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指数评价

2024-11-09

信息化指数评价(精选7篇)

信息化指数评价 篇1

摘要:针对科研学术机构与企业的差别, 对经典的平衡记分卡进行修改, 提出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指数研究的平衡记分卡模型, 并在该模型基础上对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指数关键因素进行分析, 形成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信息化指数,评价指标,科研学术机构,平衡记分卡

科学研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前沿, 科研学术机构则是国家或地区创新能力的重要源泉。对于科研学术机构而言, 科学地衡量其信息化水平, 是了解其信息化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发现现有建设水平的不足, 把握信息化的发展方向、调整重点、合理资源配置和科学决策、提升其信息管理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重要前提[1], 也对其深入开展信息化工作乃至协调推进全面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指数的研究, 可以使社会各界对科研学术机构的信息化发展有一个更加直观、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认识, 从而为倡导和树立科学的信息化发展观起到建设性的作用, 为科研学术机构了解其信息化发展的综合水平、提升其信息管理能力提供一个科学的平台, 为我国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发展水平的衡量提供一套全面的、客观的、适用的、动态的、可比的、公众认可的信息化总指数, 有利于国家相关部门了解我国科研学术机构的信息化发展状况, 既可以从时间序列角度纵向分析各个专业领域以及各个研究机构的信息化发展趋势, 也可以横向比较各个专业领域以及各个研究机构之间的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差别, 为相关科研信息化政策和决策制定提供量化的参考依据, 改善定性分析和非量化决策带来的种种问题, 促进我国国家科研学术机构的信息化建设。

目前, 针对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发展综合水平衡量的研究还非常少, 概览已有的信息化指数研究, 鲜有以系统梳理信息化理论、结合信息化内涵的动态发展为基础而提出的, 这样, 将在指标的选取上存在随意性, 使得现有的评价体系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而逐渐失去评价价值。科学的评价应该建立在对评价对象深刻理解基础之上, 信息化内涵动态发展, 信息化指数指标体系也需要与时俱进。

研究信息化指数与把握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如单机、网络交互、高速海量多用途等阶段密切相关[2], 也与信息化建设的属性 (科技项目、基础设施) 密切相关[3], 而研究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指数除了前述两点之外, 还要结合科研活动与科研学术机构的工作及管理特点, 在对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指数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 注重其普遍适应性。

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指数的研究, 应当以理论研究为先导, 在充分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科研学术机构的特点, 选取适合科研学术机构的信息化指标, 构建指数模型, 建立一套衡量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全面、客观、适用、动态、可比的信息化总指数, 用来衡量科研学术机构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获取、存储、使用和分享以及创造信息和知识的能力。

1 信息化指数研究的现状

1.1 信息化指数的内涵

信息化普及程度的加快、重要性的加强, 使得建立信息化评价指标成为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其战略意义深远。目前对于信息化发展的评价或衡量的研究很多, 信息化指数的研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其他还包括对信息化评价、信息化发展水平等的研究。

信息化指数是借用经济学中“指数”的概念。在与信息化相关的研究中, “信息化研究”、“信息化评价研究”、“信息化指数研究”是三个经常被提及的概念, 其中, 信息化研究是本体研究, 信息化评价研究是“就事论事”的方法研究, 信息化指数研究强调学科范式, 是理性的、规范的。也就是说, 这三个概念是相互关联、逐次深入的, 信息化指数研究进一步突出科学性、理论性的同时, 具有可比性和可操作性。

信息化指数是对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全面、系统、量化的衡量, 可以为科教、经济、产业等乃至全社会发展水平提供“全过程、多视角”的视图:从历史角度, 通过信息化指数, 可以进行国家或行业信息化进程的回顾与比较;从过程角度, 可以跟踪信息化建设水平, 把握走向、调整重点;从管理角度, 可以发现信息化过程中的问题, 防患于未然;从决策角度, 可以为未来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决策依据[4]、合理配置资源。总而言之, 通过对信息化指数的研究, 不但有助于与时俱进地深入理解信息化的内涵, 而且有助于信息化工作开展得更加扎实, 更加具有前瞻性。

1.2 信息化指数研究的现状

(1) 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指数研究

信息产业的宏观测度是分析和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程度、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定量描述方法。该研究的代表学者为日本学者小松崎清介 (1965) 和美国经济学家波拉特 (1977) , 他们提出了目前国际上比较通用的两种测度方法[5,6,7]。

A.信息化指数模型。日本学者小松崎清介于1965年提出了信息化指数模型, 它从生产和生活的信息功能方面选取社会信息化活动中最有代表性的4大类11项指标因素来反映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 如图1所示:

计算信息化指数时, 先将测算年度的同类指标值除以基年指标值, 求得测算年度的各项指标值的指数, 然后采用一步算术平均法或者二步算术平均法进行测算。

这种方法可以利用现成的统计资料进行测算, 方法简单, 实用性强, 作为一种相对比较结果, 既可用来测算国家或地区信息化程度的纵向发展过程, 也可用来横向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信息化程度的差别。但是其模型不够全面, 指标的选取覆盖面有限, 没有对不同的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 无法区分变量间对最终指数贡献的差异。

B.波拉特法。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尤里·波拉特 (Marc·U·Porat) 1977年出版了九卷本巨著《信息经济》, 在第一卷《信息经济:定义与测量》中, 提出了GNP比重法或称为就业结构分析法。

该方法从经济角度来考察社会信息化程度, 首先将整个社会经济划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四大产业, 使信息部门与其他国民经济部门区别开;然后以信息活动中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是否市场化为标准, 将信息部门分为一级信息部门和二级信息部门, 分别算出其产值;同时从产业角度出发, 将社会职业分为信息职业和非信息职业两大类, 并归纳出五大类信息劳动者 (知识生产与发明者、知识分配者、市场调查与管理人员、信息处理工作者、信息机械操作者) , 统计出信息部门的就业人数。由此生成三个指标, 即信息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信息部门就业人数占整个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信息部门就业者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波拉特的一级信息部门包括所有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企业, 使用最终需求法和增值法计算出信息活动产值, 数据来源于美国商业部分析局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波拉特的二级信息部门是指为内部消费而创造信息服务的部门, 包括经济领域中行使计划、决策、管理职能的民间和政府机构, 以部门内信息劳动者的收入和购入信息资本的折旧之和来测算其产值, 使用了美国劳动统计局的“产业—职业结构矩阵”和美国经济分析局的“产业—资本流通矩阵”两个数据库。

