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堂有效评价

2025-01-22

科学课堂有效评价(精选12篇)

科学课堂有效评价 篇1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改革的一个亮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应积极提倡。”由此可见, 提倡综合性学习, 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当前, 围绕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 逐步建构促进学生发展的语文评价体系, 是中学语文教育评价发展的趋势。传统语文评价方式片面强调量化, 过分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传统语文评价方法单一, 局限于测试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和技能的运用, 忽视了语文素养的丰富内涵。这种评价不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构建新的评价机制, 是确保语文综合性学习顺利开展的保证。《语文课程标准》在综合性学习评价建议中指出:“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 从不同的角度, 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 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由此可见,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必须建立在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项目多种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基础之上。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工作显然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在语文专题式综合性学习的开展与评价模式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以下从综合性学习的指导课、学习过程、成果展示、评价形式这四个方面谈谈我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的认识。

一、精心准备, 上好指导课

教师在开展活动之前, 应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状况筛选主题, 做好指导前的准备工作, 包括活动名称、活动形式、实施方法、评价标准等。活动内容不能拘泥于课本, 而应体现时代要求、体现学生实际需求、体现地域特色。例如, 在七年级下学期开展“戏曲大舞台”这个综合性学习活动时, 经备课组讨论, 我决定将主题细化为“戏曲大舞台———走进莆仙戏”。莆仙戏是福建古老的剧种之一, 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 它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闪光于现代, 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教师首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设备对莆仙戏常识进行概括性的介绍, 播放并引导学生欣赏《春草闯堂》、《秋风辞》、《团圆之后》的精彩片断。接着对本次活动事项做具体部署, 并提出此次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方向的选题供学生参考。通过指导, 便于活动的深入开展, 同时让莆仙戏这朵艺术奇葩走进课堂, 在现代课堂中绽放光彩, 增强学生爱乡、爱国的情感。最后按照课前自由组合的小组 (4~7人) 展开活动, 讨论具体分工、制订实施计划等事宜。教师把这一过程列入评价范围,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成果展示评价表 (以下简称评价表, 详见附表一) “封面设计”一项中体现。

二、积极引导, 注重过程评价

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关注结果, 更要注重学生学习的发展过程。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关键要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查, 考查的内容包括: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协作的情况、积极参与的态度、获得了什么样的体验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过程的评价通过评价表中“资料搜集”“排版插图”“创新意识”三个板块来评价。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改变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努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努力使自已的角色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特别要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倡导团结协作的精神, 培养独立收集材料的能力, 要求学生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学会发现合作伙伴的优点。

三、提供平台, 展示学习成果

教师定期在班级墙报上开辟专栏, 展示各小组活动成果,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其进行赏析、评价。综合性学习成果的展示, 是综合性学习评价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是独立探索和小组合作交流的结果。它既是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肯定, 又能显示公开公正的评价原则, 也为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提供一个交流平台, 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不断改进今后的学习方法。成果展示过程除了互相鉴赏之外, 教师要求各小组还需对其他小组的综合性学习成果作出客观的评价, 并在评价表中填写言简意赅、客观中肯的“小组评语”。

四、巧妙评价, 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因此除了教师评价之外, 更多的是要让学生开展相互评价, 而且要把学生的相互评价作为主要内容。学生互评要求学生能积极发现其他小组成员在活动中的闪光点, 不要求全责备, 要力求作出公正的评价。教师也要按照学生的评价表对全班所有小组的活动成果报告作出评价, 教师作出的评定成绩只视为一个小组评定的成绩参与最后的总评。在这里, 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定不再是一锤定音, 教师以学生的角色参与其中的评定, 从而使教师从课堂的主宰者成为一名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者。整个评价过程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式, 分三个步骤进行评价:

1. 互评阶段

每个综合性小组根据评价表中各评价项目的要求对其他小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封面设计”“资料搜集”“排版插图”“创新意识”项目的评价采用等级制 (优、良、合格、再加油) , 同时规定在评定过程中对其他小组的学习成果中的各项目必须评出2个或2个以上为“优”。各小组只需在表中打钩即可。然后在“整体评价”栏中依据规定的分值折算成相应的分数。

2. 汇总阶段

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收齐各小组对其他小组评价的评价表进行汇总, 填入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汇总表 (表样略) , 将每个小组评出的分数相加, 加上教师评定的成绩, 取其平均分值。然后根据平均分数再折算为相应的等级 (优、良、合格、不合格) , 这就是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最终成绩。为了体现团结协作的精神, 规定同一小组成员之间的综合性学习成绩均为相同分数。

3. 公示阶段

教师将各组评价表及语文综合性学习成果展示评价表和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成绩表 (表样略) 公示于专栏上。本次活动结束后将成果报告、评价表、汇总表、学生成绩 (等级制) 表存入学生成长记录袋中。

参评组:第 () 小组

评比人:第 () 小组

科学课堂有效评价 篇2

(2013-01-07 21:04:41)转载▼ 标签:

杂谈

着眼学习过程,促进全面发展------构建科学有效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摘要:科学课程实验教学的教学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更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对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都给予关注。因此在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要包括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两部分,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知识三维科学素养的发展。关键词:实验教学 教学评价 科学素养

正文:《科学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因此,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就是通过评价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如何在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中进行有效的评价,已成为广大教师探讨的热点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时机的全程化四个方面入手,以更有效、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倡导主持评价活动的主角应由多种人组成,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学生参与评价,包括自评和互评。这种评价方式改变过去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提倡多主体参与评价,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建立以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建立主体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科学探究的积极性、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挖掘。

1.教师评价。教师的评价仍将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不再充当裁判员的角色。每位教师都希望运用恰当的评价,以期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评价过程中的策划者、组织者、参与者,教师主要是完成对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评价。考察并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能力;学习观察中有没有新发现;能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等等。教师的肯定评价能有效激发孩子们持久的兴趣。“老师,我发现了„„”“老师,如果这样做,我想会更好!”“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这样的话语,在我们的课堂中出现得越来越多了。教师的评价摈除了单一的知识考核,给孩子们的思维与情感松了绑。这些,不仅增进了师生感情,更激发了他们继续探究的兴趣。教师的积极评价,犹如学习的催化剂,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2.自我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教弱,教师特别需要在探究过程中给予关注。他们常常不是根据所观察到的事实和所收集到的数据,而是依据他们自己的某种想法来建立一种理论;当通过实验所得到的证据与自己原来的想法相矛盾时,他们经常忽视不一致的证据或以歪曲的方式注意这些证据,通过调整证据以适合他们的“理论”。我们要珍视小学生的“前科学概念”,从他们的“所在位置”出发,了解他们的发展水平,发现他们理解的困难所在。教师要有意识地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已有经验与事实间的不一致甚至矛盾之处,引发其认知冲突,促使起其审视、反思并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认知,学会欣赏自己,评价自己,是学生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之一。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学会反思,了解自我发展情况,通过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比较自我学习的前后变化,从而明确自我发展的目标。“我每次都能准备好老师要求带的东西。”“我虽然好动,但我提的问题总能得到老师的表扬。”“我们组里的实验情况都是我记录的。”„„评价,使孩子们看到了自身的优点和缺点,评价也使孩子们自己给自己加油。

