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提升(通用11篇)
专业提升 篇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所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校长作为学校教育的领路人、改革发展的带头人,毋庸置疑,在学校管理、课程教学、教师发展等重要领域都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受教育者对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需求也日益增多,《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以下简称《校长专业标准》)正是对这种教育需求发展趋势的回应。
一、《校长专业标准》与校长专业化的关系
1.《校长专业标准》明确了校长的职业定位,为校长专业化奠定了制度基础
《校长专业标准》明确指出“校长是履行学校领导和管理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但在学校实际工作中,我国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存在明显的问题:一是管理角色定位模糊。一直以来我们对中小学校长的角色定位模糊不清,因为我们的校长大多出身于教师,以至于校长和教师职业角色混淆,认为好教师等同于好校长或好校长等同于好教师,忽视校长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与提升。二是学校管理中的行政化倾向。中小学校长的职务级别与学校的行政级别挂钩,校长忙于应付繁杂的行政事务,忽视了学校发展愿景规划和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导致校长只注重事务管理而疏于战略规划和专业能力欠缺。三是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动力不足。很多中小学校长是由上级教育部门直接任命和调动的,在工作中处于被动的地位,缺乏动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四是对中小学校长的培训效果不佳。目前的培训方式较为单一,教学内容陈旧,脱离校长工作实际,没有很强的实践性。[1]
2.《校长专业标准》全面归纳了校长的专业职责与要求,为校长专业发展提供了方向
《校长专业标准》提出了“以德为先、育人为本、引领发展、能力为重、终身学习”五个基本理念,明确了校长的道德使命、办学宗旨、角色定位以及专业发展的实践导向和持续提升的要求。同时,系统地建构了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的六项专业职责,即“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导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明确了校长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也体现了“教育家办学”的要求。其中“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体现了校长对学校的价值引领,是校长专业职责的灵魂;“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体现了校长对学校的教学领导,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体现了校长对学校的组织领导,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管理保障。[2]
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校长
从国际范围来看,当前的校长专业成长体现出如下特征:不再囿于学校的管理性议题,而是注重校长多方面素质的养成;基于学校领导力的实践性,注重校长实践智慧的获取;由被动的“培训”模式步入主动的“发展”模式,注重校长专业成长的自主性。[3]
1.作为学校领导者———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
领导者是组织的核心人物,他的主要工作是为组织成员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引领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校长作为学校组织的领导者,就是要为全体师生创造良好的环境,引领教师成长,促进学生发展。
(1)规划学校发展。在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当下,中小学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对学校的发展全权负责。首先,校长要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构筑学校的组织愿景。《校长专业标准》中明确指出校长要“履行义务教育工作的使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地接受有质量的义务教育,尤其是保障农民工子女、残疾儿童少年、家庭困难学生的受教育权利”。真正做到公众所倡导的教育机会、过程、结果的公平。其次,校长要团结各方力量,制定学校未来发展的具体计划。校长要充分考虑本校的传统和办学实际,并结合学校所在社区、家长、教师以及其他利益群体的诉求,制定学校的具体发展目标。最后,利用专业和先进的检测手段,在学校规划和具体计划实施的过程中检查与修正学校发展规划。
(2)营造育人文化。学校文化是教育管理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学校既要在改革中建设学校文化,又要依靠学校文化对学校进行管理和开展学校教育工作。校长作为学校育人文化的营造者,要以学校文化为领导,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校长专业标准》强调学校文化建设要继承国家文化的优秀传统,同时也要考虑地方和校本特色,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将学校德育放在实施素质教育的首位。同时也要注重学校建筑、学校制度、学校活动和班级的德育和审美教育功能,营造全方位的育人文化环境,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作为学校教育者———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
校长作为教育者的角色,从广义上来说,中小学校长的教学领导,不仅指校长介入教学内容设计、观察现场教学、进行教学管理与教学监督等,还包括帮助提升教师的教学效能和学生的学习成效等领导行为。[4]
(1)引领课程教学。学校工作的核心是教学,教学是指教师与学生在课堂的互动活动。首先,校长要做教育思想的引领者。校长作为一名教育者,必须要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能够提供和鼓励教师进行专业进修和学习的条件。在学校所有的教学工作中都要体现以人为本,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切实贯彻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次,校长要做课程改革的推动者。校长要充分尊重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智慧,积极推动教学改革与创新。有效统筹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确保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第三,校长组织进行客观公正的教学评价。建立完善和专业的听课与评课制度,掌握听课、评课的理论知识,同时促进学校教研活动和教学改革,建立完善的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学校教学评价制度,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避免片面地追求考试成绩和升学率。
(2)促进教师成长。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要素,学校之间的差距主要是师资队伍的差距,家长为孩子择校,归根结底是为了择师。首先,校长应该成为教师发展的设计师。《校长专业标准》明确指出:“校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将学校作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主阵地”。所以,校长要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结合教师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积极地创设良好的内外部条件,营造教师发展的良好环境。其次,校长应该成为教师科研创新的带头人。校长要鼓励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组建学校的科研团队,营造学校浓厚的科研氛围,鼓励教师主动撰写教学随笔、教学案例、教育论文和出版个人专著。最后,校长应该成为教师切身利益的维护者。维护和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保证教师能够享受合法且平等的待遇,同时落实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在学校教师群体中构建良性竞争的激励机制。
3.作为学校管理者———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
校长要有现代管理的理念和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方法,同时具备良好的交际能力,处理好学校与学校内外部公众的关系。
(1)优化内部管理。在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中,特别是在学校管理制度的改革中,首先,校长要遵守法律法规。校长要依法治校、以德治校,也要严于律己,并接受社会和学校师生的监督。其次,校长在贯彻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时,要注重制度应用的校本性、时效性。校长要能够把握国家相关政策对校长职责的定位并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学校的人事财务、资产后勤、安全保卫和卫生健康等管理实务。最后,校长要进行学校内部管理民主化改革。形成校长全面负责同党组织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相结合,体现“党、政、民”三位一体,各司其职、相互影响、相互监督的现代学校管理模式。其中,校长全面负责是关键,教职工民主参与是基础,党组织监督是保证。
(2)调适外部环境。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外部大环境的支持。首先,校长要推动学校与社区间的良性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将学校的公共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促进学校与社区和谐发展和居民精神文明建设。其次,校长要与当地政府、媒体、学生家长、教师等学校内外部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为学校的发展争取政府政策、社会舆论和社会公众的支持。最后,校长要推进落实教师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等组织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参与权,使学校的工作既能满足上级政府部门的工作要求,也能符合家长、教师群体的利益诉求。使学校管理尽可能在民主管理模式下化解学校各利益群体间的矛盾。
三、《校长专业标准》视野下的校长专业能力提升策略
1.加强校长培训的时效性,提升校长的总体领导力水平
现有的校长培训课程针对性不强,效果也不是特别好,缺乏对校长领导力的特别指导。首先,要按需开展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培训前应该对受训的校长进行一些必要的询问,了解学员们最关心的问题和最迫切想要解决的疑难问题,然后对课程进行相应的调整或是以不同的模块对有不同需求的校长进行分班或分批培训。第二,增强课程的多样化,提高培训的效果。培训工作要结合学校的实际问题,不仅仅是使用聘请专家进行授课、讲座这种单一的模式,也可以进行校本培训,让专家走进学校与校长共同探讨学校的具体问题,或是组织校长之间进行交流会,分享实践中积累的有效经验。
2.矫正畸形的校长升迁模式,更新校长的教育理念
在应试教育依然盛行的当下,升学率几乎成了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和校长工作业绩的主要标尺,忽视了学校内部公众的建设。改革校长考评制度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合理化考核目标,对校长的升迁不应以升学率为标准,对校长的考评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考评主要是以改进校长工作为目的,激励校长更好地为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服务;第二,考评的主体应该多元化,考核的主体不应该只是校长的上级管理部门,还应参考教师、家长、学生以及校长自身和同行等多主体的评价意见,使得考核的结果更加的客观和公正;第三,考核的内容应该多样化,对校长的考核不仅仅是看校长是否完成了工作指标或上级规定的工作任务,还应该看校长自身的专业发展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投入、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和落实情况。
3.促进校内民主,强化校长的总体管理水平
明确校长的专业职能定位,校长是学校发展的规划师,把校长从繁杂的学校日常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在校内实行民主管理模式,明确各岗位和个人的权责,加强监督机构建设,贯彻落实“管、办、评”分离的管理模式。让中小学校长在实践中加强综合管理、协调合作和应急能力的培养,注重校长战略思维能力、策略能力、组织能力、评价和诊断能力的培养,使校长能够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提出新想法、采取新措施,以开创学校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和促进学校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摘要: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促进学校良性发展的关键,更是引领学校走向现代学校制度和实现现代学校管理的决定性因素。《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在倡导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和校长职业专业化的时代背景下,从专业理解与认识、专业知识与方法、专业能力与行为三个层面构筑了校长专业发展的理想愿景。提升校长的专业能力应加强校长培训的时效性,提升校长的总体领导力水平;矫正畸形的校长升迁模式,更新校长的教育理念水平;促进校内民主,强化校长的总体管理水平。
关键词:义务教育,校长专业标准,校长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莫东晓.我国中小学校长专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导刊,2010(12):52-54.
