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与学生心理

2024-07-04

历史课与学生心理(共12篇)

历史课与学生心理 篇1

历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将历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 史义务教育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是新课标下又一崭新的话题。》规定《全日:中制教学历史教学要教育学生“形成健全的学取的人生态度、人格和健康的审坚强的美情趣, 意志和团结合确立积极进与海口的能力○作精神, , 为树立正确人增强承受挫折、生观适应、价值观和生存环境学琼史教师, 市世界观打在教学中如何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健康作为中学历生华山的心理品质呢?

健中创侨一、创设情境设情境就是, 在授课时激发兴趣, 先烘托康学气氛, 再把学生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心周中娟设, 身处地从当事人的角度来认识让学生成为这一历史事件的主, 来人, 理思考。如在讲述皖南事变时, 我是这样的次合作进行的:, 抗日民族统一战抗日战争爆发后, 线正式建立国共两党再培请了, 看课本下面的小字但蒋介石并没有忘:记反共反人民1939年山东博, 养多干部战士遇难, 山八路军遭到国民党…军…最大规模的一队的袭击, 400次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皖南事变。1940年底, 蒋介石强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撤到黄河以北, 企图趁机围歼。到此要学生合上课本, 让学生想一想我们该怎么办?学生们议论纷纷, 有人说我们就不撤看他怎么办, 也有人说不行就跟他们对着打。此时教师应向学生讲明, 蒋介石当时是国民革命军的总司令, 八路军、新四军名义上都归他领导。至于说对着打那就更不行了, 大家想一想西安事变我们为什么要和平解决?是为了不让日本人钻空子, 趁机灭亡中国。那么怎么做才能既不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破裂, 又不能让蒋介石的阴谋得逞呢?先让学生思考, 再让学生翻开课本, 看我们党当时是怎么做的:我党一方面揭露蒋介石的阴谋, 一方面为了顾全大局, 答应将长江以南的新四军撤到长江以北。这充分体现了我党斗争策略的灵活性。通过创设情境,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回顾旧知, 掌握新知

“温故而知新”。在每一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讲完之后, 我都进行简单的知识回顾, 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并将课本中分散的知识系统化。如课本中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逝世,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孙中山的一生:1894年上书李鸿章, 失败;同年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24年改组国民党。由此, 我们可以得出孙中山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 战斗的一生。他的一生经历过无数次失败, 但他从未被困难所吓倒, 从不放弃革命信念。通过回顾, 督促学生系统地温习历史, 掌握历史知识点。

三、专题讨论, 以史为鉴

根据教学需要我们适时地开展了一些专题讨论, 如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入侵, 清政府一再失败, 共同的原因是什么, 让学生自己找答案。学生们会说敌人太强大了, 武器太先进了, 中国落后, 官吏腐败等等。教师由此启发, 落后就要挨打。而要想不挨打, 就要发奋努力改变落后的局面。教师进而启发学生要牢记历史, 穷则思变, 努力进取, 不忘国耻, 勤奋学习, 报效祖国。

四、课外延伸, 坚定意志

历史教学过程中, 要善于结合当前国内国际形势, 通过了解一些国际事件来熏陶学生的爱国情操, 对于那些对历史学科不感兴趣的学生, 老师要有目的地指导他们在课余对间加强阅读。读他们喜欢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人物传记或者历史故事, 每学期至少读一本, 并写下读后感。通过阅读与写读后感, 他们感同历史人物的心灵精神, 潜移默化中, 多数学生都能转变观念, 正确对待学习, 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此外, 教师要善于捕捉新闻事件, 以此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爱国情感。比如:最近, 我国与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引起了争端。我引用事实, 说明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日本为了掠夺钓鱼岛周围的石油资源, 硬把钓鱼岛说成是他们的, 并在2010年9月7日动用海上巡逻船碰撞我渔政船只, 扣船扣人。把钓鱼岛的历史事实告诉学生, 激发他们爱国情感, 进而反思要想保卫好自己的领土, 就必须自我强大。

五、善待考试, 积极进取

提起考试, 大都学生都有一种畏惧心理, 可考试又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 我们应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首先, 考试可以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 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其次, 成绩只能说明过去, 不能代表现在, 更不能代表将来。一个人小学成绩好不等于中学成绩好, 中学成绩好不等于大学成绩好, 大学成绩好也并不等于事业有成就。

六、在活动中培育学生健康心理

历史学科的特色, 赋予它的活动空间广, 活动方式多, 活动内容丰富。只要历史老师肯动脑筋肯组织, 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历史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开展一些讲故事、猜谜语、评价历史人物、动手做一些小制作的活动;在课外活动中开展一些诸如观看现代影视作品、参观历史名胜古迹、自编自演历史剧等活动, 既可以寓教于乐, 启迪思维, 净化心灵, 宽阔胸怀, 健全人格:又可以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会解剖自己, 控制自己, 完善性格, 学会团结协作, 改善人际关系, 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历史课与学生心理 篇2

美国宗教心理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问题

在回顾美国宗教心理学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分析了美国宗教心理学研究的现状,并从中揭示出美国宗教心理学研究存在的问题.美国的宗教心理学经历了兴起、衰落、复兴的曲折发展过程.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宗教行为系美国宗教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维度,宗教同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在美国宗教心理学研究中处于突出地位.两支研究队伍(心理学背景的宗教心理学研究者和宗教学背景的宗教心理学研究者)的分歧及心理学取向的.研究者在研究方法方面的分歧,是美国宗教心理学研究值得重视的问题.

作 者:陈永胜 陆丽青 梁恒豪 CHEN Yongsheng Lu Liqing Liang Henghao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金华,321004 刊 名:心理科学进展  PKU CSSCI英文刊名: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年,卷(期): 13(3) 分类号:B84-09 关键词:美国   宗教心理学   历史   现状   问题  

历史课与学生心理 篇3

关键词: 历史教学;心理健康;存在问题;培养方法

G633.51

一、学生目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近年來,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学校教育事业也受到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弱、抑郁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尤其是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目睹了极个别学生因遇到各种问题而不能自拔,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给家庭带来很大的困扰,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一些学校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建立了学校心理咨询室,有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为学生排忧解难。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觉得责无旁贷,应该利用历史课独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健康的心理品质教育,帮助学生化解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学习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1.利用历史人物榜样的力量影响学生心理。

我在长期的历史教学中,一直对人物教学情有独钟,每一节课都会有几个人物出现,历史人物教学是历史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学历史学科为之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载体,而其中历史英雄人物的学习更是中学生人格教育的最佳史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格的伟大。”但是目前历史人物教学多侧重于知识点,而忽视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这方面应有所改进。