3.同伴评价。由于小学生的各方面发展还很不成熟,他们在生生互评时肯定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为此,教师一是不要给学生定下评价,而应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不要以命令者、管理者的姿态居高临下。要给学生自主发展的机会和时间,要懂得适时、适宜地参与到学生的评价中。在课堂教学中用语言、姿态、表情等对互评过程进行不断的调控、推进,务必使学生明确互评的中心必须针对学习内容,而不是他人本身。学生在相互欣赏中共同进步:“他的实验设计很好,应该给他五颗星。”“我觉得他每次的课前准备比我充分,应该给他五颗星。”“他在实验时,总是不做,最多给他两颗星。”„„评价的同学头头是道,被评者心服口服。互评,常常记录了教师看不到的闪光点,比教师的评价更全面,更客观,而且也让孩子学会欣赏他人,增加了同伴间的交往和了解。4.家长评价。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家校频道”等阵地或根据教学内容,让家长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例如在教学《我们来造纸》这一内容时,让家长参与对孩子们自制纸评价。“废纸还能造纸,是我儿子的实践让我相信了这一点。”“孩子,虽然你在语文上还需要进一步努力,但我知道你的手是很巧的。”“不错,下一次如有类似的活动,我们一起做。”„„家长的评价,不仅给了孩子们以鼓励,对教师也是个重大鼓舞,让家长参与评价,也是对科学课的一次自我宣传。这样的活动,让家长感受到孩子成功的喜悦与兴奋,对于提高家长的科学素养也大有裨益。

二、评价内容的全面化

评价内容的全面化是指科学课程教学评价的内容不仅仅是要考查学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科学概念和规律的掌握和理解,还应该包括学生的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能力、科学的行为和习惯等方面的变化和进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课堂实验:平时的分组实验是科学学习最主要的载体,因此我经常在课堂上及时评价学生的一些突出表现。

2.制作:科学教学中有很多专门的制作活动,如制作雨量器、制作油菜花标本、布标本、纸标本等,这些活动最适合发现一些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的学生,同时也可能是基础知识较薄弱的(传统的差生)学生的强项与重树信心的转折点。3.家庭小实验:科学教学中经常有许多小实验是需要学生回家动手并长期观察的,例如种子的萌发、种植物(油菜或太阳花等),这也是我们在评价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4.科技活动(读书活动、金点子评选、小论文、小发明、野外考察等),学生在科技活动中的表现最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观察他们的表现,把它纳入评价中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评价内容的全面,让每一个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特别是学困生)在制作航模、风筝、船模、车模、动植物标本、种植花卉、撰写科技小论文等方面的能力,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感到自身力量的存在,从而树立起战胜困难的信心,消除自卑心理。比如:有的同学在记忆、口头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一般,可他们擅长制作,当他们的作品被展示、获奖后,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信心倍增,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由此不断提高。

三、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新课程的评价应当打破那种单一的、过多地注重知识技能、更多地关注结果的评价方式,应当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对学生多方面的表现进行全面的评价。除传统的评价方式外,应尝试使用多种评价方式。1.课堂中自评、组评、互评、师评相结合

在学生心目中,一句肯定的话语,一种会意的眼神,一个满意的微笑都会让我们的学生增长成功的自信。但在科学课堂中,光靠教师的评价有时太单一,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及家长都要参与到评价中来,让学生通过互评取长补短,从而使学生加深对科学探究的感悟,提高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2.平时评价与期末评价相结合

有些素质,如学生的情感体验、参与意识、创新意识等,需要教师平时仔细观察记录,才能给学生较为公正的评价,有些知识和技能需要学生较为系统地学完一部分内容后才能进行评价。我的做法是在平时的探究活动中着重观察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期末进行常规实验能力、实证意识、探究方法等的综合考查评价。3.笔试和动手操作相结合 笔试是常用的评介方法,从笔试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出学生科学课堂上思考和解决问题方面的素质。但笔试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在笔试中,学生有些看法、有些创意无法用书面表达,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不到体现,教师也无法看出学生的思考过程。动手操作恰恰可以弥补笔试的缺陷。4.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定量评价是目前教师习惯运用的评价方法,定量评价可采用等级制的方式。定性评价可采用教师口头激励的方式进行,应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客观、公正的全面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在哪些方面具有潜能,并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使评价结果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科学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科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由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法能力及行为习惯等具有个体性、程度差异性以及内隐于心的特点,很难简单地用一种评价反映出评价对象的不同特点。科学探究的评价就是要建立在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了解学生实际学习的需要和发展的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评价时机全程化”的提出基于两个理念,一是评价伴随在教学过程之中。二是小学生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形成科学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评价时机全程化是指要随时随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价,这是科学课的新教学目标内容所决定的,实现评价时空过程化,就是为了及时了解学生已经达到的程度,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有效地调控教学活动。1.前置性评价

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学习方式及阶段性发展水平是有一定差异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设计出不同层次的评价目标,并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以利于学生充分展示自身的优势,让水平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

2.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探究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其目的是诊断、发现和解决问题,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形成性评价不单纯从评价者的需要出发,而更注重从被评价者的需要出发。教师要时刻关注评价过程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反馈作用。例如:(1)评价是否促进了学生自主性的发展和自信心的建立?(2)评价是否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成就?(3)评价是否反映了探究活动中的问题或不足?(4)评价是否反映了教师在指导探究活动中的成功与不足?等等。3.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其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学业是否最终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在进行总结性评价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同时,注意平时积累的形成性评价的相关内容。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得轰轰烈烈,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评价在实践中我们将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惑,总之“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新课程的学生评价不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使每一位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树立灵活多样的评价观,还要探索复合、多样、立体的教法与学法,以满足不同智能类型孩子的需要,从而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其科学素养。【参考资料】

1、《新基础教育》 叶澜主编

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 郝京华主编 湖北教育出版社

3、《科学课》2006年第4、7、10期

4、朱逢田。《新课改下小学科学课实验操作也要规范化》。

科学课堂有效评价 篇3

一、团队评价有效引导小组合作学习

加德纳认为,我们如果以更合理、更方便有效的方法评定学生的表现,那么这种方法将会为更大范围内的人所接受。他同时提出了从五个方面评估学生的专题作业:(1)个体的智能特征。(2)对事实、技能和概念的把握。(3)作品的质量。(4)交流。(5)反思。

在教学中,我结合加德纳的专题作业评估方式,针对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习内容(如《设计我的纸桥》、《建设我们的家园》等)开展小设计、新方案等征集活动。此类活动由老师提出作业要求,让学生提供设计方案。我采取了如下评价方法:(1)科学课上,让学生以小组方式互评其他同学的设计方案,根据流畅性、变通性、创造性的评定标准,用5分制打分,并在方案纸的背后写上简短评语。(2)教师根据学生方案上的亮点和创新的层次给出该方案的评语和分数,然后让学生谈感受。(3)经评估后的方案设计交还给学生再作反思、改进并开展具体的实践活动。同样,对学生的其他科学活动也是采用类似的评价方法。

如在“建设我们的家园”活动中,五(1)班的孩子们个个信心十足,兴高采烈地动手建造小组的家园。有的建楼房,有的分工挖掘河道,有的开垦田地,还有的动手制作武器装备来保卫家园。

建设家园的比赛时间结束后,各小组互相参观建设好的家园,并从家园设计的整体观、创新点等方面给其他小组打分。

在小结活动中,我结合学生的设计方案、建设好的家园模型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角度对学生的设计给出综合评定。然后引导学生交流建造房子的感受与体会——

师:90分钟的建造“人类家园”比赛活动已经结束。大家在看自己小组的作品时,心情是怎么样的?我想大家应该有很多的感言,让我们一起交流一下。谁先开始?

生1:我先说。我认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认真对待,不应该虎头蛇尾。例如我发现我们组的成员建造好“人类美丽的家园”后,没有环保意识,对废弃的纸、塑料膜等材料视而不见。我认为这样做就是在做虎头蛇尾的事情,大家设计出来的家园是那么美好,可实际行动却是那么不相符。

师:看到这种情况,你是怎样做的?

生1:作为组长,我有义务让组员和我一起搞好实验后的清洁工作。虽然一开始大家有些不情愿,但是在我的提倡下,大家还是把清洁卫生搞好了,我还是为我们小组感到自豪。

师:大家对这件事情有什么看法?

