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对策

2024-08-13

信息化对策(精选12篇)

信息化对策 篇1

摘要:档案是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 它在一定程度上详实、全面记载了人事信息、单位信息, 是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有效地提高档案管理和利用的信息化水平, 克服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弊端, 对于提升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制订实际可行的单位发展规划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档案,信息技术,管理

1 档案管理现状

一直以来, 档案作为信息资源核心的地位是被公认的, 它是信息网络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当今世界信息产业迅猛发展, 各行业管理设备、管理策略、发展规划等都融入了信息化理念[1]。在《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指导下, 档案管理的电子化、信息化程度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但发展空间仍很大。

目前, 仍存在很多因素制约着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2]。一是高技术专业人才缺失。档案管理工作性质枯燥乏味、工作程式化性质比较突出, 其意义影响深远, 但短期内很难有所成就。二是档案管理理念落后。档案管理人员往往注重档案安全存放、查档存档等日常工作, 并没有认识到档案对于企、事业单位长期规划、发展的重要作用。三是管理方式相对落后。目前, 相关单位虽然有办公自动化和档案管理软件, 但应用不纯熟、软件不完善的现象仍然很普遍。以上因素严重阻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快速发展。

2 信息化相关技术优势

根据最新公布的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信息化进程中, 智能化工具是不可或缺的。智能化工具又称为信息化的生产工具, 它一般必须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的功能。在当今各领域, 一般认为信息化就是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的现代化。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普遍应用及其持续不断地发展革新, 促进了信息资源的共享及快速流转, 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及发展速度。人们可以在任何具有终端设备的地点, 访问查询网上的任何资源, 促进了办公自动化、工厂自动化、家庭自动化的发展。将现代科学技术作为管理方式的依托, 必然能够拓展出一条高效的管理道路[3]。

3 档案管理改进策略

根据档案管理现状, 必须拿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办法, 结合信息化技术, 有效地提高档案管理质量, 如图1所示。

3.1 提高档案管理者的素质

档案管理人员是档案事业的主体, 其素质的高低, 关系到档案部门的职能发挥。全面提高档案人员的整体素质, 是档案工作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4]。应落实招聘制度, 让一些专业知识丰富、专业技术技能突出、具有档案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特长的人才充实进来, 同时加以正确引导教育, 更正存在的不足, 鼓励其发挥聪明才智。档案工作连续性强, 基础业务和规章制度建设需要档案人员较长时间的学习, 积累经验。面对档案工作发展的未来, 为适应岗位发展的需要, 档案人员必须拓展知识面, 学习技术, 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 开阔视野, 增长技能, 以适应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另外, 应通过引入竞争机制, 鼓励尖子人才脱颖而出。档案部门引入竞争机制有利于营造奋发向上的外部环境, 改变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状况。这就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岗位考核标准与措施, 把考核与评优、晋级挂钩, 因人而异安排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这样就会让他们产生紧迫感, 并充分调动档案人员的积极性。

3.2 丰富档案管理的方式方法

进一步加强规范, 完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在工作方式上必须遵循科学规范的原则, 落实管理制度, 理顺工作思路。要从档案的鉴别整理、保管征集、分类归档、裁剪装订、建档定级到查看借阅直至责任追究都要有完善的规章制度, 推进档案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特别要做好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一方面要丰富档案收集、鉴别方法。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提高收集档案工作效率。要明确收集范围, 及时、准确、全面地收集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所形成的各类材料, 一些重要活动、重大事件要及时收集补充, 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对收集来的归档材料进行认真的鉴别审核, 做到取之有据、舍之有理。另一方面要丰富档案整理管理方法。收集来的归档材料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整理立卷, 做到分类准确, 编排有序, 目录清楚, 纲目分明, 装订整齐。明确管理责任, 把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单位年度目标考核和干部个人评优考核, 实行责任追究。

3.3 引进先进的档案管理理念

运用网络技术进行现代化档案管理, 档案管理模式应该由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管理模式转变。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加速融合发展, 把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运用到档案管理工作中去, 改变传统的手工操作管理模式, 顺应数字化档案馆建设的发展趋势。

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及网络通讯技术, 对文字、声音、图像等各种形式的信息统一进行处理存储, 从而实现同一事物的多种形式表现, 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呈现给读者。现代的信息化管理具有原来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能极大地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及利用工作的水平, 也是案管理正规化、科学化的重要条件, 工作效率高、质量好, 同时大大减少了人力、物力、财力。

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档案工作的客观需求, 也是档案工作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的重要标志, 推进档案馆数字化、网络化和检索自动化建设, 已成为档案管理的大势, 也是档案管理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的突破口。要以推进档案的数字化进程为基础, 以电子文档的归档和管理为重点, 积极推进档案管理从纸质化管理为主向数字化管理的转变。

另外, 应在因特网上建立档案信息主页, 搞好网络化服务, 为利用者提供丰富鲜活的档案信息。这种档案馆信息网络能把包括多媒体在内的各种信息的数字化, 存储管理和查询集成在一起, 使这些信息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从而改变过去那种信息量少、传播速度慢、覆盖面窄、信息利用局限于资料发放围墙之内的不利状况。

4 结语

本文在对档案管理工作现状进行分析的前提下, 探讨了档案信息化管理方法的应用与发展方向。信息化管理方式应用于档案管理领域, 必然会带来管理工作地持续发展, 使档案管理工作更加快捷高效, 促进信息流转, 对单位发展存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冯惠玲, 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万红英, 万红梅.浅析基层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J].科技创新导报, 2011:217.

[3]朱乃萍.电子化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影响[J].企业管理, 2011 (12) :170.

信息化对策 篇2

摘要:本篇文章首先对大数据的基本含义进行了概述,从促进财务数据的分析和整合、实现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给企业创造理想的效益三个方面入手,对大数据环境下加强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作用进行解析,并通过对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中的常见问题进行探讨,结合问题制定大数据环境下企业财务信息化的建设对策。

关键词:大数据;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

从财务信息化自身角度来说,其主要是在信息化技术的作用下,利用财务软件实现财务数据的传递和共享,以此保证财务决策合理性和规范性。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我国大部分企业在开展财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因为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财务信息化建设水平整体不高,无法迎合企业财务管理需求。因此,这就需要企业结合当前背景环境,把大数据理念和技术运用其中,通过优化财务信息化建设方式和体系,给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提供依据,利用财务信息化,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大数据的基本概述

所谓的大数据也就是在互联网以及虚拟化等现代化技术的基础上形成的产物,主要指包含的海量的信息数据,其自身规模相对庞大,可以引导企业在规定时期内,实现各项数据的采集、整合和应用。企业核心目标并非是掌握海量数据,而是实现对数据的处理。利用大数据技术,确保企业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大数据环境下加强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一)促进财务数据的分析和整合。大数据也就是将海量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处理,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企业要想得到稳定发展,就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在此过程中,必将会形成诸多数据,要求企业结合数据加以科学处理和应用,把大数据技术运用其中,能够引导企业对各项数据进行统一整合和评估,以此让企业信息体系实现信息化和智能化。

(二)实现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企业为了营造理想的信息化环境,就要借助现代化技术实现统一宣传,并且进行各项数据的采集和整合,通过对数据的应用,能够给企业决策人员提供精准的数据,保证决策的合理性和规范性。此外,通过应用大数据技术,实现财务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提升企业和客户的交流水平,不但能够促进企业形象的建立,同时还能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三)给企业创造理想的效益。在大数据的环境下,通过把大数据理念应用到企业内部中,不但能够给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还能促进企业整体水平的提升,给企业运营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在当前社会的稳定发展下,通过加强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不但能够提升企业财务部门的工作质量,同时还能促进企业资金的周转,在某种程度上,给企业创造理想的效益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在某种情况上能够防止财务账目的失误,保证财务决策的真实性和精准性。

三、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意识方面。现阶段,大部分企业安于现在发展现状,缺少创新意识,企业领导层级工作人员一味的注重短期发展,没有从长期发展角度对企业运营情况进行评估,缺少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发展理念,财务信息化建设注重力度不高,思想意识过于滞后,普遍认为在大数据背景下,只要实现信息传递和共享,能够促进财务信息化管理,正是受到这种理念的影响,使得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停滞不前,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注重力度不高,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内容认识不全面,其中包含了筹资管理、投资管理以及资本管理等。

(二)软件应用方面。大多数在选择软件设施的过程中,通常以行业通用软件为主,并将财务工作中诸多业务进行处理,其中包含了报表核算、成本核算等。但是,企业因为受到自身发展特性和管理需求等因素的影响,通用软件将无法更好的迎合企业自身要求,业务特性也会随着项目的改变而出现改变,所以财务软件选择不合理,将会给业务处理效果带来直接影响,使得财务管理水平较为低下。

(三)专业人才方面。所谓的财务信息化系统也就是“人机一体化”系统,其运营情况和效率水平不但会受到“机”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决定于“人”因素。并且,“人”因素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毕竟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得到专业性人员的支持。在大数据背景下,财务信息化建设将会受到原始财务管理理念以及信息化建设模式的影响,而现代化财务管理理念又会受到财务工作人员思想意识的影响,在进行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充足财务知识的财务人员来引导,同时还要求其具备现代化能力。换句话说,财务工作人员不但要掌握专业的财务知识,同时还要对计算机以及管理软件操作有所了解,但是这种复合型人才比较匮乏,给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带来了直接影响。

四、大数据环境下的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对策

(一)加强信息化数据采集。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在大规模数据的作用下,能够更好的迎合企业对数据服务的基本要求,因此,企业在开展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时,可以通过充分应用信息数据,加强对数据的采集和整合,以此提升企业数据的保存和处理能力。同时,企业在运营发展过程中,也会采集部分具备潜在价值的数据,只有找出可以将企业各项运营情况进行体现的数据,才能将数据的自身价值进行展现,将其应用在对应的位置。

