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反馈

2024-09-26

阅读反馈(共6篇)

阅读反馈 篇1

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过程, 也是师生之间进行各种信息交互传递的过程。教学中信息交流与反馈是同步进行的, 而信息交流进行得如何, 要靠反馈来实现。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曾说:“一个有效的行为必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来取得信息, 从而了解目的是否已经达到。”可见,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想取得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就必须关注学生, 及时进行信息反馈, 灵活调整教学程序, 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信息反馈在阅读教学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阅读教学中反馈的作用

教师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就必须重视教学反馈。注重教学反馈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反馈对教师的作用。

(1) 反馈是教师成长的摇篮。经验和反思是教师成长的两大要素。两者相辅相成, 相互制约, 相互依赖。教师的成长其实就是在经验中学习, 在学习中反思, 在反思中成长。

(2) 反馈是教师的向导。通过反馈, 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可以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 从而根据实际教学需要, 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与预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比较, 找出差距及原因, 调整下一步的教学策略, 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 反馈是因材施教的依据。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 但又存在差异。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 就必须准确掌握每个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而要准确获取学生的信息, 最好的途径就是获取信息反馈。

2.反馈对学生的作用。

学生通过教师获取反馈信息, 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学生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 就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自信心并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学生看到自己存在的不足, 就能探究问题所在, 改进学习方法, 及时弥补缺漏。

二、阅读教学中反馈的途径

阅读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之间的信息传递与反馈的过程。它体现为个体间、整体间相互沟通、相互作用、信息往返交流的过程。有效的课堂反馈, 能让阅读教学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那么, 获取课堂阅读教学反馈的途径有哪些呢?

1.课前充分预设。

教师课前要认真备课, 要对文本作深入的分析, 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设计教案。对每堂课要完成什么任务, 要达到什么目标, 目的首先要明确。接下来要考虑用什么方法最有效, 如何安排教学进程, 学生在课堂上会有怎样的反应, 教师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应对, 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在哪里等情况。因此, 教师设计教案不但要站在教师角度高瞻远瞩, 还要站在学生立场上“精打细算”, 这样才能在备课时充分预测到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方法的运用所出现的问题, 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教案。

2.课中善于捕捉。

课堂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阵地, 也是教师获取反馈信息的主渠道。教师要想快速并准确获取反馈的信息,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捕捉信息:

(1) 从学生的学习情绪中获取反馈信息。

课堂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直接表现在学习情绪上。学生的学习情绪是教师获取反馈信息的关键。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时时观察学生的反应, 要及时从学生的神态、表情、动作中获取信息。如果学生面露喜色, 及时回应, 则说明学生能较好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如果学生神色茫然, 目光呆滞或学生挠头、皱眉, 则说明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不能理解或者教师讲课太快, 超出学生接受能力。这样, 教师就能通过获取到的信息, 随时调整教课内容和速度以适应学生的需要。如果教师忽略学生的学习情绪, 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那么, 不管教师的课讲得有多精彩生动, 都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提高课堂效益自然也成了一句空话。

如学生学《故乡》一课时, 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闰土、杨二嫂的人物形象时, 学生反映积极, 面露喜色, 我知道讲授的内容与学生的求知已有一定的契合;分析其社会根源时, 就有部分学生双眉紧皱, 露出困惑, 我知道需要补充介绍时代背景, 学生只有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 才能更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2) 从课堂提问中收集反馈信息。

在围绕目标教学时,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备课时,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选好反馈点进行发问。这些发问点不但要明确具体, 而且要富有思维价值。学生在回答教师提问时, 很容易暴露思维过程中的错误, 或内容理解错误, 或思维方法不对, 教师就能从中获得反馈信息, 为更好地辅导学生提供依据。

如学习《爱莲说》时, 我抛出一个问题:作者用牡丹和菊来衬托莲, 这两种物衬托的角度一样吗?这个问题的抛出可以反馈出学生对衬托手法是否掌握, 掌握到什么程度, 然后教师根据需要适时补充相关知识。

(3) 从学生的质疑问难中获得反馈信息。

疑, 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孔子曰:“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答问和质疑及时地向教师提供了反馈信息。在教学中, 教师要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大胆提出疑问, 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学生的质疑可以让教师知道学生的困惑在哪, 哪些知识要着重讲, 哪些知识需要补充, 从而及时调整上课的内容。

如学习《阿长与〈山海经〉》时, 就有学生提出:文章主题是表达了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可文章为什么要写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突出她的无知呢?这不是有损长妈妈这个人物的形象吗?学生提出的问题反馈给我的信息是:学生对欲扬先抑手法掌握还不够到位。于是, 我因势利导, 以这篇课文为例, 透彻地讲解了欲扬先抑手法在文章中的具体运用。

