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下的数学教学

2024-09-29

生本教育下的数学教学(共12篇)

生本教育下的数学教学 篇1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郭思乐教授指出:“我们提倡的生本教育, 就是以一切为了学生, 高度尊重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为旨的教育。”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是“以教定学”, 教师按照既定教案按步操作, 课堂上往往只注重教师个人表演与发挥, 教师主宰着整个课堂, 从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 整个教学过程沉闷且效率不高, 很难体现出“自主、有创造性”的学习, 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教学效果不佳。如何才能克服这种状态?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 片面强调教师与学生任何一方的主体性, 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也不利于师生的共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 既应高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又应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并使二者得到充分协调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以“生本教育”理念为指导,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用“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 高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有效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效率, 使我们的学生爱上数学这门学科。

一、数学教学中“生本教育”模式的提出

西方的建构主义教育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 强调学习者利用已有知识主动学习, 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让学生有更多思考空间, 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但在我们具体的数学教学实践中, 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理解能力不强, 很难达到自我建构知识的程度, 因此我们不能照搬西方“自助式”的建构主义教学方法, 而应该提倡生主体师主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力求在中职数学教学实践中,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例如通过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 通过生生之间的对话等使学生的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解决问题能力均得到提高。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 使学生善于把不同知识重新组合, 解决问题, 善于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 开拓思维, 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等。要注意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并不是削弱教师的作用, 反而是对教师作用的强化,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简单的“传授者”, 而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启发者”。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努力探索师生互动,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 把“备”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了解和分析上;把“教”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把“导”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心理、思维的疏导上;把“考”的重点放在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上, 把培养创新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要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做到以生为本, 产生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数学教学中“生本教育”模式的实践

传统的学习是以听讲、记忆、模仿、练习等为特征的接受学习。力求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 有其强调接受和被动掌握的一面。这种长期的、单一的接受学习会导致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被忽视。长此以往, 就不可能指望他们走向成年后, 能够独立思考, 富有个性和充满自信。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继承传统的接受学习的优点的同时, 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结合, 把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引入数学的课堂, 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含义, 发展创造性, 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更多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 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那么如何才能在数学教学中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师生和谐, 提高教学质量呢?

1. 做到师生平等, 培养学习兴趣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必须要求师生关系融洽。师生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与个性, 改被动为主动。要鼓励他们发现, 要激励他们创造。教师要有与学生平等的角色意识, 努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一进入课堂, 教师就要以饱满的热情、高傲的情绪、甜甜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 消除学生的拘谨心理。为此教师在设计导入新课等教学活动时, 要努力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要照顾到班上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 尽量让大部分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 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不能一开始就把学生问倒、把学生难住。如果让学生一开始就碰了壁, 丧失了信心, 那要想让他进入积极参与的状态会很难, 甚至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比如, 在讲授计数的两个基本原理这一节课时, 我先采用投影仪展现两个实际问题: (1) 一天内从宁波到上海可以选择火车、汽车、轮船这三种交通工具中的一种, 其中火车有6班、汽车有10班、轮船有4班, 那么一天内从宁波到上海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择? (2) 从宁波到台北必须途径香港, 已知从宁波到香港可以乘飞机、火车、轮船中的一种, 从香港到台北可以乘飞机、轮船中的一种, 那么从宁波到台北一同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择?让学生体验数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应用过程。进一步在教师的引导下, 抽象出两个基本原理, 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抽象概念的理解。学生的学习并不是简单地通过信息传递获得信息输入就能完成的, 因为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会对学习活动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 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教师“告诉”, 而是实实在在的学生“体验”与“积累”的过程。

2. 提供自主机会, 提高学习质量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教学工作中, 教师的活动属于外因, 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属于内因, 教师的活动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的自觉能动性才能发挥作用。因此, 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 学生是主体, 成功的教学在于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以达到教学的目标, 而绝不是由教师统揽一切, 主宰一切。这就需要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结构, 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 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

在一堂课中, 教师要尽量少讲, 让学生多动手、动脑操作。刚毕业时, 每次上课, 看到学生一道题目往往要思考很久才能探究出答案, 我就有点心急, 每次都忍不住在他们即将做出答案的时候将方法告诉他们。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 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学生的思维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 学生往往会想出我意想不到的好方法来。教师更不能对学生实行“三包” (包动脑、包动口、包动手) , 这是对学生主体性的扼杀。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多创设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

