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雷他定胶囊

2025-02-01

氯雷他定胶囊(精选10篇)

氯雷他定胶囊 篇1

慢性荨麻疹是皮肤科的一种常见皮肤病, 其诱因往往不明显, 但是临床中的病程常常在6周以上, 从而使得病史迁延, 其临床表现主要有反复发作及慢性等特点。因此, 实际临床治疗过程中, 需要探寻一种疗效确切、起效快、有效率高的治疗方法, 以控制慢性荨麻疹的病程, 尽量缓解患者临床病痛, 实现早期康复的目的。探讨盐酸雷尼替丁胶囊联用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 为今后的慢性荨麻疹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慢性荨麻疹患者200例, 其中男性患者104例, 女性患者96例, 年龄为14~61岁, 平均年龄为40.1岁。病程为6周~5年, 平均病程为9.4个月。所有患者均按照临床皮肤病学诊断标准确诊慢性荨麻疹,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2周内均没有接受过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及抗组胺药治疗。所有患者均除外伴有病毒、细菌、内脏器质性病变、真菌等, 且排除哺乳期及妊娠期妇女、严重肝、心、肾及代谢性疾病、正在口服抗真菌药物、大环内酯类药物、物理性荨麻疹、胆碱能性荨麻疹、皮肤划痕症等患者。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100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相比较中, 差异性不明显,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给予盐酸雷尼替丁胶囊联用氯雷他定治疗, 盐酸雷尼替丁胶囊150mg, 每天给予2次口服治疗, 同时给予氯雷他定片口服治疗, 剂量为10mg, 每天给予口服1次;对照组患者则仅给予氯雷他定片口服治疗, 剂量为10mg, 每天给予口服1次。两组患者均给予2个疗程的治疗, 均以7d为1个疗程, 在治疗过程中, 对两组患者病情进行详细记录, 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的自觉症状、皮损、副作用等。在疗程结束之后, 两组患者均进行肾功能、肝功能、心电图、血尿常规等检查。观察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 统计两组患者实际临床治疗效果。

1.3 疗效判定

痊愈: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后, 停药1周无复发, 皮损消失;显效: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后, 大部分皮损消失;有效: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后, 皮损仅部分消失;无效: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后, 皮损无明显改善, 瘙痒症状未见改善。痊愈加显效为总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处理, 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 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100例患者中, 痊愈58例, 所占百分比为58%, 显效38例, 所占百分比为38%, 有效3例, 所占百分比为3%, 无效1例, 无效率为1%, 总有效率为97%;对照组100例患者中, 痊愈33例, 所占百分比为33%, 显效33例, 所占百分比为33%, 有效25例, 所占百分比为25%, 无效9例, 无效率为9%, 总有效率为66%。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相比较, 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细治疗效果见表1。在治疗过程中, 两组患者均出现了个别病例的头昏、轻度困倦、上腹部不适等, 但对正常工作均没有造成任何影响, 同时也能够坚持治疗, 且患者在疗程结束前后的肝功能、肾功能、血尿常规、心电图等检查均正常。

3 讨论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反复发作、发病机制复杂、病情缠绵的多发疾病, 实际临床治疗中如果难于查询病因, 则主要采用H2受体阻滞剂和H1受体拮抗剂联合的抗过敏药物来治疗[1]。作为抗组胺药物的氯雷他定片, 具有无镇静等副作用的特点, 在动物试验中, 该药已经表明可以在一定范围对抗组胺可剂量依赖性, 从而引起血管收缩, 且对上呼吸道黏膜充血的症状能够起到逐渐持续减轻的作用, 是一种强效H1受体拮抗剂[2]。盐酸雷尼替丁胶囊可拮抗组胺的血压下降、血管扩张、胃酸分泌增多等, 与H2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 从而使得血管中缓激肽、组胺的释放减少。

具有顽固性及病因复杂特点的慢性荨麻疹, 到目前为止其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在实际临床治疗过程中, 反复发作为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H1和H2两种组织胺受体同时存在皮肤血管上, 在发病的过程中它们起着重要的作用[3]。组胺受体中的H1受体与风团、瘙痒、红晕等相关, 而H2受体可对组织中组胺的释放起到促进作用, 增高血管通透性, 从而参与皮肤的潮红反应。荨麻疹的治疗过程中应用H1受体拮抗剂已经超过50年的历史了, 且新的第二代H1抗组胺药更具有高效性和安全性[4]。雷尼替丁是H2受体拮抗剂, 它直接作用于肥大细胞, 从而抑制其分泌介质[5]。在实际临床治疗过程中, 联用H1和H2受体拮抗剂, 使组胺的拮抗更加完全。

通过本组应用表面, 联用H1和H2受体拮抗剂治疗慢性荨麻疹, 能够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 患者在服药1~2d之后, 能够明显减少风团、减轻瘙痒。且服药过程中, 只有个别患者出现乏力、困倦等不良反应, 此外, 经过临床治疗后, 所有患者的肾功能、肝功能、心电图检查及血尿常规检查均正常。盐酸雷尼替丁胶囊联用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显著, 是治疗过敏疾病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 还能够逐渐提高有效率[6],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盐酸雷尼替丁胶囊联用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实际临床疗效。方法 我远自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慢性荨麻疹患者20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100例, 治疗组患者给予盐酸雷尼替丁胶囊联合氯雷他定治疗, 对照组患者给予仅给予氯雷他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 统计两组患者实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100例患者中, 痊愈58例, 所占百分比为58%, 显效38例, 所占百分比为38%, 有效3例, 所占百分比为3%, 无效1例, 无效率为1%, 总有效率为97%;对照组100例患者中, 痊愈33例, 所占百分比为33%, 显效33例, 所占百分比为33%, 有效25例, 所占百分比为25%, 无效9例, 无效率为9%, 总有效率为66%。结论 盐酸雷尼替丁胶囊联用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显著,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盐酸雷尼替丁胶囊,氯雷他定,慢性荨麻疹,疗效,临床

参考文献

[1]王彦芳.盐酸左西替利嗪和雷尼替丁联合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8, 21 (7) :806-807.

