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症患者研究

2024-09-27

高脂血症患者研究(精选10篇)

高脂血症患者研究 篇1

动脉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脂质代谢紊乱在各种独立危险因素中居重要地位[1]。本研究利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cho-tracking,ET)检测高脂血症分型组动脉血管的弹性功能,旨在AS形态学改变之前发现血管的异常变化,为早期评价和防治心脑血管病变提供可靠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①选取在包头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高脂血症患者42例,其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为40~55岁,平均45.5±5.6岁;病程2~7年。②血脂异常标准:空腹血清总胆固醇>6.0mmol/L和(或)三酰甘油>1.8mmol/L。③实验分组:实验组根据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含量分为高胆固醇血症组(16例)、高三酰甘油血症组(13例)和混合型高脂血症组(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均增高,13例);所有受试者均未服用降血脂类药物。对照组随机选取同期正常人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8~52岁,平均43.6±5.3岁;所有研究对象均排除动脉硬化、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心功能不全、肝肾功能不全等疾患。④所有受试者双侧颈动脉二维超声探查,排除颈动脉内-中膜厚度>0.9mm或有明显斑块形成患者。两组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ALOKA彩色超声诊断仪α-10,探头频率5~10MHz,以硬盘的方式记录图像。

受检者取平卧位,同步记录心电图。静息状态下测量动脉血压3次,并取平均值。以彩色超声诊断仪扫查颈动脉管壁,选择颈总动脉分叉处近心端2cm处为取样区,调节取样线角度使之与颈总动脉壁垂直,以获取最佳图像和最大血管直径。调至ET模式,检测中将2条取样门分别置于血管前后壁的中-外膜交界处,实时跟踪、描记血管壁的运动轨迹。仪器自动计算和显示颈动脉的僵硬系数(β)、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动脉顺应性(AC)、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和脉搏波放大指数(AI)。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测值以undefined表示,两组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多组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法。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高脂血症组与正常对照组各参数测值的比较

高脂血症组患者β、EP、AI、PWVβ值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AC值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表1)。

注:(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

2.2 高脂血症分型组各参数测值的比较

高胆固醇血症与高三酰甘油血症两组的弹性指标各值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胆固醇血症和高三酰甘油血症组与对照组相比,β、EP、AI、PWVβ增高(P<0.05),AC较对照组减低(P>0.05);混合型血脂血症与高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组相比,β、EP、AI、PWVβ均增高,AC均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对照组及高脂血症患者动脉弹性变化曲线见图1,2。

注:(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2)与高胆固醇和高三酰甘油组比较P<0.05

2.3 血脂水平与颈动脉弹性参数的相关因素分析

血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及高脂血症的病程与β、EP、PWVβ和AI呈显著正相关,与AC之间存在明显负相关(表3,4)。

注:(1)P<0.01;(2)P<0.05

3讨论

血管内皮细胞是一层连续覆盖整个血管腔的扁平细胞,对维持血管舒张具有重要作用[3]。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一个早期的、关键性的环节[4]。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证实,高脂血症是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异常的主要致病因素[5]。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常发生在无任何可见的内膜增厚之前,是动脉硬化的早期表现之一,是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一个标志[6]。而临床上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定量估计动脉结构比较困难,急需要一种在动脉管壁发生形态学改变之前检测血管弹性改变的方法。E-Tracking技术是ALOKA在2003年最新研制的一项超声诊断技术,此项技术是通过对动脉血管的超声检测,判断血管弹性改变的一项新的检查方法,能自动计算颈动脉弹性参数EP、β、PWVβ、AI和AC的变化,成为超声评价颈动脉弹性变化的新手段。大量的研究证明,EP及β值越高,提示动脉硬化的程度越高,根据其数值的动态变化,可准确地判断有无早期动脉硬化,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7]。

本研究将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不均匀性增厚>1.0mm患者去除,目的在于评价ET技术在早期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弹性改变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高脂血症组患者颈动脉β、EP、PWVβ、AI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AC值较正常对照组减低,说明高脂血症早期患者血管没有明显结构改变时弹性已有所下降。

本研究提示血胆固醇、三酰甘油含量及病程与颈动脉弹性指标明显相关,表明动脉硬化程度与血脂水平及病程密切相关。目前已证实脂质代谢紊乱在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中居重要地位[1]。传统意义上的脂质危险因素主要指胆固醇水平升高[8],而三酰甘油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颇有争议。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三酰甘油可导致小而密的低密度脂蛋白增多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这一“脂质三联征”称为致AS脂蛋白表型,说明其有高度致AS的脂质紊乱状态[9]。胆固醇首先影响小动脉内皮细胞的正常功能,引起内皮依赖性血管活性物质分泌减少,血管顺应性下降。本研究发现,与单纯的高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患者的颈动脉弹性相比,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明显降低,说明两者同时存在可导致动脉弹性的减低,加速动脉硬化的进程,同时也加剧了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同时本次研究筛查的患者去除了颈动脉硬化指征,因此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弹性参数较以往文献报道值有所减低。出现结果不同的原因可能是去除动脉硬化这个重要干扰因素,另一个原因可能与筛选患者血脂含量较低及病程短有关。另外本研究的例数较少,相关性的研究缺少一定的可信性,以后会增大样本量继续相关研究。

综上所述,ET技术在评价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弹性指数方面具有实时、无创、操作简单、重复性好等特点,它有助于评价早期的动脉硬化,为防治心脑血管病变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Veiraiah A.Hyperglycemia,lipoprotein glycation,and vascular disease.Angiology,2005,56(4):431-438.

[2]Maurice RL,Soulez G,Giroux MF,et al.Noninvasivevascular elastography for carotid artery characterization on subjects without previous history of atherosclerosis.Medical Physics,2008,35(8):3436-3443.

[3]高启旺,陈立娥,张振杰,等.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对高脂血症患者动脉弹性与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关系的研究.心肺血管病杂志,2008,27(4):201-203.

[4]Schrijvers DM,De Meyer GR,Kockx MM,et al.Phago-cytosis of apoptotic cells by macrophages is impaired in atherosclerosis.Arterioscler Thromb Vasc,2005,25(6):1256-1261.

[5]颜丹,何文,邬东芳.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对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中国卒中杂志,2007,2(7):578-5804.

[6]Wassmann S,Werner N,Czech T,et al.Improvement of Endothelial Function by Systemic Transfusion of Vascu-lar Progenitor Cells.Circ Res,2006,99(8):74-83.

[7]Mokhtari-Dizaji M,Nikanjam N,Saberi H.Detection of initial symptoms of atherosclerosis using estimation of lo-cal static pressure by ultrasound.Atherosclerosis,2005,178(1):123-128.

[8]Czepluch FS,Bergler A,Waltenberger J.Hypercholester-olaemiaimpairs monocyte functionin CAD patients.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2007,261(2):201-204.

[9]屈剑锋,刘小冬,刘芬儒,等.超声评价高脂血症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5,6(3):177-179.

