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悟词语的内涵

2024-06-12

深悟词语的内涵(共7篇)

深悟词语的内涵 篇1

随着对比语言学在国内的发展, 在语言学以及外语教学领域里, 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探讨词语的内涵意义。词汇的内涵意义包括褒贬义、词的比喻意义、联想意义等, 经常和使用该语言的民族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而由于各自独特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历史传统等,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联想和比喻。一些字面意义完全不等值的两种语言词汇可以引起相同的联想。另一些字面意义完全等值的两种语言词汇, 在不同民族中经常会引起相同或者不同的联想;因此, 词汇的内涵意义具有鲜明的典型的民族特色.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 借助词典才能够理解英语词语的理性意义, 而对于其内涵意义的理解, 则会受到两种文化差异的影响。因而, 探讨词汇内涵意义可以促进和帮助词汇测教学和学习。

1 字面意义与内涵意义

词语的意义有两大类:字面意义 (denotation) 和内涵意义 (connotation) 。索绪尔认为, 词是施指, 其意义是所指。不过也有学者认为, 词是符号, 客观物体是所指, 二者是由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根据《朗文当代英语辞典》 (2003) 的解释, 字面意义指的是一个词语最基本的意思 (the thing that is actually described by a word rather than the feelings or ideas it suggests) , 而内涵意义表示这个词语基本意义之外的含义, 往往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a feeling or an idea that a word makes you think of that is not its actual meaning) 。语言学家Leech (1974) 把意义分为七个方面, 其中最重要的两方面就是词语的概念意义 (conceptual meaning) 和内涵意义 (connotative meaning) 。概念意义是词语本身所表达的概念, 是语言传递的核心要素, 也是语言基本功能的重要构成部分。它是“某个词或词组一个方面的意义, 它是以可观察到的‘外部世界’某一特定部分明确所指 (reference) 为基础的, 又是以某种约定俗成的意义为基础的”[4]。Leech指出内涵意义指的是“听者或读者的脑海中所形成的感情和想法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那部分意义”。Leech把意义放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考察理解, 让我们注意和了解到意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词汇学习是英语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作为英语教师, 我们应该注意在教授学生词语的基本意义的同时, 更要注重教授词语的内涵意义。因为词语不是单独使用的, 它一定是出现在一定的语境中的。要想真正掌握一个词语的用法, 就必须了解该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内涵意义。

2 词语的内涵意义的特点

在不同的语言中, 内涵意义可以是相同的。如英语的”Lamb”和汉语的“羔羊”内涵意义相同, 都有“温顺的”意思;英语中”wolf”和汉语的“狼”都有“凶残, 贪婪”的内涵意义, 在两种语言中其文化内涵是相同的。

内涵意义在不同的语言中可以是不同的。因为语言的内涵意义是非常丰富的, 它不仅涉及到一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心理意识和历史传统, 而且也会涉及到人文地理等其他不同因素的影响, 因而在一个语言中平淡无奇的东西, 在另一个语言中却能够引起美好的联想, 在另。如中国人说起月亮 (moon) 会想到中秋节, 团圆等, 甚至是众所周知的典故“嫦娥奔月”。而对美国人来说, 月亮会让他们联想到外层空间、登月等。

英美人认为“ass” (驴) 很笨, 而中国人认为“驴”很倔, 常常说某人“倔得像驴”。中国人认为“猪” (pig) 很笨, 有“笨”, “懒”, “呆头呆脑”等内涵意义。在美国文化中, ”She was having kittens”的内涵是“她怒发冲冠”, 即美国人把女性的愤怒联想成了生育小猫或母牛, 如“My mother will have a cow when I tell her the news”。中国人却很难把“发怒”与“生育小猫或母牛”联系到一起。

在分析内涵意义时, 区分清楚内涵意义是褒义还是贬义是非常重要的。有些词语的内涵意义是褒义的, 而有些词语的内涵意义却是贬义的。在英语中politician指“耍手腕的政客”, propaganda指“为了影响大众, 政治团体散布的信息, 一般是虚假的或夸大了的信息”, laborer是“从事艰苦工作的人”, intellectual指那些“只知探讨理论而不会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可见它们的内涵意义都含有贬义, 是不可以简单的拿来对等。“politician, propaganda, laborers, intellectual”等在汉语里分别为“政治家;宣传, 如宣传部, 劳动, 知识分子, 都含有褒义。英语中视为褒义或中性的词汇如materialism, individualism, idealism经常翻译为“物质主义, 个人主义和唯心主义”, 因此被用作贬义词。而且内涵意义可以因人或不同年龄等因素而发生变化。所以说词语的内涵意义是在逐渐地增加的, 也是不稳定的, 在某些词中, 老的内涵意义消失了, 新的内涵意义增加了。比如, “traditional”这个单词, 它的概念意义是“传统的”。以往这个词含有“世代相传的, 老祖宗传下来的”的内涵意义, 这个词意是褒义的;但是现在这个词慢慢被赋予了“陈旧的”, “跟不上时代的”等贬义的内涵意义。

内涵意义是指附加在概念意义上的意义, 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概括。其特点如下:一, 不同语言的词, 其内涵意义可以是相同的;二, 不能单独存在, 但会因为人、年龄、社会、国家等其他因素而不同;三, 有着不稳定性, 如:blue的概念意义是“蓝色”内涵意义为down-hearted., 此外, 很多对等词的隐含意义也不同, 如:say/speak。因此, 教师在必要时应总结词语的隐含意义并教会学生如何使用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有效使用词语的能力。

3 对词汇教学的启示

国内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只会教授词的理性意义、发音特点、形态特征等, 而对词的语义特征包括词的内涵意义并不重视。

