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管理

2024-06-28

中学教育管理(精选12篇)

中学教育管理 篇1

学校教育管理具有教育和管理双重属性,因而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管理规律。

首先,学校教育管理要遵循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有很多条,其中关键的三条是受约律、适应律和协调律。

受约律是指教育发展受着诸多因素的制约。教育不可能独立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而存在。学校要依法办学、依法管理、依法治教。要研究、遵循、运用经济发展规律,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要努力传播社会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发展成果,不断弘扬和丰富社会文化,不断催生和创造新的文化。要适应科技发展水平,充分运用已有的科技发展成果,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现代化。

适应律是指教育发展应该适应两个发展的需要,即个体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创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良好环境。学校课程设置要考虑和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一展身手,真正享受到人生的成功和幸福。

协调律是指教育发展需要协调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关系。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三位一体,缺一不可。学校要有正确的理念、措施、方法不断改进教育效果、教学效果、管理效果。学校应注重向社会和家长宣传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使大家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教育的合力和凝聚力。

其次,学校教育管理要遵循管理规律。管理规律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系统全面规律、以人为本规律、激发动力规律和注重效益规律。

学校教育管理要遵循系统全面规律。学校教育管理涉及人、财、物、事、时间、空间、信息等多个方面。管理要全面系统,不能顾此失彼,不能以偏概全,要全盘考虑、系统把握。管理中要力争做到全员、全面、全过程,使教师团队优者更优、差者赶上,优秀生培养有成绩,学困生转化有成效,问题生教育有成果。要抓好管理过程中的计划制定、任务落实、效果检查和总结提高工作,真正通过高效的学校教育管理使学校、教师、学生都有发展。

学校教育管理要遵循以人为本规律。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面向生命的事业,因此管理中以人为本更为重要。管理过程中要了解教师的诉求、需要,因势利导,改进服务,使他们能够心情愉快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困惑,做好传道、授业、解惑工作。教育管理中做到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本分,是教育的本义,也是教育的本色。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才能实现高效。

学校教育管理要遵循激发动力规律。学校正常运行需要一定的推动力量,包括国家教育政策、上级行政机关指令以及学校师生员工的有意识的行动。学校教育管理要善于把国家教育政策变为师生员工行动的准则,使大家干有方向、做有目标。学校教育管理还要善于借助上级行政机关的指令推动师生员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使大家有获得感,有成就感。当然,学校发展真正的动力来自于师生员工自身的努力。这种动力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需要一种机制的力量。教育管理中要重视机制的建设和完善,要通过机制的力量调动干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学校教育管理要遵循注重效益规律。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社会效益是首要效益。学校教育管理要注重效益,就要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效率。要科学评价教育效益,通过教育活动的开展,看学生是否德有所立、智有所启、体有所健、美有所向、心有所养。要科学评价教学效益,通过课内外教学活动的开展,看学生是否获得了知识、提升了技能、培养了能力。要科学评价管理效益,通过学校管理活动的开展,看是否实现了预设的目标、促进了师生的成长、办出了人民满意的教育。

总之,学校教育管理需要研究、遵循和运用教育规律和管理规律。哪个学校做到了,哪个校长做到了,学校管理一定就会取得应有的成效。

摘要:<正>学校教育管理具有教育和管理双重属性,因而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管理规律。首先,学校教育管理要遵循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有很多条,其中关键的三条是受约律、适应律和协调律。受约律是指教育发展受着诸多因素的制约。教育不可能独立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而存

中学教育管理 篇2

一、教学常规管理的基本要求

1、各教研组、全体教师应认真学习教学常规,经常对照,做好自查,根据常规提出的标准和要求,规范教师的教学工作。

2、各教研组、及全体教师,每学期初都应根据学校对教学工作提出的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认真制订教学工作计划和“寓德于教”计划,落实好完成教学任务的各项措施,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切实实施计划,期末认真做好总结,材料及时归档。

3、全体教师必须认真抓好教学过程的六个基本环节:

(1)备课:每堂课前都要认真写好教案(教龄3年以下的教师需写详案),充分做好教学的各项准备。不上无准备课,杜绝不备课、无教案进教室上课现象,提倡各学科教师利用网络收集备课资料,拓展备课内容。语文、数学、英语、理化、九年级思品等学科需超前2课时备课,其余学科一般需超前一周备课。语文、数学、英语、理化等学科每篇教案后应附有学生预习要点、方法等。教师应认真做好课后备课工作,认真撰写教学反思,一学期教学反思不得少于教案总数的三分之一。教案前附有计划和进度表。

(2)上课:教师应严格按课表上课或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不得私自调课、停课或擅自改上自修课。教师因公出、因请假或其它原因需调课、停课者,须提前一天提出,经教务处调动;确实需临时调课的,须向教务处补办手续。杜绝上课迟到或提前下课压堂现象,督促学生做好“两操―锻炼”,教师要爱护学生,不讥讽、嘲笑和侮辱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课堂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讲清,内容正确,板书工整,语言规范,表达清晰,课堂结构安排合理。教学方法、手段择宜而用,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方法,提倡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组织教学。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课堂教学体现学生主体性、自主性、民主性;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落实“双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上课期间禁止接打手机、禁止抽烟、禁止酒后上课。

(3)作业布置与批改:各科教师都应按照教学的需要,精选和设计作业。初中生每天课外书面作业量控制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强调格式,强调订正。作业必须由教师自行认真批改,掌握情况,及时反馈(原则上不超过1天),及时调整,改进教学,杜绝只有布置,而不批改或不及时批改的现象,杜绝布置重复性、机械性作业,提倡各学科教师进行作业面批。

(4)预习和复习:教师应根据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认真布置好学生每天的预复习工作,要提出具体要求,给予具体指导,并且落实检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倡各学科教师布置学生利用网络收集学习资料,拓展学习内容作为预习和复习的要求。

(5)辅导:教师应重视课外辅导,根据学校的安排,认真上好提高和补差辅导课,提倡各学科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6)考试:全体教师都应按照教务处要求,认真做好复习、命题、打印、监考、阅卷、结分、统计、分析、讲评工作。学校规范期末考试及各类阶段性测试,同学科同年级统一评分标准,统一阅卷,严格考场纪律,限时做好统计和教学质量分析,各种表格上交等考试的常规工作。杜绝由于监考教师缺乏责任心影响考试秩序的现象,禁止擅离试场,或在试场内做与监考无关的事情。要保证考试期间的正常秩序,有监考安排的教师一般不能请假,没有监考安排的教师须正常到校工作。

4、全体教师都应积极地投入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之中,要求:

(1)听课:积极开展互相听课、评课活动,研讨和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可以在同学科内听课,也可以跨年级、跨学科听课。任课教师都应欢迎和接纳其他教师听课。每学期每位新教师需听课20节以上,校长、教务主任需听课40节以上,其余教师需听课15节以上(含指导新教师听课),听课记录本要记载完整,每节听课后都有简短的评语或交流。

(2)开课:根据各教研组确立的课堂教学改革的专题或重点,主动争取,积极上好交流课、研讨课、示范课以及新教师的汇报课等,不断探索和总结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方法,每半个月完成一篇教学手迹,涌现一批积极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在全县有影响的骨干教师。

