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OT战略分析(精选12篇)
SWOT战略分析 篇1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称“一带一路”,是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 年提出的战略性构想,揭开了我国与相关国家合作发展的新篇章,2014 年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将 “一带一路”建设列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至此,“一带一路”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我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是对古丝绸之路的继承和发展,旨在推动区内国家的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发展,因而受到了沿线各国人民的欢迎。然而,作为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走廊,“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在有效识别风险的基础上,采取相应措施来规避这些风险,是 “一带一路”战略顺利实施,确保我国经济利益的重要保证。
1 S ( Strengths) “一带一路” 建设的优势分析
1. 1“一带一路” 战略提倡共同发展,符合沿线各国人民的利益
“一带一路”建设线路与古代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基本吻合,千百年来,古丝绸之路以其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精神征服了沿线各国人民,其兼容并包的理念更是惠泽四方。古老的丝路为 “一带一路”建设奠定了深厚的感情基础。目前,已有五十多个沿线国家表态支持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提出 “一带一路”建设,突出国际合作新思路,实施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强调构建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改革市场准入、海关监管、检验检疫等管理体制,加强环境保护、投资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等新议题谈判,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一带一路”战略将大幅度放宽中国与沿线国家相互间的外资准入限制,推进相互间在金融、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开放程度,加快人员、物资、信息之间的交流往来,给沿线各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1. 2“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对发展的渴望,中国人民感同身受,因此双方的合作可以更加深入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大部分为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这些国家都面临着各自不同的发展瓶颈: 工业化程度普遍较低、基础设施落后、建设资金短缺、生产技术低下、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等。这些诸多因素制约了他们的进一步发展,使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发展速度举世震惊,但是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曾经历过这些痛苦阶段,在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方面,中国的发展经历可以为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宝贵的借鉴经验。
同时,长期以来,中国在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交往过程中,逐渐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交往模式。在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上,中国充分利用各种援助手段,平等的与各国发展贸易,帮助他们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沿线国家对发展的渴望,中国感同身受。“一带一路”战略强调道路畅通和贸易畅通,鼓励中国企业同沿线国家在贸易、交通、投资等领域的广泛合作。市场广阔的中国与资源丰富的许多沿线国家在经济发展上有着良好的互补性,这样双方就有了共同合作的天然动力,因此,沿线各国人民都期待着“一带一路”战略早日实现。
1. 3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经济溢出效应强烈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积累了庞大的经济储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此,中国有了建设 “一带一路”的物质基础。然而,“基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内外经济环境,中国经济不可能像以前一样处于高速增长状态,增速放缓将成为新常态”[1]。中国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的优化升级。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产业不断向内陆地区转移,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部沿边省份与中亚地区的贸易往来。随着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西部省份市场需求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释放口。因此,中央倡导的 “一带一路”战略可谓是顺应民心之举,积极鼓励西部沿边省份有竞争力的企业加入到对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建设中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丝路建设要尽快实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一带一路”战略首先要做好 “政策沟通”、“道路连通”、“贸易畅通”、 “货币流通”、 “民心相通”五通建设, “近期目标则是道路连通和贸易畅通”[2]。因此,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会迎来一个巨大的需求期。在国内经济增速放缓、需求疲软的情况下,依托于港口、公路建设等的建筑企业积极投身于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将有助于国内相关行业对过剩产能的消化。
1. 4 中国推出多渠道融资手段,助力 “一带一路” 建设
2013 年10 月2 日,习近平主席在雅加达同印尼总统举行会谈时,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以下简称亚投行) ,促进本地区互联互通建设和经济一体化建设,向包括东盟在内的本地区国家提供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资金支持。该倡议得到世界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截至2015 年4 月15 日,有57 个国家成为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成员遍及五大洲。
2014 年11 月8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中国将出资400 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11 月9 日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表示丝路基金将为 “一带一路”沿线国基础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相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
与此同时,海上丝绸之路银行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建,最初注册资金为50 亿人民币。海上丝绸之路银行的筹建已引起多个国家的重视,目前多个东盟国家表示,将参与该银行的建设。海上丝绸之路银行通过市场化的运作,鼓励民间资本进入 “一带一路”的建设。
一带一路倡导互联互通,其中道路畅通是 “一带一路”建设的先行。丝路沿线国家限于国内经济状况,对交通、电力、通信等领域的基础设施投资不足。亚投行、丝路基金、海上丝绸之路银行的成立将为 “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建设提供投融资支持,“与目前的世界银行、亚开行形成相互补充,增加资金供给量”[3],保证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的顺利建设。
1. 5“一带一路” 建设可以规避我国海洋运输风险,保障国家战略安全
海洋运输是国际贸易中最常用的运输方式之一,每年大约2 /3 以上的国际贸易是通过海洋运输来完成的,而在我国对外贸易中,这个比例更是高达90% 。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在能源进口方面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油气进口国。在中国原油进口国中排名前十的依次为: 沙特阿拉伯、安哥拉、阿曼、俄罗斯、伊拉克、伊朗、委内瑞拉、哈萨克斯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等。从名单中可以看出,这些国家大部分位于沿海地区,我国必须通过海洋运输的方式将原油运回国内,其中沙特、阿曼、伊拉克、伊朗、阿联酋、科威特等国又刚好分布在中国规划的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在其他矿产资源进口中,中国通常也是靠远洋运输实现的。
固然海洋运输在运量与运价方面具有其他运输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远洋运输也具有一些不可忽视的风险,在航运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要受国际法和国际惯例的约束,还要受沿岸国家政治、法律的制约。同时,海洋运输还承载着极端恶劣天气和海盗袭扰的风险,在我国常用航线中,马六甲海峡、亚丁湾等地海盗猖獗,为运输船只的航行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最后,大国地缘政治博弈也深刻地影响着航路的通畅,例如美国马六甲海峡樟宜基地的驻军对我国能源运输和国家安全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威胁。
我国提倡能源进口多元化,不仅要求进口地区的多样化,还要谋划运输方式的多元化,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将打通我国西部陆上通道,避免对海洋运输的过度依赖。西部通道的开通获利的不仅仅是能源进口,还有对外贸易,中国西部沿边省份由内陆转变为对外贸易的前沿阵地,直接与广阔的中亚市场互通有无。“一带一路”建设水陆并举,不仅可以缓解国家战略安全的压力,还将为深化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人文交流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2 W ( Weakness) “一带一路”建设的劣势分析
2. 1 由于国家制度的差异,中国的发展走向受到许多国家的疑虑
中国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以及经济发展模式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彼此间政治互信薄弱,致使区域内一体化进程缓慢。再加上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对中国抹黑似的宣传,四处散布中国威胁论,将中国在他国合法的经济投资活动政治化,造成周边国家对中国产生极大的疑虑。如对于中国在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的港口建设就被西方媒体赋予军事政治色彩,攻击中国政府是在对印度的围堵,建设所谓的 “珍珠链战略”,挑拨中印之间的正常关系。同时,一些大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拉拢其盟国及伙伴国,抵制中国参与大通道建设。年初的亚投行建设,美国极力打压英、德、日等国,拒绝参与中国倡导的亚投行建设,一度引发世界关注。
“一带一路”参与国在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同中国的差异也深刻影响到双边在丝路建设过程中的项目立项,衔接、协调等工作,这就需要各国有足够的智慧来应对这些挑战。如何处理中国同沿线国家的关系,缓解周边国家对中国的疑虑,成为中国政府在 “一带一路”建设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2. 2 美、日、俄在中亚地区经营多年,中国作为后来进入者必将对现有政治格局带来冲击
自20 世纪中期以来,美、日、俄在中亚地区相继推出不同版本的丝绸之路战略,力图主导该地区的事务。
第一,美国 “新丝绸之路战略”。“2011 年10 月,美国国务院向美国驻有关国家的大使馆发出电报,要求将美国的中亚、南亚政策统一命名为 ‘新丝绸之路战略’[4],这标志着 ‘新丝绸之路’成为美国的正式官方政策”。他的目标是以阿富汗为中心,把中亚和南亚连接起来,进行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的建设。软件建设有贸易自由化、减少贸易壁垒、完善管理制度、加速通关过程、改善投资环境等。硬件建设指修建连接中亚、阿富汗和南亚的铁路、公路、电网、油气管道等基础设施。
第二,俄罗斯的 “欧亚经济联盟”。由俄罗斯主导的独联体内经济一体化项目欧亚经济联盟自2015 年1 月1 日起正式启动。目前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主要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亚美尼亚、吉尔吉斯斯坦等国。他的目标是在2025 年之前实现联盟内部商品、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以及推行协调一致的经济政策。
第三,日本 “新丝绸之路外交”战略。“1997 年日本时任首相桥本龙太郎提出 ‘丝绸之路外交’战略,将中亚及高加索八国称为丝绸之路地区”[4]。日本推行丝绸之路外交战略的主要意图在于,培养亲日国家,谋求在当地站稳脚跟,牵制中国在中亚地区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和进口,以达到遏制中国的目的。
2. 3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经验不足
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在走出国门,对外投资方面明显存在经验不足,竞争力不强的问题。
第一,缺乏专业人才。“一带一路”建设涉及不同国家的不同领域,因此需要大量相关的专门性人才。而我国企业多年来受传统体制等因素的影响,人才流失严重。许多对外投资企业往往由于缺乏高素质人才而不得不面临国外投资中的风险。
第二,相关信息匮乏。沿线国家社会制度、风俗习惯不同,我国许多企业缺乏对所在国经济、政治、法律、市场等信息的全面了解,导致在对外投资方面多出现问题。
第三,缺乏核心技术。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企业还存在着技术严重不足、创新力度不高、自主核心技术缺乏等问题。
另外,市场经营方面的风险也不容小觑, “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特别是中亚和西亚的一些国家,市场发育程度较低,监管能力较弱,无形中增加了参与 ‘一带一路’建设企业的市场风险”[5]。
3 O ( Opportunity) “一带一路”建设的机会分析
3. 1 世界产业格局的变动以及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战略机遇
2008 年美国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对各国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发达国家开始接受 “对虚拟经济过度追求”的教训,纷纷提出 “再制造”战略,试图提高其在传统比较优势产业上的竞争力,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而新兴经济体国家则试图打破传统国际产业分工的限制,通过对外投资、产业升级等方式参与国际竞争。价值链重构给全球经济带来了震荡,在此情况下,各国政府寻求加入或组建新的自由贸易协议,培育区域间组合的比较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招商引资,吸引了大批外资进入中国市场,这些国外公司 “投资于中国,主要实行的是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的结合,通过产业的隔代或梯度转移,将其母国的夕阳产业和淘汰技术转移至中国”[6],使中国长期以来形成了外资主导型的加工贸易格局。经过多年经济发展,我国东部地区面临着环境污染、劳动力短缺、生产成本上升等现实问题,而中西部地区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基础设施得以改善,有能力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
“一带一路”战略抓住国际危机后全球产业新一轮大转移,以及中国经济战略调整的机遇,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务实合作,促进各国经济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向的转变。
3. 2 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全面提升 “一带一路” 战略发展水平
西方世界在经历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和2009 年的欧债危机之后,各国经济大都陷入了停滞不前的状态,其国内投资环境恶化,人民生活成本升高。反观中国经济,不仅顶住了金融海啸的压力,还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一大引擎,随着中国经济力量向全球各个角落的辐射,人民币开始走向世界,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一国经济的相对实力是决定其货币地位的基础,截至目前已有26 个国家将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时下正在进行五年一次特别提款权( SDR) 的评审,据悉,这次SDR篮子货币币种和权重的调整将再次决定人民币能否进入SDR。若人民币能加入SDR货币篮子,将进一步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并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
