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阴道式

2024-09-30

经阴道式(精选7篇)

经阴道式 篇1

子宫切除术是妇科临床常见疾病, 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和腹腔镜技术的快速发展, 子宫切除术开始由开腹手术向微创手术转变, 阴式子宫切除术因其微创性、恢复快、无手术瘢痕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广泛推广和应用, 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在手术适应指征和临床效果上更加显著。本文通过该种术式与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的临床对比研究, 来探讨两种术式的疗效, 以期为临床术式选择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妇科2010年3月—2012年12月期间行子宫切除术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年龄29岁~68岁, 中位年龄 (36.1±6.8) 岁。具体病情为:子宫脱垂30例, 子宫肌瘤16例, 卵巢肿瘤18例, 子宫腺肌瘤12例, 子宫内膜病变10例。其中有腹部手术史26例, 孕1~3次, 产0~2次, 体重53~72 kg, 平均 (60.3±5.9) kg。根据手术方法将患者均分为经阴道组和腹腔镜组各43例, 2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P>0.05) , 可以比较研究。

1.2 手术方法

1.2.1 经阴道组

患者在常规硬膜外麻醉下行经阴道子宫切除术, 取膀胱截石位, 常规消毒后固定双侧小阴唇, 以暴露最佳术野。钳夹并牵引宫颈, 在宫颈及阴道前壁交点处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将阴道壁切口提起, 用电刀分离膀胱子宫反折腹膜、膀胱宫颈间隙及膀胱宫颈韧带 (双侧均分离) , 直肠、宫颈交界处分离后阴道壁, 将宫骶韧带和子宫主韧带结扎, 切断圆韧带、子宫动静脉及输卵管固有韧带。

1.2.2 腹腔镜组

本组经气管插管麻醉行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 常规消毒、留置尿管, 应用举宫器, 在双侧下腹部和脐部均穿孔, 用电凝刀依次电凝双侧圆韧带、输卵管峡部、卵巢固有韧带和前后叶阔韧带[1]。然后打开子宫膀胱反折腹膜, 下推膀胱行阴式操作。经阴道牵出宫颈, 在宫颈外口2 cm处环切阴道壁, 沿膀胱阴道和阴道直肠的间隙分别上推膀胱和直肠, 最后经阴道全切子宫, 间断缝合盆腔腹膜和阴道残端。

1.3 观察指标

观察和记录2组手术及住院时长、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 (术后首次排气) 及术后并发症状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组手术及住院时长、术中出血量、胃肠蠕动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比较情况见表1、表2。

3 讨论

阴式子宫切除术主要利用阴道的解剖结构经阴道进行子宫及其附件等良性疾病的手术切除, 较传统开腹手术来说, 该术式对患者的创伤较小, 术后恢复迅速, 盆腹腔粘连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从手术指征上来说, 该种术式比较适用于有腹部手术史、体态肥胖、子宫脱垂和阴道膨出的患者[2]。随着临床手术技巧的提高和器械的不断改良, 该种手术的适应证范围也不断扩大, 临床应用增多。但该术式也存在缺点:阴道特殊的解剖结构导致术野比较小, 术中容易损伤临近器官, 子宫过大或者子宫位置异常者并不适用于此种手术。

腹腔镜辅助阴式手术能够通过腹腔镜对患者盆腔和腹腔进行全面探查, 了解术腔的粘连情况, 并且能够在术中进行其他盆腔病变的处理。与阴式手术相比, 该种术式的手术指征范围更广。此外, 该术式比较简单, 切除附件后, 子宫上段紧张度减小, 使得阴道内手术操作更加简单, 而且术后还可进行盆腹腔的全面探查和相应处理, 能保证手术的安全性。经腹腔镜下阴式手术操作能够降低电凝对直肠、膀胱和输尿管的损伤, 有利于避免组织粘连等术后并发症。但值得指出的是, 腹腔镜操作是完全通过器械完成的, 对严重盆腔粘连或者子宫直肠陷窝处被封闭的患者来说并不适用[3]。

从本文两种术式的对比研究结果来看, 腹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较少, 术后胃肠恢复时间较短, 手术和住院时长也更短, 充分证明了该组术式的微创性和高效性, 术后患者能够得到更快的恢复。从术后并发症来看, 腹腔镜组无下肢静脉血栓病例, 组织粘连也显著低于经阴道组。可以认为, 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易恢复、并发症少等优点, 是一种理想的术式, 值得临床重视。

参考文献

[1]曹迎九.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切除术与开腹子宫全切除术临床对照[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 12 (12) :35-36.