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 篇2

关键词 高脂血症;临床治疗;分析

由于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使血浆中一种或几种脂质高于正常称为高脂血症,可表现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或两者兼有(混合型高脂血症) [1]。2013年2月-11月,我院内分泌科收治的高脂血症患者30例,对临床治疗资料进行总结,先将报告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2月-11月,我院内分泌科收治的高脂血症患者30例,患者年龄在40-65岁之间,平均年龄55岁,少数患者临床表现出现手脚麻木 、浑身无力 、心慌 、出虚汗 、记忆力减退 、失眠和精神不振,多数血脂异常的患者并无任何症状和异常体征发现。

1.2方法 以降低血清胆固醇和LDL胆固醇为主的有他汀类和树脂类,以降低血清甘油三酯为主的有贝特类和烟酸类。常用的他汀类包括阿托伐他汀( 每日10 ~ 80mg ),辛伐他汀( 每日2 0 ~ 40mg ),洛伐他汀( 每日20 ~ 40mg ),普伐他汀 (每日10 ~ 40mg )和氟伐他汀( 每日40 ~ 80mg ) 。

1.3统计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对临床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数据资料采用均值与标准差方式表示,结果显示p<.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药物治疗后,患者临床由于疾病而造成的焦虑症状明显缓解,对比评估治疗前后患者焦虑评分,评估分以50分为准,药物治疗前评估分为30.75-3.35,药物治疗后评估分为25.55-2.25,治疗后评估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

3讨论

目前临床对于具有多项危险因素的血脂异常患者患者多采用阿托伐他汀降脂治疗,以降低未来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应该采用他汀类药物降脂治疗,以降低LDL-C,使其达到<100mg/dl(2.6mmol/L)。β羟基β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是胆固醇合成的强有力抑制剂。目前较常用的有洛伐他汀(10vastatin),辛伐他汀(simvastatin),普伐他汀(pravastatin),氟伐他汀(fluvastatin),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可降低总胆固醇、LDL和VLDL的胆固醇,升高HDL除阿伐他汀可在任何时间内服药外,其余制剂均为晚餐时1次顿服,主要副作用有胃肠道反应。大量的临床对照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不仅减少冠心病的病死率,减慢和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降低总病死率,改善预后,而且他汀类药物可以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次数,减少医疗费用。所以,他汀类药物治疗的益处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肯定[2]。

苯氧芳酸(fibrate)类药物主要对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治疗有显著疗效,其主要作用机理促进增强脂蛋白酯酶活性,还有一定的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的作用。属本类药物有氯贝特(clofibrate),可减少VLDL合成,升高HDL,降低甘油三酯作用明显,是治疗Ⅲ型的首选药物,亦可用于Ⅳ、V型、糖尿病伴高甘油三酯血症者,每次口服0.5 g,每日3次,主要副作用有胃肠道反应和血清转氨酶升高,此外,可加强抗凝剂的作用,两药合用时,抗凝剂剂量宜减少1/3~1/2。同类制剂有吉非贝齐(gemfibrozil),每次0.6 g,每日2次早晚餐前半小时服;苯扎贝持(bezafibrate),每次口服0.2 g,每日2~3次,饭后服。

烟酸类(nicotinic acid,niacin) 抑制VLDL和LDL合成,可降低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HDL胆固醇和APoAI,用于治疗Ⅲ、Ⅳ、V型,大剂量可治疗Ⅱ型,开始0.1 g,每日3次,以后根据血脂变化和耐受程度,逐渐增加计量到1~2 g,一日3次,副作用有皮肤潮红、瘙痒、胃部不适、消化不良,并可引起血糖升高,血尿酸升高,长期应用要注意检查肝功能。绝对禁忌证为慢性肝病和严重痛风。相对禁忌证为糖尿病、高尿酸血症、消化行溃疡。阿西莫司(acipimox)为烟酸衍生物,有明显的降甘油三酯作用,升高HDL胆固醇约l4%~20%,但对降低总胆固醇则无明显作用。副作用较烟酸为少。适用于Ⅱb、Ⅲ、Ⅳ型高脂血症及糖尿病引起的高脂血症。常用剂量为每晚睡前服250~500 mg,如病情需要可在早餐时加服250 mg [3]。

胆 酸 结 合 树 脂 例 如 考 来 烯 胺 ,是 季 胺 阴 离 子 交 换 树 脂 , 在肠 道 不 吸 收 , 与 胆 盐 结 合 阻 断 其 肠 肝 循 环 , 使 胆 盐 和 胆 固 醇 排 出 增 加 。此外,考来烯胺可促进LDL分解,从而降低血浆胆固醇,是治疗Ⅱa型的理想药物,由于在某些患者可引起甘油三酯浓度升高,故不宜单独用于治疗1I b型患者,用量每次口服4~5 g,每日3次,用药期间宜定期作血常规、肝功能和血电解质检查,副作用有胀气、恶心、呕吐。考来烯胺与华法林(warfarin)、洋地黄、甲状腺素等药物合用时,可与这些药物结合,减少其吸收,应予考虑。同类药物有考来替泊(colestip01),每次4~5 g,每日3次。树脂类药物对任何类型的高甘油三酯血症均无效,对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均升高的混合型血脂异常需与其他类型的调脂药物联合应用。

通过本研究显示,经过药物治疗后,患者临床由于疾病而造成的焦虑症状明显缓解,对比评估治疗前后患者焦虑评分,评估分以50分为准,药物治疗前评估分为30.75-3.35,药物治疗后评估分为25.55-2.25,治疗后评估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通过药物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合理用药控制疾病恶化,他汀类药物有效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充分加速LDL的分解代谢,可改机体耐受性。

参考文献

[1] 符裕.血脂异常与冠心病研究进展 .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4,02: 143-144.

[2] 张劲 董桂娟 魏巍 李岩松 刘芳 臧萍 .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临床观察

中外健康文摘 .2014,18: 154-154,155.

高脂血症患者研究 篇3

为了研究中医体质分型与高脂血症患者血脂水平之间的关系, 本课题组于2011-06~2011-12对杭州市上城区紫阳街道11个社区健康体检的居民中出现高血脂的364例患者的血脂水平进行分析, 同时对其中医体质类型进行了问卷调查, 对其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364例高血脂症患者, 全部选自2011-06~12杭州市医保参保人员体检中上城区紫阳街道11个社区的高血脂症患者。其中男性172例, 女性192例;年龄最小者30岁, 年龄最大者68岁, 平均年龄59.8岁;病程最短者1年, 最长者24年, 平均病程7.86年。

1.2 方法

1.2.1 血脂检测方法及高脂血症诊断标准

正常饮食情况下, 取禁食12~14小时后患者前臂静脉血,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生化指标, 筛选高血脂症患者。高血脂症判定标准参照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标准[4]制定。满足其中的一项或一项以上:总胆固醇 (TC) ≥6.22mmol/L、甘油三酯 (TG) ≥2.26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4.14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1.04mmol/L。

1.2.2 中医体质分型方法及标准

由经培训的医师采用《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4,5]结合舌、脉象进行评估。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血脂检测结果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对不同中医体质分型之间的两样本均数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高脂血症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情况

从9种体质的分布看, 排列依次为阴虚质128例 (35.16%) 、血瘀质90例 (24.73%) 、阳虚质35例 (9.62%) 、气虚质27例 (7.41%) 、痰湿质23例 (6.32%) 、湿热质22例 (6.04%) 、平和质16例 (4.40%) 、气郁质14例 (3.85%) 、特禀质9例 (2.47%) , 其中前6种体质类型占89.27%。

