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若干问题讨论(共11篇)
实验教学若干问题讨论 篇1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些年,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国家对于中小企业发展的不断重视, 使得中小企业有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这也给了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一个广阔的业务市场。据不完全统计, 当前中小企业报表审计业务占中小会计师事务所报表审计业务总量的90%—95%。然而中小企业自身管理水平和管理条件相对较差, 给审计工作造成了较大的风险, 因此, 本文着重讨论中小企业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风险防范。
一、中小企业审计存在的问题
1、中小企业审计报告的客观性、独立性很难保证。
一些中小企业为了满足自己融资发展、资质申请、吸收新的投资者、股权转让以及政府职能部门等各方面的需要, 聘请了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进行审计。一方面中小企业既是被审计人又是审计委托人, 另一方面当前审计市场“僧多粥少”, 所以他们基本上是大部分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衣食父母”, 部分会计师事务所为在竞争中争得份额或过于看重局部利益, 不得不受到中小企业的制约, 甚至是帮着中小企业去营造一些不合理但是合法的账目, 这样一来, 审计独立性和客观性就很难保证, 审计结论就不足以信赖, 使审计风险加重。
2、中小企业自身的缺陷会带来审计风险。
中小企业大多数所有权集中于少数个人, 家族色彩浓重, 缺乏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企业的所有人往往能够凌驾于企业的管理制度, 企业的决策、计划和管理往往是凭着企业所有人的意识进行的。有的中小企业已经逐渐建立了内部管理和控制的制度了, 但是大多数也是流于形式, 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效果。为此, 财务工作也没有所谓的原则性可言, 随意性较大。中小企业经常出现财务核算不合法、不合规, 随意的、人为的调节成本和收益。而一旦审计人员无法察觉出这些问题, 其出具的审计报告就缺乏可信度, 审计风险就会产生。
3、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会引发审计风险。
审计工作除了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职业道德素质和基本的专业技能之外, 还要求审计人员能够运用自身的经验知识进行客观的判断。审计人员质素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审计的质量和审计风险的大小。在审计过程中, 从业务承接、风险评估、实质性程序到报告的出具无一例外都需要依赖于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 而这些判断和审计人员的质素和经验是息息相关的。对于中小企业来讲, 其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 审计的目的和内容更是五花八门, 对此, 审计人员的知识和经验也越发显得重要, 并且会计师事务所考虑到成本因素, 往往就是在短期内派少数的审计人员甚至几个助理人员进行审计, 简化减少审计程序, 这样就很容易在审计过程中产生差错, 从而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二、中小企业审计风险的防范
1、对于被审计单位应当充分了解, 谨慎选择。
首先会计师事务所要对被审计的中小企业进行充分的了解, 包括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被审计单位的性质、目标、战略、经营风险;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应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询问、调查、走访、查阅等方式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情况。其次, 要和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进行充分的沟通, 对于其经营理念和态度进行深入的了解, 判断其诚信度和道德价值观。如果在了解的过程中发现对方的诚信度较差或者有着不良的意图的话应当考虑拒绝接受审计业务, 防止审计风险的产生。第三, 会计师事务所所承接的审计业务如果是变更委托情况的话, 应当向前任的审计人员了解其变更委托的原因和情况, 是否存在诚信的问题, 是否有着重大的贪污、舞弊的行为或者改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着巨大的内部控制漏洞等等, 上述情况了解清楚后再对是否承接该审计业务进行综合考虑。
2、把握中小企业的审计工作重点。
由于中小企业不相容职责分离有限, 内部控制比较薄弱, 所以会对财务报表产生广泛影响, 因此可以采用实质性审计程序, 加强对审计重点和难点的控制。审计人员应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和高度的职业怀疑性, 针对风险较高的项目, 增加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 获取更具相关性或可靠性的证据, 如更多地从第三方获取证据或从多个独立渠道获取互相印证的证据, 以降低审计风险。第二, 在审计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主审负责制, 明确相关审计人员的责任和义务, 对审计项目中的每个问题都要进行深入审查。对于发现的违法违纪的问题应当及时报告, 一查到底;而对于一些普遍性的问题, 要深入研究, 抓住问题的实质, 促进企业的规范化管理。第三, 审计主体工作完成以后, 项目负责人、项目经理和事务所业务领导对本次审计风险的再次检验和评估, 对重大事项应进行会审制度, 集思广益, 实行最终风险监控。
3、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打铁先要自身硬。审计人员在风云莫测、暗礁潜伏的市场竞争中, 加强自身的素质建设, 提高免疫力和抗风险能力, 可谓审计风险控制的核心。从职业道德、诚信建设方面提高审计人员的道德水平;从规范执业、理论学习方面提高审计人员的执业水平, 是加强审计队伍素质建设的两个着眼点。通过强化培训、激励学习、结对帮扶、交互监控, 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通过逐步引进理论水平较高、道德品质较好、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并恰当地运用“人才激活理论”, 以整体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强身健体, 其免疫力自强;勤学常省, 其素质自高。
三、结论
中小企业审计的问题一直受到会计师事务所的普遍关注, 而他们存在着较大的审计风险, 而如何进行审计风险的防范给了审计人员一个巨大的挑战。会计师事务所, 要充分了解中小企业的的经营状况, 在审计过程中要善于识别风险, 控制风险, 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及时发现一些不合法的问题, 减少审计风险, 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摘要:中小企业经营模式的多样化和不规范性, 导致了中小企业审计存在着若干的问题, 这些问题会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为此本文介绍了中小企业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以及如何防范中小企业审计风险的对策等问题。
关键词:中小企业,审计,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陶淑贞, 姜泽清, 浅议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方法的重要性[J], 成功 (教育版) , 2009 (9) [1]陶淑贞, 姜泽清, 浅议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方法的重要性[J], 成功 (教育版) , 2009 (9)
[2]吴迪, 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的审计风险及防范分析[J], 商业经济, 2010 (9) [2]吴迪, 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的审计风险及防范分析[J], 商业经济, 2010 (9)
[3]于莉, 浅析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现状及改进建议[J], 中国市场, 2010 (19) [3]于莉, 浅析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现状及改进建议[J], 中国市场, 2010 (19)
实验教学若干问题讨论 篇2
内部控制是完善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企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功利心的泛滥,内部控制中出现了问题。本文将围绕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中出现的会计信息质量、监督与评价内部控制等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并且提出意见。
关键词
内部会计控制,问题,完善
1.研究背景
随着世界各国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经营范围的延伸,企业为了完善内部管理,增加企业经济效益,采取了内部控制的措施。在现行的规范制度中,只有《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中对内部控制作了定义:“本准则所称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中国内部控制制度的提出以及实施较其他国家较晚,因此我国目前除了上述的定义外并无明确的书面定义,因此我国的内部控制系统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欧美国家在这个概念上比我国则要提前一些,例如美国COSO委员会,其成员包括:美国会计学会AAA,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财务经理协会FEI,管理会计学会IMA早在1992年就明确提出了内部控制的定义并于1994年修改。当然这些发达国家中的企业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美国世界通信公司的丑闻事件以及破产以及巴林银行破产案等。2004年COSO委员会发布《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认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该框架拓展了内部控制,更有力、更广泛地关注于企业风险管理这一更加宽泛的领域。风险管理框架包括了八大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然而国内研究学者也是近十年来才渐渐开始注重于内部控制的研究。公司管理一直是我较为感兴趣的一方面,而中国公司的内部问题以及丑闻不断被媒体揭露,这些企业不乏有名的集团,令人不安。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大量前人作品以及报刊杂志,我选择关于企业内部控制若干问题的探讨这个课题作为我的毕业作品来进行探讨以及研究。
2.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如沐春风一般飞黄腾达。国企民营、独资合资,各式各类的公司如雨后春笋一般拔地而起。在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化为市场经济的同时,问题也随之出现。如经济效益差、会计造假行为严重、财务报告不实和偷税漏税等。因此,完
关于企业内部控制若干问题的探讨(开题报告)[键入文字] 2
善企业法人法理结构,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强化企业管理成为当前我国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2.1 内部控制的概念以及意义
在现行的规范制度中,《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中对内部控制作了定义:“本准则所称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 内部控制是指经济单位和各个组织为了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在经济活动中建立的一种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形式和职责分工制度。它是因加强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一般主要分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三个环节
内部控制有如下几个作用:提高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保证生产和经管活动顺利进行、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企业既定方针的贯彻执行、为审计工作提供良好基础。
2.2 内部控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内部控制制度的重点是严格会计管理,设计合理有效的组织机构和职务分工,实施岗位责任分明的标准化业务处理程序。按其作用范围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内部会计控制以及内部管理控制。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作为内部控制的两个方面,二者是相容相通、相辅相承的。
从控制方式来看,尽管每个企业的性质和经营特点不同,在内部控制方式上有所差别,但总体看主要采用的基本方式有:授权控制、分工控制、财产安全控制、安全记录控制、人员素质控制以及内部审计控制。
2.3 当前企业内部控制出现的问题以及完善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与世界各国的广泛交流,企业改革也逐渐深化,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步建立起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制度。然而由于人们功利心的趋势,有小部分企业以及个人利用内部控制的漏洞进行违法经营以谋求利润。目前出现的主要问题有五点。
一、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尤其是对于传统的企业来说,它们的领导人一般都是习惯于老一套的管理方法,认为几十年的管理经验只要严格加以执行就必然能够得以让公司继续繁荣经营下去。
二、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控组织虚位。许多公司虽然设立了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但是由于负责人与公司负责人利益互相牵扯,使得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尤其是对于家族企业来说,这个问题尤为严重。其中,世界通信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三、内部机制不健全,缺乏控制力。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可以保证控制目标的实现,但是目前许多企业中内部控制机制的惩罚机制不健全,使得应
关于企业内部控制若干问题的探讨(开题报告)[键入文字] 3
该有效监督企业的人因为贪财贪利而不能有效发挥出他应有的作用。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仅仅是审核会计账目,而在内部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等方面,也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风险意识差,内部压力不足。随着中国加入WTO,更多外国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然而许多企业并没有意识到之一点,仍然沉醉于自己所构想的世界中,还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水平上,没有一种风险意识,更不用提建立有限的风险管理机制。
