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阻碍因素论文

2024-10-27

运营阻碍因素论文(精选8篇)

运营阻碍因素论文 篇1

我国是果蔬生产消费大国, 近几年果蔬产业发展迅猛, 目前已成为农产品的支柱产业之一, 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经济来源。随之兴起的网络果蔬超市也日渐兴起, 但网络果蔬超市发展迟缓, 同时期发展起来的电商纷纷倒闭, 竞争力并没有因为借助电商而大大提高。无论他们的模式最终能否成功, 至少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和教训。

一、调查方法及调查对象

(一) 调查方法

为了解居民对网络果蔬超市的态度, 我们在百年老街中央大街上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共300份, 实际回收283份, 通过对表格进行分析, 目前在线下果蔬市场和实体店现场采购的主要人群是中老年人, 他们要求便利、低价、可对比、选购性强, 而热衷于网络购物的青年白领阶层对网络果蔬超市尤为喜欢, 他们喜欢高品质、有机健康的果蔬。因此网络果蔬超市的主要定位人群是中青年白领阶层。

(二) 调查对象

在被调查人群中, 20-35岁占36.2%, 35-50岁占32.7%, 50岁以上人群占31.1%, 通过年龄调查得出年龄在35岁以下的大多数都愿意在网络购买果蔬, 35岁以上的客户大多会选择在集市果蔬摊购买。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 网络购物的总体情况分析

1. 阻碍我国网络果蔬超市发展的因素

在此次调查中发现, 网络果蔬超市的受众范围较小。通过各大搜索引擎显示, 北京、上海、武汉、哈尔滨市等地都出现了网络果蔬超市的运营模式, 某报曾对哈尔滨市网络果蔬超市的销售情况进行了系列报道, 结果显示销售前期生意可观, 但随着规模的扩大, 便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其一, 果蔬的保鲜问题:果蔬的保质期短, 易变质, 对果蔬大量的存储需要增加库存费用和高昂的保鲜费用。

其二, 新客户难以发展:多数居民已习惯在小摊或果蔬店中购买, 能够便捷、快速获得满意的果蔬, 一时之间难以接受网络果蔬超市。

其三, 附加成本高:客户如购买网络果蔬超市的果蔬需要增加包装、运输费用等。

其四, 利润空间小:网络果蔬超市定价难, 如果价格高于市场价大多数客户会保持以前的购买方式;如果价格低于市场价格, 加上物流成本保鲜成本人工费等, 只能选择供应大量需要果蔬的顾客。

其五, 供应商的局限性:网络果蔬供应商主要是种植大棚果蔬的农户, 在果蔬的收货旺季, 大量农家蔬果也陆续成熟了, 对网络果蔬的价格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另外, 网络果蔬超市的生意会有淡季, 影响利润的扩大。

其六, 资金链紧张, 很多网上果蔬超市开业前并没有进行仔细的资金核算, 看到网上卖菜作为新鲜事物一拥而上, 结果上线后发现经营过程中困难重重, 客户量少、配送成本高、蔬菜的损耗大等, 预期对的盈利迟迟不到

其七, 难以开发新用户。网上蔬菜超市能否生存关键在于客户量的多少, 例如网站知名度不够, 浏览量和下单量不成比例、消费者满意程度不高, 导致网站评价较差从而恶性循环, 客户对蔬菜的新鲜程度部分取决于主观评断, 容易导致售后服务难做。

其八, 除特定因工作需要或者身体需要不方便购买蔬菜的人群外, 大多数消费者还是更愿意到菜市场讨价还价买菜, 或者到超市时顺便买菜, 可以随时选择要买什么, 而且可以现场挑选, 要改变消费者习惯才是任何一家网上果蔬超市可以做到的。

其九, 送货上门不仅是网上果蔬超市的方便快捷之处同时也是它的弊端所在, 部分消费者不喜欢送货上门, 他们担心治安问题, 担心有人会以冒充送菜员骗开房门实施犯罪活动, 特别是老人小孩和单身女性, 而我们的网上果蔬超市的定位也恰恰是他们。

2. 网络果蔬超市的运营模式

网络果蔬超市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 发展至今时间不长, 正处于积极探索阶段, 下面以哈尔滨市道里区有机直营店和温州易购网络便民服务中心为例加以分析:

(1) 哈尔滨市道里区有机直营店专供有机环保无污染的绿色天然果蔬。在黑龙江省拥有多家销售直营店。本项目组成员考察了其在道里区直营店, 该店供应的产品包括果蔬、鸡蛋、大米、猪肉等的多个品种, 在货源供应方面有国家里业级标准果蔬园作为支撑, 在市场定位方面果蔬价格价钱较高且一般家庭难以购买大量蔬菜不包括物流成本费用, 有机果蔬价格过高受众人群小。

(2) 浙江温州的易购网络家网络果蔬超市不仅包含水果蔬菜, 还包含生活日用品、家政服务等服务, 价钱与批发价相当, 打造出一种类似社区服务的公众平台, 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好评, 经营状况良好。

(二) 发展问题及问题分析

1. 发展问题

(1) 价格普遍较高, 大多数网上购物者看中的正是网上购物减少了物流环节和店面人工等费用, 拿同样的价钱可以在网上买到更质量优良的产品且网上购物可选择性大, 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但网上果蔬超市价格和农贸市场相比要贵了不少, 即使和大型超市相比价格也并不便宜, 甚至更高。如果销售的是精品蔬菜、有机蔬菜价格甚至能达到3-6倍。此外, 现在仍经营网上果蔬超市的网站大部分都对订了最低消费, 而且由于物流因素也收取送货费用, 站在客户心理来说在网上买菜不仅价格高昂而且不能保证果蔬的新鲜程度, 不满意也难以退换。所以网上蔬菜超市不能吸引消费者。

(2) 配送时间长、成本高, 不能保证果蔬的新鲜程度, 退货难。因为需要集中采购和批发送货以节省成本, 所以一般网上果蔬超市都会要求提前下订单, 站在消费着心理上来说一定下订单成功, 面临着就要消费九项被计划好了一样, 不能随意更改, 所以还是感觉直接到菜市场购买方便, 且在送货过程中点对点的配送方式造成了配送成本高。配送时间长。网上果蔬蔬菜从销售地购买, 再经过分类、包装、配送, 中间过程繁琐且多次装卸造成损耗较大, 新鲜程度能以保证。网上果蔬与其他网上购物商品不同具有时间性, 一般果蔬网都要求接受蔬菜时当面验货, 不满意当场拒收。

(三) 网络果蔬超市的利润空间

利润=收入-成本, 由此我们得出网络果蔬超市的盈利来源主要是价格, 成本包括物流成本, 人工运杂费, 网络客服人员, 果蔬仓库, 果蔬保鲜等。

消费方式, 网络果蔬超市可以通过网络下订单和电话直接订购2种方式, 对于工作忙、没有时间购买果蔬且需要一次购买多天的客户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下单购货, 对于腿脚不便的老年人可直接通过电话购买, 当然网络果蔬超市也会有各地特色的果蔬和水果方便喜欢美食特产的顾客选购, 网络果蔬超市推出礼盒包装方便送给家人或朋友。

价格定位, 根据各网络果蔬市场的目标人群不同, 也有着鲜明的定位, 其果蔬价格也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网络果蔬超市的果蔬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果蔬面向普通社区居民, 价格与集市果蔬摊价格相当, 货源相似。另一种则面向高端市场, 主要为有机绿色果蔬, 价格定位高、面向中高收入者, 有独立果蔬大棚, 但价格往往是普通果蔬的3-6倍, 受众人群较小。

经营规模, 如果网络果蔬超市规模小、订单不足, 势必将物流成本算在果蔬价格上, 最终的果蔬价格是消费者难以接受的。规模扩大, 随之而来的就是仓库的保管与保鲜问题了, 网络果蔬超市需要有充足的购买人群和购买数量才能达到薄利多销, 所以网络果蔬超市盈利是很难的, 至于那些定位是普通果蔬的网络超市想要盈利简直难上加难。

三、对策建议

网络果蔬超市无论定位高中低端哪个市场, 想盈利都是困难的, 因此必须改变销售策略。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高端定位的网络果蔬超市可积极加强与各大高档餐厅和宾馆合作, 一方面餐厅可以保证果蔬品质, 同时也传递给消费者物超所值的感觉, 网络有机果蔬加上味觉好会刺激消费者购买原材料或再次消费, 果蔬超市可以通过向公众公开与它合作的餐厅为其树立绿色健康的形象, 起到双赢的作用。

二是网络果蔬超市可与舌尖上的中国进行捆绑销售, “舌尖上的中国”热播引翻了美食轰动, 超市可以通过引进“舌尖上的中国”节目组对原材料进行宣传, 为网络果蔬超市造势, 加大宣传力度。

