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意义

2024-11-06

语篇意义(精选8篇)

语篇意义 篇1

言语理解一直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但是其研究只停留在句子层面。近几十年来, 语篇层次上的理解研究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成为研究的热点。

日常生活中, 我们很少说一些不相关的句子, 句子的理解通常是建立在语篇之上的。句子离开了语篇的环境就会变的模糊或存在歧义, 导致我们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而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 我们所接触的语言材料大部分也是以语篇的形式展现的, 所以语篇应是我们更为关注的语言单位。心理语言学家指出有多种因素影响语言理解的速度和质量。要全面理解语篇, 听话人或读者还须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语篇的相关背景知识, 并依据自己以往的经验等知识综合考察语篇, 单单一方面的理解并不能准确的把握语篇。由此可见, 语篇的理解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本文将从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角度讨论语篇理解过程及其对英语阅读教学的指导意义。

1 语篇记忆的三种表征方式

语篇表征是指:读者或听话者在理解语篇时, 综合利用以往的经验和语篇背景知识扩展隐含信息的过程。因为, 语篇的作者通常不会在语篇中给出所有信息。读者或听话者会根据语篇内容以及自己对客观世界的理解把语篇信息连贯起来。语篇表征是语篇理解的重要心理机制。语篇表征是一个认知加工的过程, 包含信息的接收、提取 (回顾和再认) 以及分析。我们在阅读语篇时首先是接收新信息;然后是提取相关知识, 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来看, 提取的过程就是激活长时记忆中的信息, 将信息从长时记忆转移到工作记忆中, 然后对信息进行有意识加工的过程;最后对知识作出分析, 使读者对已经理解的知识进行精细加工, 从而对知识作出合理扩展, 并生成新信息。然而, 人在阅读理解时, 不可能记住所有的词语。因为人的工作记忆容量有限, 接收信息, 提取信息, 分析信息会占用大量的资源, 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对语篇的理解。在语篇理解过程中, 读者也没有必要对每个字词都进行处理, 可以通过命题的宏观层面对语篇进行把握。宏观把握指的是对语篇的意义层面进行归纳或概括, 把理解从表层形式上升到了意义层面。Van Dijk和Kintsch对语篇理解提出了三个层次的心理表征:表层表征、命题表征、情境模式。表层表征是指对文本的语句进行编码, 解析字、词间的语言学关系;命题表征是文本语义层次的表征;情境模式是在以上两种表征基础上, 与读者的背景知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是对语篇更深层次的理解。

2 语篇理解策略

通常, 语篇中句子与句子之间, 段落与段落之间在语义的组织上都是连贯的。语篇的连贯分为两种, 一种是局部连贯;另一种是整体连贯。局部连贯是指语篇中句子与句子之间形式的连贯, 通常运用一些衔接手段来实现。Halliday&Hasan考察了多种衔接手段, 如共指、替代、省略、连词、词义性重复、同义性词性等。而整体连贯指的是, 语篇中语义的连贯。

2.1 局部结构上, 我们时常采用准确定位已知/未知信息策略

通常, 语篇的开始都是新信息, 这些信息一旦经过接收, 就可以作为已知信息服务于后面的信息。但是语篇创作者往往不会给出所有信息, 随着阅读的深入会出现大量未知信息, 这时首先就要对未知信息进行准确的定位。

对于有些未知信息是由词汇和语法等形式手段的转换来实现的, 这时读者就可以使用以上所提到的衔接手段和相关语法知识进行推导以形成语篇的连贯, 继而对语篇进行理解。

但是还存在一些语义上不连贯的未知信息, 这时就要根据上文的已知信息和相关经验通过使用匹配、搭桥推理等策略来填补缺失的信息。

2.2 整体结构上, 我们时常采用图式理论策略

Bartlette把图式定义为人们过去的经历在大脑中的动态组织, 并将图式概念运用到记忆和知识结构的研究中。图式理论是用以解释阅读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

图式是大脑语义记忆中关于事件一般顺序的结构, 有助于理解语篇的全篇性连贯。但图式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 图示的构建是一个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信息不断吸收不断内化的动态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图示模型, 根据自己独特的经验, 对新信息不断的筛选, 修正, 以形成对语篇的理解。由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图示模型, 即使同一语篇不同的人也存在不同的理解, 这就造成了“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因此, 要正确理解语篇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具备相关的图式;一是激活相关的图式。如果不具备相关图式, 就很难正确理解语篇。例如:中国外语学习者很难理解外国的幽默文化, 就是因为不具备相关的图示才导致了理解的困难。然而具备相关图式但没有激活这些图式, 还是无法达到语篇的理解。例如:阅读一篇有关历史的语篇, 虽然读者有相关历史知识, 但是相关图示并没有得到激活, 所以还是不能正确的理解语篇。

语篇的理解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认知过程, 要正确理解语篇就要综合运用局部结构和整体结构策略。

3 对英语阅读教学的意义

阅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在学会阅读策略后, 方能更好的阅读材料, 提高阅读效率。语篇理解对英语阅读教学的指导意义如下:

1) 夯实语言基础, 提高语篇表层表征的理解

语篇理解的第一步是对文本信息的接收, 要提高阅读效率, 必要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必不可缺。所以, 平时应注意词汇的积累和语篇衔接手段的运用, 减少工作记忆的负担, 为语篇的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合理利用推理等策略, 辨认语篇中心思想, 剔除干扰信息

语篇中的命题之间存在一种前后依存的顺序, 共同服务于一个中心思想。在阅读时要积极构建语篇中命题的联接, 合理利用推理策略辨认语篇中心思想, 不拘泥于文本字词, 运用合适的阅读方法 (如扫读, 跳读, 精度等) , 抓住语篇主要思想, 剔除干扰信息。

3) 接触不同体裁的语篇, 建立更广的图示

图示是我们经验和知识的积累, 因此, 在平时的学习中, 要通过报刊杂志, 网络媒体等途径积累不同体裁的语篇知识 (如名人传记、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体裁篇章) 扩宽学习视野, 提高背景知识的积累, 丰富自己的图式库, 从而加深对语篇的整体理解。

4 结束语

语篇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 是知识的综合运用过程。策略对语篇理解至关重要, 正确的阅读策略才助于提高阅读效率。因此, 教师在学生的英语阅读活动中, 应结合实际情况,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和整体素质, 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篇意义 篇2

语言功能与英汉诗歌的意义多层性-英汉古典诗歌语篇的功能语言学个例探讨

英汉诗歌具有意义的多层次性,即明示义、引伸义和象征义.根据功能语言学理论,语言具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英汉诗歌不同层次的`意义与语言的三大功能密切相关,是通过这些功能来实现的,对英汉诗歌进行语言功能分析,能从不同的角度充分地揭示诗歌语篇的多层次意义、不同意义的表现方式以及英汉诗歌语篇在这些方面的异同.