(二)提升信息化建设意识。企业领导层级工作人员需要从基础上给予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高度重视,意识到开展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主要目的。所以,企业要赋予其对应的行动,结合企业实际需求,科学设定财务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并在深层入手,促进企业现有资金的科学运作,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实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在大数据背景下,通过提升企业职工对财务信息化建设的了解,才能从基础上实现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升。

(三)完善资金管理系统。要想实现资金管理系统的科学构建,就要结合大数据时代发展需求,把现代化技术运用其中,综合企业实际运营状况。只有提升企业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以及工作水平,才能保证企业运营活动的快速发展。此外,企业还要加强风险识别和评估,给予其高度重视,将各项风险因素把控在合理范畴内,只有在确保财务数据真实、精准的情况下,才能提升企业资产的安全性。

(四)合理选择信息化建设软件。企业需求就是企业运营发展的主要方向,要想保证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合理性和规范性,就要结合大数据发展需求,把现代化财务应用技术和软件应用其中,同时保证所应用的财务软件系统功能完善,例如应该具备资金管理、资金评估、资金应用、资金调节等功能。此外,应该和软件开发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时刻交流,并根据企业实际应用状况,给软件企业提供对应的反馈信息,保障应用的软件能够随时更新。并且,政府部门还要给予企业充分支持,给企业提供便利条件,以此保证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能够顺利实现。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企业为了能够迎合时代发展步伐,就要做好各项数据的采集和整合工作,在进行财务信息化建设时,需要转变管理理念,把现代化管理思想和方式运用其中,给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引导,让企业运营发展可以迎合时代发展需求,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梅静菊.大数据环境下的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管理研究[J].纳税,(15):105.

企业信息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3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问题;对策

1.企业信息化概述

1.1基本涵义

企业信息化是运用现代信息科技,进行企业业务流程再造,实现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的综合性工程。这一概念还包含几层意义:首先,企业信息化以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思想的结合为前提;其次,企业信息化以对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各种信息系统为核心;第三,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全员参与、长期持续推进的动态过程。

1.2企业信息化现状

国资委信息中心2003年对我国大型企业信息化现状和趋势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有98.6%的大型企业制定了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和发展战略,并且有92.6%的大型企业设立了信息化管理机构或部门。调查还显示,有95.9%的大型企业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企业的内部网络系统,97.7%的企业已经通过数据专线、ADSL、光纤等方式,接入了国际互联网,76.7%的大型企业拥有统一对外的网站。此外,大型企业中有72.1%建成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有60%完成了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设,企业信息化的效益正在显现。例如,青岛海尔集团在实施企业信息化工程后,资金周转次数提高了150%,集团各部门对客户信息的平均反应速度从36天降低到10天,国内采购周期从10天缩短为3天,对定单的处理时间从7天降低到1天,实现了接近100%的网上采购和80%的网上货款支付。

2.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进展中存在的问题

2.1企业信息化认识不足

信息化观念落后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首要因素。在我国,中小企业的很多经营者信息化观念淡薄,有的不完全知道信息化概念,不懂得企业信息化的战略价值和重要意义,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有的经营者对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态度冷淡,认为可有可无,对推进信息化不积极。因此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明显的不足,造成很多中小企业对企业信息化持等待、观望、慢慢来的消极态度。有的经营者对信息化项目期望值过高,把信息化等同于技术改造,甚至仅仅把它看成是纯技术的问题,如让技术部门主持信息化、盲目追求软件的高档次和高功能、没有意识到行业性限制,这使得企业的信息化工作难以迅速推进。

2.2企业信息化投资不合理

我国中小企业本身存在着资金拖欠、自有资金周转较慢、企业融资困难等问题,加上企业自身经营风险高,造成企业资金相对缺少,最后资金短缺成为了制约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中小企业信息化是一项艰苦而又长期的工作,实施周期长,风险高,这个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中小企业由于存在实力弱、管理水平低、信誉差等缺陷,在融资方面一直比较困难,以至于许多企业根本负担不起如此巨大的信息化建设费用。何况信息化的建设既要购买硬件和软件、引进相关的专业人才、搞信息化方面的培训,又要在信息系统建立完毕后对系统进行维护和更新,这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持续投入。对我国中小企业而言,难以改变少花钱多办事、开支第一、需求其次的心态和实际情况,这样,中小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往往表现为坚持不了太长时间的实施过程。

2.3信息化人才匮乏

信息化人才匮乏也是造成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的症结。企业信息化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管理问题。在推进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最根本的是人,企业信息化不仅需要一批优秀的信息技术管理人才,而且需要需要既懂得经营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更需要一大批信息化素质较高的执行层人员。信息化过程中,中小企业往往只注重硬件、网络环境、系统应用情况等,缺乏高水平的专业网络管理人才。

3.改善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进展现状的对策

3.1强化信息化管理意识

企业一定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开展信息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意识到企业信息化绝不是企业利用计算机,而是一个企业和市场完全结合的系统工程。它强调的不仅是计算机软硬件,更强调人、管理、技术之间的有机集成,其中人是第一位的因素,特别是企业的管理层,一定要让企业经营者对信息化有正确理解和足够重视。在实施过程中要对员工进行信息化方面的培训,培养企业自己的信息化人才。只有这样,才能顺利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中小企业增强信息化意识应当着重抓住增强“四个意识”,即:信息化意识、主体意识、风险意识和学习意识。中小企业经营者要对企业信息化予以高度重视,这单说的重视不仅仅是思想上的重视,更需要的是实践上的重视。经营者思想的重视,可以确保企业信息化战略方向的正确,使之认识到实施信息化的必要性,从管理层给予大力支持;企业信息化系统的使用实践上的重视,则直接决定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成败。

3.2根据自身情况合理投资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那么企业就应该考虑怎样以更少的投资获得更大的效益。绝不能盲目追求最新技术和产品,而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滚动式”的投资方法,即以小投入迈出第一步,以后逐步投入,赚回利润再投入,以换取更多的利润,认真分析自身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适宜的实施路线,科学、合理地安排实施计划。企业应当遵循既定的规划和战略,坚持实用原则,避免好大喜功、一步到位的盲目投资,做到逐步规划、逐步实现、制定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使得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互统一、相互补充,短期目标根据长期目标而制订,长期目标根据短期目标而调整,对长期目标要有坚定的信念,对长期目标要作到充分完成、超额完成,确保长期目标的实现。如此稳扎稳打的建设战略才能杜绝资源的浪费,降低资金使用的风险,确保投入资金的合理使用。企业应尽可能地利用政府的相应扶持政策,解决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的资金短缺问题,利用政府出台的法律法规,为自身的信息化建设争取更多的资金。在解决资金问题后,更重要的是资金的合理使用,因为资金的使用关系到信息化建设在企业中应用的成败,合理的使用、良性的循环发展能够积极地推动信息化的发展。

3.3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

对企业来说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合理开发、使用人才,有效管理人才,全方位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和激励机制,防止企业人才流失。同时,企业应加大对企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制订信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力争在较短的时间里,集中培养一批既精通经济相关专业知识又精通计算机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要注意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努力培养一大批能够熟练操作运用计算机的技术人员,使我国企业员工队伍的综合素质能够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企业可根据自身需要选派部分员工到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服务机构及先进的大企业去学习和培训,或定期请专家来企业培训员工,对急需的核心人才一要舍得投资引进,要善于和专科院校合作举办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或相关从业人员执教,或者到其他企业的优秀团队中学习,从而起到共同推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鲁滨.企业信息化建设—理论·实务·案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2]张士玉,黄艳,赵森茂等.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途径[J].企业管理,2008,(1):104.

江苏农机信息化发展对策研究 篇4

按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的统计, 截至2013年6月底, 中国网民人数达5.91亿, 较2012年同期增长了5 29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 超过2012年同期4.2个百分点。互联网普及率的连年快速增长意味着中国已经完全进入网络化时代。而在新增的网民中, 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70.0%, 这个数值远远高于使用其他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3G手机的普及、无线网络的发展和手机应用的创新都促进了我国手机网民数量的快速提升。

在中国互联网研究中心刚刚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 我国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为27.9%, 人数达到1.65亿。最近半年, 农村网民的增长速度为5.8%, 略高于城镇。在互联网发展20年后, 中国终于迎来了农村网民增速超过城市网民增速的时代。2013年4月, 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宽带中国2013专项行动的意见》, 预示着下一阶段互联网普及工作将进一步向农村地区推进, 未来农村人群使用互联网的数量将得到进一步提升。更重要的是由于3G时代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让农村互联网具备了能够跳过传统互联网直接跨入移动互联网的“后发优势”。

2 农村互联网用户的习惯特质

(1) 农村互联网的核心是移动互联网而不是传统互联网。随着智能手机价格的一降再降和手机处理器的快速发展, 手机正在取代PC机成为主流上网设备。目前, 农村手机上网率高达78.9%, 远高于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的使用率。

(2) 农村互联网用户“黏性”更高。农村网民一旦使用一个网站或者应用就不愿更换。原因:一是因为他们接触到新网站、应用的机会少;二是因为相比城市网民, 农村网民学历偏低, 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

(3) 农村网民关注点比较单一, 他们更钟爱娱乐性应用。

3 江苏农机信息化发展机遇

智能手机在农村的普及拓宽了农机信息化道路。手机的便利性与及时性打破了传统网络的局限性, 机手可以通过移动网络随时随地获取各类信息。江苏农机信息中心已经将建设江苏省农机化信息网的WAP网站提上日程, 旨在为农机用户和生产经营者提供更快捷的网上信息服务。

目前很多农业大省都为跨区作业的大型农业机械安装了GPS定位系统, 机手可以随时了解自身位置, 获知周边麦收、道路、机具、供油点、维修点情况, 通过呼叫获得求助、咨询服务和维修、供油上门服务。有关部门可以借鉴这种模式, 将手机GPS融合其中, 建立跨区作业GPS服务终端, 大幅度提高农机跨区作业效率。