作为渴求知识的中学生,他们喜欢崇拜名人、崇拜英雄,因而可充分发挥优秀人物的人格感染力,以感染之。如通过介绍司马迁、罗斯福身残志坚的事迹,帮助学生养成矢志不移的顽强意志;介绍李大钊、布鲁诺、居里夫人等人的光辉事迹,培养学生追求科学和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求知态度;介绍哥伦布、麦哲伦等人航海事迹,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品质;介绍毛泽东、邓小平等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帮助学生树立笑对挫折、胸怀坦荡的意志品格。历史学科蕴藏非常丰富的做人道理,通过一些英雄人物事例学习,让学生懂得和理解我们的民族内涵,中学历史人物的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完善,有利于磨炼学生的坚强意志。

2.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培养自信心。

以往思想品德的导行方式习惯于单向说教,教师说什么都是对的,学生就照着做,这样实际上缺乏针对性,某种意义上扼杀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所以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2012年底的一次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我选了《人类文明的引擎》一节,课讲完,还剩余一点时间,我灵机一动,让学生畅谈这节课的收获与感想,学生有的说:“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的崛起,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美国、德国后来居上,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我们也要发展科学技术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的说:“他今天才真正知道满大街跑的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成果,并且希望通过勤奋努力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

3.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培养学生的自主自立能力。

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景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空谈。为此,我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健康教育,培养自主能力。在讲《梦寐中的觉醒》这一课时,让学生自己组织准备了两个历史短剧。一个是普罗塔格拉的半诉讼费,另一个是对苏格拉底的审判。有人负责找材料,有人编剧本,有人选演员……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历史知识,而且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可以有趣味、不枯燥,并且体会到创作的快乐,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到实处。不仅使参与的学生得到学习体验,观看的学生也深受启发和鼓舞。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个条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到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它深刻地说明了培养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自主意识的重要性。

4.进行合作教育,培养和谐健康的心理素质。

一些学生由于各种因素导致个性极强,缺少与人沟通合作的耐心与能力,同学关系紧张,历史教师有责任利用教学机会使学生善于与人合作,与周围同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例如,如在小组讨论时,对那些性格过于内向的学生,对于那些唯恐说错让人耻笑的学生,甚至想说又不知从何说起的学生,我总是耐心地鼓励、帮助,使他们认识到发言的机会是人人平等的,不光是那些好学生的事,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终于使那些学生加入了小组讨论的行列。我有意识地把一些浅显的、具体的问题留给他们回答,一方面让他们从中得到锻炼,另一方面通过回答问题能够得到同学的肯定和赞扬,给他们创造感受成功的机会。5.优化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的品质

教师平时要关怀爱护学生,与学生建立朋友式的良好师生关系,从而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在平等的人格面前,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心理需求,这是人的尊严,教师给了学生尊严,就如同春风拂过花园,暖流融化冰川,有尊严才有永远的动力。

作为教师,要赏识自己的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在教学中,应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多一些思考机会,多一些活动空间,设计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让他们都有表现的机会,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多让学生上台讲解题目或上讲台前板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胆量,增强自信心。学生在学习时,每取得一点进步,教师都应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这会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应给与更多的鼓励和关心。

历史课与学生心理 篇4

一、把握教师课堂情感关注的“度”,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害羞、畏首畏尾都与学生内心存在课堂学习焦虑有关,生怕自己听不懂,生怕自己说错什么而遭到老师的责骂、同学的嘲笑。这种心理不利于课堂教与学双向的交流。如果教与学双方信息交流渠道不畅通,那么“有效”的教学就无从谈起。因此,课堂上,在与学生进行双向互动交际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把握自己课堂情感关注“度”,排除学生的课堂学习心理障碍。

(一)用有真挚的感情、丰富的表情、幽默的谈吐、多样的教学呈现方式,使学生大胆而轻松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课堂是个生态链,情绪具有一定的感染性,教师的情绪状态对整个课堂教学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力。因此,在进入课堂之前,教师要调整好个人的情绪状态。

为了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状态,我一直十分注重个人的仪表仪态,经常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如:教工排球运动、乒乓球运动,平时练习书画等,还经常和学生一起参与大课间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特别是在临课之前,我都会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绝不因为准备不足而焦躁不安,并且针对课堂教学的内容寻找一些能令自己的和学生快乐的热身活动,借此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把自己的快乐与学生共享。

在课堂伊始阶段,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互动的游戏、调侃、合唱等方式来放松教师与学生的心情,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千万不可板着脸孔,让学生感到无形的心理压力。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借助组织学生小组活动之际,走进学生群中,俯下身子,亲近学生,与他们共同探讨问题,不时地鼓励学生微小的活动成果。

不论怎样,课堂中教师的情感状态、言行举止、教学的手段都对学生的课堂学习心理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学会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调控自己。

(二)不断地向学生传达尊重、信任的信息,让学生体会到师生的平等,让学生不怕错、敢于求异。

初中学生情感较为脆弱,经不起教师在课堂上对他们的情绪干扰。尤其是当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发生错误(包括学习、纪律)时,教师更要以极大的宽容,机智灵活地加以处理,变批评、责骂为表扬、鼓励,给学生极大的尊重。

如:教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学生往往将“协调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关系的关键是提高人口素质”和“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关系中的关键是人口”两个“关键”混淆起来,我多次反复地讲,但是无济于事。这时,我没有说:“你们怎么这么笨?!”更没有嘲笑,而是用了一个幽默的比喻:“你、爸爸和妈妈谁是你家未来的关键?协调你们家人之间的关系关键在于什么?”幽默的比喻既解决了两者易混淆的问题,又保持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宽容与表扬永远是尊重学生的最好的办法,作为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表扬。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丰富、充实教学的内容。

多媒体是传达轻松信息的最佳途径,轻松的音乐、幽默的小品、社会大众的新闻,一切难以用言语传达的信息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得到巧妙的演绎。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如其分地运用好多媒体手段,不仅可以增加教学信息传达的通道,而且可以让教学的内容更形象具体。学生感性认知丰富了,投入课堂的自信也会更大。

例如:对于“南北关系”与“发展”主题中的发展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不等价的贸易,学生不能理解,于是我便将书本中非洲国家用棉花、咖啡、大豆换卡车的材料制作成课件展示给学生,学生很快就理解了什么是不等价贸易,消除了学习障碍,学习进入了快车道。

二、确立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沉浸于学习的心理

由于现行的考试制度,历史与社会学科被纳入了总分值较低的学科,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习缺少一定的热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历史与社会教师不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把学生当作是知识的容器一味地采用灌输式教学,那么,学生的认知就会僵化,学习兴趣就会大大降低,学习缺少主动性,历史与社会课学习就成了学生的负担。因此,“高效”的课堂,要求教师确立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角色与选择”这一课内容时,我没有按一般的教学过程演进,而是请全班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在市场中最希望扮演的角色(消费者、劳动者、经营者、政府人员四种角色),据此分成4个大组,请各组学生针对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课件材料中提供的信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探讨在市场经济中如何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消费者、劳动者、经营者、政府人员?

