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地开发

2024-06-26

棕地开发(通用6篇)

棕地开发 篇1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 城市的发展建设改变了城市原有的土地类型, 城市下垫面由原来的农田、绿地、森林等土地覆盖类型转变成为水泥、沥青等不透水类型, 不透水面不断扩大。加之城市“以排为主”的排水理念, 使得雨水引发的多种问题见诸报端, 例如雨水引起的洪涝灾害、雨水径流污染对环境的污染以及雨水资源的白白流失等。

同样,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的不断升级, 很多以第二产业为主的城市开始向第三产业转型。城市内地价寸土寸金, 以及人们对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 工业区被迫向城市更外围搬迁, 老旧工业园区逐渐被荒废, 成为城市中人避之不及的危险区域。

1LID技术概述

LID, 即低影响开发, 也称低冲击开发, 是从美国最佳管理措施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发展而来。LID作为一门新兴的雨水管理技术, 虽然从提出到现在仅有30 年的时间, 但由于其较低的成本、较强的适应性, 环境友好, 并且能够对雨水进行有效的管理, 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前, 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主要包括:保护性设计、渗透、径流储存、生物滞留、过滤、低冲击景观等。

2 “棕地”概念概述

棕地, 即英文“Brownfield”的直译, 它最早出现在1980 年美国《环境应对、赔偿和责任综合法》中, 主要是为了解决旧工业地上的土壤污染问题。依据该法的规定, 棕地是一些不动产, 而这些不动产因为现实的或者潜在的有害和危险物的污染而影响到它的扩展、振兴和重新利用。

由于各国的国情国策以及所面对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 因此, 在国际上, 各国对棕地的定义也是各有侧重。2002 年美国对棕地的定义为:指因含有或可能含有的危害性物质、污染物或致污物使得扩张、再开发或再利用变得复杂的不动产。而英国对棕地的定义则更加侧重于曾经被利用、目前闲置的土地。根据英国规划法, 棕地 (Brownfield) 是相对于绿地 (Greenfield) 的一种规划术语。因此, 它定义的范围要更加广泛。

3低影响开发与城市棕地景观更新相结合的必要性

目前, 我国对棕地的治理和对LID技术的运用还都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两个领域的结合有助于碰撞出全新的治理模式, 对于探索适宜中国国情的棕地治理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LID与棕地景观更新结合的优势包括: (1) 提高景观功能性, 使得区域内雨水资源得到保护和利用, 削减雨水径流, 削弱雨水洪峰, 降低市政管网压力。 (2) 丰富棕地景观层次, 提高棕地再开发用地规划的兼容性, 增加棕地的市场价值、环境价值和文化价值, 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 (3) 调节棕地微气候, 提高生物多样性, 促进棕地生态的恢复。 (4) 拓展LID的使用范围, 使LID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得到运用, 扩大其对环境的积极影响。

4低影响开发与城市棕地景观更新相结合的可行性

4.1 政策方面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 并将其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 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家发展中的突出位置。报告从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强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和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方面多管齐下, 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中。

4.2 效益方面LID理念强调的是通过自然生态的方法维持和恢复场地自然水文循环, 对场地进行最小干预, 控制开发强度。通过雨水设施与棕地现存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方式, 代替传统单一的市政管网排放系统, 这不仅可以减少后期对雨水管理的成本, 还能促进棕地生态的恢复, 减少对棕地环境的二次破坏, 具有非常好的经济、生态、社会等多重效益。

4.3 技术方面LID理念和技术主要涉及到水资源的保护利用、洪涝灾害控制、非点源污染控制、城市环境保护、水循环等方面的;棕地景观更新主要涉及到风景园林设计、污染土壤的修复、污染物的清理和去除、水文和植被的修复等。这些方面的技术, 在发展中, 已经趋于成熟和完善。

因此, 在棕地景观更新过程中, 如果可以有意识地融合LID理念, 这对于丰富城市景观层次, 完善城市景观格局, 引导城市景观向更加生态、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汪红梅, 等.美国非点源污染最佳管理措施及对中国的启示[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3, 24 (11) :5-7.

[2]Lee, J.H.K., Bang, W., Ketchum, L.H., Choe, J.S., Yu, M.J.First flush analysis of urban storm runoff[J].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02, 293:1-3

[3]李强.低影响开发理论与方法评述[J].城市发展研究卷, 2013, 6:30-35

[4]张善峰, 宋绍杭, 王剑云.低影响开发——城市雨水问题解决的景观学方法[J].华中建筑, 2012, 05

[5]胡爱兵, 丁年, 任心欣.低影响开发原理、应用和实例介绍[C].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2012

[6]杨桦.浅析低影响开发理论体系及其在北京的应用[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14.

外国“棕地”治理 篇2

在城市中, 棕地污染物来源主要是重金属、电子废弃物、石化有机污染物和持续性有机污染物四种。被污染后的土壤, 对人体带来的危害有间接与直接两种途径。间接途径是通过地下水、地表水以及空气影响到人体健康, 直接途径则是通过扬尘或者儿童玩耍时不注意将污染土入口等方式。多数棕地位于大都市的中心城区, 它们是工业留给城市的“遗产”, 是一批可以再开发利用的财富, 只是这笔财富的真正价值被一些可见的或潜在的危险和有害物质所掩盖。在这方面, 工业化更早的欧美等发达国家也受到城市毒地的困扰, 他们通过立法、经济再开发等手段来对付棕地, 较早地走上了治毒之路, 并且取得了良好效果。

美国“爱河事件”使政府重视棕地治理

20世纪后期, 美国的经济重心由城市转移到了郊区, 许多城区的工厂搬迁后留下了被污染的土地。这些土壤污染源主要包含重金属、农药残留和有机污染物等, 其修复的主要方法包括化学修复、物理修复、微生物修复及植物修复等。美国早在六七十年代开始, 就出现了一些零散的棕地治理实践, 但由于政府重视不足, 效果并不理想。然而真正让美国政府最终重视棕地治理的是一次环境丑闻。