[2]代延能.周萍书.氯雷他定联合雷尼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100例疗效观察[J].皮肤病与性病, 2012, 34 (1) :34-35.

[3]王淑贞.盐酸左西替利嗪联合雷尼替丁、润燥止痒胶囊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 (16) :1148-1149.

[4]黎娟芬, 余震华.盐酸左西替利嗪联合雷尼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112例临床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0, 10 (9) :1008-1009.

[5]赵建华, 乔少华, 耿文军, 等.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9, 5 (4) :2193-2194.

[6]王兰英.盐酸左西替利嗪联合雷尼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文摘 (皮肤科学) , 2011, 28 (4) :1125-1126.

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服用氯雷他定 篇2

氯雷他定又叫开瑞坦,是一种长效抗过敏药。此药能有选择性地拮抗人体内的外周H1受体,从而取得缓解、控制过敏症状的效果。氯雷他定的疗效确切,副作用很少,镇静作用轻微,因此在临床上的应用十分广泛。地氯雷他定也叫恩理思,是由氯雷他定的活性代谢物制成的第三代抗过敏药。与氯雷他定相比,此药的抗过敏作用更好,副作用更少,但价格很贵。以前,这两种药物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慢性荨麻疹、瘙痒性皮肤病及其他过敏性皮肤病。近年来,人们发现用这两种药物治疗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也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哮喘和过敏性鼻炎均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这两种疾病的发病部位虽然不同,但却有着密切的关系。据统计,在过敏性鼻炎患者中,约有73%的人同时患有哮喘。在哮喘患者中,至少有70%的人同时患有过敏性鼻炎。在患有哮喘的儿童中,有近90%的人同时患有过敏性鼻炎或鼻窦炎、鼻息肉等其他鼻部疾病。哮喘与过敏性鼻炎之所以会同时发生,是因为它们有着相同的发病机制,会受到相同炎症介质的影响和相似的病理损害。在临床上,治疗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的主要药物是丙酸培氯米松气雾剂、布地奈德气雾剂等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实践证实,经鼻吸入此类药物不但可改善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可降低其气道的高反应性。

过敏性鼻炎和哮喘均属于过敏性疾病。因此,除了使用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以外,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患者的病情一经确诊,还应尽早使用抗过敏药进行治疗。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各种抗过敏药中,氯雷他定和地氯雷他定在治疗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方面,其疗效最为理想。临床实践证实,此类患者若能合理地使用这两种药物进行治疗,不仅可减轻鼻部不适症状和哮喘急性发作时的症状,而且能减少病情复发的次数。氯雷他定的用法是:12岁以上的人可每次服10毫克,每天服1次。12岁以下的人可根据体重服用此药。体重大于30公斤的儿童可每次服10毫克,每天服1次。体重小于或等于30公斤的儿童可每次服5毫克,每天服1次。地氯雷他定的用法是:12岁以上的人可每次服5毫克,每天服1次。12岁以下的人要慎用此药,在必须服用此药时应将药量减半。

氯雷他定胶囊 篇3

关键词:玉屏风,枸地氯雷他定,荨麻疹,慢性

慢性荨麻疹是皮肤科常见、易复发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病因复杂, 常难以找到确切的病因。本病病程长, 可迁延数月或数年。慢性荨麻疹诊断标准:风团反复发作达每周至少2次并连续6周以上者[1]。临床治疗较困难, 单一用药效果不甚理想。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及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分院于2013年9月-2014年10月应用玉屏风胶囊联合枸地氯雷他定片治疗慢性荨麻疹, 并与单纯接受枸地氯雷他定片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比较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所选96例均为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及分院于2013年9月-2014年10月皮肤科门诊患者, 明确诊断为慢性荨麻疹 (排除药物性荨麻疹和皮肤划痕征) 。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 男22例, 女26例, 年龄18~60岁, 平均年龄 (37.2±9.5) 岁, 病程2个月~2年, 平均病程 (1.0±0.4) 年;对照组48例, 男23例, 女25例, 年龄18~58岁, 平均年龄 (36.7±8.6) 岁, 病程2个月~3年, 平均病程 (1.2±0.5) 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方面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1.2 入选及排除标准入选标准: (1) 有慢性荨麻疹病史, 病程超过6周以上; (2) 治疗前1个月内未曾服用糖皮质激素类、免疫抑制类药物, 1 周内未曾服用抗组胺药。排除标准: (1) 对玉屏风和枸地氯雷他定过敏者; (2) 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3) 患有心、肝、肾疾病者; (4) 1周内服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唑类抗真菌药物者。

1.3 治疗方法治疗组口服玉屏风胶囊1.0g 3次/d (商品名:玉屏风胶囊, 江苏吉贝尔药业有限公司) 和枸地氯雷他定片8.8mg 1次/d (商品名:贝雪, 扬子江药业集团广州海瑞药业有限公司) 。对照组口服枸地氯雷他定片8.8mg 1次/d。两组疗程均为4周, 治疗后观察疗效。