生2:我们小组就没有这样的事情。我们在分工时就专门安排一个同学负责随时收集、整理用不上的材料。造完房子,我们还一起把碎纸片捡起来。如果你们小组能够像我们小组一样分工细致一些就好了。不过,我认为你是个认真的人。我们应该向你学习。

生3:我们小组也没注意把废纸捡起来。我们应该认真反思。做好最后的工作。老师经常跟我们说“坚持就是胜利”,我认为我们小组没有达到真正的胜利。以后,我们会注意的。

师:环保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一个人的素质高低,我们应该成为这样的人: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现在流行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就是这个道理。

生4:从这次活动中,我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建造家园需要小组成员的团结协作。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够做好每一件事情。(顿时教室响起了一片掌声,气氛变得热烈起来。)

在整个活动中我始终作为一个记录者和引导者,在进行活动小结时,我及时对那些合作行为积极的小组进行表扬,以巩固这一良好的合作习惯和学习氛围,也为其他小组树立一个可以学习的模范。其次,利用对小组合作的评价,积极引导学生的合作行为。

最后,我把综合评定后的方案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联系交流后的感受作方案的改进。

我认为,合作学习是以团体评价为特征的,这种团体评价关注的应是多方面的,而不仅仅是成绩。

二、评价方式要倡导人文关怀

对小学生来说,非智力的心理因素如兴趣、情感、意志等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很大。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对后续学习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倡导运用发展的观念及动态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在教学中,我从单一的评价学生学习成绩转向评价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将学科的学业评价分为“科学态度”、“知识能力”和“兴趣爱好”等多个领域,把学习的科学态度作为一个与知识能力平行的领域来评价。“兴趣爱好”也单独作为一个领域进行评价,以符合现代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如在小组探究时,多数学生是只在组内交流研讨,但有时个别学生也会到其他组去收集“情报”。对于那些跑到其他小组去了解情况或讨论的学生,很多教师会下定义为不遵守纪律,而我却认为,这说明这部分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完善自己的研究。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很注意运用这一理念鼓励孩子们多交流、多互相学习别人的实验设计和研究方法,并让学生对同伴的方案进行评价,说出他的多个优点和你的一个建议。

善于运用评价词语能更好地体现评价的核心和精髓——人文关怀。如上《研究磁铁》一课,在探究磁铁有指南北的性质时,我给学生提供指南针、大头针、各种磁铁和棉线等实验材料,让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如何获取探究磁铁指向南北的方法。有的小组直接把条形磁铁放在桌面上转动它,却发现磁铁乱指方向。有组员提出太重了或摩擦力太大了,条形磁铁无法指示出南北方向。有一个小组马上想到用棉线吊起来试一试。针对这个小组的做法,我及时用赏识类方法评价他们:你们敢于大胆验证自己的想法,非常了不起……有的小组看到该小组的做法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也仿效这一做法,对此,我就用激励类的评价:你们模仿能力真强,如果能从( )方面去思考,你们会有更大的收获……对做实验有困难的小组,我用体态类评价方式:握紧拳头做加油姿势…一并请做实验成功小组当小老师,让小老师们带着自豪的心情向别的小组传经送宝。

三、精神鼓励与物质奖赏双结合的评价方式

在教学中我喜欢用精神鼓励与物质奖赏双结合的办法来对学生进行表扬和激励。如教学《岩石和矿物》这一单元时,我向学生展示了自己收集到的三种不同颜色的方解石。从孩子们发亮的眼神中我看出了他们对拥有这些岩石宝贝的渴望。于是,我对学生说:“谁能最快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就能得到一块漂亮的岩石作为奖励。”结果,整节课孩子们听得格外认真,回答问题也很积极踊跃,教学效果特别好。又如上三年级《种凤仙花》一课,因为学校缺乏这方面的材料,我就把该课改为“种向日葵”,在课堂上表现好的孩子们还能得到我准备好的向日葵种子作为奖赏。尽管这份奖品小得有点微不足道,但是,孩子们还是很兴奋地把它带回家去种植,并认真地做了观察记录。到了收获向日葵的季节时,这些孩子们就带着收获的喜悦向全班同学介绍他们的观察记录和观察结果,学生也因此认识到了种子在生命繁殖中的重要性。科学概念在学生的实践中得到了印证,教学目标有效达成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科学课堂有效评价 篇4

1 网络辅助教学的特点

网络辅助教学这种现代教学模式,是在继多媒体教学以后,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而迅速崛起的。它以现代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石,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技术手段,以多媒体为表现形式,在不脱离传统课堂教学的条件下,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教育信息资源,实现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考试评价的数字化、网络化,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因此,它与传统教学相比有其特殊性。

1)教学内容多样化。多媒体网络是由图形、图像、声音、文字等要素构成,是超媒体与超文本的融合。网络的形象性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情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记忆,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2)网络教学的继承性。首先,它是在继承传统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利用网络特有的优势,针对传统课程的需要起辅助和补充课堂教学的作用。其次,参与网络辅助教学的人还是课堂教学中的师生,网络辅助教学继承了这种师生关系,同时继承了它们的交互方式。

3)网络教学的延伸性:网络辅助教学延伸了课程的教学内容,即网络辅助教学可以很方便地向课程引入大量相关的资源,包括:教师认为重要但课堂上因时间关系没有讲的内容;需要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习题解答;相关网络课程或其它资源的链接;有关学科最新进展的资料或线索,等等。它实际上就是一部包罗万象的教学参考书。这种参考书在书店或图书馆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的,而凭借网络就能很方便地将其提供给学生。

4)教学过程的交互性:网络辅助教学不等同于网络(远程)教育和传统课堂教学,网络辅助教学只是现实教育中课堂的拓展和新型课程体系的一个环节。网络辅助教学通过在服务器上提供一些基于网络的课件,让学生自己学习,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实现学生和教学内容的互动。同时,网络辅助教学的互动性还表现在它的协商和交流功能上,它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通过网络进行互动教学和研讨提供了条件。

2 网络辅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将网络辅助教学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引入校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主导思想方面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1)传统教育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对计算机和网络化发展对教育带来的深刻变化认识不足。由于面对面的集体授课方式,在学校的常规教学中是主要形式,教师长期以来已习惯于这种教学模式,而对网络化教育时代所带来的现行教育的活动方式、结构和管理模式、以及与社会其他活动的联系形式,学习不够,认识也不足,进而影响到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规划。不少网络课程的设计者,只是把网络当作信息传播的载体,而没有把它当作一个学习环境。从而导致网络教学的内容,基本上沿用传统课本的内容,很多内容直接从书本上搬过来,有的甚至是大量的模拟题、测试题的堆积。

2)以网络教学完全代替传统课堂教学,过于强调网络教学方式的应用。为了配合学校的政策,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把网络教学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简单替代品,从课程教学、作业的布置等环节全部采用网络教学,并未对课程自身进行深入思考,盲目地将传统教学改为网络辅助教学,这种过分强调网络辅助教学的优点,忽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了师生之间课堂中的情感交流,削弱了教师的授课艺术和临场发挥的能力。

3)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高,计算机应用水平亟待提高。网络辅助教学是以信息技术为媒介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教师要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并自如地、恰到好处地把网络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既需要掌握网络平台的操作,又需要一定的网络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实施水平,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应具备良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还应该能够熟练地制作本学科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目前,许多专业教师计算机水平有限,让他们学会并正确的使用网络教育对他们而言,已超出了自身现有的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因此,很难顾及网络环境的系统化设计与搭建,将知识的传授与网络有机地结合,因而只能对平台的简单功能加以利用,不能很好地发挥网络辅助教学的优势,实现教学模式的革新,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发展。

3 构建科学有效的网络辅助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通过对网络辅助教学的特点和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研究,本人认为构建科学有效的网络辅助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势在必行。

3.1 网络辅助教学质量评价的意义

所谓教学质量评价,就是利用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技术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是否达到一定质量要求所做出的价值判断。