爱河是位于纽约州尼亚加拉瀑布城的一条运河, 因为投资人的撤资而半途而废。附近的虎克电化学公司认为运河底部有防水的衬底, 可以用来堆放化工生产的废弃物, 因此将约两万吨化学废料封存入铁桶中放入爱河, 又用泥土将其填平。后来, 虎克公司将这块约6.5万平方米的土地出售给尼亚加拉瀑布城的教育委员会, 并在此地建造了“第99街小学”。竣工后, 市政府又将剩余土地规划为低收入家庭住宅区。截至1978年, 爱河上方已经居住了97户家庭364位居民, 还有400多名学生在第99街小学内读书。然而一段时间以后, 居民发现该地时常有异味。纽约州和联邦政府环保部门通过调查发现, 爱河地区大约存在82种化学复合物, 其中还包括多种疑似致癌物质。随后, 事件惊动了当时的美国总统吉米·卡特, 他批准对爱河地区实施紧急经济援助, 又在1980年签署了转移附近居民的法令。1983年, 爱河地区开始污染清除工作, 并于21年后的2004年完工。如今, 又有260户家庭和一些轻工业业主迁入这一地区, 这就是著名的爱河事件。

加拿大垃圾堆上被覆盖7层

与美国相比, 加拿大政府在棕地治理中发挥了更大作用, 体现出政府的主导性。其中, 蒙特利尔市圣·米歇尔中心的历史变迁最让人印象深刻—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的该中心由最初的采石场, 变成北美洲最大的垃圾填埋场, 如今则被市政府改造成为一座环境优美的大型公园。

自19 6 8年起, 这块场地接收了4000万吨垃圾。1995年, 蒙特利尔市政府提出一项修复计划, 旨在将这座垃圾填埋场改造成城市公园。专家们在垃圾层中铺设了一套由375个竖井组成的沼气收集网络, 这些沼气通过20公里长的管网输送到附近的加斯蒙发电厂, 可供周边1.2万户居民使用。为了防止垃圾污染地下水, 垃圾浸出液被水泵以每天大约2500立方米的流量抽出, 经过氧化预处理后再排入污水管道, 最后输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专家们在进行了长达一年的实验后, 才决定采取垃圾覆盖方案, 最终对垃圾堆的覆盖达到7层, 厚度达到1.5米。按照计划, 到2020年, 这里将成为城市的新绿地。

新加坡生态垃圾场也美丽

在东南亚国家中, 新加坡在棕地治理、开发方面也颇具代表性, 作为东南亚国家中的发达国家, 该国几乎每10年就经历一次经济转型, 实现了持续发展。同时, “弹丸之地”的窘迫现实, 给新加坡稀缺的土地资源带来了繁重压力——市中心留下一块块棕地,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实马高岛垃圾场。

新加坡本岛以南约8公里的实马高岛, 曾是城市主要废弃物的堆放地和焚烧厂。1999年, 新加坡耗资3.6亿美元加以改造, 用一条人工海堤把实马高岛和锡金岛圈做垃圾填埋场。海堤由砂子、石块和泥土堆砌而成, 并铺设聚乙烯土工膜以防止垃圾场内有害物质向海水渗透。焚烧后的垃圾灰烬被运到这里填埋, 上面铺上泥土, 然后再种上植物。如今, 实马高岛是以优秀生态环境而著称的垃圾场, 有700多种不同种类的动植物和谐共处, 其中还包括许多珍稀物种。

永续发展理念下棕地复兴分析 篇3

关键词:棕地复兴,永续发展,生态环境

引言

一般来说, 棕地指的是城乡用地中带有明显或潜在污染的废弃场地。究其形成原因, 是在生产技术不断发展的进程中, 城市规划发展需求所致的工业生产区迁移到城市郊区, 而在城市内外出现了大量的废弃或闲置空间, 由于早期工业生产活动而被污染, 或存在潜在的污染, 无法与城市发展采取同样的方式。这些“棕地”曾经繁华的工业生产区是城市进步的象征, 如今却成为了城市发展的记忆。具体来说, 城市中的棕地包括废弃造纸厂、化工厂、矿厂、加油站以及一些旧垃圾填埋场地等。这些废弃或有潜在污染的闲置空间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鸡肋, 是城市景观建设中的不利因素, 却占据了大量的城市珍贵的土地资源, 又配有通达的交通体系及必要的基础设施体系, 开发潜力尚佳, 但由于污染的存在, 是开发费用大大增加, 这也是棕地开发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棕地开发的国内外比较

“棕地” (brownfield) 最早出现在英国的规划文献中, 是与绿地 (greenfield) 对应的规划术语。1980年美国颁布了《环境反应、赔偿与责任综合法》 (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al Response, Compensation and Liability Act, CERCLA, 也成超级基金法, Superfund Act) , 该法案对棕地进行了正式的界定——棕地为“废弃及未充分利用的工业用地, 或是已知或疑为收到污染的用地”。

1. 国外对于棕地的界定

由于棕地一般都是占据城市中重要位置的土地资源, 因此, 各国对于棕地的再开发、再利用正在收到广泛的关注, 并有一定的经验, 且对棕地的界定有较大不同。英国对棕地的界定范围较大, 其环境局规定棕地是指“被以前工艺陈旧的工业生产所污染, 可能会对一般环境造成危害, 但有日益增强的清理与再开发要求的用地”, 并利用数据库规定了棕地的土地性质。综上所述, 棕地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已获得开发的土地, 二是其中的部分或全部被闲置、废弃或无人使用, 三是可能遭受到污染, 四是再次被开发存在各种阻碍。

