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烟干预

2024-09-22

控烟干预(精选4篇)

控烟干预 篇1

2009年初,我院与北京市爱卫办签署了《创建无烟医院2009年项月协议书》,3月对临床医技科室的医生进行了控烟能力基线调查,因为医务人员在促进戒烟的过程中能起到关键作用[1]。通过半年的干预,同年9月对医生控烟能力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不同医技科室的医生进行问卷调查。基线发放调查问卷445份,回收有效问卷441份,回收有效率99.10%。终末发放调查问卷441份,回收有效问卷397份,回收有效率90.02%。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采用中国控制吸烟协会、中国医院协会设计的《医务人员控烟知识、态度、行为调查表》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吸烟情况、帮助吸烟者戒烟情况、知识和态度。

1.2.2 干预策略

2009年3月进行基线调查,随后开展了创建无烟医院的系列活动,干预期为半年。成立医院科室两级领导小组及控烟办公室;制定医院控烟制度;创建无烟环境,室内全面戒烟,室外吸烟区有明显标志;开展健康宣教;帮助吸烟职工戒烟提供免费戒烟药物,签订戒烟承诺书,并2~4周随访1次;开设戒烟门诊,专科医生门诊控烟宣传咨询,设置戒烟咨询电话,提高医生的控烟服务能力。

1.3 统计分析采用Epi 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录入数据,然后应用SPSS 11.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1.4 定义

吸烟者是指每天至少吸1支烟并且或累计吸烟3个月以上者[2];吸烟率为吸烟者在总人群中的百分比。吸烟危害指知晓吸烟更容易得肺气肿、肺癌和冠心病。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基线调查时男性236人(53.5%),平均年龄(39.37±8.28)岁;女性205人(46.5%),平均年龄(38.66±8.10)岁。本科及以下149人(33.8%),本科以上292人(66.2%)。终末调查时男性214人(53.9%),平均年龄(39.42±8.14)岁;女性183人(46.1%),平均年龄(38.89±8.20)岁。本科及以下123人(31.0%),本科以上274人(69.0%)。

2.2 干预过程评价

依照《北京市“无烟医院”评估标准》采用医院自行培训、控烟督查组督查和市级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医院控烟督查组每月组织全院督查、记录督查情况,中国控制吸烟协会在中、末期分别进行督导,医院在创建无烟医院活动中组织得当,措施有力,效果良好。

2.3 干预效果评价

2.3.1 干预前后临床医技科室的医生吸烟情况

经过干预,吸烟率由基线的15.9%(70/441)下降到终末的6.3%(25/397)。男性吸烟率干预前后分别为28%和11.7%。文化程度越高吸烟率下降变化越明显,本科以下吸烟率由18.8%下降为11.4%,本科及以上吸烟率由14.4%,下降为4%。从不同年龄组吸烟情况看,<30岁由10%%下降为1.6%,30~40岁由11.9%下降为5.7%,>40岁年龄组由为22.5%下降为8.8%,干预后,吸烟率与年龄变化相一致。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3.2 干预前后临床医技科室的医生戒烟态度

干预前58.6%没有近期戒烟打算的比例高于41.4%有近期戒烟打算者,干预后情况相反,有72%近期戒烟打算者高于28%没有近期戒烟打算。

2.3.3 干预前后帮助吸烟者戒烟情况

干预前,诊疗时主动询问病人的吸烟情况依次为:经常56%,病人疾病与吸烟相关时才询问32.5%,很少7.8%,从不3.8%。干预后,诊疗时主动询问病人的吸烟情况依次为:经常66.8%,病人疾病与吸烟相关时才询问24.1%,很少5.2%,从不3.9%。干预后,诊疗时主动询问病人的吸烟情况明显增多。分析干预后不询问病人吸烟情况的原因是因为病人诊断的时间有限,没有规定医生必须在诊断时询问病人的吸烟情况,再者,儿科病人的病情与吸烟无关。有人认为,吸烟是个人习惯,患者很难听劝告。干预后医生听说过戒烟药比例增加明显,使用戒烟药的比例增加不明显,医生听说和使用戒烟药情况,见表2。