1)有利于反馈指导网络辅助教学。通过对网络辅助教学质量评价的反馈信息,指导与调节教师的教的活动,扭转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状态,增加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反馈指导功能包含的意思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反馈,指导教师利用评价的结果以及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思和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2)有利于提高对网络辅助教学管理。通过构建高校网络辅助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让我们获得网络教学建设与应用过程中的重要基本数据,及时评价高校网络辅助教学工作的状况,反映高校的网络教学建设的进程,定期提出高校网络辅助教学发展的分析报告,加快实现高校的网络教学发展的步伐。从而更加客观地认识高校网络教学建设与应用的工作水平,及时调整和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同时,为人事决策提供参考。

3)有利于强化网络学习。建立对网络辅助教学质量评价机制,能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学习经验。在教学质量网络评价模式中,教师可以随时查看学生的评价、建议和意见。客观公正的评价可以使教师明确教学工作努力的方向,学习他人之长,发扬自己之长,克服自己之短,调动起工作的积极性。

4)有利于进一步推广和发展网络教学。高校网络辅助教学质量的评价是学校教育评估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加强高校网络教学建设与应用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可以利用评价把高校的网络教学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它对学校层面推动网络教学工作起到导向作用、鉴定作用、诊断作用和激励作用。

3.2 网络辅助教学质量评价原则思考

研究制定构建高校网络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方法,必须分析和研究高校网络教育建设与应用的内涵、特点、目标和内容,在遵循切实性、科学性、先进性、整体性、可操作性和发展性等原则的基础上,着力于构建高校网络辅助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1)可操作性。构建的高校网络辅助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尽可能使指标体系简便、实用、可行,数据容易处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和形式较为简化,便于操作,使评价者和网络教学人员均能接受。网络教学的各项评价指标均能具体、明确,是行为化、操作化的规定;评价者便于观察,易于测量,方便比较;每项指标内容明确,有独立的内涵和外延,措辞清晰,语义明白无歧义。

2)一致性。网络辅助教学质量的总目标和网络辅助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是吻合的、一致的。指标体系能充分体现网络教学的基本要求,否则,有可能出现错误导向,造成评价中的顾此失彼。指标体系中的各类、各层指标及其权重能全面、完整、准确地体现被评对象所要达到的目标。

3)全面性与重点性结合。制定网络辅助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能满足指标的完备性,即制定的网络辅助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不能遗漏任何重要信息,能全面、系统、本质地反映、再现、涵盖网络教学各方面的因素。同时又能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及具体的评价目的,把最能反映评价对象属性、最能满足评价目的要求的因素确定为指标,对于一些非主要、非本质的评价因素则可以忽略和舍弃,做到全面与重点相结合。

4)发展性。网络教育是新生事物,发展阶段不同,其评价指标体系也完全不同。建立网络辅助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发展性原则,设计出一些具有超前性和持续性的指标,使得评价工作不是停留在现阶段,为眼前利益而评价,而是有创新意识和超前意识。

参考文献

[1]胡迎宾,黄少颖.高校网络辅助教学的现状与问题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6.

[2]董欢.网络辅助教学对传统高等教育的影响初探[J].网络科技时代,2007.

[3]陈琦.对计算机机辅助教学的几点思考[J].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94.

科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篇5

1、教学结构体现问题探究的四个阶段,一,教师“创设情境”,学生“提出问题”,二,教师组织“活动推进”,学生“自主探究”,三,教师“点拨互动”,学生“建构结论”,四,教师“联系生活”提问引导,学生“拓展应用”科学知识。整个教学结构明确,思路清晰。(7分)

2、体现学生是探究主体的课程理念,学生课堂活动时间至少20分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生参与面大。(7分)

3、教师语言规范准确,实验操作规范科学,引导自然恰当,指导有效到位,无知识性错误。教师非语言行为有利于教学。(7分)

4、教师提问有效,理答及时,对学生的发言认真倾听,引导学生模糊或错误的认识,肯定精彩之处,对课堂生成能准确把握及时引导。参与到学生探究活动中。(7分)

5、教学材料的选择典型有效,材料的数量充足,材料呈现时机自然恰当,多媒体的使用能帮助到学生探究、理解。(7分)

6、学生学习状态积极主动,情绪饱满,敢于发言,质疑有根据,有所发现,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7分)

7、在小组活动中,愿意合作交流,每个学生都承担探究任务,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探究中。在合作的同时,有自己的独立思考。(7分)

8、探究活动中,学生猜想有根据,探究方法灵活多样,方案严谨,观察细致,记录客观。(7分)

9、课堂气氛民主和谐,学生探究自由轻松,师生、生生互动,语言流向多维。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体验,“提出问题”阶段,学生对问题有强烈的探究欲望,“自主探究”阶段,学生能投入,“建构结论”阶段,学生有顿悟,有发现时的喜悦,“拓展应用”阶段,学生有自信。(7分)

10、学生有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学生思维发展脉络清晰。(7分)

11、根据课标要求,运用多样化评价形式、工具、方法,对教学目标达成度进行检测和评价。

科学课堂有效评价 篇6

关键词: 方法指导 有效作业 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8

为了适应时代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在初中科学课程的改革中,结合本人十几年的农村中学科学教育以及一年的城镇中学科学教育,发现初中科学作业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作业无计划,缺乏学习动机。2、不会科学利用和分配时间,缺乏科学方法。3、不求质量、只求速度,缺乏复习巩固。 4、不能形成知识结构,缺乏阶段总结。5、意志薄弱,缺乏作业习惯。在中学阶段,学习的成功与失败决不仅仅取决于勤奋、努力、细心,也不单纯跟花费的时间、精力成正比,更重要的是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学习成长的阶梯,使人受益终生。针对现状,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逐渐摸索总结出关于初中科学教学中有效作业的指导方法,希望通过我的进一步研究实践,能够有效的指导学生的作业,掌握科学的作业方法,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从而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一、科学的作业方法和良好的作业习惯比知识更重要

1、作业方法是指学生在作业过程中所采取的基本活动方式和基本思想方法,简而言之,就是作业时采取的手段。爱因斯坦的的成功方式: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废话。这个公式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取得学习成功的奥妙,要在目的明确的前提下,一是勤奋;二是选择科学的学习方法;三是科学运用时间。可见科学的作业方法是通向成功的“桥梁”。俗话说:“受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从这个意义上讲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作业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2、作业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作业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对习惯有过及好的比喻,他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的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学习当然要掌握知识,但更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知识不等于能力,只有知识丰富,习惯良好,能力强的人,成材的可能性才大。所以说,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青少年成材的必要条件,也是攀登科学文化颠峰的阶梯。

二、作业前的复习巩固是提高作业质量的保障

课后复习贵在及时。及时复习,指紧随课堂教学,天天都采用的复习方法。这是由“先快后慢”的贵忘规律所决定的。心理学家曾作过这样的实验:让三个组的学生熟记一篇诗歌,第一组间隔一天复习;第二组间隔三天复习;第三组间隔六天复习。都要达到熟记的统一程度,第一组学生平均需要复习四次;第二组学生平均需要复习六次;第三组学生平均需要复习七次。可见,复习间隔的时间越短,复习的次数越少。实验结果表明:复习能做到及时,可以提高熟记的程度。然而,学生经常出现的情况是:课上听课,课下作业,复习环节省略。这样致使所学的知识理解不到位,没有系统性,时间一长就很容易忘记。因此我们必需重视复习并及时复习。

1、尝试回忆

回忆又称重现,指以前识记过的事物不在目前,在其刺激的影响下,或在主观意识的引动下,使旧的映象重新呈现出来。所谓尝试回忆,简单地说,就是独立地把老师课上所讲的内容回忆一遍。这样做实际上就是自己考验自己上课是否专心致志的去听讲了。此种方法虽然一开始很难,但一旦坚持下来并养成习惯,其效果妙不可言。不仅能及时有效的检查听课效果,还有利于养成动脑的好习惯,更能培养自律性等。

