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地方债务预警(精选5篇)
浙江地方债务预警 篇1
一、引言
2014年10月2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简称“现行政策”)出台。该政策下,地方政府可以在限额内发行政府债券进行举债,且地方政府举债的方式只能是通过政府及其部门发行政府债券,这就意味着从此以后债务的增量将只有政府债务,而不会再有其他的政府性债务。在现行政策下,研究如何有效地进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并提出风险控制建议,是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已有诸多学者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进行了研究。章志平(2011)确立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指标及区间,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对其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风险预警机制。卿固、赵淑惠、曹枥元(2011)建立逐级多次综合评价模型对D地方政府进行风险评价,认为D政府2009年债务风险较大。刘蓉、黄洪(2012)通过对2010年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相关指标的计算,参照国际公约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评估,认为债务余额可控,但新增债务比率过大。金荣学、张楠、张迪(2013)从预警指标影响的角度,将指标类型分为正向和逆向指标,根据指标体系建立了风险预警模型,并给出了风险防范建议。邵瑞银(2013)从债务种类的角度对债务风险进行划分,选取了12个风险预警指标,通过模糊综合模型进行风险预警,认为河南省存在债务风险。倪筱楠、王莉、袁若愚(2014)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结合华北地区某市2011~2013年度相关数据,以该市作为评价对象,认为该市无政府债务风险。朱文蔚、陈勇(2015)利用因子分析法,以2014年30个省市地方政府债务作为风险评估对象,认为整体风险程度可控,但内蒙古、云南、贵州、北京等地区风险较高。
以上学者多是基于旧政策对地方债务风险预警进行研究,而缺乏现行政策下的相应研究。本文立足于现行政策,结合专家研究成果,选取指数指标,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风险预警,并提出控制风险的合理化建议。
二、现行政策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预警现状
(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分析
现行政策将地方政府债务分为一般债务、专项债务、或有债务,本文基于该政策,从债务总类的角度对风险进行分类,综合对其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展开分析。
1. 一般债务风险。
由于现行政策剥离了融资平台的政府融资职能,且规定地方政府不得通过企事业单位等举借债务,从而债务存量部分将被以一般债券的形式进行置换。对此类债务的风险,可以分为借债、用债、偿债三个阶段进行分析。
新增债务的举借主要由一般债券承担,就借债阶段而言,一般债务并不能完全满足地方政府资金需要,且债务额度在各级政府间的分配将直接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债务额度过低,地方经济发展将受到阻碍;额度过高,债务风险可能加大,同时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该阶段的风险主要源于债务额度的确立以及分配。债务额度的确立及分配取决于地方经济水平对一般债务的承受能力和地方财政支出对债务收入的依赖程度,因此,从这两个角度分别选取一般债务负担率和一般债务依存度作为风险影响因素。
用债阶段,一般债务的新增债务主要用于没有收益的公益项目,使用效果间接作用于地方经济增长,其风险主要源于地方经济增长对一般债务增量的承受能力;而一般债务的置换债务主要用于偿还即将到期或已到期的一般债务,其风险主要源于地方政府对一般债务置换的控制力度。因此,借债阶段选取一般债务新增率和一般债务置换率作为风险影响因素。
偿债阶段,此类债务的偿还资金主要来自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其偿还由地方政府信用作为保障,其债务风险主要源于地方财政偿还债务的能力,因此该阶段选取一般债务偿还率作为风险影响因素。
2. 专项债务风险。
借债阶段,专项债务的风险主要源于债务额度的确立与分配,与一般债务不同的是,专项债务主要以地方经济和项目收入作为依托,对地方债财政支出的影响没有一般债务直接,债务额度的确立及分配主要取决于地方经济水平对一般债务的承受能力,因此,选取专项债务负担率作为风险影响因素。用债阶段,该债务主要用于有一定收益的公益项目,目前来说,专项债务将主要用于债务存量的置换,相对应地其风险主要源于地方政府对专项债务置换的控制,由此选取专项债务置换率作为风险影响因素。偿债阶段,该类债务主要以项目对应的专项收入偿还,与一般债务相比,可能存在更高的逾期风险。专项债务此阶段的风险不仅与地方财政偿还债务的能力有关,还与到期不能偿还债务占专项债务的比重有关,该比重越大,则风险越高。因此,选取专项债务偿还率和专项债务逾期率作为风险影响因素。
3. 或有债务风险。
与前两类债务相比,或有债务的举借主体并非政府及其部门,政府对该类债务主要承担担保或代偿责任,其风险主要源于担保坏账的发生和地方政府偿还债务的能力。因此,从地方政府产生担保坏账的比率和地方政府偿还能力的角度,选取或有债务发生率和或有债务偿还率作为风险影响因素。
(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现状
1. 对风险的界定存在不足。
对债务风险的分析主要基于两种角度:一种站在过程的角度,如借债、用债、偿债三个环节;另一种站在种类的角度,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直接、间接、显性、隐性四种。无论是从过程还是从种类的角度,对债务风险的分析大多建立在地方政府没有举债权限的基础上,且默认融资平台举借的债务仍然会在债务增量中占较大比重。现行政策对债务进行了重新分类,因此,立足于现行政策对风险进行界定是有必要的。
2. 对风险的预警有其局限性。
现行政策采用了地方政府债务和地方政府性债务两种表述,后者在政府债务的基础上还包括了非政府举借的政府性债务。传统的研究多是对政府性债务风险进行预警,而现行政策下将只保留政府债务。
三、现行政策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指标及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一)选取指标
立足于现行政策,基于对地方政府性债务可能遭遇风险的分析,结合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从一般债务、专项债务和或有债务三个方面入手,选取了11项风险预警指标,见表1。其中,债务负担率指标的国际警戒标准为低于45%,而我国警戒标准则为10%;对于债务偿还率,国际与我国警戒标准分别为低于20%和15%;一般债务新增率和一般债务依存度参照国际经验,警戒标准为低于20%。债务置换率的选取,是基于债务存量的转化,这是现行政策下特有的。
(二)构建模型
由指标的选取可知,影响风险的因素很多,且每个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具体风险状况,并具有模糊性。基于债务信息获取比较困难以及地方债务风险本身具有非线性关系的考虑,本文决定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风险进行预警。
1. 确定模糊评价等级V。
出于对系统复杂性的考虑,把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划分为5个等级,评价集合为V={V1,V2,V3,V4,V5}={100,80,60,40,20},具体如表2所示。
2. 建立风险因素集R。