一位特级教师曾经这样说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是演员与观众的关系, 而是导游与游客的关系。教师只是引导, 大好的风光还得由学生自己去看, 自己去欣赏。”因此,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 提供合适的参与机会, 给予足够的参与时间, 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变学生被动学习为学生主动参与;变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为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学习为主;变以学生“洗耳恭听”为主为学生积极思维为主;变“师-生”单向交流为“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比如, 在《抛物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这节课中, 在教师引导得出焦点在X轴的正半轴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之后, 我采用分组的方法, 把全班同学分成三组, 在组长的带领下, 参照推导焦点在X轴的正半轴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的方法, 由学生自行推导出焦点分别在X轴的负半轴, Y轴的正、负半轴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最后派代表向老师和同学们回答本组的结果。这种通过学生自主参与, 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所达到的教学效果大大的好于“师-生”的单向交流, 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3. 转变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构成全部教学过程的教学是摧残学生心智、浪费学生青春的。经验表明, 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学习,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学生有“求新”“求异”的心理,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所以, 在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心理需求, 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 变枯燥为生动。克服传统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的状况, 深入研究和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使学生主动、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 激发学生的思维。比如, 在讲授《均值定理》这一节课时, 我先在黑板上写出五组特殊的数, 然后叫学生自己动手比较的大小关系, 进一步叫学生大胆地猜想大小, 然后师生互动证明这个定理。在下面的教学过程中, 由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已经有了形象的了解,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使我的教学过程也变得异常的轻松愉快, 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教学效果异常的好。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挑战的世纪, 要使我国在21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最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关键的关键在于人才素质的提高和培养。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以学生为主体和本位、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 已成为教学的主流。作为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在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顺应时代潮流,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强调以生为本的新型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造性想象、立体思维、自我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出新一代具有创造性和开拓精神的人才,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实现国家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 实现教育的自我完善。

摘要:数学由于抽象、逻辑思维性强历来被人们视为最难学习的课程之一, 许多人望而生畏。在数学课上, 有的学生由于厌烦而不听课, 有的学生由于基础差跟不上教师的讲课进度而逐步对学习数学失去兴趣和信心。本文以“生本教育”理念为指导, 强调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实现课堂互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信心, 培养合作和互助精神,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生本教育”模式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生本教育,数学教学,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温彭年, 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5) .

[2]何克抗.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J]教育技术通, 2006 (3) .

[3]陈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电工教学[J]宁波大学学报, 2003 (2) .

[4]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生本教育下的数学教学 篇2

李学武

桐梓县尧龙中学

新课程“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成为了学生的“学”堂,以至于成为学生的乐园。可是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一直扮演着被动者的角色,依靠死记硬背消化、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这样一来,学生们的学习负担非常的大。在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为学生减负。生本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其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hǎo)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与师本化、灌注性教学相对立,有强大的穿透力、冲击力和感染力。生本教育把师生关系处理的十分完美、和谐,教学效果十分明显。一切以学生为本,我们需要做的便是寻求新的教学手段,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只有这样才会真正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让他们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有着明确的区别,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同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当前,要将教学策略的重点放到单个的案例研究过程中,继而将单个课文的学习放到整个语文学科中来,形成良好的学习模式。具体策略如下:

(一)、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课堂不是教师自我表现的舞台,不应以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自己的设计为本。教师要为学生的 “好学”而设计“教”。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择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把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二)、高度尊重学生,让学生有自信心