(3)课题:每位教师都应加强教学理论学习,并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有经常性的学习和钻研的专题,教师都应有自己明确的研究课题。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提高教学研究水平,以教学科研来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4)课件:每位任课教师都要积极学习现代教学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注重通过改进教学手段来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教师应学习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堂尽可能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每学期应用多媒体手段授课不少于20节。

二、教学常规制度的管理

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学校以教务处为主建立教学常规管理小组。管理小组负责日常的宣传、指导、督促、考核、评价、提出奖惩意见,每学期末负责做好教师的综合考核工作。

1、对教师执行基本要求情况作常规检查。对不能根据学校规定按时完成和上交各种资料,不能根据学校要求完成听课、课件制作等情况的,在期末常规考核时予以公布。

2、对教师认真备课情况作常规检查。课前缺乏准备,甚至无教案进教室上课的情况,查实后作为一次工作事故予以记载。

3、对教师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情况作常规检查。作业经常无布置,或者有作业布置而经常不及时批改的情况,查实后,作为一次工作事故予以记载。

4、对组织考试情况作常规检查。平时的阶段测试工作不负责任,一学期不进行阶段或单元考查;或者考查全部采用外来试卷,不能够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出卷。阶段性学业测试或期末考试不能认真做好质量分析,不能认真进行试卷讲评,或者考试成绩弄虚作假的,查实后作为一次工作事故予以记载。

5、对尊重爱护学生情况作常规检查。课堂上讥讽、嘲笑和侮辱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查实后作为一项师德事故予以记载。

6、对调课情况作常规检查。未经教务处同意,擅自调课或改上自习课的情况,查实后作为一次工作事故予以记载。

7、对上课情况作常规检查。没有特殊情况,不准时进教室上课或提早退课(包括辅导课),上课时接听手机等,查实后作为一次工作事故予以记载。

8、对忠于职守情况作常规检查。工作时间擅离岗位影响到调课、会议、活动、学生教育等学校正常工作的情况,查实后作为一次工作事故予以记载。

9、对认真监考情况作常规检查。学校组织的期中评估、期末考试及各类月考等,发生监考教师没有按规定时间到场,或擅离试场放任学生,或在试场中做与监考无关的事情,以及在试卷的收发、整理、装订中因主观原因造成差错而影响阅卷工作的情况,查实后作为一次工作事故予以记载。

10、对遵守作息制度情况作常规检查。不能够自觉遵守学校作息制度,经常迟到、早退、擅离学校的情况,查实后批评教育,作为一项师德事故予以记载。

中学教育教学管理与实施 篇3

调节管理关系,奠定教学基础

中学教育教学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项目,其涉及到的教学管理关系众多,所以为了确保教学管理工作可以顺利开展,就必须要合理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关系。从整体上来看,中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的相关关系众多,具体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合理处理中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相关部门的关系,这是确保相关管理部门中领导层制定决策和指示的重要保障,所以必须要统一协调管理实施者、执行者和决策者三者之间的关系,才可以确保中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而在制定决策的过程中,决策人员也需要充分考虑相关部门处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关系,以便充分调动教学管理过程中相关管理部门的积极性。

其二,要充分了解和掌握中学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教职工的职责分配,以便充分发挥各教学工作岗位的优势,提升教学管理的有效性。虽然中学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教职工的职位存在差异性,但是他们均具有自己特有的职责和任务,都是不可替代的,所以必须要明确各个岗位职责及相关的分工,以便可以确保各项管理工作均可以得到顺利开展。但是必须要结合实际的情况来构建一套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和奖惩责任制,充分调动相关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

其三,要理顺常规和改革创新二者之间的关系。鉴于不同学校都有其特有的传统和特点,所以借助常年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也同样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套适合其自身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开展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然而,如果没有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和方法,或者没有及时反思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各种不足,那么很容易影响改革创新的顺利开展,这就需要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时代教育的需求来进行适当地改革创新,从而为中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提升其工作的有效性。

其四,要加快践行素质教育观念,以借助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鉴于当前我国许多中学依旧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却忽视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以至于这种守旧的教育教学管理观念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身心发展。

创新管理策略,完善评价理念

首先,要本着“精诚合作,团结一致”的原则,开展中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鉴于当前的管理工作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为了确保它们可以得到切实解决,就必须本着公正、公平和公开的原则开展管理工作,切实将各项教学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同时还要加强各管理单位主体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切实在教学管理工作中营造一种“精诚合作、团结一致”的氛围,逐步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其次,要加快推动人事制度改革。在改革和创新人事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学校既要重视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也要积极吸收新知识和新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尤其是要确保教师聘用和考核的公平性和合理性,避免因教师素质而对工作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且需要借助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来了解和监督各项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必要的时候可以建立奖惩责任制,奖励那些在教学管理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教职工,更要严厉处罚那些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偷懒和懈怠行为的教师。

最后,要加强师生管理力度,确保学生可以得到全面发展,同时这也是提升学生各方面知识技能的重要途径。中学教职工需要以身作则,注重自身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所以需要定期加强教师师德培训以及教师之间的沟通,从而借助充分有效地沟通来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确保他们可以更好地开展教学管理工作。另外,要加快完善教育教学评价理念,以便更好地评估和判断中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具体包括评价管理模式、评价教师和学生等,且除了注重对教职工教学成果和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之外,同样需要注重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創设管理情境,提升管理效率

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情境是确保中学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为了提升教学管理效率,教师还需要结合中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来合理创设教育教学管理情境,比如可以吸收多方面的力量来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优美的教学环境;加强安全保障措施保障师生身心健康的基础上,提升教学水平;或者为师生增添一些多媒体等教学用品,提升中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有效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创设教育教学管理情境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师生的教学和学习需求来确保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增强管理的实效性。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师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是确保中学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为了可以有效地提升中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要在充分了解和明确中学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管理方法,完善教学管理评价,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管理情境,进一步促进中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中学教育管理 篇4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阶段里, 基础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基本上都是深层次的发展问题, 呈现出深刻性、广泛性、长远性和多难性等特征。

在这样一个阶段中解决一些深层次发展的问题, 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创造新的服务机制和行事方式, 即——从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

一、政府职责

任何国家和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 政府主要责任都集中在四个方面, 即:市场监管、经济调节、公共服务、社会管理。政府发展基础教育事业的责任, 重点在于后两个方面——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1. 公共服务

对于公共服务的概念, 专家、学者的定义不尽相同, 诸如“通过融资、提供或管理有利于健康和教育结果的公共服务。” (世界银行, 《2004年世界发展报告:让服务惠及穷人》) “公共服务通常指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 一国全体公民不论其种族、收入和地位差异如何, 都应公平、普遍享有的服务。” (陈昌盛, 蔡跃洲, 《中国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06》) “公共服务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总称。” (李军鹏, 《公共服务学——政府公共服务的理论与实践》) 等等。

显然, 公共服务实质为对公共需求的供给, 是公共资源投入与配置的产出, 享有的对象是所有老百姓。所以, 公共服务即指通过政府的公共支出使得所有老百姓都公平享有的服务。政府在社会事业中的公共服务, 最重要的领域是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养老等。