三是可将果蔬做成礼盒形式, 按照顾客选菜的种类赠送各种调料和相对应菜的菜谱。

四是网络果蔬超市依托的网络平台可以通过推出每日特价菜和当天的免费送菜活动, 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还可以与多农户合作并预测农产品价格走势。

五是实行从规模经济到范围经济的转型, 挖掘网络业务的拓展性, 增强盈利能力。

六是自建蔬菜生产基地, 有利控制蔬菜质量优化配送模式, 最大限度的节省中间环节, 另外也可以向销售高端有机蔬菜方向拓展业务提供空间。

七是直接与农民签订收购协议, 形成农户+龙头企业模式, 这里的龙头企业就是网上果蔬超市, 有网上果蔬超市负责收购和销售。

八是提供送货上门或取货地点, 对于不愿送货上门的消费者可以到连锁店自取, 免费送货, 对于那些需要送货上门的需要加收2-5元服务费用, 送货由连锁店的销售人员进行, 可以避免出现安全问题。

九是配送优化服务, 在蔬菜的分拣过程中通过信息化可优化工作流程降低损耗。

十是整合优化传播渠道, 扩大品牌影响力和覆盖面, 网上蔬菜超市的订单和信息都是数据化的, 可以大致计算出每个直营店的具体供应数量, 可以降低装卸次数和大大降低了果树的损耗。

四、结论

网络果蔬超市的这种商业模式为我们的农产品增添了新的元素, 在利润空间小的情况下何不另辟“稀”径, 依靠与果蔬衍生的产品赚取利润;网络果蔬市场要找准目标细分市场;注意经营规模问题;关于市场定位问题:网络果蔬超市若是定位于面向广大普通消费者就需要独立的货源地, 打造集生活缴费, 商品维修等为一体的生活化社区平台, 若是定位高端消费人群就应加强物流配送管理, 做到高速快捷化, 针对前面问题的分析, :一是找准目标和细分市场找到自己的受众人群, 注意规模问题。如哈尔滨道里区有机蔬菜对市场进行了良好的市场分析, 不管企业客户, 还是个人市场, 都能提供优质的绿色高品质有机蔬菜。二是形成从规模经济到范围经济的转型挖掘网上业务的拓展性, 增强盈利能力。

摘要:近年来, 我国果蔬产业发展迅猛, 但网络果蔬超市发展迟缓, 经调查居民对网络果蔬超市的态度发现, 目前网络果蔬超市存在的受众范围较小, 新客户难发展, 成本高, 利润小;资金链紧张, 运营模式单一、供应商难以选择, 送货上门的治安问题。有效促进网络果蔬超市的发展, 应加快与高档餐厅以及栏目组合作, 优化配送服务、传播渠道, 自建生产基地, 提供取货地点, 与农民签订收购协议, 整合传播渠道, 以实现从规模经济到范围经济的转型, 增强盈利能力。

关键词:网络果蔬超市,运营阻碍因素,建议

参考文献

[1]庞新建.菜场——菜地到餐桌直通车[J].《经济》, 2005-07

[2]周文.昙花一现时报.广州首批卖菜网站纷纷倒闭[N].2011-12-09

[3]范新河.网上蔬菜超市营销渠道模式选择探究论文[D].2012-06

[4]戴桂林, 杨玉真.我国蔬菜物流模式的思考[J].当代经济, 2007 (5) :72-73

阻碍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研究 篇2

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对学生、教师个体、学校和社会都有重要意义。从现实来看,一些教师能够发展成为优秀教师,而一些教师则表现平平,例如,始终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师生关系不和谐、教学效能感不高等。因此,本文的研究问题是:哪些因素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西方学者从宏观政策、学校环境和教师个体等三个方面探讨了阻碍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政府的宏观政策对教师专业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例如,美国学者对政府的标准化改革、问责制、高风险评估提出了批评,认为这些政策把教师专业发展的结果简化为教师考试成绩,这些政策还不断地控制和管制着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施。学校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一直受到学者的关注。例如,学校缺乏传统仪式和社会性习俗、学校采取集权式的教师专业发展管理模式、学校领导不参与组织和引导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等,这些因素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教师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更为重要。非学习型的教师技术文化(technical culture)忽视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以考试为导向,影响到教师的信念、实践和互动,最终影响到教师和学校的发展。从教师个体来看,教师缺乏专业承诺(commitment),直接对教师的信念、态度、效能感、身份认同以及教学行为产生负面影响。教师专业发展被视为反思、探究的过程,因此教师的教学经历并不必然使教师发展成为优秀教师,教师参与合作、反思性探究活动的程度是影响教师发展的关键。

我国学者的研究发现,缺乏时间、非教学性事务过于繁重是阻碍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另外,教师职业社会地位低、年龄、生源、学历、学校氛围、学校是否重点、学校领导素质、家庭、与同事关系等也被视为影响教师自身发展的因素。

二、研究方法

1.样本。本研究选取北京市某小学二年级语文教研组的全部10位教师为研究对象。她们均为女性,都担任班主任工作。有3位教师是本科毕业,3位教师是大专毕业续的本科,3位教师是中师毕业续的本科,1位教师是中师毕业续的大专。她们的教龄从1~24年不等,其中1位教师的教龄为1年,3位教师的教龄在8~10年之间,4位教师的教龄在12~16年之间,2位教师的教龄在23~24年之间。

2.数据收集。从2011年9月初开始,我每周到该小学一天,连续4个月。主要进行非参与式课堂观察、课后交流,总计听了28节课。除此之外,还进行了办公室参与式观察和交流等,参加了2次教研活动,观摩了校内组织的“教学大赛”。每次我都观察学校的放学过程,观察班主任老师如何与家长交流。经过4个月的交流,我与这10位老师建立了信任关系,然后对9位老师进行了访谈,还访谈了一位校领导。

3.数据分析。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是一个紧密相连的过程。每一天的田野工作后,我会对观察内容和跟老师对话交流的内容做一个粗略的分析,会发现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和一些没有预料到的问题,在后续的观察和对话交流中会特别关注,并将访谈录音逐字转录成文字材料。数据分析主要采用扎根理论,通过编码归纳出类属。为保证研究效度,在数据的诠释过程中,我对非参与式课堂观察、办公室参与式观察、与教师的交流、访谈等资料做反复的印证。

本文使用匿名来保护教师以及学校。

三、研究结论

(一)阻碍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因素

1.教师个人没有形成学习的习惯、教师群体没有形成学习型文化。我在学校做调查的四个月里,除了一位老师以外,几乎很少见到其他几位教师在办公室里读书、学习,她们在办公室里更多的是判作业、改卷子,把学生的表现和作业要求写在班级博客里、与家长联系,上网做一些休闲的事等。一次卫老师曾经跟我谈起班上的“个别生”的问题,她觉得指导“个别生”学习非常吃力,不知道如何做才好。我从大学图书馆给她借了两本书。两个月过去后,图书馆催还书时,她从办公桌的某个抽屉里翻出来,带着一脸的歉意说:“对不起周老师,我还没有顾上看”。一次我带了八本适合老师阅读的期刊去办公室,放在一进门就能看到的桌上。老师们出出进进,没有一位老师拿一本去阅读,只有几位老师拿起来看看封面就放下了。老师们回到家里也很少读书、学习。用梅老师的话说:“老师们在学校忙活了一整天,累得精疲力竭,回到家里还要做家务、照顾老人和孩子,根本没有时间读书,连小说都看不下去。”

老师们日复一日的工作状态,使得她们没有养成学习的习惯。另外,十位教师之间的关系很和谐,经常交流一些生活经验,互相开玩笑,分享美食,等等。但是,这种和谐的文化并不是学习型文化。因为教师个体没有学习的习惯,由她们组成的群体也缺乏学习的文化。这对于教师的持续发展非常不利。

西方学者的研究也发现,有的学校是学习型的,而有的学校是非学习型的,在后者中,教师的学习观是终结性的,即教师对学习的理解仅限于掌握日常教学程序而已。有学者指出,教学是一种学习型专业,它要求从业者不断学习,才能丰富其知识基础,改进教学实践,提升教学效能感和专业承诺。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来看,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教师学习,教师发展既是教师不断学习的过程,也是学习的结果。

我的研究案例中,教师们对日常教学已经很熟练了,她们中的大部分人的学习也就终结了,如此下去,教师就单凭着经验教学。

2.教师凭着经验和惯例教学,缺乏对经验和惯例的反思。一次听任老师的课,在学习生词和词组的环节,她请学生上讲台带领全班同学一起学习,学生积极性很高。课后跟任老师交流,当我提到这个环节时,她马上说:“这样做不好,是吗?”脸上还带着不安的表情。我安慰她说,这个方法很好,既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又能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胆量。任老师听到这里,松了一口气说:“这下我就放心了,以后我还继续用这个方法”。