2. 国内外的棕地复兴行动综述

工业区的衰退和城市规划结构的调整是导致大量棕地出现的主要原因, 因此, 西方国家的大面积废弃城市用地的出现要远远早于国内, 这与国外的经济发展结构是密不可分的。

英国政府为了促进社会发展、保护自然资源和生存环境, 将棕地复兴放在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首要位置。美国的棕地再开发始于1993年, 1995年对明确规定了棕地再开发行动的内容, 1997年, 15个联邦政府机构共同参与有克林顿政府组织的棕地联合开发, 共投入资金3亿美元, 到2002年, 每年对于被污染土地的再开发行为拨款2.5亿美元, 德国衰败的鲁尔区已经发展成为煤炭和钢铁生产为基础、以电子计算机和信息产业技术为代表, 多种产业协同并进的新兴经济区, 取得了显著地效果, 并已经成为各国争相效仿的对象。

国内的棕地开发起步明显晚于国外, 这与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有密切关系, 主要在于工业产业的发展进程。近年来, 大中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土地问题在城市规划中凸显出来, 棕地的在开发利用受到了关注。

二、工业区棕地复兴的永续发展分析

国内工业区棕地复兴的行动起步于矿区的再开发, 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指导下进行的。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废弃的工业区仍在日益增加, 由于工业制造行为对土地和自然环境造成的特殊伤害, 大多数的工业区均因生产活动的衰减而逐渐被废弃, 进而导致以工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城市受到重创, 因此, 工业区棕地的再开发是关系到整个城市的永续发展。

1. 区域的永续发展

棕地再开发的关键在于解决经济、生态以及文化三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原有依赖矿业开发经济发展的单一经济结构的转型问题, 以工业区为例, 将其发展成为具有观赏性的园区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也就是将工业区建设成为公园, 发展成为旅游业, 积极拉动第三产业, 并使依赖于自然资源的经济向清洁的旅游型经济转型, 达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 这样的改建可以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 避免自然环境的恶化, 建立良好的生态模式, 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第三, 改建要尊重区域历史文化, 亦可保存原有的工业文化, 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 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工业区的建设分析

近年来, 对工业用地的生态恢复和再开发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以上海世博中心的选择来看, 我国的棕地改造行动也已经走向了成熟。上海世博中心的建设从生态和人文两方面来是实现对工业区的重建。在解决能源保护方面, 采用生态护岸及生态防洪堤, 来解决水流的冲刷, 同时对大量的建筑废渣进行循环利用;在物种的选择上, 采用乡土物种, 并应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和措施;在材料应用方面, 使用竹子作为临时家具和铺装的材料, 节约了成本, 并能够循环使用, 同时形成了世博会的景观之一;在能源方面, 将收集起来的雨水应用生物净化原理, 来进行循环应用, 充分应用绿色清洁能源;在园区的设计方面, 充分考虑到了世博会会时的需求, 以及会后可作为城市公园和绿地的需求, 让园区的建设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 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目前, 我国对于棕地的概念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界定, 在理论方面, 学习国外的棕地再开发经验仍是主要的资料来源;在实践方面, 由于我国的土地面积广阔, 地质条件、气候特征、人文历史、经济发展状况等均有较大的差异, 导致工业棕地形成的原因也是复杂多样的, 因此, 对于棕地的再开发策略还应具体分析各自工业废弃土地的特征、形成原因以及可能存在隐患问题等等, 这就要求我们对棕地及其改造方法有具体的了解, 并能结合城市发展需要来制定复兴方案。

三、结语

棕地复兴是城市进程中的必经过程, 是符合经济发展、城市文化延续的需求建设行为。近些年来, 我国的大中型城市经济发展快速, 已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我国的土地为国家拥有, 与国外有较大不同, 因此在借鉴国外已有的棕地再开发经验, 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分析、设计。

参考文献

[1]牛慧恩.美国对棕地的更新改造与再开发.国外城市规划, 2001 (02) .

棕地开发 篇4

关键词:棕地,闲置土地,利用,启示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许多企业,尤其是生产过程中会产生污染的工业企业和原土地利用率不高占地又广的低端制造业,开始从城中心移向郊区,遗留下大量棕地和灰地[1]。这些土地不少位于城市内部,其破败会造成土地闲置、社区衰退、环境污染、城市空间破碎等不良后果,对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等产生不利影响[2]。为此,发达国家都把对棕地的治理改善以及再开发利用作为政府要务。其中,尤以美国和英国为棕地再开发战略推行的中坚[3]。

本文通过介绍棕地的概念内涵及国外主要国家的棕地治理模式,将棕地和闲置土地进行对比分析,借鉴国外棕地的再利用模式,为我国闲置土地研究提供一些经验启示,并从中寻找适合闲置土地再利用的治理模式。

一、棕地的来源及内涵

棕地是指工业发展过程中污染的或利用不充分的、再利用存在难度的闲置土地,意译自英文单词“Brownfield”,至今为止“棕地”仍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由于各国工业经济的发展所处阶段的时间、土地利用状况、社会历史遗留问题不一样,各国对“棕地”的定义有一定的区别。而“棕地”定义和内涵的不同导致了各国“棕地再开发”策略的差别[4]。下面介绍几个主要国家棕地的内涵。

(一)美国“棕地”的内涵

美国是最早提出“棕地”概念并进行定义的国家。1980年11月颁布的《环境反映、赔偿与责任综合法》最早提出了城市“废弃及未充分利用的工业用地,或是已知或疑为受到污染的用地”的处理与责任问题[5]。虽然该法案尚未明确使用“棕地”这个名词,但美国政府开始对“棕地”现象给予高度关注。“棕地”概念正式被提出是在1992年6月的美国国土听证会上。同年,第一份详细的“棕地”问题政策研究开始实施。在2002年1月通过的《小企业责任减免及棕地再生法》中对“棕地”做出明确定义。“棕地”是指因含有或可能含有危害性物质、污染物或致污物而使得扩张、再开发或再利用变得复杂的不动产。环保局将其定义为“废弃的、闲置的或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土地,在这类土地的再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往往因存在着客观上的或潜在的环境污染而比其他开发过程更为复杂”[6]。

