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的几个疑难问题

2024-08-17

酶的几个疑难问题(共4篇)

酶的几个疑难问题 篇1

《物权法》在我国法上首次确立了预告登记制度。该法颁行后, 国土资源部《土地登记办法》与建设部《房屋登记办法》也分别对土地与房屋的预告登记作出了具体规定。但是, 在不动产登记实践中, 就预告登记的客体范围仍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一、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能否申请预告登记

《土地登记办法》第62条第1款仅允许土地权利转让协议可以申请预告登记, 而没有规定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可以申请预告登记。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恐怕在于对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性质的认识上的分歧。在我国, 由于建设用地使用权合同的一方当事人是市、县人民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门, 因此理论上与实践中对于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究竟是行政合同还是民事合同存在不同的认识。

一种观点认为, 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属于行政合同而非普通的民事合同。理由在于:首先, 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的出让方是市、县人民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门, 属于行政机关而非普通的民事主体。其次, 出让方与受让方订立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目的并非是为了达到私人目的, 而是为了“改革城镇国有土地使用制度, 合理开发、利用、经营土地, 加强土地管理, 促进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 (《城镇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1条) ”。再次, 在建设用地使用权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即受让方违反合同时, 另一方当事人即出让方并非单纯追究其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 还享有单方的行政处罚权以及单方变更权, 这些规定是法律为了出让方能够有效的实现合同目的而赋予的行政管理权限, 不同于民事合同法的规则。

另一种观点认为, 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属于民事合同。理由在于:首先, 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出让方虽然表面上是作为行政机关的市、县人民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门, 但是此时其是作为国家土地所有权的代表出现的, 是代表国家行使土地的国家所有权而非单纯的行政管理机关。如果认为国家是以土地管理者的身份出让土地使用权, 那么该权利就成为受出让人单方意志摆布的权利, 丧失了对世性, 背离了《物权法》的基本原则。其次, 国家具有双重身份, 一方面它是主权者, 行使公权力;另一方面它又拥有土地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 行使私权利。在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 国家是作为所有权人这一私法身份从事活动的, 也是一个民事主体, 否则《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11条就不会规定:“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应当按照平等、自愿、有偿的原则, 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 (以下简称出让方) 与土地使用者签订”。再次, 《物权法》已明确将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定为用益物权的一种, 所以设定建设用地使用权合同即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应当属于民事合同。

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这是因为, 《物权法》已经明确地将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定为一种用益物权, 显然该权利的性质属于民事权利。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实质上就是国家为了实现其土地所有权而为民事主体创设了一项他物权并将之移转给受让人, 由受让人支付相应对价 (出让金) 的协议。该合同在本质上与以有体物为客体的买卖合同并无不同, 无非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为一种用益物权, 属于无体物, 因此该合同属于准买卖合同。出让合同的生效并不直接发生物权变动的效力, 而只有在办理登记之后, 受让人才能真正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 (《物权法》第139条) , 因此该合同在性质上仍属于债权合同。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的出让方表面上虽然是作为行政机关的市、县人民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门, 但这时它并非是作为一个行政管理机关而是国家土地所有权代表的身份出现的, 是在依法代表国家行使国家对土地的所有权。《物权法》第119条规定:“国家实行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因此, 在土地管理机关及其他任何行政机关在代表国家行使国家所有权, 进行自然资源使用权的出让活动时, 它从事的是设定用益物权这一民事活动, 自然应当遵循《民法通则》第4条“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的规定, 它不应有更优越的法律地位, 而是与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处于平等的法律地位, 二者产生的是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而非行政管理关系。

既然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是民事合同, 性质上属于债权合同, 那么受让人为了保证将来能够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这一用益物权, 就完全可以与出让方协议进行预告登记。《土地登记办法》将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排除在预告登记的客体之外显然是不妥当的。

二、不动产抵押权转让中的债权请求权能否作为预告登记的客体

如前所述, 我国法上预告登记的客体只能是基于不动产物权变动合同所产生的债权请求权。不动产抵押权的转让是否属于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 理论上存在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 不动产抵押权属于财产权, 具有可转让性, 但是由于其具有从属性, 因此抵押权的让与应与所担保的债权一并让与之。抵押权的让与系依法律行为而发生的不动产物权变动, 只有经过登记后方发生法律效力。另一种观点认为, 在附有不动产抵押权的合同债权转让之情形下, 虽然合同债权转让属于法律行为, 但依据《合同法》第81条、《物权法》第192条, 不动产抵押权之转让应为债权转让行为的法定效果, 不以登记为抵押权转让的生效要件, 是非基于法律行为的不动产物权变动。

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是正确的。不动产抵押权因转让上的从属性而随同主债权一并转让并不意味着抵押权的转让就属于非基于法律行为的不动产物权变动, 无须登记即生效力。依据《物权法》第192条, 抵押权具有严格的从属性, 不得与债权分离而单独转让或者作为其他债权的担保, 债权转让时, 担保该债权的抵押权也一并转让。然而, 由于《物权法》该条允许当事人通过约定排除抵押权的从属性, 因此抵押权之所以能随债权的转让而转让, 从本质上说仍是基于当事人的合意而非法律的规定。如果认为不动产抵押权的转让是债权转让的法定效果, 不以登记为生效要件, 就会导致这种物权变动无法向外界公示, 不利于交易安全之维护。因为债权不具有公开性, 第三人很难查证受让人是否取得了债权。受让人通过债权转让协议取得的债权既不能在登记簿上反映出来, 也不适用登记簿的公信力 (即第三人不能善意取得债权) 。所以, 不动产抵押权的转让是基于法律行为而发生的不动产物权变动, 以登记为生效要件。不登记, 抵押权的转移不生效力。债权人基于抵押权转让协议而产生债权请求权属于预告登记的客体。

