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式

2024-07-05

问题式(共12篇)

问题式 篇1

摘要:问题是问题式教学的核心要素, 问题式教学能否顺利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问题体系的构建是否合理, 因此, 问题体系的构建应当立足于“学为主体”, 围绕任职教育目标, 设置具有严密逻辑性、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问题体系。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问题体系,“学为主体”

问题式教学是以问题的设计和解决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它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 并把这一线索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是一种开放性的多向信息交流的教学实践。其中, 问题体系建构是要在分析研究问题的基础上, 对问题进行设计、求解的一种逻辑安排, 它是问题与答案、问题与问题、答案与答案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衔接纽带。

1 问题体系建构的必要性

问题式教学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 就是强化问题意识, 这种教学模式的关键是根据教学内容建构问题体系。任何一个问题, 围绕教学目的的实现、结合教学内容的梳理、依据问题逻辑扩展开来, 建立起多个层次的问题体系, 就能将经验问题与基础理论关联起来, 将理论问题与现实实践关联起来。因此, 建构好问题体系, 不仅有利于教学中明确问题的关键所在, 从而使“问题”教学具有理论深度, 具有思想魅力, 而且能使学习成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探索甚至“发现”的过程。再则, 问题体系建构之所以重要, 因其能规范问题具有特定的内在结构, 能使问题之间具有重要的逻辑关联, 从而实现理解的重点和难点一目了然, 这不仅有助于学员理解, 也使教员更容易把握学员理解的关键点。因此, 构建问题体系是实施问题式教学中确定学员发散性思维的基础, 有助于实现知识的广度拓展、有序度的提升和整体性的把握。

2 问题体系建构应遵循的原则

问题式教学是通过问题及解答来实现对知识的传授和掌握, 所以, 问题体系建构不仅要符合问题逻辑的要求, 还要贴合课程内容的需要以及遵循任职教育的规律。为此, 在建构问题体系时必须遵循以下基本的原则:

第一, 它必须遵循任职教育“学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任职教育中, 学员是教育的主体, 而不是被灌输的客体, 经过几年的任职教育实践, 我们已经认识到“主体间”教育理念的有效性, 即教员为主导、学员为主体, 学员积极参与、师生积极互动的教学过程。因此, 问题式教学既不是“教员提问、教员回答”的“自问自答”式教学, 也不是“教员提问、学员回答”或“学员提问、教员回答”的简单“问答”式教学, 这种传统的纯粹“问答”式教学仍旧是知识的单纯灌输。据此, 建构问题体系一方面不能离开学员主体的需要和愿望, 即问题必须从学员中来也必须到学员中去;另一方面又必须依靠教员的主导作用, 对问题进行定性、分类, 进行问题逻辑体系的设计。

第二, 它必须贴合课程内容的需要, 紧紧围绕任职教育目标。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问答的出发点, 指引着教与学的方向。以联合防空作战专题来说, 最贴合任职实际的主线是分析联合防空作战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因此, 无论是“问题”还是“预设”, 建构问题体系都必须贴合课程内容的需要, 紧紧围绕任职目标展开。

第三, 它必须具有严密的逻辑性。问题逻辑实际就是对“在问题和答案范围内所产生的各种逻辑问题”的研究, 因此, 作为问题设计、求解的纽带, 问题体系建构本身应该存在严密的逻辑性。

3 问题体系建构的具体过程

在问题式教学中, 问题体系建构是问题发现和问题解答的内在联系和纽带, 因此, 建构问题体系的过程需要确立三个方面:问题体系的逻辑性、问题层次、问题设置。

3.1 问题体系逻辑性的确立

问题体系的逻辑性体现在问题逻辑上, 它可以是“单一问题”的逻辑结构, 也可以是“系列问题”的逻辑结构, 可以从一个问题细化为多层问题, 而包括问题之间的横向联系、纵向联系甚而立体关联等。构建问题体系首先要遵从问题逻辑, 问题涉及的知识点之间缺乏逻辑关联, 就会出现有知识无问题的现象, 就不能提升知识的有序度, 也就不能激发学员的问题意识, 使之具备“学问”能力。同时, 问题逻辑性的确定可以通过问题推理、问题联系、问题归总等方式来印证, 并考察问题是否具有可深入性和新探寻度。

例如:联合防空作战专题中, 笔者希望通过“XX机场上空的不明飞行物”的案例分析来实现学员多角度、多层次思维能力的锻炼, 增强学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目的。那么所设置的问题一定体现了知识的递进, 具备有效的问题逻辑, 诸如:问题一:该不明空情产生的可能原因是什么?问题二:面对此次异常空情, 可以采取什么样的防空策略?问题三:从联合作战的角度出发, 作为防空部队的营级指挥员你对相关策略有如何的评价?等等。

3.2 问题层次的划分

任职教育注重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相结合, 尤其是使实践问题深入基础理论、理论问题具有实践说服力, 因此摆正若干具体问题的位置, 区分好问题的层次是构建问题体系需要解决的问题, 即需要将问题体系所涉及的问题进行类型划分并认清这些不同类型问题的相互关系。

问题类型的分类有多种方法, 而根据问题的疑问所在以及对问题的不同要求可以将问题分为三类:判断型问题, 即对“是什么”作出判断;说明型问题, 即对“怎么样”作出说明;论证型问题, 即对“为什么”进行论证。这样的分类对于指导学员学会和会学以及会问具有普适意义。当然在类型划分的基础上, 还需对其中问题的表达形式及相互转化方面的问题展开进一步研究, 同时这些问题类型划分也要与学员对这些问题的认知状况相结合, 才有利于教员有效掌控问题式教学过程, 也才有利于针对性地指导学员掌握问题体系所表达的知识主线。

