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州旅游资源

2024-10-05

海北州旅游资源(共7篇)

海北州旅游资源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青藏铁路全线贯通, 加快了青海旅游业的发展, 全省旅游人数、收入创历史新高。2007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达1001.6万人次, 比上年增长23%。2007年海北州全年旅游人次为140万, 比去年同期增长33%旅游综合收入为1.57亿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30%。青海旅游龙头区域环青海湖地区长久以来环湖地区的旅游发展是南北线分向发展的, 加之行政区域的不统一, 资源景观的相似性, 使其品牌得不到提升, 旅游形象单一。因此, 应该加强资源整合, 挖掘亮点, 丰富旅游产品, 形成青海独具特色的龙头品牌旅游区域。发挥其独有的区位优势, 实现该区域自我品牌的发展塑造更多的旅游精品来吸引游客。

二、研究区域概况及旅游资源分析

1. 研究区域概况及资源分析

海北州位于青海省东北部, 东南与西宁市的大通县、海东地区的互助、湟中、湟源县接壤;西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大治州的天峻县毗连;南与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县隔湖相望;东北与甘肃省的天祝、山丹、民乐、永昌、张掖、肃南等市、县毗邻。辖刚察、海晏、门源、祁连四县。

2. 旅游资源调查与分析

(1) 旅游资源调查统计。海北地区景观类型多样, 主要有: (1) 地文景观:探险山地 (阿米东索、岗什卡雪峰、年钦夏格日山等) , 雅丹山地 (卓尔山等) , 岛屿 (鸟岛、海心山、沙岛等) , 黑河大峡谷, 山岳景区祁连山风景区。 (2) 水文景观包括湖泊 (青海湖、乱海子等) , 非峡谷风景河流 (黑河、沙柳河、布哈河等) , 泉 (五世达赖泉、热水温泉等) , 现代冰川八一冰川。 (3) 气候生物景类:野生动物栖息地 (鸟岛候鸟栖息地、祁连鹿场、普氏原羚栖息地、仙女湾湿地等) , 植物群落 (仙米国家森林公园、金银滩草原、祁连山草原、门源油菜花海等) 。 (4) 历史遗产景类:古城与古城遗址 (西汉西海郡治龙夷城即海晏三角城遗址、宋代古三角城、卡约文化夏塘台遗址、唐代金巴台古城、宋代门源古城、尕海古城、永安古城、北向阳古城、卡约文化遗存德州古墓地等) , 宗教、礼制建筑 (沙陀寺、刚察大寺、南关清真大寺、阿柔寺、仙米寺、珠固寺等) , 石窟、摩崖石刻 (岗龙沟石窟寺, 舍卜齐沟岩画, 哈龙沟岩画等) 。 (5) 现代人文吸引物景型:科学教育设施 (原子城等) , 节庆活动 (王洛宾音乐艺术节、金银滩草原文化旅游节、青海湖沙岛国际沙雕节, 门源油菜花节、青海湖观鱼放流放生节、祁连山草原文化旅游节, 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赛等) , 现代人工建筑 (大坂山隧道、“水电走廊”坝区等) 。 (6) 抽象人文吸引物景型:民间传说 (西王母神话传说、青海湖湖怪传说、金银滩草原王洛宾采风故事、祭海活动等) , 少数民族文化 (门源回族风情、门源华热藏族文化等) 。

(2) 旅游资源特色分析。旅游资源的开发最重要的是围绕旅游资源的特色开发出具有比较优势的旅游产品, 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3]。海北州地区拥有祁连山脉典型的自然景观, 青海湖自然景观和高原风光特色以及祁连山草原风情。青海湖北岸生态景观, 人与自然、鸟与自然和谐的特色, 纯真自然的原汁原味, 青海湖及鸟岛、鸟兽乐土、高原野生动物乐园等。厚重的人文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总之, 这些都是海北旅游资源的特色所在。

三、整合的思路及创新

1. 旅游产品多向度开发, 建立精品化、结构化的旅游产品体系

(1) 挖掘冬季旅游, 积极整合开发以祁连山自然资源为基础的探险摄影旅游。海北州祁连山地区拥有世界顶级的探险旅游资源, 现开发夏季7、8月份的少数自驾车, 在整合开发中应发展”祁连山风光摄影探险之旅系列产品”.以祁连山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为依托, 挖掘冬季旅游产品, 全力打造“祁连山”大旅游品牌, 延伸祁连山旅游季节。以“门源仙米景区摄影家创作基地”和“祁连山景区民族音乐采风基地”为立足点, 打造高原冬季旅游品牌, 推动四季均衡旅游, 实现高原旅游名州目标。

(2) 整合海北州地区农牧家乐旅游发展及农业观光旅游。海北州地区的农家乐、牧家乐旅游产品系列, 是区域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形式。在海宴旅游发展规划中已初步拟定在金银滩及西海郡古城地区建设集民俗欣赏、草原竞技、观光浏览为一体的草原牧家乐旅游基地, 形成区域品牌。农业观光旅游发展的基本思路为以门源基地打造“无污染蜂产品基地产业链”。这是在门源油菜花海旅游产品之上的衍生产品。

2. 进行功能分区, 规划整合型的旅游线路

(1) 旅游资源功能分区。本文所指的旅游功能分区是以行政区域为基础, 以资源特色为依据, 以目标市场为导向所划分的资源整合后功能互补的旅游区域。

依据《海北州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将海北州地区旅游整合为一个世界屋脊极品山水旅游大区, 两个主体旅游区即青海湖北岸自然风光旅游区和祁连山草原风情旅游区, 四个区内主要旅游节点地区 (祁连、门源、刚察、海宴) , 八大核心旅游景区 (金银滩, 沙岛, 鸟岛, 仙女湾湿地, 仙米国家森林公园, 门源百里油菜花海, 黑河大峡谷, 祁连山草原) 。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区域旅游一体化共生体系, 最终形成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 以旅游中心城市为依托, 以交通、通信、能源等综合运输管道干线为骨架, 以产业为发展纽带, 辐射带动沿线各景点的发展, 形成旅游景点、旅游城市、旅游线路有机整合的区域地域系统如图1所示:

(2) 线路整合。海北州地区的线路显现出单一的以西宁为中心的放射型格局线路, 已形成的线路为有, 第一, 祁连自然风光游:西宁-大通-门源-祁连。第二, 环青海湖风情游:西宁-日月山-倒淌河-青海金银滩-原子城。

①区域内小型中心辐射线路

祁连县:祁连山草原-阿柔大寺-牛心山-卓尔山景区-黑河大峡谷-祁连鹿场-油葫芦

门源县:百里油菜花海 (观花台) -岗什卡雪峰-南关清真寺-浩门古城-仙米国家森林公园

永安古城-岗什卡雪峰-皇城草原-花海鸳鸯 (乱海子) -百里油菜花海 (观花台) -回族民族风情园-仙米国家森林公园

刚察县:青海湖-鸟岛 (海心山) -沙驼寺-舍布齐岩画-哈龙岩画-五世达赖圣泉-沙柳河景区-仙女湾景区-刚察大寺-年钦夏格日山

海晏县:金银滩-原子城-西海郡古城-德州墓地-尕海古城-沙岛

②区域内外大环线网络线路: (图2)

3. 整合各县旅游形象, 提升区域旅游整体品牌

从认知规律看, 高级别、大尺度空间容易被认知和记忆, 而小尺度、低级别的空间却不易为人认知和记忆。根据安德森理论, 在无法限定和改变认识主体的前提下, 形象成为客体本身各个属性的总和, 而整体形象要比单个形象更丰满, 更方便人们的认知和了解。旅游形象是旅游者对某一旅游地的总体认识和评价, 它不仅仅是一种资源, 更是同其他区域进行旅游竞争时的强有力工具。区域旅游合作要求塑造整体旅游形象, 树立品牌营销观念, 同时应将区域整体形象作为旅游吸引因素来推动市场。