1.4 临床观察指标按4级计分方法计分, 具体计分方法见表1。

1.5 疗效判定标准根据每例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计算积分。采用症状积分下降指数 (SSRI) 进行疗效判定[2], SSRI= (治疗前积分- 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 ×100%, SSRI≥90%为痊愈;SSRI 60% ~89% 为显效;SSRI 20% ~59%为好转;SSRI<20% 为无效。有效率= (痊愈例数+ 显效例数) /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两组有效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3个月后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2.2 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主要为口干、头晕乏力、嗜睡, 其中治疗组口干2例, 头晕乏力1例, 对照组头晕1例, 嗜睡1例, 上述症状均较轻, 未作特殊处理, 均坚持完成治疗。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荨麻疹是由皮肤、黏膜小血管反应性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产生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 常表现为红斑、风团和瘙痒, 一般认为, 风团和瘙痒反复发作达每周至少2次并连续6周以上者称慢性荨麻疹[1], 其病因复杂, 有免疫和非免疫因素, 大约3/4的患者找不到确切的病因, 且反复发作, 病程可长达数月至数年,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治疗较困难, 单一用药效果不甚理想。有研究显示玉屏风联合枸地氯雷他定能明显降低血清IgE水平[3]。枸地氯雷他定是新型抗组胺药, 能有效抑制炎症初期和进展期多个环节炎症介质的释放。水溶性强, 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无明显中枢作用。中医认为“风邪”是荨麻疹的主要原因, 本病多因情志不遂, 肝郁不舒, 或平素体弱, 阴血不足, 血虚生风, 气血耗损, 加之风邪外袭以内不得疏泄, 外不得透达, 邪正相搏而发病[4]。慢性荨麻疹之虚以肺脾两虚为主, 肺主皮毛, 肺气虚则卫气不固, 易受风邪, 发为风团、瘙痒;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虚则气血乏源, 无以充养肺气[5]。玉屏风胶囊主要成分为:黄芪、防风和白术。黄芪大补脾肺之气, 是方中的君药。白术能健脾益气, 助黄芪加强益气固表之功, 为臣药。两药合用以扶正为主, 使气旺表实, 风邪难以内犯。佐防风疏风散邪, 使本方固中有疏, 散中有补, 标本兼治。本文结果显示玉屏风胶囊联合枸地氯雷他定片治疗慢性荨麻疹比单用枸地氯雷他定片有效率高, 复发率低, 联合用药不良反应少且轻微, 但是观察时间尚且不足, 有待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赵辩.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742-748.

[2]于小兵, 严丽英, 潘晓涛, 等.依匹斯汀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206例〔J〕.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6, 39 (10) :615.

[3]田静, 黄圣波.枸地氯雷他定胶囊联合玉屏风颗粒治疗慢性荨麻疹及对血清IgE的影响〔J〕.中国医刊, 2015, 50 (3) :79-81.

[4]张洪波, 任艳华.“清风汤”联合盐酸司他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43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 2011, 43 (2) :50-51.

氯雷他定胶囊 篇4

资料与方法

将76例患者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8例,男27例,女11例,年龄45~70岁,平均52.3岁;病程7天~1个月,平均25天。对照组38例,男30例,女8例,年龄49~73岁,平均55.1岁;病程4天~1.5个月,平均27天。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入选标准:①入选患者均符合老年瘙痒症的诊断标准[1],表现为仅有皮肤瘙痒而无明显的原发性损害;②治疗前1个月内未服用糖皮质激素,近1周内未系统服用其他抗组胺药物或局部外用止痒药物;③无严重心、肺、肝、肾等系统性疾病。

排除标准:①对本试验中所有药品任何一种成分相同或类似的药物有过敏史者;②局部继发严重的细菌感染者;③伴发糖尿病、肾炎、肝脏病变、淋巴瘤等系统性疾病患者;④伴有青光眼、前列腺肥大患者。

治疗方法:试验组给予地氯雷他定分散片5mg,早上1次于早餐后服用;赛庚啶2mg,晚上1次于晚餐后服用,共3周。对照组给予赛庚啶2mg,3次/日,于早、中、晚餐后口服,共3周。两组治疗前后均作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并嘱其服药期间忌海鲜、辣椒、酒等刺激性食物,忌热水烫洗及使用碱性肥皂,忌搔抓。

疗效观察指标:治疗前、治疗3周时、停药4周后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评分[2]。①瘙痒程度:无瘙痒0分;偶有瘙痒,不影响正常生活为1分;阵发性瘙痒,时重时轻,影响睡眠2分;剧烈瘙痒,严重影响睡眠和工作3分。②瘙痒发生频率:无瘙痒0分;偶有瘙痒,1~2次/日1分;短暂性瘙痒,3~5次/日2分;頻发瘙痒,5次/日以上3分。③瘙痒持续时间:无瘙痒0分;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0.5小时1分;每次发作持续30~60分钟2分;每次发作持续>1小时3分。④继发皮损:无继发皮损0分;皮肤干燥、脱屑1分;皮肤有抓痕、血痂2分;皮肤肥厚、粗糙、苔癣样变3分。同时记录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并在病程结束时和停药后第4周判定疗效。

疗效判断标准:根据症状积分下降指数评定疗效,症状积分下降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①痊愈:症状积分下降指数≥90%;②显效:症状积分下降指数60%~89%;③有效:症状积分下降指数20%~59%;④无效:症状积分下降指数<20%。有效率以痊愈加显效例数占总例数的百分比计。

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结 果

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P>0.05);治疗第3周末两组的症状积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疗程结束时试验组有效率94.74%,对照组有效率73.68%,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82,P<0.01),见表2。

不良反应:试验组有2例在用药后出现轻微困倦。对照组有4例出现口干,5例出现嗜睡,1例出现排尿困难。两组在治疗前后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未发现异常。