五、人员素质低。内部控制制度的加强必然会增加贪污舞弊、侵吞资产、弄虚作假的难度。这样就会触及那些私心重的法人代表和某些员工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抵制。为了能够利益最大化,他们就将内部控制置若罔闻,依旧我行我素。
若想要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那么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则是必须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企业的内部控制政策和措施没有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地方;二是指在设计完整、合理的基础上,控制应具有的可操作性,即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能够得到贯彻执行并发挥作用,实现其为提高经营效率效果、提供可靠财务报告和遵循法律法规提供合理保证的目标。为了实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针对上述问题,应该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如建立全面的风险评估体系、建立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等。二。加强法制建设,设企业法人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以及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三、尽快制定相关的注册会计师职业标准,使其有法可依。
四、加强研究、丰富理论,建立标准,示范指导。
五、加强企业内部审计。
六、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作用。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以及在企业竞争的大潮中获得一席之地,我们应该努力健全与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适应国内外形势与发展,使得企业能够更加健康地发展与壮大。
3.技术路线
论文行文思路为: 1.前言
2.内部会计控制的发展与概念 2.1内部会计控制的发展
2.2 内部会计控制的概念以及意义
3.当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环节出现的问题以及案例分析 3.1当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环节出现的问题 3.1.1 企业领导者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不足 3.1.2 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组织作用不明显 3.1.3 内部机制不健全,缺乏控制力
关于企业内部控制若干问题的探讨(开题报告)[键入文字] 4
3.1.4风险意识差,内部压力不足 3.1.5人员素质低 3.2 华菱钢铁案例分析 3.2.1公司基本情况 3.2.2 案例发生 3.3 银广夏案例分析 3.3.1 公司基本情况 3.3.2 案例发生
4.当前企业内部控制出现的问题以及完善对策 4.1 重新界定内部审计在国有企业中的地位 4.2 统一思想,领导重视,塑造良好的审计环境 4.3 改进审计技术,实现审计手段现代化 4.4 由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转变
4.5 维护审计独立性,巩固和谐内部审计环境的核心,保持组织上的独立。4.6 配备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 4.7 执法力度需进一步加强。5.结论
4.进度安排
第七学期:毕业论文启动阶段
第4周:确定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学生主动与指导教师见面,确定研究方向或研究课题;查阅相关文献; 第七学期:毕业论文实施阶段
第9周: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翻译;第10—16周:撰写论文,交论文初稿; 第17-18周:修改论文; 第19周:定稿(打印、装订); 第八学期:论文答辩阶段
第1周日:毕业论文答辩。
5.参考文献
1.罗勇。内部控制基本理论研究。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增刊
关于企业内部控制若干问题的探讨(开题报告)[键入文字] 5
2.张俊民。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构造及其分层设计。会计研究,2001(5)3.朱文元。完善财务内控制度的必要性及措施〔J〕。四川会计,2001,〔07〕。4.王开田,娄权。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会计控制〔J〕。四川会计,2001,〔10〕。5.万重。怎样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J〕。四川会计,2001,〔04〕。6.刘明辉,张宜霞。企业内部控制探讨〔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1,〔04〕。7.杨文缨。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福建经纺,2006(1)。8.许天祥。如何做好内部审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9.刘科。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措施[J].现代商贸工业,2007(12)。10.黄群。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成因分析[J].时代经贸,2006(33)。
11.姜晓丽,候佳,曹宁宁。从风险管理谈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整合[J].中国内部审计,2005(4)。
12.陈艳利,刘英明。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问题研究[J].审计研究,2004(5)。13.张永革。积极开展效益审计发挥内部审计的特有职能[J].中国内部审计,2006(10)。14.刘华。审计案例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2)
15.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16.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指南[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17.黄京菁。测试与设计内部控制的几点考虑[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6(4):23-25.18.《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法规汇编》山西省审计厅编印。19.王立彦,张继东。企业内部控制。2007(8)
关于会计信息质量若干问题的讨论 篇3
对处于成长期的市场经济环境而言,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是灾难性的,治理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刻不容缓。我国目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严重的问题,如国有资产流失、证券市场发育不良、企业筹资困难等,很大程度上都与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有关。由于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会计信息失真所带来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1.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表现
1.1经济交易失真。这种失真指的是企业为了粉饰财务报表,利用资产重组、关联方交易、资产评估、利息资本化、交易时间差等多种手段,虚构经济业务、从事不等价交换等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
1.2会计核算失真。这种失真指的是会计核算过程不能真实记录和反映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具体可分为原始凭证失真、会计账簿失真和会计报表失真。
1.3会计信息披露失真。这种失真指的是隐瞒应披露的会计信息或不及时披露应及时披露的会计信息。
2.产生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
2.1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企业产权关系模糊。国有企业作为市场的法人主体,企业及其财务会计行为的秩序化程度必然影响着市场机制的有效性,或者说,企业及其财务会计行为的规范性直接就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规范性,而这些又是建立在产权尚是企业取得市场法人资格基本条件的基础上。然而,当前以两权分离、政企分开为基本原则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尽管在某种程度上大大强化了国有企业的利润动机和市场制约机制,但却未能从根本上塑造出真正意义的国有企业法人主体与完全法制约束下的政府权力行为格局,致使两权分离、政企分开始终处于分而不离、虽分未开的“隐蔽”状态,以致国有企业的市場价值判断行为与利益的体现不得不经常的被动调整。结果,一种情况是会计行为被动顺应政府的行政权力强制与单向的大财政意图,另一种情况是采用短期化、非规范化的会计行为。不管哪一种情况,其结果必然会出现会计信息虚假的问题,而这种虚假又与国有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国民经济长远发展规划之间产生冲突,以致随着企业内在经营机制的紊乱和增值活力的疲弱,社会经济效益推进滞缓,基础腐蚀。究其根源,无疑在于企业产权关系界定的模糊性。
2.2会计准则、政策存在局限性。会计政策为企业提供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宽,在会计政策规定的范围内,会计信息制造者总是选择有利于自身业绩或其他会计目的的会计政策,如美国的安然公司,就是利用“特别目的实体”(SPE)符合条件可以不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会计政策操纵利润的,本应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三个SPE被排除在合并报表范围外,结果1997—2000年有4.99亿美元的利润被高估,数亿美元的负债被低估,那么投资者接收到的会计信息是经过粉饰的虚假会计信息,其利益受损也就难以避免。会计准则的滞后性,也同样为会计造假提供了“自由”空间。经济飞速发展,新的经济事项不断出现,原有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与新的经济形势发展已不相适应,而新会计政策又不能及时制定及颁布,这就会给某些企业以可乘之机,从而利用会计准则的空白来选择有利于自身利益的会计政策。
2.3外部监管不力,执法力度不够。我国针对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作出处罚规定的法律虽然很多,如《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刑法》、《注册会计师法》等,却普遍存在着执法不严、惩治不力的现象,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惩戒作用。究其原因,存在以下几点:一是发现机制缺乏有效性和健全性。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尚不完善,各种制度尚未理顺,无章可循、有章不循的现象仍较普遍。二是惩罚不力,对违法违规行为,不仅缺乏刑罚和经济制裁,而且缺少道德和名誉损失,舞弊者不以此为耻,反而甚至以此为荣,良好的道德和信用并不能带来相应的收益。三是监管部门监管不力,他们主要依靠行政处罚手段来应对会计信息造假,对直接责任人追究刑事责任的却很少,民事赔偿更是微乎其微。与普通商品造假一样,造假的会计信息造成的后果是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泛滥。四是利益驱动,某些企业经营者存在违背会计规则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从而使自己收益(报酬、升迁等)增加的动机。
3.如何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3.1明晰企业产权,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产权的明确界定是会计规范和会计信息生成的基础,在产权不明晰的企业里,权力的让渡不足,使得企业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市场,未能按市场的规律实施企业行为,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并未按市场的需要提供。只有产权的明晰界定,才会使市场主体根据会计行为规范开展会计管理交易活动。这是因为产权的明晰为会计信息目标的实现创造了两个重要条件:一是所有者追求资产收益的最大化,二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经济上的契约关系。在这两个条件之下,资源的配置相对地有效率:经营者在最大化自己效用的同时也不降低(甚至增加)所有者的效用,按照市场而非所有者的旨意来实施经济行为。同时,会计主体可以根据交易费用的高低来选择会计规范组合方式,充分发挥会计规范的激励、约束、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功能。产权的明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按照“谁投资、谁管理和谁受益”的原则对国有资产所有权实行分级管理,明确所有权主体;实现所有者主体的多元化,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改造;成立隶属于各级政府的综合性公有资产管理机构,实行政府的社会行政管理职能与所有权职能分开;实行公有资产所有权、公有资产资本经营权、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
3.2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会计规范。从本质上来说,我国的会计法律体系具有第一种思路的特点,目前,我国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建立起以《会计法》为核心的会计法律体系,并建立了《总会计师条例》、《会计人员职权条例》等行政性法规和《经济法》、《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的法律规范。但是,正如很多的法律法规一样,当前会计法律法规仍旧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条条框框太多,而可操作性缺乏。我国处在市场经济初期阶段,各种经济制度法规都有待完善,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会计制度法规的完善。因此,在发现会计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之后,就要结合我国具体国情,适度减少条条框框,增加可操作性,这样既提高了会计法律法规的灵活度和适应性,又提高了会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加强他们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当前会计法律法规还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对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没有清晰的界定,导致法律规范形同虚设,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禁不止,完善的会计法律法规应当使相关各方的责任明确,使各方相关人员的权力和责任相对等,有多大的权力,就应当对应多大的责任,这样才能真正起到约束作用,也才能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真正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任瑞莲.关于会计信息失真的调查与思考[J].河南农业,2010(15).
