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运用

2024-09-26

理论运用(精选12篇)

理论运用 篇1

学生的学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习兴趣、学习需要、个人价值观等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但主要还是受学习动机的支配。对知识价值的认识、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识、对学习成绩的归因四个方面,是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依据动机理论和研究成果,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来鼓励学生学习。

一、发现、保护学生的间接兴趣

学习的兴趣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教师如果能够发现学生的间接兴趣,用爱呵护,在适当的时机就能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学生的间接兴趣转为直接兴趣。案例中的学生小林是一个学业中等的学生,语文成绩从来都是七八十分。他可能对语文学习没有直接的兴趣,他学习语文的动机可能和父母对他学业的密切关注和奖罚分明有直接关系。徐老师以退为进,“借”给小林10分,并要求他下次“加倍偿还”。徐老师要求的“利息”非常合理,“加倍偿还”也只是要求小林的考试成绩回复到正常。但小林得到老师的爱护和信任后,不敢怠慢,学习动机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在下次考试中出人意料地“超常”发挥。此后,师生关系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教师关心、重视学生,学生学习积极性越来越高,成绩不断提高。小林对语文的间接学习兴趣转为对语文学习的直接兴趣。假设小林的偶尔一次发挥失常,父母和老师对其批评,很可能会降低小林的学习兴趣。小林被徐老师成功激发学习动机的事例,对其他同学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所以,在班级推广借分活动对大部分同学来说非常有效。

二、帮助学生认识自身能力

如果一个学生相信他自己可以做到某件事情,他就会去尝试;如果他觉得做不到,就会避免去做这件事。因此,一个貌似没有动机的学生实际上是避免去做他认为无法完成的事情。案例中认为借分好借不好还的学生以及听到借分便“闻风丧胆”成绩低的学生不是没有学习动机,而是害怕、避免失败,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有能力“还债”。索要“利息”的做法不仅没有起到鼓励学生学习的效果,反而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他们恐惧、逃避、对抗是很自然的。校长要求全校效仿借分制的做法有些武断,效仿失败也在所难免。校长要推广的不应该是借分这一激励手段,而是要提倡徐老师关心爱护学生,激励学生学习的做法。

对于那些非常害怕失败的学生,教师要通过提供一定的支持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任务,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可以帮助学生设立适当的学习目标,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获得实质性进步。对于某些学生,可能还要进一步指导他们将长远目标分解成为更小、更容易达到的子目标。目标的实现会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信心,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当学生达到一定的目标之后,要让学生反思、总结,让他们看到能力和努力之间的关系,认识到能力和努力是相辅相成的。

三、帮助学生认识知识的价值

一个学生对某门学科不愿付出努力是因对这门学科不感兴趣。为了更有效地鼓励学生,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这门学科的知识价值。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当前的兴趣,了解学生当前的职业理想或可能的行业选择,了解学生向往的生活方式甚至休闲活动,指出这门学科和学生未来选择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这门学科的重要性与价值。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观看视频、阅读剪报,或者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去参观工作场所、访谈资深职业人士,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笔者班级曾经有个理科成绩很好的男生对英语学习很不重视,且因为学习态度问题多次受到英语老师的批评,由此他更不喜欢英语。在调查中了解到他喜欢计算机,理想是将来做一名软件工程师。于是笔者通过交流让他明白IT行业是信息产业,属于高科技领域,国际化水平很高,将来无论是学好计算机还是做一名软件工程师,英语都很重要。当学生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之后,教师及时给学生介绍一些学习英语的辅助方法,如收看有趣的英语节目或阅读感兴趣的英语书籍等;经常关注他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的英语成绩明显提高。

四、帮助学生正确归因

一个学生将他的成功和失败归因于什么,会影响他对将来成功的期望,并由此影响学习动机。学生一般会将成功和失败归因于能力、努力、运气和任务难度四个因素。如果一个学生感到考试成绩是他努力所引起的,那么他就会坚持不懈地继续努力学习;如果他坚信结果完全是运气、能力引起的,那么这种努力的动机会减少。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成败归因训练,在归因训练中,对学生的努力给予反馈,让其知道是因为自己的努力而获得了相应的结果,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坚持努力去不断争取更大的成功。

笔者曾对一名数学成绩差而又缺乏自信心的学生进行过训练。先让学生每天坚持做三道难度适中的数学题,并告诉他至少要坚持半个月才能见成效。然后,对他半个月学习的内容进行测试,如果进步了则告诉他这是努力的结果,如果没有进步则告诉他是努力得还不够。经过训练后,学生不仅形成了努力归因,而且增强了学习信心和积极性,学习成绩也相应提高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学生在学习上的困难不是依靠努力就能克服的,可能还存在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方面的问题。所以,不分条件、不分对象地把学习的成败全都归因于努力程度是不合适的,还要重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归因训练。

理论运用 篇2

(常敏)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

创新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主题,创新思维是人类创造活动的核心,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出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培养科学精神当代教师要加强教育管理策略、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方法选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教科研方法等知识的学习,用教育教学活动的新观念替代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是素质教育的关键。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一堂课的好坏应该以能否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的角度衡量。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革新对当代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育科学知识,已无法适应当今教育的潮流,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合分析问题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前提。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质疑—发问—解疑—又质疑—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对问题综合分析的习惯,必须充分利用班会、团活动,就班级、学校的重大事情及国内外的新闻要事,让学生分析、思考,或让他们讨论,或让他们书写心得。要充分利用现在大好的学习机会,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三、抓住课堂教学载体,推进素质教育

1.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学习”,而不是接受知识。变“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为“学生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信息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21世纪教育的定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教师不能简单地包办代替,而是要尽量给学生思考和活动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多思善问,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参与学习,教育学生继承知识是基础,创新是目的,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知识并能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2.为学生提供平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培养、发现与鼓励学生创新,否则学生许多可喜的创新就会被扼杀、被埋没,学生也只会模仿而已。教学中要积极活跃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别出心裁。多思多问将使学生走向创造性的道路,攀登科学文化的高峰。因为只有多想,才能超越常规,不为前人的结论所局限;只有多问,才能深入事物的精髓,得出新的结论。因此,一个经常动脑、勤于思考的人,就能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创造性的成果,独创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培养。

四、课堂活动多样化,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在课程构建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实践出真知”是一句真理。因此,要积极开设活动课,将课堂学习与社会生产、生活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实践,从实践中培养观察能力,做到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在课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大胆地进行试验和革新,不断产生新见解、新方法、新工艺、小发明。课后,把学习和实践活动的成果运用到学科课程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中。

五、抓好基础教育,多读书多实践是创新的基础

学生要有所创造,就必须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和前提。人们的头脑,不管如何聪明,它只是一个加工厂,加工得有原料,如果不通过认真读书储备知识,只凭空思考而期望有所创造是不会有任何创新的。因此,勤思善想必须凭借丰富的知识;创造性的见解,是努力读书的结果。只有以坚实的基础知识作后盾,才能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保障。

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升华素质教育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源头,而冒险精神、探究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原动力,离开了冒险这种激情,创新便无从谈起,也就没有源泉。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只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而很少注意学生个性的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朱棣文教授说:“美国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如中国学生的,但他们有创新及冒险精神,所以往往创造出一些惊人的成就。”因此,学校的教育应该注重学生冒险意识和探究精神的培养。这方面的培养,可结合班队活动、课外活动及实践教学等开展。例如,在班级文艺晚会中,我硬性规定每个人都必须上场表演节目,结果人人都参与了,增强了冒险意识。这样,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提高了社会的实践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了,这是素质教育升华的结果。

七、正确运用激励,活跃创新思维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的个性见解,而课堂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场所。在这里,学生常常迸射创新思维的火花。这样的火花自学生中来,如果不被发现,则可能自生自灭,不成气候。如果被教师发现并给予肯定的鼓励,学生肯定会受到激励而发扬光大。教师对那些在创造活动中出现的合理的失败与挫折要给予宽容。同时还要注意发现和肯定学生在已经失败的创造过程中体现的创造热情和创造精神。当学生创新有所成功时,教师更要巧借学生创造成功的产物,让他们体验创造成功的愉悦,促使他们迈向更高的目标。

运用效应理论 完善班级管理 篇3

【关键词】效应理论 班级管理 班主任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3-0188-02

班级管理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管理的好坏关系到学校的稳定,班级管理的成效决定着班级的状况和学校的教育质量,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方法影响着学生的一生。

如今的学生生活条件好,身体发育快,生理成熟提前;他们思想不再那么单纯,时刻用审视的目光看着这个世界,他们张扬个性,崇尚自我,强调个人自由与权利,要求得到充分的尊重,但有些方面,他们又显得幼稚、缺乏责任感、任性、娇气、怕吃苦、眼高手低。面对这样一个学生群体,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仅有责任心、爱心、耐心和信心显然是不够的,必须认真学习德育理论,不断摸索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经过长期实践,本人深深地体会到,自觉运用一些效应理论来指导德育工作,管理班级是卓有成效的。