[2]陶凤喜.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和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临床比较[J].现代医学, 2012, 40 (4) :411-413.

[3]吴杰.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 2011, 24 (2) :408.

经阴道式 篇2

关键词:早期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重度不典型增生,阴式手术,开腹手术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以子宫内膜腺癌最为常见。好发于更年期及绝经期女性, 如伴有肥胖 (BMI>25) 、年龄>50岁、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的女性发病率增高, 早期子宫内膜癌可表现为异常的阴道出血、阴道排液。在体检时行分段诊刮可做出明确诊断, 重度不典型增生及早期子宫癌可行全子宫切除为主, 或加以附件切除。现将我院收治的55例重度不典型增生及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治疗方式加以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55例子宫内膜重度不典型增生及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 年龄45~58岁, 平均年龄 (50.6±2.7) 岁, 所有患者在手术前都行分段诊刮术, 并送病检, 病检结果示:子宫内膜重度不典型增生20例, 子宫内膜原位癌6例, Ia期13例, Ib期16例。将患者分为阴式手术组与开腹手术组, 阴式手术组患者24例, 其中子宫内膜重度不典型增生18例, 原位癌3例, Ia期2例, Ib期1例。开腹手术组患者31例, 子宫内膜重度不典型增生2例, 原位癌3例, Ia期11例, Ib期15例。

1.2 诊断标准

55例患者均按2002年FIGO临床分期标准及手术病理分期标准诊断为子宫内膜重度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原位癌、Ia期、Ib期。

1.3 治疗方法

(1) 阴式手术组:麻醉成功后,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常规消毒外阴及阴道, 行阴式全子宫切除术, Ia、Ib期患者加行宫旁淋巴结清扫。 (2) 开腹手术组:麻醉成功后, 取平卧位, 常规消毒腹部, 于下腹正中处取7~10cm切口, 行全子宫切除术, Ia、Ib期患者加行宫旁、腹股沟、髂内、髂外淋巴结清扫。 (3) 两组患者如术后病理示血管内可见癌栓或病理分期升级, 加行放化疗。

1.5 统计学处理

将两组患者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统计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两组计数资料或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 其中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进行比较可见, 阴式手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及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 (103±31) min、 (228±106) mL、 (48.6±7.2) h、 (1.7±1.3) 个、 (5.5±1.2) d与开腹手术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开腹手术组的淋巴结清扫数量明显较阴式手术组多, 其他项目阴式手术组比开腹手术组优。

3 讨论

早期子宫内膜癌及子宫内膜重度不典型增生一般对患者实行全子宫切除术, 而对I期内膜癌患者可根据术中所见、术中冰冻病理及组织分级、剖视子宫决定是否需要行盆、腹腔淋巴结清扫或取样。无肌层浸润、无宫颈受累, 分级为I期的患者可不行淋巴结清扫[1]。目前子宫内膜癌患者通常行开腹手术, 开腹手术往往存在手术中出血量大、对患者盆腹腔微环境的干扰较大、胃肠功能紊乱、术后患者盆腔慢性疼痛、术后明显的手术瘢痕等缺点, 而对于早期的子宫内膜癌及重度不典型增生只要求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完全可用阴式手术进行。

阴式手术有众多其特有的优点, 它利用女性自身的天然孔道进行手术, 是妇科特有的一种微创手术, 对女性盆腹腔的干扰小、手术损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手术切口小、术后疼痛轻等优点。并且阴式全子宫切除术在腹膜外进行, 避免了腹部切口感染, 伤口液化, 对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等合并症的患者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 并且多数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子宫还未增大, 或增大<2个月, 进行阴式手术是完全可行的[2]。但阴式手术也有其缺点, 阴式手术的术野暴露不如开腹手术充分, 不能很好得观察盆、腹腔情况, 对于术中病理分级升级的患者往往要中转开腹手术, 给患者造成第二次损伤, 并且由于阴式手术的术野限制, 术中进行淋巴清扫难度较大, 往往只能清扫到宫旁的淋巴结, 对于有肌层浸润的患者手术范围往往不足, 而需要进行术后的放化疗[3]。

所以笔者认为子宫内膜重度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原位癌、无肌层浸润的患者可行阴式全子宫切除术, 但对于有肌层浸润的患者为保证足够的手术范围及可观察盆腹腔情况而应行开腹手术, 也便于行淋巴清扫。

参考文献

[1]赵咏梅.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方法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 2010, 16 (16) :40-41.

[2]柳书勤.开腹与阴式子宫全切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35) :117-118.