讨 论

瘙痒症是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病之一,尤其多见于老年人。其特征为以瘙痒为主,而无原发性损害。临床上可分为限局性和全身性两种。瘙痒症是一种自觉瘙痒而临床上无原发损害的皮肤病。瘙痒症的病因尚不明了,多认为与某些疾病有关,如糖尿病、肝病、肾病等;同时还与一些外界因素刺激有、关,如寒冷、温热、化纤织物等。皮肤单纯瘙痒而无任何原发损害,仅有抓痕、血痂甚或肥厚革化等改变的疾病。病因复杂,全身性者如糖尿病,肝、胆疾患,贫血、淋巴瘤等均可瘙痒;精神神经因素、皮肤干燥等也可有痒感;局限性者可与蛲虫、外痔、肛裂、滴虫、真菌感染等有关。寻找病因并尽量祛除病因,外用润肤护肤药水、药膏、皮质类固醇激素霜剂等,内服抗过敏和镇静药物。瘙痒症有泛发性和局限性之分:①泛发性瘙痒症患者最初皮肤瘙痒仅限局限于一处,进而逐渐扩展至身体大部或全身,皮肤瘙痒常为阵发性尤以夜间为重,由于不断搔抓,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及苔藓样变化等继发损害。②局限性皮肤痞痒症发生于身体的某一部位,常见的有肛门痞痒症、阴囊瘙痒症、女阴瘙痒症、头部瘙痒症等。瘙痒症患者忌过多食用辛辣鱼腥酒类等,以免皮肤瘙痒加剧。不断搔抓不仅可使皮肤增厚,而且皮质变厚后反过来又加重了皮肤瘙痒,因此会形成愈抓愈痒、愈痒愈抓的恶性循环。

治疗效果,采用地氯雷他定和赛庚啶联合口服用药治疗老年性瘙痒症效果较理想,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第1代H1受体拮抗剂与第2代H1受体拮抗剂的联合应用优于单用第1代H1受体拮抗剂。因此认为,地氯雷他定和赛庚啶联合口服治疗老年性瘙痒症起效快、疗效满意,使用安全且无明显不良反应,较单一用药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06.

氯雷他定胶囊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4月至2011年5月于本院皮肤科门诊确诊为慢性荨麻疹的75例(入选标准加上排除标准),年龄21~70岁,病程4个月-9年。将76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观察组年龄21~68(36.4±13.7)岁,对照组年龄20~70(35.2±16.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枸地氯雷他定片(商品名为贝雪)(扬子江药业集团、广州海瑞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90138)8.8mg,1次/日;对照组采用氯雷他定片(商品名为开瑞坦,上海先灵葆雅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70410)10mg,1次/日。连续服药4周后复查,观察用药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和有无不良反应。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将治疗效果分为三个等级:(1)治愈:瘙痒、风团完全消失;(2)显效:瘙痒明显减轻,风团消退大于80%以上;。(3)有效:瘙痒有所减轻,风团消退达50-80%;(4)无效:瘙痒改善不明显,风团消退小于5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愈率为52.63%,总有效率达84.20。对照组治愈率39.47%,总有效率为60.52%。观察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3 讨论

慢性荨麻疹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机体内炎性物质组胺作用于H受体引起的变态反应。组胺是荨麻疹发病过程中最重要的介质,由肥大细胞产生和储存。组胺引起内皮细胞收缩,使血管内液体从细胞间渗出到血管外,引起组织水肿和风团形成。研究表明慢性荨麻疹属于自身免疫机制参与的过敏性皮肤疾病[3],且病因复杂有3/4的患者都找不出原因,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4],其它如发热、运动、饮酒、受冷、情绪紧张等影响因素也使荨麻疹的形成加剧[5],所以容易复发,临床效果差[6],很难根治。

荨麻疹的治疗在近年来有了很大进展,但治疗方法多以抗组胺药治疗为主,多为对症治疗[7]。氯雷他定具有特异性拮抗外周H1受体的作用,还具有稳定肥大细胞膜、减少炎症递质如白三烯的释放、抑制粘附分子的表达以及降低白介素11、IL-6、IL-8产生等。枸地氯雷他定是一种非中枢神经系统镇静性的长效组胺拮抗剂,具有高效,选择性的拮抗外周H1受体的作用。研究表明枸地氯雷他定通过释放炎症细胞因子,炎症趋化因子,组胺、前列腺素PGD2、白三烯LTC4的Ig E依赖性释放等达到抗过敏和抗炎的作用[8]。氯雷他定为第二代抗组胺药,是治疗荨麻疹的一线用药[9]。但病人往往不能耐受长期吃药,常出现漏服或者自行停服药物,影响疗效[10]。相关文献报道[11,12,13]:抗组胺药治疗慢性寻麻疹都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同时,氯雷他定还具有选择性抗胆碱活性,能有效地控制荨麻疹的发生[14]。

枸地氯雷他定为新的第三代抗组胺药,是氯雷他定的主要活性代谢产物,起效更快,生物利用度更优,具有强大的、选择性的拮抗外周H受体作用和抗炎作用[15]。临床研究表明其无心脏毒性,无中枢嗜睡作用,无药物相互作用,无食物禁忌,能有效控制慢性荨麻的症状和体征[16]。作者采用枸地氯雷他定和氯雷他定同时治疗CU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有差异,提示枸地氯雷他定比氯雷他定治疗CU患者的疗效更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枸地氯雷他定和氯雷他定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6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枸地氯雷他定片8.8mg,1次/日。对照组采用氯雷他定片10mg,1次/日。连续服药4周后复查,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52.63%,总有效率达84.20%。而对照组治愈率39.47%,总有效率为60.52%。观察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枸地氯雷他定和氯雷他定均可安全、有效治疗慢性荨麻疹,但使用枸地氯雷他定起效更迅速,治愈效果更好。

