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课程计划

2024-10-12

体育教学课程计划(共12篇)

体育教学课程计划 篇1

摘要:青年中期个体的心理发展特点描述了在这一时期认知发展的特点和自我形成的一般规律;自我意识的发展及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等。它在人一生中起定位作用的同时决定着个体终生发展的方向, 并开始渗透至教学计划领域。通过对基于“青年中期”个体心理发展特点下的体育教学课程计划进行研究, 希望建立在高校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及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重视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等心理层面上的变化来规划并制定的高校体育教学计划对当代体育学科建设, 增强国民身体素质等会有启迪作用。

关键词:体育教学课程计划,青年中期,自我同一性

20世纪30年代随着发展心理学的问世, 在西方, 特别是美国关于个体出生到衰老整个发展时期的心理发展的研究报告和著作越来越多。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十分迅速, 并开始分化到每个年龄阶段上。成年早期约从18岁开始, 到35岁结束, 可以分为青年中期 (18~25) 和青年晚期 (25~35) 。阿奈特 (Arnett, 2000, 2005) 把从高中时期向成年早期的过渡阶段, 即18~25岁或更长的这段时期, 称为始成年期, 即青年中期。体育教学计划是把教学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计划的系统过程, 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 遵循教学过程和基本规律, 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计划的过程, 是教什么 (课程和内容等) 与怎么教 (组织、方法、策略、手段极其他传媒工具的使用等) 的过程[1] 。本文将从心理发展的角度对体育教学计划进行探讨, 希望能够得到新的启示。

一、青年中期个体心理发展特点

学生从高中步入大学, 即18~25岁, 这一时期的高校学生开始对人生、世界会产生新的认识。自我同一性本意是证明身份, 指个体尝试着把与自己有关的各方面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自己决定协调一致不同于他人的独具“同一风格”的自我。简单理解大概就是把自己“众多的人格”同一起来, 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人格[2] 。在这一时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使得个体的人生观、价值观趋于稳固, 学生开始思考自己对待人生的看法, 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在这一时期学生生理发展趋于稳定, 心理发展尤其是情感过程趋于成熟, 性格特点基本定型, 生活方式趋于固定化和习惯化, 同时智力会发展到全盛时期, 与其他时期比起来有着明显的思维优势。

二、基于青年中期个体发展特点的体育教学课程计划

1.体育教学课程计划应基于“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随着年龄的增长, 学生开始从高中步入大学, 这时的个体由于身体急剧的成熟, 社会人际关系的扩大, 认识能力的发展等, 会使学生开始经常问“我是谁”“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为什么活着”等问题。“自我”的意识随之开始初形。自我的形成是自我明显分化的过程, 并以自我同一性的确立而获得安定的心理状态为标志,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大约是在大学期间确立的[3] 。它分为几种形态:弥散型 (D) 、早闭型 (F) 、延缓型 (M) 、完成型 (A) , 研究者逐渐发现个体并不总是按先后顺序从一种状态发展到另一种状态, 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性, 个体有可能出现反常现象, 如A—M、F—D等[4] 克罗格 (Kroger, 1996 ) 称这种反常现象为倒退, 并提出了三种倒退形式:失衡、固化、整合失败。他认为有些倒退是适应性的 (失衡的倒退) 如A—M, 这样的个体有可能是为了进一步的发展暂时推行到后一阶段, 通过这一阶段的探索达到更好的整合。有些为非适应性的 (固化和整合失败的倒退) 如F—D, 个体遇到困难后, 自暴自弃, 不思进取, 不进行探索, 也没有做出承诺[5] 。

(1) 根据在适应性阶段的心理特点, 设计者应该注意分析学生此时的心理变化, 询问学生的内心的想法, 一一的对每个学生进行建档, 记下这段时期内的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在分析研究过程中要准确的判断学生想要的是什么, 在安排和制定体育教学课程的时候要重视以人为本, 区别对待个体差异, 要求设计者要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创造趣味性强, 能够提高学生自信心。让学生从“自我同一性”中的适应性阶段去体会, 退一步到最差的状态也会有自信满足的感觉。这样就能够更好的使处在这一阶段的学生认识到即使是倒退, 也是为了更好的锻炼, 从而达到最佳的体育教学状态。

(2) 初入大学的学生经常会因为外界的种种事情而倍受打击, 常常表现出自暴自弃、不思进取。这正是自我同一性在形成确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非适应性倒退阶段”的现象。体育授课是个复杂的教学过程, 大班户外授课是常见的授课方式, 在制定设计方案过程中要注意考虑到天气等外界因素对体育课程教授过程的影响。传统的户外体育课程计划一味地追求授课的进程, 一旦出现天气变化情况, 多数高校体育教师会取消本节课, 这就会直接影响到授课的进程安排和学生的心理波动。在当代, 体育课设计者应该注意到对学生每一个细微环节的把握, 一节课的取消看似容易, 但是对学生想进一步学习的念头可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久而久之, 日积月累, 学生对待体育课的授课执行就会失去原有的信心, 从内心感受不到体育会对自身有什么积极的帮助, 从而不思进取, 这样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这就要求体育教学设计者们在设计体育课程过程中要严格把握和管理好学习氛围, 制定适合这一特殊时期的教学课程。

2.体育教学课程计划应重视高校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规律

(1) 体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教学过程。传统的教学设计中设计者往往凭借个人经验和当今流行的教学手段来制定课程的计划, 这样做从形式上, 可以清晰的看出教学过程的系统性、复杂性、可操作性。但是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变化。学生在由高中的紧张学习进入到大学期间, 避免不了新的事物对其内心世界的冲击, 以往刺激性的逃课和偶尔的打盹已慢慢的不再那么新鲜, 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好像一切在高中看来是不允许的事情似乎都变得那么的自然和随意。这时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者就要掌握学生在这一时期的心理变化和特点, 了解到这时的学生的人生观开始逐步形成。“人生观是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是一定的世界在人生问题上的看法”。刚刚步入大学生活的学生在这一时期对待人生的看法是很复杂的:“什么样的生活才是自己等待的生活”, “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什么”“人应该怎么样去生活”等一些列问题会呈现在他们的脑海当中, 对人生的不确定性, 社会的复杂性都将形成初步的认识。新课改规定了我国的素质教育的雏形, 要加强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习意识, 增强国民身体素质, 建设体育强国。这就要求当代的教学设计者们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仅要丰富文化课的内容, 还要加大对身体素质的锻炼。在这一时期要让学生认识到体育对人一生的重要性, 加强对现有的体育课程的改革, 丰富课程的设计内容, 增强课程的趣味性, 使学生在刚步入大学校门就意识到学习体育的重要。由于在这一时期的学生的种种意识都处在雏形阶段, 那么设计的内容就会很容意被学生接受, 即所谓“先入为主”。

(2) 青年中期的个体心理特点发展中价值观的界定并不像人生观那样是与生俱来的产物, 它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 体现的是这一时期的学生开始考虑个人存在的价值等问题。心理学者认为个体的价值观是在父母、教师的指导、强化和影响下形成的, 在不断地接受父母、教师的同时伴随年龄的增长、朋友的影响也日益增大。在这一时期设计者就应该注意到学生多半是跟随的状态。社会环境、学习氛围等都会对这一时期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影响。要加强对学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 使其摆脱高中时期一些固有的对体育的价值的盲目认识, 逐渐地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高中的紧张学习使学生不再对体育有积极的态度, 刚步入大学期间表现出懒散, 消极的态度对待体育课, 忽视了体育对身心发展的重要性。这时设计者要充分的利用教学环境, 合理的安排体育教学课程, 正面的、积极的阐述体育对人生的价值, 列举各行业精英对体育的积极看法, 教导学生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高校的体育课程, 从每一个细小的环节来不断地完善自己, 从而为将来回报祖国积累丰厚的实力。环境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环节, 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该环境下的一些人。学习氛围亦是如此。价值观的不确定往往会让学生迷失自己, 不知道在这段时间内自己该做什么, 不该做什么, 对自己存在的价值十分模糊。这时设计者就要加大对学习环境的凝造, 大力度管理好体育教学过程, 认真、严格地对待每一个接受体育教育的学生, 使其在训练中得到积极的体会, 从而改变以往对体育的看法, 树立起新的体育意识, 为以后的体育学习打下基础。

三、总结

当代体育教学系统是复杂的教学系统, 在设计教学方案过程中, 设计者应该重视学生到达这一时期时的心理特点, 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的变化, 树立积极向上的体育价值观念, 从多角度出发, 不断建立并完善体育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高棣.体育教学设计 (哈尔滨师范大学优秀教材出版基金赞助项目) [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2009.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3]Waterman.A.S.Identity development from adolescence toadulthood:An exension of theory and a review of research.Developmental Psychloogy, 1982:18, 341-358.

[4]周红梅, 郭永玉.自我同一性理论与经验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 2006, (1) .

[5]Kroge, J.Identity, regression and development.Journal ofAdoles-cence, 1996:19, 203, 222.