[2]边秀端.会计工作面临的困难探析[J].河北企业,2010(12).
关于圆锥曲线若干问题的讨论 篇4
1. 圆锥曲线的定义及性质( 椭圆、双曲线、抛物线)
( 1) 椭圆: 把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 大于F1F2) 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做椭圆的方程.
( 2) 双曲线: 把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与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 小于F1F2) 的点轨迹叫做双曲线,这两个定点叫做双曲线的焦点,两个焦点的距离叫做双曲线的焦距.
( 3) 抛物线: 平面内于一个定点F和一条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点F叫做抛物线的焦点,直线L叫做抛物线的准线.
标准方程: y2= 2px ( p > 0) .
2. 圆锥曲线的一个性质
圆锥曲线的经典性质( 如焦点准线性质、光学性质) 已为人们所熟知,对其他性质( 如中点弦性质) 的讨论仍是热门话题,下面介绍另一个性质.
定理: 对于圆锥曲线C上任一点P,在C上总可以找到另两个点Q,R,使△PQR为正三角形.
证明: 先假设C为椭圆,且不妨设C的方程为
3. 解析几何中,确定圆锥曲线的某种量的取值范围问题,历来是各级各类测试及高考题的热点,现将解决此类问题基本方法分述于下,仅供参考
求解的核心思路: 识别问题的实质背景,选择合理、简捷的途径建立不等式或等式,借助于不等式,方程与函数的知识求解.
类型一: 求与圆锥曲线的特征参数( a,b,c,e,p) 有直接显性关系的某种量的范围.
方法: 根据特征参数的几何意义,用数形结合法
例1若直线y = ax + 1( a∈R) 与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总有公共点,则m的取值范围为( ) .
解由于直线y = ax + 1( a∈R) 恒过 ( 0,1) 点,若使椭圆与直线总有公共点,点 ( 0,1) 应在椭圆的内部或在椭圆上.
因为表示椭圆 的短半轴 的长,所以结合 图形得
又椭圆的焦点在X轴上0≤m≤5,故所求m的范围为1≤m≤5.
类型二: 所求量与圆锥曲线上的点有直接的或内在的联系.
方法: 寻找所求量与曲线上的动点( x,y) 的关系式,利用圆锥曲线上的动点( x,y) 的范围,再求所求量的范围.
例2设椭圆b2x2+ a2y2= a2b2( a > b > 0) 的右顶点为A,若椭圆上存在一点P,使∠OPA =π/2,求椭圆离心率e的取值范围.
解设p( x,y) ,由OP⊥AP得kOPkAP= - 1
所以x2+ y2- ax = 0.
将y2= ax - x2代入椭圆方程得:
( a2- b2) x2- a3x + a2b2= 0
即( x - a)[(a2- b 2)x - a b 2]= 0.
当x = a时y = 0,P点与A点重合,不满足题设条件,应舍去,故
因为点p ( x,y) 在椭圆b2x2+ a2y2= a2b2上,且x≠±a,
* 类型三: 涉及直线与圆锥曲线交点的参数范围问题.
方法: 转化为含参变量的一元二次方程解的讨论.
例3已知抛物线y = a x2- 2x - 1上总存在两点关于直线x + y = 0对称,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例3已知抛物线y = a x2- 2x - 1上总存在两点关于直线x + y = 0对称,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设A( x1,y1) ,B( x2,y2) 为抛物线上关于直线x +y = 0对称的点,直线AB的方程为y = x + b
该方程有两个不等实根,
该直线AB的中点为M( x0,y0) ,则
因为点M( x0,y0) 在直线x + y = 0上,
( 2) 代入( 1) 有: 9 + 4a( -3/a+ 1) > 0所以a >3/4.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圆锥曲线中运用“范围问题”的解法类型及课本外的一些性质的介绍和应用,并通过例题来进一步说明文中所要探讨的知识.
