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经典设计

2024-07-07

融合经典设计(精选5篇)

融合经典设计 篇1

中华国学是人类精神文明最宝贵的财富, 是我们中华民族之魂。为了传承中华文化,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人们将目光投向了传统的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 经典诵读工程在我国越诵越火, 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其纳入学校教学之中。笔者所在的学校也不例外, 从学生一年级开始就进行国学经典的学习, 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重点进行了《三字经》《弟子规》的学习。当下,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可谓是“千姿百态”。那么, 究竟应该怎样合理有效地开展好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呢?这里,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些个人意见。

一、国学经典诵读不能脱离语文课堂教学

对于国学经典诵读, 多数教师往往偏重于课外, 把它看作是一种课外积累。然而, 在正常的语文课之外, 并没有专门的诵读课程, 虽然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些课外任务, 让他们课后自己诵读, 但实际上没有多少学生会在课后能抵制住玩耍的诱惑去诵读经典, 再加上教师没有很明确地提示要如何去诵读, 这种课外布置很大程度上都是没有用处或敷衍了事的, 无疑也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甚至消磨了学生的诵读兴趣。

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使我深深地体会到, 再重要的诵读也不是脱离语文课堂教学而孤立存在的, 更不是唯一的。因此, 我一直致力于国学经典诵读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研究, 探索以教材为本, 拓展链接相关的经典, 使经典诵读与语文课堂教学相结合, 使语文课堂教学与经典诵读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使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国学经典诵读怎样融入语文课堂教学

1. 找准国学经典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点。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各单元都有主题, 有描写优美风景的;有撰写名人故事的;有展现美好心灵的;有让学生懂得, 刻苦努力、从小打好基础是成才的条件的;有赞美真挚感人的亲情的……主题的切入点是多元的。我以这些主题为渗透点, 搜集相关的国学经典, 在具体的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和年度教材, 选择适合的内容进行课堂诵读, 在不断摸索、完善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经典诵读的主题选文系列。

2. 找准国学经典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点。

研究发现, 世界上大多数成功人士靠的是情商, 也就是具有高尚的人格、优秀的道德品质。因此, 要想让孩子成为有用之材, 就要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 而诵读经典则是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的一条最好的途径。事实证明, 高尚的人格, 优秀的道德品质, 不是“教”成的, 而是“陶冶”“熏陶”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因此, 坚持经典诵读, 濡染于心, 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品性和修养, 比一味地说教效果要好得多。这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文化修养与道德修养, 培养其优良品质及爱国情操, 都有重要意义。所以说, 国学的根本是做人, 是教学生如何去做人、如何提高人生修养的, 是为学生们补充人文修养而准备的, 而不在于知识上为课堂教学拾遗补缺。

3. 国学经典诵读融入语文课堂教学勿忽视学生的成长。

国学经典诵读要与学生的健康成长相联系。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 更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自古以来, 中国就有“文明礼仪之邦”的称谓, “仁”“义”“忠”“孝”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且含义广泛的社会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然而, 生活中这些美德在我们孩子身上已显得有些模糊了。清晨, 上学路上蹒跚着脚步的老人肩背书包, 手拉孩子, 提着点心, 边走边喂孩子, 孩子津津有味地吃着, 旁若无人。爸爸妈妈的三轮车、摩托车、轿车直抵学校的大门口, 只要门卫不阻拦, 哪怕送到教室的座位上也不放心。放学了, 寒风中一位位冒着风霜的老人艰难吃力地蹬着三轮车, 而车内的孩子吃着可口的零食, 跷着小脚嬉笑着, 一点愧疚感都没有, 没有感觉到老人的存在。在他们的心中, 这些都是长辈们应该做的, 不需感恩。这些现状应引起教师的深思。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国学经典诵读的同时, 切莫忽视对学生的成长教育。

三、国学经典诵读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

综上所述, 在一年级教学完第四单元《奶奶的白发》《陈毅探母》等课文后, 我安排了《三字经》中“为人子, 方少时。亲师友, 习礼仪。香九龄, 能温席。孝于亲, 所当执”的教学。教学中安排学生根据《陈毅探母》, 再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贤文的看法。学生经过讨论和发表自己的看法后, 对贤文有了新的理解。紧接着我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谁给爸爸妈妈过过生日?学生一听我的问题, 先是一愣, 接着纷纷摇头, 议论纷纷, 结果全班62个学生没有一个。我又问:“谁知道爷爷奶奶的生日?”学生面面相觑, 结果只有两个。于是, 我布置了一项课外体验活动:我给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过生日。回家后许多同学都问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到了生日那一天, 都准备了许多精美的礼物和温馨的祝福送给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 有的为父母做家务, 有的精心地为父母洗脚, 有心的同学还为父母剪了脚趾甲。到校后, 我组织了一个“百善孝为先”主题班会活动,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给父母过生日的。许多学生动情地说:“老师, 古人黄香都能想到为父亲暖被窝, 我们怎么没有想到为父母做一点儿力所能及的事呢?原来我不知道我爸爸妈妈的辛苦, 只知道自己的享受, 原来父母牢记我们的生日, 我们却不知他们的生日, 我们只知道自己, 我们太自私了!我们还是在您的启发下才知道问问他们的生日, 才知道在他们生日时送上一份祝福, 才知道父母也需要我们的爱呀!和古人黄香比起来我们差远了, 真是惭愧!”