一、借鉴破窗效应,及时关注学生。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曾进行一项试验,找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街区。停在杂乱街区的那一辆,摘掉车牌并打开顶棚,结果这辆车一天内就被偷走了。而放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辆,摆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敲了个大洞,结果仅几个小时,这辆车就不见了。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破窗效应”理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警惕“破窗效应”的发生。任何一件有碍于班级整体发展的事情,即使只是小事,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一方面,犯错误的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罚,容易使其更加有恃无恐,今后其行为将更难以控制;另一方面,错误的行为没有得到纠正,其他学生便理所当然的接受了这种错误。久而久之,学生的认识混淆,是非分辨能力下降;即使学生对错误行为有所认识,由于班主任当时不明确表态、不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在学生心理会产生暗示作用,错误的发生就成了无所谓的事,在广大学生中将产生辐射作用。

二、学习羊群效应,注重树立榜样。

羊群是一个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盲目地左冲右撞。如果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他羊也去哪里。羊群的这种现象称为“羊群效应”。

人虽不是羊,但也有很强的趋众心理。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充分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如遵守纪律方面,有的同学自我控制能力较好,可以让他当纪律委员,帮助老师来监管班级,同时鼓励全班同学向他学习。在清洁卫生方面,有的同学勤劳、能做事、会看事,不仅能主动完成自己的任务,还能带动、安排全班同学开展活动,他们就是名副其实的领头羊,既锻炼了自己,也给其他同学树立了榜样,还帮老师减轻了负担。

三、运用南风效应,充分尊重学生。

一则寓言,讲北风和南风打赌,看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劲,可越刮,行人把大衣裹得越紧;南风徐徐,轻柔温暖,使行人自觉地把大衣脱下。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他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使人的行为变为自觉。这种以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称为“南风效应”。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一是要了解学生的特点,采取符合学生实际和需要的管理方式;二是管理措施要人性化,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信心,相信学生都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在情感上尊重人、关心人,在行为上激励人、影响人,容忍学生的缺点,客观、理智、科学地处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四、克服马太效应,平等对待学生。

《圣经》里有这样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美国哲学家罗帕特·默顿发现了同样的现象:荣誉越多的科学家,授予他的荣誉就越多;而对那些默默无闻的科学家,对其作出的成绩往往不予承认。他把这种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也存在着此现象,班主任凝视着一部分尖子生,给予他们越来越多的关怀和好处,让他们锦上添花;对于差生则采取漠视的态度,不关心他们,甚至采用不恰当的手段打击他们,让他们失去原有的自尊心、自信心,使他们雪上加霜。作为现代班级管理者,班主任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关心尊重每一个学生,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班主任必须像太阳一样将自己的光和热,无私、公平、公正地奉献给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茁壮地成长。

五、强化自己人效应,沟通学生心灵。

所谓自己人效应,就是要使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态度,你就必须同对方保持同体观的关系,即要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如果能巧妙地运用“自己人效应”,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班主任以长辈或兄长的身份将学生看作家庭中的一员,用亲情和爱心去教育、感化学生,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动机、诱导学生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奋斗。

六、应用期望效应,激发学生潜力。

皮格马利翁是古代塞浦路斯的一位善于雕刻的国王,由于他把全部热情和希望都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后来竟使这座雕像活了起来。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期望效应。

真诚的期待和不懈的努力,终会结出预期的果实。班主任平时要对学生充满信心,寄予厚望,使这种真诚的期待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和方向,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获得生动、活泼、长足的发展。

总之,班主任除了有责任心、爱心、耐心和信心、强调“抓反复、反复抓”外,还必须认真学习德育理论,自觉运用一些效应理论,不断摸索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方法,班级管理是可以进一步得到优化的。

参考文献

1 刘学廷.班级管理中可利用的几个心理效应[J].山西教育,2006(12)

2 刘正平.小议班级中的破窗效应[J].班主任,2004(2)

运用建构理论, 探索有效课堂 篇4

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 我在教学中以阅读和讨论为主要教学形式, 创设有效课堂,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阅读是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也是学生建构知识的重要途径和过程, 而讨论是促进思考和领悟最有效的途径。

物理阅读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包含对语言文字、物理量符号、术语、公式、图像等等的感知和记忆, 新概念的形成和内化, 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 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假设、猜想、推理等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在阅读中必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物理术语、物理量及其符号, 并能根据物理概念、规律正确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最后达到对阅读材料从真正意义上理解, 从而构建知识结构。物理语言有高度概括和准确的特点, 每个物理概念、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 阅读时不能随便忽略任何一个不理解的字或词, 不断领会其含义, 特别是新出现的概念、定理、定律。高度概括精炼的物理概念、规律, 要通过阅读来理解, 必须有一个“内化”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有效的做法就是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物理阅读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实现这个目的仅仅依靠集中教学是不够的。

一、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用一定的时间来指导学生阅读, 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要弄清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 即弄清楚确立物理概念、规律的依据。

2.要明确在这些物理现象、过程中, 提出了哪些问题。

3.研究中采用了什么手段和方法, 得出了什么结论。

4.对于概念、规律要逐字、逐句地进行分析推敲, 要明确概念、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 对抽象逻辑思维要求较高。初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 但分析问题仍然较片面。教学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 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因此, 合作学习受到建构主义者的广泛重视。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 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 不存在唯一的标准。通过学习者的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合作讨论, 可以集思广益, 取长补短, 澄清错误认识,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达到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目的。

由于初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局限, 不可能让他们讨论过深的物理问题。因此, 讨论的题要具有启发性, 能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 使其思维有一定的自由度。

二、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水平, 我主要将讨论内容限制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解释常见的物理现象

用物理知识去解释常见的物理现象, 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途径。因此, 在学了物理概念或规律后, 可提出一些非常熟悉的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讨论。例如, 学了

(2) 为什么走路时脚一绊会向前扑倒, 而脚一滑会向后仰跌?

(3) 从行驶的车上跳下来往往会摔倒, 怎样解释……

对于这些问题, 学生思维很活跃, 积极性非常高。切身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消除了对物理的神秘感, 激发了学习物理的热情。同时, 把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可降低学习难度, 提高学好物理的自信心。

2.解决疑难问题

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疑难问题时, 合作讨论能及时发现问题, 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两手分别用5牛顿的力拉弹簧秤的两端, 弹簧秤读数是多少 (弹簧秤自重忽略不计) ?这些问题学生很乐意去思考和讨论, 还常常争论激烈, 各抒己见, 互不相让。此时, 应让持有各种观点的同学阐述理由, 再引导大家分析、对比、评判, 正确结论就不难得出。由于同学们动了脑筋, 并且进行了辩论, 印象深, 记忆牢。学生也从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体会到能自己解决难题的乐趣。

3.想象物理情景

初中物理教学常常把复杂问题理想化, 这就需要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理想物理模型。初中学生开始接触这些“理想情况”, 想象的物理模型往往不够清晰。进行“想象物理情景”讨论, 可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使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例如, 学了重力以后, 已经知道人类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离不开重力, 此时提出“重力消失以后……”让学生想象没有重力时, 会发生的各种有趣现象:河水不会流动, 天空不会下雨, 人可像小鸟一样飞起来, 空中到处飘浮着各种物品……

在课堂上展开讨论, 气氛轻松愉快, 学生会自觉地全身心投入, 并且积极思维。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版式设计理论在设计教学的运用 篇5

版式设计语言的基本实践,它包括视觉构成元素的重构、视觉流程的掌握与运用、版面编排等基本类型的了解与掌握及应用。通过这些基本实践来深度了解版面二维空间的构成元素的运用与探索,熟练地掌握版式设计原理,并将原理运用到实践版式设计编排中,版式设计语言要新颖与美观的同时,还要与版式定位相符合,其关键是版式设计要使受众者在视觉上产生美的享受与视觉舒畅感。视觉构成元素主要指点、线、面的视觉语言,不同的编排方式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与意义。每个版式都有自己的视觉流向与中心,要想在视觉上有所突破,重要的是把握好视觉流向的顺序感与阅读中心。视觉流程主要体现在版式设计的形式处理上,起始点和视觉阅读的过程是一种视觉节奏与意境的解读,利用视觉语言的各种不同元素的重组、重构,形成各有主次关系,先后关系的视觉层次意境,从而达到最佳的视觉流程效果。三个基本实践方法训练路径为:一是拼贴法,使学生能理解版式设计的结构和要素;二是表达法,使学生在描画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视觉识别能力,能形成主动意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觉的将审美意识或理念应用在版式设计中,通过版式设计的原理和指导,实践探索出新的表达语言和版式传达样式;三是软件法,运用软件进行设计与制作,表达版式结构及视觉语言的准确性与可读性样式,使学生在版式设计课的实践中达到眼、脑、手的协调,思维能力与创意能力的统一;最终,实现自觉掌握与运用版式设计全方位表达能力。版式设计语言理论在设计教学中存在的实践问题 1.版式设计教学应突破学科的疆界 当今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设计教学应突破学科之间的疆界,寻求设计与创意的新表达,因此,创意人必须具有综合性的知识体系,而不能一味地“专”下去。版式设计教学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的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角色;同时,也是承担着传达思想与情感的重任,甚至是传承文化与文明的重任。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方方面面的综合知识的整合能力。例如:哲学、经济学、美学、艺术心理学等等。要让学生认知到版式设计专业自身就是艺术、技术、社会生产力等综合且新型的艺术学科。另外,还必须在课程中尝试开设市场学、经济学、消费心理学等课程。在强调学科边界的融合时,并不是要求版式设计者个个都成为多面手,而是模糊学科边界本身的同时,而是构成学科之间的交叉性与重合性、形成新的创意表达语言,运用综合性有利于版式设计理论的全面发展与延续,使版式设计的理论在教学方面有突破常规的发挥,成为一门综合性强、专业语言传达新的设计学科发展态势。