从这个案例来看,任老师在课堂上采用了“学生教学生”的策略,但是自己并没有去反思这个策略的优点,只是觉得学生喜欢,就凭着经验一直采用这个策略。在任老师的课堂中,我还发现她很少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她班上的学生也很少主动提问。任老师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依然凭着经验在做,而且形成了惯例。阮老师的课虽然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但是她一直要求学生通过读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问题,整节课学生都是以照着课文读的方式来回答问题,没有机会练习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而高老师的课上,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都是用自己的话来回答问题,相比之下,后者班上的学生的表达能力要好于前者。阮老师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依然按着这个惯例来教学。

经验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是重要的,但是经验对于教师发展而言是不够的。研究发现,经验并不必然导致教师走向优异。我的研究发现,如果教师不对经验和惯例进行反思,就无法确认这些经验和惯例的优缺点。如果教师凭借的经验和惯例是好的,能成长为经验型教师,如果凭借的经验和惯例不理想,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成长都会受到不利影响。

3.教师反思处于低层次。在学校做调查时,一次与尚老师交流,她谈到想做“个别生转化”的探索。当问到她“个别生”存在哪些问题、想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时,她说的都是一些课堂上发生的具体事件,并没有对这些事件进行归纳和概念化,更没有把已经做的尝试和效果记录下来。方老师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她班上的一个“个别生”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攻击倾向很强,他只听方老师的话,每当在课堂上做练习的时候,方老师就把他叫到身边,他就认真地做。方老师自己也说不清楚为什么“这一招”很管用,觉得自己摸索出这样的策略就一直用了。访谈时,任老师说她有反思的习惯:“每天晚上我躺在床上,要想我一天的事。例如,今天我的学生有些什么事?每件事上我做的怎么样?今天我是不是又发脾气了?明天有哪些事情我要做?我应该怎么去做……”

用翰达尔(G.Handal)、劳瓦斯(P.Lauvas)的三层次反思结构来看,老师们的反思仅处于第一层次,即对行动的反思(reflection on action),还没有达到理论性反思、道德伦理反思的层次。根据科萨根(Fred A.J.Korthagen)的反思的“五步循环论”,老师们的反思仅处于第一步和第二步,即实践、对实践进行审视,远没有达到抓住事物的关键所在、确立选择性的行动方案、通过行动验证新方案等步骤。

我国的调查也发现,有98.3%的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会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但教师反思方式主要集中在写教学日记、教师间讨论及学生作业分析,教师教学反思的深度和广度都显不足。西方的实证研究发现,教师专业发展不是由教龄来决定的,而是与教师参与合作性反思的程度相关,参与反思的程度高,教师发展的程度就高。

4.教师凭着直觉做教学科研,缺乏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指导。在学校做调查时,一次与阮老师交流,她谈到学生对读书不感兴趣,她想通过一些读书活动来改变这种现状,在她带的二年级班上开展“通过家校合作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的行动研究”。我问她如何理解“阅读兴趣”?她说:“我也没有看书上关于阅读兴趣的定义,感觉就是喜不喜欢吧。”梅老师也在做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升的训练,但是对于什么是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如何评价这些能力的提升等,她也没有清晰的认识。

越来越多的老师做教学科研,但我的研究发现,老师们仅凭着直觉做,没有理论指导和研究方法的指导。有研究发现,由于师范教育过程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以及师范教育中研究方法课程的缺失,使得教师在教学科研过程中缺乏理论指导、在研究方法上“天生不足”。

我做了一点小的尝试,给阮老师找了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辞典》和其他的研究文献。阅读之后她跟我说:“我读了这些内容,不仅明白了兴趣、阅读兴趣的概念,也对判断学生是否具有阅读兴趣有了初步的认识,即从阅读的主动性和阅读的持续时间来判断,这是兴趣的两个重要品质———效能和稳定性。下个学期,我要根据这些理论来重新设计课题。”

我持续地给梅老师一些指导,她开始以行动研究的方式来做,取得了一些效果。可见,教师发展尤其是做教学科研,需要得到外来研究者的理论支持。

5.“年轻的老教师”发展动力不足。在访谈时问到方老师,作为学科带头人、教研组长,继续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她反复强调,自己已经36岁了,在这个行业工作了18年,已经老了,在周围的同事中年龄比较大,所以不如年轻的时候有冲劲了。在学校做观察的时候,梅老师也多次跟我提到,说自己40岁了,学校不再要求40岁以上的老教师参加赛课、做课,也不安排她们带新手教师。根据我的了解,学校也不选派她们参加一些重要的培训活动。

小学教师这个行业,许多从业者都像方老师、梅老师这样,中师毕业后,17、18岁就进入教学岗位,当她们工作20年后,虽然生理年龄还没有到40岁,但是从心理上都认为自己太老了,提前把自己划入职业生涯的“晚期”,成为“年轻的老教师”。学校的某些制度,也将这些人划入了“老教师”的行列,使她们或多或少失去了继续发展的机会。

“年轻的老教师”缺乏继续发展的动力。访谈时何老师谈到:“在我工作的第5~10年的时候,我在专业上的提升是飞跃。提升之后就感觉到完全够用了,慢慢地失去了向上的动力。然后感觉到在教学方面就是停滞不前……”

教师专业发展是动态的,处于相同生涯阶段的教师,有的表现出模仿或被动应付,有的是经验积累或重复型,有的是发展教学风格型,也有的是发展教学思想型。因此教师专业发展不是简单地由教学年龄和经验来决定,还包括应对专业挑战、不断自我研究、发展智性知识和实践知识、具有改变的诉求和提高效能感的专业意识等因素,这些都会影响到教师的发展。我的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结论,梅老师虽然也被列入“老教师”的行列,但是由于她自身的不断努力,依然呈现出向上发展的势头。而有的老师就处于停滞阶段。

(二)阻碍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因素

1.教师工作负担重、工作琐碎。在学校做调查时发现,教师每天在学校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工作,除了教学以及与教学相关的事以外,每天还要应对一些繁杂、琐碎的工作。例如,学生打感冒疫苗的事、学生体检的事、板报的事、学校楼道里展览学生作品的事、学生入少先队的事、秋游的事、各种收费的事,还要应付各种名目的检查,等等。这些工作消耗了老师的时间和精力。

其他的研究也证实了教师工作量大的事实。例如,对我国内地、港、澳、台四地教师工作量的调查表明,教师工作负荷重,每日工作量接近10个小时。教师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尤其是学生问题如安全、行为问题带给小学教师比较大的压力。这对于教师发展而言是极为不利的。

2.校长的科层制领导风格。访谈时,尚老师谈到她先后换了几所学校,在其中一所学校有着特别的经历。那所学校等级森严,校长下面由各组组长负责,组长同时又担任学校的重要岗位职务。校长基本不下基层,基层教师的所作所为都由组长去汇报给校长,对于组长的汇报,校长深信不疑。这样的领导制度和领导风格,营造出一种要跟组长搞好关系、所作所为要迎合组长个人喜好的文化氛围,大家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人际关系上。科层制领导制度和风格,使得学校采用类似工厂的管理方式。尚老师说:“在那所学校里,老师们一直处于监督之下,月查、期中查、期末查,老师们应付这些事都应付不完。因为学校比较有钱,就用月效益来制裁老师,稍微有什么问题就克扣钱……我在这所学校工作的五年里成长很缓慢。”

没有校长的支持和关心,老师的工作和发展都会受到影响。任老师也谈到她在另外一所学校的“遭遇”。当年任老师所在的学校是包班制,有一天上午她上完四节课后,把学生安顿好了就去打午饭,就在打饭期间两个孩子打闹,其中一个的牙被磕了,家长后来就不断地找任老师交涉,要求赔偿还要起诉她。任老师找到校长寻求帮助,校长却质问她:“你当时干什么去了?打饭这么一会儿的工夫能出事吗?”校长的态度让她感到心寒,后来她离开了这所学校。

著名学者利伯曼(Ann.Lieberman)早年也有类似的经历:“每天下午当所有的老师还在工作的时候,我们的校长第一个离开学校,去山里骑自行车。老师们都有被抛弃的感觉,感到没有人关心我们在做什么、我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如何互相学习。我每天开车回家的路上心里总充满着不被需要、不被爱的感受。”

运营阻碍因素论文 篇3

云终端可以看作是云计算在电信行业的又一大落地应用。在2010年8月, 上海联通有3家营业网点尝试着用一个“小黑盒” (瘦终端) 来取代笨重的个人电脑主机, 并在其中一家营业厅内进行了模拟50台瘦终端同时受理业务的压力测试。随即, 上海电信研究院也在内部测试“云终端”这种全新的IT集中交付与管理产品。