[2]靳晓燕.《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首次系统建构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的6项专业职责[J].人民教育,2013(6):64.
[3]张晓峰.校长专业成长的当前特征:基于1996年以来国际专业期刊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4(10):29-34.
[4]王世伟,黄崴.校长教学领导的六种类型[J].教育发展研究,2010(18):42.
专业提升 篇2
————二级素养培训体会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教师作为新课改的主体,要适应改革,促进改革,就必须有高尚的师德,必须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因此,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铸就爱岗敬业师魂就成为当前的重要议题。
一、提升师德,突出爱岗敬业的主核心。我认为新形势下师德的核心应体现为“三心”。
首先,教师要有无私奉献的职业“责任心”。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师的威信首先建立在责任心上。”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毫不动摇地肩负起祖国和人民交给的重任,他的人生价值才能获得充分的体现。教师的职业特点具有工作时间和空间的延伸性,决定着教师要有勤勤恳恳、埋头苦干的精神。我们见到许多老师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常常利用下班时间、双休日和节假日家访、备课、辅导后进生,批改作业,思考更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可以说,对于责任心强的老师来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上下班,上班固然好好工作,下班常常又是上班的延续;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工作场所,校内是“工场”,校外又何尝不是“阵地”?因此“一身粉尘,两袖清风”,“照亮了别人,燃尽了自己”是教师无私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陶行之的名言我们要永远牢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当然在课程改革中我们还要重新审视“责任心”的内涵,用科学发展观、用新理念去践行新的工作思路,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工作效益,深化工作内涵,而不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呆板的工作方式、低下的工作质量。若能在享受工作的同时也能享受到生活的快乐,这是教师生涯的最理想的境界。
其次,教师要有公正开明的“公心”。“公心”的内涵就在于让所有的学生“平等地接受教育,平等地享受优质教育”。这就要求教师的胸怀应是天底下最广阔的,他应包容众多最平凡的工作,“备、教、批、辅、测、评”,找学生谈心,组织班级活动,繁琐,平淡,周而复始。还应包容全体学生,不论其成绩好坏,不论其家庭贫富。教师献出一颗赤诚的心,抱着促学生成才,使家长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心愿,孜孜不倦,任劳任怨,顽强拼搏,矢志不移,就能赢得学生的信赖,结出饱满的果实。当“桃李满天下”,自己亲手培育的幼苗成长为国家的栋梁,这就是我们教师辛勤耕耘的最好的回报和最好的安慰。
第三,教师要有款款深情的“爱心”。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师德的核心,也是高尚的道德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当是神圣的、崇高的,像严父,又像慈母。常言道:“严师出高徒”,但这绝不是说我们做老师的要每天目无表情或板着脸孔对待学生,而是把培养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职责同关心爱护学生揉合在一起,把自己全部心血都倾注在学生身上。“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也就是说,从爱护学生,使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出发,严格要求而不责备惩罚;有父辈的威信,更有大丈夫的胸襟,面向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最需要关爱的“后进生”和“留守生”,学习上给予辅导,微小的长处给予肯定,稍有进步给予表扬,遇到打击给予保护,遭到挫折给予安慰,犯了错误耐心教育,安排工作给予信任,让他们感受到真正的自我,从而消除紧张心理,缩短师生、生生距离,使教育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强化师能,打造爱岗敬业的强本领。
爱岗敬业,不是凭空而行,不是空喊口号,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师能,师能是爱岗敬业的前提与基础。教师缺少师能难以彰显师德,教师没有师能其师德无从谈起。强化师能,一定要具备“四识”。
1、加强学习,开阔适应时代发展的见识。
我们常说,“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我要强调的是,这桶水是一桶鲜活的水,是常流不止的水。不能用上个世纪的那桶水还来“忽悠”二十一世纪的学生。另外作为新世纪的学生,他们所获得的信息资源是多方面的,这也给我们老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强学习。
2、不断反思,提高宜于学生发展的学识。
教师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职业。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是不能从事教育事业的。但是过去的培训与学习只能是代表曾经的知识与经验,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孔夫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的原则是永恒的真理。怎样因材施教?你必须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然后才能适应学生。怎样适应学生?首先要正确认识学生,要把学生当人看,当一个活生生的人看,当一个发展着的人看,当一个有发展潜能的人看。其次也要把自身当学生看,自己也是一个不断进步着的人,不断充实着的人,用教育理论来充实,用教育实践来充实,用榜样来充实,用先进经验来充实。做到这一点,你就是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受同行好评的老师,受家长信赖的老师,受社会尊重的老师。
3、构建平台,锻炼适应专业发展的才识。
学生的需求就是我们的需求,我们必须围绕学生的需求做文章。教育只能适应学生的发展,而不是让学生适应你的教育。因此,我们要有适应学生发展的才识。首先要搭建一个活动的平台,我们要在全县大范围内广泛开展各级各类培训活动,多层面,多方式,多类别,全员参与,尤其是少数中老年教师,更要与时俱进,学习现代化的教学技能,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然的话就要拉大与他人的距离。二是在校内搭建校本教研的平台,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中发生的事为研究对象,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探索出一条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教研教管模式。已出成果的要尽快地转化成果,全面推广。在这些平台中,努力使教师的素质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这样我们就可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争奇斗艳,我们就可以产生更多的名师,更多的名校长,更多的名学校,黄梅的教育之花就开得更鲜更艳。
4、激励引导,激发勇立课改潮头的胆识。
专业提升 篇3
《专业标准》要求,小学教师应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应保持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并强调,教师要了解对小学生进行青春期和性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该标准强调,小学教师要了解小学生安全防护的知识,掌握针对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侵犯与伤害行为的预防与应对方法。
该标准要求,小学教师要信任小学生,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小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标准提出,小学教师要了解不同年龄及有特殊需要的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掌握保护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策略与方法。了解幼小和小初衔接阶段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帮助小学生顺利过渡的方法。
标准还具体要求,小学教师应较好使用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与书面语言,使用普通话教学,规范书写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标准指出,小学教师要大胆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创新;积极进行自我评价,主动参加教师培训和自主研修,逐步提升专业发展水平。
基本理念