实验教学若干问题讨论 篇5
苏高法审委〔2011〕1号
为正确审理保险合同纠纷案件,统一全省法院裁判尺度,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对当前审理保险合同纠纷案件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下简称《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等相关法律、行政法规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讨论,现将讨论意见纪要如下:
一、免责条款范围及保险责任范围与免责条款关系的界定
第一条 采用保险人提供的格式条款订立的保险合同中,“责任免除”、“除外责任”及其它有关免赔率、免赔额等部分或者全部免除保险人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条款,人民法院应当认定为《保险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免除保险人责任的条款”。
第二条 保险责任范围与免责条款之间的关系不限于包含关系。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以相关免责条款不产生效力为由要求保险人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人民法院应当审查保险条款关于保险责任范围的具体规定,以确定事故是否属于保险责任范围。事故不属于保险责任范围的,无需审查事故是否属于免责范围以及相关免责条款的效力;事故属于保险责任范围的,应进一步审查事故是否属于免责条款规定的情形,以及免责条款是否有效。
二、保险人的明确说明义务
第三条 订立保险合同时,保险人对于合同中有关免除保险人责任条款的概念、内容及其法律后果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向投保人作出通常人能够理解的解释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保险人履行了《保险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明确说明义务。保险人对其履行了明确说明义务负举证责任。
保险人在保险合同订立时采用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文字、符号、字体等特别标识对免责条款进行提示,且投保人对保险人已履行了符合前款要求的明确说明义务签字或者盖章认可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保险人履行了明确说明义务。但有相反证据证明保险人未履行明确说明义务的除外。
第四条 保险人以其采用在保险单中印制“投保人有核对保险条款义务,超过规定时限未通知则视为投保人无异议”等限时要求投保人阅读的方式,主张已履行对相关免责条款的明确说明义务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五条 下列情形,保险人的明确说明义务可适当减轻但不免除:
(一)同一投保人签订二次以上同种类保险合同的;
(二)机动车辆保险合同中规定严重违反交通法规的免责条款,如无证驾驶、酒后驾车、肇事后逃逸等。
第六条 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以保险人未履行明确说明义务为由,主张下列情形相关免责条款不产生效力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一)免责条款是相关法律规定免除保险人责任的条款。
(二)同一投保人签订二次以上同种类保险合同,且保险人有证据证明曾就同种类相同的免责条款向投保人履行过明确说明义务。
第七条 学生平安险不属团体险,保险人应当逐一向投保人履行明确说明义务。保险人仅对学校履行明确说明义务的,或者保险人提供了履行免责条款说明义务的《告家长书》但无涉案被保险人或者其监护人签字的《告家长书》回执栏的,对于保险人已经履行了明确说明义务的抗辩,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三、保险免责条款的效力
第八条 对于下列保险条款,人民法院应当依照《合同法》第四十条、《保险法》第十九条的规定认定无效:
(一)设定索赔前置条件,规定被保险人向负有责任的第三人求偿后才能向保险人主张权利的保险条款。
(二)规定“保险人依据被保险机动车驾驶人所负的事故责任比例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的机动车辆损失险条款。
(三)规定“保险人依据被保险机动车驾驶人所负的事故责任比例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机动车第三者责任险条款。
(四)规定“主车与挂车连为一体发生事故,两车的保险赔偿限额以主车的保险限额为限”的保险条款。
(五)规定“保险事故发生后,只要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未履行及时通知义务,保险人即不承担保险责任”的保险条款。
人民法院依据前款第(五)项规定认定相关保险条款无效后,应当依据《保险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进行处理。
第九条 保险条款约定“保险人按照基本医疗保险的标准核定医疗费用的赔偿金额”的,对于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外的医疗项目支出,保险人应当按照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内的同类医疗费用标准赔付。
第十条 保险人依据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款,主张对于驾驶人未取得驾驶资格或者醉酒的、被保险机动车被盗抢期间肇事的、被保险人故意制造道路交通事故的情形下,保险人只负责垫付抢救费用而对于财产损失之外的死亡伤残赔偿金等损失不予赔偿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保险人赔偿保险金后向致害人追偿的,人民法院予以支持。
第十一条 保险人依据“被保险人未尽施救义务的,就扩大的损失部分保险人不承担保险责任”的保险条款,主张对于因被保险人未尽施救义务而扩大的损失部分不予赔偿的,人民法院予以支持。
第十二条 保险人采用保险卡的方式销售保险产品,保险卡载明“其他未尽事宜以某保险条款为准”等兜底条款,发生保险事故后,保险人援引上述兜底条款指明的其他保险条款拒赔的,因兜底条款指明的其他保险条款并未附在保险卡上,应当认定兜底条款指明的其他保险条款不属于保险合同的内容,对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无约束力。但保险人能够证明投保人投保时知晓其内容的除外。
第十三条 保险人在保险单上以“特别声明”或者“特别约定”等方式对保险条款的相关内容单方作出变更,限制被保险人权利或者限缩保险人义务的,对投保人、被保险人、受
益人不发生法律约束力。但保险人能够证明“特别声明”或者“特别约定”征得了投保人同意的除外。
第十四条 保险机动车未按规定年检,保险人依据“发生保险事故时保险机动车未按规定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保险人不承担保险责任”的保险条款,主张免除保险责任的,人民法院应当区分以下情形分别作出认定:
(一)交通事故发生后经公安机关检测认定车辆发生事故前存在安全隐患的,对于保险人免除保险责任的主张,人民法院予以支持。
(二)交通事故发生后经公安机关检测认定车辆发生事故前不存在安全隐患的,对于保险人免除保险责任的主张,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三)交通事故发生后公安机关未对车辆进行检测或虽进行检测但已无法确定事故发生前车辆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的,对于保险人免除保险责任的主张,人民法院予以支持。
第十五条 对于依照《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或者《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相关标准评定的伤残级别与《人身保险残疾程度与保险金给付比例表》相一致的,保险人应当按照《人身保险残疾程度与保险金给付比例表》对应的赔付率赔付。对于依照《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或者《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相关标准评定构成残疾而在《人身保险残疾程度与保险金给付比例表》中找不到对应等级的,保险人应当按照评定结论确定的残疾等级,对应《人身保险残疾程度与保险金给付比例表》中相应等级的赔付率赔付。
对于依照《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或者《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相关标准评定构成八至十级残疾的,保险人应当按照《人身保险残疾程度与保险金给付比例表》中的七级残疾标准赔付。
四、投保人的如实告知义务
第十六条 保险人以投保人违反了对投保单询问表中所列“其他”等兜底事项的如实告知义务为由,主张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十七条 投保人对其不知道的事项未作披露,保险人以投保人违反了如实告知义务为由要求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十八条 学生平安险的投保人以及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主体是学生或者其监护人,保险人就被保险人的有关情况提出询问的,应为各投保人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提供必要条件,以使投保人知道询问的内容。保险人仅向学校进行询问而以投保人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为由要求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十九条 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以保险人指定机构对被保险人进行体检为由,主张减轻投保人的如实告知义务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保险人知道被保险人的体检结果与投保人的告知不符而仍然承保,或者体检机构未将体检结果告知保险人以致保险人仍然承保的,保险人以投保人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为由要求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二十条 保险合同订立时事故已发生,投保人就此向保险人作了不实告知,保险合同成立两年后,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以可抗辩期已过为由,要求保险人对该项隐瞒的事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被保险人或者保险标的因前款规定的事故之外的其它原因发生新的保险责任范围内的事故的,无论该保险事故是否发生在保险合同成立后两年期间内,保险人应当依据保险合同的约定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