2.2 高脂血症患者6种常见体质血脂水平测定

见表1。

与其他体质比较△P<0.05

3 讨论

高脂血症中医辨证多属本虚标实, 本虚主要指肝、脾、肾三脏虚损, 标实主要指痰浊和瘀血。本研究表明, 中医体质分型与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由表1可见, 痰湿、湿热质的TC均值显著高于其他各型 (P<0.05) , 而阳虚质的TC均值显著低于其他各型 (P<0.05) ;血瘀质和痰湿、湿热质的TG显著高于其他各型 (P<0.05) ;阳虚质HDL-c均值显著低于其他各型 (P<0.05) ;血瘀质和痰湿、湿热质的LDL-C均值升高, 显著高于其他各型。由此提示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水平与中医体质分型存在一定相关性, 可考虑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指标。

摘要:目的:探讨高脂血症患者中医体质分型与血脂水平的内在联系。方法:在杭州市11个社区体检人员中选取364例高脂血症患者, 进行中医体质分型调查, 对其中6种常见体质进行血脂水平分析;探讨中医体质分型与血脂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痰湿、湿热体质者TC均值显著高于其他各型 (P<0.01) , 而阳虚质的TC均值显著低于其他各型 (P<0.01) ;血瘀质和痰湿、湿热质的TG、LDL-c均值升高, 显著高于其他各型 (P<0.01) ;阳虚质HDL-c均值降低, 显著低于其他各型 (P<0.01) 。结论:高脂血症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型和血脂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 可以考虑作为高脂血症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标准之一。

关键词:高脂血症/诊断,体质学说,人类

参考文献

[1]赵文华, 张坚, 由悦, 等.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血脂异常流行特点研究.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5, 39 (5) :306.

[2]张忧蕊.高脂血症的中医药治疗进展.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 2007, 14 (6) :42.

[3]王智玉.浅析高脂血症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世界中医结合杂志, 2012, 7 (7) :604.

[4]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华心血管杂志, 2007, 35 (5) :390.

高脂血症患者研究 篇4

【摘要】目的 比较分析阿托伐他汀钙片、非诺贝特胶囊单独使用及二者联合用药对老年混合性高脂血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66例老年混合性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组(A组)、非诺贝特胶囊治疗组(B组)及两种药物联合治疗组(C组),每组各22例。三组患者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非诺贝特胶囊及二者联合用药治疗,治疗期间嘱患者合理膳食,每3个月为一疗程,每一疗程结束后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脂四项,观察期为2个疗程。结果 ①1疗程后,A组患者仅TC显著降低(P<0.05),B组患者仅TG显著差异(P<0.05),C组患者TC、TG及LDL-C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②2个疗程后, A、B两组患者TC、TG及LDL-C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但HDL-C无显著差异(P>0.05);C组患者TC、TG及LDL-C降低非常显著(P<0.01),且HDL-C显著增高(P<0.05)。结论 他汀类及非诺贝特类联合用药对混合性高脂血症患者有更加显著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混合性高脂血症;联合用药;疗效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006-02

高脂血症是导致冠心病(CHD)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s,ASCVD)的独立危险因素,2013年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International Atherosclerosis Society,IAS)提出了新的高脂血症治疗目标并强调其作用是降低该类患者ASCVD的风险[1]。临床上常用他汀类药和非诺贝特类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前者对降低胆固醇效果显著,后者则对降低甘油三酯的效果较好。本文对66例老年混合性高脂血症患者分别用阿托伐他汀钙片、非诺贝特胶囊及二者联合用药治疗2个疗程并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为2015年卫生所门诊病人,患者年龄均≥60岁,其中男28人,女38人,平均年龄67.7岁;为使结果更加客观可靠,66例患者根据性别、年龄比例相近原则进行分组,每组各22例。其中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组(A组)男9例,女13例,年龄60~88岁,平均年龄75.8岁;非诺贝特类胶囊治疗组(B组)男9例,女13例,年龄61~89岁,平均年龄72.8岁;二者联合用药治疗组(C组)男10例,女12例,年龄60~91岁,平均年龄76.6岁;经统计学处理三组患者性别、年龄无显著差异 (P>0.05)。

1.2 诊断标准 血脂参考值及异常分类标准采用2014年《诊断学》第7版“脂类代谢紊乱检查” 的划分方案:总胆固醇(TC)<5.18mmol/L为合适水平,5.18~6.19mmol/L为边缘性增高,6.2~7.26mmol/L 2mmol/L为增高,>7.26为极高;甘油三酯(TG)<1.71mmol/L为合适水平,1.71~2.25mmol/L为边缘性增高,2.26—5.64mmol/L为增高,>5.64为极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37mmol/L为合适水平, 3.15~3.61mmol/L为边缘性增高,>4.14mmol/L为增高;>5.64为极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4mmol/L~1.55mmol/L为合适水平, >1.55mmol/L为增高,<1.04 mmol/L为减低[2]。

1.3 试剂及方法 TC、TG采用酶法(CHOD—PAP法) 检测,HDL-C、LDL-C采用特异性清除后酶法测定(清除法),检测仪器为SINNOWA D-3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为原厂配套试剂。

1.4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分组情况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立普妥,10mg/d;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51407)、非诺贝特类胶囊(力平之,200mg/d;Laboratoires FOURNIER SAS,H20140369)或二者联合用药(立普妥10mg/d,力平之200mg/d),为便于观察疗效,三组患者均采用同批号药物治疗,嘱患者合理膳食;每3个月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每一疗程结束后采静脉血做血脂四项检测。

1.5统计分析 三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个疗程后采血做血脂四项检测,使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t检验,P<0.05为有显著差异,P<0.01为有显著差异)。

2 结果与讨论

2.1 结果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检测结果如表1。

2.2 讨论

Framingham研究表明,TC≥5.7mmol/L、LDL-C≥3.62mmol/L后,发生CHD和AS的危险性随其水平增高而增加;甘油三酯(TG)≥2.26mmol/L也可作为CHD和AS的独立危险因素[4]。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全民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ATPⅢ”中,将TC>5.17 mmol/L,TG>1.69mmol/L,LDL-C>3.1 mmol/L,男性HDL-C<1.04 mmol/L或女性HDL-C<1.29 mmol/L作为脂类代谢紊乱的诊断标准,对于AS疾病(+)人群,将TC<4.70 mmol/L、LDL-C<2.6 mmol/L作为代谢综合症的首选治疗目标,TG<2.25 mmol/L作为第二治疗目标[5]。

临床上,常用他汀类药物作为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首选药物,而将非诺贝特类药物作为治疗高甘油三酯的首选药物。从表1可以看出,治疗1疗程后,A组患者仅TC显著降低(P<0.05),说明阿托伐他汀钙片对高胆固醇血症有较为显著的疗效;B组患者仅TG显著降低(P<0.05),说明非诺贝特类胶囊对高甘油三酯血症有较为显著的疗效;C组患者TC、 TG及LDL-C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说明对于混合性高脂血症患者联合用药疗效优于单独用药。治疗2疗程后,A、B两组TC、TG及LDL-C有显著降低(P<0.05或P<0.01),但HDL-C无显著差异(P>0.05);C组患者TC、TG及LDL-C降低非常显著(P<0.01),且HDL-C也显著增高(P<0.05),说明联合用药对于老年混合性脂类代谢紊乱患者有更为显著的疗效。