我在生活中看到学生之间斤斤计较、小矛盾不断后, 就在教学《大松树和小松树》时插入了《三字经》中“融四岁, 能让梨。弟于长, 宜先知”的学习, 教育学生学会谦虚、宽以待人。看到学生学习松散, 没有积极性时, 在教学《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时插入《长歌行》的学习, 插入《囊萤映雪》的故事。当学生值日不认真、相互推诿时, 就在教学《大禹治水》时插入《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教育学生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就这样, 我一直坚持着、钻研着、研究着。在一次家长会上, 几个家长激动地说:“老师呀, 我们的孩子现在好像变了个人似的, 懂事多了。以前在家扫个地、洗个碗、择个菜还得给个块儿八角的奖励, 现在不要了。我生日那天呀, 她还用自己的零花钱给我买了生日礼物呢!姐妹之间相处也融洽了, 知道孝顺爷爷奶奶了, 学习主动用功了。”听着家长的赞扬, 我和学生们会心一笑, 因为只有我们自己才知道里面的秘密。

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让我和家长高兴的是, 一段时间下来, 孩子们从文化素养到精神气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家里, 孩子们的语言变得丰富灵动了, 常常妙语连珠, 出口成章。更令人欣喜的是, 孩子们懂得了孝敬, 懂得了感恩, 懂得了宽容, 懂得了一衣一食来之不易。经典诗文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净化了学生的品格, 全面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工程, 不可一蹴而就, 更不能游离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外。这就需要广大一线教师能领会国学经典的精髓, 在搞好语文教学的同时, 把国学经典诵读有机地融合在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安娜苏:时装与彩妆美学经典融合 篇2

天赋少年

Anna·sui(安娜·苏)的中文名字叫萧志美,百分之百的华人血统(母亲是上海人,父亲是广东人)。作为美国时装界炙手可热的人物之一,虽然是第三代美国华裔,我们依然有理由为她骄傲。

萧志美在童年时期就显露出非凡的设计天分。那时,她最喜欢为自己的娃娃和邻居孩子的娃娃设计服装,打扮它们。这种天赋可能来自母亲的艺术基因。她的母亲曾在巴黎读过艺术专业。

萧志美早年有一本剪贴簿,里面贴着自己的“大作”,她称之为“天才档案”。她曾经许下一年内绝不重复穿衣服的诺言。当然这样自我要求的奇异想法,最后她还是做到了!

中学毕业,她进入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深造。使她声名鹊起的,是她所设计的运动服装,深受美国梅西百货的青睐。《纽约时报》更是以大篇幅的报导推动了她的人气指数,使她初尝了成功的滋味。

Anna·sui品牌的诞生

为了加深对美的概念与陈述方式, Anna·sui曾远赴巴黎学画,在那段沉潜的过程当中,延伸出属于她的独特的时尚感,更奠定了她对于美的品味的坚持。终于在1980年, Anna·sui以自己的名字开创了属于自己品牌的服饰专卖店,也成为新一代设计师中备受瞩目的新星。

1991年,她的首次服装秀在纽约豋场,于是一场充斥着嬉皮与顶尖时尚感的混血美学诞生了。紧接着,安娜·苏的旗舰店成立,每一季贡献出独树一帜的卓越设计。Anna·sui推出的第一个系列,只有6件作品,但是立刻就有订单跟进。她的风格非常务实,在真正举办自己的发布会之前,她对市场已经了如指掌,也有相当程度的商业敏感,所以,她的风格虽然前卫,但商业运作却是一点也不马虎。

1996年,Anna·sui开拓了亚洲的第一个据点,以东京为出发点,设立全亚洲第一家精品旗舰店,全日本也陷入 Anna·sui的紫色暴风圈之中!