学生为本: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师德为先: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能力为重: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终身学习: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实施建议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专业标准》作为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根据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专业标准》引领和导向作用,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建立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小学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制定小学教师准入标准,严把小学教师入口关;制定小学教师聘任(聘用)、考核、退出等管理制度,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形成科学有效的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和督导机制。
开展小学教师教育的院校要将《专业标准》作为小学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重视小学教师职业特点,加强小学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完善小学教师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方式;重视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社会实践和教育实习;加强从事小学教师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制度。
小学要将《专业标准》作为教师管理的重要依据。制定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注重教师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完善教师岗位职责和考核评价制度,健全小学绩效管理机制。
小学教师要将《专业标准》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基本依据。制定自我专业发展规划,爱岗敬业,增强专业发展自觉性;大胆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创新;积极进行自我评价,主动参加教师培训和自主研修,逐步提升专业发展水平。
教师观点
“对小学生来说,老师是绝对的权威,哪怕只是一个鼓励的眼神都会让他们终身铭记。”江苏南京游府西街小学辅导员郭莉,很为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意见稿叫好,对小学教师来说,课本知识的传授并不是教育的唯一途径,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专业提升 篇4
一、制定合理的个人发展规划
教师对于职业发展的合理规划是提升自身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个人的发展不仅是教师自身的问题, 还与学校的发展, 学生的长足进步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教师应该意识到合理的个人发展规划对于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教师在制定适合自身的发展规划时, 总结归纳出各方面的原因因素, 使得教师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出能够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个人发展规划, 合理的个人发展规划不尽能够使教师充分的意识到自己教育教学中所存在问题, 还能够更觉充分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更加简练的来说, 教师的个人发展规划就是你在问题的基础上, 找到能够促进自身发展的行动方案, 并且切身执行此行动方案。由现在中职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来看, 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 更应该努力根据个人的发展规划来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
二、进行系统的个人自主反思
对于教师而言, 所谓的反思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回顾, 指得是深入地思考和反思。教师应该将日常的课堂教学任务, 与教育教学相结合, 并且站在学生和教师的角度去思考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有何不足之处, 同时要坚持自主化教学, 认真剖析课堂教学或者教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做到在事前事后进行双重准备, 例如在事前教师要提前做好预备方案, 对一切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进行分析并想出解决方案, 在事后应该进行自我反思与思考, 找出问题的所在。教师的自我反思还可以与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反馈结合在一起, 这样一来教师的个人反思将更加具有针对性, 对于教师不断完善课堂体系, 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具有很大帮助。在教师进行自我反思之后, 还需要其他在职人员对于教师的个人自主反思进行评价及交流, 给予教师一定的肯定与鼓励, 这样一来可以增加教师任教的热情以及为人师的自豪感
三、开展自发式的课前研究活动
课前研究现在已经逐渐在教师的课前准备中频繁出现, 自发式的课前研究活动, 能够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 方便教师之间进行必要的教学交流, 对于互相之间有益的建议的获取十分有帮助。自发式的课前研究活动是为方便教师之间进行交流合作, 互相帮助提高各自专业素养而开设的实践研究活动。教师可以通过这项活动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并且解决问题。这样一来, 教师之间的相互努力帮助要比自己绞尽脑汁来的要更方便, 更加有效。教师所掌握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大部分已经被新型课堂所淘汰, 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知识, 通过课前的研究活动, 教师一起看教育论文, 从中分析有用的教育教学知识, 并且交流心得, 这样一来, 教师从中便能够获取更多的教育知识, 对于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有相当大的帮助。其实, 开展自发式的课前研究活动, 是为了培养教师自我创造的能力, 这样有助于教师形成自成一派的教学体系, 这在无形之中就加强了教师的专业素质, 百利而无一害。
四、自觉进行课后在职培训辅导
从一方面来讲, 教师和学生的性质是一样的, 都需要在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对于学生而言是这样, 对于教师而言更是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教师是学生的榜样, 所以教师更要不断完善自己, 起到榜样应该具有的作用。教师除了需要从课前不断做好准备, 更应该在课后业余时间加紧培训, 不断巩固提升自己的能力, 尤其对于专业课老师而言, 只有在不断的培训和训练中, 才能够成找到自己的薄弱所在, 进行强化训练, 不断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 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使自己同时成为受教育者和教育工作者。教师在进行在职培训的过程中, 难免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这就要求及时与周围校外或者校内教育者进行及时沟通交流, 只有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 才能够获得不一样的收获, 才能够在不自觉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所以, 教师要充分挖掘周围可用资源, 为不断完善自我, 不断提升自我专业素质做好充分准备。
如今中职学校的专业课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 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当前的教育现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 更重要的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 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够解决现在在中职教育中存在的教师专业素质低下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和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状况与提高策略[J].教育研究, 2010.
[2]杨玉翠.浅析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策略[J].商品质量与消费, 2014.02.
[3]张超.校本培训促进中职专业课教师专业素质提高的研究[J].2011.12.