学生由于经历了角色扮演、材料解读,很快就认识到了在市场经济生活中,无论扮演什么角色,都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则,只有这样,人们的各种生活需求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自主选择的权利才会受到应有的尊重。

根据主体性教育理论观点,如果教师在课堂中使学生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只一味地强调知识的讲解,不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反而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产生厌学情绪。另外,由于课堂教学缺少学生的主体参与,学生自我的探索能力也会被扼杀。

三、激发成功心理,发挥学生的个人优势

成功心理学认为,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优势,并设法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让学生获得心理激励,从而产生兴奋感、愉快感、幸福感和自豪感,学生就会追求下一个成功。由此,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善于发现隐藏在学生自身中的优势,并激发出他们的优势,然后因势利导,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那么学生就会产生继续学习历史与社会课的渴望。

激发成功心理最好的方法是表扬。教师充满真情的表扬、同学满意的赞同都会极大地激起学生积极学习的心理。一个平时成绩不是很理想,课堂上也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学生,如果

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李召龙

(六盘水市第一实验中学,贵州六盘水

摘要:地理学科的特殊性和现实性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能够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视听结合、丰富地理教学内涵、引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具体直观、突出重点、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生动形象培养和提高学生地图识别和理解能力;兼顾全面,因材施教,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地理教学应用

随着教室多媒体设备和教师一人一台办公电脑的全部配置到位,以及校园网络的完善,我校基本实现了教育技术现代化,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在各学科的教育教学领域中已被广泛地应用。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颖的、先进的教学手段,以其突出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克服了传统教学枯燥、理解困难的弊端,用生动形象的方式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获得了知识。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青睐,逐渐成为我校教学手段的主流。下面我就中学地理教学,谈谈多媒体技术在其中的应用。

一、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一个人获取知识的动力,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地理教师一直关注的问题。

多媒体的运用能使许多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地理概念、事物、原理,由静态变为动态,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多媒体教学通过形象清晰的画面,色彩鲜明的图像,大大增强了表现力,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中完成地理学习。例如,在高中地理“地质灾害及其防御”一节的教学中,播放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影像资料,创设与众不同的教学情境,学生不由自主地被那惊心动魄的画面所吸引,深切地感受到地震和火山给人类造成的严重危害,从而激发想要了解防御的方法,达到教学目的。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的活动,从而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人在几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下,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全面了解。现代教育技术恰恰具有这方面的优势,教学课件从符号、图形、色彩、声音、节奏等多方位的视觉和听觉功能进行设教师能够对他投以赞许的目光、表扬的语言,该学生就会产生下一个得到表扬的期待,在这个期待期内他会非常努力地学习。

例如:在学习“看不见的手”时,为了让学生知道关注“看不见的手”的途径,我特意让一个班级中学习不理想也不爱开口的学生站起来回答。由于他父亲是搞蚯蚓养殖的,平时他知道自己的父亲为了了解蚯蚓的行情经常看报纸、电视及上网查询,因而他很快就回答了出来,这时我就表扬他说他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连自己的父亲如何关注市场都很注意观察,将来他也会是一个不错的老板。这个学生内心非常高兴,产生了对下一个表扬的期待。通过一次又一次恰当的表扬,每堂课都可以看到他积极参与学习的身影。

如果一个学生能够通过一堂或持续的几堂历史与社会课,产生认知、情感、意志、兴趣等方面的幸福感、满足感,那么,这个学生就会将所有精力都倾注于历史与社会课堂的学习活动之中。

计和开发,以形象生动的现代教学媒体为载体,如通过投影片、录像片、教学电影、电脑多媒体软件等视觉、听觉媒体,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教学效果就会更好。

例如,在高中地理“地质灾害及防御”一节中,播放动画让学生亲自来选择在不同的场合怎样避震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得到主动参与的触觉感受,使课堂具有生动性和真实性的整体效果,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寓教于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地理课中有许多重点、难点,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比较费力,而多媒体地理教学形象、直观、效果好,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突破重点、淡化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分析了居住与环境的关系后,为了进一步巩固重点知识,联系身边的生活环境,利用多媒体打出铜仁城的城区分布图进行讨论:铜仁城的分布和什么有关?然后再出示沿河的吊脚楼等图片,让学生分析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多媒体的运用,使原本难于理解的抽象的东西获得直观的效果,使重点、难点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清楚易懂,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主要教具是挂图和课本插图。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便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影响了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了学生的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整体,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气象灾害与防御”一节中讲台风时,播放了台风的模拟动画后,请同学们思考讨论台风眼的天气状况。学生的讨论非常激烈,有的说:“这还用说吗?一定是大风大雨。”有的说:“可能是晴朗天气,台风是一个漩涡,中心是空的,没有云层阻挡。”大家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就这样,形象直观的动画,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任何学科的课堂教学,都离不开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在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可能影响着学生学习心理的变化,都可能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效率,都可能影响着学生学习持续力的维持。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学会运用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手段,积极关注学生进入课堂后在认知、情绪和情感、意志、兴趣、动机等方面的变化和状态。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喜欢历史与社会课教学。

摘要:学生课堂学习心理直接影响着历史与社会课课堂教学效率。如果一个学生能够通过一堂或持续的几堂历史与社会课,产生认知、情感、意志、兴趣等方面的幸福感、满足感,那么,这个学生就会将所有精力都倾注于历史与社会课堂的学习活动之中。因此,调节好学生课堂学习心理,将有利于提高历史与社会课教学效率。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课课堂教学,学习心理,效率

参考文献

[1]薛建宇.新课程教学设计——地理.辽宁: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

[2]关文信,于小波,苗青.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大学生心理特点与心理健康 篇5

提要:本章讨论大学生心理特点与心理健康。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是否能顺利完成学业和保持身心健康,还关系到其健康成长和将来的人生发展。了解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使大学生了解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和主要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学会自我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韧的意志品质,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去适应社会,完成学习和工作,幸福愉快地生活。

大学生心理特点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这个年龄阶段,是一个活跃的群体,是其社会生活领域迅速扩大的时期,是心理、生物学因素和心理、社会学因素综合作用的时期。在整个大环境的影响下,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人格的再构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经过了心理延缓偿付期,大学生逐渐从边缘人走向成人,实现了第二次诞生。

一、大学生心理发展

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已接近成熟或达到成熟,为他们的独立生活和学习生活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前提。生理发展接近成熟,必然进一步促进心理发展变化。大学生脱离了孩童的群体,不仅从体

态上感到自己像个大人了,而且从内心体验上加强了这种成熟感,因而他们强烈地要求成人和社会把他们当做成人看待。大学生精力旺盛,朝气蓬勃,勇往直前,处处体验到自己的青春活力,他们向往未来,精力充沛,血气方刚,思维敏捷,充满热情,富有创新精神,会出现众多的新需要,尤其是精神方面的需要,要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希望自己取得成就,并深信自己的能力,力求处处显示自己。他们的智力发达,性意志增强,但是,他们的心理成熟却落后于生理的成熟。所以,大学生既具有由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形成的主导的积极面,又存在由于未完全成熟而产生的某些消极面,这就是大学生心理的发展特点。大学生需要完成发展的课题,一是生理发育,尤其是性成熟引起诸多变化的理解和适应;二是从精神上和经济上脱离父母走向独立,逐渐完善作为男性或女性的性别角色对新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异性关系的适应,掌握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并付诸于社会实践,使自己在心理上逐渐成熟,顺利步入成人社会。