作 者:李长忠 LI Chang-zhong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徐州,221116刊 名: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00632(6)分类号:H030关键词:英汉诗歌 语篇 意义 语言功能

语篇意义 篇3

【关键词】评价理论 中国政治外交语篇 态度意义 中国特色

评价理论是对系统功能语法中人际意义研究的补充和完善,为研究语篇中的评价性资源提供了一个新方法:从词汇层面上开展人际意义研究。随着中国外交新战略的开展,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展示出中国外交的一系列新举措和新理念。所以对于中国外交语言策略的研究,可以让国内外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外交发展。所谓外交无小事,和其它语篇相比,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在答记者问时的回答具有其特殊性。发言人所说的话代表国家的立场,涉及国家形象和尊严,而与外国记者的对话更是牵涉到了两个国家。

一、理论依据

评价理论是以J.R.Martin为首的语言学家们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语言学理论。评价理论是对系统功能语法中人际意义研究的补充和完善,为研究语篇中的评价性资源提供了一个新方法:从词汇层面上开展人际意义研究。评价理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更倾向于从词汇而不是从语法角度来研究评价性话语。评价系统包括三大次系统:态度、介入、级差。其中,态度系统又可以分为三个子系统:情感、判断和鉴赏。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以评价理论为理论框架,在中国外交部网站随机选取40篇2014年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的内容为语料,共计3,2397词,采用UAM corpus tool软件提取和人工筛选相结合的方式。本论文采取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的方式,依据语料检索结果,分析不同的语言策略在语料中的使用,分布和出现频率情况。

三、态度资源在中国政治外交语篇的分布

在评价系统中,态度系统可以分为三个子系统:情感,判断和鉴赏。情感资源是态度资源的核心,用来表现说话者对待事物的情感或反应。判断资源是指根据一定的社会规范对人的行为的评价。鉴赏资源指的是从美学角度对于现象作出鉴赏。

从表1中可以看出,鉴赏资源频率最高,占49.91%(如例1),其次是情感资源占42.62%(如例2),判断资源频率最少,占7.47%(如例3)。由此可见,在中国政治外交语篇中的态度意义主要通过鉴赏资源表达,其次是情感意义。由此可知在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较为注重情感的表达及对客观世界的评价。这与外交上所谈论的话题有着很大的关系,国外记者一般针对世界最关注的事件向发言人提问。所以当涉及到对事件的评价时,发言人往往会使用较多鉴赏意义的评价性资源。同时中国在外交策略上一向提倡和谐发展,所以发言人在表达立场的同时,也会表情达意,和各国间建立良好关系。

四、中国政治外交语篇中的中国特色元素

对于外交语篇,不同国家的文化和历史也赋予了语篇不同的特色。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回答外国记者的提问时,经常引经据典,使用一些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这样的语言策略,不仅能彰显出说话者的知识渊博,善于向古人借智慧的素质,更能体现出中国在政治外交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在与他国建立和谐的外交关系的同时,要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之路。

例1:美国人民也是恐怖主义的受害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家可以设想,如果类似的暴力恐怖案件发生在美国,别的国家也做出类似美国国务院那位副发言人那样的表态,美国人民会作何感想,美国政府又将作何反应。(摘自2014年1月2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举行的例行记者会)

例2:日本领导人到底是执迷不悟、作茧自缚,还是真诚反省、改弦易辙,决定权在他自己手里。(摘自2014年1月10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举行的例行记者会)

中国政治外交语篇中评价资源丰富,发挥着发布信息和表明立场的功能。通过研究分析得出,在中国政治外交语篇中评价理论的三个子系统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其中态度资源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介入和级差资源,在态度系统中,情感资源使用最多。通过情感、判断和鉴赏资源的使用,态度系统通过共有的情感反映、规范原则和美学评价,使外交部发言人与发问记者建立一致关系,使听众更容易接受中国的外交立场,达成联盟。除此之外,中国政治外交语篇中说话者经常引经据典,融入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元素,表达了中国在政治外交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在与他国建立和谐的外交关系的同时,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之路。

参考文献:

[1]李战子.评价理论: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和问题[J].外语研究.2004(5):2-6.

语篇意义 篇4

一、语篇整体性意义与局部“句子结构”关系对学生英译汉翻译的影响

目前,英语阅读课大多是围绕“语篇框架”模式展开的。整体性观念是语言学结构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整体性观念就是指在一个实体中,其构成因素必须遵守一系列对实体和构成因素具有决定作用的内部运作规律。一般来说,结构主义企图探索某种意义或文化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结构及关系中被表达出来的。[1]语篇阅读教学中,构建“语篇框架” 已成为阅读课堂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理解语篇整体性意义的一个有效手段。从形式上看,“语篇框架”是指全文共分为“几个”部分,但是,其内部各组成部分要素是有机地联系起来的或者说具有互动关系的。在构建“语篇框架”的过程中,教师较关注关键词、主题句、语法分析、词汇及句子表层意义的讲解,而忽略对语篇局部“句子结构”深层意义的分析和指导。英译汉翻译多是围绕句子表层意义翻译,因此,学生英译汉经常缺乏深刻性及准确性,更谈不上“雅”。比如句子According to one teacher, the student who hands in neat work is already on the way to scorning an A.

学界认为英译汉的两种翻译模式是“直译” (Literal translation)和“意译”(Free translation)。“直译”,一般就是逐字翻译(word-for-word translation), 即,按照句中词汇顺序、字表意思及语法特点进行翻译。因为,在例句中含有一个定语从句“…who hands in neat work…”。所以,学生“直译”时就强调句中定语而翻译成:按照一位老师所说,交上整洁作业的学生就已经是在获得高分的路上了。“意译”, 一般不被句中语法所限制,也不仅仅依赖逐字翻译,而是应用增减、转换、省略、重复等技巧,并强调以汉语表达习惯来进行翻译。以上例句应用“意译” 可翻译为:根据一位老师所言,学生交上整洁作业就意味着已接近高分了。“直译”较适宜于意义和句子结构简单英语句子的翻译。而“意译”更接近“言语”活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并能凸显翻译中“语言”和“言语”之间的有机联系。其实,培养英译汉翻译能力,就是要培养英译汉“意译”翻译能力,因为, “意译”可以体现学生对语篇整体性意义的把握,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汉语表达能力。

在例句中,根据原语篇的整体性意义,“the student”是指“top student”(优秀生),“neat”在此具有隐含之意。首先,教师应该将“neat”这个词的表层意义与“top student”进行联想并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其次,教师可以应用“英英翻译”来理解该句:The sentence means that a top student has a good attitude towards study and does his work carefully,neatly and effectively (此处为隐含之意)is likely to get a very good score. 只有教师自身首先对原文隐含意义进行剖析,才能使翻译教学做到“游刃有余”,也才能引导学生对“句子结构”的深层意义进行科学认知,并实现翻译的“达而雅”。在教师对例句的深入剖析和指导下,学生也会对例句进行新的认知,最终使其翻译变得更加完美:“根据一位教师的经验,优秀生所交的作业往往十分整洁和认真,这也是他们获得高分的必然结果。”这样的翻译凸显了例句中的隐含之意以及内容的厚度感,同时,彰显了汉语书面表达庄重之特点。可见,“意译”翻译能力不仅体现了“语言”静态性意义和“言语”动态性意义之间关系分析的能力,而且也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局部“句子结构”深层意义的认知。