金亿通:用专业提升服务 篇5
高亚梅说,西安金博会是以推动西安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促进陕西金融和资本市场发展、融通产业企业与金融资本对接、满足市民百姓理财投资需求为指向的区域性大型展会,陕西金亿通希望通过此次展会,更好地展现为客户和企业提供高品质投资管理咨询服务的能力,为推动陕西金融力的提高贡献力量。
具体而言,陕西金亿通参加金博会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利用金博会的平台,向公众推广个人和家庭的理财规划概念,同时把公司的理财明星团队推介给大家。目前公司70%的员工有5年以上的从业经验,他们分别来自银行、证券、信托、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可以说整合了这些金融子行业的优势。30%的员工持有中高级理财规划师证书,擅长各类投资理财规划,可为投资者提供全方位服务。
据了解,陕西金亿通成立于2012年,注册资金3000万元,是一家综合类的投资管理公司,主营业务是金融投资、金融顾问和管理顾问。
高亚梅详细讲述了陕西金亿通的服务流程和工作方式。
第一,“金亿通财富中心”推出股权投资加债权投资的模式,通过严谨的项目审核和专业的风险控制体系,优选金亿通投资产品,让客户实现保本收益的投资目的,并且通过与多个成熟优秀的金融机构合作优选多种金融投资衍生产品,让客户根据自身的投资需求选择最适合的产品。
第二,金亿通财富中心培养了专属的精英团队。团队成员不但拥有良好的金融背景、突出的专业能力,还深刻地了解产品、金融市场以及客户的实际情况,能够为客户量身制定个性化的投资方案。
第三,客户拥有对投资产品绝对的知情权、参与权,同时还拥有对投资的最终决策权,真正做到看得明白、投得放心。金亿通财富中心定期送递投资公示,让每一位客户了解投资去向、进展以及已分配的投资收益。
第四,金亿通财富中心的财富讲堂定期举办培训课程,为客户讲解最真实、透明、全方位的行业背景、发展前景、投资领域分析以及投资专业知识,让客户成为专业的客户和主导者,助其在交流沟通中增加自己的财富,与所有客户一起分享自己的投资理念与经验。
针对当前业内的一些乱象,客户应该如何选择合适的第三方理财机构?高亚梅提出了几项准则:一要选择正规注册的公司;二要选择有历史业绩的公司;三要调整自身心态,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来选择产品;四要多接触行业信息,了解政策,多与行业内人员交流,多咨询。同时最好选择当地本土的公司和当地本土的项目,因为更易知根知底。
加强教学反思提升专业品位 篇6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的决策、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理性的审视和评判, 以促进教学智慧的生成和实践行为的进一步提升的过程.反思唤醒了教师的主体意识, 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 更好、更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 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 有可能成为名师.”为着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必须进行教学反思;为着自身的专业成长, 教师必须进行教学反思.
1 数学教学反思的意义
1.1 有效推进新课程改革
《新课标》指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且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教师的主要职能已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转变无论是在思想上, 还是在对数学、对数学内容、对课堂教学的把握上, 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通过数学教学反思, 教师在实践中领悟并认同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 发展对数学、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的新认识, 重新定位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和教师的角色, 积极主动地尝试新数学教育观下的教学实践, 有效推进新课程改革.
1.2 从经验型教学走向合理型教学
教学的时间久了, 教师就会于有意无意之间形成许多带有个人认知特点与行为习惯的教学经验.这些经验使其在处于类似教学情境时通常不再重新审视情境本身的具体特点, 而直接照搬过去的“成功经验”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然而, 经验本身所带有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每一条教学经验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制约的条件.一个典型的“经验型教师”通常把教学视作一种“操作性活动”, 一种按照既定的程序和已有的经验进行的简单重复活动, 其教学决策的形成往往来自于传统、例行、习惯, 有时甚至是一种直觉反应, 而很少有理性的思考.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 新的教学观念需要我们去感受新的数学教育思想, 发展对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的新认识, 这就要求数学教师以理性的态度审视自己的教学, 把数学教学实践建立在对数学教学理论客观分析的基础上, 也就是说, 教师要进行数学教学反思, 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充分发挥先进的教学理念对教师行为的指导作用, 才能激发出理性的力量, 才能把潜意识的活动纳入有意识的活动轨道, 从而使教学实践趋于合理.因此, 反思是使数学教学由“经验型”逐步向“合理型”转变的核心环节.
1.3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反思使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 以研究者的眼光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积极的、不断的反思, 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认真的观察和分析, 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 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它能帮助教师及时捕捉、分析和研究各种教学现象、得失和灵感, 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新问题, 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 从而使数学教学实践趋于合理化, 并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改善教学行为, 提升教学能力, 提升精神境界和专业品位, 并最终获得专业发展.
2 数学教学反思的主要环节
教师在教完一节课或进行一个阶段的教学后, 对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进行回顾, 将自己数学教学的具体感受、成功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通过反思后得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与设想记录下来, 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计划.
2.1 反思教学设计
有效生成根植于精心预设, 高质量的预设是教师在课堂中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作用的重要保证.教学前应认真想一想:所要上的这节课, 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的设计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多层次性;有没有为学生预设有效的思维活动, 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有没有为课堂的动态生成留有空间和时间;有没有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注意引导学生, 激励学生.通过反思教学设计, 做到有备而教, 教而有思, 思而有得.
2.2 反思课堂教学实践
反思课堂教学实践, 其实是对自己的课堂生活实践重新咀嚼、回味和反思, 是在叙述中进行审视、剖析和梳理, 在整理自己思维的过程中, 反思自己的课堂生活, 思考自己的教育实践, 体会自己的成败得失.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有没有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遇到了哪些困难, 自己在备课时是否考虑到了这些因素, 启迪是否得当;难点突破是否有更好的方法、思路, 教法上有哪些创新;双边活动的方式是否丰富,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没有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学生的个性是否得到发展, 是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指导学生是否及时到位, 是否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培养学生探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上自己有哪些成功之处, 自己的知识储备还需要哪些补充, 等等.这样的反思, 有利于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提升, 更有利于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2.3 反思教学资源生成
课堂教学中, 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 随着师生之间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 他们常常会在不经意间产生“奇思妙想”, 发出创新火花.教师要利用课后反思、提炼:如何随机应变;如何运用教学机智敏锐地去捕捉;如何用细致入微的心去发现每一个新的课堂生长点, 做课堂智慧的引领者, 让课堂生成更有价值.通过这样的反思, 教师能不断适应生成性课堂教学的要求, 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3 数学教学反思的策略
3.1 教学案例研究
课堂教学案例研究是以某一教学现象为研究样本, 通过观察、反思等反复地分析和研究, 以案例的形式来揭示其内在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教学案例研究是教学理论和教育实践紧密联系的桥梁, 它使教师经常处于一种反思状态, 找出问题, 总结经验.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着许多真切的体验和生动的故事, 如果做个有心人, 用笔写下来的便是一个个孕育理论生命的案例.
案例1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教学过程:
……
师:现在请看例3第 (2) 题:如图1, 正方体ABCD-A1B1C1D1中, 若E, F分别是AB, BC的中点, 求EF与BC1所成的角是多少?
师:根据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定义, 选择哪一点作为所求角的顶点?
生:点E, F, B, C1均可以.
师:好, 那么就选F点.
解 取CC1中点G, 连接FG, GE, 则FG//BC1.所以∠EFG或其补角为EF与BC1所成的角.设正方体AC1棱长为2, 则在△EFG中,
由余弦定理可得.
师:通过这一例题我们发现求出的角可能是钝角, 而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是 (0°, 90°], 因此在求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时要写明“或其补角”.
……
下课后, 一位同学来问我:“老师, 为什么要选点F, 选点C1不会出现钝角.”
“很好, 你还可以考虑选择E点, 看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回到办公室后, 发现选C1应该是最好的:①不会出现钝角, ②化归的三角形是正三角形, 运算方便.
在上第2个班级时, 我引导学生去发现好点, 一部分同学选了C1, 还有一些同学选了E点和F点.我按C1, E, F的顺序进行对比分析, 收到了比前一节课更好的效果.
即使课前准备得再充分, 问题考虑得再仔细, 教学活动也不可能按教师的预设百分之百的顺利进行.教师应随机应变, 及时捕捉亮点, 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 让课堂生成更有价值.