公共服务的重要特征:一是非竞争性, 不通过竞争手段而获得;二是平等性, 覆盖所有老百姓, 不论民族、种族、性别和贫富。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公共资源与公共需求不断发展, 公共服务的外延和内涵也在不断拓展和充实。比如, 原来义务教育是政府法定的公共服务, 而幼儿教育并不属于义务教育范围, 政府服务可以是有限的法律责任。但现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政府有财政供给能力并且老百姓对学前教育需求旺盛的地区, 政府提供幼儿教育成本的可能性迅速提高, 已经开始逐步提高其中政府服务的比例, 所以幼儿教育发展到某种程度后也成为一种准公共服务或者进步到完全的公共服务。

高中教育同样如此。以往政策设计中个人负担高中教育成本比例呈现上升态势, 现在一些普及程度高、质量相对稳定地区, 政府也在逐步提高财政负担的比例, 出现了高中实际上成本在提高, 而学费却没有同比例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

职业教育领域内, 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 上海进一步加强了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资助力度。预计每年市区县两级财政将投入3.2亿, 使100%就读全日制中职校 (含民办中职学校) 的学生 (含非上海户籍) 得到补助, 且帮困助学对象从城乡低保家庭扩大至所有来自农村和海岛的学生。实际上, 这也是公共服务。

当然, 目前阶段学前教育、高中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 更需要通过自己优质的服务来争取政府的公共服务, 其办学机会则按照一定规则的竞争来得到, 因为公共服务并不完全排斥竞争, 公共服务也存在着一定的市场法则。

2. 社会管理

20世纪以来, 世界范围内的非政府组织逐渐发展与培育, 许多公共事务逐渐由社会承担。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完善的过程中, 吸取了发达国家的一些有益经验, 日益重视非政府的管理。

在政府公共管理中, 对市场需要监管, 对社会则要引导, 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面的力量都要发挥, 其中必然包括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管理上的合力, 才能使社会健康发展。

现代政府的公共管理, 很多情况下是运用经济调节来加大对社会的间接管理, 如通过国民经济第二次分配中政府获得的财政从而转变为公共服务, 但这种服务是把财政间接转化为效益, 转化的过程必须有专业管理, 这种专业管理需要一些非政府非营利的第三方介入, 并且承担许多社会专业管理的职责。

社会管理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社会自治, 即许多老百姓自己的事情, 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自行解决。比如:报刊曾经报道, 有人在一个住宅小区绿地湖泊边唱歌, 居民觉得太吵, 从而发生吵架的事。物业公司则让每家每户代表讨论, 投票决定是否允许, 结果57%的居民同意唱歌, 43%则不同意唱歌, 后者服从前者。物业公司协调时提出, 允许唱歌, 但是不要超过晚上九点, 伴奏的音乐要轻一点。此事通过民主程序, 加上专业的管理得到了圆满解决。

社会管理的另一方面则是政府承担的事务。大量的管理经验已经告诉政府, 政府在繁荣的市场体系中不可能包办一切, 包办一切的过程是是低效的, 结果往往是无效的。因此政府在越来越多的公共事务管理中购买服务, 主要职责在于监管评估, 而管理的实施则由非政府的、专业的机构承担, 更多地采用“契约”方式进行。

二、从管理到治理:政府履行职责方式的转向

教育是政府公共管理中极为重要的一块, 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利益, 教育的公共服务水平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的稳定所在;教育的改革又极为复杂, 市场规律与教育规律、人发展不平衡与教育公平原则以及教育和经济、社会、人口等领域关系之间的复杂性, 都决定了政府所负有的教育管理责任和履行的职责方式必须转向。

政府要更好履行职责, 成为服务型政府, 必须从大包大揽的单向度管理转向政府、社会与公众等多元主体的共同治理。从管理走向治理, 政府要按社会发展的要求调整自己的角色, 对教育发展要有敏锐的判断。

因此, 当前积极培育教育专业中介机构, 建立健全家校合作协商机制, 对于管理转向治理显得越来越重要。

1. 让专业性社会机构提供专业性事务

政府职责是不可推卸的, 但是履行职责的方式可以是多元化的:可以直接提供, 也可以间接提供, 运用公共支出向社会专业机构购买专业性的服务, 就是一种间接提供。

专业性的事务由专业机构来承担, 其越来越明显的优势不仅体现在教育服务的质量上, 也体现在教育服务的效益上。委托给专业机构比政府自己去做要专业得多, 但并不是说教育专家就能成为行政管理人员。政府层面的教育管理者专业是教育公共服务, 是在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背景下履行好教育服务职责。学校管理不是教育行政人员的专业, 熟悉学校管理的人员未必是个很好的教育行政人员, 两者各有管理不同的侧重点。

上海实施的“以委托管理推进郊区义务教育学校内涵发展”项目, 其重要出发点就是为了通过发挥优质教育资源机构的服务潜能, 促进郊区薄弱学校的内涵发展, 并从中培育出服务质量高的专业性社会中介机构。这一项目, 不仅以新的方式去提高学校的发展, 同时在探索政府走向教育治理的路上迈出积极的一步。

2. 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

老百姓对教育的满意率, 是考评政府服务效能的重要标准。什么是老百姓对教育的满意率?根据以往的认识和经验判断, 市中心城区应该比郊区高, 城市比农村高。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在一些区县, 农村教育水平明显没有城市高, 但农村居民对教育满意率比城市高近20个百分点, 原因在于老百姓对教育的满意率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是期望值不同, 原来农村教育基础比较差, 一段时间里通过推进城乡一体的标准化改造办学条件, 以及农村教师加工资等倾斜政策, 农村教育虽然质量变化不大, 但这些变化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老百姓对教育的期望。二是参与度不同, 这个因素的作用不可忽视。父母辛苦操劳家务, 子女还是不满意, 因为他们没有参与。所以要办让老百姓满意的教育, 一定要让老百姓参与, 否则永远不满意。

教育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接受者之间要建立协商关系、利益诉求机制和利益协商机制, 要有根据家长意见改进学校工作的决策机制, 只有这样, 许多矛盾才容易解决。建立家长委员会的意义也就在于此。

不过, 建立家长委员会并发挥好作用并非易事。报上曾经有文章说家长委员会有时候与学校不一致:校长不准补课、家长委员会决定可以补课;校长不准收费, 家长委员会决定可以收费。其实产生不同意见都是正常的, 如果事事都一致反而不正常。有不同意见就需要协商, 建立家校协商机制, 首先要承认家长是利益主体之一, 家长不是学校的代言人。学校也是利益主体, 两者之间要有利益诉求, 多元社会要有利益协调, 然后经过协商, 如果意见达不成一致, 要有决策的民主程序。然后, 由一定程序决定的事情, 大家要有民主的素养, 要自觉接受。这种经过民主协商以及走过大家都认同的程序所形成的决定, 就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对于推动学校发展是有利的。

三、从管理转向治理:在深层次上思考体制机制改革

经验表明, 许多教育问题不是教育界本身就能够解决的。教育从管理转向治理, 要求政府深入洞察社会的发展, 在社会演进的过程中寻找政策以及政策的切入口。但是现在教育界还有很多同志不太关注社会的变化, 因循守旧, 或者对社会的洞察能力比较弱, 缺少审时度势的把握。比如总认为只要政府给钱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其实并非如此, 体制和机制是决定行政效率的重要因素, 不从体制机制上考虑, 难以在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