二、从语篇整体性意义转向局部“句子结构”意义的共时性与历时性关系分析

瑞士语言学家费尔狄南·德·索绪尔 (F·de· Saussure)划分了“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及语言共时性(Synchrony)和历时性(Diachrony)原则。索绪尔认为 ,“ … the linguist must take the study of linguistic structure as his primary concern and relate all other manifestations of language to it.”[2]语言家认为,语言结构是语言研究的基本对象,言语行为的表现形式包括隐含表达、逻辑关系和言语的心理关系,这些关系都应与语言结构合理地有机地联系起来。在“言语”中理解“语言”的内涵及价值。“语言”是一个抽象的系统性符号,而“言语”是来自日常生活情境中的真实话语(real language),二者是互联互动的。阅读、认知和理解语篇的过程就是有形或无形的“言语”活动。有时,心理活动也可被视为“言语”活动, 如,“言语”表达之前的预设内容和“语言”进行联系或建立关系的心理活动。

语言共时性是研究在一个整体意识中,所感觉的各项同时存在并构成符合系统内部运作规律的各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和心理关系。共时语言学的目的在于对语言的语音、语义、词汇和语法进行相对静态的观察、描写、分析和研究。[3]因此,共时性研究可以结合历时性要素与共时性要素,并从多元性、 开放性、秩序性、系统性、整体性和局部性方面进行考辨。例句中共时性与历时性要素对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的分析:“One teacher said that the top student (共时性要素)who hands in a piece of neat work(共时性要素)that means the top student(历时性要素)has a good attitude towards study and does his work carefully, neatly and effectively(共识性和历时性要素)is likely to get a very good score(历时性要素)。语篇阅读中, 运用历时性就像一个“碎片化”的思维活动。例句中 “…has a good attitude towards study and does his work carefully,neatly and effectively”就是根据历时性和共时性关系原理而构建出新的认知结构,也为“意译” 提供了相 关的语言 内容 。 宏观上看 , 句中的 “attitude”、“carefully”、“neatly and effectively”这些新添加的词与原句的意义能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与语篇整体性意义相吻合;微观上看,各个词汇也是联系了句中的共时性要素,比如,“the student”(共时性要素)联系到“top student”(历时性要素),“neat”(共时性要 素) 与 “attitude”、“carefully”、“neatly and “effectively”(均为历时性要素)建立了关系。这些词汇正是隐含在“句子结构”深层意义中,当读者以共时性与历时性关系来进行关系思维时,他们则成为分析语篇整体性意义与局部“句子结构”意义关系时的重要纽带。总之,英译汉翻译增加的新词汇就是为翻译提供了有效的“语言”和“言语”活动基础。 综上可知,共时性与历时性之间是对立统一互联互动的关系。

三、共时性和历时性对培养学生英译汉翻译的重要作用

1.共时性与历时性对“句子结构”表层意义的分析是培养学生英译汉的基础

索绪尔的历时性研究特点是对所有“他者”的研究,而语言内部的研究则是共时性研究的特点。[4]在此,对“他者”的研究是指对语篇之外的一些历时性要素的研究,比如,体裁特点和“语篇框架”之间的关系,构建语篇整体性意义及其与局部“句子结构”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为理解语篇的隐含意义和英译汉翻译提供了思维内容和“言语”活动背景。 研究“他者”历时性要素,必须借助关系思维与语言共时性及共时性要素之间所建立的关系。关系思维是指在对事物进行思维时,涉及到一些已经存在或新的存在的思维内容,并预设为具有动态性的关系和目标,在思维中可以想象或预设所存在着的潜在要素关系中的显像和运作合理性,由此来诠释思维的全过程,这就是以“关系”的眼光看待思维活动。[5]从某种意义上讲,语篇整体性意义和局部句子深层意义的分析就是为关系思维内容提供存在预设,也为英译汉翻译的深刻性和准确性提供了思维背景和基础。所以,进行英译汉翻译时,首先要知晓“语篇框架”整体性意义。比如,阅读一篇说明文时,说明文写作特点就属于语言历时性要素。对于学生而言,通常比较关注语篇表层意义,而忽略语篇中的一些衔接词、关键词、主题句和语篇体裁特点对理解语篇整体性意义的帮助作用。因此,教师要强调语篇体裁特点,一般,说明文或议论文具有三个基本要素:“What(什么)? Why(为什么)? &How(如何做)?”以此,让学生对语篇整体性意义进行三个层次的分析和理解。共时性和历时性关系及共时性要素和历时性要素也是构建语篇整体性意义及进行英译汉翻译的基础和保障。

2.共时性与历时性对语篇“句子结构”深层意义的分析是培养学生英译汉能力的关键

分析语篇深层意义时,仍需要应用历时性和共时性关系来分析。按照语言历时性,任何形式的语言结构都形成于动态的历时性发展过程中,而其内部形式却是静态的。所以,只有在一种特定时空中或划定的时间片段内才能有效地分析客观存在的句子本身之外的深层意义。按照语言共时性划定所要分析语篇中的局部内容是必须的。笔者发现,根据共时性条件下的语言静态性句子结构特点,学生会轻松准确地理解句子表层意义,翻译句子多以 “直译”为主。但,让他们根据“言语”动态性,多样性特点来分析句子深层意义时或者说应用“意译”技巧时,绝大部分学生则很难使翻译的句子“达而雅”。根据共时性的“同一性”原则,在理解语篇局部 “句子结构”的深层意义时,需要在认知结构的背景下,即在应用“语篇框架”整体性意义的基础上而展开。本质上讲,语篇深层意义的理解就是在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也是为英译汉翻译提供必要的思维内容和知识储备,需要对“语言”的认知过程进行准确性、逻辑性、层级性及完整性的考辨,同时,也需要使“言语”解释的内容具有合理性、逻辑性和有效性。一句话,就是将局部“句子结构”意义与“语篇框架”整体性意义有机地进行衔接,使二者之间建立 “关系”。这个“关系”在“语言”和“言语”、语言共时性和历时性关系原理的作用下,通过关系思维就可以构成一个有机的互联互动的英译汉翻译机制的 “生态圈”。这个“生态圈”的构建源于教育生态学。 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边环境之间各个要素之间的生态关系、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及协同进化的原理与机制。

综上所述,索绪尔有关语言共时性与历时性的提出,使学界对语言的研究由“实体”研究转向了 “关系”研究。将学界从过往语言学研究当作学术研究转向语言应用研究。同时,语言应用研究也带来了学界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关系研究的新局面。笔者尝试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和分析语言共时性与历时性以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借助关系思维,探讨和研究“语篇框架”阅读对语篇局部“句子结构”深层意义及英译汉翻译的支撑意义。文中对于“语言” 与“言语”、共时性与历时性关系的分析,拓展了一线教师学术研究的视野,说明只有把握从语篇整体性意义转向局部“句子结构”意义的分析和理解,才能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和英译汉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1]邱健.从音乐“实体”转向音乐“关系”的结构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3(6).

[2]Saussure.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张碧.历时性生成与共时性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4]撒露莎.从语言的共时性角度看语言的静态和动态存在形式的关系[J].安徽文学,2011(10).