祁连县, 旅游形象可设计为“中国乌拉尔”“天然聚宝盆”“中国最美的六大草原之一”“天境祁连”。门源县, 旅游形象可设计为“百里油菜花海”“金盆地”。刚察县, 旅游形象可设计为“鸟兽的乐土”“青海湖湿地”。海宴县, 旅游形象可设计为“高原上的沙雕艺术”, “青海湖边的温泉圣地”。

摘要:青海海北地区旅游快速发展, 但由于湖区周围资源景观的相似性, 旅游形象单一, 产品以传统的观光型为主, 整体品牌得不到提升。本文将青海湖湖北岸经典风景结合与其同在一个行政区划的祁连山风景带, 对青海海北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发展, 进行功能分区, 并设计整合线路, 提出整合的策略, 达到促进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青海,海北州旅游资源,整合开发

参考文献

[1]青海省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 B/OL].http://www.g hei.g ov.cn

[2]中国旅游资源分类系统与类型评价[J].地理学报, 2000, 55 (3) :294-301

[3]陕北旅游资源的整合分析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8, 22 (2) :191-196

[4]海北概况[E B/OL].http://www.qhnews.com/hbly j/index.html

[5]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1999.90-93

[6]周晓红:现代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20-21

[7]吴必虎宋治清:一种旅游形象分析的技术程序[J].经济地理, 2001, 21 (4) :496

海北州旅游资源 篇2

1 海北州草场流转现状

海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北部、青海湖北岸。境内草原资源丰富, 拥有天然草场264.08万hm2, 其中可利用草场232.8万hm2。截至2009年底, 海北州累计建成围栏草场82.58万h m2, 畜均达0.253 hm2;建成120 m2以上的高标准畜用暖棚11 121幢122.68万m2, 65%的牧户实现了冷季养羊暖棚化, 63%的牧户实现了定居、围栏、棚围、种草、饮水设施“五配套”。

截至目前, 海北州共完成草场承包面积192.04万hm2, 承包户数11 344户。参与流转的草场面积11.45万hm2, 涉及牧户1 571户。

2 草原使用权流转的基本形式

2.1 租赁

部分牧民为了发展畜牧养殖业, 采取租赁一些草原面积大、牲畜少、劳力 (人口) 少的牧户的草原进行畜牧业生产。以这种形式流转的草场面积达到6.88万hm2, 占总流转面积的60.09%, 是目前较为普遍的一种流转方式。

2.2 入股

就是承包方以草原使用权折价入股, 与他人联合经营, 以入股草原使用权作为分红依据, 原草原承包合同继续有效。以这种形式流转的草场面积达到0.83万hm2, 占总流转面积的7.25%。

2.3 草场代牧

当有些养畜大户牲畜存栏数超过自家承包草场的载畜量时, 便将多余的牲畜出租给草场富裕的少畜或无畜户代牧。以这种形式流转的草场面积达到0.22万hm2, 占总流转面积的1.92%。

2.4 互换

这种流转方式是由于部分牧民承包的草原过于分散, 为了集中利用草原资源和便于畜牧业生产, 牧户之间在相互自愿、互利协商的基础上进行的对等互换和差价互换草原的一种方式, 原草原承包合同继续有效。以这种形式流转的草场面积达到0.18万hm2, 占总流转面积的1.57%。

2.5 转让

就是承包方将其承包经营的部分或者全部承包草原及其相应的权利和义务让给第三方, 原承包方和发包方签定的草原承包合同确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即行终止, 由第三方与发包方重新确定承包关系, 签订草原承包合同, 并向草原使用证发证机关办理权属变更手续、更换证书。以这种形式流转的草场面积达到0.07万hm2, 占总流转面积的0.61%。

3 草场流转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 使用权流转程序尚不规范, 流转手续不完备。不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流转, 牧民私下流转现象比较突出, 流转合同内容不规范, 没有签订有效的流转合同, 有时只达成口头协议, 而且流转双方不到草原监理部门和村 (牧) 委会备案, 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因草原使用权流转而引发的草原纠纷案件有所增加, 且不易进行调解。

(2) 流转草原保护责任不明确, 破坏严重。草原使用权流转后, 流转双方只看重眼前利益, 不考虑长远利益, 利用草原的短期行为严重。流转双方只注重流转年限和费用, 草原保护和建设的责任不明确。因此利用他人草原进行超载放牧现象普遍存在。目前, 海北州天然草场理论载畜量334.51万羊单位, 实际载畜量472.75万羊单位, 超载138.24万羊单位, 超率达41.33%。由于对流转草原的保护和管理滞后, 导致部分流转草原沙化、退化, 甚至部分牧民借流传之名, 随意改变草原用途, 流转草原破坏严重。

(3) 农牧民草场流转盲目性很大, 缺乏规划指导, 导致纠纷严重。有的在流转签约之前缺乏长远打算, 盲目将草原长时间流转给他人, 待自身经济条件好转时, 不能及时收回草原使用权;有的因合同内容简单, 没有细化相关内容, 待主、客观因素发生变化时, 不能有效地保护自身权益;有的因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不够, 盲目将草原进行抵押担保, 导致草原不能正常使用。

(4) 草原监理机构管理体系薄弱, 执法地位低、人员不足、经费短缺, 难以应对在草场经营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 致使草原管理滞后。

4 建议与对策

4.1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思想认识

草场承包落实了草场使用权和经营权, 同时也应承担保护、建设草场的责任和义务。草场流转后, 这些权利和义务相应地根据双方签订的合同, 转移到了获得草场经营权和使用权的第三者身上, 因此, 要大力开展《合同法》、《草原法》、《青海省草原承包办法》、《青海省草原使用权流转办法》、《海北州草场流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政策的宣传, 使群众充分认识到草原属于国家所有, 草原承包给牧户经营, 并没有改变草原的所有权;使群众明确, 得到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 自觉地开展草原建设、保护和合理利用, 从而使草场的管理、建设、利用以及流转走向制度化、法制化。

4.2 加强领导、规范程序

草原使用权流转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 为了使此项工作顺利开展, 一要加强领导, 统一规划, 协调实施。二要建立健全草原使用权流转制度, 制定具体的实施措施, 坚持稳定草原承包经营与实现合理流转的有效统一, 按照《青海省草原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草原使用权流转程序、手续、合同, 并由草原监理部门和村 (牧) 委会登记、备案, 积极组织指导当事人进行草原使用权流转, 调解当事人之间发生的纠纷, 纠正违犯法律法规的流转行为, 正确引导牧民群众合法、有序、规范地进行草原使用权流转。

4.3 坚持自愿、有偿、合法的原则

草原使用权流转必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和《青海省草原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的规定依法进行合理流转, 必须遵循自愿、有偿、合法的原则, 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原, 不得随意改变草原用途。草原流转的主体是牧民,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牧民流转承包草原, 也不得阻碍牧民依法流转承包草原。草原使用权流转应当是有偿的, 草原流转的转包费、租金及支付方式等应由流转双方协商确定, 流转收益归牧民所有,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截留。

4.4 加强监督管理, 完善机制

加强对草原使用权流转的监督管理。草原使用权流转第三方必须具备从事畜牧业生产能力, 履行草原保护和建设义务, 不得掠夺性经营。各地要成立草原使用权流转评估小组, 定期和不定期地对流转草原使用情况进行评估。要定期对流转草原的产草量和载畜量进行测定, 严防流转草原超载过牧造成退化、沙化。要积极培育草原使用权流转典型, 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未经批准擅自流转草原的、随意改变草原用途的、不履行草原保护和建设义务的和对流转草原造成破坏的, 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责令其恢复草原植被, 终止流转合同。