1.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制度分析

政府高度关心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现在社会上有各种不同的声音, 有人认为, 由于外来农民工子女占用了本地的教育资源, 所以流出地应该把学生的经费转移到流入地来, 这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因为公共服务成本应该是公共财政提供的, 而公共财政依靠税收所得。今天农民工进城务工, 所产生的企业税收都形成了当地的地方财政, 地方财政应该向所有创造和提供纳税的人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在公共服务中, 一个重要的变化是按照公共财政概念来落实老百姓的权利, 与原来政府按照户籍服务的方式相比更先进。

另外一种看法是, 在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基石的前提下, 目前所有农民工子女应该得到同本地老百姓子女完全同等的教育, 这是我们追求目标但与现实还有一定的距离。现实是:中国存在着经济发展上的两元结构, 两元结构中城乡差别是客观存在, 要逐步解决城乡差别必须从保障制度着手。在现有保障体制中, 农民最大的保障由土地来实现, 即使农民工进入城市, 土地的保障依然还在, 只是土地的价格有高低而已。城市居民虽然生活水平高于农民, 而且发达地区与困难地区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但城市居民没有土地的根本保障, 需要有其他的保障。所以政府在制定各种政策若不从这些深层次问题上以及社会发展未来趋势去思考, 就难以把握全局了。

显然,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产生, 归根结底还在于现有教育制度是架构在户籍制度上的原因。由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 就户籍制度而言已经作了许多修补, 但居住证制度还不可能立刻取代户籍制度。教育与人口关系中比较合理的设计是把教育制度架构到税收为核心的公共财政制度上, 但当前这个制度还不健全。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我们的教育制度还会有矛盾, 会产生新的问题。

上海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一是确定目标, 继续挖掘现有公办学校就读比例, 提高到60%, 实现农民工子女以公办学校就读为主;二是积极解决农民工子女“学校”问题, 纳入民办学校管理范围, 成为独立法人。同时定出一定的办学标准, 当然标准可以放低一点, 如此政府对其财务、教师资格、教师加四金等问题都可以监管起来, 从而提供必要的支持, 推动学校的有序发展。

2. 民办教育制度设计的思考

同样, 促进民办教育发展也需要从制度层面上思考。当前, 民办学校发展遇到许多问题, 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钱多少, 而在于设计合理可行的制度。在体制和机制的高度上, 反思民办教育发展的经验, 寻找民办教育发展的路径, 这是民办教育发展到关键时期最应该做的事。

从公共服务的角度讲, 政府增加基础教育的投入, 改善公办学校的办学条件, 提高公办学校的教师待遇, 这是政府履行教育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不可否认, 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来民办学校在硬件和师资上的优势。但同样从公共服务的角度看, 政府履行教育公共服务职能不一定直接办教育, 而可以拿出钱来让社会来办教育, 然后政府购买社会的服务。按照这样的思路, 民办学校的发展就有很大的空间。

当前, 民办教育制度设计的核心问题是非盈利财务制度的建立。只有建立起非盈利财务制度, 民办学校才具有长远发展的保障, 政府才能提供公共财政资金和监管公共资金的使用。否则, 如果政府向民办学校提供了公共资金, 却缺少公共资金足够的监管, 一旦资金使用产生严重问题, 就会直接影响政府的政策执行效果。政策一旦不稳定, 左右摇摆, 前后不连贯, 肯定不利于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所以, 我们不能只关注民办教育领域的人力资源和财政资源影响力, 而忽视制度的资源价值。

教育管理 - 教育与创新 篇5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上海要建设与国际一流城市相匹配的基础教育,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教育改革,用教育的创新来实施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实施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就必须进行教育的创新。

教育的创新,首先是要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观念。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观念,来自学习,来自实践。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读邓小平的教育理论,尤其是要用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思想,来更新我们的观念,更新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要站在新世纪的高度,用“三个面向”的思想来审视我们当今的教育;用现代化的.标尺来衡量我们当今的教育。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从全新的视角出发,挣脱“应试教育”的羁绊,自觉摒弃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条条框框,构建出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适应人民需求的未来教育体系。

其次,教育的创新还必须从培养“四有”新人出发,注重总体设计、全面思考。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它与各个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纵向上讲,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可谓是环环相扣,任何一环处理不当,或有失误,都会造成改革的夭折。从横向来看,社会、家庭、学校,三者相互交融,互相影响,哪一方出现问题,都会造成教育的失败。因此,要进行教育的创新,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时时、处处都要以学生为本、教师为本、学校为本,整体设计。这样才能构筑起通向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立交桥”,为新时代培养更多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合格人才。

其三,教育的创新,其根本是要为培养创新人才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教育的产品不是物,是活生生的人,决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创新需要基础,创造需要知识。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科学加工和创造性的劳动为前提的。比尔.盖茨如无中学时代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能成为当今的软件大王吗?可见,知识是创新的基础。掌握知识越丰厚,就越容易产生新的思想、新的智慧火花。我们要帮助学生掌握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这里所说的知识,不是过时的、死的知识与技能,而是一种全新的、活的知识与技能。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现有的课程、教材进一步加以改革,努力构建一套全新的课程教材体系,使之成为我们实施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最好的载体。

中学教育管理 篇6

【关键词】生本理念 管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CA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047-02

一、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本理念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无论是计划和任务的确定,还是内容和形式的选择,都源于对学生的认识和把握,源于对学生发展中各种矛盾的深刻洞察。实际上,每一个个体都有其自身具体、独特、不可替代的需求。不同个体的需求在整个群体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在大学生活中,学生对自身所处环境的感受,对自己在学校中的地位,对学习、恋爱、人际关系、就业等个人发展需要得以满足的程度,都是影响大学生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缺乏对这些因素的认识、了解和把握,高校学生管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只有全面考虑学生的个体情况,重视个体需求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把它们看作是运动的、变化的,高校学生管理才能有的放矢,提高管理效率,收到预期的效果。

人本理念下的学生管理工作,就是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利益、需要、知识兴趣和爱好,力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并能走入社会后持续发展。这意味着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必须要从那种把对人的投资视为“经济性投资”的观念转变为“可持续发展性投资”的观念。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在处理人与组织(即学生与高校)的关系时,并不否定和排斥组织(即学校)的目标,而是应把人(即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作为组织(学校)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营造良好的服务氛围,对学生的发展和成才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从教学到行政管理,从学生学习到后勤服务,都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转变教育观念,转变管理观念,转变过去那种以学校为主体,以教育者为核心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变管理为服务,树立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高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信任学生,使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采用宽松、自由、开放的现代教学模式

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如果教师像对待中小学生那样严格管束,如统一自习、早晚点名、上课表现不积极要写检讨等,就会压制其个性发展。也就是说,发展大学生个性需要宽松、自由和开放的教学模式,要摒弃传统“划一式”、“填鸭式”和“机械式”的教学模式。采用宽松、自由、开放的现代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创新潜能,活跃学生的思想,促使学生个性自由全面发展。同时,创新课堂教学,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根据各个学生的先天资质、性格和志趣等个性特征,在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设计基础上,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设计教学目标、内容和方式,因材施教,实施个性教育。此外,应打破旧有的自我发展的封闭状态,推动教育与外部世界协调发展,开发学生的情商和心理潜能,鼓励学生从自我为中心中解脱,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学会与社会、他人互动,做到学以致用,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改造内心世界,形成乐观、健康的心智,全面开发个体潜能。

三、注重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以网络为媒介,加强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

在心理学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和手段,不断提高心理学教学的感觉形态和提示效果,這是现代心理学教学中的一大进步和飞跃。应该说,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它具有高效、直观、生动、资源共享等优势,让我在心理学教学中受益非浅。比如在感知觉教学中,我制作和运用了具有动画效果的课件进行直观、生动的演示,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展示大量的感“知觉规律”和“错觉现象”;在讲解“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时,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案例、图片、量表或研究成果;在学习智能理论相关内容时,让学生观看电视、电影的片段。这一切在过去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和负担,何乐而不为?