2.3.4 干预前后医生控烟知识和态度

干预后,认为低焦油低尼古丁的烟对身体危害并不小的观点由干预前43.2%到56.8%,90%以上医生认为,吸烟成瘾是一种慢性疾病,认为医生应主动向病人提供戒烟服务的看法由69.5%上升到78.6%,见表3。90%以上医生认为,应该在医院室内全面禁止吸烟,干预前后赞成公共场所禁烟由95.4%上升为98%,见表4。

2.3.5 医务人员对吸烟危害的认识见表5。

3 讨论

在创建无烟医院系列干预活动的中,控烟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经过培训后医生吸烟情况的变化是随着文化程度增高,吸烟率下降愈加明显。干预前后均为年龄愈高吸烟率愈高,烟龄愈长吸烟率愈难以下降。培训后72%的吸烟医生有近期戒烟的打算。吸烟行为与态度的转变会对病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医务人员成功戒烟是其成为全社会控烟表率、为他人提供戒烟服务以及降低全民吸烟率的前提条件之一[3]。降低吸烟率是一项长期工作。从帮助吸烟者戒烟情况调查中分析,医生认为诊断时间有限,所以有时顾不上询问吸烟情况。另有统计同样认为,医生在繁忙的诊疗过程中,向病人提供戒烟服务感到有困难[4]。吸烟是一种成瘾性疾病,同样需要医生提供治疗帮助,最大可能地为病人提供戒烟治疗是医生的一种责任[5],医生主动提供戒烟服务的方式需要探讨。干预后,医生听说过戒烟药的比例增加明显,使用戒烟药比例增加不明显。另有调查显示,15.05%的医务人员曾建议病人用尼古丁替代疗法帮助戒烟[6],专业性戒烟方法需要一定的时间学习才能掌握,说明医务人员对某些知识还存在模糊认识,显示了此次干预活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医生控烟知识还不能适应控烟形势的需要。卫生行政部门应该加强戒烟知识培训,有计划有组织地做好医务人员戒烟方法和技巧知识的培训,把控烟教育纳入大学生的正式课程[7]。

在控烟活动期间,医院分层次对职工进行培训,人员包括全院职工、全体医务人员、控烟管理员、巡视监督员、戒烟门诊医生、吸烟医生。设置展板、发行控烟宣传资料。干预后,医务人员戒烟知识有所提高,低焦油低尼古丁的烟对身体危害并不小的观点由43.2%到56.8%,98%的赞成公共场所禁烟,吸烟危害的知晓率达95%以上。医务人员控烟的基本条件是掌握足够的戒烟相关知识,对医务人员进行戒烟培训并动员他们参与戒烟运动是欧美等发达国家40多年来的经验之一[8]。

我国2003年在纽约已签署公约。建立无烟区是控烟策略之一,能够有效地保护不吸烟者免受烟害的影响,按照缔约2010年所有公共场所戒烟,我们的国家还没有形成一个全社会都需要倡导的人人追求无烟工作和生活环境的良好氛围,医生控烟任务还很艰巨,戒烟工作是社会性工作,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

参考文献

[1]杨晓辉,姚崇华,王甦.北京市区医务人员吸烟状况及参与控烟干预态度调查[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2,10(2):71-73.

[2]王彦.北京市海淀区医务人员吸烟行为与控烟能力干预效果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7):1298-1305.

[3]石建辉,刘秀荣,韩梅.北京市医务人员吸烟现状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7):792-793.

[4]丁瑞英,刘会芝,陈刚.潍坊市医务人员吸烟状况与戒烟服务情况的调查[J].职业与健康,2008,24(19):2060-2062.

[5]黎江,喻彦,离新建,等.上海市2078名医务人员戒烟情况随访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01,13(12):580-581.

[6]李红,陈巧云,郭琳娜,等.三门峡市医务人员吸烟及控烟现状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36(20):3903-3905.