2.版式设计教学需要重点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版式设计教学中,个性化的表达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技能,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出现为当今的设计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大大提高了平面设计师的工作效率和设计与制作工艺。在这种社会发展形势下,版式设计教学工作应主动适应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的学科领域,要在这个需要提高的新环境中不断的提升,版式设计教学的水平与科技发展的步伐。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软件的广泛应用,版式设计教学逐步走向程序化与科技化的趋势,这就要求设计具有创意并且富有个性化的表现。创新就是版式设计的本质,创新源于设计的创造性思维。个性化的表达是教师对版式设计教学个性差异的独到见解,在版式设计教学中应通过对设计原理、设计内容等理论知识的传授,着重培养学生设计创意个性化表达的思维,倡导个性化设计风格与思维的体现,挖掘个人与众不同的创造性的思维,使版式设计创意具有鲜明性、独特性的个性化表达和形成强烈的视觉传达效果。

3.重视学生的理解力和应用的实践能力培养

在设计教学中,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让学生通过对幻灯片和课件观赏与思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理念与创意意识。要求学生对版式设计有一定的研究,熟练地掌握版式设计教学的基本规律与方法,对文字、图片、版面中的抽象元素等视觉因素,在版面中的编排有一定的理解和应用的实践能力。同时单一的版式设计教学形式训练课程,增加综合设计教学时,开发学生更多、更具个性的思维拓展空间与创造机遇及灵感。根据版式设计教学的安排,通过实际案例的讲解与课程内容的规范,提出版式设计教学的重点。重视教学实践性的应用能力培养,版式设计教学模式已不在是传统的培养模式。在特定的设计教学环境中,使学生完成设计理论的学习和实践创意的全过程训练,使学生们呈现出完全互动并且相对独立的思考与表达关系,设计教学的成果则是在创意设计上,或者称为版式设计样章。当然,这个“样章”可能还不够完善,也许它可能是极其粗糙、不成熟的草稿,但版式设计一定是具有超前的设计理念和创意思维的表达。版式设计语言理论在设计教学中的实践

版式设计语言就是针对平面设计而言,特别应用在是书籍装帧设计、海报招贴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等各种版式设计中。由此可见,版式设计教学是在满足平面设计功能的前提下,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各个因素之间的有效的编排与表达,版式设计教学的范围涉及到书籍、招贴、网页等各个平面设计的领域,其设计原理与理论贯穿于每一幅设计创意的始终。因此,版式设计教学从表层来分析,它是一种关于平面设计元素的编排的设计教学活动,是现代设计工作者与设计师必须具备的艺术修养和专业表现技能。1.书籍版式设计理论在设计教学中的实践分析

书籍是人类走向文明社会的阶梯,又是传达信息的载体。在书籍的版式设计理论的设计教学中,学生应该了解其以下的特征:一是,书籍版式设计语言的特点:书籍主体通常由文前、正文、后附构成;它是通过版式设计语言来组织大量的有效信息,以文字为主要版面编排的设计要素构成。二是,书籍封面的版式设计:书籍封面中主要由书名、编著者名、出版名等文字组成;封面设计是书籍整体形象塑造与表现的核心,具有保护、传达书籍内容的功能,使书籍更具有吸引读者注意力的作用与功能。三是,书籍内页的版式设计:在书籍版式设计中,通过对书籍版式设计语言教学中展开实践性的学习,学生必须考虑页与页之间的连贯性,进行整体与统一的设计创意。四是,版式设计语言教学在书籍中的应用:书籍设计是对版式设计教学中作出实践性的研究意义的拓展也是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改变,赋予学生以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设计表达能力,调动自主决策的能力与收集处理信息的整合能力,发现实践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使实践的应用能力得以全面的提高。书籍设计流程的基本练习,学会解析基本要素、特点以及评审标准。通过书籍设计的原则,分析整体版式设计结构与形态任务,在一定的开本上,把书籍原稿的体裁、结构、层次、插图等方面作为艺术性而又合理性的融合。结合各种要素进行书籍整体设计的思考;针对不同类型的书籍以恰当的方法,进行创意,学生可以体验到不同类型的书籍版式设计的要求表达,在提高审美水平的同时,提高主体与客体的文化素养与审美意境。

2.招贴版式设计理论在设计教学中的实践解析

海报招贴创意以大面积的版式设计语言传递着有效的视觉信息,它具有强烈的视觉传达与表现力、版式语言简洁、信息传达明晰等特征。在视觉信息传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首先,招贴版式设计的特征:在编排的层面分析,海报招贴的版式设计通常采用简练、概括、夸张的手法,突出主题,可以吸引受众的目光。海报招贴的版式设计手法从两个方面深度解析:一是,招贴设计的色彩选择;是一门综合性的色彩元素与集合,它需要具有敏锐的色彩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参与和表达。二是,海报招贴设计的表现手法;要求版式创意表达简练,重要信息突出,受众能在众多信息中或从较远的距离接受版式所传达的主题信息。其次,标题文字的设计;主要是指的字体的大小,色彩与位置的编排关系,体现出文字的识别性和独特性的传达能力。标题文字常以较大的字号出现,但须要配合以大量的留白、色彩对比、图形相反衬等手法,以确保突出主题思想,达到视觉传达的目的。其三,版式设计语言教学在招贴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各种实际案例的分析与解读,使学生掌握版式设计的基本设计方法以及各类平面设计的版式的不同特点,进而让学生了解版式设计的文字与图形的布局、视觉流程与视觉元素的节奏与控制,让学生熟练掌握实践过程中的相关环节与步骤,并能熟练操作相应的设计软件。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院校的教学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理论与实践的挑战。为促进高等院校的教学与实践性活动、要与社会服务紧密相结合是盘活教育的好途径。能力培养是个性化、实践性指导的专业化发展方向,全新的教学模式是社会发展需求,调整版式设计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向,对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实践改革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3.网页版式设计理论在设计教学中的实践剖析

网页是网络媒体的视觉传达形式。可以说是平面设计的一种延伸与拓展,主要是通过专门的软件和版式设计理论,进行个性化与基础性的编排。一是,网页版式设计的特征:传统的网页媒介是以静态的形式传达信息。而现代的网页设计,都是以网页的“动”起来作为吸引观者的注目。从版式设计语言的角度来分析,网页的设计与制作,需要相关的设计软件应用与设计专业的技术。二是,图形与文字的比例:网页设计同样也是一种版式设计,在文字与图片的编排上,应该注意它们的比例关系。图片在版式设计中除了能够将信息具体化达到展示与传达以外,还具有调节版式活跃感的特征。三是,版式设计的语言教学在网页设计中的应用:以网页为教学载体、典型的工作任务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设计与学习的情境,以项目带内容设计,来加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将网页设计教学流程归纳为:由先到后、由简单到复杂、有整体到局部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增强学生的认识与表达能力,并与现实中的大型企业共同开展设计教学与实践练习,从而使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中得到实战性的锻炼与提高根据项目的不同来培养个人的兴趣与专业发展方向,确保学生既具备企业所需要的技能,更能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应掌握专业知识、能力、素质,又能使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发展。增加学生的自主创意能力,也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关键性的指导性作用。培养学生的版式设计语言能力,可加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拓展,积累丰富的视觉的语言与词汇,能够熟练的掌握相关的设计类软件的同时,最终达到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总结

运用支架理论 优化英语写作 篇6

关键词:支架理论;最近发展区;英语写作

一、当前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困惑

在现行的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将大部分时间放在巩固听、说、读的技能训练上,没有足够重视写作教学,从而使写作总是处于边缘化状态。另一方面,不少教师在写作训练时较多关注词汇与句式的运用、语法结构的分析以及范文的展示,因而使写作的教学模式公式化。长此以往,这种写作教学剥夺了学生语言输出的机会,降低了学生写作练习的兴趣,使学生独立写作的能力大大被削弱,写作渐渐成为学生英语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在写作过程中适时介入,及时采取措施帮助学生解决写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二、支架式教学理论

源于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在建构主义理论影响下形成的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之一。该理论认为,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或同伴帮助下,以分解任务探究为重要方法,建构情境式学习表达氛围,帮助学生了解学习内容的组成,并能够调动自身的学习认知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写作课堂中大胆运用支架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搭建有效支架,创造写作契机,发展提高写作与语言运用能力。

三、支架式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本文以《英语》(译林版)8B第八单元A green world中的一堂写作课为例,探讨如何依托文本,有效搭建写作支架。这节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时,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能讨论环境的现状、保护环境的方式以及倡导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

(一)以支架为结构,框定写作范围

在英语教学中,恰当的写作结构框架的构建,能培养学生整体写作的意识,保证写作内容的集中有效。这就要求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做到:

1.帮助学生搭建词语的结构,通过头脑风暴法、提问法等丰富学生的词汇,建议他们运用多样化的语言表达形式,从而提升写作效率。

本单元是关于环保生活的,在这节课的一开始,笔者给学生展示了一段关于环境污染的视频,因而能让学生直观地明确本节写作课将要进行的读写任务。接着,围绕环保话题,展开讨论。笔者提出问题:Our planet is seriously polluted!We should try our best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What can we do?鼓励学生进行头脑风暴,畅所欲言,思考出更多保护环境的方法。当学生提及save

water,save power,reduce pollution等时,笔者将这些词汇写在了黑板上。

紧接着笔者就save water,save power 和reduce pollution提问:What can we do to take these small steps?鼓励学生两人小组进行讨论。同時,笔者呈现以下句子供学生讨论时参考:

(1)Turn off computers when we are not using them.