四、要树立教学为学生、成长、服务、奉献的观念,因为教学具有教育性,教学过程具有教育性

良好的教学不仅能够给学生传授知识,启迪智能。还能交给他们做人的道理,甚至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行成,具有一定的影响。在教学一线的有些工作者,要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一定要去研究个人所带的课程、施教的方法以及教育的对象。做到专业精、方法得当、对自己的教育对象要有针对性。而不是照本宣科,简单应付,造成误人子弟的后果。渊博的知识、端正的态度、流畅的语言、富有逻辑的思维、良好的仪容仪表这样的教师都会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所以教师的形象,言传身教对学生来说都有模仿榜样的作用。所以,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要有一种为教学服务的奉献精神。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学的教育性,也只有这样,教学才能真正为学生服务。

五、打造教师硬队伍,为人本管理提供源本支持

在大学生管理过程中,教师发挥着无比重要的作用,这不仅要求教师自身具备管理能力,还要求教师能够组织学生自我管理。为此,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管理教师队伍。

学生数量多、层次化强、个性突出等特点对教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增强自身素质,加强人员管理方面知识的学习,积极参加管理培训,开展学生管理交流与座谈,学习管理经验,引进新的管理模式,为全方位管理学生做足管理知识准备。教师是学生的表率,要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首先,教师必须完善自我,做到身为人师,表率天下,全面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要在学生的情感上下工夫,这就要求教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尤其是针对一些贫困学生的管理上,一方面注意到学生的困难情况,一方面要关注到学生的自尊心,做到在解决学生实际困难时不伤及他们的自尊心;健全学生服务职能,为学生提供动态化服务,建立学生工作信息平台化管理,建立学生事务处理系统、学生工作评价系统、学生工作教育引导系统、学生工作社会服务系统,实现信息数字化、流程网络化、办公自动化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

要实现和谐教学,必须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摒弃传统的在教学中“我说你听”的绝对权威和优越感,接受“一起探讨,共同探索”的民主平等,时刻意识到自己知识能力的不足,进而继续学习、完善自我。以便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更好地发挥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程众. 以德育人 以情感人——浅谈如何做好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

[2]张磊、赵红妍、李兴辉.以人为本: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认知转换[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浅论中学教育教学管理及策略 篇7

关键词:中学教育教学,管理,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 科技文化水平的提高, 教育问题引起人们更多地关注。中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教学工作的有效性。所以, 要重视中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提高中学教育教学管理质量, 并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才能在教职工间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更好的实施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一、解决分析中学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各种关系与问题

1. 处理各部门间关系

中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各部门间良好的沟通与协调, 当领导部门做出指示与决策时, 需要执行者合理的理解与执行, 才能使工作顺利开展实施。只有决策者、执行者、实施者三者协调统一, 才能确保工作有序进行。决策者在决策制定时要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 争取做到纵览全局, 能够顺利完成工作的同时充分调动各层面积极性。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在管理方面更要完善决策、执行等规章制度, 形成良好的秩序, 利于各部门间工作的开展, 使学校工作顺利进行。

2. 明确教职工职责与关系, 发挥各岗位优势

教职工在中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虽然职位不同, 但都有不同的分工与职责, 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明确各岗位职责与分工, 确保每项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每个人都有进取之心, 都想成为领导者, 取得更好的成绩, 所以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基础上, 需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 在工作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他们的积极性, 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热情, 从而发挥各岗位优势, 使工作高效的完成。

3. 理顺坚持常规和改革创新的关系

不同的学校拥有不同的特点与传统, 基于常年的教育教学工作, 慢慢形成了独特的管理模式与工作方法。然而, 如果不能在各项工作结束后进行及时的总结, 总结好的工作方法的同时对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反思, 反而只知固步自封, 无法改革创新, 更不能实现与时俱进。所以, 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要不断改革创新, 摒弃不好的工作方式, 采取新颖的教育教学方法, 使学校注入新鲜血液, 确保中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4. 实行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部分学校无法正确认识素质教育, 只注重学生考试成绩, 甚至以成绩的高低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 不仅是要求学生拥有足够的知识, 更是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健康的心理和创新精神, 只有正确实施素质教育, 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这将会对学生终身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从而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的人才。

二、提高中学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的策略

1. 精诚合作, 团结一致

在中学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着各种矛盾, 只有积极处理和解决问题, 真正的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 才能使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从而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与此同时, 还要加强彼此间的联系, 做到团结一致, 精诚合作, 形成和谐的工作氛围, 还要注意发现每个教职工特长, 从而做到合理分工将团队力量最大化。在教职工间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激发工作热情的同时取得良好的工作业绩, 从而提高中学教育教学管理质量。

2. 推动人事制度的改革

在人事管理体制上不断改革创新, 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同时, 不断吸收新知识学习新方法, 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对教师的聘用与考核要合理, 防止部分老师因为工作的稳定性而产生懈怠心理。推动人事改革制度, 要实行监督制。对每项工作的进展进行深入了解与监督, 督促教职工积极努力的工作, 更要采取奖惩制度, 对优秀教职工进行奖励, 对表现较差者进行处罚, 从而有效的解决偷懒、对工作懈怠等问题, 更好的挖掘和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

3. 强化教师、学生管理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提高学生各方面知识技能是提高中学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的根本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直接接触, 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对学生各方面产生影响。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同时还要注意教师的师德培训, 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沟通, 从而总结工作经验, 拥有足够的知识与优秀品质的教师才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中学生自控能力较差, 需要教师进行引导, 要加强学生管理, 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 及时进行沟通了解, 给予合理的建议, 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三、完善教育教学评价理念

完善教育教学评价理念, 更好的对工作进行评估与判断。教育教学评价包括对管理模式的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不是单一注重教学结果和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是更注重教育教学过程。

结语

综上所述, 中学教育教学工作在中学生受教育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良好的教育教学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前提。然而在中学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着各种问题与矛盾, 必须及时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然后针对问题进行思考, 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沟通协调好各方关系, 才能真正的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提高工作质量, 从而进一步促进中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进展。

参考文献

[1]张芳馨.浅谈中学教育教学管理及策略[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 2008, (32) :222-223.

[2]万维霞。浅谈如何提高中学教育教学质量[J].中国科技博览, 2012, (22) :400-401.

[3]张晨.中学教育教学管理研究与建议[J].考试周刊, 2013, (90) :168.