波拉特法从人类信息活动的经济角度和生产结构与就业职业分类入手, 着眼于与物质经济相对独立的产业构成———信息产业, 考察信息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 对信息产业运行机制进行研究, 通过上述三个指标测定信息经济规模在一国国民经济的相对程度来衡量社会信息化程度, 应该说是比较科学、客观、可信的。该方法适应性较强且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但同时也有一定的缺陷:测算方法比较复杂, 计算工作量较大;与现有统计口径不符, 统计数据不全, 对两级信息部门无法准确地测算;测度时需进行修正、加权, 结果的精确性难以保证。

C.我国学者近年来对信息化指数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贾怀京、许飞月 (1997) [8]对我国信息化水平进行了测定, 马忠庚 (1999) [9]对我国的社会信息化指数进行了测算与分析, 张晋平 (2004) [10]研究了我国信息化指数的演进及影响。周荣莲、肖宏文、黄瑞华 (1999) [11], 刘铁兵 (1997) [12], 邢志强 (1998) [13], 孙方礼 (2000) [14], 张文军、卫民堂、赵莹 (1998) [15], 韩毅、邓小昭、樊志伟、邬晓鸥 (2003) [16]从本省 (市) 统计数据的实际出发, 在日本信息化指数模型 (RITE) 的基础上, 提出了改进的信息化指数模型, 对陕西、湖南、河北、宁夏、西安、重庆的信息化水平进行了测度分析。

(2) 机构或企业的信息化指数研究

Economist Intelligent Unit提出了IT产业竞争力指数, 包含6个类比的指标 (整体商业环境、法律环境、IT基础建设、人力资本、研发环境、政府对于IT产业发展的支持) 和若干子指标, 并在这些指标的基础上给出了指数的计算方法。阎慧 (2004) 设计了由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指数、教育信息资源指数、教育网络建设指数、教育信息化主体水平指数和教育信息消费水平指数构成的教育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 并且应用了二次球面函数来计算教育信息化指数。李柳、李一军 (2005) [17]分析了企业信息化的特点, 比较了信息化指数方法,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企业信息化指数模型, 对企业信息化进行评价。齐二石、王慧明 (2005) [18]在分析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了制造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 给出了制造业信息化指数的计算方法, 并对信息化指数进行了分析研究。

(3) 小结

总体来看, 国内外政府部门以及相关学者、研究机构对信息化发展水平的评价主要涉及十个方面, 包括:环境 (社会环境、政策法律环境和市场环境) 、信息基础设施及相关设备的普及应用情况、信息通信技术接入成本、质量与安全情况、人力资源建设情况、数字鸿沟情况、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电子商务发展水平、企业信息化进展情况、信息技术在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领域的应用。其评价方法呈现既有多元化, 又有共性的特征, 但至今还没有一套国际通行的、比较权威、科学、系统的信息化评价体系。

此外, 目前的信息化指数研究更多的关注在国家或地区的宏观角度, 多数研究者以日本学者小松崎清介在1965年提出的信息化指数模型为基础, 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对指标进行改进, 进而用来评价当地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在微观层面, 制造业、教育领域、IT产业均有学者作了相应的研究, 大多数研究着眼于行业或企业的信息化状况, 很少提及科研学术机构。

因此, 作为创新能力的重要源泉, 科研学术机构的信息化发展评价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指数方面, 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1.3 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指数研究存在的问题

当前信息化指数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 对信息化工作的推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对于科研学术机构而言, 还存在着如下问题:

(1) 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中, 信息化指数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国家、地区或者行业、企业, 非常缺乏针对科研学术机构的信息化指数研究。

评价需要根据评价主体的特点和目标而设立。就现有的文献资料可以看到, 绝大部分的学者和机构将信息化指数的研究主体设定为国家、地区或者行业、企业, 很少见到针对科研学术机构的信息化指数研究。

(2) 科研学术机构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 有着不同于其他组织形式的机构的特点, 科学研究的复杂特点使得科研学术机构对于信息化的需求也是复杂的, 已有研究成果的可借鉴性有限。

科研学术机构具有自己的特点以及信息化发展的特性要求, 而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针对国家、地区或者行业、企业, 没有考虑科研学术机构及其特点, 国家、地区或者行业、企业的评价指标显然不能满足科研学术机构展开信息化评价的需求, 因此, 可借鉴性有限。

(3) 对信息化的内涵和动态发展规律的了解是建立信息化指数的重要前提, 但目前已有的研究对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内涵及其动态发展规律的分析薄弱, 缺乏理论分析。

在建立指标体系之前, 需要对科研学术机构的信息化内涵进行研究。科研学术机构有着不同于国家、地区以及行业、企业的特点, 其信息化的内涵和动态发展规律更是建立信息化指数的重要前提。

(4) 已有的信息化指数的评价示范存在不足。

首先, 绝大多数信息化指数比较偏重硬件设施、IT系统等现实情况的评价, 具有片面性。其次, 现有的信息化指数的研究更多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 对于指标数据的获取, 权重的确定, 以及指标计算方法、指数计算方法还处于探讨阶段, 缺乏对于评价指标实际应用的理性分析, 难于操作。

综上所述, 针对科研学术机构特点, 以信息化相关理论为基础, 跟踪信息化内涵发展, 建立一套客观、适用、动态、可比的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是当前亟待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2 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指数研究的平衡记分卡模型

2.1 平衡记分卡用于科研机构信息化指数研究的可行性

平衡记分卡被《哈佛商业评论》评为75年来最具影响力的管理工具和方法, 它打破了传统的单一使用财务指标衡量过去的业绩的方法, 在财务指标的基础上加入了客户指标、内部流程指标和员工的学习与成长指标作为未来驱动因素, 形成了四个维度的综合考核模式, 它既是一个综合的指标体系, 更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

平衡记分卡以企业的远景战略为核心, 通过对财务指标 (Financial) 、客户指标 (Customer) 、内部流程指标 (Internal Business Processes) 、学习与成长指标 (Learning and Growth) 的测量, 全面地衡量企业的组织管理业绩, 将难以操作的对远景战略的评价, 转化为对四个相互关联的大体方向的考查, 被评价对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再进一步分解为对若干个具体的、可量化的指标的衡量, 它平衡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企业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结果性指标与动因性指标、企业组织内部群体与外部群体、领先指标与滞后指标[19,20], 满足了管理者对了解组织战略实现情况的需求, 将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紧密联系起来, 有利于组织与个人的共同进步。