教师在搞清楚学生学习词汇时遇到的问题之后, 要尝试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当然, 词汇教学教无定法, 从英汉词语内涵意义的差异来看, 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1) 有效充分地利用工具书, 尤其是权威的词典和专门介绍英美文化知识的辞典。我们习惯用汉英词典, 但它对于了解词语的内涵意义帮助不大, 如在《新英汉词典》中propaganda一词的释义为“宣传、宣传方法、宣传运动”;而《韦式新大学词典》、《朗文现代英语词典》都注明了这个词带有贬义。所以, 教师对学生如何使用词典应给予正确的指导。

2) 应该及时地对比分析英汉词语的内涵意义, 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异同。我们可以归类对比, 也可以分散地进行对比。英汉表示颜色的词语的内涵意义、英汉数字的内涵意义、英汉有关动植物的词语的内涵意义等, 则可以分门别类的进行对比。

3) 应该注意词语内涵意义的发展变化, 词语的内涵意义不是孤立单独存在的意义, 而是附加在“概念意义”上的意义, 它可以因人而异, 因年龄而异, 因社会、国家或时代而发生不同, 我们不能过于死板地界定一些词语的内涵意义。比如, “family”一词, 现在可能就会增加“一个社会单位是由同性结合组成的”这一内涵意义。

4) 老师尽可能地创造轻松自然的教学环境, 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习得词语的内涵意义。当今科技的发展使语言教学进人了崭新的历史时期, 音像资料、网络资源海量增加,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和选择一些鲜活的材料进行词汇教学。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内涵意义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和极其复杂的问题, 有时又比较模糊。它会随着文化和历史时期变化而变化, 并且社会思想、思潮会制约并且影响它, 这些意识形态又会影响着人们对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因此, 词语的内涵意义永远处于逐渐变化和扩大的状态。我们作为英语教师需对该问题引起足够的认识, 在给学生教英语时一定要提醒他们注意学习词语时不但要掌握其概念意义, 更重要的是要判断和掌握其在不同时期, 不同语境的内涵意义, 这样才能正确地领会英语词语确切的内涵意义并更好的掌握英语。

参考文献

[1]Leech G N.Semantics[M].London:Penguin Books, l td, 1974.

[2]Putnam H.Meaning and Reference[A].The Philosophy of Lan guage[C].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3]朗文当代英语辞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4]顾嘉祖.跨文化交际[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5]徐烈炯.语义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5.

深悟词语的内涵 篇2

英汉动物词语的文化内涵浅析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语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成分.通过英汉两种语言中动物词的文化涵义对比分析,即文化内涵重合,文化内涵碰撞,文化内涵空缺,并揭示形成这三种语言现象的`社会文化心理.通过两种语言中的动物词文化内涵对比分析,我们力图归纳出共性与个性及它们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作 者:王芳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浙江,杭州,310018;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英文刊名:HE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9)分类号:H3关键词:文化内涵 动物词语 社会文化心理

创设有效语境理解词语内涵 篇3

一、创设对话语境,把握词语的深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加深对语言的理解与感悟。词语教学也是一样,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根据所要教的词语,为学生创设对话语境,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语境对话中把握词语的深度,深化对词语本质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苏教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十册的《海伦·凯勒》一课时,对于课文中“不屈不挠”这个词,一位教师在教学时是这样引导学生在对话中理解它的本质内涵的。

师:同学们,“不屈不挠”是什么意思?

生1:“不屈不挠”就是在困难面前很坚强的意思。

师:那么课文中写了谁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呢?

生2:课文中写了海伦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

师:你们说得对。那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海伦的“不屈不挠”?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再去读一读课文。

(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生3:海伦是一个盲人,她为了学会“水”这个单词的写法,一次又一次地去摸盲文,直到摸得她的手指头都出血了,她还是坚持摸。从这里可以看出她的“不屈不挠”。

生4:海伦为了学会一个词语的发音,都是用手去摸老师的嘴型,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直到学会为止,这样的精神就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

以上教学中,正是因为教师引导学生把“不屈不挠”这个词语置于文本对话的语境中,学生在联系上下文解读这个词语时,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本质内涵。

二、创设比较语境,把握词语的精度

入选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作者在遣词造句上都很到位,特别是词语的运用都很精确。教学时,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比较的语境,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作者在课文中用词的精妙。这样,学生就能够在感受中形成很强的语感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苏教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八册的《特殊的葬礼》这篇课文时,一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的。

在引导学生读到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时,教师给学生出示了两个句子:(1)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低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等待着最后的消亡。(2)它在群山之中低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等待着最后的消亡。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学生通过对比朗读,纷纷举手发言。

生1:老师,这两个句子中相差了一个词语“无奈地”。

师:不错,你很细心。那么,你们觉得用或不用“无奈地”这个词语,对句子意思的表达有影响吗?

生2:我觉得对句子意思的表达没有影响,两个句子的意思差不多一样。但是……(这个学生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师:是呀,句子的意思是没有很大的区别。那么,什么变化了呢?

生3:老师,我觉得用或不用“无奈地”这个词语,句子意思虽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整个句子的感情色彩变化了,加上“无奈地”这个词语以后能说明瀑布的枯竭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表达了人们的一种惋惜之情。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正是因为教师给学生创设了对比的语境,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无奈地”这个词语给整个句子情感色彩所带来的变化,从而体验到了作者用词的精妙。

三、创设还原语境,把握词语的本意

汉语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一些词语的意思更是发生了一些引申和变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还原的语境,引导学生去把握词语最原始的意义。

例如,在教学苏教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六册的《少年王勃》一课时,一位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孤鹜”一词的。

师:同学们,作者在课文中用“孤鹜”这个词对“一只野鸭”进行了描写。你们觉得“孤”字是什么意思?