HPLC法测定氯雷他定片含量 篇6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高效液相色谱仪(日本岛津公司),包括LC-10AT vp输液泵、SPD 10Avp输液泵、SPD 10Avp可变波长紫外检测器、TA-130柱温箱和ANASTAR色谱数据处理系统;兰博牌超声波清洗器HS-3120型;赛多利斯电子天平BP211-D;电子天平ES120J-4H。

1.2 试药

氯雷他定片(成都永康制药有限公司091101-1、河南九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090802、北京星昊医药股份有限公司091001),氯雷他定对照品(中国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为100615-200602,按C22H23ClN2O2计,本品含量为99.8%),乙腈为色谱纯,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和磷酸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应性试验[1,2,3,4,5,6,7]

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20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磷酸盐缓冲液(用磷酸调节pH值至3.0)(70∶30),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47 nm,柱温为25℃,进样量为20μl,理论板数不低于2 000。

2.2 溶液的制备

2.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氯雷他定对照品20 mg,置于50 ml容量瓶中,加流动相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1 ml,置10 ml量瓶中,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对照品溶液。

2.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20片,精密称定,研细,精密称取适量(约相当于氯雷他定20 mg),置于50 ml容量瓶中,加流动相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制成对照品储备液。精密量取续滤液1 ml,置10 ml量瓶中,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

2.2.3 阴性样品溶液的制备

取不加氯雷他定的空白样品按“2.2.2”项下方法操作,即得。

2.3 阴性干扰试验

照上述色谱条件,分别取对照品溶液、供试品溶液、阴性样品溶液各20μl,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中测定,阴性样品在氯雷他定出峰处无干扰峰出现,证明本方法可行。对照品和供试品的色谱图见图1~2。

2.4 线性试验

精密量取上述对照品储备液1.0、2.0、3.0、4.0、5.0、6.0 ml,分别置于10 ml容量瓶中,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将上述溶液和氯雷他定对照品储备液各进样20μl,按上述色谱条件测定峰面积,以峰面积Y为纵坐标,进样量X为(μg)横坐标进行线性回归,得回归方程为Y=760 965X-82 937,r=0.999 2(n=6),表明进样量在0.80~4.80μg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2.5 精密度试验

取“2.2.1”项下对照品溶液,重复进样6次,平均峰面积为1 515 892,RSD为0.48%。

2.6 稳定性试验

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批号091001)分别于0、3、6、12、24 h分别进行测定,平均峰面积为1 509 813和1 518867,RSD分别为0.58%、0.79%,表明溶液在24 h内稳定性良好。

2.7 重复性试验

取供试品溶液(批号091001)6份,按含量测定方法分别进行测定,计算求得氯雷他定的平均含量为95.7%,RSD为0.42%(n=6),表明本法重复性良好。

2.8 回收率试验

精密称取9份已知含量的同一批号样品(批号091001,含量为95.7%,约相当于氯雷他定10 mg),分别加入氯雷他定对照品适量,使加入的3种对照品的量分别为标示量的80%、100%、120%,每种加入量各3份。按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配制供试品溶液,测定氯雷他定的含量,计算回收率,结果平均回收率为99.60%,RSD为0.39%(n=9)。见表1。

2.9 样品测定

精密量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各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按上述色谱条件测定,按外标法计算含量。结果见表2。

3 讨论

3.1 检测波长的选择

氯雷他定片(成都永康制药有限公司091101-1)标准检测波长为241 nm、(河南九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090802)标准检测波长为247 nm、(北京星昊医药股份有限公司091001)标准检测波长为280 nm,氯雷他定在247 nm处有最大吸收,因此选择247 nm作为检测波长[1,2,3,8]。

3.2 流动相的选择

通过参考各生产厂家的检验标准,分别进行试验,确定流动相为乙腈-磷酸盐缓冲液(用磷酸调节pH值至3.0)(7030),此流动相比其他厂家标准获得更好的峰形,分离效果好,柱效较高。

3.3 溶解方法的选择

本试验分别采用甲醇、磷酸氢二钠等溶剂溶解氯雷他定,最后测定氯雷他定的含量,结果认定乙腈-磷酸盐缓冲液(用磷酸调节pH值至3.0)(70∶30)溶解效果最好。

我所在检验氯雷他定片时发现,不同生产厂家的检验标准不同,其中有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波长也不同,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流动相也不一样。本文建立的HPLC法测定氯雷他定片,方法简单、灵敏、重现性好,能够准确地控制该药品质量。

摘要:目的:建立测定氯雷他定片中氯雷他定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采用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20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磷酸盐缓冲液(用磷酸调节pH值至3.0)(70∶30),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47 nm,柱温为25℃。结果:回归方程为Y=760 965X-82 937,r=0.999 2(n=6)。表明进样量在0.80~4.80μg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9.60%,RSD为0.39%(n=9)。结论:本法测定氯雷他定片的含量简单、灵敏、重现性好,能够准确地控制药品质量。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氯雷他定片,含量测定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YBH10672004.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S].YBH21552005.

[3]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S].YBH00242005.

[4]崔京,黄健,霍立茹,等.氯雷他定片含量及有关物质的HPLC测定[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2,33(6):294-295.

[5]崔飙,杨新建,王雷,等.不同厂家氯雷他定片的溶出度考查[J].天津药学,2007,19(5):24-25,41.

[6]龚春燕,申国庆,郭静.3个药厂地氯雷他定片的溶出度考察[J].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2005,13(2):56-58.

[7]崔京,霍立茹.氯雷他定片含量及有关物质的HPLC测定[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2,33(6):294-295.