2013年, 江苏农机信息中心即将搭建农机电子商务平台。该平台采取目前普遍应用的B2C模式, 供需双方可直接洽谈, 抛开供应链的层层盘剥, 提高效率, 降低成本, 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毋庸置疑, 农机“淘宝”时代已经到来, 但被大众所接受还要靠市场需求的推动和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

4 江苏农机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 部分地区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资金投入不足。尽管多数地方领导已经认识到了农机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但对具体实施方法和所需要的支撑体系不够了解。部分市县领导对信息化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原始阶段, 认为所谓信息化就是计算机打字、上网, 在互联网上有那么几个网页;还有的市县领导认为, 虽然信息化很重要, 但与机械化相比, 信息化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还不明显, 因而, 对信息化建设持等待和观望的态度。信息化投入的不平衡导致了各市县信息化建设的差距越来越大。

(2) 信息网络人才缺乏。农机化信息网络的建设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管理协调, 但目前的状况是大部分信息工作人员是兼职, 精力不够, 专业知识缺乏, 信息化服务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3) 农机化信息网络建设速度缓慢。由于农机信息化投入经费少, 信息化设备落后, 许多信息资源无法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信息服务力不从心。

(4) 信息采集、处理系统比较落后, 信息发布、传输滞后。一是在信息发布和传输方面缺乏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之间的有机组合和搭配, 因而无法解决“梗塞”现象;二是在各地农业主管部门与同级人民政府、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同级涉农机构、兄弟地市之间缺乏稳定、快速、大容量的信息交换和共享渠道。此外, 还存在信息处理手段落后, 传输工具落后等问题。很多地方缺乏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手段, 在信息处理方面有的还停留在手工阶段, 信息的分析加工能力严重不足, 影响了信息的运行效率和使用价值。

5 加快农机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提高对农机信息化的认识水平。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战略部署, 为加快推进农机信息化指明了方向。各市县应成立以农机管理部门一把手为组长的农机信息化领导小组, 牢固树立信息化引领支撑农机化发展的观念, 切实将推进农机信息化列入重要工作议程, 将农机信息化工作贯彻于农机化建设的全过程。

(2)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大公共财政资金对农机信息化的投入力度, 有效发挥政府性资金的引导示范作用, 避免重复投入, 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确保农机信息化推进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3) 加快农机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农机信息化需要一大批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化农机技术, 又善于经营现代信息产业的专业人才。针对当前农机系统信息化人才匮乏的现状, 应强化现有农机化信息工作人员的培训, 加强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信息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人力资源开发, 以满足农机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4) 提升机手文化素质, 增强农民信息意识。在发展农机信息化的过程中, 要不断完善农机信息技术培训机制, 提高机手文化素质, 着重培养机手的现代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和信息意识。同时, 通过抓好宣传教育和典型示范, 以实例让机手切实感受到信息化的好处, 认识到网络与他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 增强机手的信息意识。

广州工业信息化发展思路及对策 篇5

沈沈沈沈 超超超超

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大潮的冲击下,广州工业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无论是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质量保障,节能降耗,还是企业各个层次的管理,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传统企业要优化重组,更新改造,焕发青春,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企业,是广州信息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一,广州企业信息化现状

(一)广州实施企业信息化的有利条件.1.广州信息化氛围较好.广州是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科技的中心,也是当之无愧的信息中心.近年来,广州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大胆创新,重点突破,开创了信息化建设的良好局面,信息化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广州的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目前全市共铺设主干光纤线路20多万纤芯公里,电信,有线电视和计算机网四通八达,纵横交错,构成了广州信息高速公路的天罗地网.广州不仅是我国国际长途电信业务三大出口之一,也是国内互联网三大出口之一,目前直接国际出口总带宽达400M,居全国第二位.2000年,广州市成为全国信息化工作四个试点城市之一.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广州的信息化占据了多个全国领先地位.“电子政府”全国领先,建成以政府信息网络互联中心为枢纽的机关单位信息交换公共平台,政府部门已全部上网,部分业务(如工商管理等)在网上办理;与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价格信息系统和市场信息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数字化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相继问世;网上投诉,网上招标等已成为现实,网上找工作也不再是梦想…….2.广州科技资源优势集中.作为省会城市和华南地区中心城市,广州云集了众多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人才与技术优势相当明显.3.广州工业企业对于信息化的需求日趋强烈.企业信息化投资大,技术高新,影响因素多,实施起来难度很大.因此,真正具有对信息化的需求欲望是企业信息化的首要条件.一个要求信息化的企业不仅需要有开发应用信息技术的勇气和决心,还必须有战略眼光,认识到只有实现企业信息化,才能满足企业当前及未来战略发展的需要,从而以百折不挠的信念实施企业信息化.现在,越来越多的广州工业企业开始萌发对信息化的需求.4.软件业蓬勃发展为企业信息化提供支撑.近年来,广州软件业发展速度很快.据统计,1999年全市软件产品产值26.5亿元,软件企业1000多家,从事软件开发与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8000多人,主要分布在三大块:一是大专院校,如中大的软件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的计算机应用研究所,暨南大学的软件工具研究所等;二是软件应用单位,如广东省计算机中心,省和市的信息中心,外经贸,海关,邮电,金融等软件开发部门;三是从事软件开发的企业.它们开发了一批在国内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和有较大影响的软件系统和产品,包括:京华计算机网络公司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中望商业机器公司的系统集成系统,红地公司的金银花CAD/CAM系统,西码数据公司的报税管理系统,中山大学的三维服装设计软件系统,城市规划自动化中心的地下网络信息管理系统,速达软件公司的中小企业管理软件系统以及小陪软件公司的企业进销存管理系统等,为企业信息化提供有力的技术基础.(二)广州企业信息化总体情况.“八五”~“九五”期间,广州工业企业信息化重点放在CAD/CAM应用推广工作上,覆盖机电,轻工,汽车制造,通用机械,纺织服装,造船,建筑设计等行业.特别以机电行业的计算机应用为突破口,重点支持,以点带面,收到了可喜的成效.经过大力推广,企业信息技术从单项应用来说已基本上深入到各个企业,企业CAD/CAM/MIS技术的开发应用在大中企业已形成一种良好的气氛,不少企业已尝到甜头,通过CAD/CAM/MIS系统的开发应用,大大加快了企业新产品开发周期,设计能力和水平,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带来了效益.就制造业而言,开始使用CAD的企业比例达到20-30%,其中机电行业开展CAD应用的企业约占行业内企业总数的85%,每年在项目数量,资金投入等方面约占全市工业系统的1/3~1/2.建立有加工中心的企业大都开展CAD/CAM的应用,其应用率约为80%,CAD/CAM一体化的应用工作基本展开,已实现CAD/CAM一体化约的企业为60%.虚拟企业,计算机仿真技术及反求工程技术也在制造业企业中得到初步应用.通过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产品设计开发,大大加快了企业新产品开发周期,设计效率至少提高2-3倍,提高了产品设计能力和水平,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大中型企业(如美晨公司和广钢集团)都建立了规模不等的管理信息系统,对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网络应用方面,也有一些进展,多数大中型企业建立了企业内部网,并通过因特网进行业务交流与合作,与全球经济接轨.广州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已开始由单项管理向系统管理与辅助决策(DSS)发展,由模拟手工管理上升为科学管理,由事后管理转变为事前控制.大部分开展信息化的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对企业和产品进行改造,促进产品结构调整,根据市场需求增加产品的高技术含量,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使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广州国民经济发展和客观需要,当前广州企业信息化热潮方兴未艾.1999年,广州市科委把“广州制造业企业CAD/CAM应用技术推广工程”(简称CAD推广工程)列为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并给予第一期工程100万元的拔款支持.该项目由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广东轻工业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广州机电工业行业协会共同承担.按照实施要求,选择5家企业开展CAD应用示范,目前已选定广州机电研究所,广州光学仪器厂,广州数控设备厂,广州南洋电器厂为应用示范企业,前3家企业已开始应用实施工作.项目第一期工程将于2001年6月结束.(三)广州工业企业信息化典型案例.广州地区一些较早应用信息技术的企业已开始令人信服地发挥出较大的作用.美晨集团在全国第一个引进了世界500强企业中80%都采用的现代化管理软件――SAP系统,使企业的管理模式从以生产为中心转变到以市场经营为中心,通过客户信用额度管理使应收账大幅下降.利用现有的信息管理系统和ERP系统,企业快速建立了具有多种用途的网站,实现B2B业务,在网上进行业务洽谈并下达订单.珠江啤酒集团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本系统的ERP系统,提高啤酒生产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实现远程管理和网上销售,取得较好的成效.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在开展CAD和物资管理系统应用的同时,还通过因特网传递设计图纸,使其设计能力成倍提高,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广船国际的造船CAD出图率在80%以上,集装箱CAD/CAM出图率在90%以上,机械产品CAD出图率达95%以上,信息化程度比较高.广东轻工业机械集团在计算机上建立啤酒罐装生产线的计算机模型,并根据啤酒生产车间的工艺条件在计算机上对生产线的生产过程进行计算机仿真;广轻工的CMIS系统在我市率先通过了国家863/CMIS专家组的验收,产品CAD出图率达 100%.珠江钢厂建立了轧钢车间生产过程的计算机仿真模型,对车间生产过程在计算机上进行仿真,在国内是首创,在国外同行中也处于领先水平.广州药业集团在其属下的企业中推广实施一体化的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项目,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SAP-R/3系统,计划在两年内完成其下属8家中成药生产制造企业的ERP实施工程,建成统一的电子业务管理模式,实现基层业务管理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加强企业内部的监控与管理能力,提高企业科学决策水平,在管理模式上向跨国制药企业看齐.(四)存在的不足及主要原因.大多数企业在应用计算机进行管理时,仅是用计算机管理代替人工管理,而没有注意引入现代管理方法,导致我市制造业现代管理整体水平不高.企业在MIS/MRP/ERP系统的应用水平总体上相对落后,在应用信息技术的企业中,MIS系统仅占20%左右,MRP-不到10%,ERP仅占约1%.采用PDM对产品图纸和设计信息进行管理的企业尚不多见,产品图纸和设计信息管理仍以手工为主.在开展CAD技术应用的企业中,70%仍以二维绘图为主,应用三维设计软件的企业不超过30%.大部分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仍然在爬图板.制造业企业CAPP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水平都较低,效果不明显.据机电工业行业对已应用CAD的企业进行统计,在产品CAPP的开发应用得好的企业仅占不到10%.另外,在开发应用LP(精益生产),AM(敏捷制造),VM(虚拟制造)以及BPR(企业流程改造)等信息化技术方面基本上还处于空白.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初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信息化基础比较薄弱.目前,广州工业企业中拥有计算机的数量较前两年有所增加,但仍然是以微机为主,网络设备也还不普及,企业对于网络的了解与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内部信息传递慢,信息共享程度低,信息私有现象比较严重.一些企业的计算机辅助工具是离散孤立系统,无法在设计,工艺和制造部门之间有效地实现信息共享和传递.大部分企业的信息传递方式还是通过书面文件,报表及电话联络等方式进行,无法收集到工艺和制造过程中的反馈信息,不能实时反映设计过程中的变化,更谈不上跟踪整个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进展情况了.2.企业领导重视不够.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领导的重视程度对于它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受现行体制的影响,不少企业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企业领导追求短期行为,相当一部分企业对于企业信息化的战略意义认识不够,企业高层领导对此缺乏热情,缺乏企业计算机应用的整体考虑,如应用CAD技术是出于单一的设计考虑,而缺乏长远的企业信息化整体规划,也没有专门的信息管理机构,严重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的进程.3.企业人才缺乏.目前,不光是小型企业,连一些大中型企业都普遍反映专业人才缺乏,并且很难留住专业人才.一些行业,如纺织业,家具业,造纸业等,人才缺乏现象尤其突出.一些企业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对设备的期望值过高,却忽略了设备与技术使用者的能动性培养,不重视对全体员工的计算机技能培训,导致应用效果不佳.二,企业信息化的思路