生1:在古文中,“骛”就是指鸭子,所以这里的“孤”应该是指一只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观察,“孤”字是由哪两个字组成的?你们再查一查字典,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生2:“孤”是由“子”和“瓜”组成的,“瓜”在字典中是指没有根的瓜,而“子”的本意是指没有父亲的孩子,也就是我们常听说的“孤儿”。

生3:所以“孤鹜”就是那只独自飞翔的野鸭。

以上案例中,正是因为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还原的语境,引导学生把“孤”字拆分成其起源的“子”和“瓜”字来理解,不仅巧妙地道出了“孤”的本义,还道出了“孤”的引申义。这样,学生就理解了词语的本质内涵。

总之,在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语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本质内涵,只有这样才能让词语教学更高效。

汉英植物词语的不同文化内涵分析 篇4

美国人类学家Leslie White指出:“象征的意义产生并取决于使用它们的机体。……用约翰·洛克的话来说, 象征‘由于人的横加影响而获得意义’。”大自然的绿色是地球上生命的象征。人类与绿色植物息息相关、相互依存, 人类依靠绿色植物使自身得到延续和发展。人类用语言给植物命名。植物的名称经过人类的妙用, 使人类语言词汇丰富多彩, 语义生动形象, 增加了语言的表现力。但由于时空环境、社会状况、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差异, 英汉民族通过对各种植物不同的观察体验, 产生了不同的审美心理, 呈现出不同的民族个性, 即使对同一种植物也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或价值标准。所以说, 汉英植物词语具有的文化内涵是不尽相同的。

二、以花草树木为喻体

千百年来, 人们不仅利用植物作为自己生存的物质基础, 而且根据它们的颜色、形状或习性赋予一定的喻义。以花草树木等为喻体述事喻理、抒情托志, 这在英汉语中都是常见的语言现象。

1. 汉语植物名称的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 我国人民就有种花、赏花的习惯和咏花喻志的传统。在汉语中, 梅花象征高洁, 牡丹象征华贵, 菊花象征高雅, 红豆象征爱情, 雪莲象征珍贵, 松竹象征坚贞, 白杨象征倔强等。

我们用“昙花一现”比喻事物或人物出现不久就消失了;用“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还有“雨后春笋”比喻新生事物的大量涌现, 蓬勃发展, 而译成英语却是to grow like mushrooms。这是因为竹子不是英国本土生长的植物, 英美读者无法产生与中国读者相同的语义反应。汉语中还有源出于植物名的典故, 如语出 (唐) 王维《相思》诗的“红豆相思”, (清) 李汝珍《镜花缘》的“花香鸟语”和晋朝《晋书·符坚载记》中的“草木皆兵”等。

在中国的文化中, “松”这个词有着特殊的意义。早在两千五百年前, 孔子便赞叹:“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历代文人有不少咏松的诗句, 如“寄言谢霜雪, 贞心自不移” (隋·李德林) , “百尺无寸枝, 一身自孤直” (唐·陈子昂) 等。由于松树不畏风霜严寒, 人们将它同竹、梅并列, 称为“岁寒三友”, 又把它同竹、梅、兰一起称为“四君子”, 认为它们都代表着一种刚直不屈、孤高傲世的品格。由于松树四季常青, 人们又把它视作长寿的标志, 将它同丹顶鹤、梅花鹿放在一起, 赋予一种神奇的色彩。而在当代, 人们又把松树看作革命志士高风亮节的象征:“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陈毅)

在汉语文学史上, 也有志士仁人、文化大师以花草树木为题, 抒情托志, 写出千古传诵的不朽名篇。我国古代战国时期的诗人屈原曾以《桔颂》为题, 抒发自己不畏谗言、疾恶如仇、坚持真理的爱国志向;宋朝陆游以《卜算子·咏梅》为题, 表达他“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的高尚情操;毛泽东以“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的诗句, 歌颂革命战争胜利的喜悦心情。此外还有, “寸草春晖”比喻父母的难以回报的亲情;“豆蔻年华”比喻活泼纯情的青春少女;“披荆斩棘”赞美不畏艰险、奋勇前进的开拓进取精神。

2. 英语植物词语的文化内涵

英语中的植物词语也是数量众多、运用广泛、表现力特强。在英语中, lily (百合花) 象征纯洁;palm (棕榈树) 象征胜利;olive branch (橄榄枝) 象征和平;acacia (刺瑰) 象征友谊;Yorkand-Laucaster rose (红白蔷薇) 象征战争;white chrysanthemum (白菊) 象征真理;以yellowtulip (黄郁金香) 比喻没有指望的爱情;以scabious (山萝萄) 比喻不幸的爱情;以snowdrop (雪花莲) 喻指患难中的友谊;以zinnia (百日草) 喻指思念离别的朋友等。

还有以植物为喻体的成语短语, 结构简洁、形象生动, 联想丰富而喻义自明。例如, 用“gild the lily” (画蛇添足) 比喻多此一举, 徒劳无益;用“apple of the eye” (掌上明珠) 比喻珍爱之物;用“sour grapes” (酸葡萄) 比喻因得不到而故意贬低的事物;用“forbidden fruit” (禁果) 比喻非份的欢乐或因禁止而更想得到的东西;用“under the rose” (玫瑰丛下) 比喻私下或偷偷摸摸的行为或勾当。

在英美文学史上, 有英国诗人彭斯脍炙人口的诗句“O my lo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啊, 我的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 六月里迎风初开。) , 以苏格兰高地上迎风摇曳的红玫瑰, 象征情窦初开不胜娇羞的少女, 抒发诗人缠绵悱恻的情思。诗人雪莱在Ode to the West Wind (《西风颂》) 中以“Oh, Lift me as a wave, a leaf, a cloud!I fall upon the thorns of life!I bleed!” (啊, 扬起我, 像波涛、残叶和乱云!我倒在人生的荆棘之上, 血流不止。) 气势豪迈地抒发了他反抗黑暗, 向往光明, 呼唤春天来临的革命激情。这些富于哲理的优美诗句, 比喻形象且寓意深刻, 令人深思而回味无穷!