(一)接近成熟

1 两面性

心理的两面性是青年期的一般特征,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易表现出急于求成的蛮干,有勇无谋的傻干,挫折后的情绪失控,自以为是的自我中心等消极的一面。但是,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大学生的心理也在迅速走向成熟,并表现出积极的一面,比如情感丰富,热情积极,精力充沛,朝气蓬勃,敢想敢干,勇往直前,富有理想,向往美好,善于思考,敢于创新,求知欲强,能力提高快,等等。

2矛盾性

大学生的心理不仅有两面性,而且发展也不平衡,容易引起矛盾冲突。主要有: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矛盾,强烈求知欲与识别力低的矛盾,独立与依赖的矛盾,交往需要与封闭独立的矛盾,自尊自信与怯懦自卑的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积极勇敢与消极退缩的矛盾,强烈的性欲望与正确处理异性关系的矛盾等。这些冲突虽然会使他们感到焦虑苦恼,痛苦不安,但也促使他们设法解决矛盾,促进自我发展,使心理发展更加趋于成熟。

3 统一性

无论内心有怎样不同的两种心理,它们之间有怎样激烈的矛盾冲突,大学生在某一时间、地点的外在表现总是尽量统一的。绝大多数大学生所做的都是消除矛盾冲突,使自己趋近社会评价高、体现个体成熟的一面。比如努力改善现实自我,让现实趋近理想,修正不切实际的过高标准。

(二)阶段发展

大学生活可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心理状况有所不同。

1 入学之初

入学适应是迈进大学校门的新生都要经历的一道关卡。在这一阶段,大学生面临从中学生活到大学生活的急剧变化,不仅生活环境、人际环境、生活方式和学习方法不同了,而且从家庭到学校,再从学校到社会,社会角色也不同了,大学生原有的心理平衡被打破了,但是又必须面对家长、老师、社会的期望和要求。适应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是发展的基石。2 中期

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后,大学生不仅适应了大学学习生活,而且逐渐确立了自己的生活目标和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进入了大学生活最主要、最长久的稳定发展阶段。多数大学生的专业兴趣渐浓,求知欲强烈,兴趣广泛,思维活跃,人际交往增多,交往能力增强,一些大学生还建立了较稳定的恋爱关系,有的大学生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出现某种程度的心理障碍,但总能在自己和他人的帮助下,解决这些问题或障碍,并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

3 临近毕业

毕业在即,大学生大多面临毕业考试、论文答辩、求职择业等棘手问题,这既是大学生的毕业准备阶段,也是就业准备阶段,更是从学生生活向职业生活的心理过渡时期,因此心理压力和冲突将会不断出现。绝大多数的大学生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和心理发展,具备比较稳定的人生观,丰富的知识,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但也有部分学生因在学业或求职中遇到挫折,产生种种心理问题,或悲观失望,无所适从,或做出发泄行为。

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思维

1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增强

大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体现在他们不仅善于理解知识,而且善于获取知识。由于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成才需要和心理渴求,大学生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了解未知领域,想尽一切办法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有时甚至不惜猎奇。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不愿沿袭现成的方法,也不愿依赖他人,希望自己独立地探索新的途径,探求事物的根源,获得新的结论,求得自己的独创见解。大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体现在他们喜欢质疑,思维活跃的他们好像对一切都不轻易认可,对书本知识,对权威观点,对他人意见甚至对自己都抱有怀疑态度。他们喜欢与他人探讨任何具体抽象的人、事、物,这不仅促进了他们的各种“怀疑”,而且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但也有人怀有对一切都无端怀疑的极端思维,这样最终将一事无成。

2 辩证逻辑思维开始发展

通过学习和广泛接触社会,通过对事物各种信息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归纳、演绎之后,大学生对事物内部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加深了,而且逐渐意识到围绕同一问题多种观点的存在以及解决问题方法的非单一性的事实,这有利于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辩证逻辑思维是对客观现实本质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反映,其主要特点是既反映事物之间的相互区别,也反映相互联系,既反映事物的相对静止,也反映相对运动,要求在对立统一中把握矛盾的各个方面,从矛盾的必然性上去考虑对象,从系统结构中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在强调确定性

和逻辑性的前提下,承认相对性和矛盾性,是一种以辩证法为核心的科学思维方式。

大学生用辩证逻辑思维的方式去认识事物,对事物进行分析就能因时而异、因人而异,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面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3 创造性思维逐渐确立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一个人发挥发散思维、复合思维和远距离联想能力,用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产生具有首创性、发现性和突破性的成果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是思维能力日趋成熟的重要标志。大学生的思维具有敢于求新、富有创造性的特点,但是并不能说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水平已经提高了。潘洁依据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对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特点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在大学生阶段,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虽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但尚未达到成熟水平,仍处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积极准备阶段。创造性思维的渐渐确立,是大学生发现、认识、利用规律的一条重要渠道,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大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变通性和流畅性,对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完善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以后一段时间内创造性思维的表现都大有裨益。

(二)自我意识

1 自我认识更加深刻

在相当多的大学生心里总在考虑一些问题,比如“我应该成为怎样的人”、“我的前途究竟如何”,为了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他们的自我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大大扩展和加深了,也比以前更加主动地认识自己,不仅关注自己的外表、举止,而且关注自己的能力、性格,更加关注自己的社会角色、社会归属、社会地位、人生价值等,反复的审视自己的整体形象。通过一定的思考、实践和学习,大学生逐渐学会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而且逐渐力图将社会的期望内化为自我的品质,能够自觉地按照社会要求、参照老师和同学进行自我评价,设想自己的发展或进行自我设计。

2 自我评价日趋完善

费斯丁格认为个体对自己的评价是通过他人的能力和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是一个比较过程。大学生在进行自我评价时要选择对手,如果自我评价与现实自我存在一定差距就容易引起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有的过高估计自己,有的过低估计自己。但总的来说,大学生在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基础上,对自我评价的能力已明显提高,逐渐变得比较全面、客观和主动。

3 自我体验敏感细腻

大学生对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很重视,对涉及自己的名誉、地位、前途、理想及男女社交等方面的言行态度特别敏感,并因此产生自豪或自卑,成功或羞耻,自尊、自信或内疚等多种复杂情绪体验。当发现自己的观点、态度、人格、能力符合社会要求,被他人赞同,就会兴奋、愉快;反之,则会沮丧、焦虑、委靡不振。同时,大学生自我体验容易受环境左右,起伏性较大,在短时间内可以一会儿信心百倍,洋洋得意,一会儿又灰心丧气,悲观失望。4 自我控制能力增强