在华为上海研究院近万名工程师的办公桌上, PC主机已不见踪影, 所有的计算与处理能力被全部放在了研究所的后台数据中心。

简而言之, 这种模式改变了传统C/S (客户端/服务器端) 的计算架构, 将每位营业员所需的桌面系统与应用程序全部放在后台服务器上运行, 并通过网络远程访问, 营业员桌面上的显示器和一切外接设备仅为输入输出之用。

今年4月, 中国移动的官方招标网站发布了2011年瘦终端硬件终端产品和后台软件产品集中采购的招标通知书。

据移动相关人士透露, 此次瘦终端的软硬件数量规模都在万件以上 (PC机4890台、远程访问终端13361台、远程桌面软件套件7306套、虚拟桌面软件套件约6055套) , 并将全部用于中国移动部分营业厅和呼叫中心的云化改造项目。移动方面首先会对报名厂商进行资质审核, 其次进入产品测试阶段, 最后再进行集中采购。

运营商集体出手

如此密集的试点应用和大规模的产品采购足以看出三家运营商对于“云终端”在电信行业的应用都抱有很大希望, 其出发点无外乎对IT设备的成本、安全、维护以及节能等方面的重点考量。

不难看到, 当下随着电信业务种类日渐丰富, 电信客户服务愈加深入, 运营商需要不断增加自身的营业网点数量和客户服务能力, 但是另一方面, 也带来了IT成本和能源消耗方面的重大压力。

这种业务发展与成本消耗间的矛盾似乎正好为“云终端”提供了适宜的土壤。中国联通研究院副院长童晓渝就曾公开表示, 中国联通下一步对呼叫中心的改造是将原PC终端替换成瘦终端, 后台连接云服务器。客服人员只需使用“键盘型”云终端, 而计算能力则整体搬入了云资源池, 由此实现降低IT成本、消除数据安全隐患, 以及节能降耗的目的。

同时, 中国电信近日也表示将引进新型节能技术, 如瘦终端和云计算中心, 在提高移动办公能力的同时, 节省电脑主机台数和减低用电量。而这一技术目前已经成功应用在华为上海研究所中。在近万名华为工程师的办公桌上, PC主机早已不见踪影, 所有的计算与处理能力全部放在了研究所的后台数据中心。

思杰大中华区总裁曹衡康告诉记者:“云终端在电信业前景非常广泛, 运营商的营业厅具备地域分布广泛, 终端数量庞大, 办公地点固定, 外设种类繁多且应用相对简单等特性, 非常适合采用桌面云方式;而呼叫中心多是集中办公形式, 应用单一、外设简单, 但有高质量语音传输需求, 适用于虚拟化和共享服务器桌面的方式。”

软硬件厂商趁势发力

云终端在IT市场中取得的好成绩不单单体现在电信业, 在交通、医疗以及教育等众多其他行业中, 云终端也得到了相应落地。

据国内一份市场调查报告显示, 2009年中国云终端市场容量在50万台, 在2010年, 云终端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量已经突破72万台, 伴随企业行业客户对云终端的认知程度逐渐提升, 报告也预测云终端市场将会迎来更加蓬勃的增长前景。

在此期间, 一些终端硬件厂商凭借着敏锐的市场嗅觉, 已然获得了不错的市场业绩。同方股份在2010年年度报告中, 就强调公司取得良好业绩的原因之一是在云计算领域实现了较大突破。“通过自主研发的虚拟化软件和云终端产品, 创建了云化的虚拟桌面系统, 目前已经在中国联通等企业中广泛推广。”而国内IT巨头联想公司也凭借云终端解决方案签下了一系列利润可观的信息化办公订单。

与此同时, 兼并与联盟行为也在不断升级。先是美国网域存储厂商NetApp宣布加入华为云战略联盟, 为华为桌面虚拟化 (VDI) 解决方案提供源动力;随即, 虚拟化厂商VMware又在3月11日宣布与升腾资讯联合推出桌面虚拟化解决方案, 借助升腾资讯的终端硬件基础, 以OEM形式面向市场推出以用户为中心的桌面管理和交付架构。

低成本优势不及预期

不过, 虽然云终端具备众多优势, 但从目前市场发展看, 大面积地替换传统PC还无法一蹴而就, 云终端需要首先打消客户对于虚拟化体验、单点成本以及后台负载等一连串的疑问。

一位业内技术厂商人士告诉记者:“就桌面云为例, 确保各个环节的无缝集成, 确保在最优的初始化投资下提升用户虚拟化体验度是一个难点, 其中包括了如何提升单台服务器虚拟机密度, 如何降低总体系统的IOPS, 另外在带宽和性能间的平衡, 桌面云系统的总体健康指标体系和标准确立, 软件授权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改善空间。”

浅析土著知识旅游的阻碍因素 篇4

一、旅游者的自身因素

1. 结构性阻碍因素

结构性影响因素是那些阻碍人们将自己的意愿转化为行动的因素, 主要指的是充足的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和足够的闲暇时间。更进一步讲, 这些无形的障碍可能是由于繁忙的工作、繁重的家务劳动、低收入的工作机会或者是失业造成的。正因为如此, 很多人在面对旅游机会时往往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自己有参与土著知识旅游的动机与欲望, 却碍于高昂的交通费、旅行费、门票以及无暇分身的恼人工作而不得不放弃出游的机会。

2. 自身生理因素

著名学者克劳福德和戈比认为有三种制约因素阻碍了人们参与遗产旅游景点在内的各种休闲旅游活动, 这同样也适用于土著知识旅游。

首先是内在障碍, 是指那些限制人们行动的因素, 其中包括生理残疾、智力障碍和认知障碍以及制约人们参观旅游目的地和景点的若干情境:①能力差距, 能力方面的不足有可能使人无法享受到某些乐趣;②对于他人或器械的生理依赖性;③健康问题;④社交场所的限制性;⑤不了解有关休闲场所或设施的信息, 因此无法作出恰当的选择。

其次是环境障碍, 这主要涉及制约旅游者的外部因素, 包括:①其他游客对于不同人十的不友好行为;②不便于残疾人十行动的建筑结构;③自然或地形方面的障碍, 如丘陵、岩石、积雪和树木等;④缺乏充足并且便于使用的交通设施;⑤经济障碍, 如低收入和高额费用等。

最后是信息传播障碍, 即信息发送者和/或信息接受者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二、土著知识旅游景区的因素

一般而言, 土著社区都位于主体社会的边远和边缘地区, 生活在那些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的区域, 没有直通的公路与汽车, 这可能已经让很多潜在的游客望而却步了。再者, 边缘与边远的历史境遇造成了土著社区极为贫困的经济状况, 由此也会令很多的潜在游客担心不已———旅游服务设施是否完善、卫生、安全。尤其, 当今旅游市场的主体来自于城市地区, 习惯了城市生活的旅游者在为异文化吸引的同时, 是否能够真正地“入乡随俗”是值得土著知识旅游经营者深思的现实问题。因此, 缺乏便捷的可进入条件或是可进入条件差, 很可能将是阻碍土著知识旅游开发的主要障碍之一。

三、刻板印象的制约

刻板印象, 是指以某些共同点为基础, 面对某些特征、符号以及人们的知觉进行归因。当人们面对某种新的情境而又缺乏对其了解时, 刻板印象就将发挥作用。由于土著知识的独特性和特异性, 土著知识旅游者将面对更大的文化差距, 由此也将对土著知识旅游中的跨文化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土著知识都是个陌生的概念, 正面的刻板印象, 如原生态性、文化性、民族性、传统性等而促成土著知识旅游活动, 可以吸引旅游者。消极刻板印象的认知会延伸并影响到消费者对土著知识的形象的构建, “落后”、“野蛮”和“暴力”等也会被消费者嫁接到土著知识上。可能会让潜在的游客对土著知识旅游产生抵触心理, 或担心自身的旅游安全, 或对与当地人的交往存在忧虑。

四、缺乏知识准备

对更多的潜在游客而言, 土著代表着另一个不属于自己的世界, 是一个充满了“野蛮”、“无知”、“未开化”的蛮荒世界, 弥漫着残酷性。因此, 对于那些没有接触过土著知识, 不明白土著知识价值与意义的人来说, 土著无疑是一个令人感到陌生的未知世界。这可能也是许多人不选择参与土著知识旅游的原因, 尤其对那些还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而言, 认为土著知识与自己在学校所学习到的普同性知识的巨大差异, 而难以接受土著知识, 形成对土著知识的抵触心理。其实这并不是土著知识本身的缘由, 而是因为主体社会对普同性知识的宣扬和对土著知识的歧视造成的, 是社会价值观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1]Crawford D W, Godbey G.Reconceptualizing barriesr to family leisure[J].Leisure Sciences, 1987, (9) :119-127.