(二)英国“棕地”的内涵

在英国,棕地最早出现在规划文献中,是和绿地(Greenfield)相对的规划术语;“棕地”的正式学称为Previously Developed Land,具体指曾经利用过的、现在闲置的、遗弃的或者未充分利用的土地。与美国不一样,这类土地不一定是工业用地,也不一定有污染物。虽然在实际中“棕地”也有可能是被污染的土地,但是“棕地”侧重于指曾经被利用、目前闲置的土地。根据英国国家土地利用数据库,英国“棕地”有如下性质:过去已开发且目前为闲置的土地;闲置建筑物;被遗弃的用地和建筑;其他当前仍在使用的土地,在适当规划及建筑许可下进行开发;其他当前仍在使用但还有再开发潜能的土地。

(三)加拿大“棕地”的内涵

在加拿大,“棕地”被广泛认可的定义来自于2003年全国环境与经济圆桌会议[7]。会议文件里,“棕地”被定义为被遗弃的、闲置的或者未充分利用的商业或工业不动产,虽然这些不动产由于之前的利用含有或可能含有环境污染物,但这些房地产具有巨大的潜在开发价值。

从以上棕地定义可以看出,各国棕地侧重点各有不同。美国侧重于被污染的土地,英国侧重于是否利用充分,加拿大侧重于开发价值。总的来说,“棕地”是指一块废弃的、闲置的,或没有利用不充分的土地,它存在或潜在着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对社会环境的危害,治理或再次开发会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风险。尽管棕地会对社会及经济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但经过治理的棕地同样可以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二、主要国家及地区的宗地治理模式

(一)美国的棕地利用实践

美国棕地开发已有数十年的历史,政府从金融、法律及其他政策方面对棕地开发进行大力扶持,并在实践中获取了巨大成功。在棕地再开发问题上,环保局是最高指导中心和最核心的力量,1995年1月25日发布“棕地行动议程”,开启了棕地再开发序幕,通过改善投资环境鼓励私人、企业投资者进入棕地再开发领域[8]。1980年11月通过的《超级基金法》,明确棕地治理区域,进行棕地危险程度评估,并拟定清理方案。1986年10月通过的《超级基金修订与再授权法》,明确污染地块购买者责任保护条款及棕地其他新的责任免除条款等。1997年8月通过的《纳税人减税法》则规定用于“棕地”污染整治方面的开支在治理期间免征所得税。除环保局外,其他部门如住房与城市发展部、交通部、商务部经济发展局等也相继采取多种举措支持棕地再开发。从上可以看出,美国从上至下已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棕地再开发运行机制和良好的法律政策支持,能为棕地开发提供好的法律保障和制度环境。

(二)英国棕地利用实践

在英国,棕地再开发被作为城市复兴战略的一部分,而非一个个独立的项目。英国还设立了遗弃土地基金,为棕地再开发提供补贴,并在特定区域建立企业区,为企业提供税收减免,从而促进废弃土地的再利用。欧盟则在2002年通过了第六环境动议项目,要求保护土地,并提供基金补贴和税收优惠。1998年2月,英国政府发布了一个全国性的目标:全国致力于优先循环使用“棕地”,到2008年英国至少60%新住宅开发建立在“棕地”上。由此可以看出英国政府对于棕地的重视程度和政策支持力度。这些都有利于加速城市棕地的整治和再利用[8]。

(三)加拿大的“棕地再开发”现状与发展过程

加拿大“棕地再开发”经历了与美国截然不同的发展过程。加拿大的国土面积非常大,但是由于气候地理原因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所有主要城市呈带状分布在南部与美国接壤的区域。同时加拿大没有经历像美国一样的郊区化过程,城市中心的居住密度相当大,市中心的土地需求也相当大。旺盛的需求刺激了“棕地”的清理和再利用,私人部门的积极参与减少了政府投资的需要。这种情况下,加拿大联邦政府对“棕地”没任何的资金支持和财政鼓励,只负责“棕地”再开发战略层面的工作。从加拿大棕地治理可以发现,私人是闲置土地再利用的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从其棕地的定义中重视开发价值可以看出,整理过的棕地能实现不菲的经济价值,足够吸引私人部门参与棕地的清理和再利用。

三、棕地与城市闲置土地的一些比较

(一)国外棕地比城市闲置土地先出现

我国城市化起步比西方国家晚,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发现比西方晚,但是后来土地利用及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的土地污染及闲置问题也比较严重。随着工业生产由市中心迁往郊区,城市“棕地”数量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我国城市已经开始面临西方工业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来所经历的城市危机。

(二)“棕地”再开发意识较薄弱,且针对性的法律法规缺乏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对于“棕地”再开发意识则要薄弱的多,具体表现为:我国的工业用地再利用仅停留在“腾笼换鸟”、“退二进三”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层面,对于“棕地”产生的环境,再利用涉及的环境修复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工业用地再利用还停留在存量土地的静态改造方面,忽视了对现有用地及未来供给的后果和影响的评判,缺乏预防“棕地”产生的意识;工业用地再利用的意识还处于朦胧阶段。而在西方国家,“棕地”带来的生态、社会、经济问题得到了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并给予广泛的支持。此外,西方国家还早意识到提高公众意识的重要性。西方国家注重加强与公众交流的做法,对于“棕地”再开发战略的实施已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9]。

由于我国工业化时间相对较短,对土地利用的环境保护意识尚不强,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棕地治理与再开发的政策或法规,虽有一些相关的法规和政策,但针对性不强。如我国在《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维护排灌工程设施,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防止土地荒漠化、盐渍化、水土流失和污染土地”;《土地复垦的规定》要求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活动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10]。

四、国外棕地治理对我国闲置土地再利用的启示

在我国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土地供需矛盾尖锐。同时,不少城市中又存在大量的、可资再利用、再开发的棕地,“棕地”再开发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然而我国的立法、政策制定以及重视程度方面远远跟不上现实发展速度,而西方国家近30年的“棕地”再开发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11]。如果能够借鉴西方经验,结合我国客观实际对棕地进行系统有效的开发利用,不但能有效的保护耕地和粮食安全,而且也能治理环境污染,提高环境质量,对缓解土地供需矛盾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无疑都有重大意义。