“一带一路”建设承担了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载体,可以促进人民币更好地发挥其功能,推动沿线国家的合作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鼓励沿线国家使用人民币结算,可以减少因货币兑换而产生的不必要的成本,使各国间的贸易更加便利。同时沿线国家可以更好地利用中国资本,进行本国道路、桥梁、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各国间的互联互通的程度。
3. 3 为打破美国的遏制,降低中国发展风险, “一带一路”建设势在必行
受伊拉克战争及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GDP增速减缓,国际影响力下降。而中国自2001 年加入WTO以后经济经历了飞速发展阶段,对世界的影响日益增强。 “美国把问题的根源归结为全球失控和中国搭便车,使美国没有获得预期的全球化红利,并开始将中国作为挑战其经济霸权的竞争对手”[6]。为此奥巴马政府提出重返亚太战略,加强其在亚洲的存在感。在军事上,美国拉拢韩国、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家,增强在第一岛链的军事存在,在东海钓鱼岛问题上站台选边,为日本撑腰,在南海方向挑动南海岛争,联合日、菲、越等国向中国发难。经济上美国主导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TPP) ,联合中国周边国家或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企图建立一个将中国完全排除出去的新的国际贸易组织。
中国适时提出 “一带一路”战略,倡导互利合作,摒弃零和游戏规则,寻找新的突破口,将发展目光投向市场潜力巨大的亚欧大陆,通过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降低我国的发展风险,使国家安全得以保障。
3. 4“哑铃” 状的亚欧大陆经济格局,为 “一带一路” 建设提供了资源优化的整合与合作空间
东亚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位于亚欧大陆两端,是世界上最具有活力的两大经济圈,都有着灿烂的历史,在世界地缘政治结构中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在中国—中亚地区之间,却存在着一个狭长的经济凹陷带,是整个丝路建设中经济塌陷最严重的区域,该地区能否振兴并顺利连接两端经济圈,成为决定亚欧大陆地缘经济发展前途的重要因素。
整个亚欧大陆形成了 “哑铃” 状的经济格局,位于“哑铃”两端的是欧洲经济圈和东亚经济圈,这两大经济圈之间联系十分紧密,贸易体系高度发达,互为对方的主要贸易伙伴。然而他们的发展过程中,却都面临着产能过剩、资源、能源不足的问题。中国西部地区以及中亚、西亚位于“哑铃”的中间部位,相对分量最轻,但是却能带动整个哑铃的运转。该区域国家几乎全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相对单一,但他们却有着十分丰富的土地、自然、能源、矿产和旅游等资源。
中国政府牵头倡导 “一带一路”战略,将带动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建设,通过为相关国家提供资金、技术、人员支持,解决互联互通建设中的技术和劳动力问题,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沿线国家的开放发展开启新的机遇窗口。
4 T ( Threats) “一带一路” 建设的威胁分析
4. 1 域外国家插手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内部事务,频频挑起事端
“一带一路”战略是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促发展,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的精神,倡导共同发展。然而,一些域外大国出于自身利益考量,频频挑起事端,为 “一带一路”建设人为制造障碍,较突出的有美、日等大国。
随着中国在经济、政治、军事领域的全面崛起,美国感受到了空前的压力,中美关系面临着严峻考验,美国日趋把中国看成是其在全球主导权的一个威胁。美国社会普遍对中国存在着极大的误解,近期中国倡导的金砖国家银行、亚投行以及 “一带一路”战略等都被美国认为是对其霸权的挑战,是在向国际现有格局的挑战。
同时美国打着反恐旗号,在全球建立多个军事基地,不断插手他国内政,输出颜色革命,造成多国政局混乱,社会动荡,西亚、北非如今的紧张局势,背后都有着美国人的影子。所以美国因素是 “一带一路”建设中绕不开的一个话题。
日本,作为在地区和世界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家,也深刻影响着 “一带一路”的建设。战后日本经济曾一度辉煌,但近年来日本国内消费不振,出口疲软,经济陷入低迷状态。伴随经济形势的恶化,日本国内右倾势力膨胀,他们歪曲历史,美化侵略。面对中国倡导的 “一带一路”建设,日本抱着极大的抵制心理,极力消除中国逐渐上升的地区影响力。
美、日因素成为 “一带一路”建设中必须认真对待的因素,考验着中国政府的政治智慧。
4. 2“一带一路” 沿线多国之间存在着宗教、民族、文化等复杂问题,区域合作政治风险较大
“一带一路”建设东起太平洋,西至大西洋,途经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上最长的经济走廊。区域内部形势复杂,矛盾重重,国家间、民族间因边界、文化、宗教信仰的差异冲突不断,区域合作政治风险突出,对 “一带一路”建设极为不利。
中亚五国大多信仰伊斯兰教,各国独立后地区宗教活动得到发展,穆斯林人数、伊斯兰教团体和清真寺数量激增,宗教活动渗透到了国民的日常生活之中。近年来,一些极端宗教势力不断插手世俗政权,严重影响着地区的安全与稳定。随伊斯兰教的复兴,中亚涌起了一股 “泛伊斯兰主义”的思潮,企图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一个统一的大 “哈里发帝国”,传播 “纯正” 伊斯兰思想,鼓励人们参加 “圣战”,给当地安全带来了极大挑战。
在南亚地区,较突出的是印巴关系问题。印巴冲突的核心是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历史上整个南亚次大陆被英国殖民统治,1947 年印巴分治英国确立的主要原则是 “以教定土”,即按照一个地区大多数居民的宗教信仰来确定该地区领土的归属,据此,77% 的居民信仰伊斯兰教的克什米尔地区就应该归属巴基斯坦。然而,英国 《印度独立法案》又规定允许土邦有权决定加入哪个国家,这样克什米尔王公选择加入印度也是合法的。由此,由克什米尔归属问题引发的争议成为印巴冲突的矛盾集合点,并导致了印巴历史上的多次冲突与对立。直到现在在克什米尔地区印巴仍然摩擦不断。
在西亚和中东地区,千百年来深受宗教、领土、淡水、石油等问题的困扰,是世界上纷争最多,矛盾最复杂的地区。西亚和中东地区位于 “五湖三洲”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险要,且该地区有着十分丰富的石油资源,成为世界大国争夺的焦点。该地区降水十分稀少,水资源极度匮乏,水源之争成为地区国家间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这些问题的核心却是巴勒斯坦问题。巴勒斯坦建国问题牵动了世界的神经,以色列自1948 年建立犹太国家起,便在英美等大国的支持下先后进行四次中东战争,侵占巴勒斯坦、约旦、埃及大片领土,使当地长期处于动荡之中。阿拉伯地区的宗教纷争也威胁着西亚地区的安全局势,什叶派与逊尼派冲突愈演愈烈,两伊战争、海湾战争就是这种矛盾激化的结果。夹杂了分裂势力、极端宗教势力以及大国在当地的博弈势力,越发使地区前景黯淡。ISIS以及伊朗核问题也是该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开放的结构性战略构想,承载着沿线国家发展繁荣的梦想,但是我们不能回避建设中所涉及的复杂问题。“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整体工程,沿线任何一个国家、地区都是构成丝绸之路整体链条的重要一环,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个丝绸之路的通畅。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带一路”建设任重而道远。
4. 3 沿线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复杂的地理条件,加重“一带一路”战略的建设成本
陆上丝绸之路途径的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这里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荒漠广布,较有名的如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里海东部卡拉库姆沙漠、伊朗的卡维尔沙漠等。除了广袤的戈壁、荒漠外,在我国西部及中亚地区横亘着号称 “世界屋脊”的帕米尔高原,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四周分别延续出喜马拉雅山、昆仑山、阿尔泰山、天山、喀喇昆仑山等山脉。这些荒漠或山脉阻隔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为 “一带一路”建设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另外,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不仅涉及道路与通信系统、贸易网络和能源通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涉及矿产资源、能源等原材料的开发利用,人类的经济活动必然会给当地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4. 4 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影响着 “一带一路” 建设的进程
“一带一路”建设途经的许多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起步或加速阶段,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国家建设面临着巨大的资金缺口,严重影响了 “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
第一,经济结构不合理,缺乏分工基础。受历史和现实条件影响,沿线各国工业基础薄弱,缺乏完备的生产体系和适合现代化发展的多元化的成品制造体系[7],在国际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
第二,内部产业相似度高,缺乏经济互补性。这些国家国内经济结构单一,国际贸易主要以能源和原材料等初级产品出口为主,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相似的经济结构和产业格局,导致区域内国家间竞争激烈。
5“一带一路” 建设的应对策略分析
5. 1 S + 0 优势+ 机会
第一,“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政府规划的宏伟战略,北线丝绸之路经济带从陆上连接了中国至欧洲的广大经济体,而南线海上丝绸之路则从我国东部沿海出发经马六甲海峡,穿越印度洋,直达欧洲、非洲。南北两条丝绸之路涵盖了亚、欧、非三大洲,形成一个封闭的环状圈,将三大洲经济整合,拉近区域内国家的地缘关系。中国要同沿线国家尽快建立相关合作机制,通过政府间对话消除彼此间在政治上的分歧,说明各自发展意图,协调各方间的利益冲突,实现全方位的地缘合作关系,打消沿线国家对中国发展的疑虑。
第二,中国要加强同沿线国家在金融领域的合作,放宽对华投资准入。习近平总书记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出了“五通”的要求,货币流通便是其中的一项要求。我们要“搭建起服务中资企业与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供应链”[6],拓宽双方金融机构在资产管理、贷款、托管,国际结算等领域的合作渠道,扩大人民币的跨境使用。
第三,“一带一路”建设强调互联互通建设,但互联互通不仅要求交通、油气管道、电信光缆等物理意义上的联通,还要求在通关、物流、制度等方面的互相连通。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认真考虑每一项系统要素,各国要建立高效的多边参与的产权及投资保护机制,“以完善大通关制度为突破口,通过简化通关、检验检疫等方面手续,降低关税,推进资金流、物流、人流的相互往来”[8]。
5. 2 S + T优势+ 威胁
第一,“一带一路”建设途经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要求各国政府要加强政治互信,减少猜忌,促进国家间、民族间的人文交流和往来。不可忽视经济交往对增进民间感情的重要作用,通过创造当地的就业机会、加大贸易往来带动与企业所在地人民的沟通交流,从而增强彼此间包容和理解,消除不必要的隔阂。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差异的显著性,这就决定了在 “一带一路”建设中不可能像欧盟那样建立一套单一的准则,而是要放眼未来,搁置争议,建立多国参与的多边合作框架。
第二,针对沿线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问题,我们要加强同他们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其发展愿景和切身需求,以 “先易后难、层层铺开”为指导原则,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同各国的务实合作。我国在 “一带一路”建设时,要深入的对沿线国家进行研究和分析,充分考虑不同国家的发展水平和经济承受力,避免建设规划过程中出台的政策措施脱离各国实际。
第三,在 “一带一路”战略建设过程中要创新合作模式,改变原有对外贸易结构,强调商品进出口与投资开发相结合,鼓励有能力的中国企业在当地投资设厂,带动沿线国家的就业水平。通过从双边到多边,从一国到多国,逐渐形成示范效应,吸引更多的国家参与到互联互通建设中去。中国要尊重当地国家的法律规则和风俗习惯,坚持平等、互利、共赢的理念,使各国人民都能感受到中国求和平、促发展的诚意,并且能够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可以铲除滋生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的沃土,维护沿线国家安定团结的国内秩序。
第四,经过30 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工业生产已经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体系,然而,近年来我国在劳动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却在逐渐地丧失。面对产业链调整这一需求,我国要以 “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通过建立边境经贸合作区和境外经贸合作区,实现产业链的延伸,释放我国过剩的经济产能。鼓励国内企业依托现有高新技术园区的优势,以合作或合资等灵活手段,与沿线国家合作,建立产业园区、经贸合作区等产业合作园等。
5. 3 O + W劣势+ 机会
第一,要处理好我国与地区大国间的关系,避免与美、日、俄等势力的抗衡,突出我国 “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营造势力范围”的政治主张,减缓其对中国的防范与遏制,消除彼此隔阂与误解,加强政治互信,寻找共同利益的契合点。同时,要建立应急机制,避免突发事件的出现而措手不及。要 “多做少说”,使中国在国际地缘政治博弈中取得优势地位,从而获得各国对 “一带一路”战略的理解和支持。
第二,我国企业在走出国门,参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建设之前,要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调查沿线各国的政治法律环境以及经济发展情况,形成可行性的战略方案。企业还要向专门投资机构咨询,获取不同国家的投资规模,市场容量等方面的资料,对目标国家的情况做到尽可能详细的了解。
第三,我国政府和媒体要做好对外宣传工作,使沿线各国明白 “一带一路”战略强调各国间的共同建设、共同参与、共享利益,“一带一路”战略是沿线各国的大战略,不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在打造我国与沿线国家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时,要从长远着眼,从基础做起,坚持先易后难、先近后远的原则,促进我国同沿线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安全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使各国人民实实在在感受到 “一带一路”建设带给他们的好处,改善我国与沿线各国的关系,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
5. 4 T + W劣势+ 威胁
第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要将市场的调节作用与政府的宏观调控结合起来。“一带一路”建设既要发挥政府的管理服务功能,又要发挥好市场的调节和资源配置作用,从而激发市场主体的内在动能,使企业成为推动 “一带一路”建设的主体,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格局。促进沿线国家中小企业的合作,创新合作方式,以企业为纽带,将各国利益捆绑在一起,逐步实现市场一体化。
第二,中亚以及西亚地区生态脆弱,地形复杂,经济发展长期滞后。然而这里却埋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长期以来,人们对资源的过度开采无形中加剧了当地本就脆弱的环境破坏程度。中亚、西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又是 “一带一路”建设绕不开的关键环节。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就必然决定了诸多大型项目的实施,这给当地的环境带来了更大的压力。面对这一困境,我们要利用中国与这些国家在能源领域的互补性,建立中亚国际能源合作示范区,大力研发绿色、环保、节能技术,提高资源开采效率,扩大双方的能源合作。中国要以务实的态度加强在中亚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等领域的合作,共同打造经贸合作区和开发区,形成相互依存的产业链。
第三,中国 “一带一路”建设在安全议题方面面临的问题主要来源于周边国家,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领土、岛屿争端成为中国同周边国家紧密合作的重大障碍因素。对此,中国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照顾区域内相关国家的利益关切,具体而言,作为领土、岛屿争端当事国,中国应继续坚持 “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通过和平协商、对话的途径解决南海划界问题; 面对区域内相关国家政局不稳、社会动荡问题时,我国政府要坚持 “不干涉内政”的原则,积极发挥地区大国的建设性作用,推动相关各方以和平方式解决,维护地区稳定。
“一带一路”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沿线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来共同完成,我们相信中国梦与世界梦是始终相通的。曾经驼铃声声、舟楫络绎的丝绸之路,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重现活力、大放光彩。
SWOT战略分析 篇2
SWOT分析的不同成本控制战略组合分析
将外部机会和威胁与企业内部优势和弱点进行匹配,形成可行的`备选战略.SWOT分析有四种不同的类型的组合:优势一机会(SO)组合、弱点一机会(WO)组合、优势一威胁(ST)组合和弱点一威胁组合(WT).这些组合将企业与成本相关的优势(S]、弱点(W)和机会(O)、威胁(T)分别组舍起来,形成不同的战略措施.本文主要就以下四种战略组合展开论述.
