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的语篇教学

2024-06-03

小学英语的语篇教学(精选12篇)

小学英语的语篇教学 篇1

语篇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是在词汇教学、句型教学等基础上的一个升华。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小学英语教师在面对语篇时,常常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处理才能符合新的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对语篇教学所提出的要求。因此,如何帮助学生高效地理解语篇的意思,提高他们的阅读技能以及综合英语能力,值得每一位一线英语教师深思。本文将以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牛津小学英语为例,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探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语篇教学策略,旨在根据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优化相关的语篇教学策略,提高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的效率。根据本文的研究,针对语篇教学和其他模块教学的不同之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如下教学策略:

一、以兴趣为出发点,做好阅读前的warm-ing up工作。

Warming up是小学英语语篇教学过程中的首要环节,也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英语语篇学习进行有效结合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好阅读前的warm⁃ing up工作。但是,做好这一工作的前提便是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这就需要一线教师真正地深入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目前的生活状况和学习状况,并通过和学生的深入交流发现他们的兴趣点。这样,便能真正地起到进行warming up的作用。比如,在进行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I can play basketball》的语篇教学时,教师便可以在warming up环节充分结合学生平日的兴趣爱好,通过“Can you play basketball?”“Can you play foot⁃ball?”“Can you play computer games?”“Can you play chess?”“Can you play the guitar?”等句型来进行导入。学生一听到这些平日里喜爱的课外活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会马上被调动起来,从而能够为接下来的语篇教学铺平道路。

二、以语篇为基础,注重对学生阅读技能的点拨。

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注重为学生讲解语篇中所出现的生词和句型等,而往往会忽略对学生阅读技能的点拨。殊不知,这样过分地注意细节,无法帮助学生对语篇从整体上进行理解。更为重要的是,长此以往,学生无法掌握适合的阅读技巧,在面对不同类型的阅读任务时不会运用正确的阅读技巧去解决,从而造成一定的学习困难。因此,根据本文的研究,在实际的小学语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语篇为基础,注重对学生阅读技能的点拨。其实,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这个阶段可以为他们讲解的阅读技能也比较有限,包括泛读的技能、精读的技能、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的技能等等。同时,教师还应该向学生点明,在做什么样的阅读任务需要什么样的阅读技能,并通过练习加以夯实。比如,在讲解教材中的某一语篇时,如遇到没有学过的词汇,教师可以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这些词汇的意思,而应该这样来指导他们:“Boys and girls,now please read the sentences,and then guess the mean⁃ings of these new words.I believe you can.So,just have a try.If you have some questions,I will help you to solve later on.”这样,从小学阶段开始,学生便逐渐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能够为他们之后的语篇学习打好基础。

三、以学生为本源,注重课内阅读材料与课外阅读材料的相结合。

根据本文的研究,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语篇教学的效率,教师除了应该以兴趣为出发点,做好阅读前的warming up工作,以及以语篇为基础,注重对学生阅读技能的点拨之外,还应该以学生为本源,注重课内阅读材料与课外阅读材料相结合。也就是说,教师不应该仅仅满足于课本上所提供的阅读材料,而应该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综合考虑本单元的主话题,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充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选择那些与本单元话题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对一话题进行了解,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为高年级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Our school subjects》的阅读内容时,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们完成该材料的阅读的基础上,从课外找一些关于不同国家学生的学习科目的相关材料,并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这样来引导学生:“Boys and girls,do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t school subjects in different countries?Now,I would like to hand out some pa⁃pers for you.You should read them carefully and tell me what these school subjects are.”

四、结语

总之,和词汇教学以及句型教学相比,语篇教学的难度更大,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更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们只有不断地摸索,并从每节课中吸取经验,才能在这条道路上走得越来越顺畅。在本文看来,对于小学阶段的语篇教学,教师一定要先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找到语篇内容和学生所感兴趣的东西之间的结合点,并能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阅读技巧的点拨和阅读能力的提升。同时,在选材方面,教师也应该努力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为学生找一些既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又与时代紧密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只有这样,才能从不同的层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并为高年级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英语的语篇教学 篇2

中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语篇意识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直是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针对中职生英语学习的特点,文章结合教学实践,论述了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篇意识的.重要性,并就语篇教学提出了具体的教法.

作 者:方莉 作者单位:南宁市卫生学校,广西,南宁,530031刊 名:职业教育研究英文刊名: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年,卷(期):“”(8)分类号:H3关键词:语篇意识 中职英语教学 阅读能力

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语篇分析技能 篇3

目前,对语篇分析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宏观分析,另一种是微观分析。宏观语篇分析指对文章的篇章分析是通过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和篇章模式来理解文章的结构;微观语篇分析是通过研究文章的词汇和句子等文章的基本单位来认识语篇结构的。语篇分析的最终目的是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分析篇章结构和篇章的衔接,并应用文章中的结构特点、语言标识去分析语言文字在文章中产生的作用及意义,实现对文章语篇的完全把握,提高阅读综合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应用英语交际的目的。

进行语篇分析就必须从文章的整体结构下手,不能逐句分析句子结构。在语篇分析上要使学生学有所获,就要用宏观和微观分析方法对篇章进行分析,必要时两种方法同时进行。

一、语篇宏观分析技能

文章材料的背景知识、背景文化和体裁结构是了解语篇的一个重点突破口,只要找准了这个突破口,对篇章的分析就迎刃而解。

对背景文化、体裁结构的教学属于语篇的宏观分析,文章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生活背景下所要表达的意境是不同的。如果读者对篇章的文化背景不清楚,那么其理解分析文章就会遇到困难,相反,如果读者的文化知识渊博,那么在分析篇章的时候就很容易了解作者的意图、思想和写作动机。通常,语篇有一定的规律可遵循,体裁不同的文章在表达篇章内容上会有不同的思路,只要学生掌握了某一篇章的主题规律,那么他就可以易如反掌地理解其他的篇章。因此,教师讲课时不是要教学生学知识,而是教学生学方法,只要老师教会了学生分析各种文体的篇章模式,他们就会慢慢学会篇章的写作题材和组篇方法,进而举一反三。

多读书,扩充文化背景知识。读者和作者是通过篇章进行交流的,篇章中的文字就成了沟通的中介。丰富的背景知识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非常有益的,它能填补阅读时对篇章理解的不足,读者可以根据自己对社会、文化、民族、风俗等背景知识对语篇做出合理的分析理解。研究表明,在阅读的过程中,只有把自己的背景知识和文章的知识信息完美地整合起来,才能达到对篇章理解的最优化。但是学生通常缺乏背景文化知识,致使他们在阅读时往往想当然地运用自己的思维、思想来猜测文章中作者的意图,这样做经常会歪曲作者的意图,降低阅读效率。

通过关键词、标题、图片等预测篇章主要内容。在生活中,我们第一次见一个人觉得陌生,第二次见的时候就会熟悉一点。阅读也一样,对于以前已经接触过的类似文章,如果再一次见到,理解起来会轻松很多。如果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文章,那么阅读起来就非常吃力,甚至读了很久还不知其所云何事。因此,阅读时,不一定拿到文章就要从第一行开始看,可以先看看题目,有图片的看看图片,然后从开头到结尾搜寻一下文章中出现最多的词汇,确定主题词,这样就可以迅速地确定文章的类型和涉及的领域。

快速阅读,抓住主题。每篇文章都有个主题,主题可能隐藏在文章的每个段落,这就要读者迅速阅读,找出主题。通常来说,文章最常见的写作形式有演绎式写法和归纳式写法。演绎式写法遵循总分的写法,一般开头即表明文章的主题,接下来对主题进行说明、论证,也有些开头并不直入主题,而是通过一段文字引出主题。归纳法则截然相反,采用分总的写法,先是陈述、说明、介绍,最后对前面描述的细节内容进行总结,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掌握各种篇章模式,预测语篇结构和内容。学生在阅读时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阅读一篇文章非常轻松,没有遇到生疏的单词,没有困难的句式结构,然而在读完后却是一头雾水。其实,每篇文章的作者在写作的时候都遵循了几种语篇写作的模式,只要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讲授这几种模式,让学生多加练习,提高学生对几种模式的敏感度,他们就能高效率地运用这些知识来提高自己的语篇能力。

找出英语篇章写作模式的规律。英语写作中,常用的体裁有以下几种,描写、记叙、说明、议论等,每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其风格、特点,同时也有共同的地方。英语语篇的结构模式有很多种,但常见的就三种:第一种是问题—解决模式,此模式通常按照问题—分析—对策、矛盾—激化—解决等模式来进行篇章的写作;第二种是一般—特殊模式,此模式经常用现象—分析—结论等模式完成篇章的结构;第三种是类比—对比模式,在这个模式中作者又是经常运用观点—他人观点—自己观点等模式来进行篇章的写作。

所以,只要我们掌握了篇章的写作技巧和体裁特色,就能对篇章的结构模式进行预测,改变漫无目的的消极阅读心理,在阅读时采用科学、系统的阅读方法,从篇章的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从篇章的细微之处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有粗有细、粗细结合、轻轻松松读懂文章大意。