大学生已逐渐开始综合社会标准、社会期望和社会条件,明确自己的意志,明确规划自己和设计自己的行动目标和行动计划,根据目标计划和反馈信息,使外界的要求转化为主我的需 要,从而推动客我的态度转变,改变不合适的目标与方法,决定新的行动,使自己心理机能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历史课与学生心理 篇6

一、历史教师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身心健康学生的客观要求和前

提。

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以教师的人格和言行来影响和感化学生,让学生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师德形象和人格魅力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发展和整个美好心灵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只有教师心理健康,才能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正如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教师的情感和人格魅力,对学生心灵上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可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因此作为历史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涵养,加强道德修养,保持健康的心理:要性格开朗、乐观、有朝气、有毅力、有恒心,敢于面对挑战,面对困难和挫折,做生活的强者;要有涵养,情绪稳定,不浮躁,不任性,敢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要有自觉防止和克服不良嗜好的能力;同时以这种良好的情感资质和人格力量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楷模。这样,学生在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中人格也逐渐健全与发展完善起来,从而使学生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培养出创造性的心理健康的人才。

二、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潜能,用丰富的史实、优秀的历史人物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历史教学不只是让学生感知历史、积累历史、理解历史,更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个体人格、人性与文化素质得以完善、升华与提高,养成健康心理品质,这是中学历史教学内在的潜能。

历史知识浩瀚无边, 历史内容包罗万象,博大而精深。古今中外许多历史人物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为中华之崛起而讀书”的周恩来等等,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又如廉颇负荆请罪,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都为宽阔学生的胸怀、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再如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屡败屡战,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发明大王爱迪生在历经数百次失败后,终于研制成耐用的碳丝灯泡;居里夫妇在设备极其简陋、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经过三年又九个月的努力,终于成功制取了氯化镭等等。这对于帮助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有着巨大的优势。在历史教学中,精心挖掘历史素材,用丰富的历史事实、众多名人伟人的言行作为来滋润学生,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三、重视课堂教学,加强情感教育,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抓实课堂教学是实施心理素质教学的重要途径。由于受我国现行升学考试制度的影响,绝大部分学生对历史课不够重视。因此,课堂组织教学较难,再加上历史教师一般授课班级多,每班课时相对较少,师生接触、沟通交流少,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要改变这种现状,历史教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这不仅对教师自身的健康有影响,而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很大的帮助。

如果教师不正视现实,调节心态,改善态度和教学方法,一味采取高压政策,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就会很紧张。所以作为历史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始终要用一颗诚挚的爱心,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对学生始终保持平和、宽容、理解的心态,用欣赏和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以爱心和平等心对待学生,让他们在积极健康、愉快和谐的气氛中接受教育。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使课堂教学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鼓励学生敢于展示个人才华和魅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历史教学中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巧妙地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因素,找准切入点,创设“尊重、信任、理解、关爱、激励、愉快”的课堂气氛,以这种自然而然的方式,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才能有效地激发起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健康心理品质

历史课与学生心理 篇7

一、影响学生历史厌学心理的原因

1. 与实用性极明显的数学、外语、理化

相比, 历史学科的作用是“隐性”的, 是一门文化素质养成性质的人文学科, 其功能不可能立竿见影, 在实用和功利主义驱使下, 我国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选拔绝大多数不考查历史知识水平, 客观上强化了“读史无用论”。

2. 学生对学习历史认识上的偏差, 认为

学习历史专业, 毕业后就业门路较窄, 且不受社会重视;历史太难背, 高考太难, 花了大量时间不能取得理想成绩, 费力不讨好。

3. 教师上课方法陈旧、单调, 讲课乏味,

甚至照本宣科, 使原本丰富多彩的历史变得抽象、枯燥。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 找到合理的对策和解决办法是每一位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认真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对此笔者通过多年实践, 提出几点自己的一些看法, 谨供大家参考讨论。

二、学生克服厌学心理的对策

1.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促进学生努力学习。

课堂上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提高历史情结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有的学生都希望得到关心、鼓励、理解和帮助, 这是人的一种情感需要。师生关系和谐了, 学生就愿意去学, 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 历史教师自身素质和教研能力的提高。

恩格斯说过:“我们只知道一门社会科学, 那就是历史科学”。这说明历史学无所不包、无不涉猎, 因此要求教授这门广博之学的教师, 在具有扎实历史专业知识基础之上, 还要掌握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国际时事、艺术体育民风民俗乃至理化方面的相关知识, 并能从自己的角度对它们加以审视、分析和评价。另外, 学生的直接感觉对象是教师,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 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强烈的教学事业心。教师要以自己的模范作用、表率作用和文明现象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对学生关心、爱护和体贴。

3. 改变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任何一门课程要获得成功,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学生好胜心强和兴奋容易转移的特点, 可采用竞赛性、多样性的教学手段。如“虎头凤尾”是人们对一篇好文章的要求, 历史老师虽然不需要每节课把开头和结尾结合得很美妙, 但历史老师为课堂创设一种余音袅袅的气氛, 却是非常需要的。有条件的学校和历史教师应积极采用现有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如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等, 借助于电、光、声等现代技术, 激发学生学习激情, 增大教学内容密度, 使学生对历史课有一个全新认识。

4. 转变学生态度。

目前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只注重学生的升学率, 忽视学习能力培养的现象, 以致不少学生认为只要文化成绩好, 能考上理想的分数就行了。从而使得许多学生对能力培养缺乏正确的认识, 而且存在着严重的厌学思想。因此,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 首先要重视转变学生的思想, 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识, 培养和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历史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和良好动机, 端正学习态度, 从而养成学生自觉学习而不受升学影响的习惯。

5. 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充分自信,

珍惜时间, 在行动和痛苦中真正体验学习的快乐。学生对学习所遇到的困难往往估计不足, 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缺乏全面的认识, 一旦遇到不顺利的事情就容易自暴自弃, 自我否定。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 要引导学生应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克服困难的能力, 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 树立远大理想, 在挫折中取得经验, 不断成熟起来。当在学习上遇到挫折时, 应当把挫折看做是一种磨炼自己的机会, 面对困难敢说“太好啦!”要有克服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改变当前高一学生历史厌学心理现象我们要用自己独特的、开放的和创新的现代历史观念, 引导学生在开放的、民主的氛围中感悟、探究历史, 培养他们优良的个性、创新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齐健.《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年第10期.

[2]《专家呼吁:历史教育“活”起来》.《北京晚报》.2001年2月27日.