(2)Use cold water instead of warm or hot water to wash our hands when possible.

(3)Use both sides of a piece of paper.

(4)Send e-cards instead of paper cards.

(5)Buy something that you can use again.

(6)Reduce waste.

通过以上师生间的互动问答,不仅有效搭建了 “Going green ”的话题支架,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框定了写作范围。

2.明确文体结构的框架,帮助学生建立英语常用篇章的结构:导入—主体—结论。

笔者从Going green的行文结构出发,提出如下问题:

(1)Why we should go green?

(2)What can we do to save water?

(3)What should we to save power?

(4)Do we have any other good habits to help reduce pollution?

(5)How can we develop a green lifestyle?

这些问题涉及文本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导入—主体—结论”的文体结构:

导入:The aim to go green.

主体:Take some steps to go green.

结论:Ways to develop a green lifestyle.

通过对文章结构的剖解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并熟悉写作手法和文章布局。

(二)以认知为前提,积累写作素材

基于建立好的写作框架上,如能为学生营造具有情境的语言学习环境氛围,不仅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英语学习思维,还能帮助学生在已有的概念框架上拓展思维。

虽然“Going green”文章结构很简洁,但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环保对他们还是陌生的。因此,笔者通过设置情境支架来丰富学生的体验。笔者先给学生展示了关于植树的视频,让学生谈谈植树的优点:

(1)Trees make our city look nicer.

(2)Trees reduce dust and help keep the air clean.

(3)Trees help keep soil in place during storms.

(4)Trees provide home for animals.

随后鼓励学生两人一组讨论生活中的环保措施,提醒学生可以从采取哪些措施,为什么采取这些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将会带来的好处等几个方面展开对话。

生活中环保措施这一情景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学生在这一环节的 “言之有物”,为后面写作环节中的 “写之有物”储备了充实的素材。

(三)以协同为关键,鼓励互助合作

在写作教学中,学生间和师生间的相互有效配合,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起关键性的作用。基于学生的语言表达及对新生事物理解能力的不同,组织小组,建立学习群体进行合作、讨论,能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写作策略,提升写作技能。同时,小组的探讨与协作,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及语言表达能力。

在进行“Going green”写作时,笔者为小组合作讨论所设计的话题:Most of us can help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by planting trees, saving water, recycling energy and so on. Everyone has their own way to protect the Earth. Would you like to share your ideas with your partner?通过建立熟悉的情景模式,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讨论,同时减少合作学习时的盲目性,从而保证学生在限定的范围内完成高质量的活动。

(四)以评价为目标,搭建示范展台

在英语教学中,有效的写作评价,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学习积极性,建立自信心,同时在评价过程帮助中学生及时进行自我反思,调整学习策略,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真正强化。

针对本节读写课,学生在写完 “Going green”这篇文章后,通过投影仪将学生作文在全班展示,讓学生共同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围绕:文章主旨是否突出;语言是否得当;能否恰当运用优美语句;写作框架是否较好构建;学生观点能否明确表达。

通过师生协力对几篇文章的展示评析,可以使写出优美词句的学生获得成就感,激励他们在写作中尝试创新;也能使其他学生学会接受他人的评价,意识并及时改正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努力方向。

四、对支架式教学理论的反思

英语写作训练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教师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支架适当分解学习任务,在师生、生生互动中渗透教学目标,从而在英语课堂中体现“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荣.“支架式”教学理论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中学生英语,2012(12).

[2]刘晓兰. 例谈支架模式在英语写作教学中运用,语数外学习,2013(12).

[3]朱永举.例谈支架模式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英语教师,2013(6).

理论运用 篇7

一、“变异理论”的实践研究

通过学习“变异理论”和观摩听课, 教师普遍认识到, 学生在掌握概念时, 往往没有经历对事物“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辨析, 以致难以深入理解和真正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而“变异理论”恰好在帮助学生建构准确的概念方面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观点和建设性的主张。藉此, 我们将“变异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 进行了三个有益的尝试。

1. 通过“标准正例”和“非标准正例”的结合, 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变异理论”强调:仅依靠“标准正例”, 没有经过“差异性”的辨析, 学生很难真正理解所学概念。因此, 许多教师根据“变异理论”改进了教学设计, 他们通过富于变化的“标准正例”和“非标准正例”, 有序、完整地呈现概念的本质属性, 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概念。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再认识”这一内容时, 学生很容易出现概念混淆这样的情况, 为此, 教师设计了“非标准正例”, 通过分析和比较, 使学生体会到:同样的分数值, 一旦对应的“整体”不同, 其表示的具体数量不同, 由此加深学生对“分数”这一概念的认识。

例1两个小朋友分别读一本书的1/2。两个小朋友看的书一样多吗?为什么?

例2分别画出图1、图2和图3的1/3, 它们的大小一样吗?

许多教师在教学和练习中融入了“标准正例”和“非标准正例”, 使学生认识到“分数”在多种情形中和不同条件下的具体意义, 从而掌握“分数”的本质属性。从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来看, 教学效果较为明显。

2. 利用“反例”, 提高概念学习的有效性

“变异理论”对教学中使用的例子进行分类, 其中专门提出“反例”的运用及其意义, 使许多教师受到启发。于是, 他们开始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使用“反例”。

例如在教学“认识周长”这一内容时, 一些教师增加了这样的“反例”。

在上述举例中, 有“反例”作为对照, 这些“反例”与“周长”的概念很接近, 给人似是而非的感觉。如果按照“周长”的概念 (图形一周的长度) 进行辨别, 那么“反例”显然不符合“周长”的概念。就这样,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辨识、比较和思考这些图形, 逐一判断哪个图形符合“周长”的概念, 哪个图形不符合“周长”的概念, 最终学生准确地建立了“周长”的概念。

3. 利用“非标准正例”, 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认识

数学教学内容丰富, 就概念教学而言也存在各种各样的情况。因此, 我们鼓励教师独立思考, 灵活运用“变异理论”。

例如有些教师在教学“认识周长”这一内容时, 为了强化学生对“边线”的理解及“边线”与“周长”“面积”的关系, 选择了画图形的方法 (见下图) , 这种“非标准正例”显示出在“周长”相等时, “面积”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从而有效地纠正了学生的错误认识 (同样的周长必然对应同样的面积) 。

二、运用“变异理论”研究的意义

运用关联理论指导英语阅读教学 篇8

一、词汇层面的运用

词是语言的基础,在阅读中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词义,就不能对整篇文章做出正确的把握。而应用关联理论指导阅读时,就可以利用认知中明示———推理的过程来解析目标词汇,通过上下句的理解来推测、洞察作者的真正想法,从而正确理解词的意思。

我们在学习文章中词汇的时候首先要知道词的字面意思,也可以根据词的前后句子的关系来揣测词意。然而文章的作者对词意的表达往往不会轻易从上下句就能解析出来,需要读者阅读更多的段落,通过上下文、甚至整篇文章的结构等才能推理出词语的含义。有时候,词语的意思要读者搜寻目标语句才能了解其意思,这样搜寻的范围,怎么搜寻,搜寻后的推理方法及推理过程都要读者作出努力才能实现词意的理解。而有的时候,读者也可以凭借自己大脑里已有的知识信息来完成对目标词汇的理解,而不用再通过预读上下句、乃至上下文作出解答,很显然这是一个自动完成的明示—推理的过程。

检验也是完成明示—推理整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在整个过程中,关联程度的大小是最佳关联效果的判断标准。阅读者为了获取对词汇的适当理解,往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要从上下句,上下段中寻找突破,目的就是通过自己的语言推理逻辑,获取最佳的语境效果,得到最佳语言的关联性。同时,把自己推理出的词意,放入原本的词句中,看看词意是否能和前后的词句协调一致,是否产生了矛盾或词不达意,如果推理的词意和原来预设的词意一致,那么这种语言的关联推理就顺利完成了。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运用关联理论来解决词汇层面的问题,要掌握词汇的一些基本规律和知识,例如构词规律,词根的来源,前缀的应用等等,这些内容都能扩大关联理论的应用。在英语中前缀和后缀经常应用,而且,前缀能改变词的意思,后缀能改变词的词性。因此,正确理解构词方法,也能很大程度上运用关联理论解决各种阅读问题。