二、语篇微观分析技能

最有效的理解语篇的方法是运用宏观分析法从整体上分析语篇及其意义。但是,在一篇文章中,部分意义是整体意义的基础,只有多个部分意义有机组合才能形成篇章的整体构思,由此可见,对篇章进行微观技能的分析也是理解语篇必不可少的部分。篇章的微观分析就是对篇章中的词义进行辨认、句法结构进行分析、语法运用及语篇连接的方法进行分析,而不是简单的传统英语教学中的从语言学上讲解词义、词性、短语和长难句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从整体意义上把握篇章。教师也可以进行实例教学,通过篇章的深入研究向学生展示作者的写作意图,突出篇章的主题思想,让学生通过自身体会感受作者的写作态度和人生态度。

利用构词、语境猜测词义。词汇是学习一种语言的基础,没有一定的词汇量,阅读就会遇到障碍,因此,在学习英语的时候教会学生掌握词汇的策略也是教师的主要职责。任何一种语言在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着一种规律,英语中的构词就是一种,例如,加缀法、缩略法等方法都可以迅速地辨别和理解某些生词的意思。此外,还可以借助解释、定义来预测词意,也可以通过近义词、反义词猜测词意,有时我们还可以根据上下文、文章的语言环境、语言情境和文化情境等多种情况来对某个单词或者某个句子进行预测。

分析长难句,正确把握句义。每篇阅读理解题目中都隐含着关键词、关键句和表达中心思想的段落,通过仔细阅读都能在文章中找到。在做推理判断题目的时候,选项中的一些句子或者细节题目通常出自文章中的长难句,只要找准这些长难句,看看题目中的问题和文章中的观点是否一致就能迅速判断正误。遇到长难句时,要积极地去面对,要找出并总结它的特点:第一,看句式结构,看其结构是并列的、条件的,还是转折的,等等。第二,看语法结构,英语的语法结构非常复杂,只要找准语法结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学生在学习中要学会运用符号标记法对句子进行结构的划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熟悉、熟练掌握句子成分,并把握各部分的逻辑关系。

掌握语言衔接手段,熟悉语义连贯提示语。语言衔接手段的掌握能够促使读者快速理解篇章意思。语言衔接在篇章中的运用通常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语法,另一个是词汇。语法衔接通常是由一些关联词语、省略词、替换词、连接词等对句子进行衔接,以此来承接句子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其中连接词是表示句子间的语义关系的,例如,原因、解释、列举等。词汇衔接是构成语篇的基础,词汇衔接有近义关系、反义关系、上下义关系等。

语篇连接另一个重要手段是语义连接,语义连接通常处在语篇的底层结构中,主要目的是为了表现句子的各种语义关系,这些语义关系有顺序、因果、解释、并列、转折等等。逻辑关系是语义连接的重要手段。标记词在语篇连贯性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掌握并熟悉标记词,可以轻而易举地把握句子和上下句的逻辑关系,还可以顺其自然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目的,有时候读者甚至可以采用逻辑推理方法预见作者将要表达的主题。

综上所述,通过对语篇的宏观和微观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宏观分析可以让学生迅速地把握主题,微观分析可以从细微之处入手,以小博大,领会全文。所以说进行语篇分析教学是必要的,它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进而促使学生运用系统的方法解决语篇中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 潘敏.语篇分析技能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2] 孙美丽.语篇分析理论与阅读教学.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3] 李慧敏.语篇分析和英语阅读教学.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3).

[4] 赵丽霞.语篇分析技能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

浅谈小学英语中的语篇教学 篇4

一、让学生带着疑问而读

牛津小学英语高年级教材中的语篇内容, 多数都是以话题—对话的形式来呈现文本内容的。在这些语篇中, 有些文本内容对于学生们来说还是有一些疑问的, 我们可以抓住这些疑点, 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指导他们深入文本学习。

例如:6BUnit 1 Who is younger?中, 杰克说他没有兄弟姐妹, 可是最后一句话又说他有一个弟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学生们对于这个问题有疑惑, 也有兴趣。因此, 在教学时, 我把这个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拿出来, 让他们自己去讨论, 然后, 为了让他们能够清楚地了解为什么, 我又用PPT给学生们介绍了一些文化背景知识, 让学生们明白了在外国有许多人把宠物都当作自己的亲人, 这样, 学生们就能理解为何杰克有一个弟弟了。通过这样的学习, 学生们不仅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 还深化了他们对外国文化的了解。

二、让学生随着文本设想

当学生们学完文本内容之后, 教师借用文本的情境, 适当地进行延伸假设, 让学生们在合理的设想中, 及时巩固所学的内容, 从整体上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再梳理、再总结, 这样可以较好地打开学生们的思维空间, 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

例如:在教完6B Unit 1 Who is younger?第二段内容之后, 我问学生们:“如果苏海回家, 她会告诉苏洋什么呢?”学生们如果想告诉苏洋关于彼得的事情, 他们就必须对第二段内容进行仔细地阅读, 提炼出主要的信息才能说出来。这样的操作, 让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实现了从句到段和句群的跨越, 让他们的知识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又如:在学完6A Unit 5On the farm之后, 我对学生们说:“如果你是农场主, 你想吸引人们去你的农场度假, 那么, 你会设计怎样的广告语呢?”学生们如果想完成这个任务, 就必须在了解文本的基础上, 对文本内容进行更加全面地阅读和梳理, 同时还要再加进一些自己合理的想象。这个练习源于文本内容, 但它又高于文本内容, 给了学生们较大的自主发挥的空间。

三、引导学生升华情感

牛津英语教材中的语篇内容, 有的富有教育意义, 包含了一些积极的情感因素。我们可以结合文本内容, 运用恰当的时机, 将文本中的情感进行升华和迁移, 用以去教育和影响学生。

例如:在5A Unit 6Doing housework文本的前半部分讲了苏海和苏洋在家打扫卫生, 后半部分讲了苏海和苏洋在关心病中的南希, 还说了要去看望和帮助南希学习数学。所以, 在学完文本内容之后, 我让学生们结合文本, 想一想自己在家里、在学校是否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还有在平时生活中, 你们会互相帮忙吗?这样的主题, 让学生们很快地领悟到了文本的情感价值, 他们也在不知不觉中把这些情感价值转变成了自己需要去努力的方向。这样的文本积极地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 对于他们的教育是无形的, 也是最有价值的。

四、引导学生个性阅读

在牛津英语教材中, 有一些地方留下了文本空白。所谓的文本空白就是指文本中写得含蓄、能够留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和留有余味的地方。而这些空白也给学生们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因此, 我们可以抓住这些文本的暗示, 或者情节上留下的线索, 引导学生们进行个性化的阅读, 让他们可以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

例如:在教6BUnit 6Planning for the weekend时, 学生们知道了在音乐会上大卫会拉小提琴, 南希会弹钢琴, 但剩下的几位高山、王兵、刘涛、杨玲干了什么呢?文本中没有提到, 我们就可以利用这样的空白, 引导学生们进行阅读想象。学生们会结合音乐会这个关键词, 进行丰富的想象, 他们说有可能高山拉二胡, 王兵拉手风琴, 刘涛吹笛子, 杨玲弹古筝。这样的想象不仅巩固了本课的一般将来时的用法, 也开拓了学生们的思维, 让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发展, 还张扬了他们的个性。

五、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语篇材料中外显的信息学生们大都会注意到, 但是那些隐含的信息却经常会被他们忽略。如果我们善于去挖掘这些内容, 并引导学生们去解读, 那将会给学生们带来一个全新的视角, 也能深化他们对文本的解读。

例如:在教6BUnit 7Aletter to a penfriend时, 我问学生们:“你们知道刘涛最喜欢什么科目吗?你们是如何知道的呢?”许多学生都说在前言部分就知道刘涛会读英文报纸, 能用英文写信, 那么他肯定最擅长英语, 也最喜欢英语。但是有的学生说:“他可能喜欢音乐和科学, 因为对话里说他和彼得的爱好是一样的, 听音乐和做模型飞机。”通过这样的分析引导, 文本中隐含的信息也被学生们读了出来, 较好地培养了学生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基于连贯理论的语篇分析教学 篇5

摘要:在交际过程中,由于话语不连贯而引起的误解现象极为普遍,因此,探究语篇连贯现象,有助于消除交际中的歧义和误解。基于连贯理论的语篇分析教学,把语篇作为一个整体,对其结构层次、基本内容进行宏观和微观地分析,强调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参与分析、推理、归纳和总结一系列认知过程,有利于发展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关键词:语篇;连贯;语篇分析教学 引言