经阴道式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6月至2007年7月来六安市中医院就诊的116例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 并根据病理学结果进行评价。

1.2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行经阴道超声检查。仪器为美国GE-ViVi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8.0、6.7、5.0MHz测量子宫内膜厚度 (前、后壁内膜) , 对于不均匀增厚的宫内膜应以最厚处测量, 以子宫内膜厚度5mm且内膜连续作为诊断子宫内膜疾病的临界值。对于子宫内膜<5mm, 且有症状出现者应行宫腔镜及诊断性刮宫, 并根据病理结果共同评价此指标的重要性。

2 结果

TVS检查子宫内膜<5mm 32例, 病理证实增殖期子宫内膜2例, 子宫内膜息肉1例, 其余29例结合宫腔镜见子宫内膜菲薄, 病理结果显示宫腔无病理改变 (萎缩性宫内膜3例、增殖期宫内膜1例、分泌期宫内膜1例、其余24例未刮出内膜组织或内膜送检过少不足以做出病理诊断) 。TVS检查子宫内膜≥5mm 84例, 经诊断性刮宫, 宫腔镜检查并经病理证实, 萎缩性宫内膜20例, 增殖期宫内膜3例, 子宫内膜息肉14例, 黏膜下肌瘤12例, 子宫内膜息肉6例, 子宫内膜癌29例。TVS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3%、

(例)

57.4%、72.6%、96.8% (表1) 。

3 讨论

绝经是妇女生理变化的重要阶段, 随着卵巢功能及雌激素水平的下降, 子宫内膜也相应出现一系列的变化。绝经后阴道出血是老年女性常见症状。经阴道超声因其高分辨力, 可清晰显示子宫内膜, 简单易行, 无创伤、无痛苦、并可重复进行, 还可连续观察子宫内膜形态的变化。本研究以子宫内膜厚度5mm为诊断标准, 对于绝经后阴道出血, 诊断子宫内膜疾病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对于绝经后阴道出血, 子宫内膜<5mm的妇女, 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经阴道超声可作为诊断性刮宫前的筛选检查, 避免了盲目刮宫, 降低了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对于子宫内膜疾病的诊治、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判断预后意义重大。仅以子宫内膜厚度这一单一标准来评价是否有子宫内膜病变, 会遗漏一小部分患者, 还应结合宫腔镜检查、诊断性刮宫及病理组织学来共同判断[3,4]。

摘要:目的 探讨经阴道超声测量 (TVS) 子宫内膜厚度对绝经后妇女阴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06年6月至2007年7月来六安市中医院就诊的116例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进行TVS检查, 将TVS检查结果与病理组织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子宫内膜<5mm为指标是除外子宫内膜疾病的首选诊断方法。结论 TVS测量子宫内膜厚度对绝经后阴道出血敏感性高, 是早期发现子宫内膜疾病的最佳方法。

关键词:经阴道超声,子宫内膜,绝经后阴道出血

参考文献

[1]吴钟瑜.实用经阴道超声诊断学[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2008.

[2]周永昌, 郭万学.超声医学[M].4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4.

[3]孙晓燕, 王永来, 陈颖等.经阴道超声联合宫腔镜对绝经后子宫出血诊断价值的研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8, 24 (3) :216-217.

经阴道式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09年1月~2011年12月因宫外孕来本院住院的, 根据有停经史或无明确停经史, 有或无不规则阴道流血、腹痛、尿hCG阳性, 临床怀疑宫外孕, 经腹联合经阴道超声诊断为宫外孕, 且通过腹腔镜或开腹手术取得明确病理结果的宫外孕患者20例, 年龄20~40 岁, 平均28.5 岁。其中有停经史的19例, 不规则阴道流血15例, 腹痛20例。

1.2 方法

采用日本ALOKA-a1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 腹部探头频率2.6~5.0 MHz, 阴道探头频率5.0~10 MHz。所有患者均接受经腹和经阴道超声对比检查。所有患者在充盈膀胱时取仰卧位, 行腹部超声检查。排尿后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阴道探头表面涂耦合剂再套上一次性避孕套, 套外涂洛合碘后, 缓慢放入阴道内进行检查。两种方式观察分别观察子宫及双附件, 观察子宫大小, 内膜厚度, 宫内有无假孕囊, 卵巢是否合并黄体囊肿, 附件区包块的位置、性质, 有无盆腔、腹腔积液等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TVS 超声声像图对附件包块、胚芽、原始心血管搏动、盆腔积液和子宫内假孕囊的检出率显著高于TAS 超声声像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TAS比较, *P<0.05