(4) 通过课堂评价获取教学反馈信息。

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评价来获取反馈信息。如设计达成检测目标, 让学生对课堂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评价, 把检测的结果和学生个体达成的情况作为调整下节课教学行为的依据。

3.课后及时反馈。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 课后的反馈很重要。反馈有两个层面:

(1) 教师的反馈。

首先, 教师要学会自我反馈。每上完一堂课, 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计划和课堂上学生反馈的信息, 及时反思, 小结本课的得与失, 为今后的教学积累经验。比如我上作文专题指导课《巧设悬念起波澜》, 课上完之后我根据课堂上获取的信息及时反馈:学生在理论上已掌握了这一手法, 但课堂小练笔环节可以看出还有部分学生运用得不是很好, 要让学生对这一写作技巧运用自如还有一定的差距, 今后还需要加强实战演练。

其次, 教师还可以在课后与学生交谈, 征询学生意见, 从中获取反馈信息。课后与学生交流, 教师能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课堂的收效, 能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怎样, 才能对上一堂课的得与失有更准确反馈。

此外, 教师应当从学生的课后练习中获取反馈信息, 及时补缺补漏。

(2) 学生的反馈。

一堂课结束, 学生也应学会自我反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哪些知识还需进一步巩固, 有没有疑难问题还没解决, 下节课我要怎么预习等。学生通过自我反馈, 能很好地查缺补漏, 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

三、阅读教学的反馈应注重多层面交流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个过程中, 学生是文本阅读的主体, 是教师服务的对象;文本是学生阅读的对象, 是课堂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是引领者, 是带路人。因此, 进行阅读教学时应注重这三个层面之间的交流。

1.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教师的指导作用就体现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继而在对话的基础上走出文本, 实现对文本的超越。而教师要完成这一任务, 课前除了认真备课之外, 还要与文本充分对话, 吃透文本, 准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 这样才能站在较高的视角考虑问题, 才能更好地预测学生理解的多样性。

2.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见, 在阅读教学中,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学生只有自己走进文本, 与文本对话, 才能与作者的心灵产生碰撞, 才会有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3.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平等的, 教师不能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也不能把自己对文本的认知强加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和教师共同决定对话的形式与内容, 师生之间应注重心灵沟通, 坦诚地进行精神交往, 互相交流自己与文本对话的成果。这样, 师生就能在自由平等的氛围中完成对文本的学习。

四、阅读教学反馈的原则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知识, 教师需要获取反馈信息, 以便随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学反馈的作用, 教师进行教学反馈时也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 课堂反馈要及时。只有及时反馈, 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调整教学内容, 让教学与学生同步, 如果滞后, 则效果会大打折扣。

其次, 反馈要有激励性。激励性的反馈有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当学生积极提问或回答问题时, 教师应认真倾听并及时对学生予以肯定和鼓励。尤其是基础较弱, 缺乏自信心的学生, 更应做到这一点。

再次, 反馈要有针对性。一个班级有几十位学生, 学生之间肯定存在差异, 因此, 教师上课既要面向全体, 又要考虑学生的特点与个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应该有所不同。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提问的问题要难易适度, 对优秀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向知识的深度、广度探索。

此外, 反馈要有启发性。当课堂提问学生卡壳或对已学的知识不能举一反三时, 教师要作启发式诱导, 适时点拨, 这样就能起到“一两拨千斤”的效果。

总之,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有强烈的信息反馈意识, 只有时时关注反馈信息, 才能优化阅读教学。注重教学反馈既提高了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 又能创建学生喜欢的课堂, 我们何乐而不为呢?我相信, 只要我们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关注学生, 及时获取课堂反馈的信息, 不断优化阅读教学, 课堂就一定会成为学生汲取知识养料的快乐园地。有心插柳, 柳定成荫!

摘要:阅读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要提高课堂授课效率, 避免无效教学, 就必须重视课堂信息的反馈。教学反馈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可以通过课前预设、课中捕捉、课后反馈等途径获得, 教师在关注教学信息反馈的同时还应注重多层面的交流, 遵循教学信息反馈的原则。教师只有时时关注反馈, 才能优化课堂阅读教学, 才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成效。

关键词:阅读教学,优化策略,教学反馈

参考文献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2010年02期

[2]加强课堂教学信息反馈的必要性及其策略.代教育科学.2007第05期

[3]重视反馈原理在教学中的作用.药学教育.2001年第3期

[4]建构有效教学的策略:反馈理论.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04期

阅读反馈 篇2

教案、作业检查情况反馈意见

根据古鲁板蒿小学教导处工作安排,教导处对2017年春季开学至4月6号期间的教师教案和学生作业情况进行了检查,检查情况汇总如下:

语文组:

本次教案编写课时量充足,设计合理,结构完整,详略得当,作业次数充足,批注认真,有评语。特别是张青梅、冯荣华等老师的教案内容充实,书写认真,反思深刻。

数学组: 各教师教案编写认真,规范,内容充实,环节完整,有教学反思。且能从实际出发,由感而发,作业批改及时,有详细的批注,评语。郭海辉、肖玉娥等老师,教案编写、作业批改很认真