根据选取的指标,将指标集分层,第一层指标集为R={R1,R2,R3},对第一层指标进一步分层,即:R1={r11,r12,r13,r14,r15},R2={r21,r22,r23,r24},R3={r31,r32},且与表1中的指标一一对应。
3. 建立风险指标权重集A。
A是对R重要性的量化表示,因此A可以分为两个层次:A={A1,A2,A3},A1={a11,a12,a13,a14,a15},A2={a21,a22,a23,a24},A3={a31,a32},A1+A2+A3=1,a11+a12+a13+a14+a15=1,a21+a22+a23+a24=1,a31+a32=1。A和Ai分别与R和Ri中每个因素对应。考虑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指标目前尚无公认的权重值,且数据获取困难,从操作性和客观性出发,采取专家集体决策法和文献查阅法是相对可行的,具体如表3所示。
对权重进行检验。确立重要性指数Index,在此基础上制定评价等级,见表4。对专家进行问卷调查、统计人数,专家选择高、较高、中、较低和低的人数分别为N1、N2、N3、N4、N5,则该指标重要性指数Index=(100×N1+75×N2+50×N3+25×N4)÷专家人数。
4. 进行模糊评价分析。
首先,建立指标评价矩阵,评价矩阵是对R之于V隶属程度的量化表示。由R和V的关系得到评价对象的评价集,从而得到评价矩阵:
根据权重集A和指标评价矩阵X,可建立模糊评价模型W={W1,W2,W3,W4,W5},且,文中所使用的是(∙,+)模型。
四、J省地方政府风险预警实证分析
根据J省披露的数据,2013年6月底J省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为7635.2亿元,政府部门作为举债主体举借的债务为1358.87亿元。或有债务为6155.85亿元,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为977.17亿元。GDP为59753亿元,财政收入为6568.46亿元。债务率为60.34%,逾期债务率为1.38%,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年均增长率为17.87%。J省政府2015年到期需偿还的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为1504.58亿元,占总量的19.7%,2015年到期的或有债务为126273亿元,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为173.61亿元。
截至2015年9月,J省发行一般债券995亿元,专项债券409.2475亿元,置换债券为1093.2475亿元。2015年全国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为160000亿元,新增债券限额6000亿元,其中一般债券5000亿元、专项债券1000亿元,置换债券限额32000亿元。J省2013年债务占全国的8.3%,由此推算,J省新增一般债券约415亿元,新增专项债券约83亿元,置换债券约2656亿元,债务新增率约3.75%,债务置换率约20%。
(1)根据2013年J省相关指标和估算的2015年J省债务相关指标及数据,通过专家打分法得到J省政府债务风险各预警指标权重,得出如下评价矩阵:
(2)根据模糊矩阵与各自的权重得到J省债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W:
(3)根据风险集与评价矩阵得出J省政府债务风险评分结果B:
根据计算结果,一级指标对债务风险的影响从大到小为R1、R2、R3。通过计算,可得出:B1=61.98,B2=62.186,B3=60.32,三个指标的风险程度均属中等,专项债务风险程度最小。二级指标对债务风险的影响从大到小为r11、r31、r13、r15、r21、r24、r12、r32、r22、r14、r23,其对应的指标得分分别为54.2、59.2、69.8、63.8、64.4、59.8、63.8、62、61、57.4、64,可见J省地方政府应重点控制一般债务余额、一般债务本息、专项债务本息、当年担保债务余额和专项置换债务等。J省政府债务风险评分为61.7098分,该市债务风险属于中等水平,较现行政策实行之前风险水平有所下降,这说明现行政策的推行有效地控制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五、现行政策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建议
1.对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进行适当调整。
在分税制下,地方政府事权大于财权,导致了地方政府债务的产生,虽然在现行政策下,地方政府被赋予了举债权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开源”,但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中央政府应做好财政体制改革工作,为地方政府提供更加有力的财政保障,更积极地发挥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对于存在较严重债务风险的地区,应在政策上予以适当的照顾。
2.科学地进行债务存量置换。
应根据地方政府债务存量的特征(包括规模、偿还能力、到期时间等因素),进行存量债务的置换。对于到期债务,项目自身运营状况良好的,以项目收益按照原约定继续偿还;项目自身还本付息有困难的,可依法通过兼并重组或注入优质资产等方法,达到改善其运营状况、提高其偿债能力的目的;对于地方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存量,应明确债务关系,不得逃废债务;对于合法的协议约定,地方政府应切实履行。
3.制定债券发行和分配的规范流程。
债券作为地方政府债务增量的主要来源,其发行应遵循市场化原则,做到公开、透明,主动接受债券市场监管,工作流程应受到严格管控。债券额度在各省级政府间和省内的分配至关重要,这将决定各级政府当年可以获得的债务资金量。债券额度在省内如何分配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现行政策下发行债券的权利被集中到省级政府手中,各省级及其下属政府应如实上报债务规模,合理进行额度分配。
4.改变地方政府政绩观念,把借债与偿债同时纳入政绩考核范畴。
把借债纳入政绩考核体系,破除急功近利的畸形政绩观,使得地方政府考虑经济发展状况的同时,也要将债务的风险状况纳入考虑范围。在此基础上,还应建立健全追责机制,对于债务问题需分清任期责任,属于遗留问题的,应对相应决策者进行追责,做到谁主导、谁承担。把偿债纳入政绩考核体系,是对借债的补充,防止地方政府消极懈怠。对于偿债情况的考核,既包括遗留债务,也包括新增债务,从而促使地方政府对于政府债务树立正确观念。若发行债券不能完全满足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而融资平台的政府融资职能又被剥离,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政府与社会资本进行合作。政府可以与投资者就特许经营权、定价、补贴等事先约定规则,确保投资者长期收益的稳定。需要注意的是,政府承担相关偿债责任,投资者应作为举债主体。
5.各级地方政府针对自身需要制定风险预警机制。
地方政府应根据自身债务特点选取科学、有效的指标进行风险评估,做好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恢复。地方政府应针对自身警情建立应急处置机制,高风险地区尤其需要确立应急处置预案。由于中央政府实行不救助原则,地方政府发生偿债危机时,则需向上级政府报告,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并对相关人员进行责任追究。
总之,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做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工作,有效地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以使地方经济发展更加稳健。
参考文献
朱文蔚,陈勇.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评估及预警研究[J].亚太经济,2015(1).