现代语篇分析最早应追溯到二十世纪语言学的重要学派——布拉格学派。他们把话语、语篇作为自己的研究重点,提出了许多在现代语篇分析中占重要地位的概念和思想——主位与述位、已知信息与新信息、语境与语篇等,同时强调句子是整个篇章的一部分,句子分析不能脱离语境,不能脱离不断流动的语篇(姜望琪,2008)。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东西方语言学家开始了对语篇连贯问题更广泛地研究。在他们的研究中,连贯性往往被视为语篇本身所具有的一种特性,连贯与认知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本文拟就语篇连贯性进行概括性论述,进而探讨基于连贯理论的语篇分析教学的实现途径。2 语篇与连贯

语篇是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黄国文,1988),既可单句,亦可长句,既可口语,亦可书面语,但逻辑结构须严密、语义要连贯。这种连贯表现为语言结构、语言的组成成分关系以及语言结构成分之间的有机联系,换言之,语篇连贯的实现取决于语篇构成成分之间语义或功能上的联系。

一般地,对连贯理论的看法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把它看作社会现象,一是把它视为心理现象。Halliday & Hasan(1976)把语言看作是一种社会符号,把语言使用看作是一种社会行为,然而他们提出的五种衔接纽带——指称(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连接(conjunction)和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却无法解释某些缺乏这些衔接手段但连贯的语篇。Givon(1955)从心理认知的角度探讨连贯的本质和实现手段,认为语篇的连贯不是外在语篇(external text)的连贯,而是能生成、能储存、能提取的内在语篇(mental text)的心理连贯,是受话人或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不断协调以达到彼

此理解的主观行为(朱永生、严世清,2001)。Reinhart 则提出了显性连贯和隐性连贯(explicit and implicit coherence)。显性连贯通过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而实现,是语言内部的衔接,与读者和作者双方的心理过程密切相关。隐性连贯隐藏于语篇的深层,通过逻辑和语义上的顺畅来实现语篇的文理通顺。在命题与命题之间缺乏明显连接的情况下,读者需要利用语用和其它有效手段推导出其中的隐性连接意义,从而建立语篇连贯。这一过程必须依赖于读者把新信息与大脑中已存在的各种知识和经验相关联,以语篇的结构、语境、衔接手段等提示激活已有知识,并运用各种策略建立、修改命题直至构建出完整连贯的心理表征,从而正确地理解语篇。基于连贯理论的语篇分析教学的实现途径

语篇分析,又名话语分析,是借助对语篇表层结构特征(语法手段、词汇手段)和深层结构特征(语义关联、逻辑关联)的描述和解释,寻找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内在规律性,并探讨语篇的各种功能特征(朱颖、马静,2007)。语篇分析教学以篇章为基本教学单位,把语篇作为一个整体,引导学生对其层次结构和基本内容进行宏观和微观的分析。既重视语言的形式和功能,又强调语篇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同时注重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参与对篇章的分析、推理、归纳和总结等一系列认知过程。3.1 语篇的宏观结构分析

宏观结构通常是指语篇整体的语义功能的总体连贯,属于语篇的高层次语义结构。宏观结构分析是对人的语言综合概括能力的假设性论述,主要涉及对语篇的体裁分析、连贯推理的分析等,旨在引导学生发现作者谋篇布局的超结构(superstructure)与意图,进而理解语篇的深层含义。(1)体裁分析

体裁分析是从宏观层面探讨语篇模式的理论构架和普遍特征。语篇体裁是高度抽象化的篇章模式, 它能体现出表达篇章内容的基本思路。语篇的交际功能不同,体裁就不一样,其认知结构和语言风格也大相径庭。但无论语篇模式是什么形式,都必须是衔接合理、语义连贯、符合逻辑的有机整体。

语篇体裁常见的有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等。记叙文多注重事件经历,其教学应在指导学生把握叙事要素的基础上,分析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段来组织和发

展语篇的;议论文强调逻辑性,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找出论据、研究论证技巧,按照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递进层次,分析作者的观点和主张,进而提出自己的见解。说明文注重条理性,教学既要引导学生获取信息,又要注意事实和数据,掌握作者用以说明的角度和方法。

鉴于不同体裁的文章各具不同的侧重点,语篇分析教学应施予不同的方法。在体裁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思想内容上展开分析,从写作和修辞上进行体会,或者跳出课文的框架,从世界观上进行探讨,进而对作者的笔调、语气、修辞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加以研究(赵崇华,2000)。

(2)连贯推理分析

一般地说,推理指以若干命题为前提得到另一个命题作为结论的认识活动(徐盛桓,2005)。任何话语的意义绝不等于一个个词项的意义总和,作者的交际意图往往会超出他所表达的字面意义。话语理解的过程就是文本语言不断激活读者的已有知识框架,形成有机的心理图式,从而作出不同的语义推理的过程(熊学亮,1999)。语义推理中读者凭作者所提供的显映的方式进行解码,并将解码所得的证据作为前提的一部分,再结合读者本身的认知语境(旧信息)来理解信息(新信息),并作出预测、推理和解释。

请看下面的例子:

“星期六下午你来参加音乐会吗?”圣诞节刚过,克莱拉就问他。“我答应要去威利农场”。他(保罗)回答。(D.H.Lawrence: Sons and Lovers, Chapter X)克莱拉的问题实际上是一种提议,她期待对方做出接受或拒绝的表示。而从字面意义上看,保罗的回答和克莱拉的问题并不相关。如何理解保罗,需要克莱拉根据当时的语境再结合自己的认知环境进行推理,提出“保罗必须去威利农场”的语境假设,并从中推断出“他不能参加音乐会”的语境暗含。这一语境暗含是以新旧两种信息为前提得出的合乎逻辑的推论,从而实现了交际双方心理互动上的一种无形的连贯(姜菲、董洪学,2008)。

在语篇阅读中,推理贯穿于阅读过程的始终,无论是对字词的理解还是对语篇的理解,都需要借助推理来完成。教师应引导学生探讨新旧信息之间的联系,分析解释各种语言现象背后的理据,重视对词语语义演变的认知过程的分析,正

确理解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特定内涵,获得作者意图传达的全部真实信息,以实现双方话语的连贯。3.2 语篇的微观结构分析

微观结构涉及的是句内和句际的意义关联,也称语义功能的局部连贯(inter-sentential-relations)。微观结构分析从句子层面出发,寻找句与句之间的衔接与连贯极其内在的逻辑关系,通过分析主位推进模式的延伸和扩展,揭示语篇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训练学生对语篇进行连贯分析的能力。

(1)主位述位推进模式分析

主位是话语的基础,主位结构体现谋篇意义。一般来说,在篇章中,主位即在语境中自然存在的内容,它提供交际双方已知的信息。述位是围绕主位逐步展开的实际内容,即作者要传递的新信息。“一段篇章构成的过程正是作者运用语言手段,以已知信息为出发点,引出未知信息来阐述、说明已知信息,推动信息传递的过程,也就是运用述位对主位进行阐发的过程。”(徐盛桓,1985)在语篇的生成过程中,讲话者需要对主位做连续的选择。主位述位推进就是指话语主位的选择和排序,它们互相之间的平行连接和上下层次,以及它们跟上一级篇章单位(如段落、章节等)的超主位之间的关系,跟整个篇章的关系,跟环境的关系。主位推进可以看成故事情节的脉络。按照Danes(Dokulil & Danes 1958/2004)的分法,有三种主位推进模式: ①简单线性主位推进,即

以及对语篇所衔接的语义或内容的深层理解。

(2)衔接手段分析

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它存在于语篇内部的、使其成为语篇的意义关系(Halliday & Hasan, 1976)。衔接分为显性衔接和隐性衔接。显性衔接是语言表层的、形式上的连接,构成语篇的有形网络,包括语法手段(如照应、替代、省略等)、词汇手段(如复现关系、同现关系)。语法手段是语篇中的纽带,在语篇的构建中起着连句成篇的作用。词汇手段则通过同义、反义、上下文、互补、整体与部分等关系来使语篇的语义连贯。隐性衔接通常是指语篇的语境意义和语用意义,属于语言深层的意义连接,是语篇的无形网络。语篇的隐性衔接将那些没有言明但却隐含在语篇之中的言外之意衔接起来构成一个连贯的语篇意义。语篇借助各种衔接手段获得连贯性,通过逻辑和语义上的顺畅实现文理通顺。

请看下面的例句:

Jackson is a good office worker,but he is a bad husband.这句话使用了三种衔接手段:①he指代Jackson,产生了前后两句的照应关系;②反义词good和bad具有同现意义关系(指文中的一个词的对象一定有另一个与之相搭配的词出现,形成衔接,构成意义上的联系),具有在同一语义场共现的特点。③连词but连接前后两句,所表达的转折意义与反义词同现加强了语义间的对应关系。

语篇衔接手段的分析能帮助学生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语篇。衔接关系产生的连续性是语义的连续性,所以衔接手段在理解语篇过程中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识别各种不同的衔接链,以便正确地理解语篇。4 结语