英语组:

通过检查英语组全体教师的教案、作业,各位教师都能认真备课且设计合理,条理清楚,书写工整,有教学反思。作业形式多样,批改认真,曹海丽老师全批全改且有鼓励性语言,存在问题是个别教师备课量虽足但过于简单,没写课后反思。

音美科品体育组:

本次检查中,教案编写都较认真,及时,足额,且内容较为充实,完备,结构完整,书写认真,反思深刻,设计操作性强,方法多样,体现了新课改理念,作业批改较及时认真,个别同志有针对性评语,对学生进行详细评价,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也有个别同志教案过于简单,不能完全体现新课改要求,设计不十分合理,需要大力改进。

通过各组反馈情况,总结如下: 好的方面

1.总体检查情况良好,绝大多数老师能根据所任学科教材及班级实际备课、编写教案,课时教案目标突出,渗透了新课程理念,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有一定教学准备,过程清晰。

2.大部分老师的教案具有内容规范、项目填写齐全、突出重难点等优点,还体现了学习方法、课后练习具有实效性,学习形式多样性的特点。

3.多数老师能根据教学对象和所教科目的不同、科学设计教案、能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内容和进度。

4.教学反思有一定的量,大部分老师课后发现有更好的上课思路、方法,能及时写的备课本上,补上去或修改好,使下次备课更加完美,较有效地达到了反思的目的。

5多数教师能够认真对待作业的布置及批改这一环节;批改及时、认真,对于作业完成出色或有进步的学生能够给出激励性的评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存在的问题

1、个别老师的文字书写较潦草,有部分老师的教案教学过程过于简单,没有体现情景的创设,不利于实际教学的操作。

2、个别老师的教学反思写得粗浅,形式化,针对性、实用性不强,没有写出优点和存在的不足,没有改进措施及从中受到的启发或启迪,不能很好地起到反思—调整—改进的作用。

3、个别教师批改作业不够细致认真,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没有作出纠正;有的科目作业布置及批改次数过少;上交作业本数不足。

改进措施

1、组织老师学习优秀的教学设计,教研组要加大教学研讨的力度,教导处要增加抽查的次数。

2、必要时,对个别老师进行个别指导,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一对一”的交流。

3、教案设计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关注学生的实际,要有分层指导,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服务;课后反思要及时

变换反馈策略 倡导有效反馈 篇3

【关键词】数学;反馈策略;有效

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通过实验得出这样的一条结论:在不知道学习结果的情况下,重复的次数与学习的结果无关。因此,要想更好的提高教学的效率,就必须及时得对课堂的活动做出反馈。关于反馈,从反馈来源看有提问反馈、活动反馈、练习反馈、作业反馈、测试反馈等;从反馈时间看有课前反馈、课中反馈、课后反馈等……从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谈一谈如何倡导有效反馈。

变换一:正例反馈策略和反例反馈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总是会出现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是正确的结果,正例;一种是错误的结果,反例。面对这样两种结果,就需要结合教师课堂教学,合理的安排好两种反馈策略的时机。

正例反馈策略,通常安排在学生刚刚学完新知进行试一试练习的时候,通过正例反馈强化刚才学习的结果,使学生的认识更加的明显化。而反例反馈策略,则是在学生基本掌握的情况之下,适当的运用反例,从中吸取教训,进一步清晰对问题的认识。

如在教学三年级的“乘法练习课”。

课始,教师出示了这样一个情景:A.有12排座位,每排可坐20人;B.有13排座位,每排可坐23人;C.每排可坐28人,有24排。算一算3个电影院分别可坐多少人?

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就是在寻找学生正确的结果,并让做的正确学生在黑板上板书。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哪些已经忘记了或者还不会的同学,在正确做法的指导下进行一次学习和强化。

在后续的巩固练习时,教师让学生列竖式计算:43×22,69×82,34×53。这时,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就不是寻找正确的结果,而是寻找一些错题。

教师出示错题:

让学生观察,看看错在哪里?你觉得在计算乘法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通过这样一次学生找错误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乘法计算,明确乘法计算过程中的注意点。

除了常用的正例反馈策略和反例反馈策略以外,我们有时还可以寻找到一些正确的变式结果,运用变式反馈策略。

变换二:整体反馈策略与选择反馈策略。

面对学生完成的练习,最忌讳的反馈策略就是从头到尾一题一题的按序反馈,这样一来很费时间,二来学生的参与性也不高。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采用整体反馈策略和选择反馈策略。

所谓整体反馈策略就是对练习进行整体出示,直接让学生进行校对,看看是否有异议,这种整体反馈策略比较适合于基本题的反馈。选择反馈策略,顾名思义就是对练习进行有选择的反馈,这里的关键就是选择。要尽量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存在异议的重点问题进行反馈。