三、以瓜果蔬菜为喻体

不同的民族借助不同的植物寄托不同的情感, 英语中有许多含有瓜果蔬菜名称的词组短语, 形象鲜明、喻义丰富、委婉含蓄, 深受大众的喜爱。

1. apple (苹果)

苹果是人们喜爱的最为常见的水果, 其喻义也特别丰富。如He likes to play apple. (他喜欢打棒球) 。因为在美国棒球运动特别流行, 所以人们用最普通的苹果喻指棒球运动。apple也可指大城镇, 热闹或可以找到刺激性娱乐的街区, 于是纽约被称为“the Big Apple”或“the Apple”, 也就见怪不怪了。apple又常用来俗称“同伴, 家伙”, 如He is a real slick apple. (他真是个狡诈的家伙。)

据说在美国乡村有一种风俗, 小学生上学时常给教师带一个擦亮的红苹果, 以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于是to polish the apple由此引申出“送礼、讨好、拍马”之意。该说法源于二十世纪初, 至三十年代开始流行通用, 现在喻指曲意奉承, 讨好巴结的人或行为谓之, apple-polisher和app-polishing。

2. banana (香蕉)

由于外形的相似, banana常用来喻指大鼻子, 尤其是鹰钩鼻, 如He’s got a banana (他长着一个鹰钩鼻) 。banana还常用来指喜剧演员, 最出色的喜剧演员称为“top banana”, 二流喜剧演员称为“second banana”。这种别称是源于此类演员表演时手里拿着一根充水或充气、形似香蕉的假棍, 作为道具用以敲击其他演员的头部。另外, banana oil (香蕉油) 可喻指奉承拍马的花言巧语。

3.bean (豆

豆子大多为圆形, 由此bean也用来指人的头或俗称“脑袋瓜”。如Whistling at a crook is not effective as to crack him on the bean with a hickory stick. (对恶棍鸣警笛还不如用木棍打裂他的脑袋瓜来得有效。)

在美国棒球用语中, bean ball用来指投手投向击球手头部的球。如:Mr.Green places much reliance on the bean ball. (格林先生对投手投出的球充满信心。) 波士顿市民传统上有吃熏豆的习惯, 因此, bean eater用来专指波士顿人或俗称豆城人, 而波士顿市则称为Bean Town。

4. nut (坚果)

nut是各种干果的总称, 可指核桃、栗子、榛子等, 在十九世纪末开始喻指“怪人、疯子、傻子”等。在口语中, nut也常用来喻指“入迷的人、狂热的人”, 如the movie nut (电影迷) , turn sb.into a nut (让某人着迷) 。在商业、经贸用语中, nut又可喻指经费或固定投资等。如The producer has raised the nut to 500, 000. (制片人已筹集了50万元的经费。) nut又可委婉含蓄地喻指“贿赂、非法的受贿资金”。如What they called“the nut”, payoffs to the police. (他们所说的“核桃”, 实际上是指对警察的贿赂。) 而短语“be (dead) nuts on”表示“非常喜欢、爱得发狂”的意思。

5. orange (桔子)

orange用在短语a sucked orange中, 喻指“血汗被榨干了的人、被充分利用而如今不再需要的人”。如:After workin twenty years for the company, Tom was discarded like a sucked orange. (为公司干了二十年之后, 汤姆像只榨干了的桔子被抛弃了。) 在药品用语中, orange sunshine意指“迷幻药”, 吸毒者常用此语。

6. peach (桃子)

peach因其形状优雅、色泽白里透红而惹人喜爱, 常用来喻指“年轻貌美的迷人女子”, “特别出众、令人钦佩的人”或“出色、优秀的事物”。例如:She really is a peach. (她的确是个年轻漂亮的美人。) You are a peach. (你是个令人钦佩的人。) The hotel was a peach. (这家旅馆经营有方而名传遐迩) 。

7. spinach (菠菜)

spinach常用来比喻胡说八道、无用之物。例如:Could you put up with this spinach under such conditions? (在这种情况下你能容忍这种胡说八道?) I say it’s spinach and I say to hell with it. (我说这是一派胡言乱语, 让它见鬼去吧。)

8. vegetable (蔬菜)

该词在口语中用以指植物人, 是因为脑部严重受伤而处于昏迷状态或不能动弹、不能思维的人。例如:If he had sur vived the head injuries he got in the crash, he would have been a vegetable for the rest of his life. (他在一次碰撞中头部受伤, 要是能活下来, 他的余生将像植物人一样生活。)

vegetable也可用以喻指“生活呆板懒散的人”或“智能、感官有障碍的人”。例如:He was fine the first couple of marriage, but then he turned into a vegetable. (结婚头两年他还行, 以后就不能自理了。)

这些瓜果蔬菜的名称在短语中已不再使用它们的字面指称意义, 而是根据英美社会的民情风俗和思维方式派生转义。如以外形特征进行比喻的, 将菠萝比作“手榴弹”;以性质或味道进行比喻的, 将辣椒喻指“生命或活力”;还有短语“swallowa watermelon seed”, 含蓄形象地转义为妇女“怀孕”。这些词组短语在当代英语口语中由于其风趣幽默、雅俗共赏, 得以广泛流传和应用。

翻译最难的是什么?是难在两种文化的不同。有些东西在一种文化里是不言而喻的, 而在另一种文化里却是很难理解的;同一个词或成语在不同国家人民中含义却往往不同。翻译决不能只着眼于语言转换, 而应透过语言表层, 了解其深层内涵和文化涵义。语言的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活动, 更是沟通两种文化的交流和移植活动。因此, 译者必须深谙所需要交流的民族语言与文化。

摘要:不同的民族借助不同的植物寄托不同的情感。本文探讨的就是汉英植物词语所蕴含的不同文化内涵, 并指出翻译不能只着眼于语言转换, 也应着眼于文化的转换。翻译者必须透过语言表层, 了解其深层文化内涵。

关键词:文化内涵,植物词语,比喻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ce 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1993.