阅读是一种极其复杂的、主动思维的心理活动和信息处理过程,是读者根据自己已知的信息对新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和解释并不断进行推测的过程,也是读者通过语篇这一媒介与作者相互作用的交际行为。语篇阅读教学应强调对语篇的整体理解,强调语篇意义的绵延,以及从动态的语篇中掌握语言的交际功能。通过对语篇体裁框架、连贯推理的分析训练,培养学生宏观把握语篇中心思想和组织结构的能力,以及有效调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综合语篇内外信息的能力。通过对

语篇的微观分析,引导学生找准语篇结构中的主位—述位、信息流程、衔接手段,培养其建构连贯语篇的能力。

参考文献:

[ 1 ] Dokulil, M.&F.Dane 1958/2004.On the so-called semantic and grammatical structure of the sentence[A].Reprinted in P.Luelsdorff et al.(eds.).2004.Praguiana 1945-1990[C].21-38.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 ] Holliday M.A.K.& R.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 Longman, 1976.[ 3 ] 姜望琪.现代语篇分析的萌芽[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3):188-195.[ 4 ] 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5 ] 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67-186.[ 6 ] 朱颖,马静.学术语篇引言的体裁分析[C].外语教学与研究论丛,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2-60.[ 7 ] 赵崇华.思维模式与篇章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0,(3):42-44 [ 8 ] 徐盛桓.语用推理的认知研究[J].中国外语,2005(5):10-15 [ 9 ] 熊学亮.语用学与认知语境[J].外语学刊,1996(3).[ 10] 姜菲,董洪学.从关联理论视角看交际中话语连贯的实现[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3):75-78.[11 ] 徐盛桓.再论主位述位[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5(4).Language analysis teaching based on coherent theory

Xu Xing-fang(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Wanzhou, 404000,China)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human relations, misunderstanding is extremely common because of the incoherent words.So inquiring coherent phenomenon is helpful to eliminate the different meanings and misunderstanding.Discourse analysis teaching based on cohesion theory studies the structure and the basic

基础英语教学中的语篇分析探究 篇6

关键词:英语教学;语篇分析;听说能力

对文章进行语篇分析,能使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更好地掌握文章的结构和中心思想,最大限度地获取语篇中的完整内容,并根据文中的逻辑关系进行合理推断,以便更好地进行英语学习。

一、基础英语教学中的弊端

1.大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亟待提高

在英语教学中,英语听说能力将通过专门的听说训练完成。英语从本质上说只是一门语言,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用来交际,但我国英语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较长,掌握了大量的英语词汇,能看懂一部分英语材料,但语言交际能力却远远滞后,仅停留在简单的对话上,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都亟待加强。

2.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有待提高

在基础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单词、语法知识均能够全面掌握,但是如果把单词短语组成句子、文章,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就相对较差。因为学生无法抓住关键词阅读,以至于无法将关键词联系起来去理解一段文章。同时,学生在阅读文章中往往都会注重自己已经掌握的单词和语法,很容易出现误解或者曲解文章意思的现象。

二、语篇分析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1.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基础英语的教学中涉及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戏剧等多种体裁,在多种体裁的文章中,基本上都是由主体段、描写段或解说段、过渡段和结论段构成。概括文章主旨的主体段落通常出现在文章的首段或者前几段,而总结全文的结论段大多时候出现在最后一段或最后几段。如在基础英语课文Quick Fix Sociey中,文章的前三段概括了文章主旨:美国已经成为快节奏发展的社会。而文章的最后一段是结论段,总结“我们应该放慢脚步,重新发现生活”。文章的标题通常是全文的讨论对象而小标题则与文章的标题紧密相关。这些内容都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2.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主旨,提高英语听说能力

结合语篇分析,学生能够加深对文章段落主旨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所学的内容加深记忆。此外,语篇分析在促进学生主观答题能力以及语篇口头表达能力方面起到非常明显的作用。例如:在学习新闻题材的英语文章时,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新闻背景知识,掌握基本的英文新闻句式结构,单凭词汇想要听懂英语新闻广播显然是不足的。在英语口语的表达上,语篇知识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语篇分析可以改善学生在听说能力上的困境,通过对文章语篇结构、主题、文体知识的加深了解,学生的听说兴趣和信心也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3.整体把握全文脉络,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加透彻

在基础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对英语语言点的掌握,文中的词汇、语法和难点虽然讲得很透彻,但重点不够集中,学生对英语词汇和语法知识只是单纯机械化地死记硬背,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只停留最高水平上。如果在基础英语教学中能将语言点的讲解和篇章结构的分析有效结合起来,使基础英语教学变得立体、丰富,那么学生在掌握词汇、语法的同时,还能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寓意。

4.语篇分析帮助学生扫清语言障碍

在语篇分析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两个方面的语言表象。一是注重文章的连贯性,理解文章中的词汇和语法现象。从语篇入手讲解文章,不仅要分析语篇的结构,还要探究文章中的遣词造句。由此可见,语言是由连贯的篇章形式表现出来的,而不是由一些简单词句组成的。二是注重文章的思想意义连贯,懂得文章中过渡词语的使用。过渡词语通常表示的列举、因果、转折、递进、对比、时间、空间等关系。了解文章中过渡词语的使用,可以理解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从而懂得全文含义。过渡词的使用,既确保了文章意义上的连贯性,同时帮助学生理解整篇文章的主旨。

5.语篇分析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

语篇分析能帮助学生尽可能地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进而正确理解文章的含义。分析文章主旨、剖析篇章段落等方法,能更好地解决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基础英语教学中,语篇分析能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主旨,了解文章蕴含的深刻寓意,帮助学生提高英语的写作能力与听说能力,激发学生阅读英语文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李红英.基于需求分析的高级英语课堂教学建模研究[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14,6(4):80-83.

小学英语的语篇教学 篇7

1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1.1 语篇的衔接

衔接指一段话中各部分在语法或词汇方面有联系或两方面都有联系。这种联系可能存在于不同的句子之间, 也可能存在于一个句子的几个部分之间。衔接是语段、篇章的重要特征, 是语篇研究的核心。Halliday和Hasen认为, 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 当语篇中的某一成分的解释依赖于另一成分时, 便产生了衔接。他们指出, 衔接通过结构衔接和非结构衔接实现。因此, 他们将衔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语法手段, 另一类是词汇手段。其中语法手段有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 而词汇衔接属于词汇衔接手段。

1.2 语篇的连贯

所谓连贯就是要求段落中各句的组织与安排以一种明晰的, 合乎逻辑的顺序进行, 做到条理清楚, 层次分明。连贯可以把一篇文章的各个部分有机地连在一起。英文写作教学中的连贯具体包含两种含义: 一是指文章在内容构思上是连贯统一的。文章中所有的句子都是为全文的中心服务。就各段而言, 每一句都是围绕着该段的主题句进行, 不能出现与主题句无关的句子。只有内容观点一致才能让一篇文章连贯顺畅。二是指表达上的连贯。文章的段落之间和段落中各句之间要有一定的衔接。这样才能使文章连贯紧凑、层次分明。连贯即语篇在信息传达方面的流畅与贯通上的一致性。

1.3 二者关系

对于连贯的标准及衔接与连贯的关系这个话题, 许多语言学家都有过讨论。语言学界有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Halliday在谈到衔接与连贯的关系时认为, 对语篇连贯的一个重要贡献来自于衔接, 它们是每种语言都具有的把语篇这一部分与那一部分联系起来的语言资源。也有许多语言学家认为衔接不能保证连贯, 或者认为二者没有关系。Brown和Yule等语言学家倾向于把衔接作为一个形式概念来理解, 仅代表诸如代词、连词、名词、词组或分句等形式成分。实际上Halliday也认为衔接不等于连贯, 衔接只是对语篇连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衔接是产生语篇连贯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

2 衔接手段

衔接不是语篇连贯的全部, 但却是保证语篇连贯的一个重要标准。 Halliday把语篇的衔接手段分为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五种情况。

2.1 照应

指用代词等语法手段表示语义关系。Halliday和Hasen把照应分为内照应和外照应。内照应指语篇的语言项目之间的照应关系;外照应指语言项目的意义解释直接依存于语篇外客观环境中的某个事物。内照应又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前照应, 指上文出现项目的所指成分;另一种是后照应, 指下文出现项目的所指成分。此外, 作为一种衔接手段, 在不同类型的语篇里, 照应所表现出的特征也是不同的。用于人的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代词及选择性的指示代词在口语语篇里出现频繁, 而在一般正式书面语语篇里出现的频率较低。

2.2 替代

用替代形式去替代上下文中所出现的词语。使用替代既是为了避免重复, 也是为了连接上下文。要领会含有替代形式的句子的完整意义, 必然要从上下文中寻找被替代的那些具体语词。替代可分为名词性替代, 动词性替代和小句性替代。名词性替代指用可充当名词词组主词的替代词来取代另一个名词词组。在英语中常见的名词性替代词有one, ones, the same等。动词性替代指的是用动词性替代词去替代动词词组。英语中可替代动词词组的替代词为do。小句性替代指的是用替代词来取代小句, 英语中能替代小句的替代词为so和 not, 代表肯定意义和否定意义。显然, 替代的功能是构建句子间的紧密衔接关系, 使语篇前后承接。与其他衔接手段相比, 替代手段一般多出现于交际口语性质的语篇, 正式书面语语篇中出现得较少, 即使出现, 也多见于书面语语篇中的引语部分。