语篇意义 篇5

语篇的连贯与衔接理论在语言学界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 语篇的连贯与衔接成为语篇研究的核心之一。根据Halliday&Hasan的阐述, 衔接对于篇章的连贯, 语篇的生成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 从目前的有关文献研究来看, 依据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对英语作文进行分析的研究还比较少。在国内英语教学中, 语篇的连贯与衔接理论指导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实证性研究, 不管是研究的广度、深度、还是研究出来对写作教学的实用价值, 都还只存在表面的现象问题, 都承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但是这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大小, 如何通过统计分析实验加以论证这种关系, 各种衔接手段在学生作文中的使用偏好及使用频率如何, 以及在写作教学中如何体现运用这种理论, 在此研究领域中都还存在着空白。

理论基础:

本文以Halliday&Hasan的《语篇的衔接》 (Cohesion in English) 为蓝本, 以国内胡壮麟, 张德禄, 朱永生对该理论的相关发展为辅助;并以刘润清提倡的外语教学研究中的科学方法为指导。Halliday&Hasan认为决定一套句子能否组成语篇 (text) 的主要因素在于句子之间的衔接与连贯关系, 并以此产生语篇性 (texture) (1989:2) 。他们还认为:“语篇的连贯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在情境方面是连贯的, 由此表现出语域一致性 (register consistency) ;在语篇本体上是连贯的, 所以是衔接的 (cohesive) ” (1989:23) 。Halliday&Hasan给出了5种类型的衔接手段, 即指示 (reference) 、替代 (substitution) 、省略 (ellipsis) 、连接 (conjunction) 和词汇衔接 (lexical cohesion) (1989) 。

指示:又称照应关系, 可分为文外照应 (exophor) 和文内照应 (endophora) 。前者来自语篇之外与语境有关的语用问题, 在语篇衔接手段上所起的作用不大;而后者来自语篇之内, 有进一步分为前指照应 (anaphora) 和后指照应 (cataphora) 。前指照应:指上文出现的项目的所指成分, 如:There was a pineapple on the table, so I ate it.后指照应:指下文出现的项目的所指成分, 如:He is really great.John scored twice in two minutes.

研究步骤:

第一步, 收集60份英语专业期末试卷, 因为在期末考试中, 受试学生态度认真, 外界因素、心理因素干扰小, 其写作过程也是在统一的时间内完成的。另外, 试卷为标准化试卷, 题目要求, 评分说明及评分标准一致, 评阅过程也是流水作业。因此, 语料的来源真实, 客观, 效度高。第二步, 先对每篇作文中学生使用的Halliday&Hasan提到的5种衔接手段的情况进行各自单项分析及统计, 然后再分析统计每篇作文中各种衔接手段的总体使用情况, 最后再对每篇作文的得分进行统计。第三步, 整理所有60份作文的整体情况 (单项衔接手段的使用偏好数据, 全文各种衔接手段的数量及质量, 试卷中作文得分情况) , 进而统计出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第四步, 通过实验研究的数据统计成果反思语篇的连贯与衔接理论在英语写作中的作用, 及对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研究语料:

本文的研究语料来源于中国普通高校英语专业大二学生期末英语考试卷的作文, 作文要求为以“The Benefit of Volunteering”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英语作文。试卷来源于2个自然班的60份考试试卷, 其英语成绩与英语水平具有普遍代表性。

研究结果及分析:

本文的语料来自于某高校60篇已批阅的学生期末英语考试作文。以Halliday&Hasan的语篇衔接理论为基础, 分析了5种语篇衔接手段 (cohesive ties or devices) 在学生作文中的运用, 即指示 (reference) 、替代 (substitution) 、省略 (ellipsis) 、连接 (conjunction) 和词汇衔接 (lexical cohesion) 。统计这些衔接手段的数量与学生作文所得分数的比值的关系, 以及单个衔接手段在一篇作文中的使用频率情况。

从分析中可以明确看出衔接手段使用的数量高的作文属于高分作文, 其衔接手段使用低的作文属于低分作文, 因此这两个变量之间成正比例相关性, 因此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明确佐证语篇衔接理论能够指导写作教学。另从分析中单个衔接手段在每篇作文的频率也为英语写作教学掌握学生偏好, 引导学生全面掌握各种衔接手段提供了有效数据。

结语:

本文研究了语篇衔接理论与英语写作教学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 1、语篇的衔接手段多少与学生作文分数的高低成正比例关系, 因此语篇的连贯与衔接理论能有效的指导英语写作教学, 2、通过对学生作文各种衔接手段使用频率的统计分析, 总结出语法衔接 (conjunction) 在各种衔接手段中使用频率较高, 这也有效说明学生的作文在一定层面上已经反映出近年来语篇衔接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3、语篇衔接理论能够也应该嵌入英语写作教学之中, 指导学生在语篇写作中写出连贯衔接的语言, 有效提升语言输出能力。4、在教学中要合理运用衔接理论, 把握过犹不及的矛盾。提倡学生合理运行语篇衔接理论, 但也防止滥用语篇衔接手段, 因为学生作文篇幅较小, 过多运用这些手段也会有画蛇添足之害。

摘要:本文以衔接连贯理论为理论基础, 通过对30份英语专业大二学生的期末英语考试考场作文的衔接手段的使用情况及最终得分进行一次统计分析。采取定量研究方法, 通过研究语篇衔接手段的使用频率与阅卷老师给出的作文总分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两者之间为正比例关系。研究中还统计了各种衔接手段在学生作文中的使用频率, 其结果是连接 (conjunction) 在学生中的使用频率高于其他衔接手段。通过对这些实验数据的分析, 本文还进一步探索了如何将语篇的连贯与衔接理论嵌入到英语写作教学中, 用来指导英语教学。

关键词:语篇衔接,英语写作,统计分析,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Hasan.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

[2]Halliday.M.A.K.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94.

[3]程静英:《英语写作教学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4年。

语篇意义 篇6

语篇是语言使用单位, 它可长可短、可大可小, 可以是口头形式, 也可以是书面形式, 是一个在某个语境中起交际功能的单位 (黄国文2003:17) 。一个语篇如果是一段语义连贯体的话, 就必须有语篇特征———衔接手段、语篇的交际功能、语篇的主述位关系、语篇的语义连贯手段等。语篇不是脱离语境的孤立的句子 (钱敏汝2008:2) , 而是超越句子层面的语义的达成。语篇分析的对象是使用中的语言, 主要研究人们如何在真实的语境中使用语言来实现交际目的。语篇分析特别关注微观语篇 (主要指词汇、语法知识) 与宏观语篇 (指文章所体现的意义之间的关系) , 即主要研究语篇中的词汇、语法、句式等写作特点和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语篇的主述位的关系、语篇的体裁与题材、语篇的表意功能、语篇的写作意图以及目的等之间的关系。

二、语篇案例的特点及组织修辞分析

笔者以2016年高考英语全国卷 (III) 完形填空为例, 分析其语篇特征, 包括句间、语篇的逻辑符号、确认语句的表意功能、追踪并理解语篇的组织修辞关系、领悟作者的暗示以及暗示之间的逻辑关系、确认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分析语篇中的主述位关系以及分析词汇、语法和语篇之间的关系等, 这有利于提高中学英语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效果。

从第一段中作者梦想打败Miller King, 到最后一段中作者被Miller King的坚强毅力和优秀品格所打败, 作者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梦想。文章前后呼应, 首尾相连。