[2]Hatim, Basil, Ian Mason.Discouse and the Translator.London:Longman, 1990.

[3]刘法公.汉英文化差异与汉英翻译信息障碍[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 (12) .

[4]张德鑫.中外语言文化漫议[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 1996.

[5]陈安定.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6]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7]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8]尹斌庸.成语一百[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 2000.

[9]陈蕊娜.汉英植物文化的社会差异[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1) .

深悟词语的内涵 篇5

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交融、密切相连的, 文化是语言表达的内容,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语言受民族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心理、文化传统等的影响和制约, 有着鲜明的民族或地域文化色彩。词语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 也是语言中最活跃、最积极的部分。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威廉斯曾说过, 没有语法, 人们仍能表达很多东西, 但如果没有词汇, 人们将无法表达任何东西。由此可见, 词语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也体现着社会变迁、历史变革和民族发展。 (谢水璎, 2007)

翻译不仅是不同语言间的交际活动, 也是一项跨文化的思想情感交流, 词语是表达情感、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基本语言单位, 词语的内涵意义对翻译活动有着很大的影响, 因而, 把握词语的文化内涵是理解文本、开展文化翻译的基础。由于中西文化和语言表达的差异, 在英汉翻译时部分词语相对应或相契合的词语很难找到, 因而, 人们应从词语入手比较英汉语言的文化差异, 在准确把握英汉词语的文化内涵的基础上, 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 减少误译、谬译现象的发生, 以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王挺, 2002) 一般情况下, 英汉翻译中有以迎合读者反应与感受为主的归化策略、以注重源语文化为主的异化策略这两种翻译策略, 这两种翻译方式相辅相成, 并贯穿于英汉翻译的全过程。

2 造成英汉词语文化内涵差异的原因

在意义系统中, 每个词语都包含着构成语言基本内容的指称意义和在特定语篇中传达信息的内涵意义。只有放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考察, 才能反映出词语之间的差异, 才能把握词语所体现的真正意义。

(1) 社会价值取向的差异。价值是文化的核心, 文化价值观是不同民族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向往、追求和诠释, 东西方截然不同的价值观赋予汉英词语不同的文化内涵。 (张全, 2002) 在儒家思想影响下, 中国传统文化以道德为本位, 以家庭为单位, 推崇集体主义。受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 西方文化以功利为本位, 有着鲜明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特征。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不仅影响着中国和西方的政治和道德, 也影响着双方的语言交际。中国文化崇尚群体意识, 认为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 强调“公而忘私”、“大公无私”、“人人好公, 则天下太平”、“宁公而贫, 不私而富”等等, 这种独特的价值观不仅使中国人非常重视社会对个人的期待和反应, 而且还使中国人形成了强烈的集体主义意识。与中国的文化价值观不同, 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核心是自由和独立, 注重个性发展, 追求个体自由和个人利益, “个人主义”是西方人最重要的、最值得肯定的价值观, 这决定了西方人在行为时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正如, 英语中“I”永远是大写的一样, “个人主义”不仅被认为是实现自我价值、积极开拓进取的象征, 也被认为是“American Dream”的最好诠释。

(2) 历史文化传统差异。虽然许多英汉词语的字面意思相近或相同, 但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 这些词语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因而在表述时却存在巨大的差异, 这也极易导致文化交流的失败。例如, 中国文化体现出较强的回头看的特点, 中国文化在时间取向上一般体现出崇尚传统、注重历史的过去时间, 如汉语中“前所未有”、“前无古人”中的“前”指的是过去的时间, 而“后无来者”、“后人”中的“后”则是指将来的时间;与汉语表达截然不同的是西方文化更为关注未来, 在时间取向上多为将来时, 英语“from that day forward” (从那天以后) 中的“forward”指的是未来的时间, “a while back” (一会儿之前) 中的“back”则指的是过去的时间。此外, 由于中西方时空观的不同, 英汉词语在表现先后时间顺序时也有所不同, 这种先后顺序在英汉状语的语序上能够得到验证:汉语以人的生存活动方式为出发点, 其状语语序为时间状语、地点状语、方式状语和动词, 这种以时间为先导的逆时性、线性延伸式时空观是中国文化中的特有现象;而英语以人与自然抗争的活动方式为出发点, 其状语的语序为动词、方式状语、地点状语和时间状语, 这种以空间为先导的顺时性、线性延伸式时空观是西方文化中的独特特征。 (万明莉, 2008)

(3) 自然环境差异。不同的自然环境对各民族语言词汇意义选择起着一定的影响, 生活习俗和风土民情的差异对英汉词语的文化内涵差异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地理环境、气候差异等也会影响人们对词汇含义的理解, 如在英语中“西风”象征着温和、春天, 预示着万物复苏, 因而, 英国诗人雪莱在作品《西风颂》中以浪漫高雅的格调高度赞颂了带给人希望和力量的“west wind”;但在汉语中西风有着寒冷、秋天的意味, 带给人的是凄凉、萧条之感, 如“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西风吹成今古”、“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等。究其原因, 英国地处西半球, 是温带海洋性气候, 春天时常刮西风;中国地处东半球, 是大陆性季风气候, 秋天、冬天常刮西北风。如由于中英两国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 当中国正处于隆冬时节, 英国则处于万物复苏的春季。