三、在建工程抵押合同中的债权请求权能否作为预告登记的客体

《物权法》第180条规定, 债务人或者第三人有权处分的正在建造的建筑物可以抵押。“正在建造的建筑物”是与已建造完毕的建筑物相对应的概念。“正在建造的建筑物”尚未完成, 不属于具有特定性的独立物, 无法成为物权的客体。此外, 由于正在建造的建筑物上没有产生不动产所有权, 不能进行所有权初始登记, 更不能办理转移登记和抵押权设立登记, 无法买卖和抵押。但是,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出于融资便利的需要, 实践中出现了以正在建造的建筑物转让或抵押以获得融资的需要。《物权法》施行之前, 《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和《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就允许尚未建造完毕的预售商品房进行出售和以在建工程进行抵押。为了适当扩大可用于担保的财产范围, 以便促进融资、发展经济, 《物权法》第180条特别允许以正在建造的建筑物设立抵押权。在建工程抵押就属于以正在建造的建筑物设定抵押权的一种情形。依据《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第3条, 在建工程抵押是指, 抵押人为取得在建工程继续建造资金的贷款, 以其合法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连同在建工程的投入资产, 以不转移占有的方式抵押给贷款银行作为偿还贷款履行担保的行为。

尽管依据上述规定, 在建工程抵押中的抵押财产包括了抵押人已取得的土地使用权 (即建设用地使用权) , 但由于其上的建筑物属于在建工程, 无法办理所有权初始登记, 在建工程抵押中的债权人更不可能办理抵押权设立登记。为了保障在建工程建造完毕并办理所有权初始登记后能够取得抵押权, 债权人可否与抵押人申请预告登记?对此, 有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 在建工程抵押权的客体虽然是正在建造的建筑物, 但是该抵押登记属于本登记而非预告登记。首先, 在建工程抵押不同于预购商品房抵押, 前者抵押的只是在建工程已经完工的部分, 至于将来全部完工后, 没有被抵押的部分属于新增建筑物。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债权人接受在建工程上设立的抵押权时, 所看重的是已经建造完成的部分的价值, 基本上不考虑尚未建造完成的部分可能具有的价值。因此, 在建工程抵押中的抵押财产就是建设用地使用权以及房屋已经建造完成的部分, 这与房屋抵押没有本质的区别。其次, 《物权法》第187条将建筑物和正在建造的建筑物的抵押登记一并加以规定, 都要求“应当办理抵押登记。抵押权自登记时设立”。因此, 以在建工程设定抵押权就是一般抵押权, 办理的是抵押权登记而非预告登记。再次, 如果认为在建工程抵押登记是预告登记, 就意味着债权人享有的仍然是请求权。尽管此种请求权的效力比普通的债权请求权强大, 但仍非担保物权, 对于接受在建工程抵押的债权人不利。《房屋登记办法》采纳了这一观点, 该办法将在建工程抵押与房屋抵押一并规定在第3章第2节“抵押权登记”中。

另一种观点认为, 以在建工程抵押和以预购商品房抵押都属于《物权法》第180条规定的以“正在建造的房屋”设定抵押权的情形。由于正在建造的建筑物尚未完成, 没有办理所有权初始登记, 所以不可能办理抵押权登记, 而只能办理预告登记, 待房屋建造完成并办理初始登记后, 再将抵押权的预告登记转为抵押权登记。目前一些地方性法规采取这一观点。例如, 2008年修订的《上海市房地产登记条例》第11条就明确地将在建工程抵押登记规定为“房屋建设工程抵押权预告登记”。依据《上海市房地产登记技术规定 (试行) 》, “新建商品房初始登记后, 其房屋建设工程抵押权预告登记转为房地产抵押权登记, 登记机构应当在房地产登记簿上将房屋建设工程抵押权预告登记改为房地产抵押权登记, 抵押物范围不包括《条例》第六十条第二款规定的房地产。抵押权人可以申请换领房地产抵押权登记证明。换领的房地产抵押权的登记证明中应当注记原抵押权预告登记的登记日、登记证明编号”。

笔者认为, 在建工程抵押应当适用预告登记。首先, 以在建工程抵押和以预购商品房抵押都属于《物权法》第180条规定的以“正在建造的房屋”设定抵押权的情形。既然预售商品房合同中的债权请求权可以作为预告登记的客体, 为何在建工程抵押中的债权请求权就不可以?事实上, 在在建工程抵押的情形下, 由于土地上的建筑物是正在建造的建筑物, 尚未建造完毕, 依据《物权法》第30条, 抵押人并未取得该建筑物的所有权。既然抵押人没有取得所有权更没有办理初始登记, 因此该正在建造的建筑物上就不可能设定作为物权的抵押权。所谓在建工程抵押的“抵押权人”实际上就是“债权人”, 其享有的只是当该建筑物建造完毕并办理所有权初始登记后请求抵押人协助办理房屋抵押权登记的请求权。这显然是一种以具有登记能力的不动产物权的设立为内容的债权请求权, 当然属于预告登记的客体。

其次, 虽然《物权法》第187条将建筑物和正在建造的建筑物的抵押登记合并规定, 但该条中只是要求以建筑物与正在建造的建筑物设定抵押的, 应当办理“抵押登记”。这个“抵押登记”的涵义不仅包括抵押权的设立登记, 也包括抵押权的预告登记。事实上, 即便是《房屋登记办法》将在建工程抵押登记与房屋抵押权登记规定在一起, 但由于在建工程没有办理所有权初始登记, 所以该办法第25条第3款也不得不规定:“预告登记、在建工程抵押权登记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事项在房屋登记簿上予以记载后, 由房屋登记机构发放登记证明”。

酶的几个疑难问题 篇2

一、对人造地球卫星运行的轨道的特定性理解不深

要使人造地球卫星围绕地球稳定的运行,其轨道平面必须经过地球的中心。绝大多数的学生对此规律不太理解。因此他们只能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将此规律记下来。若命题者针对这一问题从另一角度命题时,学生往往会感觉无所适从,因此常会出错。

例:能否发射一颗与北纬40°的纬线在同一平面内的人造地球卫星,使之绕此轨道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呢?为什么?