二、句子层面的运用

句子类的题型非常的常见,也是关联理论应用到实际中的最好的教材。这种题目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直接应用文章的原来语句,或者以题设的形式出现。运用关联理论解答这类题目的时候,有一种十分巧妙的方法就是:“寻找最佳关联语句”。阅读理解的问答题中,题干部分的内容往往可以通过原文找到,这时教师教学时要正确引导学生运用关联理论。第一,给学生一个信念,让他们坚信关联理论一定存在;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句子的关联语句,然后对最大关联效果做出考察,通过分析,判断这些是否是最佳关联;最后,解决问题,找到最佳关联。但是,文章作者往往隐含了语境效果,这就要教师引导学生寻找最初语境。什么是最初语境,它是指文章中对前一内容的话语理解。这类语境表达不够明确,而是要借助作者的其他话语来推测演绎。推测这类语境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直接法,就是到文章中直接寻找现场语境。(2)回归法,就是讲使用过的或归纳好的概念加入要推演的认知活动中,寻找最初语境。(3)经验法,就是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推演语句的意思。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运用各种手段来帮助学生进行关联意识的培养,例如,讲解语言的逻辑关系对语句连接进行分类分析,这些关系包括:递进、并列、因果、条件、转折等等。

英语阅读理解中常见这样的题目“以下陈述哪个正确筑错误”、“以下哪项陈述文章未涉及”。这类题目的解决方法是:每个选项的句子都要在原文中寻找它的原句,并对比原句和选项句是否矛盾,如果矛盾那么就是错误的。对于学生刚刚看到的题目不要盲目的做出判断,教师要做出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解题习惯,要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解决每个问题,可以根据整篇文章的结构,从整体上把握,从细处入手,一个一个击破,只有这样才能摆脱无从下手的困惑,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运用关联理论指导阅读理解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要把表面的、隐含的和推理的问题有机地整合起来,同时,还要借助文章的句型关系、段落结构、整体结构等条件进行归纳,而不是想当然地理解句型意思,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关联性教学的效果。

三、段落层面的运用

词汇、语句题目的解答可以运用关联理论,段落分析层面的问题也可以运用关联理论。根据阅读材料的不同和阅读情境的不同,教师也可以通过词汇、句子的不断延伸来逐步拓展到段落分析层面上来。其实方法和前面的方法相同,只是把对运用在词汇、句型上的方法拿到了此处,以段落为基本单位进行关联分析,寻找关联段落。

作者在写文章的时候安排事例,是有一定的目的,因此在分析段落意义时,就要用到关联理论。篇章结构的分析,一般都有以下几种方式,由一般到具体,由具体到一般,或者两者兼顾。只有对文章的行文结构进行了清晰的了解,才能对作者的写作目的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为解决此类问题创造条件。

分析文章的段落大意要求读者能充分了解作者的意图,既要从细节入手,又要放眼全文。对文章的段落进行基本意思的分析时,首先要弄清楚几个问题,就是知道每段采用的写作形式,这种形式包括:叙述、议论、描写、说明等等。此外,发现关联关系,寻找关联词语及关联语句,梳理出段落之间的关系,寻找主线;最后,对段落意义的归纳不可随便,要综合全段的内容挖掘作者的意图,选择合适的语句归纳其大意,并检验大意与文章的一致性。

四、篇章层面的运用

一篇文章是由词语、句子、段落和篇章这几个基本的部分构成,而篇章是一篇文章最大的结构部分,也是最复杂,最难理解的部分,用关联理论理清篇章的关联,把关联理论的三个核心观点贯穿起来显得十分必要。篇章结构分析之前,我们引入一个基本概念叫做篇章策略,篇章策略是一个术语,首次提出是英语语言学家俄威斯特,对篇章策略的掌握可以解决主体性阅读题型的题目,可以在冗繁复杂的阅读材料中寻找主题,把符合篇章策略的选项轻而易举地选择出来,同时,还能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态度。也就是说,这类题目的解决窍门是,选出最大程度符合作者意图和态度的选择项。但在实际的阅读材料的时候,我们经常发现作者在文章中有多种意图,多种隐含的观点,而且有些观点还隐藏着很多涵义。故此应用篇章策略就显得理所当然,它可以把话语的真正本质探寻出来。文章的作者在文章的组稿前会有很多的思路选择,但最终会选择一个最为恰当表达题目的主线,而这个主题线索会在其文章中以直接或者间接的形式出现,所以读者在阅读材料时要找出线索把握篇章策略,通过自己已有知识信息的储备来理解分析与篇章语境最为关联的内容。

采用关联理论对篇章策略进行研究分析其实质是读者是否可以在文章之间找准作者的写作主线的过程,然而这个过程也是意向达成的关键。学生是否会用关联理论来发现作者的意图,要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明确三个方面的篇章策略,第一,自上而下也就是顺序阅读;第二,自下而上也就是倒着阅读;第三,相互衔接。这几种是我们最常见的几种篇章策略,在文章的阅读中可以很轻易找到对应结果,并建立关联性。掌握了这几种常见的篇章策略,学生就可以大胆地依据相关的线索形成自己的篇章假设,并且在不断的阅读中进行深入的理解、验证和修改,有时候文章中会出现一些陌生的篇章策略,但是,学生也会因为已经掌握了三种篇章策略而进行举一反三,使篇章策略变得易于掌握。有时候,作者会综合运用篇章策略,在不同的段落运用不同的策略,但只要真正掌握了三种篇章策略,就能把握住作者的写作意图,这对学生理解和推理作者的隐含话语具有很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文源.英语新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戈玲玲.教学语用学.北京: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4]段春艳.用关联理论指导英语阅读理解教学.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S2).

[5]孙寰.关联理论和外语阅读教学.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

浅谈经济理论假设的运用 篇9

何为科学理论?波尔茨曼言之:“科学理论是思考的根本,也就是说,是实践的精髓。”利希滕伯格又言之:“纯粹的理论除了争辩之外毫无价值。”

一切的理论都无法脱离实际,理论之花根植于实践的土壤,而之后终要“零落”于实践的“尘泥”,经济学的理论知识亦如是。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研究经济问题时,首先要提出用于解释经济现象的假说,然后用事实来验证假说,并根据这一假说做出预测,这也就是形成理论的过程。经济理论包括了定义、假设、假说和预测,而在这其中关键的是设置理论假设,它是经济学各种观点和理论的基石[1]。但是,既然称之为假设,那么它终究会与现实存在着差距。

下面笔者将从现代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讨论开去:在现实中这些基本假设与实际生活存在着怎样的差距?而我们又该怎样将以假设为前提得出的经济学理论联系到实践中去?

一、经济学基本假设在现代经济学发展中的作用

现代经济学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拥有着诸多的经济学的分支,而在每个分支内部也具有各种学说、学派。不同的经济学的学派和经济学的分支之间常常有着不同的观点,同时对一个一样的问题往往会提出不一样的政策建议。这种现象使得经济学成为了分歧和争论最大、意见最难以统一的科学之一,经济学家们也经常会因为意见不一致甚至经常是严重对立而受到政治家和媒体的指责,经济学的科学性也会受到众人的质疑。然而,从经济学研究的方法的角度来看,现代经济学是建立在逻辑演绎基础上的理论,它的研究特征是从有限的几个基本假设前提出发,通过数学上或者逻辑上的演绎推理,最后得出一定的结论。因此,如果我们假定逻辑推理过程是严密的、正确的话,那么各个经济学流派之间的观点和结论的差别,都可以到它的逻辑起点,即基本假设那里去寻找原因[2]。因此,了解了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在经济学研究和发展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而通过对经济学基本假设运用的分析也有助于对经济学的深入理解。

二、理性人假设

(一)基本概念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曾言:“每个人都力图利用好他的资本,并实现最大的价值。一般说来,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实际上所增进的公共福利是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个人的利益。但是,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会使他将资本投于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他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3]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近代西方经济学的发轫,而以上的这段话则为后世的经济学研究提出了最为重要的前提假设之一,即“理性人假设”。依据这样的一个假设,在经济学家们搭建的世界中,个人利益是惟一不变的、普遍的人类动机,趋利避害是理性人最大的行为特征,“理性人”的“理性”体现在他总是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基于这样的一个基本假设,推出了一系列经济学理论。

(二)存在的问题

然而,完全的“理性人”,在现实中真的存在着吗?答案很难说是肯定的,“理性人”所要求的那种睿智和深思熟虑是普通人难以达到的,同时,人在受到社会、政治、文化影响的情况下,想要真正做到“理性抉择”也是不现实的。比如,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常见的“羊群现象”,就是“不理性的”一个很好范例。在第一个企业开始从事某一行业赚钱时,诸多企业蜂拥而至,最终导致行业的供给饱和,企业的供给远大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企业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纷纷破产[4]。此外,心理学上的“锚定效应”也给理性人假设打上了一个问号。人们在进行判断时常常过分看重那些显著的、难忘的证据,甚至从中产生歪曲的认识,进而做出一些“不理性的”决策。这在经济领域的体现有股票当前价格的确定会受到过去价格影响;商品的销售方也常常会利用锚定效应来误导消费者做出一些“非理性的”选择,比如在商品首次定价时将价格设置在一个高位,而经过一段时间后,再将价格调回正常的范围之内,消费者们容易受原先价格的误导,将现在正常的价格当成了一个“低价”,从而加大购买的力度。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三、完全信息假设

(一)基本概念

伴随着“理性人假设”的还有另外一个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完全信息假设”,它同样是构成现代经济学大厦的一块重要基石。这一假设认为,参与市场的每个主体对于市场中的所有信息都是已知的。有了完全信息经济市场才会是一个有效率的、竞争性的市场。新古典经济学便假定在经济中进行交易的双方都具备完全的信息。即厂商准确地知道他自己的成本函数和生产函数,清楚了解他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因而厂商能够准确地对市场做出预测,从而准确地确定自己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最优的要素投入;消费者也准确地知道他自己的消费偏好和效用函数,甚至可以对自己的偏好进行计算和排序,因而他可以计算出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最佳的商品购买组合[5]。而同样的一个问题也就随之浮现了出来,完全信息在现实中是否也是真正存在的呢?