[2]Mckercher B, Cros H.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

阻碍IT外包创新的三个因素 篇5

企业IT部门选择外包出于很多理由, 如降低成本、改善服务、提高效率等。更重要的是, 他们想从IT外包合作伙伴那里寻求创新, 尽管很多人不是很清楚在外包规定范围内, 创新意味着什么。所以, IT部门并不能从他们的服务提供商那里获得太多的创新。

据Forrester研究机构2009年的调查数据显示, 38%的IT外包客户表示, 现有供应商最大的挑战在于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创新———这个比例在2008年是33%。“除了控制成本和提供可靠的服务, 客户还会向他们的服务供应商要求更多。”Forrester公司高级分析师Chris Andrews说。客户期待从服务供应商那里得到的不仅仅是成本的缩减和可信的服务。大多数情况下, 他们希望供应商可以解决他们的业务需求, 这就意味着供应商能力水平需要不断提高。

主流的IT外包供应商认识到, 创新是他们生存的关键。重视技术创新的IT服务外包企业都获得了良好的竞争地位。优秀的外包公司通过自身的技术优势形成了具有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奠定了行业的领先地位, 掌握了挑选客户的优先权。“在我沟通过的服务供应商中, 没有人不愿意参与这样一场关于创新的讨论。”Andrews说。他日前采访了10家技术服务供应商, 希望从中找出客户的期望和外包商的创新之间的差距, 从而更好地寻找创新的有效途径。

“问题到底出在哪?简而言之, 是客户本身的问题。”Andrews说。IT外包使客户在试图促使其外部合作伙伴创新时犯了以下3个看似基本, 但却致命的失误。为解决这些错误, Andrews提出以下几点, 以使客户能够更清晰、更明确地从供应商那里寻求创新的服务。

未明晰自身的需求

每个人都想创新, 但没有人知道创新是什么。在与IT服务供应商的交谈中, Andrews发现他们中大多数同意创新应该帮助客户实现“一个新的和颠覆性的商业影响”, 但是这些领先技术的规模和范围波动是很大的。

在经济衰退之前, 转型的IT外包交易或“走向绿色”被认为是创新。但是在过去的几年里, 创新重点转移到削减成本、保持现金流和提高效率。在不久的将来, 创新可能集中在云计算或社会计算。外包咨询公司Horses for Sources的创始人Phil Fersht说:“全世界现在有很多了不起的云服务正在创新。这对IT客户来说是个好消息, 但对于服务提供商的发展前景可以说将要有一段时间的艰难航行了。”

如果一个IT外包客户不能清晰地说出自己想要的创新, IT服务供应商将无法提供相应的服务。“我不认为许多客户真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Andrews说。同时, 他还展示了最近一份外包招标书中“创新”这一章节。“这决定了该服务提供商要在没有任何定义或环境的前提下, 以帮助该公司不断创新, 没有任何定义或上下文。人们普遍混乱, 这种混乱已经对服务供应商与客户的合作关系有很恶劣的影响。”

“如果希望你的外包商进行创新, 你必须站在自己业务的角度对创新给出定义。”Andrews说。一个良好的开端, 是各方参与者, 如商界领袖、管理人员、产品开发人员、营销人员等各方创新利益相关者, 思考创新以及创新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对于企业最高管理层, 提高股东价值或建立长期的战略优势;对于企业利益相关者, 它可以提高项目的销售量或提升客户满意度。“有了这种认识, 创新的讨论就可以更明晰。”Andrews说。

如果你还感到困惑, 可以向外包商寻求帮助。许多外包商愿意提供IT业务规划, 以勾划出他们最具战略意义的客户目标。有些过程, 以提高客户的创新为重点, 如Capgemini的TechnoVision和快速创新的框架, Fujitsu的FutureScape计划和Accenture高绩效的研究。

未选择合适的服务供应商

“如果客户仅从表面挑选IT服务供应商并只为节省成本, 那么他们要求供应商给他们带来更高水平的创新多少是有点说不过去的。”Andrews说, “这是来自服务提供商最大的抱怨:我们可以创新, 但我们的客户不会因此支付合理的报酬。削减成本和创新可以共存, 但并不那么容易。”Forrester高级分析师Glenn O’Donnell也指出, 如果你外包的目标仅仅是为了节省资金, 那么结果你会失望的。几乎所有采取这一短视方法的人最终都会花费更多的资金。

Gartner的Young说, 在成本和合同控制之间的不平衡必然预示着外包合同会出问题。一个明显的不平衡现象就是, 当CEO由于合同降低了10%的IT成本而称赞供应商是“有史以来最优秀的供应商”的同时, 该公司的员工正在抱怨IT支持不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所以, 必须在清楚了解自己需求的基础上, 按图索骥寻找相应的供应商。现在每个供应商的营销材料都强调他们的创新能力, 但仔细看后就会发现, 关于供应商创新的观点是与其文化、历史和典型的服务套件密切相关的。例如印度商贸易中心Infotech公司, 它建立在深厚的资讯科技水平上的竞争力帮助它从离岸外包商发展成战略合作伙伴。IBM全球服务公司的策略是, 它包含了以技术研究和咨询技术为重点的业务创新的专业知识。供应商开发流程和围绕客户的具体创新的方法, 可有助于阐明一个供应商的经验和方法, 并帮助确定客户的期望, 但它们不是强制性的。

Sierra系统的中型公司没有指向一个明确的工具或框架以指导他们的创新努力。“他们只是依靠自己对几个关键的业务流程的深刻理解和对客户关系的强烈关注, 以改善客户的业务流程。”Andrews说。

最重要的是寻找对创新有挑战热情的外包商。如果你对与创新的有关问题缺乏兴趣, 可以把你的问题交给外包厂商的高级管理层。如果您仍然遇到阻力, 那是时候去寻找新的创新合作伙伴了。

未建立有效的创新指标

IT外包创新根据客户的不同而不同, 创新指标也不一样。外包客户确定其独特的预期成果, 而且在合同中约定跟这个目标相应的服务水平。

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目前IT外包行业还存在着诸多问题。Gartner公司研究报告显示, 目前80%的大型外包项目都没有达到合约目标。专家指出, 要促进IT外包健康快速的发展, 双方一定要约定监管机制, 服务商要有标准和流程。

外包商也开始摆脱传统的比较容易收集的IT服务标准, 并满足更复杂的业务成果指标, 但转变“发生得比许多人预期的更慢。”Andrews说, “客户意识到, 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因素可能会影响商业度量———不只是工作的服务提供者———他们是不愿意将合同的价值与复杂的指标相连的。”这些复杂的指标包括专利或研发支出的数量。随着世界变得更具活力, 以及IT公司着手出台让业务与执行变得更为紧密的规定, 功能上的缺陷将被放大, 与外包公司一起处理这些问题将变得更为复杂。如果客户不能在内部解决这些缺陷, 将永远无法与外包公司很好地处理这些问题。当谈到IT外包和创新, 不要抱有心存侥幸的心理。

在IT服务行业的活动, 已经有一些与创新相关的标准。印度的Wipro公司开始与它接触的一些指标进行讨论。“不再选择口述传统的IT度量, 他们不再用模糊的陈述搪塞客户, 而是使用客户声明的方式, 如客户要减少的销售周转天数。”Andrews说, “这有助于Wipro的交付团队思考如何用他们的技术能力影响指标。”

运营阻碍因素论文 篇6

改革开放以来, 经过三十多年艰苦卓绝的奋斗, 我国经济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世界各国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银行系统作为市场经济的核心, 在经济结构转型、资本积累、产业机构调整等发面更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我国金融业历经了几次重大改革, 尤其是在加入WTO以后, 金融业的逐步对外开放, 外资金融机构的逐步入驻, 在给我国的金融业带来了严峻挑战的同时, 也给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银行机构作为金融系统的支柱, 充分利用改革的契机,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 不断加大改革的力度, 使得在加速自身组织结构转型、业务调整、经营模式转变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之后, 我国商业银行改变了过去作为“准财政”工具使用的局面, 积极拓宽业务范围, 努力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由于我国社会融资格局中间接融资比例较高,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银行业资产规模的急速扩张, 也直接带动了商业银行利润的快速上升。2011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利润1.25万亿元, 同比增长39.3%;资本利润率19.2%, 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资产利润率1.2%, 同比提高0.17个百分点。其中, 商业银行实现税后利润1.04万亿元, 同比增长36.3%;资本利润率20.4%, 同比提高1.18个百分点;资产利润率1.28%, 同比提高0.16个百分点。

在西方发达国家,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约占整个银行业收入的50%~70%左右, 而在现阶段, 从中间业务的规模上看, 我国的银行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在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2011年收入结构中, 利息净收入占比达到66.2%, 成为商业银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信贷业务成为商业银行最大的依赖, 作为中间业务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只占到14%。从利润来源看, 银行业利润增长主要源于以信贷为主的生息资产规模的增长, 以及银行经营效率提高 (成本收入比下降) , 信用风险控制较好 (不良水平较低) , 利差基本稳定也是利润增长的因素之一。

