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模糊艺术管理

2024-12-14

语文教学模糊艺术管理(精选4篇)

语文教学模糊艺术管理 篇1

传统的课堂管理侧重于规章规则和学生服从, 注重课堂秩序和规定性。但是课堂教学管理中存在大量所谓的未知的、活的、模糊的因素, 即靠人的经验、感觉、魄力、权威等都无法度量甚至无法言传的模糊现象, 比如对学生的评价、课堂中人际关系的处理等, 都需要教师采用模糊艺术, 对课堂教学进行模糊管理。所以课堂教学管理不止是科学, 更是艺术。

一、“模糊”管理艺术的内涵

“模糊”是一个美学范畴, 不同于混乱、无序, 也并非是懵懂中的一塌糊涂。人与社会、人与事、人与人, 错综复杂, 千奇百怪, 千变万化。在生活中除了精确性之外, 随机的、偶然的、无法精确的、不能测量的事物大量存在着, 这就要求模糊方法、模糊管理的产生。课堂教学中的“模糊管理艺术”是指在复杂的、多变的课堂教学管理中, 教师摒弃一味追求的科学的、精确的程式化的问题解决, 对课堂教学管理进行模糊控制, 对学生进行人本化的模糊管理, 不再追求课堂的绝对安静, 保持稍稍的互动, 不仅能避免形而上学的僵化和绝对化, 提高管理效率, 而且有利于营造团结、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 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更好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运用模糊艺术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 给学生留下空白, 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参与自我管理, 形成一种“无为而为”的人人自管的佳境。

二、课堂教学模糊管理艺术的依据

1.传统课堂教学管理的局限和弊端呼唤“模糊”艺术。

从实践领域看, 我国现阶段的课堂教学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于以控制为特征的传统管理阶段。由于我国封建集权制、家长制根深蒂固的影响, 直至今日, 仍然有为数众多的教师抱有教师权威、学生服从的传统课堂教学管理观念。传统课堂教学管理主要是强调绝对的课堂纪律, 教师讲, 学生听, 其课堂气氛追求的是课堂的绝对安静, 教师与学生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这样教师对学生实行操作性管理, 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 更不利于提高教育效能。传统课堂教学管理的局限和弊端要求教师灵活应用模糊管理艺术, 进行适度处理。

2.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是模糊管理艺术的客观基础。

教师课堂教学管理工作呈现多因性和复杂性, 随机的、偶然的、无法精确的、不能预测的突发事件伴随着整个课堂教学管理过程的始终, 这决定模糊管理的存在基础。对学生实行模糊管理, 实际上是一种智慧的体验, 这种管理不是让学生糊涂, 而是促使其更真切、更完美地理解和感受宽松的班级文化氛围, 更好地显示学生的个性。教师利用模糊艺术对课堂实施有效管理, 可以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接受到管理信息后, 着意发挥主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和能动性, 在“大成若缺”的感觉里细心品味, 认识教师的基本指导思想, 积极寻求师生之间的结合点, 强化自身的约束力和创造力。

三、教师课堂教学模糊管理艺术的运用策略

1.巧用模糊语言创设“其用不穷”的语言情境。

模糊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表意可上可下, 可宽可窄, 可此可彼, 具有较大的弹性, 所以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说过:“没有语言的帮助, 你几乎什么都记不住, 而要准确地表达出我们感觉到的东西, 语言又几乎永远不够用。”而模糊语言的这种特点也正适合课堂教学管理的特点。古人云:“责人要含蓄, 忌太尽;要委婉, 忌太直:要疑似, 忌太真。”在课堂管理中, 学生自尊心强, 犯错时, 最怕老师当着全班的面点名批评, 此时教师灵活运用模糊语言更能巧妙解决问题。比如, 有的学生课堂上, 前踢后仰, 搅得四邻很不安稳, 教师便可用模糊语言的方式进行处理, “有的学生督促别人害怕影响面大, 不用声感, 只用触觉。”“有的同学好动不安, 说明了他精力旺盛, 如果用在学习上, 必将大放异彩。”如果教师对此事非要说个清清楚楚, 对学生进行严厉批评, 直接采用批评、指责学生的方式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达不到教育的预期效果, 搞不好就会出现课堂管理中的僵持局面, 不利于课堂教学的管理工作。因此, 教师对一些不涉及大是大非的问题, 运用模糊语言进行表达, 有助于形成较为宽松融洽的管理氛围。