作 者:张晓军 作者单位:江苏泰联金属制品有限公司,210022 刊 名:现代经济信息 英文刊名:MODERN ECONOMIC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9 “”(14) 分类号: 关键词:SWOT 成本控制 战略组合SWOT战略分析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SWOT分析;教育理念;办学质量
SWOT分析方法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韦里克(H·Weihrich)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战略分析工具。S指组织内部的优势(Strengths),W指组织内部的劣势(Weaknesses),O指组织外部环境的机遇(Opportunities),T指组织外部环境的挑战(Threats)。这里,组织内部的优势与劣势是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的,组织外部环境的机遇与挑战是指对组织有利或不利的因素。运用SWOT法进行系统分析与评价,有助于选择组织的最佳发展战略。
高职院校自身具备的优势与劣势
(一)优势
多年的实践积累了办学经验高职院校大多由中专、职工大学、成人高校等合并组建而成,或多或少都有几十年的办校历史。经过多年的实践办学,逐步积累了相当的教学设备、资源与办学经验,为社会培养了各类急需人才,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高职院校发展所必需的骨干师资力量。
具备一定的办学特色高职院校大多依托行业或社区办学,专业设置比较适应行业或社区需要,体现出地方行业性;高职教育比普通高等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专业设置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具有市场观念与商品意识。
区域化办学使高职院校具有特殊的竞争力高职教育区域化不但可使专业设置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服务于区域的经济发展,而且能利用其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吸引本地生源。
忧患意识较强,勇于艰苦创业合并组建的高职院校大多是在艰苦的环境中发展壮大的,特别是中专招生并轨、高校毕业生不包分配以来,高职院校生源日益紧张,学校领导与教职员工都具有较强的忧患意识,勇于艰苦创业,开拓进取。
(二)劣势
筹资渠道狭窄,办学经费不足本科院校一般有中央、省财政拨款,经费来源有保证。高职院校大多由省、市两级共建,以市建为主,而地方财政拨款相当有限,社会投资也较少,仅靠每年微不足道的学生缴费,办学显得力不从心。
培养的学生适用性不强,就业渠道狭窄由于受教育观念、办学定位、教学设备等主客观原因的制约,许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仍偏重知识的系统性讲授,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不够,更缺乏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审美、创新、身心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高职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由于高职生专业定向过早,基础知识先天不足,复合型知识不够,致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岗位置换能力不强,就业渠道狭窄。
缺乏“名牌效应”,办学效益较低高职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系列中还是“婴儿院校”,办校历史很短,长的也不过三四十年,比起本科院校特别是那些“百年老店”的名牌重点大学,社会影响小得多。缺乏“名牌效应”就会产生“马太效应”,往往使学校争取不到横向经费,吸引不到高层次人才,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加上高职院校办学规模一般较小,缺乏规模经济效应,使得办学效益雪上加霜。
科研意识不强,产学研结合不够首先,由于上述诸多原因,高职院校吸引不了高层次的科研人才,缺乏科研动力与科研氛围。其次,人们对高职科研存在片面理解,认为科研就是学术研究,而高职教育主要是技能培训教育,科研价值不大。其实,高职院校办学较本科院校更贴近生产第一线,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前沿阵地。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把握科研动态,大力发展校办产业,实行产学研结合,不断实现技术创新。
教育理念更新不够高职院校特别是那些由中专升格的高职院校,以前没有办高等教育的经验,其办学模式仍带有明显的中等教育的痕迹。面对高职教育这一新型的教育类型,如何更新教育理念,形成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是其面临的严峻挑战。
办学目的错位,盲目扩招,注重短期行为部分高职院校认为生源就是财源,高职教育要发展,上档次,上规模,就要不断地扩大招生。甚至认为由中专升格为高职是为了更好地扩大招生,于是将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集中在招生上,而不是放在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上。这种饮鸩止渴的短期行为,终究会使学校走入积重难返的困境,最终会被社会和市场所淘汰。
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技进步客观上促进了高职教育的发展2006年,我国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社会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显著而深刻的变化,市场对高级技能型人才存在急剧扩大的需求。另外,科学技术的进步产生出许多新的岗位,这些内涵日益丰富的岗位是中职毕业生所不能胜任的。因此,大力发展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成为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之关键。
高等教育适龄人口(18~21岁)的增长为高职院校的扩招提供了基础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的丁小浩教授指出,2008年之前,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仍呈迅速上升的势头,在2008年将达到最高点(约1.24亿人),之后将逐步下降,但到2020年仍将有8200万人。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的剧增,为高职院校的规模扩张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尽管近几年本科院校也不断扩招,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但毕竟数量有限。国家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招生计划的增量将主要用于地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这些说明高职教育将充当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
社会对高等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成为高职扩招的直接动因近年来,我国各地纷纷传来高级技工告急的信息。企业因为缺乏高级技工而导致产品质量下降、缺乏竞争力,国家缺乏高技能人才则会影响整个行业乃至全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强大的社会需求直接推动了高职院校的大规模扩招,以培养更多的高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的需要。
国家的政策法规为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提供了有利支持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将高职教育正式纳入国家教育体系,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高职教育的方针。20世纪90年代后,国家开始试点发展高职教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支持高职教育。1996年9月,《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实施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1998年,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更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政策导向。
地方政府与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使高职教育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高职院校一般是根据地方(社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而设立的,这种天然的“亲缘性”使地方政府非常关心与支持高职院校的建立与发展。社会各界也日益重视与高职院校合作,并通过捐助、提供实训场所等多种方式支持高职教育的发展。
就业压力特别是青年失业问题突现,营造了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氛围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企改革的推进,下岗职工的增加,社会隐形失业率的不断上升,加上待业的高考落榜生,就业困难的中职毕业生,大批失业青年的产生,对社会的稳定造成巨大威胁。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通过对失业青年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增强他们的职业竞争力,同时延缓劳动就业压力,缓解社会矛盾。
(二)挑战
社会认知环境所造成的困境严重阻碍着高职教育的发展由于对高职教育本身的高等教育性质与办学形式的不了解,社会对高职的认知度不高,人们常把高职教育等同于职业高中,认为高职教育是一种低层次教育。有的学生家长则以为本科院校毕业生是国家干部,而高职毕业生却只能当工人,这样的观念无疑对高职教育造成一定的生源障碍。这些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于一些用人单位中,直接导致高职学生就业及就业后发展上的困难,从而进一步恶化了原本就非常艰难的高职招生。为了维持自身的发展,保证招生数量,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自然下滑,进一步加大了高职教育办学的难度。
扭曲的市场需求误导高职办学虽然社会经济的发展呼唤高技能人才,但在当前我国经济转型时期,仍有相当多的企业发展建立在低素质劳动者所产生的低成本之上。这种市场需求导向可能使高职教育步入办学误区,忽视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只顾盲目扩招,然后大量倾销到市场上。如此只会使高职教育的社会声誉日渐下降,生源数量日趋减少,学生质量不断降低,使高职教育陷入困境。
高等教育行业内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经济“扶强不扶弱”,有限的教育资源不断向普通本科院校、名牌院校集中,使其越来越强,从而更容易吸引办学资金、高层次人才、高质量生源,毕业生也更容易成为社会的宠儿。相比之下,高职院校明显底气不足,在激烈的竞争中面临“劣汰”的威胁。我国加入WTO后,国外大学将大举进入我国高职教育市场,这些潜在的竞争对手对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将产生极大的冲击。
政府的规范管理与加强评估使高职院校面临严峻挑战政府主管部门一方面高度重视高职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对高职院校进一步加强了规范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不断进行各种严格的评估,达不到要求就有被淘汰出局的危险。从2004年起,我国将在普通高等教育领域建立5年一轮的评估制度,所有的高职院校在5年内都要接受一次评估。高职院校尤其是由中专升格的高职院校由于自身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必将承受更大的压力。
高职院校的发展战略
组织发展战略一般有三种,即成长战略、稳定战略与紧缩战略。基于对高职院校的SWOT分析,笔者认为,目前高职院校正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绝不可采取紧缩战略。在高等教育市场的激烈竞争中,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而稳定战略也不足取,正确的选择是采取成长战略,抓住大好机遇,乘势大力发展。具体地说,就是以更新教育理念为先导,以提高办学质量为核心,办出高职特色,走内涵发展之路。
以更新教育理念为先导高职教育是一种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又不同于中职教育的新型教育类型,高职院校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进行教育理念的更新。(1)要树立素质本位的教育观念。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追求学生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从业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2)要树立创业教育的观念。应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业能力。(3)要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高职教育是一种动态的终身教育,而不是一种静态的终结教育。高职教育不应局限在专科教育层次,在纵向上,应开展本科甚至硕士、博士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在横向上,应开展短期培训、函授、网络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建立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立交桥,纵横交错,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4)要树立办学的营销观念,即办学要兼顾经济效益、市场需求与社会效益。讲经济效益要求高职教育优化教育资源,拓宽创收渠道,实现教育价值的不断增值;讲市场需求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方面需要,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人才质量和数量上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讲社会效益包括政治效益、教育认识效益、智力知识效益、娱乐审美效益、文化积累和发展效益,体现出超经济、非功利性的特点,要求高职教育参与社会服务,形成多功能、开放的社会教育系统。
以提高办学质量为核心办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高职院校的发展必须把提高办学质量放到战略的高度。(1)要明确办学目的,科学定位。高职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2)要优化配置教学资源,依托地区(社区)或行业(企业),实行产学合作。应多渠道、多方式引进各种社会资源,合理利用自身资源,加强对原有教学资源的更新与改造,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要特别重视实践、实习、生产劳动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利用转型期企业的职业培训与一般的职业培训,把教学、生产劳动与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广及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3)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办学质量的关键是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强化激励机制,运用反馈调节机制,优化师资结构,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4)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教学改革。要分析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类别,合理设置专业,分析劳动力市场的人才岗位需求,改革教学内容。高职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对相应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内容等不断进行更新,实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创新。
办出高职特色,走内涵发展之路高职院校在办学的各个方面,包括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学校管理和人才规格与质量等,都要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要进行系统分析,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当然,优势也是发展变化的,要求不断适应新变化,不断创新,包括办学思想观念、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制度的改革与创新,要在同层次、同类型的学校中办出一流水平,创出自己的品牌,切忌盲目求全求大。高职院校的特色是一个长期积累与沉淀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应逐步形成自身独特的校园组织文化,并使这种文化成为激励全体师生员工奋进的强大的精神动力。总之,高职院校应选择利用外部的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发挥自身优势,克服劣势,走内涵发展之路的成长战略。
参考文献:
[1]丁小浩.规模扩张——机遇与危机并存[J].教育发展研究,2000,(11).
[2]谷鴻溪.中国职业教育跨世纪走向[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
[3]蒋作斌.对职业教育特色问题的认识[J].职教论坛,2003,(1).