2.2 20例患者TAS检查阳性确诊率为75%, 显著低于TVS检查阳性确诊率 (9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P<0.05

2.3 病理诊断 20例宫外孕患者中, 经手术证实峡部及壶腹部妊娠10例, 宫角妊娠4例, 间质部妊娠2例, 残角子宫妊娠、卵巢妊娠各1例, 宫颈妊娠2例。合并盆腔积液16例, 黄体囊肿12例, 畸胎瘤2例, 输卵管系膜囊肿、囊腺瘤、子宫肌瘤各1例, 卵巢冠囊肿2例, 宫内、宫外同时妊娠1例。

3 讨论

异位妊娠是妇产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当异位妊娠破裂或流产后, 可造成急性腹腔内出血, 危及患者生命。据报道异位妊娠约占妊娠相关死亡的9%~13%。根据着床部位不同, 有输卵管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宫颈妊娠及子宫残角妊娠等异位妊娠, 以输卵管妊娠最多见, 约占90%以上 [4]。异位妊娠的发生率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 在过去20年美国异位妊娠的发生率增加了6倍, 英国增加了4倍。我国异位妊娠与正常妊娠的比例由1970年的1∶167~1∶322上升至1989年的1∶56~1∶93。

发生异位妊娠的病因有输卵管管腔或周围炎症。其引起管腔通畅不佳, 阻碍孕卵正常运行, 使之在输卵管内停留着床发育, 导致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在流产或破裂前往往无明显症状, 也可有停经、腹痛、少量阴道出血。破裂后表现为急性剧烈腹痛, 反复发作, 阴道出血, 休克。

目前的诊疗技术水平, 在异位妊娠发生严重内出血之前即能诊断, 并能得到及时的治疗。但是, 也有不少异位妊娠, 特别是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典型者, 易误诊。所以有“异位妊娠最容易诊断, 异位妊娠最不易诊断”之说。包块大小和位置是超声检出宫外孕的关键。对于子宫的形态、包块与子宫、卵巢关系的判断是诊断的关键[5]。应用超声诊断提高了异位妊娠的诊断率, 对保留生育功能有重要作用[6]。近年来, 随着阴道超声检查的普及, 有效地提高了异位妊娠的早期诊断率, 为临床及早治疗争取了时间。在异位妊娠早期TVS能较清晰地显示双侧卵巢的正常声像。弥补了TAS检查中因患者肥胖, 肠道气体、肠气干扰、腹部手术瘢痕干扰等不足。调查结果显示, 经TAS联合TVS检查集合了两者的优势, 有效提高了诊断率。

综上所述, TVS比TAS对异位妊娠的诊断率明显增高, 且具有安全、快速、无痛苦的优点。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经阴道超声检查显示视野较小, 深度通常为7~10 cm, 因此对较大肿块, 难窥全貌, 而将TAS与TVS超声联合应用, 可取长补短, 具有直观、简单便利、无创、及时、准确率高等优点。两者联合应用, 互相印证, 提高了异位妊娠的诊断率。

摘要:目的 探讨经阴道超声联合应用经腹超声在异位妊娠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例经手术治疗的异位妊娠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采用经阴道超声联合经腹超声对附件包块、胚芽、原始心管搏动、子宫内假孕囊及双侧卵巢的诊断情况, 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TVS联合TAS诊断与术后病理验证诊断的符合率显著高于TAS超声声像图诊断, 其中TAS检查阳性确诊率为75%显著低于TVS检查阳性确诊率 (9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TVS联合TAS可以提高异位妊娠的诊断率, 对宫外孕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异位妊娠,经腹超声,经阴道超声,彩色多普勒

参考文献

[1]严英榴, 杨秀雄, 沈理.产前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82-89.

[2]周永昌.超声医学[M].第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2:1394-1398.

[3]张经健.中国临床误诊误治文集[J].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3:1033-1055.

[4]刘素英.彩色多普勒阴道超声诊断早期不典型宫外孕的临床意义[J].广州医学院学报, 2007, 25 (4) :453-454.

[5]董晓燕, 李燕娜, 姜海英.经阴道超声在异位妊娠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 2006, 3:273.