[7]孙柏华,卢建翔.试析控烟健康教育干预方法[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1):56-57.

[8]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4年中国国际戒烟竞赛手册[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

试析控烟健康教育干预方法 篇2

烟草传入我国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目前,我国烟草产量相当于世界第二大香烟生产国美国的4倍。1996年我国15岁以上人群总吸烟率为37.16%,与1984年相比上升了31.74个百分点,开始吸烟平均年龄为20岁,比1984年的23岁提前了3岁。控烟的情况:1988年以来,每年无烟日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1993年全国开展了创建无烟校活动,1990—2000年全国控烟学术研讨会召开了9届,1979年以来政府发布有关法规、条例和通知22个,从1991年起逐步取消新闻媒体的烟草广告。近年来,全国开展了评选无吸烟单位、家庭等活动[1]。

2 对控烟对策的研究

2.1对医务人员的控烟对策

2.1.1加强医务工作者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因医务人员是健康的倡导者,维护者和宣传者,对控烟及预防与烟草有关的疾病负有特殊的责任,但单纯进行吸烟有害的教育宣传,作用不会太大,重要的是教育他们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起到戒烟的良好带头作用。

2.1.2采取健康教育与行政干预相结合是开展禁烟工作的两大法宝。法国一位专家说过:“没有法律作保证,任何一种不良习惯都不会自行消失”[2]。许多人尽管认识到吸烟的危害,一下子却丢不掉,这种行为与认识分离的现象,在控烟问题上尤为突出,这就要求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制订严格的规章制度,用行政干预的手段来保证控烟活动的效果。

2.1.3加强公共场所的监管力度(如医院)。公共场所要有醒目的禁烟标识,在禁烟区要对违禁者给予罚款,提示人群对控烟活动形成共识,营造在公共场所自觉控烟的氛围,保证禁烟在真正意义上的实施。

2.1.4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规范医患关系,禁止病人向医务人员赠烟,从外部环境上为医务人员控烟提供条件。

2.1.5重视和加强女性医务人员的健康教育,让她们明白,女性吸烟不仅危害后代,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对她们自己和周围人也存在许多潜在危害。

2.1.6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社会各界应积极创造条件,减轻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生活压力,改善工作环境及医患关系等。

2.2对大学生的控烟对策

2.2.1对大学生应加强控烟的健康教育宣传。据有关报道,观看形象生动的(因吸烟引起的肺癌、心脏病、致畸儿等)病理标本和科普录像易被学生接受,这两种形式可择优纳入今后的控烟教育中。另外,建议将控烟教育纳入大学生的正式课程。

2.2.2加强学生社会心理研究。在吸烟的动因上学生大多存在侥幸心理,不少学生为了满足某些欲望,可以忽略一些健康问题,继续吸烟,也有人认为吸烟致病那是将来的事,且还不一定发生在自己身上。因此,为提高控烟效果,减少新的吸烟者,必须加强社会心理因素研究,建立文明向上的社交方式,全社会支持建立更多的无烟区(特别是学校),限制售烟等。

2.2.3应重视立法的强制性效果。不少学者认为成功的干预计划应包括健康教育、立法和环境(学校、家庭、社会)的支持;另外,让被动吸烟者懂得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是自己应有的权利,控烟运动才会更有效果。

2.2.4对中学生的控烟对策。在中学生中,男生的吸烟率远远高于女生,所以,控烟干预的重点对象是男生,但女生也不容忽视。在学生中首先应加强吸烟有害健康的宣传教育,提高其对吸烟危害的认识。有研究显示[3],初次吸烟者有30%以上并不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当他们懂得吸烟的危害后很容易放弃吸烟,故控烟工作应抓早抓小;其次,是帮助学生抵御香烟诱惑,使学生掌握在各种情景下处理吸烟压力的技巧,有助于增强学生信心;再者,就是要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列为控烟干预的重点。