(一)完善我国闲置土地再利用的法律法规体系

美国关于棕地治理建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其中包括《超级基金法》、《超级基金修订与再授权法》、《纳税人减税法》、《小企业责任减免及棕地再生法》等多部法律对棕地的治理责任、治理的资金来源、棕地的一些减免责任及财政鼓励政策等都以法律形式给予了规定,而我国却缺乏针对性闲置土地利用政策。因此,我们可以参照美国对城市闲置土地责任给予明确的规定,对闲置土地再开发利用给予财税支持,加强对棕地治理立法,制定相关法律。

(二)鼓励多渠道参与闲置土地利用开发

加拿大棕地开发经验说明棕地开发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私人部门也可以作为闲置土地开发的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同时,“棕地再开发”应充分调动各级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和其他利益团体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到策略实施中来;将“棕地再开发”转变为市场化运作,才能更好的解决“棕地”的区域性问题,更大的挖掘“棕地”的潜力和价值。“棕地再开发”过程中应注重运用经济诱因理论,综合运用税收、利率、补贴等财政手段和金融手段,有效地将市场眼光吸引到“棕地再开发”中来。且由于我国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政府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的代表控制土地一级市场,这样一个现实条件下格外需要政府统筹和协调的棕地再开发实践,欧美国家政府在棕地再开发中政府提供的政策支持和技术引导经验能为我国闲置土地的开发利用提供很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朱煜明,苏海棠,郭鹏.中外棕地治理与再开发政策、法规的比较研究[J].环境保护科,2009,6,35(3):40-43.

[2]潘庆华.浅谈城市棕地利用[J].城乡规划与环境建设,2009,(9):64-68.

[3]罗思东.美国城市的棕色地块及其治理[J].城市问题,2002,(6):64-68.

[4]何芳,陈滢盈,冯硕.西方棕地再开发的启示[J].土地管理,2010,(6):45-48.

[5]张华,郭鹏,王丽琴“.棕地”现象及其治理对策[J].环境保护科学,2008,34(4):48-57.

[6]邓位.城市更新概念下的棕地转变为绿地[J].理论研究,2010,(1):93-98.

[7]冯敬俊,胡雪鸥.棕地开发对国家受污染建设用地的启示[J].改革开发,2010,(10):86-87.

[8]贺俏毅,陈松.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棕地再开发及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城市划,2009,24(5):96-99.

[9]Micheal.Brownfield redevelopment as a smart growth op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The Environmentalist,2001,(21):129-143.

[10]郭鹏,梁燕华,苏海棠.美国棕地治理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环境保护科学,2010,36(3):73-76.

棕地开发 篇5

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 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发达国家城市中的传统制造业衰落, 发展中国家的传统产业也正在向城市外迁移, 于是在城市中留下了大量的“棕地”, 带来一系列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使得棕地及与其相关的棕地更新活动成为全球性的议题。对棕地进行有效的开发治理, 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环境, 实现棕地的土地价值, 还可以缓解城市用地紧张, 对城市空间格局予以优化, 促进城市的更新与发展。因而, 采用何种模式对棕地进行再次利用和开发, 关系棕地的发展前途, 也决定了棕地项目在利用过程的成败。

2 城市棕地的概述

2.1“棕地”的定义

“棕地”意译自英文单词“Brownfield”, 该词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在美国联邦政府的官方用语中。“棕地” (Brownfields) 概念的提出, 标志着对这一类型的城市土地开始了系统的探讨, 以期找到最佳方法对其加以改造利用[1]。至今为止, “棕地”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 各国在其法律和政策中均对“棕地”这一概念有着自己的阐释。现在被广泛认可的是美国环保署对“棕地”的定义:“指废弃的、闲置的或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工业或商业用地及设施, 在这类土地的再开发和利用过程中, 往往因存在着客观上的或意想中的环境污染而比其他开发过程更为复杂”[2]。不管各国对棕地的定义如何, 均反映了棕地的以下几个特征:1已经被开发过的土地, 而不是完全没有开发的处女地;2部分或全部遭废弃、闲置或无人使用;3可能遭受 (工业) 污染, 存在或潜在着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及对社会环境的危害;4其重新开发与再次利用可能存在各种障碍。

2.2 城市棕地景观更新及再利用的优势分析

2.2.1 优化城市空间格局

棕地往往被形容为长期遭受工业污染而环境恶劣的地区, 它使得棕地带给人一种焦虑的情绪, 也影响了棕地及其周边用地未来的可用性。在快速城市化的地区, 棕地更新项目为城市提供了一个改造用地的机会, 使目前由于工业生产活动变化或者环境污染问题而被废弃的土地得以重新使用, 从而平衡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开发过程, 减少被掠夺的原始绿地的数量, 也为充实城市核心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 为城市未来的肌理的形成和新项目建设提供了可用之地, 有利于城市的紧凑式开发和建设, 从而在城市化“摊大饼”的发展模式中寻求了一条新的出路。

2.2.2 造福社区居民和社会

棕地的存在, 使得周边的居民长期饱受污染的影响。重新利用这些土地, 会为周边居民和社区带来诸多益处, 如修复和治理工业中遗留下的污染, 有利于改善当地环境质量, 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的发展;创造高质量的公共空间, 尤其是棕地上诞生的城市公园, 为人们提供了重要的休闲、娱乐和社交的场所, 有助于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改造城市中肮脏、灰暗的角落, 有利于减少犯罪, 保障社会安全和秩序等。结合到更大的战略层面, 棕地再利用可以应对更为广泛的社会挑战。包括提高能源效率、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保障更清洁的空气、水和土地以及从整体上减少碳足迹等[3]。

2.2.3 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棕地的再开发可以提供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机遇, 对于其周边的土地用途具有潜在的影响力。棕地一旦通过更新设计提供了新的服务设施和活动项目, 洗去了作为被废弃的前工业用地或者垃圾堆这个污点, 能够使得场地本身的潜力和其便利的交通和空间优势被充分发挥, 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商业和经济的投资, 带动周边经济的繁荣。例如美国的马萨诸塞州的新贝德福德 (New Bedford) 和新泽西州的特伦顿市 (Trenton) 因为推进棕地再开发而享有国际声誉, 城市因此出名并吸引和一批新型企业和经济活动到社区中[3]。