作者简介:
王文锋(1975—),男,湖南理工学院讲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与教学管理。
汇源果汁营销战略SWOT分析 篇4
1 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一种对组织优势, 劣势, 机会和威胁的分析, 主要作用是评估组织内部的资源和能力以及组织外部的环境, 它是韦里克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SWOT分析使组织能够认清自己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确定组织的使命和目标, 发挥优势, 抓住机会, 从而确定组织方向和战略目标, 发挥组织的长处避免组织的缺陷, 从而实现企业自己的目标。按照SWOT的分析, 一个企业可以选择以下四种战略:S0战略、WO战略、ST战略和WT战略。汇源果汁是内地果汁企业的一个典型代表, 在市场营销过程中既存在一定的优势和机会, 也存在着一些劣势和不足, 下面我们将一一分析这些方面:
1.1 企业内部优势 (S)
(1) S1:稳定的原料供应
北京汇源饮料视频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于1992年主营果汁及果汁饮料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汇源果汁一直将水果原料基地的建设放在首位, 稳定强大的水果原料基地是汇源集团在中国果汁饮料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因素。目前, 汇源集团在我国北京、河北、陕西、湖南等地建立了100多个、400多万亩的名特优水果、无公害水果、A级绿色水果生产基地和标准化示范果园。
(2) S2:品牌价值和认证优势
靠果汁起家的汇源集团一直专注于100%果肉果汁这一市场, 在这一领域也一直是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 与此同时, 汇源也力求在低浓度和高端果汁市场有所突破。随着2008年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一案, 汇源果汁的知名度又进一步提升, 已形成强大的品牌力量, 并逐渐转变为公司的品牌优势。另一方面, 汇源集团先后分别于2001年、2004年通过了ISO9001产品质量体系认证和HACCP视频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由于工艺的进步, 我们有理由相信汇源可以更好的降低成本, 提高销售收入。
(3) S3:先进的质量体系和强大的科研实力
质量是一个食品类企业的生命, 汇源集团的优势不仅仅局限在原料供应, 其在生产过程中实行严格的标准化作业体系, 针对不同系列产品分别制定不同的工艺配方、产品标准、包装标准等工艺技术指标。同时, 汇源集团还引进了水果原浆加工冷破碎、浓缩果汁加工超微过滤、无菌冷灌装等多项技术, 保证了每一环节的高效和卫生;另一方面, 采用ERP管理信息系统, 将精益生产方式的概念引进生产管理系统, 目标是从原料采购到生产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实现信息集成和管理集成, 推行以“顾客服务”为中心的方针。此外, 汇源在2008年设立了国家级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有专业人员80多名, 专家教授级别21名。
1.2 企业内部劣势 (W)
(1) W1:资金不足
在汇源集团上游水果原料基地迅猛发展的同时, 下游却出现了资金链不足的现象。汇源集团的股价自2007年以来就呈下降趋势。2009年3月, 由于商务部否决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一案, 使得汇源果汁原本就很紧张的资金链变得更加紧张。
(2) W2:产品品类多, 难以集中管理
汇源产品品种的过于多样性, 着实难于管理。一个是因为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需要消耗大量资金, 例如汇源在2010年3月推出的“果汁果乐”、2009年3月推出的“柠檬me”, 这些新产品五一都增加了营销资源的负担。另一个是因为汇源果汁试图分别渗透高中低浓度市场, 产品多样化在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容易加大管理的难度。从其低浓度果汁的市场表现就可以看出, 由于精力不足, 始终缺乏对于低浓度果汁市场的开发, 导致对低浓度果汁市场的渗透不足, 如真鲜橙、奇异果王等在果汁市场的表现欠佳就是最好的例子。
1.3 企业外部机会 (O)
(1) O1:消费观念的转变及成熟的市场
随着消费水平以及消费观念的提升, 人们对于健康的追求日益增加。这就为汇源果汁带来了市场发展空间。随着越来越多的饮料企业进军果汁市场, 果汁饮料市场逐渐成熟, 汇源果汁可以利用其完善的产品线, 以及其遍及全国的销售网络, 不仅专注于100%纯果汁, 更加强功能性果汁、复合型果汁的推广和完善, 增强实力与农夫果园、美之源果粒橙等一较高下, 并且在竞争中努力实现差异化多样化的细分产品种类, 因为多样化的果汁饮料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消费机会, 从而扩大市场。
(2) O2:消费者品牌认知度的提高
目前, 我国国内消费者对于品牌的意识在逐步增强, 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购买一些知名产品, 在果汁市场也是表现的淋漓尽致, 据统计局的有关数据显示, 国内70%的购买力基本都流向了各大知名品牌, 比如可口可乐、汇源、康师傅等, 因为与大品牌伴随的往往是较高的品质, 较独特的饮料瓶外观。汇源集团自1992年成立以来, 通过近20年的发展, 逐渐在品牌众多的大陆果汁饮料市场站稳了脚跟, 尤其是汇源的100%纯果汁, 不仅提升了汇源的整体知名度, 而且为汇源开拓低浓度市场打下坚实基础。
1.4 企业外部威胁 (T)
(1) T1:金融危机对汇源的巨大影响
2008年的金融危机席卷了全球的绝大部分地区, 中国也未能幸免于难。汇源集团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也受到重创, 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 通货膨胀的压力, 使得利润和销售增长率下降, 原计划投入新产品研发的资金迟迟不能到位, 新产品无法上架。与日俱增的成本无疑加大了从市场中投入资金的回收难度。
(2) T2: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化
众所周知, 果汁市场的进入门槛较低, 技术要求也不高, 目前市面上充斥着各种各样品的果汁饮料, 据不完全统计, 中国大陆市场常见的果汁饮料品牌有约300多种, 其中不乏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国外大牌。国外资本飞速流向国内果汁行业, 必将对该行业有限的资源形成挤压压力。这对汇源果汁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开拓构成巨大威胁, 同时势必提高汇源集团的销售成本, 抢占汇源集团的发展空间。
2 汇源营销SWOT战略对策
通过以上对汇源集团的优势 (Strength) 、劣势 (Weakness) 、机会 (Opportunity) 和威胁 (Threat) 的详细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SO战略, WO战略, WT战略和ST战略。
2.1 SO战略
(1) 着重加强品牌价值, 塑造差异化、多样化的品牌形象, 最大程度提高品牌所带来的效益。
(2) 加强对低浓度果汁市场渗透, 开拓三四线城市市场。避开可口可乐等巨型企业对于一线城市的抢占, 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
2.2 WO战略
(1) 进一步细化消费市场, 形成多元化新兴市场, 努力做大做强中高浓度果汁饮料市场。
(2) 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优化上游供应链从而为营销提供更多机会, 开辟新利润。
2.3 ST战略
(1) 提高价格优势, 全面加强品牌的市场渗透力度。
(2) 走产品品种多样化道路, 并以过硬的产品质量、别具一格的产品口味和独特的产品外包装, 加强品牌的市场渗透力度。
2.4 WT战略
努力寻找战略上的合作伙伴, 重点将精力放在解决公司的内部管理和上下游产业链资金不够分配的难题上。根据SWOT分析结果, 汇源通过实施市场发展开拓战略, 一方面有助于重新确立营销组合, 增加新的营销渠道, 开发上游链等, 另一方面可以使管理人员拓宽视野, 从而实现企业内部的管理、组织创新。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果汁饮料市场上, 汇源果汁如何是利用自身优势打败其他竞争对手, 抢占市场份额, 达到更高的销售业绩, 已经成为汇源果汁的头等课题。本文利用SWOT分析对汇源果汁在中国的营销机会进行分析, 从而为汇源果汁更好的发展给出一些策略。
关键词:汇源果汁,SWOT分析,营销战略
参考文献
[1]斯蒂芬·P·罗宾玛丽·库特尔.管理学 (第七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2]张浩.“汇源”不要“竭源”——深度市场细分时代的“汇源品牌复兴”[J]品市场周刊, 2006, (38) :30~34.
大学生职业生涯SWOT战略分析 篇5
一 优势
背景知识:
本科教育,具有初步计算机和编程技能。修学理科的全部知识,包括电子方面的知识,物理也涉猎一部分。注重数学在编程方面的实际应用。技术技能和专长:
自己的理性思维性比较强和有较好的立体感,网络是一个更新速度比较快且与其他专业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亲密联系的一个领域。自己能够在学习基本知识的同时关注现今的先进技术和科研(例如现今手机的安卓系统)。
对于自己所关注的事情会全力以赴的坚持下去。在大学期间,自己曾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去电子公司去实习,这个暑假将继续进行在软件公司去了解编程的操作程序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二劣势
在知识背景上缺乏专业性的全面了解,还未能掌握全部的技能,对专业的软硬件结合不能贯通。
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和口语技能都不是很好。
在与别人交谈的时候,有时找不到共同的语言,可能是一个比较沉默的男人吧!自己的知识面比较狭窄,阅读量没有跟上相应的阶段。在和别人合作的时候缺少领导的才能。在实际操作方面动手能力比较弱。
三机会
自从改革开放、大学的扩招政策的实施,我们的获取知识的机会就大大的增加,考研对我们的进一步深造有很大的帮助;中国经济在近几年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尤其是在高新科技方面计算机的比重越来越多,网络的发展促进网店的发展(淘宝网、京东、国美等等)一系列的相关产品应运而生。因此这就需要大量的计算机工作者来胜任这项工作。我们的就业岗位就会相应的增加。中国进入二十一社会,计算机就像电灯似的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一部分,这就需要大量的计算机生产者和维修者等其他的岗位人员来填充,而且计算机紧密贴近生活和其他的领域,生活处处离不开计算机,可以说计算机的就业范围非常广。化严峻的就业形式造成的压力为动力,积极迎接挑战。
四威胁
SWOT战略分析 篇6
关键词:商务旅游 SWOT分析 战略对策
华东师范大学旅游系馮学刚教授认为,商务旅游是旅游行业中细分出来的一个概念。商务旅游是一种由商务活动引发的旅游形式,包括商务和旅游两个内容,从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来讲,商务旅游可以直接或间接拉动包括餐饮业、娱乐业、交通运输业等十几个乃至几十个产业的发展。
1.扬州商务旅游市场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S指的是strengths(优势),W指的是weaknesses(劣势),O指的是Opportunities(机会),T指的是Threats(威胁)。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运用SWOT法系统分析扬州商务旅游市场,找出其内部优、劣势,发现其外部机遇和威胁,以有助于扬州商务旅游市场发挥优势,转化劣势,把握机会,迎接挑战。
1.1扬州商务旅游市场的优势
1.1.1市场规模逐年增大。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公务员,每年各种会议、视察、调研活动所产生的商务旅行形成了一个大市场,如按人均每年出行三次算,全年商务旅游总量可达1.2亿人次。扬州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集北方妙景之雄,兼南方佳境之秀,被誉为“淮东第一观”。据调查显示,近5年扬州将成为江苏第二大商务旅游市场。
1.1.2商务旅游市场收入稳定。由于商务旅游是以商务或其他特定的活动目的为导向的,因此通常其事前计划性强,且活动具有重复性。这就形成了商务旅游的稳定性特点。另外,商务活动的重复性能产生稳定的旅行客流和收入,无明显的季节性和淡旺季差异。
1.1.3政府支持。为打造旅游强市,扬州市政府一直大力扶持旅游和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政府还大力完善通信等基础设施,扬州大学等高校培养了大批专业的旅游人才。
1.2扬州商务旅游市场的劣势
1.2.1商务旅游意识淡薄。扬州企业还不能真正区分商务与常规旅游项目,旅行社在其行程之前虽是按商务旅游来设计和规划的,但之后就变成了简单的常规旅游。企业也认为旅行社就只是做个景点导游等,企业和旅行社没有形成共识,市场相应规则也没有成型。
1.2.2商务旅游市场专业性匮乏。专家认为,商务旅游有很强的系统性,不仅需成熟、专业的旅游公司来运作,还需相关政策、相匹配的旅游资源、基础设施建设等的支撑。扬州缺乏较专业的商务旅游公司,且商务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分支,在扬州也没有固定的功能齐全的专业城市予以匹配。
1.2.3商务旅游经验缺乏。商务旅游须对客户提供商务旅游的咨询服务,在客户的要求下提供量身定做的旅游产品,定制化是其主要的特点,而传统旅游企业从理念、人才、经验上都很缺乏。
1.3将结果在SWOT分析图上定位
2.扬州商务旅游市场的战略对策
2.1重视“个性化”需求
针对商务旅游者消费能力较强,对价格不敏感,以及消费结构比较集中和对办公用具需求较大的特点,扬州的旅行社可提供一些价格相对偏高,但服务上极具特色和个性化的旅游产品供其自由选择。同时须注意到文化差异,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商务游客提供差异化、具有本土文化气息的商务旅游产品和服务,以充分满足游客的需求,从深度上提升扬州商务旅游开发和接待的水准。
2.2培育定位准确的特色产品
企业要重视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围绕扬州当地旅游资源优势,找准本地特色,注重文化差异,形成企业自己的特色旅游产品,挖掘客户,逐步形成自己的客户群,完善优化产品,巩固自己的市场份额。
2.3通过合资从高端起步
及时培育扬州商务旅游市场的领袖型企业,通过这些企业整合商务旅游市场格局,可采用合资方式,形成合作双方的优势互补。国外的大型旅行社有自己成熟的商务旅游运作模式,专门人才也是扬州旅游企业最为缺乏的资源,这也正是外资方的优势之所在。两者相互结合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扬州商务旅游业务框架。进一步加强与国际著名的酒店例如喜来登、洲际等的联系,促进扬州商务旅游市场的良性发展。
2.4培养专业人才
虽然扬州商务旅游市场形成起步较早,但商务旅游的涵盖范围十分广泛,因此对于专业人员的能力和经验要求比传统业务更高。为了能够在扬州商务旅游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扬州的旅行社应及早做好高端人才储备,同时应注意加大宣传力度,逐步树立商誉基础,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的合作。
2.5加强区域合作
对外经贸交流不断增加,为商务旅游发展提供了现实的需求;扬州旅游业良好的发展态势和进一步的发展要求,对商务旅游的发展产生根本性的要求,而且商务旅游对优化和提高扬州旅游业整体质量将产生应有的作用。加快扬州融入长江三角洲旅游发展战略步伐,加强与其他各友好城市的合作,争取利益互赢。
参考文献:
王苏洁.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研究.江南大学学报.2006年(1)15-16
整形外科SWOT分析和战略选择 篇7
1 整形外科SWOT分析
(1) 优势:医院拥有较多患者优势、医院地理环境优势、医院知名品牌优势、医院技术人才优势4个方面; (2) 劣势:包括宣传营销不到位、运营成本过高、基础管理尚需加强、科研能力薄弱4个方面; (3) 机会:包括医院、政府政策环境的支持和美容市场消费投入增大、美容市场发展潜力大3个方面; (4) 威胁 (压力) :存在医院附近有多家民营美容医院、患者维权意识过强、医疗设施与患者需求不符、医疗价格接受多方面严密监控4个方面威胁。
2 战略选择
2.1 SO战略 (增长型战略) ——内部优势
利用外部机会, 发展自身优势。利用外部机会稳定并增加患者人数;提高科室核心竞争力, ≥2~3种美容手术在西南片区处于领先地位, 成为科室的王牌;开展新的美容整形业务, 拓展服务范围, 如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美容整形指导;成立四川省人民医院美容整形中心。
2.2 ST战略 (多种经营战略)
利用外部机会, 克服内在劣势。突出科室自身优势和三甲综合大型医院的优势, 借助医院品牌树立科室的大型综合医院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技术优势;加强对外展板、宣传单、广告的宣传力度, 让更多的患者了解科室业务范围和科室的强项;提高医护人员服务意识, 转变服务观念, 由只关注疾病本身, 转变到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心理指导、健康教育上来, 树立治疗“关口前移”的服务理念, 改善医患沟通,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加大新业务、新技术的引进, 强化品牌优势;增加患者收治数量。
2.3 WO战略 (扭转型战略)
发挥自身优势, 克服外部威胁。拓展整形美容医疗服务, 创立科室品牌;查漏堵缺、增源节流, 不断降低医疗成本同时, 做好科室绩效管理的考评, 向人才、重点岗位、重点环节倾斜, 调动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严把医疗服务质量关;引进专科高学历、高水平人才, 与国内外知名专家携手共同打造品牌效益, 提高科室知名度。
2.4 WT战略 (防御型战略)
克服内在劣势, 减少内部弱点, 回避外部威胁。加强成本管理, 减少浪费, 降低运营成本;改善人才结构, 引进科研、业务人才, 提升科研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逐步在西南片区树立医院整形美容科的知名度。
由上文SWOT分析可知, 我科的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在一定程度上拥有的机遇多于存在的威胁。然而, 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的各个因素均是特定时间范围内的, 而外部、内部的环境及条件都是动态的, 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相差悬殊[3]。因此, 科室的经营策略要据自身特色及所处环境, 不失时机地制定和调整出符合自身发展经营策略, 从而使科室的建设焕发出新的活力, 进而抢占市场的制高点。
参考文献
[1]李建华, 施组留.医院发展战略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4, 20 (9) :518-521.