(二)存在的问题

阿尔文·托夫勒的一句“信息无处不在”似乎就从一个侧面刺破了完全信息假设的面纱。既然信息是无处不在的,那么在经济社会中存在着的每个个体或组织真的可以感知这些无处不在的信息,并根据它们做出最后的决策吗?这实在是有些强人所难了。仍然承用上文关于“羊群现象”的例子。当企业准备进入一个行业时,他可能需要对诸多信息进行了解和分析,比如,目前这个行业中已经存在的厂商的数量信息、该行业供应产品的数量信息、其他厂商的技术信息,消费者的消费偏好信息,甚至包括政府的相关政策法规也需要进行详细的了解。但是以上的信息可能还无法真正达到“完全信息假设”所需的程度,因为企业可能遗漏了价格信息、产品质量信息等等,那么企业就还是无法在完全信息的前提下,做出进入或者不进入该行业的最后决策[6]。同时,企业获取信息也并非像“完全信息假设”所描述的那样,信息是像空气一样随处可取、不需成本的。相反,在现实中,企业想要获取准确清晰的信息,其成本可能是很高的。

四、经济学基本假设的运用

(一)理性人假设的运用

既然“完全的理性人”与“完全的信息”难以与现实相符,在那么由“理性人假设”和“完全信息假设”推衍出的经济理论又能否真正适用于实践中呢?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分析之所以需要理性人的假设,主要是为了在影响人们经济行为众多复杂的因素中抽出主要的、基本的因素,以此为前提,得出一些基本而重要的结论。而理性人假设和完全信息假设,在实际的理论研究的运用中也确实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理性人假设是如何在理论研究中发挥的作用的。劳动经济学领域的学者贝克尔是将理性人假设运用到家庭和个人行为中的先驱,他开创性地将结婚、家庭分工、离婚等行为纳入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贝克尔提出在家庭生活中的选择和市场活动中的选择类似:理性的人会依据成本- 收益的比较来选择结婚或是离婚。当结婚的预期效用超过继续单身的预期效用或再找一个更为合适的配偶的预期效用时,就会决定结婚[7]。经济学认为,人们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使自己的受益最大化。而婚姻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预期自己的结婚能够使“两个人变得更好”,那么他就会选择结婚。但是如果他认为结婚会使自己付出的成本大于所得到的收益,或者说根本没有回报,也就是说,投入大于产出,那么他就会选择单身,而不是结婚。同时,在选择是否离婚时,按贝克尔的理论,富人的离婚率要比穷人低,因为,富人一旦离婚会失去太多,而穷人离婚则没什么损失。如果有了孩子,那么离婚肯定要把抚养孩子的成本考虑进去[8]。

人类的生育行为是一个重要的理论研究方面。古典经济学家马尔萨斯首先指出收入水平的上升会提高生育率,但他没有考虑生育孩子的成本问题。而贝克尔则运用了理性人假设,得到与马尔萨斯不同的结论,即随着收入增长,家庭孩子数量会下降。这是因为父母工资较高尤其是母亲工资较高时,生育孩子的机会成本较高,同时更注重对孩子的人力资本投资,因而生育孩子的成本也会比较高。在关于独生子女政策的研究方面,贝克尔也运用了前述的理论,提出反对独生子女政策的意见。他认为,家庭会自己控制生育行为,随着经济增长,生育率水平自然下降;而政府干预可能导致生育率过早下降,对经济长期增长不利[9]。

贝克尔将理性人的假设在理论研究中进行了良好的运用,充分发挥了理性人假设的解释力。他本人也因为把微观经济分析领域扩展到包括非市场行为在内的人类行为和人类相互关系的广阔领域,而获得了1992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10]。

纵观理性人假设在整个经济学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容怀疑的是,它确实是经济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基石。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颁发来看,可窥见一斑。经济学诺贝尔奖是经济学最重要的奖项,授予对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做出重大创新的经济学家。从1969 年至2009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已经颁发了41 届,获得该奖的经济学家有64 位,其中,与“理性人”假设发展有关的就有20 多人而关于理性人假设在理论发展中所起得作用,则可以归纳为:拓展偏好指向、明晰约束条件、确立实现方式、探究心理机制、扩大适用范围等多个方面[11]。

(二)完全信息假设的运用

其次,完全信息假设是如何在理论研究中发挥作用的。经济环境中存在的事件,大都是具有不完全信息的经济事件具有完全信息的经济事件在经济环境中为数不多。尽管如此,完全信息概念在西方微观信息经济学分析中却很重要,因为要想真正理解不完全信息,首先必须对完全信息及其以完全信息为隐含条件的经济理论有充分认识和理解。此外,完全信息假设在一般均衡模型和局部均衡模型的构建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般均衡模型和局部均衡模型都是以完全信息为假定先决条件的。

结语

以上关于经济学的两大理论假设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经济理论假设固然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这也正是其所称为“假设”的原因,但是在对假设进行合理运用的前提下,这些假设则会给理论研究带来极大的助益。似乎这可以和牛顿的第三定律的研究做一个类比。在牛顿的经典力学中,讨论摩擦力时,我们会先在一个绝对光滑的平面上进行讨论和研究,然后再推展到更复杂的环境中去。类似的,经济学的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有效运用于实践的,但是理论依然需要通过不断实践和摸索,逐渐建立起更加符合现实的理论体系。亦如达·芬奇所言:“理论脱离实践是最大的不幸”。

参考文献

[1]林金忠.“理性经济人”与主流经济理论中的假设问题[J].学术月刊,2008,(11):87-93.

[2]余宝红,王红松.“理性人”假设的发展及其方法论意义——仅以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的贡献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9-51.

[3]谢康.微观经济学完全信息假设述评─—西方微观信息经济学理论起点分析[J].中州学刊,1994,(4):18,27-29.

[4]张曙光.论经济学的基本前提和基本假定[J].社会科学战线,1995,(5):124-132.

[5]袁葵荪.经济学的基本前提与西方信息经济学的缺陷[J].经济学家,2000,(4):81-86.

[6]张延.对西方经济学基本前提假设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5):108-113.

[7]陈安国,饶会林.从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看现代经济学的发展[J].经济问题,2005,(1):6-8.

[8]白冰.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及其启示[J].理论与改革,1997,(2):14-16.

[9]李守身,黄永强.贝克尔人力资本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江淮论坛,2001,(5):28-35.

[10]刘霜.来自劳动力市场歧视现象的思考——基于贝克尔歧视理论及其拓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2):193-194.

挣值法理论及其软件运用 篇10

(一) 挣值法概念。

在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 为了及时地分析工程成本、进度、质量状况, 尽早地预测和发现项目成本差异与进度延误情况, 努力在情况变坏之前采取纠偏措施。有效地对工程进度、成本、质量进行监控, 从整体上反映和评价项目进展情况, 引入了项目管理中的项目进展评价技术——挣值法。

挣值法评价技术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较成熟的项目监控方法之一。挣值法的概念起源于美国, 随着挣值评价技术在应用中不断取得经验, 逐步显示了它的有效性, 目前, 许多国家制定的工程项目管理的标准中都采用了这一原理作为项目控制的基本方法。

美国项目管理协会 (PMI) 颁布的2000版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PMBOK) 对挣值法所做的定义为:Earned Value Management, A technology used to measure and report project performance from initiation to closeout。根据我国项目管理理论体系和实际情况, 笔者对挣值法做出如此定义:挣值法是以完成工作的预算费用为基础, 通过三个基本值量化工程进度、费用, 导出四个指标全面衡量和反映工程进展状况的项目管理方法。

(二) 挣值法指标体系。

BCWS (Budgeted Cost of Work Scheduled) 计划完成值, 根据批准的进度和预算到某一时刻点应当完成的工作所需投入资金的累计值, 可以理解为“计划要完成多少工作量”。按我国的习惯, 建设方一般将其称为“计划投资额”, 承包商一般将其称为“计划完成产值”。

BCWP (Budgeted Cost of Work Performed) 挣值, 根据批准的预算, 到某一时刻点已经完成的工作所需投入资金的累计值, 按照我国的习惯, 在建设方的角度挣值可称为“实现投资额”, 在承包商的角度可称为“获得的工程价款”。