历史课与学生心理 篇8

一、教学内容增强新颖性

初中生对新鲜事物好奇、敏感, 喜欢学习新奇知识。针对这一心理特点, 我们在教学时可以加进新鲜、新颖、新奇、有吸引力的新内容, 以引起学生探索问题、寻求答案的兴趣。

历史是不断发展的, 历史科研也在迅速发展和创新中, 教学内容要不断补充新知识, 引用新材料, 补充最新史学研究成果。例如, 讲“戊戌变法”时提到光绪皇帝, 于是笔者引用一位历史学家的话说, 光绪皇帝的人生是一场盛大的悲剧, 他最大的亮点是主持戊戌变法……听到这样的评价, 学生都感到很惊讶, 极力想知道其中的原因。接着笔者再指出, 2008年最新的考古研究表明, 光绪皇帝死于急性砒霜中毒。这一结论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开始议论纷纷, 他们的好奇心被激起, 对教学内容充满期待。

再有, 适当引导学生涉足史学争鸣, 也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比如, 在阐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时, 教材沿袭了一种传统的说法:从此,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最新的研究表明, 这种说法并不完全符合历史的事实。应当修正为:“辛亥革命首倡民主共和。从此, 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逐渐深入人心。”这种修正并不损害辛亥革命彪炳史册, 因为首倡民主共和也是极其伟大光荣的。引导学生从新的视角审视历史, 得出新的认识, 不仅有利于学生突破传统历史教学中的思维定式, 而且促使学生从新的视角发现教材内容所包含的新因素, 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教学方法突出探究性

初中生渴望新知, 要求上进, 具有批判性。教师在教学时, 就应注意激发学生的斗志, 鼓励学生探索, 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如果教师平铺直叙、一讲到底, 只会让学生兴味索然。教学过程中应选择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有一定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索, 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使其思维在思辨冲突中成长。如讲西安事变时, 笔者先从介绍张学良开始, 并指出:当张在美国逝世后, 江泽民称赞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然后再详细叙述西安事变的来龙去脉, 其间层层设问,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事变前, 中国的局势是怎样的?事变后, 又该如何处理蒋介石?接着, 又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假设:如果当时杀了蒋介石, 中国的政局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否有利于团结抗日?在学生积极讨论的过程中, 笔者又适时补充了一些历史资料:蒋介石被扣后, 中国各党各派的态度 (亲日派、亲英美派、中国共产党、民主人士等) 。随着材料的引入, 学生的眼界进一步拓宽, 思维更加活跃, 师生在热烈讨论之后, 终于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 学生既明白了不杀蒋介石的道理, 也懂得了中国共产党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所做出的努力和深明大义、不计前嫌、以民族大局为重的品格。这时, 学生明了西安事变前后张学良的言行, 也就深刻理解了江泽民对他的评价。

三、教学过程关注体验性

初中生自我意识增强, 渴望与人分享情感体验, 希望得到肯定。因此教学过程要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追求之中, 能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角色游戏满足了学生的这一需求, 它贴近学生情感的焦点, 能唤起学生内心的感悟, 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

角色游戏没有传统学习的外在强迫力, 具有一定的娱乐性, 学生伴随着身心的紧张和愉快, 在一定的规则和约束下进行模仿,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情景体验式教学中的角色游戏, 是以历史人物的特定身份出现, 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 从而体验历史人物当时的情感, 模拟历史人物的表现, 以加深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角色游戏法能给学生较深的印象, 角色的体验者感觉会更深切。例如:上《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课时, 笔者让学生表演了两个历史场景, 一个是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面对列强时据理力争的情景, 一个是“五四”这天北京大学等校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讲演的情景, 经过精心的准备, 学生的表演情感真挚而感人。尽管处于不同的时代, 但青年学生在追求民族独立的意志愿望方面是一致的。角色扮演消除了学生对历史的陌生、距离感, 使学生把自己的内心体验融入特定的时代背景, 有利于激发学生有情感地主动参与学习, 引发学生主动自觉的认知活动。

历史课与学生心理 篇9

一、历史教师要利用人格魅力, 增强师生情感交流和学生的向师热情

当今教育界公认:教育者最有效的教育资源包括学识、能力、特别是人格魅力。古人云:“亲其师, 信其道”。信息时代, 学生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知识渊博、气质高雅、谈吐不凡、坚韧顽强、正直不阿、无私奉献。。。。。。教师的思想境界、理想追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言行举止, 无不对学生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直接影响和作用, 教师的一举一动起着巨大的精神力量, 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气氛的重要因素。因此, 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自我完善, 提高自身的素质, 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教学中, 教师要精神饱满, 情绪高昂, 语言富有感染力, 问题富有吸引力, 形象富有亲和力, 以自己的语言、行动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师生交往过程中, 教师要以遵纪守时、勤学善思、严谨求实、和蔼可亲、民主平等等优良人格去影响和感染学生, 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教师只有热爱教育, 热爱学生, 用教师的人格魅力, 投入情感教育, 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起高大的形象, 才能激起学生的向师热情, 从而克服学生对历史的怠学心理。

二、重视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 激发学习动机, 提高学习兴趣, 培养良好的学习情绪

目前初中所开设的课程中, 就培养学生素质的责任而言, 历史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立足现实, 了解过去, 展望未来”的学科特点, 决定了历史教学不仅对学生知识的增长和智力的发展起着特殊作用, 而且对学生的性格、气质、思想品德等基本素质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们常说:“学史使人明智”, 只有学生认识到掌握历史知识对于他们现在和将来的学习、生活具有重大意义, 才能使学生产生对历史学科的求知欲, 形成强烈的求知动机。

学习动机对学生的推动功能主要表现在学习目的上:一个没有学习目的的学生, 在学习上是没有进取心、主动性、自觉性的;相反, 一个有明确学习目的的学生, 在学习上有进取心、主动性和自觉性。学生一旦有了正确的学习目的, 就会有巨大的精神动力, 能克服学习上、情绪上、习惯上的种种困难, 取得学习上的成功。因此, 历史教师在教学时, 应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学习历史知识是一种迫切的个体和社会的需要, 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这对调适学生的怠学具有一定的意义。

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知指向与情绪状态。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具有明显的好奇心, 他们一旦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产生了兴趣, 就会专心致志地学习它、钻研它。西方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育不仅不应该使学生厌恶学习, 而且应该使学生有一种不可抵抗的吸引力诱导着学习。”这种不可抵抗的吸引力就是学习兴趣。因此, 对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培养能有效避免各种类型怠学的发生, 使学生不受外界的干扰而持之以恒地学习。