3.3 问题的设置

在问题体系建构中, 除了以问题逻辑为基础, 明确问题间关系, 还要使问题“抓人”。因此问题的设置要贴近学生需要, 不仅有利于学员理解, 又有利于调动学员的感性参与, 这样才能既有问题发现又有问题解答, 最终满足学员的成长需要。问题设置过程中, 在关注问题的内在逻辑结构和问题之间的逻辑关联的同时, 还要力求使问题设计和解答能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比如:将课程核心问题与现实热点问题相关联或是和部队生动案例相结合等等仍就“联合防空作战”这一专题来说, 在对基层政工班学员授课时, 教学的重心既不是放在它的一般知识“是什么”的介绍上, 也不是细化到具体的战术问题“怎么办”的解决上, 而是要放在部队现状“怎么样”和“为什么”的回答上。然后根据授课内容细化问题, 比如:针对“现阶段, 联合防空作战面临着怎样的态势?为什么?”这一问题可细化为:在现阶段, 全面实施联合防空作战还存在一些难度, 这些困难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实施联合防空作战, 会有哪些优势?又存在怎样的制约?等等。在这些问题释疑的基础上, 进而思考“全面实施联合防空作战可以怎么做?”这类更深层次的问题。最后, 在讨论这两类问题的基础上, 根据教员、学员的解答, 教员或者学员都可以随时在前面问题的讨论基础上再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 来继续推进问题研究的深入。

4 结语

问题体系建构是问题式教学的“剧本”, 教员起着“主导”作用, 但“主导”作用的发挥要看是否贯穿了“学为主体”的理念, 即围绕教学目标, 贴合学员面临的实际问题, 掌握学员思想深处的关注点、兴奋点和疑惑点。同时问题体系建构必须具备理论深度和事实力度, 建构问题体系是为了解决问题, 甚而是从问题的解决到理论的掌握最终是理念的形成, 因此缺失了理论深度或是脱离了事实都容易沦为纯粹的知识说教, 不利于学员自己思索和在任职实践中验证。最后问题体系建构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组合搭摆, 即围绕教学的中心目标把这些问题逻辑的串起来, 而增强教学的系统性和说服力。

问题式 篇2

问题式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师设置问题为出发点,以学生思考解决问题,教师重点讲解与点拨,当堂训练后达到掌握新知识的目的的新式教学法。由于这一教学法的开放性,很适合现在正在进行的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教学改革,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认可。我在教学中也努力运用这一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 改革,现将我在教学中运用问题式教学法的做法阐释如下。

一、问题式教学法的具体过程

对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细致分析,细化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对应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并下发给学生---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阅读教材,思考教师设定的问题---教师巡回提问学生,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有重点、有目的的引导与讲解---对学生争议比较大的问题或学生提出的新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寻求正确的解答---教师总结---教师给出针对性强的题目让学生当堂训练---教师讲解巩固---课后师生再进行反思。

二、问题式教学法对问题设置的要求

1、问题的设置必须从教学大纲出发,围绕疑难点设置问题,特别要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疑。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留下深刻印象。这样问题解决了,教学重点也就突出了。

2、问题的设置必须具有现实意义,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制造教学兴奋点。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唯有新鲜的事才能给人刺激、令人关注和兴奋,可很快使学生处于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的状态中。也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

3、问题设置要由浅入深,切合学生实际,让学生确实有能力解决。能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不自觉的深化对知识的认识。再设置几个开放的、思维要求比较高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

4、问题的设置要抓住思维的发散点。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强调并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例如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丰富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掌握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问题式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要忘我,要以学生为中心。在讲解问题中,教师要注意以学生回答为切入点,要充分注意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适当予以深化,切不可撇开学生回答的内容,只顾自己解答问题。

2、教师讲解要注意在充分引导的基础上予以阐发。引导是问题式教学法的基本做法,也是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教师的讲解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更深入地理解知识的内涵,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和知识强加给学生。

3、教师讲解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总结概括性。学生的回答毕竟是自己的日常语言,而学科语言对准确性的要求较高,所以教师在讲解时一定要注意对学生语言予以提炼,以使它更精练更准确,这样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起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周密性的作用。

4、教师要巡视课堂,及时解答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点,并引导他们尝试自主解答所设的问题,敞开思路,积极思考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教师要根据问题的类型、难易程度等决定如何帮助学生解决。对较容易的问题教师可不必讲解、或一提而过;对一般及较难的内容则需要通过课堂讨论、教师启发等方法来解决;对难题通过课堂教师指引,课外阅读参考书等途径来解答,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即对同一问题给出不同的答案,同时还要对重要问题、基本问题进行强调或讨论.以加深印象。

5、教师要善待每一位学生,不以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而鄙视或打击学生,要耐心引导学生,使他们在获取知识同时人格上也得到健康的成长。

6、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了主动思考,提出了一些问题,也对所设问题有一定的理解,此时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发表他们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7、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简单、清晰、明潦的总结。这样做不仅避免了在课堂上教师讲得过多、过全、过细,而且还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维空间。这一阶段以教师讲授为主,但绝不是机械地回答所设问题。为了充分地解答所提出的问题,教师有必要增加一些教材上没有的有关材料,一方面,丰富课堂信息;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从中体会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最后,教师组织学生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对学生理解难度较大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再进行当堂训练后重点讲解,以确保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问题解决后,学生们还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总结所获得的知识和思维技能。

“问题式教学法”的灵魂是师生互动,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是学生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问题式教学法””是一种生动的教学情境,一种平等的对话情境,这种状态情境下的课堂教

浅析语文“问题式”教学 篇3

关键词:语文 设置 课堂

语文课堂的问题设置,最忌讳的应该是那些大而不当的问题,在学生的思维还未进入理想境界,提高的时机尚未成熟之际,就匆匆忙忙地提出一些较深奥的,带有研究性质的问题,这自然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陷入一种茫茫然不知所以然的境地。同时,语文课堂提问也应杜绝那些“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提问法,为提问而提问,提出一些游离于课堂主题之外的小而琐碎的难题,让学生在一个个无聊的问号前疲于奔命而又难以实现思考的价值,这些问题,也会使课堂陷入一种庞杂而无序的混乱状态。上述“头轻脚重”和“头重脚轻”两种形式便是课堂提问容易陷入的误区。理想的课堂提问模式应该是深与浅,远和近的最佳结合,即问题应该有趣味性、挑战性而又有充分的延展性。我认为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可尝试以下的五种提问方式: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它的多义性,换言之,都如断臂维纳斯,有一种残缺的美感,所以学生的阅读鉴赏,即同文本对话的过程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多元是一种理念,一种指导思想,是一种存在的客观现实,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可以说,正是语言的这种“模糊性”和读者的“创造性”,才使得枯燥简单的语言变得如此神奇而富有魅力,而文学作品因为这种个性的解读而更具有魅力。所以教师绝对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