3 城市棕地景观更新的发展模式

棕地更新与再利用是一个放大的系统, 其再利用的思路要依据其场地状况、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以及其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等因素而选择[4]。以下主要介绍城市公共空间、创意产业园区、新型居住区以及工业遗产观光旅游四种棕地再利用的模式。

3.1 城市公共空间模式

3.1.1 可能性分析

城市公共空间模式是指在通过景观生态修复手段对棕地污染进行降解, 通过对地面上遗留的工业元素设施的重组、改造、更新, 形成具有新含义的公共空间的一种发展模式。随着城市发展模式由原来的扩张型向紧缩性转变, 而城市中土地资源相对紧张, 城市中的公共活动空间也就变得弥足珍贵。而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的不断提高, 对公共活动和交往空间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将城市棕地转化为城市公共空间是现代城市中解决土地紧张和公共空间不足的有效手段[4]。现如今, 这种棕地土地利用模式变得越来越多, 尤其在城市的中心区, 包括在老码头、港口、已封闭的垃圾填埋场等棕地上建设的城市绿道、城市公园、街头绿地、户外娱乐和体育场地等, 将场地上独特的地表痕迹保留下来, 成为代表其历史文化的景观[5]。

3.1.2 典型案例

中山市岐江公园是一个典型的棕地改造成为城市公园的案例, 岐江公园在废弃的粤中船厂的遗迹上兴建而成, 主要采用了保留、再生和再利用的理念, 具有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它合理地保留了原场地上最具代表性的植物、建筑物和生产工具, 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对它们进行了艺术处理, 诠释了一片有故事的场地, 将工业遗留下来的船坞、骨骼水塔、铁轨、机器、龙门吊等原场地上的标志性物体串联起来记录了船厂曾经的辉煌和火红的记忆, 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构筑部分小品及雕塑如孤囱长影、裸钢水塔和杆柱阵列等, 形成新与旧的对比、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同时, 基本不改变场地原有的水体形式, 保留古树名木, 将自然元素和工业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使之成为的能满足市民休闲、旅游和教育需求的综合性城市公共开放空间。

3.2 创意产业园模式

3.2.1 可能性分析

创意产业园发展模式是棕地中用艺术装饰手法对建筑物和构筑物进行改造, 使其空间利用满足艺术作坊、商店、餐馆等需求的模式。此发展模式是保留场所记忆、带动区域复兴的有效手段。对于一些地处城市中心地区, 且周边人口密集、文化气息浓厚的棕地, 创意产业园具有很大的优势。这类棕地一般厂房众多, 建筑面积大, 环境污染较轻, 且员工人数多, 场地与周边居民生活关系大, 场地精神较多的融入周边居民的生活之中, 而且场地遗留的建筑有着大跨度、空间广阔、采光良好的特点, 租金相对低廉, 可以吸引大量的艺术家和创意工作者, 成为艺术展示和经营文化创意的场所。将这些废弃建筑类的棕地改造成为艺术街区或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能够最大程度的保存历史工业建筑的原貌, 使得场地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得以保存, 并与当代的艺术形式相结合, 成为城市中具有活力的新的区域, 增加城市文化品位。

3.2.2 典型案例

获得2011年ASLA综合设计类荣誉奖的美国普罗维登斯的钢铁工厂院落项目, 打破了原有的传统社区观念, 不是简单的被动“再利用”, 而是通过土地修复, 雨水管理, 空间改造实现积极的“再利用”改造的钢铁厂将被作为创业园引入艺术工作室和孵化小企业, 激发当地的创意工业振兴。在项目的设计中, 保留了三个遗留建筑, 一个是以前的办公室和制造车间, 被改建成为艺术家工作区和一间咖啡厅;第二个建筑是以前的办公大楼, 这里将用来存储和停车;还有一栋是废弃的生产空间, 将被改造成为艺术家创作车间。对遗留建筑的改造使得该产业园满足了其产业发展的功能。同时, 原工厂的吊装机依然被保留, 形成院落的一个明显的框架, 加以传递身份识别, 成为这里历史的地标。通过一系列的生态修复和建筑、遗迹改造措施, 原先废弃的钢铁工厂成功转变成了一个社区组织的, 拥有丰富公共空间和活动功能的工业艺术创意产业园。既改善了当地的环境质量, 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也提供了艺术生产和展示的平台, 延续了区域文化。

3.3 新型居住区模式

3.3.1 可能性分析

有些棕地处于城市较为核心的位置, 周边的医疗设施、购物设施、交通等较为便利, 有着相当完善的城市生活环境, 而且一些工业设施、建筑只是被简单地废弃, 场地污染情况较轻, 在如今城市用地紧张, 土地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 这类棕地可以被改造成为居住区, 实现其自身的经济价值。将这类棕地开发整治为居住区功能的建筑, 既可以提供居住空间, 又可经济有效的保护棕地中的历史建筑, 使社区恢复活力[6]。同时, 将城市中的结构合理的安全废置工业建筑改造为城市经济适用房, 不但可以有效的保护棕地中的历史建筑, 使城市记忆得以延续, 而且可以大大节省政府财政支出, 减轻土地利用压力, 还可以充分利用原有的建筑资源, 减少因拆除旧建筑和建设新建筑而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人力消耗等问题。

3.3.2 典型案例

国外较多的是将工业建筑改造之后直接转化为居住建筑, 如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市将一座旧羊毛仓库改造成提供给城市低收入人群的廉租房, 在保持建筑外立面形式的情况下, 改造了内部结构和功能, 并且设计了庭院的景观, 使得居住环境得以大大的改善[7]。