倪筱楠,王莉,袁若愚.基于模糊综合判断法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价[J].企业经济,2014(5).
邵瑞银.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识别与预警研究[J].会计之友,2013(23).
金荣学,张楠,张迪.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模型构建研究[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3(1).
刘蓉,黄洪.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度量、评估与释放[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1).
章志平.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灰色评估和预警[J].统计与决策,2011(15).
卿固,赵淑惠,曹枥元.基于逐级多次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地方政府债务预警模型——以D地方政府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1(2).
浅议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 篇2
一、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的重要性
2014 年国发43 号 《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 》为各级地方政府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和预警机制提供了依据, 正式将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纳入日程, 是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工作的里程碑。 2015 年全国各级地方政府基本建立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框架体系, 并按国发43号文的要求对历史存量债务进行了梳理, 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基本已按国发43 号文意见建立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体制, 并逐步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新债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明确了地方政府举债主体地位, 主要以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方式举债, 但这并不意味着风险已被控制。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5》显示, 截至到2014 年年底,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为24 万亿元, 较2013 年6 月增加了33%, 大幅高于同期GDP涨幅。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地方财政偿债压力日渐突显, 加之近年地方政府主要依靠土地财政发展, 土地出让收入呈下滑趋势, 而地方政府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不断加大, 譬如基本公共卫生、教育、农业、社保等民生方面需要逐年加大投入, 在收入下降, 偿债支出不断加大的形势下, 如果控制不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必将影响地方政府信誉和正常运转, 因此对地方政府债务的控制和预警对防范和化解地方财政风险, 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一背景下, 本文对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风险预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研究。
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其产生的原因
( 一) 分税制财政体制缺陷及财政预算权限划分不清
分税制改革一直被列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首要原因, 主要体现在财权向中央政府集中, 中央与地方政府划分财力的比例与承担的社会责任比例不相匹配, 特别是近年为鼓励创业, 取消了部分地方税, 土地出让收入不理想, 使得地方财力难以为继, 尤其是农垦移交地方管理后, 移交的资产并不足以维持农垦移交的支出, 地方财政更是捉襟见肘。 中央将事权不断下放到地方政府后, 在财力不足而责任又加重的情况下, 举债成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法宝。 同时, 由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转移支付不够明晰, 地方政府为确保项目顺利开展, 可能会借入不必要的债务。
( 二)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首先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主体不明确, 各级地方政府对债务管理分散, 存在多头管理, 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有效的地方政府债务约束机制、债务监测指标体系及风险防范机制。 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及其所属企事业单位可以自行决策举借债务, 而没有受到来自政府或财政的制约, 债务资金的偿还却要由财政负担, 责权利的关系极其不统一和不协调, 虽然近年已对此行为进行约束, 但沉淀下了大量的存量债务需要化解;其次, 债务统计口径不一致, 如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定义、确认和计量, 汇率的换算等造成债务统计结果不一致, 2011年的全国地方政府债务审计就存在因汇率使用不同和对地方政府债务的认定条件不同, 使得财政部门与审计部门的债务余额不一致问题;最后债务监督主体的权责不对等, 财政部门对同级政府的约束力如同单位会计对单位领导的制约, 只能靠制度体系建设来完成, 没有制度的约束, 财政部门无法对单位或政府举债进行有效约束, 更不能准确评估地方政府自身的债务承受能力和风险, 只能承担被动偿债的责任。
地方政府行为不规范, 由于官员的升迁主要靠地方经济发展, 这一体制极大激励了地方政府官员在任期内片面追求政绩, 做大经济, 在地方财力不足的情况下, 仍然举债建设, 出现了一些“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 同时地方政府债务在总体上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 不考虑成本、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盲目举债重复建设, 造成国有资产和资源的浪费, 部分地方政府债务资金闲置, 即没有发挥债务杠杆撬动经济的作用, 又加重了地方政府债务的利息负担。
三、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各地均已基本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预警机制, 但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确认和计量口径不统一