2.2.5吸烟对健康的危害:在介绍烟草有害成份的同时,说明几点:一是某些权威性组织发布的重要数据,如WHO报告,全球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二是经科研证实,吸烟几乎影响到人体全部重要的组织器官[6];三是吸烟的危害是慢性损害过程,其后果长的可达30~40年才表现出来;四是吸烟对健康危害不大的观点是错误的;五是被动吸烟危害的严重性。

2.2.6烟草的社会危害:1993年我国烟草税利是410亿元,而吸烟引起疾病的直接、间接经济损失为650亿元;1996年因吸烟造成的火灾占我国总火灾的10%。另据WHO估算,全球每年用于治疗与吸烟有关的疾病的费用高达2 000亿美元。

2.2.7吸烟率高的原因。据有关专家分析,吸烟率有增无减,一方面是由于吸烟对人体的危害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远期后果一时还没被许多人所认识,另一方面是陈旧的风俗习惯及社会因素的影响。

2.2.8戒烟的难度。据调查,吸烟者认为戒烟并不难的将近80%,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决心和毅力。

3 控烟对策的实施及效果

1997年,福建省控烟与健康协会、省卫生厅、省爱卫会联名致函该省百个厅(局)单位和全部省属医疗卫生单位,提出加强控烟工作的5项倡议,并请赞同倡议的单位在回执上加盖公章,该倡议收到很好的效果。函件发出后1个月内,就有57个厅(局)单位和14个省属医疗卫生单位给省控烟与健康协会寄回了加盖公章的回执。福建省政府办公厅的回执是在收到函件两日内就以挂号件寄出,政协办公厅在寄出回执的同时,还由秘书处复印函件发至各处室,要求遵照办理。此活动不仅有效地促进了省直机关、医疗卫生单位的控烟工作,而且通过各厅(局)对各有关部门产生了很好的影响。此倡议活动,福建省控烟与健康协会在1999年和2000年又继续进行了两次,并把倡议函发向全省各地级市、县(市、区),其倡议对象增加了各类学校。3次倡议,接受的单位共达1 258个,其中机关单位860个,医疗卫生机构183个,大专院校18所、中专36所,中小学161所。据对57个1997年接受倡议的省厅(局)随机抽查20家单位发现,3年来能按倡议要求,在会议室实行禁烟并设立禁烟标志的单位达18家(倡议控烟前为4个)[4]。

此项活动之所以能产生这样明显的效果,一是福建省注意选择好的时机;二是5项倡议包括了切实可行的行政干预内容;三是控烟要点的宣传穿插于活动之中;四是采取了请赞同倡议的单位在倡议函的回执上加盖公章予以确认并在卫生报上公布这些单位名单的做法。这样做,容易在该省各单位人员中形成自愿自觉的行动,也便于开展控烟监督工作。

4 对控制吸烟的未来展望

4.1 政府领导,开展多部门合作

吸烟这一与慢性病密切相关的行为危险因素,其形成的环境和个人行为的发生都会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控烟工作作为慢性病防制的重要策略之一,是各级政府的职责,是全社会都应关心和参与的系统工程。应在政府统一领导下,以卫生部门为主,开展多部门(尤其是烟草管理、教育和宣传等部门)的合作,发动全社会共同参与。

4.2 政策保障,营造控烟支持环境

认真贯彻执行现有的控烟政策法规,建立和完善有关控烟的政策保障体系,尤其要加强保护青少年免受烟草毒害的立法和执法。通过开展健康促进学校、健康促进社区、健康促进单位(企业、机关等)以及健康促进医院等活动,促进控烟工作的开展(如无烟学校、无烟家庭等),逐步在工作场所、社区、学校和家庭营造拒绝烟草和有利于戒烟的氛围。

4.3 立足社区,建设控烟骨干队伍

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医务人员为主体,加强控烟知识的培训,逐步在社区建立起一支了解控烟政策、掌握控烟技能的控烟骨干队伍。在社区开展预防青少年吸烟,说服吸烟者戒烟并提供戒烟方法、消除社区环境香烟烟雾等方面工作。