问题提出后,很多学生会肯定地回答“不能”但又说不出理由。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对此规律没有真正理解。因此教师应进行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

具体分析:当卫星发射到题设的轨道上时,由于地球对卫星的引力是指向地心的,引力可分解成指向地轴的分力F1,供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另一个分力F2将指向赤道平面,同时又使卫星向赤道平面上空运动。因此卫星实际运动为一种螺旋运动。

通过对此例的分析,学生才真正认识到卫星运行的轨道平面必须通过地心才能环绕地球稳定地运行。

二、地面上直线运动(圆周运动)的“追及”问题与航天飞机与空间站“对接”问题

地面上的“追及”问题,对学生而言已是非常熟悉了,他们都很明白。在同一直线上或同一圆形轨道上(地面上)只要后面追赶的物体速度比前方被追赶的物体速度大,后面的物体就一定会追上前面的物体。这只是所需时间长短的问题。由此使学生产生只要使卫星进入空间站运行的轨道上后再加速就可以使航天飞机追上空间站而“对接”的错误认识。学生产生上述错误认识的原因,除了旧知识的影响之外,最根本的问题是对人造地球卫星的运动规律没有理解。因为卫星运行的轨道半径r决定后,其卫星的环绕速度v,角速度w,周期T,向心加速度a都由轨道半径所决定。所谓“一定五定,一变五变,”若航天飞机进入空间站的轨道后再加速,由于速度v的增大,卫星所需的向心力F=mv2∕r必定增大,而F向是靠地球对卫星的引力提供,而引力F引=GmM∕r2 在卫星加速后,会使F向>F引,使卫星做离心运动而脱离原来轨道。因此,航天飞机在空间站轨道上加速后是无法与空间站“对接”的。

三、对地面上物体运动时受阻“减速”与人造地球卫星受阻变轨“加速” 理解不深

在地面上运动的物体,受阻后运动速度变小,如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刹车后,由于阻力的作用汽车滑行时做减速运动。这种现象不仅学生很熟悉,就连普通人都能理解。由于旧知识占住学生的大脑,当学生遇到人造地球卫星在运行时,由于稀薄空气的阻力作用,卫星受阻后将会如何运动?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卫星的速度也将会减小。实际恰好与学生的习惯思维的结果相反。

例:(2000年全国高考)某人造地球卫星因受高空稀薄空气阻力作用,绕地球运动的轨道会慢慢地改变,若某次测量中卫星的轨道半径为r1后来变为r2.且r1>r2.以Ek1,Ek2分别表示卫星在两轨道上的动能,T1和T2分别表示卫星在两轨道上的周期,则有:

A.Ek1<Ek2,T2<T1 B.Ek1<Ek2,T2>T1

C.Ek1>Ek2,T2<T1D.Ek1>Ek2,T2>T1

大多数学生见到此题后,凭经验(地面上物体受阻“减速”)的影响,很快得出v2<v1.又Ek=mv2∕2 可推出Ek2<Ek1与实际相反的结论。

实际上,卫星在运行时受阻,速度会瞬时变小,在速度瞬时变小的过程中卫星运行的轨道半径来不及改变,结果使卫星受到的引力大于卫星运动所需的向心力,使卫星做向心运动,轨道半径r变小。而在卫星变轨的过程中,引力对卫星做的功大于卫星克服阻力所做的功。卫星的动能增加速度增大。故卫星受阻不但没有“减速”反而“加速”。正好得出与地面运动物体相反的结论。

汉语拼音教学中的几个疑难问题 篇3

一、汉语拼音中的特殊韵母

汉语拼音共有39 个韵母, 《汉语拼音方案》中的韵母表只列了35 个, 另外4 个韵母 ê、er、 - i ( 前) 、 - i ( 后) 没有列入表中, 这里我们称之为特殊韵母。

1. 拼读方法

ê 发音时, 口半开, 舌尖抵住下齿背, 舌面前部隆起, 舌头的位置处于半低状态, 唇角向两边展开, 声带颤动, 软腭上升, 关闭鼻腔通道, 气流从口腔发出。

er是卷舌韵母, 它是在舌面中部发e音的基础上再加上舌头卷起的动作而发出来的音。发er时, 舌头在半升半降之间, 舌面中部隆起, 紧接着舌尖卷起与硬腭相对。

- i ( 前) 是舌尖前单韵母, 发音时, 舌尖前伸, 对着上齿背, 距离很小, 气流通过时不致发生摩擦, 声带颤动, 软腭上升, 关闭鼻腔通道, 唇角稍向两边展开。

- i ( 后) 是舌尖后单韵母, 发音时, 舌尖翘起与硬腭前部相对, 距离较小, 气流通过时不致发生摩擦, 声带颤动, 软腭上升, 关闭鼻腔通道, 唇角向两边展开。

2. 用途

ê 可以单独注音, 构成零声母音节, 如普通话中的叹词 “欸”就是这一读音。另外, ê 还可以跟在i、ü 后面与i、ü 分别组成复韵母, 这时 ê 上的 “^”去掉, 写成ie、üe, 因为e不能跟在i、ü 后面与i、ü 相拼合, 所以 ê 上省去 “^”不会与e相混。

er可以单独注音, 构成零声母音节, 如普通话的 “二” 读成èr。er还可以跟在一个音节的后面写成r, 使这个音节的末尾带上卷舌动作, 变成儿化韵母音节, 如 “huār ( 花儿) ”, 这是两个汉字读成一个音节。

- i ( 前) 与- i ( 后) 不能自成音节, 也不能与其它音素组成复韵母或鼻韵母, - i ( 前) 只能与声母z、c、s拼合成zi、ci、si三个整体认读音节, - i ( 后) 只能与声母zh、ch、sh、r拼合成zhi、chi、shi、ri四个整体认读音节。

二、单元音o的教学

o是一个舌面、后、中、圆唇元音。发o时, 口形和舌位始终保持一种固定状态, 即舌头后缩, 舌尖下垂, 舌根隆起, 升至半高半低之间, 嘴唇拢圆, 软腭上升, 关闭鼻腔通道, 声带颤动。发音过程中, 舌位和口形不能有丝毫变化, 否则将会出现不准确的发音。