[2]潘传德.医疗服务领域运用SWOT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6, 22 (7) :489-491.
SWOT战略分析 篇8
建筑材料产业是中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原材料产业之一, 但是目前中国建筑材料产业还处在既破坏环境消耗能源, 又拥有巨大的环保节能潜力的尴尬境地, 许多工业废弃物都可作为建材产品生产的替代原料和替代燃料;同时建材产品还可为建筑节能提供基础材料的支撑, 一些新型建材产品可为新能源的发展提供基础材料和部件。在能源、环境问题日益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今天, 环保节能材料的发展和推广就显的尤为重要。
二、环保节能材料的发展现状
环保节能材料的使用在国外已经相当普遍, 但在国内由于某些原因节能材料的推广使用仍然存在瓶颈性问题。开发商重视短期经济利益, 而住户普遍缺乏对环保节能建筑材料的认识, 加大了环保节能建筑材料推广的难度, 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以后生活的经济成本。环保节能材料的推广使用已经成为建筑业、环境部门共同探讨的话题。
目前, 在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复杂国际环境下, 建筑行业的许多专家学者都已经在研究如何才能实现房屋零消耗, 达到最大的经济利益和舒适度, 并且已经取得一定成效。我国经过十多年的努力, 建筑节能工作有所推进, 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 目前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受传统观念等诸多因素影响, 实施起来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笔者就环保节能材料的接受情况和满意度在南京市浦口区做了问卷调查, 采用随机调查, 共发放100份问卷, 收回100份, 其中有效问卷为87份, 有效率为87%。
三、环保节能材料的推广发展环境的SWOT分析
3.1 优势分析
3.1.1 能耗低、寿命长、低污染。
环保节能材料在使用过程中降低了能耗, 延长了使用寿命, 从而使得使用者在无形的使用过程中降低了开支。比如节能灯在达到同样光能输出的前提下, 只需耗费普通白炽灯用电量的1/5至1/4, 太阳能热水器可以利用天然太阳能提供热水服务。环保节能材料与普通建筑材料相比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低污染, 环保节能材料由于设计和制作过程中比较科学, 减少了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的刺激, 从而保证了使用者健康的生活。
3.1.2 环保节能材料功能比较先进。
环保节能材料的科技含量很高, 从而能在使用过程中带给消费者科技上的享受。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意识的提高, 对于生活工作质量的要求很高, 在普通材料显然无法满足这些要求, 与此相比环保节能材料比如隔音玻璃、中空玻璃等材料能够保证使用者有一个安静、温暖的环境工作娱乐。
3.1.3 环保节能材料提高了舒适度。
首先, 在使用环保节能材料的过程中使用者受心理因素的影响会感觉使用环保节能材料十分健康、舒适。其次, 环保节能材料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都加入了人性化元素, 提高了触感、嗅觉等感官享受。如很多环保涂料的中添加了抗菌、防潮配方, 使得使用者感受到室内环境清新舒适;在我们的调查中, 对环保涂料, 环保地板使用满意的分别占81%和83.4%。可见使用对环保涂料、地板的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 这也是环保节能材料相比与普通建筑材料一个很大的优势。
3.2 劣势分析
3.2.1 环保节能材料的价格较普通材料稍贵。
尽管新型节能环保建材具有能耗低、寿命长、低污染等优势。但节能环保建材生产成本相比传统建材要高出很多, 使得这些节能环保产品的市场价格很难降下来。相比较传统建材价格普遍偏高, 在市场价格方面没有竞争优势。开发商在建设项目中考虑到成本问题, 大多只采用部分新型节能环保产品或不采用这些建材。比如新型保温材料聚氨酯硬泡, 作为目前最好的外墙保温材料, 节能60%。其所相对的建筑造价将提高5%至7%。目前在我国外墙保温中的使用份额只占不到10%。只有几家注重品牌建设的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 采用聚氨酯硬泡外墙保温系统。个人装修用户受装修预算限制也很难全部采用节能环保材料。这些导致了目前节能环保建材的市场份额有限。1
3.2.2 环保节能材料认证体系还不够完全。
由于我国环保节能材料的发展时间不长, 仍处在发展的初期, 市场上建筑材料鱼龙混杂, 大多数消费者还无法简便地识别和理解这些节能环保的建材产品。其次, 许多环保节能材料的功能被夸大, 使得许多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得不到想要的功能效果。由于环保节能材料认证体系的不健全所导致的消费者权益受损将会直接导致消费者对建筑材料的选择, 对正处于发展阶段的环保节能材料的推广非常不利。
3.2.3 环保节能材料的宣传推广力度还不够。
在我们所做的调查问卷中显示, 3.4%的人没有听过国家建筑节能政策, 63.1%的人不太了解, 只有32.3%和1.2%的人选择了解和非常了解, 可见环保节能材料的宣传力度非常不够。许多环保节能材料的宣传方式不够合理, 宣传方式过于单一, 许多环保节能材料消费者只有在广告中见过, 在实际生活中很少见到或者见到也不清楚是否是环保节能材料, 使得环保节能材料的功能优势在无形中丧失了。
3.3 机会分析
3.3.1 国家政策支持。
我国早在1996年7月1日就颁布了新建筑必须实行节能50%的强制性设计标准。2000年2月18日, 建设部又曾颁发了76号部长令, 对于促进建筑节能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在建设行业“十二五计划”中将建筑节能列为重要内容。不仅如此国家对于节能灯、无氟冰箱、空调等环保节能材料有一定比例的补贴, 通过降低环保节能材料的价格成本来促进环保节能材料的推广。可见, 国家已为大力发展环保节能材料的提供了大量的政策支持。
3.3.2 低碳健康生活观念的深入人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开始提高, 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65.1%的消费者愿意在装修过程中选择环保节能材料。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加关注低碳健康, 对于环保涂料、环保地板、隔音玻璃需求也与日俱增。普通油漆、地板有大量的甲醛等有害化学物质长期释放对于人体有很大的伤害, 而环保涂料、地板则有效的减少了甲醛等有害化学物质的释放,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人们在生活过程中的健康安全。
3.3.3 技术创新带来的影响。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迅猛更新的时代, 随着技术的发展, 环保节能材料的高成本也开始慢慢的走向大众化, 许多消费者也因此可以有经济实力购买使用环保节能材料。对于许多环保节能材料而言新的科技往往可以使它们的功能更为强大和可靠, 让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享受到更加优质的生活。
3.4 威胁分析
3.4.1 普通建筑材料带来的威胁。
由于环保节能材料的推广仍处在发展阶段, 而普通建筑材料已经在市场上流通很多年, 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消费者在观念上还很难改变过来接受新鲜事物, 而且普通材料还有其独特的价格优势, 很多消费者往往过分关注眼前的利益便会选择购买普通建筑材料。
3.4.2 虚假环保建筑节能材料带来的威胁。
环保节能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 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也存在着丰厚的利益。许多商人都进入了这块市场, 造成了如今竞争激烈的环保节能材料市场。但是, 真正拥有实力生产制造合格环保节能产品的厂家少之又少。在这种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许多商家生产出来的环保节能建筑材料滥竽充数, 极大的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从而这种不良的竞争形成类似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3, 对环保节能材料自身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3.4.3 消费者仍以价格为导向。
环保节能材料价格较贵是不争的事实, 虽然有国家的补贴政策, 但也只涵盖一部分环保节能材料, 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 大部分消费者只愿意为环保节能材料多出1~2成的价钱, 而市面上的环保节能材料普遍比普通材料贵3~4成, 而消费者往往都是以价格为导向的, 在这种情况下, 环保节能材料便损失了一部分的市场。
四、SWOT策略的选择
笔者认为对于环保节能材料的发展环境各材料市场的经营者拥有很大的发言权, 因此笔者深入建材市场发放问卷与各建材市场的经营者评估各因素的强度及权重, 随后对结果运用加权平均法进行综合分析, 计算公式如下:4
第i个因素的优势力度:Si=对应强度值×估计重要性值
第k个因素的劣势力度:W k=对应强度值×估计重要性值
第m个因素的机会力度:O m=对应强度值×估计重要性值
第n个因素的威胁力度:Tn=对应强度值×估计重要性值
整理的问卷结果如下:
S=4*1+2*0.6+2*0.8=6.8
W=3*0.8+3*0.6+2*0.2=4.6
O=4*0.8+2*0.6+1*0.4=4.8
T=3*0.8+2*0.4+1*0.4=3.6
构造SW O T战略矩形, 如下图所示:
战略模型SW OT是各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四边形重心所在象限代表了企业应选取的战略类型。SW OT重心P (x, y) /4, /4) , 经计算P (x, y) = (0.55, 0.3) , 可见其重心在第一象限, 经过SW O T战略矩形的分析可知环保节能材料优势大于劣势, 机会威胁并存, 应采取SO战略, 以寻求有新的发展和突破。
五、环保节能材料发展的策略制定
SO战略是一种发展企业内部优势与利用外部机会的战略, 是一种理想的战略模式。当企业具有特定方面的优势, 而外部环境又为发挥这种优势提供有利机会时, 可以采取该战略。环保节能材料的发展符合我国科学发展观, 国家在政策的层面上提供了大力支持, 而环保节能材料也以其强大的功能和安全、节能效用给使用者带来真正的舒适和方便。5
5.1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支持, 发挥环保节能材料的优势, 以加大宣传力度
环保节能材料的推广使用符合我国科学发展观且今年来低碳健康生活理念已慢慢深入人心, 企业应借此机会加大宣传力度, 改变宣传方式, 如可以针对某种环保节能材料推出使用期, 不满意可以退换, 让使用者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感受环保节能材料的优势, 而不是仅仅只是广告上虚无缥缈的宣传。
5.2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优化和稳定现有环保节能材料的功能和使用舒适度, 以此吸引消费者
环保节能材料的研发过程中应考虑更多的人性化设计。随着时代的进步, 满足功能的需求仅仅只是第一步, 为了更好的吸引消费者, 增强环保节能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的舒适度, 研发单位应加强环保节能材料在环保节能功效上的稳定性, 减少环保节能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功能逐渐丧失的情况。
5.3企业自身应加快品牌化建设, 提高品牌知名度
现阶段环保节能材料建筑市场良莠不齐, 许多消费者在选择环保节能材料的过程中还没有一个非常放心的品牌。企业应利用这个机会加快品牌化建设, 树立一个名牌, 使得消费者在购买环保节能材料时有一个目标, 在保证了消费者利益的情况下同时也增加的企业的竞争力和利润空间, 以此开拓环保节能材料发展的一个突破口。
摘要:环保节能材料的推广使用符合我国科学发展观, 但是目前我国环保节能材料的推广仍存在瓶颈性问题, 此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环保节能材料的发展环境进行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个方面的具体分析。在此分析基础上运用SWOT策略模型找出目前最适合环保节能材料发展战略并根据相应的战略提出具体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SWOT,环保节能,战略
参考文献
[1]王建功.<<环保节能材料推广应用之惑>>.http://www.cnstock.com/index/gdbb/201008/746990.htm
[2]杜国庆.建筑外墙保温施工技术和节能材料分析[J].中国商界 (下半月) .2009 (12)
[3]李文平.“劣币”何以驱逐“良币”[J].中国国力国情.1998 (02)
[4]杜长青, 陈兵.基于SWOT分析模型的电力建设监理企业发展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9)
SWOT战略分析 篇9
创新就是变革旧思想、旧思维、旧习惯, 创造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劳动成果, 创新的过程实际就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的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了吸纳和扬弃[1]。人才是指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能力, 对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做出重要贡献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2]。
自主创新人才是指在构建创新性国家背景下, 接受新思想、新思维, 能够有效整合信息资源, 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变革生产力的标志生产工具, 推动社会进步并对人类文明作出重要贡献的人。自主创新人才开发则是国家、社会和组织依据自主创新人才成长的规律、成才环境和创新人才的创新需求, 为自主创新人才创新活动提供科学的系统环境, 从而有效促进自主创新人才创新行为良性活动的一系列措施和战略方法。这一定义包含以下几层涵义:
1.1 自主创新人才开发对象主要是高层次创新人才
自主创新人才群体不同于普通人才, 这一类人才在知识结构、学历层次、能力结构和品德结构上都异于常人。创新行为常常是创新行为主体在长期知识积累的基础上通过对创新对象的深入细致研究, 综合各方面因素作出的科学判断。自主创新人才的学历层次不是唯一决定因素, 关键是是否形成科学驾驭知识的能力, 这一类人才具有极强的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本领。自主创新人才同时还具备着比常人更高的道德素质, 万事德为先, 科学创新活动是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贡献, 没有良好的科学思想, 创新活动就有可能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甚至造成人类的悲剧。因此, 自主创新人才的开发应着重提高人才的内在素质, 培养其科学的创新思维、通过各种可行措施激发其创新欲望。这一类人才应是人才中的高尖端人才, 是宝塔尖人才。
1.2 自主创新人才开发重在培养学习型人才
学习型人才是能够进行系统思考的、突破自我心智模式的、实现自我超越的新型人才。面对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 知识膨胀、知识爆炸让社会变得瞬息万变, 如何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学会理性的分析, 用系统的思维观研究新问题、新情况, 突破原有的不科学的束缚人的思维的旧有模式, 创建新有心智模式, 对自主创新人才而言显得尤其重要。因此, 自主创新人才开发要着重培养人才全面的、系统的、发展的思维观, 提升获取信息的本领, 提高其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 不断改变其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心智模式, 利用团队力量, 在发展中提升自主研发能力。
1.3 自主创新人才开发的内核是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人才的两项基本内在素质要求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精神”是一个人是否敢于创新、勇于创新、愿意创新的内在精神支撑, 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为人才的精神要素;“创新能力”是一个人是否能够创新、能够从事何种创新以及能够进行什么程度创新的内在能力条件[3]。自主创新主要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吸收运用再创新。无论哪一类创新活动都需要创新行为主体具有超强的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决定创新行为, 创新行为受制于创行能力, 而创新行为的活动程度直接决定着创新结果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加强自主创新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直接影响着创新的产出水平和产出效率。
1.4 自主创新人才开发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才的社会价值