经阴道式 篇5

关键词:经阴道途径,膀胱阴道瘘,电切,张腿俯卧位

膀胱阴道瘘是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 大部分见于妇科损伤或产科手术及外科手术损伤、放射性损伤以及盆腔恶性肿瘤[1], 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尿液的持续逸出。尿瘘的发生可出现在损伤时, 或损伤后数天或数周内。尿瘘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瘘道的大小和位置。目前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 国内大部分采用经阴道途径。文献及手术学报道多采用截石位, 经阴道显露瘘口比较困难, 对于瘘口深者难于显露, 瘘口位于上方缝合比较困难。本院于2010年7月-2014年5月采用经尿道电切除瘘口瘢痕组织, 然后张腿俯卧位显露阴道瘘口, 治疗9例患者, 同时用单荞线缝合阴道, 效果满意,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改良手术组为先截石位经尿道电切除瘘口瘢痕, 然后张腿俯卧位显露瘘口并缝合, 病例数9例, 年龄21~52岁, 平均36岁, 瘘口位于三角区者6例, 位于底部者3例, 瘘口1~3 cm大小不等。8例每天用6~7张尿不湿, 能自行解出少量小便。1例患者采用勤解小便的方式, 白天仅需1~2张尿不湿, 晚上3张;对照组2010年7月以前开展的14例截石位经阴道途径修补膀胱阴道瘘的病例, 其中瘘口位于膀胱底部5例, 三角区者9例, 瘘口1~2.8 cm大小不等, 尿不湿使用数量类似上组, 病程平均3~9月, 均经膀胱镜证实为膀胱阴道瘘。两组在年龄、病程上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改良手术组:气管内插管全麻, 截石位, 用电切镜观察瘘口与双尿管开口关系, 助手用食指顶起瘘口 (图1) , 手术医师电切除瘘口瘢痕组织, 切除瘘口一圈, 无明显出血 (图2) 。同时双侧输尿管置管, 留置导尿, 然后患者取张腿俯卧位, 上方用两把小S拉钩拉开阴道后壁, 阴道重锤拉钩拉开阴道前壁, 瘘口清晰可见, 位于术者下方 (图3) , 使术者操作方便。

用4-0薇荞线缝合膀胱肌层及黏膜, 切除阴道瘘口瘢痕, 用2-0单荞线连续缝合阴道前壁。膀胱充盈美蓝液300 m L, 用白纱布阴道试漏, 未见美蓝, 三腔导尿管持续低压冲洗。对照组:患者硬膜下麻后取截石位, 放入阴道鸭嘴牵开器或阴道窥镜, 显露瘘孔, 于尿道口的近膀胱侧沿中线切口阴道前壁, 达瘘口边缘, 切口深达阴道壁全层, 于瘘孔边缘0.1 cm处切开膀胱黏膜, 在阴道壁与膀胱之间平面分离, 将瘘孔周围的膀胱和阴道的瘢痕组织切除, 用4-0可吸收线缝合膀胱瘘孔边缘, 阴道瘘孔用2-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 然后试漏, 必要时加强“屏障”。全部患者留置三腔导尿管2周, 无明显出血及漏尿后拔除。双丁管1月后取出。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1.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改良手术组9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 术中发现位于三角区者6例, 位于底部者3例, 瘘口1~3 cm大小不等。对照组14例患者也全部成功。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等发生情况见表1。两组手术均获成功。其中对照组1例出现轻度尿失禁, 经盆底训练后好转。两组随访3~24个月, 平均6个月, 未发现漏尿。