体育教学课程计划 篇2

校本课程是充分发挥学校及周围的资源优势,挖掘课程资源,满足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化发展的课程。本学期校本课程将在上学期开发实施并取得成效的基础上,继续改进和完善,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学校持续发展目标,把读书活动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加大管理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力求取得更好效果。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意义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根据学校地处农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事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优势,结合我校的传统和特点,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自主开发的适合我校的课程。学校课程的开发要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实效性,适应学生发展的兴趣和需要,适应学校、社区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的机会和条件,也为学校培植办学特色创造条件,有利于完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弥补其局限性。

三、提高认识,领导重视,全员参与

校本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一种课程,是指以某所学校为基地,在理解国家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组织并开发实施的课程。学校将开办讲座,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校本课程的理论,使教师领会校本课程实施的要领,掌握校本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使所有的教师都参与到课程实施中来。我校科技制作、历史教育、手工制作、编织等科目,涉及的知识面宽广,内容丰富多彩,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地提高了。因此全校教师都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四、校本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

学校课程是由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学校自行决定、自主开发的课程,开发主体是学校教师。因此,我校校本课程教学坚持遵循以下原则:

1、合作性:校本课程开发、教学是一种集体配合的事业,学校课程更是如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校长、其他同事、学生、家长等通力合作,发挥群体智慧。

2、民主性: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家长构成学校教育的“共同体”,成为学校课程教学的主体。学生需要学什么,喜欢学什么,“共同体”里教师、家长最清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形成一个民主氛围。

3、选择性:校本课程教学要有利于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获得充分和谐的发展,使个性得到张扬。因此,教学时尽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内容,适应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经验。

4、开放性:校本课程教学时,在资源方面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资源;在主体方面要充分调动校长、教师、家长、上级领导、参与的积极性,共同进行课程建设。

5、灵活性:校本课程教学时,不求全求大求新,立足本校实际,量力而行,逐步完善。

五、校本课程实施计划

校本课程的实施通过三个角度来进行:

分层: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和个人意愿,组建教学班,进行分层次教学。

分组:按课程类型、学习内容、学习程度、教学目标等采取多种教学形式以实施课程计划。研究性课程以实验班进行为主,班内分组进行。

体育教学课程计划 篇3

摘要:针对 高校“卓越计划”课程工程教学易受时间、空间以及经费条件限制的局限性,通过引入SPOC教育平台,借助网络富媒体资源,并应用翻转课堂的混合型教学模式,探索一条“卓越计划”课程改革的新途径,以提高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SPOC 卓越计划 翻转课堂 教学改革

一、引言

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工程教育作为立国之本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此趋势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已经成为我国中长期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向。“卓越计划”在强调工程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科学的工程教学方法是保障卓越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高校的“卓越计划”课程仍然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只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并以期末成绩作为终结性评价,不仅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而且缺乏课堂内外的师生互动交流。此外,受到学时、教室与实验室开放条件的限制,教师的教学进度压力大、教学手段与方法无法充分施展,学生缺乏主动练习、独立操作、广泛讨论及深入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导致学生普遍感觉学习难度较大,产生畏难情绪,缺乏学习的动力与兴趣,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并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为了避免传统教学模式的上述缺陷,亟需对“卓越计划”课程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目前,国内外高校广泛流行的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课程,是一种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新模式,它主要针对大学校园内满足修学条件的学生,采用网络平台富媒体资源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该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长期以来只重视“传授知识”,忽略“知识吸收”的弊病,课堂外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定进度、整理收获、提出问题,课堂内教师与学生交流协作、共同参与实践,教师可以对学生个性化学习进行全程监控和辅导,加强了教师的指导性作用,激发了课堂活力。教学过程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活动,学生的角色变成了老师,教师的角色则变成了导师,因而学习的正确率和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针对“卓越计划”专业教学计划中一些工程专业知识面宽,概念抽象,实验内容丰富,与生产生活实践联系紧密的课程,通过线上课程+线下翻转课堂的教学,有效摆脱了教学过程中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此外,大量的图片、音频、图表、课件及动画等富媒体形式,使工程实践教学内容更加立体、形象,实现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和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视野。因此,可以结合“卓越计划”课程的特点,通过引入SPOC网络教育平台,实施翻转课堂的混合型教学模式,探索一条“卓越计划”课程改革的新途径,以提高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质量。

二、SPOC环境下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

借助SPOC教学模式,能够从多层途径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知识和能力,有利于改善“卓越计划”人次的培养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形象生动的富媒体资源

SPOC课程在网络平台上提供了大量图片、音频、图表、课件及动画等富媒体形式,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立体、形象,有利于理解和掌握“卓越计划”课程中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抽象陌生的工程问题,有利于改善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单一,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工程知识的视野。

2.灵活便捷的实践教学

SPOC课程中不仅包含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也包含了实践教学环节的讲解,主要采用视频和动画的形式,对“卓越计划”课程所包含的相关实验教学内容,通过实验仪器、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及结论的生动展示,加深学生对实践教学知识的印象和理解。SPOC教学模式有效克服了传统实践教学“学时少”“实验室条件不足”“上课空间人数受限”等问题的局限性,改变了传统封闭的实验室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工程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3.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转变

SPOC环境结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讲授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活动,学生的角色变成了老师,教师的角色则变成导。上课前,学生需要根据SPOC平台上发布的教学任务,完成基本知识和能力的学习,通过预习与测试,积极主动思考,及时线上向教师反馈自己的疑点或难点问题。上课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问题研讨、小组讨论、独立讲解及实践操作等互动交流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及思考问题的广度。上课后,学生可以利用SPOC平台进行线下交流、研讨及测试等,方式测试,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反思、总结和提升。

4.学生工程创新意识的培养

SPOC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发散思维和思考,通过课堂上的团队协作配合,产生学生思想火花的碰撞,激发更多的创新思想。同时,通过老师的专业指导和点评,能够将工程中的经验和问题引入学生的研讨和训练之中,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应用结合起来,这种水到渠成的学习效果能够有助于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工程创新意识。

三、SPOC模式对“卓越计划”专职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卓越计划”已经对专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不仅需要具备高效教师的基本素质,而且需要同时具备:广博的工程科学知识、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强烈的工程创新意识、突出的工程解决能力、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科学的工程教学方法。但是,如果“卓越计划”专职教师采用SPOC模式进行教学,将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尤其面对海量的名校名师的网络教学资源竞争,学生对老师教学能力的认可显得尤为重要。因此,SPOC模式对“卓越计划”专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的综合知识素养

采用SPOC模式进行教学的“卓越计划”专职教师,需要具备全面的综合知识素养,即包括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知识、跨学科知识及教育知识等。但是,我国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普遍存在广度和深度不够的问题,广度不够主要表现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实践知识的积累,更缺乏教育学知识的训练和培养,对教育的心理学和教学的方法学知之甚少;深度不够表现在:许多教师存在严重的“重科研轻教学”现象,无法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经历到教学之中,导致课程内容缺乏更新,甚至照本宣科。

2.合理的课程规划与设计能力

SPOC课程要求每一节课是以知识点为单位的,每个视频只讲一个知识点,内容设计要高度的凝练,围绕一个概念或者是原理,或者是一个话题,长度控制在5~15分钟以内。这就要求主讲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需要根据课程内容本身的性质,学习者的需求和能力,课程的表现形式,学习方式等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度的划分,这也是课程规划与设计最为核心的要点。此外,主讲教师需要对视频内容进行脚本设计,脚本的语言需要简洁、通俗易懂,逐步深入,有始有终,相对完整,教学过程设计交互性强,情节波折,设置悬念,激发学习者的好奇心。

3.熟练的现代网络信息技术

SPOC模式是现代网络教育的产物,其形式和内容都离不开网络技术资源的组织管理,这就要求主讲教师能够能熟练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具有较高的网络技术水平,亲身参与课程的前期网络建设与后期管理维护,充分利 用SPOC线上的多种交互功能,如通知发布、话题讨论及课堂解答等,与学生进行全面教学交流沟通,强化教师对学生的监督和管理能力。此外,主讲教师需要掌握SPOC平台多种数据统计与分析的功能,主要包括:课程的整体统计数据、每个任务点的统计数据、视频播放情况的监控、所有学生的整体与个体统计数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活动日志等,能够帮助教师从不同层面分析该课程教学效果。

4.高超的课程组织与管理技巧

SPOC模式中网络平台资源虽然提供了更多的教学素材,但仍需要主讲教师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进行组织与管理,最大限度地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性,这也是SPOC模式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课前,教师需要提前做好课程学习活动的方案规划,发放合理的网络学习素材,围绕关键知识点设置问题,提供给学生清晰的自学指导。课堂上,根据不同知识点的重要性、难易程度及学习进度要求,组织多种互动交流模式,同时引入工程实践问题,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帮助学生加深印象,融会贯通所学知识点。课后,教师则能够通过平台准确有效地掌握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能力,探索大多数学生的共同兴趣点和难点知识,发现个别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方便教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给与合理化和针对性的建议。

四、结束语

SPOC是新一代网络教学模式的创新,通过与“翻转课堂”的融合,有效摆脱了时间、空间与物质条件的束缚,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激发持久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SPOC课程的建设,能够进一步增进“卓越计划”专职教师的综合知识素养,强化教师的教学指导作用与课堂控制力,提高工程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绪红.中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现状与展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1):1-4.