三、改革教学方法, 充分运用丰富的课堂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与历史的“亲近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理念进一步告诉我们,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 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就要求历史教学必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作用。传统的“一言堂”, “填鸭式”, “满堂灌”等教学方法抑制和阻碍了学生人格的发展, 少数历史教师在实行开卷考试以后又将生动的课堂教学变成了“勾书”、“罗列知识点”等来应对考试, 成为学生怠学的一大诱因。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紧紧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来设计, 既要丰富多彩, 又要不断更新。如“探究式学习”、“分层次教育”、“合作学习”、“辩论会”、“情景剧”等等。在实践中, 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运用不同的课堂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在历史教学中非常重要, “情境创设”指对人能够引起情感变化的具体的自然环境或者具体的社会环境。如何创设情境?著名学者韦志成先生这样论述:“ (1) 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2) 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3) 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4) 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5) 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6) 锤炼语言描绘情境; (7) 结合实际优化情境。”这些论述完全适合于我们历史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这样的设计打破了历史与己无关, 使过去的、陈旧的、死的历史变成鲜活、现实、生动、具体的历史, 能调动学生主动去体验历史情境, 增强与历史的“亲近感”, 同时, 用情境创设中的情节推出问题, 渲染烘托气氛, 可以使枯燥的历史生动化, 使遥远的历史形象化, 又能活跃学生的思维, 削弱对历史的怠学心理。

四、结合历史教材的资源优势, 加强对“怠学”者的人格熏陶, 激励其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史,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教材中的历史知识也纷繁芜杂。在历史教学中, 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上的知识, 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 使学生认识社会, 了解社会, 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同时还要广泛搜集、深入挖掘与学生的实际密切关联、具有典型性与鲜明性的教育素材, 引起学生的信任与共鸣。如对历史人物的分析, 学生往往崇拜名人、崇拜英雄, 因而可充分发挥优秀人物的人格感染力。屈原“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之情;岳飞精忠报国的壮志;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顾炎武“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情怀;为推翻封建专制、反抗外来侵略、建立新中国而奋斗的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品格;华盛顿“提剑三尺, 开疆万里, 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天下为公的表率作用;爱迪生、牛顿贵为天才却低调谦虚的为人态度等等, 既可让学生感知怎样的人格才是健全、高尚的人格, 又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对自己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历史课与学生心理 篇10

一、以趣促学

“以趣促学”,是指教师以学生的心理特征为立足点,以激发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来创设具有吸引力的历史情景,促进教学目标的落实达成。

在历史课堂上会发现,学生对自身感兴趣的内容往往会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吸收也比较快。但当有的历史内容本身就比较枯燥无味时,课堂气氛就会比较沉闷,部分学生往往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的热情不高,甚至心理上有抵触情绪。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加料再加工,使其变得有趣些,适时调适学生学习心理状态。如学习必修1第13课《鸦片战争》时,有关《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若这样设问:《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有哪些?提问下去,可想而知学生大都会没什么反应,甚至部分学生还有默默的“非暴力不合作”心理。因为学生认为教材上有现成的答案,只要就着读一遍就够了,又怎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心理,吊起学生的学习胃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但若重新设计问题,可能就会有不一样的效果:你认为如何快速地、科学地掌握《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呢?让学生主动参与,自发探索,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教师再总结学生自己解决的好方法加以点评,这是个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过程。

通过增强学习兴趣,调适学生学习的不良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以思带学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历史教学中展示了大量的历史现象,但众多的历史现象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往往蕴含着隐性的内在联系和关系。由于历史学科在当下高考制度下的地位不高,部分学生存在不重视的心理和轻视的想法,不少学生的历史学习还停留在历史现象的感性层面,认为历史只要记记背背就行了。学科的重要性不强,这是对历史学习的误解。其实历史学习不是想象的那样“死”,高中历史更多的强调在掌握历史现象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思维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和内在联系。高中历史学习如果不善于逻辑思考,就只能浮光掠影地学到历史的皮毛。

必修1第13课《鸦片战争》,有关《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有一些学生心理上不以为然,觉得很简单,因为教材上全有现成的答案,信心满满的样子。看似很简单的知识但不一定简单,越简单意味着挖掘思维的空间越大。这个知识点,其中就有很多容易出错的概念问题,如“银元”和“白银”有什么区别吗?“香港”和“香港岛”有区别吗,有什么区别?什么是“片面最惠国待遇”呢?这些问题教材里没有现成的答案,都需要进行概念的比较解释,才能搞清楚。这一连串提问下来,我发现那些学生没那么自满了,心理状态有了些微妙变化。有的学生若有所思,有的学生拿起词典查找,有的学生讨论起来。一个看似没有思维含量的知识点,通过挖掘拓展思考的空间,带动了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

通过增加思考性的问题设置,调适学生学习的不良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探索精神。

三、以励帮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注意把脉学生的心理状态,调节学生不良的心理情绪,引导学生集中精力投入学习,提高课堂效益。

高中生的心理活动很有特点,有一定的规律性可循。如他们情绪表现较为强烈,遇到挫折容易气馁,独立性和自制力不如成人稳定。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以正面激励为原则,调适学生学习的不良心理。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要细心分析学生的心理,做学生的知心朋友,遇到困难多鼓励。特别是学困生,有的往往在学习上““破罐子破摔”,自我放弃,一点学习的欲望都没有。有的可能还会提出一些问题,但问题往往比较幼稚,教师不能严厉批评或冷嘲热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无论什么样的回答,教师首先应给予鼓励,肯定学生付出的思考,然后进行适当的引导。尤其对有创建性的问题,更应给予激励和表扬,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在历史课堂之外,教师可以与学困生谈心,拉近师生距离,增进师生友情。在心理上多多鼓励学生,挖掘其非智力因素之外的学习潜能。教师可以辅导学生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应试的必备技巧等等。让学生从心里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促成学生自己内心的激励,帮助学困生进步。

历史课与学生心理 篇11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课堂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17-02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和谐发展。但长期以来传统的“双基”教学,应试教育,忽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初中《历史与社会》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学科,“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核心是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历史与社会》教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作为农村中学的历史与社会老师,将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环境中的种种问题,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策略。

一、注重情感培养,密切师生关系

初中生的心理处于半成熟状态,可塑性很强。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指引人,他们与学生密切程度往往会影响孩子对他的信赖度。因此,教师一方面要以自身的品行、个性和素质修养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应密切师生关系,积极倡导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他们的感受,尊重他们的思想和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这包括教师亲和的表情语言,亲切的体态语言,以及赞赏式的鼓励性语言。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类本性最深的需要是渴望别人的欣赏。教学中教师多使用肯定赞赏式的语言,就会使学生特别是内心孤独的学生感受到平等、尊重,感受到自身的价值。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而且学生对教师的信赖度增强,学生自然而然对本学科的学习有种期待心理,学习主动性增强,教学效率大大提高,这正是所谓“信其师,亲其道”。

二、深挖教育素材,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历史与社会》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得天独厚的育人优势,教师应善于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育人素材。其中历史犹如一部真实动人的生活教科书,在浩瀚无边的历史知识中,不乏有许多富有育人价值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如学习四大发明所描绘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辉煌,学生会振奋不已,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从戚继光、俞大猷抗击倭寇的壮举中,从林则徐壮国威的虎门销烟中,学生产生了对伟大的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感;此外历史上的优秀人物如古代的成吉思汗、康熙、乾隆等,近代的孙中山、毛泽东等伟人所透射出的特有的伟人魅力,无不感化着学生的心灵。如本人所任教的学生中朱某是典型的问题学生,学习缺乏自觉性,纪律缺乏自制力,但他在历史与社会课中表现判若两人,特别是学习中国近代的那段辛酸的屈辱岁月,喜怒哀乐尽显脸上,强烈的爱国之情得到刺激和激发。这些丰富的教育素材,正是本学科所包容的特有教育资源,显然在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素质,特别是对健康心理的形成起了极大的作用。