当全日本沉醉在 Anna·sui斑斓的紫色蝴蝶之余,这一场紫色风暴其实才刚开始席卷。日本伊势丹百货看中这无穷商机,立即拔得头筹与Anna·sui达成协议,授权由艾伦比亚化妆品公司研发及制造 Anna·sui同名品牌化妆品。1998年,全新的 Anna·sui彩妆诞生了。

在这股紫色风暴越演越烈之下,安娜·苏的热潮延烧到全亚洲,有别于其他彩妆品牌极简的包装,古典华丽带着淡淡优雅香味的Anna·sui 蔷薇,开始在彩妆品市场中绽放。带着浓郁奢华神秘感的黑色雕纹包装,无论是蔷薇、蝴蝶都充满着公主般华丽的童趣梦幻。1999年Anna·sui的紫色风暴席卷台湾后,还曾经在台北SOGO创下三日300万元的飙高业绩。至今Anna·sui在全球5个国家共有32间专卖店,而她的服饰系列更在超过30个国家的300个以上的据点贩售。

个性中的独特火花

Anna·sui的服装设计擅长从各形各色不同的艺术形态中寻找蛛丝马迹。她所有的设计都参杂着明显的共性——摇滚与嬉皮的颓废华丽。完全不在意世俗眼光的大胆设计,透露出些许叛逆,矛盾的是在此同时她的作品中却又洋溢着浓浓的复古奢华,以及典雅的唯美气质。刺绣、花边、烫钻、绣珠、毛皮等一切华丽的装饰主义都集于她的设计之中,形成了她独特的巫女般迷幻魔力的风格。安娜·苏有个公认的特点——妖艳、怪诞和颓废。

擅长使用色彩的对比,用色大胆强烈的 Anna·sui(安娜·苏),在她所设计的服装上不断创造出女人与女孩的交错,格子、点点、小花、碎花的可爱与庞克摇滚交错出充满层次的设计作品,在女人味与个性中穿插出独特的火花。而同样的创造力,更让她在彩妆作品的发表上,充满了与众不同的魅力。

Anna·sui深具收藏价值的化妆品包装,就算是静置着,都如同艺术品般值得收藏,所有Anna·sui从小感受到的深刻记忆,都成为她创作的灵感来源,例如热卖的魔幻映彩持久蜜粉,包装就是来自于她位于曼哈顿雀儿喜住所中的古董置衣柜。而 Anna·sui最喜爱的洋娃娃,则是因为她一直有持续收集具有无邪彩绘脸孔的古董娃娃头的习惯。所以当她决定在1992年开设第一家精品店时,就用了原始的跳蚤市场形式,来展示数十个纸制的洋娃娃头,自此之后娃娃头也就成为安娜·苏的特有形象了。娃娃头上的蕾丝领巾、美人痣、眼罩、Sally Bowles发型、以及紫色与浅绿色的肤色,同时也是20世纪20年代特有的怀旧表征。她选择以代表强烈欲望的紫色来包装其化妆品系列,以暗紫色为主色的包装,周围布满了红艳的蔷薇,像极了70年代妩媚的面粉盒;复古俏丽的化妆品系列让城中女子爱不释手。

试述国学经典与家庭教育相融合 篇3

一.科学认识国学经典的作用

1.国学定义

所谓“国学”含义, 可谓各抒己见。目前学界基本达成的共识为:广义来讲, 国学最为经典、最具价值、最为精华, 以儒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为基础, 同时包括两汉的经学、魏晋的玄学、隋唐的的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的汉赋、六朝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完整文化与学术体系。因此, 历朝历代及现代化教育中所包含的琴、棋、书、画、上天文、下地理等学术成绩无不都来自于国学经典中。[1]

狭义的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的总称。因而, 狭义的国学教育即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2]

2.国学的价值

华中师范大学张三夕教授在 《国学与人生修养》中主要从“国学的阅读与反省方面”作为研究切入部分, 详细阐述了国学经典的修身观念、学习方法, 及其对当代成年或未成年的学习国学的重要意义。另外, 张教授提出:“学生如经反复阅读及背诵经典, 不仅能受其核心的人文修养方面的熏陶, 而且能达到培育通情达理的仁人志士的教育效果。”学生在成长的黄金阶段学国学文化, 将为他今后人生夯实基础。家庭教育中施展国学教育, 可让学生心存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烙下一颗拥有灿烂的国学文化痕迹的心灵。

二.家庭教育的功能性

所谓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 由长辈或成年者对被教育者所施展的教育, 且家庭教育是学校与社会的教育之基本。

成长初阶段, 家教为先, 未成年者的基础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 它在未成年者的人生成长与发展中起着不可言喻之重要。有人把教育比作植树, 家庭教育就是松土与播种的重要步骤, 说明家庭教育早于一切教育之前, 也可被称作启蒙教育。树来自于土壤的滋润, 使其生根与发芽, 或是长成与枯萎。家庭教育不仅对未成年者来讲有着一定的影响, 家庭教育中教育者应充分理解教育原则及家育之重要性。