第二十一条 保险人依据《保险法》第十六条第四款、第五款规定,主张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责任,但未主张解除合同的,或者保险人主张解除合同但不符合《保险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解除条件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五、保险利益
第二十二条 车辆出借后发生保险事故,借用人或者借用人安排的驾驶人员具有合法驾驶身份,保险人以被保险人(车主)对第三者不承担赔偿责任为由拒绝赔偿保险金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二十三条 车辆挂靠人以被挂靠单位名义投保,发生保险事故后直接以自己的名义起诉保险人,并能够证明其与被挂靠单位之间存在挂靠关系的,对于保险人以挂靠人无保险利益为由要求裁定驳回起诉或拒绝赔偿保险金的请求,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六、不利解释规则
第二十四条 采用保险人提供的格式条款订立的保险合同,保险人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合同条款有争议的,应当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词句、合同的有关条款、交易习惯等,确定该条款的真实意思。仍有两种以上解释的,人民法院应当作出有利于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解释。
第二十五条 专业术语不适用不利解释规则,但法律之外的专业术语或者其解释所体现的表面文义与实质含义有较大差别、不就该差别予以揭示将对投保人构成普遍性误导的,保险人应就上述差别予以揭示。保险人未就上述差别予以揭示的,人民法院应当适用不利解释规则,作出对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有利的解释。
七、保险代位求偿权
第二十六条 保险人行使代位求偿权,第三者以诉讼时效已经届满为由抗辩的,人民法院应当依照被保险人对第三者行使权利的诉讼时效的规定处理。
被保险人故意或者因重大过失致使诉讼时效届满,导致保险人不能行使代位请求赔偿的权利,保险人要求扣减或者返还相应保险金的,人民法院予以支持。
八、机动车第三者责任险
第二十七条 界定机动车第三者责任险中的“第三者”,应以被保险人是否对其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为标准。被保险人自身无论何种情形都不构成第三者。
同一被保险人的车辆之间发生事故所造成的同一被保险的损失,不属于机动车第三者责任险赔偿的范围,保险人以此为由主张不应当向被保险人赔偿保险金的,人民法院予以支持。
第二十八条 同一车辆既存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又存在机动车商业责任保险的,不论被保险人或者受害人是否行使选择权,人民法院均应将精神损害抚慰金计算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赔偿范围。
第二十九条 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给第三者造成损害,被保险人未向第三者赔偿前,要求保险人赔偿保险金的,人民法院应当向第三者行使释明权,告知其可以作为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第三者作为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判令保险人向第三者直接支付保险金。第三者拒绝作为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驳回被保险人的起诉。
九、附则
第三十条 本意见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实验教学若干问题讨论 篇6
关键词:高等数学;极限数学;解题方式;内涵;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325-02
数学中极限理论主要是从产生一直到成熟的整个过程需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这是第二次出现数学危机当中所兴起的一种高效的科学的计算方式,它融合和升华了当前数学学习人的解题方式和解题经验,极限理论成为了高数解题中非常重要的解题思想和理论。国外在关于数学极限解题教学思想方面主要是使用的四元素的教学方式。四元素教学思想就是指对每一个数学的理念 都可以运用图像、图形、符号以及语言表达这四种形式来呈现给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来让学生可以通过四种不同类型的角度来对数学的概念进行直观的理解和掌握。
一、高等数学教学中极限理念教学的概念和内涵
高数中的极限理论是生成与微积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弊端而提出的完善理念,我们也可以说极限理念是微积分理论的一种衍生物,他不不但扩增了微积分教学和积分教学的运用范围,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数学科学的质量,高数中的极限理论体系的健全和完善的微积分教学以及对微积分的使用为高数数学教学打下了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础。
高等数学中对课题的分析与研究是离不开对极限理念的运用和解题方式的使用,甚至在所有的数学分析与实际解题过程中,对基础性的理念都和极限理念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很多的数学编著当中,也经常将极限理念以及数学函数的理论当成最基本的思想方式,并且运用极限理念来对实际的数学问题进行解决,这也成为了当前高等数学中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和初等数学问题分析的最大区别。
高数中极限理念可以应用在常规性的数学解题思想无法解答的数学问题上,比如瞬时的速度、曲线的长度以及曲面的面积等,使用极限解题的思维方式在变量与常量之间建立起一种有效的联系,在有限和无限之间形成一种一对一的联系,从无限的角度上来分析常量和变量相互间的关系,这种方式同样也是矛盾分析法在数学教学问题分析中的应用。极限理论不但在当前数学教学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运用,同时对物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同样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导性作用,这个极限理念本身的思维方式的普遍性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二、高等数学中运用极限理念解题的思路和方式
当前高等数学教学中所采用的极限理念解题的方式通常包含了以下几种方式:
1、破敛性解题方式
在对数学实际问题进行解答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判断在对这个问题在求解过程中的难易程度,在运用极限方式下不能直接进行解答的前提下,需要对求解的极限的变量进行对应的调整,依照解题的实需要来进行成倍的放大或者是成倍的减小,在放大减小之后所产生的变量通常对求解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其原有的极限值与自变量的极限值通常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运用破敛型的解题方式可以具体的求出极限的值。
2、运用洛必达法则解答
洛必达法则往往是应用在于类型出现不定式的数学问题的求解当中。洛必达法则在实际的运用法则中还是比较灵活的,运用变形之后的法则也可以取得非常明显的求解效果,这种方式主要是被应用在极限求解的类型当中,对洛必达法则的使用需要注意问题是需要先对数学题目进行验证和判断是否满足对洛必达法则的使用,也就是需要先明确极限的具体类型,在题目符合洛必达法则之后方可对其进行应用。
3、等价无穷小变量方法
在高等数学的学习过程中,等价无穷小变量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在实际的使用起来还是比较方便和实用的,良好的灵活性在对其进行应用的同时也同样需要判断他是否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通常只有在极限式的解答过程当中,出现相乘或者相除的因式的时候,可以用等价无穷小的变量来进行替代和解答,并且在求解的过程中不能对相加和相减的部分实施替代。
比如:在求解 的时候,当 时,因为 的类型为 ,所以当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x?的时候,分子的极限值就是2,但是分母的极限为0,不能使用四则元算法则,但是依照无穷大和无穷小的相互关系可以具体的推导出,函数的倒数的极限也是0,由此可以看出函数的极限是无限大,当想x的值趋向无穷大的时候,sin x的的值就会表现出一种循环变化的状态,也不能使用运算法则。但是当x的值趋向无穷大的时候,x的倒数就趋向无穷小,此时sin x就属于一个有界的函数。 可以依照有界函数和无穷小量的乘积是一个无穷小这个量的原则,可以具体的推导出函数的极限值就是0。
四则运算法则。在进行求解的过程中,在求解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判断该题目是否满足四则元算法则,高等数学中会有很多类型的题目,在表面上是不会给出所有的满足条件,但是可以创造必要的条件,这也是数学解题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解题方式。
DCS抗干扰若干问题的讨论 篇7
干扰无论对于常规仪表还是计算机系统都是防范的重点, 如果单从工作信号的制式看, 数字信号应当比模拟信号有更好的抗干扰性能, 但是DCS是一个比较大的系统与单台仪表, 单个回路相比较引入的回路数多, 引入线路的覆盖范围大大增加, 因而更加容易引入干扰, 同时干扰一旦进入计算机影响的范围可能是整个系统, 较之常规仪表后果更加严重, 因此计算机系统比常规仪表更加需要关注抗干扰问题。
2 干扰的类别
干扰分为辐射干扰与传输干扰, 都是从干扰进入计算机系统的方式上来区分的, 简单的理解辐射是无线的进入, 传输是有线的进入。
2.1 辐射干扰。
辐射干扰是干扰信号以电磁波辐射的形式进入计算机正在工作的硬件和软件环境中, 干扰它的正常运行, 而按其产生的来源又可分为如下两种:2.1.1来自计算机外部空间的电磁波辐射干扰。它主要是由电力网络和设备运行中的暂态过程, 雷电, 大功率无线电设施和电力设备产生的电磁波, 作为工业过程主要是大型电力设备的强电流, 高压母线的高压电场的交变磁场等的干扰, 它对计算机的侵入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从空间直接辐射到计算机内部, 另一条是先辐射到外围设备或通讯线路再以线路传输方式侵入计算机。2.1.2来自计算机内部的电磁波辐射干扰。这种干扰主要是计算机内部设备, 电路以及元器件之间相互产生的电磁辐射干扰。这种类型的干扰对用户可以说是“天生”的, 是无法处理的。只能依靠选择可靠的供应商提供应用实绩好的计算机产品来保证。
2.2 传输干扰。