[2]薛云,郑丽.基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16,(05):132-137.

[3]周玮,万娟,朱云峰.翻转课堂视域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06):97-101.

[4]曾丽娟,马云阔.大工程观理念下的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4,(06):100-103.

[5]李晓东.“慕课”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与对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4,(02):89-92.

体育教学课程计划 篇4

1 当前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税法变动频繁, 教材更新滞后

教材内容能否跟上时代的步伐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但是, 由于我国税收法规的时效性强, 政策更新速度快, 导致税法教材极易过时, 其内容总是滞后于现行法规。例如:2011年国家税收法律中一个很重要的变化, 从2011年9月1日起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2000元调至3500元, 但为保证在新学期开学前取得课本, 高校订书一般是在前一学期下单, 因此, 在2011年的教学中使用的教材中几乎没有按新的条例来编写。

1.2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落后

税法课程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方面虽有一定程度的改进, 但是在教学方法上基本还是以教材为中心, 以教师传授为主的“填鸭式”传授模式。在教学手段上, 不少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黑板加粉笔, 虽然也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还只停留在演示文稿的使用上。因此, 单调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使学生的主动性很难调动起来, 《税法》成了“睡法”, 很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1.3 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税法课程教学一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 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 学生动手能力不强。虽然也有一些高校尝试运用各种课堂实践方法, 如到校内外实习基地学习、下企业参观考察等, 但总体来说受经费、教师个人的责任心等因素的影响, 实践教学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1.4 缺乏培养卓越人才的师资队伍

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曾深刻指出:“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 而在于它一代教师的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 教师一定要出色。”因此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是“卓越计划”的成功与否的关键。税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需要的是具备丰富实战经验的教师, 凭借授课教师丰富的实战经验, 借助于案例等手段把税法的基本理论融于其中, 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税法教师多是毕业后直接任教, 相关实践经验缺乏, 所以多数流于照本宣科。

2 基于“卓越计划”的税法课程改革

2.1 选择时效性强的教材

在教材选择上应尽量选择近期出版的教材, 或者学校组织教师自编教材, 将最新税法知识与政策动向及时写入教材, 更新教材编写方法, 将教学做融于一体的教学理念体现到教材中, 建立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材体系, 增强教材对学生的指导性, 方便学生预习复习, 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中, 可将注会教材或注税教材作为参考, 因为注会和注税教材更新快, 时效性强, 且有大量的时新案例, 对教与学都有一定的帮助。

2.2 创新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税法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使用启发性教学。启发式教学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改变教师满堂灌、学生忙于记笔记的传统教学方式,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来, 变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的学习知识。比如在讲授个人所得税计算时, 教师可以结合自己收入的纳税情况来举例, 提高学生对个人所得税的学习兴趣。在讲授增值税法时, 可以通过引入我国近年来发生的几起重大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刑事犯罪案件, 引发学生对我国增值税制度的探究欲望。另外, 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板书、多媒体演示、课堂小测试、重点问题课堂讨论等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 能够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 大大地提高课堂效率。实践证明, 教学手段从单一满堂灌形式向多样化传授方式发展, 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2.3加强实践教学

实施“卓越计划”的目标是克服我国目前严重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 实现学校学习与校外实践的有机结合, 真正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能够有机协调地发展, 从而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针对税法课程的特点, 教学中可通过以下环节要加大实践教学:首先, 加强校内实验实训。按照税收征管的流程, 让学生模拟税收征管的实践操作, 如模拟纳税申报等实务工作。其次,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请企业总会计师、财税基层干部等专业资深人士来学校作各种讲座, 以利于学生掌握最新的税法法规政策, 追踪最新的税法前沿知识。另外, 也可由教师带队让学生到企业实地参观考察, 熟悉纳税业务的全部流程, 从而克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培养高素质的卓越创新人才,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首先, 为了培养具备丰富的实战经验的税法教师, 学校可以组织教师报考注册税务师或安排教师下企业从事报税工作, 定期参加税务部门安排的培训。另外, 教师也可以到企业锻炼, 熟练税收实务操作方法, 接受前沿最新专业知识培训, 不断积累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

3结语

培养卓越创新型人才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对所有学校而言都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抓住“卓越计划”这一契机, 构建能够体现承载学生素质与能力的课程体系, 对现有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相应改革, 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是每一位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摘要:税法课程是财经类专业的重要专业课, 税法课程教学如何开展不仅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更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分析了当前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指出应在“卓越计划”的指导思想下, 从教学方法及手段、教材、师资等方面的改革来优化税法课程体系,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卓越计划”,税法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华耀军.高职院校税收类课程开发浅探[J].财会通讯, 2011, (10) .

地方课程教学计划 篇5

2013——2014 地方课程是国家课程改革和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中以增进小学生健康、增强学生德修养为主要目的课程。地方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与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地方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结合我校各项资源开发利用的实际情况,进行安全、国防、传统文化、科学发展观、环境保护的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开设课程《卫生与健康》(三四年级)和《长在宜昌》(五六年级)。

一、教学目标

1、安全教育方面

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安全教育”,要让学生在交通、校内外活动、消防、疾病预防等方面确实引起高度重视,杜绝麻痹思想、侥幸心理,教给学生必要的各方面的安全知识,培养安全意识和交通安全责任感,确保学生的安全。

2、国防教育方面

通过国防教育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有关国防方面的法律法规,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母亲。母亲的安危,同每一个公民的利益息息相关。每个公民都应该热爱祖国,热爱母亲,为保卫祖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做出贡献。

3、传统文化教育

通过对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思想品格,激发学习传统的兴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4、环境教育

了解我们生活的环境和主要环境问题;感受自然环境变化与人们生活的联系;养成对环境友善的行为习惯。

5、科学发展观教育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那个以来我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感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统筹兼顾的科学思想方法,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快乐成长,全面发展。

二、教学措施

1、各年级各种地方课程采取穿插交替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学中要有选择、有摈弃,选择适合我校实际的教学内容,保证开足地方课程课时数。

2、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实际,力求选择适合学生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采用学生喜爱的卡通画插图、图解、连环画等材料,图文并茂,使学生在做做学学中达到教学目的。

3、对传统文化教育中的诗文进行诵读、记背,再慢慢品尝、感悟。对其中感兴趣的话题展开研究,同时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对我们的民族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夯实我们民族的根,做一个真正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4、加强地方、校本课程实施建立满足学生要求的各种地方、校本课程。

5、为保证地方课程的正常开展,并不断完善、充实和提高,建立管理、检查、评估、安全操作、学业考核。

体育教学课程计划 篇6

【关键词】教学改革 创新创业 电气信息类课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C-0046-03

创新人才培养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与必然趋势。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措施中,明确了“十二五”期间执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其目的就在于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本科生实施创新教育。目前,高校所开设的电气信息类课程较多,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其课程知识体系在专业建设规划中渗透了众多学科,研究内容较多,应用前景广泛。电气信息类相关课程教学的目标均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应用为措施、以产品设计为目的,属于体系化、综合性的学科,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灵活性,对应用者的创新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一、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电气信息类课程教学的结合

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需要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基础,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在良好的课程体系中建立。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创新能力的体现就是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现过程。电气信息类专业项目的开发与设计中,诸如模拟/数字电路设计、单片机控制、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实现等环节无法避免,因此硬件设计方面与编程技术方面的能力结合培养必不可少。

以电气信息类课程中嵌入式课程为例,其涵盖了MCU、ARM、DSP及FPGA等硬件技术课程,同时涉及C、C++、JAVA及VHDL等程序设计课程。在创新创业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对嵌入式系统的掌握程度对问题的解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较多学生对嵌入式系统一知半解,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个别同学研究深刻,在项目设计与完成过程中游刃有余,在基本功能实现的基础上可以创新性地完成若干的拓展功能,创新能力的体现显而易见。

因此,构建合理的电气信息类课程教学体系,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所需知识,针对性的研究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不仅仅是教学的本质目的,也是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电气信息类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各高校在电气信息类专业方向所开设的课程基本类同,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课程体系固定,教学内容类似。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学生学不会、教师教不懂的困境,导致学生认为难学不再学,教师认为难教不再教的恶性循环。诸如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基础课程、嵌入式系统的专业课程,往往教学浮于形式,难有实质性的进步。时间、精力耗费的同时,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创新能力培养效果事倍功半,大打折扣。就现况而言,电气信息类课程教学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急需解决。

(一)课程教学衔接耦合性不足

电气信息类所涵盖的课程、知识众多,高校开设的课程也不尽相同。总体而言,硬件上较多涉及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单片机基础、ARM原理、DSP应用、FPGA设计等。软件上涉及了计算机软件应用、汇编语言、C程序开发、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等。