当前, 国家经济发展速度逐步放缓, 大量中小企业破产倒闭, 各项指标下滑态势比较明显。另外, 随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拓展, 被曝光的不合理收费和违规附加贷款条件等银行自身在经营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其利润的持续性增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商业银行本质是作为服务业而存在, 其任务应立足于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以取得利润, 它的发展应与产业的发展成正比。而在我国商业银行业务中, 信贷业务一直是作为银行业的主要业务选择, 多年的改革并没有将我国银行业的业务经营趋于正常化。究其原因, 虽然近些年我国的货币投放数量巨大, 但“贷方市场”仍旧没有得到有效改变, “二元经济”现象也没有得到有效的防范和控制, 这就使得商业银行在业务的具体选择上更加的倾向于信贷资产业务。近年来, 许多专家学者大力呼吁银行业要积极开展中间业务, 减少对信贷资产的依赖, 以防范其产生的巨大风险。但是, 银行对于信贷业务的选择有其时代性, 也有其局限性, 当前的经济体制已经决定了银行不能够有效地进行业务选择。我国经济能否继续平稳增长, 要有健康的银行体系作保证, 因此对银行体系中出现的问题, 我们必须要正视, 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的阻碍因素分析

1、当前经营环境抑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

经济体制决定着市场的经营环境, 我国的经济体制带有着浓厚的行政色彩。在我国, 中国人民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 而由于人行独立性相对较低, 货币发行的规模一直是由国家的经济发展规划来决定。虽然近些年我国的货币供应量连年高速增长, 但是总的来看, 我国仍旧属于贷方市场, 货币流向的选择则成为经济环境中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也正是由于这个问题的存在, 最终导致了“二元经济”的产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曾经预言, 中国经济在新世纪能否快速平稳增长的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国有企业能否真正摆脱国家支持, 做到稳健高速的经营。直到今天, 这个问题已经体现得十分突出。我国银行业的业务经营与国有企业息息相关, 国家一直没有完全放开利率也正是基于对国有企业的支持。

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力量, 拥有强大的政府信用做背景, 商业银行给国有企业发放的贷款一旦出现违约, 作为其后盾的政府则作为了第一还款对象, 此时, 银行的还款人则变成了国家财政。我国《商行法》第七条规定:商业银行开展信贷业务, 应当严格审查借款人的资信, 实行担保, 保障按期收回贷款。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存在, 国家也在出台各种政策加以解决, 与国有企业相比, 无法提供相应的担保, 也许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之一, 这也促使商业银行更多选择有担保也更具有还款能力的国有企业作为自己的贷款对象。商业银行更多集中力量做能相对保证收益的贷款业务, 这种不健康的经营环境也成为了抑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广泛开展的最直接原因。

2、银行业市场准入过于严格。

我国的银行业在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之后, 形成了现在大行占据绝对优势, 中小银行并存的局面。对于目前的银行体系来说, 是属于经济学上所说的不完全竞争体系。国家对于银行业市场准入方面有着严格的审慎性规定, 除了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外, 对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业有诸多限制, 不论是商业银行法, 或者是各项监管条例, 字里行间对于民间资本的限制体现得比较明显。这样, 银行业的经营活力就会受到打压, 且对于贷款业务所带来的收益“蛋糕”, 目前的银行业也已做得足够大。各个银行也凭借其所占据的市场份额进行分配, 其利润也已十分可观。这样的政策直接压制了银行拓展中间业务的动力和决心, 也使得市场的运行效率变得低下, 真正的市场需求得不到充分体现。需要认识到的是, 只有银行业从贷款业务这个“大蛋糕”分得的利益不能使其满意的时候, 银行才会积极努力地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在整个收入中的占比。因此, 逐步破除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限制性措施, 引入更多的市场竞争, 才能降低我国目前银行业对于信贷资产业务的过度依赖, 真正回归其作为服务业的本质。

3、专业人才匮乏。

我国的银行业发展起步较晚, 且经验比较匮乏。多年来, 我国一直都是采取本土化的策略。在探索并发展自身业务的过程中, 沿袭了中国本土的传统思想, 虽有改革, 但力度不够;虽有进步, 但幅度不够。目前, 我国银行业的规模已处于世界前列, 但是无论从经营管理模式方面还是业务开拓方面, 都难以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一方面是因为我国银行业市场化程度不高, 限制性措施较多;另一方面原因则是对于人才的引进以及使用力度不够。多年以来, 由于政治体制的特殊性, 优秀人才的才能难以得到真正的施展, 虽然国家一直在加大人才引进的措施, 一批又一批受过西方先进教育理念的学者回国工作, 但是体制方面的问题使得这些身负高超才能的人难以真正融入我国的经济体制之中。另外, 中间业务的发展在我国起步较晚, 我国对于该项业务发展方面的经验比较缺乏, 如果不能有效运用人才的力量以拉短我国银行业与世界银行业的差距, 将使得我国的金融市场趋于僵化, 这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十分不利。

三、大力推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的建议

1、改善经济经营环境。

我国目前经济内部最深层次的原因, 来自于国有企业。目前, 我国的经济经营环境中的各项矛盾已十分突出, 国家对于国有企业的照顾措施加剧了目前经济环境的竞争激烈程度。因此, 国有企业必须从自身定位做起, 提高业务专注度, 提升经营效率, 内部改革要到位, 采取措施解决目前出现的员工素质低下、业务经营繁杂等问题。从国家的层面讲, 出台的政策措施对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政策措施要趋于公平, 让银行业务选择的决定权交给市场, 而不是人为地利用措施进行引导;否则, 不仅会加重国家财政的负担, 也会加大银行业务经营的风险。另外, 对于国家优质的资源、项目, 要合理的分配, 让其得到最有效率的运用。长此以往, 市场经营环境就会趋于正常, 市场资金的流动就会更加合理, 而银行对于国有企业的信贷资产供给也会减少, 这将会促使银行业着力开展中间业务。

2、放宽银行业市场准入。

我国对于金融体系的限制性措施较多, 市场准入的要求也很严格。我国商业银行的大多数股份被国家控制。另外, 国家法律对于民间资本的限制性措施组织了更多的资金进入银行领域。这样在分“蛋糕”上就出现了问题, 因此国家必须加强顶层设计, 加强金融体系控制。放宽国家对于银行业的市场准入限制, 允许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 使得对于信贷资产所带来的利润能够重新再分配, 这样不仅会大力促进银行经营效率的提高。另外, 利润的重新分配将迫使银行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中间业务的开展。这样也将会使得整个银行业的业务经营更加的正常和合理。

3、加大优秀专业人才引进力度。

当前, 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已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各个经济体早已无法分割。中国要发展, 必须要与世界先进经验以及先进的经营模式接轨。受过西方教育洗礼的学者, 虽然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感染, 但是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 不管黑猫白猫, 只有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一切能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服务的措施, 在不影响大局的前提下, 我们都可以积极采用。近来的海归潮已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给予高端人才更高的待遇、更好地发挥能力的机会。

4、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选择, 根本的原因在于央行对于利率的管制以及对于国有企业的支持。只有利率充分实现市场化之后, 才能把真实的贷款业务量的选择交给市场。国家经济政策趋于统一也会让商业银行对于国有企业的贷款变得谨慎。虽然近期央行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扩大了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 但经济内部实质性的问题没有触动, 阻碍利率市场化的根本原因没有提及。这样看来, 短期内银行的业务选择仍旧会沿袭过去的方式。考虑到未来经济下行的因素, 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面临着更大的信用风险。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需要加快, 只有把贷款的价格充分交给市场决定, 引入竞争, 这样银行的经营效率才会有所提升, 收入来源才能更有保障, 拓宽新业务的动力才会增强。因此, 央行对于货币发行的规模, 要真正地交给市场来决定, 实现货币政策市场化, 这是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 商业银行对于自身风险控制和管理的具体措施要进一步强化, 防范本身固有风险;对于国有企业, 其本身的经营策略以及经营效率都必须要提高, 以摆脱对于国家的过度依赖。为利率市场化的完成扫清障碍, 以促使银行业健康发展。

摘要:本文以我国经济体制、经营环境为背景, 对阻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大力开展的原因进行分析论证, 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经营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EB/OL].2012.5.10.