3 讨论

膀胱阴道瘘主要由于产伤、妇科手术、外科手术或盆腔恶性肿瘤所致[2]。近年来, 随着产科水平的不断提高, 分娩损伤所致的膀胱阴道瘘逐渐减少, 而妇科手术损伤引起的尿瘘有增加的趋势, 其中经腹子宫切除术最常见, 发生率1/1800[3]。膀胱阴道瘘在发展中国家主要由产程延长所致[4,5]。膀胱阴道瘘可分为尿道阴道瘘、膀胱阴道瘘、膀胱尿道阴道瘘、膀胱阴道瘘合并输尿管阴道瘘。大多需要手术治疗, 原则上应尽可能将瘘孔修补, 而达到解剖和功能上的整复。膀胱阴道瘘诊断一般较为容易, 修补术为其主要治疗手段。膀胱阴道瘘修补术一般在手术后3~6个月施行较为合适。亦有学者建议对膀胱阴道瘘的患者在确诊后每2周检查1次, 在确认阴道周围组织愈合好、有性生活后 (通常为损伤后4~8周) 施行修补术[6]。手术的入路包括经腹部途径、经阴道途径、经腹部阴道联合途径等[7]。行经阴道修补的优点有手术失血相对较少, 并发症少, 术后恢复快等, 即使手术失败仍可多次重复修补, 对全身干扰较少。因此大部分膀胱阴道瘘患者是可以选择此术式[8]。手术的成功关键是: (1) 充分的术前准备; (2) 恰当的术式选择; (3) 足够的瘘孔周围组织分离; (4) 适当的创缘瘢痕修剪; (5) 良好的组织血液供应; (6) 准确而无张力的创缘缝合; (7) 牢靠的创口覆盖“屏障”, 也有学者提倡在膀胱壁和阴道壁之间植入填充物以增加隔水效果[9], 对一些复杂性膀胱阴道瘘, 如瘘口较大、周围瘢痕严重、组织条件较差者, 尤其是放疗引起的或后壁的膀胱阴道瘘, 文献报道也可选用带蒂腹直肌瓣或通过转移膀胱壁瓣进行修复[10,11]; (8) 通畅的尿液引流。一般认为复杂性膀胱阴道瘘适宜选用经腹修补, 经阴道途径只适用于初次修补的位置较低、瘘口较小的单纯性膀胱阴道瘘[12]。国内有学者采用腹腔镜下利用大网膜修补膀胱阴道瘘或者游离膀胱及阴道, 并分别切除瘢痕并修补[13,14]。笔者平常的经阴道途径采用截石位, 将小阴唇张开并用丝线将大阴唇缝合牵开, 放入鸭嘴牵开器或阴道窥镜, 显露瘘孔, 从阴道前壁沿瘘切开阴道前壁的阴道壁组织游离时易大量出血[15], 从而影响视野, 延长手术时间。当瘘口位于阴道前壁时, 给切除瘘口组织和缝合带来困扰[16]。笔者自2010年7月后对此方式做了相应的改进, 达到良好的手术效果。

首先笔者采用经尿道途径电切除镜切除膀胱阴道瘘口瘢痕组织, 助手用食指经阴道顶起瘘口组织, 便于术者操作, 基本上做到了切除瘢痕不出血, 并且视野清晰, 张腿俯卧位用两把小S拉钩拉开阴道后壁, 并用阴道重垂拉钩牵开阴道前壁, 瘘口清晰的位于术者视野下方。笔者采用脑膜剪与艾利森氏镊将阴道前壁与膀胱组织平均分离, 此处组织疏松, 易于分离, 出血少, 轻松剪除阴道瘢痕组织。瘘口位于下方便于轻松缝合, 并且三个拉钩牵开后术野宽敞, 能轻易操作。缝合时用4-0薇荞线间断缝合膀胱肌层, 用2-0单荞线连续缝合阴道前壁, 明显减轻了张力。笔者觉得明显的优势是整个手术过程基本不出血, 视野清晰宽敞, 操作方便, 从而缩短手术时间, 疗效确切。

经阴道式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不规则阴道出血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30~70岁, 平均年龄 (42±4) 岁。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或内膜诊刮确诊, 临床主要表现为不规则阴道出血与月经量过多。

1.2 方法

采用Philips-IE3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 阴道探头频率为7.5 MHz。所有患者均于月经干净后3天接受经阴道超声检查, 针对那些出血不断, 或是绝经之后存在少量出血的患者, 可先对其外阴与阴道口做消毒处理, 并用无菌手套取代避孕套展开检查;引导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把套有避孕套且涂抹有耦合剂的探头插入到患者阴道穹窿部位, 对其子宫进行纵横多切面扫查, 仔细观察患者子宫内膜具体形态、厚度与边缘、回声以及血流等情况[1]。其中, 子宫内膜疾病病理类型诊断分类参照陈忠年主编的《妇产科病理学》中的相关标准。

2 结果

经手术、内膜诊刮与临床诊断, 发现阳性病变67例, 未见阳性病变3例。其中, 急性附件炎4例, 子宫肌瘤8例, 宫外孕13例, 子宫内膜病变42例 (内膜增生16例, 子宫内膜癌13例, 内膜息肉8例, 子宫内膜炎5例) 。而经阴道彩超诊断, 发现阳性病变64例, 未发现阳性病变6例, 诊断率为95.52% (64/67) , 其中, 附件炎状肿大4例, 子宫肌瘤8例, 卵巢肿瘤1例, 宫外孕12例, 子宫内膜病变39例 (内膜增生15例, 子宫内膜癌14例, 内膜息肉6例, 子宫内膜炎4例) 。