保亭县接受地方政府债务审计时审计组曾将单位集资建设的职工宿舍楼工程欠款列入地方政府性债务, 而我们认为职工宿舍楼的产权属职工, 如果将该欠款列入地方政府债务, 不能体现“借用还”与“责权利”的统一, 保亭县的地方政府债务定义地方政府性债务不包括产权属职工的宿舍楼工程欠款。 ”然而审计组对地方进行政府性债务审计时的口径则是另一标准, 在我们进行深入讨论后, 审计组认同我们的意见将产权属职工的职工宿舍楼欠款从我县地方政府债务中删除, 可见没有一个清晰统一的地方政府债务定义, 容易产生差异。 另外在地方政府外债的计量上, 由于财政采用当期结算汇率而审计采用固定汇率, 造成两家统计的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不一致, 同时由于外汇率变动, 换算成人民币的贷款额减去实际还本的差额与用外币计算的贷款额减去实际还本的差额再换算成人民币的金额之间存在差异, 在录入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系统时财政只能想办法抹平差额。
( 二) 没有建立科学统一的地方政府债务指标体系
地方政府债务主要指标, 包括负债率、新增债务率、债务率、偿债率、债务逾期率等政府性债务监测预警指标。 董毅、雷改林在2014 年第9 期财政研究发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机制探讨 》 中曾提出了一套借债环节、用债环节和偿债环节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指标和指标权重及预警区间, 对地方政府债务指标体系是很好的借鉴, 但该指标体系还不够完善, 均为时点指标, 没有区间指标, 即当年的偿债率可能没有达到预警线, 但实际上由于债务的还款方式和时点不同, 各年度的还款规模不同, 未来年度的偿债率可能早已经不堪重负, 却无法在当年的指标中反映出来。
( 三) 工程项目超概算现象有新增趋势
由于市场和成本的不确定性, 工程项目超概算在一定程度内是可以接受的, 但工程超概规模过大则影响地方政府债务主体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有效监控。引起工程超概的主要原因就是对项目概算不合理、不准确, 市场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上涨、擅自改变建设方案没有报批等建设领域不规范行为, 目前对工程超概领域的监管不足使得工程项目超概现象有所增长, 存在一定的陷患, 给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带来一定的风险。
三、加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的建议
( 一) 统一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确认和计量口径
1. 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培训, 明确地方政府性债务确认的标准和原则。譬如办公楼与职工宿舍楼合建的, 以建设单位面积成本与产权比例归属确认地方政府债务, 避免因主观因素对地方政府性债务产生影响。
2. 规范外债的确认与计量, 统一核算口径。对外债的计量可参照企业会计核算方法, 引入“汇兑损益”和按交易日和期末即期汇率计量。
(二) 完善地方政府债务指标体系
1. 扩大地方政府性债务指标 “ 偿债率”的应用期间。 在现有地方政府债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增加区间控制, 对地方政府整个债务期间内的偿债规模进行预警评价, 而不是仅在年度某个时点进行评价。
由于合同约定债务还款方式有到期还本 (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等) 和分期还本 (银行贷款等) , 每年度还款的额度不同, 呈波状起伏, 应对偿债高峰期值给予特别关注。 利用“偿债率”指标划定偿债期间内的 “偿债能力”风警线, 假设某地未到期债务还款计划如下图, 若1000亿元是某地的 “偿债能力” 风警线, 则2016 ~2019 年已超出某地偿债能力, 应予预警。
2. 合理规划举债规模和还款时间。地方政府应根据本级地方政府债务还款计划的波峰, 避开还债高峰期, 选择还款方式和期间适合的举债方式, 仍以上图为例, 2016~2019 年是还款高峰期, 应选择长期债务避免短期债务, 即要确保按时还款, 又避免扎堆还款。
3. 对地方政府进行信用评价。 参照金融机构根据个人资产与信用记录确定个人贷款额度, 由上级财政通过地方政府上年度的财政收入、可支配财力和债务逾期率等因素确定“地方政府信用额度”, 确保地方政府科学合理地管理地方政府性债务。
(三) 加强对工程领域超概算的监管
工程立项前期准备工作要充分, 提高工程概算对工程决算的约束力, 以合同约束超概, 督促建设单位控制建设成本, 对合理的超概应按手续办理概算调整, 认真落实责任追究制, 因工程超概算产生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单位应写书面说明上报相关部门, 明确责任主体, 否则明确地方债务主体就成为空话。
摘要:随着地方政府债务体系的初步建立, 债务规模增长仍高于GDP涨幅, 实际债务管理工作中存在口径和计量不统一、风险指标不完善等问题, 文章主要针对存在问题对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管理提出建议。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董毅, 雷改林.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探讨[J].财会研究, 2014 (09) .
[2]王晓光, 高淑东.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预警评价与控制[J].当代经济研究, 2005 (04) .
[3]贺忠厚, 武永义, 张召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防化与预警财政研究[J].财政研究, 2006 (01) .
浙江地方债务预警 篇3
马海涛(2004)从经济体制、财政体制和债务管理三方面分析了地方债务形成机理。唐云峰(2005)指出地方债形成的原因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对财权和事权分配现状的“漠视”、地方政府追求预算和效用最大化、地方政府官员的寻租。姜文彬、尚长风(2006)从委托代理关系的角度指出,地方政府债务产生的原因是委托人激励和监督机制不完善。上述研究均是从制度和理论角度阐述了我国地方债务的形成机制以及债务产生的外部性影响,为地方债务风险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另外,裴育、欧阳华生(2006)在讨论地方债务风险预警程序与指标体系构建中,对于风险预警机制的具体流程进行了细化,结合风险的认知、分类、特点、结构等要素进行风险预警机制的完善。
但国内目前对地方债务的研究重点大多是对形成机理的研究,对债务风险预警体系的研究研究虽有涉及但不深入,风险预警体系建设的方法的定量研究成果较少。因此,如何构建有效地地方债务风险预警体系对地方政府的发展和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地方政府债务理论
1、地方政府债务的含义
地方政府债务,是指地方政府或其职能部门直接借入、提供担保、欠账等形成的最终必须由政府偿还的债务或虽非政府举债、但须由政府承担的债务责任。其形成包括以下方面:(1)随着经济发展,地方经济发展与财力不匹配,地方政府通过举债的方式筹集建设基金而形成的地方政府债务;(2)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后,因历史原因形成的缺口和管理不善造成的由地方政府承担的债务;(3)为防止当地企、事业单位破产影响社会安定,政府施援形成的政府债务;(4)为救助自然灾害损失而形成的政府债务。