这些课程的开设,存在其特有的先后学习顺序,即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关系。但是,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耦合性不足,独立性较强,没有系统化。以嵌入式系统类课程为例,硬件上,单片机与ARM总体上归属同一技术:控制器。其类似之处在于核心思想、控制方式、外部硬件、设计思想等;其区别之处在于指令代码、具体结构、部件组成、设计环境等。实际教学中相应课程的教师基本是从原理到设计,整套讲解,侧重于基础。在有限的课时和短暂的课内接触中,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学生对单片机知识仍存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新的ARM知识又来填充,导致学生既无法分清两者的异同,又无法掌握各自的使用,最后只能放弃。软件上,对于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更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心生退意。基础C语言的认识不到位、嵌入式C语言的应用不深刻、实时操作系统的高度集成化不理解,从而感觉程序设计是摸不到、看不着、用不上的虚无缥缈的知识。这些问题直接导致普通学生无法分清楚异同,也导致具有实践能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成员无法梳理思路,知识逻辑上出现混乱,在具体的项目设计和功能完成时无从选择,不知所措。

由此可见,在先修课程中阐述后续课程的相关耦合,在后续课程中融入先修课程的知识概念,侧重于基本概念的先修课程学习,技术应用的后续课程实践,保证课程学习的连贯性和耦合性,既达到了课程体系一体化,又实现了知识学习的融会贯通,从而加快学生在嵌入式系统知识掌握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脚步。

(二)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多样性不足

目前,各高校的课堂教学仍旧保持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的教育教学模式。由于电气信息类课程其特有的应用实践性特点,必然导致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课堂教学采用普通的教学方法,机械式地阐述组成原理、操作方法,意在描述清楚原理而忽视了嵌入式知识其应用性本质的体现。实验教学依旧保持集成化的实验箱验证、按部就班的流程化操作、呆板的实验报告汇报等,缺乏灵活性和自主性。课程设计课时分配有限,且受工作量的局限性,选题相对狭隘。为期两周,以知识片面应用为主要内容,在学生普遍缺乏设计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现况下,根本无法达到训练综合化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要求。

对于普通学生,缺少实践的教学过程效果不佳;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成员,占用较多时间研究基础,影响了实战,最后普遍出现的问题就是“基础类课程不能理解精髓,专业类课程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机械地完成整个教学环节后,学生对实践操作的掌握程度普遍较低。究其原因,就是教学模式的相对单一,缺少多样性;教学过程的理论教育相对侧重,缺乏设计性实践的投入与支持,缺少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三、嵌入式课程教学措施

(一)优化课程体系,组建教学组

根据教学安排,理顺课程的前后关系,合理编排教学计划,使相关课程在前后顺序上紧密衔接,既不能时间拖延过长,又不能违背顺序,保证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连续性。

合理优化教师队伍,形成以主干课程任课教师组成的知识体系教学组团队。教学团队由专任教师带头,研讨本校同类专业教学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组内教师互相交流,互相探讨,分析任务,划分教学内容,拟定课程教学一体化的大纲,细分教学内容与侧重点,将电气信息类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分解成课程线,按照先后顺序、耦合性指派任课教师与授课任务、授课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求任课教师必须以“课程内强化必修知识,课程间贯穿相关知识”为重点,体系化授课。教学组团队实现独立教学,进行统一规划,从而保证电气信息类课程知识教学的传承性和统一性。

(二)互助学习,强调个体,因材施教

组建学生学习组,以兴趣为主要出发点,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在实施过程中,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团队建设,由各年级不同阶段的学生通过个人自荐、组内互荐、综合评定的考核办法,发掘个人专长,强调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组建以学习组为单元的具有长效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团队。

学习组的建立,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团队意识,并且对个人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团队的创新项目设计做铺垫。由于学习组是以“因材施教,分工合作”为原则进行搭建,因此,个人均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相应角色的承担,并达到深入钻研电气信息类课程庞杂知识中的独立知识点,做到精通单项,熟知其他。例如在学习组内部分学生以基础性的模拟电路为出发点,钻研基础电路的原理与实践;部分学生以控制器为研究对象,掌握控制器设计的重点。只有调动个人兴趣作为学习的动力和取向,才能最终达到培养人才、锻炼创新能力的最终目的。

(三)项目化教学,强化实践

电气信息类课程知识涉猎门类较多,但总体特点就是:应用性强。单纯的理论课教学和简单的实验辅助,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采用项目案例化教学过程,实施教学与实践双侧重,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实施项目化案例教学,可以本着“由简单至复杂,先基础后综合”的原则来组织。简单即完成一个独立实验、控制一个单独模块、完成一项既定功能。复杂即综合几个模块,完成指定的较强功能。基础即掌握一个知识点、模块单元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综合就是熟知知识点、模块单元的相关知识和总体应用案例。项目化案例教学过程可以依托以学习组为单位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团队,申报学院级、校级、自治区级、国家级等不同层次的实际项目,在项目中锻炼实战能力,从而提升创新能力。入门级学生,可以先完成简单的项目,设计一块自主开发的单片机学习板。随着知识的积累,不断向复杂过渡,综合完成所有资源的驱动,达到量向质的转变。训练级学生在经过基础训练后,深化知识的综合性,不仅仅局限在使用,而更加侧重于稳定,串口驱动中校验、缓冲等可靠性保障机制等,进一步升华。实战级学生完成具备实际功能的具体研究项目申报,并通过任务拆解,结合团队成员的个人特长,以合作形式完成项目研究与设计。

通过项目化教学实施,完成入门级、训练级、实战级进阶过程后,学生不仅完成了实践教育教学,还根据自我取向,侧重一个方面,掌握一门知识,做到相关知识的熟悉、擅长知识的精通,在团队中独当一面,在项目合作中发挥自我的作用。

电气信息类知识领域对每一个人来讲都是一个不缺创新点和创新力的待垦之地。高校教育是启蒙的开始,但绝非梦想的终点。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的高等教育阵地迫切需要改革,尤其是在教学意识形态、教学组织体系和教学方式方法上。在经过多年的一线教学,并接触众多学生,了解其学习的困惑之后,以近年国家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为导向,深化课程教育观念转变,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做到以人为本,强化项目训练,达到教、学、练三位一体,以实用技能掌握作为基本出发点,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较高要求,在电气信息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具备高水平创新能力的人才。

总之,应从地方高校实际情况出发,针对高等学院的教育教学出现的教、学、研三者脱节,借助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在电气信息类教学中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多渠道探寻适合良性发展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参考文献】

[1]陈光玖.我国高校学生创造心理发展特点与培养的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8(2)

[2]陈婵,李晓强,邹晓东.把造就应用型创新人才摆上战略地位[J].中国高等教育,2005(2)

[3]徐玮,刘煜,张茂军等.工科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1)

[4]杜成斌,尚作萍.依托力学实验创新基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4)

[5]柏连阳,蒋建初,盛正发.基于学科竞赛的新建本科院校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8)

[6]张冬至,刘润华,王平等.电类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

[7]刘润华,刘广孚.突出自主性学习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电力电子教学学报,2012(6)

[8]谢琨,郭涛,卢杨.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武汉大学学报,2012(10)

【作者简介】刘青正(1980— ),男,河北安国人,广西科技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嵌入式系统开发及电气信息类课程教学;林 川(1979— ),男,广西柳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数字图像研究及电气信息类课程教学。

体育教学课程计划 篇7

本次课程改革后, 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计划体系与结构为:水平四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可见, 水平四教学计划是课程教学计划体系与结构的首要, 但从课程改革后的实际情况来看, 教学计划的制订往往是从单元教学计划开始的, 即没有制订水平四教学计划。此举下的操作, “ (单元1教学目标+单元2教学目标+……) ≥课程水平四学段教学总目标”, 还是“<”呢?到水平四学段教学结束时, 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尤其对课程来说最后一种情形是不能出现的。当然, 课程教学计划制订也有从水平四教学计划开始的, 然而大多名不符实, 或缺乏科学性。以上情形的发生, 一是没有充分认识到水平四教学计划制订的重要性;另是水平四教学计划是本次课程改革后出现的新生事物, 在认识不够深入、全面的情况下, 制订起来确有一定的难度。我们要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 不断提高认识, 科学、合理制订水平四教学计划, 为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服务。

2. 对水平四教学计划的认识

2.1 水平四教学计划的含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 (1-6年级) 体育与健康 (7-12年级) 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对水平四学段五大领域所要达成的水平目标均作出了描述。为了在3年中达成这些水平目标, 研究表明, 无论从时间, 还是从水平目标难易、层次等角度来看, 对之达成都须要进行科学、合理地安排。对水平四学段五大领域这些水平目标的达成按一定要求作出的计划或安排, 并从目标角度与程度给予描述, 我们把这样的计划称之为水平四教学计划。

2.2 水平四教学计划的作用

2.2.1 使课程水平四学段五大领域每一水平目标的达成能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

课程水平四学段五大领域有若干水平目标要在3年中达成, 当面对此时, 心中所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此多的水平目标如何去达成呢?在本文的开篇, 我们谈论了当前较为普遍的一种做法, 即课程教学从单元教学计划制订开始, 此举值得商榷。水平四教学计划的制订是必须的, 或者说, 在实施教学前须要对这些水平目标的达成能有一个教学进展预期。