在此次诊断中, 漏诊3例, 内膜增生1例, 子宫内膜炎1例, 子宫内膜息肉1例;误诊2例, 宫外孕1例误诊为卵巢肿瘤, 子宫内膜息肉1例误诊为子宫内膜癌。

3 讨论

在临床上, 阴道流血为妇科病症的一种多见表现, 也是多数患者来院就诊的一个主要临床表现与原因。而在以往妇科病症诊断中, 多依赖的是生化与分段诊断性的刮宫, 因此, 有些病变就会被遗漏, 而且也无法反映出病变范围与肌层的浸润情况。这时, 若是借助经阴道彩超来对患者进行检查, 因其探头频率比较高, 有着较强分辨率, 而且在检查的时候, 探头紧贴着患者子宫, 可以比较清晰观察到患者子宫肌层、内膜与附件以及周围组织的性状与回声, 故临床上普遍认为经阴道彩超检查, 可较准确的测得患者子宫内膜厚度, 并检出微小病灶, 结合内膜同肌层间低回声晕是否断裂来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的浸润深度, 已经成为了当前临床上诊断各种妇科病症的主要手段[2]。

在本次研究中, 所有不规则阴道出血患者, 均被给予了经阴道彩超检查, 结果显示, 彩超确诊率达95.52%, 提示经阴道彩超在临床妇科病症诊断中有着重大的实用价值。同时, 检查中还出现了漏诊3例, 误诊2例的情况, 为此, 明确各种疾病的超声表现, 同样有效鉴别病症, 减少漏诊、误诊情况。

(1) 子宫内膜增生, 为内膜腺体与基质的异常性增值情况, 故在阴道彩超中提示, 其内膜对称性增厚, 内部呈现出高回声, 且内膜同肌层界限明显, 而这也正该病症同浸润至肌层的子宫内膜癌相区别的地方; (2) 子宫内膜息肉, 其声像图表现是局部的宫腔内均质, 呈现出结节状的中强回声, 且回声边缘比较规整, 同内膜间界限清晰, 而基底同子宫内膜连续在一起, 在彩超检查中提示存在较大息肉, 且息肉内显示点状彩色血流[3]; (3) 子宫内膜癌, 属于一种发生在患者子宫内膜中的癌, 又可称为“宫体癌”, 为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 多发于50岁以上的绝经期妇女。该病症在早期无显著症状, 晚期则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同时, 该病症又包括了局限型与弥漫型两种, 前者肿瘤仅累及到局部子宫内膜, 呈现出乳头状或息肉状朝着宫腔生长, 而后者则表现为整个内膜或大部分内部被侵犯, 且病变内的内膜呈现菜花状或不规则息肉状。具体声像图表现是:早期因病灶较小, 仅提示子宫内膜增厚, 且回声不均匀, 后期随病情发展, 内膜逐渐增厚, 其中, 育龄妇女可达12 mm, 而绝经期妇女则约为5 mm, 且内膜呈现出局限型的隆起, 发展到晚期, 则累及到整个内膜, 提示内部回声不均, 若病变累及到宫颈, 还可造成阻塞, 并可看见宫腔积液[4];同时, 在其彩超中, 可提示内膜基底部存在点状或条状的血流信号, 故该病症极易同多发子宫内膜息肉相混淆。而本次研究中, 也有1例子宫内膜息肉被误诊为子宫内膜癌。

总而言之, 在检查过程中, 彩超医师需仔细观察患者病灶回声, 总结出正常月经阶段不同时期内, 机体子宫内膜所应有的正常表现, 并注意, 不同时间与程度内生理性子宫内膜出现的变化, 进而将其同病理性变化相区别。如子宫内膜癌多发于绝经期前后的妇女身上, 而58~61岁为病症高发年龄, 对应的子宫肌瘤则多发于育龄妇女, 且萎缩性子宫内膜属于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的正常表现, 大约占绝经后妇女阴道出血的50%~70%[5];一般情况下, 绝经期妇女的子宫内膜厚度普遍<5 mm, 若>5 mm, 就需考虑到是否为病理性变化, 并展开进一步检查。为此, 在临床检查中, 若患者出现妇产科的相关病灶, 则需具体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与各项检查, 特别是要综合分析患者病灶区动静脉彩色多普勒供血情况, 以实现对各种妇科病症的有效鉴别。

摘要:目的 探讨经阴道彩超在临床不规则阴道出血病症中的应用与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不规则阴道出血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 均给予其经阴道彩超检查, 并将检查结果同手术与内膜诊刮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经手术、内膜诊刮与临床诊断, 发现阳性病变67例, 未见阳性病变3例, 而经阴道彩超诊断, 发现阳性病变64例, 未发现阳性病变6例, 诊断率为95.52% (64/67) , 漏诊3例, 误诊2例。结论经阴道彩超在不规则阴道出血病症诊断中, 有着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规则阴道出血,经阴道彩超

参考文献

[1]宋兆琼, 赖小今, 梁燕, 等.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不规则阴道出血的临床应用[J].四川医学, 2013, 34 (2) :299-300.