2、地方政府债务理论
对于地方政府债务的认识,有多种不同的观点,体现为对地方债务支持与危害的强调及其他认识。凯恩斯认为政府债务的正面效应要远大于其风险,有利于克服有效需求不足。勒纳和庇古强调政府债务效应的分析,将研究视角放在经济增长上,从经济层次上证明了其观点。斯密则认为政府举债后为还债而加重人民税收负担,而税收制度是要优于国债制度的。休谟对“政府债务财务一部分的观点”表示强烈反对,他认为政府债务利息的支付仅是从纳税人手中转移到债权人手中,同时政府债务的使用效率会低于私人资本,均无益于增加供给和促进经济增长。
近期对地方债的其他认识主要从就其特定方面进行研究的,其中萨缪尔森在政府债务与私人债务的区别、政府债务对资本量,以及如何减少债务资金使用中的负面影响进行了论述;斯蒂格利茨引进开放的经济条件和资本要素市场,并用以分析政府债务的影响机制;罗森发现了政府“隐性债务”,并明确了研究地方债对税收或金融资本市场的不同作用。
二、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分析
我国省一级财政在分税制后,基本上是以赤字运行的。省级政府的财政缺口占GDP比重总体上是趋于上升的,同时东部地区负债率相对较低,中西部的负债率则相对较高。有关调查表明,我国地方债的规模已占GDP的10%到15%,政府债务的特有属性,决定了究竟有多少或有债务将由地方政府财政来承担是不确定的。因此,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状况相当严峻,为对债务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地方债务风险预警体系不可或缺。
三、构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体系
1、地方债务风险来源
因受到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直接借入、提供担保等形成的必须偿还的债务,或者处于政府责任而须承担的债务面临着逐年增大的偿付风险。按照世界银行经济学家H a n a Polackova的风险矩阵,政府债务可分为四类:显性直接债务、隐性直接债务、显性或有债务和隐性或有债务,相应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也有四种:显性直接债务风险、隐性直接债务风险、显性或有债务风险和隐性或有债务风险(王启友,2008)。具体的主要内容可归纳并列于表1。
2、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价指标的选取
政府财政的所有公共支出责任和义务,最终都会以各类债务的形式反映出来,我国地方政府应加快建立负债统计体系和信息披露制度。因此,建议中央严格管理地方政府财政核算制度的执行并扩大财政负债核算范围。对暂且无法合理估计其发生额的财政负债项目,可不纳入财政负债的核算范围,一旦能估计时就应纳入核算范围。除建立有效监管制度外,还须建立定量的债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3、债务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
3.1单省份债务风险预警体系。结合上面综合得各项风险评价指标,单个省份的债务风险预警体系可以按照层次法来分析。根据预警体系的层次,结合每一层次的权重,即可得到单省的债务风险:
3.2全国各省份债务风险预警体系。各省份的债务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强调了省份间的对比。同样,也要选取以上指标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具体的方法如下:
1)因子分析的可行性检验
选取指标Xi,用将指标标准化。其中ui为平均值,σi为标准差。rij为指标间的相关系数,pij为指标间的偏相关系数,因子分析可行性检验式如下:
如果K M O>0.7,则因子分析可行。
2)因子分析。将文中提取的12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提取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0%的公因子变量;βri为第r个公因子变量的第i个得分系数各债务。第r个公因子的得分水平Fr如下:
其中,Fr根据下面方程来求解:
Cov(F,e)=0,即F和e是不相关的;F1,F2,…,Fr不相关且方差均为1;E(e)=0,且e1,e2,…,ep不相关且方差不同。F称为X的公共因子或潜因子。因子得分需要进行估计,常用的有回归估计法、Bartlett估计法、Thomson估计法。
3)聚类分析与判别分析。首先,进行聚类分析,将n个样本聚类成n个样本组。聚类是根据同类事物应具有相近特性,而不同事物在这些特性上差异较大的假定,将所研究的事物进行分类。分层聚类并不指定最终类数,所有样本不断相聚,最终聚为一类,结论将在聚类过程中寻求,接着再进行判别分析,即对未知事物的性质进行判定。可以用Fr的线性关系表示,建立判别函数,确定其中的系数。还可以进一步具体分析,建立更准确的判别函数,并不局限于线性,经大量数据检验成立后即可。
据此计算出每组的风险Wq。假定在两类总体A和B中各选取m和n个样本,每一个样本所对应的变量值都是k个,从而得到两个分布:
A总体中的第i个样本的第j个变量为:xij(a)
B总体中的第i个样本的第j个变量为:xij(b)
建立一个线性判别函数:
使等式右边的各个系数Ci确定后,对于来自A总体样本的函数值都大于零,B总体的样本的函数值都小于零,从而将某样本代入判别函数D就可以根据其值确定其所属的类别。
4、区间划分
对Wq的分布进行研究,划分区间。可根据情况,按自己的需要确定临界点的个数。例如划分为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三类,即二个临界点等。通过以上四个步骤,即将各省份的债务风险水平进行了有效地划分,并建立了相对临界值,以对债务风险水平进行有效管控
因各省份债务水平数据难以得到,这里的分析仅局限于建模的思路和方法上。对模型有效性的检验,仍需结合具体的数据进行,才能说明模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针对检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对模型进行修正完善,以最大精度表达出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水平。
摘要:本文总结了地方政府债务的主要理论,继而着重分析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及产生原因,重要的是针对当前我国地方的债务现状,提出了地方债务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结合前人的研究,建立了更完善的债务风险预警体系的新方案,包括单省份债务风险预警体系和全国各省份的横向债务风险预警体系,并对新的预警体系方案进行了综合评价。
关键词:债务理论,债务风险,预警体系
参考文献
[1]、王贵民,封北麟.财政赤字风险:一个新的分析框架[J].理论导刊,2007(5).
[2]、Hana Polackova Brixi.Contingent Gov-ernment Liabilities:A Hidden Risk for Fiscal Stability[M].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World Bank,1998
[3]、刘星,岳中志,刘谊.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4]、罗伯特·齐普夫:《市政债券运作》[M].叶翔、王琦译,北京:清华人学出版社,1998年版.
[5]、周华,韩立.《关国市政债券发行和监管及启示》[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6.
[6]、候荣华,葛建新.中国财政风险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4.