混合性高脂血症为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以体型肥胖者居多,与遗传、饮食习惯及代谢功能紊乱有关;单纯依靠改善食物结构和生活习惯来降脂效果不太理想,必须使用降脂药物来改善患者血脂水平,以降低冠心病(CHD)和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病率[3]。事实上,对于年龄偏大的家族性、混合性脂代谢紊乱患者,单独应用某种降脂药物难以达到治疗目标,要使HDL-C增高更加困难[6]。对于该类患者,除采用联合用药治疗外,还应同时加强健康指导、膳食调节和体育锻炼,有效控制血脂水平,预防CHD等疾病的发生 [7] 。

参考文献:

[1]Expert Dyslipidemia Panel of the International Atherosclerosis Society Panel Members.An International Atherosclerosis Society Position Paper:global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emia –full report[J].J Clin Lipidol,2014,8(1):29-60.

[2]魏武,许有华主编.脂类代谢紊乱检查[M].《诊断学》第7版.248-250.

[3]周新,府伟灵主编.高脂蛋白血症的预防和治疗.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第4版.81-84.

[4]盛莉,叶平.女性心血管疾病风险分层及评估[J].中国心血管病杂志,2015,20(4):253-255.

[5]严晓伟.降低胆固醇治疗的安全性[J].中国心血管病杂志,2015,20(5):325-327.

[6]马亮亮,冯灿,赵仙光.肥胖与心血管事件结局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心血管病杂志,2015,20(4):306-309.

高脂血症患者研究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组66例患者均为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采用辛伐他汀治疗的高血脂患者, 其中男41例, 女25例, 年龄42~78岁, 平均年龄 (56.9±2.4) 岁;病程6个月~8年, 平均 (2.8±0.4) 年;合并糖尿病12例, 冠心病8例。对照组66例患者为我院同期收治的高血脂患者, 其中男38例, 女28例, 年龄41~79岁, 平均年龄 (56.6±2.7) 岁;病程6个月~9年, 平均 (2.9±0.7) 年;合并糖尿病13例, 冠心病7例。两组患者肾功均无异常, 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确诊后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 (1) 阿司匹林80mg, 每日一次口服; (2) 低盐低脂饮食; (3) 戒烟限酒干预; (4) 积极并积极治疗并发症。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10mg, 每日一次晚间顿服[2]。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 治疗7、14、28d后血清LDL-C水平。监测均采用统一型号机器测定, 降低系统误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9.0统计处理软件, 对所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见表1。

由表1数据可见观察组患者, 治疗7、14、28d后观察组患者血清血清LDL–C明显低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0) 。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治疗期间对照组共监测到不良6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9%, 观察组共检测到不良反应5例, 发生率为7.58%,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1.697, P=0.000) 。

3 讨论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高脂血症是我国居民罹患最常见慢性疾病之一, 多发于中老年人群, 近期监测显示, 其发病有向低龄人群发展趋势。继发性高脂血症, 多继发于代谢性紊乱疾病, 例如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等。患者LDL-C异常增高是其主要表现之一。LDL-C在转运内源性胆固醇中有重要作用, 异常增高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降低高脂血症患者血清LDL-C是治疗的主要目的之一。辛伐他汀是临床一线用药, 广泛应用于高血脂及其合并症的治疗中[3,4], 经口服吸收良好。口服吸收后对肝脏有高度的选择性, 其在肝脏中的浓度明显高于其他非靶性组织, 辛伐他汀的大部分经肝组织吸收[5]。临床常用剂量为每日10~20 mg, 单日不高于40 mg[2,4], 可联合用药增加疗效, 不可盲目增加剂量, 以免提高不良反应发生率[6]。

我们采用辛伐他汀治疗66例患者,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7、1 4、28d后血清LDL-C水平, 明显下降, 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辛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LDL-C水平。

摘要: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LDL-C水平的影响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采用辛伐他汀治疗的66例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以同期未采用辛伐他汀治疗的66例患者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不良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7、14、28d后血清LDL-C水平为 (3.45±0.57) (、3.03±0.47) 、 (2.69±0.27) mmol/L, 对照组分别为 (3.57±0.56) 、 (3.29±0.52) 、 (3.10±0.42) mmol/L, 观察组明显对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9%,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8%,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1.697, P=0.000) 。结论 辛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LDL-C水平。

关键词:辛伐他汀,高脂血症,LDL-C,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赵先锋, 刘艳红.低分子肝素钙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18) :101-102.

[2]叶子思, 黄正有, 戴德栋.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J].当代医学, 2011, 17 (34) :133-135.

[3]陈才奖.血脂康与辛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调脂作用影响探讨[J].当代医学, 2011, 17 (34) :128-129.

[4]曹琴.辛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合并蛋白尿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19) :138-139.

[5]陈瑜.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比较[J].河北医学, 2011, 17 (12) :1703-1704.

高脂血症患者研究 篇6

1对象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选择2009年7月—2010年4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或住院的冠心病并发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符合以下条件:(1)年龄>18岁;(2)已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有典型的心绞痛发作、运动试验阳性、陈旧性心肌梗死或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至少1支主要冠脉直径狭窄≥50%;(3)4周内未服降脂药物且经饮食控制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1 mmol/L,三酰甘油(TG)>2.26 mmol/L;(5)心功能Ⅱ~Ⅲ级。排除已确诊的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正在使用肝素、甲状腺治疗药和其他影响血脂代谢的药物(如各种激素制剂、口服避孕药等)的患者、糖尿病、急慢性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疾病、3个月内有心肌梗死史、脑血管意外、严重创伤或重大手术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活动性肝病等其他认为不宜受试的患者。

1.2研究方法

符合入选标准且同意参加本研究者100例,随机分为3组:常规治疗A组34例、强化降脂B组33例,水飞蓟素C组33例。3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职业、高血压、冠脉病变程度、体重指数(BMI)、血脂水平、各生化指标和吸烟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 3组在常规扩冠、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基础上,A组口服辛伐他汀片10 mg/d;B组口服辛伐他汀片20 mg/d;C组口服辛伐他汀片10 mg/d,SL胶囊120 mg/d。3组疗程均为8周。治疗期间除临时一次性使用硝酸甘油缓解心绞痛外,停用其他抗心绞痛药物。每日记录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程度、持续时间和硝酸甘油用量;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及表现。在治疗前、治疗8周时分别检测血尿便常规、血清总胆固醇(TC)、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L-C、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氨酸转氨酶(ALT)、肌酐(Cr)、尿素氮(BUN)、尿酸(UA)、血糖(GLU)、肌磷酸激酶(CPK)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脂联素(APN)、瘦素(LP)。其中hs-CRP测定应用速率散射比浊法,TNF-α、IL-6、APN均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双抗体夹心法)测定,LP采用放射免疫法。所有患者均在基础状态下进低盐低脂饮食,早晨空腹抽血送检。1.4临床症状改善疗效评定标准显效:同等劳累程度不引起心绞痛或心绞痛发作次数和硝酸甘油消耗量减少80%以上;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减少及硝酸甘油消耗量减少50%~80%;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减少不到50%;加重: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增加,硝酸甘油消耗量增加[2]。