如在探究出“商不变的规律”之后,教师安排了这样一组基本题:

1.360÷90=

4800÷400=

8000÷2000=

2.350÷70=(350○□)÷(70÷10)

240÷60=(240×5)÷(60○□)

360×120=(360○□)÷(120○□)

在学生完成之后进行反馈的时候,教师就没有按序反馈,而是把结果整体出示,直接进行整体反馈,让学生看看,是否存在不同意见。学生马上就关注到:

360×120=(360○□)÷(120○□)

存在有不同的结果,这时,就对有异议的问题进行重点反馈。整个过程合理得运用了整体反馈和选择反馈两种策略。

又如在六年级复习平面图形这堂课上,在知识整理之后,进行了一组判断题练习,其中有这样一道题: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

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看到学生对于这个问题存在有一定的困难,在反馈的时候,教师马上灵机一动,先让学生说一说你觉得这些判断题当中哪几道需要老师或者同学帮帮忙的?一次打破常规的反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也很好解决了学生感觉较困难的问题。

在进行选择反馈的时候,我们有时甚至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反馈,让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问题进行反馈,体现学生的自主参与。

变换三:抓点反馈策略和拓展反馈策略。

抓点反馈中,这里要抓的“点”就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堂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除了在新知探究的环节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在练习中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巩固应用。因此,练习的设计也总是围绕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展开的。如何高效的利用这些练习呢?有一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在学生完成这样的练习后进行有效反馈。这时的教师反馈就要有所侧重:抓住课堂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反馈。

如在教学三年级“有0的乘法”时,学生完成了两道竖式:

在反馈的时候,教师问了这样两个问题:1206的0是怎么来得?2456的5又是怎么来得呢?通过这样的两个问题,一下子就抓住把这堂课的点:重点和难点,在反馈的过程中又一次的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把抓点反馈策略利用的淋漓尽致。

数学课堂的反馈策略,除了上面提到了三对变换之外,还存在有很多其他的反馈策略。面对众多的反馈策略,教师需要根据反馈的实效性,合理的进行选择,减少和避免无效反馈,积极倡导有效反馈。

高中英语课外阅读反馈实践 篇4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 实验版) ( 2003) ( 以下简称《标准》) 在七级语言技能目标中要求 ( 高中毕业标准) 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23 万词 ( 除教材外) 以上[1]。英语课外阅读属泛读范畴, 泛读即广泛阅读。这里的“广”指学生接触各种各样的题材和体裁, 进行纸质或电子阅读; 也指阅读不受时间、空间和方式限制。“泛”指大量输入语言信息, 着重于整体理解。课外阅读不是时间而是内容概念, 不是指课堂时间以外的阅读, 而是指教材内容以外的阅读, 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显然, 这种大容量的自主阅读活动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 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 才能取得成效。组织好学生的阅读反馈是课外阅读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

一、课外阅读反馈设计目的与原则

阅读反馈是指学生在课外自主阅读之后, 主要以书面形式向老师反馈阅读情况[2]。通过反馈, 教师一方面能监督学生阅读任务的完成情况; 另一方面也了解到学生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便于及时指导, 确保成效。阅读反馈任务就是阅读任务。

高中起始阶段的课外阅读反馈设计主要侧重于检测学生获取信息、理解要旨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逐渐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评价, 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同时, 通过词汇训练积累词汇, 丰富语言图式, 提高他们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设计阅读反馈应该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 1) 以写促读原则。读后反馈目的是检测学生对材料的表层和深层理解情况, 培养学生评价能力。反馈作业要体现学生对这些技巧和策略的掌握情况。 ( 2) 循序渐进原则。根据学生水平发展的不同阶段和阅读内容的特点, 设置不同反馈作业,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学生先填写信息表; 接着, 记录故事的梗概和自己的想法, 练习词汇英英转换练习; 最后, 让学生写小说的概要。反馈任务由易到难, 层层深入, 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二、课外阅读反馈实践

在对高中起始阶段的高一学生实施课外阅读时, 使用“信息表、活动卡、问答题、词汇训练、小说概要”等五种反馈形式, 教学效果较为显著。

1. 填写信息表格

在布置学生读《绿野仙踪》时, 要求学生体会小说三要素的具体内涵, 读后填写表格。表格内容主要有“5W+ 1H”:

Who: Identify the characters in the reading and make a list of them.

What: Identify the events or actions and make a list of them.

Where: Identify all the places in the reading and make a list of them.

When: Identify all the time factors in the reading and make a list of them

Why: Identify causes for events of actions and make a list of them.

How: Identify the way events took place and make a list of them.

表格中5W和1H是指: ( 1) Who were main people in the book? ( 2) What was the problem in the story? ( 3) Where did all the things take place? ( 4 ) When did they happen? ( 5) Why did so many things happen? ( 6) How did they solve the problem?