新能源汽车市场化阻碍因素分析 篇7

新能源汽车的英文是New Energy Vehicles,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 (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 但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 , 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 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 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已于2009年7月1日开始实施, 根据该规则, 新能源汽车, 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 (BEV, 包括太阳能汽车)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FCEV) 、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 (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 汽车等各类别产品。我国新能源汽车主要是三条路线:纯电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汽车。纯电动汽车因为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 在未来五到十年内, 实现大规模的产业化, 难度非常大;混合动力汽车作为现阶段的一种过渡, 具有较强的可行性;燃料电池汽车基于高成本和技术障碍, 产业化还不现实。

2001年中国启动了“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 历经“十城千辆”工程、私人购买补贴城市试点等多个项目,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不完全统计, 2012年中国生产新能源汽车12552辆, 其中纯电动汽车11241辆、插电式混合动力1311辆;销售新能源汽车12791辆, 其中纯电动汽车11375辆、插电式混合动力1416辆。2012年纯电动汽车产销量分别比上年增长98.8%和103.9%。

但截至2012年底, 北京、上海、深圳等25个试点城市共示范推广新能源汽车2.74万辆, 而且示范运营车辆主要在公交领域, 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2012—2020年) 》中, 到2015年累计销售新能源汽车50万辆, 2020年累计销售500万辆的目标相比, 二者相差甚远。

科技部和财政部共同启动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程, 确立到2012年, 全国新能源汽车的运营规模占到汽车市场份额的10%的目标。2010年以来, 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北京等6个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城市陆续提出到2012年底的新能源汽车推广目标, 每个城市至少达到2万辆。截至2012年底, 上述两个目标都未完成。

二、新能源汽车市场化的阻碍因素

全国大范围出现的雾霾天气、中国五新标严控PM2.5排放、不断上涨的油价, 都给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开启提供了契机, 但作为未来新能源汽车主要的消费市场, 私人购买领域启而不动。新能源汽车市场化的主要瓶颈在于关键技术不成熟、充电配套设施缺乏和购车价格高等三个方面。

(一) 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不成熟

1、动力电池

电池技术是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因素。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必须具备安全性好、成本低、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高及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在中国还处于研发中, 未进入产业化阶段。中国动力电池的核心部件正极和电池隔膜80%以上都需要进口。目前电池技术的主要问题是:

(1) 电池能量密度过低。通常使用的铅酸电池成本低、性能可靠、技术成熟, 但铅酸电池能量密度不足40W·h/kg, 而汽油的能量密度是1.2万W·h/kg。镍氢电池的比能量值较低且储氢难, 一般应用于混合动力汽车, 作为辅助动力。近年来电池发展迅速, 其质量轻、比能量和比功率都比铅酸电池高, 提高了汽车的续驶里程, 但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仍有差距。燃料电池实现了零污染, 能量密度高、能量转换效率高, 但由于成本太高、储氢困难, 近期无法实现量产。

(2) 电池组质量过重。人们希望复制传统汽车空间大、加速快、速度大、航程远的优势,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 电池用量多, 而由于技术障碍, 电池自身的质量过重, 尽管在车身设计方面采取了诸如玻璃钢车身等技术以减轻整车质量, 但总体上还是比传统燃油汽车质量要重。

(3) 续驶里程短。由于电池的能量密度低, 电池组的质量过大, 使用铅酸电池的电动汽车一次充电的续驶里程只有100公里左右, 而当前内燃机汽车加一次油能行驶400~500公里, 所以电动汽车还远远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4) 电池使用成本高。一辆载容量20人的轻型电动客车电池组的价格达2万元人民币, 以现有电池的循环寿命计算, 电动汽车行驶4万公里就需更换电池, 即4万公里行程需要2万元的电池维护成本。鉴于电动汽车高昂的使用成本, 即便有高额的购车财政补贴, 市场仍然很难打开。

(5) 电池组安全评价体系缺失。电动汽车自燃事件的多次发生引起业界及民众对电动汽车安全性的担忧。目前, 突出的问题是, 电动车制造企业用传统燃油车理念支配纯电动车设计, 使得电池数量增多、危险性增大、能耗高、电池发热量大, 安全性下降。应该建立新的概念, 把电池安全性与事故概率挂钩, 建立电池组安全性系数评价体系。

2、驱动电机

可靠性、耐久性、适应性是电动汽车对驱动电机系统的基本要求。电动汽车电机的三种主要形式是:异步电动机、永磁同步电动机和开关磁阻电动机。由于汽车成本及空间的限制, 电动机的输出受到制约, 所以电机的高密度小型轻量化和低成本对整车至关重要。国外电动客车用电机驱动系统目前以异步驱动为主;永磁化、数字化和集成化是车用驱动电机的发展趋势。

3、电控技术

电控系统由多个子系统构成, 在不同类型的电动汽车上, 电控系统存在一些差别, 一般包括能量管理系统、再生制动控制系统、电机驱动控制系统、电动助力转向控制系统以及动力总成控制系统等。各个子系统功能不是简单的叠加, 而是综合各子系统功能来控制电动汽车。世界各国都在研究电动汽车技术。作为电动汽车技术核心的电控系统仍然是研究的重点。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 需要加大电动汽车电控系统的研发力度。

(二)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缺乏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的商业运营, 受到了动力蓄电池、电网容量以及充电站规划等技术难题的制约。数据显示, 2011年中国25个电动汽车试点城市中, 共有243个在运营的充电站, 以及1328个充电接口, 但这样的充电设施网络密度还远远不够。目前市面上的电动汽车一般连续行驶100公里后就需要充电, 每次充电需要8~9个小时, 而市场上没有这样的充电便利。充电桩的使用, 需要有较好的停车条件和专用停车位, 露天停车无法解决私人电动车充电问题。消费者若住在高楼, 其停车位就需要插座, 而购车者个人需要为此与物业等各个机构磋商, 由此对消费者产生极负面的心理暗示。充电设施和维修保养跟不上, 不能解决用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再多的政策宣传都是枉然。

关于充电问题, 汽车企业纷纷作出努力。上汽的新能源推广已计划从典型的示范性园区开始逐步扩大, 并且承诺前期使用电动汽车的客户可以免费安装充电桩。比亚迪依靠本企业的力量在厂区和深圳市政府修建充电桩, 为每个住宅小区、每个停车场都统一建设充电桩, 这不是单个企业所能承担的。充电网络的建设涉及电网、土地、市政、税务等多个部门, 需要各部门的配合。

(三) 新能源汽车购车价格高

购车价格是影响消费市场的直接因素, 价格昂贵是新能源汽车难以跨越的门槛。目前新能源汽车比相同性能的柴油、汽油车价格要高出很多。拿两款同样性能的燃油车和电动汽车作比较:比亚迪电动汽车F3DM售价14万多元, 而F3的燃油车售价6万多元, 巨大的价格差别让比亚迪的电动汽车成为概念, 而消费市场的冷清反过来让成本的下降遥遥无期。比亚迪高调上市的一款纯电动汽车E6, 价格在36.98~39.98万元之间, 这个价格在家轿市场几乎没有竞争力。新能源汽车价格高是因为成本高, 受技术及各种条件限制未能实现量产, 小批量的生产又导致价格高, 怪圈循环。要解决价格较高问题, 需要加快技术攻关, 早日实现产业化, 降低成本。

三、加快新能源汽车市场化的政府对策

针对新能源政策热、市场冷的尴尬局面, 政府还有一系列工作需要落到实处, 比较迫切的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 进一步明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和行业标准, 扶植新能源汽车的龙头企业, 加大关键技术的研发补贴力度, 让企业合理定位, 找准投资的重点;第二, 建设的充电站至少应具备补充电能和提供维修服务两大基本功能, 配套的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应逐步形成充电桩、充电站、换电站、配送站等设施相结合的电动汽车充换电系统, 这需要政府的持续努力和协调众多部门的利益;第三, 进一步完善推广试点工作, 经过三年的培育, 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发展和推广已经由最初的北京、上海、重庆等13个城市扩大到目前的25个城市, 可参照美国纽约市提案, 在部分试点城市新建停车场为电动车预留车位, 降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第四, 统一财政补贴标准, 补贴政策一个较大的问题是各地方政府补贴不一, 阻碍了新能源汽车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 在实施过程中, 地方政府财政出钱只愿意补贴当地车企生产的新能源汽车, 外地车企的产品很难打入, 比如, 比亚迪纯电动车E6目前只能在深圳销售, 这款车如果在上海市销售, 就不能享受上海市电动汽车4万元的财政补贴。

参考文献

[1]崔胜民, 韩家军.新能源汽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2]李秀芬, 雷跃峰.电动汽车关键技术发展综述[J].上海汽车, 2006, (01) :8-10.

[3]王丹, 续丹, 曹秉刚.电动汽车关键技术发展综述[J].中国工程科学, 2013, 15 (1) .

[4]余群明等.电动汽车电控系统发展现状及其趋势[J].大众用电, 2008, (05) .

[5]顾列铭.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理想与现实[J].生态经济, 2009, (09) .