1.5统计学分析

实验数据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多组资料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ANOVA),两两比较用LSD法;治疗前后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以Ρ<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临床症状的改善

经8周的治疗,A、B及A、C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Ρ<0.05),而B、C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P>0.05),见表1。提示相比于常规剂量的他汀治疗,强化降脂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而SL联合常规剂量他汀亦可起到相似的效果。

注:与A组比较,aχ2=4.59,Ρ﹤0.05,bχ2=7.21,Ρ<0.01。

2.2对脂代谢的影响

2.2.1组内比较

治疗前,A、B、C 3组患者血中TC、TG、HDL-C、L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过8周的治疗,A组TC、LDL-C较治疗前明显降低、HLD-C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G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TC、TG、LDL-C均有明显下降(P<0.05或均P<0.01),HDL-C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见表2。

2.2.2组间比较

A、C两组及A、B两组间的TC、LDL-C变化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L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B、C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提示服用强化他汀治疗可更有效地改善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水平,而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SL也可起到强化降脂的作用,其效果与强化他汀治疗相似。

注:与A组比较,at=2.042,P<0.05;bt=1.983,P<0.05;ct=2.030,P<0.05;dt=2.164,P<0.05。

2.3对hs-CRP、TNF-α、IL-6、APN、LP的影响

2.3.1组内比较

治疗前,A、B、C 3组患者hs-CRP、TNF-α、IL-6、APN、L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过8周的治疗,A组hs-CRP、TNF-α、IL-6、LP较治疗前明显降低、APN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hs-CRP、TNF-α、IL-6、LP的降低均较A组变化显著(Ρ<0.01),APN的升高也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2.3.2组间比较

A、C两组及A、B两组间变化幅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性意义(P<0.05),而B、C组间各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提示常规剂量的辛伐他汀即可有效减轻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炎症反应,而强化降脂使效果更为显著,若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SL也可取得与强化他汀相似的降脂抗炎效果。

注:与A组比较,at=2.018,P<0.05;bt=2.129,P<0.05;ct=2.116,P<0.05;dt=2.167,P<0.05;et=2.083,P<0.05;ft=2.105,P<0.05;gt=2.200,P<0.05;ht=2.042,P<0.05;it=2.177,P<0.05;jt=2.217,P<0.05。

2.4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A组1例出现轻微腹胀、腹痛;C组1例出现乏力、头昏,但均可以耐受,未停药。服药8周末,B组有2例出现血ALT轻度升高(但未超过正常值的2倍)。其余未发现CPK升高、肌痛等不良反应。

3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多因素疾病,而血脂代谢紊乱是重要原因之一,而慢性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当受炎症刺激物作用和ox-LDL刺激时,内皮细胞受损而引发炎症反应,TNF-α吸引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向损伤区域聚集,释放炎症介质;细胞因子(如IL-6,TNF-α)刺激肝脏产生CRP,并诱导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并释放NO、中性粒细胞产生大量氧自由基,导致白细胞浸润、炎症产物沉积和氧自由基聚集,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3]。

SL历来都作为一种保肝药物,其有效成分为水飞蓟宾,具有抗炎、抗氧化、降脂等作用。水飞蓟宾可作用于心血管系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可以降低血脂水平[4],尤其是对LDL的降低,它作为呼吸链氧爆发(a chain breaking)抗氧化剂能够清除氧自由基,同时水飞蓟宾能够降低四氯化碳所诱导的血脂总水平和TG。其次,如前所述,炎症反应介导了动脉粥样硬化,而NF-κB位于许多炎症分子基因位点的上游,水飞蓟宾通过对NF-κB的抑制而抑制IκB磷酸化和加强IκB的表达,水飞蓟宾同时也抑制了TNF-α所诱导的MAPK、JNK活化,削弱了TNF-α诱导的细胞毒性和凋亡发生[5];再次,由于巨噬细胞产生的NO对心血管系统有害,而脂多糖刺激巨噬细胞诱导i N-OS产生NO,损伤心血管系统,水飞蓟宾可以阻断这一效应,同样也是通过对NF-κB的抑制作用[6];最后,水飞蓟宾以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方式在转录水平上快速抑制MMP-2、u-PA的表达、分泌[7],并通过Raf/MEK/ERK途径抑制MMP-9,在转录或转录后水平上增强TIMP-2表达[8],从而稳定动脉粥样斑块。

在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炎症因子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CRP、TNF-α、IL-6、APN、LP。CRP可促进氧化应激反应,诱导组织因子(TF)释放,引起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和损伤,CRP不但被认为是炎性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参与者,并且是心血管病危险的标志物。IL-6和TNF-α属于多肽调节因子,具有广泛生物学特性,其重要作用是介导免疫和炎症反应,对于斑块的稳定性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APN和LP是新近发现的两种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物质。APN也称为脂肪细胞补体相关蛋白,能够降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等的表达,抑制单核细胞聚集,降低内皮细胞的炎性反应,调节NO的含量[9],还可通过抑制TNF-α的生成与释放,减缓TNF-α的促脂解作用。而LP是肥胖基因编码,是由脂肪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多肽激素。它可促使巨噬细胞内胆固醇酯化、泡沫细胞形成,进而损伤内皮细胞,引起平滑肌细胞增殖,还可通过基质金属蛋白酶、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因子-1(PAI-1)的活性,引起斑块不稳定,促进血栓形成[10]。在我们的研究中,给予SL干预后,改善了临床症状,有效地降低了炎症因子,保护了心血管系统。同时作为一种安全有效低廉的药物,SL没有任何毒副作用,且不增加心血管事件。

本研究通过对SL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8周的观察,结果说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SL可安全有效降低血脂,并可降低hs-CRP、IL-6、TNF-α、LP水平、升高APN,减轻炎症反应,其效果与强化降脂组相似,而普通的强化降脂可能会造成患者肝功能损伤、横纹肌溶解等不良反应,且治疗费用较高,而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SL,可产生相似的降脂、抗炎效果,还可起到护肝、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等作用,为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良方,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石磊,邓碧玉,张文琴.水飞蓟素的临床应用[J].河北医学,2000,6(4):352-353.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6):409.

[3]Von Eynatten M,Hamann A,Twardella D,et al.Atherogenic dyslipi-daemia but not total-and high-molecular weight adiponectin are associatedwith the prognostic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J].Eur Heart,2008,29:1307-1315.

[4]Skottova N,Krecman V.Silymarin as a potential hypocholesterolaemicdrug[J].Physiol,Res,1998,47:1-7.

[5]Gazák R,WalterováD,Kren V.Silybin and silymarin-newand emergingapplications in medicine[J].Curr Med Chem,2007;14:315-318.

[6]Homsi E,De Brito SM,Janino P,et al.Silymarin exacerbates p53-me-diated tubular apoptosis in glycerol-induced acute kidney injury in rats[J].Renal Failure,2010:32:623-632.