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指数研究, 旨在通过对具体指标的考查, 向领导层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 全面反映科研学术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情况, 为未来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发展方向、战略安排、规划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信息化贯穿于科研学术机构的所有科研管理活动中, 科研学术机构的信息化建设, 就是利用新一代的网络技术和广域式分布的高性能计算系统, 在庞大的数据库的支撑下, 建立起全新的科学研究模式, 即在信息化基础设施支持下的科学研究活动, 同时适应现代管理的要求, 运用系统科学原理, 促进各部门资源共享、协同工作, 实现每一环节都可管可控, 通过信息的充分交流, 最终使得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信息资源得到更有效的使用, 缩短科研周期, 提高创新效率, 提升管理水平, 全面提升科研学术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将平衡记分卡运用到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指数研究中, 有助于我们对科研学术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情况做出全面的评价, 将机构战略与信息化建设相结合, 根据科研学术机构的特点灵活调整平衡计分卡的四个考核维度, 设置相应的可量化指标, 准确的识别出影响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 辅助领导做出进一步的决策安排。

2.2 科研学术机构与企业的差别分析

科研学术机构一般倾向于被归类为社会公益性机构, 以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主要目的, 通过科研人员的研究、开发, 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加快社会文明的进步, 提高人们生活的幸福感。而企业一般都以营利为目的, 有明确的经营范围, 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 利用各种管理学方法、经济杠杆原理来追求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具体而言, 科研学术机构与企业有以下几方面的差别:

(1) 财务考核目的不同

企业的战略目标最终会落实在对财务指标的考核上, 包括投资收益率、资产负债率等在内的财务指标能够体现出企业的经营状况, 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发展, 是企业最为重要的考核标准之一。而科研学术机构以科学研究为主要业务, 多为财政全额拨款或差额拨款, 少有盈利能力, 对科研学术机构的考核多以科研成果为评价标准, 相比较而言, 科研学术机构的财务考核在整个组织的运转过程中并没有企业中那样重要的地位。

(2) 面对客户群体不同

不同企业依照自己的经营范围, 都有着明确的客户群体, 一般而言, 购买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 都是企业的客户群体, 这个群体通常具有明显的特征, 是相对固定的一个群体。而科研学术机构的客户群体并不明确, 从理论上说, 因为科研学术机构的科研成果而受益的群体都是科研学术机构的客户, 然而, 科研学术机构的产出服务于整个社会, 可以说每个人都是科技发展受益者, 因此, 科研学术机构的客户群体并没有特定的对象。

(3) 业务流程设置不同

企业的业务流程一般都是由所在行业的行业特点决定的, 在不同的行业间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 但是, 同一行业中的企业, 其业务流程是相对固定的, 是在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多年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而科研学术机构的业务流程没有相对固定的形式,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始终在不断的变化中, 科研学术机构的业务流程, 需要结合时代的特点, 结合科学技术发展的程度, 根据科学研究的具体需求来进行设定, 并及时地做出调整。

(4) 发展关键因素不同

企业的成长与发展以资源为中心, 通过对原材料的改造加工, 达到资源增值的目的, 在此过程中, 企业是先进科学技术的使用者, 企业员工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企业创造利润。而科研学术机构的成长与发展是以知识为中心, 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 对科学技术加以创新, 生成新的知识, 在这个循环中, 知识是出发点, 也是目的地, 知识在科研学术机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研人员正是利用这些知识, 创造出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 供给企业使用。

2.3 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指数研究的平衡记分卡模型

平衡记分卡的提出是基于企业绩效管理与战略管理的角度, 所选取的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具有鲜明的企业的特征。根据上一小节的分析, 针对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指数研究的平衡记分卡, 需要对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这四个评价维度进行一定的调整, 以适应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指数研究的实际需求。

(1) 基本投入

经典的平衡计分卡中, 财务角度是从资本投入、生产运作、消费收益等角度来衡量企业过去的发展情况,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 用经济学的眼光展开评价工作。对于科研学术机构的信息化而言, 财务指标没有足够的代表性, 我们选取基本投入作为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研究平衡计分卡的第一个维度, 主要考查科研学术机构对信息化工作的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 从过去的角度对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工作做出评价, 考查对象包括各种硬件设备、网络建设等等。

(2) 用户满意度

经典平衡计分卡中的客户角度是从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的角度来对企业的绩效管理与战略管理进行评价。正如上一小节所说, 科研学术机构的受益群体非常广泛, 在这里仅选取与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工作相关的使用群体, 将平衡计分卡的第二个维度设置为用户满意度, 以包括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在内的相关用户对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 考查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建设的情况, 为将来的信息化发展指明方向, 具体的考查对象包括信息安全、网络资源等。

(3) 内部运行情况

经典的平衡计分卡的第三个角度是内部流程, 通过对企业生产、管理、销售等环节的流程设置的考查, 进一步评价企业的整体管理情况。与企业相比, 科研学术机构的内部流程环节较少, 但形式多变, 对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的评价, 可以从信息化的应用情况以及信息化政策的制定情况两方面综合考查, 因此, 将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的平衡计分卡的第三个维度设置为内部运行情况, 一方面清晰地反映出目前的状况, 另一方面便于发现问题, 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4) 学习与成长

经典的平衡计分卡的最后一个考查角度是学习与成长, 用发展的眼光来看, 这是一个任何企业、任何机构都必须重视的问题, 关系到企业或者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直接影响企业或者机构未来的发展空间, 因此, 在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的平衡计分卡中, 最后一个维度仍然是学习与成长, 通过对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方面相关培训以及人力资源配置情况的评价, 考查科研学术机构对信息化未来发展的规划部署与重视程度。

通过上述分析, 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指数研究的平衡记分卡模型如图2所示:

3 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指数评价指标的确定

基于以上分析, 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指数评价指标设置如表1所示。

4 结语

科研学术机构的信息化指数研究是一项重大的系统性工程, 建立一套系统的、完善的指标体系, 有助于科研学术机构正确的认识自身信息化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更加科学地制定未来的信息化战略规划, 从而进一步对提高科研学术机构的核心竞争力起到支撑作用。