ACWP (Actual Cost of Work Performed) 实际完成值, 到某一时刻点已完成工作所实际花费的总金额。按照我国的习惯, 在建设方的角度可称为“消耗投资额”, 在承包商的角度可称为“实际支出成本”。

从上述三个基本值还可以导出4个重要的指标:

费用差值CV (Cost Variance) 。CV是某个日期检查点上挣值BCWP与实际完成值ACWP之间的差值, 即:CV=挣值BCWP-实际完成值ACWP。当CV为负值时, 表示亏损, 实际费用超过预算费用。当CV为正值时, 表示节余, 实际费用小于预算费用。

进度差值SV (Schedule Variance) 。SV是某个日期检查点上挣值BCWP与计划完成值BCSW之间的差值, 即:SV=挣值BCWP-计划完成值BCWS。当SV为负值时, 表示进度延误;当SV为正值时, 表示进度提前。

费用绩效指数CPI (Cost Performance Index) 。CPI是指挣值与实际完成值的比值, 即CPI=BCWP/ACWP。当CPI>1时, 表示节余, 即实际费用低于预算费用;当CPI<1时, 表示超支, 即实际费用高于预算费用。

进度绩效指数SPI (Schedule Performed Index) 。SPI是指挣值与计划完成值的比值, 即SPI=BCWP/BCWS。当SPI>1时, 表示进度提前, 即实际进度比计划进度快;当SPI<1时, 表示进度延误, 即实际进度比计划进度拖后。

图1中横坐标表示时间, 即项目的进度;纵坐标表示费用 (可以是工程量、工时和货币金额) 的累计。如图所示的情况, CV<0, SV<0, 表示项目运行的效果不好, 费用超支, 进度拖延, 应该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图1)

二、挣值法在P6软件中的运用

要将挣值管理理论真正运用到项目实践中, 必需借助于有效的计算机项目管理工具。P6软件是当前世界领先的企业级项目管理软件, 它以计划—协同—跟踪—控制—积累为主线, 将项目管理理论演变为实用管理技术。本文将借助P6软件对挣值的实际应用做深入的分析。

(一) P6软件中各参数的计算及释义。

软件中, 各参数相互关系及计算方法见图2。 (图2) 在P6软件中, 挣值=完成时预算BAC×执行完成百分比。计划完成值=完成时预算BAC×计划完成百分比。完成时预算BAC (Budget at Completion) :估算的在项目完成时的总成本。实际完成值=实际人工费+实际材料费+实际非人工费+实际其他费用。

(二) 案例运用

1、基础工程中用4天时间完成一项工作, 工作预算为160, 000元 (人工、材料、机械费用构成) , 进度计划为每天完成计划任务的25%。第二天结束时, 现场实际只完成工程量的40%。现行计划作业的实际成本投入如表1所示。 (表1)

2、将上面表格中的统计数据和工期进展情况反馈到P6软件中, 进行挣值分析, 分析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表2中数据计算说明:计划完成值=完成时预算BAC×计划完成百分比=完成时预算BAC× (当前项目的数据日期-目标项目作业的计划开始日期) /目标项目作业的原定工期=160000×2/4。挣值=完成时预算BAC×执行完成百分比=完成时预算BAC×[ (200+240) / (600+640) ] (注:材料资源不参与数量百分比计算) 。

从表2可以直观地看出, 进度偏差、费用偏差均为负值, 说明进度滞后, 成本超支;通过这些指标可以迅速地查找原因, 同时分析项目执行状况以及对项目成本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尽早地预测和发现项目成本差异与进度延误情况, 努力在情况变坏之前采取纠偏措施, 进行工作的调整和改进, 最后促成整体工程的顺利完成。

三、结语

挣值法是项目管理的经典技术和应用工具之一, 采用挣值法进行进度、质量、成本的联合管理, 使项目管理工作目标清晰、过程控制高效有序、成果客观真实。挣值法避免了单一指标反映工程进展情况的弊端和不足, 以三值基础, 全面反映进度、成本、质量的总体状况, 便于项目管理人员理解和掌握。

通过对各项指标的定量分析可以看出, 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是否较为理想, 进度控制是否存在问题。这些指标直观地反映出各个时间段进度、成本、质量是否出现异常, 从而可以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确保项目的正常进行。

P6软件是当前世界领先的企业级项目管理软件。通过基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分析项目进度状况以及对项目成本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尽早地预测和发现项目成本差异与进度延误情况, 及时分析、采取对策与措施, 真正实现动态控制, 实现进度、成本、质量的集成管理。

摘要:挣值法是一种全面反映工程监控成果的系统思想和整体方法, 运用挣值、计划完成值、实际完成值三值分列指标体系, 构造了关于时间的3个基本曲线, 导出4个重要的指标, 即成本偏差、进度偏差、费用绩效指数、进度绩效指数, 用以评价工程项目进度、成本的实际情况, 从而达到对工程进度、成本、质量的联合管理。基于挣值的理论基础, 结合P6软件实际运用, 通过计算评价相关指标, 达到对项目进展的良好监控及对项目进展状况的预测。

关键词:项目管理,挣值法,P6软件

参考文献

[1]王勇等译.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2]张斌等译.挣值项目管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3]何丰.从Primavera (P3e/c) 学习项目管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运用SOLO分类理论解决问题 篇11

关键词:分类理论;问题情境;思维水平

一、问题展示

首先,让我们来做一个选择:

笑笑买了一个长方体的礼品盒,要按照下图的方法用彩带系起来,打结的部分需要50厘米。求至少需要彩带多少厘米?正确的算式是( )

A.20×2+40×2

B.20×2+40×2+50

C.20×4+40×4

D.20×4+40×4+50

本次有200名学生进行测试,结果统计如下:

二、我们的思考

学生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反应?他们的差异在哪里?澳大利亚教育心理学家比格斯(John B.Biggs)和科利斯(Kevin F.Collis)提出的SOLO(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分类理论对此做了解释。

他们将学生在回答某个问题或完成某项任务表现出来的思维结构分成了5个层次:

1.前结构水平:学生不能对问题做出任何有意义的反应。

2.单一结构水平:学生仅能对一个相关信息或线索做出反应,或只能做出一步反应。

3.多元结构水平:学生可以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因素对问题做出反应,但不能把这些因素做出有机整合,所以反应可能包括一些彼此分离的线索。

4.关联水平:学生的回答反映出他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题目的要求,并将各种相关信息整合成有机的整体。

5.扩展抽象水平:学生可以使用外部系统的资料,主要特点包括:会归纳问题,在归纳中概括考虑了新的和更抽象的特征。

三、策略

1.运用SOLO分类理论,及时诊断学生的思维结构水平

我们可以在SOLO分类理论指导下设计问卷,通过对学生的

测试,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因为在问卷中的每个问题、每个答案都代表了不同的思维层次,所以从学生的作答情况就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每个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认知层次,有助于描述每个学生在各领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查找每位学生自身学习上的不足。同时,它还可以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及时查漏补缺。

2.运用SOLO分类理论,创设不同思维层次的问题情境

由于学生本身具有不同的层次性和差异性,那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就应有不同的要求。

第一题是基本题,属于多元水平的问题。

第二题是选择题,属于关联水平的问题,如果学生能从已知条件中正确选择有用的条件加以分析,那么他的思维水平就更进一步了。

第三题是思考题,属于扩展抽象水平的问题,对学生的思维水平要求更高。

3.运用SOLO分类理论,赋予数学开放题更宽广的维度

我们应在遵循教材的基础上,以学生现有思维发展的不同水平为依据,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或调整,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材料,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把新知识同化到已有认知结构中去。

通过SOLO分类理论的指导,我们能更明确学生的思维水平,提高问题情境的效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创设不同层次的问题情境,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提升。

参考文献:

[1]John B.Biggs,Kevin F.Collis.The SOLO Taxonomy[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2.

[2]林格论.课堂教学心理学[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3]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运用激励理论搞好企业管理 篇12

关键词:激励理论,企业管理,对策措施

在企业的管理中, 管理人员应当不断地对职工进行相关的工作激励, 这种激励措施可能是物质层面的, 可以是精神层面的, 又可能是情感层面的。在企业管理理论中引入激励理论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对职工内部驱动力的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管理战略。倘若恰当使用, 可以使企业得到长久稳定的经济效益。本文基于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引进激励理论来分析重要性, 进而提出了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1 企业管理中引入激励机制的重要性

1.1 用激励手段调动职工积极性, 提高企业绩效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绩效是企业最关心的问题。在经营中,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高素质的职工绩效显然比不上能力不如自己的人。个人的能力好坏, 不单单和职工自己关联, 更重要的是和激励水平和所处的工作环境有密切关系, 决定的因素是对工作行为激励的水平。如果职工有很高的工作能力, 但工作没有积极性, 就不可能有良好的表现。此外, 相关方面制定了满足职工需求的政策, 对大力提高职工工作效率大有作用。因为职工自身的工作效率的提高, 可以促进企业整体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 在根本上促进了企业的经济发展。

1.2 激励有利于企业人才潜力的挖掘

激励理论运用于企业的管理实践, 就是在对职工的激励中使职工的需求得到满足, 使企业职工对企业本身的应承实现最佳。企业具备良好的管理规范, 职工会为了达到他们的需求而努力奋斗, 那么管理者可以更清楚地发现职工在工作过程中的表现, 就实现了企业挖掘人才潜力的目的, 通过提高个人的能力, 就会收到大幅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效果。