三、联系社会生活,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历史与社会》作为开放的课程,“基于学科 ,高于学科,面向现实世界;始于课堂,走出课堂,融入社会生活。”因此教学时要联系生活实际,融入生活素材,充实拓展教育内涵,提升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如七年级(下)第七单元的《规则的演变》时,可引用“小强热线”“阿福讲白搭”等电视节目所报道的周围发生的交通事故直观形象地表达各种规则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规则无处不在,拉近课本与生活距离,有利健康心理的形成。

又如在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三九上《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除要遵循依纲源本的原则,我想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的爱国情感教育。联系近来时事新闻内容,如日本右翼势力篡改教科书,歪曲历史,美化其侵略战争,日本政客频频参拜靖国神社等内容,使学生内心与那段血的历史、铁的血证产生思维碰撞,激起情感矛盾,激发爱国情感。并联系我国将每年的9月3日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提升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特别是在最后“我想对______(日本政府、日本人民、日本学生……)等说”板块中,更是激起学生强烈的忧国爱国之情和民族责任感。这对学生强化民族精神,培养良好的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活化教学形式,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传统教学观在教学活动中片面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甚至把他们看成是知识的“容器”,这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抑制心理健康发展。新课程的实施则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探索、乐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学时特别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美化教育教学环境,活化教学形式,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兴趣,要引起学生的兴趣,所设置的情境不能与生活脱节,必须要与学生实际有紧密联系,要让学生从思考、讨论中得到满足和快乐。从新课程的实施方式看,新课程的特点是选用富有情节的实例或案例显现问题,营造解决问题的情境,以促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教条式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在现代教育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可采用影视、音像及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来创设形象情境,也可借助诗、词等文字形式,进行不同学科的知识迁移与渗透,以此来诱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欲望,在其内心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2.设计活动,体验成功的愉悦。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具有愿意努力和有所成就的倾向。教学时要创设学生成功的机会,如小品表演、角色扮演,让其体验成就感,从而促使其心理健康发展。如在《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一课学习时,分小组派代表各扮演七个诸侯国国君,并根据老师提供的相关信息,加入学生个体的丰富想象,进行介绍该国变法方案。并将参与机会尽量向平时不善表现自我、性格孤僻型的学生。有的学生还真富有创造性地,如:“吾乃商君也,想当初……”这样在充满欢笑的环境中,原来怯生的表情绽开了自信的笑容,从而也逐渐产生对待学习、生活的积极内动力。又如关于《百家争鸣》的教学时,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想象,揣摩当时特定场合下的特定人物的特定心态,设计出诸子百家的文化巨匠的台词,并配上旁白,进行角色扮演,从而一定程度上再现历史画面,尽管学生的理解与表演与历史略有偏差,但由于学生的表演自行设计创作,使其更多地体会成功,享受愉悦,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果教学中,教师多给学生特别是给家庭缺少关爱性格内向的同学提供施展能力的平台,将有利改变其消极的自我概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激发内部动力机制,主动内化教育要求,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3.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学生在实践感知,去操作,去思考,获得最直接的个人经验,从而使知识的学习通过直接体验扩展到心理的范畴,使学生的身心发展,并通过交流、合作、互相启发、互相交流,达到共同发展。基于此我在新课标视野下进行七下社会《如何开展社会调查—以调查家乡为例》教学时,利用周末安排学生作“来自家乡的报告”的社会调查,并在课堂上分小组交流探讨,同学们来自不同地方,所获取的直接经验各有不同,交流讨论时非常激烈。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这一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助于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帮助我们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五、结束语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学校的一个突出问题。我们教师应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勇于探索,努力寻求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最佳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

[2]袁振国 .《当代教育学》

历史课与学生心理 篇12

积极心理学是与研究心理优势和积极情绪有关的科学和应用。体验积极的情绪( 高兴、感兴趣、感到满足、爱意等) ,其作用在于它们能够指引我们参与增强我们行为和认知能力的活动中。一旦基本的兴趣养成之后, 所获得的特殊知识就能够使兴趣进一步加深,接着再有更进一步的提高。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为了让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尝试了多种方法。

在每节新课之前,我都会布置一定的预习任务。不仅仅是让学生独立完成新课内容,还包括布置一系列活动。比如,根据自己的条件查阅相关资料, 或者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某一特定历史情节编制历史短剧。

在授课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会让学生在视觉听觉等方面体验历史,感受历史。

首先,在视觉方面,我主要采用观看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影视资料等方式进行教学。

在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列强侵华罪行》这一课时,我向学生展示了圆明园被毁前后的对比图片, 并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查阅的资料进行介绍,不仅让学生对圆明园有直观上的认识,而且使学生树立了反抗侵略的意识。这节课,利用图片以及相关文字资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其次,在听觉方面,我会采用听音乐的方式进行教学。

在讲授《改革开放》这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春天的故事》 ,让学生在歌曲中体会改革开放给祖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我们伟大的祖国在腾飞,从而产生一种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有些时候,可以让视觉与听觉相结合进行教学。

在讲授《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这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编钟的图片,并播放用编钟演奏的音乐。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还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

为了让学生学到更多有关历史的知识, 我会适当补充一些故事史料。故事史料能营造鲜活的历史情景,带领学生领略过去的万千气象,并能有效地激荡学生的内心情感,引发理性思考。

在讲授南京大屠杀这一问题时, 我为学生补充了适当的故事史料,使学生印象深刻。在期末考试时,语文作文题目是《记住这一天》 ,有位学生写的就是南京大屠杀。可见,利用这种方式会使教授的内容深入人心。

伊丽莎白·赫洛克强调:“作为学生努力程度的决定因素,表扬比批评更有效。”因此,当学生在学业上取得进步时,我会及时地予以鼓励和支持,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肯定。但是,表扬学生时,我会私下表扬,并非公开。因为,美国C·R·斯奈德和沙恩·洛佩斯提出:“表扬也是一种鼓励。但是最好进行私下表扬 ,因为当一个学生在同学面前被单独挑出后,他会感到不舒服。公开表扬还可能会提高学生之间互相竞争的倾向。办公室谈话、教室外见面都是表扬学生良好表现和进步的好时机。

积极心理学家提出,教师的素质对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成绩起着重要的作用。若要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堂, 并提高其成绩和能力,就要提升自身的素质。不仅仅是知识水平,还包括业务能力及道德修养。

上一篇:课堂话语分析下一篇:中医时间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