2.2.2 使学期教学有了目标, 为单元教学计划的制订提供必要条件

课程水平四学段对五大领域每一水平目标的规划是“切分”到六个学期中去的, 因此, 水平四教学计划的制订使每一学期有了若干的目标内容。这不仅使水平四学段的若干水平目标得到了规划, 而且还为每一学期若干单元教学计划的制订提供了必要条件, 或者说学期中的这些目标内容是若干单元目标的构成要素。这样使单元教学目标确定不随意或无随意拼凑之感, 而是从课程五大领域水平目标来定位的, 即“ (单元1教学目标+单元2教学目标+……) ≥课程水平四学段教学总目标”。

2.3 水平四教学计划制订的依据

水平四教学计划是对水平四学段每一水平目标的达成作出的规划。含义明确, 关键是具体依据什么来制订呢?若依领域目标, 如“运动参与”“ (一) 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显然这太笼统, 且水平层次与内容不明, 无法进行。若依水平目标, 如“运动参与”“ (一) 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水平四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虽然水平目标层次明确, 但可能会因大家对之内容理解、认识不一样而造成差异, 那么也就会对这一水平目标的达成造成影响或偏差。所以, 《课程标准》又给出了各水平目标的内容标准来加以框定, 如“水平四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这一水平目标的内容标准包括:“自觉参加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习;积极参与课外的各种体育活动;充分利用各种条件 (如多功能健身器或床、桌、椅等) 进行体育活动”, 以求对一水平目标的达成能有一共同基本要求, 这就比较明确了。因此, 各水平四目标的内容标准是水平四教学计划制订的基本依据。

2.4 水平四教学计划的性质

2.4.1 统筹性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每一水平目标的达成按一定要求在3年中作出了安排;该水平段若干水平目标达成能联系到一起如落实到学期中的若干单元;学期每一单元教学从若干水平目标达成角度来说有一定侧重。

2.4.2 阶段性

水平四目标是学生经过3年学习后预期要达到的结果, 各水平四目标是否达成, 应是在学段结束后才能作出评定的, 但如果把水平四学段五大领域若干水平目标是否达成的评定都放在那时进行, 这样的操作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另外如果一旦发现目标未达到也无法弥补了。因此, 必须有“阶段性”, 而且一水平段按这样的操作也使教学有章可循。

2.4.3 目标性

即水平目标在一水平段学期中的达成是用一定程度要求进行描述的, 这与体育课程时期的学年教学计划相比, 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或者说, 这两种计划内容表述角度是不一样的。前者是目标陈述, 后者是教学内容与时数安排。

3. 水平四教学计划制订的步骤

3.1 认真学习、研究水平四学段每一水平目标及其内容标准

在制订水平四教学计划前, 须要认真学习、研究五大领域每一水平目标及其内容标准, 做到既要熟悉, 又要认识深入、全面。这是水平四教学计划制订非常重要的环节, 直接关系到各水平四目标达成安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此外, 还要考虑水平四学段前后 (或后) 水平段五大领域水平目标的情况, 使水平四教学计划既具有相对独立性, 又能与前后水平教学计划能形成一个整体。

3.2 正确处理好两种关系

3.2.1 纵向关系

所谓纵向关系, 是指水平四学段每一领域若干水平目标及其内容标准之间的关系。这是水平四教学计划制订必须首先要做好的工作, 主要根据每一领域若干水平目标及其内容标准之间的递进、并列、互联性, 并依据此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学规律, 以及教师的教学经验等在6个学期中作出的纵向排列。

3.2.2 横向关系

所谓横向关系, 就是指水平四学段五大领域水平目标及其内容标准之间的关系。当把水平四学段每一领域的水平目标及其内容标准作出安排后即理顺纵向关系, 还要从五大领域水平目标及其内容标准的关系角度进行考虑并给予排定即理顺横向关系, 因为水平四学段每一领域的水平目标及其内容标准之间也存在递进、并列、互联性, 这样就能使它们在6个学期中的达成有一个较为合理的顺序。

3.3 对水平四学段水平目标及其内容标准的学期安排要进行平衡

在完成纵横关系的排列后, 可能会发现每个学期的目标内容不一定均衡等外, 此时还要根据难易程度等对之进行调整, 使学期目标内容难易尽可能保持平衡。如果有的学期目标内容数多且难, 那么就有可能存在完成不了的情形;如果有的学期目标内容数少且易, 那么就有可能轻而易举地完成, 造成时间浪费。这一工作也可在处理纵横关系时就加以关注并给予解决。

4. 水平四教学计划的格式

一般地, 表格式是水平四教学计划的常用格式。其表基本元素主要包括如水平四教学计划样表所示。

5. 结束语

水平四教学计划是课程改革后的新生事物, 从实践来看, 制订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但它对课程教学有重要作用, 因此不是可要可不要的, 也不是随随便便制订一个做摆设用的。

正确认识水平四教学计划的含义是做好该计划制订工作的重要前提, 各水平四目标的内容标准是该计划制订的基本依据, 处理好水平四目标及其内容标准之间的关系不仅能使目标达成安排有一定顺序, 而且还体现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等相符合。

体育教学课程计划 篇8

一、从通用标准和学科特点出发确定教学内容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对应用型工程师应达到的知识、能力与素质提出了要求, 其中第一条就是要“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坚定的追求卓越的态度、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 此外, 第九条中还提出要“具有较强的交流沟通能力”。针对这些要求, 面向实施“卓越计划”的本科专业开设的文学类课程应结合自身学科特点, 在传授文学知识的同时, 着力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和高尚品德、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基于这些人才培养目标, 文学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主要侧重于三个方面:

1. 讲授必要的文学知识

文学作品浩如烟海, 实施“卓越计划”的专业的文学类课程课时往往又相对较少, 课堂教学和课下自学相结合, 才能更好地开阔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 要给学生一定的文学史的知识, 使学生了解文学史的总体框架与脉络, 知道哪个时期、哪类文体中有哪些代表性的作家作品, 这样在自学时就会有明确的方向。还要给予学生阅读和赏析方法的知识, 使学生有自学的能力。

2. 挖掘作品的人文内涵

文学教育的本质是教育人、引导人。文学课的育人功能是通过挖掘优秀文学作品的人文内涵来实现的。美国作家海明威把艺术形象比喻成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 形诸文字的东西只是看得见的八分之一, 而作品隐藏的内容则如冰山下的八分之七。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需要耐心启发、巧妙引导, 帮助学生尽可能更加准确全面地挖掘出艺术形象的丰富内涵。在这个过程中, 关键是要构建作品与学生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因为正如伊瑟尔在研究阅读现象学时所说的那样:“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 它是作品与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本文的真正意味所在, 是在阅读时我们反作用于我们自己的那些创造物的活动之中”。在这个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 首先是引导学生为作品中的人和事而感动, 继而联系、联想到自己的生活, 对自身真实存在于其中的社会人生产生越来越深刻的领悟, 最终对作品的人文意蕴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从而实现了文学课程的育人功能。

3. 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能够娴熟地运用书面和口头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 有效地实现人际交流, 是现代高素质人才必备的能力之一, 也是实施“卓越计划”的本科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着力培养的能力。在文学类课程中, 可以通过阅读教学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培养语感、汲取语言表达的技巧。还可以将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挖掘作品的人文内涵两个教学内容自然地交织融合在一起。例如在挖掘作品的人文内涵的过程中, 将学生不断地引入到问题情境:在这种情况下, 换做是你会怎样想、怎样做?从而引导学生思考文学所观照的理想、道德、情爱等诸多人生层面, 探讨学生正在和即将面临的人生选择和矛盾等话题, 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当学生以我口说我心时, 语言表达相对就变得轻松容易, 表达的欲望也会随之加强。这样的安排不仅有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建树, 也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在这项训练中, 教师应指导学生先理清表达线索, 再划分表达层级, 再梳理逻辑联系, 最后分析自己的言语表达是否清晰准确地反映出所要表达的线索、层级和逻辑联系。养成这样的习惯, 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走向周密, 有效地提高表达能力。

二、文学作品的选择

选择适宜的文学作品是高质量地落实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 选择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有助于学生的精神成长

文学向来就承载着立身立人之责, 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 都蕴含着历史上那些优秀的知识分子丰富的人生哲理、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价值观念和独特的审美观照, 如孔子“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的人格品质、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道德境界、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周易中“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用这些处处闪耀着人性光芒的具有精神引领价值的文学作品作为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与古往今来优秀的心灵对话, 能够使学生在对真、善、美的感知中认识世界、感悟人生、形成内心的价值追求并激励自己在生活中努力实现这种追求, 从而不断地获得精神的成长。

2. 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有示范性作用

文学类课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最根本的环节, 是通过对优秀的文学作品得法的解析, 使学生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因此, 文学类课程在选择作为教学内容的文学作品时必须注重其在写作技法方面对学生语言表达的示范性作用, 并且每一种重要的技法都要找到有代表性的作品, 最终通过一篇篇作品的讲析, 给予学生一个较为完整的表达技法的知识体系。