2.善于运用“无为而为”的模糊处理。

在课堂教学管理中, 突发事件往往比较多, 且不规范, 无程序, 在一些局部问题上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分歧和摩擦, 传统的以控制为特征的课堂管理难以解决问题, 这就需要教师要善于运用模糊艺术, 往往可以淡化或隐去一些无原则纠纷, 建立良好的管理气氛。一些优秀教师在长期实践中, 也总结出“模糊”在教学管理中也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刘令军曾经在论坛里介绍自己运用模糊策略的一个例子:一次数学课, 他转过身去在黑板上书写, 突然听到下面有笔敲击课桌的声音。但他没有转过身来, 而是继续书写, 只是说:“我们的生活中总是充满了意外, 当你正凝神聆听天籁之音的时候, 却忽然有一个噪音传来。”话音刚落, 班上贺铸龙同学说:“钢笔坏了, 写不出字来!”刘老师便继续微笑着问:“你这是‘自首’还是‘辩解’呢?”旁边的王宇说:“这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试想, 如果刘老师转过身来, 大声追问是谁在敲击课桌, 贺铸龙会站起来承认吗?谁都不敢肯定。而如果没有人站起来承认, 而老师又已经追问是谁在敲击课桌了, 局面一旦僵持, 怎么办?继续调查, 那课还上不上?如果不继续调查, 这怎么下台阶?如此一来, 教师就进入两难境地, 骑虎难下。所以, 采用模糊策略, 调侃一句。没想到的是, 不仅顺利解决了课堂突发事件, 还得到“帆扬五分船便安, 水注五分器便稳”的教育效果。

语文教学模糊艺术管理 篇2

何为“模糊艺术”, 它是一个美学范畴, 不同于混乱、无序, 也并非是懵懂中的一塌糊涂。人与社会、人与事、人与人, 错综复杂, 千奇百怪, 千变万化。在生活中除了精确性之外, 随机的、偶然的、无法精确的、不能测量的事物大量存在着, 这就要求模糊方法、模糊管理的产生。课堂教学中的“模糊管理艺术”是指在复杂的、多变的课堂教学管理中, 教师摒弃一味追求的科学的、精确的程式化的问题解决, 对课堂教学管理进行模糊控制, 对学生进行人本化的模糊管理, 不再追求课堂的绝对安静, 保持稍稍的互动, 不仅能避免形而上学的僵化和绝对化, 提高管理效率, 而且有利于营造团结、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 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更好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运用模糊艺术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 给学生留下空白, 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参与自我管理, 形成一种“无为而为”的人人自管的佳境。那么, 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巧妙运用这种“无为而为”的模糊艺术呢?我认为必须做到三点:

首先, 要巧用模糊语言创设“其用不穷”的语言情境。模糊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表意可上可下, 可宽可窄, 可此可彼, 具有较大的弹性, 所以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说过“:没有语言的帮助, 你几乎什么都记不住, 而要准确地表达出我们感觉到的东西, 语言又几乎永远不够用。”而模糊语言的这种特点也恰似课堂教学管理的特点。古人云“:责人要含蓄, 忌太尽;要委婉, 忌太直:要疑似, 忌太真。”在课堂管理中, 学生自尊心强, 犯错时, 最怕老师当着全班的面点名批评, 此时教师灵活运用模糊语言更能巧妙解决问题。比如, 有的学生课堂上, 老是开小差, 还要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 经常前踢后仰, 搅得四邻很不安稳, 那么作为教师便可用模糊语言的方式进行处理“有的学生督促别人害怕影响面大, 不用声感, 只用触觉”“、有的同学好动不安, 说明了他精力旺盛, 如果用在学习上, 必将大放异彩”……如果教师对此事非要说个清清楚楚, 对学生进行严厉批评, 直接采用批评、指责学生的方式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达不到教育的预期效果, 搞不好就会出现课堂管理中的僵持局面, 不利于课堂教学的管理工作。因此, 教师对一些不涉及大是大非的问题。运用模糊语言进行表达, 有助于形成较为宽松融洽的管理氛围。