中学教育管理 篇8

一、中央官学的行政管理

封建中央官学由国子监管理。中央官学主要包括太学、国子学和四门学。它们虽然都进行儒学教育, 但地位不同, 面向不同的对象, 这体现了封建教育的等级性。国子监是中央官学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它适应儒学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 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发展过程。

第一, 由太常兼管。太学是最早建立的中央官学, 是汉武帝“独尊儒术”政策的直接产物。两汉太学由九卿之首的太常来管理。太常主要负责太学博士的选用和太学生的选取。他不是专职的教育行政官员, 管理太学只是他工作的一个方面。也就是说, 两汉的教育行政管理还没有独立, 这是封建教育发展初期的必然现象。太常为便于管理, 通常在博士中选一人为“祭酒”, 让他具体负责太学的管理。“太常差选有聪明威重者一人为祭酒, 总领纲纪”。隋唐以后, 祭酒正式成为教育行政的最高官员。

第二, 国子祭酒地位上升, 成为教育决策与规划的主要负责人。魏晋六朝时期, 中央官学除了太学外, 还建立了国子学和四门学, 封建儒学教育呈现多元化。此外,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多元化, 专科教育在此时开始兴起。这些在客观上要求建立专门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以适应和促进教育的发展。这时, 在太常兼管制之下, 国子祭酒越来越担负起教育管理的实际职责。国子祭酒不仅要管理国子学和太学, 而且还要为国家教育发展提出规划, 所以他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时, 官学时兴时废, 但是国子祭酒和博士是常设的官职, 他们积极议政和咨询, 担任政府教育发展的顾问。与此相反, 太常却极少在国家教育发展决策上进行发言。到了北朝后期, 北齐在中央设置国子寺, “诏国子寺可备立官属, 依旧置生, 讲习经典, 岁时考试”。国子祭酒此时正式成为国子寺的最高官员, 古代教育行政管理出现了渐趋独立的迹象。

第三, 建立国子监, 统一管理中央官学。开皇年间, 隋文帝沿用北齐办法, 设置国子寺, “掌教胄子”, 来负责国子学、太学和四门学、书学和算学的管理。大业中, 隋炀帝将国子寺改为国子监, 设有国子祭酒、司业、功曹、主薄、博士、助教等人员, 完善了国子监的组织机制。唐代, 国子监继续作为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负责“六学一馆”的管理, 管理范围有所扩大。明清时期, 中央官学的管理比前代更加严格, 国子监各官职责分工十分明确。以明代国子监为例, 它设有祭酒、司业、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典籍、掌馔、典簿等官。祭酒“职专总理。一切事务, 须要整饬威仪, 严立规矩, 表率属官, 模范后进, 不可尸位素餐, 因而怠惰”。司业为祭酒的副手, 协助祭酒管理监务。祭酒、司业“务选天下学明行修, 德尊望重, 海内所向慕, 士大夫所归依, 足以师表一代, 名盖当时者”。博士、助教、学正等为教学人员, “职专教诲, 务在严立课程, 用心讲解, 以致成效。如或怠惰不能自立, 以致生员有戾规矩者, 举觉到官, 各有责罚”。这些“司教之官, 必选耆宿”, “表仪诸生, 必躬修礼度, 率先勤慎, 毋惰训诲, 使后学有所成就, 斯为称职”。

二、地方官学的行政管理

汉武帝时, 他“令天下郡国各立学校官”, 封建地方官学由此建立。两汉的地方官学由地方官负责管理, 地方官学能否建立取决于地方官的意愿。北朝后期, 地方官学适应少数民族封建化的需要, 开始走向制度化, 并要求建立相应的行政管理制度。

隋唐以后, 地方学校按照地方行政区域普遍设立, 并形成比较完备的教育制度。地方学校和科举联系十分紧密, 地方学校的生员通过科举, 跻身于封建统治阶级的行列。地方学校的行政管理制度由此不断发展, 这不仅促进了地方教育的发展, 还适应了封建社会后期不断加强封建中央集权主义的政治需要。

唐代在地方各府、州、县设置长史、司功等官员, 负责选补学生, 并在每年冬季将毕业生送到尚书省参加科举考试。它为宋元时期地方教育管理专门化打下了基础。宋代教育改革频繁, 地方教育有很大发展。徽宗崇宁二年, 设置各路提举学事司, 专门管理一路州、县学校。这是我国古代地方教育行政管理专门化的开始。

明清时期, 政府重视教育, 地方学校由通都大邑延伸到村野乡落。在地方学校的行政管理上, 明英宗正统时设立提学道, 总管一道学政, 其职责是“岁巡所部, 以察师儒之优劣, 生员之勤惰, 而专刺举之事”。清沿明制, 在各省也设置学道或提督学政, 负责主持童试、生员的岁、科两试以及生员“出贡”的各种考试。学政由中央简任, 由进士或翰林出身者充任, 负责地方的教育管理, 地方大员不能侵犯或干预其职责。

中学教育管理 篇9

一、民主推荐组长, 把握成员思想动态

小组长是小组的核心人物, 他的态度和能力直接决定着小组的成长方向, 左右着小组成员的思想动态、学习动力。所以, 重中之重要先选任出合适、尽职的小组长。

虽然班主任和各任课教师对班级所有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了如指掌, 但对于学生在班级中的地位、影响力、凝聚力的把握还是不够全面的。我一向认为最了解学生的还是班级里的同学。所以, 可以由学生先提出, 班里按人数分成小组, 由小组成员推荐, 最后要经过全班同学的讨论、商议, 再汇总个人意见确定。

二、明确组长职责, 推进小组合作有效实施

当小组长确立以后, 教师就组织召开组长会议, 使每位组长明确他们的职责。1.小组长要团结同学、帮助同学、组织同学, 打造积极向上的小组学习团队, 勇敢地担当起学习小组的学习领袖角色;2.小组长要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一对一讨论或是小组内部三个层次间的研究解疑, 确保每个小组成员实现高效学习, 都达到“跳一跳够得着”的学习目标, 最终实现小组团队的整体学习目标;3.小组长要及时检查小组成员课堂学习情况和每天学习内容的落实情况, 学习内容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4.小组长要建立起针对每个小组成员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的评价制度, 每周公布、总结一次, 以督促小组成员不断反思、不断进步;5.小组长要组织小组成员利用好自主自习, 根据A、B、C分层完成训练学案, 并及时收齐上交;6.小组长要负责维持本组同学的学习纪律, 检查成长日记、学习档案, 等等。

三、丰富交流形式, 让每位组员都动起来

小组交流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 课堂教学中我们的小组交流可分为3种:以解决疑难问题、突破难点为目的的小组讨论;以交流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案为内容的小组讨论;分工协作后的成果收集审议的小组讨论。小组交流的形式包括:一对一式、一分为二式、集中式、个别学生讲析式、组长提问式, 等等。小组交流的组织形式可以由“教师搭台教师唱”的单一舞台型走向“师生搭台师生唱”的小组合作型。当然最理想的境界就是“学生搭台学生唱”。为了动员全员参与, 我要求小组长在每次交流时, 都先由小组里学习相对弱一点的6号同学开始表达见解, 然后由5号、4号质疑或补充, 较强的其他成员再解疑、补充, 最后由组长进行总结。