传输干扰是在计算机的能源和信号传输过程中间, 通过传输线路进入计算机内部, 它一般可以分成以下3种形式:2.2.1电源的干扰, 有电网的干扰主要指工频交流, 也有空间电磁波以及开关, 电动机等电器设备产生的电火花激发的高频交变磁场。这些干扰传输的通道有以下几条:一条是计算机本身的开关电源有缺陷, 可能串入干扰。第二条是传感器的供电电源或者配电器引入干扰, 通过输入的信号线进入计算机。第三条是电源干扰以空间电磁波的形式直接辐射到输入的信号线上进入计算机。第四条是生产流程中间的用电设备绝缘不良, 或者绝缘性能下降, 以及其他情况导致用电设备漏电在测量线路上产生纵向干扰, 严重时可能烧坏安全栅, 使回路失控。2.2.2接地混乱引起的干扰, 由于大地电位分布不均, 不同的接地点存在着地电位差, 如果接地混乱可能产生地环路电流, 例如计算机的输入信号线和屏蔽层之间存在分布电容, 一旦信号侧已经接地而屏蔽层又在非信号侧接地, 或者屏蔽层在两地点都接地, 因两地点存在电位差都可能通过分布电容产生环路电流对正常工作信号构成干扰。2.2.3雷电干扰, 这里把雷电和类似雷电的能够在信号回路中感应出很高冲击电压的干扰都归于雷电干扰一类, 当天空中间出现雷电, 或者出现高压电场时它能使仪表信号线周围产生感应磁场, 信号回路会感应出很高冲击电压, 这种高冲击电压不但会造成回路的强烈干扰, 使回路无法工作甚至会烧坏安全栅或输入卡件。
3 抗干扰措施
抗干扰措施一般来说应当有针对性, 这样才是合理的, 经济的, 但是很多工程项目干扰可能在项目投入生产后才表现出来, 或者在设防不完善的情况下在某个“缺口”侵入进来, 因此抗干扰措施要求尽可能完善的设防, 事实上抗干扰的效果只有在采取综合性的措施时, 才能体现出来。
3.1 传输线路的处理。
传输干扰是通过线路传输进入计算机的, 因此阻断干扰也应当从线路的处理上进行如下设防。3.1.1传输线路的“隔离”处理:“隔离”包括两种含义, 一种是可靠的绝缘, 另一种是合理配线, 实际上也就是防止干扰通过“漏”和耦合传输进系统。绝缘主要是指导线和其他绝缘材料的耐压等级, 绝缘电阻的要求。同时施工当中导线的防水, 防尘, 防鼠, 防高温等也应当考虑, 要保证有长期保持绝缘等级要求的措施, 才能够使干扰电流不“漏”进系统来。合理配线则主要是施工的问题, 例如信号线与动力线尽可能垂直, 不得不平行时则尽可能保持大的间距, 穿管敷设时两者必须分开在不同的管内, 同一多芯电缆内不宜有不同种类的信号等,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干扰信号的耦合, 同时还应结合其他方法才可能有好的效果。3.1.2传输线路的屏蔽, 传输线路采用带有绝缘护套的金属屏蔽层进行屏蔽, 通过屏蔽层接地可以使导线与导线之间的耦合趋近于零, 大大降低了线与线之间的分布电容所引起的电容性耦合噪声, 因为现场敷设的导线一般都采用金属汇线槽或者穿入金属管的方式敷设, 同一槽或管内部导线与导线之间, 已经因设置屏蔽层而解决了电容性噪声影响的电场的屏蔽, 但是外界的磁场的屏蔽是依靠装入金属汇线槽或金属管得以实现的, 两者的配合能够比较好地完成传输线路电场和磁场的屏蔽, 现场的信号线特别是长距离架空和设置于罐区, 站场的信号线路应完全装入金属汇线槽或金属管, 并且金属汇线槽和管应可靠接地, 从而使传输线路免遭雷击, 对于安装于易受雷击地区的现场仪表, 应当加装避雷栅的卡件或者采用内装避雷栅。
3.2 DCS机房抗干扰处理。
3.2.1DCS机房的整体屏蔽, DCS机房本身应当尽可能远离交变磁场和高压电场, 按照一般要求, DCS周围空间的电磁场强度要小于2.5A/m, 电场强度小于0.5V/m。3.2.2机房的抗静电干扰, 计算机机房一般应设置防静电活动地板或者防静电地面, 采用窗式空调的室内应当选用防静电墙面, 门也采用防静电材质, 并且按照其产品说明书的要求做好抗静电的接地连接, 为静电电荷的泄放提供良好的电气通路。机房的抗静电措施很重要的一条是对于机房的湿度控制, 相对湿度宜保持在40%~50%。因此除了选择有一定抗静电性能的系统之外, 简单的做法是采用带湿度调节的空调设备。
3.3 电源的抗干扰处理。
对于DCS来说, 电源引入的干扰占很大份量, 因此着眼从电源设防是很重要的。3.3.1良好的供电电源, 增设一次电源双层屏蔽的隔离变压器, 以隔断和电力系统直接的电的联系。做好隔离变压器的屏蔽层接地, 减少原副边之间分布参数的影响, 阻止电网的电容性噪声进入系统。3.3.2处理好现场仪表和共用仪表的电源所有现场仪表和共用仪表的供电宜尽可能由同一UPS供电, 无法纳入同一UPS供电的仪表的供电必须按照上述的处理方式, 进行其独立的电源防干扰的处理。
为了保证系统的基准电位相等, 且趋于零, 各个仪表盘和机柜引出来的接地分干线不能串联, 必须采用直接的连线引向公用连接板。
4 传输线路的滤波
对于信号传输线路干扰源无法消除的情况, 可在输入卡件前面加装无源滤波器。实际生产当中也可能出现有些常规滤波器无法排除的干扰, 一般可以采取测定具体的干扰波形和频率, 选择有针对性更强的无源滤波器或者有源滤波器, 还有一种抗干扰的方法是利用干扰实时测量值突发变化的特点, 采用速率报警方式将其提前检出, 然后将干扰连同输入信号同时切断与计算机的连接, 此时的输入信号采用切断前的信号值, 并作信号保持一般这种干扰存在的时间是几秒或十几秒, 采用一定时器定时切换回来, 恢复输入信号与计算机的连接, 这样就躲过了这种特殊干扰的峰值。
摘要:随着电力工业的迅速发展和热工自动化水平的提高, 分散控制系统 (DCS) 已在国内许多大中型火电厂中广泛采用, 这对保证电厂安全、经济和文明运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就对DCS的抗干扰问题提出很高的要求, 我们结合现场工程实践进行了一些抗干扰施工问题的探讨。
关键词:分散型控制系统,抗干扰,接地
参考文献
[1]陆德民, 张振基, 黄步余.石油化工自动控制设计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1.
[2]武胜林.分散型控制系统抗干扰措施的探讨[J].炼油化工自动化, 1995, (6) :1-6.
[3]杨诺成, 分散型控制系统接地分析[J].石油化工自动化, 2002, (3) :10-25.
实验教学若干问题讨论 篇8
一、当前抗震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 合理选择建筑结构体系
在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中, 最重要的一项就是选择结构体系, 该体系选择的合理与否, 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物结构的安全。因此, 要想合理的选择结构体系, 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 结构体系需要具有明确计算的简单图纸。在对结构体系进行设计时, 应该将建筑物房间的主要受力点放在主梁上, 以便垂直的重力能够在最短时间内, 从长度最短的路径传到主要的受力部位[1]。合理布置屋内的内部结构, 可以采用竖向构建的内部结构布置方案, 该方案需要保证竖向构件压应力的均匀性。第二, 结构体系的强度应该具有较高的合理性。一个建筑物结构体系的好坏, 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其强度决定的, 所以, 设计人员应该在建筑物的薄弱部位进行合理的强度抗震设计, 提高其抗震性。同时, 在对结构的框架进行设计时, 要保证节点构造不被破坏, 尽可能的分散房梁和房柱顶端的塑性, 并提高其薄弱部位的抗震能力。
(二) 选择抗震的场地
建筑地点的抗震性对建筑物的抗震设计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所以, 相关人员应该选择抗震性较强或者是有利于抗震设计的场地来建造建筑物, 尽可能的避开那些不利于抗震设计的地段。由于地震会引发地裂、地表错动等, 对地面的危害较大, 所以, 在选择抗震场地时, 一定不可以选择一些土地液化、软弱、地质元素分布明显不均衡的地点, 如果确实无法避开这些地点, 则应该在施工初期在地面进行一定的抗震设计, 加强地面的强度, 稳定地基建造。同时, 对于一些随时可以会发生地裂或者是滑坡的场地, 施工人员一定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来对地表进行全面的稳定。另外, 对于一些需要将地基建设在土层分布不均或者是粘性土质较多的地区的建筑物, 需要采用地基加固、桩基等方式来加强建筑的基础和上部结构的抗争性, 做好抗震措施的处理[2]。
(三) 建筑的平面布置要有规则
在对建筑进行平面布置设计时, 应该尽量的遵循采用抗震设计的原则, 使用规则性高的建筑设计方案。设计结构的规则性主要分为三方面:第一, 建筑物的主体的抗压性必须要够强, 其侧面受力结构不能够出现变形的情况, 要尽可能的均匀受力。第二, 建筑物主体在抗侧力结构方面的平面布置情况, 在布置建筑物主体的抗侧力结构时, 要保证同一侧的建筑物主体其抗侧力的强度是相同的, 要保证同一侧各部分都能够均匀受力[3]。第三, 保证建筑物主体的抗侧力结构在布置上是与其周围结构体系的刚度是相同的, 并且, 都具备很强的抗扭刚度。
二、抗震设计的注意事项
目前, 当今社会已有的有关建筑抗震设计方面的理论, 是对建筑行业逐年的实例验证进行研究分析, 对结果不断的总结归纳得到的。并且, 随着当前人们对于住房质量要求的提高, 在建筑物结构中融入抗震设计是势在必行的, 这也是当前人们之所以高度重视抗震设计的原因。因此, 为了能够设计出抗震性较强的建筑物, 在实际设计时应该注意:第一, 建筑物的布局要保证科学合理性, 保证建筑物中每个主要的受力物体都处在同一水平面中, 只有这样才能在地震来临时承受住来自地面的压力, 减少地震的破坏程度。第二, 按照地震等级的不同, 对房梁、房柱以及墙体的各个节点部分进行对应的抗震等级设计, 保证内部的混凝土钢筋结构能够在受到地震作用后不会受到严重的破坏[4]。第三, 在建筑物中设计多个抗震防线。建立一个良好的抗震体系, 对于缓解和消除地震带来的压力是十分重要的。因此, 应该根据地震等级的不同在建筑物中设计多个抗震防线, 当地震来临时, 可以依靠这些防线对人们的生命安全提供多重的保护。
结论:
虽然, 目前我国相关行业在建筑物抗震设计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 整个建筑体系的抗震设计也日趋完善, 但是, 还是有许多的问题还没有被及时全面的解决, 这也是相关行业在日后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因此, 相关行业部门应该将日后的工作重点放在研究地震破坏的原因上, 只有这样, 才能够在对建筑结构进行抗震设计时取得质的飞跃。
摘要:伴随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各类型的建筑物也不断建成, 房地产行业也随之迅猛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代表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使得人们对于住房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所以, 房地产行业也迎来了一系列有关建筑结构的问题, 其中, 有关建筑结构抗震情况方面的设计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但是, 由于房地产开发商对于破坏建筑物的地震原因和程度等方面的不了解, 使得此方面设计工作的发展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因此, 本文以建筑的抗震设计为研究点, 分别就其设计中面临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讨论
参考文献
[1]方小丹, 魏琏.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若干问题的讨论[J].建筑结构学报, 2011, 12:46-51.
[2]赵建荣.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若干问题的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12, 06:45.
[3]杨甲奇.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若干问题的探讨[J].门窗, 2014, 02:99.