权威答案的基础上能再推开一扇窗子,让学生看到更美的风景。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电视、电脑普及率的提高,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视与完善。这些渠道所传输的信息量非常的大,且丰富多样,价值观念千差万别,在每个学生那里呈现不同形态等等,它的教育效果不容忽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积淀和感情经验去体验作品,将课内与课外,将课本知识与自己的阅读积累有机串联,力求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而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因此在课堂提问时,也应抓住有利的时机,浓墨重彩,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人生经历等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将课内和课外和谐地融为一体。

三、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由于当前师生本身固有的知识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在已有的知识中信手拈来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必须改变“台上教师、台下学生”的课堂形式,创建一种开放的课堂结构即课堂鼓励学生自由组合,大胆讨论,上台陈述。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更要高屋建瓴,敢于率先打破传统,走出思维定势,以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进一步引起学生探究的热情,让他们能“仰而弥坚”,越坚,钻得越起劲:“钻而弥深”,越深,就越锲而不舍,充分享受钻研思考过程的乐趣。

四、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

语文课堂提问的关键因素应该是学生潜能的极大发展和学生人性的极大凸现,使学生感到自身价值的被尊重与被赏识,并由此而激发学生最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而语文课堂上教师如果能适时抛出一些“虚拟性”的问题,如“替换式”,给文章换一种表达,换一种构思:“延伸式”,让学生续写或补写作品中省略掉的部分:“删削式”,故意拿掉文本的一个或几个片段;用这些“虚实结合”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些新颖的思维角度,一个崭新的思维平台,就更能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而当这种乐趣不再来自教师的表扬,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创新成功后的喜悦时,也就是学生创新情感形成之时。

五、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能到激发情趣,这样就一定能使课堂从始至终都充满挑战性、探究性和趣味性,产生“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

综上所述,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语文课堂的“提问式”教学,不但应该体现出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结合,而且能应该努力展示出自己的教学的特色,从而让提问成为架设教师与学生对话的桥梁,成为能给师生都带来思维享受的艺术。

高中数学问题式教学探讨 篇4

新课标提出,教师们要采用适当的问题式教学,鼓励学生们自主探索数学规律和解答办法,使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问题是数学的核心,也是教学的重要手段.我们提到的问题式教学指的是把问题作为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载体,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学习兴趣,拥有探究答案的欲望,不断养成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高中数学的问题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法.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存在许多问题,包括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没有兴趣等等.教师们大都采用填鸭式教学,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忽略了教师与学生互动学习的重要意义.没有自主探究的数学学习必然是低效的.针对现实情况,专家学者们提出要采用问题式教学,设计好的问题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创造性,使学生的数学能力不断提高.

二、高中数学问题式教学的环节和原则

问题式教学有效实施的前提就是问题的设置,教师们一定要学会设计问题.问题的设计并不是随意而为的,需要做系统的考量.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要经历以下几个环节.第一点,教师们要知道问题是怎样设计的,是在课程的什么位置应该出现的.第二点,教师们要明白设计问题的目的,问题的设置是想要学生发现什么规律、得到什么知识第三点,教师们要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设置,这样设置学生们是否能接受.最后,教师要完善已设置的问题,考虑怎样才能让问题更科学,怎样才能更好地拓宽学生的思路.

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我们也只能在一堂课安排少量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保证问题的质量.第一个原则就是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数学课程内容已经到达一定的难度,有些内容十分抽象,学生在学习时总感到困难吃力,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心理.所以,教师们设计的问题要尽量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例如,学习空间向量时,教师们就可以提出:怎样跟学校门口的人描述咱们班的位置?教师们也可以穿插一些有趣的数学史问题,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能拓宽眼界.第二个原则就是针对性.教师的每一个问题必须是精心设计的,在什么位置应该出现,应该让学生掌握什么.每一个问题都要针对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通过问题让学生了解课堂精髓教师要在课前认真备课,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随意提出问题,这样才能实现有效提问.还有就是可探究性.教师们设计的问题难度要考量,要顾及不同层次的学生,太难的问题并不具备课堂探究性.问题要有启发性,可探究性,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在合作中发散思维.例如,怎样确定一个点在空间的位置?一条直线呢?一个平面呢?这样的问题学生以向量为基础再加上一定的思考就可以解答.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就是合理的问题.

三、高中数学问题式教学的具体方法

类比法.我们先举个例子,对数函数性质的讲解教师们要先考虑之前讲过的指数函数的性质,以此为问题设计基础,可以提问:哪名同学可以根据我们学过的指数函数的学习思路,设计出研究对数函数性质以及图像的办法?学生们应该能想到画图分析性质.接下来可以再提问:对数函数是否需要分类呢?学生们会想到指数函数的分类方法,并以此类推.明确了探究方向之后,教师和学生就可以开始共同探讨了.类比方法是数学问题设置的重要方法,其依据是事物之间的相关性.教师们要看到不同知识间内涵、结构和性质等方面的内在联系,类比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触类旁通.

归纳法.在数学问题中经常会有找规律问题,这也属于归纳问题.教师们可以提出一些让学生归纳共同点的问题,例如:从多方面考虑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相同和不同有哪些?归纳过程可以让学生巩固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到知识的内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善于归纳才能发现数学问题的规律,找到解决新问题的办法.

问题法.也可以称之为错误案例分析法.主要就是学生在错误解答老师的问题后,教师不要马上自己去改正,要让学生们对作出的解答进行讨论,提出对答案的意见,改正里面的错误,最终老师再进行讲解.也就是说,学生作出错误回答后,教师们要引导学生自己找出答案,这样就不容易再犯同样的错误.学生的问题大多是通病,单纯告诉他正确的答案效果并不好,只有自己改正自己的答案,体会修改答案的思考过程,才能从根本上避免错误再次发生.

四、总结

高中数学教学常常采用问题式教学,这是一种将数学问题作为核心的有效教学模式.教师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学生们对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并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和学生讨论后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得到新的收获.这样激烈而紧张的数学交流氛围,使同学们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可以快速准确的找到答案,能够有效促进高中生数学水平的提高.不断地思考和讨论会让学生们的思维得到最大限度地锻炼,都数学问题的感知度也会不断升高.这样的过程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个人能力,还能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对个人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教师们通过学生的讨论也会有新的收获,有助于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问题质量,推动高中数学教学的发展.

摘要:高中数学的问题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法.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存在许多问题,包括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没有兴趣等等.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式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胡燕芬.在数学课堂中实施“问题式”教学的探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17:69.