在拼音教学中, 有些人习惯把o读成uo, 这种读法跟普通话单元音的发音特点是相违背的, 很明显, 这是把单元音读成了复合元音。单元音区别于复合元音的主要特征是: 气流通过口腔时, 舌位、口形及口的开度不再有任何的变化, 一旦有变化, 发出来的音就不是单元音, 而成了复合元音。发uo时, 是从u向o滑动而成的, 口的开度由小渐大, 舌位由高渐低在变化着。由此可见, 将o读成uo是不正确的。

造成将o读成uo的原因有很多, 主要是 “以讹传讹”。其一, 《汉语拼音方案》跟不上汉字读音变化的步伐, 1958 年公布的 《汉语拼音方案﹒韵母表》中用 “喔” 为字母 “o” 注音, 所以 “喔”便成了人们确定 “o”读音的主要依据。 “喔”在当时有两个读音:“ō”和 “wō”, “wō”这一读音相对容易读, 为许多人所熟悉和接受, 这便增加了人们将 “o”误读为 “wō”的机会。1985 年12 月修订的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注明: “喔wō” ( 统读) 。新版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以及语文出版社1998 年版的 《现代汉语规范字典》都将 “喔”字只注为 “wō”音, 在此情况下, 《汉语拼音方案﹒韵母表》仍使用 “喔”为字母 “o”注音, 这势必会引导更多的人将 “o” 误读成 “uo”。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尽快修订《汉语拼音方案》, 不再继续使用 “喔”字为字母 “o”注音, 可用“哦”来代替 “喔”。其二, 小学语文汉语拼音教材中用公鸡啼鸣的插图来指导 “o”的发音, 也是造成将 “o”误读为 “uo”的一个原因。我们知道, 在许多版本的字典中, 都用 “喔”来表示公鸡啼鸣声, 如 “大公鸡喔喔叫”, 而 “喔”字又注音为 “wō”, 这就造成了前后读音的矛盾, 人们很容易将带有公鸡啼鸣插图的字母 “o”念成 “uo”。为了读准字母 “o”, 建议小学语文汉语拼音教材中用公鸡啼鸣表示 “o”音的插图也应需要及时作出修改。

造成将 “o”误读为 “uo”的另外原因, 在于人们在将 “o”与唇音声母b、p、m、f拼合成音节的过程中, 对于一些语音的变化没有很清楚地理解。我们知道, b、p、m是双唇音声母, f是唇齿音声母, 它们在开始发音时, 上下两个发音部位是紧靠在一起的, 而与之相拼的 “o”是舌面后、中、圆唇元音, 舌根隆起, 在半高半低之间, 开口度相对比较大一些, 从闭唇音到开口度比较大的“o”的发音过程中, 中间有很多音滑动过去了, 其中 “u”就是一个音, 因为 “u” 是舌面后、高、圆唇元音, 它的开口度比 “o”小, 是从b、p、m、f到 “o”的一个过度音, 所以我们听到的bo、po、mo、fo似乎是buo、puo、muo、fuo, 在bo、po、mo、fo四个音节中, 听到的韵母似乎是 “uo”, 这是很正常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要把bo、po、mo、fo写成buo、puo、muo、fuo。普通话声韵拼合规律中规定, b、p、m、f与合口呼韵母相拼时, 只限于 “u”, 也就是说除了 “u”之外, 其它的任何合口呼韵母都不能跟b、p、m、f相拼, 如果将bo、po、mo、fo写成buo、puo、muo、fuo, 是不符合普通话声韵拼合规律的要求的。我们应该弄清楚, 单独念一个 “o”音与它出现在bo、po、mo、fo中的实际发音是不完全一样的。同样的道理, “o”在uo、ou、iou、ɑo、iɑo、onɡ、ionɡ 中的读音也都发生了变化, “uo”中的 “o”比单念时的开口度稍大一些, 声音更响亮一些, 而其它韵母中的 “o”比单念时的开口度都缩小了, 其中ɑo、iɑo、onɡ、ionɡ 中的 “o” 接近于 “u”, 称为 “松u”。

三、省写韵母的教学

普通话语音教学中的有些韵母用在音节中, 为了书写的简便, 往往要省去某一部分或某个符号, 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韵母的省写。

1. 撮口呼韵母 ü、üe、üan、ün中 ü 上两点的省略

①ü、üe、üan、ün四个韵母都可以自成音节, 构成零声母音节, 这时在每个韵母前分别加一个字母y, 韵母中 ü 上两点要省去, 分别写成yu、yue、yuan、yun。这样以来, 一方面可以省略笔画, 书写方便, 另一方面, ü 与u不会相混, 因为合口呼韵母自成音节时, 开头的半元音是w而不是y。

②ü、üe、üan、ün都可以与声母j、q、x相拼合。这时韵母中ü 上两点要省去。例如jū ( 居) 、quē ( 缺) 、xuān ( 宣) 、xūn ( 勋) 等音节。因为j、q、x不能与合口呼韵母相拼合, 所以撮口呼韵母不会与合口呼韵母相混。另外 ü 上省去了两点也方便了书写。

2. iou、uei、uen的省写

韵母iou、uei、uen与辅音声母相拼时, 分别省写成iu、ui、un, 例如jiǔ ( 九) 、huí ( 回) 、gùn ( 棍) 等音节。这样以来缩短了拼式, 便于拼写。iou、uei、uen省写的理论依据是它们在实际发音时受声调和声母的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舌位的动程缩短, 弱化了其中的主要元音。发iou时, 舌位由i呈曲线向u滑动, 元音o弱化, 接近消失; 发uei、uen时, 舌位由u呈曲线分别向i、n滑动, 元音e弱化, 接近消失。同时, 它们省写后, 不会与其它韵母相混, 而且分别只按字面iu、ui、un两个音素拼合, 在发音上和iou、uei、uen相差不多。

四、汉语拼音中的零声母音节

零声母音节是指没有辅音声母的音节, 也就是韵母单独构成的音节。汉语拼音39 个韵母中有36 个韵母可以自成音节, 构成零声母音节。这36 个不带声调的零声母音节可以分为3 种类型。