2.3 省略

省略指上文已提到的, 交际双方可以填补的, 但不在特定的地方出现的成分。它是避免重复, 突出新信息, 使表达简练﹑清晰的一种修辞方式, 也是使语篇前后衔接的一种语法手段。这是因为省略结构的出现预设了被省略成分的存在, 作者或说话者在省掉某一成分时是以该成分在上下文中的存在为前提的, 而阅读者或听话人也能够从语境中寻找到被省略的成分。省略既可出现在句子层面, 也可出现在语篇层面。在句子层面, 省略可以使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凑, 在语篇层面, 省略结构与被省略成分之间的预设关系使句子或语篇前后衔接。省略亦分为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小句性省略。在实际语篇中, 省略和替代有着类似的情况, 即使用的频率并不高, 多见于口头交互会话语篇结构中。

2.4 连接

连接是运用连接成分体现语篇不同成分之间具有何种逻辑关系的手段, 连接可分为形合连接与意合连接。形合是靠关联词语建立句内和句际关系的衔接手段。Halliday曾把关联词语按表达关系分为递进、转折、原因和时间。意合是不靠关联词语, 仅靠语义的逻辑联系而建立的句内和句际衔接手段。因此, 形和连接和意合连接表明了连接不仅是在语法结构上将前后句子连接成为整体, 而且通过自身的意义将其他部分的意义逻辑性地连接在一起, 形成连贯的语篇。没有这些连接成分, 语篇的篇章结构将受到极大的影响。与其他衔接手段相比, 连接成分的使用在口语交际和书面语篇中都较为普遍, 由于口语交际大量借助于情境和其他手段, 连接成分出现的频率还是远远低于正式书面语语篇。

2.5 词汇衔接

词汇衔接是衔接手段中最突出最重要的形式, 也是在语篇中占衔接手段数量最多的, 在语篇中, 词汇手段的应用也可以起到串句成文的作用。词汇衔接指语篇中词与词之间的语义联系形成的衔接关系。Halliday和Hasen把英语语篇中的词汇衔接关系分为两大类:重述关系和搭配关系。重述关系是通过词的重复, 同义词或近义词, 上下义词和概括词等词汇手段形成的语篇衔接关系。搭配关系指的是语篇中某些词组通常会同时出现, 写作中恰当运用固定搭配, 围绕一个主题相互配合使用的一系列词语, 对文章的条理性和完整性有着重要的作用。一般语篇中, 词汇衔接所占比例最高, 单就词汇衔接而言, 书面语语篇比口语要高。

3 连贯手段

首先教师应注重语篇教学。教师应将传统的词汇、语法的训练扩大到整体的语篇连贯知识的传授和训练, 帮助学生确立篇章的概念, 从整体上把握整个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好的范文进行篇章结构的理解和分析, 理清语篇的时间、空间、因果关系, 培养学生对宏观的文章内容上的连贯性原则的把握。除此之外, 教师要教会学生使用各种连贯手段。尤其是过渡性关联词的使用, 使用过渡性关联词词语是一种简单、有效, 同时又是最重要的表现句与句、段与段之间黏合性的方法, 即在句与句, 或段与段之间利用一系列恰当的有特定含义和用法的词语将一个要点与下一个要点连接起来, 从而保持文章语言顺畅、条理清楚。事实上, 许多逻辑关系也都是通过过渡性词语来表明的。例如, 表示因果、转折、时空顺序、列举和总结的词语。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关联词以求得写作连贯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关联词的学习, 教师还可以传授其他一些常见的增强文章连贯性的手段, 比如整体谋篇, 确立主题句。确立文章的中心后, 主题句的确立对段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段落中的各句都应该围绕主题句展开, 这样才能保证内容上的连贯。

4 小结

语篇的衔接和连贯是语篇研究的核心, 衔接和连贯是英语语篇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在写作教学中, 应该把语篇的衔接和连贯放在首位。故在英语写作教学中, 教师首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系统讲解衔接和连贯的理论知识, 使其从理论上对衔接和连贯机制在写作中的运用有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教给学生衔接和连贯手段就等于“授之以渔”。其次, 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写作中衔接和连贯手段运用的实践练习, 使学生在实践中, 理论联系实际, 不断提高其语篇建构能力, 从而提高其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1994.

[2]朱永生, 严世清, 苗兴伟.功能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3]韩礼德, 哈桑.英语中的衔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4]朱永生等.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小学英语的语篇教学 篇8

1 公共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大都是语言为主, 课程的难点和重点基本都是注重在辨认词义、讲解生词难句、分析语法结构等表层结构方面。这样逐词逐句地讲解、翻译虽然使学生对句子内部结构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并有助于对语篇的局部理解, 却分离割裂了语篇的连贯, 造成语言点与语言理解严惩脱节的现象, 无法使学生对语言的情景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达不到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 片面强调语言符号的符号性, 忽视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现在所采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多数课文和阅读材料选自英美原文, 由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 如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缺乏了解阅读就会受到影响。在教学上, 教师过分注重对阅读文本的符号性分析, 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对阅读效果的影响, 导致有些学生一看到自己所不熟悉的题材就有畏难心理。

第二, 重视语言表层结构, 轻篇章整体意义。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阅读材料的细节性解释占去了阅读课的绝大部分时间, 学习的目标是语法、词汇及语言知识等, 阻碍学生通过文章的题目、上下文结构去联想和深层次理解。其结果是阅读速度慢, 交际运用能力跟不上, 课堂上一旦出现语言难点, 教师就立即板书例句, 反复讲解操练。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几乎每个单词都认识, 可就是不理解文章意思。

第三, 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忽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目前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教师满黑板写, 学生则在下面拼命地记笔记, 被动的模仿、记忆和进行古板的、孤立教条式的句型操练及翻译。在这种形式下,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淡薄, 容易产生厌倦心理, 失去兴趣, 挫伤了学习积极性, 造成课堂气氛沉闷。

2 语篇教学的涵义

阅读是公共英语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语篇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字句讲解分析阅读教学模式的不足, 他是从语篇的整文来看, 把文章按照一个整体出发进行分析、理解及评价的英语阅读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文章的认识理解不只是停留在词、句的表面意义上, 而要提升到对整篇文章的架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等深层意义的领悟。教师在讲授基础知识、强调语言共核的同时, 还要注意阐明篇章结构, 点出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 教会学生识别主题句, 掌握文章的篇章结构、基本内容和中心思想, 摸清作者的思维脉络, 以及词和句子的衔接连贯手段等等。如课文有叙述文、说明文或论述文等不同体裁, 有问题———解决模式、提问———回答模式、主张———反对模式、叙事模式、概括———具体模式等。在阅读课教学中教师要参照语篇模式理论, 帮助学生分析不同类型课文的框架结构及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注意体裁和文体的关系;熟悉不同语篇的本质特征, 了解语篇的体裁结构, 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特定语篇的含义, 从而抓住其重点。

3 培养学生运用语篇分析理论理解文章的能力

语篇教学从理解整篇内容入手, 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 将其注意力引导到语篇上, 对所读文章获得一个总体印象, 然后分段找出中心思想和重要信息, 帮助他们分析句子是如何衔接成段落, 段落如何组成课文篇章的, 对文章先基础理解, 然后再根据文章所表达的内容, 谈谈自己的看法, 进行评价性理解, 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上下连贯, 前后呼应的连接的敏感性, 熟知语篇的交际能力。具体可采用以下语篇分析教学模式:

1) 导入。可通过不同形式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标题来预测文章的内容, 引起学生的注意, 教师可向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猜测各抒己见, 可就课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展开讨论, 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 并根据自己的猜想进行下一步。

2) 介绍文章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根据题目向学生介绍课文的主要内容, 尽量用比较简单的语句丰富和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

3) 让学生速读课文, 使学生大致掌握课文结构、含义, 能回答一些识记性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 尤其要引导学生注意每个自然段的首句, 让学生分组讨论, 并回答问题。问题的设计是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通过这些问题使学生能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陈述, 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都能积极参与, 活跃了课堂气氛。

4) 理解、宏观分析课文的篇章结构。通过作记录、问答、找中心句、关键词解释难点难句, 对一些语言点进行理解和操练。教师要注意结合具体篇章, 总结文体和文章的模式, 目的要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全面的构架分析, 使学生能熟悉了解多种写作体裁和谋篇方式。详细了解体裁结构是很重要的课堂教学环节, 只有在学生熟悉所学课文的文章框架时, 才能有清晰的思路理解认知整篇文章。还要引导他们分析并找出文章中各个内容所构成的各个层次的部分, 让学生熟练概括段落的中心思想, 了解段落之间的关系, 分析语篇的衔接手段, 这样学生就能很好的掌握文章中包含的所有信息, 掌握语篇的含义, 对文章进行深层理解。

5) 讨论、巩固。通过分组讨论来发展语言的应用能力, 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 对篇章进行评价性的理解, 实现知识向能力迁移。通过复述课文内容检测学生对该篇章的理解, 深化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起到巩固的目的。

4 结束语

事实表明, 语篇教学坚持整体教学原则, 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给学生阅读篇章的技巧和相关知识, 能帮助学生由表及里、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通过讨论, 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减轻了课堂焦虑感, 改变了以往课堂上只听不问、只记不说的习惯, 学生必须参与分析、推理、归纳等认识过程, 从宏观角度分析文章的内容、结构, 能够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综合以及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 是目前较理想的教学方法。

然而, 要获得语篇结构意识并非一朝一夕的易事, 需要教师长期坚持向学生灌输语篇结构意识, 学生才会逐渐增强对语篇结构的敏感性, 达到全面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作用。同时, 语篇教学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不仅要具有语义、语用、修辞、文体等语言方面的知识, 还要有丰富的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与语言相关的知识, 以及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教师要利用对语篇分析的研究成果, 加强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 深入总结和探讨语篇教学的, 充分运用新的理论和语言知识, 清除阅读教学中遇到的障碍, 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篇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 2001 (9) .