[2]徐建花.高中数学问题式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应用探究[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3,02:10.

[3]曹建新.浅谈如何加强高中数学问题式教学[J].教书育人,2013,19:45.

条目式四风问题 篇5

一、形式主义方面问题

1、学风不实、学用脱节

2、创新不足、缺乏实效

3、文来文往、文山会海

4、注重部署、忽视落实

二、官僚主义方面问题

1、纸上谈兵、脱离实际

2、调研不勤、脱离群众

3、缺乏担当、不敢碰硬

4、闭门造车、照本宣科

三、享乐主义方面问题

1、精神懈怠、缺乏进取

2、工作求稳、畏难厌战

3、安于现状、得过且过

4、贪图安逸、追求待遇

四、奢靡之风方面问题

1、不重节约、铺张浪费

2、办公用房、超标乱配

3、追求享受、崇尚奢华

问题式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问题式教学 问题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26-01

众所周知,问题是质疑的结果,同时也是打开小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尤其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更是如此,新的教育理念倡导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基本知识技能的传授,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在课堂上积极采用问题式教学,努力激发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恰恰迎合了这一点,下面我们就来做具体的研究和分析。

一、教师要深刻把握问题教学内涵,巧妙进行问题设计

1.问题设计要具针对性和重点性

要想使问题设计具备较强的针对性和重点性,就要求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比如教学目标、学生实际学习状况和基础、教学重点内容等等,每一个问题都要经过深思熟虑,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重点,甚至可以直奔主题、开门见山,比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课文《微笑》时,由于此篇文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微笑的美丽和重要性,因此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可围绕此展开,请同学思考并讨论这样一个问题,“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微笑”的理解及其所能产生的力量”,这样针对性较强的问题不但准确把握了文章核心,还有效增强了学生思考的实效性,使之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2.问题设计要具启发性

问题设计要具启发性,这是新课标一直倡导和要求的,启发性较强的问题可以有效启迪学生思维,可以诱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领悟到新的知识和内涵,总之启发性问题可以使小学语文教学更贴近素质教育,更能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比如在学完《落花生》这篇课文之后,教师可精心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许地山先生以落花生喻人,你对落花生有什么认识和感受”,此问题很好地把课本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了起来,不但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还能使之学习懂得一些现实的道理,可谓一举多得,益处良多。

3.问题设计形式要具多样性

多样化的课堂提问形式和问题形式,会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和中心,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教师在实际课堂授课过程中,要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变化的提出问题,在问题设计形式上也尽量新颖、多变,以此激发学生思考欲望和热情。

二、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激发和培养

1.教师要努力营造问题教学氛围,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质疑

良好的问题教学氛围,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质疑的关键所在,所谓有效质疑,通常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有效,具体来讲就是问题式教学要达到其预期目的,要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并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来掌握更多的知识;一方面是质疑,简而言之就是问题式教学不仅仅是老师对问题的设计,同时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说出自己的困惑所在。那么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质疑呢,建议教师可着重抓住以下两个关键点,首先教师在提问过程中要注意巧设悬念,以此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和热情,比如在学习课文《太阳的话》时,教师可以直接开门见山的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大家认为,太阳会说话吗?”相信问题一经提出,势必可以有效激起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热情,进而带着“太阳怎么会说话”、“太阳能说什么话”等问题投入对新课文的学习之中;其次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质疑的过程中,要注意抓住一些重点情境、词句等,比如课文《挑山工》中有对挑山工如何挑担的细致描写,教师可紧抓这一关键环节,请学生对挑山工的劳动状况和劳动方式做出讨论和分析,这样不仅可以营造出良好的问题式教学情境,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从更深层面去理解和把握人物个性。当然除此之外,还建议教师尝试采用其它引导性方式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质疑,以此培养他们质疑的精神和习惯。

2.教师要秉持民主的精神使学生敢于发问

当前课堂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学生不敢主动向老师提问的现象,学生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顾虑,比如会担心自己所提问题太简单,遭到老师和同学的嘲笑,又或者会想自己所提问题与今天上课内容联系不是很紧密,会不会受到老师批评,还有学生是由于本身性格容易紧张害羞所以不敢提问题,种种因素导致学生最终在问题提问面前望而却步,因此积极为学生营造民主、宽松、自由的课堂环境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始终秉持温和、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充分尊重学生思想和观点,对学生所提问题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力争最大限度的使之获得心理的安全感,进而充分发挥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和习惯。

三、结语

从以上内容的论述中我们可知,要在小学语文课堂开展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能力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需要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共同作出积极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做出持之以恒的坚持,就一定可以达到这一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丁勇. 试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模式构建[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06期

[2]董荣会.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 新课程(教研) 2010年03期

问题式精读教学浅探 篇7

目前,我正在尝试“问题式精读教学”,此项教学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根据教材的基本内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知识结构及新高考的能力要求,设计若干问题。这是一次备课。第二步,让学生尝试思考、解题。第三步,检查并批阅学生的作业,根据学习情况,进行“二次备课”,把学生学习的优点与缺点作为“二次备课”的重点,分析学生解题的错误类型,从知识网络、思维方法与品质、学习方法(包括阅读方法与解题思路)等方面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实质性指导。第四步,表扬正确的解题,订正错误的解题,着重从学法上给予支持,从能力上给予训练。

经过将近三年的实践,我有了以下几点认识。

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设计的问题的好坏,往往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也是我此次尝试“问题式精读教学”的基础。

例如,在教授《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文章时,我先把文本研读几遍以后,试着设计几个问题,但总不甚满意。我发现教师问题的设计一定要有目的有指引,但又不能把文章弄得支离破碎。我围绕这篇文章的关键词“梦想”设计了五个问题,问题之间各自独立,但又紧扣“梦想”。

在这一个环节中,我深深体会到:教师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要经过深思熟虑,而不能随意抛出,问题应该是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对这类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教师在讲解时才能对症下药。因此,教师课前必须花大力气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学重难点,理清教学思路,把每节课的学习重点设计成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探究,课堂就会变得更有秩序、更有条理、更有效。

让学生尝试先做,这一点与当下许多老师所主张的学案式教学不谋而合。学生做题目寻找答案的过程,就是学生积极动脑思维的过程。如果抛出一个问题,不思考、不做就给出答案,那么收到效益的往往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同学,所以学生先做是必需的。