本文利用平衡记分卡的原理, 设计出适用于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指数的平衡记分卡, 提出了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指数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后续的研究工作中, 将在此基础上对具体指标进行评分标准以及评判区间的研究, 确定指标权重, 建立完整的科研学术机构信息化指数模型。

水牛的肉用指数评价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数据来源于《中国水牛科学》[2]中有关水牛品种介绍的章节。

1.2 方法

采用张英汉[3]描述的BPI值的计算方法对水牛不同品种的公母牛及阉水牛进行评价。

2 数据统计

应用Excel 2003计算。 肉用指数是描述一个品种或一个牛群体在成年时 (一般为5岁) 的平均活重 (LW) 与其体高的比值[1], 参照此法, 依据表1所示的水牛成年时体重与体高的比值, 得到BPI值。

3 结果与分析

中国沼泽型水牛、河流型水牛的BPI值详见表1和表2。

由表3的BPI值标准可知:如果公牛的BPI值≥5.6, 即认为是肉用型;如果母牛的BPI值≥3.9, 也认为是肉用型。以5.6和3.9作为划分公牛和母牛是否为肉用型的界限。按此标准, BPI值≥5.6的公水牛品种全部存在于含有河流型血统成分较高的水牛中, 它们分别是摩拉公水牛 (BPI值为6.02) 、尼里-拉菲公水牛 (BPI值为5.74) 、三品杂公水牛 (摩拉、尼里-拉菲与广西本地水牛) (BPI值为6.03) ;BPI值≥3.9的母水牛品种有沼泽型的海子母水牛 (BPI值为4.72) 、江汉母水牛 (BPI值为4.08) 、 德宏母水牛 (BPI值为3.95) 、信阳母水牛 (BPI值为3.96) , 以及河流型的摩拉母水牛 (BPI值为4.47) 、尼里-拉菲母水牛 (BPI值为4.86) , 还有含有河流型水牛血统的摩杂二代母水牛 (BPI值为4.37) 、尼杂一代母水牛 (BPI值为4.67) 、尼杂二代母水牛 (BPI值为4.39) 、三品杂母水牛 (摩拉、尼里-拉菲与广西本地水牛) (BPI值为4.80) , 三品杂互交子一代母水牛 (BPI值为4.50) 。对于公牛而言, 肉役兼用型BPI值在4.6~5.6之间, 符合这个标准的公水牛有海子公水牛 (BPI值为5.24) ;役肉兼用型BPI值在3.6~4.6之间, 符合这个标准的公水牛有滨湖公水牛 (BPI值为4.10) 、德昌公水牛 (BPI值为4.04) 、德宏公水牛 (BPI值为4.36) 、东流公水牛 (BPI值为4.11) 、平坝型恩施公水牛 (BPI值为3.94) 、福安公水牛 (BPI值为4.05) 、黔北公水牛 (BPI值为3.80) 、黔中公水牛 (BPI值为3.96) 、江汉公水牛 (BPI值为4.18) 、上海公水牛 (BPI值为4.49) 、温州公水牛 (BPI值为4.04) 、西林公水牛 (BPI值为3.85) 、兴隆公水牛 (BPI值为3.89) 、信阳公水牛 (BPI值为4.20) ;役用 (原始) 型BPI值< 3.6, 符合这个标准的公水牛有滇东南公水牛 (BPI值为3.06) 、山原型恩施公水牛 (BPI值为3.54) 、富钟公水牛 (BPI值为3.39) 、黔南公水牛 (BPI值为3.49) 、盐津公水牛 (BPI值为3.31) 。

对于母牛而言, 肉役兼用型BPI值为3.3~3.9, 符合这个标准的母水牛有滨湖母水牛 (BPI值为3.80) 、德昌母水牛 (BPI值为3.84) 、东流母水牛 (BPI值为3.79) 、平坝型恩施母水牛 (BPI值为3.89) 、山原型恩施母水牛 (BPI值为3.33) 、富钟母水牛 (BPI值为3.33) 、黔北母水牛 (BPI值为3.53) 、黔中母水牛 (BPI值为3.58) 、黔南母水牛 (BPI值为3.36) 、西林母水牛 (BPI值为3.38) 、兴隆母水牛 (BPI值为3.70) 、摩杂一代母水牛 (BPI值为3.76) ;对于母牛而言, 役肉兼用型2.7~3.3, 符合这个标准的母水牛有滇东南、盐津母水牛 (BPI值为3.24) 。因此, 大部分沼泽型公水牛属于役肉兼用型, 大部分沼泽型母水牛属于肉役兼用型;而大部分的河流型公母水牛位于肉用型的BPI值范围之内。另外, 表1中的数据还显示, 阉水牛的BPI值大于公牛的BPI值。

4 小结

参照黄牛肉用指数的概念来计算水牛肉用指数, 结果显示, 大部分沼泽型公水牛属于役肉兼用型 (BPI值为3.6~4.5) , 大部分沼泽型母水牛属于肉役兼用型 (BPI值为3.3~3.8) ;而纯种河流型公母水牛位于肉用型的BPI值范围之内 (公牛BPI值≥5.6, 母牛BPI值≥3.9) ;阉水牛的BPI值大于公牛的BPI值。

参考文献

[1]张英汉.论牛的肉用、役用经济类型划分的意义和方法 (BPI指数) [J].黄牛杂志, 2001, 27 (2) :1-5.

[2]章纯熙.中国水牛科学[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453.

[3]张英汉.牛的肉用指数及影响因素[J].中国牛业科学, 2006, 32 (2) :4-7.