(一)企业信息化应遵循的原则.在国家863/CIMS应用示范工程实施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方针,就是:“效益驱动,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这套方针来之不易,适合国情,也可以作为广州工业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方针.企业工业企业的信息化工作应在CIMS理念指导下,结合企业实际,以企业效益为动力,一步一步推动,通过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切实解决企业的质量效益问题.(二)广州工业企业信息化的目标.总体目标: 以制造业企业为示范,全面推动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力争用3年的时间,完成广州工业骨干企业的信息化改造.建立现代企业信息化技术支撑平台,完善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技术服务与人才培训体系.通过示范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使广州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总体上实现国家“十五”规划目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为迎接我国加入WTO后广州工业面临的更严峻挑战做好技术上的准备.具体目标: 在3年内,通过示范企业的带动,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应用信息技术,使广州工业企业信息化总体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具体说来,应达到以下目标: ――大中型企业的一把手,主管技术的副总经理(或副厂长),总工程师,企业信息主管(CIO)参加并通过全市组织的企业信息化技术培训;――大中型企业中的80%以上建立起企业内部网,100%接入因特网;――制造业企业CAD应用覆盖率达到100%,应用CAD出图率达到85%以上,应用三维CAD系统进行产品设计的企业超过70%,应用PDM的企业超过50%;――70%以上的企业利用管理信息系统(MIS)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60%以上的企业在因特网上设立网页或建立网站

(三)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可以归纳为:造就一批应用示范企业,构筑两个平台,推广应用三类信息技术,建立三个体系.1.造就一批应用示范企业.初步考虑在机械制造,轻工机械,轻工装备,家用电器,玩具制造,摩托车,模具生产等行业选择100家企业进行推广示范.――企业内部网建设示范在每个行业选择1~2家基础较好的企业,建立企业内部网,实现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的共享.――先进制造技术应用示范在每个制造业行业中,选择10家左右企业开展CAx应用示范,实现每个设计人员一台微机,一套二维或三维CAD系统,图纸完全实现CAD绘制.主导产品的关键零部件采用三维CAD系统进行设计分析和装配仿真.零件工艺实现CAPP.基本实现PDM管理产品数据.――现代管理技术应用示范在每个行业中,选择2~3家左右企业实施ERP系统,5家企业实施MIS,5家企业实施MRP-,5家企业实施CRM,企业的技术管理,生产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和销售管理逐步实现计算机化.――电子商务应用示范在每个行业中,选择1~2家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示范,网上采购和销售额分别达到企业年采购和销售额的10%以上的水平.从市科技三项费用中拨一定费用,支持和引导示范企业的信息化应用项目.项目资金实行滚动投入,根据前期实施情况决定后续投入.组织专家组对项目进行指导,跟踪和验收.验收合格的企业给予奖励,对于不能通过验收的企业要扣除政府拨给的部分或全部资金.2.构筑两个平台.(1)设备资源共享平台.目前广州地区共有 14个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汇集了一大批性能优良的计算机软硬件设备,数控加工设备,激光切削设备等.广州市各个大专院校里也集中了一批先进的科研设备和计算机软硬件,一些设备的还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可以通过广州市科技信息网络建立一个虚拟的服务平台,作为展示这些设备的窗口,充当供求双方的桥梁,帮助企业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资源,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投资.(2)企业协作平台以广东工业大学的虚拟协作网为基础,促进企业间的网上协作,开展网上产品的展示与销售,为企业提供信息检索与配对导向,让企业迅速而有效地获得信息,方便企业进行图纸交流,在线讨论,进度规划,协作管理,让客户能参与设计,在广泛的协作环境中实现企业的最大价值.3.推广应用三类信息技术.现代网络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是工业企业信息化常用的共性技术,基本涵盖了企业的内部设计制造,生产过程管理,物流管理,资金流管理及产品销售管理等环节,它们的推广应用是企业信息化的基本内容.(1)现代网络技术.企业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迫切需要采用现代网络技术拓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通过企业内部网络的建设,实现企业内部资源和信息的共享,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同时,企业还必须实施上网工程,联入因特网,在网上注册自己的域名,展示企业的形象,宣传企业的产品,寻找自己感趣的信息,寻找商机.必要时,还要进行主机托管,通过CA电子身份安全认证,实现电子商务.这一切都离不开现代网络技术.(2)现代制造技术.首先是CAx单元技术.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CAD/CAM更是基础的基础,只有实现了产品设计和制造的信息化,才谈得上生产过程的信息化管理.CAD/CAM是实现创新的关键,CAE则是创新设计的技术保障.其次是PDM(产品数据管理),它以产品为核心,将Cax单元产生的大量电子化数据协调地管理起来,实现产品设计系统内部的信息集成.(3)现代管理技术.指以MIS,MRP-和ERP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尤其是MRP-和ERP.对工业制造企业来说,95%左右的时间被花在物料的交转与等待之中,这一过程占用了企业大量的资金与生产空间.应用MRP-和ERP技术,企业才能减少浪费,真正实现向管理要效益.4.建立三个体系.三个体系指的是培训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和专家资源体系.(1)培训体系.包括企业领导层培训,企业开发层培训和企业应用层培训.培训体系的建立应在全市统一协调下,充分利用全社会现有的资源,联合技术开发机构(如红地技术有限公司),大专院校(如广东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广州大学等),中介服务机构(如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广州机械CAD/CAM技术咨询中心等),行业管理部门(如广州市机电工业行业协会等)以及企业信息化工作先行一步并取得成效的工业企业(如广东轻工机械集团,广船国际有限公司等)的力量联合进行.培训内容包括:现代管理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以及电子商务技术应用等.面向领导层的培训应作为企业领导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由市科委,市经委安排执行.(2)技术服务体系.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许多环节,离不开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目前广州市从事技术支持与服务的机构虽然不少,但力量散,单,薄,很难长期提供稳定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因此,应重新组合力量,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和人力资源,形成完整的企业信息化技术支持与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一体化的技术服务.(3)专家人才体系.在广州地区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企业中,聚集了众多的专家和高级技术人才,他们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资源.应及时建立专家人才库,让企业能够跟踪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请他们指导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监督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实施.三、对策与措施

企业会计信息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6

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化自上世纪80年代初产生至今已有20余年。在这短短的20年中,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经历了由起步、探索到有组织、有计划的稳步发展过程,目前已广泛地应用在各行业中,在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从现实情况看,企业会计信息化仍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一、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内涵

“会计信息化”这一提法源于传统会计已无法适应信息化社会和现代管理的发展这一客观现实。

传统会计的组织工作及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和运用主要由财务部门把握。财务部门的工作非常专业化,与其他组织没有紧密的联系,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与外部信息系统缺乏交流。这种状况不适应现代管理一体化、集成化的要求,对提高企业整体竞争优势不利。

信息技术主要是计算机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但大多是被动地适应于会计工作,单纯模拟手工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主要在业务核算、账务处理方面发挥作用。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企业期望信息技术更智能化,并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提倡会计信息化要求把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置身于企业管理和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建立会计与企业和社会的有机联系。信息化的会计系统是与其他管理系统和外部系统的有效联合,是一种更开放、更智能化、能随时感知信息的变化、实时处理,便于进行交互式活动的信息系统。如何才能使信息技术释放潜能,是各界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二、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状况

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的管理工具,它的成功应用使企业在控制合理库存、加快资金周转、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服务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为领导层经营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实力和盈利水平。目前,我国企业采用的会计信息系统大致有以下四种:

(一)国外企业集成管理型软件

这种完整的企业管理型软件,其内容远超出财务软件的范畴,一般包括:财务管理、销售预测、采购与库存管理、制造控制、后勤、项目管理、交易处理、服务与维修、分销和运输等内容。其用户往往是规模较大的企业,且以工业企业居多。这些企业管理规范、分工明确,无论生产流程,还是核算体系都较复杂,而且数据处理量很大。实际上这些企业需要的是集成的企业业务管理软件,突出的是企业供应链的管理。目前这类软件有:SAP(德国)、SSA(美国)、JDE(美国)和BAAN(荷兰)等。这类软件基本被国外垄断,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实施时间长,加上实施、培训等费用,一般花费在1 000万元人民币以上,所以企业要有足够的资金承受力,否则难以成功。现在该类软件也针对中小企业用户推出了相应的中小企业版软件。

(二)国内企业资源计划系统

这类系统适用于规模适中,很多数据最终要由财务部门处理的用户。其目的是为了便于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数据的精确性和数据传输的及时性。这类用户采用两种方式选择软件:1. 基本采用软件商提供的商品软件;2. 购买商品化程度较高的功能模块,比如账务处理、报表、应收、应付、工资和固定资产管理等;而对于仓库、采购、销售、成本等委托软件商或者系统集成商进行开发。这类软件有用友、万能、金算盘、金蝶等,其价格相对较低,基本上能购买软件一年之内的免费服务,一般网络版也在10万元人民币以下。

(三)单项管理的小型财务软件

有许多经营单位只需要单项的管理系统,如账务、工资、进销存等管理。“打天下”、“明星”等软件在单项管理方面相对完善并极具特色。

(四)小型商务软件

“管家婆”、“速达”等软件适用于国内大量的小型私营企业,价格一般比较便宜。

三、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问题

(一)企业中高层领导的管理理念和企业的运行机制

许多中高层领导对于企业资源计划(ERP)的认知还相当朦胧,没有充分认识到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有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另外,有一些中高层领导认为企业管理现代化就意味着计算机化。实际上,现代化的根本是观念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许多企业都搞管理信息系统,然而完全达到预期目标的却为数甚少。究其原因在于对新技术、新事物尤其是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没有一种科学、现实的态度。任何一个企业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资源配置和组织,这种行为可能是局部的,决策者是个人或少数部门,因为企业的资源配置和组织没有实现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致使资源被浪费。企业的运行机制和企业管理决策者的理念是根本性的。在落后理念的基础上,纵使有多么强大的计算机系统、多么高明的ERP软件,也只能是让先进的技术设备去“仿真”一个落后的管理行为模式,或是建成一个没有现实驱动力的形式上的管理信息系统。

(二)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及内控制度的严密性

如果说非ERP,企业就不可能进步、不可能发展,那只能说明ERP中包含一种使企业行为更加合理、更加有效的操作理念。毕竟ERP仅仅是一种管理的手段,如果企业的内控制度不健全、整体管理水平低下,即便有再科学、再完备的信息管理系统也无济于事。ERP的真正价值在于其所依据的管理理念,而不是其所使用的包装形式和计算机软件。其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它必须处在一个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体制之中。

目前,我国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正在大范围地进行企业重组和股份制改造工作。重组改制后的企业必须建立真正意义上完善的内控制度和顺应市场的竞争机制,才有可能利用现代化的会计信息系统,把各项管理工作通过资金管理量化后,实现资源的集成管理、实行成本控制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三)企业财力与现有计算机软硬件的配置

企业作为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的用户有许多具体要求,但要根据自己的财力和现有计算机软硬件配置进行选择。由于计算机硬件设备的更新换代太快,致使许多企业在购置当时配置较高的计算机硬件资源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原有配置便不再能够满足一些最新的大型财务系统的硬件需求。软硬件的同时更新必然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所以企业选择会计信息系统时必须考虑自身财力与现有计算机软硬件的配置。

(四)财会人员的知识结构

自1993年以来,我国的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正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财务人员知识结构如果不能及时更新与调整,将很难适应企业信息化的进程。财会人员知识结构偏低将制约企业选择先进的财务信息系统。

(五)安全性忧虑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一切信息在理论上都是可以被访问到的,除非它们在物理上断开链接,否则很难避免非法侵扰。因此,网络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很有可能遭受非法访问甚至黑客或病毒的侵扰。这种攻击可能来自系统外部,也可能来自系统内部,而且一旦发生将造成巨大的损失。对于系统安全性的担忧也成为影响企业选择会计信息系统的因素。

(六)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

浅谈军队信息化建设对策 篇7

军队的信息化建设能够增强我国国防实力, 要推进和加强我国军队信息化建设就需要积极主动的深入到可行的工作当中去, 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军事变革的主心骨, 所以要根据科学的思想和创新的理论来指导信息化建设的实践。要做就做到最好, 用最严格的态度做最严谨的事情。如何找准信息化建设的结合点和着力点, 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扎扎实实的做好每一步, 不能做表面工作, 一定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对信息化建设进行高效的运行。另一方面就是要创新, 因为军队信息化建设是在新时期大环境下实施的, 它还关系到军队内部很多部门的改革, 如果不立足于新观念走原来的老路子, 那么信息化的建设将不会成功。

军队信息化历史渊源

以往工业时代的大环境下都是以机械化战争为主的军事, 而现在各个国家追求的是以信息化为主的军事。我国在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据资料显示, 在2003的时候, 我们中国海军与青岛的一家软件公司共同研发了一个关于海军训练考试的系统。这一系统的研发起到了很的作用, 所以在各级部队也得到了广泛的欢迎。经部队反映, 他们经过多年应用, 各级官兵在专业知识和各项技能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一系统充分显示了信息化的高效率。它的优点:一是这个系统的界面清晰友好、简单便捷, 操作起来轻松自如, 比较实用。二是这个系统的研发很好的抓住了资源整合这一优势, 为军队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并且还能很好的进行升级。三是这个系统分为几个部分, 包括口试的答辩、题库的管理、命题方式、系统维护、试题编辑等。这样就使得军队考试中心有了一套自己的训练考核系统。四是这个系统的传输网络化、信息资源化和训练考试体系自动化实现了考试流程的高效率和规范化。五是该系统的建立全面提高了军队信息化建设水平, 也提高了考试的现代化水平。这样有利于军队考核的公平、公正, 进一步避免了作弊的现象。

我国军队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形势

要想加快军队信息化的假设步伐首先要端正态度, 积极认清目前我国军队的发展态势, 要树立自信, 不要盲目的学习外军的做法, 也不要觉得发展军队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大难题, 要勇敢的面对困难。我国的军事实力虽然很强大但是和西方国家比较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都知道美国是军事大国, 那么他们国家为何有如此雄厚的军事力量。据统计, 美国陆军信息化的武器装备已经超过了武器装备总量的二分之一, 而海军信息化程度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七十的比例。美国军事力量的的强大不得而知。我们国家的武器装备还是处于一种机械化的状态远远赶不上美国, 我们的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萌芽”状态。这是我们军队必须要清楚的严峻形势。

加强我国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积极促进军事变革, 创新军事信息观念

利用信息化的建设促进军事变革, 从而使军事变革信息化, 都是围绕信息化把军队建设成现代的信息化军队。军队信息化的建设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第一是要转变观念, 不能用原来的老思想看待问题, 原来是传统的机械化观念, 现在要转变为以现代信息为为主导的灵活化观念。要想充分发挥信息的力量就要强化官兵的信息意识, 培养官兵的信息素养, 积极的挖掘信息的资源, 对信息手段的建设进一步加强, 用来获取更多的信息优势, 这对于军队作战能力信息化的加强有一定的意义。

2加快一体化、综合化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

军队信息化的建设是关乎各个层级的, 它是一个整体在建设、在发展, 所以进行军队信息化建设首要有一个具有权威的组织领导机构, 以便于对各个部门进行统一管理, 而各个部门都是独立领导的, 不会造成每个部门之间相互交叉的情况, 管理起来比较方便。军队建设信息化机构的整合实现了一体化、综合化的信息安全保护体系。与此同时, 要赋予组织领导机构一定的权利和职责, 确保它的权威性和庄严性。

3加快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

军队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创新性的紧急任务, 所以加快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也迫在眉睫, 在战略层次的规划与构想来看, 信息建设的过程是比较漫长的, 没有专业人才的指导, 可能会盲目的做事情导致困难的加剧。因为它涉及到很多方面、投资比较大、要求很高、时间也很长等。所以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可忽视。

4加强信息动员系统的建设

加强信息动员系统建设, 第一就是要把军队信息建设与军队的全面发展相结合, 它们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 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二就是要要有标准规范化的发展路线。第三就是抛弃机械化的观念, 用现代化的创新观念认识信息化的建设问题。

总结

档案信息化建设问题及对策 篇8

一、档案信息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档案信息化建设, 是指在国家档案局的宏观指导下, 在各级各类档案管理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和提供利用服务, 以提高档案管理和利用的信息化水平。经过10多年来的发展, 档案信息化建设虽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 档案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不完善。

信息基础设备和网络通讯设施配置是档案信息化建设顺利开展的首要基础。要解决档案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信息安全、信息集成、信息共享、信息存储问题, 需要购置安全性能高、稳定性强的大容量存储设备、网络设备, 例如终端服务器、高速扫描仪、缩微影像数字化设备、磁盘阵列、光盘库、模数化终端组合电器等, 这些设备通常价格不菲, 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作为社会文化事业单位的档案部门, 资金的主要来源是财政支付, 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非常有限, 根本无法满足购置大量信息基础设备的要求。很多基层档案部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陈旧, 数据处理能力低, 资金不足成为制约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最大问题。

(二)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作用未能有效发挥。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这种整合一方面是借助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将馆藏档案通过录入、扫描、翻拍等手段进行全文数字化, 形成档案信息数据库;另一方面是将各部门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务等条件下形成的各类电子文件进行接收、汇总、纳入数据库。而现实工作中由于管理体制、机构设置、部门利益、管理习惯、利用需求等原因, 各部门档案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等现象依然存在。档案部门在进行接收时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整合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数据错误、数据重复、数据格式不统一等问题, 信息整合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从而延缓了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