[7]Hsieh YS,Chu SC,Yang SF,et al.Silibinin suppresses human osteo-sarcoma MG-63 cell invasion by inhibiting the ERK-dependent c-Jun/AP-1 induction of MMP-2[J].Carcinogenesis,2007,28:977-987.

[8]Kim S,Choi JH,Lim HI,et al.Silibinin prevents TPA-induced MMP-9expression and VEGF secretion by inactivation of the Raf/MEK/ERKpathway in MCF-7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s[J].Phytomedicine,2009,16:573-580.

[9]Vaverkova H,Karasek D,Novotny D.Positive association of adiponectinwith 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s VCAM-1 levels in patientswith vascular disease or dyslipidemia[J].Atherosclerosis,2008,197:725.

高脂血症患者研究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接受住院治疗的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168例作为研究对象, 均符合临床WHO对该病的诊断标准, 并排除其他器质性心脏病、肝肾功能不全及严重其他系统疾病患者。入组患者在了解研究过程后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停用其他降脂药物或影响脂质代谢药物4周。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所有入组患者分为接受瑞舒伐他汀治疗的观察组和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的对照组, 各84例。观察组患者中男48例, 女36例, 年龄46~83岁, 平均 (62.2±11.1) 岁, 病程1~7年, 平均 (3.9±0.8) 年;对照组患者中男46例, 女38例, 年龄44~81岁, 平均 (62.7±9.2) 岁, 病程1~8年, 平均 (3.6±0.9) 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接受瑞舒伐他汀治疗, 具体如下:瑞舒伐他汀 (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80236) 20 mg/d, 共服用8周。对照组患者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 (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93819) , 疗程、剂量与观察组相同。当出现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 如重度肌痛、肌无力或重度肝肾功能损害时应及时终止治疗。

1.3 观察指标

1.3.1 血脂水平

接受不同治疗方式前后, 抽取患者晨起空腹外周血测定血脂水平, 具体包括血清总胆固醇 (total cholesterol, T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ow-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L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ow-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HDL-C) 、甘油三酯 (triglyceride, TG) 。

1.3.2 炎症因子水平

接受不同治疗方法前后, 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情况, 具体包括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 (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 、白介素-6 (interleukin-6, IL-6) 水平。

1.3.3内皮功能指标

接受不同治疗方法前后, 比较两组患者的内皮功能指标, 具体包括一氧化氮NO, 内皮素-1 (endothelin-1, ET-1) 水平。NO测定采用硝酸还原酶比色法, ET-1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血脂水平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患者接受瑞舒伐他汀治疗后的TC、LDL-C、TG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H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见表1。

单位:mmol/L

注:覮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炎症因子水平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患者接受瑞舒伐他汀治疗后的hs-CRP、IL-6、MMP-9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见表2。

注:覮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内皮功能指标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内皮功能指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患者接受瑞舒伐他汀治疗后的一氧化氮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ET-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冠心病是临床多见心血管疾病, 治疗不及时可最终导致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等, 后果严重。冠心病患者的主要人群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 多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 与患者不良生活习惯与饮食习惯关系密切, 大部分伴有高脂血症[2]。血液中长时间的高脂质水平状态将导致患者的冠脉直径逐渐缩小, 加重心肌缺血状态, 增加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的概率。他汀类是临床最为常用的干预冠心病血脂水平的药物, 其降脂作用可迅速改善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功能, 保护内皮细胞功能, 有助于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降低高胆固醇性血小板斑块形成[3]。但是不同的他汀类药物作用效果存在差异, 具体选择何种药物仍值得商榷。

本研究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水平、炎症因子水平以及内皮功能指标三方面入手观察指标变化情况。首先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脂质水平变化, 结果发现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脂质水平均高于正常人, 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患者接受瑞舒伐他汀治疗后的TC、LDL-C、TG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H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均P<0.05) , 可见瑞舒伐他汀应用后有效地逆转了异常的血脂格局, 使之趋于正常水平, 缓解粥样硬化进程。瑞舒伐他汀易富集于低密度脂蛋白 (LDL) 中, 利于抗氧化物质进入动脉内膜, 对于高脂质水平的干预效能更强[4]。

高水平的LDL-C水平在受损的血管内皮下沉积可引发炎性因子的释放, 单核细胞聚集, 内皮细胞产生自由基, 巨噬细胞由单核细胞演化而来并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5]。在这一系列过程中, 血管损伤导致的高炎症因子水平是关键所在, 其促发并不断增强粥样硬化过程的实现[6]。因此, 对患者炎症因子水平的检测也是判断其病情进展及预后的指标之一。本研究中分析了接受不同他汀类药物治疗后患者的血清hs-CRP、IL-6水平变化, 结果发现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hs-CRP、IL-6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hs-CRP可以敏感且准确地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症反应水平, 有助于预测斑块稳定性;IL-6由活化的免疫细胞产生, 具有促凝血并诱导hs-CRP产生的作用, 可触发急性炎症反应[7]。以上两种炎症因子在治疗后水平大幅降低, 说明瑞舒伐他汀相较于阿托伐他汀具有更强的稳定粥样斑块及优化内环境的作用。

内皮细胞损伤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环节, NO与EF-1由血管内皮分泌, NO具有强效但是短暂的舒张作用, 可抑制白细胞黏附及平滑肌细胞增殖, 具有抗粥样硬化作用;EF-1具有强效且持久的血管收缩作用, 刺激平滑肌细胞增殖, 促进冠脉粥样硬化形成及发展[8]。患者NO水平降低及EF-1水平上升时冠脉内皮损伤的标志也预示着患者病情加重。本研究分析了两组患者的内皮功能指标情况, 结果发现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内皮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NO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 ET-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均P<0.05) 。可见瑞舒伐他汀使用后具有改善内皮功能的作用, 有助于延缓冠脉粥样硬化, 阿托伐他汀虽然也有同样作用趋势, 但是效力远不如瑞舒伐他汀强。

综上所述, 瑞舒伐他汀治疗有助于改善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水平, 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并且有优化内皮功能, 值得在日后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老年患者血脂水平和炎症因子含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固原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接受瑞舒伐他汀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及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的对照组患者, 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血脂水平、炎症因子水平及内皮功能指标差异。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TC、LDL-C、TG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H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hs-CRP、IL-6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一氧化氮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 ET-1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结论 瑞舒伐他汀治疗有助于改善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水平, 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并且具有优化内皮功能。

关键词:冠心病,高脂血症,瑞舒伐他汀

参考文献

[1]王东伟, 刘敏.大剂量瑞舒伐他汀对冠脉支架植入患者血脂、hs-CRP水平及急性冠脉事件发生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 2012, 47 (1) :72-74.[1]WANG DW, LIU M.Effect of Rosuvastatin on newly coronary events, plasma lipid and hs-CRP level after coronary stenting[J].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2012, 47 (1) :72-74.Chinese

[2]LIU B, CHE W, YAN H, et al.Effects of Rosuvastatin vs simvastatin/ezetimibe on arterial wall stiffnes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Intern Med, 2013, 52 (24) :2715-2719.