作者在表述该语篇的功能定位时, 采取了宏观语篇中的概念功能, 用语言表达我们的社会经历、看法;语篇功能, 用各种语言手段将语篇中的句内、句间和段落组成连贯文章;人际功能, 用来与别人交往, 建立或者保持与别人的关系, 表达社会关系和交流关系、态度、情感等 (张德禄、刘汝山2003:66) 。三种类型的表意功能交互使用, 实现了读者与语篇交互式阅读的需求, 能根据语境和背景推断语篇的大意、衔接与连贯的手段以及交际意图等。

另外, 作者还使用了逻辑符号和逻辑关联手段, 包括一些隐性的逻辑符号, 有效保持了该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使读者能快速领悟作者谋篇布局的思路, 并借助这种理解探寻语篇的深层含义 (见表2) 。

语篇的时态结构与作者所叙述事件的时间顺序保持一致, 语篇中的6个转折句体现出前后语句的对比与比较的功能。显然, 语法完整的句子只有在上下文语境和交际场景中才体现出语篇的语意。语篇的写作风格体现出记叙文的写作特点, 讲述了故事所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评价, 将作者的情感态度思维的转变描写得淋漓尽致, 从想打败对手的人转变成被对手打败的人,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三、语篇的功能意义分析

语篇的功能主要涉及概念功能、语篇功能、人际功能三大类。语篇的作者在表述语篇的功能定位时, 采取了对比与比较、详述、评论、赞美、致谢、解释、结论等表意功能来实现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见表3) 。

以上这些句式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表意功能的交互目的而使用的。在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在表述各种具体语义时的功能。为了更好地体现这些交互功能, 教师可以采用怎样的句式进行表达, 在表达时是否还有同样的句式, 即体现一种功能多种句式的表达。比如, “Football season started in Septemberall summer long I worked out.”这句话体现出解释的功能, 可以对该句进行改写:

例1:Because football season started in September, all summer long I kept practicing playing. (原因状语从句)

例2:Football season started in September, so all summer long I kept practicing playing. (并列句)

例3:Football season starting in September, I kept practicing playing during the summer. (独立主格结构)

将worked out改写为kept practicing playing, 将all summer long改写为during the summer。这种类似的练习有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复习, 实现新、旧知识的同化与顺应的建构学习。

四、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

主位和述位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两个重要概念。主位是语篇构成的重要手段, 在语篇信息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述位起着传递新信息的作用 (黄国文2003:74) 。研究主述位结构和信息结构的意义在于了解和掌握文章中新信息在语篇中的分布情况。“主位推进”模式有利于分析句间、段落间乃至全篇的语义连贯 (Michael Mc Carthy&Ronald Carter 2005:70) ,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语篇中的结构性衔接特征, 如主位结构, 体现了语篇中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

在语篇的22个句子中, “When I, Just before September, but he didn’t cry, That season, while he, but I often, One afternoon, But even, When we, but you did, how even, damaged but, From that day on”这13个标记主位体现了语篇的时间、地点、方式等背景, 是由作者的语篇发展方向决定的, 是为达到一定的功能和体现语篇体裁而服务的。

另外, 该语篇的非标记主位的框架结构由以下词语组成:

I→That→Football season→I→Miller→I→he→He→he→I→he→we→I→I→I→I→Miller→which→you→I→I→he→that challenge→he→I→we→he→You→I→you→His words→I→he→he→I→I

语篇中的代词I前后出现了15次, 代表作者叙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That将前一句话的述位变成了主位, 体现了解释和补充说明的功能;Football season是为了体现后面的述位所提供的新信息的主位。在接下来的段落中, 频繁出现的he也是故事的主人。接下来的主位His words是为了体现后面的述位所提供的新信息, 详细分析如下:he是第一段中所引出的述位信息, 指语篇故事中所涉及的重要人物Miller King, 在语篇中出现了10次。代词we出现了两次:第一个代词we指代的是“作者所在的足球队和对手Miller King所在的足球队”, 是对前面的述位所提供的信息进行解释和补充;第二个we指代的是“作者和Miller King”, 同样是体现前面的述位。代词you出现了三次, 且都是在直接引语中出现的, 三个you都是指作者, 代表作者是直接引语的对象, 说话者是Miller King。代词his出现了一次, 表示作者对Miller King当时所说的话进行了转述, his words在句子中作主语, 代表对前面述位信息的总结。通过对这种非标记主位的框架结构的分析, 学生能有效把握作者谋篇布局的思路, 能有效回顾篇章的信息内容, 有效解码作者的编码意图,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式阅读。

五、语篇特点及试题设置特点

在2016年高考英语全国卷 (III) 完形填空题的选项设置中, 有的只需要理解和读懂选项所在的句子, 而有的则需要读懂相邻句子以及相邻段落的有关内容。在本语段的选项中, 所有试题的选项设置只有逾越句子层次, 才能选出正确选项,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这是考查考生通篇理解该语段衔接与连贯的标志。与此同时, 该题考查的另一个重点是词汇意义及用法, 其中有18个 (除28题涉及连词, 36小题涉及代词外) 主要测试学生对实词 (动词、副词、名词、形容词) 的掌握情况, 间接测试了学生在特定语境中运用词汇、语法的能力。

语篇是一个语义连贯的整体, 是使用中的语言, 涉及的是一种交际活动 (张德禄、刘汝山2003:10) 。语篇应该与交际环境保持一致, 不能脱离语境而独立存在。学生除了具备一定的词汇、语法知识外, 还要具备基本的语篇分析知识和语篇分析方法, 以及通过上下文语境关系理解完形填空这种不完整语篇, 这是答题的关键。该题很好地表达了作者预想表达的与读者实现交互式阅读的意图。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是不能灵活把握语篇上下文的语境线索, 这说明学生缺乏有效把握语言的使用与语境之间的关系的能力。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缺乏对语篇阅读的微技能训练, 缺乏对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整合, 缺乏对课程标准总目标“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理解。

六、思考及结语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较为低级的浅层次的认知维度上, 聚焦在微观语篇下的词汇及语法的学习上, 缺乏对宏观语篇及语言意义的分析, 而完形填空考查的却是高层次的认知维度, 涉及记忆、识别、理解、判断、综合、评价、总结、提炼、反思等, 所涉及的是一种较高级别和较为复杂的语言思维能力 (刘庆思2001:158) 。同时, 在组织修辞方面, 该题不仅涉及词汇、语法的识记, 还体现出词汇、语法手段在上下文语境中的灵活运用, 以及分析语篇中的词汇、语法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学生在平时的阅读学习中应深刻领悟微观语篇的结构特征和宏观语篇的功能及意义, 加大对词汇、语法知识在语篇上下文语境中的综合运用。教师在教学中应把语言当作语篇进行教学, 善于引导学生认识语音、词汇、语法、功能等语言要素是如何在语篇产生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以上分析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形式与语言功能之间的关系,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关系, 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 词汇、语法系统与语篇模式系统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心智的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附:

2016年高考完形填空原题

第二部分:英语知识运用 (共两节, 满分45分)

第一节完形填空 (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 满分30分)

阅读下面短文, 从短文后各题所给的四个选项 (A、B、C和D) 中, 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 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参考文献

黄国文.2003.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7, 74.

刘庆思.2001.高考能力测试与试题设计[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58.