浙江地方债务预警 篇4
一、地方政府负债风险概况
地方政府债务是指在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依据信用原则在国内外进行的直接举债、提供担保和反担保、欠账形成的最终必须部分或全部由各级财政予以偿还的债务。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不仅指地方政府难以履行其偿债责任的可能性, 还包括由于债务风险可能导致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发展受到损害的这种可能性。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总量难以摸清, 但规模较大。据了解,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的债务总量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 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 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统计原因。多年累积形成的地方政府债务中, 既有地方政府的直接负债 (主要包括世行贷款、外国政府借款、国债项目、乡镇政府集资、拖欠工资等) , 也有由于各种原因形成的或有债务。直接债务是确定的, 在统计中有所体现, 而或有债务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难以准确估量, 在统计中没有全部体现。二是观念原因。由于官员都是任期制, 所以有些官员从政绩出发, 认为或有债务不是本届政府造成的, 也不需要本届政府偿还, 因而不披露, 更不偿还, 甚至认为债务总量“没必要搞清楚”。这样就加大了地方政府债务总额。
二、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 地方财政收支存在较大缺口产生的负债风险
以河北省为例, 2011年河北省财政收入3 020.1亿元, 财政支出3 509.6亿元。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11年河北省一般收入预算为1 542.7亿元, 一般支出预算为2 225.7亿元。市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 369.6284亿元, 预算支出2 943.340 4亿元, 存在资金缺口1 574.712 0亿元。省内11个市级地方政府也均存在财政收支缺口, 最多的是保定市达到2 040.836万元, 最少的是秦皇岛市也有819.747万元 (见表1) 。2012年省直各部门申请由2012年一般预算安排的支出需求共计782.2亿元, 是省级一般预算财力 (405亿元) 的1.9倍, 缺口达377.2亿元。
(二) 地方政府事权、财权不匹配产生的负债风险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削弱了地方财政收入的支配能力, 但同时地方承担的事权却越来越多[2]。以2011年全国财政收支水平为例, 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50.5%, 地方本级收入加上中央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后, 地方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为84.84% (见表2) 。这种“财权小、事权大”的矛盾在省级以下地方政府中更为突出。从中央与地方税收分配上看, 一块钱的增值税中央要拿走75%, 25%留给地方, 地方要想发展只有靠债务。例如, 我国义务教育经费87%由县乡承担, 省级财政承担11%, 中央财政只承担2%。巨大的支出压力迫使地方政府不得不“急中求变”, 要么寻找更能增加地方收益的项目, 如房地产开发, 要么大笔举债, 保持政府运转。
单位:万元
单位:亿元
(三) 行政体制不完善导致的负债风险
由于地方政府机构臃肿和工作人数比较多, 机构的日常运行和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等费用数额也就比较大, 而且是刚性的财政支出, 所以地方政府负担一直以来都比较重, 很多县只能是吃财政饭[3]。例如, 河北省文安县2011年财政收入9.8亿元, 支出12.9亿元, 累计债务4.8亿元。文安县某村年收入42 800元, 支出持平, 累计债务126 500元。地方政府资金收入缺乏, 这就增加了地方政府自身的债务额。
另外, 由于企业改革的不彻底, 本该由企业承担的债务, 政府也硬要参与其中, 这样不同程度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费用开支, 造成地方政府自己债务的不断加重。
(四) 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压力沉重产生的负债风险
2011年, 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39 899.96亿元, 地方支出平均38%的资金来源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 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中, 有相当部分是专项转移支付, 要求地方提供一定的配套资金, 对地方财政造成压力。
(五) 地方政府融资渠道不完善产生的负债风险
1994年税改时颁布的《预算法》明确规定, 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地方政府缺乏足够的资金融资渠道, 只能通过非正规渠道直接或间接的借入内外债务。虽然从2009年起, 财政部代地方政府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融资渠道, 河北也发行了一定数量的地方政府债券, 由于量比较小, 需求难以满足。部分省 (市) 在2011年10月试点自行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但因范围很小, 只有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四个地方政府, 影响力还是很小。所以, 地方政府融资的主要渠道就是向当地金融机构借贷。另外, 由于我国现行金融体制还不够完善, 民间融资的渠道还不畅通, 民间资金难以投入到公共事业中来。
(六) 地方政府“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产生的负债风险
依据现行政府绩效评价标准, 有些地方政府领导为了在有限任期内表现不凡, 不顾当地实际财力, 不惜融资举债, 大搞“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 导致地方政府债务增加。如河北某“小康县”为完成“文明生态村”的任务, 计划拿出2000多万元搞建设, 修路、绿化、美化粉刷等等, 但其实际财力很窘迫, 连工资都发不出来, 除了借债没有别的筹资渠道。
(七) 地方政府草率制定政策形成的负债风险
例如, 1999年邢台市出台了《中共邢台市委邢台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内外开放加快招商引资步伐的若干规定》。其中第38条规定:引荐内外商在邢台市直接投资的, 可按外方投资额的1%~2.5%提取奖金。2003年, 韩杰引荐港商到邢台投资建设了建滔 (河北) 焦化有限公司和建滔 (河北) 化工有限公司, 投资共16.5亿元。如果按1%提取招商引资奖金, 引荐人韩杰的奖金额将达1 650万元。但邢台市政府始终没有兑现这笔奖励, 2009年10月, 韩杰将邢台市政府告上了法庭。
(八) 地方政府因突发事件和道义职责产生的负债风险
2008年12月23日宣告破产的三鹿集团, 负债26.64亿。为了经销商利益, 石家庄市政府与省政府曾协助企业筹措3亿元资金解决30%的拖欠货款, 同时表示如企业筹资困难, 政府将积极协调给予保证。再如, 2009年11月石家庄遭遇暴雪, 石家庄市财政列支500万元专项资金, 重点用于被毁蔬菜棚室和畜牧养殖棚厅的重建贷款贴息, 各县 (市、区) 也将安排相应资金配套。
三、建立河北省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系统