4.4 大众宣传,普及烟草危害知识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其他可利用的宣传机会,在不同场合、以不同形式、对不同人群普及吸烟和被动吸烟对健康危害的知识,不但要使青少年了解吸烟会对身体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而且还要让其知道烟草的成瘾作用,会对吸烟者今后一生产生不良影响。在对吸烟者宣传烟草对健康危害的同时,还要向他们介绍各种戒烟方法和有效的产品。

4.5 明确目标,加强重点人群干预

以吸烟和被动吸烟划分,明确不同的目标人群,开展不同的干预。要使将来社会人群的吸烟率有所控制,最重要是控制现在青少年吸烟,所以青少年是控制吸烟率的重要目标人群。而在青少年学习、生活环境周围的人群(如家长、教师、职员等),也是干预的重点人群。另外,对在医院就诊的病人也要进行戒烟干预。女性吸烟率虽然比较低,但从发达国家情况看,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女性吸烟率也逐渐会增加。因此要把妇女作为控烟工作的重要人群。

参考文献

[1]郭生贵.中国控烟现状[J].中国健康教育协会通讯,1998,4:12-13.

[2]云妙英,孙红平,高文静,等.1379名青年职工吸烟原因调查分析[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2,15(2):71.

[3]张义芳,杜绍雍,赵悦.保护不吸烟者免受烟害[S].中国吸烟与健康协会,1995.13.

大连市中学男生控烟干预效果分析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大连市沙河口区、甘井子区未开展创建“无吸烟学校”的中学中抽取了6所中学,其中初中4所,高中2所,整群抽取所抽到学校的初二年级或高二年级的男生接受调查。干预前调查有效问卷为916份,干预后调查有效问卷为875份。

1.2 方法

由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统一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对吸烟危害的知识掌握情况、对控烟的态度、吸烟与控烟相关行为等情况。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以班级为单位统一发放问卷。采取无记名方式填写,答完后收回。

1.3 干预情况

在基线调查后,由学校组织对学生进行以控制烟害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形式有广播、黑板报、专家讲座、家长会宣传、发放宣传资料、全校播放控烟的影像资料等。6个月后再进行终末调查与评估。

1.4 干预效果评估

利用调查问卷,通过干预前和干预后调查的结果进行干预效果评价。

1.5 统计分析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学生控烟知识掌握情况

控烟相关知识部分共15道题,其中11道判断题,4道多选题,共有25个知识点。知识知晓率按人计算。知识题的顺序按干预前调查时的知晓率由高到低排列。干预前后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见表1。

注:()内数字为知晓率/%,**P<0.01。

初中男生有12道题干预后知晓率比干预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而高中男生只有9道题,干预后比干预前知晓率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有6道题的P值均<0.01,3道题的P值均<0.05)。

2.2 干预前后学生对吸烟的正确态度、信念持有情况

表2显示,干预后男生对吸烟的正确态度、信念持有率均有提高(P值均<0.01)。

注:()内数字为持有率/%,**P<0.01。

初中男生除“中学生吸烟是应禁止的”题外,有8项正确态度和信念的持有率干预后比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而高中男生中只有2项(青少年吸烟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吸烟是中学生不明智的选择)干预后比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

2.3 行为改变情况

干预前有19人吸烟,占2.1%;干预后有12人吸烟,占1.4%,下降了0.7个百分点。但无论是总体还是初中和高中分别统计,干预前和干预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主动回避吸烟环境(84.5%)和劝阻他人的吸烟行为(82.4%)的持有率均显著高于干预前(68.1%,6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对初中和高中男生上述2项行为的进一步统计,结果表明,初中和高中男生干预后比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