氯雷他定胶囊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8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患者各40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8例, 女性患者22例。年龄18岁~65岁, 平均年龄40.0±7.5岁。病程2个月~11个月, 平均病程5.0±2.5个月。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9例, 女性患者21例。年龄19岁~64岁, 平均年龄41.0±7.2岁。病程3个月~12个月, 平均病程6.0±2.3个月。两组中均未有妊娠、哺乳期妇女, 合并肝肾疾病、器质性心脏病者, 近4周内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其他抗组胺药者, 正应用唑类抗真菌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者, 地氯雷他定和盐酸西替利嗪过敏者。两组患者在数量、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给予地氯雷他定治疗, 口服, 5mg/次, 1次/天。对照组给予盐酸西替利嗪治疗, 口服, 10mg/次, 1次/天。两组均连续用药14天后评价疗效。

1.3 观察项目

两组前后观察、记录、比较、两组的风团大小、数量, 瘙痒情况。

1.4 症状评分标准

根据风团大小、数量, 瘙痒情况记0~3分, 0分级未有风团、瘙痒;1分即风团直径<1. 5cm, 数目≤6个, 较重瘙痒;2分即风团直径在1.5~2.5cm间, 数目为7~12个, 轻微瘙痒;3分即风团直径>2.5cm, 数目>12个, 难忍瘙痒.

1.5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 即治疗后症状积分下降≥80﹪, 症状显著改善; 显效, 即治疗后症状积分下降50~79﹪, 症状明显改善; 有效, 即治疗后症状积分下降30~49﹪, 症状有所改善;无效, 即治疗后未达到上述指标要求或加重。总有效率=治愈例+显效例/总例数×100﹪[3]。

1.6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结果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具有明显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详见表1:

由表1可见, 两组症状积分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 0.05, 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详见表2:

由表2可见,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 0.05, 具有可比性。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 (6/40) , 其中2例疲倦、2例口干、2例嗜睡。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 (5/40) , 其中1例疲倦、2例口干、2例嗜睡。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3 讨论

地氯雷他定作为新一代强效选择性组胺H1受体的拮抗剂, 是氯雷他定活性代谢产物, 主要用于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及过敏性鼻炎的治疗[3]。和氯雷他定比较, 地氯雷他定的达峰时间更快, 大鼠口服地氯雷他定 (10mg/kg) 后, 在1.10±0.42h达峰, 口服氯雷他定 (20mg/kg) 后, 在2.70±1.86h达峰。与氯雷他定比较, 地氯雷他定的药效更强, 在离体试验中地氯雷他定抗组胺活性是氯雷他定的15倍, 与阿斯咪唑相当[4]。本研究显示, 给予地氯雷他定治疗的观察组的症状积分、总有效率、不良反应与给予盐酸西替利嗪治疗分对照组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地氯雷他定用于慢性荨麻疹的治疗在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方面和盐酸西替利嗪的疗效相似。均可有效改善荨麻疹症状。

综上所述, 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显著, 安全可靠, 值得临床提供应用。

参考文献

[1]张任贤.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J].北方药学, 2011, 8 (12) :18.

[2]杨秋红, 魏玲, 王海荣.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2010, 12 (25) :334-335.

[3]王乔新.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产业, 2012, 1 (17) :58.

氯雷他定胶囊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200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 男120例, 女80例, 年龄20岁~70岁, 平均年龄 (45±5.4) 岁, 平均病程为 (20±4.5) 个月。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口服5 mg/d氯雷他定, 每天清晨用药1次, 连续用药4周。所有患者均分别于临床治疗前, 治疗后1周、2周和4周进行生活质量评分、总体疗效评估、体征和临床症状的评估。

1.3 评定指标及标准

主要评定指标为临床治疗前后风团数目和瘙痒程度。次要评定指标包括: (1) 治疗后1周、2周和4周时的临床疗效; (2) 临床治疗前后风团的大小; (3) 治疗后第1, 2, 3, 4周时的日常活动能力、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将日常活动能力和睡眠质量由轻到重赋予0~3分;使用10个方面的问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定, 每一问题分为非常严重、很大、很少和无4个等级, 并赋予3~0分;临床疗效分为无效、轻微缓解、中度缓解、明显缓解和完全缓解5个等级, 总缓解率为完全缓解率与明显缓解率之和; (4) 观察和记录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体征和临床症状

患者治疗前后体征和临床症状评分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1) 。见表1。

注:t、P为治疗前与治疗后第1周比较检验值, t1、P1为治疗前与治疗后第2周比较检验值, t2、P2为治疗前与治疗后第4周比较检验值。

2.2 临床疗效

治疗后1周总缓解率为64.5%, 治疗2周后总缓解率为80%, 治疗4周后总缓解率为84%, 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 患者的总缓解率逐渐提高, 且不同时间点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5) 。见表2。

注:χ2、P为治疗1周后与治疗2周后比较检验值, χ21、P1为治疗1周后与治疗4周后比较检验值, χ22、P2为治疗2周后与治疗4周后比较检验值。

2.3 不良反应

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 (16/200) , 其中, 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 (14/200) , 经过对症处理后, 临床症状均完全缓解, 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主要的不良反应类型包括口干1% (2/200) , 头晕、头痛2% (4/200) , 嗜睡2% (4/200) , 乏力、困倦3% (6/200) 。