人的最高层层次的需要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人的自我价值实现是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创造社会劳动并得到社会认可后才得以实现的。自主创新人才通过自己的脑力劳动或者体力劳动, 创造出新思想, 新知识, 新产品, 新成果, 新价值, 不管创造的是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的成就, 最终都应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 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贡献。因此, 自主创新人才开发不仅要重视人才开发的过程, 也要重视其结果, 要鼓励人才把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转化为创新成果, 服务社会, 为社会谋福利, 造福社会大众, 自主创新人才只有实现其社会价值, 才能真正实现其自我价值。
2 自主创新人才开发的特征分析
2.1 导向性
自主创新人才开发具有导向性。自主创新人才应是时代的弄潮儿, 其创造性行为与创造性活动应是走在时代前列的, 代表着人类文明前进的方向。自主创新人才在社会中处于前锋位置, 带动社会科技的发展, 他们的行动过程是积极的, 方向是向前的, 他们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指航灯。自主创新人才的科学革命性和创新的方向性, 决定了自主创新人才开发具有导向性。因此, 加强自主创新人才开发的战略方法必须是先进的, 应具有时代的进步性, 能够指引自主创新人才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在自主创新人才开发过程中应把握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时代性与方向性的统一。
2.2 规律性
自主创新人才开发要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性。自主创新人才成长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具有循序渐进的规律性。“自主创新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规律就是指人才在运动过程中内外诸因素之间内在的、必然的、稳定的本质联系[4]。”自主创新人才的成长是不断地学习, 积累, 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最终破旧革新的把自己的思想, 自己的理念融入其中, 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 自主创新人才的成长道路没有捷径, 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 吸收, 再积累, 再吸收, 在无数的循环后, 根据自己的能力最终进行的创新性的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漫长而复杂的而又有一定规律可循的过程。因此, 自主创新人才开发过程要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性, 在不同的成长时期制定不同的战略方法循序渐进, 抓住重点, 有效突破。
2.3 开放性
自主创新人才的开放性决定了自主创新人才开发活动具有开放性。自主创新人才没有固定的界限, 没有人规定只有硕士、博士, 或者只有高尖科技的研究者才可以成为自主创新人才, 只要愿意学习, 愿意思考, 愿意发展自我的, 愿意有新思想, 新发现的人都可以成为自主创新人才。自主创新人才的开发不分年龄、性别、学历、资历、能力, 只要是人才都能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因此, 自主创新人才开发的战略方法必须要具有大众性, 要形成一个开放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模式, 不能以模式化的方法来培养人才, 思维定势限制着人才的发展, 开放性思维、扩散性思维的程度决定着人才创新活动的水平和质量。
2.4 创新性
自主创新人才开发过程应具有创新性。人才创新的过程实际就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的过程。人才自主创新活动就是通过人才的力量变革旧思想、旧思维、旧习惯, 创造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劳动成果。人们的懒惰和安逸的思想, 让很多人不想尝试新的事物, 不想改变现状, 新事物的不确定性让人们阻碍新思想的产生和传播。因此自主创新的道路注定充满坎坷和波折。自主创新人才开发必须具有突破性, 要打破常规, 不断研究开发新型的战略方法, 培养人才的冒险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促使他们不断接受新的挑战, 进行革命性的斗争, 将创新进行到底。
3 自主创新人才开发SWOT分析
为更好地研究我国自主创新人才开发的实践活动, 本文引入SWOT分析法, 构建SWOT矩阵, 归纳影响我国自主创新人才开发的因素 (见表1) 。
SWOT分析法最早由美国旧金山大学H.Weihrich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并广泛应用于战略管理领域。所谓SWOT分析, 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内部优势因素 (Strengths) 、劣势因素 (Weaknesses) 和外部机会因素 (Opportunities) 、威胁因素 (Threats) 通过调查分析后依据一定的秩序以矩阵形式排列出来, 然后运用系统分析法, 将各种因素综合起来进行分析, 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5]。
3.1 内部优势分析
(1) 追求自我价值的欲望强烈。
在知识经济浪潮的冲击下, 我国正在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个人的满足程度不仅仅停留在衣食住行的生理和安全需求的较低级层次, 而是逐步向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的较高层次迈进, 最终追求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的最高层次。当人才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时, 其自觉性就相对提高, 更加善于独立处理事情, 更容易进行独立思考, 并产生创新性的思维, 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不断增强。因此, 个人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强烈欲望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有利于加快我国自主创新人才的开发的进程。
(2) 创新理念的有效渗透。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 我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都大步迈向新的阶段。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下, 人们的知识水平越来越高, 对创新的认识程度也越来越深。创新理念从以前的鲜为人知到现在的深入人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现代社会把创新理念作为生存和发展的生命之源, 不管是国家、政府还是企业, 都把创新作为其不断发展的关键因素。自主创新人才的开发就是要培养人才不断探索未知, 掌握新知, 进行信息综合分析, 并且把分析结果进行创新性整合的本领;培养人才坚持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人才勇于探索, 不畏艰辛, 打破陈规的创造精神。因此, 加强创新理念的有效渗透, 不断激发自主创新人才的创新欲望, 有利于自主创新人才创新行为的正确实施。
3.2 内部劣势分析
(1) 人才自主创新能力总体不强。
我国自主创新人才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仍明显不足。学习是一个漫长积累的过程, 勤奋学习, 刻苦钻研有利于自主创新人才进行创造性思维。在知识经济发展迅猛、信息化高速发达的时代, 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增快, 而人学习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因此, 相对于高速发展和快速传播的知识和信息, 人才的学习能力是无法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的,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自主创新人才学习能力呈现不足的现象。我国自主创新人才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也存在严重欠缺。当新知识, 新信息被人才接受、学习、领悟、吸收后, 没有能很好的消化。他们往往只能生硬的加以搬套, 拿来主义的作风依旧残存, 其理论联系实践的思想还只是停留在表面, 没能真正的做到举一反三, 没有娴熟的运用能力, 不能将知识 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因此, 人才自主创新能力总体上不强, 这很不利于我国自主创新人才的开发。
(2) 组织对自主创新人才激励不够。
现代社会组织正逐步认识到自主创新人才的创新活动对组织发展的重要作用, 认识到自主创新人才在组织中的的重要价值, 但组织对自主创新人才的有效激励差异化仍然不明显。虽然组织鼓励自主创新人才进行创新活动, 但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鼓励仍然不足。很多组织没有一套专门针对自主创新人才的激励措施, 当自主创新人才需要进行创新活动时, 组织却不能提供必要的材料、工具、设备等重要物质支持。当自主创新人才在创新过程中遭受挫折时, 组织却忽视去安抚自主创新人才的不良情绪。组织内良好的创新环境尚未形成, 人才之间还存在着相互猜疑和抵毁的行为, 影响着创新团队的活动水平和质量。组织有时只看到自主创新人才成功的一面, 却忽视了其失败的一面。因此, 组织对自主创新人才的激励不足, 导致对自主创新人才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
3.3 外在机会分析
(1) 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
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 胡锦涛同志指出,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造就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 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2]。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召开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 为我国自主创新人才成长环境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背景和机遇。在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下, 自主创新人才有了进行自主创新实践活动的环境和政策保障, 有利于自主创新人才开发走向一个新阶段。
(2) 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的时代背景下, 我国经济在激烈竞争中又好又快的发展, 为自主创新人才的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为自主创新人才提供了更优质的土壤, 有利于自主创新人才在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下进行创新思维, 有利于人才在具有充足的研究经费中进行自主创新尝试, 有利于自主创新人才在完备的研究设施中进行自主创新实践活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有利于加快自主创新人才的开发进程。
3.4 外在威胁分析
(1) 国际自主创新人才竞争日趋激烈。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迅猛推进和对外开放交流的不断加强, 中国对跨国流动人才越来越具有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国际自主创新人才涌入我国, 对我国本国的自主创新人才造成巨大竞争压力。因此, 我国自主创新人才的开发面临着人才的国际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威胁。我国如何在国际人才流动的大潮中留住现有的自主创新人才, 吸引更多的国际人才, 对我国自主创新人才的开发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2) 经济发展与自主创新人才短缺矛盾突出。
一方面, 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进程中, 需要大量的自主创新人才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 人才的成长规律决定了自主创新人才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 是要经历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的。因此, 在短期内无法产生大量自主创新人才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所以, 我国经济与自主创新人才短缺的矛盾突出, 制约着自主创新人才的开发。
4 自主创新人才开发战略分析
通过以上SWOT分析看出, 我国自主创新人才在开发的实践中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既有内部优势 (S) , 也有不容忽视的劣势 (W) ;既有外部发展机遇 (O) , 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T) 。综合各种因素, 我们发现内因和外部环境都对我国自主创新人才开发起到重要的作用。对此, 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发展战略, 如S-O战略, S-T战略, W-O战略, W-T战略 (见表2) 。
4.1 S-O战略:努力使优势和机会都趋于最大
自主创新人才的开发应该抓住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和创新型国家战略实施的外部机遇, 在坚实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政策环境中, 充分渗透创新理念, 培养自主创新人才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提高自主创新人才的自主判断力, 自主学习力, 创新思考力, 从而提高自主创新人才的整体创新能力。
4.2 S-T战略:努力发挥优势, 关注并消除或降低外部威胁
在自主创新人才开发的过程中, 要充分重视人才追求自我价值的强烈欲望和创新理念的动力作用, 并且运用这种积极向上的动力来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 激发其主观能动性的创造性发挥, 引导和推动自主创新人才的成长。不断加快自主创新人才开发的进程, 产生大量高质高量的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 从而使我国自主创新人才在国际人才竞争中居于强势地位;同时又能很好地缓和经济发展与自主创新人才短缺的突出矛盾。
4.3 W-O战略:努力克服自身劣势, 最大化利用外界机会
充分利用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和创新型国家战略实施的外界机遇, 在经济条件充裕, 政策条件支持的大环境中, 加快自主创新人才开发的进程。组织应该增设培训项目, 开发有利于自主创新思维形成的培训活动, 激励人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鼓励人才独立自主思考, 提倡人才独立解决问题, 培养人才创造性思维, 对自主创新型人才做出的贡献进行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嘉奖, 为自主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宽松的学习, 工作和生活空间。
4.4 W-T战略:努力使劣势和威胁都趋于最小
自主创新人才开发要通过人才自学和组织培训提高自主创新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在人才开发过程中鼓励人才通过各种途径, 自学提高, 自我发展;同时也要加强组织的培训力度和激励力度, 让自主创新人才积极主动的接受组织专业且严格的教育。自主创新人才开发要重视提高人才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自主创新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弥补自主创新人才短缺的不足, 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优势, 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总之, 自主创新人才的开发是内因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才能顺利进行的, 自主创新人才发展战略必须着眼于人才自身特点, 发挥好人才优势, 利用好外部大环境提供的发展机遇。自主创新人才的开发要把内外系统性完美的结合起来, 通过人才自身和企业, 社会, 政府和国家的共同力量来加快我国自主创新人才的开发进程。
摘要:分析了我国自主创新人才开发的内涵与特征, 科学分析了自主创新人才开发的内因和外部环境, 指出要发挥人才的优势价值, 把握社会发展的机遇, 改变组织对人才的激励不足局面, 全面提升人才的创新力, 降低国际人才竞争的威胁, 加快自主创新人才培养的速度, 从而推动我国自主创新人才开发的质量和水平, 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自主创新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自主创新人才,开发,SWOT分析
参考文献
[1]殷凤春.我国自主创新人才劳动系统论[J].湖北社会科学, 2008 (3) :102-106.