3 讨论

3.1 控烟知识知晓率干预后有显著提高

调查显示,干预前调查的控烟知识前10道题的知晓率较高,均在89.2%以上。这是因为抽样学校虽然还不是无吸烟学校,但每年的世界无烟日,各校均开展控烟方面的宣传教育,这对提高学生的知晓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知识题的内容和题型比较单一,也是知晓率较高因素之一。经过控烟的干预活动,15道题中有14道题的知晓率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学校的控烟干预工作对提高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控烟知识知晓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2 9项正确态度与信念持有率干预后均显著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与控烟相关的9项正确态度与信念持有率,干预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这反映出控烟干预活动在提高学生控烟知识知晓率的基础上,也促使了学生对控烟的正确态度和信念持有率的提高。健康教育的知-信-行模式认为,卫生保健知识和信息是建立积极、正确信念与态度,进而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础,而信念和态度是行为改变的动力。信念模式理论认为,信念是人们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的基础[7]。态度决定行为,正确的态度和信念将有利于促进学生自觉抵制香烟的诱惑,远离烟草行为的形成。

3.3 现吸烟率低

主动回避吸烟环境和劝阻他人吸烟2项行为形成率干预后有所提高。干预前和干预后男生的现吸烟率远远低于中国城市初中男生吸烟率(12.3%)和高中男生吸烟率(26.3%)[8];低于北京市中小学生现吸烟率(7.05%)[9];低于2000-2007年全球青少年烟草使用的监测结果(全球13~15岁学生人群现在吸烟率为9.5%,欧洲地区最高,为19.2%;地中海东部地区最低,为4.9%)[10]。尽管此次被调查的学校还不是无吸烟学校,但大连市已连续11 a在学校中开展控制吸烟方面的工作,在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另外,学校的规章制度也使学生的吸烟行为受到约束。此次开展的控烟干预活动也促使一部分吸烟学生放弃了吸烟的行为。主动回避吸烟环境和劝阻他人吸烟2项行为形成率的提高,反映出干预后中学生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能主动采取自我保护措施,避免烟草危害,同时也能关心他人,劝其放弃吸烟不良行为。

3.4 干预效果初中好于高中

从控烟知识和信念2个方面的干预效果来看,初中生好于高中生。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初中生的学习压力不如高中生的学习压力大,因此花在此方面的精力要比高中生大;(2)初中生的可塑性比高中生强;(3)由于教学任务的关系,初中学校开展的干预活动比高中学校多,而且干预力度也比高中大。

本次干预存在的问题:(1)干预时间比较短,因此学生戒烟(连续6个月不吸烟)的情况不能获得;(2)在设计上存在一定的缺憾,只采用自身对照而未设置空白对照组,故结果还缺乏较强的说服力;(3)本次干预正值甲型H1N1流感流行,学校压倒一切的工作是控制H1N1流感的暴发与流行,因此控烟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4)学校开展的控烟干预工作还缺乏抽样学校领导的足够重视,学校制定的控烟制度还未真正落到实处[11]。

厦门市中小学校控烟干预效果评价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厦门市9所中小学校 ( 中学5所, 小学4所) 为项目学校, 并以条件相同的9所中小学作为对照学校。从两类学校的小学三、四年级和初中一年级、高中一年级分别选择3个班的全部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项目实施2 a后相应顺延2个年级段进行终末调查。基线调查共调查18所学校108个班级的6 122名中小学生, 其中项目学校小学生856名, 初中生1 380名, 高中生752名; 对照学校小学生823名, 初中生1 576名, 高中生735名。终末调查时因区划调整, 学校拆分, 新增1所对照小学, 共调查19所学校114个班级的6 083名学生, 其中项目学校小学生849名, 初中生1 385名, 高中生748名; 对照学校小学生817名, 初中生1 563名, 高中生721名。

1.2 方法

1.2.1调查方法采用社区实验法, 干预前后分别进行一次横断面调查, 即2010年9月进行第一次基线调查, 2012年7月进行终末调查。调查时间安排在班会课和自习课时间, 采用自填问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匿名调查。统一培训医学院校实习生作为调查员, 由调查员讲解注意事项, 发放问卷, 解答学生填写过程中提出的疑问。学生独立完成问卷填写并当场上交。为减少学生的顾虑, 调查时学校教师予以回避。调查结束后, 调查员负责对问卷进行审核, 当场补充纠错漏项, 并回收问卷。