而中国的主要是在原有场地上新建住宅的同时保留部分工业元素和文化, 使之成为居住区景观的一部分。我国的天津万科水晶城就是如此, 在设计中将工业遗产作为景观元素, 在保留场地记忆的同时又使得小区景观具有独创性, 增加楼盘卖点。对于那些天津工业化进程标志性建筑, 比如铁轨、老厂房、烟囱等, 在场地的开发过程中被利用和保留了起来, 最终能和谐地融入到居住区中。600多棵大树在新的规划中得以保留, 在旧厂区形成花园和林荫道;扒掉大跨度钢结构吊装车间、水塔和货运铁轨的围护墙, 使其成为标志性建筑, 震撼着人们的内心, 勾起对历史的回忆。同时设计师就地取材, 利用工厂自己生产的耐火砖把广场上的高大山墙改造成了矮小的耐火砖墙;大门入口处用来填充半面围墙的材料是遗留下来的玻璃结晶体, 作为景观材料, 形成了良好的效果;原有建筑也通过合理恰当的改造变成了具有不同功能的公共设施, 其中吊装车间通过现代化的设计, 成为了高档的社区会所[8]。

3.4 工业遗产观光旅游模式

3.4.1 可能性分析

工业遗产观光旅游模式就是在废弃的工业旧址上, 通过保护和再利用原有的工业机器、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 改造成一种能够吸引现代人们了解工业文化和文明, 同时具有独特的观光、休闲和旅游功能的新方式[9]。这种模式比较适合有着大量的厂房、庞大的机器设备、工业气息浓厚的棕地, 工业时代所特有的老式建筑、历史痕迹浓厚的机器, 最能够唤起人们对那个时代的记忆。主要是以大型机器、厂房为中心的棕地改造, 在对这类构筑物进行设计时, 首先要保证安全, 做好安全检查, 加固厂房、机器的结构, 在排除安全隐患的情况下, 对建筑及构筑物的外立面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 保持场地原有的基调和风格;同时可以改造内部景观, 引导人们进入建筑内部观赏游览, 或者将其改造成主题餐厅、音乐厅或者茶室, 创造丰富的活动空间;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场地现有的文化和设施, 建立工业博物馆, 向游客诠释场地的精神和工业回忆[10]。

3.4.2 典型案例

德国的鲁尔区就是这种模式开发的典范。对于衰败的工业区的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 鲁尔区主要采取了四种开发方式:1博物馆开发模式, 通过对原有棕地进行完善保存来向世人展示鲁尔区辉煌的过去, 主要以亨利钢铁厂和关税同盟煤炭———焦化工厂为代表;2对棕地进行休闲旅游观光开发, 如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创造了丰富的景观和活动功能, 废旧的贮气罐被改造成潜水俱乐部的训练池, 而用来堆放铁矿砂的混凝土料场, 也已经设计成青少年活动场地, 墙体被改造成攀岩者乐园, 一些仓库和厂房被改造成迪厅和音乐厅, 甚至交响乐这样的高雅艺术都开始利用这些巨型的钢铁冶炼炉作为背景, 进行别具生面的演出活动;3传统工业区转化为现代科学园区、服务产业园区等;4将工业设施改建为购物娱乐中心, 典型代表为奥博豪森的中心购物区[11]。

4 总结

棕地开发 篇6

1 海绵城市理念

海绵城市是指像海绵一样, 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的城市,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 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理念从内涵上与国际上已经广泛应用的低影响开发技术 (LID) 极为相似, 是一种通过植被浅沟、下沉绿地、雨水花园、屋顶绿化、透水路面等技术实现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生态技术体系。海绵城市就是在城市中打造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突破过去“以排为主”的落后观念, 将建筑、道路、绿地、公园、广场、水体等城市基础设施纳入低影响开发系统, 通过渗透、阻滞、过滤、蓄积等技术, 把降水最大化地留在城市“海绵体”中, 减轻城市雨水管网排洪压力, 降低甚至消除洪涝灾害对城市的危害, 再将净化后的水资源缓慢释放, 缓解城市水资源紧张局面。

2 煤炭型资源城市棕地生态问题

煤炭型资源城市是以煤炭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煤炭的开采、加工和利用, 不可避免地造成环境污染, 同时伴随煤炭工业发展产生大量棕地。棕地 (Brownfield Site) 最早是由1980年美国的《环境应对、赔偿和责任综合法》界定:棕地是一些因为现实的或潜在的有害和危险物的污染而影响到它们的扩展、振兴和重新利用的不动产。棕地以开发过的工业用地居多, 可大可小, 规模不等, 重新开发和利用存在困难和障碍, 但按照城市规划政策或城市复兴目标有再开发的可能。在煤炭型资源城市中, 长期以来“掠夺式”的开采, 产生了大量棕地, 随着矿产资源的不断衰竭, 大量工业厂房闲置, 开采区塌陷沉降, 废弃物暴露, 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破坏,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严重

煤炭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挖掘地表、堆积渣土, 产生了大量的松散固体废弃物, 严重破坏了地表植被覆盖, 改变了地表径流和地表糙度, 大大降低了土壤抗蚀指数, 加剧了水土流失, 为周边带来了严重的安全威胁和环境污染。

2.2 地质环境问题严重

在大规模开采煤炭资源过程中, 地表植被被严重破坏, 原有地质结构被掏空形成巨大采空区, 经常引发大面积地表沉降、塌方、山体滑坡等地质环境灾害, 造成环境破坏和人员伤亡。

2.3 水资源污染严重

煤矿开采产生大量矿井水、洗煤水、煤矸石淋溶水等成分复杂的废水, 不仅污染地表水体, 损害水生生物, 而且渗入地下后, 污染地下水体和土壤, 造成难以挽回的危害。

2.4 大气污染严重

煤炭资源开采与利用过程产生的大量粉尘颗粒是造成PM2.5爆表的主要元凶, 煤炭燃烧产生含有SO2等的有害废气, 严重损害人体健康。

煤炭资源在开采、运输、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有害物质已经导致了城市资源的衰竭、退化和大气、水源等一系列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 上述问题严重破坏煤炭型资源城市的生态环境。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 矿竭城衰引发的城市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同样突出, 煤炭型资源城市棕地生态的修复、改造和保护等问题迫在眉睫。