[2]李慧敏.语篇分析和英语阅读教学[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2 (3) .

小学英语的语篇教学 篇9

尽管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这些年已取得了骄人的成果,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尤其是中高级英语水平的学生)的英语作文,只要经过准备,基本可以避免明显的语法错误,有些甚至语法零错误,但读起来却仍有问题,比如意思没表达清楚,结构显得松散,语篇不通顺、不连贯等等。本文试述语域理论知识对构建语篇连贯性的启示,旨在培养大学生的英语写作时的语域意识。

二、语域理论

语域(Register)概念最初由Reid于1956年提出。1978年,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始人Halliday借用此概念,指语言的功能变体或语义变体,是通常和某一语境类型相联系的意义结构。语言在语境中产生,语境的变化引发语言的变异。语域由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构成,三者中任意因素的变化均会导致语域的变化。语场指发生的事情,所进行的社会活动或交流内容;语旨指交流活动中参与者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目的;语式指在特定语境中使用哪种方式来表达意义,传递信息。

三、大学英语语篇连贯性写作教学中的语域意识

1、语场意识

为了保证语篇连贯性,我们应该具有语场意识。也就是说,我们写作中要注意话题的一致性,即语场一致性。语场一旦被确定,作者就要围绕所选话题把相关概念组成语义场。如果语篇中的话题不止一个,那么都必须围绕一个总话题展开,否则会形成不连贯语篇。为了理解话题变化对语篇连贯性的影响,我们来看看下面两组句子:

1)I went to visit my aunt.My brother didn’t come.He was ill.

2)I went to visit my aunt.My brother was ill.He didn’t come.

分析后我们发现(1)比(2)更为连贯,原因在于(1)中前面两个小句保持了话题的一致性,都是指“拜访我的婶婶”,而第三句指我弟弟没去拜访的原因是“生病了”。(2)中把“我弟弟生病了”放在“我去拜访了我婶婶”和“他没有去”中间,阻碍了话题的连续性,没有做到话题一致性,也就是没有保持语场一致,损坏了语篇的连贯性。

2、语旨意识

语旨意识在语篇中,主要通过作者所采取的角色来体现。一般地讲,作者在构建语篇时,角色关系不可以随意改变。当作者作为语篇中一员时,采用第一人称描述;当作为局外人时,采用第三人称。两种人称不可以随意交替使用。如果出现人称不一致,势必导致语篇不连贯。来看下面这个例子:

We are all born into this world as equals,but for various reasons,not all people are treated as equals.This inequality begins when you reach the age of five,for that is when you enter elementary school.In school,the child is no longer“mommy is darling”.You now have to prove yourself to the other children and also to your teacher……

在这个语篇中,作者以第一人称“we”开头,但随后却使用了第二人称“you”,后来又使用了第三人称,完全破坏了语篇的连贯性。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均使用第一人称,所以改正如下:

We are all born into this world as equals,but for various reasons,not all people are treated as equals.This inequality begins when we reach the age of five,for that is when we enter elementary school.In school,we are no longer“mommy is darling”.We now have to prove ourselves to the other children and also to our teacher……

3、语式意识

语篇的连贯基于语式运用的一致性。如果语篇中一部分用书面语,而另一部分用口头语,那么语篇肯定不会连贯。

学生在练习英语写作时使用的应该是书面语,但有不少学生会在作文中使用Well,I think,You see,You know等等具有明显口语色彩的短语。教师应该适时向学生讲明这类口语表达的使用语境,这样会帮助学生正确区分书面语和口头语。

有些学生为了使用新学到的新单词,喜欢使用书卷词,也不管是否符合语境,只要有相同的意思就用上,这就造成了语式不一致。比如用“accommodation”代替“room”,“purchase”代替“buy”,“deem”代替“think”等等。教师应该提醒学生,语言使用不在乎离奇,而是得体。

四、结语

大学英语写作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语域知识的运用,会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到不同语境需要使用不同语言。培养学生的语域意识,对他们在英语写作训练中构建语篇连贯很有帮助。

摘要:语域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理论,由语场、语旨和语式构成,三者中任意因素的变化均会导致语域的变化。本文试述语域理论对大学英语语篇连贯性写作教学的启示,指出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时的语域意识。

关键词:语域,语篇连贯,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2]张德禄.语域理论简介[J].现代外语,1987

小学英语的语篇教学 篇10

阅读, 是读者与语篇之间的对话, 是读者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英语报刊阅读, 则是目前获取信息、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学习和掌握现代英语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 培养较强的英语报刊阅读理解能力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然而, 目前的我国英语报刊教学, 基本上仍采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只注意语法结构的教学, 将语义和语境视为不可捕捉的东西, 并被弃置于教学的边沿地位, 教学效果不佳。加之, 传统的语法教学法, 把学生视为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忽视了学生作为认知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完成阅读任务后, 往往“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影响了学生对语篇的正确理解, 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报刊阅读能力。

针对目前不甚理想的阅读教学现状, 我们扬长避短, 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言语境观为基础, 借鉴语用学的认知语境观, 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语篇-语境一体化的阅读教学模式。该模式把学习者作为认知的主体, 把语言作为语篇, 结合语篇结构和语境因素, 开展“语篇立体化教学”, 训练学生由语篇的形式特征来推测意义, 语境和交际意图以准确、全面地获取语篇信息, 培养学生根据语境和交际意图来分析语篇的形式特征的能力。同时,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和文体意识, 提高学生语篇分析和文体分析能力。

二、理论依据

1.功能语境观和认知语境观

韩礼德 (Halliday) 在继承Malinowski和 Firth的语境思想的基础上, 对语境的含义、分类以及语境对语言使用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他认为, 语境是语篇之外的情景因素。情景因素主要指的是与语言交际行为直接相关的语场 (field of discourse) 、语旨 (tenor of discourse) 和语式 (mode of discourse) 三种因素。语场、语旨和语式分别支配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组篇功能 (Halliday, 1978) , 它们之间存在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三种功能又分别影响语言使用者对语言的及物系统 ( transitivity system) 、语气系统 ( mood system) 和主位系统 ( thematic system) 所进行的选择。他们认为, 通过情景语境, 可以推测语言的功能, 并进而推测语言使用的语义结构;反过来, 也可以从语义结构推测到可能的语境。韩礼德还清楚地阐述了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互补关系, 把情景语境看作是文化语境的具体实例, 把文化语境看作是情景语境的抽象系统。

功能将语境与语言有机地联系起来, 语境与语言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互为前提的对立统一关系。但是由于该理论只主张从人的外部世界即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性质、结构和功能, 不仅忽视了语言使用的独特性或者说个性, 也忽视了作为认知主体的语言使用者及其重要作用。而且,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 语境的构建也呈动态的发展和变化趋势, 语言使用者们不是被动地受控于给定的语境, 而是能够借助包括语言在内的种种手段生成、改变或选择自己所认定为适当的语境。但是, 基于功能的语境构建大多不能充分反映语境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与以Halliday为首的系统功能学家不同的, 是“关联理论” (relevance theory) 的创始人斯波伯 (Sperber) 和威尔逊 (Wilson) 则是从语言使用者角度出发, 来看待语境和语言使用的相关性的。在他们看来, 语境不是外在于交际参与者的客观现实, 而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 是人脑对外界信息进行内化的结果, 可称之为“认知环境” ( cognitive environment ) 。在交际过程中, 交际参与者根据具体需要, 从其认知环境一系列可以显映的事实或假设构成的集合中, 选择较为相关的内容, 临时建构适合于特定交际的语境。这个语境不一定是双方事先知道的, 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动态生成的。在这里, 语境被视为一个心理结构体, 而不是交际场合中种种具体可见的客观外在因素。他们主张从人的内部, 即从人的心理认知过程来研究语言意义的生成、交换和理解。任何客观外在因素只有进入了语言使用者所拥有的知识或意识之中, 才有可能成为特定交际的语境因素。也就是说, 外在世界的方方面面只具有成为语境因素的潜势, 而是否实际成为特定语言交际中的具体语境构成, 则最终还要取决于语言使用者, 这就使得受结构主义影响而被长期遮蔽的语言使用者及其能动作用得以凸显出来。从这方面讲, 功能语境观和关联论的语境观具有及强的互补性。正如朱永生、严世清所言, 关联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深受心理学有关认知模式和认知规律的研究成果的影, 而Halliday等人的语境理论可以为语用学的情景因素研究提供一个比较成熟的、具有指导性和实用性的理论框架。而这种研究对于心理认知因素研究, 只会起到补充的作用 (朱永生、严世清, 2001) 。