1.3 激励有利于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激励理论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理论就是业界一直流行的马斯洛需求理论。职工的由低到高的需求按照这个理论分可以为五个等级: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双因素理论告诉我们, 生理和安全需求都是健康的因素, 达到这个程度不会让职工安心和尽心竭力地投入工作, 如果达不到这个程度, 又会发生职工满意度降低。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社会性的需要。职工实现自身的工作价值是肯定自身的需要。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使公司职工在工作中得到激励, 同时有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职工需要追求进步, 企业形象、地位和职工等各方的薪资是他们需要的一种反映;企业从工作环境方面为职工营造良好的氛围, 使职工得到训练有素的工作技能, 从而给他们在自身职责范围内掌握相关知识, 更好地完成自身价值的实现。

2 几种行之有效的激励模式

2.1 物质激励

企业使用物质刺激的手段, 鼓励职工的工作叫做物质刺激, 这是从物质层面满足职工的物质需求, 属于外在激励的手段。它的激励措施是积极的, 属于正激励, 如工资发给、奖金补助、福利等形式;还有负激励, 如工资的扣除和经济处罚等。物质激励也有不足, 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薪酬制度及另外的辅助激励措施。

2.2 精神激励

对职工进行精神上的鼓励属于精神激励, 这属于满足职工心理需求的层面。例如, 安全感人人都需要, 感受自己被别人爱护和理解;人们需要承认感, 需要被重视, 需要让人感到他存在的重要, 以及对他出色的工作表现给予信任;还有很渴望自己被尊重。

人是动态的动物, 他除了自己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外, 还希望拥有权力和取得令别人瞩望的成就等。从事企业管理的工作者就是要善于挖掘存在于人内心深处的这种隐藏的目标, 帮助他们制定职业生涯计划和细化的步骤, 并在工作中帮助他们一步步达到这个目标。人在单位里实现自己的内心深处的强烈需要和孜孜追求的目标时, 就会自然而然地关心企业的成长和长远发展, 热切的关注, 使工作责任感变得十分强大, 在日常的工作中不需要他人监督就可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比设定目标帮助他实现这样的激励手段效果要好。“百分之百俱乐部”是美国IBM公司建立的, 职工如果实现了他的年度目标, 就会被授予“百分之百俱乐部”成员, 职工就会带上他的家人参加十分隆重的聚会。这一激励措施使得公司成员都围绕得到“百分之百俱乐部”会员资格当成最高目标, 以得到这份荣光为无上光荣。这样的激励方法把职工的荣誉需求放在第一位, 其激励的效果十分到位。

2.3 情感激励

情感激励就是管理者加强与职工的感情沟通, 尊重职工, 使职工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以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情感激励既不是以物质利益为诱导, 也不是以精神理想为刺激, 而是指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以感情联系为手段的激励方式。积极的情感可以增强人的活力, 消极的情感可以削弱人的亲和力。情感激励主要是培养激励对象的积极情感。其方式很多, 如:沟通思想、排忧解难、慰问家访、交往娱乐、批评帮助、共同劳动、民主协商等。只要领导者真正关心体贴、尊重、爱护激励对象, 通过感情交流充分体现出“人情味”, 他就会把你对他的真挚情感化作自愿接受你领导的自觉行动。

情感激励要求管理者和职工加强沟通和联络感情, 使职工得到尊重并具备好的工作情绪, 使他们的工作热情迸发。情感激励和物质利益和精神基础没有关系, 它联络的是职工感情的纽带, 即便是领导与被领导的也是以感情联系着。每个人都需要关心和体贴, 那亲切的问候, 那暖人心肠的安慰话, 可以成为动力, 激发人们的正能量情感。积极情绪能增强人的精力, 负面情绪会减弱人的亲和力。情感激励是为了培养积极情绪的激励对象。它表现在很多方面, 比如:思想的沟通、问题的解决、慰问走访、沟通娱乐, 批评帮助和合作、民主协商等。只要我们企业管理工作者有爱心, 尊重、爱护激励对象, 在情感交流中彰显“人情味”, 就会受到感召行动起来, 管理者的真诚感情会化作职工接受你领导的动力。

回首三十多年来企业从最早的包产到班组到奖金制度, 到最新的“股票期权”, 其和激励机制紧密关联。历史走到今天, 激励的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激励。从管理的角度来看, 激励利大于弊, 但也有双刃剑的性质, 用得好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用得不好也可能伤害自己。这就是说我们在激励中需要掌握一个度, 不能过多和过滥, 不然就会造成人员流失多, 造成短期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盛行, 使企业失去了发展的动力。

3 企业管理中运用激励理论的对策措施

3.1 注重绩效考核的科学性, 建立公平竞争的平台

在企业中, 公平对职工很重要, 职工的付出实际上是需要得到回报的, 这就为激励手段的使用留下了方便。企业给职工安排的职位定然要和其能力相关, 以确保有能得以使。在当前的企业管理活动中, 有能力的职工并没有受到重用, 不公平的感觉就会油然而生, 心理失衡, 影响工作, 使他们的工作效率低下。为此, 企业领导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平台, 以公正和民主为指导, 明确管理标准的所有方面, 比如工资、绩效、技术职务等, 以此将企业的反映和职工行为呼应, 产生一个良性轮回。从中国目前的情况看, 平均分配仍然是难以操作和棘手的问题, 职工劳动成果所作的贡献具有差异性, 倘若只是用一样的分配量给不同的职工的话, 那么, 那些作出了大的贡献的职工会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 而那些显然是贡献不够的人会侥幸沾光。这样的结果导致那些有贡献的人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 而那些小的贡献的人就会占便宜。为此, 企业要实现工资和激励机制的突破, 从而使他们的竞争平台得到更好的保证, 注重考核和评价, 注重科学的绩效评估, 这样职工才会在企业中大显身手。

3.2 从职工保障入手, 让职工无后顾之忧

为职工提供完整的生活保障支持, 增强职工的心理安全, 在提升公司职工的积极方面起着基础和有力的作用。对于在职职工, 应该缴纳医疗和养老保险。住房补贴, 或是帮助解决无息住房贷款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职工住房问题的解决, 将会使他们的工作更加尽心竭力。企业要建立遣散资金和制度。许多人认为, 职工在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上班缺乏保障, 一般都是老板拍脑袋行事。如果建立遣散系统, 职工年老体衰或无能力时, 按照工作年限长短发遣散资金, 这样职工的情绪会稳定下来, 从而更舒心的在企业工作。此外, 要做好国家规定的休假制度的执行。这一制度除了国家规定的法定假日, 还要按照企业的实际和他们在企业的工作年限安排职工做相应的休假, 如时下最受欢迎的带薪休假, 就可以规定员工工作满2年, 可以每年带薪休假15天等。

3.3 建立培训机制, 为职工技能提升打好基础

企业可以给职工升迁或继续培训的更多机会, 让他们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继续教育和在职学习是很好的形式, 应鼓励职工参与, 成绩好的给予相应的奖励, 奖励可以是考核加分或是报销学费。如果是集团化管理的企业, 从统一管理和宣传企业文化的需要出发, 不妨建立一个综合性的培训基地, 专门从事各下属公司及集团本部人员的培训。各单位集中培训, 成本不高, 集体参加培训, 培训成本低, 各部门还可以面对面的交流一些经验教训。在企业内部, 也可以进行轮岗和灵活的工作安排, 以及用“师带徒”等方式来提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

3.4 做好两类奖励的有机结合, 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两类奖励就是指企业在对职工实施奖励时, 需要很好的将外部奖励和内部奖励、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结合在一起, 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激励的效果。在工作实践中, 我们要妥善处理企业的领导者和下属之间的关系, 管理者应勤于和下属人员沟通, 了解职工在工作中的状况和遇到的难以克服的困难, 并给予能解决困难的详细的建议。领导和普通职工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好, 不但能营建出比较好的工作气氛, 同时也能改变企业工作人员的态度, 企业的凝聚力也将会得到增强。企业单纯依靠物质刺激提升职工的积极性是不够的, 这是因为马斯洛需求理论告诉我们, 让职工得到基本需求满足的只是物质奖励, 这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起到一些效果, 时间长了物质激励就会达不到效果, 这一状况越是发展到后期越明显。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将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很好地结合起来, 只有这样职工的需求才能得到满足, 在以后的工作中才能卯足力量。精神奖励补充物质激励的不足, 其关键点是满足职工的需求, 物质激励和精神奖励的紧密结合起来,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才能有效地促进企业的进步和发展。

4 结语

企业要发展, 离不开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企业必须重视对职工的激励机制, 采取各种奖励措施, 把鼓励手段和目的运用结合在一起, 改变思维方式, 做到企业利益和职工利益的紧密结合, 一个具有本企业特色, 符合时代的开放特性和职工需要的激励制度就会形成, 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操胜券。

参考文献

[1]王世民, 曹瑛.现代企业经营管理[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5.

上一篇:Vitapex糊剂下一篇:会计理论体系创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