3 海绵城市理念下煤炭型资源城市棕地改造策略

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于煤炭型资源城市棕地生态改造, 首先要改变以往“大拆大建”的城市建设理念。充分发掘煤炭型资源城市优势, 通过变废为宝, 运用低影响开发技术改造棕地生态和工业建筑, 把城市打造成“滞、蓄、渗、净、用、排”六位一体的“海绵体”。

3.1 变废为宝, 转变城市建设的观念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煤炭型资源城市棕地生态改造, 首先要转变观念。煤炭型资源城市传统建设模式中, 硬化路面面积较大, 大量的雨水被当做废水直接进入城市排水系统。以往“快速排除”的规划设计理念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的状况, 使本就严重缺水的城市雪上加霜, 而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则要求给城市赋予吸收、存储水资源的弹性, 让城市回归自然, 利用植被浅沟、雨水花园、下沉绿地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对径流雨水进行导流、过滤、阻滞、净化和存储, 最终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同时, 矿渣、煤矸石也是煤炭型资源城市可以变废为宝的巨大资源。矿渣、煤矸石是我国排放量最大的工业固体废弃物。煤矸石是采煤、洗煤过程排放的废弃物, 比煤坚硬, 含碳量低。大量煤矸石长期堆存, 侵占大量宝贵土地, 极易发生自燃, 污染土壤、大气、地下水, 对环境构成威胁。垃圾是错置的资源, 运用新技术, 合理利用矿渣和煤矸石, 可以助力海绵城市节点建设, 将煤矸石粉碎、分类, 富含碳部分可用于发电和供热, 剩下部分可用于生产矸石水泥、混凝土工程骨料、耐火砖等建筑材料。煤矸石燃烧形成的矿渣经过粉碎, 同时加入色素和少量混凝土进行高温压缩, 制成廉价环保的透水砖, 可大量用于城市地表硬化、城市绿地下凹式渗水沟铺设, 为城市打造可渗透路面, 激活城市道路、广场和绿地, 最大限度实现雨水在城区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让城市变成一个巨大的“海绵体”。

3.2 建设湿地公园, 扩大城市“海绵体”的规模

煤炭型资源城市存在大量开采沉降区和废弃矿坑, 因为有地质安全隐患和重金属污染, 其中很多地块不适宜通过地表土壤修复用作建筑用地和耕地, 但经过科学论证和景观规划设计后, 在采沉区和矿坑注入水体形成人工湿地, 同时对周边地块进行系统地修复和景观点缀, 既防止矿坑裸露的岩土污染大气, 又保持了水土, 并形成湿地公园。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大片湿地犹如一个巨大的“海绵体”, 有很好的生态涵养功能。在中国资源型城市的棕地改造实践中, 唐山南部采煤沉降区生态治理项目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河北省唐山市是中国煤炭工业的源头, 经过130年的开采后, 资源在带来福祉的同时带来了巨大困扰。紧邻市中心方圆29 km2的南部采煤沉降区垃圾成山, 污水横流, 严重制约城市发展。从1997年开始, 唐山市通过对垃圾山进行搬迁、清理, 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及无害化处理, 并防止垃圾渗液破坏河流水质。对煤矸石场与粉煤灰场进行植被修复、土壤改良, 使其满足种植景观植物需求, 搬走的大量粉煤灰和煤矸石还可用作建材生产原材料。排尽污水后在充分利用收集雨水的同时, 引入污水处理厂的中水, 以保证湿地水量充足。引入适宜本土生长的湿地植物, 增加了荷花、睡莲、芦苇等植物品种, 净化了水质, 为营造湿地生物多样性创造条件。2009年, 唐山南部采沉区彻底变为南湖城市中央公园, 并正式对外开放, 成为具有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和调节气候的城市海绵体, 实现了凤凰涅槃。

3.3 运用低影响开发技术, 提高现有“海绵体”的质量

首先, 在对煤炭型资源城市原有河流、湖泊等自然水系进行充分保护的基础上, 同时对环境受到破坏和污染的“海绵体”通过生物、物理的手段进行生态修复, 恢复“海绵体”生态功能和水文特征。其次, 打造生物滞留设施、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屋顶绿化、透水铺砖等低影响开发设施, 对雨水进行过滤、积存, 补充城市地表水系和地下水, 削减地表雨水径流, 将雨水分散于海绵城市, 缓解涝情, 以削减径流峰值, 防止内涝。运用低影响开发技术, 对煤炭型资源城市棕地进行改造, 将闲置的工业建筑打造成“海绵节点”, 将道路打造成“海绵轴线”, 融入城市“海绵平面”, 最大限度的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和调节雨水, 兼顾生态、经济、景观设计三者统筹协调, 才能将棕地转变为生态良好、景观优美、社会效益高的城市“海绵体”。

4 结语

海绵城市理念是在长期城市建设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得出的, 可以有效防止城市内涝、干旱的发生, 并对改善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有重要意义。变废为宝, 因地制宜, 促进棕地生态恢复,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激活城市空间, 将废弃土地转化为城市经济发展的积极要素, 助力城市海绵城市建设, 实现煤炭型资源城市由工业型城市向生态型海绵城市的嬗变。

参考文献

[1]王国荣.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J].山西建筑, 2014, 40 (36) :5-7.

[2]俞孔坚.“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规划研究, 2015 (6) :126-136.

[3]郝卫国.采煤沉陷区的嬗变——唐山南湖生态公园规划建设刍议[J].新建筑, 2011 (3) :49-54.

[4]霍海鹰.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资源枯竭型村镇生态植入研究[J].煤炭工程, 2015 (7) :107-113.

【棕地开发】推荐阅读:

构件开发07-14

协同开发07-15

开发成果07-18

开发后期10-16

开发价值10-17

动画开发10-19

场地开发10-20

大力开发10-21

开发意见10-21

理性开发10-21

上一篇:高压燃气下一篇:管道布置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