四、计划步骤实施, 提高合作学习科学性

第一步“学”:学生进行自主预习, 根据《教学案》, 先自主学习, 再组内一对一相互检查, 然后教师进行口头或书面检测, 检测内容都在教学案上, 一般是一些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如生词或短语, 要求人人过关。反馈方法可以是教师抽查每组一名后来居上生, 如果过关就给小组插红旗。根据教材内容, 针对重难点还可以设计一些选做讨论题。教学案上的知识掌握后, 再学习课本知识。先让学生自主学习, 找出疑难问题, 相互解答, 教师巡视做必要的指导和解答。教师把应该板书的重点难点, 疑难解析都打在教学案上, 以备学生学习参考。

第二步“导”。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 对重点知识和疑难问题采取多种方式加以引导、指导和教导。

第三步“练”。进行课堂巩固练习, 也就是学以致用或实战演习, 及时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教师每组抽取一名中等生当堂批阅, 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其余的小组内讨论、互批, 完成好的小组加分。

第四步进行课堂小结, 小组自我完成。

第五步达标测试, 我们称为小试牛刀, 我能行!限时完成, 小组交换及时批阅, 老师抽查, 给最好的小组加分插红旗。其中有一部分题目设计分为A、B、C三个层次, 优秀生选做A层, 中等生可以选做B层, 基础差的学困生可以选作C层, 以示公平。

五、实行评价机制, 鼓励学生自主管理

中学教育管理 篇10

一、中学教育信息化管理存在问题

1.对教育信息化没有足够的认识, 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如有些学校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忽略了对教学平台和信息资源等方面的同步建设, 有些是没有制定具体的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 建设队伍人员不足、素质低下, 对信息化建设落实不到位。

2.中学教育信息化管理理念不正确, 存在严重的误区。如在中学教育信息化管理中, 不能很好地利用网络, 网络的作用仅仅在于适时传递, 而对其系统内存储的教师信息、成绩信息、课程信息等基础数据没有充分利用, 完全失去了资源共享的意义。

3.教育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教育管理人员对信息没有足够的理性认识, 对信息的敏感性也比较差, 不能有效地实现对各种信息的收集和整理, 在存储和传递交流信息方面能力差, 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使信息不能很好地得到利用, 教育信息化管理效率低下。

二、提高中学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1.创新教育信息化管理观念。只有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中学教育的重要影响, 创新教育信息化管理观念, 才能提高中学教育信息化管理的有效性。这就要求各个中学将课程和信息技术进行合理、科学的融合, 确保学校能够及时地了解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况, 并根据实际需要适时进行调控, 进而保证管理部门之间的政令畅通和信息的顺利交换与传递, 使信息的使用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但信息化管理的目的并不是为实现管理而管理, 而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各种实时性、公正性信息, 提高中学教育质量。因此, 各个中学要切实转变思路, 创新教育信息化管理观念, 将以管理本位、结果处理、信息管理为主转变为以教学本位、过程监督、知识管理为主, 通过信息技术将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集合, 形成一种网状联系, 并实行开放式管理, 这样, 通过知识的生产、共享和利用, 能够对具体的进行进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为教学决策、适时调控、教学咨询等提供最科学的依据, 进而提高中学整体教学质量。

2.建设并完善中学校园一卡通系统。新时期, 信息化校园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建设并完善中学校园一卡通系统则是信息化校园建设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 也是中学校园现代化教育管理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学校园一卡通系统有利于使学校各种业务和管理体系相互联系、有效协调, 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现象, 避免重复建设, 消除各个学科或部门之间存在是信息不通、管理不畅的严重局面, 实现各个学科的校内信息资源在学校范围内能够有效地流动, 进而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网络就使用这些共享信息的平台。校园一卡通系统中的各种信息以及信息变动, 可以及时反映到一卡通的数据库中, 实现教学、管理、行政和后勤等管理系统的信息流通和统一管理, 节省了大量的空间资源和人力资源, 使各部门之间能够对资源共享, 避免中学教育各部门因为信息不同步而造成的不协调现象, 为学校管理层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进而提高中学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

3.加快中学教育信息化人才的队伍建设。中学教育信息化人才的队伍建设主要包括信息化中学教师队伍的建设、中学教育信息化管理队伍的建设、中学教育信息化技术维护队伍三个主要方面。教育信息化要求中学教师必须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掌握先进的教育技术, 使自己在信息化下的执教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中学教育信息化管理队伍, 要求相关管理人员和决策层必须根据具体的地位和职能掌握相应的信息管理技术, 进而使决策更加民主和科学, 促进学校教育的快速发展;中学教育信息化技术队伍, 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必须掌握最先进的信息化技术, 并且不断进行学习, 掌握更多相关的技能, 为学校的教学活动和具体管理提供最专业的技术保障和技术服务。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培训, 对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还可以鼓励全体员工积极参加在职学习, 努力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学校还应注重提高学校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 根据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情况, 结合教育管理人员的岗位特点, 选取有针对性、科学的培训内容进行重点培训, 如信息处理方面、教育信息评价方面和信息应用能力方面, 切实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能力。

总之, 中学教育信息化管理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和方法, 通过不断进行创新、建设并完善中学校园一卡通系统、加快中学教育信息化人才的队伍建设等各种有效措施, 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学教育信息化管理体系, 进而提高中学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

摘要:中学教育信息化管理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和方法, 还存在一些问题, 学校要通过不断创新、建设并完善中学校园一卡通系统、加快中学教育信息化人才的队伍建设等各种有效措施, 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学教育信息化管理体系, 提高中学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

关键词:中学教育,信息化管理,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卢立珏.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4.

[2]江飞君.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人文科学版) .2010.

[3]康桂阳.中学教育信息化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中学教育管理 篇11

【关键词】中学教育管理 师生沟通 策略

he因此教师应当运用有效的沟通策略,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密切的师生关系,增强在学生心中的信任程度,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一、目前中学教育管理中师生沟通存在的问题

1.1师生之间的身份、地位不平等

从社会角度来看,自古以来教师的地位普遍的要高于学生,经常有人说“教师说的总是对的,按照教师说的去做绝对没错!”,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和学生的身份和地位是不对等的,教师可以指责学生、教育学生,导致师生沟通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的,教师对于学生的沟通是单向的,甚至在没有学生参与的情况下都不能称之为沟通[1]。中学时期的学生心理出现了一定的变化,是个体成熟发展、独立生存的阶段,但是此时学生的能力、个性还不够稳定,思想比较敏感,情感比较动态,内心也逐步的复杂。在此阶段学生的心理节点再加上传统的教师尊严观念,导致学生的沟通不畅,学生的情感得不到尊重,不能质疑教师和改变教师所要求从事的,忽略了学生真实的情感和心理发展规律。

1.2师生认知不同,沟通缺乏信任感

从师生的身份地位而言本身便不存在对等性,再加上二者的经历不同、年龄不同、接触事物不同、思想心理特征的不同早就了二者认知存在不同,彼此在沟通上缺乏信任感。在形成有效的沟通渠道中,沟通双方的认知能力和水平非常重要,而师生的自我认知再加上师生对信息文本认知的不同造就了问题的发生。在实际沟通中教师总是用审视和不信任的语气对待学生,而学生总是害怕和回避的态度回答教师的问题,双方之间的不信任极度影响了师生之间顺畅的展开沟通。在现实中一旦教师叫学生沟通事件,学生会很自然的害怕,表现出逃避和畏惧,本身的抗拒和对教师极少的信任严重制约了沟通过程中的有效性。