因此, 从语用学那里吸收认知语境的概念和方法, 把情景语境的研究和认知语境的研究结合起来, 无疑会有利于人们对语篇的外部语境和内部语境获得更加全面的认知。

2.语篇

语篇指的是任何长度的, 在语义上完整的口头或书面的段落。任何一段具体的语言, 只要它在某种情景语境下可以作为一个统一体起作用, 就能构成一个语篇;语篇应该被视为一个语义单位, 它表达的是意义而非形式 (Halliday & Hasan, 1976) 。胡壮麟 (1994) 把语篇的定义总结为: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

3.语境与语篇

以韩礼德 (Halliday) 为首的系统功能学家认为, 语言与语境相互依存, 它们之间存在着双向辩证的体现关系。自上而下语境限制语言的选择, 并在语言的具体使用中得到体现, 而且语言的选择只有在特定的文化语境和情境语境中, 才产生意义并表达意义, 同一个语篇在不同的文化、社会背景中通常表达不同的意义。自下而上语言体现语境, 语言不只是对其赖以生存的情境语境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 语言能够能动地反作用于语境, 并为现有文化语境增添新的内容 (黄国文:2006) 。因此, 语篇教学不能脱离语境。

三、以人为本的语篇-语境一体化的英语报刊阅读教学模式

阅读活动属于语言和语篇的范畴, 而语言和语篇只能在其使用的语境中为人所理解。阅读的目的就是在特定的语境中, 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 借用语言系统这个意义来源, 在语篇层次上提取意义, 达到对语篇的理解。新闻报道是一种社会实践, 而新闻语篇是这种实践的产物, 它们跟任何其它类型的语篇一样包含或反映着其生成者的立场和观点, 含而不露地表达各种意识形态, 对读者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 (2004年版) 和《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 (2004年版) , 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不仅应读懂一般英美报刊杂志上的社论、政论和书评, 还应能能理解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能分析上述题材文章的思想观点、语篇结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段;而且要能理解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这就要求, 我们在阅读学习的高级阶段, 应把重点放在语篇的深层次意义和对语篇的评价和欣赏上 (张德禄, 2005) 。基于以上要求, 我们以语境与语篇之间的系统联系为理论依据, 借鉴语用学的认知语境观, 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语篇-语境一体化的英语报刊阅读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具体操作步骤为:

1.创设问题情景, 激活建构背景知识, 启动整个阅读过程

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 阅读能力受学习者的背景知识的制约。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 活化学生的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和策略知识;寻求学习者对阅读材料有效理解的认知固着点, 通过激活、建构背景知识来启动整个阅读过程。英语报刊阅读语篇具有跨文化和跨语言的特征, 且内容新颖。如果学习者的认知语境在阅读前没有得到有效的激活和建构, 阅读理解就会费时底效, 难以达到教学目标。因此, 阅读前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引入与阅读材料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为学生阅读前建立一个适当的语境, 填充认知语境的缺损部分。我们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 首先引出话题, 引导学生对该话题发表观点, 以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问题情景的设计, 可以由教师设问的方式呈现, 也可以从新旧知识的联系方面引进, 也可以从日常生活的经验说起。以2006年10月4日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有关朝鲜核试验的两则报道为例, 我们不妨先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对朝鲜核试验的看法, 这对学生是很熟悉的话题。在探讨了学生自己对朝鲜核试验的看法之后, 再谈中国和美国对朝鲜核试验的态度, 有利于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从而加强记忆。

2.分析语言形式特征, 推测意义、语境

根据功能语言学理论, 语言层分为语义层、词汇语法层和音系层三个层次。相邻两层次之间为体现关系。语义层是衔接语境层和词汇语法层的中介和桥梁。一方面, 语义层在语言系统中的词汇语法层中得到体现;另一方面, 语义层本身又体现更高层次的语境层。

我们建议, 在阅读文章时, 教师不妨鼓励学生选读一部分或通读所有小句层次上的主位成分, 预测语篇内容, 养成了解语篇大意再细读的习惯。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激活学生大脑中的有关图式, 促进阅读理解, 而且还可提供一种训练速读技能的手段。然后,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语篇词汇、语法层的语言特征的简单分析, 推测语篇语义、语境。我们可以简略分析新闻语篇的及物性结构、语气结构和主位结构。接下来, 从统计的角度进行分析, 了解语篇的语法特点。进行语法分析后, 根据语法分析的结果, 来认识其相应的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谋篇意义。根据意义探讨, 引导学生推测语篇的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以及物性分析为例。及物性在功能语言中与小句如何表现概念意义有关, 其作用是把经验世界分成易操作的一组过程, 即将经验功能通过语法进行范畴化, 并指出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 (韩礼德:1985) 。人们可以通过及物系统把人类经验分成6种不同的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及物性结构通过动作者-过程-环境成分等语义功能标记, 来表达说话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认识, 即概念功能。同一事件可能表达为不同的语言过程, 同一语言过程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过程类型的选择通常受到体裁和主题内容的影响。但是, 即使同一类型的语篇, 对同一事件的描述也可能采用不同的过程组合;这通常取决于说话者的交际意图和他对事件的理解和看法 (辛斌, 2005) 。

我们以对2006年10月4日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有关朝鲜核试验的两则报道的分析为例。两则报道在过程类型的选择上存在惊人得相似性。在6种过程中, 物质过程和言语过程所占比例最大。这完全符合语场的需要, 并说明新闻报道十分关注客观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另外, 过程动作者均是官方, 这体现了新闻英语报道具有向大众传播信息的社会功能。

3.对比批评分析, 推测交际意图

值得注意的是, 尽管双方报道在过程类型选择上具有相似性, 但在过程的具体的“参与者”以及“参与者”所实施的动作的内容及环境成分的选择上, 却具有明显的差异。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 同时都把朝鲜作为物质过程的主要动作者。其中, 在中国日报中占到78.6%, 在纽约时报中占76.5%。但是, 双方在动作者以及动作者所实施的动作的内容的语言表达形式的选择上, 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动作者的选择上, 中国日报频繁使用“DPRK”, 纽约时报则更多地使用“North Korea”。在动作者所实施的动作的内容上, 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虽然都承认朝鲜将要进行核试验, 但试验的前提条件, 原因和结果却截然不同。中国日报直接或间接转引朝鲜对其进行核试验的解释, 即试验是在维护朝鲜半岛安全、努力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前提条件下进行的, 试验的目的是为了应对美国的敌对政策, 这种截然不同的选择体现了中美在朝鲜问题上的不同态度。

另外, 引导学生对两则报道中出现的言语过程的言语发话者, 转述动词和转述的内容作具体分析。

4.整合新知识, 重构学习者的认知语境

阅读过程中, 由于作者受到新闻语篇简洁性和客观性的制约, 一些信息没有直接表达出来, 而是隐含在文本语言之中, 需要读者调用认知语境, 运用有关知识推导出来, 最终获得对文本的最佳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要求学生利用对比分析所获得的知识, 利用不同层次所含的信息,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尽可能根据已知信息进行预测、推理和猜测语篇的交际意图。然后, 进行讨论, 消除误解, 排除障碍, 整合新知识, 进而重构学习者的认知语境并培养学生对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2]黄国文, 葛达席.功能语篇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3]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4]张德禄, 苗兴伟.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小学英语的语篇教学 篇11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合作学习 语篇教学

语篇是指在交际过程中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语篇教学是指从文章整体出发,以语篇分析为主,先从表达完整而且有确切意义和思想内容的语段篇章的结构形式入手,在分析句子、段落之间的衔接和相关意义及逻辑思维的连贯,注重的是上下文的连贯性,运用背景知识、文化差异等解释文章中难以理解的句子或段落,理解整篇文章,以达到对作者观点的正确理解。语篇题材框架是高度抽象的篇章模式,它揭示了不同题材语篇的本质特征和主要特点。分析篇章结构,就是将作者的立意、写作构思、步骤、要表达的主题及框架整理清楚,从中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技能及思路。大学英语教材的文章体裁主要是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一般来说,这些文章基本上由主题段、描写或解说段、过渡段和结论段构成。了解这些框架结构有助于学生更准确理解特定语篇的含义。