3.2 数学教学后记
数学教学后记指的是教师以体会、感想、启示等形式在每节课后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思考, 审视自己走过的足迹, 倾听自己的心声, 并积极寻找解决的对策.数学教学后记可以涉及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如记成功之举、记教学中的不足、记自己的教学机智、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学生的创造性见解, 等等.常写教学后记, 能使以后的教学扬长避短, 常教常新, 与时俱进, 对数学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优化课堂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案例2 这是一位观摩课执教老师在集体研讨活动后, 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进一步反思的片段:
1) 重视教学环境, 关注学生.教师在学生合作交流时, 要注意观察和倾听, 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 随时了解学生合作的状况, 并作出相应的评价.数学课堂中的合作探究, 不仅有形, 而且更应该有实.并不是所有的数学内容都可以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对有些内容来说, 主动接受性学习是必要的.
2) 学生的探究不等于老师的大量提问.新课程鼓励学生参与, 给学生较多的自主发挥的时间和空间, 但不要利用大量的提问来控制节奏.本节课提问有不足之处:在引入定义的过程中提问过于密集且有点乱, 间接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在课堂教学时, 需要把握好提问的度:选准时机——问在教学当问之处、知识疑难之处;掌握分寸——问在难易适中之处、规律探索之处;注意对象——问在学生力所能及之处.
3.3 合作共进
指同一层次教师之间的互相支持.教学反思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 开放自己, 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题切磋、协调和合作, 共同分享经验和理念, 互相学习.集多人智慧开启创造性解决问题之门是合作小组的价值所在, 通过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等形式,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 集思广益, 献计献策, 共同攻坚, 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探究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通过同事间对话、交流和协商, 教师要将自我从当前的教学活动中“提取”出来, 以一个“局外人”的视角重新审视“我”的教学行为, 从而不断地超越自我, 更新和完善自我, 提高专业技能, 最终获得专业发展.
3.4 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所进行的研究, 可简单概括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 通过教育教学, 为了教育教学”的研究.所谓“在教育教学中”研究, 是指教师教育教学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 在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研究不脱离教学工作.所谓“通过教育教学”研究, 是指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来检验自己对教育教学问题的看法是否正确, 检验自己解决问题的假设和办法是否有效.所谓“为了教育教学”而研究, 是说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提升课堂教学的合理性.它强调由实践者在实际的情境中进行研究, 并将研究成果在同一个情境中进行应用, 从而提高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教师行动研究的目的在于, 帮助教师反省、洞察其教育理论与日常教育实践的联系, 使研究能够在改进实践中起到直接而迅捷的作用, 并帮助实践者成为研究者, 缩短研究者与实践者之间的距离.在行动研究中, 能感受到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自觉思考, 也领略到了教师对自我专业发展的追求.这是教师智慧自然而灵动的展现, 它显示了教学反思的内在魅力和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注重团队建设 提升专业技能 篇7
本院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代表队在全国首届“星宇杯”高分子加工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得团体第一名和个人全能与单项11个一等奖;在全国首届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 (高职生、本科生、研究生同场竞技) 获得优胜奖。短时间内取得了如此优异的成绩与我们大力推行的团队建设是分不开的。
1 团队与团队建设
团队是一种介于群体与个人之间的组织形态。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 通过团队成员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在思想上达成共识, 在行为上取长补短、紧密合作、共同分担责任, 更重要的是, 他们能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团结奋进, 并致力于实现最为优异的结果。[1]
团队建设是为了实现团队绩效及产出最大化而进行的一系列结构设计及人员激励等团队优化行为。高职院校的团队建设较好地贯彻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省教育厅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加强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苏教高[2008]44号) 和《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苏教高[2008]16号) 文件精神。
以提高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 尊重团队个人的兴趣和成就, 协同合作, 将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后促成团队高效运转。逐步建成了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领域的教学团队、科技创新团队、社会实践团队。
2 团队建设的内容和实效
2.1 塑料成型技术教学团队
塑料成型技术教学团队是以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教研室为建设单位, 以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及课程为建设平台, 在深化教学改革与实践进程中形成的团队。团队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提高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
塑料成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共有8人, 其中高级职称2人, 占25%、中级职称6人, 占75%;团队中40岁以上的有4人, 占总人数的50%、31~40岁的有3人, 占总人数的37.5%、30岁以下1人, 占总人数的12.5%;团队中专任教师4人, 占总人数的50%, 兼任教师2人, 占总人数的25%, 企业兼职教师2人, 占总人数的25%。本科学历6人, 占总数75%, 研究生学历2人, 占总数25%。既有丰富教育教学经历的老教师, 又有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 还有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精英。具备良好的梯队结构, 50%教师具有企业经验, 33%教师来自企业一线, 团队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 是一支专业基础理论坚实, 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和“专兼结合”教学团队。
塑料成型技术教学团队分别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教学研究, 进行教学改革, 有计划、分阶段地提高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团队中的教师群体合力开展工作:制定了全部专业课程的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标准;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讨论课程的教学设计、实验室的建设;开发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团队申报教科研项目, 发挥个人特长、凝成团队力量, 实现资源共享。
在团队的努力下, 较好地实现了目标。将本专业建成了院级品牌专业;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获江苏省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 (论文) 一等奖两次;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获得江苏省多媒体评比一、二等奖, 多次获得院多媒体课件二等奖以上;设计制作的塑料注射成型操作技术仿真系统在全国仿真软件评比中获二等奖、院教学成果二等奖;完成院级精品课程两门;完成资源库建设7门;校企合作教材3门;指导学生参加全国技能大赛获得总分第一;多方面多方向提高了专业教学水平。
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 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将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建成了院品牌专业, 成功加盟江苏省重点专业群“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群”的建设。提高了专业教学水平。其中在自主研发课程设计、网页及软件和在教学中融入企业元素实现共享资源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2.2 塑料新材料应用技术科技创新团队
科技创新, 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 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 开发生产新产品, 提高产品质量, 提供新的服务的过程。而科研为科技创新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使科技创新层出不穷。科研工作是高职院校迅猛发展的需要;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提升教师专业精神、丰富教师专业知识, 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形成自我专业特色的内动力;是吸收国外先进职教办学经验, 充分展示我国高职院校形象的需要;是高校三大职能 (即教学、科研、服务社会) 之一。
为更好地促进教学、提升对行业企业服务能力, 我们组建“塑料新材料应用技术”科技创新团队。科研团队可以汇聚优秀人才、整合科技资源、搭建创新平台, 提高科研人才组织机制, 而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和当量效应;提升专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催生有重要影响的原始性创新成果的最佳策略;营造有利于中青年科研人才成长的环境与机制的基础、源泉和科学普及传播的阵地[2]。
塑料新材料应用技术科技创新团队由从事塑料工程专业教学全体教师、长期合作关系亲密的校企合作单位的工程师和部分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的本院的学生组成。一直以来, 团队成员间的团结互助, 共同发展奠定了团队协作的基础。
我们借助科研机构“徐州市木塑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根据团队成员自身的特色, 开展了专业领域里不同方向的研究:如聚烯烃的发泡技术、聚合物的改性、通用塑料的工程化以及环保助剂的开发和推广等。科研团队的建设增加了研究的实力, 拓宽了研究的领域, 提升了对行业企业的技术服务能力。仅去年一年, 在研项目十余项、结题两项、公开发表论文九篇、实用新型专利2项, 更有两个项目获得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在聚烯烃的发泡工艺和木塑材料的界面性能等方面取得了突破。
塑料新材料创新团队除了有专业老师外, 还有热爱专业, 向往创新的学生。学生除了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外, 还依托团队的力量, 自己主持实践创新项目的研究。团队已经成功完成了数项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的研究。包括三项省级、四项院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的研究。其中2013年学生从事的“木塑复合板凳面的应用研究”在全国首届高分子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得优胜奖。
2.3 学生社团活动团队
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与团队是分不开的, 团队建设是就业的需要, 是高职学生事业成功的基础[3]。一个优秀的团队应该是品行正、学风好、人际关系和谐、上进心强的集体。在这样的团队里会使每个成员都能获得进步, 一般成优秀, 优秀成卓越。
本院本专业的学生除了身处自己的专业班级外, 还有丰富的社团。班级首先是一个具有共同的目标, 协力争先的团队。通过班风的建设, 训练团队协作能力, 培养团队精神。另外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及学业和职业的规划选择性的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这些社团中有文体类的可以健身养性, 有创新创业类的可以进行职场训练, 还有科研开发兴趣小组, 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
3 结论
①教学团队有利于帮助教师明确教学改革方向, 探讨教学过程, 改革更新教学方法, 从而提高教师修养, 提升教学能力, 更好地共享教学资源, 提高教学质量。
②创新型科研团队能显著提高专业老师的科技服务能力, 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之情, 更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搭建了平台。是学校深人发展的动力之源, 代表着持续发展的能力。
③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 拓展了学生的兴趣, 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1]李海燕.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与管理策略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 28 (12) :26-27.