3. 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

体育教学课程计划 篇9

一、国际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特点

随着世界工业化水平的稳步快速发展, 世界各国对本国工程师的培养工作都十分重视, 尤其是在技术革新周期明显加快的前提下, 美国、德国、日本等工业强国都对工程师的培养模式也在逐步更新, 不断探寻出较为完善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美国工程教育受其唯实主义和民主主义两大教育思想的影响, 同时通过吸取英法德等国家工程师培养的经验, 经过学徒制、工厂培养式、工程科学式、工程实践式等模式逐渐走向成熟, 逐渐形成了多元、灵活、务实、平等的工程师培养理念[3]。德国的工程教育一直传承其传统及洪堡的教育思想精髓,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严谨、精英化培养理念, 近些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教育理念的更新, 德国工程师教育强调把工业化所需要的知识与技术引进学校[4], 逐步促成了双轨制的德国工程师培养模式, 即接受培养的人要在学校和企业这两个不同的、但是培养目标一致的并且共同起作用的部门接受培训[5]。德国工程教育重视质量培养这一重要特性也使得德国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非常成功, 成为世界的典范。日本的工程师教育以美国模式为基础, 同时参考欧洲模式, 结合本国特点发展和完善形成自己独特的“日本模式”, 即大学和企业相互补充、默契配合的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6], 该模式尤其强调企业的作用和终身培训的理念, 要求卓越工程师与技术的同步发展。此外, 法国工程师教育注重基础化、国际化和自主创新性[7];瑞典工程师教育培养领域提出了CDIO模式等。

综合世界各国对工程师培养的模式特点, 可以看出各国在进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 重点对工程师工程的实践能力, 综合的知识背景以及整体性的思维方式进行严格的训练与培养, 加强企业的深度参与培养过程, 夯实工程原理与理论的基础知识, 引导工程师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终身学习态度和科技创新意识。同时, 各国都很注重国际通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在语言能力、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团队协作、人文素养、经济法律等多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体现了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二、我国卓越工程师双语教学培养模式探索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工业化程度的发展、以及教育水平的提升, 我国工程师培养模式不再单纯学习国外已有模式, 而是根据我国国情开始探寻自己的培养模式, 着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卓越工程师, 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

(1) 卓越定位, 培养学生专业兴趣

由于本《流体机械》课程是面向“卓越班”, 所以在课程开始的第一节专门设计了该学科领域的最新前沿介绍。主要通过视频的方式, 以世界各国流体机械工程师自身为视角, 运用中英文语言, 展示给学生流体机械研究的最前沿, 让学生有一种感同身受的体验, 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同时, 授课教师结合自身经历, 通过双语授课与学生分享流体机械学科流域的研究动向, 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 调动起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动性, 并且明确该课程培养的定位:面向国际培养高素质的卓越工程师。

(2) 面向国际, 拓展思维创新能力

“卓越班”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尤其重视其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结合双语教学的特点, 授课团队有别于普通班的学生, 精心设计了多种教学方式来拓展“卓越班”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

三、结论

经过3年《流体机械》课程“卓越班”双语教学的实践, 我校第一届“卓越班”学生已毕业就业, 两个班共63人, 在校时《流体机械》课程平均成绩平均分高于普通班4.26分;班级学生共承担国家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6项, 省级创新项目8项, 校级创新项目17项;以第一作者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21篇, 申请专利23项, 获得省级以上科技竞赛奖励9项、省级以上英语竞赛奖励7项。该班学生在专业基本素质、自主学习训练、实践创新水平、英语交流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都明显优于普通工科学生, 达到了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Z].2010-06-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Z].2010-06-23.

[3]廖娟, 李小忠.美国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11 (2) :52-55.

[4]黄亚妮.德国高等工程教育模式改革的特点及其启示[J].教育与经济, 2006 (2) :61-64.

[5]张君芳.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导向改革物理实验教学的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图书馆, 2012:4.

[6]王沛民.日本工程教育的研究:结构特色[J].比较教育研究, 1994, (3) :43-47.

体育教学课程计划 篇10

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工程教育作为立国之本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此趋势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已经成为我国中长期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向。“卓越计划”在强调工程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科学的工程教学方法是保障卓越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高校的“卓越计划”课程仍然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只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并以期末成绩作为终结性评价,不仅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而且缺乏课堂内外的师生互动交流。此外,受到学时、教室与实验室开放条件的限制,教师的教学进度压力大、教学手段与方法无法充分施展,学生缺乏主动练习、独立操作、广泛讨论及深入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导致学生普遍感觉学习难度较大,产生畏难情绪,缺乏学习的动力与兴趣,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并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为了避免传统教学模式的上述缺陷,亟需对“卓越计划”课程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目前,国内外高校广泛流行的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课程,是一种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新模式,它主要针对大学校园内满足修学条件的学生,采用网络平台富媒体资源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该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长期以来只重视“传授知识”,忽略“知识吸收”的弊病,课堂外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定进度、整理收获、提出问题,课堂内教师与学生交流协作、共同参与实践,教师可以对学生个性化学习进行全程监控和辅导,加强了教师的指导性作用,激发了课堂活力。教学过程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活动,学生的角色变成了老师,教师的角色则变成了导师,因而学习的正确率和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针对“卓越计划”专业教学计划中一些工程专业知识面宽,概念抽象,实验内容丰富,与生产生活实践联系紧密的课程,通过线上课程+线下翻转课堂的教学,有效摆脱了教学过程中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此外,大量的图片、音频、图表、课件及动画等富媒体形式,使工程实践教学内容更加立体、形象,实现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和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视野。因此,可以结合“卓越计划”课程的特点,通过引入SPOC网络教育平台,实施翻转课堂的混合型教学模式,探索一条“卓越计划”课程改革的新途径,以提高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质量。

二、SPOC环境下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

借助SPOC教学模式,能够从多层途径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知识和能力,有利于改善“卓越计划”人次的培养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形象生动的富媒体资源

SPOC课程在网络平台上提供了大量图片、音频、图表、课件及动画等富媒体形式,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立体、形象,有利于理解和掌握“卓越计划”课程中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抽象陌生的工程问题,有利于改善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单一,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工程知识的视野。

2. 灵活便捷的实践教学

SPOC课程中不仅包含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也包含了实践教学环节的讲解,主要采用视频和动画的形式,对“卓越计划”课程所包含的相关实验教学内容,通过实验仪器、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及结论的生动展示,加深学生对实践教学知识的印象和理解。SPOC教学模式有效克服了传统实践教学“学时少”“实验室条件不足”“上课空间人数受限”等问题的局限性,改变了传统封闭的实验室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工程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3. 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转变

SPOC环境结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讲授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活动,学生的角色变成了老师,教师的角色则变成导。上课前,学生需要根据SPOC平台上发布的教学任务,完成基本知识和能力的学习,通过预习与测试,积极主动思考,及时线上向教师反馈自己的疑点或难点问题。上课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问题研讨、小组讨论、独立讲解及实践操作等互动交流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及思考问题的广度。上课后,学生可以利用SPOC平台进行线下交流、研讨及测试等,方式测试,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反思、总结和提升。

4. 学生工程创新意识的培养

SPOC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发散思维和思考,通过课堂上的团队协作配合,产生学生思想火花的碰撞,激发更多的创新思想。同时,通过老师的专业指导和点评,能够将工程中的经验和问题引入学生的研讨和训练之中,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应用结合起来,这种水到渠成的学习效果能够有助于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工程创新意识。

三、SPOC模式对“卓越计划”专职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卓越计划”已经对专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不仅需要具备高效教师的基本素质,而且需要同时具备:广博的工程科学知识、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强烈的工程创新意识、突出的工程解决能力、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科学的工程教学方法。但是,如果“卓越计划”专职教师采用SPOC模式进行教学,将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尤其面对海量的名校名师的网络教学资源竞争,学生对老师教学能力的认可显得尤为重要。因此,SPOC模式对“卓越计划”专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全面的综合知识素养

采用SPOC模式进行教学的“卓越计划”专职教师,需要具备全面的综合知识素养,即包括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知识、跨学科知识及教育知识等。但是,我国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普遍存在广度和深度不够的问题,广度不够主要表现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实践知识的积累,更缺乏教育学知识的训练和培养,对教育的心理学和教学的方法学知之甚少;深度不够表现在:许多教师存在严重的“重科研轻教学”现象,无法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经历到教学之中,导致课程内容缺乏更新,甚至照本宣科。

2. 合理的课程规划与设计能力

SPOC课程要求每一节课是以知识点为单位的,每个视频只讲一个知识点,内容设计要高度的凝练,围绕一个概念或者是原理,或者是一个话题,长度控制在5~15分钟以内。这就要求主讲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需要根据课程内容本身的性质,学习者的需求和能力,课程的表现形式,学习方式等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度的划分,这也是课程规划与设计最为核心的要点。此外,主讲教师需要对视频内容进行脚本设计,脚本的语言需要简洁、通俗易懂,逐步深入,有始有终,相对完整,教学过程设计交互性强,情节波折,设置悬念,激发学习者的好奇心。