信息化指数评价 篇3

基金作为国际上一种流行的组合投资方式, 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按募集方式区分, 基金可以分为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公募基金是指通过中介机构向不特定的社会公众广泛地发售的基金产品。私募基金是相对于公募基金而言的, 是通过非公开方式面向少数机构投资者和富有的个人投资者募集资金而设立的基金, 它的销售和赎回都是基金管理人通过私下与投资者协商进行的, 一般以投资意向书 (非公开的招股说明书) 等形式募集基金。

我国金融市场上所说的私募基金, 往往是指进行非公开宣传的、私下向特定投资人募集资金或进行资金控制权转移而进行的一种集合投资方式。它的形成过程一般是:出资人或管理人通过各种渠道寻求对方并商议资金委托投资的各项条件, 在达成基本意向后, 出资人与管理人直接签署资金委托投资的契约, 落实资金托管或进行资金控制权转移, 管理人承诺给予委托人以保底性资金回报, 同时给予托管人以必要的托管费。

二、现有基金业绩评价的方法

现阶段, 国内外对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基于资产组合理论与CAPM模型的评价方法, 以及对传统方法的一些改进。

(二) 特雷诺 (Treynor) 指数

Treynor指数又称回报波动比率, 该指数是特雷诺在1965年提出的。他假设风险由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构成, 认为投资者是理性的风险规避者, 而有效的资产组合可以消除非系统性风险, 因此与收益率变动相联系应为系统风险而非总风险;他还假定基金经理已经采用分散化投资策略, 所以不考虑非系统风险, 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Ti表示基金的特雷诺指数;ri表示考察期间基金的平均收益率;表示无风险收益率;表示风险溢价;βi表示基金的系统风险。特雷诺指数表示基金每承受单位风险系统所获得的超额报酬, 其值越大, 基金业绩就越好, 反之基金业绩就越差。但由于特雷诺指数只反映每单位系统风险所获得的风险溢价大小, 不能评估基金经理分散和降低非系统风险的能力。

(二) 夏普 (Sharpe) 指数

Sharpe指数又称回报变动比率, 该模型用总风险代替特雷诺指数中的系统风险, 以每单位总风险所获得的超额收益来体现基金经理获取风险溢价的能力, 考虑了全部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 基金经理分散非系统风险的能力得以体现, 表达式为

其中, Si表示Sharpe指数;σi表示收益率波动性, 即标准差, 是基金面临的总风险。Sharpe指数表示基金每承受单位总风险所获得的超额报酬, 其值越大, 基金业绩就越好;反之, 基金业绩就越差。相对来说, Sharpe指数对基金业绩的绩效评估更为合理。

三、实证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 样本数据来源与说明

由于私募基金在我国发展历史比较短, 因此为了提高私募基金的数据可信度, 也为了延长研究的期限, 本文选取2009年以前成立的且在2013年3月收益率较高的30只非结构化私募信托产品为研究样本, 确立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为评价期, 时间跨度为3年, 共37个月。

私募基金数据来源于好买基金研究中心, 沪深300上证指数的数据来源于搜狐证券网, 一年期定期银行存款利率以等数据均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二) 求解假设

在计算时, 选用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作为无风险收益率, 折合成月利率为3%÷12=0.25%, 即rf=0.25%;同时采用沪深300上证指数作为基准市场收益率。为了简便运算, 我们采用申购时产生的手续费1.5%作为基金的费率, 转换为月度数据, 即fee=1.5%÷12=0.125%;交易成本则以1股基金购买成本的2‰来计算。

(三) 求解结果

1. Treynor指数评价分析

通过Jensen指数的求解, 可以得到各只基金的历史值, 然后结合30只基金的月收益率和无风险收益率, 利用SPSS软件和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得到每只基金月收益率的期望值和标准差, 通过 (1) 式计算可得到各只基金的Treynor指数, 具体结果见表1 (表数据为排名前10基金) 。

从表1可以看出, 样本期间内, 排名前10的各只基金的Treynor指数均为正值, 这表明这些基金业绩均超过了无风险收益率, 且迈尔斯通一期、景林丰收及明达3业绩表现最优。但由于Treynor指数采用的β值是基于基金的历史收益率, 它只考虑到系统性风险, 而忽略非系统风险的存在, 因此Treynor指数可能会给出一些错误的信息。虽然该方法能够反映基金经理的市场调整能力, 但却不能评价基金经理分散和降低非系统风险的能力。

2. Sharpe指数评价分析

利用前面所得到的每只基金月收益率的期望值和标准差并与同期无风险收益率进行比较, 通过式 (2) 计算可得到各只基金的Sharpe指数, 具体见表2 (表数据为排名前10基金) 。

从表2可以看出, 在样本期间, 排名前10的各只基金的Sharpe指数也均为正值, 这表明各只基金的业绩也都超过无风险收益率, 排名前三的分别为景林丰收、迈尔斯通一期及粤财合赢, 这与Treynor指数得到的结果大致相同。在Sharpe指数中, 它既考虑了系统性风险, 也考虑到了非系统性风险, 因此该指数既可以反映基金经理的市场调整能力, 还可以反映基金经理分散和降低非系统风险的能力。但由于收益率的主要差异是源于每只基金的费用, 所以该指数在精确度方面还有所欠缺。

摘要:本文针对2009年前成立的30只私募基金, 分别从用特雷诺 (Treynor) 指数, 夏普 (Sharpe) 指数进行实证分析。通过两种方法的对比验证, 我们可以看到先验信息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

关键词:私募基金,特雷诺指数,夏普指数,业绩评价

参考文献

信息化指数评价 篇4

1.1工作面地质条件

该矿规划的二水平首采工作面巷道设计总工程量为5293m (不含一处施工的外围工程) , 其中风巷设计1065m, 风巷瓦斯抽排巷1119m, 机巷设计1041m, 机巷瓦斯抽排巷1034m, 切眼220m, 机风巷专回及其他辅助巷道共594m。工作面设计可采走向长970m, 采高3.2m, 可采储量90万t。

1.2冲击型动力现象事故概述

2012年4月25日17点48分爆破时发生冲击地压现象, 本次动力现象有如下特征:

①长度5.6m, 前4.0m为全巷道堆积, 后1.6m为半巷道堆积, 突出总量约为46t。②突出物上部为一层破碎煤块, 无分选性, 其内部有少量碎煤。③从抛出的煤岩及堆积状态看, 无瓦斯通道。④抛出物表面及后部未见浮尘堆积。⑤现场观察动力源主要来自巷道左侧。⑥无明显分选现象, 煤体抛出角度接近自然安息角, 涌出瓦斯1280m3。⑦折合吨煤瓦斯涌出量为29.1m3/t, 接近煤层瓦斯含量。