4.5 认真执行政策, 规范审批程序

草场流转应本着不改变草场用途的原则, 按照《青海省草场使用权流转办法》、《海北州草场流转管理办法》, 严格执行草场使用权流转工作审批程序, 规范流转行为, 严禁超载放牧, 加强定期或不定期管理工作, 杜绝因管理不善、掠夺性经营而对流转草场造成严重退化和破坏, 以保证草场流转有序进行。同时, 牧民群众在进行草场流转时, 主管部门要提供必要的服务, 帮助牧民按照《合同法》要求签订正式的文本合同, 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流转草场的期限、面积、质量等级、草场的用途、合理载畜量以及草场建设、保护的要求和违约责任等。

4.6 尊重群众意愿, 健全流转机制

要充分尊重牧民的主体地位, 确保牧民的草原流转收益不受侵害。要规范乡村组织在流转中的行为, 把工作重点放在宣传相关法律政策、加强流转规范管理和服务、着力改善畜牧业生产和流转环境条件等方面, 坚决防止和纠正不顾条件盲目下达流转指标和任务, 违背牧民意愿强行推动流转的错误做法, 确保流转规范有序进行。同时各级政府应进一步转变职能, 为草场流转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服务等, 建立健全草场流转机制, 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政策措施, 进一步探索草场流转与其他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的途径, 达到既能保证牧业增效、牧民增收, 又能促进草场科学、合理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的目的。

4.7 强化草原监理工作, 完善管理机制

海北州旅游资源 篇3

一、金融IC卡应用试点主要工作

(一) 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工作机制

一是2016年初, 人行海北中支及时组织海北辖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召开“海北辖区金融IC卡联席会议”, 回顾并总结了全辖金融IC卡推广应用工作, 分析了当前海北州金融IC卡推广应用工作的形势;根据全省金融IC卡推广应用工作要求, 从金融IC卡的发行、受理环境建设、宣传培训等方面, 全面安排部署了金融IC卡推广应用工作。二是举办金融IC卡业务培训班, 有效提升了全辖各金融机构机与合作企业对金融IC卡的认识。三是建立金融IC卡工作领导小组, 明确了各商业银行的责任、任务及具体联系人, 为金融IC卡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 稳固行业试点, 逐步扩大推广应用范围

一是门源县农村信用联社在专线公交车上增加6台车载POS机, 与邮储银行门源县支行在公交车上安装的20台车载POS机形成竞争机制。二是海晏县在两次优惠活动的推动下, 刷金融IC卡乘车数量迅速上升。第一次开展的为期1个月的6.2折优惠活动, 共计刷卡数为4 395笔, 共计补贴优惠资金5 000余元。第二次开展的为期4个月的3折优惠活动, 按计划共补贴5.7万笔, 月刷卡量均达到9 000余笔, 刷卡金额均为8 000余元, 共补贴优惠资金11万余元。两次优惠活动累计补贴资金共计12万余元。活动效果十分显著, 促使海晏公交公司与联社继续增加了4辆车、4台车载POS机。三是门源、海晏县应用金融IC卡电子支付乘车的有效运行, 促使刚察县、祁连县金融IC卡在公交车上的应用。

(三) 打造特色商圈建设, 扩大示范范围

一是根据西海镇零售行业试点受理金融IC卡应用范围, 将街道、市场进行划分, 组织5家金融机构进行业务拓展、机具布放。树立应用示范典型, 为海北州开展金融IC卡商圈建设起到宣传带头作用。二是建立小额非接商圈, 初步在西海镇和浩门镇两个较为成熟的商业街区重点培育了几家商户, 树立了地方应用示范典型。三是借鉴已成功开展的超市与食堂两种非接小额支付商圈建设模式, 积极探索为社会大众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模式。尝试在具有地方特色的海北旅游景点、小吃店等布放POS机具, 开展非接小额支付特色商圈建设示范点。

(四) 检查、督导, 着实优化用卡环境

一是根据综合执法检查要求, 将金融IC卡推广应用工作列入2015年度综合执法检查内容当中, 检查组成员完成了对海北州海晏县、祁连县3家商业银行的金融IC卡推广应用工作情况的检查任务。二是根据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制定的《青海省2015年银行卡联网通用专项检查方案》, 人行海北中支对海北州全辖范围内的POS与ATM终端开展了金融IC卡受理能力现场抽查检查工作, 按时上报检查工作情况报告。三是以检查促整改的原则, 对检查发现的问题, 向被检查单位进行现场反馈或通知整改。通过检查, 较好地掌握了海北州辖内各金融机构布放的ATM终端和POS机改造、布放落实情况, 为优化金融IC卡使用环境, 加快海北州金融IC卡推广步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 深入调查, 全面了解, 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中支领导赴海北州4县进行实地调研, 一是深入了解了金融IC卡推广应用相关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ATM机、POS终端布放数量、位置及可受理金融IC卡情况, 以及现阶段发行金融IC卡数量及发放对象情况。二是进一步掌握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使用POS机商户收银员的操作上岗培训、金融IC卡非接触商圈建设、金融IC卡推广宣传工作情况。三是对4县金融IC卡在公交车上的使用情况进行实地了解, 就商业银行与企业间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了解, 为深化金融IC卡在全州的推广应用打牢基础。

(六) 及时培训, 广泛宣传, 提高公众认知度

一是与中国银联青海分公司积极协调, 成功举办辖区金融机构和合作单位共同参加的金融IC卡联席会议。会上邀请银联青海分公司专家对辖区金融机构及金融IC卡合作单位进行授课培训。二是为促进海北州银行卡产业和支付服务业务环境改善与发展, 以观摩交流为目标, 以现场体验为推动, 组织辖区金融机构相关人员开展了金融IC卡应用成果观摩活动。三是积极与中国银联青海分公司联系, 与海晏县永顺运输有限公司、门源县鑫通公交公司、刚察县海滨公交公司达成协议, 开展两次公交刷卡优惠活动。四是向广大群众宣传普及相关金融IC卡知识。五是组织开展为期2个月的以“魅力海北刷卡有礼”为主题的系统营销活动。科技科与支付结算科积极协作沟通, 结合辖区实际, 认真修改完善活动方案, 达到了统筹节约、多方共赢的要求, 积极争取省银联公司支持。此次银行卡联合营销活动, 促进了金融IC卡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 并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七) 从我做起, 体验、引导IC卡刷卡消费

一是人行海北中支在食堂布放带有非接功能的POS机, 让全行干部职工带头使用金融IC卡, 在自身实践过程中探索与行业合作的突破点。二是此项工作的开展让食堂优化管理、节约资源、简化流程、明细账务, 以人行海北中支食堂为试点向其他单位宣传推广, 真正达到金融IC卡一卡多用的效果。三是海晏县农信社借鉴邮储银行海北支行在人行海北中支食堂布放POS机, 使用金融IC卡刷卡就餐经验, 在海北职校食堂布放POS机, 全校师生使用金融IC在校园食堂就餐。

二、金融IC卡试点工作成效

(一) 青通卡、民生卡、社保卡全面发行, 金融IC卡行业应用得到拓展

一是自2015年4月起, 海北发行银行卡均要求100%金融IC卡。二是建行、农行、邮储银行向海北州各企事业单位、个体经营户等积极宣传ETC项目, 发行贷记卡、借记卡。三是门源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开展了民生一卡通发放工作, 发放对象主要为农牧民群众, 发放数量近2万多张。四是保障卡在全州首批发放25万多张, 每张社会保障卡均为金融IC卡, 具有社会保障卡和银行卡的双重功能。各类金融IC卡的有效发行, 促使了金融IC卡发行总量的增长。