3. 熟练的现代网络信息技术

SPOC模式是现代网络教育的产物,其形式和内容都离不开网络技术资源的组织管理,这就要求主讲教师能够能熟练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具有较高的网络技术水平,亲身参与课程的前期网络建设与后期管理维护,充分利用SPOC线上的多种交互功能,如通知发布、话题讨论及课堂解答等,与学生进行全面教学交流沟通,强化教师对学生的监督和管理能力。此外,主讲教师需要掌握SPOC平台多种数据统计与分析的功能,主要包括:课程的整体统计数据、每个任务点的统计数据、视频播放情况的监控、所有学生的整体与个体统计数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活动日志等,能够帮助教师从不同层面分析该课程教学效果。

4. 高超的课程组织与管理技巧

SPOC模式中网络平台资源虽然提供了更多的教学素材,但仍需要主讲教师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进行组织与管理,最大限度地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性,这也是SPOC模式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课前,教师需要提前做好课程学习活动的方案规划,发放合理的网络学习素材,围绕关键知识点设置问题,提供给学生清晰的自学指导。课堂上,根据不同知识点的重要性、难易程度及学习进度要求,组织多种互动交流模式,同时引入工程实践问题,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帮助学生加深印象,融会贯通所学知识点。课后,教师则能够通过平台准确有效地掌握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能力,探索大多数学生的共同兴趣点和难点知识,发现个别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方便教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给与合理化和针对性的建议。

四、结束语

SPOC是新一代网络教学模式的创新,通过与“翻转课堂”的融合,有效摆脱了时间、空间与物质条件的束缚,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激发持久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SPOC课程的建设,能够进一步增进“卓越计划”专职教师的综合知识素养,强化教师的教学指导作用与课堂控制力,提高工程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周绪红.中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现状与展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1):1-4.

[2]薛云,郑丽.基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16,(05):132-137.

[3]周玮,万娟,朱云峰.翻转课堂视域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06):97-101.

[4]曾丽娟,马云阔.大工程观理念下的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4,(06):100-103.

体育教学课程计划 篇11

【摘 要】 由于高电压技术课程内容工程实践性较强,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理论知识难懂,枯燥乏味,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本文通过将PBL教学法引入高电压技术课堂教学,以问题为主线,将课堂中抽象的概念转换成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自主学习,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有助于实现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 卓越计划;PBL教学;高电压技术;教学改革

【Abstract】Due to the content of high voltage technology course has stronger engineering practicality,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existing that the theory knowledge is not easy understanding and boring, so the students learning activity is not high. This paper put PBL teaching method into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high voltage technology, problems as the main line, the class abstract concept into the problems, guide the students to think actively, and from passive acceptance into autonomous learning, improve the learning enthusiasm,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 help to achieve excellent engineer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s.

【Key Words】Excellent program; PBL teaching method; High voltage technology; Educational reform

【中图分类号】 G64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25-0-02

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2013年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成为我校“卓越计划”试点专业之一,“卓越计划”的核心是创新能力,随着“卓越计划”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深入推广,传统教学模式只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弊端日益凸显,不利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1。

PBL(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整体把握和指导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其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PBL教学模式是顺应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潮流发展起来的一种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PBL教学模式的展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以及团结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之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和应用设计能力的跨世纪卓越工程师2。

一、卓越计划下高电压技术课程PBL教学的必要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易导致学生产生畏难厌学情绪,更违背了培养卓越工程师人才的目标。另外随着高电压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相关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迫切需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因此,在高电压技术课程中应用PBL教学法十分必要。

1.高电压技术PBL教学法符合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

从“卓越计划”的目标和我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看,以高电压技术为主的专业课教育应该得到重视,在该课程中采用PBL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每个参与者都需要积极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主动性,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

2.高电压技术PBL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

PBL教学法以问题为主线,将“高电压技术”课的抽象概念与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相结合,从而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自主学习,这一方面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3,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先进教育理念,能起到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3.高电压技术PBL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参与精神和团队意识

在PBL教学模式下,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设计和评价中,他们对学习目标都有较为明确的认识,长期训练之下学生必然能够提高课程的参与感和认同感。学生也不再是孤军奋战,从而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树立他们学好高电压技术课程的信心。

二、高电压技术课程PBL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1.课前设置任务,构建问题

PBL教学法的主要特征是以问题为核心,围绕问题来开展的教学方法。因此要精心设计问题,问题设计要多角度、多方式、多层次,高电压技术课程组的教师共同研究各课程的特点,凝练出一系列按照基础、拓宽与创新的学习规律呈螺旋上升趋势的“问题”,设置学习目标,在新章节开始,设计的问题具有普遍性,让学生从解答问题中明白本章节所要讲授的内容;而后设计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难度梯度,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乐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同时,教师将自己的科研课题成果、专业领域新知识、新技术融合到教学案例的设计中,以丰富学生的视野,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2.课堂教学实施

首先在第一次课中将全班学生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自由组合,以5人为一组共分成6组。要求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来完成课堂问题及课后作业,鼓励自主探究,激发和支持学生的主动思维,使学生在探索研究过程中能充分地进行讨论和交流。

每堂课开始都先由老师提出问题,再由各组学生解答问题,然后教师再对解答进行深入讲解,引出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从而完成本堂课的教学目的。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讲授原理和相关的实例,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结论。以绝缘电阻的测量方法为例:首先,提出绝缘电阻的定义是什么?让学生思考回答,由此引出讲解测量电路的原理;其次,提出如何防止测量误差问题,由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如:在讲解电晕放电的限制措施时,首先提出什么是电晕?通过图片向学生介绍特高压输电工程中的电晕放电现象。为了说明电晕放电的几种限制措施,先给出场强和电压的经验公式,然后引导学生按照对公式的理解说出相关的电晕放电限制措施,并分析哪些限制措施起主要作用。给出问题:高压输电线为什么采用分裂导线?并将该问题作为课后思考题,让学生在课外自学完成,锻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提交答案之后,教师再组织讨论、作点评,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

不仅如此,在一学期的学习当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阅和本课程有关的最新学术动态和国内外学术动态,开展3次以上专题讲座。每次讲座20分钟,每个同学都可以发表演讲,由学生来当教师,教师作为学生,每个“学生”都可以发出提问。经过实践证明,学生对老师介绍的学术动态都很感兴趣,而且课下都积极的查阅资料,主动发表演讲,受到了院系领导的一致表扬,改善了以往课堂教学枯燥、平庸的状态,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该课程结束时安排一次到高压户外试验变电站参观实习,结合变电站的设备,将该课程的重点内容逐一进行梳理和总结,给学生以系统的、直观性的理解和认识,从高电压的产生到试验设备,从绝缘理论到绝缘测试技术,从电力系统到过电压保护等等,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身临其境、大开眼界。

3.课后自主学习

由于“高电压技术”课程的学时少,内容多且深,仅靠课堂授课往往讲不深、讲不精,因此建立了“高电压技术”课程教学网站,包含了课程教学大纲、课堂教学PPT、作业点评、实验指导书、课程设计指导书、交流答疑、主题讨论、在线测试、问卷调查等栏目,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在线学习,传递参考资料,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搭建了良好的沟通平台,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

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感兴趣的qq、微信、飞信、博客等这些网络资源,和学生进行沟通,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期末考核评价

为推进PBL教学模式的进行,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必须改革传统的期末考试考核方法,推行平时作业、期末试卷、实验能力、小组讨论表现、专题演讲、设计报告等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考核制度,并加大课堂小组讨论表现的比重,对于学生的参与、交流、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按深入程度分别评定为较差、不及格、及格、良好、优秀5个等级,形成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条例。如:针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偶尔参与,通常表现肤浅,看得出是兴趣有限”为不及格;“对讨论回答问题有一定贡献,学习态度端正,有一定兴趣”为合格;“经常参与讨论回答问题,对话题有较深理解,学习目的明确”为良好;“积极并富有建设性地参加讨论并回答问题,理解深刻,兴趣浓厚,热情高”为优秀4。因此,学生如果想在PBL教学中获得优秀,就必须要积极并富有建设性地参加讨论并回答问题,热情高;要有极好的交流技巧,能准确、清晰地解释要点和观点;具有优秀的团队精神。

三、反思

经过教学实践,作者发现PBL教学法在高电压技术课堂上是切实可行的,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1.PBL教学模式对教师要求更高

大多数老师都习惯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践能力相对较弱。而PBL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既是一个学科专家又是一个指导家5。这对教师知识层次、专业水平和课堂管理能力都有更大的要求。因此,需要指定教学水平高、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老师作为该门课程的负责人,制订科学合理的课程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课程组教师的创新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理念。教师网络交流或者到国内成功实施PBL模式的高校进行实地考察,定期组织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借鉴成功经验,及时更新和修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一支知识渊博、工程能力强、教学水平高、能够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的教学团队。

2.PBL教学模式对学生要求更高

PBL教学模式要求学生需要自我激励、做独立的研究、将新建构的知识应用到复杂的问题解决之中,还要监控和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作者发现,很多学生还是习惯于“接受式”的“被动”学习,因此,他们在查阅资料、小组讨论、成果汇报等学习阶段表现出对教师依赖性较强,在前期准备上的时间精力大大超过普通的课堂学习,与预期的教学效果和目标有一定差距。

四、结论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工程教育的新理念。本文通过PBL教学法在高电压技术课堂教学的实施,学生的反映不错,该方法不仅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创新了教学模式,同时将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转为主动,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有助于实现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但PBL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与学生的积极配合密不可分,如何让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响应PBL教学法,直接关系到PBL教学法的实施效果。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个人魅力,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高电压技术课堂的PBL教学,从而使PBL教学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年第5期.

