显了汉代时期画像砖石艺术的大气磅礴。所有的不论是浮雕造型还是其他艺术手法使得这一地区的画像砖具有极其浓烈的巴蜀地域特色。在数字化浮雕已经有所发展但不完全成熟的今天, 仍有必要通过对汉代画像砖石艺术中的浮雕造型语言剥丝抽茧, 以吸取古代匠师艺人之精华用在现代造型艺术中, 获取更多的思考与领悟。

参考文献

[1]郭于华著.死的困扰与生的执著.中国民间丧葬仪礼与传统生死观.[M].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07.

[2]高文著.四川汉代画像砖.[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3]刘志远编.四川汉代画像砖艺术.[M]中国古典出版社1958.

[4][5][10]重庆市博物馆编.重庆市博物馆藏四川汉画像砖选集.[M].1957.

[6]王家斌, 王鹤著.中国雕塑史.[M]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04.

[7]范小平编著.四川画像砖艺术.[M]成都市:巴蜀书社, 2008.09.

[8][13]柳春鸣编.大汉气象——中国汉代画像艺术展.[M]重庆市: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09.

[9] (晋) 常璩撰.华阳国志.[M]济南市:齐鲁书社, 2010.01.

[11]张燕《汉画像砖石的文化背景与审美个性》, 《美术研究》[J]1999年第三期.

上一篇:现代体能训练下一篇:精冲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