(二) 竞争机制、打折优惠, 促使行业合作进一步扩大

一是门源县农村信用联社在专线公交车上增加6台车载POS机, 在邮储银行门源县支行与门源县鑫通公交公司合作的基础上, 继续扩大门源县在公交车上刷金融IC乘车的规模, 对金融IC卡在门源县公交车上的刷卡应用工作有了进一步提升。二是积极与中国银联青海分公司联系, 与海晏县永顺运输有限公司、门源县鑫通公交公司、刚察县海滨公交公司达成协议, 开展两次公交刷卡优惠活动。活动效果十分显著, 创新宣传方式不但使金融IC卡推广应用工作起到了有效的宣传作用, 并让优惠活动真正惠之于民。三是有效的优惠活动使海晏公交公司与联社继续增加了4辆车、4台车载POS机。门源县、海晏县公交试点规模不断扩大, 促使祁连县、刚察县相继跟进。

(三) 大力提升金融IC卡受理能力, 优化金融IC卡受理环境

一是非接受理能力建设方面。海北州布放的POS及ATM受理终端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IC卡和移动金融应用工作的通知》 (银发办[2015]222号) 和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提出的工作要求, 基本完成改造工作, 非接POS终端比例达到85%以上。布放的ATM终端均能实现电子现金圈存、关闭降级交易、全面受理金融IC卡。二是非接受理流程优化方面。要求各收单机构新增POS终端按照《POS终端非接改造及流程优化指引》要求进行流程优化。对存量POS终端进行流程优化改造, 按照要求开展工作。三是各商业银行、收单机构及时组织对商户和收银员进行专项培训, 督促其熟练掌握非接金融IC卡及电子现金受理技能, 要求优先使用非接方式受理金融IC卡, 提高受理效率。

三、金融IC卡推广应用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 部分银行推广积极性不高

金融IC卡成本除了卡片成本、ATM和POS等受理环境改造成本、银行内部系统开发升级成本外, 还包括宣传、营销等其他各种费用。在金融IC卡推广应用初期阶段, 大部分银行免费为客户办理金融IC卡, 因发卡成本的制约,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银行发卡的积极性。

(二) 开拓行业市场动力不足

由于各金融机构未能充分认识不同行业合作与不同区域的推广具有差异性, 以及金融IC卡行业应用对银行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未能积极抢占先机开拓行业市场, 存在观望或动力不足的现象。

(三) 政府未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金融机构在推广应用金融IC卡时, 由于政府没有充分发挥统筹、协调和引导作用, 造成沟通协调不顺畅。

(四) 金融机构与行业协作较困难

金融机构在推广应用金融IC卡时, 往往靠人民银行牵头, 通过各行业、各部门协调沟通后再进行推广应用, 然后将成功经验在全辖范围以及其他行业进行复制。在与企业、商户或政府职能部门进行沟通协作时, 应用者往往都有利益诉求, 给推广应用工作增加了障碍, 行业应用显得尤为困难。

四、金融IC卡推广应用的几点建议

(一) 提高认识, 积极开展金融IC卡推广应用工作

金融机构要充分认识到金融IC卡的发行使用, 不仅是一项业务, 更是关系到银行卡市场重新分配的重大事项, 关系到金融机构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 拥有金融IC卡用户意味着将拥有存款和市场, 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展金融IC卡业务。

(二) 坚持政府主导, 拓展多元的发展模式

坚持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统一标准、鼓励创新”为原则, 对金融IC卡、行业应用等任务进行研究部署, 稳步推进。在公共服务领域拓展应用, 应正确借鉴成功城市的经验, 结合自身实际, 向当地政府提出合理方案与建议。坚持政府主导,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统筹协调职能, 突破行业壁垒, 减少部门间的协调成本。推动金融IC卡与行业应用的有机整合, 开辟银政、银企和银商合作的新局面, 为金融IC卡的推广应用创造良好条件。

(三) 加强培训、宣传力度, 提高服务质量

对银行员工开展培训, 使银行员工对金融IC卡电子圈存、卡品主要功能、闪付的使用方式、应用的便捷性、安全性等有全面了解。同时, 做好向客户介绍金融IC卡的宣传工作, 让客户了解金融IC卡的主要功能、使用方法、主要特征、银行卡识别与防范措施、各种POS机的操作流程、遇到问题的处理方法等, 让客户方便使用、乐意使用。

参考文献

[1]支远江, 李薇.金融IC卡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应用探讨[J].金融科技时代, 2015 (11) :72-73.

[2]张海澜.非接商圈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金融科技时代, 2014 (4) :80-81.

海北州旅游资源 篇4

1 海北州肉牛肉羊发展现状

1.1 海北州肉牛生产情况

海北州2006年生产各种肉类31 681 t, 其中羊肉20 544 t, 占64.85%;牛肉9 352 t, 占29.52%;其它肉1 785 t, 占5.85%。羊肉、牛肉是海北动物肉类产品的主体品种。在生产的牛肉产品中, 出栏提供肉品用的牛大都是牦牛和其它一小部分当地黄牛和改良牛。按区域贡献, 仍以草原牧区为主。但随着改良技术的发展和农牧业工作的深化、细化和行政规划的引导与带动, 农区当地黄牛的改良及相关牛羊育肥不断出现多点开花和快速发展势头, 门源、祁连、海晏三县以乡镇兽医站为技术中心的黄牛改良正逐步形成体系化、规范化局势, 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乡镇兽医站充分发挥业务技术优势, 利用青海省冻精站提供的、受当地群众欢迎的西门塔尔、海福特、黑白花、夏洛莱等肉乳兼用品种牛颗粒冻精进行人工授精授配, 生产各代杂种牛。在2006 年底海北州存栏的2.72万只黄牛中, 改良牛达到1.62万只, 占59.55%, 黄牛良种化率2002年为基数计, 每年以8.54%的平均增长率快速发展。在农区的牛羊育肥牲畜品种中除绵羊外仍以育肥增重率高、长膘快、易管理、舍饲育肥效果好的改良牛为主体, 绝少有舍饲育肥牦牛。改良牛及以此为基础的牛羊育肥正在成为海北州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亮点产业。在肉牛建设中, 海北州还在草原牧区探索实验了新疆褐牛养殖, 结果显示, 在海北草原牧区除牦牛外, 其它外来牛种极难适应高寒天然放牧的生态环境。

1.2 海北州肉羊产业及优质羔羊肉生产现状

草原牧区生产的藏系羊出栏是海北州羊肉生产的主体品种和方式, 海北州也正在以祁连藏系羔羊、金银滩羔羊等羔羊品牌推介藏羊肉, 但随着海北牛羊育肥产业的形成、发展和成熟, 育肥效果好、效益突出的肉毛兼用羊更受到广大育肥户的青睐。前几年, 根据毛价下跌、羊肉价格持续攀升的市场发展总趋势和大环境, 海北州在产业结构调整中, 加大了绵羊的改良力度, 超前迈开步子, 加大对海北州牧科所良种肉羊种羊繁育场作为种源基地的建设投入。该繁育场自2000年起开展陶赛特、波德代为主体的良种肉羊的引进、繁育、与当地藏系羊半细毛羊杂交小区试验、杂交改良和经济杂交示范推广等系列工作。先后在农牧适宜区推广良种肉羊经济杂交授配2.4万余只, 产各类杂一代羔羊1.92万只。每只杂一代羔羊产值180~240元, 比当地自群繁育的羔羊产值140~180元高40~60元, 群众对经济杂交羊极受欢迎。受经济杂交生产优质羔羊的带动和群众认识的提高, 海北州羔羊经济亦全面提升, 近年来夏秋季羔羊, 每年集中出栏30万只以上, 羔羊产值达5 400万元。海北州绵羊以活畜出栏上市。