(三) 人才队伍建设不能满足档案信息化建设需求。

对于档案信息化建设来说, 具备档案和信息技术双重背景的高级复合型人才至关重要。目前, 档案部门从事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人员大致由以下两种构成:一种是具有档案专业背景, 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和勤奋自学, 成为了解一些信息技术的管理型人才;另一种是信息技术类专业毕业, 通过专门培训和工作接触进而了解档案专业知识的技术型人才。这些“半路出家”的管理型人才由于受知识基础的限制, 要做到熟练掌握进而应用信息技术并不容易;而技术型人才则受到人才市场的冲击, 面对高薪的诱惑, 往往不能潜心于档案工作。因此,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规划、系统分析、功能设计和技术实现中真正能够起到“主导”、“沟通”作用的复合人才少之又少, 无法满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二、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综上所述, 要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加大资金投入, 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基础工作。

档案部门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 因此应力促政府加大档案事业一般经费的预算, 力争将档案信息化建设项目列入地方政府或行业系统的专项建设经费, 尤其是列入地方信息化或电子政务建设规划以获得更多资金支持, 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基础工作。同时, 由于档案馆藏数量庞大, 档案部门具备的条件有限, 这就要求档案部门必须科学制定信息化建设规划, 优化配置现有资源。根据“常用先扫、现用现扫、以用定扫”的原则, 以满足利用需求为导向, 以追求利用效益为目标, 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实行档案鉴定和信息化同步推进。

(二) 规范档案信息化标准, 提高档案信息整合效率。

规范档案信息化各类标准, 能够极大地提高信息整合效率, 进而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档案部门要确保档案信息化各项工作按照国家发布的相关标准进行, 对于各种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和应用软件, 应打破技术壁垒, 在统一标准下使档案信息资源能够实现互联, 也可以实现互通。针对信息技术更新换代迅速这一特征, 要保证档案信息数据的可读性, 要求后代产品对前代产品能够实现完全兼容和格式升级, 另一方面也要求不同领域的档案信息化产品之间在数据上保持一致, 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提供保障。

(三)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

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是长远而广泛的, 在人才队伍建设上, 一方面可以依托教育资源丰富的高校积极培养、引进适应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要拓宽人才培训途径, 鼓励在职人员参与和信息知识、信息技术相关的专业培训, 及时提高他们的信息化素养及其技能。除此以外, 也应大力倡导“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引进理念, 积极聘用具备信息技术才能的人员, 充实信息化建设队伍, 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玲.档案信息化建设相关问题的探讨[J].档案学通讯, 2004.5

[2] .孔令新.关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几点认识[J].北京档案, 2010.9

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及对策 篇9

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 日本的学者最早提出了“信息化”一词, 并因此出现了一个新的信息词汇, 即“Informationalization”, 其本意是指对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输与共享的过程, 是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活动的过程。企业信息化是从信息化的概念衍生出来的, 目前尚无统一定义, 不同的学者都结合自己对企业信息化的理解给出了各自的定义。乌家培老师给出的定义是“企业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对企业的信息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 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企业各项活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 最终能够对企业经济效益起到提升作用并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高俊书学者则认为, 企业信息化的概念是指企业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 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应用, 从而实现企业的现代化过程。国内的其他学者也从各自理解的角度给出了各自对企业信息化的定义, 这些定义虽然有所不同, 但大体上都指出, 企业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手段, 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相关业务活动的效率与水平, 进而为提升企业的绩效做出相应贡献。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信息时代已经来临, 各个国家及地方政府在全球信息化浪潮中都不甘落后, 纷纷制定相应政策推动经济信息化建设。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其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好坏对国民经济信息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有的企业都希望通过进行信息化建设来对以往落后的企业管理模式以及相关的业务处理方式做出改变, 希望通过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提升企业的绩效, 使得企业在现代社会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能够适应当前快速变化的商业需要,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提高生产效率与工作效率, 辅助管理决策。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

企业信息化对于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 企业也认识到其重要作用。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 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也是逐步进行开展的, 不同的企业、单位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程度不同, 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 不同的企业可能遇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个别的企业其信息化开展得比较好, 而有些企业信息化工作开展得可能就比较差, 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结合近年来我国的一些企业信息化开展情况, 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充分。大多数企业认为, 企业信息化建设无非就是买几台电脑, 简单地把手工业务结合计算机进行处理, 这样就算企业信息化了, 可实际上, 这根本谈不上是企业信息化, 从企业信息化的概念就可以看出, 这样的做法完全背离了企业信息化对企业作用的本意。

第二, 对企业信息化所需投入认识不够明确、清楚。众所周知,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过程, 这一过程是长期进行的, 是一项系统工程, 在建设过程中与企业很多方面息息相关,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会随着企业的发展及相关业务需求不断地进行投入, 而且短时间内是看不到更多回报的。大多数的企业管理者往往认为,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劳永逸的, 一次投入就会产生所需的效益, 由于这样的错误认知, 使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对资金预算没有充分的考虑, 导致预算不足, 从而使得信息化建设工作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停滞或终止, 导致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够全面, 亦不完整。

第三, 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缺少整体部署和规划。很多企业在信息化开展的过程中采用平铺的方式进行, 不管企业实际情况, 所有的部门一同展开, 这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资金流动, 也对企业的生产业务活动产生影响, 开展得不好甚至会导致企业因资金链条出现断裂而倒闭。

第四, 过于夸大企业信息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作用。自从企业信息化概念出现以来, 我国的很多企业都意识到其重要作用, 对其非常重视, 专门组织人力、物力从事信息化建设, 这本无可厚非。可是如果过分地相信甚至夸大企业信息化的作用, 就会对企业产生不可逆的负面效应。要知道企业信息化对于企业而言永远是一个辅助手段, 能够为企业的各项建设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建设得好也能够对企业绩效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 但如果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品和服务相比, 企业信息化的作用就没有那么大了。比较典型的代表企业是黑龙江省富裕斯达造纸厂, 作为全国信息化行业的标兵单位, 其企业信息化工作开展得非常好, 仅企业自身研发的软件信息系统就有1000多个, 可是在2007年被山东晨鸣集团收购, 后又由于产能较小, 产品竞争力不足而被抛弃。

第五, 对企业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没有充分的认识。据有关文献统计, 多数企业对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没有十分明确的认知, 大多不清楚其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到底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不是很清楚, 这对于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极为不利, 企业不能够针对弱项加以改进, 就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有效合理开展。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相关对策建议

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当中应该尽量避免以上问题的发生, 让企业信息化成为助推企业发展的动力, 而非掣肘, 合理利用信息化手段为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服务, 尽量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水平。针对上述提出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相关问题,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

第一, 强化对企业信息化概念的理解, 确定企业信息化各项工作内容。企业的中、高领导层首先要对企业信息化概念有非常清楚的认识, 了解并掌握其企业要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工作内容与进度,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挖掘并利用企业的信息资源, 同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 提升企业的效益, 企业信息化建设就是要充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合理使用企业相关信息资源, 而不是简单的手工工作自动化。

第二, 熟知企业自身实际状况, 充分估计企业信息化相关投入额度与进程安排。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既然是一个过程就不可能一蹴而就, 其建设投入是一个过程, 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开展, 企业要根据自身经济状况, 对信息化建设投入做好充分地规划, 并按照规划严格执行, 这样才能够保证信息化建设有序开展, 不会因为预算不足的问题而导致信息化建设活动停滞, 进而影响到企业后续的发展。

第三, 合理制定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任何一项工作都应该有步骤, 分阶段地展开,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应该是分阶段、分步骤展开的, 不能所有的部门一同开展, 应根据实际情况, 在业务处理量大、业务处理时效性强的部门率先展开, 同时应不断总结经验, 为后面其他部门的信息化工作开展提供借鉴。如应先在财务部门运用信息系统辅助日常工作, 之后在生产、加工、仓储部门逐步展开, 企业按照既定的建设规划开展, 就能够有效避免资金投入分散、不便于管理等问题。

第四, 加强对企业信息化作用的认知。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都应从实际的角度来认识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的重要作用, 如果一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开展得比较好是能够为企业增光添彩的, 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提升企业形象, 也能够为企业带来相应的间接效益;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 企业的发展最终靠的是其产品和服务, 这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消费者只关心你的产品和服务, 而不会关心你企业信息化开展得如何, 所以企业信息化永远是辅助手段。

第五, 对企业信息化开展综合评价, 了解企业自身的信息化真实水平以及存在的相关问题。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情况开展综合评价的目的是指导企业更好地开展信息化建设, 发挥企业信息化的重要作用。要进行信息化综合评价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应根据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可比性、简便性、定量与定性结合等原则进行设计。科学性原则要求指标体系应尽量选取能够抓住企业信息化水平最重要的、最本质的、最有代表性的相应指标;系统性原则是将把能够影响到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诸多因素从系统的角度加以考虑和设计, 这个系统包含了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诸多合理要素, 应是完整的, 不能只看到某一个或某几个对信息化水平有影响的要素, 应包含企业自身因素, 如人力资本、技术水平、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和企业外部环境因素等等。系统性的原则是要把这些诸多要素综合反映, 因此要从系统的角度进行设计和评价, 这样才能从客观的角度, 相对全面地评估出企业信息化的真实水平;可行性原则是指在设置指标的时候, 要对设计的各项指标表示的含义清晰具体, 反映的数据应具有可靠性, 避免因文字理解出现歧义现象, 同时对于指标的数量设置要加以考虑, 数量要适当, 各个指标之间尽量避免交叉, 因为一旦交叉就会产生冗余信息, 加大了某一方面的权重, 影响到评估的准确程度;可比性是指设计的评价指标应该是普遍适用的, A企业适用, B企业也要适用, 指标涉及的各项经济内容、时空范围以及计算的方法都应该是可比的, 这就方便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横向的对比, 找出差距与不足, 对企业在同行业、同地区的状况有清楚地认识;简便性是指指标的设置数量不宜过多, 能很好地测量企业的核心竞争即可;定性和定量结合是因为企业信息化水平这一概念其本身就非常抽象, 在有些时刻需要考量的内容往往不能数字化体现, 因此, 在对一个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进行识别和开展综合评价的时候, 需要综合考虑到能够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的指标。有了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后, 我们就可以来确定企业各指标的具体情况, 然后进行评价方法的选取。当前常用的综合评价方法有很多种, 主要包括如主成分分析方法、因子评价方法、功效系数法、AHP、熵值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 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 模糊综合评价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能够对各指标情况借鉴专家进行打分, 并对最终的结果进行归类判断, 使得企业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信息化建设的水平, 同时也能够根据评价的具体过程发现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 未来应加以改进。