1. 开口呼韵母中有13 个韵母可以自成音节, 构成13 个以元音开头的零声母音节, 分别是 a ( 啊) 、o ( 哦) 、e ( 鹅) 、ê ( 欸) 、er ( 儿) 、ai ( 哀) 、 ei ( 欸) 、 ao ( 凹) 、 ou ( 欧) 、 an ( 安) 、 en ( 恩) 、anɡ ( 肮) 、enɡ ( 鞥) 。

2. 齐齿呼韵母和撮口呼韵母都可以自成音节, 构成14 个以半元音y开头的零声母音节, 分别是yi ( 衣) 、ya ( 鸭) 、ye ( 耶) 、yao ( 腰) 、 you ( 优) 、 yan ( 烟) 、 yin ( 因) 、 yang ( 央) 、 ying ( 英) 、yong ( 拥) 、yu ( 迂) 、yue ( 约) 、yuan ( 冤) 、yun ( 晕) 。

3. 合口呼韵母都可以自成音节, 构成9 个以半元音w开头的零声母音节, 分别是wu ( 屋) 、wa ( 蛙) 、wo ( 窝) 、wai ( 歪) 、wei ( 威) 、wan ( 弯) 、wen ( 温) 、wang ( 汪) 、weng ( 翁) 。

零声母音节以半元音y和w开头, 目的是使按词连写的音节界限清楚, 避免i、u、ü 和前面音节末尾的音素相连相拼而产生歧义。如: qīnyán ( 亲言) —qīnián ( 七年) , gǎngwān ( 港湾) ———gǎnɡuān ( 感官) , shàng wǔ ( 上午) ———shàngǔ ( 扇骨) , jìnyǔ ( 禁语) ———jìnǚ ( 妓女) 。

另外, y、w的使用也有它们的理论依据。拉丁字母y、w一般是用作表示半元音的, 半元音在发音时都带有一定的摩擦成分。汉语拼音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韵母自成音节时, 开头的发音实际上都带有一定的摩擦成分, 这种摩擦成分是和i、u、ü 同部位的。与i同部位的带有摩擦成分的音是[j], 拉丁字母用y表示; 与u同部位的带有摩擦成分的音是[w], 拉丁字母用w表示; 所以齐齿呼、合口呼韵母自成音节时, 前面的音用y和w两个半元音代替了; 与 ü 同部位的带有摩擦成分的音是[ч], 这个音在拉丁字母中没有, 只好用y来代替, 这里的y不能读作i, 只是当作撮口呼零声母音节开头的符号而已, 因此, 撮口呼韵母自成音节时, 前面加y, ü 上两点省略, 写成yu、yue、yuan、yun。

酶的几个疑难问题 篇4

一、问题的提出

案例一:

2005年4月, 杜某与京城公司签订预售商品房买卖合同。同日, 双方还签订了购买相关设施协议, 约定杜某可购小区内地下车位一个。约定京城公司应在2005年12月31日前将经验收合格的商品房交付杜某使用。后京城公司向杜某出具不动产销售通用发票, 包含房款及地下车位价款。经查, 所购地下车位位于该楼地下人防工程范围内。2006年1月9日, 杜某在公司提供的房屋验收交接表上签名。后杜某诉称, 原告取得的地下车位系该小区的人防工程, 而被告京城公司在出售时并未告知原告。人防工程系小区的强制性附属设施, 被告擅自出售人防工程, 损害了国防效能和公共利益。被告销售的车位成本已计入购房成本, 被告不享有所有权, 故双方签订的购买相关设施协议无效。由被告返还价款85000元并赔偿利息损失。

一审法院经审理认为:诉争地下车位系人防工程, 因京城公司享有该人防工程使用权、收益权, 故京城公司与杜某签订的购买相关设施协议有效。协议中约定的车位价款经双方合意形成, 反映了双方真实意愿。杜某称京城公司销售的车位成本已计入购房成本, 与事实不符。据此, 判决驳回杜某的诉讼请求。一审判决后杜某不服, 上诉称:诉争小区人防工程不属于京城公司所有, 京城公司无权出卖, 因此, 应认定双方签订的购买相关设施协议无效。

二审法院经审理认为, 诉争地下车位虽系人防工程, 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 (以下简称《防空法》) 相关规定, 人民防空工程平时由投资者使用管理, 收益归投资者所有。京城公司是诉争人防工程的投资者, 有投资收益的权利。鉴于现行法律对地下人防工程的具体收益形式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且以车位的形态进行利用为常态。京城公司通过与杜某签订协议有偿转让诉争人防车位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实现投资收益, 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杜某与京城公司签订的《购买相关设施协议》有效。原审判决并无不当, 驳回上诉, 维持原判。

案例二:

2004年5月, 王某与某房地产公司签订商品房出售合同, 约定王某向该公司购买地下车位, 所购地下车位号为054号, 实测建筑面积为35平方米, 并明确王某在签订合同前已到该车位实地进行现场踏勘, 对该车位现状包括位置、标高、宽度、面积、相邻关系、出入动线等情况已充分了解, 王某承诺同意按此现状接受该车位, 无任何异议。2004年7月17日王某接收了车位, 双方订立车位交接书, 交接书对车位的实测面积再次作了确认, 并明确了该车位经王某验收后符合出售合同中的交付条件, 王某同意接受。而事实上由于车位的紧俏, 王某根本没有时间对所购车位的实况作一了解。此后, 王某由于无法正常使用车位, 又无法将车位出租, 才发觉车位的宽度不符合国家标准, 故其诉至一审法院, 要求房地产公司重新划线确定车位的宽度, 要求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2.4米, 且要求赔偿由于054号停车位不能正常使用造成的经济损失。

一审法院在审理过程中调取了市公安局交巡警总队出具的“建筑工程交通设计验收通知书”, 该通知书中对系争车位所在地下车库的有关情况进行了核验, 并且验收通过。一审法院又查实了市房屋土地管理局出具的《房屋土地测绘技术报告书》, 该报告书载明, 系争车位的建筑面积为35平方米, 符合合同约定的交付面积。由此一审法院认定王某提出重新划分车位并赔偿损失的诉请无法律依据, 对其诉讼请求不予支持。