钱敏汝.2008.篇章语用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

张德禄, 刘汝山.2003.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运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0, 66.

语篇意义 篇7

在国外, 多模态语篇分析的研究比中国开始得要早一些。R.Barthes (1977) 在其发表的“图像修辞”一文中指出了图像和语言如何合作实现交际效果。Forceville (1996) 认为, 多模态话语分析需要一个自上而下的理论指导并提出了与关联理论和理想认知模型相联系的图像隐喻理论。基于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 Kress&van Leeuwen (1996, 2006) 建立了视觉语法来分析视觉图像, 使得视觉语法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实用性。在国内, 李战子 (2003, 2012) 首次将Kress&van Leeuwen的分析框架引入中国。她指出, Kress&van Leeuwen理论中的三大元功能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三大元功能是相对应一致的。朱永生 (2007) 介绍了多模态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并从其出现、定义、特征等方面加以探讨。张德禄 (2009) 建立了多模态分析的五个层次理论框架。在具体实践中, 文学作品、照片以及海报得到了一些学者在多模态语篇分析研究领域的关注。此外, 胡壮麟 (2006) 、李妙晴 (2007) 和张德禄 (2012) 等将多模态语篇分析理论应用到了国际性会议、演讲、电影以及英语课堂教学等语篇的研究中去。

然而, 多模态语篇分析在纪录片方面的研究甚少提及, 在纪录片片头方面更为少见。因此, 本文将尝试从视觉模态角度对纪录片《美丽中国》的片头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 探讨多种模态是如何共同合作实现意义建构的。

1 多模态语篇分析的理论框架

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是韩礼德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所描述的三大元功能, 它们为分析传统语篇和多媒体提供了理论支撑。随后, Kress&van Leeuwen将该理论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认为视觉图像对意义表达具有重要作用, 并将分析这一视觉图像的方法定义为视觉语法。

在视觉语法中, 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分别与系统功能语法的三大元功能相对应。首先, 再现意义由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两部分构成。叙事再现是指像言语和心理过程、行动过程以及反应过程等多种物质过程能相互作用, 共同体现图像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再现参与者所涵盖的范围较为广泛, 包括人、物和描绘的风景等。若叙事再现中有两个参与者, 一个则是动作者即发出矢量的再现参与者, 另一个则是目标 (或动作的对象) 即矢量指向的那个参与者 (李战子, 2003) 。概念再现是指参与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属性、类别和特征等来体现。其次, 韦琴红 (2008) 指出, 互动意义包括接触、社会距离、态度和情态四个要素。通过分析以上四个要素, 图像的制作者、图像所表征的事物以及图像观看者间两两或三者的关系可以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构图意义的分析角度有信息值、显著性和取景三个方面, 主要体现在语篇成分的空间布局上, 包括上下、左右、中间以及边缘, 不同位置会体现不同的信息值。

2《美丽中国》片头的多模态语篇分析

2.1 背景

本语料是片头中出现的镜头:

2.2 视觉语法分析

2.2.1 再现意义

图1是叙事图像, 橘红色的朝阳光芒万丈, 两只丹顶鹤展翅翩翩起舞, 引颈向天而鸣, 在万道霞光的衬托下, 勾勒出一幅美妙的画卷。在这一场景中, 再现参与者是丹顶鹤与朝阳。因此, 展翅的丹顶鹤与初升的朝阳形成了一个矢量, 是一条强烈的对角线, 能够吸引观众的目光。这一动态画面放在片头最开始的位置, 展现了生灵自在闲适的生活, 同时对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的赞颂, 对能够永久拥有美丽大自然的强烈期盼和向往。图2是概念图像, 没有矢量, 记录了宛如长龙般在山中蜿蜒盘旋的万里长城。它展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和勤劳智慧, 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意志和力量永存于世、坚不可摧, 值得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

图3可体现出再现意义。其矢量是人的目光, 这是一个反应过程。反应者是面带笑容的年轻姑娘, 现象是通过文本表达出来的, 即生活方式, 这也是她开怀大笑的原因。这一镜头会引起观众的思索, 到底是什么样的生活能让反应者如此开心, 从而能够激发继续观看的兴趣。

2.2.2 互动意义

Kress&van Leeuwen (1996) 认为, 图像所蕴含的意图包括提供和索取, 两类图像均能构成接触。其中, 当图像参与者通过眼神、手势等向观看者索取某些特定的东西时形成的图像被称作索取类图像。而当不具有生命力的人或动物作为参与者, 或目光指向在图像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没有形成, 提供类图像便应运而生。图3是提供类图像, 没有眼神交流, 属于给予, 表明人民的生活是有欢乐的, 其原因需要继续观看便会得知。图4是索取类图像, 小鸟作为参与者, 直视观看者, 似乎在向观众索取关心和爱护, 请求人们善待动植物, 保护它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图像的视点可以反映态度。图4描绘动物, 运用了平视。平视的角度可以表现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的平等地位。人与动植物是平等的, 没有优劣之分, 因此我们应当维护生态平衡, 保护动植物。这种平视的拍摄方法恰好达到了宣传目的。图的视角是俯视, 表现出作为图像参与者的劳动人民处于弱势地位无比辛苦, 观看者作为劳动成果的享用者, 应尊重他们, 珍惜劳动果实。

片头的镜头拍摄融合了个人近距离与社会远距离。例如, 图5属于社会远距离, 它把农民的身体以及劳作的全景拍摄了下来, 体现出关系的疏远, 象征着普通人是无法切实体会农民的辛苦的。

从情态方面来看, 本纪录片片头属于高感官情态, 色彩饱和度和区分度都很高, 各种颜色搭配协调。比如在图1中, 橘红色的朝阳和霞光给人以温暖, 散发着勃勃生机。但在描绘白色污染和大气污染的社会现象时, 画面属于低感官情态, 使用了灰色等深沉昏暗的颜色, 表现出在中国的某些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相当严重。

2.2.3 构图意义分析

图像中元素的不同放置位置会表达不同的信息值。图1中, 镜头先拍摄了初升的朝阳, 将其放在左侧, 属于已知信息。接着拍摄两只翩翩起舞的丹顶鹤, 将其放在右侧, 而且变得显著, 最后予以特写, 属于新信息, 是图像的重点。这样安排是因为, 太阳的升起是大自然的普遍规律, 而丹顶鹤是否能够长期存在却会受到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因此, 该镜头向观看者呼吁, 要保护大自然, 保护生态环境。

显著性和取景也是构图意义实现的要素。图像的相对尺寸、色调值的对比以及人或物放置的位置, 如前景或背景等会有不同程度的调整, 这些都是影响画面事物显著性和的影响观看者注意力的有效手段。在画面6这一场景中, 作为背景的现代城市和两只翩翩起舞的丹顶鹤逐渐虚化, 毛笔被置于前景, 在整个画面中所占尺寸很大, 这样就突显了置于前景的毛笔。此画面处理方式会吸引观看者对毛笔的关注, 象征着人类是历史的书写者, 人类的行为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大自然的生存与发展。这启示我们, 在改造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 要注重环保, 珍爱人类及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家园。

3 结束语

本文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从视觉模态方面对纪录片片头视频进行了探讨研究。研究表明, 除语言文字外, 图像也是实现意义建构的重要途径, 使纪录片片头能够简洁明快地展现主题, 传情达意, 在众多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 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Barthes R.Rhetoric of the Image[C]//Image, Music, Text.London:Fontana, 1977.