语篇教学的另一个主要内容是对文章所涉及的文化历史背景的介绍。学生在阅读文章过程中碰到的许多困难是由于缺乏历史背景知识,而且是不能单靠查阅字典就能理解阅读材料中所涉及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知识。在语篇教学过程中介绍一定的背景知识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熟悉多种文化的区别,进一步扩大知识面,更准确地理解篇章内容。

語篇教学是基于学生,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形式。语篇教学强调学生的直接参与和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在语篇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的是指导者和总结者的角色,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题材结构和篇章层次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对于各种阅读技巧的掌握,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语篇教学把语言教学从纯语言知识的教学,提升到交际环境的层面上,让学生在课堂中处于有利的语言环境和交际动态中,无论对促进学生在语言知识的掌握上,还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及实际应用能力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语篇教学在课堂上的实施,通过合作学习更能体现其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及应用能力上的重要性。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形式,强调教学过程中在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启发,鼓励学生从获得知识过渡到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共同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能够提高不同类型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信息交流,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合作学习更利于学生独立思考,按各自能力与专长分工合作,发挥各人的优势,相互学习。小组之间的交际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与别人做比较,倾听他人的声音,感受别人的心情,大家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任务而相互研究、探讨、切磋,相互启发、引导,相互激励、帮助,相互影响、带动。这种互动帮助有利于学生提高交际能力,建立相互尊重和相互支持的个人友谊;合作学习创造了积极、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组员之间可以互相帮助,从而将个体之间竞争转化为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大大降低了学习者的焦虑感,形式多样的小组活动增强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和自信心,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和欲望得到发挥和满足;同时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口语练习机会,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加入到小组交流中,提高了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

一般来说,阅读分为四个不同层次的阅读,即全面理解,包括对语言现象、词义、句法、文章大意和具体细节的理解;推断性理解,即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和逻辑判断,从字里行间推测出作品的潜在意义;评价性理解,即读者根据文章内容和自己的观点对文章进行分析和评价;欣赏性理解,即对文章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方面的感受、体验、鉴别和欣赏。其中后三种理解属于深层次理解,需要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和情景,调动各种知识储备和阅读技能,同时结合阅读理解才能完成对文章的深层次理解。

通过合作学习进行语篇教学,尤其是后三种深层次的理解,若是通过合作学习进行,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词汇、语言表达方式的学习、语篇内容表面意思的理解、段落结构、中心句、关键词的把握应由教师创设情境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进行难点释义:文化背景与中心思想的关联、语篇内容引申含义的指导、语篇整体结构的讲析等,教师的讲解对于学生学习知识来说只是起铺垫导向的作用。在语篇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合适的问题分配给小组进行讨论和回答,问题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设计:主题思想;段落大意;重要细节;重点词语在上下文的含义;作者的态度和感情倾向;作者的写作技巧或表现手段等,提问或讨论的内容应该广泛多样,背景知识介绍、中心思想总结、段落大意归纳都可以用提问或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师先让学生在小组内通过分工对信息进行加工、切磋、分析、讨论、整合,汇总,得出结论,最后由小组成员代表将自己小组整合出来的结论向全班陈述,说明本小组的观点并提出疑问,教师将各小组提出的疑问汇总,再交由各组讨论后进行答疑。

总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进行语篇教学,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所学文章,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不仅能学到语言知识,而且对文章的语篇结构及作者阐述的观点有清楚的认识,从宏观角度分析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篇进行分析、综合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堂上的多维讨论既能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思想观点,又能培养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体现团结合作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白石.谈语篇教学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应用[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9)

[2] 高旭东.从语篇分析看英语精读课教学模式的构建[J ].吉林华侨外国语学报,2005.(2)

[3] 南波.谈合作学习及其应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1).

[4] 田艳萍. 谈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语篇整体教学[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

[5] 王坦.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商务英语信函的语篇特点分析 篇12

关键词:商务英语信函,语篇特点,情景语境,衔接手段

商务英语信函是一种常用的英语应用文体, 它在贸易往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 在实际的商务交流中, 有些信件冗长而不连贯, 有些信件不符合商务交流的基本要求。与普通信件相比, 商务信函有其独特的语篇特点。为了有效地利用商务英语信函进行商务交流, 我们有必要对商务英语信函的语篇特点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情景语境特征

商务英语信函多用于国际贸易交往中, 是英语文化中的一种特殊的语篇。根据情景语境的三个变项, 商务英语信函的情景语境可以描述为:

话语范围:涉及外贸交易的各个环节, 如下订单、跟进业务、付运、存货、付款等等。

话语基调:正式的, 商务信函具有合同性质, 是双方经过多次交往而达成的交易。

话语方式:用于阅读的书面语, 具有较强的语境独立性, 属于信函。

商务英语信函情景语境的这三个变项制约着语言的选择, 使得语篇表现出特定的语域特征。

二、语言特征

1. 词汇特征

(1) 措辞明了、礼貌

商务信函在其词汇选择上, 遵循“明了 (clarity) ”与“礼貌 (courtesy) ”的原则。要准确传达商务交流的内容, 应该尽量选择简短或词义相对单一而稳定的词, 例如用“use”取代“utilization”, 用“try”取代“endeavor”等。在词义色彩方面, 商务英语信函用词正式, 礼貌用语颇多。收到对方的询盘、报盘、或订货等, 不管能否接受, 都要以礼貌的语言来表示诚挚的谢意, 例如使用以下词汇:appreciate, please, thanks等。

(2) 缩略语使用较多

商务英语信函中多使用一些约定俗成的缩略语, 这些缩略语定义准确, 在商务信函中的使用相当的广泛, 涉及到贸易价格术语、运输、支付与结算等。例如常用的缩略语有:FOB (Free on Board) “装运港船上交货”, CIF (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 “到岸价”, L/C (Letter of Credit) “信用证”, D/P (Documents against Payment) “付款交单”等。

2. 句式特征

商务英语信函的语篇主要是提供信息的, 陈述句使用得最多, 它广泛运用于叙述、解释或说明外贸交往业务的各个方面, 用来说明事实。由于外贸交往遵循礼貌原则, 因而商务信函的写作也要遵循礼貌原则。而商务英语信函中, 礼貌原则在句法方面主要体现在虚拟句的广泛使用。虚拟句使得语气委婉客气, 在商务英语信函中使用较多。

三、衔接手段特征

衔接作为一种语义关系, 在具体的语篇中主要体现为语法衔接手段 (包括指称、省略、替代、连接等) 和词汇衔接手段 (包括重现、搭配等) 。

商务英语信函常用语法衔接手段中的一些连接词组来使得上下文连贯。例如, 表示次序的连接词组有first, second, then, next, after, finally;表示原因的有:since, because, as, for;表示结果或后果的有:therefore, as a result, hence, accordingly, consequently;表示转折的有:but, yet, however, on the contrary等。

例如:In our message of October 31, we said that we would send a purchase order by the end of November.However, as negotiations with the customers are still continuing, we are unable to place a complete order at this time.Enclosed, instead, is a particular order (No.00501-55) for half of the merchandise listed in the provisional order.The second half of the order will be covered by P.O.No.00501-61, which we will issue by December 6.

在这个商函语篇中, 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词如however与instead的使用使得语篇的逻辑关系清晰。而“a purchase order”, “a complete order”, “a partial order”这几个词组中“order”一词的重复出现所形成的重述关系则是采用一种词汇衔接的手段使得语篇达到连贯。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讲, order一词反复出现而文中始终未使用代词it来代替order, 这主要是为了避免误解, 使得意义表达更准确。商务信函中通常为了使行文准确, 对指称、省略和替代这些衔接手段的使用比较少, 所选择的尽量都是避免意义上有误解的词语或句子。

四、语篇结构特征

商务英语的语境构型决定了商务英语信函的语篇有着固定的模式。商务英语信函往往强调一事一信, 内容多围绕一根主线展开, 因此在信函中可以通过“事由 (subject line) ”以突出内容主旨, 使对方一目了然。商务英语信函的正文一般包括三个部分 (内容较短的可以是三个自然段) , 即起始、主体和结尾。其中每个部分都有其默认的功能和作用:第一部分 (即首段) 抓住读者的注意力、需求或者兴趣;第二部分处理业务;第三部分呼应前文提出己方的希望或者祝愿。

五、结语

商务英语信函由于产生于特殊的情景语境中, 具有其独特的语篇特点。我们在商务英语信函的写作中必须注意这些特点, 从语篇的层面把握商务英语信函的特征, 从而根据具体的语境构建出合适的商务英语信函语篇, 写出符合语境的意义连贯的商务英语信函, 真正实现商务英语信函在商务交流中的交际功能。

参考文献

[1]陈冬纯:商务英语信函的体裁分析与撰写策略[J].国外外语教学, 2003 (2)

[2]戚云方:新编外经贸英语写作与套语[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法律相关课程下一篇:抹面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