我们把2010年河北省各地市政府的财政情况作了如下统计。主要采用财政集中度、财政赤字率两个指标来考核河北各市政府偿还债务的能力, 具体见表3。
透过表3可以发现, 河北省11个地级市政府的财政集中度尚未达到合适的区间, 应债能力有待提高。从财政赤字的角度看, 河北11个地级市都出现了财政赤字。张家口和承德的财政赤字率分别高达12.34%和11.37%, 都明显超出了财政赤字率的合理区间。从财政赤字率来看, 张家口和承德两市的政府债务风险比较严重, 地方政府需要偿还的债务数额也比较高[1]。
单位:亿元
注:财政集中度是指财政收入与GDP的比值, 财政赤字率是指财政赤字与GDP的比值, 一般小于3%比较合适。
据相关部门不完全统计,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 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迅速增长到3 000多家, 其中70%以上在区县级, 总的银行借款从1万多亿元迅速增加到5万多亿元。地方政府负债形势严峻。
四、科学解决地方政府负债压力的对策建议
(一) 转变政府职能, 使事权财权相匹配
我国的财政体制是一种“层级化”财政, 所以要做到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很难。上一级政府掌握更多的财力、财权, 而事权却层层下压, 交给下一级政府, 所以地方政府财政状况就越来越困难。因此, 要改变这种现状, 就必须改变这种“层级化”财政。应该实行“辖区财政”, 即每一级政府对辖区内各级政府的财政平衡均要负责, 不能只负责本级财政。比如省级政府, 不能只负责省本级的财力是否充裕, 收支是否平衡, 还要考虑本省所辖的市、县、乡各级财政收支是否平衡, 财力是否充足, 争取做到事权与财权相匹配, 形成每一层级政府的权力与责任对称的机制。
(二) 摸清全省政府债务总量, 通过增加地方政府融资渠道解决历史债务
各级地方政府要解决这些历史债务, 首先应该对现有债务进行摸底和分类汇总, 目前哪些债务应该由政府负担要做到心中有数, 然后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偿债计划, 逐步偿还现有的历史债务。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加强民间投资来拓宽地方融资渠道。 (1) 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到政府公共事业中来, 如供水、供电、公共园林绿化、公共交通和垃圾处理等公共事业。 (2) 引导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到商业银行及农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社的扩股融资工作中去。对因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建设及政策性因素形成的刚性债务, 各级政府可以通过发展地方经济, 增加税收收入, 从而提高政府的偿债准备金。 (3) 完善政府担保制度, 整顿政府担保行为。当地财政机关要监督控制政府担保的或者政府性质的职能部门担保的举债行为, 当地财政机关要把政府担保的债务纳入到当年的财政计划。各地财政机关也要切实履行自己的监管职责, 按照有关规定, 严格审查各政府部门要担保的债务。还要全程监控政府担保的项目, 包括立项、计划、投资、实施各个环节都要实行监管, 以保证被担保人能够按时偿还所欠债务。 (4) 进一步加强管理, 在保证财政正常运转的前提下, 把能压缩开支的项目尽可能压下来, 集中财力偿还历史债务。
(三) 建立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 科学管理新增债务
1.《河北省政府债务管理办法》的出台。
参照辽宁、浙江等省的做法, 出台《河北省政府债务管理办法》。该办法应规定政府债务下管一级的制度, 上级政府要严格遵照监控审批制度对下级政府实施监控审批, 这样才能控制各级政府的新增债务[3,4,5,6,7];各级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要有专门机构专项负责, 根据政府财力能力及现有债务负担情况, 负责制定本级政府举债的具体规划, 将地方政府债务收支纳入预算管理, 统筹管理偿债准备金和偿债基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要加强监督, 实时监控。
2. 地方政府债务分级分类登记制度的建立。
各级财政部门在深入调查本地政府负债情况的基础上, 对各种债务实行分级分类登记。所谓分级, 即省、市、县、乡镇各级部门及其隶属公司;所谓分类, 即直接债务和或有债务。直接债务主要是由财政预算安排或者经过一定法律程序批准的, 而或有债务则比较复杂, 一般来源于财政预算之外。如举债转入投资的资本化利息, 政府行政行为所造成的社会欠债 (比如地方政府因突发事件和道义职责产生的负债, 政府因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产生的负债, 地方政府草率制定政策形成的负债, 地方政府优惠政策形成的欠款等等) 。总之, 各级政府应当在对政府债务认真清理的基础上进行分级分类准确详实的登记。
3. 建立借用还相统一、责权利相一致的新机制。
要依法建立债权和债务的关系, 明确偿债责任和偿债连带责任。凡是属于地方政府性质的债务都应由财政部门管理, 不能分散管理、分散使用。要严格按照法律明晰债权、债务责任, 赌塞漏洞, 抑制政府债务的进一步提高。
4. 政府债务监控机制的建立。
成立专门的政府债务运行监督控制小组, 负责债务形势的分析, 经济与财力增长趋势的科学预测, 未来五年预算支出结构的推算, 债务总额、余额、需要支付的利息与该地区经济、财力规模的科学比例关系, 构建地方政府债务预警系统, 对各级政府负债情况进行适时监督与控制, 定时进行分析、评估和预警, 为各级政府制订新的举债计划和投资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5. 政府债务偿还制度的建立。
现阶段, 偿债准备金是政府偿还债务的主要资金来源。各地要重点搞好经济建设, 税收收入增加了是筹集偿债准备金的重要来源。债务偿还的资金来源还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每年有计划地从预算内外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二是原已按省政府有关规定建立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准备金、已取消但尚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周转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的专项基金、有偿资金等应全部纳入偿债准备金管理。
(四) 将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纳入官员政绩考评体系
建立科学的政绩考评体系, 修正各级领导干部短视的政绩观, 才能有效控制新债的产生。因此, 要将债务管理情况纳入干部政绩考评体系, 既看经济发展的成绩, 也看所付出的成本代价;既要考核经济发展的速度, 又要考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1]朱熹, 陈立群, 张诗悦.地方政府负债风险预警评估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 2011-05-15.
[2]步淑段, 李京琴, 张丽娟.地方政府负债风险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10, (8) .
[3]转发省财政厅关于加强我省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意见的通知[R].广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05-06-25.
[4]意大利等欧洲国家陷信用危机美债务危机或爆发[EB/OL].http://www.xiugu.com, 2011-05-20.
[5]闫祖强.关于举债发展的思考[N].中卫日报, 2009-02-06.
[6]李含琳, 贾永文.地震重灾区陇南乡村债务现状和化解方式探讨[J].财会研究, 2010, (1) .