3 讨论

氯雷他定属于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 是人体内正常的活性代谢产物, 具有高选择性、长效、高效拮抗外周组胺H1受体的各项药物特征[1]。该药物的脂溶性较低, 无法经过血-脑屏障, 因而没有显著的中枢神经系统镇静效果, 与酒精或其他药物没有配伍禁忌, 心脏毒副作用发生率较低, 没有抗胆碱能作用。临床医学研究结果表明, 氯雷他定的药效学活性能够达到其他同类药物的24倍左右, 所以治疗的安全性较高, 药物用量更少[2]。体内外研究结果表明, 氯雷他定除不仅具有抗过敏的效果, 而且抗炎作用也十分明显, 能够有效抑制黏附分子表达, 控制细胞因子和炎症递质的释放和产生, 降低超氧化物的产生和嗜酸粒细胞的黏附、趋化[3]。

本研究结果显示, 氯雷他定口服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 用药第1, 2, 4周后临床症状改善率分别为64.5%, 80%和84%, 用药后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仅为8%。

综上所述, 氯雷他定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且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 治疗效果会逐渐提高, 患者的生活质量会得到显著改善, 且治疗的耐受性和安全性较高, 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郝飞.地洛他定和氯雷他定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多中心双盲对照临床试验[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2, 17 (4) :233-234.

[2]尹锐.3种抗组胺药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9, 32 (11) :675-676.

氯雷他定胶囊 篇9

【摘要】目的:观察当归饮子联合枸地氯雷他定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8例,采用当归饮子加减治疗,另联合枸地氯雷他定片,每次8.8 mg, 1 次/ 日;对照组54例,口服肤痒颗粒,每次6g,每日3次,加用盐酸左西替利嗪片,每次5 mg, 1 次/日,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均于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皮损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痊愈率为69.0%,总有效率达94.8%,而对照组痊愈率为35.2%,总有效率为77.8%,治疗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嗜酸性细胞( ECP)、肿瘤坏死因子(TNF_α)、IgE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当归饮子联合枸地氯雷他定能改善老年皮肤瘙痒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抑制ECP、IgE、TNF_α等炎症介质释放,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瘙痒症;当归饮子;枸地氯雷他定;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471.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052-01

皮肤瘙痒症是一种仅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皮损的皮肤病,冬季多发,少数发于夏季。随着我国人口曰益老龄化,老年人口增加,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发病率也随着升高。此病病程易反复,迁延难愈,给老年患者造成很大痛苦。本研究使用当归饮子联合枸地氯雷他定治疗取得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至 2014年2月在本院门诊就诊的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患者 11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8 例,男 38 例,女20 例,年龄61~78 岁,平均( 65. 41±6.25) 岁,病程 3~11 个月,平均( 5. 92±2.14)个月;对照组54人,男 35 例,女 19 例,年龄 60~ 81 岁,平均( 66. 14 ±5. 49) 岁,病程 2~12个月,平均( 6. 14±2. 92) 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5) ,具有可比性。

1.2剔除标准 (1)治疗期间随意中止或更换治疗方法及药物者;(2)未在观察疗程结束后复查实验室检测指标者。(3)有严重的心、肾、肝病、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内科疾病引起的皮肤瘙痒(4)接受治疗前 1 个月内未服用皮质类固醇激素,1周内未服用任何中药或抗组织胺药物。(5)年龄小于60岁者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治疗组口服养血润肤止痒的当归饮子汤剂,每次1袋,每日2次。在此基础上加用枸地氯雷他定片8.8 mg,1 次/日,对照组口服肤痒颗粒,每次6g,每日3次。在此基础上加用盐酸左西替利嗪片 5 mg,1次/日,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两组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及采用针对上述病证的其他治疗方法,均于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1.4 观察指标

1.4.1 疗效观测指标 症状、体征及舌象按重、中、轻、无4级分级。主症(瘙痒程度、发生频率、持续时间、瘙痒面积、睡眠、自觉病情程度、抓痕数目、苔癣样变)计6、4、2、0分,次症(皮肤干燥程度、继发皮损、全身症状、舌象)计3、2、1、0分。脉象变化符合辨证诊断计1分,不符合计0分[1]。症状积分下降指数=(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xlOO%。

1.4.2 座愈:全身瘙癢症状自觉完全消失,继发的干燥、脱屑、血痂等皮损消退,症状积分下降指数>90%;显效:自觉全身瘙痒明显减轻,继发的干燥、脱屑、血痂等皮损大部分明显消退,症状积分下降指数>70%,且<90;有效:自觉瘙痒症状减轻,局部继发皮损有所改观,症状积分下降指数>30%,且〈70%;无效:自觉瘙痒无明显改善,局部继发皮损无变化,症状积分下降指数<30%。

1.4.3 ECP、IgE、TNF_α水平的测定 治疗前后晨起空腹抽取肘静脉血6 mL,分置试管中,离心取血清,置于-20℃冰箱保存,采用双抗夹心ABC-ELISA法严格按试剂盒说明操作,SK201型酶标分析仪测定。

1.5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等级资料釆用Ridit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瘙痒及症状皮损积分变化

两组患者治疗后皮损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治疗后两组间对比,治疗组患者皮损积分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的痊愈率为72.4%,总有效率达96.5%,而对照组痊愈率为40.3%,总有效率为78.8%,治疗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

2.3 两组治疗前后嗜酸性细胞、肿瘤坏死因子、前列腺素水平的影响

两组患者治疗后ECP、IgE、TNF_α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皮肤瘙痒症属于祖国医学“风疹痒、血风疮、爪风、痒风”等范畴。老年人因肾虚脾弱气血亏虚,肌肤失于濡养而致化燥生风,燥胜干,风胜则痒;或年老体衰,肝肾阴亏,精血无以充养肌肤,阴虚血燥风动而致痒。