2 综合指数法分析理论基础

2.1综合指数法理论

综合指数法是用统计学方法对一组相同或者不同的数值进行处理, 使不同性质及计量单位的数值标准化, 最终使之成为一个综合性的指数, 对工作综合水平进行评价, 利用最终的综合指数值对工作质量进行评价, 在这个过程中不限定指标的数目。

综合指数法可以作为矿井开采初期的综合评价方法, 也可以作为区域突出预测方法来使用。该方法主要是考虑地质条件和开采条件两个方面对冲击动力现象影响, 其中地质因素参考以往事故情况、采深、地质条件、顶板、煤岩强度及其冲击倾向性6个因素;开采因素主要参考采掘情况、采掘条件、采空区、等12个具体因素。在对以往冲击动力现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参考这两方面条件上述各因素的数值, 确定出其中各个不同因素对冲击地压发生的影响大小, 最终形成了可以对冲击地压危险程度进行确定的等级鉴定的综合方法。

2.2冲击危险的综合指数法

对于一个矿井的采区和工作面, 在分析地质条件和开采条件两个方面对冲击动力现象的影响程度的基础上, 利用综合指数法确定矿区的采区及各个水平及工作面冲击地压危险程度指数, 进一步确定冲击地压不同危险程度的区域以及应该重点进行治理的区域。

(1)

式中:

Wt——工作面的冲击地压危险程度指数, 用来确定冲击地压危险等级。

Wt1——影响冲击地压的地质条件评定指数。

Wt2——影响冲击地压的采矿技术条件评定指数。

参考冲击地压发生的机理和预测方法, 通过冲击地压危险程度的综合指数法可以将冲击地压危险等级分成以下5个级别。

一级:基本无危险

冲击地压危险指数Wt小于0.3。此时基本没有冲击尾箱, 矿区工作可以按相关规定进行正常开展。

二级:弱冲击危险

冲击地压危险指数Wt介于0.3和0.5之间。

三级:中等冲击危险

冲击地压危险指数Wt小于介于0.5和0.75之间。

四级:强冲击危险

冲击地压危险指数Wt介于0.75和0.95之间。这种情况下应当停止采掘工作, 将相关人员撤离, 并组织相关人员制定防突防冲办法, 对冲击地压进行有效防治。

五级:不安全

冲击地压危险指数Wt大于0.95。此时需要具体进行研究, 征求相关专家的建议确定出综合防治措施及方法, 并经过鉴定后才能进行后续作业, 在没有有效降低该局域冲击地压的危险等级之前, 不能进行采掘作业并封闭该区域的人员通行。

3 冲击、突出危险性实验室研究及分析

3.1取样及试件加工

在工作面选取煤样。煤样采集后, 立刻用塑料袋包装, 用封口胶带密封, 用木箱运至岩石力学实验室, 在实验室将煤样加工成Φ50*100mm标准试件。

3.2实验装置系统

实验系统由加载系统、载荷位移系统等组成。

其中加载装置采用由长春实验研究所生产高精度能控制加载速度及调节油压的CSS-400电子万能实验机主机、附件、计算机系统和德国DOLL电子公司生产的EDC120数字控制力学系统。

3.3实验过程及结果

实验是对煤样在自然状态下加载, 分别采用一次压坏、循环加载和分级加载。表1为煤样实验室实验结果, 从实验结果进一步利用综合指数法进行分析, 煤的冲击倾向弹性模量指数、冲击能量指数均表明该采区的冲击倾向性为中等冲击危险煤层。

3.4利用综合指数法进行采区危险评定

根据采区周围的地质条件, 分析地质条件中各个因素的冲击地压危险指数。各个指数对冲击地压发生所产生的影响程度等级评定见表1所示:

结合前面所做的冲击倾向性实验, 可知该采区总体上属于中等冲击危险。

4 结论

(1) 利用实验对采区深部的煤样进行动力倾向性测定, 根据测定结果进一步对该采区冲击地压危险程度进行等级划定, 并划定为中等冲击危险, 为采区提前做好防冲准备提供了理论依据。

(2) 建立了冲击地压的综合指数法。利用综合指数法确定矿区的采区及各个水平及工作面的冲击地压危险程度指数, 进一步确定冲击地压不同危险程度的区域以及应该重点进行治理的区域。

(3) 利用综合指数法进行采区危险评定, 结合冲击倾向性实验, 确定该采区总体上属于中等冲击危险, 为采区提前做好防冲准备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孙鑫, 等.“冲击型突出”一体化防治技术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09, 11.

信息化指数评价 篇5

1 研究背景

我国面临着人均资源少的现实问题, 这些因素都对我国的高排放和高耗能的火电行业构成了巨大压力, 因此, 火电行业节能减排势在必行。随着电站环保行业的发展, 火电行业污染物的排放受到严格限制, 特别是脱硝、脱硫、除尘等行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就我国电力行业而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煤炭需求和电力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同时, 能源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 能源的安全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为此, 对发电减排节能的研究分极具有一定的现实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2 评价体系分析

为了对我国发电厂节能减排效果进行科学评价, 制定了一个综合发电量、耗煤量、二氧化硫、工业废水排放绩效值、工业烟尘排放绩效值等各个方面的指标, 建立层次分析模型, 也是一种有效的实用方法, 即层次分析法。该方法是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具有良好的层次化和系统化, 以下做具体的说明。

2.1 模型建立

设立目标, 将目标分解为3个层次, 具体的方案图如图1所示:

在分析, 可以通过对各个准则的权重, 将各个目标进行综合, 最终确定方案。

2.2 模型分析

在分析时要严格按照国家电监会官方网站以及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所提出的相关资料进行统一整理, 进而得到相关的节能减排数据, 具体如下:

3 结果分析

根据数据显示, 与2010年1-12月相比, 2011年同期平均利用时间4500多小时, 降低500多个小时, 且从2009年开始就已经基本达到国家标准, 说明层次分析模型对于节能减排效果评价比较可靠。

4 相关建议

电力行业要实施节能减排就要以发电厂的节能减排为核心, 提高厂用电率, 通过电源布局和结构的优化, 加强对资源充分合理利用, 缓解能源资源危机,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4.1 合理规划发电厂节能减排

首先, 调整电源结构。由于受到一次性能源的影响, 发电厂的装机容量往往比重偏大, 而可再生能源、核电、水电发展比重却相对较小, 因此, 必须要加强对可再生能源、核电、水电以及其他新能源的利用, 优先发展风电、水电等清洁能源, 实现我国发电厂的稳步发展。其次, 适当扩大机组。根据我国发电厂的实际情况, 将一些小容量机组关停, 积极推广一些大容量机组。