其次, 要善于运用“无为而为”的模糊处理。在课堂教学管理中, 突发事件往往比较多, 且不规范、无程序, 在一些局部问题上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分歧和摩擦, 传统的以控制为特征的课堂管理难以解决问题。这就往往需要教师要善于运用模糊艺术来淡化或隐去一些无原则纠纷, 建立良好的管理气氛。一些优秀教师在长期实践中, 也总结出“模糊”在教学管理中也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一次数学课, 一位老师转过身去在黑板上书写, 突然听到下面有笔敲击课桌的声音。但他没有转过身来, 而是继续书写, 只是说“:我们的生活中总是充满了意外, 当你正凝神聆听天籁之音的时候, 却忽然有一个噪音传来。”话音刚落, 班上一位同学说“:我的钢笔坏了, 写不出字来!”这位老师便继续微笑着问“:你这是‘自首’还是‘辩解’呢?”旁边的同学说“:这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试想, 如果老师转过身来, 大声追问是谁在敲击课桌。这位同学会站起来承认吗?谁都不敢肯定。而如果没有人站起来承认, 而老师又已经追问是谁在敲击课桌了, 局面一旦僵持, 怎么办?继续调查, 那课还上不上?如果不继续调查, 这怎么下台阶?如此一来, 教师就进入两难境地, 骑虎难下。所以, 采用模糊策略, 调侃一句, 不仅顺利解决了课堂突发事件, 还得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再次, 要恰当应用对学生评价的模糊处理。在教学评价中坚持“模糊”策略实则是坚持以多元标准评价学生, 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比如:当学生解答问题对错参半时 (事实上可能经常如此) , 教师肯定其对的部分, 错的点到辄止, 甚至忽略不讲;当学生为某个问题争论不休时, 教师不作定论, 而将其导至课外;当有些教学内容学生暂无法理解时, 教师不强求, 而利用个别辅导时间予以解决。当学生的几种意见都有其正确性时, 教师不求“大一统”, 均予以保留;当学生自己想出的方法比不上教材提供的方法时, 教师不简单地加以否认, 而肯定其创新价值等。

语文教学模糊艺术管理 篇3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 (case-based teaching) , 起源于1920年代, 由美国哈佛商学院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所倡导, 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形式的教学, 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 透过此种方式, 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财务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其实践性很强。对于财务管理的讲授, 必须注重实践, 强调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法正是这样一种注重实践的教学方法, 它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并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 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案例教学在我国开始受到关注, 高校也越来越重视财务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 纷纷列入教学改革计划, 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但对于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课程中起到的实际效果却比较模糊。本文从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效果评价入手, 基于案例教学中教师、学生、案例三个角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并借助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案例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从而规范、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 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并且通过信息反馈来改进和完善教学。

二、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效果指标体系的构建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对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效果进行正确、客观评价的基础和关键。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 要充分分析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各种因素, 依据目标一致性、指标独立性、整体完备性、可行性的原则, 总结已有的关于案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基础上, 构建了综合反映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从案例、教师、学生三个角度, 包括案例准备质量、教学组织质量、学生感知状况三个准则, 在准则层下, 相应地设置了指标层。根据这些指标之间的相互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 形成一个包含三个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 (如表1) 。

三、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效果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1.用AHP法确定指标权重。

(1) 根据上面构造的层次分析结构, 在各层元素中进行两两比较, 建立比较判断矩阵。这一步骤应由多位有经验的案例教学教师填写咨询表后形成。教师运用所拥有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 对各层次的指标进行两两重要性比较, 用1—9标度法对重要性程度赋值, 从而得出各个层次的判断矩阵, 如A= (aij) nn, 其中aij表示第i个指标相对于第j个指标的重要性标度。

(2) 层次单排序, 确定各指标权重。这里采用简单的方根法来确定各指标权重:

(3) 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检验的目的是检查教师在判断指标重要性时, 各判断之间是否一致, 避免出现相互矛盾的结果。一致性可以通过随机一致性比率CR来检验:

而RI的值可以在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表中查得。

当CR<0.1时, 说明不存在逻辑矛盾;否则, 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修改。

2.模糊综合评价。

(1) 确定因素集和评语集, 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相应的因素集。对于指标层, 有U={Ui1, Ui2…Uim}, m为准则层下相应的指标个数。评语集设置为V={V1, V2, V3, V4}={优, 良, 中, 差}。