1.3师生情绪、情感存在差异

通常教师的情绪较为稳定,情感比较成熟,但是中学生由于心理的特征,其情感表现比较鲜明,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教师的微小举动都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增加了师生之间沟通的障碍。许多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会被曲解,导致学生越发的畏惧老师,从内心无法生出亲近,很自认的使学生越发的敬而远之,很难实现自然融洽的沟通。由于双方本身的情感、情绪存在差异,即便教师如何的耐心引导,学生也很难转变心态和教师有效的展开沟通。在现实沟通中教师应当意识到学生的情感变化和心理特征,细致的观察并设身处地的思考学生的所思所想,通过多样的沟通形式,在对学生全面细致的了解之下展开有效的师生沟通[2]。

二、中学教育管理中师生沟通的建议和对策

2.1本着尊重和平等的理念,提升与学生沟通有效性

在中学教育管理中教师本着尊重和平等的理念实施沟通,可形成与学生良好的互动关系,以互相教育作为平等沟通的平台,展开互相关爱和帮助。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在中学生的师生关系中对于学生加以理解、尊重和信任是沟通的重要前提,因此应当构建互相信任且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桥梁。教师应当转变以往传统的观念,摈弃高高在上的思想位置,以平等的身份塑造和谐密切的关系,在构建和谐关系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把握学生的特殊性,运用恰当的技巧,例如可以学生一同参加有意义的活动,例如植树节共同植树,身体力行的与学生和谐相处,有效的改善师生关系的同时拉近彼此的距离,从而为沟通工作打好基础。此外教师应当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提高师生沟通的有效性,在教育的过程中要认真考虑学生的感受,将共同教育转变为面对每一个学生个性化的教学,与学生积极配合增强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生活体验[3]。

2.2增强教学过程中的沟通,采取多种沟通办法

在中学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对教学中的所有教学活动积极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要求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这便需要教师利用教学中的各个管理工作实现与学生统一的认知,增强沟通的效果。教师在为学生传授各个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应当对应的依据学生的年龄、接受能力实施沟通,保证每一个学生能够接受、能够理解从而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管理,在此基础之上方能满足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求进而有利于彼此和谐的展开沟通。同时要不断的指引学生进行自我沟通,对自身的认知结构加以调整和完善,形成新的符合时代和社会需求的认知体系,转换别人的经验,优化自身的技巧,逐步的与教师展开教育管理中的有效沟通。例如教师在为学生批改作业和解答问题时,不应当片面的给予讲解,应当深入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思路,若其学习方法不够科学给予耐心的校正从而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事半功倍,也从内心增进了对教师的信赖度。

2.3针对学生的不同情感变化,给予关心和理解

在现代中学教育管理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全方面、多方位的管理,给予学生关心让学生愿意对教师诉说,寻求帮助。中学生的情感比较丰富,每个人的思想和情绪会有着不同的变化,在实现对学生的情感管理中应当积极沟通达到相互理解,避免由于不经意的行为伤害到学生的情感[4]。在教育中从细节出发,从细微的事件观察、认知每一个学生的行为特征,从而帮助学生走出困境。例如当学生情绪沮丧、哭泣表现出沮丧时,教师应当在沟通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可举例自身曾有过类似的经验,现身说法的鼓励学生化悲痛为力量。

结语:在中学教育管理中,教师必须本着尊重和平等的沟通理念,增强教育过程的沟通管理工作,对学生实施耐心、细心的情感管理,从而走进学生的内心,正确的引导学生使之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国栋. 中学教育管理中师生沟通问题的研究[J]. 神州,2012,05:114.

[2]邹妍锋. 中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师生沟通”问题的研究[J]. 中国教师,2013,12:74-75.

[3]洪喜来,郑国华. 中学教育教学中“师生沟通”问题探究[J]. 中国校外教育,2015,26:94.

浅谈中学生的教育管理 篇12

一、做好过渡期的养成教育

在中学的教育管理工作中, 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过渡时期, 要做好这个时期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从小学到初中或者是从初中进入高中, 学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 身边都是不认识的同学, 最为关键的是这个转换与过渡背后还有学习要求的变化。因此。教师在进行教育管理工作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平稳地度过这个时期, 并且要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 要让学生适应新环境下的各种要求, 并且养成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这对于学生能否充分融入新的教学氛围中非常重要, 也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一个重心。

教师在过渡时期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时, 可以有一些教育引导工作的侧重点。其一是要不失时机地利用、保护和引导学生对新学科的好奇和兴趣, 并使之保持下去。对学习吃力的学生更要关心帮助, 要及时与家长沟通, 共同帮助他们弥补差距, 防止学生一开始就由于转化不好而掉队。其二是制定切实可行的班级学习、生活制度, 尽快形成一种良好的班风, 给予学生正确的导向, 防止自由涣散现象发生。立规后, 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活动让大家接受和理解, 管理方式应比小学那种“保姆式”管理稍宽松些, 以引导学生顺利完成过渡期, 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其三是教师要争做学生的朋友, 要平等地和学生相处, 建立和学生间的友谊。这是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的一种方式, 而这种积极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又会为后续教师教育工作的展开提供坚实基础, 会让学生更加信赖教师, 更乐于和教师分享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如果能够落实好这三个要点, 过渡期对于学生的养成教育也能够逐渐落实, 也就能够为给学生营造积极健康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二、缩小学生间的两极分化现象

在教育管理工作实践的过程中, 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 要注意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并且要有意识地缩小学生间的两极分化。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 不同的学生在智力水平、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心理素质以及个性等都会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 尤其是随着教学工作的逐渐深入, 学生在不同课程学习中表现出的理解与接受程度也会明显不同。学生会明显出现自己更喜爱也更擅长的学科, 学生间也会存在综合能力较强和综合能力一般的学生。此时, 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缩小学生间的两极分化, 要善于结合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潜能, 让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地被平等对待。

由于智能的差异、学习方法的差异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 学生的心理品质、学习成绩等方面已出现差距, 有的成了各方面都很出色的学生;有的则感到学习吃力, 力不从心;有的还可能成为“双差生”。这时教师的重点工作应是尽量缩小两极分化。在管理过程中, 要围绕这一中心, 突出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管理工作要有很强的针对性, 管理措施要兼顾每一位学生。同时, 教师要帮助那些“双差生”进行有意识的反思, 要引导他们找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 并且给他们指明改正的方向。这对于缩小学生间的两极分化有一定作用, 也会有助于营造更加积极健康的班级氛围。

三、做好最后的学习冲刺

当中学学习进入尾声后, 学生的重心慢慢移到了中考或者高考这个环节上, 这也是中学教育管理工作中最为核心的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 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最后的学习冲刺, 要让学生懂得合理地分配与利用时间, 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做到劳逸结合, 能以最好的状态迎接终极考试。这个时期学生不仅面对着繁重的学业负担, 还有着沉重的升学压力。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这种近况, 要随时观察学生的表现, 帮助学生舒缓内心的压力, 让学生能够轻装上阵。好的状态往往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在考场上面临的巨大压力, 也会让学生有更好的发挥, 能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

上一篇:国营企业危机公关研究论文下一篇:自动门应用于智能家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