3 英汉翻译中的词语翻译策略

(1) 英汉词语差异的具体表现。第一, 词义空缺。每种语言都拥有许多独特的词汇, 例如, 汉语中就有许多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词汇, 如八卦、阴阳、中庸、太极、气功、饺子、豆腐、风水、生辰八字、赛龙舟、飞龙在天、龙凤呈祥等, 很难在英语语言中找到这些词汇的概念意义, 也很难准确翻译这些词汇的文化内涵。同样, 英语中也有许多富有民族色彩的词汇, 这些词汇涉及英国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民俗习惯等, 翻译起来难度较大。此外, 民族语言中常有一些与历史传统、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相关的词汇, 这些词汇往往都有着浓重的民族文化色彩, 如围魏救赵、破釜沉舟、十面埋伏、草木皆兵、卧薪尝胆、叶公好龙、夸父逐日、开天辟地、精卫填海等, 在英语中有“an apple of discord wool”、“much cry and little”、“A chille's heel”、“send one to Coventry”, 等等, 这些词汇反映的文化传统、神话故事等为本国人熟知, 但外国人要了解这些词汇的内涵却非常不易。

(2) 内涵意义不对应。在东西方文化中, 相同的词汇可能有着不同的联想意义, 例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杜鹃”象征着悲伤、凄切、忧愁;“鹤”象征着健康长寿, 如“松鹤延年”;“蟋蟀”象征着孤独寂寞、忧伤凄凉, 杜牧、欧阳修等人常以蟋蟀表达忧伤的情感。 (雷志梅, 2009) 但是, 在西方文化中, 杜鹃、蟋蟀、鹤等都没有这些联想意义, 如英美文化中“蟋蟀”反而有着欢乐、愉快的含义。再如, 汉语文化中, 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 象征了人的高洁品行和高尚人格, 如松柏常青、青梅竹马、胸有成竹、苍松翠柏等, 而英语文化中的松、竹、梅并无这种意义。

(3) 归化翻译策略。归化翻译是指翻译过程中运用语用意义, 从目的语中选择与原文含义相同的词汇进行翻译, 它以尽量减少译文的异域情调为主旨, 是一种“尽量不干扰读者, 请原文作者向读者靠近”的翻译方式。 (胡美珠、肖辉, 2006) 例如, 成语“大煞风景”若译为“to kill the scenery”, 读者就无法理解成语的内涵, 因而, 应该翻译为“to be a wet blank”;“I'd rather be a headmaster in a distant uncomfortable town than be a teacher in a nice city”, 若按照字面意义翻译, 则无法准确表达句子的内涵, 因而, 可以翻译为成语“宁为鸡头, 不为凤尾”。首先, 意译法。意译法是在源语和译入语存在文化差异时, 译者舍弃原文的形象意义和字面意义, 将原文形象转换为译者熟悉的形象, 实现译文和原文主要语言功能相一致的翻译方式。如“A lucky dog”可以译为“幸运儿”, “a top dog”可译为“最有权威的人”, “Homer sometimes nods”就可以意译为“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 “an eye for an eye”可以意译为“以牙还牙”, “plant dragon teeth”可意译为“挑动战争”。中国文化中的“鬼”神通广大、威力无比, 西方文化中的“鬼” (devil) 是邪恶的象征, 与中国文化中的“鬼”的寓意是完全不同的, 因而, “有钱能使鬼推磨”应译成英语应当是“Money is a good servant”或“Money makes a mare go”。

其次, 替代法。替代法是指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 用某个概念意义不同而文化意义相近的词语替代原文词语的翻译方法。如, 中国传统文化中“龙”可以译为“dragon”, 但两者的含义却并不相同, “龙”是中华文明的象征, 也象征着权威、力量、吉祥、进取精神等, 但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是一种形如蜥蜴、身上有鳞、长有利爪与翅膀的怪兽, 它性情凶猛、残忍、暴虐。因而, “亚洲四小龙”就不能译为“the four Asian dragon”, 而应翻译为“the four Asian Tigers”。从色彩词汇上看, 不同文化价值体系和民族文化背景使人们对色彩有着不同的联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红色”代表着喜庆、吉祥、热烈、欢快, 如春节时人们要帖红对联、放红鞭炮, 结婚时用红盖头、帖红双喜、穿红衣服;在西方文化中, 红色寓意着流血、暴力、危险等。因而, 人们把《红楼梦》翻译成了“The Story of Stone”, 将“怡红院”翻译为“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s”。

(3) 异化翻译策略。在英汉翻译中, 异化策略是“译者尽量不打扰原文作者, 让读者向原文或作者靠拢”的翻译策略, 异化翻译有助于保持异域情调和语言风格, 让读者了解更多的异域文化。第一, 直译法。直译法是保持原文内容与形式的翻译方法。直译法能够保留源语文化特色, 有利于拓宽读者的文化视野, 丰富英语和汉语的词汇。例如, “cowboy”可以直译为“牛仔”, “hot dog”可以译为“热狗”。第二, 音译法。在英汉翻译中, 人名、地名、特殊词汇等在本族语言中找不到对应的词汇, 这时可以用音译的方法。如“磕头”可以译为“kowtow”, “功夫”可以译为“kungfu”, “豆腐”可以译为“toufu”;“Sauna”可以译为“桑拿浴”, “coca kola”能译为“可口可乐”。

文化现象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它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形态, 它们在思维方式、表达方式、语言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因而, 在英汉词语翻译中, 应当依照“求同存异”的原则, 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 在保留源文化的语言风格和文化特色的同时, 又要充分而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 以满足译文读者的阅读需求。

参考文献

[1]胡美珠, 肖辉.英汉词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06 (6) .

[2]雷志梅.词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J].西昌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 .

[3]万明莉.英汉词语的文化内涵对比及其翻译法探究[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4) .

[4]王挺.英语词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11) .

[5]谢水璎.词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2) .