四、结束语

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每个企业都很重要, 都是提升企业竞争力比较有效的手段。企业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 应该把信息化建设工作摆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上, 同时需要不断摸索、总结经验, 对企业信息化的水平有清楚的认知, 明确未来一段时间内以及更长的时间内, 企业还需要就信息化建设做哪些工作, 应如何开展等等。文中提出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可能存在的相关问题是很多企业在其信息化建设开展过程当中经常能够遇到的普遍性问题, 并不是全部内容, 提出的解决对策建议也仅仅是针对问题而言, 在企业未来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新的问题。希望本文能够为正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企业或有信息化建设想法的企业提供一定借鉴, 使其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尽量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 少走些弯路, 希望所有的企业信息化建设都能够取得丰硕的成果, 为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工作贡献企业的力量。

摘要:国民经济信息化对整个国民经济影响重大, 而在国民经济信息化中, 企业信息化又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同时, 企业信息化对企业也具有重要意义, 对提升企业绩效有重要影响。但由于企业方面、外部环境方面等多种原因, 企业可能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当中遇到多种问题。本文总结了大多数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 给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希望为企业提供借鉴, 指导企业更好地开展信息化建设, 为国民经济信息化贡献企业的力量。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高俊书.浅议企业信息化[J].理论学习与研究, 1998 (3) :23-24

[2]茹文.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方略及综合评价研究[D].成都:西南石油学院, 2003.

提高高校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篇10

一、石河子大学商学院信息化管理现状分析

(一) 石河子大学商学院信息化管理现状分析。

学校信息化管理即通过推动教育信息化整合全部能触及的教育资源, 积极开展启发式、探索式、互动式教学, 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可以引导学生在校期间尝试参与科研工作和科技创新活动, 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型思维。目前, 石河子大学商学院虽然在师资力量、学校硬件设施等方面条件都比较有限,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信息化建设及应用在我院也受到了高度重视。笔者认为学院要实现信息化管理, 在硬件的实施上有两个部分非常必要:一方面是校园网的建设;另一方面是图书馆要转变部分职能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从而更好地发挥作用。

1、石河子大学商学院校园网建设概况。

石河子大学商学院校园网网络组网简单, 易于实现, 同时具有距离短、延时少、相对成本低和传输速率高等优点, 其下端连接各个部门办公室、图书馆及各教学网, 为教学、科研、管理和通讯提供了良好的服务环境。校园网建设目标是为学校内部教学 (科研) 、管理、通讯和服务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教学方面, 学院主要利用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以教学PPT形象直观地进行教学讲解, 提供高速、方便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扩大了学生与外界的联系。现代化教学软件的应用也大大丰富了教学手段与教学环境。

在学校管理方面, 发展教育信息化。包括统一管理学校资源, 如校园一卡通系统、网络教学平台、青果教务管理系统、网络办公系统等。实现高校行政办公自动化, 增强各部门协调能力, 提高工作效率。

在通讯方面, 通过校园网络可以实现网内电脑之间各种信息的传递, 为整个校园网络提供各类教学资源, 并对这些资源进行综合管理。也可以通过电子社区系统, 建立起一个师生学习交流的交互平台, 方便师生共同研究讨论问题。

在服务方面, 通过校园网可以享受WEB服务器上的相关数据及Internet的丰富信息资源, 可查阅到世界各地的各类教育和学习资料, 为教师的备课、课件制作、进修与学生的自主、交互、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2、石河子大学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系统。

图书馆作为学校教育资源文献信息中心, 收藏着大量的书籍、期刊、声像资料及电子读物, 是校园网上最大、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信息, 是校园网下的主要二级节点。商学院将校园网建设和图书馆信息化工作紧密联系起来, 从而两者相互利用, 发挥了更大功效。

(二) 石河子大学商学院信息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资源比较匮乏, 缺乏统一规划、协调与合作。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教学信息化, 教学信息化的基础是信息资源建设。但目前商学院的信息资源建设严重滞后, 大学本部的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实验室、图书馆等, 储藏着大量、宝贵的信息资源, 商学院远离本部, 共享资源有限, 无形中也限制了其发展, 最重要的是仅有的信息资源目前大都停留在实物和纸介质形式上, 无法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严重影响了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究其原因, 一是信息资源建设缺乏相对统一的标准, 造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并为以后的兼容留下隐患;二是学院与本部相距甚远, 在信息资源建设上缺乏协调和合作, 分散了信息资源建设的人力和物力。

2、网络教室服务器的管理和维护工作缺乏整体规划。在校园网资源的利用、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选择上还欠缺自主积极性, 同时缺少相应的鼓励政策。在应用过程中, 如何解决不同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平台上子模块的交互、共享和集成, 实现各模块之间的接口是整个教学信息平台难以畅通运行的关键问题。

3、课程设计功能不突出, 网上交流和协作的积极性不普遍, 技术管理和资源引导未受到足够重视。

4、不能忽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的管理工作。包括:新闻、通知发布和管理、论坛和信息发布的审核、分析的功能。

二、提高石河子大学商学院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一) 重视信息化系统的改进, 提高信息化意识。

教育信息系统的形成涉及到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没有统一协调全面的系统规划, 就不能形成适应信息系统建设的要求。因此, 石河子大学商学院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应根据自己部门的情况, 提出合理的建议和计划, 然后由信息中心人员参与, 共同进行学校信息化建设。对信息资源必须实行统一管理, 信息才能成为资源, 才能为学校各部门所共享, 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才能做到效益最大化、投资最小化和利用充分化。

(二) 增加应用的互动功能。

实现师生异地间的共享和交流, 完成互动教学、协作学习、实时答疑和教学管理等功能, 为个性化学习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服务,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平台的理念。利用可视化文本编辑器发掘网络可共享及交流的特点开展多种方式的教学, 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增强交互演示, 并建立外部资源的超链接。

(三) 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壮大。

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首先, 加强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技能培训。教师是实践教育技术和推动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力量, 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其次, 帮助他们迅速掌握现代信息理论和信息技术, 建立一支责任心强、技术过硬、适应信息化建设需要的精干的信息技术维护人员队伍, 确保信息系统的合理设计、科学运作, 及时排解问题、处理问题;最后, 树立信息化思想, 增强信息化意识, 提高信息化素养。强化各级各类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水平, 使他们能够并且善于利用计算机等信息工具和设备来处理日常管理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 促进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四) 扩充网络教学功能, 完善网络教学资源。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现有资源, 另应加入以远程答疑系统、资源中心、多媒体课程、精品课程、大学英语服务平台、学术报告厅系统为辅助学习工具。

(五) 重视信息资源, 避免重硬轻软。

硬件建设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 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则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 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长期任务。一般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链接。将学校的服务器与因特网上大量免费的教育教学资源网站进行链接, 直接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有关此类链接, 可通过专家介绍或者搜索引擎搜索, 再由校园网的维护人员负责定期更新。二是自主制作和二次开发。这是由全体教师共同完成, 通常学科教师是这类资源建设的主力军, 他们经过教育技术理论与技术培训, 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 再结合丰富的学科教学经验, 可以制作出教学所需的各类课件或素材。三是市场收集。学校设立资源建设小组, 根据教学需求, 专门负责收集市场上优秀的CAI课件和教学素材。

三、总结

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及对策研究 篇11

关键词 农村信息化 服务模式 需求 山西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1农村信息化内涵

农村信息化服务是指对有关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战略决策和运行管理中涉及的农村自然资源、经济、技术和社会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加工、传递和利用的一切活动进行服务。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市场信息、技术推广、政策法规、管理体制以及农村社会生活等。在此过程中,信息化服务的基本要素有服务对象、服务主体、服务内容和服务手段。农村信息服务的对象包括农村基层组织、基层干部、农技人员、中小企业、中介组织、种植大户、农产品加工和运销大户、批发市场以及广大农民等。农村信息服务的内容很广,主要包括:前沿科技信息,先进的管理信息,市场行情信息,国家政策法规信息,就业信息,农村生活消费、医疗信息等。

由于我国信息化服务模式的建立起步较晚,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信息资源整合与利用不够、供求信息和价格针对性不强、缺乏预期性、缺乏共享性、系统内服务效率低、服务人员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农业信息服务管理成本高等问题。导致真正使用农村信息服务获得收益的人少之又少,这急需政府及相关部门进一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进。消费者与供求者信息不对称,这是造成“谷贱伤农”及“天价蔬菜”的主要原因。所以要想实现全面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使农民摆脱贫穷落后的现状,就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建立特色的信息服务系统。然而光靠政府的力量也是远远不够的,国家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支持更多大型企业参与信息服务模式的建立。在建立之前需要做大量的调查,以确定农民不同的需求,建立真正能够使农民查询到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从而确定自己应该种植的农产品,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供需平衡。

2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与政策分析

20世纪70年代中期,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始进入我国农业领域,我国农业开始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进程。80年代初期,国家成立“电子振兴领导办公室”,制订了用计算机“改造传统产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计算机事业要“抓应用,促发展”的方针,开始了农业专家系统研究。进入90年代后,我国加紧建设农业信息网的建设。2001年,科技部开始实施“星火计划—农村信息化行动”。2004年科技部信息中心正式成立,其职能之一就是主管科技部电子政务工作。2005年在全国20 各省市建立了188个各级农技110服务中心。