(2)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对每一个指标进行单指标评价, 根据教师们的评价, 可以得出模糊关系判断矩阵:R= (rij) m*n, m为因素个数, n为评语个数。其中rij表示从因素Uim着眼, 该评判对象被评为Vj的隶属度, 也就是第i个因素在第j个评语上的频率分布。R中不同的行反映了某个被评价事物从不同的单因素来看对各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程度, 用模糊向量W将不同的行进行综合, 就可得到该被评价事物从总体上来看对各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程度, 即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由R和W求出结果向量有很多种算法, 这里采用加权平均法, 即Bi=Wi*Ri。

(3)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在一级模糊综合评价的基础上, 令R= (B1, B2, B3, B4, B5) T, 则综合评价结果向量:B=W0*R。

四、实证分析

在对某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财务管理学进行案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经过教师们认真细致地分析, 采用1—9标度法得出准则层判断矩阵如下:

进行层次单排序后, 得指标权重W0= (0.107, 0.2629, 0.6448) 。

同理可得指标层权重如下:

同样, 通过对财务管理专业200名学生发放问卷调查, 然后进行数据统计处理, 得出三级指标的模糊关系评判矩阵:

同理可得,

如果给评语集赋值:V={V1, V2, V3, V4}={100, 80, 60, 40}, 通过C=B*VT将评价结果转化为一个数值, 便可以随时对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价, 从而找出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加以改善。本例中C=88.2, 说明在该实证中在本阶段案例教学效果较好, 对于教学中好的方面应继续保持, 对于弱项, 下一步应加以完善, 比如教师应加强专业知识的扩充, 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提早发放案例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熟悉案例, 搜集资料, 提高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

五、结束语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判法相结合的集成方法对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即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然后分层次进行模糊综合评判, 最后综合出总的评价结果。这一评价结果能够比较客观、直接地反映其教学效果。该方法可以帮助教师随时了解案例教学的效果, 找出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从而不断提高案例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2]刘彦文, 管玲芳.案例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2008, (4) .

[3]郭俊辉, 曹旭华等.案例教学效果的最优模型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 (3) .

[4]李兴蓉, 周新.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案例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5) .

艺术摄影的模糊美之探究 篇4

在一些人的头脑中, 存在着一种模糊的观点, 仿佛摄影就必须清晰地反映被拍摄对象。他们不能容忍模糊的画面, 也不能容忍模糊的主题, 固执地要求作者把一切都描绘得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相对于“纪实”, “清晰”是其固有的机械属性, 但是在“清晰”与“艺术性”之间它们是不能划等号的。自然辩证法告诉我们, 清晰与模糊就像一把双刃剑。如果说清晰是艺术美的一种表现形式, 那么模糊就是这把双刃剑的另一面, 同样也是美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摄影艺术风格处于单一性的时代下, 打破传统的清晰美, 探究出摄影的另一种独特的造型语言、另一种感情表达方式, 是摄影人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和摄影艺术多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模糊美的概念

196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查德教授创立了模糊集合理论。模糊集合理论在文、理、工、商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运用, 也为艺术家探究艺术活动中的模糊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打开了一扇窥测模糊美奥秘的大门。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说过:“模糊观念要比清晰观念更富于表现力”。模糊就是指事物之间表现出来的似此似彼, 而朦胧美就是模糊美, 让人恍惚让人着迷, 神秘的无法让人猜透, 犹如“似见又非见”的那种感觉, 让人无限遐想。

模糊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当我们评价一个人相貌的美丑、身高的低矮、身材的胖瘦时并不能完全准确的说出来, 因为每个人的评价标准不同, 只是主观感觉;当我们看待一个人速度的快慢、能力的强弱、效率的高低时, 也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没有一个准确的评价标准;当我们面对一件事表现出来不同情绪时, 又会看到有的欢喜、有的愤怒、有的哀伤, 因为没有统一的评价尺度。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情况时, 我们说话、回答问题、对事件分析等都不会是全部清晰的, 所以便产生了我们常常会说的那些模糊性语言词语, 即“基本”、“大约”、“或许”等等。