[3]SHIOJI K, IZUHARA M, MITSUOKA H, et al.Achievement rates of Japan atherosclerosis society guidelines 2007 LDL-Cholesterol goals with Rosuvastatin or Atorvastatin in patients who had not achieved their goal with Atorvastatin[J].Cardiovasc Ther, 2014, 32 (3) :97-104.

[4]KRYSIAK R, OKOPIEN B.The effect of aggressive Rosuvastatin treatment on steroid hormone production in men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Basic Clin Pharmacol Toxicol, 2014, 114 (4) :330-335.

[5]SHAH SN, ARNEJA J.Efficacy of?Rosuvastatin?in achieving target HDL, LDL, triglycerides and total cholesterol levels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 with newly diagnosed dyslipidaemia:an open label, nonrandomised, non-interventional and observational study in India[J].J Assoc Physicians India, 2013, 61 (10) :721-726.

[6]吴丁烨, 冯健, 尤华彦.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Rho激酶活性和内皮功能影响的比较[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13, 21 (1) :52-54.[6]WU DY, FENG J, YOU HY.Effect of Rosuvastatin versus Atorvastatin on ROCK activity and endothelial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Atherosclerosis[J].Chin J Arterioscler, 2013, 21 (1) :52-54.Chinese

[7]TAKAGI H, UMEMOTO T.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head-to-head trials for effects of rosuvastatin versus atorvastatin on apolipoprotein profiles[J].Am J Cardiol, 2014, 113 (2) :292-301.

高脂血症患者研究 篇8

2004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经肾穿刺活检病理确诊为Ig A肾病患者109例, 根据患者是否合并有高尿酸血症, 分为高尿酸血症组41例和正常尿酸血症组68例, 年龄19~75岁, 平均 (35.87±8.68) 岁。所有患者均经肾穿刺活检证实为Ig A肾病。需排除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肝硬化相关性Ig AN等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同时排除肾活检提示病理肾小球总数小于10个者及临床、病理资料不齐全者。

方法: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 (BMI) 及血压情况, 24小时尿蛋白定量, 肾功能、血脂、血白蛋白等生化结果。男性血尿酸>420umol/L, 女性血尿酸>360umol/L为高尿酸血症。收缩压≥140mm Hg和 (或) 舒张压≥90mm Hg, 或者用降压药治疗者为高血压。所有指标于肾穿刺活检前进行。

病理资料:光镜下肾小球的个数、是否有球性硬化、是否有节段硬化、是否有新月体形成、系膜增生的程度、小管间质损伤 (小管萎缩、间质炎性细胞浸润、间质纤维化) 程度。系膜增生的程度定义:无明显的增生、局灶性增生 (增生小于肾小球总数50%) 及弥漫性 (增生大于等于肾小球总数50%) 。小管间质损伤的程度定义:小灶性 (损伤小于肾皮质总面积25%) 、多灶性 (损伤面积25%~49%) 、大片状 (损伤面积50%~74%) 及弥漫性 (损伤面积≥75%) 。

统计学处理:将所得数据导入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 (n, %) 表示,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对高尿酸血症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结果

合并高尿酸血症Ig A肾病患者临床特征:109例Ig A肾病患者中, 合并有高尿酸血症的例数41例 (37.61%) 。合并有高尿酸血症的Ig A肾病患者年龄较大, 男性比例及高血压患者比例高, 体重指数、血脂、24小时尿蛋白定量较高, 血白蛋白较低, 肾功能差,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合并高尿酸血症Ig A肾病患者病理特征: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各病理表现构成比例均高于正常尿酸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Ig A肾病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男性患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均与Ig A肾病患者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相关, OR值分别为2.942、2.012和2.301, P<0.05, 见表3。

讨论

本研究显示, 109例Ig A肾病患者中, 合并有高尿酸血症的例数是41例 (37.61%) , 与梁孟君报道的36.6%一致[1]。Ig A肾病的临床表现多样, 可出现血尿、蛋白尿、高血压、肾功能受损、高血脂等表现, 其病理方面虽主要是累及肾小球, 但是肾小管间质及肾脏血管病变和Ig A肾病的预后不良有一定关系。尿酸是人体内的嘌呤代谢最终产物, 是人体的重要代谢性指标之一, 高尿酸血症不但可加重Ig A肾病患者肾小球的损伤, 而更多的是与Ig A肾病肾小管间质损害有关, Ig A肾病患者如合并有高尿酸血症, 其预后不良的危险性为正常血尿酸水平患者的2.4倍, 因此认为, 高尿酸血症是影响Ig A肾病患者预后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2]。本研究中, 合并有高尿酸血症的Ig A肾病患者年龄较大, 男性比例及高血压患者比例高, 体重指数、血脂、24小时尿蛋白定量较高, 血白蛋白较低, 肾功能差, 由此推断, 高尿酸血症对Ig A肾病患者的肾功能损伤影响较大。而根据国外研究亦发现, 血尿酸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 从而诱发微炎症反应, 使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导致肾小球内的压力升高, 最终加重了肾小球的损伤[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男性患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均与Ig A肾病患者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相关。有相关的流行病学研究亦显示, 高尿酸血症与慢性肾脏病的独立相关关系在男性患者中更加突出[4]。因此, 对高尿酸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应加以重视, 对存在相关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治疗, 可以延缓疾病的进展, 改善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IgA肾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 分析影响高尿酸血症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收治经肾穿刺活检病理确诊为IgA肾病的患者109例, 根据患者是否合并有高尿酸血症, 分为高尿酸血症组41例和正常尿酸血症组68例, 分析两组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高尿酸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合并有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比例37.61% (41/109) ;高尿酸血症组的患者年龄较大, 男性比例及高血压患者比例高, 体重指数、血脂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较高, 血白蛋白较低, 肾功能差,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高尿酸血症组球性硬化、节段性硬化、新月体形成、小管萎缩、间质炎性浸润及间质纤维化等的比例均要高于正常尿酸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男性患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均与IgA肾病患者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相关, OR值分别为2.942、2.012和2.301 (P<0.05) 。结论:对高尿酸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应加以重视, 对存在相关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及时有效地干预治疗, 可以延缓疾病的进展, 改善预后。

关键词:IgA肾病,高尿酸血症,肾小球肾炎,危险因素,临床特征,病理特征

参考文献

[1] 梁孟君, 欧姆, 陈绪敏, 等.IgA肾病患者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肾脏病杂志, 2013, 29 (5) :326-332.

[2] 邹臻寰, 陈财铭, 万建新.高尿酸血症与IgA肾病临床和病理表现的关系[J].临床肾脏病杂志, 2013, 13 (5) :208-210.

[3] Ben-Dov IZ, Kark JD.Serum uric acid is a GFR-independent longterm predictor of acute and chronic renal insufficiency:The Jeru salem Lipid Research Clinic cohort study[J].Nephrol Dial Transplant, 2011, 26:2558-2566.