调查问卷参照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5,6,7,8]自行设计, 分小学卷和中学卷2种, 并经过专家讨论和预实验后确定。问卷内容包括: 一般情况、控烟相关知识、控烟相关态度、控烟相关行为与技巧、影响学生吸烟的环境等。

1.2.2干预策略干预学校以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的“中国/WHO以预防烟草使用为切入点发展健康促进学校项目”理论为核心[9,10], 开展多种形式的干预活动。具体如下: ( 1) 学校健康政策。学校成立控烟领导小组, 校长、教职工带头不吸烟; 积极创建“无烟学校”, 制定禁烟校规, 保证校园内完全禁止吸烟 ( 包括来访者) ; 明确并落实控烟奖惩制度, 与教职工、学生评优评先挂勾; 将控烟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 每年有教育学生不吸第一支烟及抵御同伴劝吸压力的计划和措施, 有帮助吸烟教职工和学生戒烟的计划和措施。 ( 2) 学校物质环境。校园内有明显的禁烟标志和宣传栏; 学校在显著位置展示《以预防烟草使用为切入点发展健康促进学校章程》; 学校范围内无烟草、烟具和烟蒂; 校内商场无售卖烟草; 校内环境无烟草广告。 ( 3) 学校社会环境。开展同伴教育, 学生接受无烟的人际交往方式, 不劝吸烟和不接烟; 校门口及周围无青少年吸烟; 学校提供学生参与学校控烟管理的机会 ( 控烟小监督员、巡查员等) 。 ( 4) 社区关系。学校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或开办家长学校的形式, 向家长传递有关控烟活动和预防学生吸烟的信息, 开展创建无烟家庭活动; 学校周围无烟草广告, 校门口的50 m范围内没有烟摊; 社区宣传栏有控烟内容, 社区配合学校控烟工作, 为学生提供参与社区控烟宣传活动的机会; 学校周围的商店、烟摊承诺不向未成年人售烟并摆放标志牌。 ( 5) 个人健康技能。学生可方便地获得吸烟危害健康的文字资料, 如宣传小册子、黑板报或宣传画等; 学生每学期至少2次接受正规的控烟健康教育课或专题讲座; 健康教育课采用多媒体、标本展览或实验演示等生动有说服力的方式; 每位教师每学期应在本学科教学过程中至少1次渗透控烟相关知识; 每学期对教师、家长分别进行一课时的控烟宣传教育; 学校组织开展以控烟为主题的学生参与式课外活动, 如主题班会、知识竞赛、征文征画、演讲情景剧、漫画手抄报等; 学生掌握拒绝和劝阻他人吸烟的技能和控制烟瘾的方法; 学生懂得用《未成年人保护法》[11]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学校、家庭和公共场所有权要求不被动吸烟。 ( 6) 健康服务。为想戒烟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戒烟辅助器具, 帮助制定戒烟计划, 及时给予技术指导, 对于成功戒烟的学生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等。

对照学校只进行常规的控烟宣传教育, 主要是将控烟纳入学校健康教育工作, 一般是在每年的世界无烟日期间开展一次专题控烟宣传教育活动和 ( 或) 中小学生拒吸第一支烟签名活动。

1.3统计分析采用Excel 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 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定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学生控烟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基线调查时, 项目学校和对照学校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在吸烟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各个项目的正确率上基本持平, 只有个别项目正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终末调查时, 除小学组“支持禁止青少年吸烟” ( χ2= 1. 748, P = 0.186) 和初中组“别人吸烟时躲开” ( χ2= 0. 977, P = 0.323) 2项外, 项目学校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在吸烟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各个项目的正确率均高于对照学校 ( P值均<0.05) 。干预后两类学校 ( 含小学、初中、高中) 总平均知、信、行正确率分别为86.3% 和70.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χ2= 7.459, P<0.05) 。见表1~3。