现己知TNF_α 作用于神经末梢伤害性感受器也可以引发瘙痒[2]。有研究表明,TNF-a能最有效的刺激嗜酸粒细胞的趋化因子eotaxin和RANTES,嗜酸粒细胞包含有大量的高度毒性的神经毒素,包括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嗜酸粒细胞衍生的神经毒素(EDN)、嗜酸粒细胞碱性蛋白(MBP)和嗜酸粒细胞过氧化物酶,它们可引起过敏性皮肤病的临床特征,如瘙痒[3]。IgE在许多瘙痒性皮肤病中表现为异常升高,如老年皮肤瘙痒症。抗原与 IgE 通过其 Fc 段与致敏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表面 IgEFc 受体特异性结合, 使之脱颗粒释放预先形成储备介质及 Th2型细胞因子( 如 IL- 4) 。本研究表明,当归饮子联合枸地氯雷他定能降低ECP、IgE、TNF_α 水平,与治疗前比较(P<0.05),且优于对照组(P<0.05),当归饮子联合枸地氯雷他定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或清除ECP、IgE、TNF_α等炎症介质有关。

参考文献

[1]兰东,张海燕,庞宝森.中药归参止痒方治疗血虚肝旺型老年皮肤瘙痒症的疗效及对干细胞因子与强啡肽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9(7):611-613

[2] Gareia-ZepedaEA,Rothenberg ME,Weremowiez S,et al,Genomiec organization, complete sequenee,and ehromosomal location of the gene for human eotaxin(SCYAll), aneosinophil-specifiC CC chemokine[J].Genomies,1997,41:471-476

氯雷他定胶囊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笔者所在医院儿科2010年6月~2011年3月的门诊患儿。均符合过敏性咳嗽的诊断标准[1]。按随机数字表原则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8例。治疗组男48例,女30例,年龄2~11岁,平均(6.6±2.3)岁;对照组男41例,女37例,年龄2~10岁,平均(6.5±2.6)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注:P>0.05

1.2 诊断标准

(1)咳嗽持续或反复发作>1个月,痰少,运动后加重,但无喘息发作;(2)症状多发生于凌晨、夜间或就寝时;(3)季节性发病或接触刺激性气味即出现憋气、呛咳难忍等症状;(4)排除其他慢性呼吸道疾病;(5)经抗生素及对症治疗>2周症状无改善,而抗过敏、支气管扩张剂有效;(6)伴有下列一项或多项变态反应性疾病或病史,既往有过敏性鼻炎或过敏性气管炎病史、外周血嗜酸细胞(EOS)增高或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200 mg/L、痰中发现大量的EOS、皮肤过敏原试验阳性、哮喘家族史。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基础治疗,包括口服阿奇霉素颗粒、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具体用量按说明书给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氯雷他定糖浆(国药准字:H20041139,万德玛医药集团,商品名:百为哈),服用方法:体重≤30 kg,每次服5 ml;体重>30 kg,每次服10 ml,1次/d,5 d为一疗程。

1.4 疗效标准

显效:5 d内咳嗽症状基本消失;有效:5 d内咳嗽症状明显减轻;无效:5 d内咳嗽症状改善不明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5 d后观察,治疗组78例中,显效64例,有效1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72%。对照组78例中,显效17例,有效28例,无效33例,总有效率为57.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CVA又称咳嗽变异型哮喘,是哮喘的一种潜在形式,存在气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过敏性咳嗽原因可能为气道高反应性与炎症反应非同步产生,在某种触发因素的作用下发作。患儿气道表现高度敏感,发生超敏反应,主要为Ⅰ型、Ⅳ型超敏反应,以Ⅳ型为主。炎症细胞如肥大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在呼吸道黏膜聚集浸润,损伤上皮细胞,释放组胺、5-羟色胺等炎性物质,使呼吸道黏液分泌增多,黏膜血管扩张、水肿,一般不产生气道痉挛、狭窄,支气管上皮因慢性炎症而受损,裸露的迷走神经末梢感受器受到微小刺激后引起局部小气管收缩,此收缩刺激末稍咳嗽感受器,直接引起咳嗽反射,而无喘息的症状与体征。因迟发型超敏反应持续时间较长,且外来抗原反复刺激,故临床上表现为长期反复咳嗽,而无典型的喘息症状。发病机理一般认为与典型哮喘相同,都以持续的气道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为特点,但CVA仅表现为咳嗽而无喘息。所以单纯使用抗生素及止咳化痰药物效果不佳,该病的治疗原则是以消除呼吸道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性为重点,即减轻过敏原诱发的一系列炎症反应[2,3]。

氯雷他定为第二代抗组胺药,起效迅速,无中枢副反应,患儿无嗜睡,不引起学习能力下降,不含酒精色素,无心脏毒性。它对外周H受体有高度的选择性,对中枢H受体的亲和力弱,具有明显的抗组胺作用,而嗜睡反应较弱。研究表明,氯雷他定能下调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抑制P-选择素的表达,具有抑制细胞间黏附分子表达和抑制炎症细胞活化释放等方面作用[4],明显改善气道炎症,用于过敏性咳嗽治疗具有较好的前景。因此,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雷他定糖浆治疗小儿哮喘,能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氯雷他定糖浆治疗小儿过敏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56例过敏性咳嗽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给予基础治疗加氯雷他定糖浆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7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7.69%,,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雷他定糖浆治疗小儿过敏性咳嗽,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小儿过敏性咳嗽,氯雷他定糖浆

参考文献

[1]向莉,胡仪吉.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诊治.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3,18(10):77.

[2]钱矩琴,顾洪亮,张少明,等.氯雷他定对哮喘儿童P-选择素表达的抑制作用及临床意义.临床儿科杂志,2000,18(2):72-73.

[3]张颖.咳嗽变异型哮喘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 2008,24(3):160.

上一篇:尝试法教学下一篇:综合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