运营阻碍因素论文 篇8

1. 绿色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20世纪70年代, 蒙特斯和马林发表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污染的会计问题》揭开了绿色会计研究的序幕。此后联合国及有关国际组织等多次召开会议讨论绿色会计问题。世界环境与发展国家首脑会议通过的《21世纪议程》等保护世界生态环境的四个纲领性文件, 将世界绿色会计的研究推向高潮, 绿色会计理论得以快速发展。

我国绿色会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但当时会计学界并不重视。到了90年代, 随着我国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及社会公众环境意识的进一步觉醒, 绿色会计研究也日益活跃起来。2001年3月我国成立了“绿色会计委员会”, 2001年6月, 经财政部批准, 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了第七个专业委员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 标志着我国绿色会计研究进入新阶段。

2. 绿色会计的含义。

绿色会计是将会计学和自然环境相结合, 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运用专门的方法, 对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开发的成本费用和对环境保护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计量、记录和报告, 以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

二、我国实施绿色会计的必要性

1. 绿色会计代表时代的要求。

20世纪60年代以后, 随着全球化的资源短缺,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使用传统GDP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因为通常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自然资源消耗得越多, 其GDP增长也就越快, 因此, 应从GDP中扣除不属于真正财富积累的虚假部分, 即“绿色GDP”。世界各国都以“绿色GDP”代替了传统的国民生产总值GDP时代。近年来, 我国已经开展了绿色GDP统计工作, 绿色GDP试点工作已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绿色GDP必然离不开绿色会计, 因此绿色会计代表时代的要求。

2. 绿色会计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合理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 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已成了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绿色会计从空间上把会计主体放到其周围环境中考虑, 将整个社会生产、消费和相应的生态循环纳入会计核算之中, 衡量和揭示会计主体的活动是否给社会、环境带来经济影响, 是否兼顾企业经济效益和长远的环境、社会效益, 而不是从传统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出发进行决策, 从时间上防止透支未来, 滥用自然资源, 破坏环境。因此, 只有在绿色会计下, 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绿色会计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3. 绿色会计是顺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

从本质上说, 现代企业是“生态—经济—社会”的复合系统, 企业要实现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 必须树立适应环境的观念, 把传统企业发展模式转变为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建立效益化、生态化、可持续化等相统一的绿色企业。绿色会计就是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纳入企业的计核算对象, 使自然资本和社会效益通过会计工作清楚明了地反映出来, 以便于评估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和社会及环境代价, 从而有效引导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 绿色会计的实施, 是顺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

4. 绿色会计是合理“引进来”的需要。

目前, 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问题, 因而许多发达国家不断把环境污染严重和破坏掠夺自然资源的生产项目搬到发展中国家, 把发展中国家当成自己的“污染避难所”, 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环境剥削”。大量外资“引进来”时, 我们需要建立绿色会计方面的准则, 需要依靠绿色会计合理核算和评价外资企业对我国环境造成的影响和采取的环保措施, 我国只有建立了自己的绿色会计体系, 要求外资企业公开、披露其绿色会计信息, 才能免遭发达国家的环境剥削, 以期合理“引进来”。

5. 绿色会计是正确“走出去”的需要。

在大量“引进来”的同时, 我们也开始了越来越多的“走出去”, 如今, 我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到国外投资。然而, 以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贸易与环境委员会”为标志, 绿色贸易壁垒开始正式在国际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 因此, 我们应该培养企业对外披露绿色会计信息的能力, 自觉地公开, 披露其环境信息, 使其适应投资所在国的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使对外经济合作更持久, 更具效益, 因此建立绿色会计体系可以促进我国企业对外投资, 正确的“走出去”。

6. 绿色会计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

循环经济下, 企业要谋求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和最优化, 会计核算也要考虑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 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综合反映和控制资源环境、废弃物及生态环境。这是传统会计所不能及的, 只有绿色会计才能把会计主体置于生态环境之中, 将整个社会生产消费和相应的生态循环都反映到会计模式中, 来计量和揭示企业生产活动给社会生态环境带来的后果, 因此绿色会计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我国绿色会计实施过程中的阻碍因素

由于绿色会计是一门新兴学科, 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阻碍因素

1. 企业的环境责任理念尚未真正形成。

据调查, 公众对企业在2008年环保满意度得分为72.47分, 比2007年的46.93分大幅提高了25.54分, 说明企业在环保管理理念上有了新的突破, 由传统观念上的被动管理转为主动管理。但国内企业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远远落后于国外企业和合资企业, 国有企业的得票和2007年相比大幅下降了32个百分点, 尤其是目前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如苏丹红、三鹿奶粉等事件, 这说明目前很多企业的环境责任理念尚未真正形成, 还只在企业范围内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 缺乏环境社会责任意识, 忽略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影响了绿色会计的实施和推行。

2. 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 缺少可操作的绿色会计准则。

我国目前规范会计行为的《会计法》和会计制度中并没有与环境相关的核算、监督、披露及处罚等相关绿色会计内容, 也没有对绿色会计信息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措施, 虽然一些企业已经意识到了绿色会计的重要性, 也有披露绿色会计信息的动机, 但绿色会计研究还停留在学者们的书斋里, 还未形成可操作性的会计准则, 还不能满足实务工作的要求, 绿色会计工作不规范, 绿色会计的实施存在很大困难。

3. 绿色会计实务缺乏理论指导。

一方面由于绿色会计是一门新兴学科, 其研究起步较晚;另一方面由于绿色会计核算对象的复杂化, 使得目前我国绿色会计还未形成统一、完善的理论体系, 在确认、计量、报告和披露等基本理论尤其是计量环节上尚未突破, 当前绿色会计缺乏与实务相结合的理论支点, 因此绿色会计实务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 不利于绿色会计的实施和推行。

4. 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

绿色会计是由会计学、环境学、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学等多门科学交叉渗透而成, 它要求运用者不仅要具备绿色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 还要具备与其交叉的相关学科知识, 然而由于目前我国开设的与绿色会计相关的专业及其培训较少, 导致企业中懂得绿色会计的人才并不多, 这成为我国企业中实行绿色会计的障碍。

四、进一步有效实施绿色会计的对策

1. 提升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 为绿色会计的实施奠定思想基础。

企业的责任意识不强, 影响了我国绿色会计的实施, 因此应提升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一方面应加强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的宣传和教育, 树立企业、环境、社会和谐发展的“三赢”理念, 教育我国企业积极转变观念, 认识到合理承担环境责任可以促使企业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和环境、社会利益最大化, 加强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学习外企优秀的环保理念和经验, 自觉提升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另一方面, 应加强舆论监督和处罚, 对反面典型曝光, 让政府和社会知悉其环境行为, 对破坏环境、给环境和社会带来危害的企业严厉处罚, 促使企业增强环境责任意识, 为我国绿色会计有效实

2. 加快建立绿色会计的法律规范标准, 为绿色会计的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我们应吸收、借鉴西方会计界、企业界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 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 制定有关绿色会计准则及制度。首先将绿色会计的核算和监督列入会计法, 从法律上保障绿色会计的实施;其次将与环境相关的内容作为会计要素列入会计准则, 并使其成为企业必须披露的内容, 同时在会计核算工作方面加以规范, 防止有关部门和单位的短期行为;最后依据会计准则所规定的有关环境原则设计会计制度, 使绿色会计具有可操作性, 便于会计人员掌握, 为我国有效实施绿色会计提供法律保障。

3. 发挥会计职业团体的作用, 加强理论研究, 为绿色会计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撑。

发达国家会计职业团体在建立和实施绿色会计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我们也应该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 发挥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证券委员会等会计职业团体的作用, 在财政部牵头下, 对绿色会计这门新兴学科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加快绿色会计专业标准的建设, 力求解决诸如确认、计量和报告等基本理论问题, 突破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的阻碍, 对绿色会计理论、自然资源成本、环境影响成的本等一系列有关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形成完整的绿色会计理论体系, 为有效实施绿色会计提供理论支撑。

4. 建立完整的监督机制。

绿色会计主要是以企业为会计主体核算企业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和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但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 往往不能全面、如实的进行揭示, 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或国家审计机关应建立完整的监督机制, 根据国家有关的环保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会计法规、制度和准则, 对企业绿色会计信息的合理性、合法性、全面性及真实性进行全面审查与监督, 以促使企业正确地进行绿色会计核算, 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

5. 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

为了向有关各方提供准确有效的绿色信息, 满足决策者分析、决策的需要, 应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一方面要完善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在企业的会计报表及其附注中要具体披露企业本期发生应记入本期损益的环境支出和与环境相关的资本性支出、企业执行的环境政策、实施情况以及企业治理环境和保护环境的长期目标等;另一方面要完善资源计价的方法, 提高信息披露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另外, 对环境因素在报表中的披露方式应予以统一规范, 增加企业间的横向可比性, 避免披露方式不统一而造成的企业环境责任不清和报表阅读者的不便。

6. 加快培养专业的会计人才

上一篇:时代的精神和转变下一篇:市政环境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