当然,我们在操作过程中,可根据文本的难度、风格等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并非每篇文章都一定先做,也可以先让同学进行讨论。例如,我在教学《呐喊自序》这篇文章时,鉴于鲁迅的文章在意义的理解上难度较大,所以先让同学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并且做好记录,然后让学生独自对信息进行整合、归纳。

教师的“二次备课”,这个过程是“问题式精读教学”的核心。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解答及时尽心地批改,在批改过程中,针对学生错误比较多的地方,找出重点、难点,进行归纳总结。

最初,我在处理这个环节时,常常只是看到学生答案的对错,却没有透过现象找到事情的本质。例如,我在教授《宽容序言》这一课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无知山谷有何特点?”看似简单,但是许多同学答错了,我想了良久,也不知道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于是就查找资料,终于找到问题的症结,即在命题时,就一定要明确想要训练学生哪一方面的能力,在进行“二次备课”时,这也就是要讲的重点和难点。

由此,我也更深地体会到,教师的“二次备课”一定要有针对性。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能力,需要逐步提高,自我完善。只有多阅读一些理论专著,从中吸取经验,才会事半功倍。

教师讲解的重点并不是答案的本身,而是要让学生知道这个答案是怎样得来的这个过程。教师在评讲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能大包大揽,最好让学生讲解答案得来的过程;要让学生有考点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有一套方法和策略。

在初步进行“问题式精读教学”的实践中,我走了一些弯路,无论是在讲解上还是在问题的设计上都缺乏考点意识,到后来逐步深入的实施中,我开始渐渐走入正轨。教师的讲解要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明确问题的知识背景、考点,然后通过筛选信息、寻找关键词、归纳信息等方法,找出问题的本质,而这样一个过程正需要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反复进行。正所谓熟能生巧,这样学生才会运用自如。

“问题式精读教学”的整个课程设计应该是“提问—回答—再提问”的一个循环,我认为这个循环有两层含义。

首先,教师的问题—学生的答案—教师的讲解—学生再提出自己的问题,前面三个步骤(教师的问题—学生的答案—教师的讲解)就是“问题式精读教学”,而后一个步骤(学生再提出自己的问题)则是“问题式精读教学”的延伸。

其次,这是由教师设计问题到学生仔细研读文本以后,自己根据考点设计问题的一个循环,这是“问题式精读教学”的一个高级阶段,也是我们的更高一级的目标。

问题式精读教学的实质就是激励学生去“疑”去“问”,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并帮助学生推理、比较、鉴别和分析,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于一些相对简单的文本,可以大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则巡视课堂,及时解答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点,并引导学生尝试自主解答所设的问题,敞开思路,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问题式精读教学就是要实现“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转变,我想,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摘要:本文从五个方面对问题式精读教学进行了探讨。 (1) 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 是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设计的问题的好坏, 往往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 (2) 让学生思考并尝试先做的过程, 就是学生积极动脑思维的过程。 (3) 教师的“二次备课”是“问题式精读教学”的核心。 (4) 教师评讲, 要有一套方法和策略。 (5) “问题式精读教学”的整个课程设计应该是“提问—回答—再提问”的一个循环。

关键词:语文阅读课,问题式精读教学,问题设计,二次备课,问题循环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初中英语问题式教学探究 篇8

关键词:初中,英语,问题式教学,教学效率

问题式教学模式从20世纪50年代提出后逐渐被老师和学生所接受,成为了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使用的教学模式。问题式教学的核心是问题,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解题方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问题式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的英语理论扎实、口语熟练,运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普遍欢迎,使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问题式教学模式不仅能扎实学生的英语基础,还能帮助教师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课堂上愿意紧跟教师的步伐,对教师下达的任务也能高质量的完成,教师也能顺利完成英语教学任务。那么,在初中英语课堂上如何实施问题式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掌握英语呢?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熟练运用英语,在初中英语的教学中,我们教师要课堂上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设定的情境中有机会运用所学的语言材料,在有价值的情境中引发思考、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初中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教师在英语课堂上创设的情境要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贴近,使情境更加具有真实性和可接受性,在此基础上提高情境的高度,使创设的情境具有挑战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在参与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切忌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我们教师要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初中生的思考广泛,为了我们教学目的,有时需要老师进行引导,不能完全放手,如在对话时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让学生注意听对话,由其中的“异常”引发思考。

如在学习“when”和“while”的用法时,两者都表示“在……的时候”,为了帮助学生区分这两个连词的用法,教师可让学生根据生活中常见的有关情境让学生自主对话,如小明打电话给亮亮同学,而亮亮却不在家,以及小明去亮亮家玩,在他家等了一个小时也不见亮亮回来,第二天小明见到了亮亮,根据这两个情境让一位学生和教师进行对话,教师回答(两个词都可以用时用两个词分别回答一次)。通过对话学生会发现老师在回答时表示同一个意思时用了不同的词,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教师在学生需要时及时给出帮助。通过讨论学生便会自己总结出“when”与“while”的不同用法,在表示一个时间点时只能用“when”,而在表示一个时间段时“when”和“while”都可以用。

二、发挥学生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老生常谈的一个问题,但也是新课标重点提出的问题,教学中我们也一再进行强调,而在初中英语的问题式教学中更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真正领会英语的语言基础。英语教学不是老师灌输学生就能学会的,我们老师一定要让学生学会自学,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能提出自己的观点,理解不了的能对老师提出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自行解决问题,从这一过程中对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教师在学生自学前要进行指导,让学生明确通过自学要获得哪些知识,用什么样的方式自学的效果最好,自学时要注意哪些问题等。学生自学的目的性强,可以提高自学的效率,也会使课堂的效果得到明显提高。学生自学后教师还可以组织他们进行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在激烈的讨论中迸发灵感,进而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如在一节课结束后要求学生对下节课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预习,老师提出具体的要求,提醒学生在预习时碰到不懂的要在教材上标明以便上课时解决,对自己认为重点的内容用铅笔进行标记,在预习中产生的思考、提出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可以和同学讨论,也可以在课堂上提出大家共同讨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正确对待,个别的问题私下指导,大部分学生都会产生的问题在课堂上共同讨论,老师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要用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打开他们的思虑,让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遇到问题不要急于寻求帮助,而是要在自己思考无果的情况下再向同学或老师请教,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在教学中实施问题式教学方法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能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事物有个深刻的理解并拥有自己的观点。初中生的可塑性较强,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能提出问题,更要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使问题意识深入他们的思想。问题的提出需要一定量的语言知识做基础,教师要不断地进修,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时能举一反三,扩大学生的知识量,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深度逐渐加强,知识与能力共同提高。教师要及时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引起重视,在课堂上重点提出作为教学的重点和关键点,归纳问题的解决方案,帮助学生突破知识的难点,多所学的知识有个整体的认识,进行系统地学习知识。