高脂血症患者研究 篇9

【摘要】目的:探讨左卡尼汀治疗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贫血以及高脂血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在我院接受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竭患者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予左卡尼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甘油三酯明显优于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讨论:采用左卡尼汀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同时还可提高促红血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的效果,并且可有效的将患者脂代谢紊乱进一步改善,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运用。

【关键词】: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贫血;高脂血症;左卡尼汀;促红细胞生成素

【中图分类号】R722.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289-01

临床上慢性肾衰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是贫血,据相关研究表明采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可有效治疗肾性贫血,但是一部分患者会出现对生成素产生抵抗的情况,同时导致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心血管疾病,而脂质代谢紊乱诱发的动脉硬化是主要作用,有关医学专家指出患者体内左旋卡尼汀的缺乏取决于生成素抵抗以及红细胞寿命的缩短,并且脂质代谢出现异常情况时左旋卡尼汀可进行调节[1]。为此本研究对其中24例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贫血以及高脂血症给予左卡尼汀治疗,且效果显著,现将结果報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在我院接受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竭患者48例,所有患者的血红蛋白(Hb)在10g/dl以内、红细胞压积(Hct)在32%以内、甘油三酯(TG)在1.70mmoI/L以上、血清总胆固醇(TC)在5.18mmoI/L以上。所有患者的透析量为每周三次,一次4小时。将4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4例,其中女性患者23例,男性患者25例,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46.8±3.6)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静脉注射,剂量为50~100IU.kg,每周注射三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予患者左卡尼汀1.0g在将0.9%的20ml氯化钠加入进去,两到三分钟之后进行静脉滴注,治疗时间为11周,一周三次。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后以及治疗11周后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甘油三酯以及血清总胆固醇的变化。

1.4统计学方法

将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s)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治疗4周后、11周后,观察组患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甘油三酯明显优于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而观察组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如表一所示:

3讨论

慢性肾衰竭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贫血,其主要原因是缺乏促红细胞生成素、血红蛋白等引起的。采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具有良好的疗效,但一部分患者会存在人红细胞生成素的抵抗。血液透析的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为脂代谢紊乱。有关研究表明左卡尼汀分子量小,且具有较好的水溶性,在透析中很容易流失,透析一次,则会使患者血浆游离左卡尼汀降低65%~70%,因此使得患者缺乏左卡尼汀[2]。左卡尼汀是一种哺乳类动物体内的天然物质,它作用于能量代谢中,其在脂肪代谢中表现尤为明显,左卡尼汀做主要的作用是将患者体内的脂酰残留物有效的线粒体中排除去,同时它也能够将长链脂肪酸运载到线粒体中,使其参与氧化反应,并根据三磷酸腺苷的形式为其提供更多的能量[3]。采用左卡尼汀对肾性贫血进行治疗主要是将患者红细胞内的长链酰基卡尼汀的聚集降低,将红细胞膜的脂质成分予以改变,同时加强红细胞针对不同应激的抵抗能力,并将红细胞的溶解性以及脆性降低,使得红细胞的寿命能够进一步延长,而卡尼汀作用于骨髓红系祖细胞时,可有效将患者机体对人红细胞生成素的敏感度加强,从而进一步将人红细胞生成素的疗效提高[4]。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细胞以及血红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因此证明左卡尼汀结合促红细胞生成素可有效治疗慢性肾衰竭透析患者的贫血以及高脂血症。

参考文献

[1]王启鹏,贾国瑜.左卡尼汀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贫血及高脂血症的疗效[J].临床医学,2010,30(1):6-7.

[2]杨贤,方芸.左卡尼汀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荟萃分析[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3,29(11):859-861.

[3]丁峰,顾勇,林善锬等.口服和静脉给予左卡尼汀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肉碱缺乏症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上海医学,2003,26(11):785-788.

高脂血症患者研究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4年11月来我院产科收的50例产妇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都符合相关的诊断标准, 年龄18~40岁。其中妊娠期高血压26例、妊娠期子痫14例、妊娠期贫血7例以及妊娠期糖尿病3例。

1.2 指标观察

所有产妇都接受了产妇类型、年龄、孕周、孕次、既往史、产次、家族史以及生活习惯等记录。还对其身高、妊娠期、并发症、体重以及剖宫产手术治疗等相关资料进行记录[2]。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患者相关资料都使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比较,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 0例产妇中出现低氧血症的共有1 0例, 占总人数的20%, 其中包括轻度低氧血症7例、中度低氧血症2例以及重度低氧血症1例。手术之后无低氧血症的产妇术后前后Pa O2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单因素结果显示患者的体重、年龄、剖宫产手术之间、吸烟与产次与高危妊产妇的术后并发低氧血症存在显著的关系。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产妇的体重、年龄、吸烟是高位妊娠产妇术后出现低氧血症较为独立的一种为学因素。所有产妇在接受机械通气治疗之后, 都产生了一定的效果, 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2%和100%[4]。

3 讨论

妊娠生长发育障碍、妊娠合并糖尿病、妊娠高血压、孕期生长发育异常发病人数相对较多, 可能会对产妇以及幼儿造成严重的影响[5]。低氧血症作为高危妊娠产妇术后的一种并发症, 可能会导致其住院时间过度延长、出现较为严重的并发症等。

产妇出现术后低氧症可能与手术时间存在直接的关系, 这将直接增加其住院时间以及治疗费用, 并对其身体状况以及精神状态产生直接的影响。高危妊娠产妇很容易出现术后低氧血症的现象, 其发生率与年龄、是否吸烟以及体重有关, 作为其独立危险因素需要对相关因素进行重视, 还要引导患者积极接受机械通气治疗[6]。

摘要:目的 本文主要是为了探讨和分析高危妊娠患者术后并发低氧血症的发生因素。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4年7月我院产科接收的5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的产妇都为高危妊娠, 接受了相应的剖宫产手术, 对孕妇的临床治疗以及Pa O2值进行比较、观察和记录。结果 50例产妇中出现低氧血症的共有10例, 占总人数的20%, 其中包括轻度低氧血症7例、中度低氧血症2例以及重度低氧血症1例。手术之后无低氧血症的产妇前后Pa O2对比差异较为明显。单因素结果显示患者的体重、年龄、剖宫产手术之间、吸烟与产次与高危妊产妇的术后并发低氧血症存在显著的关系。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产妇的体重、年龄、吸烟是高危妊娠产妇术后出现低氧血症较为独立的一种危险因素。所有产妇在接受机械通气治疗之后, 都产生了一定的效果, 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2%和100%。结论 高危妊娠产妇很容易出现术后低氧血症的现象, 其发生率与年龄、是否吸烟以及体重有关, 作为其独立危险因素需要对相关因素进行重视, 还要引导患者积极接受机械通气治疗。

关键词:高危妊娠,术后低氧血症,危险因素,疗效

参考文献

[1]胡引, 邵卫红, 鲁迷娜, 等.高危妊娠患者剖宫产术后并发低氧血症的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0, 19 (8) :76-77.

[2]林干, 赵荷兰, 吴婷婷.高危妊娠患者剖宫产术后并发低氧血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 2014, 21 (11) :36-37.

[3]宋晓峰, 邵志强.产后低氧血症15例临床分析[J].浙江实用医学, 2014, (2) :28-29.

[4]王书鹏, 李敏, 易丽, 等.早期低氧血症对重症监护病房全麻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3, 25 (10) :66-67.

[5]张炯, 黄向阳.低氧血症对血浆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的影响[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4, (3) :35-36.

上一篇:健身环境下一篇:冷轧带钢轧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