实验教学若干问题讨论 篇9
1 校企合作与高等职业院校就业的关系再探索
“校企业合作”顾名思义就是学校和企业联合起来培养学生, 目前这种模式已在我国大中专院校办学特色中变得越发成熟, 也是校领导在制定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着重打造的品牌。但当前校企合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学生自身学科素质难以达到企业培养的最低要求。由于校方对学生在校文化素质培养重视不高, 导致学生动手、思考问题能力等在企业中难以有很大竞争力, 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态度有所弱化。因此, 校方必须狠抓学生文化素质的同时, 重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着力稳固校企合作的基石。二, 校企分别设立执行董事会。根据以往校企合作的路径来看, 在两方设定的相关培养模式下双方却没有实质的执行力, 校企合作成为一个空中楼阁、摆设。因此, 建议校方、企方根据两方培养专业应用人才的方案来建立执行董事, 将两方的实质培养人才的具体步骤一一展开来。三是校企加大合作的力度。企方针对自身企业发展需要对校方提出重大科研项目, 校方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进行科研项目的攻关, 服务企业的同时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局面。
伴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进步的同时, 校企合作也必须与时俱进, 校企两方要有发展的眼光来进行体制、机制的变革, 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同时, 政府也要加大对校企合作的政策支持, 为校企合作提供更多基础建设。
2 就业市场对高等职业院校就业的调动作用
由于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扩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2008世界金融危机的三影响, 导致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难变得越发突出, 也成为了当前的社会普遍关注焦点。但在全社会就业难的同时, 企业却难以招工且招工难逐渐凸显, 当然这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有很大因素, 企业发展对工人要求也有所提高, 其“实践性、理论学习型”工人更受青睐。因此, 高等职业院校要抓住市场形势, 利用当前的机遇, 依市场需求为导向, 加大自身学生与社会需求进行无缝式对接。以下以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校体育分院 (以下简称旅商院) 的社会体育专业为例进行说明。
(1) 就业市场需求决定自身办学规模。旅游院相关领导依托社会市场需求, 例如, 对全国网球发展市场进行评估;对全国健美操俱乐部需求进行考量;对户外运动项目的开展形势和政策等来分析、确定本院专业的办学规模, 使学校与市场有机统一起来, 实现办学的高效率。
(2) 创立自身的名牌专业, 训练模式。名牌专业的产生体现专业的特色, 而其不是学校教育本身的产物, 它是市场化的产物, 服务社会同时来发展壮大自己。旅游院根据自身专业老师的特长情况和市场需求重点开设“网球”、“健美操专业” (当前发展处于变革期) , 形成一套成熟的训练体系和培养方案且与体育俱乐部展开用工合作协议。
3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将与学生的人生职业发展挂钩。如果单独强调学校的就业率和关注校企的利益, 都造成教育的本质弱化。“无缝式”校企劳务协议不仅能提高高等职业学校发展的经济性, 也能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 实现共赢局面, 但前提是“学生”的培养是否人性化、主体化。因此, 学校必须立足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学生”为本, 关注学生终身职业发展来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4 发挥学生自主创业来推动高等职业院校的就业
近年来, 联合国经济合作组织欧洲委员会等国际组织以及各国政府都对创业教育较为关注通过开展创业教育培养青年的创业能力创业精神, 为经济发展储存人力资本成为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在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 我国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指出, 大学必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密切与企业界的合作, 提高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为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 寻求一种内外环境有机结合的链条式人才培养模式。这种链条式的人才包括创业型人才。加强创业教育, 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开拓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开拓型人才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 更有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摘要: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分工已越发精细, 因此社会也对高等职业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也加速了学校与企业合作 (简称校企) 的深化和改革。因此本文立足高等职业院校就业为切入点来探讨高等职业院校就业的若干问题, 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提出一些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再讨论
参考文献
[1]王秀娟.示范性高职院校“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内涵及建设途径的探究[J].职业技术, 2009.4:69.
[2]陈强.不到企业去, 成不了“双师”型教师[N].中国教育报, 2007.8:2.
[3]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72-73.
[4]教育部.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有关政策和各地典型经验[R].高校学生司, 2010.
实验教学若干问题讨论 篇10
桩的检测方法主要分为静力和动力检测, 其结果对安全地设计工业与民用建筑十分重要。静力测试主要是载荷试验, 这是目前公认的可靠性较高的方法, 其主要用于确定桩的单桩承载力, 但其花费的费用较高, 耗时较长, 同时对桩有一定的破坏性。桩的动力检测分为两种:一是低应变法。在桩顶放置传感器, 接受锤子击打桩顶产生的应力波信号, 结合应力波相关理论分析其动态响应, 再反演分析实测速度及频率信号, 获得桩的完整性。低应变法具有许多优点, 如操作简便, 检测时间段。但是低应变法需要准确收集波形, 才能准确分析桩身的完整性。此外, 该方法不能测定桩的单桩承载力。因而低应变法的使用限制较多。二是高应变法。高应变法主要用于测量单桩承载力, 判断桩是否符合要求。
1 高应变法与低应变法的区别
根据桩土发生相对变形的程度, 将动测法分为高应变和低应变两类。高应变法和低应变法是指测量桩土不同相对形变程度的方法。高应变法是指重力夯击桩顶, 使用波动理论分析桩土产生大范围位移时桩土体系的极限工作形状, 评价桩身的质量情况, 再分析桩的承载力水平。低应变法则通过低能量激振使桩体发生振动, 且振动处于弹性范围以内。结合波动理论有关知识对桩身的缺陷进行分析, 获得桩身的动刚度数据, 再参照容许沉降标准计算桩的容许承载力。
从检测过程来看, 高应变法和低应变法的首要区别在于桩土的相对变形程度不同。高应变法检测下, 桩土产生塑性形变, 而低应变法下的桩土在范围以内产生弹性振动。当需要测定桩的承载力时, 需要使桩土产生较大的相对变形, 因而更适合使用高应变法测量单桩承载力, 低应变法无法满足桩土发生较大的相对变形要求。法则不满足。但是并不是说低应变法完全不能测定单桩承载力, 实际工程中, 可通过对动、静测试得到的计算参数进行换算, 利用计算理论可间接求得单桩承载力, 由于低应变法是通过间接的方式求解单桩承载力, 故应注意采用的计算假定, 同时应考虑统计资料离散型、土质条件和成桩工艺等因素。
2 高、低应变法的缺陷
2.1 低应变动测法的缺陷
低应变法测量桩的承载力的理论基础为一维弹性波理论, 因而使用低应变法测量可有效避免桩土相互作用问题, 检测过程中也不存在桩土系统的塑性相应问题。然而应用低应变动测法实际测量时, 也需要注意许多问题。例如桩的尺寸效应。激振脉冲的波长与被检测基桩半径需要足够大, 才能应用一维杆纵波理论分析桩的承载力, 当激振脉冲波长或基桩半径不符合要求, 平截面假设不成立。此外, 使用低应变法检测时, 波长及桩基半径应保持在较小范围。如若波长及桩基半径过大, 桩身运动也越接近刚体, 波动性状也更加模糊, 不利于的准确检测桩身位置。由此可看出, 激振脉冲波长与桩基半径之间存在矛盾, 在桩基半径较大情况下, 矛盾更加明显。低应变法也存在其他问题, 如扩径后缩颈误判问题。大扩径的二次反射容易误判为缩机, 渐变扩径后相对缩颈容易被误认为真实缩颈。另外, 缩颈及离析范围对波形缺陷反应产生影响。难以掌握预制桩缝隙的发射判别尺度, 发生误判的几率极高。因此, 还需加强低应变法研究, 提高对该方法的认识, 完善低应变法在检测桩身结构完整性中的应用。
2.2 高应变动测法的缺陷
混凝土材料属于非线性材料, 不同应力水平下其模量不同, 尤其对于高应变动测法, 在重锤夯击下, 实测信号中非线性成分较多, 例如低应变测试所得波速结果高于高应变法测试结果。而预制桩的测试误差较灌注桩低, 主要原因在于预制桩是施工过程中接受多次夯击, 消除了大量混凝土非线性。另外, 混凝土塑性变形也容易出现误差, 主要原因在于施工条件、传感器安装部位的平整度较低、灌注桩所用混凝土标号不足、夯击点发生偏移等。
在波形拟合法中, 通常假设桩侧阻力靠桩与土间的剪切变形传递。如若桩土的变形程度不协调, 桩土与岩土介质属于刺入破坏作用, 大直径桩、嵌岩桩等也将不符合要求。例如嵌岩桩及嵌固段岩体随桩体发生位移, 打直径桩的破坏模式和刺入模式不同, 而且当前所用图模型多为理想弹塑性模型程度, 无法表征两者的之间的作用机制。
3 动测法的适用范围及误差
低应变法可分为多种不同的检测方法, 如反射波法、动力参数法、声波透射法等。不同检测方法的使用范围、技术要求均存在显著差异, 使用人员需要根据检测对象及要求选择恰当的检测方法。如反射波法可用于核对桩身长度、桩身完整性、位置及缺陷类型、估算混凝土强度等级等。采用反射波发测量桩长过程中, 波速值并非完全准确, 波速测量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存在误差, 且桩身混凝土的不均匀性也对波速计算结果产生影响, 因而根据波速计算桩长与实际桩长存在差异。使用低应变力测量桩基承载力时, 可将高应变法作为辅助检测手段, 弥补低应变力法无法普查的缺点, 并获取更多的桩土体系参数, 更好地反映桩基工作性状。但是高应变法的理论基础与实际桩土体系存在差异, 桩体数据存在不确定性, 对试桩桩头处理效果也对桩体承载力计算结果带来直接影响。
4 结论
桩基动测技术具有省时省力、经济快捷的优点, 动测技术的普及推广对保证建筑的安全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 不少单位在应用水平上和国内大型单位以及国外先进水平有明显的差距, 存在测试精度不高、检测人员理论水平和实践检验不足。随着国家对于建筑业相关法律法制的健全, 动测技术必然会快速发展, 使其更好地为工程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JGJ94-2008,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2]JGJ106-2014,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4.