4.2 加强生产环节的控制

要实现节能减排, 生产环节的控制也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 在实际生产中, 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 要提高燃煤质量。质优的燃料, 不仅机组负荷低, 生产稳定, 效率高, 而且可以减少消耗量, 降低生产成本, 从源头上实现节能。其次, 提高燃烧效率。在实际生产中, 排烟损失量的降低主要通过以下方面来完成:一是控制火焰的中心位置, 降低排烟容积, 防止局部高温现象, 保障系统运行正常, 减少漏电现象;二是确保空气与燃料的充分混合, 有效地控制燃烧最佳值;三是合理选择最佳的空气系数, 降低煤粉细度, 加强对炉内空气动力工况的合理组织。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基于燃烧指数的发电减排节能评价进行了简单分析, 并且提出了相关的节能减排措施。

关键词:燃烧指数,发电,减排节能,评价分析

参考文献

[1]谢瑛, 谭忠富, 程晋, 胡庆辉, 王舒祥.节能减排调度环境下燃煤电厂发电成本分析[J].电网技术, 2011 (02) .

H指数:一种评价大学的方法 篇6

科研评价的最基本方法是同行评议, 但是同行评议具有花费时间多、易受主观因素影响等局限性。一般来说, 学术界是从论文数量和被引频次两个方面考察研究人员的学术成就和对学科的贡献, 前者说明作者生产的文献产量或科研能力, 后者说明作者生产的文献质量、交流传播程度和学术水平。另外, 对不同的期刊论文在定量时要给予一定的权重。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物理学家乔治·赫希教授 (Jorge E.Hirsch) 认为, 这些传统的“论文数量”、“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期刊影响因子等科学家绩效评价指标存在一定的缺陷。“论文数量”的缺点是不能测度论文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总被引频次”的缺点是作者的影响力会被少数重要的合作论文夸大;“篇均被引频次”缺点是数据不容易获得, 容易造成奖少惩多, 而论文发布的期刊的影响因子高低也不能代表论文水平高低。2005年, 赫希提出一种定量评价科研人员学术成就的方法:当一个科学家发表的Np篇论文中有h篇论文每篇获得了不少于h次的引文数, 科学家剩下的Np-h篇论文中每篇论文的引文数都小于h次, 此h值就是该科学家的h指数, 这就是h指数的定义。简言之, 一个科学家发表了h篇被引频次不少于h次的论文, h值就是该科学家的h指数。这种方法旨在评价科学家个人的指标绩效, 既能反映科学家学术论文影响力大小, 又能同时反映其重要论文产出数量多少的生产率, 并且能够测度科学家个人科研工作的主要影响力, 并能够避免上述指标的一系列缺点。

具体而言, h代表“高引用次数” (high citations) 。一个人的h指数是指在一定期间内他发表的论文至少有h篇的被引频次不低于h次。例如, 赫希本人的h指数是49, 这表示他已发表的论文中, 每篇被引用了至少49次的论文总共有49篇。赫希认为h指数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一个人的学术成就。一个人的h指数越高, 则表明他的论文影响力越大。后继研究者对h指数的优缺点也做了一定总结:首先该指标简单并且易于理解;第二, 该指标是论文产出力和引文影响力二者相结合的测度指标, 单纯论文数量的增长对该指标不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 我国《科学观察》主编、国家科学图书馆金碧辉研究员认为, 用h指数评价科研人员的绩效可以遏制片面追求论文数量的不良倾向, 同时又能够激发科研人员探索深层次科学问题的热情;第三, h指数测度的是科学家的持久绩效, 而不是测度其科学成就的峰值, 仅仅有一两篇高被引论文并不能使h值有显著增加;第四, h指数是一个稳健的指标, Vanclay通过研究发现, 检索工具收录差错不会对h指数产生较大影响, Rousseau也从理论上证明, h指数对于数据库收录论文和引文的遗漏具有一定的弹性和恢复能力。许多研究者还对h指数在不同领域的效度开展了研究, 并与同行评议和其他评价指标做了一定比较分析, 认为h指数与同行评议结果、论文总引文数等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能有效评价科学家的学术成就。同时, 学者们对h指数的缺陷也做了一定研究, 并提出相应的修正方法。

近年来, 我国学术界强调以论文发表数量, 特别是发表在被SCI收录的期刊上的论文的数量来作为获得学位、评职称、评院士、申请科研基金、评价学校学术成绩的一项重要指标, 这种过于简单化的科研评价方法的滥用, 使得学术泡沫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许多科研人员挖空心思地增加自己的论文数量, 包括一稿多发, 或将一篇论文拆成几篇发表, 或专门找一些被SCI收录、但是发表门槛很低的期刊投稿。h指数在我国科研评价中的应用, 目的就是以质量兼顾的方式, 有效减少或抑制这种学术泡沫的出现。很多学者认为h指数不仅可以用于对科研人员的学术成就的评价, 也可用作其他具有相同来源项的评价对象 (如科研群体、学术期刊、研究热点等) 的评价。我国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多。

h指数与大学分层

我们认为, h指数是高校创新工作的一个主要源头, 盯住这个主要源头, 有利于创新性教育的开展, 以及高校创新资源的配置。我们以中国知网2009年5月29日的数据为准, 对部分中国大学的h指数以第一作者单位和每组5所大学进行抽样调查, 兼顾东、中、西部地区分布, 其分层探索结果如下。

1. 中国两所顶尖级大学, H指数平均为146

北京大学:显示文献信息140816条, 最高被引频次2656次, H指数155。

清华大学:显示文献信息125566条, 最高被引频次1572次, H指数137。

2.“985工程”大学 (一期34所) , H指数平均为78

1998年5月4日,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大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 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科教兴国的战略和江泽民同志的号召, 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 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 简称“985工程”。