[2]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R].2006-01-09.
[3]罗洪铁.现代人才资源开发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5.
[4]罗洪铁.人才学原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6.
SWOT战略分析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SWOT分析,战略选择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20多年的孕育与发展,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和跨越式的突破,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培养了大批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但是,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并不意味着它具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相反,随着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伴随而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发展什么样的高等职业教育”和“怎样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理性审视的重大课题。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哈佛安德鲁斯(Andrews)1971年在《公司战略概念》一书中最初提出来的战略分析理论,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机构现实情况的方法。SWOT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主要用来分析内部环境所具有的优势(Strengths)及弱势(Weaknesses),第二部分主要用来分析外部环境所面临的机会(Opportunities)与危机(Threats)。高职院校通过分析自身办学的优势、劣势、威胁和机会,进而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推进高职教育又好又快地健康持续发展。
一、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的SWOT分析
(一)高职院校办学的自身优势(Strengths)。
优势是指社会组织较之竞争对手在某些方而所具有的不可模仿、不易替代的能力。从目前高职院校办学现状来看,高职院校存在着如下优势:
1.高职院校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
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取得了跨越性的发展,成为高等教育新的增长点,成为职业教育的亮点;同时,改革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经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2.高职教育本身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高职教育主要特点在于:一是地区性,能够满足区域发展需要;二是多样性,即多样化和多功能办学,能够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求;三是职业性,直接面向职业岗位,培养应用型人才;四是灵活性,办学形式灵活,能够方便人们就学需要;五是市场性,以市场调节为导向,反应灵敏。
3.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正逐步得到社会认同。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战线的共识和自觉行为。明确的办学定位、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造就了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灰领”人才。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比普通高校专科层次的毕业生更具有实用性、技能性等特点。过去倍受社会冷落的高职教育毕业生,如今正逐渐成为各个领域紧缺的技能型人才,逐渐变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特别是“高级蓝领”的造就,如在人才济济的深圳、上海等大城市,出现了高级技工月薪超过硕士研究生、企业30万元年薪却聘请不到高级技工的“怪现象”。
4.发展能力逐步提升。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正在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从2000年起,国家相继启动了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和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教育部确定了415个精品专业建设项目,今后将以这些精品专业为龙头,带动各省市和学校开展专业改革试点,同时,还确定了近300门国家精品课程。推进教材建设,“十五”期间国家已规划并陆续出版500本高职教育的精品教材,并将引进一些国外最成熟的优秀职业技术教材,这将基本上可以解决高职教育教材的有无问题。同时,建立健全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开展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并研究制定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等。不断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借鉴国际职业教育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模式,如德国“双元制”、加拿大的“CBE”、英国“BTEC”,澳大利亚“TAFE”等,在国内一些职业学校得到试验和推广。最近几年,相当多的学校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多的管理人员、骨干教师到国外进行考察和进修。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观念的转变、课程和教材的开发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行动导向”、“项目教学”、“关键能力”等理念或模式,逐步在我国职业教育系统中发挥影响,职业教育自身发展能力逐步提升。
(二)高职院校办学的自身劣势(Weaknesses)。
劣势是指社会组织较之竞争者在某些方面的缺陷和不足。高职院校的劣势相对于普通高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产学合作关系不紧。
一些高职院校在产学合作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但产学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仍显不足,主要表现在:校企合作大都呈现单向需求,缺少有机互动,而且还仅局限在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和聘请师资等方面;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没有切实建立起来,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局面远未形成;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比较单一且居于浅层。此外,校企合作还明显地受到行业特点和区域经济的制约,体现出行业性和区域性的不平衡。
2.专业设置盲目求全。
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应与存在的职业具有对应关系或一致性。各校应当具有自己的行业或专业特点。而现阶段各高职院校学科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上交叉、雷同,追求专业齐全、忽略办学特色的现象非常普遍,这样,既加剧了竞争,又造成了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效率损失。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能适应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能主动面对市场需求变化,优化教育资源,打造学校品牌和办学特色。
3.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我国高职院校构成复杂,其发展的历史和办学基础各不相同,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院校的师资队伍状况差异较大。首先,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学历层次偏低,低于目前国家教育部规定,高职院校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15%的要求。目前高职高专院校中,研究生以上、本科生和专科生三者的比例为8∶80∶9,属中间大、两头小的结构。其次,“双师型”教师紧缺。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当是具备理论讲授能力同时也具备职业技能指导水平,即“双师型”师资。2005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拥有教职员工近44万人,其中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只有5.7万人,只占21.3%。在已有的“双师型'师资还存在部分教师的学历偏低、缺乏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等情况,对生产服务一线的经营管理、劳动组织、技术工艺了解不够,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不强,很难适应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4.经费投入不足。
许多高职院校特别是近年来批准设立的院校基本没有新的财政投入,主要靠收取较高的学费运转,经费投入来源狭窄,融资渠道稀缺,数量有限,缺口较大。而职业院校特别是工科类院校注重实践性教学,要求的实验实习设施和设备投入大、更新快,培养成本相对较高,经费紧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培养质量。
(三)高职院校办学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ies)。
机遇是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动对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有吸引力的、积极的、正向的影响。高职院校所处的环境带来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国家高职教育政策的扶持。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培养向大众培养的转变以及经济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高职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在政策层面上大力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中国高等教育法》、《中国职业教育法》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指出“支持本科高等学校举办或与企业合作举办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对当地教育资源的统筹下,可以举办综合性、社区性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学院)”。同时明确进一步简政放权,“经国务院授权,把发展高职教育和大部分高等专科教育的权力和责任交给省级人民政府”,要求“在发展民办教育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高职教育”。2002年全国召开第四次教育工作会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又进一步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明确要求,“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2005年11月,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强调统一思想,明确任务,狠抓落实,推动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增加对职业学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补助。对高职发展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到2010年高职的招生规模要继续保持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一半以上。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之首,同时进一步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一系列方针政策,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
2.市场对技能人才需求强劲。
据了解,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不足13%,仅为城镇从业人员的1/3。全国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总量的比例不足4%,缺口巨大,供给不足,且存在断档。据对全国113个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的统计,总的需求人倍率(需求人数/求职人数)均小于1,呈现供大于求的状况,但对技工,特别是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需求人倍率均大于1,呈供不应求的局面。2007年全国百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显示,2.3个求职者竞争1个非技能劳动岗位,而1个高级技师或技师,可以选择2.4个岗位。从经济社会发展来看,这种人才需求状况给职业教育带来无限的发展契机。
(四)高职院校办学面临的威胁(Threats)。
威胁是指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动对组织造成不利的、消极的、负面的影响。目前,高职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威胁,归纳如下:
1.社会对高职院校的偏见。
与崇尚“实用主义”和“技术至上”的某些国家相比,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从一开始就面对着沉重的文化传统的桎梏。在长期的精英教育制度下,逐步形成了“重学轻术”、鄙薄劳动、轻视实践和排斥大众的思想观念。人们从不同的视角对发展中的高等职业教育提出评判或歧义,代表性的观点有:一是“专科层次”说。把现阶段我国将高职教育政策性限定在专科层次理解为“高职就是专科,专科就是高职”,从而以教育的层次代替了教育的类型。二是“次等教育”说。人们往往把高职教育当作是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中延伸出来的一个庞大的附属品,是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唯普通高等教育才是正规的高等教育等观念。三是“弱势群体教育”说。人们认为高职教育的招生对象是考不上大学的学生,把发展高职教育仅仅看作是解决高考落榜生的一种手段。另外,随着现代家庭独生子女增多,经济条件优越,家长在投资教育,让子女接受更高层次学历教育的期望值不断升高,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大学毕业后有个轻松的工作,搞科研、坐办公室,不愿到一线岗位从事艰苦、繁忙的技术和劳动岗位上工作也是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社会因素。以上这些观念或认识上的误区,都给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冲击与困扰。从办学实践看,政府的“高职热”与百姓出乎意外的“冷”,使高职教育处在一种尴尬的被动境地。
2.院校竞争日趋激烈。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层次多类别相互竞争的态势,对有限的教育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近年来国家虽然一再大力提倡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但是随着普通高校几年来的连续扩招,事实上对高职的生存已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特别是普通本科院校中的二级学院的独立招生及允许二级学院颁发其母体文凭优惠政策的出台,客观上又形成了二级学院抢走了本属于高职的那部分生源,形成二级学院和高职竞争生源的事实,从而使得高职的招生与发展面临更严峻的形势,还可能引发高职院校优秀师资的迁移和资金的流失。
二、高职院校办学的战略选择
鉴于以上分析,高职院校可以有如下四种发展战略选择:
(一)优势-机遇战略(S-O战略)。
充分借助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扶持政策,抓住市场对人才需求强劲的机遇,发挥办学相对灵活机制,借鉴其他高职院校办学的成功经验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具体措施是:从服务面向定位入手,主动出击,与需求企业建立灵活的多渠道的合作关系。
(二)劣势-机遇战略(W-O战略)。
广泛整合资金和其他闲置的教育资源,增加投入,特别是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加强学校与企业、行业的合作,为学校办学拓宽筹资渠道,弥补部分办学经费。改善办学条件,增加师资力量,有效增强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市场上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力。
(三)优势-威胁战略(S-T战略)。
借鉴其他高职院校办学成功经验,开展灵活的办学形式,避免与其他院校的强势层面竞争,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强我避的战略以化解竞争的不利层面。具体措施是:发挥自身优势开展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建设自己的强势专业。
(四)劣势-威胁战略(W-T战略)。
SWOT战略分析 篇11
摘要:文化产业集群能极大的推动文化产业的向前发展。现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由过去的看经济总量指标,现在调整为看区域的软实力,而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又是提升区域软实力的重要法宝。通过前期大量的市场调研成果的总结,提出了发展沧州文化产业集群可采用的战略选择,并利用这些战略来更好的引领沧州文化产业向更高、更强方向发展。
关键词:沧州;文化产业集群;SWOT分析法;战略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07.013