实验教学若干问题讨论 篇11
关键词:结构工程,水平向减震系数,高宽比,嵌固刚度比
对多层建筑结构的隔震设计已有成熟的理论依据和丰富的设计经验。随着高烈度区高层建筑的不断发展, 隔震结构也由低层向高层发展, 但是《抗规》 (2010) 对隔震设计的规定主要是针对多层结构, 与此同时, 针对结构隔震设计, 规范中有些条文存在不明确的地方, 这对隔震设计, 特别是高层结构隔震设计带来了一些困难, 本文总结了与隔震设计密切相关, 但规范对其规定仍然存有疑义的水平向减震系数、高宽比、隔震层以下结构满足嵌固刚度比这三个问题的国内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
1 水平向减震系数的问题
根据现行规范, 建筑结构进行隔震设计的主要方法是:首先, 对其非隔震模型和隔震模型在设防烈度下分别进行弹性时程计算, 其次, 依据这两种模型的计算结果确定合理的水平向减震系数β, 最后根据β计算得到隔震后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即amax1=βamax/φ, 并按amax对非隔震模型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设计。由此可见, 在隔震设计中, 水平向减震系数对隔震结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有重要影响, 如何确定合理的水平向减震系数是设计人员所关注的。《抗规》 (2010) 12.2.5条第2款对于水平向减震系数规定如下:对于多层建筑, 为按弹性计算所得的隔震与非隔震各层层间剪力的最大比值。对高层建筑结构, 尚应计算隔震与非隔震各层倾覆力矩的最大比值, 并与层间剪力的最大比值相比较, 取二者的较大值[1]。
由上述规定可见, 规范对隔震结构水平向减震系数的计算规定是以弹性状态为前提的, 没有考虑结构的弹塑性状态。然而, 在实际结构设计中, 需要进行隔震设计的结构一般处于高烈度区, 结构在强烈的地震作用下, 非隔震模型已进入弹塑性状态, 这与规范方法的计算前提存有差异。为了分析这种差异对隔震结构水平向减震系数的影响, 我国学者赵桂峰[2]等人对一8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弹性模型和弹塑性模型分别进行隔震设计, 分别求得两种计算模型的水平向减震系数。对比分析了结构非线性对隔震设计效果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X和Y方向上, 弹塑性模型计算的所得的层剪力比比弹性模型计算的所得的层剪力比分别大87%和92%, 弹塑性模型计算的所得的倾覆弯矩比比弹性模型计算的所得的倾覆弯矩比分别大62%和91% (图1) 。究其原因:非隔震模型在强烈的地震作用下进入弹塑性状态, 结果变柔, 地震响应减小;而隔震模型在地震作用下由于上部结构的内力和变形均较小, 结构处于弹性状态, 故按弹性模型和弹塑性模型的计算结果相比差别不大。如图1所示。
2 高宽比的问题
随着隔震结构由低层向高层发展, 隔震结构已不再局限于低层结构, 采用隔震技术的高层建筑在国内外均有先例, 比如:日本的City Tower神户三宫采用基础隔震技术, 地下一层, 地上54层, 高度175.9m, 高宽比4.5。位于宿迁的苏豪银座项目是国内高烈度区已建成的最高的层间隔震建筑, 本工程地下2层, 4层裙房, 建筑总高度79.4m, 隔震层位于大底盘和上部塔楼之间。随着高层隔震结构的出现, 隔震结构的高宽比对隔震效果的影响和对隔震支座的受力性能的影响受到关注。为分析高宽比对隔震效果的影响, 我国学者冯绍林和黄襄云[3]等人选取4栋高层建筑, 建筑高度和高宽比分别为:54.9/4.0, 61.1/4.5, 73.5/5.5, 82.8/6.0, 通过对上述4栋高层建筑的隔震模型的计算分析, 计算结果表明高宽比越大, 结构的层间剪力和倾覆力矩均有增大趋势 (如图2所示) 。同时, 对着4栋高层建筑进行隔震设计, 4栋高层建筑进行相同地震动下的非隔震模型和隔震模型计算分析, 对比了不同高宽比下结构层剪力比和倾覆弯矩比, 计算结果表明:隔震结构与非隔震结构的层剪力比和倾覆弯矩比均没有随高宽比不同而出现明显的变化规律, 且均在较合理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 高宽比会影响结构的地震响应, 高宽比越大, 结构的地震响应也越大, 但高宽比对结构的隔震效果影响不大 (如图3所示) 。
虽然高宽比不影响高层结构的隔震效果, 但高宽比较大的高层建筑对隔震支座的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限制结构的高宽比是控制结构发生倾覆的有效手段, 当结构产生较大的倾覆力矩时, 部分隔震支座会出现拉应力, 部分隔震支座会出现较大的压应力。为避免隔震支座的拉压破坏, 《抗规》 (2010) 12.1.3对隔震设计规定如下:“结构高宽比宜小于4, 且不应大于相关规范规程对非隔震结构的具体规定, 其变形特征接近剪切变形, 最大高度应满足本规范非隔震结构的要求;高宽比大于4或非隔震结构相应规定的结构采用隔震设计, 应进行专门研究[3]。因此, 高抗压、抗拉强度的隔震支座是高层隔震结构所必需的。
3 隔震层以下结构满足嵌固刚度比的问题
《抗规》 (2010) 12.2.9条第2款规定“隔震层以下结构 (包括地下室和隔震塔楼下的底盘) 中直接支撑隔震层以上结构的相关构件, 应满足嵌固的刚度比和隔震后设防地震的抗震承载力要求。”《抗规》 (2010) 6.1.14条2款规定:“结构地上一层的侧向刚度, 不宜大于相关范围地下一层侧向刚度的0.5倍”。计算嵌固刚度比的上部结构刚度是K隔还是K3, (如图4所示) , 一直以来存在争议。朱炳寅[4]认为嵌固刚度比的计算楼层为“为隔震层以上结构与隔震层以下结构的比值”即K3/K1, 卜龙瑰和苗启松[5]则认为“嵌固刚度比要求规范表述不明确、且存在一定的不合理, 建议根据选取的计算模型不同而调整”。
卜龙瑰和苗启松对嵌固刚度比进行了对比研究。若按K3/K1计算嵌固刚度比, 则设计隔震结构难度较大且不经济。如对于底盘框架结构车库-上部塔楼剪力墙住宅, 采用隔震结构, 很难满足下部框架结构的刚度是上部剪力墙结构的2倍的要求。若按K隔/K3计算嵌固刚度比, 则隔震结构极易满足嵌固刚度比2倍的要求, 实际意义不大。卜龙瑰和苗启松也对按计算为嵌固刚度比的方法对一组不同嵌固刚度比隔震模型进行非线性分析, 计算结果表明:嵌固刚度比对结构的水平减震系数影响很小。卜龙瑰和苗启松认为隔震层以下结构是否满足嵌固刚度比的要求决定隔震设计时采用的隔震计算模型的不同。当K3/K1小于0.5时, 隔震模型可采用不带下部结构的隔震模型计算, 当K3/K1大于0.5时, 隔震模型应采用带下部结构的隔震模型计算。
5 结论
本文总结了隔震设计中的水平向减震系数、高宽比、隔震层以下结构满足嵌固刚度比的问题。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隔震结构的水平向减震系数应考虑结构弹塑性变形所导致的结构非线性的影响;高宽比对结构的隔震效果影响很小, 但要求隔震支座有较高抗拉压强度;隔震层以下结构嵌固刚度比是否满足规范要求决定了不同的隔震计算模型。
参考文献
[1]GB2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2]赵桂峰, 马玉宏, 韩富平, 等.RC框架隔震体系非线性对隔震设计效果的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4.
[3]冯绍林, 黄襄云, 马玉宏, 等.不同高宽比高层隔震结构地震反应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4.
[4]朱炳寅.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应用与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实验教学若干问题讨论】推荐阅读:
若干物理实验问题10-04
声乐教学中若干问题10-15
多媒体教学若干问题07-16
对声乐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06-14
小组讨论运用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实验08-27
问题讨论式教学法01-24
问题讨论式教学法05-24
对美术教学若干问题的再认识论文01-14
开放式实验教学问题11-01
实验结果与讨论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