三.阐述国学经典融入家庭教育的教育途径分析

家庭教育中父母必须意识到国学文化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父母需学习相关成人礼仪的知识, 规范自身的行为。这不仅仅是能做好榜样的作用, 更能为未成年者创造优秀之家氛围。那么, 如何让国学文化渗透于家庭教育中呢?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 构想了国学礼仪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的融合, 让学生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内容, 领悟到为人处世规范准则、道德标准的实际意义。

1.诵读国学经典, 助于修身养性

王财贵博士曾倡导全国诵读著名的国学经典, 他被称为“全球经典诵读推广第一人”。历经10年推广之路, 其丰收成果是数不胜数, 获取的经验极其丰富。由此可见国学经典对于我们今天的青少年行为习惯有着促进作用。

在国学经典中, 有很多故事从行为举止、爱人爱己等方面都可以教育学生要注意修身养性, 比如说喜闻乐见的《弟子规》, 它无疑是最好规范道德修养的国学经典之一。它不仅代表着孔孟思想的根, 也是我国文化的根, 这部著作无疑是留给我们青少年最好的精神财富,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让孩子反复诵读其相关内容。

古人云:“只要书读多了, 便能理解其意思”家庭教育中笔者为教育者建议朗诵之教学方式。对照当今青少年不恰当的生活方式、道德思想、价值观念等方面以期帮助青少年学习国学经典之积极思想, 端正良好的行为习惯。

2.基于“兴趣”教育模式之培养

在教育界, “兴趣教育”这一概念比较熟悉。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提出:“何为兴趣, 心理上的积极活动, 也意味着自我活动。是人的意识的内在动力, 区别于无动于衷。”他觉得兴趣是动力, 可以激发未成年内心学习的动力。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指出:“未成年需要获取知识的最好方式来自于自身的学习动力, 并非教育者一味的灌输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 家长需以学生为中心, 需要根据学生自身的问题, 家长应主动学习科学的教育教养知识, 最终达到合理的运用家庭教育成功渗透国学文化的意境 (如图1) 。

家长可以营造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 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以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得学生在家庭教育中不觉枯燥乏味, 同时, 也乐于与家长融于一体, 家长也可以利用学生爱动、活泼等天性鼓励学生正面面对学习任务。避免死读书、机械式储存知识地现象, 使得学生渐渐失去独立能力, 失去创新、探究问题等能力的减退。扼杀孩子兴趣的的教育模式是不被教育界认可的, 一旦学生对国学失去了学习兴趣, 教育结果可想而知是不够理想的。因此, 家长可以巧妙地组织有趣的国学经典故事, 让孩子的学习与兴趣同行, 做到让孩子真正理解并加深对国学内容的理解, 最终实现“兴趣”教育提升学生能力的家庭教学目标[3]。

3.注重家长榜样的潜移默化之作用

俗话说:“身教高于言传。”家庭教育中, 父母是孩子重要模仿对象, 因此, 家长的生活行为、言谈、举止及其道德修养对学生启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国国学经典著作是学生阅读经典, 也是家长阅读经典的不二选择。首先, 由于当今的家长可能在幼年时期自身也缺乏国学经典的熏陶。其次, 我国国学经典其精华在道德修养表达方式上面以极易记忆与通俗易懂的文字普世出现。

“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语出《论语·子路篇》[4]。原意用于封建时期, 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双方互为监督的政治观点。笔者认为, 这一观点也可运用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家庭关系中。父母首先应努力完善自我, 以身作则, 率先做好模范带头作用,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中父母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4.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国学教育的基础

在家庭教育中, 家庭氛围尤为重要。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 父母的和谐是孩子心灵安全的港湾, 孩子的安全感来自于和谐的家庭环境。和谐的家庭氛围可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反之, 长时间的家庭不和谐的状态将会让孩子导致恐惧、忧虑、多疑等的心理问题, 严重者可能会出现变态、偏激等行为。所以, 在家庭教育中, 父母应做到和睦相处、相亲相爱、互相尊重、不争不吵、尊老爱幼。即使有矛盾, 也该做到宽容对方、尊重对方、信任彼此才是解决家庭矛盾最好的方式。