如在学习“neither…nor”语句时我们会讲到近几年中考的热点倒装句,这时我们教师就可以总结哪些句子要倒装的问题,对学过的倒装句进行总结归纳,找出倒装的关键是句子开头的词语。在总结这一考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些跟踪练习,强化他们的知识,使他们对这一知识点熟记于心,在遇到相同问题时信手拈来、轻松解决。

问题式教学的建构与实践 篇9

一.问题式教学的理论支撑

1.从学习的心理学角度。问题式教学是学习方式的转变,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 人是主动性与客体性的统一, 又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统一。问题式教学是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 是建立在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一面上的。

2.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理论。问题式教学是创造性教学的一种开始。创造性主要不是智力问题, 而是精神状态, 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才能得以培养和发展。问题意识是人的本能, 故创造性也是人的本能。

3.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于他人 (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工具,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法获得的。

二.问题式教学的基本原则

1.文本性原则。每一门学科最主要的是传授给学生一种属于本学科的思维方法和科学魅力, 让学生为之陶醉, 这是每门学科的个性。受语文学科本质、师生认识限制和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 在课堂上, 我们要解决真正的语文的问题。所谓真正的语文问题, 是体现语文性质的问题。

2.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原则。预设是预测和设计, 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预设的主体是教师。

生成是生长和建构, 是师生在与教学情境的交互作用以及师生对话互动中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生成, 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生成的主体应该是学生, 本质是一种探究。

预设和生成是和谐统一的。新课程关注预设, 强调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新课程关注生成,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预设和生成的完美融合, 是师生关系的完美融合, 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超越。

3.可对话性原则。问题为师生之间对话提供了话题, 如果话题太难, 教师和学生可能会听而怯言, 无话可对, 课堂也会因此而出现冷场的尴尬局面, 久而久之, 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大打折扣;如果话题太易, 就毋庸思考, 长此以往, 学生的思维习惯得不到培养, 更谈不上思维能力, 因而教师的设问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设问的难易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4.层次性原则。问题教学法以问题或问题的串联来组织教学, 问题之间要环环相扣, 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前一个问题的解决为后一个问题的提出作铺垫, 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延伸和深化。

三.问题教学的模式构建

问题从何而来?———从思维推理而来!“逻辑规则, 或者更准确地说, 推理规则, 是程序的规则。” (卡尔·波普《猜想与反驳》) 课程的结构是作为有益的组织知识, 作为一种指示和标准理论而被人们理解和运用的。然而由于人们过多地强调“教无定法”而忽视了教学应当有“法”的一面, 忽视了对这种“组织知识”的研究。

教学模式就是对“组织知识”的研究与运用。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 在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 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可以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所有的教学都需要一种程序, 激发智慧的创造性教学更是如此。我们在实践中构建并运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使教学显示出了科学的思维规则, 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1.设疑自探:这是课堂的首要环节, 即围绕教学目标, 创设问题情境, 设置具体问题, 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探。

2.解疑合探:是指通过师生或生生互动的方式检查自探情况, 共同解决自探难以解决的问题。

3.质疑再探:让不同学生针对所学知识, 再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疑难问题, 诱发学生深入探究。

“三疑三探”好在一个“疑”字, 妙在一个“探”字。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探”是探索、探究、试探的意思, 既然是“探”, 就不是把现成的答案说出来, 而是经历一个探索的过程, 这也正是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问题。

变式探索三角问题一例 篇10

1. 题 根

问题:在△ABC中, a, b, c分别是角A, B, C所对的边, 已知b2- c2= a2- ac.

(1) 求B的值; (2) 若b = 2槡3, 求sin A + sin C的取值范围.

分析这是一个关于解三角形的问题, 是高考三角函数的一大考查题型, 主要根据三角形的特征, 考查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以及三角形有关面积问题的应用等. 掌握好这一题型, 是决胜高考的一大保障. 解 (1) 略. 下面根据对第二问的理解, 结合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应用, 作如下解法探析:解三角形是三角函数的一大主要组成部分, 其与图像、性质的有机结合, 体现了三角函数的统一性. 通过对上述结论的应用, 发现角B确定, 尽管A, C都不确定, 但A + C是定值, C可以随着角A的变化而变化, 那么sin A + sin C可以表示成关于角A的函数关系式, 利用角A的范围求范围即可.

说明:利用三角形三内角之间的关系, 通过三角函数两角和与差公式以及辅助角公式, 将所求结论转化为与角A有关的msin (ωA + φ) 的形式, 通过整体代换的方式, 利用角A的范围根据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求范围, 这是我们处理有关三角函数问题所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 这体现了三角函数图像与性质和解三角形的有机的统一.

2. 变式探究

对于试题的第二问, 笔者认为上述问题对于三角形的叙述没有作任何的限制, 因此在解答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来判定取值的下限. 如果对该三角形进行限制时, 那会有怎样的效果呢?

分析对于变式1, 由12 = a2+ c2- ac可以得到12 =a2+ c2- ac≥2ac - ac = ac, 当且仅当a = c时取“ = ”.

由变式1及第一问的结论, 发现若两者结合起来, 就是三角形的面积的表示. 由此, 结合这一想法, 还可对试题的结论做如下变化:

3. 本 质

基本不等式反应了这样的一个关系, 对于任意的正数a, b, 满足由此还可以变式成为:, 取到等号的条件都为“a = b”. 若刨除变式1, 可以发现, 对于原问以及其他的几个变式, 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 那就是在余弦定理下得到的:12 = a2+ c2- ac, 通过对上述基本不等式的变化, 由等式到不等式, 是基本不等式的精髓体现. 本类题的解决方式就展现为“以解三角形应用为载体, 体现基本不等式多元化”, 体现了高考数学试题的综合性, 同时也充分说明了数学不同模块之间的互动与渗透.