2、复习课本

课本是教育部门组织专家、学者和有经验的教师依据教学大纲,按照知识的科学体系,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社会发展需要而编写的。内容上系统、严谨,,是一般参考书无法代替的。

3、整理课堂笔记

课堂笔记的详略人各有异,因为每个人的基础和掌握的知识不同。课堂笔记在是尝试回忆、复习课本的依据,反过来又要通过复习课本书来整理课堂笔记。首先,补上没有记全的内容,使知识间的脉络清晰化,系统化。其次,更正课堂记录不准确的地方。最后,能够添上个人的反思则更完美。

三、个性化有层次的作业设计是作业有效性的基础

1、认真及时地独立完成布置作业

作业能够及时地检查学习效果,更好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查找学习的漏洞,防患于未来。

2、学会自己合理布置作业

一个班级内学生的智力水平参差不齐,知识分层讲授几乎不可能实现,但作业分层相对较为容易。作业内容可因人而异,作业量也可因人而异,特别一部分已经有了较好学习习惯的同学,基础已经很牢固而且自我要求又很高,教师布置的减负作业已经满足不了对知识的渴求,这时就应学会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但一定要脚踏实际,实事求是,去为自己布置适量作业(刚刚开始可以找老师帮助参考),不能好高骛远脱离实际情况。例如:自己定位是 “优等生”,就要找一些具有一定灵活性的基础性作业和部分综合性作业,以提高能力、发展智力为主;自己定位是“中等生”,就要找一些基础性作业,同时配备少量提高性作业,以培养综合运用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为主;自己定位是“学困生”,首先不要自暴自弃,然后找一些基础性作业,以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基本问题为主。当然,完成相应难度的练习后,千万不要忘了针对练习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分层归纳整理,并且再分层进行补缺补漏。

3、学会进行自我诊断评价

“会做题”是学生的学习目的,但学会自我分析、自我纠错、自我评价、自我反思,更是学生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以前都是老师批作业时的批注越多越详细越受到领导的推崇,老师总是担心学生这也不会那也不会,于是包办代替了很多。殊不知教师做的多了,学生就做的少了,这样做恰恰是教师在“辛辛苦苦”地剥夺学生分析与思考、反思与评价的权利。将教师的精力用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上,用在培养学生能力上,同样的辛苦,其效果可就完全不一样了。“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有收获”,学生的能力是需要挖掘和培养的。

四、作业后的阶段总结是作业习惯良性发展的关键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某同学学习极其用功,在学校学,回家也学,不时还熬熬夜,题做得数不胜数,但成绩却总上不去。面对这样的情况,不管是学生、家长还是教师都是十分着急的。本来,有付出就应该有回报,而且,付出的越多就应该回报越多。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究其原因:作业后的阶段性总结不可缺少。

1、阶段总结可以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可以使典型例题与典型方法明朗化。

习题都是围绕着知识点进行的,而且很多习题是相当类似的,我们在作业时千万不能见题就作,那样的话往往会事倍功半,我们要学会把劲儿使在刀刃上,典型知识、典型例题、典型方法才是真正有价值去总结的东西。首先确定想要得到强化的知识点,然后围绕这个知识点来选择类似的一两个题目认真地去做,以便加深印象。例如:足球被用200N的力踢出后,在草坪上滚了10m远,则人对足球做了多少功?有的同学会得出:“W=FS=200N×10m=2000J”的错误结果。由此,应该注意在解答应用科学知识题型时,必须克服主观猜想和乱套公式。

2、阶段总结也要积极主动、讲究方法、养成习惯。

有些同学基础不好,学习过程中老是有不懂的问题,又羞于向人请教,于是就不懂装懂,作业乱作,在阶段总结时还是如此,始终没有明显进步。而聪明的同学会积极主动地去交流,并能感受其中的乐趣,对学习越发有兴趣。例如:在《测量》章节的知识总结时,就借用一则幽默日记进行对知识系统进行总结。一位名叫“什么都懂”的中学生写了一篇日记:某个夏天的早晨6时,“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起来、刷牙洗脸,坐在8米高的餐桌前,喝了一杯温度为27度、质量为0.5克的牛奶,吃了一个50千克重的鸡蛋,然后背着2吨重的书包上学去了……。同学们一边听一边笑,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轻松起来,我不失时机的抓住这一精彩的课堂生成,不仅完成了本章节知识的阶段总结,而且也激发了其他同学的学习兴趣。

3、阶段总结更要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三人行必有我师”。所以,有必要充分结合自己的特点,吸取他人的长处,尤其在一些难点的突破上,他人有时无意中的一句话,就有可能使你豁然开明,浑身轻松,有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感觉。例如:①在讲电路中电线的作用时,电路中假如没有电线就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②在地壳中的元素顺序教学时,就用谐音记忆法:“氧(养)、硅(闺)、鋁(女)、……。

总之,在教师对作业科学、合理、有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认识到掌握科学的作业方法以及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的重要性,并附注行动。学生在作业时能够克服思想上的惰性,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学的轻松自信,学的激情自励,学的成绩突出,学的事半功倍,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和质量,获得理想的作业效果,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促进了农村教育的优质、均衡、和谐发展,大大缩短了城乡差距。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高等教育出版社

[3]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七到九年级 浙江教育出版社

[4]《中学生的15个好习惯》 人民日报出版社

作者简介:

让科学评价激活数学课堂 篇7

一、要重视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 让学生有体验数学的机会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 才能够激发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和欲望。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数学学习, 特别是新概念、新方法的学习, 应当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情境, 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去体会数学。例如, 在讲解“等式的性质”一节时, 笔者让学生提前预习并自学,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 (可以借助于天平为实物教具) , 以直观实物的形式让学生在前台演示, 当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时, 也就是思维从直观动作中分化出来的过程。然后用数学符号的形式表达他们的行为和想法, 分别相应写在直观图形的下边, 既肯定每种结论的正确性, 又便于对照分析。

等式的性质:

(1) 如果a=b, 则a+c=b+c;a-c=b-c

(2) 如果a=b, 则ac=bc;a/c=b/c (c≠0)

这一学习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自我的挑战, 是一种主动参与学习的体验, 既学习新内容, 也体验了“做”数学的乐趣, 增强了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课堂上请学生到讲台上进行展示讲解, 同时对他的表现加以评价点评, 并对他们勇于探究的精神报以热烈的掌声。“学者虽无心, 教者却有意”, 这种长期熏陶与渗透正是基于对人的发展的关注。长期让学生进行这样的探索, 就等于教给学生一把钥匙, 让他们自己去开启知识的大门, 自己去挖掘知识的宝藏。这样一如既往地进行下去, 也体现了“授之以渔”的教学思想。

二、要使用真实、真挚、真情的课堂评价, 才能让课堂生辉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 也都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得到一个公正的评价, 尤其是后进生, 尊重学生的需要,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显得尤为重要。记得有一次, 小明同学在进行整式的加减计算时连续两次的板演都错了, 他用两眼看了笔者一下, 可又迅速避开了笔者的目光, 笔者敏锐地发觉了, 笔者知道强烈的自尊心已经让这个小伙子颜面扫地了。如何让他振奋精神, 给他挽回些面子, 同时提高他的计算能力呢?笔者又一次说:“小明, 你再去做, 老师相信你!我就不信你做不对。”可他竟然胆怯了, 没有走上讲台, 反而趴在桌上哭起来。这时候, 同学们都在看着笔者, 笔者也在极力思索:是换别人做还是必须要求他做?如果换别人, 他在数学课上很可能一蹶不振;如果强制要求他做, 他正在哭, 非不去的话也不好收场, 况且其他同学正在看着影响也不好。于是, 笔者说:“小明, 你去做吧, 不是你不会, 是你不细心, 战胜了马虎, 你就战胜了它。老师相信你一定行!大家给他鼓鼓掌, 让我们共同支持他!”伴随着同学们真诚的掌声与笔者期待的目光, 他又重新燃起自信的火焰, 勇敢的走上讲台, 并成功的做对了这道题。从他的身上, 笔者感受得:我们的一个鼓励的目光、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有力的动作, 都会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是多么欣赏自己, 重视自己, 不仅能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而且也能成为学生学习内在的、长久的、不竭的动力, 其实, 那才真的是我们最美丽的语言。