王某不服一审判决, 提起上诉, 认为其在使用后发现车位宽度比其他车位小, 按照国家标准应为2.4米, 而该车位宽度仅为2.17米, 故王某认为开发商应该重新划线确定该停车位的宽度, 并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2.4米。

二审法院经审理认为, 王某在合同中明确其签订合同前已到该车位实地进行踏勘, 对该车位的情况已充分了解, 承诺同意按此现状接受该车位。故王某与开发商就系争车位的买卖合同已履行完毕, 王某并无异议。现王某提出车位宽度较相邻车位窄, 且不符合行业标准的问题, 因相邻车位均已出售交付, 难以再有空间变更, 故王某要求交付宽度为2.4米车位的请求客观上无法予以满足, 对其上诉请求难以支持, 判决驳回上诉。

上述案件审理中主要涉及下面几个争议问题:小区车位、车库的基本理论, 结建人防工程的权属问题, 小区地下车位的交付等。

二、小区车位、车库的基本理论

1. 车库、车位的定义和主要形态

所谓车库, 是指建设于小区范围内, 有独立的空间, 用以存放车辆为目的的附属建筑物。车库不仅包括地下还包括地上。所谓车位, 是指以一定的标志划线分割形成的用于停放车辆的位置。车库不同于车位, 车库本身是建筑物, 具有建筑物的一般特点, 其在建筑物内形成一定的空间, 车库四周的范围是确定的, 且有独立的出入口, 已经成为与房屋相区别的独立的特定物, 具有构造上和利用上的独立性。与地面车位不同, 车库一般不是利用小区的土地使用权的地表而兴建的 (地面车库除外) , 通常在地下。小区车库对住宅小区的依附性很强, 是小区的附属设施。

小区车库、车位从物理形态看主要有:一是地面车位, 即占用小区共有道路或其他场地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 一般是直接设置于地面、以划线分割方式标明的停车设施。二是地下车库中划分的车位, 即利用小区地下空间建造的停车位, 内部设有若干划线编号且没有墙壁隔离的停车位。此种车库分为利用人防工程改造即结建地下车位和以地下车库报批的车库两种。三是首层架空层停车位, 即将楼房的首层以墙、柱等架空, 依附于楼房形成的停车位。四是独立车库, 即在小区内独立建造的四周以墙壁和库门与外界空间隔离的具有专用性的停车位, 一般见于高档住宅小区。由于理论上、实务上通常对地下车库包括结建人防工程的产权归属存有争议, 所以下文主要围绕地下车库尤其是结建人防工程的权属问题进行探讨。在明晰该问题后, 在地下车库中划线或以其他方式确定的地下车位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2. 小区地下车库的法律性质

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小区地下车库的法律性质争议较大, 有下面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 小区地下车库是小区的配套设施;第二种观点认为, 小区地下车库是建筑物或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添附物;第三种观点认为, 小区地下车库是建筑物的从物。笔者赞同第一种观点。在小区的建设中, 相关的国家标准和地方性规定都要求小区设置相当数量、类型的车位、车库以满足业主的需要。所以, 建筑物区分所有制度中的地下车库是服务于全体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重要设施, 是整个小区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建筑物区分所有制度中的重要财产。将小区地下车库定性为小区的配套设施的法律意义在于, 法律应当规定开发商在开发小区的同时负有建设一定数量车位的法定义务。有学者认为:既然车库是配套设施, 那么就应当属于小区业主共同所有。需要指出的是, 由于车位、车库形态的不同, 所以, 从功能上将其宽泛地定位为小区的配套设施并不意味着在权属上将车位、车库进行了确权。理由是:1.从《物权法》第73条和74条的规定中就可以推出立法上就车位、车库的权属的确定并不同于小区内道路、绿地、物业用房等权属确定的原则。2.配套设施是为全体或者部分业主的利益增加住宅功能和提供生活便利, 其所有权状态存在两种可能:一是该配套设施只能为全体业主共有并且公用;二是该附属设施缺少立法规定, 系空白, 如结建人防工程的车库等。3.根据物权法定的基本原则, 权属的确定必须有《物权法》的明文规定, 仅在设计功能上的定位并不代表在权属上的定性。所以, 将来立法上必须就该空白地带进行规定。

3. 界定小区地下车库权属的相关理论

《物权法》颁布前, 关于小区地下车库权属的主要观点有:1.以地下车库是否享有土地使用权确定权属。车库的建筑面积不计入建筑容积率, 未参与土地面积的分摊, 车库不享有土地使用权。根据“房地一致”的原则, 车库应该归小区业主所有。2.以地下车库作为从物确定权属。地下车库是小区建设的配套设施之一, 是建筑物的辅助设施, 就应如道路、管线一样, 是房屋的从物, 应交付建筑物的所有人共同使用, 在买卖合同没有特别约定的情况下, 从物应当依从主物 (房屋) 一并出售、转移。3.以价格构成理论确定地下车库的权属。该观点认为, 从房屋价格构成来讲, 开发商已将小区的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费及土地出让费等计入房屋价格构成, 并以预算造价按住宅面积所占比例分摊到小区的每一业主的房屋单价中。广大业主购买的每一平方米的建筑面积, 其价格构成中不仅包含了住宅本身的价格, 而且还包括相应土地使用费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费。从公平原则来讲, 小区公共配套设施的所有权 (包括地下车库) 应归该小区全体业主共有。4.以地下车库的建筑面积是否计入公摊面积确定权属。根据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原理,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客体分为专有部分和共有部分,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共有部分不得作为单独所有权的客体, 而应当归全体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人共有。对于地下车库而言, 应以其建筑面积是否计入公摊面积确定其属专有部分或共有部分, 进而确定权属。《物权法》颁布后, 关于小区地下车库权属的争议并未全部解决, 争议突出表现在结建人防工程上。