[2]梁燕, 张晓慧, 陈重, 等.经阴道彩超检查不规则阴道出血的临床应用[J].声学技术.2013, 32 (4) :336-338.

[3]梁隆科.联合应用经阴道彩超和经腹部彩超诊断妇产科急腹症的临床价值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12 (02) :168.

[4]柳海霞.阴道彩超在异位妊娠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3, 11 (06) :549-550.

经阴道分娩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经阴道分娩的产妇120为研究对象, 年龄18~45岁, 平均年龄 (28.9±3.2) 岁, 孕周27~42周, 平均孕周36周。120例产妇中有74例产妇在此次分娩之前有过生育史或者流产史, 在通过对产妇基本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发现在本次妊娠过程中诱发产妇出现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有很多, 像妊娠期糖尿病, 产妇产道裂伤以及新生儿体重等都有可能诱发经阴道分娩的产妇出现产后出血。产妇个体之间在年龄、体重等和本次研究关联性不大的因素上,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在进行本次研究之前, 首先对于产后出血的定义进行明确, 在本次研究中如果在胎儿分娩后产妇2 h内出血量>400 m L或者在胎儿分娩出后, 产妇在24 h内阴道流血量>500 m L, 我们则把这种出血情况叫做产后出血[1]。在对产妇产后出血量进行测量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主要有容积法和称重法两种, 所谓的容积法就是在胎儿分娩出后, 并在产妇自身羊水流尽的基础上, 把出血直接放到弯盘内进行收集与测量。所谓的称重法指的是在患者分娩之前对产妇所使用的产包、会阴垫、纱布等用品的重量进行称量, 在产妇分娩2 h或者24 h后再对这些产妇重量进行称重, 并以1.05为换算比率对产妇的出血量换算为m L, 产妇产后总的出血量就为这两种血量计算方法的总和。通过对两组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 对于产妇年龄、孕产史、文化程度以及宫缩抑制剂等因素和产妇产后出血之间所存在的相关性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探讨[2]。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产后出血患者60例中出血量在500~800 mL之间的患者人数有41例, 是总研究人数的68.3%, 出血量在800 mL以上的患者人数有19例, 是总研究人数的31.7%。导致经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原因有所不同, 其中高危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怀孕次数≥3次或者流产次数>2次, 产妇出现产后出血的几率将会被大大提升, 产妇患有妊娠期疾病、贫血等出现产后出血的几率也会一定程度提升。此外在产妇生产过程中, 宫缩抑制剂使用科学性欠缺或者其第三产程>15 min, 那么其将会很大概率上出现产后出血症状。

3 讨论

产后出血是目前经阴道分娩最常出现的并发症之一, 如果相关的医护人员不能够及时的对产妇产后出血的症状进行纠正和预防, 那么对于产妇的生命安全造成的威胁都是非常大的, 因此相关医疗机构必须加强对其的重视[3]。导致产妇出现产后出血症状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产妇宫缩乏力是导致产后出血现象产生的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当患者宫缩处于乏力状态时, 患者子宫收缩以及恢复的顺利进行将会受到影响, 这将会直接致使产妇胎盘附着处子宫壁血窦不能够正常关闭, 这就使得产妇自身止血过程不能够发挥出作用, 这是导致产后出血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孕妇患有妊娠期疾病以及贫血是导致产后出血产生的另一高危因素,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 主要是因为正常产妇在面对1000 m L以内的出血量时可以通过自身机能的调节让生命体征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但是患有贫血的产妇一旦产后出血现象产生, 那么必然会使得其贫血症状进一步恶化, 这对于产妇身体的恢复以及新生儿健康的保证都是极为不利的[4]。第三产程的时间也是导致产妇出现产后出血的重要的高危因素之一, 第三产程的时间越长产妇出现产后出血的几率将会越高, 第三产程时间的缩短将会很大程度的对产妇子宫收缩乏力的症状进行缓解, 这对于降低产妇产后出血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5]。

参考文献

[1]李雪, 肖小敏, 郭婷婷.经阴道分娩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分析[J].广东医学, 2014 (8) .

[2]胡慧玲.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 2015 (17) :49-52.

[3]曹静, 应小燕, 穆春华, 等.产后出血原因及高危因素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 15 (75) 32-34.

[4]孙润蛟, 宋立燕.子宫下段收缩乏力致产后出血12例临床分[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3) :123-125.

上一篇:路面结构层下一篇:CASS测量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