浙江地方债务预警 篇5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4 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4.77%。 测算表明,新型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 新增投资需求达6.6 万亿元。 未来3 年我国地方政府城镇化投融资需求量将达到25 万亿元人民币。 2014 年新《预算法》修订案正式通过,允许地方政府规范举债规定, 并将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 同年9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因此,在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应该妥善应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
二、文献综述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威胁经济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20 世纪80 年代后,国际金融危机频繁发生,希腊、冰岛等国家纷纷陷入主权债务危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成为研究热点。 国外学者最先针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产生原因进行研究,并引入“隐形债务” 概念。 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Hana提出 “财政风险矩阵理论”,将政府债务分为四类:直接显性债务、直接隐性债务、 或有显性债务和或有隐性债务。 Emilio (2016) 等从标杆视角引入多属性财务评价模型, 评价法国政府当局自2000—2012 年实施税收和财权下放改革政策后的财政表现和债务风险。
我国最早研究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是在2003 年。 2003 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提出 “尽快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洪源(2012)采用粗糙集———BP神经网络集成方法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非线性仿真预警系统研究。 王桂花(2014)采用熵模型进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动态监控。 成涛林、孙文基(2015) 认为城镇化率与地方政府债务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综上所述, 现有研究成果主要从宏观角度运用线性加权预警指数法衡量债务风险, 预警模型的应用受到限制。 本文从新型城镇化的角度, 利用LASSO方法筛选风险预警指标, 综合运用分层次模糊评价法进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研究,适用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与预警。
三、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指标系统构建
(一)债务风险预警指标选取原则
预警指标是对地方政府债务融资风险进行预判并提前发出警报的变量。因此,对预警指标的选择要求能及时、 准确和有效地反映地方政府债务融资风险,并遵循以下原则;(1)可得性。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预警,如果数据不可得, 则无法对预警体系起到帮助作用。 (2)科学性。 科学预警指标能准确反映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状况。 (3)动态性。 整个经济环境在不断发展变化,预警指标需反映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的动态风险趋势。(4)定量化。 在预警系统中指标体系尽量以定量指标为主。 (5)相关性。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与未来经济增长和城镇化进程紧密相关, 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但也会提高地方政府债务的隐性风险。
(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指标设置
基于以上原则, 参考标准普尔和穆迪等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指标设定,本文从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状况、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情况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经营情况三个子系统进行度量,设计选取15 类风险指标构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根据国内外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线设置的文献研究成果,利用风险预警语言,可以分别分为:“轻警”“中警”“重警” 三个警级,分别表示为安全(Ⅰ级)、风险(Ⅱ级)、严重风险(Ⅲ级),见表1。
四、政府债务风险预警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审计署2013 年审计结果显示,市级地方政府债务比重高达43.51%,成为最大举债体, 选取市级地方政府债务数据作为样本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遵循前文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指标选择的可得性和相关性等原则,选择2011—2013 年中部地区的Z省16 个地级市、县的债务风险样本数据,开展债务风险预警实证研究, 数据来源主要为审计署 《2013 年第32 号公告: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湖南省统计年鉴》(2011—2013)、湖南统计信息网和 《2013—2014 年湖南省政府融资平台年度授信政策指引报告》等。
(二)样本数据归一化处理
风险预警指标的复杂性会导致衡量标准和性质不同,产生偏差,通过采用归一化方法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指标进行指数化处理, 风险预警指标具有可比性。 风险预警等级区间依次为[0,1]、[1,∞]、[2,∞]。 设定Ki为指标Ai风险指标经处理后的风险指数值,Ki的求解方法如下:
采用LASSO(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 方法研究数据模型的指标变量选择问题, 并确定12 个风险指标变量。 根据LASSO方法对预警指标进行特征选择,得到12项预警指标变量。 我们选取A1、A3、A4、A5、A6、A7、A8、A9、A11、A13、A14、A1512 个预警指标作为债务风险仿真预警的输入变量,见表2。
(三)预警指标综合权重的确定
根据分层模糊评估模型的研究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测算12个风险指标风险权重,同时结合Saaty(1980)提出的1—9比率标度法,借鉴专家调查法(EIM)的方式,对权重进行微调,使准则层和指标层各相关指标具体权重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反映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实际状况。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 预警指标综合权重可以看出,风险指标中的A1、A5、A6、A9、A11综合权重最大, 这五项指标是新型城镇化进程影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主要因素。 通过将风险预警指标赋值权重后,得出样本A值。 其中,Wi为预警指标的权重,Ai表示债务风险预警程度的取值, 从安全到严重风险指数区间依次为[0,1]、[1,∞]、[2,∞]。 见表4。
其中:以CJ、ZJ、XJ、YJ、HJ、LJ为例,分别代表中部地区Z省6 个地级市2011—2013 年地方政府债务情况。 根据Ai值结果显示,48 个样本债务风险处于 “Ⅲ级”(重警) 状态样本11面投入增加,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转让”、PPP (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等融资方式弥补财政缺口,导致地方政府债务不断膨胀。 CJ债务风险明显高于YJ和HJ等其他城市。 因此,经济过热和经济过冷都会给地方政府带来一定的风险,而经济过热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冲击尤为显著。 从时间上分析,2011—2013 年,6 个地级市政府债务Ai值均不断提高,这说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日益突出,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以及责任追究制度刻不容缓。个,占总样本比例22.92%;处于“Ⅱ级”(中警)状态样本28个,占总样本比例58.33%;处于“Ⅰ级”(轻警)状态样本9个,占总样本比例18.75%,可见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普遍存在且风险较高。从区域角度分析,省会城市和经济较发达的地级市债务风险高于经济欠发达的地级市。CJ为省会城市,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CJ在固定资产投资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投入增加,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转让”、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等融资方式弥补财政缺口,导致地方政府债务不断膨胀。CJ债务风险明显高于YJ和HJ等其他城市。因此,经济过热和经济过冷都会给地方政府带来一定的风险,而经济过热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冲击尤为显著。从时间上分析,2011—2013年,6个地级市政府债务Ai值均不断提高,这说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日益突出,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以及责任追究制度刻不容缓。
注:其他 42 个地区的债务风险加权综合评价值省略
五、结论
本文以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为研究对象, 提出分层模糊评价模型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用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债务融资风险预警。 该方法综合定性和定量风险预警方法的优势,以12 个风险预警指标值为输入变量, 通过进行归一化处理, 有效降低了风险预警过程中对风险指标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通过测算样本A值评估递阶层次结构的风险权重,更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面临的风险进行预警。
摘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债务膨胀,融资平台、商业银行贷款、城市投债和土地财政等均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状况、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情况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经营情况三个子系统构建风险预警指标;利用归一化方法进行指数预处理,对原始数据提取的15个影响变量因子进行评估,获得12个风险预警指标;综合运用分层模糊评价法进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研究,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与预警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指标,预警
参考文献
[1]晓宇.“新城镇化”慎防土地财政复活[J].经济研究参考,2013,(18).
[2]M.Eslava.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Fiscal Deficits:A Survey[J].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2011,25(4).
[3]刘昊.地方政府债务理论:国内外研究比较与国内研究展望[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21(11).
[4]Emilios Galariotisa,Alexis Guyota,Mic hael Doumposb,Constantin Zopounidis.A novel multi—attribute benchmarking approach for assessing the financial performance of local governments:Empirical evidence from France[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16,(1).
[5]魏加宁等著.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与新型城市化融资[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11).
[6]陈志斌,陈颖超.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视角下的政府会计信息效应研究[J].商业会计,2016,(3).
【浙江地方债务预警】推荐阅读:
浙江地方标准管理办法12-06
国家与地方公务员考试怎么准备de(浙江)07-09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地方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08-29
地方债务问题06-04
地方债务管理06-19
地方债务融资09-29
地方债务融资平台10-12
地方债务问题分析02-01
地方政府性债务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