良好的家庭气氛孕育良好的教育效果。国学经典不仅仅是孩子的学习内容, 父母应做好榜样, 折射出隐性教育影响的作用。

5.形成内化教育---国学与家教融合的最终目的

完整的教育来自于外在教育与内化教育。简而言之, 内化教育是一般学术界所认为“自我教育”。教育的最终教育就是能够实现自我教育。同时自我教育也是学校德育教育中最注重的教育方法。它能够使教育者的教育目的转换为受教育者对自己的自我认识、自我管理以及自我辨别等能力的应用。因此, 家庭教育与国学经典的教育应秉承其教育目的, 培养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能力。由开始的普通教育方式模式-知识学习、方法引导、纠正改错成功拓展为内化教育。毛泽东先生曾说过:“人民最好的教育来自于自我或内化教育, 人民只有在自我教育中才能够真正意识到自我需要、自我反省等”。也正是因为伟大的毛泽东先生有着教育家的思想, 并将一些科学的教育理念传播于人民的团队中来, 才能让人民之间的关系相处得以融洽, 社会发展愈发和谐美好。假如, 没有自我内化的教育模式算不上成功的教育。形成内化教育对受教育者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让受教育者由外因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 这便是笔者对家庭教育与国学相融合研究的最初衷目的。

四.结语

国学文化时时刻刻影响着未成年行为、思想、性格、价值等方面。在家庭教育中, 父母一定要利用好家庭教育灵活性、独特性、针对性等优势, 学其国学之精华, 吐其糟粕, 为家庭教育渗透国学经典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使他们茁壮成长。国学经典提示着我们应怀着谦虚和坚韧的态度学习研究其多方面折射的教育价值, 为我国长期发展教育尽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曲殿彬.论国学与国学教育[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 (2) .

[2]张三夕.国学经典与人生修养[J].广东社会科学.2011, (1) .

[3]于扬.试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J].2013, (3) .

融合经典设计 篇4

关键词:美育;国学经典;融合;机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各教育阶段的学生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加上一些社会矛盾的大爆发,学生们的思想修养和道德风尚出现了动荡与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整合美育和国学经典传播,探求教育新机制以抵制不良社会习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个健康的人格应有四育,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其中的美育是以陶冶人们情操为目的,使作为人类社会的个体具有美的品格、美的素养,从而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根据各年龄段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小学教育是育人的关键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最重要时期,更是美育与经典教育开展的有效学段。因此,把握现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与经典教育的融合机遇和方式至关重要。从小使学生通过国学经典的耳濡目染,他们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思想道德养料,更加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一、营造和谐环境,可先用“经典”熏陶学生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荀子在《勸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他强调了培养人教育人首先要择善而从,在良好的社会环境熏陶下,才能逐渐形成优秀的传统美德。同样,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类似的话:“学校的物质基础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依此,古今中外都充分说明了一个与教育教学工作相协调的育人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提高德育美育的实效。

在多年的美育与经典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良好的育人环境在教师育人中起到了影响深远的作用。在这个繁复的系统工作中,首先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在教育教学建设的各环节要引起重视,颁布有关大纲性的文件,把传统文化教育放到特别重要的位置,使经典教育与美育落实到实处,如把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作为校本课程来开发,可形成《弟子规》、《经典古诗文赏析》等具有区域特点的校本教材,并利用早读、学校集会、课堂教学、课余等时间进行诵读或自读,在老师的引领下逐步与日常学科教学构建一个和谐的整体,使经典教育与美育成为“习惯”。其次,在具体建设与实施中,围绕经典教育与美育的关系展开切实有效的办法,强化国学经典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和美感。如我们校园文化建设之初我们就是本着这种思路创建的,学校围墙和教学楼的楼道、各班的文化角是我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一道靓丽风景线,经典的语句随处可见,比如“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亲所恶,谨为去。亲所好,力为具。”等等育人警句已经走进了各班的教室。所以,当你进入校园,放眼望出,映入眼帘的是美观的文化墙,视知觉就可震撼着人的心灵,学生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之中熏陶、感染、浸润,将会不自觉地汲取宝贵的精神食粮,可谓是无时无刻都在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

二、国学经典教育与美育,可生动贯穿于不同学段的不同学科

根据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各学科各相关内容都是贯穿着美育功能的,因此经典教育和美育教育,可生动贯穿于不同学段的不同学科。笔者几十年来战斗在教育第一线,从小学到大学各个阶段进行了国学经典教育与美育的融合探索。例如,从一年级至六年级,学校安排学生每天的午读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或者老师为了让经典诵读更加喜闻乐见,可根据课程内容包括严肃的政论性课题起一个有趣味好听的名字,在寓教于乐中感受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

眾所周知,诗歌教学是语文学科的教学难点,但是它也是国学经典教育的重点,毕竟好的古诗教学同样给人带来艺术的享受,令人回味无穷、余音绕梁,从而达到了美德教育。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与能力,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在教学中师生还可依靠诗意情境作画或深情朗读等等方式转化感知觉,让学生在抑扬顿挫和图形并茂环境中体会到诗文中的诗情画意而陶冶情操,从而达到了美育作用。