问题围绕故事的人物、冲突、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途径等展开, 涵盖了小说的基本要素。表格的答案栏内有提示, 使任务直观, 学生能够轻松完成。通过填表, 学生内化了体裁知识, 丰富了形式图式。

2. 阅读活动卡

笔者借鉴孙吉发 ( 2008) 的研究[3], 设计了阅读活动卡, 用于训练学生的概括和评价能力。

阅读活动卡主要在学生读故事的时候运用。学生每天读两个故事, 然后, 在表格前三行填入阅读情况, “阅读感想”部分要求选择其中的一个故事来写。教师将反馈作业中的问题归类分析, 利用每天英语课上的时间反馈给学生。

学生记录下自己的速度, 在阅读小组内相互比较, 看谁读得快, 这样无形中迫使他们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加快阅读的速度。以前有声读、回读、译读习惯的学生, 现在为了与同学比速度, 不良习惯的使用频率明显降低。显然, 速度要求有利于他们纠正坏习贯。阅读活动卡的精彩语句部分要求学生记下富有哲理的话或者是日常生活中的交际语。每读一个故事, 总有那么几句值得写下, 周末回顾复习, 学生觉得乐在其中。

写阅读感想时, 要求学生先概括故事, 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也可以把阅读困难写进去。

为了让学生少走弯路, 根据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 要求学生在写概要时, 不忘5W和1H, 把握故事gist。发表看法时, 先评价故事是否幽默, 揭示其内涵, 把故事的内容与实际生活或者其他故事联系起来思考, 提供自己的价值判断。

另外, 针对学生表达中的普遍问题, 还可以提供语言范式, 帮助学生写作。这样, 在反复训练中, 学生对故事的理解逐渐从表层过渡到深层, 还能由内及外、由他及我地进行评判, 开始反思自己的阅读, 慢慢掌握高层次阅读策略。

3. 回答设问

鉴于部分学生在刚开始读故事时理解幽默有困难, 可以就每个故事设计一个问题, 暗示一种思维的方向, 希望学生通过回答问题, 领会故事的精神实质。

例如, 在阅读幽默故事An Army of Animals时, 设计了问题“What character traits helped O'Higgins become the first president of Chile?”。一看到这个问题, 学生马上联想到O'Higgins拥有的ambition, cleverness, bravery, leadership等品质, 这个好笑的故事原来向读者展示如此优秀、值得尊敬的一个勇士。

4. 词汇转换练习

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及灵活运用语言的技巧是阅读时深入理解的前提。学生除了应具备一定量的词汇外, 还应该掌握一些词汇知识, 包括一词多义、一词多类、同形异义、词组、习语、词根、词缀等构词法知识。材料中有大量的高频词汇 ( 一部分为生词) 出现, 机械记忆相当枯燥, 因此, 可以选取以下几类词汇转换练习, 巩固词汇, 训练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以下是所选三类练习 ( 答案在所读的故事中找) :

练习1: 释义。向学生提供词义解释, 要求在故事里找符合这一解释的词汇, 引导他们用英语去理解词汇的含义, 而不是简单、机械地熟记中文意思。

练习2: 找反义词。要求学生在故事中找反义词, 不但引导学生用英语去思考词义, 同时迫使他们思考其相反的意思, 扩大他们的词汇知识。

练习3: 词性转换。对故事中常用词进行有意义的转换, 教学生如何使用不同词类, 提高他们语言运用的正确性。

一般要求学生读故事后立即完成练习, 第二天教师与学生对答案。训练巩固了学生词类意识、构词和猜词技巧, 增强了他们的语感。

5. 写小说概要

经过前期的训练, 学生在读《欧·亨利短篇故事集》时, 已经具备了比较好的语言适应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视角。可以布置以下阅读任务:

Please read the four stories in the book ‘O. Henry's Short Stories’. Try to use ‘words in context’to discover the meaning of any new words in the story. Concentrate on the story ‘The Last Leaf’and provide a short summary on the theme of the story, characters, setting and the plot. Word count:Minimum 75 words. Maximum 100 words.