[2]张波,社会责任感驱动的PBL学习模式探索--卓越工程师计划与建筑师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University Education,February,2014.

[3]肖文娟,马永良,MOOC环境下PBL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3月,第31卷,第1期.

[4]张允等,PBL教学法在“智能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第34期.

体育教学课程计划 篇12

关键词:卓越计划,大学计算机基础,任务驱动,合作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与问题

1.1 教学目的不明确

通常,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指的是包括信息技术及应用、网络技术及应用和常用软件应用等内容的课程,程序设计语言一般不纳入其中,该课程也称为计算机文化,在各类高校非计算机专业中广泛开设。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庞杂、教学课时不充分、教学目的空泛而不切实际,都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必然使实际教学过程与教学目的脱节,许多时候教学过程都流于形式。

1.2 课程没有行业、企业考量

目前,我校开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学生评价不佳,存在学不致用和学不能用等问题,虽然是基础课程,但是它的实用性特点要求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与专业对接[1],应该充分考虑行业的多样性和对工程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专业不同、行业企业不同,教学内容及其要求程度也要随之不同,反之肯定将造成“所学非所需”的低效与浪费。我们的目标就是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人。

1.3 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彼此脱节

我校是一所二本普通高校,应用型本科的理论教学必须面向工程方面的实际应用,相关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必须巩固理论教学成果,另一方面也必须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彼此脱节,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指挥棒下,工科学生因为只需要参加二级考试(内容以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软件工程和数据库理论为主),所以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实践教学基本被放弃,文科学生因为只需要参加一级考试(以办公软件、网络软件的技能考核为主),所以大学计算机基础的理论教学基本被放弃。

1.4 学生的应用能力差,创新意识淡薄

在大学,人们经常在各种场合中强调“应用能力”,而应用能力应该是科学的动手能力,它是在某种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特别强调应用,脱离应用是不可能使用好这一工具的,但是现在有相当一批学生,由于在中小学“填鸭式”教学环境下没有养成科学动手的习惯,所以解决实际问题没有章法,没有知识应用能力。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经常发现许多学生学习很被动,对教学内容失去兴趣,对人生未来没有设计,更没有创新的欲望,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仅此而已。

2 配合“卓越计划”的课程改革

教育部正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该计划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校参与,“卓越计划”的特点是:第一,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第二,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第三,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卓越计划”为我校课程体系改革指明了目标和方向,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必须适应我校参与“卓越计划”这一背景,配合相关专业整个课程体系改革。

2.1 按行业企业标准改革教学内容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能够较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通用技能,而且更应该使学生能够应用某些软件(甚至可以是企业定制软件)和网络知识解决一些企业实际问题。相比过去而言,现在许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有了更具体、更明确的要求,通常都要求能够熟练使用特定软件,因此大学生必须面向行业、企业的需要学习一些计算机技能,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基础。

所以在课程内容上,不必等着企业找上门,学校应该走出去,主动联系行业企业,改革教学内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除了介绍一些基本的、通用的技能之外,还要加入相关行业或企业特定软件的技能学习,“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在技能要求上学校与行业企业口径一致。例如,广告专业可开设图像处理技术、网页制作等课程,电子专业可开设电脑组装技术、外设安装技术等课程。

2.2 利用网络教学改善学生自主学习环境

目前我校校园网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天空教室”平台已经普遍使用,我们把各种多媒体课件、专题分析、测试卷等材料放在“天空教室”里,给学生提供上网自主学习的环境。网上学习的材料远比网下丰富,撷取也容易,学生在课前、课后通过上网对课程进行自主学习,体现了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将网络作为学习工具的新型教学模式[2]。

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优势互补,传统教学模式就像“话剧”,新型教学模式好比“网游”,话剧现场氛围热烈,会有特定效果,网游可以交互、可以重复。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具体的优势总结为:第一,它保证了随时、随地的学习与交流,也实现了学生之间的交互协作,从而使他们通过共同讨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第二,网络教学是建立在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控制基础上的一种教学关系,网上的教学内容如果足够丰富、足够多样,就为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提供了各种机会和平台。第三,学习、测试方便,将多媒体课件放在“天空教室”平台上,学生通过网上浏览,可以反复学习;学生也可以调出题库中的习题自行测试,来及时评价对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控制好学习的过程。

2.3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教学方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围绕着若干个实际问题展开,每个实际问题分配一个专门单元来解决,每个单元又分解成若干个任务[3]。任务是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是教学内容的特定形态,分解出来的每一个任务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任务是教师制定、学生完成的,学生通过任务训练学习知识,所有任务完成后,通过任务组装掌握应用。

然而教学实践表明,任务设计是一项耗费心力的工作,有时设计出来了却吃力不讨好,笔者总结出任务的三大特征作为设计依据:第一,科学性,任务应该有科学根据,有原理支持,最好有科技亮点包含其中,这样学生完成后会有成就感;第二,适用性,任务所在的实际问题需控制规模,从中分解出来的任务要大小适中,并考虑学生的基础及差异、兴趣及差异、能力及差异,任务之间也要合理衔接、循序渐进;第三,多样性,围绕同一个实际问题的任务分解方案可以多种多样,因为“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与团队(或小组)学习方法分不开的,实际问题可以让不同的团队竞争解决。目前“任务驱动”教学在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第一课堂被小部分采用,在第二课堂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全面采用。

3 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措施

3.1 培养创新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就含有若干培养创新能力的因素,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际应用,“任务驱动”中的任务就是实际应用问题的落点,学生完成任务,不会一帆风顺,只有反复尝试才能成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可以利用第二课堂,所谓第二课堂是相对于教学计划内的第一课堂而言的,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结束后的深化学习场所。我校第二课堂与许多学校一样,也是利用学科竞赛、研究性学习[1]这两种形式。第二课堂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第一课堂受到的各种限制,指导教师拥有较多的决定权,因而教学方式及手段更灵活,弥补了第一课堂在能力培养方面的种种不足。

学科竞赛面向学习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不久的大一、大二学生,每学期举行一次,竞赛内容多种多样,有通用性应用软件方面的,如Office技能竞赛、网页制作竞赛等,又有专业应用软件方面的,如CAD应用技能竞赛、Flash动画设计竞赛等。按照报名、预考、筛选、培训、考试等五个环节进行,采用机考方式。优胜者给予学分,同时有奖状、奖金等奖励。举办学科竞赛的目的有两条:一是在广大学生中营造一个“我爱用软件”的氛围;二是为研究性学习挑选人才。学科竞赛的内容与第一课堂一致,通过竞赛,第一课堂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课程的影响力得到提高。

研究性学习是挑选一些有兴趣和有能力的学生参加一些软件的应用研究,通过“任务驱动”,设计(或制作)一些特色产品(或作品),作为学校或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它主要面向二、三年级学生,为了使“研究”名符其实,周期一般较长,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两年,活动完成后颁发证书,给予学分。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研究中实现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力的具体要求就是四会:会思考、会运用、会借鉴、会查资料[3]。

不同的活动形式,举办目的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但是它们之间形成作用互补,合理利用这些形式,最终可形成一个梯级的能力发展进程。

3.2 创设合作与竞争共生氛围

合作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利用集体的力量去解决规模比较大的问题。研究性学习涉及实际问题,规模相对较大,个体的合作是少不了的,对参与活动的学生分组(或团队)、分工是工作的前提。通过合作解决问题,能改变当代大学生在沟通能力、包容耐度上的欠缺;通过合作,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师在指导研究性学习时,应该把分解任务、分组、分工三者放在一起考虑:

第一,分工是合作的前提,任务完成的条件是互助、互补。一个组内的学生要呈现多样性,技能多样,性格多样,这样才能互补;而兴趣要基本一致,这样才能互助,一起向目标前进。如果组内有一位领导能力强的学生为核心,这样就能更好、更快的完成任务。

第二,设立多个小组,不同的小组可以完成不同的任务,也可以完成相同的任务,因而在小组之间必然存在竞争,这就像球队比赛一样。竞争促进合作,合作加强竞争,合作与竞争并存,彼此互相作用,形成良性循环,这就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好氛围。

4 结束语

在实施“卓越计划”背景下,为了保证教学改革顺利进行,教师要面对多样性的教学内容,必须“多才多艺”,不断更新自身知识,把行业企业的需要转化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教师也要勇于教学创新,在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不断探讨,保证教学改革的质量,使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真正融入“卓越计划”课程体系之中。

参考文献

[1]赵骥,王杰,杨凯,等.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0(13):47-49.

[2]樊明智.计算机实践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1):140-141.

上一篇: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下一篇:传统中药饮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