[2]周琪.对科技创新中科研团队建设的若干思考[J].科学与社会, 2013, 3 (3) :30-34.
提升幼教专业水平创新幼教模式 篇8
1 倾听孩子的声音,积极创造幼儿交流表达的机会
幼儿期是语言交流与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幼儿的口语交际能力贯穿幼儿各个发展时期,因此,教学时要耐心倾听孩子的声音,尽可能多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关注幼儿的兴趣点,创造机会交流,鼓励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
1.1 亲近幼儿,激发交流的欲望
要俯下身子,与幼儿促膝谈心,尽量用幼儿的语气和语调,或是幼儿喜欢的语言,谈论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听取他们对事情的看法和意见等。要面向全体幼儿,尽可能与每个孩子交流。要多组织开展幼儿喜欢的活动和游戏,在自由活动中与幼儿交流往往容易激发幼儿情绪情感的表达。如休息期间走到孩子们当中,与幼儿拉拉家常,听听他们谈论的话题,了解一下幼儿的疑惑和感兴趣的话题等,以激发幼儿表达的欲望。对个别幼儿表达能力差的要给予必要的补充,引导并帮助幼儿理清说的思路并清晰地说出来。
1.2 培养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为了培养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要尽可能多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和动画片,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看动画片,进一步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语言的内容,增强理解和表达能力,进而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产生对文字的兴趣。避免违背幼儿的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而采用机械记忆和强化训练的方式让幼儿过早识字与写字。
1.3 在阅读中发展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能力
要教育幼儿爱护图书,把自己喜欢的图书和故事内容讲给别人听。在激发幼儿阅读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并逐步培养幼儿自主选择阅读的能力,逐步提高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在阅读中发展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能力,鼓励中班和大班的幼儿看图讲故事,并鼓励幼儿根据故事的部分情节或图书画面的线索大胆推测、猜想故事情节的发展,或续编、改编、创编故事,初步感受文学作品的语言美。
2 引导幼儿科学探究
我们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幼儿身边的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不断积累经验,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2.1 走进大自然,认识大自然
我们要经常组织幼儿接触大自然,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学习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能力。如带领幼儿去动物园和养殖场,根据动物的体型特征和运动特点识别常见的动物,并给动物分类 ;带领幼儿去植物园和农场,根据植物的生长特点认识各种植物花草,并给植物分类等。
2.2 丰富想象力,培养创造力
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要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提出问题,积极动手动脑,探寻问题的答案或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例如,玻璃球从斜面往下滚的时候越滚越快,而且要比在平面上滚动得要远。又如,当水烧开了以后,水壶会冒出很多的蒸气,有时水壶会叫。同时,要经常组织他们参加各种科学活动,创设情境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让他们陶醉在充满乐趣的想象活动中,把内在的创造冲动释放出来。如准备磁铁、回形针、小铁钉、小木块、纽扣、玻璃球等材料组织小朋友研究磁铁能吸住哪些东西 ;利用橡皮泥、盛有水的水盆组织小朋友研究如何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活动中启发幼儿发现问题 :为什么磁铁能吸住铁做的东西?为什么把橡皮泥做成小船就会浮到水面上?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玩一玩、想一想,增强了好奇心,激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2.3 既动手,又动脑,玩中学
引导幼儿结合日常生活感知和理解事物的“数”和“量”, 指导幼儿学习通过对应或数数的方式比较物体的多少。如 :一个太阳,人有2只眼睛,三角形有3个角,小山羊有4条腿等……小朋友拍球、踢毽子时学数数,用感知常见事物的大小、多少、高矮、粗细等量的特征,学习使用相应的词汇语描述这些特征。如用我们常见的钮扣、玻璃球、糖果、水果、花生、大豆、玉米粒、瓜子等,让幼儿动手去数一数、摆一摆,比较抽象的数数、认数、比较大小多少的数学问题就变得简单和容易了。这样幼儿在简单的数数、拼拼有趣的操作中轻松、快乐地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记忆很深刻。又如巧妙运用我们常见的扑克牌,帮助幼儿数数、认数、读数效果非常好。
“以己为鉴”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篇9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可见拥有这面“鉴”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上,我们也可以找到这面“鉴”,那就是我们自己,也就是“以己为鉴”。
一、“以己为鉴”的必要性
我们经常看的都是他人的教学设计,观看、评议的也都是他人的课,听到的也都是他人的质量分析与教学经验,知人所长补己所短,这当然是需要的。但我们更需要了解自己的优势与短板,给自己“照照镜子”。我们往往只知道自己专业知识“还不够”,教学技能“还差点”,但不能具体、清晰地了解到底“不够”在哪儿,“差点”在哪儿。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要跳出来,跳到高处来重新审视当时的自己。我们倡导“以己为鉴”,就是以观看自己的“课堂录像”为主线,对照我们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与当时的“教学反思”“评课记录”来进行实践性反思。“以己为鉴”的实质是自我对话,是教师内在的觉悟、自我的敞亮与澄明,是更深层的体验,是“教学自我”的建构。
前段时间,我对小学与中学的不同学科不同学校的中青年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参与教师605人,其中有些数据还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见左下三表)。
从调研情况看,大部分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是进行反思的,并且认为教学反思对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是有作用的。针对第三组数据,我们进行了访谈,访谈的结果与我们预想的并不一致。比如,我们认为“写案例反思”效果比较明显,“写课后反思”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在深度交流后,我们发现了更有趣的现象,大部分看过自己录像课的教师都选择了“看自己的课”这个选项,而没有选择这项的教师基本都是自己没有录过课,也没有看过的。教师们反映:案例反思很难写,要求太高;修改教学设计不实在,因为一堂课想要重新上近期已经没有机会了;在写课后反思时由于很多问题都忘记了,具体细节难以回忆。而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课,大家乐于接受,除开“面子”等问题外,主要是可以不拘于时、不拘于地、不拘于人地心平气和、安安静静地反复看。教师们大都用“想不到”“震撼”“这是我吗”“我怎么会有这么多废话”“我怎么总是提问那几个学生”“再上这节课我可要注意了”等来谈自己的观课感受。
当前,我们能够录下来的课,相对而言都是典型的课,大部分都经过集体备课。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到教学方法以及学习方法等都反复琢磨过。用这样的课来进行反思是比较有说服力的,因为这是教师充分准备过的,代表教师目前最高水平的一节课。假如这节课看后仍不满意,教师的“家常课”也许就更难令人满意了。
“以己为鉴”就是让教师转换角色,以观看、审视、研究这节课为主线,对照教学设计、教学后记、课堂评议等进行自我反思。这样的反思有物可参、可比、可思、可改,引导教师从自我觉察到自我评价,再到自我提高。
二、“以己为鉴”促进自我剖析