从变式的变化以及解决问题的统一性可以看到数学不同模块之间的互动与渗透. 回归问题的表述, 又可以看到怎样的变化呢? 其实可以看到, 无论如何改变 (添加) 条件, 还是对结论的变更, 本题的关键条件还是在于由 (1) 问得到的B =π, 以及b = 2槡3. 在三角形中, 这是一个典型的对边与3对角的问题. 那么在三角形中, 如果确定一组对边和对角, 那么我们知道这个三角形是具有不确定性的, 但这个变化的三角形, 具有怎样的一个特点呢? 如果能够抓住这个变化的三角形所具有的稳定的特点, 那么问题的解决也就可以“任尔风吹雨打, 我自岿然不动”了!

由正弦定理可知, 任意的一个三角形中, 对边与对角的正弦值比值为常数, 这个常数就是该三角形外接圆的直径.也就是说这个变化的三角形虽然只确定了一组对边对角, 但这个三角形却存在一个稳定的外接圆. 利用这个稳定的外接圆, 可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甚至可以把所以与之关联的问题进行归源.

问题式教学驱动课堂进程 篇11

知识。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以“问题解决”者的身份,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展开思考、讨论和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完成学习,因此,教师需要对整节课的内容进行宏观调控,设置梯度问题,层层递进,让学生在不断的释疑中得到快乐。

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古人云“学贵有疑”,传统课堂已经习惯了教学生怎样回答问题。要想将知识融入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中,就必须让学生学会生疑。新教材中为学生的思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交流讨论、问题探讨、思考与讨论”等栏目的设计,其目的不仅仅是引发学生思考,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提出问题。

首先,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质疑和提问的习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思想,敢于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既然是实验,就伴随着成功和失败,当学生或者老师实验失败时,我们不应该简单搪塞过去,而应抓住这个契机,跟学生一起讨论失败的原因,找到解决办法,此时恰恰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最佳时机,而且也是新知生成的最佳时机,此时教师要抓住机会,给学生充分的质疑答疑时间,从而实现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复习硝酸性质时,我先提出一些问题:(1)1 mol Cu与含2 mol H2SO4的浓硫酸反应,Cu能否完全溶解?为什么?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由于上节课刚复习过硫酸的性质,所以学生很快就得出结论:因为反应过程中硫酸的量减少变稀,反应停止,此时溶液中存在Cu2+、SO42-、H+。

(2)那么往其中加入一种盐可以使Cu继续溶解,那么可以是什么盐?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加入硝酸盐,就可以继续氧化Cu(3Cu+8H++2NO3-=3Cu2++2NO↑+4H2O)。学生对于金属与硝酸反应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讨论完毕后,继续提出第一些问题:3 mol Cu与含2 mol HNO3的稀硝酸溶液反应,Cu能否溶解完全?为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并指定一位学生发言:不能完全溶解,因为硝酸所提供的H+不够。那么为了使Cu溶解完全,还需向该溶液加入多少H2SO4?学生很快得出还需要3 mol H2SO4。

通过上述问题的讨论并解决,学生完成了对硝酸性质的复习,并加深了对于金属与硝酸反应的认识,在反应中参加反应的硝酸一部分做氧化剂,一部分还是以NO3-的形式留在溶液中。金属与HNO3、H2SO4混合酸反应时,应根据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根据溶液所提供的总H+和NO3-的物质的量做出过量判断,再进行相关计算。这样学生就实现了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和提升。

二、在教学中向学生不断渗透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其本质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一些学生不知道怎么分析问题,经常采用试的方法,答对了,瞎猫碰死耗子,答不對,束手无策;还有的学生采用过筛子的方法,好比用一串钥匙开一把锁,逐一尝试,事倍功半。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教会学生正确归纳问题的类型,分析问题的性质,有利于弄清问题间的关系,从而选择正确的思维方法。高中化学问题复杂多样,按照问题的性质可大致分为:解释性的、辨析性的、推测性的等;按照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可分为:背景性问题(为学生的认知活动提供相应的准备性知识,如课前回顾)、中心认知问题(需要学生在一节课中认知、解决的主要问题,也就是一节课的重点知识)和巩固性问题(需要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应用的问题)等。选择正确、合理的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化学问题的解决既需要发散思维,也需要聚合思维;既可采用演绎法,也可采用归纳法。如学习某一族元素时,可以采用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法;学习C时可以采用发散思维形成与C有关的一个网。针对不同情况,教师应该经常选择典型性问题分析、示范,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习,在学习中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三、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发展学生认知能力

课堂教学的落脚点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一节课,学生掌握得怎么样,要看学生能不能开动思维机器,能不能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能不能发表独到的见解。简单地说,就是能不能有效地去自主建构。引发认知冲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是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在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呈现的铁的腐蚀实验示意图,如果只从表面分析,很容易得出:析氢腐蚀由于产生H2,导管中压强增大,液面下降;吸氧腐蚀消耗O2,导管内压强减小,液面上升,图示结果与理论分析完全吻合。如果动手做一做,结果出人意料:析氢腐蚀在开始时很难观察到有气泡冒出,明显的现象是液面上升的速度比吸氧腐蚀快得多,从而使学生产生强有力的认知冲突,动态生成真问题,既加深了学生对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的理解,也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问题探究意识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展开讨论,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特别是发散思维能力。学生围绕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尽可能多地提出对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方案,允许并鼓励学生利用别人的设想来完善自己的想法。一个学生的智力活动带动、促进另一个学生或一群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开阔了学生思维,提高了课堂效率。如化学实验装置的替代、实验现象的分析等都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好主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要提高它的效率,就必须要吸引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根据每节课的特点采用实验探究、生活化学及问题讨论的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心留在课堂中。复习课在学生的学习中非常重要,我们在引导学生复习的时候,可以向学生展示物质知识可能的呈现方式,对已有知识体系进行重新整合运用来获取更多的知识外延,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温故而知新”。

参考文献:

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问题式英语教学及其设计 篇12

作为一门专门研究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学科, 外语教学法一直受到外语教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问题式英语教学突破了传统的由书本知识到课堂讲授的固定模式, 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入手, 跳出单纯的课文解读, 通过精心的问题设计, 构建开放的互动课堂, 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探索与思考。