三、要重视评价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体验

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 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 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 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 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时, 要注意考察学生是否在老师的指导下, 参与数学学习, 在小组的合作中是否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质疑, 进行小组合作, 并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解决问题。笔者曾经和学生一起讨论过这样的一个问题:1-2+3-4+5-6+7-8+……+99-100=?有的学生逐一算起来, 不少同学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王冰同学说:能不能这样想。1-2=-1, 3-4=-1……这样两个数就得出一个-1, 共有100个数, 也就是50个-1, 所以结果应该是-50。同学们也认为他的解法最妙, 笔者也充分肯定了他的想法。这时, 笔者就恰当地对他进行了评价:王冰同学很爱动脑子, 他的想法也很好, 我们就给王冰同学的解法取个名, 叫“王冰解法”, 大家说好不好?没等笔者话说完, 大家已经用热烈的掌声对他表示了祝贺。这样的评价, 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一步地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在数学学习中, 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 勇于创新的精神, 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思考, 从最佳的角度去选择答案, 探索数学的奥秘, 感受数学的严谨。

四、评价形式要因地制宜

科学评价 提高英语课堂效率 篇8

一、科学分组 促进全员参与

任务单导学模式主要是通过全员参与对任务单的合作讨论, 让职业高中的学生全部活动起来, 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不断提高。所以, 学习小组组织合理分配适当是任务单科学实施的重要保证。是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部分, 我在英语课堂上是这样进行学习小组划分的。根据全部学生首先规定每个小组六个人, 一至二名优秀学生, 中等和成绩差的学生各两名, 基本按照二二二配置, 这样兼顾小组成员的总体水平以及班级的整体构建来组织, 当然即使如此每个小组可能也不会很平均, 但是基本上达到最优组合。因为我已经从班级上学生英语学习实际现状出发, 进行相当相对均衡的划分。如此组间的学习水平差不多能够促使不同小组之间相互进行竞争。另外, 小组组内的学习水平不一样又能够形成组内互帮互助的积极上进局面。经过这样科学地编排, 全班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课堂互动积积极向上机制。

二、能力不同 评价因人因组而异

由于任务单模式的分小组学习打破了原来上课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学生觉得比较新奇和兴奋, 在小组活动中, 那些优秀的学生好像服了兴奋剂一般, 他们表现得异常活跃, 可是这些优秀小组成员不太喜欢帮助那些的成绩不好的小组成员。在教学中我也发现班级那些成绩差学生表现得也很被动, 常常游离在小组活动之外围。看到这种现象, 我立刻意识到这样下去肯定不行。需要寻找一个有效长久的评价办法。依据各种层次学生的个人表现, 我在班级推出了不一样的加分办法:按照小组中各人的实际水平进行不同加分方法, 例如:成绩优秀的成员回答正确一道题或者正确解出一个练习题就能够得到二分, 若是稍微差一些的学生答正确了得三分, 如此依次增加, 小组有六个成员, 成绩差的学生答对小组可以得到六分 (每个小组加六分学生要由全部学生认可) 。在此得分方法下, 因为“成绩差的学生”要是能够解决问题、板书、讲解决问题方法、寻找问题发生的原因等, 尤其能够得到高分, 作为组长从本组能够得到高分的利益出发, 也会认真帮助“成绩差的学生”。这样的得分方法促进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够动脑。当然, 也不排除个别成绩差的学生不够活跃和一些优秀生吃不饱的情况, 还需要进一步摸索完善,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一起向前发展。

三、课堂得分即时公布结果 积极评价

课堂得分方法还仅仅停留在课堂活动中, 怎样将这样的评价内化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形成一种发自内心的本能的自我激励, 仍是我们要探讨的课题。针对英语学科的学科特点, 学生们要识记许多单词、短语、对话、文章。通过怎样的办法让学生们达标、过关是一直困扰所有老师的问题。在采用了任务单模式之后, 我将默写结果当场让小组推磨批改并当场计算出每个小组的平均分, 按照平均分的高低分别给小组加分。最高的小组可以加上五分至十分不等, 依次递减。当然, 在实际操作时, 教师要能够进行一定的调节。我的这一做法刚开始遭到备课组其他老师的质疑:高一教学任务这么紧张, 这样做是不是太浪费时间了, 还是我们老师辛苦点, 自己来吧。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我欣喜的发现, 课上看似浪费几分钟, 学生们课后却自学自愿的花几十分钟在英语上, 注意是他们主动且发至内心的。在我们班上, 有这样一个小组几次默写平均分都是最后, 组长着急的眼泪都下来了, 看到那个情形, 我让那一组的其他成员都看着组长, 每个成员均有感动。课后我也和他们一起有效探讨, 促进了小组的凝聚, 增强了小组的成功机会。果然几天之后他们的平均分上升到班级第二名, 这是内在鼓励的收获, 当然我也给他们小组加了全班认可的八分, 这也是这种评价方法成功之处。

四、实行一周一月累计 评定优秀

科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篇9

当前的科学课堂提问中经常存在这样一些问题:课堂提出的问题缺乏探究性, 引发思维价值不大;问题的提出过大, 不够清晰, 缺乏指向性;问题的提出时机不够合适, 随意性较大;问题的提出只针对个别, 没有面向全体;还有是问题转换过快, 缺乏思考的时间;甚至有些问题问得过于简单, 缺乏思考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等等, 影响科学课堂探究的有效性。因此曹金雁老师提出:“课堂提问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 要善于在 ‘度’的多层次中选择最佳切入点, 注意课堂提问的实际性、 启发性、探究性和趣味性。” [2]

针对以上科学课堂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和专家的观点, 笔者提出以下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问得有价值, 引发思维, 具有探究性

探究性的问题是需要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或查找资料等方式得到信息, 再经过分析、综合、归纳等复杂的心理活动而获得的答案。这类问题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如在教学粤教版四年级上册“热往哪里传”这一课我这样创设情境, 一群小朋友在喝热水, 引出一个话题:这么热的水怎么喝呀?怎样使水凉得快一些?从而引出“热从哪里传”的探究任务, 为以下的探究提供了方向。

2.创设认知冲突, 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例如, 在教学四年级“声音的产生”时学生通过之前的摩擦、撞击、压、挤等方法让物体动起来, 发出声音, 学生知道了动起来能让物体发出声音。接着教师创设情境, 演示一个慢慢移动的瓶子, 此时不发声;再迅速上下移动瓶子, 让其发出声音。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同样是动, 为什么有时听到声音, 有时听不到声音呢?从而提出下面的探究问题:那要怎样动才能产生声音呢?

这样为下面要进行实验探究而提出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需要通过接下来实验的观察、记录、归纳等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二、问得清晰、紧扣要点, 具有指向性

问要清晰、准确。如教师在课堂中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研究?” “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的现象?”等问题则缺乏指向性, 不够清晰, 虽是一个知识点, 但不易把握, 答案要么过于肤浅, 要么超出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如在前面的课例中, 教师创设情境:在一杯水里不断地加盐, 它能不断溶解吗?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教师继续问: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研究?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显然过大, 他们无从入手, 教师应该把问题准确、具体化。

我们可以尝试这样来提问: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明确问题:一杯水有多有少, 盐的多少怎么算?明确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再让学生设想实验需要的材料, 考虑实验方法;最后将“问题、材料、方法、步骤”各要素统一到研究计划的制订当中, 逐渐形成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问题的设计必须清晰、准确地表述, 提问必须清楚问什么, 学生方知如何回答。如“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则不够清楚;“疾病是由什么引发的?”则不够准确……可调整为“上节课在**课中我们学习了什么?”**疾病是由什么造成的?