教师根据自己的录像课整理“课堂教学实录”,在整理的过程中对照自己原有的教学设计,查验自己的教材分析能力与教学设计能力,反思课前预设与课堂实际是否一致,教学内容的确定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等。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总会面临各种问题。有些问题可以依托教研组,依赖他人来解决,但大多数问题的解决还是要依靠自己。因此,教师要培养自己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理课堂实录时,往往会发现实际的课与自己设计的课差距很大,这就意味着出了问题,有了问题就要寻求问题的原因,研究并解决问题。课堂录像就是研究这些问题的情境资源,问题解决与个案研究能力必须结合实际情境,这也就是录像课的价值所在。整理本身就是反思的过程,能激发自我去实践,从而培养教师寻找自我、认识自我的能力。重新观看自己的录像课,就是重新体验最初的经历,在回到课堂情境的同时,另一个不同于原本的以“换个角度,换个思路”的“我”也同时在审视“我”,并在寻找新的可能性,从而会对自己的“实施教学能力”“指导学生能力”进行再认识、再检讨。
自我审视,包括对课堂上的动作、语言、神态进行评判,而不是简单的“欣赏”。教师要换一个角度重新认识、思考自己的课堂,观察与思考的主要内容是:上课提问学生之后,学生是怎样回答的?教师是怎样评价的?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有质量,是否符合学生认知心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能力是否有所发展?教学策略和方法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对这些问题进行检讨与重构,就是自觉地进行自我更新。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视频技术做教学切片检查,可以将录像分成几个部分,对有研究价值的部分甚至可以切片分析,还原事实真相,直指问题核心。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录像课也是“看不下去的”,甚至觉得“惨不忍睹”,这需要鼓足勇气坚持到底。当教师能完整地看完后,就知道该做什么了。在观看自己的录像课的过程中,教师要保持理性精神与科学态度,多问自己几个问题:为何会这样?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接下来怎么做?
三、“以己为鉴”促进批判性反思
在不同情况下,对各种观念、言论、主张、资料、事物或人进行价值判断,并进行优劣的抉择或提出改进的意见,这就是批判性反思,它涉及分析、综合、评定等高层次的认知活动,而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就要具有批判性反思的能力。
在我们日常的评课中,听到的大都是“表扬”,即使不足也往往婉转含蓄,更为主要的是当很多人指出不足时候,你往往会不认同,因为你没有看到当时的自己,或者你没有注意课堂的全景。这个时候,如果你可以对照他人的意见回放自己的课,也许就会明白问题所在。在充分听取专业的、善意的建议之后,我们再来观看自己的课,“闭门反思”,会有更多的发现。
很多时候,批判他人容易,批判自己很难。批判性反思是整体的,也是局部的;可以是理念,也可以是内容;可以是教法,也可以是学法等,最好将“教学设计”“课堂录像”“课后反思”“评课记录”放在一起来对照与思考,这样的反思会更加全面、理性而科学。
“以己为鉴”重在对自己观念和行为的检讨、批判与更新,这是立足于自我之外,批判和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每一位教师都可以尝试来做。当然,我们对自己的课不能简单地一概否定,也不能认为否定就是批判,我们需要科学地分析与判断,肯定处理得好的地方,纠正和改进失误和不当的地方。判断也好,解决也罢,需要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不论是学科专业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普通教育学知识,还是学科教育知识,都需要教师终身学习,通过“以己为鉴”的反思性实践来提高自我批判与自我学习能力。
“以己为鉴”就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这也是校本教研中最普遍和最基本的一种活动形式。在信息化的今天,“录课”“观课”的硬件条件已经基本成熟,教师要转换角色,教研机构要创造条件,让教师能俯视整个“山峰”。
深化课程改革 提升专业能力 篇10
一、基本情况
小学组共收到各设区市选拔推荐的12节体育课,初中组8节,高中组9节。小学组主教材涉及面较广,节数从多到少依次是体操、球类、田径、韵律操和武术。初中依次是田径、球类和体操。高中依次是球类、田径、武术和体操,球类中不仅有篮球、足球,还有羽毛球和网球(表1)。
从教龄上看,小学参赛教师平均教龄最长,为12.5年。从学历上看,专科学历仅占31%,主要集中在小学,学段越高,学历也越高,高中参赛教师都是本科学历。从职称上看,小学和初中都是中级和初级教师,中级占大部分,高中有22.2%是高级教师,其他的是初级教师(表2)。
二、主要特点
1.充分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参赛的29节体育课,绝大多数都能够在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方面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运动知识、运动技能、身体素质、锻炼身体方法等方面具体落实,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2.适宜的运动女荷
本次参赛的大多数体育课都能够因材施教,分析好教材的同时,分析好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小学组的课都安排了游戏作为辅助教材,中学组一些课安排了身体素质练习。一部分课在学情分析的时候提到了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更难能可贵的是有个别课提到了动作发展,根据动作发展设置相关游戏,为主教材服务。
3.教学方法的运用有创新
有些课在运用自主、探究和合作教学方法时,没有盲目地让学生在没有任何知识背景和基础的情况下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而是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合理运用。同时,在课堂语言运用上,有明显提高,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注意力的同时,增加了师生的互动。
4.教师综合素质有所提高
本次参赛教师的综合素质有所提高,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是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教学能力,教材分析、学情分析都比较到位,而且具备良好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讲解示范到位,练习安排科学合理,保护帮助得法等。二是在与承办学校联系、熟悉学生和实际授课中都表现出了良好的道德修养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等能力。
5.课的设计和教案的格式统一
2008年福建省编制了体育课的设计和教案的统一格式,目的是规范格式,使得一线教师将更多精力放在教法和学法上。2009年,福建省普教室体育学科在全省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研讨会上向近百名市、县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征求对格式的意见和建议后推广实施。此次报送的参赛教案在规范性有较大进步。
三不足之处
1.教学目标撰写存在一些问题
(1)教学目标的撰写格式不够明晰。本次优质课教学目标的撰写主要有三种格式,一是认知、技能和情感目标,将体能目标放在技能目标中陈述;二是知识和技能、体能和健康目标、情感目标;三是知识和技能目标、体能目标、情感目标。第一种将体能目标放在技能目标中陈述,归类不正确。第二种出现健康目标,且和体能目标放在一起,健康是个大的概念,1989年WHO提出的健康概念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按照这个概念,“健康目标”的写法显然不合适。第三种将知识和技能归为一类,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出发,是台理的,体能目标单列,符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和实际需要,笔者赞同这种格式。
(2)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具体。
中小学优秀体育课的基本要求第二条“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操作性强,对教学的达成情况,可以进行检查和评价”。一部分课的教学目标很泛,不够明确和具体,如“了解气排球,使学生初步掌握气排球正面双手垫球的基本动作” “大部分学生‘初步’掌握仰卧成桥动作”。这种写法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概念模糊,初步是一个很泛的概念,何为初步掌握,一千个体育教师有一千种解读;二是没有前提条件,即是在什么情况下初步掌握的。以上第二个例子可改为“在同伴的保护和帮助下80%学生的能够完成仰卧成桥动作”。