深悟词语的内涵 篇6

1. 狮子与老虎

英汉语言中对同一语义的表达分别使用不同的动物名称。在汉语中用“虎”的词语,英语中多用“狮子”代替。英语中lion是百兽之王,是“勇敢、凶猛、威严”的象征,英国国王King Richard I由于勇敢过人,被称为the Lion-Heart。英国人以lion作为自己国家的象征,The British Lion就是指英国。英语中有许多与lion有关的习语,如: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太岁头上动土),lion-hearted(勇敢的),make a lion’s meal of(狼吞虎咽),twist the lion’s tail(摸老虎屁股),play oneself in the lion’s mouth(置身虎穴),come in like a lion and go out like a lamb(虎头蛇尾),as brave/bold as a lion(威猛如虎),lion in the way(拦路虎)等。

2.“牛文化”与“马文化”

传统上,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主要靠牛耕地拉犁,对牛怀有十分深厚的感情,牛在中国文化中是正面形象。而英语国家把牛看作“盘中餐”,他们眼中的牛满身缺点,如a bul in a china shop(鲁莽闯祸的人),like a bull at a gate(狂怒凶悍),throw the bull(胡言乱语)。由于生产方式不同,英语文化中“马”被认为是“任劳任怨”的“劳作者”,因此,在表达同一语义时,汉语的“牛”往往和英语的“horse”相对应,如汉语的“吹牛”与英语的“talk horse”相对,汉语的“牛饮”在英语中则是“drink like a horse”,汉语说“老黄牛”而英语说“work like a horse”,形容人健壮时,中国人说“健壮如牛”,而英语中却不用牛(ox),而用“as strong as a horse”,“风马牛不相及”的英语是“a horse of another color”,而“老牛不喝水,不能强按头”则英译为“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 but you cannot make idrink.”,等等。英汉语言在“牛文化”与“马文化”的表达上可谓“殊途同归”。

3. 狗与猫

英语民族养狗不仅是为了用来打猎、看家,而且常常是为了作伴。他们的狗能得到相当多的“特权”,英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褒义,如:top dog(最重要的人物),He worked like a dog.(他工作很卖力),Two dogs will kill a lion.(众志成城)等。在多数情况下,中国人认为狗是令人讨厌的东西,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如“狗腿子”(lackey)、“狗患子”(son of a bitch)、“狗急跳墙”(a cornered beast will do sth desperate)等。

与狗相比,中国人较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带有亲昵的成分;而英语文化里的“猫”常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与猫有关的用法多为中性或略带贬义,如:as weak as a cat(身体非常虚弱),The scalded cat fears cold water.(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a cat on hot bricks(与汉语中的“热锅上的蚂蚁”意思相近),an old cat指脾气坏的老太婆,copycat指盲目的模仿者,play cat and mouse(对某人时好时坏,忽冷忽热),等等。

4. 其它四足动物

对于绵羊的温顺(gentle),狐狸的狡猾(sly),猪的贪婪(greedy),乌龟的迟缓(slow),英语和汉语的文化词汇内涵基本相同。但在老鼠、狼、骡子的习性上,英汉语的文化内涵则大相径庭。汉语中用“贼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浅。而老鼠在俚语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于迪斯尼先生创造了Mickey Mouse,从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异彩,成为英语国家千家万户所喜爱的动物,尤其在儿童心目中,更是机智、智慧的象征。“wolf”让英美人常常联想到“色狼”,而中国人想到的是“豺狼”。因为英美人所理解的wolf有“下流”等内涵意义,而中国人则偏重于“野蛮、凶残”这一类的内涵意义。至于骡子,在汉语中,“寿命长,体力大”是它的特征,而英语中骡子则是“顽固(stubborn)”的代名词。

另外,bear(熊)在英语口语中形容有特殊才能的人,如:He is a bear at maths.(他是个数学天才)。beaver(河狸)指为讨好上司做事过于卖力的人。河狸主要产于北美洲,活动积极,在啮树筑巢方面有很高的技艺和独创性,因此有eager beaver(卖力的河狸)之称,常用来喻指“急于做成某事而特别卖力,但有点急躁的人”,略带有贬义。

最后需要说明一点,汉语中还很多动物词语在英语里不能用具体动物词语表达。例如:“画蛇添足”(gild the lily)、“呆若木鸡”(dumb stuck)、“拍马屁”(lick sb’s boots)、“狐假虎威”(ass in the lion’s skin)等。反之,英语里也有很多动物词语在汉语中不能用具体动物词语表达,如:like a cat on hot bricks(热锅上的蚂蚁),have/hold a wolf by the ears(骑虎难下),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本末倒置),beat the dog before the lion(杀鸡给猴看),a dog in the manger(占着茅坑不拉屎),等等。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深悟词语的内涵 篇7

1 共性

不同地域的人们对于某些动物有着同样的情感态度。“狼”被视为一种凶狠贪婪的动物, 汉语中都有类似的比喻, 如wolf something down (狼吞虎咽) ,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披着羊皮的狼) 。又如“蜜蜂”东西方人都觉得这种动物很忙, 很勤劳, 故有as busy as a bee (像蜜蜂一样忙碌) 。其他的例子如as cunning as a fox、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at a snail pace分别对应汉语的“跟狐狸一样狡猾”、“一箭双雕”、“像蜗牛一样慢”。由此可见, 这些词汇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具有相同的文化内涵, 属于文化重叠现象。至少一方面是由于动物本身属性的稳定性;另一方面, 人类对周围的事物有着相似或相同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规律, 因而就可能会对该动物产生相似或相同的“感情色彩”。