三、问得适宜, 把握时机, 具有时机性

课堂提问具有时机性, 教师要考虑提问的时机:什么时候问, 问什么。如果教师想什么时候问就什么时候问, 就会使得课堂较为松散, 较随意, 甚至起不到提问的作用和体现提问的价值。所以课堂的提问一定要认真斟酌, 要提在点上, 要精心设计, 把握课堂的每个提问点, 实现提问的时机性。

1.为激发兴趣而问

就是提问能够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对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如在教学“浮力”一课时, 教师通过铁钉演示, 在水中下沉, 而图片出示同样是钢铁制造的万吨巨轮却浮在水面上。教师提问:同样是钢铁制造成的物品, 为什么有的沉有的浮呢?

2.为突破疑难点而问

在教学时, 教师要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问, 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时,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借助外物观察鼓面和音叉的振动现象, 由于它们的振动现象是不明显的, 应该怎样办呢?教师提问:可以通过哪些方法让我们明显地观察到音叉或鼓面振动的现象呢?接着教师演示在鼓面上放些泡沫, 鼓面发声时, 泡沫在振动, 从而证明鼓面在振动, 再让学生自主设计音叉的实验, 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3.为引发思维而问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这就要求在提问时强调求异思维, 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空间。如在教学“使沉在水里物体浮上来”我们在让学生知道橡皮泥揉成团时就下沉时, 提出:橡皮泥在什么情况下能上浮?先让学生思考。有的学生说:“橡皮泥捏成薄片能上浮。”有的学生回答:“橡皮泥捏成船的样子能上浮。”等等, 学生在思考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四、问得适度, 面向全体, 具有广泛性

教学内容有难有易, 问题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相符合, 但不能太过简单, 不能让学生简单地回答对与不对。要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原则, 让学生经过努力, “跳一跳”就能摸得着。问题要让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实验后能回答, 而不能只面向个别优秀学生。如问题有一定难度, 则可以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或做些铺垫性问题, 化难为易, 达到面向全体的效果。

如在教学“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时, 教师提问:通过什么方法可以让糖溶解得更快, 学生通过讨论能得出“加热”或“搅拌”等方法, 但比较难说出“碾碎”的方法。教师可以先提一些铺垫性的问题, “方糖能马上溶解吗?”不能;“那方糖是怎样溶解的?”一点一点地溶解。“那是里面先溶解还是表面先溶解呢?”表面。“那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让表面积变得更大呢?”慢慢引导学生提出碾碎或切碎的办法。只有适度的问题, 才能引发学生思考, 通过一定时间的思考学生才能更自信地回答;而只有面向全体学生的提问, 才是有效的、有价值的问题, 才更加符合新课程标准。

有效的科学课堂提问还不仅仅于此, 它还包括其他一些影响因素, 如教学有效的问题反馈, 有效的提问方式, 有效的引导等等。但无论如何, 只要教师提的问题是有价值的、有思考性、启发性、趣味性, 面向全体学生的就是有效的问题;只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反思, 不断调整, 问题问得更加具体、更加贴近学生实际, 更加能训练学生的思维, 实现问题的价值, 那就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鲁建国.优化科学课堂提问的策略[J].科学课, 2006 (12) :20.

浅析数学课堂问答的科学评价 篇10

关键词:课堂提问,教师评价,学习兴趣

一、教师评价中的常规陋习

1.公式化.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回答正确,就用“你答对了”;如果回答错误,就用“你答错了”等公式化的语言,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回答作详细地分析,特别是投有在关键处点拨,没有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思路进行分析指导,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无法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按照现代系统科学理论,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教师调控的工作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输出的大量反馈信息来调控教学活动,学生也要根据教师调控的结果作出新的反映,以保证教学活动的信息传输取得动态平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课堂提问的评价,实际上就是教师对学生反馈作出的调控,如果评价模棱两可,千篇一律,学生只能笼统地知道对或错,进一步的学习行为便会偏离教师的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无法实现,教学过程也会失去动态平衡.

2.内含讽苦.我们在一些课堂上经常看到这种现象,学生发言说错了,教师的表情常常是不高兴甚至会有讽刺的言语.这种漠然的情感和讽刺的言语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使原本生动活泼的青少年一到课堂上就变了样:不敢想,不敢说,呆头呆脑,沉默寡言.如果教师能用一种真诚的情感,热切地期望学生,有意无意间,他的这种情感、价值观和信念就会传递给学生,他对学生的这种热情会在学生身上产生积极的暗示作用,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心态,使学生热情、真诚,从而向往学习,向往发展与成功.如果学生回答完提问后,得不到教师适当的评价,只是冷冷冰冰地一声“坐下吧”,长此下去,学生肯定不愿再回答问题,师生在情感上便难以沟通.

3.表扬泛化.有的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不切实际,过分拔高,容易使一些学生飘飘然,滋长骄做自满的情绪,更容易造成学生学习上的混乱.由于部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产生怀疑,会严重影响教师的尊严和威信.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评价上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使评价真正起到评定、反馈、激励、促进的作用.

4.细数家珍式.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教师在提问中对每个回答的问题都详细点评,没有侧重,势必会造成教学任务不能全部完成.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提高教学效率,应及时解决大多数同学的问题.如果有个别同学出现理解上的个别误区,可以在课后及时与他沟通交流,从而消除他的误解.

二、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回答

1.积极肯定.课堂上,对于相当一部分能够做出正确或基本正确回答的学生,可采用积极肯定的评价语言.如用“你回答得很好”、“你归纳得很全面”、“你分析得很透彻”等语句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而对于那些有创造性答问的学生,除了给予肯定外,还要对其勇于思考、探索的学习精神大加褒奖.这样既是对回答问题学生的鼓励,又会激发全班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2.指导激励.由于学生的知识面窄、理解与概括能力不强、分析问题角度单一等原因,回答问题时常常顾此失彼,不够严密、周全.这时,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回答正确的内容予以肯定,然后用“如果……就更……”的句式点拨.用委婉的语句指出学生答问中的不足,学生不仅乐于接受,而且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更加注意,其他学生也能从中受益.另外,还可以用“追问”的方式指导学生继续思考作答.因为教学中,有很多学生似懂非懂,甚至不懂,这时教师就应充分发挥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利用“追问”把那些似懂非懂的学生完全问明白,让那些不懂的学生听明白.

3.避重就轻.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或答非所问时,教师不必就答案本身直接否定,而是就学生发言过程中其他细小环节的可取之处予以肯定.如,“某个步骤很好、某种方法很新颖、很实用、进行了大胆探究”等.这样,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即使是错误的,也不会受到嘲笑,让有心的学生能从教师的评价中扬其所长.同时,对全体学生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使评价不着痕迹却又及时恰到好处.

三、结语

科学课堂评价的导航作用 篇11

一、巧用评价,让学生学会“认真倾听”

在课堂上,师生沟通是否顺利、学生交流是否完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在认真倾听。对学生倾听的评价可重点放在两个地方:

一是实验前的课堂要求中。

在交待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的过程中,教师选择合适的机会故意停顿下来:“老师发现×组的同学特别会学习,他们的眼睛盯着老师……”这种评价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因为教师提醒的内容,往往是培养学生良好探究习惯的重要方面。当教师评价完毕,其他同学都悄悄效仿,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是实验后小组探究结果的交流中。

提供不同的探究材料,就会有不同的探究方法,但是,探究的结果却基本一致。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让不同的探究结果都能充分展现出来,汇报的形式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先请做得最快的2组来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听,负责汇报的同学在听的同时,还要用笔在实验记录单上把汇报过的内容做个标记——注意:我们只汇报与别人不同的研究。”这样设计,首先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明确怎样去做,然后再利用评价强化习惯。

“你们的实验做得很好,但是别的组已经说过了,不必重复,我们只汇报别人没说过的,好吗?”良好的实验习惯并不是靠几句话、几个试验就能养成,它需要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训练和强化,所以,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引导和强化。

“你们能够将不同的结果与大家分享,说明你们小组听得特别认真。老师还想问问,你们是怎么做到只汇报不同内容的。”

“你们组能够提出不同的意见,说明你们不仅听得好,实验做得也很有独创性。其他小组的小瓶都是浮在水上的,你们小组的却沉在水底,想过为什么吗?”