三、结建人防工程权属的界定

结建人防工程是指结合地面建筑修建的战时可用于防空的地下室。关于结建人防工程的权属, 有以下三种主要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开发商所有说”。理由有三:一是根据《防空法》第5条规定的“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建设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确立的“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维护”原则, 开发商直接投资建设平战结合人防工程, 开发商理所当然享有其所有权、使用权及收益权。二是建设部《商品房销售面积计算及公用建筑面积分摊规则》第9条明确规定作为人防工程的地下室不计入公用建筑面积。三是部分省、市以地方性法规、规章或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形式明确规定平战结合人防工程归投资建设者所有, 如:湖南、厦门、河北、苏州、上海等地。因此, 作为平战结合人防工程的地下室所有权由开发商享有, 并有权依法对外出售结建人防工程。

第二种观点是“业主所有说”。理由是:尽管开发商是平战结合人防工程的原始投资者, 但作为人防工程的地下室造价纳入开发总成本, 因而开发商将房屋卖出后便不再是投资者, 业主因取得房屋所有权及相关公共配套设施的共有权而成为投资者。《物权法》施行后, 全国各地暂无以地方性法规、规章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形式明确平战结合人防工程归业主共有的规定。

第三种观点是“国家所有说”。理由是:1998年3月19日, 国家人民防空办公室、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颁布的《人民防空国有资产管理规定》第2条规定“人防国有资产是国防资产组成部分”;第12条规定“人防国有资产按实务形态划分: (一) 各类已建人防工程、在建人防工程 (包括口部管理房和伪装房) ;结合城市新建小区和危房改造修建, 交由人防主管部门负责管理的防空地下室及其内部设备”,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加强人民防空工作的决定》第25条规定“人民防空工程建设项目 (包括配套设施及附属工程) 属国防工程和社会公益性建设项目, 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优惠政策等”;《物权法》第52条规定“国防资产属于国家所有”, 因此, 作为国防资产的平战结合人防工程所有权应归属于国家所有。同时, 部分地方城市亦明确规定平战结合人防工程归国家所有。

笔者认为, 结建人防工程宜通过立法确定为小区全体业主共有。

首先, 结建人防工程不宜界定为开发商所有。理由如下:其一, 开发商享有结建人防工程所有权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目前, 调整人防工程的法律、法规主要有《防空法》、《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 以上法律、法规均未规定结建人防工程所有权的问题, 只是规定了平、战管理、结合使用的关系问题。且根据《立法法》第8条规定, 上述《防空法》、《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均不具有规范民事基本制度的资格。其二, 结建人防工程的建设费用已由业主分摊。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建设部《关于规范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的规定》规定:“防空地下室建设所需的资金, 纳入建设项目投资计划。建设费用据实列入建设项目开发成本”。据此, 在分摊了结建人防工程建设费用的业主、已转移了建造成本的开发商和并未投资且未实行征收的国家这三个可能的权利主体之间, 最无资格主张权利归属的应该是开发商。其三, 从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角度分析, 结建人防工程所附着的地下空间权不能脱离建设用地使用权而独立存在。《物权法》第135条规定了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权能、第136条规定了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作用范围, 即地下、地表和地面。在业主已取得了小区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已成为权利主体的前提下, 如果同时承认开发商保留地下车库的产权, 等于承认了地下空间权可以与土地的使用权相分离。而此问题在现有立法上是空白, 在法理上也解释不通。因此, 在开发商和全体业主之间, 从建设用地使用权以及空间权相依存的角度分析, 宜得出地下车库的产权应属于全体业主所有的结论。其四, 结建人防工程归开发商所有可能造成与业主共有权在管理和维护上的冲突。开发商如享有结建人防工程所有权时, 必然伴随着该工程所有权的流转, 而结建人防工程作为一种特殊设施, 根据《人民防空工程维护管理办法》、《中央国家机关人民防空工程维护管理实施细则》的规定, 人民防空工程维护管理应当遵循统一要求、分工负责、定期维护、保障使用等原则, 应进行严格的日常检查与维护。所有权人的不断流转及相关责任人的不明极易产生结建人防工程管理职责上的疏漏, 这与结建人防工程的功能相冲突。

其次, 结建人防工程也不宜规定为国家所有。理由如下:其一, 国家规定修建结建人防工程的主要目的是人民防空而不是与民争利。国家人民防空关注的是结建人防工程的平时养护以及战时防空功能的发挥, 至于界定为小区全体业主所有而不是国家所有, 并不会与国家战时的征用和人防工程功能的发挥相冲突。其二, 《防空法》虽然要求开发商建设人防工程交给人防办管理, 但并无国有化之特别规定, 而且, 国有化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措施, 政府即便根据严格的程序实施国有化, 必须进行充分有效的补偿。况且, 从《防空法》中也无法解读出国家通过国有化的方式将结建人防工程收归国有的结论。从买卖的角度分析, 也不存在人防部门代表国家与开发商或者其他相关主体签订地下人防工程的买卖合同问题。所以, 人防部门若取得结建人防工程权属, 其法理依据肯定也不是买卖。所以, 结建人防工程归国有缺乏权利来源。其三, 结建人防工程依据“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确定其权利归属, 这既是经济规律的要求, 也是法律保障私人财产权的体现。正如上文分析, 由于无法解释国家所有的权利来源问题, 界定为国家所有既违背基本的法律和生活逻辑又与我们执政为民的宗旨相悖。而确定为谁投资、谁所有, 则彰显了公平法理, 又明确了权属、责任, 杜绝了纷争。