2 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共性, 但更多的是多样性和差异性, 正因为如此, 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 (胡文仲, 1998) 。这些差异性文化同样也体现在中西方对动物的“情感”描述上。因此, 即便是同一种动物的词语也会蕴涵着截然不同的文化内涵。英汉动物词语文化内涵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汉语文化比喻义缺失。例如:oyster在英国人的眼里代表那些不爱说话、寡言少语的人, 因为牡蛎总是紧闭着双壳, 就像人的嘴总是紧闭。cat (猫) 在英语民族文化中丰富的比喻意义在汉语没有, 如a cat in the pan (叛徒) , rain cats and dogs (大雨倾盆) 等等。beaver (海狸) , 英美人通常用它来比喻工作勤奋认真的人, 因为它生活在北美洲, 有着不懈的毅力与韧劲, 而在汉语中它只是一种普通的动物。

2) 英语文化比喻义缺失。英语空缺的动物比喻意义在汉语中有而多为禽类, 其次为鱼类。例如鹤, 长久以来丹顶鹤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长寿的象征, 因为传说中丹顶鹤的寿命能长达50-60年, 所以就有“鹤龄”、“鹤寿”之说;又由于鹤直立式较高, 不行规矩, 给人高雅大方, 古人常形容用白鹤来形容有君子之风, 品德高尚, 曰“鹤鸣之士”。西方人则把鹤仅看作一鸟而已。又如“乌龟”, 由于乌龟长寿, 故被视为长寿象征;同时“龟王八”常用来骂“红杏出墙”的女人的丈夫, 据说乃是由于乌龟独特的生理结构, 导致雌雄交配不方便, 雄龟就纵容雌龟去找蛇交配。《辞源》中解释说:妻子外淫者, 其夫为乌龟, 盖龟不能交, 纵牝者与蛇交也。

3) 喻体不同, 比喻义相同。例如形容“身体壮”, 英语用as strong as a horse来形容, 汉语用“壮如牛”。汉语形容“大口大口地喝”用“牛饮”, 而英语用drink as a fish;中国人形容人不切实际、讲空话大话, 用“吹牛”、“吹牛皮”, 英语用talk horse。同样表示某人急得团团转、不知所措, 中文用喻体“蚂蚁”即“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而英文用“猫”即like a cat on hot bricks。

3 差异形成之因素

同一动物词语之所以有如此大差异, 跟本民族生活的环境和劳动实践是分不开的 (冯为兰, 2005) 。下文结合实例从若干方面来探索差异产生的原因。

1) 地理环境

英汉语中有不少反映其地理环境特点的习语。英国是个岛国, 四面环海, 人们的日常生活与航海业和渔业密切相关, 由此产生了大量与航海和捕鱼有关的习语, 如:上文提到的drink as a fish, 还有to fish in the air (水中捞月) , a big fish (大人物) , a big fish in little pond (山中无老虎, 猴子称霸王) 等。而中国则是陆地面积很广的国家, 以往主要依靠农业, 由此形成悠久的牛耕文化, 牛在汉民族的生活中举足轻重, 与此相关的习语有很多。如:上文提到的“牛饮”、“壮如牛”还有“力大如牛”、“牛头不对马嘴”、“九牛一毛”等。

2) 风俗习惯

对于英美国家的人来说, 狗被视为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和伴侣, 在英语中多为褒义。例如:as faithful as a dog (像狗一样忠诚) , 经常用dog来形容人好的一面等,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如like a dog with two tails等。在中国, 尤其以前, “狗”几乎全身贴满了遭人鄙视、遭人唾弃的标签, 好巴结他人的叫“哈巴狗”, 为邪恶腐败势力跑腿的叫“狗腿子”, 心狠手辣的叫“狼心狗肺”。又如, 中国自古在传统上就把凤凰看做百鸟之王, 象征“吉祥”, 也比喻高贵、优秀、成功的女性, 故有“深山里飞出了金凤凰”之说。西方文化习俗中phonex象征“纯洁之美”, 同时还可指“再生、复活”。

3) 宗教信仰和民族图腾心理

宗教信仰和民族图腾心理的差异, 反应在动物身上就会有不同的比喻义。若觉得对该动物喜欢, 则为褒义。反之, 为贬义。如蝙蝠从英美人心目中不好与基督教有关, 传说圣经中莉莉斯不满与亚当的关系而在红海边与当地的恶魔生出了吸血鬼即蝙蝠, 因而吸血鬼的形象深入人心, 形容人看不到事或人的重要性, 英文用as blind as a bat, 形容失去理智发疯就用like a bat。相反, 中国文化审美不看蝙蝠的形象, 而出于“蝠”和“福”同音, 被认为是幸福的象征。又如owl (猫头鹰) 被英美人看做是一种聪明、机智的鸟, 形容有智慧用as wise as an owl, 因其在希腊神话中陪伴在雅典娜身边且在禽兽之间的矛盾中起调解决定作用。但我国民间的宗教迷信中, 因其夜间出没、能“嗅”出尸体的气味而发出连绵、凄惨的叫声, 因而, 猫头鹰被认为是逐魂鸟、报丧鸟等, 民间有“不怕夜猫子叫, 就怕夜猫子笑”等俗语。

4 结束语

有关动物的词语在中西方语言中的比喻义有重叠、共性, 但更多的是差异 (贾玉新, 1998) , 各自承载着英汉民族的丰富的不同的文化内涵, 英汉两个民族在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民族图腾心理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背后隐藏着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沉淀。撩开动物词语的这层面纱, 可以一饱五彩缤纷的文化世界。这无疑为了解异国的民族文化打开了一条通道, 也为英语教学注入更多的兴趣因素和和活力, 对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邵志洪, 2005) , 更有利于跨文化交流。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反应文化。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 是语言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一个部分,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动物词汇也不例外, 而这些动物词语尤其是相关的习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容。通过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 可以帮助我们更具体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有利于跨文化交际的发展。

关键词:动物词语,英汉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2]邵志洪.汉英对比翻译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上一篇:中学教材教辅下一篇:公共就业服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