武汉大学:显示文献信息122832条, 最高被引频次560次, H指数89。

上海交通大学:显示文献信息111562条, 最高被引频次468次, H指数88。

南开大学:显示文献信息51655条, 最高被引频次626次, H指数81。

兰州大学:显示文献信息39369条, 最高被引频次281次, H指数72。

中南大学:显示文献信息88831条, 最高被引频次423次, H指数58。

3.“985工程”大学 (二期5所) , H指数平均为63

华东师范大学:显示文献信息62699条, 最高被引频次848次, H指数97。

中国农业大学:显示文献信息40893条, 最高被引频次280次, H指数85。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显示文献信息35340条, 最高被引频次150次, H指数56。

国防科技大学:显示文献信息25091条, 最高被引频次222次, H指数51。

中央民族大学:显示文献信息12363条, 最高被引频次99次, H指数27。

4.“211工程”大学, H指数平均为50。

南京师范大学:显示文献信息44834条, 最高被引频次311次, H指数73。

福州大学:显示文献信息24637条, 最高被引频次293次, H指数55。

郑州大学:显示文献信息61805条, 最高被引频次165次, H指数43。

河北工业大学:显示文献信息14867条, 最高被引频次160次, H指数40。

贵州大学:显示文献信息22112条, 最高被引频次112次, H指数37。

5. 博士授权点大学, H指数平均为42

山东师范大学:显示文献信息27072条, 最高被引频次530次, H指数54。

河南农业大学:显示文献信息16014条, 最高被引频次154次, H指数50。

上海理工大学:显示文献信息12853条, 最高被引频次289次, H指数39。

甘肃农业大学:显示文献信息11389条, 最高被引频次147次, H指数37。

山西师范大学:显示文献信息6025条, 最高被引频次88次, H指数31。

6. 硕士授权点大学, H指数平均为23。

新乡医学院:显示文献信息13842条, 最高被引频次88次, H指数28。

山东轻工业学院:显示文献信息6615条, 最高被引频次62次, H指数25。

上海电力学院:显示文献信息3233条, 最高被引频次71次, H指数23。

兰州商学院:显示文献信息6477条, 最高被引频次83次, H指数21。

山西中医学院:显示文献信息2564条, 最高被引频次39次, H指数17。

河南科技学院:显示文献信息4962条, 最高被引频次24次, H指数15。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显示文献信息2182条, 最高被引频次207次, H指23 (+1) 。

7. 普通本科院校, H指数平均为15。

临沂师范学院:显示文献信息7503条, 最高被引频次220次, H指数24。

河西学院:显示文献信息2776条, 最高被引频次77次, H指数15。

安阳师范学院:显示文献信息3926条, 最高被引频次27次, H指数13。

忻州师范学院:显示文献信息2002条, 最高被引频次41次, H指数13。

上海商学院:显示文献信息820条, 最高被引频次25次, H指数10。

各类大学的h指数分层

顶尖级大学, H指数平均为146。

“985工程”大学 (一期34所) , H指数平均为78。

“985工程”大学 (二期5所) , H指数平均为63。

“211工程”大学, H指数平均为50。

博士授权点大学, H指数平均为42。

硕士授权点大学, H指数平均为23。

普通本科院校, H指数平均为15。

专科一批院校, H指数平均为8。

专科二批院校, H指数平均为4。

结论

统计分析表明之一, 大学分层与h指数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 即办学规格愈高的大学h指数也愈高, 比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h指数都在130以上;办学规格愈低的大学h指也愈低, 比如普通本科院校h指数在20以下, 专科院校h指数在10以下。所以评价一所大学的最直观手法就是看他的h指数。当然, 由于一些大学改名较为频繁, 大学的办学规模不一, 学科引文行为的差异, 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 以及行政规划的影响等因素, 在一些个别大学中也存在着分层不明显的情况。如河南科技学院的H指数为15, 似乎和硕士授权点大学有一点距离, 但是再加上2004年改名之前的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文献信息, H指数就上升为24。所以总体而言, h指数的评价是客观的。

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临床应用评价 篇7

关键词: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临床检查功能障碍指数,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MD)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颌面部疾病。临床上对于该病治愈的主要标准是患者疼痛消失、弹响消除及下颌运动功能得以恢复[1]。本文探讨Helkimo临床检查功能障碍指数及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标评价TMD患者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程度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期间收治的78例TMD患者,其中男59例,女19例;年龄21~72(平均34.2)岁;可复性盘前位移17例,不可复性盘前位移31例,滑膜炎3例,骨关节病27例。所有患者根据评价方法的不同分为Helkimo组和Fricton组各39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由2位医师分别对患者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程度进行评价。

1.2.1 Fricton组

本组患者采用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标评定方法[2]:包括肌肉压痛指数(PI)和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指数(DI),该两种指数的平均值即为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CMI)。见表1。

1.2.2 Helkimo组

本组患者采用Helkimo临床检查功能障碍指数(DI)评定方法[3]:具体评分项目有下颌运动、关节功能障碍、下颌运动疼痛、咀嚼肌触压痛、关节触压痛,按照Helkimo临床检查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细则,将上述5项得分相加,即可对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程度进行归纳,其中DI 0级总得分为0分;DIⅠ级总得分为1~4分;DIⅡ级总得分为5~9分;DIⅢ级总得分为10~25分。

1.3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ASS 13.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不同医师同种方法评价两组患者的指数得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Fricton组评价结果的一致性优于Helkimo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2。

3 讨论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无论使用何种评价指数,指数得分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Fricton指数对患者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程度进行评价时,所得的结果的一致优于Helkimo指数(P<0.05)。与Fricton指数相比,Helkimo指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缺点[4]:(1)Helkimo临床检查功能障碍指数是半定量的指标,主要分为0、Ⅰ、Ⅱ、Ⅲ4个等级;(2)Helkimo指数的计算比较繁琐,消耗时间较多;(3)Helkimo指数主要是为流行病学的研究而设计,不适于临床治疗效果的评价;(4)相对于Fricton指数,不同医师获得的Helkimo指数一致性较差。

综上,Fricton指数是一种方便、有效、客观定量的指标,相对于Helkimo指数更加适用于TMD功能障碍程度的评价,具有一定的临床适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傅开元,马绪臣,张震康,等.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临床应用评价[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2,37(5):330-332.

[2]岑荣基,尹德铭,刘卫兴,等.超短波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征的效果评价[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3):4764.

[3]冼淡,林铭,方溢云,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伴内倾性深覆(牙合)正畸治疗前后相关指数分析[J].广东牙病防治,2011,19(9):462-464.

上一篇: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司法下一篇:设备节能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