2 海北州肉牛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作为引导的肉牛羊发展规划

目前海北州畜牧业生产的行政管理中, 由于认识、畜牧业发展水平、肉牛羊市场发育滞后等因素限制, 对肉用牛羊生产的长远发展缺乏明确认识和确切定位, 肉牛羊建设处于群众摸索和部分业务单位的实验探索阶段。

2.2 缺乏企业龙头的带动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 企业是带动一项或多项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关键, 海北境内甚至省内无一家牛羊生产加工、工贸规模企业。牛羊生产总体上处于各自为阵的低层次生产大环境, 以活畜上市为主, 出栏方式简单, 渠道单一, 产品附加值仅在牛羊育肥后略有增加, 其它增值环节少且难以惠及养殖户;缺乏企业开创的有效产品品牌, 市场竞争能力和开拓能力羸弱。

2.3 饲养管理方式原始落后, 难以实现高产肉牛羊的优质饲养

受群众认识、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环境条件、自然气候条件等因素限制, 海北州现有的高产牛羊的养殖方式仍以传统饲养办法为主, 饲草料主体成分仍是原始作物秸秆、粮食加工副产品等。青贮料、氨化秸秆、颗粒配合饲料等营养均衡供给型饲喂方式极少。肉牛羊的总体饲养效果、效益、水平相对较低。

3 海北州发展肉牛羊的条件及潜力

3.1 农区畜牧业基础资源丰富

一是海北州四县农区人口达145 824人, 占乡镇总人口的71.63%, 总劳动力108 748人, 而纯粹的季节型农业以现有劳动生产条件, 仅需总劳力的1/3, 可节约另外2/3 约7.25万人从事其它行业劳作;二是农区作物秸秆资源量大, 现有秸秆的畜牧业利用率仅有20%左右, 其它80%的作物秸秆作为废弃物被焚烧掉或任其腐烂。实验研究显示, 海北地区的粮油作物秸秆经过一定的加工、处理后, 都可转化成适宜饲喂家畜的优质饲草;三是农区有悠久的牲畜养殖历史传统和丰富的养殖经验;四是海北州农区分布在315、宁张公路等国道、省道交通网络区域内, 村社内道路硬化普及率高, 交通便捷安全。

3.2 海北农业地区与牧业地区收入差距大, 对农业区经济发展有政策性扶持倾向

海北州2006年牧民人均收入3 384.30 元, 农民人均收入1 751.10元, 牧民人均收入是农民的2倍多, 这种局势影响到海北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总体进程, 为此, 海北州在近几年及今后一定时期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其它支农资金等资金投入倾向于农村, 挖掘农村潜力、开发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3.3 农区季节性牛羊育肥产业逐步成熟, 贩运、流通渠道畅通, 促进肉牛羊发展

海北州农区是青海省季节性牛羊育肥的重点地区和流通枢纽, 牛羊育肥已初具成熟的产业特征, 有一定的规模, 育肥、贩销两旺。近期牛羊肉价格稳定上涨, 牛羊育肥利润空间扩大, 在这种市场对资源配置的驱动和利益带动下, 一些利于集中舍饲育肥、育肥效果效益好的高产、专用品种牛羊越来越受到群众追求, 发展肉牛肉羊建设具备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4 未来发展肉牛肉羊思路

4.1 以农区舍饲半舍饲为主发展肉牛羊

海北农区饲养的家畜品种与种类参差不齐, 养殖目的不确切, 养殖时期不稳定, 生产性能低下, 总体养殖效果不佳。在这种环境和局势中, 海北州推广利用肉羊经济杂交和黄牛改良取得了显著效益, 短期内对群众增收明显, 海北肉牛羊的发展以适于舍饲半舍饲的农区为主。而牧业区的牲畜纳入规划养殖内, 畜种结构以特优和自有的藏羊、牦牛、半细毛羊为主体, 牧区牲畜良种化继续以本品种选育和提纯复壮为主。

4.2 开发秸秆资源和饲草料加工, 保障饲草料的优质均衡供给

优质饲草料的四季均衡供应和营养物质的合理供给是舍饲养殖高产牛羊生产中的关键环节。海北州现有的秸秆资源利用率有限, 其继续挖掘潜力巨大, 在正确的技术引导下, 农民既可开发秸秆氨化、青贮等秸秆作为饲草的优质化加工与储存。秸秆资源加工利用后, 在目前养殖家畜的水平上可成倍增加养殖量, 快速实现养殖规模和质量的进一步发展与统一。

4.3 以畜牧兽医业务技术服务为中心, 继续采用人工授精方式完成授配

海北州开展牛羊杂交改良的成功历史过程中, 为充分发挥优良种畜的繁殖效能, 配种多采用人工授精, 无论是冻精、鲜精授配, 在海北各县农区的乡镇畜牧兽医站完全拥有技术条件和环境条件, 人工授精已作为常规的配种方式在开展的技术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肉牛羊的最经济、最广泛和快速发展仍以人工授精为技术核心。

4.4 培育牛羊肉加工、精深加工企业, 建立企业龙头

企业是现代畜牧业生产发展、壮大的核心, 缺乏有效企业的带动、拉动和推动是难以形成生产的规模化、基地化。在发展肉牛羊进程中, 引进、培育企业龙头, 扶持贩销能人, 以企业龙头建立生产基地, 拓宽养殖肉牛羊销路和就地加工增加值, 增强肉牛羊养殖的市场风险抵御能力。

摘要:青海省海北州的肉用牛羊的生产建设刚刚起步, 本文就其现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策略作出综述。

海北州旅游资源 篇5

根据文件要求, 组织人员对涉及转户后农牧民林地林木权益处置机制建立、落实、执行情况进行调查, 海北州未发生因转户造成农牧民林地林木权益的纠纷, 未接到群众信访、上访事件。

根据海北州户籍制度改革林业配套政策实施细则, 海北州从政策上给予农牧民支持。但是由于海北地处高寒, 造林成本高, 造林成活难, 成林更难, 经济效益甚微。导致农牧民造林积极性不高, 没有申报造林的农牧户。海北州主要存在的是农牧民转户问题。因此在实施细则中有详细的规定, 对保障农牧民群众权益给予了政策支持。

1 本地区及各县户改革林业配套政策执行落实情况

1.1 继续履行林地管护和经营的责任义务。

农牧户整户迁入西宁市区的, 允许5年过渡期内继续保留林权, 农牧户整户迁入其他城 (镇) 的, 允许在承包期内继续保留林权。在过渡期和承包期内继续保留林权的, 必须履行承包林地 (林木) 的管护及经营责任和义务, 接受林地所在地林业部门的管理和监督;对纳入国家级公益林补偿范围的承包林地履行了规定的责任义务, 经林业部门检查合格的, 按原渠道领取管护费。对转户后不按合同履行责任义务的, 停发不履行管护责任义务当年及以后的管护费, 不再续签管护合同。对因不履行合同规定的责任义务导致林地、林木损失的, 依法追究当事人的相关责任。

1.2 实行委托管护和经营。

对转户后没有条件或者没有能力继续履行承包林地管护和经营责任, 短期内又未能实现流转的, 应当将全部有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等委托村 (牧) 委会管护。纳入国家级公益林补偿范围的林地应当将管护费全额转移给村 (牧) 委会, 未纳入国家级公益林补偿范围的林地应当由委托人比照国家级公益林管护费标准定期向村委 (牧) 会支付管护费, 由村委 (牧) 会承担全部管护责任和义务。在委托管护期间承包林地产生的其他权益仍然归承包户享有。同时, 应当把承包的宜林荒山荒地委托给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对于村民的委托, 村 (牧) 委会不得拒绝, 并应当签署委托协议严格执行。有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的委托管护期限不超过5年。