[2]Forceville C.Pictorial Metaphor in Advertising[M].London, NewYork:Routledge, 1996.

[3]Kress G, Van Leeuwen.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Roufledge Press, 1996/2006.

[4]耿敬北, 陈子娟.文献纪录片的多模态动态语篇分析——以《指点江山:毛泽东诗词故事》之《沁园春·长沙》为例[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4 (4) .

[5]李战子, 陆丹云.多模态符号学:理论基础, 研究途径与发展前景[J].外语研究, 2012 (2) .

[6]韦琴红.论多模态话语的整体意义构建——基于一个多模态媒体语篇的话语分析[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 (6) .

[7]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 2009 (1) :24-30.

[8]张德禄, 李玉香.多模态课堂话语的模态配合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2 (1) .

语篇意义 篇8

在信息时代,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图文模式的多样化, 作为一种人类交际方式, 多模态可以有效整合使用若干非文字模态来表达同种意义, 这些符号模态按照一定层次排列, 起到相互强化和补充意义的作用多模态化趋向使得人类交际中的多种媒介符号可以交错使用, 因而可以调动人类多重感官的协同增效作用, 强化信息的表达和有效传递, 一定意义上, 以视觉符号为代表的异质感官符号意义潜势逐渐增强, 相比传统的文字感知, 视觉感知被赋予了更多的感性特权。而多模态隐喻作为隐喻的扩展形式, 也广泛出现在各类大众媒体中, 其中在杂志的广告配图等财经类漫画中多模态隐喻则更为常见, 因为这类文体多采用讽喻的方式, 借助多模态要素来强化作者的交际意图, 给读者带来了更为深刻和愉悦的阅读体验。与此同时, 在当前多媒体技术为支撑的财经类商务英语教材编写过程中, 越来越广泛地运用更多层次的多模态要素, 为这类教材的普及和推广注入了新的活力, 产生了更为立体的阅读新体验。

尽管国内已有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多模态语篇表征, 但现有的研究仅仅局限于对新闻漫画、商业广告、建筑设计等多模态要素较为集中的语篇上, 而对于立体化教材语篇多模态表征特点的研究却很少, 因此, 有必要在这一领域投入更多的关注。

此外, 多模态隐喻也有广、狭义之分。从狭义层面来看, 多模态隐喻的源域和目标域须满足由不同的模态类型来呈现;而广义的多模态隐喻不必拘泥于此, 只要是两种以上模态共同参与建构的隐喻映射, 即使源域和目标域都是由相同模态共同呈现的, 仍然可以算作是广义上的多模态隐喻。本文采用“多模态隐喻”的广义界定。

多模态商务外语教材的定义与特征

多模态外语教材是指“由多种模态共同组成的外语教材, 包括文字、图画、表格、录音、录像共时或者按一定顺序出现。其中, 文字显然还是起主导作用, 但不再是一种模态独尊的局面, 而是多种模态竞相争艳的局面” (张德禄、张淑杰, 2010) 。随着多媒体识读手段的广泛应用, 在财经类商务英语教材中多模态图文共生并存的应用模式越来越明显。

随着外语教学的多模态化和网络化, 多模态教材越来越具有多维协同性、互文性、网络链接性的特点。⑴多维协同性:多模态教材不拘泥于文字的单一维度, 借助图片、动画等呈现出强烈的多维立体特征, 其意义的生成由多种模态协同作用, 共同表达, 借用多媒体技术将各种模态合为一体, 增强了教材的交互性, 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认知能力。⑵互文性:多模态外语教材特别是商务英语教材基于商务素材, 这些类型的文本具有尤为鲜明的互文特点, 文本间的指示和映射关系突出。⑶网络链接性:互联网的应用拓宽了外语教材的使用空间, 使之能够便捷地链接到跨区域平台, 学习者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实现信息的交互, 使用丰富多样的多模态资源, 模拟真实的语言使用场景。

多模态商务英语教材体现的源域与目标域映射关系实例分析

ICFE认证考试由剑桥大学ESOL考试部和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共同开发, 是全球唯一的财经英语国际认证项目, 该认证着重考查在实际财务情景下综合运用英语听说读写的技能, 是财经英语国际标准的一个典范。本文以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推荐、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剑桥财务英语国际证书考试 (Cambridge International Certificate in Financial English, 简称ICFE) 配套用书《剑桥金融财务英语》系列教材为研究素材, 通过实例分析, 剖析财经类商务英语教材多模态图文中隐喻的认知结构, 以期发现多模态图文隐喻中图片模态与文字模态在建构意义过程中的语义映射机制以及如何在商务英语教材编写过程中优化布局各个模态之间的意义构建关系。

从教材的编排体例上来看, 该教材突破了传统商务英语教材的单模态模式, 注入了丰富的多模态表征方式。比如“Professional English in Use: Finance”一书由50 个双页主题单元构成, 总共涉及4 个金融财务领域:会计学、银行业、公司理财以及经济与贸易。每一个单元的左手边页, 配有该单元涉及相关术语的详细解释;右手边页上设计了该单元练习题, 帮助检测和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在每个单元之间的衔接处增加了“交叉参考知识点”, 并在每一单元末尾都设计了“有你参与”部分, 为每一位学习者提供了情景模拟的机会, 可将每单元所学新词汇和新认识应用到相关专业金融领域中, 及时消化和吸收。此外, 还附有相关金融财务俗语和相应的漫画插图来强化意义的表达。可以说, 该版教材以文本模态为主模态从版面设计到编排方式, 包括教学主题的有序排列、语境、词汇和语言技能练习的形式和编排方式、学生采用的学习法、对插图、表格、箭头符号、红框标记、颜色运用以及漫画、图片等辅助模态的动态配合, 在很大程度上强化和丰富了意义的建构。

因此, 多模态隐喻意义的表征方式要比单模态文字隐喻的表征方式丰富得多。其纸质和数字媒体文本内容囊括了语言、视觉影像和其他符号资源, 通过层次化的排序能够强化同种意义表达或者行使补充功能, 给接收者多重感官刺激, 达到识解意义的目的。“要理解视觉抽象信息, 借助考查视觉隐喻表征是切实可行的策略。” (Johns 1984: 291) Johns认为, 视觉识读能力 (visual literacy) 对于理解视觉隐喻表征尤为关键, 成功的文本沟通需要首先具备对图片内容、版面设计和简图布局的识读能力, 并且还要有能力识别传达意义的多层次项目, 共同参与意义的感知和建构。