文化产业集群是大量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集聚现象,发展好了能起到很好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也有利于促进沧州经济的协调发展。
1 发展沧州文化产业集群的意义
1.1 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闲暇时间越来越多,人们由原来注重传统生活日益变化为注重精神文化生活,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来看,人们的消费需要已由原来的低层次需要向高层次的需要转变,人们已不是仅停留在生理、安全需要上,逐渐向享受型、自我实现需要方面转变。特别是休闲娱乐生活,缓解精神压力的一系列文化活动越来越受欢迎。目前沧州已经形成了一些传统文化产业,在新的形势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集聚作用即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更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人们的精神生活才能丰富起来,整体民众的文化竞争力才能凸现出来。以电影为例,其票房在近几年几乎是每年50%的增长。所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就是要顺应我们的市场需求,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1.2 有利于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沧州作为临近渤海的一个城市,处于环渤海经济增长极中一个重要位置,受有限的土地资源影响,发展农业的进程一般就是稳步前进;随着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第二产业中的许多重工业发展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在新的发展环境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而发展文化产业能快速提高文化产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也有利于三大产业机构比例更合理化。
1.3 发展文化产业集群能实现经济增长点的提高
文化产业不仅能推动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也可为经济和社会的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发展文化产业集群能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比如吴桥杂技、沧州武术等传统文化产业带来了沧州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在GDP这个衡量指标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沧州的综合影响力和竞争力。
沧州作为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结合调研过程所得的一些数据资料,可以把沧州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典型特点体现出来。
2 沧州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特征
2.1 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沧州文化产业集群现已形成三个产业带。环渤海文化产业带,主要是以渤海新区、孟村、盐山、黄骅、海兴等为重点,重心是以发展现代生态旅游、教育培训、影视拍摄、文娱器材生产等特色文化产业,着力打造韩宝菊剪纸艺术中心、南大港湿地国际文化旅游城、文体健身器材产业聚集区四个文化产业园区。
大运河文化产业带,主要是以沧州市区、吴桥、东光、青县、沧县、泊头、南皮等区域为重点,大力发展影视动漫、节庆会展、文化旅游、艺术品交易、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着力打造大运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环京津文化产业带,以任丘、河间、肃宁、献县为重点,大力发展历史文化旅游、民族乐器、工艺玻璃生产、文化创意、图书印刷、现代休闲等文化产业,着力打造献县汉文化产业聚集区、肃宁民族乐器聚集区、河间文化旅游区、任丘休闲养生基地等特色文化产业园区。
2.2 文化产业集群影响力增强
一直流传着“世界杂技看中国,中国杂技在吴桥”,吴桥是世界杂技之乡,吴桥自己文化产业园区已经成为沧州打造大运河文化产业带中的一个亮点。沧州素有中国“武术之乡”之称,也是中国武术的发源地,在中华武术大格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在弘扬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带动了沧州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让沧州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这些典型的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为其他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示范作用,也使得沧州文化产业集群整体影响力显著提高。
2.3 传统文化产业与新兴文化产业集群协同发展
沧州传统文化产业主要有吴桥杂技、沧州武术、河间诗经文化、黄骅渔鼓等传统文化产业,新兴发展起来的文化产业主要有印刷产业、民族乐器、红木雕刻、工艺玻璃、动漫游戏和文化娱乐健身器材产业等。现已显现出传统文化产业与新兴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局面,让传统文化产业带动新兴文化产业共同去发展,打造沧州文化产业特色。
3 利用SWOT分析法,分析沧州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
3.1 优势(S)
沧州处于地理位置优越,在环渤海经济圈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历史文化悠久,享有世界“武术之乡”,吴桥杂技举世闻名,传统文化产业优势突出,新兴文化产业正在稳步前进。
3.2 劣势(W)
沧州文化产业集群整体凝聚力还不够,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之间条块分割尤为严重,产业集群内的文化建设参与意识还不够,传统思想比较保守,创新、创意观念还相对有些落后,在文化产业投入方面过于敏感,严重制约文化产业集群的深入发展。
3.3 机遇(O)
3.3.1 国家政策支持
2016年,发改委将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持续推动《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进一步对外开放,使产业做大做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迎来“政”能量。
3.3.2 产业转型升级
传统三大产业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主要以前两大产业为主,现在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越发重视第三产业,其中文化产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对文化产业也有迫切需求。
3.3.3 文化消费需求增强
近年来,我国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生活方面的消费需求在不断增长,文化消费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主流趋势,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凸显一定的优势。
3.3.4 人口素质的提升
伴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人口素质也不断提高,过去人们还是更多注重物质需求,主要停留在低层次的需求上,而如今人们的需求逐渐向精神需求转移,人口的整体素质要想提升,就离不开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
3.4 威胁(T)
3.4.1 综合竞争力薄弱
沧州现有文化产业数量不少,沧州杂技和沧州武术等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优势突出,而后继发展起来的广播影视、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等竞争能力还比较薄弱,文化产业集群整体的综合竞争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3.4.2 产业结构矛盾突出
发展中国家大多是农业所占比例最大,在中国产业结构中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例明显偏低,内部结构存在严重不合理现象。而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以后,第三产业比重明显提高,一定程度上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方面,国内的产业结构矛盾性突出。
3.4.3 消费文化水平较低
沧州人均收入水平处于中等水平,收入两极分化现象也比较突出,人们在精神性消费支出比例上还比较保守,尤其是高支出的文化产品消费比例很低。这样,导致文化产业集群的集聚效用很难实现。
3.5 四种战略组合
结合市场调研所获得的大量材料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参照当前所面临的宏观、微观环境,沧州文化产业集群可以形成自己的四种矩阵组合。
一是优势——机会(SO)组合:我们要抓住国家调整经济的发展时机,密切关注国家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以及沧州人民需要的转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依托传统文化产业,融合新兴文化产业克服集群内企业之间条块分割问题、正确面对挑战,构建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彰显沧州本色。
二是劣势——机会(WO)组合:我们要正视市场环境所带来的良好机遇,克服不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抓住国家、河北省政府等出台的一系列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打破产业集群内的分割问题,在内部形成强大的合力,从而促进文化产业集群的良好发展。
三是优势——威胁(ST)组合: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文化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还不强,特别是要发展新兴的文化产业提高软实力,能够更多的走出国门,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
四是劣势——威胁(WT)组合:我们要勇于创新,打破常规,面对环境带来的挑战,我们要深入分析,突破原有模式和体系,全面提升文化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
SWOT战略分析 篇12
1文献综述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传统SWOT分析方法在企业战略制定中暴露出一些缺陷和不足,众多学者在传统SWOT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战略制定方法。Zavadskas[1]认为SWOT分析方法为企业指明了方向,却使其很难选择最终结果,于是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运用AHP和置换法计算得出最优于建筑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的可行方案。Mohammad[2]提出SWOT分析方法是一个不完整的评价策略,不能清楚地反映环境因素对战略的影响,他提出使用结构方程构建二阶因素分析模型,使得每个因素都可以独立的作为一个变量在模型中体现出来。黄溶冰[3]认为SWOT分析方法难以界定4种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关系,于是提出基于极坐标法的定量测度模型。 朱兴宏[4]基于SWOT方法深入分析了在合芜蚌实验区建设过程中普及TRIZ的环境及形势,提出应用TRIZ理论解决创新试验区发展的现实冲突,得到最有效战略。陈冠铭[5]针对SWOT分析方法的不足, 引入古典战略思想和雷达图分析方法,创建了三维SWOT - AHP模型和聚合诊断图。
本文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量化SWOT定性分析中各环境因素并计算4种环境类型力度,根据环境力度计算出企业的战略向量,把战略向量在极坐标系中表示,以此制定企业战略。
2构建SWOT定量分析模型
2.1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
在进行模型分析前,对企业的深层次了解,如进行实习、搜索企业资料、进行实地调研等方式定性分析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从企业内部优势S、劣势W和企业外部机会O、威胁W四方面确定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环境因素。
2.2计算环境因素力度
对于企业内部S、W两种环境类型,力度大小取决于该因素的估计强度以及因素对于整体环境的权重。选择专家组对估计强度s、估计概率p进行评分,运用德尔菲法取得一致性结果。相对重要性为单个因素在整个环境的影响程度中所占比重,专家组对各因素进行评价,构建层次分析模型,计算各因素权重 λ。内部环境力度计算公式为:
对于企业外部两种环境类型,在进行企业战略制定时,往往把机会和威胁看作是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一种趋势。所以,外部环境的力度大小不仅仅取决于该因素的估计强度和权重,还应考虑外部环境在未来发生的概率大小。专家组评估某外部环境因素在未来发生的概率,经过多次征集,取得一致性结果,作为该因素的概率值。结合3种影响因素得出外部环境力度的计算公式:
2.3计算环境总力度
总优势力度S、总劣势力度W、总机会力度O和总威胁力度T分别是由各自因素力度Si、Wj、Ok、 Ti加总得到。计算公式为:
2. 4确定战略向量
战略向量由战略方位角和战略强度系数组成, 表示为 ( θ,ρ) 。其中,战略方位角 θ 确定企业的战略类型,随着战略方位角 θ 的增加或减少,θ 所在象限对应坐标轴的环境因素的影响程度也会发生变化。 战略强度系数 ρ 确定企业实施战略的强度,当战略强度系数 ρ 的大于0. 5时,表示企业应采取积极的战略措施; 当战略强度系数 ρ 的小于0. 5时,表示企业应采取保守的战略措施。在极坐标系上标注战略向量,即可确定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 [3] ( 见图1) 。
( 1) 确定战略方位角。战略方位角通过构建战略四边形来确定。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分别以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机会、威胁四个变量作为坐标系的4个半轴。根据环境总力度的计算结果,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进行标注,连接相邻的点,构成一个平面四边形S1O1W1T1,计算四边形S1O1W1T1的重心( x,y) [6]。计算公式为:
连接重心 ( x , y ) 到原点,与S半轴逆时针形成的角度即为战略方位角,战略方位角
( 2) 确定战略强度系数。对于坐标系中某一点( x1,y1),其战略强度为该点和坐标原点构成矩形的面积。战略强度分为战略正强度和战略负强度。战略正强度是企业内部优势和企业外部机会共同作用下对企业的影响程度。计算公式: U = S × O( 6)
战略负强度指企业内部劣势和企业外部威胁共同作用下对企业的影响程度。计算公式: V = W × T( 7 )
企业进行战略态势选择时,应综合考虑战略正强度和战略负强度之间大小关系,通过战略正强度所占比例得出战略强度系数
3实例分析
3.1企业概况
石材行业是一种零散型行业,企业大多依靠当地的石材资源投资建厂,因为资源分布的分散性, 导致企业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行业门槛以及集中化程度低,行业产能分散,不存在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的企业。C企业地处河北省邢台市,是当地成立最早的石材企业之一,以生产销售花岗岩为主。企业成立初期,通过对原材料的简单加工生产低附加值产品获取利润。此后,企业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及设备,进行再加工,生产具有高附加值的新产品。 公司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参加全国知名石材会展。 目前公司初加工产品主要在国内进行销售,再加工产品大多经过外贸公司发往国外。
3.2SWOT定性分析
为了能够准确的把握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 采取深入企业进行实习调研的方式,并征求多位管理人员的建议,确定了C企业的SWOT定性分析结果 ( 见表1) 。
3.3SWOT定量分析
( 1) 进行专家打分。选择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战略管理经验的专家11人,组成专家组。 向专家组成员发放C企业的一些发展历史和企业现状的相关资料,并对该企业所处行业情况做简单介绍。
估计强度分为正值和负值,强度的绝对值表示各因素的强度大小,把强度评分分为9级,分别为 - 4, - 3, - 2, - 1,0,1,2,3,4[7]。估计概率为该因素在企业未来发展中发生的概率大小,用0% ~ 100% 表示,百分数值越大,表示该因素发生的概率越大。专家组对SWOT定性分析中的各个因素进行强度、概率评分,通过多次征询和反馈,取得一致性结果 ( 见表2—表3) 。
根据SWOT定性分析结果,专家组采用1—9标度法对相同层次或相同类型的因素进行两两对比, 建立判断矩阵。计算各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进行一致性检验[8]。整理结果如表4所示。 表4中一致性检验数据显示,各矩阵特征向量符合要求,可以作为各层次的权重指标。层次总排序由S、W、O、T矩阵中归一化特征向量与A矩阵向量相乘得到。层次总排序结果见表5。
对层次总排序做一致性比例检验:
a1,a2,a3,a4) 为矩阵A的特征向量。CR值小于0. 1,层次总排序中各因素的权重值可以作为判断因素重要性的依据。
( 2) 计算总力度。根据以上数据,按公式 ( 1) ( 2) 可求得各因素力度,进而通过公式 ( 3) 确定总力度:
( 3) 计算战略向量。建立战略坐标系,在战略四边形标注各权重值,连接相邻点构成战略四边形S1O1W1T1 ( 见图2) 。
根据公式( 4 ) - ( 8 ) 分别计算计算四边形重心( x , y ) = ( 0. 143 7 , 0. 062 2 ) ; 战略方位角; 战略正强度U = 1. 746 ,战略负强 度V =0. 235 ; 战略强度系数 ρ = 0. 76。 由此,可以得出该民营企业战略向量
( 4) 战略选择。由战略向量可得,该民营企业战略定位位于第一象限,属于发展型战略。战略方位角小于 π/4,应采取实力型战略。战略强度系数大于0. 5,企业应进行积极的战略措施。
企业在未来应实行积极的实力型发展战略。具体包括: 继续推进产品创新,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种类,提高产品差异化; 扩大业务范围,寻求更为全面的业务市场; 提高纵向一体化程度,降低单位产品成本; 发展企业规模,规范管理,实现企业的规模经济。
4结论
【SWOT战略分析】推荐阅读:
SWOT战略分析法06-23
中国服装行业SWOT分析及国际化战略07-25
海南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08-19
SWOT战略12-13
SWOT战略组合模型01-09
万科集团战略分析报告之企业战略分析06-10
薪酬战略分析07-06
战略分析框架09-08
战略定位分析09-30
战略环境分析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