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家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其发展。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地提出了“加強国家基地的创新能力建设,加快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同时“要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职能”,以及“尽快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等七大体系”的战略方针。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重点抓好‘金农’工程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用信息技术装备农业,对于加速改造传统农业具有重要意义。2008 年中央一号文件为我们指明了发展途径:“按照求实效、重服务、广覆盖、多模式的要求,整合资源,共建平台,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2009年的一号文件一共是五个方面28条,每一条都涉及到农村信息化。2010年一号文件中提出,“推进农村信息化,积极支持农村电信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农村信息化作为国家战略被提升至新的高度。”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指出“要建设一批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示范基地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共享化农业信息综合数据库和网络化信息服务支持系统,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

3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构建

如图1,以农村信息系统框架的各个主体为主线,构建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

3.1政府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度,做好宣传工作

政府作为农村信息化服务的主导力量,应加大农村信息化政策支持力度,为山西农村信息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山西省各级政府应尽快结合本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研究、制定和出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法规,构建一个完善的农村信息化推进政策法规体系。

由于基层服务体系投资力度不够,一度造成农村信息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建设进展困难。政府应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建立农村信息化专项资金,使现有的农村科技计划向农村信息化方面倾斜。同时引导社会资金、风险资金参与农村信息化投入力度,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

3.2企业提供特色服务,改进市场交易方式

企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技术、设备、人员、资金等方面拥有优势,可为有关政府部门和其他农村信息用户设计、建设网络中心、网站、网页,研发、出售相应的软件,帮助培训人员,并且把信息服务与开展技术咨询、出售相应软件和收购、销售农产品相结合,为农民提供更加配套的服务。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销售也被逐渐应用到农产品销售方面。企业可构建电子商务拍卖平台,为大量分布广泛的交易者提供网上零距离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从拍卖申请、招标竞价、电子支付、配送服务等一条龙服务。

3.3公共机构培养大批人才,提供研究成果

公共机构中的农业院校通过中等职业教育、高等院校教育和结合三农的实践有计划的开展分专业、分层次培训,造就一批知识技术比较全面、勇于创新、能胜任农村信息化服务及其管理、宣传、推广工作的人才。

农业科研院所中的专家队伍应通过技术研发,满足农村信息需求调研与评估、信息资源开发与分析处理、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贸易的预测预警等方面的需求,同时为政府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提高政府决策水平。

3.4乡村合作组织提供统一服务,拓宽销售渠道

乡村合作组织来源于农民,服务于农民,应实现以下职能:

(1)通过上网、手机短信、电话咨询或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为会员收集、布信息。(2)建立统一农产品销售合作联盟,使农户生产与市场对接。(3)与批发市场、外地运销商建立固定联系,在外地设专门推销本地产品的销售点和信息窗口,引导会员产销。

3.5个人增强农村信息化意识,创新销售方式

个人作为农村信息服务系统的最终服务对象,应该积极参与农村信息化培训,增强农村信息化意识,同时应用农村信息化服务系统,确定农产品需求情况,参照专家预测建议进行下一期农产品合理种植。农民传统的销售方式不是自己直接去市场上销售,就是农产品大量被收购。第一种方式需要大量的人力,第二种方式收购价格过低,都不能满足农们的需求。农民应借鉴现代技术和新的传播途径,创新农产品销售方式。

参考文献

[1] 李应博.中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37-49.

[2] 王文生.中国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与机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124-135.

[3] 马晓河,蓝海涛.加入WTO后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研究[J].管理世界,2002(5):66-75.

[4] 赵元风.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的特点[J].中国农村经济,2002(7):74-78.

产业集群信息化发展对策研究 篇12

产业集群是一群在地理上邻近而且相互联系的企业和机构, 它们具有产业联系而相互影响。通过联系和互动, 在区域中产生外部经济, 从而降低成本, 并在相互信任与合作的学习氛围中促进技术创新[1]。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以中小企业集聚为特征的产业集群发展迅速, 日益显现出“小企业大协作、小产品大市场、小资本大集聚、小产业大规模”的局面, 在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中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

推进产业集群信息化, 是适应资源要素交换方式转变的需要, 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需要, 是适应国际竞争市场规则的需要, 是完善集群产业链的需要[2,3]。

1 产业集群信息化发展现状

目前, 我国产业集群信息化工作已积累了一定的工作基础, 在各重点地区和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开展, 在纺织、轻工、机械、化工、电子信息等行业涌现了一批积极实践两化融合的产业集群典型案例, 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些地方把两化融合作为促进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 促进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更大范围、更高程度的分工协作。例如, 重庆市通过推进汽车摩托车产业集群信息化, 提升了整车企业和供应商、经销商、合作伙伴等的供应链协同能力。

一些地方鼓励和支持面向产业集群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这些平台的功能包括行业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在线管理软件应用等。目前, 全国有20多个省市建立了非营利性的两化融合服务平台, 可提供工业设计、先进制造、工业控制、在线管理、电子商务、信息情报等方面的服务, 在促进当地产业集群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些产业园区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 为入驻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例如, 上海化工园通过搭建电子商务平台, 为园区内的化工企业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此外, 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园区内的污染物排放进行统一监测, 对管道等基础设施进行检测维护。

2 产业集群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从调研情况来看, 各地在推进产业集群信息化过程中, 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 对产业集群信息化的认识有待提高。产业集群信息化是一个新鲜事物, 以产业集群为载体推进两化融合是一个新的视角, 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对产业集群信息化的认识还有待提高。总体而言, 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推进产业集群信息化的思路还不够清晰, 对本地区的产业集群信息化模式缺乏总结和研究。

(2) 产业集群信息化服务资源还不够丰富。总的来看, 产业集群信息化方面的服务资源还不多。用友、金蝶等信息化服务提供商还只专注于企业信息化产品本身, 如ERP、CRM、BI等, 在产业集群信息化方面缺乏相应的整体解决方案[4]。在产业集群内, 两化融合服务机构少, 尤其缺乏市场化运作的产业集群信息化服务机构。

(3) 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信息化内生动力不足。根据对中小企业负责人的抽样调查, 中小企业最关心的是销售额、成本、利润这些经济指标。信息化项目往往投入大, 建设周期长。软件不像硬件设备那样看得见摸得着, 而信息化效果又很难说清楚。也就是说, 信息化的投入产出或投资回报率往往说不清楚, 使企业负责人在对信息化项目投资决策时决心不大。

3 产业集群信息化推进策略

从企业对信息化的实际需求及各地推进产业集群信息化的先进做法来看, 推进产业集群信息化, 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提高对产业集群信息化的认识水平。通过举办产业集群信息化专题培训班, 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授课, 组织实地考察和座谈讨论, 积极推广成功案例, 总结成败经验教训, 努力提高本地有关政府领导与企业领导对产业集群信息化的认识水平, 转变他们的观念。

(2) 制定产业集群信息化有关政策措施。从本地实际出发, 针对中小企业较为集中、产业集群特征鲜明的若干行业和区域, 组织精干力量, 抓紧调查研究, 坚持以产业集群的实际应用为导向, 选准切入点, 分行业、分区域开展产业集群信息化实现路径与对策研究, 制定和出台本地方的产业集群信息化有关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5]。

(3) 开展产业集群信息化试点示范工作。组织开展产业集群信息化试点示范项目申报工作。针对本地区信息化基础较好的产业集群, 通过实地考察、专家评审等程序, 遴选一批产业集群信息化试点示范项目, 发挥典型引路的导向作用。试点示范项目应重点支持:面向产业集群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面向产业集群的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程中心等公共技术平台;面向产业集群的试验、检测、研发、设计、咨询、培训类公共服务平台;面向产业集群的电子商务平台;面向产业集群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信息化成效显著的产业集群载体, 如特色园区。

(4) 加强产业集群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针对当地产业集群信息化人才需求特点, 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信息化专业人才。鼓励高校和研究院所在地方产业集群设立信息化人才实习基地, 每年选派相关专业学生到企业实习。建立健全信息化人才引进、培养、任用、激励等配套政策体系。用足、用好本地的人才优惠政策, 进一步改善投资创业环境, 增强对信息化专门人才, 尤其是高层次、复合型信息化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5) 利用市场机制推进产业集群信息化工作。地方各级主管部门应加强政策引导, 吸纳各方面专业资源和力量, 扶持一批产业集群信息化示范厂商, 使他们有效发挥信息化产品和服务提供的主渠道作用, 探索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的产业集群信息化发展之路。针对产业集群信息化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 如降低两化融合服务厂商提供培训、咨询和运维等IT服务的税费成本, 或给予一定税收返还优惠;对承担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IT厂商, 给予政府采购和专项资金等鼓励和支持;组织相关信息化方面的交流会、展览会, 促进供需双方企业的有效对接。

(6) 提升信息化服务商的专业能力, 创新商业模式。信息化服务商要加强产业集群机制、特点等方面的研究, 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针对性[6]。考虑到中小企业用户的信息化技能普遍不高, 要提高软件产品的实用性和易用性。鼓励信息化服务商开展产业集群云服务平台建设, 并采取灵活的销售策略, 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门槛。鼓励大型管理软件企业提供从咨询诊断到实施、运维的全程服务。

推进产业集群信息化是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内容, 是促进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是地方政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载体。对于浙江、广东、江苏等产业集群特征突出的地区, 要大力推进产业集群信息化, 以实现工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王缉慈, 等.超越集群——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2]黄永斌.浙江省低成本型产业集群信息化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 2007 (7) :110-112.

[3]蔡皎洁.产业集群信息化建设模型研究[J].商业时代, 2009 (29) :98-99.

[4]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市场调查与发展报告 (2010) [R].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5]卞保武.面向电子商务的产业集群信息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8, 11 (22) :95-98.

上一篇:搅拌系统设计下一篇:择业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