再次, 结建人防工程宜界定为小区全体业主共有。主要理由有二。一是, 从结建人防工程的地价因素分析。我们知道, 商品房开发必须履行完整的征地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 初始的土地出让金显然是开发商交付的, 开发商完成建设后通过销售行为又将土地出让金通过商品房销售价格或者面积公摊等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转嫁给了全体业主, 所以, 归根结底, 全体业主应该是土地出让金的最终承担者 (当然也包含持有部分未售让物业产权的开发商本身) 。这也是为什么对那些属于区分所有权范围的公共场所没有争议地归属全体业主的原因。建设部《商品房销售面积计算及公用建筑面积分摊规则》第9条明确规定, 作为人防工程的地下室 (即本文讨论的结建人防工程) 不计入公用建筑面积。即上述土地出让金并不包含结建人防工程部分。计算容积率时, 也不包含结建人防工程部分。换言之, 对于地表以下的结建人防工程, 国家实际上并没有收取土地出让金。由于未付土地出让金, 结建人防工程的严格意义上的房产权始终存在争议, 房屋测绘部门在进行面积测绘时, 并没有将其面积列入公摊面积。可以说, 这是目前产生结建人防工程产生争议的根本原因所在。因为没有支付土地出让金, 人防部门认为这部分是国家所有, 目的是为了实现人防用途, 因而, 作为国家利益的代表, 人防部门拥有结建人防工程的物权;而开发商认为, 既然整个建筑都由开发商建设, 而结建人防工程没有列入公摊面积, 因而, 当然属于开发商所有;全体业主则认为他们在购买“上盖”时已经分摊了全部纳入容积率的地价, 至于地下停车场部分是上盖土地的附属, 没有上盖的地价款当然也不可能有地下停车场的承载土地了, 既然地下停车场不用计算地价, 说明地下停车场属于地面建筑物不可分割的设施。由于我国对立体物权的研究尚未成熟, 在此情况下, 与地表不动产物权匹配的地上或者地下建筑物仍然难以逃脱“附着土地使用权”的一般规律。 (少数与地表联系并不紧密的地下、地上设施或者建筑物如地铁、无上盖的地下商场、矿井、矿脉、高架桥、立交桥、过河桥梁、铁轨、有轨电车的轨道等可以作为该规律的例外) 。所以, 结建人防工程当属附着地表土地使用权范畴之列。不收取土地出让金的政策更表明结建人防工程的土地价值与地表土地使用权密不可分。因此, 从土地使用权上讲, 该结建人防工程应该属于全体地表的全体业主。二是, 从结建人防工程的工程成本投入分析。开发商将其建造费用摊入到销售成本中, 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就是, 结建人防工程的建筑投资者实质上就成了业主, 那么, 业主当然享有结建人防工程的所有权。同理, 如果情况相反, 则应归属于开发商所有。

四、对本文所涉案例的实证分析

1. 结建人防工程中的车位能否有偿转让

在现有的立法背景下, 可以确定开发商不可能是结建人防工程的所有权人, 在该客体的所有权系空白的前提下, 开发商应该不能出售该客体。但是, 实际的情形是地方立法在某些方面进行突破, 地下车位的诉讼也不断地涌入司法领域从而无形中为该领域的将来立法积累了素材。据笔者了解, 开发商通常是在经过人防部门审批并交纳人防使用费用后将该结建人防工程中的车位出售给业主。这种出售行为的效力认定在司法实践中也是有差异的。有认定为买卖协议无效的, 有从专有使用权或空间权的角度认定为有效的。至于能否办理权属证书, 据笔者咨询某市房产产权部门的同志, 得到的答复是暂缓办理。结合案例一, 在不明晰所有权且未征得所有权人同意的情况下, 开发商不得自行出售地下人防工程的所有权。但是《物权法》第241条规定, 基于合同关系等产生的占有, 有关不动产或动产的使用、收益、违约责任等, 首先按照合同约定处理。按该条文所体现原则, 物的归属与物的利用是可以分离, 物的所有权人之外的其他权利人可取得对物占有、使用的权利。具体到本案, 开发商虽非诉争标的的所有权人, 但仍可以合法取得对结建人防工程占有、使用的权利。在不影响防空效能的条件下, 人防工程经人防主管部门同意可以开发利用, 而出售、出租车位就是最常用的方式。本案中, 诉争人防工程于2007年报某市人防工程质量监督站备案, 注明平时用途为停车, 可认为开发商已合法取得对人防工程占有、使用的权利。《防空法》第5条规定, “人民防空工程平时由投资者使用管理, 收益归投资者所有”。由于本案中开发商未将人防工程建造成本摊入销售成本, 所以, 开发商是诉争标的的投资人。在其取得了人防工程开发利用许可的前提下, 可以签约方式转让诉争结建人防工程内划分的车位专用权。关于车位专用权的期限问题, 由于合同没有约定、立法没有规定, 只能是空白。对《购买相关设施协议》协议名称中出现的“购买”二字, 笔者认为, 诉争的地下车位不能办理单独的权属证书, 理由同上。购房者只能取得专属使用权, 故该协议是名为买卖实为转让使用权的合同, 开发商一次性收取的价款是地下车位使用期间的全部使用费。协议约定, 只有小区商品房购买者可购车库、车位, 故协议虽未约定使用期限, 但可推定应与商品房相同。商品房所有权无期限, 相应的土地使用权有期限, 故地下车库、车位的使用期限应与相应商品房土地使用权期限相同。

该案留下了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建设用地使用权和空间权的关系问题、空间权作为一个三维的立体空间及其八维界址问题、空间权的登记等, 期待我们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2. 结建人防工程地下车位的交付标准

关于车位的标准, 狭义的法律层面还没有规定。笔者所查到的均是地方性或行业性规定。在库址方面, 地下车库库址宜结合城市人防工程设施选择, 并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相结合。车库库址, 应避开地质断层及可能产生滑坡等不良地质地带。在车位划分方面, 要考虑到汽车的转弯半径以及是后退式进入驻车还是前进时进入等方式。车位通常是划分为大、中、小车位, 必须考虑车辆本身的尺寸加四周必须的距离组成。这些技术性的标准是非专业性的购房者甚至是销售人员都无从了解的。加之, 双方在售房合同或专门的车位合同中均没有较详细的规定, 导致车位的标准通常不明。关于车位的验收标准, 合同少有规定, 依据行业管理的现状, 宜定为竣工验收备案是较为合理的。关于车位的产权登记问题, 由于大量的结建人防工程产权不明, 所以, 无法办理产权登记, 而对于以车位报建的专门车位, 也涉及到根据现行的建筑测量规范和容积率计算的规范, 地下车库是不计算容积率和不分摊小区土地使用权的, 这就造成房地一致原则下, 国土使用权证登记和车位登记的脱节。

上一篇:室内栽培下一篇:国际EPC工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