一、问题式教学的内涵

问题式教学体现了一种崭新的教学思路, 它将学习融入生动而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真实问题, 从而习得问题背后隐藏的科学知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式教学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教师设计并直接提出问题, 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并积极讨论, 教师指导和答疑;二是教师设计问题情境, 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三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问题的创设,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解决方案, 学生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师生互动讨论, 总结和反思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问题设计的质量对问题式教学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 设计的问题必须要有代表性和针对性, 要能切中课文的关键点和主要内容, 使学生能通过问题的回答就能实现对文章大意的把握;其次, 设计的问题要有全面性, 能保证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思考, 使不同水平和类型的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第三, 设计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 能唤起学生的兴趣, 调动他们积极思维, 使他们能全身心地参与教学互动。

问题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 既可以是从课文中提炼出来且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也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问题设计。问题提出的时间也可以不拘一格, 可以在课程结束前一天就将问题告之学生, 同时要求他们通过课文预习和学习讨论等形式进行问题回答的准备, 也可以由教师事先准备问题, 以组为单位分发给学生进行讨论。问题的数量要适中, 一篇课文一般以4到5个问题为宜,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把握。问题的提问方式也应该是多样的, 既可以是教师问学生答, 也可以是学生问教师答, 或是学生互问互答等。

二、问题式英语教学的设计

问题式教学对教师有着很高的要求。一方面, 教师必须钻研教材, 熟悉教学内容, 研究学生的心理和学习习惯, 深入领会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编写的思路,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方法的设计。另一方面, 教师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进行全面改革, 改变陈旧的传统教学观念, 运用新型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重拾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同时, 改善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从而达到让学生既学到知识, 又增强能力的目的。

1. 针对语言点设计问题

首先, 在对学生进行词汇、短语等语言知识的讲授过程中, 通过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在看课文英语注释和汉语解释的同时, 预测教材编写者设计这些语言材料的意图。如某一词汇除了要表达具体的语言意义外, 还有什么其他的思想内涵, 从而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思维。之后, 教师可以对新单元的导入部分进行粗略描述后, 引导学生将刚学过的词汇和短语再次进行联想与预测, 同时尝试预想所学课文将会呈现的内容。教师可以将从课文中提炼出来而且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线索的几个关键问题以口头或板书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所学内容, 引发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使他们能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 尝试从课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或者通过自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创造性地回答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问题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并在课堂上提交学生讨论, 在保证问题质量的同时注意精心安排好讨论的过程, 根据班级情况科学分组, 规范讨论程序, 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在讨论中应该做什么和能够做什么, 讨论时间和时机要适当。讨论组成员需要向组长阐释自己的观点, 组长则负责记录各成员的陈述要点, 并进行适当整合, 准备下一步的成果汇报。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要做到全程参与, 专心倾听, 适当引导, 客观评价。

3. 成果汇报与结果讨论

此阶段可以两种方式呈现:一是组长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主要观点, 同时持不同观点的其他同学提出反驳的观点和论据, 组长和组员都可以参与辩论。活跃的课堂气氛、良好的英语口语表达环境既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 也使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找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 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最后是教师的总结和点评。二是组织学生进行现场模拟面试, 为他们提供一个运用所学知识于具体实践的机会。每个小组可以推荐一名学生为面试官, 组内其他学生则充当面试者。面试的材料最好以课文内容为依托, 学生根据课文剧本扮演不同的角色, 面试官提出的问题应不少于3个。为增加活动的趣味性, 各组准备的问题要向其他组保密, 然后由各组轮流上台向全班同学进行现场表演。在这种活泼愉快的环境中, 学生很轻松地就学到了英语知识, 他们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教师在此过程中始终担任组织者、引导着和合作者的角色。

4. 自由陈述观点

为使更多的学生有公平参与发言的机会, 确保大多数的学生享有平等受教育、受锻炼的权利, 此环节是十分必要的。在每次活动中, 可以预留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发言, 鼓励更多的同学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精彩的发言往往可以赢得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使得整个课堂气氛活泼而生动, 即使少数学生来不及发言, 他们也可以从其他同学的发言中获益良多。

三、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沟通

教师要有的放矢地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和交流, 做到随时把握学生参与课堂问题的动态, 并主动征求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意见和建议。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学思路和计划告知学生, 使学生在观点上与教师形成共识, 并在行动上保持一致, 可以让教师和学生互换角色,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营造良好的互动合作的学习氛围。

2. 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

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多鼓励, 慎批评。在面对全班同学向个别学生提问的情况下, 对每个学生的回答都要通过口头和身体语言作出及时回应, 对那些所回答问题质量较高的学生要特别加以表扬, 对平时较少回答问题但本次却能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更是要不吝赞扬。

3. 问题的启发性和开放性

问题式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问题的提出要能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启发他们紧随问题的思路, 并能触类旁通进行逻辑推理从而得出全面的结论。问题式教学的开放性则在于能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每一个问题并不只有惟一的一个答案, 有些问题可能会有几种或者多种结论,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 组织学生对不同的结论进行积极的讨论。

4. 教师的语言艺术

英语作为一门学习语言的学科, 尤其要求教师在课堂语言的运用上要合理得体, 在问题的设计和参与问题讨论的环节上, 除了要体现知识性和启发性外, 语气上要尽量做到风趣幽默、和蔼可亲, 语速要适中, 语调要有起伏。这样, 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促使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生都敢于开口, 积极参与到问题式教学过程中来。

问题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把学生当作单纯的承载知识的容器、英语只是被当作纯知识教与学的教学观。通过问题的创设, 学生在回答问题的互动活动中培养了语言知识和技能, 情境模拟的教学方式让师生在贴近真实生活和自身实际的活动中实现了语言的实践性和交际性原则, 让知识学以致用, 同时也锻炼了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在基于问题的互动讨论过程中,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和配合, 语言学习从最初的目标语的知晓到最终的交流目的的自然过渡得以顺利实现, 教与学融为一体并协调发展。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过程得到优化, 师生在共同体验、互动合作的教学过程中分享学习的愉悦, 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当然, 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成效都需要接受实践的不断检验。问题式教学的实际应用不能生搬硬套, 走向教条化的教学模式, 它必须因内容、时间、教学对象的不同而异, 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 这样才能使得这一新的教学方式实现其应有的成效, 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月.英语互动教学中的提问策略.教学与管理, 2011 (1) .

[2]李予军.交际法研究在中国:问题与思考.外语界, 2001 (2) .

[3]刘晓树.大学英语“问题教学法”模式研究.中国校外教育, 2011 (4) .

上一篇:功能性胰岛细胞瘤下一篇:村财乡代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