在ICFE丛书的编写中, 也体现了丰富的多模态视觉隐喻表征。例如Professional English In Use:Marketing第15 页的练习题中 (如图1) , 编者运用了三幅彩色漫画, 并借助这三幅漫画所附着的隐喻信息来加深阅读者对于本章所要阐释的营销计划中涉及的三个概念的理解。在第一幅图中, 碧绿的草地上一群白羊环绕在一只黑羊周围, 众“白”与独“黑”视觉上的反差在营销计划这个特殊的情景下迅速建构了“众多相似产品”和“唯一独特产品”的映射关联, 借助文字模态消除歧义的作用, 让读者很快便与本章提到的Unique Selling Point (独特卖点) 这一理论术语所代表的源域信息形成勾连, 提供了阅读者丰富明确的信息结构并帮助其实现准确的认知判断。同样, 在第二幅图中, 编者分别使用深绿和浅绿色柱状图, 搭配蓝色的图片背景, 来暗喻“数据分析”这一映射源域, 使读者很快建立关联反应, 在这一背景的前方设置了四个西装革履的商务人士, 右手分别高举折线图, 从折线图和背景中柱状图的强关联可以看出这四个商务人士分别代表不同公司的营销数据分析人员, 因而在阅读者头脑中很快可以识别这一源域信息, 与文字模态中的信息“Competitor Analysis (竞争对手分析) ”这一目标域形成映射关联, 从而很快理解这一概念是指估计竞争对手对本公司的竞争性行动可能采取的战略和反应, 从而有效地制订客户自己的战略方向及战略措施。第三幅图中, 一位表情流露慈爱的母亲正在拿着一瓶护肤霜给她年幼的孩子涂抹, 这个图片中母亲身着休闲家居服饰, 与第二幅图中的西装革履形成鲜明对比, 显然, 在营销计划制订的情景里, 母亲和孩子代表的就是顾客或者产品的使用者, 读者很快就可以在人物和“customer”之间建立关联, 而本章直接涉及顾客这一概念的文本信息就是关于目标市场中顾客细分的论述, 从而建立认知关联。这三幅图通过丰富的视觉表征模式使阅读者很容易理解其复杂抽象的内容。从某种角度来说, 由于多模态隐喻调动了人的多重感官, 更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同样, 在Professional English In Use: Finance第76 页 (如图2) , 为了阐释“期权”这一金融衍生工具的内涵和作用, 编者在文字右侧附上一幅漫画来精确说明其内涵和作用, 在图片中呈现了一部电梯门入口处的场景, 电梯门上贴着一家名为Mega Buck的投资公司的标识, 旁边站立着一位等待步入电梯的中年男子, 正在按下电梯按钮, 梯门右上方贴有一幅提醒告示“请切记:电梯可能上行也可能下行”, 以电梯上行下行来隐喻金融投资和期权交易带来的风险, 进而引申到期权 (option) 的主要作用和看涨期权 (Call Option) 与看跌期权 (Put Option) 的内涵。电梯旁站立的男子映射具有期权交易动机的投资者, “按下按钮”隐喻作出投资决策, 从这幅图传达的多模态隐喻信息中, 可以很直观地理解期权的本质、涨跌期权、投资风险、投资决策等一系列隐喻意义所投射的目标域意义。

那么, 当多模态文本中同时呈现文字文本和非文字文本时, 其蕴含的文字隐喻和非文字隐喻之间究竟是何关系?文字标题与图片内文字标示又有何作用?最早研究图文关系的法国符号学家Roland提出:印刷图片就是信息, 它由三部分构成:信息源、传播道和接受点 (Barthes 1987:15) 。他认为, 图片在广告中扮演三个层面的信息: (1) 语言信息; (2) 编码图符信息; (3) 非编码图符信息。通过这三层信息, 图片可以实现其强调功能, 并展示其表意的直白性和明确的意图性 (Barthes 1987:33) 。因此, Roland Barthes认为, 文字文本和具有语言信息的图片就存在三种关系: (1) 文字依附于图片; (2) 文字和图片相互补充; (3) 文字强化图片意义表达 (Barthes 1987:25) 。鉴于以上认识“虽然文字标题有时候只是作品的名称代号, 但是它在意义构建中却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在有些场合, 文字标题在作品意义的构建中发挥了聚焦功能或综合功能;而在其他场合中, 作品的意义是文字标题的剧烈转换, 这种转换来自欣赏作品和文字标题之间的生成距离的张力的释放” (Franklin 1988:164) 。例如在Professional English In Use: Finance第54 页对于租购合约 (Hire Purchase Agreement) 进行阐释时 (如图3) , 使用一幅简洁的漫画来辅助说明, 该漫画中使用了简单的汽车前脸的线条, 从前窗可以看到驾驶座位和方向盘的轮廓, 车的右侧站立着两个正在对话的人, 但从图片所提供的场景和事件, 阅读者很难清晰地获得图片隐藏的隐喻信息, 也无法借助图片辅助阐释这一抽象术语, 某种程度上还形成了认知负荷。但是, 编者在图片下的文字说明却很好地诠释了图片的真正内涵, “On this model there’s a sensory device that prevents you from starting, unless your seat belts are fastened and your HP repayments are up to date”人物旁白的文字注解恰恰消解了认知歧义, 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字内隐喻信息的多层次映射, “a sensory device”映射借贷双方的租购合约, “starting”映射“取得货品所有权”, “seat belts are fastened”映射在租借期内, 贷方有义务确保租购货品的安全和性能完整, “HP repayments are up to date”映射“贷方需按期偿清租购贷款和利息”, 所以图片和辅助文字旁白的协同使用建构了完整的隐喻映射信息。“在租购合同的制约下, 如果贷方无法按时偿清租购贷款和利息, 并确保租购货品的安全和性能完整, 租购合同中约定的条款会制约贷方在租约期满后是否可以有权获得该货品的所有权”。这类的图文协同运用证明, 文字文本可以消除非文字隐喻文本中的不确定性和歧义, 强化同种信息的表达,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实现沟通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 意义的生成与建构是多种模态协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 对于意义不能仅限于单一模态的考查, 还需要从多模态角度全面考查其综合意义。而多模态隐喻的研究是隐喻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为一种重要的多模态语篇, 商务外语教材的多模态化研究是多模态隐喻研究的重大领域, 其编写具有多学科理论的指导、严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因此, 在编写多模态外语教材的过程中, 能否合理利用多种模态图文隐喻来建构意义关系到多模态外语教材能否在外语教学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此外, 商务外语教材的多模态属性决定了其应当成为动态的立体化教材, 在教材设计和编写上充分结合网络和多媒体特点, 构建开放多元化的语境, 整合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 为外语课堂教学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Barthes Roland:Image Music Tex (New York:A Division of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1987) .

[2]Cheng Yin-yuen, “The Construal of Ideational Meaning in Print Advertisement, ”In Kay L.O Halloran, ed.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systemic Functional Perspective (London:Continuum, 2004) .

[4]Johns B, “Visual Metaphor:Lost and Found, ”Semiotica, no.52 (1984) .

[5]冯德正:《多模态隐喻的构建与分类——系统功能视角》, 《外语研究》2011年第1期, 第24-29页。

[6]张辉、展伟伟:《广告语篇中多模态转喻与隐喻的动态构建》, 《外语研究》2011年第1期, 第16-23页。

[7]赵秀凤:《概念隐喻研究的新发展——多模态隐喻研究》, 《外语研究》2011年第1期, 第1-10页。

【语篇意义】推荐阅读:

形象意义07-15

意义扩展07-16

实施意义07-16

营销意义07-18

民间意义10-13

设置意义10-14

诊治意义10-16

符号意义10-16

时代意义10-19

意义认识10-21

上一篇:汉英合作翻译下一篇:大陆法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