我们还结合不同的传统节日开展民俗体验活动,坚持把传统文化育人融入各个年级的不同学科。在美术课上,让学生画我国经典文化艺术的瑰宝京剧脸谱和剪纸艺术;体育课让学生学习了竹竿舞、踢毽子、抛绣球、板鞋舞……不仅如此,我们还举办了民俗文化节,活动由唱山歌,抛绣球,迪尺,吹芦笙展演及民族风俗美食品尝组成,通过活动,加深了学生对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的了解,激发了同学们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在各学科不同学段上,我们通过中华成语故事、神话故事,历史上的名人伟人以及祖国的大好河山等等方式,在文化认同教育的过程中,使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得到熏陶。

三、开发经典资源,坚持不懈地开展美育教育

教育资源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看你有没有一双慧眼,也看看你是怎样去开发利用。因此,学校首先注意板报、橱窗、展板、网络等宣传阵地,用上这些途径宣传经典,形成经典教育的平台之一。同时,学生的日记、作文等是经典教育的海量宝藏,为何我们不去信手拈来宣传呢?那可是学生们开出的朵朵鲜花,也是经典教育所结的硕果。其次,我们每周一还可以利用“国旗下讲话”的舞台向学生介绍一个个传统美德故事,也可以每学期以一个主题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活动中开展“学、讲、做”系列活动,从中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使学生真正会做一个好孩子。最后,在一系列的活动中,为了激发和鼓励先进,学校应奖励优秀分子,鼓励有所表现的孩子,并持之以恒,在多管齐下的教育机制下,学生们将受益无穷。

参考文献

[1] 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经典古诗文赏析》,同心出版社,2012-06.

[2] 李范,《美育的现代使命》,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05.

融合经典设计 篇5

信息时代中,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青年逐渐体现出与所处时代相符的特点,表现在思想政治学习中,就是不满足于传统教学枯燥的讲解,希望课堂学习能做到轻松学、快乐学。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红色经典影视进行教学,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一、红色经典影视概述

在众多的颜色中,红色是一种寓意吉祥、激情、火热、热烈、激进的颜色,近代史尤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红色更是成为了一种具有一定政治象征作用的色彩,此时,红色精神意味着追求进步、自由,成为我国主流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精神既传承了中华几千年优秀文化传统,又弘扬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勇于反抗的革命精神。

红色经典影视是指较好地利用现代光影手段,将反映中华民族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的故事作为内容,向群众播放,达到弘扬这种精神和传统、引发观众思考、教育群众的目的,有一定艺术水准的影视作品。红色经典影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讲,只要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或不畏强暴、勇于反抗精神,为民族解放和独立或者国家富强而斗争的影视作品就是红色经典影视。狭义上讲,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展现为了新中国成立而敢于牺牲的共产党员和非党爱国人士的光荣事迹的影视作品。我们通常提到的红色经典影视一般就指后者。这些作品有《淮海战役》《地道战》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红色经典影视就成为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纵观这些红色经典作品,总的来说,随着社会进步、技术手段发展和群众审美力的不断提高,当今社会的红色影视作品在清晰度、角度选择、叙事方式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如《敌营十八年》《潜伏》等,是以往那些一味突出主人公形象的影视作品所不能比拟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强化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当前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为: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二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三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如果深入学习中央的指示精神,不难发现,观看红色经典影视是达到以上目标的重要途径,但前提是,必须要做到红色经典影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

二、红色经典影视外在特征

红色经典影视主要是反映共产党人以及在共产党人领导下的爱国人士在解放、抗日战争、新中国建设时期的英雄事迹,这种内在属性决定了这种类型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外在特征。首先是具有民族色彩。红色经典电影反映的是,全国各民族在共产党领导下,反帝反封建反压迫,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做的不屈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其次是具有时代烙印。每一个艺术作品都反映着时代,是时代的产物,作为其中一种艺术形态的红色经典影视也不例外。这些作品基本都反映的是从新民主主义时期至今的革命者、爱国人士围绕在共产党身边,追求真理和自由的光辉事迹,洋溢着这个时代上进、乐观的革命精神。最后是具有大众化的要求。影视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特有的传播属性,这就决定了将之作为载体的红色经典作品,在面向观众时,必须在语言、叙事上是大众化的,是符合大众需求,能被大众接受的。