1.3 积极引导林地依法流转。

转户后可依法对林地、林木进行流转。可以通过转让、转包、出租、互换、入股等形式流转给本村的农户或其他林业经营组织。房前屋后的林木, 可以随宅基地、农房流转或在县林业部门监督下采伐。

1.4鼓励转户农 (牧) 户自愿退出承包林地。

对整户迁入西宁市区落户, 自愿退出承包林地的, 由县级政府一次性给予5年过渡期内, 剩余年限的管护费补助资金, 补助标准按退出前一年实际给付的标准执行。

对迁入其他城 (镇) 的, 在承包期内自愿退出承包林地的, 自本地户改革5年内退出的, 比照前款过渡期政策给予补助;五年后退出的给予1年的管护费补助资金。

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 实行“均股均利”的林地, 林地收益不足实际管护支出的, 迁出农牧户可自愿放弃股权, 不予资金补助, 不承担管护责任。

对承包期满, 交回村 (牧) 委会的林地不再给予资金补助。

凡退出或者交回的承包林地上的林木, 属于公益林的人工林木由县级政府按评估市值 (指实物价值) 给予补偿。属于公益林的天然林木则不予补偿。属于商品林的林木, 由所有权人对林木进行处置, 达到工艺成熟的林木可以申请更新采伐, 但不得皆伐;为苗木的应当做销售处理,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优先收购符合质量标准的苗木用于本地营造林工程;幼龄林林木, 可通过林木所有权流转继续本周期的培育和经营。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无条件接收已转户农户退出或者交回的林地、林木, 并承担管护和经营责任。

1.5 委托收购。

对江河源头、自然保护区、重点水土保持区、重点湿地保护区、风沙重点治理区等重要生态区位和生态异常脆弱区域的林地、林木, 可由县政府委托林业管理部门从转户农牧户手中收购, 实行统一管理。

1.6 鼓励各种社会主体经营林业, 培育林权流转市场。

凡有能力的城镇居民、下岗职工、公司法人等各种社会主体可以通过林地、林木流转取得林地使用权及林木所有权, 成立或组织林业管护经营组织, 从事林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 在税费征收、林业贷款、林业投资、技术支撑、财政补贴、林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享受与国有林业单位同等待遇。

2 主要做法

防止转户后对承包林地的经营管理出现真空状态, 造成林地生态功能降低甚至破坏的情况发生, 各级林业部门须进一步加强监管工作。一是加强与户改部门和乡 (镇) 、行政村的信息交流, 及时掌握村民转户情况和林权处置情况, 做好林权流转管理登记工作。二是加强林地管护和经营履约情况和检查验收工作, 严格执行林地管护经营政策。三是加强诚信履约宣传教育, 积极引导林权流转和委托管护, 严厉打击损害林地林木的行为。

3 群众对户改林业配套政策的诉求与主张

一是林业投融资配套政策不完善, 林业从金融机构融资仍然困难。主要表现为林业发展开发的金融产品不多, 特别是与林业生长周期相适应的长期贷款项目缺乏, 融资成本较高。二是森林采伐管理制度突破难。目前我国实行森林采伐计划限额制度, 林农不能享有充分的处置权。在《森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未修改之前, 难以有较大突破。三是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尚未建立, 森林抗风险能力低。由于缺乏政策性森林保险, 林农遇到天灾人祸, 得不到补偿, 使生产恢复难。四是林业产权流转不畅。

4 下一步工作应当采取的措施

建议国家尽快出台森林资源流转办法, 建立森林资产评估制度, 为林农和林业经营者提供森林资源流转平台。林权明晰后, 林地林木成为可以转包、出租、转让、互换、入股、抵押等活的资产, 林权流转大量出现。如何规范流转行为, 做好林权流转过程中的登记管理, 目前各地都是自行探索, 急需出台全国统一的办法, 避免林权流转出现混乱。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2006年底就下发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暂行规定, 对评估机构和专家进行了规范, 但至今仍未批准评估人员, 致使各地从事林木资产评估的合法、合规性受到质疑。

完善森林资源抵押贷款配套政策, 着力解决林业融资难问题。由于林业生产周期长, 需要长期持续投入才能得到回报。因此, 只有推进林业融资体制改革, 开展以林业小额贷款为重点的林权抵押贷款, 才是林业融资的一条必由之路。

要加大对林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建立造林、抚育、保护、管理投入补贴制度, 对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林木良种给予补贴, 对森林抚育、育苗给予扶持等惠林政策, 要落实资金来源, 出台具体的操作办法。

参考文献

[1]秦忠文.立足省情解放思想全面推进海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J].热带林业, 2008 (12) .

[2]吴晓平.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几个重要环节[J].浙江林业, 2008 (11) .

[3]贾治邦.认真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J].林业经济, 2008 (11) .

海北州旅游资源 篇6

一、群众路线是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根本保障

围绕青海省委的要求和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定位, 海北州提出了“一年打基础、两年创示范、五年再提升”总体目标思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障就是依靠人民群众, 就是要做到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可以说, 党的群众路线, 是实现海北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唯一途径和根本的工作方法。

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时, 就提出了各民族团结、平等、合作的主张。这也成为建国后, 我党开展民族工作的工作方法和原则。因此, 开展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就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海北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和多种宗教文化集中交流的地区, 历史条件与人文背景的特殊性, 使得海北民族之间、民族内部发展处于不均衡的状态, 这既决定了民族工作在海北全局工作中的特殊重要地位, 同时也成为达赖集团在我国进行民族分裂和渗透的重点地区之一。我们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地区稳定的基础和关键的力量就是群众。所以,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必须结合群众路线进行, 以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学习宣传为契机, 在群众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让人民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 坚定跟共产党走的立场, 筑牢民族团结的思想防线。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丰富联系群众服务基层的载体, 通过开展机关干部联系群众服务基层工作, 推动各级党员干部转作风、接地气, 通下情、解难题, 落实州县乡三级领导联县、联乡、联村和联系学校、寺院、宗教界人士等制度, 真正做到党员干部与群众的结对认亲交朋友, 增进党员干部与群众的感情, 使我们的党员干部时刻做到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 时刻关心了解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正确把握群众的需求, 下大气力解决关系群众利益的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以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和重大任务为抓手, 注重在改善民生、提高群众生产生活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 让广大群众时刻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 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 从物质条件上不断夯实民族团结的群众基础, 这样分裂、独立分子和反华势力就在国内没有了可以依附的群众基础。

二、立足海北民族团结创建实际, 扎实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开展民族团结示范州工作说到底是为了实现更好的为各族群众服务, 促进海北跨越发展是创建民族团结示范州的根本任务, 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民族团结示范州的根本目标。要把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自选动作, 互为载体, 共同推进。尤其是要结合群众路线教育活动, 把认真查找和集中解决一批影响科学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突出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 针对群众关注度较高的村级财务管理问题, 部分地区存在的廉租房、城乡低保政策落实中存在的不公正、不到位的问题, 深入全州农牧区、社区、寺院蹲点调研, 下气力开展惩治。要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 逐村挨户摸排有激进思想、极端意识、有可能制造极端事件的人群, 锁定对象, 纳入视线, 实行“一对一”、“多对一”的帮扶教育措施, 及时消除稳定隐患, 实现推动维稳由较多依靠应急处置向更好依靠长效机制的转变。要充分依靠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结合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学习宣传, 在广大干部群众当中深入进行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 让广大干部群众及时了解和掌握党和国家最新动态。同时, 通过举办“农牧民交通安全知识培训班等活动, 切实提高干部群众民族团结的意识, 为创建民族团结示范州集中正能量。