经过评价的引导和提示作用,学生能够更快地掌握汇报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使课堂研究更加紧凑、更加有效,并且学生“认真倾听” 的良好习惯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巩固。

二、合理评价,让学生自主“科学记录”

探究记录是探究活动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是学生探究活动中的薄弱环节。小学生尤其是中低段学生受识字量的限制,很难将所看到的现象和结果完整地记录下来,而且课堂时间也会十分紧张,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记录习惯十分必要。

在学生记录时,我发现学生用文字描述,就启发他们:还能找到更简单的记录方法吗?用符号或关键字词来记录,我就赞扬他们:简单明了,方便易懂……启发性的评价引导学生逐步找到富有个性化、简单明了的记录方式。

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训练,学生基本都能用用简单的文字、符号或图画进行记录标识。这种做法既节省时间,又方便交流,再加上教师激励性的评价,学生的探究记录变得越来越科学。

三、适时评价,让学生懂得“小声交流”

科学课上,有很多探究活动是分小组进行的,组内学生的相互交流是学生交换思想的重要方式,但学生的激烈交谈势必会影响周围小组同学的思考,因此,在小组讨论前我会特别嘱咐:

千万不要让其他小组的同学听见!”

讨论完后,我会及时进行肯定评价:

“其实我们小声交流的真正目的不是怕别的小组听见,而是为了不影响他人,这是小组合作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同学们做得非常好。”

学生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通过教师的不间断评价,学生的意识得到了提示和强化,对学生进行有序地探究打下了基础。

四、示例评价,让学生完善“自我”评价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多边活动,教学过程的展开以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活动为载体,所以,教师要在留给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同学和评价自我时间的同时,注意用典范的评价熏陶学生,让学生的评价能力在“无声细雨”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通过研究,我发现同学们真的很棒,每个问题都能想出这么多解决的办法,真正做到了认真思考、大胆猜测、团结协作……”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你认为你们小组谁的表现最出色?为什么?”“你做到了倾听,所以学到了新的知识。”“你掌握了科学的记录方法,能力又提高了。”……

教师在每一个环节都注重从不同的侧重点来评价学生,无形中就给学生做了示范,所以,学生自我评价和评价别人时就会毫不费力,而且也能从知识、能力、习惯等不同的方面评价,久而久之,评价能力就会得到提高。由于教师注重了激励性的评价,所以学生能够将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说出来,客观的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和同学的长处。

课堂评价的导行作用,远不止这些,也不是一节课两节课的训练就能达到目的的,只要我们从课堂实际出发,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要求,坚持使用激励性的课堂评价,结合不同的研究内容确定相应的评价项目,扎扎实实的做好每一节课的评价工作,我们相信:学生的探究能力一定会大幅度提高,科学思维一定会顺利发展、良好习惯一定会进一步养成。

探究科学奥秘 成就有效课堂 篇12

一、情境产生兴趣

随着年龄的增长, 学生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玩昆虫、玩磁铁、玩风车、玩沙、玩水, 拆卸玩具等事情屡见不鲜, 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也初见端倪。一堂成功的科学课, 首先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 通过设置特定的自然情境, 设立悬念, 抓住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有了这种欲望就可以更好地参与教学活动, 积极地思考科学问题, 让学生的发展性思维得到锻炼和提高。如在教学《地震》一课, 我为了激发学生对地震知识的探究欲望, 首先播放了《唐山大地震》的片段, 片段中飞沙走石、天翻地覆的画面, 撕心裂肺的哭喊加上母亲对孩子的呼唤, 一下就将人性激发到了极致。学生们被地震时的一个个恐惧的场景震撼了, 他们迫切地想探究出地震是怎么回事?对地震是怎么样发生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的导入,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搭建了一个平台。

二、兴趣激发探究

探究是满足学生求知欲望的重要手段, 因此学生对事物产生兴趣后就会迫不及待的动手操作研究。人们常说“孩子们的手尖上跳跃着智慧, 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代替孩子的操作。”因此, 课堂上我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让他们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怀揣着对事物的好奇心去自主参加科学教学实验活动, 使他们亲身经历并深入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生的思维是在活动中自然生成的, 并会随着自主探究活动的深入而发展。如:我在《玩磁铁》这节课中, 学生对磁铁的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 知道了磁铁可以吸引铁质材料的物品, 但对于磁铁可以辨别方向这一定论没有太多的认识, 当我提出磁铁也可以辨别方向时, 学生的眼睛里写满了不可思议, 他们都迫不及待想要动手试一试。学生自主地拿起条形磁铁做起了实验, 当旋转的小磁铁停止时, 磁铁的N极指向的就是北方。有的学生把自己的小磁铁换个角度再次旋转做这个实验, 最终得出了相同的结论。看着学生满脸的惊喜和探究问题时专注的眼神, 让我深深认识到, 只有孩子们亲自参加实验操作活动, 通过不断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才是科学课上赋予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最重要途径。

三、探究创造思维

孟子云:“心之官则思, 思则得之, 不思则不得也。”由此可见, 思维在人学习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人的思维活动中, 创造性思维又是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科学课上做实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进行思考, 从而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 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如在上《怎样让小球动起来》这一课时, 学生自己动手想方设法让小球动起来。有的学生用嘴吹, 有的学生用手推小球, 有的学生把球上栓一根线左右摆动, 还有的学生用扇子扇风让小球动起来......当学生们骄傲地向同学汇报他们使用的方法时, 一个小男生着急地站起来说:“无论用什么方法, 只要给小球一个力就行了。”其他同学都认为他说的有道理。我紧跟着提问:“让我们赶快找找哪些力能使小球动起来?”开动脑筋, 有的说浮力、有的说推力、有的说引力、有的学生甚至还说出了只要施加外力就可以让静止的小球动起来。当学生在动手操作时, 由动手到动脑, 是信息完成双向传输的途径, 学生手脑同时得到锻炼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 让学生运用实验材料完成操作探究是形成思维的基础, 思维促进操作探究能力的深入发展, 而操作探究又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 在感知的基础上总结抽象概括。学生在这节课中求异思维和抽象概括思维都得到训练, 同时也加强了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四、合作成就“有效”

“寻找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使教师可以教得更少, 学生学得更多。”一直是我多年教学所追求目标。随着新课程改革, 有效教学作为一种鲜明的教学理念, 实践在我们的课堂上。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 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 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盐到哪里去了》课中, 当盐在水中溶解后, 我提出如何让盐还原的问题, 小组设计的方案有:1.把这些混合物放到太阳底下晒干或风干;2.用布过滤;3.加热把水蒸干……学生的想法都需要通过与组内成员合作才可以完成。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到小组合作带给他们的快乐与成就。这些方法也实践了我“教的更少, 学生学的更多”的教育理念。在我的课堂上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和小组合作探究解决了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科学课堂里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 它等待着我们去发现。我和学生能在美妙的实验中探索科学的奥秘无疑是一种精神享受。学生在课堂中体会到自己就是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 真正成为了科学探究的主体,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成就有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修订稿)

[2]蔡祖泉.小组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最主要的学习方式.

上一篇:冶金物理化学下一篇:调度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