这份反馈作业要求: 学生练习上下文中猜词; 读时抓住小说的三要素去理解, 深入思考主题, 用最多不超过100 词归纳出来。

从学生作业中可以看到, 他们了解小说的三要素 ( character ( s) , setting, plot) 对于人物和情节把握得比较好。关于setting都有所疏漏, 有些学生提到时间, 但没有交代地点, 另有学生只注意地点忘了交代时间。很多人未提到doctor这个角色, 他虽然在文中连个名字都没有, 但起了一定的作用。这是个普遍问题。不管学生之间写作水平差异有多大, 但把握主题都很到位, 说明学生已读懂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刻含义。

结束语

“填写信息表格、阅读活动卡、回答设问、英英词汇转换练习和写小说概要”五种反馈活动形式既关注了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 又重视了他们阅读技能的训练。在活动实施中, 反馈的难度随着阅读的深入在不断加大, 而教师却在逐渐放松控制, 学生逐步形成独立、跨文化思维能力, 对课外阅读产生了浓厚兴趣。最初学生通过填表反馈小说要素内容; 接着写幽默故事的读后感想, 练习“概括和发表观点”; 最终写小说的概要, 归纳三要素, 并且挖掘主题。对学生写作要求的升级显然会迫使他们加深阅读理解的层面。学生从表层理解深入到概括、推断和评价, 提高了阅读的质量。而且, 他们从只会读不会写到写出美文, 并养成读后反馈的好习惯, 是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版)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8—19.

[2]陈琳, 程晓堂, 高洪德, 等.英语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64.

幼儿绘本阅读教学提问与反馈策略 篇5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个双向的对话互动环节,而并非教师单纯的提问,这是一种信息的传递,亦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一、教师的提问策略

(1)巧妙的提问。提问贯穿于师幼对话的始终,对于绘本而言,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多以图画为主,丰富图画的内容。同时, 教师还可以根据图画中的角色、留白等设置问题,让幼儿能够充分地感受绘本带给他们的联想。此外,在进行提问时,还应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如“你认为故事中的事情会发生在我们身边吗?”“如果这个主人公是你,你会怎么办呢?”等,引领孩子们对阅读的兴趣。

(2)开放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有一部分教师在提问的缓解中喜欢用“是不是”“对不对”等词语进行简单的、封闭式的提问。类似于这样的问题,不仅禁锢了幼儿的思维,而且大大阻碍了幼儿的开放性。教师可以尝试使用“为什么”“接下来会怎样”等具有一定探索性的问题取代,因为这些探索性的问题可以让幼儿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促进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另外,教师应该摒弃传统教学的提问模式,尝试运用一些新颖的方式及有助于逆向思维的提问。如小朋友之间或者教师与小朋友之间进行互动式的提问抑或分散的提问等。

(3)鼓励幼儿发现问题。在幼儿园图画书阅读教学中,教师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幼儿往往是被动接受者,因此教师应鼓励幼儿发现问题,尝试着让幼儿先走一步。幼儿的发现总是在成人容易忽视的细节方面,有些幼儿的问题是教师想象不到的。而且孩子的问题具有跳跃式、散点式的特征,教师应该做好充分的预设, 将散点式的问题整合,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幼儿探讨问题,深入交流,促进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

(4)提供轻松阅读环境。教师在讲读的过程中,应该努力营造与幼儿对话的良好的环境与氛围。同时,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幼儿创造更多探讨、疑问和表达的机会。对于那些踊跃发言、积极讨论的幼儿,教师要采取相应的鼓励策略。教师还应该认真倾听每个幼儿的想法,尝试以求知者的身份与幼儿进行针对于文本的对话,从而为幼儿营造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敢于质疑、敢于表达。

二、教师的反馈策略

教师在提出问题以后,要善于鼓励幼儿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实践表明:教师反馈作为绘本阅读教学的重要因素,可以通过影响与偶尔的情感,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

(1)对幼儿的回答进行拓展和深入。教师要对幼儿要回答的问题进行拓展,引导幼儿依据问题进行想象。如将孩子所用的形容词以一种更为形象化的方式进行描述,让幼儿加深理解;对动词性的词语则可以进行体态语的说明或者让幼儿模仿动作,从而给幼儿更为直观的感受。例如《大猩猩》中,教师可以先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慢慢地将“聪明”的动物形态引出来,如“小朋友们喜欢大猩猩什么特征呢?”“为什么呢?”通过小朋友的回答可以知道, 大猩猩可以像人类一样吃香蕉,还会很多人性化的表情等,甚至还有的小朋友学起大猩猩走路的样子、吃香蕉的表情等……幼儿们不但将大猩猩的本领描述出来,同时还能形象地进行表演,这种提问方式拉近了幼儿与教师的距离,同时也能很好地将问题的反馈呈现出来。

(2)作出合适的评价,多用鼓励和肯定。教师在对幼儿的回答作出总结评价时,应该注意肯定或否定性评价用语的恰当运用。即否定时不应全盘否定,要注意给幼儿以鼓励;肯定和表扬时则要注意启发幼儿进一步思考,调动幼儿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例如在绘本阅读《獾的美餐》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猜测, “在獾出门找美餐的时候它的洞里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它洞里的吃的都被偷走了!”“也有别的小动物出来找美餐了!”教师回应:“你的想法真好,那你想不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呀?”教师在幼儿作出了这些回答后,在肯定幼儿的想法的同时,也要勾起幼儿往下探索的好奇心和兴趣,这样,绘本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才能更有意义。