三、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 扎实推进民族团结示范州建设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广大党员干部树立群众观点, 树立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发扬务实、扎实、踏实的工作作风, 提高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能力, 推进民族团结示范州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鼓励创新创建载体结合。要把密切联系群众贯穿于活动始终, 动员群众参与活动、监督活动、评价活动, 把群众满意作为活动取得实效的唯一标准, 做到“四问群众”一是在活动前, 问群众“希望怎样做”听取群众对党组织、党员干部和我们工作的要求、期盼和诉求, 更好地谋划活动, 制定好活动的方案计划, 确保活动的实效性。二是在活动中, 问群众“应该做什么”真诚听取群众对党政部门、党员干部工作作风, 特别是“四风”方面的不满和意见建议, 切实找准改好突出问题。三是活动后, 问群众“答应不答应”虚心接受群众的监督和评价, 对活动进行“回头看”进一步明确方向, 改进工作。四是要服务群众, 问群众“满意不满意”必须牢固树立服务群众的理念, 察民情、知民意、解民忧。结合目前正在开展的“万名干部下基层”选派机关干部入乡驻村帮助工作”等活动, 继续深入推进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机关干部联系群众服务基层等工作, 努力拓宽服务群众的渠道空间, 多帮助基层和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切实让群众感受到活动带来的变化和实惠。

摘要: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创建海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两者都要依靠人民群众来开展, 都需要解决人民群众中突出的问题, 二者是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扎实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 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建设。

关键词:以群众路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实用手册.红旗出版社, 2011 (4) .

海北州旅游资源 篇7

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及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海北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强化政策扶持引导,全州上下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创新体制机制,尤其通过开展农牧业集约化经营,发展生态畜牧业,强力推进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建设,在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方面积极探索实践,在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综合服务体系建设、产业化经营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畜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断得到提升,促进了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型发展,逐步走出了具有青海特点海北特色的畜牧业发展路子,为探索发展循环生态畜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 得天独厚的畜牧业资源为发展循环生态畜牧业提供了优势条件

畜牧业是海北的基础产业和优势产业,全州拥有天然草场264.8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77.7%。2015年,全州存栏各类牲畜341.40万头,其中牛45.93万头,羊269.53万只。拥有高原牦牛、藏羊、毛肉兼用半细毛羊、细毛羊为主的优势牲畜品种,独特的毛肉品质,具备良好的市场竞争优势和产业发展前景。

1.2 日臻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为发展循环生态畜牧业奠定了物质基础

近年来,通过多元化的项目资金投入,加快了牧业以“三通四有五配套”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畜牧业发展条件不断改善,全州100%的牧户实现定居,80%的牧户实现了“五配套”,牧区饮水半径控制在1.2公里以内,96.6%的乡镇通油路,45%的行政村通硬化路,全面消除了无电村,冬春草场全面实行围栏,高标准羊用暖棚覆盖率达到70%,并加快了机械剪毛机、注射栏等配套设施建设,畜牧业装备水平大幅提高。

1.3 较为先进的生产经营方式为发展循环生态畜牧业探索了成功路子

坚持在创新求变中加快转变生产经营方式。近年来,各地努力打破传统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加大草场流转和牲畜整合重组力度,加快发展规模经济,推进了畜牧业集约化经营,探索实践了以股份制经营为主,租赁经营、委托经营和联合经营等多种并存的畜牧业生产经营模式,培育形成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牧户”、“支部+专业合作组织+牧户”的组织形式和畜产品集中竞拍、订单销售、流动贩运等新型物流模式,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市场化营销等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得到推广,逐步走出了生态经济互促共赢的现代畜牧业发展路子。

1.4 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体系为发展循环生态畜牧业奠定了产业基础

结合设施畜牧业建设发展,发挥高原牦牛、细毛、半细毛羊和白藏羊等优良牲畜优势,在全州建成了一大批规模化舍饲半舍饲养殖基地,形成了羔羊专业化生产、牛羊舍饲养殖、细毛半细毛羊和藏系羊繁育、饲草料生产加工、农畜产品产加销为一体的畜牧业产业体系,培育发展了一批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和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为发展循环生态畜牧业奠定了比较坚实的产业基础。

1.5 逐步健全的生态保护机制为发展循环生态畜牧业提供了机制保障

“十一五”以来,各地坚持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为突破口,以保护草原生态为前提,以示范带动为途径,大力加强以畜草平衡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畜牧业建设,全面实施草场围栏封育、休牧补播、划区轮牧及草原综合治理等保护建设工程,尤其从2011年开始,认真落实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严格实施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核减天然草场超载牲畜转为舍饲养殖,大力发展人工草业,有效缓解草场压力,促进了草场的休养生息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1.6 先进实用的科技服务体系为发展循环生态畜牧业提供了科技支撑

以建设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科技示范园为重点,突出加快畜牧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以及科技队伍和服务网络建设,不断加快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大力实施以牦牛提纯复壮、藏系羊本品种选育、绵羊胚胎移植等先进实用技术工程,推广运用科学配方饲养、秸秆氨化、青草微贮等实用科技。特别从2016年开始,在全州10个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村启动实施了藏羊“两年三胎”繁殖技术和牦牛犊牛早期断奶养殖技术,着力提高藏羊繁殖率,畜牧业科技含量得到稳步提升。

1.7 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建设为发展循环生态畜牧业探索了有效捷径

从2010年开始,州委、州政府科学谋划,各地各部门大胆探索,积极实践,按照示范带动、稳步推进的思路,在全州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77个村相继先行开展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示范点建设活动,加大对示范点项目资金投入,在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持续增加群众收入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刚察县结合示范区建设,开展了生态畜牧业循环经济区建设,发展循环生态畜牧业方面先行先试,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样板。

2 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制约因素

面对建设循环生态畜牧业这一新的形势任务,客观分析海北州畜牧业发展现状,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制约着畜牧业的向前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牧民发展循环生态畜牧业的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受思想观念制约的影响,一方面,畜牧业经济增长和牧民增收主要依赖牲畜数量的增长,导致大部分草场牧草产量不断下降,草场承载牲畜能力减弱,因此,促进牲畜的“减量化”和草地资源的“低消耗”,草原生态系统与畜牧业经济得到耦合循环发展任务艰巨。另一方面,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经营管理人员仅限于家族、亲戚等小范围,分配形式处于低级层次,自身发展规模小,对草场、牲畜跨区域集约经营的极少,带动能力有限。

2.2 畜牧业发展水平不够平衡

局部地区尚处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高效畜牧业发展的转型过渡时期,生产经营方式仍然沿袭传统粗放的草原散养畜牧业,舍饲养殖、分群饲养、集约经营、订单销售等比较先进的生产经营方式尚未全面普及,畜牧业专业化、组织化、集约化水平低。尤其基础配套设施方面,牧区县与县之间极不平衡,若门源县牧业乡镇暖棚覆盖率达到80%以上,刚察县暖棚覆盖率则不到50%。

2.3 资源循环利用水平不高

一方面,农作物秸秆和饲草料等未能加工利用到舍饲养殖业,秸秆利用率只有40%左右,而农牧区大量畜粪通过加工制造有机肥的更少,未形成有机的循环系统。据调查,全州四县仅有2家有机肥加工生产企业,且生产加工能力不足,加工的有机肥产品销售不畅。另一方面,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合作组织对畜产品标准化加工能力弱,大部分企业只是以对肉、皮、毛、乳等原料进行简单的粗加工,对大量畜骨不能做收集加工利用,畜产品深度开发精深加工不够,产业链条短,产业化程度低,经济效益不高。