2.练习密度不够
有些课在分组练习时,分成4~6组(以每班40人为例),组数偏少,不仅没有充分利用场地器材,而且影响了练习密度,身体对动作的体验不够,从而对运动技能的掌握和适宜的运动量都是不利的。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可以将组数增加到8~20组,尤其是初高中的课,更要强调练习密度。如高中组的足球课,学生在练习脚内侧传接球的时候,在每人都有一球的情况下,只分成6个组,学生用于等待练习的时间偏长了,影响了练习密度。
3.评价不到位
评价具有诊断、甄别和激励的功能。课堂的即时性评价,对学生了解自己的动作掌握情况具有重要作用。有些课在某项内容结束之后,不论学生完成的如何,缺乏即时性评价,有些仅停留在“好”或“不好”这种总结性的言语上,对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没有及时反馈给学生;有些课虽然对为什么好和为什么不好有反馈,但是反馈的内容不够恰当,时机把握不对。如初中组《篮球——体前变向运球》一课(第一课时),学生各做完4次原地体前变向运球后,针对学生护球动作没有做好的情况,教师反馈给学生的信息仅仅是“你们的护球动作没做好,做这个动作时,一定要把球保护好,否则容易被人抢断”,如能根据该动作的特点,向学生提供“刚才的练习大部分同学在护球这一环节做得不够好,主要是因为蹬跨后,身体没有稍向有球侧转,而且第一次运球没有将球运在跨出去的那支脚的正侧面”的信息,这样的评价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4.课堂气氛偏沉闷
课堂气氛偏沉闷主要出现在初高中。教师简单的布置任务,学生被动的埋头练习,教师与学生在整节课中互动很少。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参赛教师由于异地授课,与学生不是很熟悉;二是教师的评价和提示缺乏幽默感;三是组织练习的形式无法调动课堂气氛。
四、深化福建省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思路
1.加强研修,提升专业能力
针对本次优质课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师专业能力的实际情况,在加强研修,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上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做好规划,加强研修的系统性,包括研修的内容、形式、对象、时间安排等-二是建好专家库,既要有国内和省内业界认可度高的专家、也要有具有丰富经验的一线骨干教师。
2.总结推广经验,创新评选办法
为了将本次评选的效果最大化,今后省教研室体育学科会将值得推广的优质课通过研讨会、展示课、研修班、送教下乡、创建福建省小学新课程和高中新课程网站等途径,使更多的福建省中小学体育工作者能够分享到这些经验。此外,为了鼓励更多有一定教龄的高级教师参加比赛,使得大家能够分享到他们的智慧和经验,将考虑设置特别组,调动他们的参赛积极性。
3.编制福建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必学内容教师用书
编制基于课程标准的福建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必学内容教师用书,无论是时机和必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当然最重要的是注重科学性。目前, 《基于课程标准的福建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的研究》这一课题已经立项,将成为福建省今后两三年内中小学体育教研的一项重点任务。
立足自我提升,成就教师专业发展 篇11
一、以教师的自我发展为取向, 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
教师的成长是一个非常漫长而又有规律的过程, 一名教师从走出师范院校的大门到成为专家型教师, 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其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不断提升的过程, 是其教育教学素质不断提高和教育教学知识结构不断更新的过程, 是其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创新的过程, 更是其不断实现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和自我超越的成长过程。根据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自主发展规律, 教师在自我发展过程中, 通过教师的自我认识、自我定向、自我设计、自我努力而不断完善自我和丰富自我, 这正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在规律。照此规律, 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化作自我发展的内驱力, 在这一转化过程中, 除了教师在自我审视、自我判断的基础上, 制定切实可行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外, 学校还应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 如学生评教反馈机制、课堂教学调研制度、教育教学奖励制度、教学效果分析制度等, 促进教师不断地反思自我、认识自我, 从而达到不断更新自我的目的, 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持续保持并不断增强。
二、建立青年教师培养制度, 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一名新教师从真正完全适应教师岗位到成长为一名合格教师, 一般需要五年到十年的时间。在这一阶段, 新教师为了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要努力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尝试将所学知识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 逐步掌握教育教学规律, 形成教学技能, 历练教育教学能力, 为日后的专业发展、成就其教师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完善的培养制度和健全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 为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宽阔的平台。
三、营造新课程教学研究氛围, 加速教师专业发展进程
在新课程实验过程中, 虽然存在很多困难, 面临很多问题, 但正是这些问题和困难, 让我们广大教师不断地去思考和探索。正是教师的思考和探究为学校教学营造了浓厚的研究氛围, 促使广大教师在思考中学习, 在学习中研究, 在研究中成长。因此, 要让教师在富有实效, 最能解决教学问题的校本研训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热情;让教师在课例研究中更新教学理念, 改进教学方式、总结个人教学特色, 形成专业自尊;让教师在课堂评议中调动自己的生命激情与智慧, 做一个迸发创造力的“主人”, 在危机和不满足中去思变, 去思进, 从而增强专业发展的新动力;让教师在课改实践中寻找“最近发展区”, 开展教育教学专题研究, 理性地思考教育教学, 在研究中改进教学, 在改进教学中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四、克服骨干教师“高原期”现象, 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层次
按照职业生命周期理论, “高原期”的教师刚好处于教师职业生命的中期, 他们年富力强, 经验丰富, 应该是教育教学的丰收期, 但作为资深教师, 工作的自信容易滋生自满情绪, 产生“职业倦怠”, 失去专业发展的热情和动力。为克服这种现象, 我们呼吁整个社会尊师重教, 给教师“减压”、“减负”, 努力营造一个开放、宽松、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氛围, 还教师一个正常、平静的生存环境;生活上关心教师, 感情上关怀教师, 事业上支持教师, 工作上委以重任又适度宽松;实行民主管理, 赋予教师更多学术上的自由和教学上的自主, 给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学习、培训方式, 让教师走出学校参加学历进修、骨干培训等, 更新理念, 提高理论修养, 参与论坛, 领略大师名家风采;倡导“高效课堂”行动研究, 开展高效课堂展示和教学论坛, 让教师在参与中学习, 在行动中研究, 在反思中成长。
【专业提升】推荐阅读:
提升教师专业内涵06-10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08-23
教师如何提升专业能力09-06
如何提升部门专业、素质11-08
汽修教师专业能力提升11-23
提升医学专业竞争力09-09
电话销售人员专业技能提升11-20
幼儿教师专业素养提升11-27
旅游专业教师提升计划表07-27
班主任专业化提升探究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