模糊美不只是一种外部表现形态, 还是一种外延与内涵完美结合的艺术表现形态。在人类的审美思维中模糊美是模糊带给人的一种审美上的感受。如果模糊的造型能使人情绪激动, 能激发人的情思和想象, 能给人一种精神满足和精神享受让人达到疯狂的地步, 那么这种模糊就是一种美, 一种模糊美。

二、模糊美在艺术摄影中的表现形式

在抽象派摄影、印象派摄影这些作品中, 模糊美的外在表现形式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主题模糊美

在主题模糊美作品中, 它的要求不一定是要画面模糊, 但是在画面表现的主题思想里却要模糊晦涩, 内涵深邃。

1) 在主题思想和意境表达方面, 摄影师在拍摄时不仅仅是单纯的体现它的个体模糊之美, 而是将自己作品中的情与景, 意与境交融在一起, 让人们在观赏这类作品时仿佛身临其境的感觉, 同时可以和摄影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让人们从有限的视觉访问中获得蕴藉有意义而且魅力无限的美感。

2) 在象征意义方面, 摄影师会用一些象征形式的符号来代表某些事物。也即是托物言志, 它是艺术常用的表现手法。在生活中, 就像红色会让我们联想到热情, 也会联想到暴力;黑色会让我们想到庄严, 也会让我们想到空虚。在摄影创作时, 摄影师根据这些象征的意义, 对象征对象进行艺术编排, 使得摄影作品更具审美价值。

3) 在标题设置方面, 一个好的标题是摄影师作品灵魂的最初体现, 在整个作品里好的标题就好比画龙点睛之笔那么重要。好的摄影作品通过标题的表达、暗喻能够更好的让欣赏者产生联想或顿悟。还有一些作品, 摄影师会命名为无题, 这就给我们更为丰富的想象, 这种模糊标题的表达让欣赏者能够积极参加到对创作意图的揣摩中去, 就会以各自不同的审美眼光去对作品进行更完美的再创作。

(二) 画面模糊美

在这种类型的作品中通常可以分为画面的全部模糊、画面的局部模糊等。

1) 全模糊就是指在拍摄整个画面的造型中所呈现的叠影、模糊、虚幻的效果。这种形式包括虚化的看不清楚形象, 也包括虚化的能看出一些形象的, 这些虚幻的视觉冲击力会让欣赏者产生飘渺的联想。著名摄影家彭璋庆拍摄的《只疑鸥鹭天外来》虚幻模糊的画面和画面中的主体影像。就给人一种飘飘欲仙的梦幻感觉。

2) 局部模糊是指拍摄画面时, 呈现一部分清晰、部分朦胧的效果。它分为前景模糊、中景模糊、左右景模糊等。在陆杰拍摄的《南京路上人与车》中, 照片的左景右景均呈现模糊, 中景清晰。摄影师利用的是慢速快门将来往的车辆拍摄成“车水马龙”, 让路中央站立的行人清晰。由于虚实的结合, 画面趣味盎然。

一幅摄影作品, 如果在构图、影像等各方面都非常的清晰, 那么欣赏者就会直接看到拍摄者所要表现的一切。如果有些影像画面模糊不清, 欣赏者就会看到画面里面所包含了的内容, 而且极容易使简洁的形象变成让人回味无穷的影像内容。在模糊摄影中, 尤其看重的就是摄影人的创意能力;看重摄影人追求梦境的那种模糊的思想意境;看重摄影人用它表达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模糊美的作品远远超过清晰再现的作品, 就像很多前辈摄影大师所说:“艺术之中的奥秘是说不清道不明的, 如果能够完全地说明白了, 那就不再是艺术了。”

三、模糊美在各摄影流派中的体现

回顾摄影术诞生170多年来的历程中, 我们不难发现, 摄影家们对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看法有了显著的改变。特别是近50年以来, 摄影领域和其它艺术领域一样, 出现了许多新的风格和充满活力的尝试。摄影师不再仅仅局限于追求成像质量的唯美和清晰。模糊这种含蓄的表达, 它可以给摄影人提供广阔的创作空间, 也能给欣赏者留下更为丰富的想象空间。