2.2 项目学校影响学生吸烟环境因素干预前后比较 见表 4。

干预后影响学生吸烟的校园环境、家庭环境、同伴环境均有所改善, 除“校外朋友吸烟率”和“吸烟教职工在学生面前吸烟情况”外, 干预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0.05) 。

3 讨论

学龄期青少年正处于生理与心理发育的特殊阶段, 正确的引导可以使其接受健康的生活理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吸烟行为的阶段性来看, 青少年仍以尝试吸烟为主[7,12]。即使是规律吸烟者, 由于接触烟草的时间短, 加之校规和家长的约束, 使他们吸烟的时机不多且吸烟量也较小, 因此, 青少年对烟草的成瘾依赖性远低于成年人, 及时干预可以起到很好效果。

支持性健康环境 ( 学校和家庭) 的约束和反馈作用, 对学生吸烟态度和行为改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7]。通过健康促进学校创建工作, 学校出台禁烟规章制度, 通过明确控烟奖惩办法, 增强教职工在控烟中的责任感和参与度, 执行严格的禁烟规定, 使干预学校的校园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同时, 强调家庭的介入, 促使学校外也形成有利于学生控烟的良好氛围, 组织控烟家长动员会、控烟家长学校、家庭禁烟承诺书等一系列活动, 通过学校—学生—家庭的途径, 将控烟信息向家庭辐射, 调动家长参与学校控烟的积极性, 改进家庭内控烟健康教育的方式和内容[7,8]。本研究发现, 干预后项目学校学生家庭成员吸烟率明显下降, 吸烟家长在家吸烟情况和在孩子身边吸烟情况明显减少, 而教育孩子不吸烟和向孩子讲述烟草危害知识的明显增加。这些环境变化对学生吸烟态度和行为改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说明综合性的健康促进策略, 同时注重了家庭和学校对学生控烟干预的支持, 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学校具有相对独立的教育环境,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强化控烟教育, 但教育内容和形式应适应不同性别、年龄的青少年。国外相关研究表明, 应该从危机、生理、性别、文化、社会控制等角度分析和干预青少年吸烟行为[13,14], 才能有效降低他们对烟草信息的敏感度, 强化烟草危害性的认知, 培养抵御烟草的能力。在干预学校中, 一方面加强教学过程对控烟知识的渗透, 除进行“吸烟危害”的常规性教育外, 还增加了对“烟草谬误”的普及。同时注重学生的控烟技能教育, 特别是拒绝吸烟技巧的培养。从科学的角度纠正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通过开展校园控烟知识竞赛、校园控烟知识演讲、招募校园控烟志愿者、开展控烟图片巡回展, 以及5.31世界无烟日大型宣传活动等, 为学校全面禁烟营造良好的氛围, 学生参与学校禁烟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这些变化, 直接或间接推动了学生吸烟相关知、信、行的改善, 干预后项目学校学生吸烟相关知识、态度、行为正确率明显高于对照学校, 特别是“尝试吸烟率”、“主动劝别人不吸烟”、“别人吸烟时躲开”这些行为技能均得到明显提高, 充分说明干预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有研究发现, 周围同学吸烟率高, 学生尝试吸烟的动机就越强烈[12,15]。朋友吸烟是引发自主性吸烟的高危因素, 朋友认同或反对会影响其尝试吸烟的兴趣。因此, 在干预过程中, 在学校里鼓励和提倡同伴教育、互相监督、严格禁止学生吸烟行为。本次调查发现, 执行一段时间后, 学生感受到同校同学吸烟率明显下降,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他们尝试吸烟的动机[16]。

总之, 通过创建健康促进学校活动这一平台, 加强校园与家庭的控烟环境支持, 针对性开展学生控烟教育, 鼓励和提倡同伴教育, 可有效遏制青少年吸烟行为的产生。

【控烟干预】推荐阅读:

照护干预07-17

合理干预07-18

随访干预10-20

排尿干预05-20

全程干预05-26

价格干预05-29

药师干预06-04

医院干预06-07

激光干预06-08

营养干预06-25

上一篇:外国文学翻译下一篇:快速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