摘要:绘本阅读对于幼儿情感、灵敏度以及想象力可以起到一定的启迪作用,也是幼儿快乐学习知识的源泉。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个双向的对话互动环节,亦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阅读反馈 篇6

误区一:没有对与错, 只有“这很好, 那也不错”。

“评价的作用在于反馈和鼓励, 是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要尽量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特别是在课堂上, 大庭广众之下。”于是, 教师在研读文本时往往会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短的如“很好、很有想法、很不错”;长的如“也有一定的道理, 再想想看呢, 有没有更好的答案了呢”。这些看似充满鼓励与尊重的评价实际包含非常强烈的不确定性。回答的对错、质量的高低无法清楚呈现, 致使学生处于一种模糊的学习状态, 所获甚少。比如“有一定道理”, 那答案中哪一部分缺乏道理?学生在哪一点上回答不够全面?教师含混其词的评价, 会让学生抓不住重点, 很可能在错误的地方来回绕路, 从而浪费了所有同学的时间。学习的有效性无从谈起,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是空谈。此外, “言之有理”并非适用所有的问题。如果教师被“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要求所束缚, “这也不错, 那也很好”地加以评价, 其结果不是学生整堂课不知所云, 无所适从;就是从此回答问题漫无边际、毫无内容与章法。

误区二:“九曲十八弯”, 直到标准答案。

“围绕呈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进行进一步的挖掘, 从而达到学习的深入, 这便构成了一种新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这种以问题为基础的自主学习, 教师不直接回答, 只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线索, 即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通过教师的引导, 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理解文章的旨意、内涵, 品味优美的语言。教师的穿针引线让学生的思维既能够像欢快的小溪, 又不致变成决堤的洪水。但仔细听听有些语文课, 却发现教师的“引导”变了味。比如, 笔者某次听《最后一课》, 学生自主阅读后提出疑问“怎样理解小弗朗士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学生们在讨论中先想到“韩麦尔先生不能教书了, 很可怜”。该教师引导说“除此以外, 韩麦尔先生与小弗朗士在身份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呢”。学生由此想到“他们都是亡国奴了, 很同情他”。教师继续说:“除了同情, 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呢?他为什么能同情老师呢?”在教师极有耐心地再三询问、“启发”下, 最终有学生说出了“不是一般的同情、理解老师, 而且是爱国主义思想火花的迸发”。试问, 这真是学生积极思维, 自主学习的结果吗?这样的引导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独特体验吗?这种借着引导的幌子, 借着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外衣, 把标准答案“呼唤”出来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毫无意义。

误区三:貌似“渲染熏陶”, 实则情感霸权。

语文学科的独特性在于它不是学习纯粹客观的东西, 它需要师生的情感投入, 在与文学作品的情感共鸣中更好地领悟、体会。因此, 语文教师都很注重渲染和熏陶教学氛围, 以便让学生更好地投入、感受。但是, 有时候的渲染也会大大限制学生的多元化思维。比如, 有一位女教师教授《叶》专题, 一开始就用极其低柔、略带悲伤的语调将所有听课者带入“秋风瑟瑟、枯叶凋零”的氛围中。可在学生自由发表对“叶”的看法时, 一位男生用一幅“我言秋日胜春朝”的乐观语调来发表个人见解。这与该教师预先设置的氛围极为不符, 于是她敷衍了事地用一句“这个同学的回答很有自己的想法”打发了该男生, 然后继续其“悲秋”论调。且不说那位男生“落叶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观点很正确, 值得倡导, 单就教师的铺垫渲染、引导评价来讲, 这堂课的教学思路就值得商榷。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若将学生的思维都限制在教师的思路里引导开发, 如何挖掘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如何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可以说, 这种情感熏陶实则是一种情感霸权。

误区四:表面各抒己见, 实则胡言乱语。

教学中, 教师们大都习惯于叫一两个特别积极的同学回答问题, 无非是因为他们思维开拓、思考积极, 也能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但是, 若任由某些同学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性思维”自由发挥, 看似“百家齐鸣”, 其实是对学生的放纵, 是对整个课堂的不负责。倡导独特体验本没有错, 但若学生的体验是错的, 我们决不能予以纵容。对于课堂上的此类同学, 教师在评价时是不是应该明确地说一声“不”?因为, 课堂上需要的是奇思妙想, 而非胡思乱想, 更非胡言乱语。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改善课程设计, 完善教学过程,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就课堂评价而言, 教师应尊重学生对教学内容独特、多元化的反应。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解答思路、语言表达不予以指导、规范;更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无足轻重。以学生为主体不是唯学生论, 教师在教学中是参与者、引导者, 只有倾听、分辨后准确到位地评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有所“得”, 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对此, 笔者有以下看法。