三、红色经典影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一)可极大拓展校园文化内涵

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态,相对于其他艺术,在我国盛行不过几十年,走进校园的时间更是短暂。但因为它相较于其他艺术形态,在艺术形式上更直观,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尤其是对于年轻群体,所以其在大学生中影响更大,覆盖面也更大。红色经典影视因其“红色”内容的独特性,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品味,尤其是新时代的红色经典影视,在整个拍摄过程中,基本做到了以市场为导向,将迎合观众的审美需求作为电影拍摄的重要切入点,所以电影无论是在情节上,还是在思想性、艺术性上,相对于中国电影初期的红色经典影视,都有了质的飞跃。红色影视在弘扬中华民族大无畏的精神和革命先烈们坚定的革命信念时,极大拓展了大学校园文化内涵,成为高校学生们陶冶情操和丰富学校生活的重要载体。

(二)是助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

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品质,还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素质。而大学生作为一个年轻的具有蓬勃活力的群体,是祖国的未来,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更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未来发展。但是,不可否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说教式、填鸭式的特点,不能很好地适应青年人接受教育的特点,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欠佳,而影视因为其具有直观性、趣味性的特点,能够较好地契合青年需要,易被青年接受,再加上红色经典影视故事曲折,主人公都是具有冒险精神、大无畏精神的革命先烈,其中很多在从事革命事业的时候,年龄与他们相仿,更增加了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成为助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三)可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红色经典影视中,塑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誓将牢底坐穿的夏明翰,“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的江姐、赵一曼等,还有建国以后一心只为祖国献石油的铁人王进喜、将为人们服务看得高于一切的焦裕禄、专门利人就不利己的雷锋等,这些人物因为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甘心为祖国、为党“抛头颅,洒热血”。大学生对这段红色的历史始终充满了好奇心和向往之情,对革命先驱、献身祖国建设的前辈充满了敬佩之情,必将在影视观看中,逐渐受到电影主人公的影响,从而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nlc202309081252

(四)可拓展大学生的思想认识

可以肯定的是,每一部红色经典影视不仅是那个时代的缩影,而且是一部中国革命史的真实写照,也是对中国人民反抗压迫、反抗强暴的最生动的诠释。如电影《潜伏》,这是近年来最吸引观众的电视连续剧之一,电影描写了革命年代,我党地下工作者为了获取敌人情报,在敌人内部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故事。孙红雷出演的角色靠机智大胆,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步步紧逼下,几次化险为夷,不仅保全了自己,而且获得了情报,为我军在正面战场上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焦裕禄》,电影表现了作为党的基层干部,焦裕禄为了带领群众致富,拖着多病的躯体,战风沙、斗饥饿,终于在盐碱地上种出了庄稼,将一般人看来的“不可能”变成了现实的故事。通过观看以这些故事改编成的影片,可以了解历史知识,感受真善美,帮助大学生拓展思想认识。

四、红色经典影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红色经典影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已经得到了应用,通过教师反映和对学生意见进行调查发现,广大学生对红色经典影视具有较高的参与度和认可度,他们表示,通过观看影视作品,能够学到书本上无法学到的内容。但是调查也显示,红色经典影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仍然存在着种种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一)过度依赖影片

不少教师抱有这样的错误认识:影视片直观性比较强,同时操作简单,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中以看影视作品为主,忽视了相关知识的讲解。这种“放任”式的教育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是将观看电影当作学习的渠道,在看中进行必要的思考,而是将自己放置在观众的角度上,像观看其他电影一样去欣赏红色经典电影,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向走偏。教师应该纠正这种错误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观看红色经典电影只是教学中的一部分,是辅助手段,主要工作仍是要靠教师讲解知识点来完成,观看电影要秉承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原则,需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教师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是组织者、教学者的角色,而不是仅仅将自己放置在影片播放员的角色上。

(二)所选影片不够典型

播放红色经典影片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所以,选择红色经典影视应该本着服务于教学任务的原则进行,而不是根据学生的好恶来播放。在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就是将学生对影片的好恶当成了选择影片的关键指标,认为只要留住学生的心就会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殊不知,红色影片数量众多,有些影片未必适合教学,这种忽视内容选择、重视视觉刺激的教育手段,只能造成学生无目的性观看的结果,看过后作用不大,使观看红色经典影视失去了意义。

(三)选取类型比较单一

在红色经典影视的选择过程中,一些教师由于知识面不够宽,只知道红色经典影视就是相关的电影、电视剧,而忽视了其还包括其他内容,如红色经典纪录片。或者对红色纪录片缺乏应有的认识,认为其不过是当时那个年代的记录,缺乏生动的故事情节,不会对教学起到应有的帮助作用。殊不知,红色经典纪录片,因为忠于史实,能最大程度、最客观地反映影片所展示的那个年代的情况。同时,红色经典纪录片,因为其“经典”,可以说主题鲜明、叙事生动,是最能吸引大学生的一类影片。