2.4 畜牧业投入依然不足

由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各级财政投入有限,群众自筹比较困难,投资渠道单一,畜牧业基础设施整体水平依然不高,畜用暖棚、羊用药浴池、饲草料基地及生产加工设施、机械剪毛机、饮水管道等配套设施还比较缺乏,难以满足畜牧业向高层次发展的要求,尤其当前在实施禁牧工程,大量天然草场超载牲畜核减后转为舍饲养殖,发展舍饲畜牧业,急需建设一大批畜用暖棚,投入不足制约着当前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3 推进循环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强化规划引导,以循环经济理念引领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相对于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循环生态畜牧业的内涵更宽,层次更高。必须加强对循环生态畜牧业的专题研究,准确把握其内涵特征和发展要求,把发展循环生态畜牧业融入“十三五”发展规划,制定推动发展循环生态畜牧业的政策措施,突出循环经济理念,突出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这个核心要求,统筹安排节能机械、节水养殖、粪污处理等重点领域的规划,强化循环发展意识、绿色发展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切实把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措施贯穿到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各个领域和发展环节,求得新的突破与提升,促进发展思路的创新,努力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路子。当前,要把发展循环生态农牧业,与建设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紧密结合起来,在完成77个牧业村的现代生态畜牧业建设的同时,在生产经营方式、生态保护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体现循环经济的理念,更加注重草场、作物秸秆、畜粪以及各类畜产品等畜牧业资源的转化高效利用,培育形成高效的产业、高质的产品,延伸产业链,加速产业化;更加强化休牧育草、舍饲养殖、草原生态综合治理等生态畜牧业措施,促进草原生态与畜牧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高”的目标,引领推动高原现代生态农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3.2 依托园区建设,构建循环生态畜牧业发展产业体系

按照发展循环生态畜牧业的总体思路和产业框架布局,以科技试验示范园为龙头,加快建设县级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重点围绕牲畜规模化舍饲养殖、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工、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加快建设州级科技试验示范园、门源县畜产品生产加工工业园、祁连县农牧业产业园区、刚察县畜产品加工产业园、海晏高效畜牧业产业园区建设,突出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产品优化升级,抓好以牛羊肉为重点的畜产品精深加工和优质包装,打造海北畜产品知名品牌。各县要围绕开发牛羊肉、海北羔羊肉以及毛、乳、皮、骨等畜产品,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企业集团进驻园区,组建大型的现代化的良种繁育、饲草料加工、牲畜屠宰、皮革制造、乳制品加工、骨胶生产等产业集团,建设形成产、加、销一条龙和贸、工、商一体化,有影响力、带动力的产业集群,着力打造完成产业园区建设工程。以5个园区为轴心,加快建设17个乡级特色产业基地。结合实施牲畜良种工程和畜牧业先进技术推广工程,在全州17个牧业乡建设具有海北畜牧业特色的藏系羊繁育基地、西宁大白毛生产基地、青海高原牦牛引进繁育基地、白藏羊种公羊繁育基地和细毛半细毛羊繁育养殖基地等,力争用两年时间,每个牧业乡都建成1个规模化集约化的舍饲半舍饲特色养殖繁育基地,形成“一乡一品”为格局的主导优势产业。以全州17个优畜繁育推广基地作辐射,加快建设77个村级规模养殖小区。依托各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推进畜牧业集约化,通过“专业合作组织+村委+养殖大户”的形式,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全州牧业村都建有1处规模化舍饲养殖小区,标准化暖棚、饲草料基地、牲畜饮水、羊药浴池、机械剪毛机全部配套,50%的养殖小区牲畜粪便实现有机肥加工转化和综合利用,消除环境污染,加快推进舍饲养殖工程,通过努力打造“产业园区+乡级特色产业基地+村级规模养殖小区”的产业格局,从而形成纵向成链、横向成网,独具海北特色的循环生态畜牧业产业体系。

3.3 坚持生态优先,促进生态经济耦合共生、互促共赢

推进循环生态畜牧业发展,必须坚持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着眼草原生态科学保护、有序利用和良性循环,为畜牧业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一是继续加强草原生态治理。坚持立草为业,加快推进草原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强草原围栏棚圈和草地建设,加大退化草场的综合治理力度,实施好毒杂草灭治、鼠虫害防治等草原生态治理项目工程,提高草地产出率。二是提高优质饲草料种植效益。按照“优质、提质、增效”为目标,大力发展饲草料产业,加强饲草料基地建设,农区要调整种植结构,扩大饲草种植面积,加快饲草料种植、加工、贮藏等体系建设。为养而种、以种促养,形成农区向牧区补草、牧区向农区补畜的牧繁农育互补格局。通过积极发展草业,提高饲草料保障支撑能力,实现“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产”目标。三是全面落实草原生态奖补机制。通过对中度以上退化草地实施禁牧补助,严格落实禁牧管护措施和责任,实施禁牧封育措施;在禁牧区以外的天然草原实施草畜平衡奖励,采取休牧、轮牧,核定合理的载畜量,建立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制度,实施草畜平衡管理。全州1 180万亩中度以上退化草原全面实行禁牧,2 398.8万亩草原实行草畜平衡,草原生态环境明显得到改善。2015年底,全州天然草场植被覆盖度比上年提高5%,天然草场可食牧草平均产量达262.7 kg/亩。共发放补助资金8.40亿元,涉及牧户4.85万户22.04万人,牧民户均收益3 500元左右。力争使全州草原牧区实现以草定畜、草畜平衡,草原生态退化的趋势得到缓解,草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生态功能得到恢复,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逐步改善。

3.4 综合利用资源,加快推进生态畜牧业循环高效发展

循环生态经济的主要特征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结合海北州实际,在推进循环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具体实践中,要着重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加快推进畜牧业集约化发展。充分发挥各村专业合作组织作用,引导农牧民积极加入合作组织,加大土地、草场、牲畜、饲草料基地、棚圈设施、农牧机械等生产资料整合重组力度,跨区域集约经营,合理配置资源,有效提高生产要素、生产资料的利用率,大力推进股份制经营模式,完善经营分配机制,提高经营层次水平,促进农牧业规模化发展。二是加快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积极引导农牧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因势利导,把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农牧业发展质量和有限资源的循环利用上,通过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产业产品优化升级,提高产业产品的层次和品位,拉长产业链条,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深度开发和产业融合,拓展发展领域,放大资源循环利用效应。三是加快推进畜牧业生态化发展。生态化是世界现代农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要通过大力实施草产业工程,加快推广农作物秸秆微贮、饲草青贮等技术,提高饲草利用率,引导养殖户利用粮食作物秸秆来饲养牲畜,实现过腹增值。牲畜粪便综合利用,形成优良的有机肥用于粮食生产和饲草料种植,减少环境污染,变废为宝,在资源的综合利用中推动循环生态畜牧业发展。

3.5 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发展循环生态畜牧业的装备条件

发展循环生态畜牧业,需要进一步加大畜牧业基础设施、饲草料产业、绿色农畜产品生产、环保设施、科技培训等方面的投入。要把海北作为全省发展高原循环生态畜牧业的主战场,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尤其在项目、资金、科技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要把发展循环生态畜牧业作为各级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以重大项目为龙头,根据资源的转换关系、物流方向,以增强畜牧业资源、畜产品、废弃物之间的互补性和衔接性为重点,对产业链上选择纵向能够推动产业升级,横向能够支撑产业发展骨架的一些重大节点项目,通过国债投资或财政补助、贷款贴息的办法给予扶持。同时要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引导各类金融机构通过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撬动民间资本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领域和重点项目进行投资。通过加大对重点领域、产业关键环节方面的投入建设,以良好的投资效益逐步形成支撑循环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重要骨架。

3.6 依靠科技进步,增强循环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

上一篇:贯标管理系统下一篇:盐酸非索非那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