(一) 印象派摄影

印象派摄影在1890年开始流行起来, 不同于传统的摄影流派, 其拍摄理念主要是受印象派绘画的影响, 认为“软调”摄影比锋利摄影更真实美丽, 追求模糊的形象, 虚幻的纹理, 朦胧的影调, 给读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第一次印象主义摄影展览于1890年在英国举办, 戴维森拍摄的《葱田》在这次影展中展出, 并被认为是印象派摄影的开端。在后印象派绘画艺术中, 画家梵高的绘画风格就是不主张普遍、客观地记录自然的绿色, 而是倾向于把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和印象通过作品表达出来。虽然印象主义作为一种风格渗透到一些摄影家的创作中, 但并没有使他们摄影作品的艺术形象发生重大变化, 也没有改变这些摄影家们的创作基本原则。因此, 许多写实风格的摄影家也常创作一些带有印象主义风格的作品。

(二) 抽象派摄影

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达达派摄影与超现实主义摄影都是在这个时代兴起, 该流派的摄影家将造型艺术予以否定, 其目的是不承认它可以通过审视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艺术家们审美感受这一基本特性, 宣称要把摄影“从摄影里解放出来”。

在早期阶段, 该流派主要运用剪贴集锦、特技摄影和暗室技巧, 例如多次曝光、中途曝光、慢门、大光圈、振荡相机等, 使画面完全模糊或是使影像发生重叠, 使得画面呈现不可辨认的抽象条段、斑点以及色块的结合体, 以抽象的模糊美表现人类最原始、最真实的浪漫的潜意识世界。

往后到超现实主义摄影则是利用剪贴、暗室技术进行造型, 借助夸张、变形、省略和象征等手法, 创造一种荒诞而神秘的画面。如果说现实主义是写实的表现, 那么超现实主义就是描写一种浪漫的梦境。超现实主义将现实的世界与内心的表达相结合, 是一种心灵感受上与视觉体验上的联合共鸣, 极具个人主义情怀和主观意识的阐述, 更把“超现实”与现实揉合在一起, 把真实与梦境、过去与未来、生与死揉合在一起, 主题思想十分模糊。

超现实主义摄影师菲利浦·哈尔斯曼的《原子的达利》是他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根据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的设想拍摄的。这幅照片是要表达作者对原子弹爆炸时恐怖现象的一种幻想。画面中那位正在惊慌地蹦跳起来的人就是达利扮演的。另外还有几个人协助, 三个人从右边将三只猫抛起来, 一个人负责泼水, 另一个人将椅子斜悬在空中, 因为准确的配合才拍出了这样一幅较完整的幻想作品。有人说, 摄影是一种可以用来“记忆”的镜子, 那么超现实主义摄影就是一种倾向于扭曲镜子里影像的创作方法。超现实主义摄影家随心所欲地踏着这面“镜子”进入了一个完全由他们自己设想的奇境之中。

正是因为清晰与模糊两类风格与流派的长期相溶与多次抵触, 摄影才得到了飞跃的发展。同时, 摄影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变得越来越丰富, 创作方法越来越多样, 拍摄技巧也越来越完善。摄影开始真正的迈进了造型艺术这样一个神圣的艺术殿堂。

总之, 艺术摄影的模糊美, 代表的不仅是一种思想, 更是一种用语言无法表达的丰富情感哲理。模糊影像最终表达的作品艺术效果远远大于眼睛实际看到的真实效果。

摘要:在如今这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时代, 艺术摄影也如火如荼的不断发展着。自1839年摄影术诞生以来, 摄影领域就出现了很多新颖的创作风格和充满活力的新颖尝试。如果说清晰是美的一种表现形式, 那么模糊就好像双刃剑的另一面, 同样也是美的一种表现形式, 而且相比“清晰”更具艺术感染力。起初摄影师都在如何能够获得更高清更完美的画质上下足了功夫, 他们会认为越清晰越能体现出摄影记录的本质。后来, 随着摄影艺术的不断变更, 人们不再只满足于摄影的纪实功能, 在表现现实生活的同时, 还竭力要表现自我、表现内心的想法, 摄影师开始挣脱机械的束缚, 摆脱十分写实、十分清晰的模式。模糊摄影正是摄影艺术多元化发展的必然产物。

关键词:艺术摄影,模糊摄影,模糊美,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4.

[2]卓昌勇.模糊摄影[M].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 1995.

上一篇:项目申报论文下一篇:各种减肥方法的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