(四)仅仅立足于课堂

影视作为一种近百年来在我国新兴的艺术形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手段的丰富,这种形态具有携带方便、可随时观看的特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可以利用这一便利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鼓励学生观看。但调查发现,鲜有学校使用这种方式,多数是抱着守旧的态度,将红色经典影视放在教堂上观看,使红色经典影视的功能没有发挥到最大。

综上所述,虽然红色经典影片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进行融合是很重要也是必要的,得到了各高校的广泛认同,并且在各大院校已经普遍应用,但由于缺乏硬性制度的规范和教师认识偏差,导致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众多问题,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需要高校管理层和教师认真对待,并仔细反思。

五、红色经典影视与高教思想教育的有效融合

要想让红色经典影片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有效补充,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做到针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因病施治,对症下药,才能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使两者能做到有效融合,发挥最大的作用。

(一)要秉持整体把握的原则

应该注意的是,经典影视作为辅助手段应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时,是要服务、服从于教学目标的,所以,要将两者进行有效融合,必须秉持整体把握的原则,也就是要做到对课程的整体规划。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授课前,要根据教学目标,将所讲的知识点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对于教学中什么地方需要播放红色经典影视、播放影片的内容是什么、需要多长时间,要做到心中有数,尽量使红色经典影片做到锦上添花。如果教学中需要用数分钟的短片进行说明或者补充,则可以考虑根据教学内容,在制作多媒體课件时进行剪辑。除了要确定影片播放的时间,还要确定讲解影片内容的时间以及学生对影片内容开展讨论的时间。总之,要在整体把握的原则上,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充满活力、效果显著的系统工作。

(二)要秉持重点突破的原则

任何工作都是这样,只有把握重点,才能使问题迎刃而解。要解决好红色经典影视片选择不恰当的问题,就要秉持重点把握的原则。首先,影片题材的选择必须要围绕教学目标。可以说,近年来,在国家对影视行业进行重点推动的大背景下,我国每年推出的影片,包括红色经典影片的数量不在少数。即使经典影片在质量上是可靠的,但其未必能作为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播放,仍要看其是否符合教学目标和授课内容的要求,这是唯一的选择标准。其次,影视片一定要有趣味性,能够针对青年特点,吸引大学生观看,同时还要有教育性,契合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能有所思有所得。在现实教学中,有的教师过于注重后者,选择的一些红色经典影片由于过于强调在政治上拔高,造成了影片的刻板、单调,使学生不能坐下来、看进去。

nlc202309081252

(三)要秉持有序实施的原则

有序就是稳而不乱,就是要做好影片播放前后的工作。前,就是要做好观看影片铺垫;后,就是要对影片内容进行组织和探讨。铺垫工作就是要在影片播放前,就影片内容发生的背景向学生进行详细的说明,告诉大家为什么要看这个电影、电影能告诉我们什么、电影里的故事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的。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学生在看之前,能弄清楚影片的来龙去脉,通过观看电影,能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对影片内容进行组织和探讨时,教师可以通过不同手段对教学进行设计。手段一:让学生对影片写出心得体会,教师再对心得体会中的看法进行总结,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手段二:在电影结束后,现场就心得进行交流,教师对交流情况进行总结和纠偏。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能谈出真实的看法。同时,这样的手段,对教师能力要求较高,要求教师要善于协调、引导、总结。手段三:观看影片后,无论采取前面哪种方式,教师作为教学引导者都需要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教师可以根据影片内容,结合教学目标,对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和讲解,并且最后做好总结。这样做有利于消除错误认识,起到纠偏的作用。

(四)要秉持系统推进的原则

红色经典影视与思想政治思想教育的融合无疑作用是显著的,但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仅仅靠课堂上两者融合的教育是满足不了政治思想工作推进的需要,应当将其作为一种系统工程进行推进,唯有如此,才能取得更大的效果。这就需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方面是,不仅要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还要发挥社会的教育功能,发动各方面力量参与进来,将红色影视与思想政治进行灵活结合,积极参与到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来;另一方面是,不要在某一个阶段实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应该从大学生入学开始起,就紧抓思想政治教育,将红色影视与思想政治课程融合实现对大学生的全过程、全员覆盖;还有是,要选择合适的题材,在业余时间播放红色教育影片,或者发送到班级微信群中,鼓励或者要求学生在空余时间观看,并且写出心得体会。

六、结论

將红色经典影视应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面对在此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高校和教师唯有在教学中充分秉持整体把握的原则、重点把握的原则、有序实行的原则、系统推进的原则,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并实现红色经典影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最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为祖国的明天培养出更多的栋梁之材。

(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上一篇:奉献也是一种解脱下一篇:老年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