第一, 评价需尊重学生, 但也要恰到好处。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渴望老师能仔细聆听他们的见解, 渴望老师对他们思考的结果予以尊重、鼓励。”学生不是碰不得的瓷娃娃, 他们需要的是教师的尊重, 而非一味地肯定。因为“你不错、他不错”是廉价的表扬, “你可以, 他也对”是无关痛痒的点评。若学生的思索换来的只是教师空泛地表扬, 反而会影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回答的正确性。所以, 我们的“尊重”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尊重, 是对思维的尊重, 是对文本的尊重。赞扬学生“回答得‘好’”, 应指出“好”在哪里。“只有中肯的、恰如其分的激励性评价才能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人文素养的积淀、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起到积极的作用, 同时也能激发其他学生, 调动课堂气氛。”此外, 出于对学生的尊重, 教师也应注意评价时机的合理、恰当。比如有教师在某个学生回答后评价道:“太完美了, 还有哪位同学愿意说说?”请问, 都已经评判出了最佳答案, 还有哪个同学愿意再回答呢?

第二, 评价要引导学生, 但引导不是表演。

阅读文本时, 如果什么都是教师自己讲出来, 那是越俎代庖, 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但学生因为知识面、阅读面的限制, 考虑难免有所欠缺, 这时, 教师的引导就极为关键。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来把握文本;可以引导学生将之与其他作家的同类文章进行联想、比较, 或是与其本人不同时期写成的不同文章进行比较。这都有利于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比如, 闰土与杨二嫂的比较, 韩麦尔先生的脸色与菲利普夫妇脸色的比较, 《故乡》与《桃花源记》的比较等。通过横向或纵向的联系, 拓宽、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 教师应注重语文课堂上情感氛围的合理渲染。这种渲染铺垫的依据不是教师个人的喜好或者个性特点, 而是文章的体裁、风格。比如, 教授诗歌, 声情并茂地范读可以把学生带进诗歌的意境, 促进其更好地理解、把握。教授议论文, 应特别注重讲课的逻辑顺序, 以便引导学生把握论点论据论证。教授苏轼的诗词, 教师最好能洒脱肆意;分析柳宗元的散文, 则要走进其抑郁痛苦的内心。拓宽学生的思维, 使其语文理解能力、表达水平在思考、解答问题中逐步提升, 教师的引导不可或缺, 不仅要“导”, 也应适当地“牵”, 但绝不是“演”。

第三, 评价应有的放矢, 要规范指导。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内容有针对性的、独到的评价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于自己的关注和重视。而更重要的则是通过评价, 让学生获得进一步自主学习的方法和习惯的正确导向。”学生不小心钻入牛角尖, 教师不能粗暴打断, 但应明确指出此种思考对阅读、理解没有意义;学生发表看似别出心裁的见解, 教师应立即指出其中方向性的错误;学生的回答出现原则性错误, 教师更不能含混其辞。我们不扼杀文本分析中学生有理有据的新观点;不打断情境讨论中学生合情合理地争论、辩驳。先营造和谐的思考、讨论氛围, 再仔细辨别学生的回答 (尤其注重细节) , 然后进行有的放矢地评价, 并予以必要地规范、指导。2010年江苏省苏州市语文中考的一道阅读题失分相当厉害。究其原因, 题目针对的是说明文, 但很多同学居然用“……证明了……的观点”这样的句型加以回答。显然, 这样的答题很不规范。因此, 每一位语文教师对于学生的课堂回答, 一方面, 要关注其思路是否清晰, 要点是否确切, 理解是否到位;另一方面, 用语的准确严谨也必须重视。只有教师的严格要求才能换来学生下一次严谨规范的回答。同样, 当几个同学针对同一问题做出不同解答之后, 教师应提醒学生比较细微处的差异、优劣。学生踊跃发言固然重要, 但让其学会听、学会辨、学会品更为重要。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学生的理解、答题水平。

学生课外阅读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源自课堂上的积极思维、正确回答。我们要的语文课堂不是表面的热闹, 而是真正深入文本地阅读、感受、思考。学生回答问题后, 要的也不只是教师的一个“好”字, 而是在思考、解答、点评、反馈后语文水平的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所以, 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对于学生思考的结果, 该判别对错就明确表态;该指导规范就大胆讲解。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不等于废除接受性学习, 接受性学习是探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的前提。语文教师不是阅读教学中的摆设, 不是学生思考学习的旁观者, 让我们从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反馈开始, 真正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引导者, 从而帮助他们成为真正的自主学习者。

参考文献

朱斌.也谈语文课堂的教学评价[J].中华活页文选 (教师版) , 2009 (6) :75—76.

【阅读反馈】推荐阅读:

课外阅读反馈表08-30

反馈矫正07-16

反馈体系07-19

自反馈05-12

工作反馈05-25

反馈05-28

教学反馈05-29

神经反馈06-05

反馈形式07-25

读者反馈07-26

上一篇:感悟教学活动的适切性下一篇:体育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