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语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以“趣”引路,以“情”导航。第二要尊重学生的情感表现。绝大多数学生对老师的情是真诚的,比如见到老师问声好,每逢节日给老师送上一份贺卡,老师对这些应该十分尊重与重视。如果把学生高高兴兴的一声“老师好”当作耳边风,他们会认为老师看不起自己,内心不愉快,由此而来的师生感情疏远,会对教学产生影响。第三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有的学生内向、爱静;有的学生外向、好动。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我们要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待。不能强求学生整齐划一地按照老师的意愿行事。例如:开展班级活动。我们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多听听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然后按学生意愿安排活动,这样做学生才会有兴趣,活动才会有意义。第四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理。孩子的自尊心需要保护,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如果长期受到挫折,他就会失去自信,坠入自卑的深渊,失去积极向上的精神。那么,教师就应该在工作中积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孩子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第五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对学生的尊重还表现在肯定、赏识学生的学习成果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赞赏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从成功中增强自信,享受成功的快乐。比如:在语文课上请一个学生读课文,这个学生阅读能力很差,一段文字读得结结巴巴非常吃力,而你又非常耐心的听完学生读完后,不但没有指责学生,反而用温和的语气说:“这位学生读得很认真,很辛苦,他能坚持把文章读完,大家给点掌声鼓励一下。”这个评价既不伤学生自尊,又给了学生自信,多可贵啊!相反如果你说:“你怎么读得这么差劲,下次要好好努力啊!”用生本教育的理念指导语文教学,就是要转变教学观念,处处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特别是课堂评价语更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人格。如“你真会读书”、“你的想法很有创意,老师也没想到”„„这些语言虽然简单,但对于学生来说十分在意,它能鼓舞学生斗志,增强学生自信,激发学生潜能,碰撞出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长期如此,学生必将终生受益。

(三)、教师要讲得少,教师要相信学生能做好

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转变角色,创设和谐、认真、合作、探究的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师是导演,是学生的辅助;学生是演员,是学习的主角。语文的学习重在体验感悟,必须有听、说、读、写、思、做的亲身经历,别人替代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凸显,主题活动不活跃,他们的自身经历无从建立,这样的课堂如果依然精彩,那精彩的只是教师;如果也显现出发展的努力,那么这种发展是以师为本。只要教师垄断课堂,学生就难以进入他们该进入的角色,当然就难以欣赏到同学们争奇斗艳的青春烂漫。学生课堂的角色不归位,以生为本就是空话。所以,以生为本就要求教师从根本上转变角色,从重视教的追求到重视学的探究,从重视自我展示到重视学生发展,从重视量化结果到重视质化过程。满堂讲固然不可取,满堂问、满堂演(多媒体演示)、满堂笑也不可取,因为这是变相的牵着走,对着灌,学生简单被动接受的处境不改变,以生为本就无着落。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一种和谐、轻松的情景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把可以交付的学习任务托付给学生,极大地信任学生,教师大胆放开手,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交流的氛围中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少讲甚至不讲。(四)、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感受、体验和揣摩

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感悟和语感方面的引导。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种思维,所以要引导学生对具体的学习目标进行感悟。同时,要多进行文本的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语感能力的培养。所以,在阅读的时候要采用多种方式,要适时、适度地进行,主要是通过引导,让学生学会相应的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语感。比如,在对朱自清的《春》进行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必要的感悟,从中理解作者透露出来的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对春天几幅场景的感悟进行必要的阅读,学生可以运用多种阅读方式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品味语句表达的感情,赏析修辞手法的作用,从而对课文内容进行揣摩,达到有效性学习的目的。在品读中,学生既体会到春天的美好,又提高了朗读、理解的能力。

(五)教师适时引导、评价,提升学生理解高度

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之后,就可以进行良好的自主学习。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对具体的课文知识进行必要的掌握。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朗读和默读,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充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图书馆、网络室这些特定的学校渠道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在探究理解中,使学生的认识由肤浅走向深刻。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对作品的初步认识、感受及分析与理解,关注学生的兴奋与疑惑,洞察他们这些想法产生的过程。在倾听中,教师还要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疑惑、学生经验背景中已拥有和缺乏的东西,从而判断学生理解深度。教师适时地介入追问式评价,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评价,从而达到对问题的全面深刻的理解。

“生本教育”模式下的教学思想 篇3

关键词:教育模式;导学案;核心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提出的教育思想,其主要内容是教师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具备以下教学思想:

一、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弱决定前置性学习的效果,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能否进行好生本教育的关键

学生往往在完成学案时,不是先通读教材和资料,并且边阅读边思考,而是光为了完成学案而进行跳跃式阅读,思考少,只是为了回答学案上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常态化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帮助他们提高关键知识的摄取能力和整合能力,這是生本教育的第一步,这步走不好,其他地方都不用再谈,无法成功。

二、教师制定导学案时,问题的选取是学生有无思维碰撞和课堂是否高效的关键

教师在设计问题和习题时,一定要了解学情,明白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和能力发展水平,题目要少而精。题目太容易,轻而易举结果答案就出来了,学生思维水平原地不动;题目太难,学生烦躁、有挫败感,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思维拔高也很缓慢;只有出的题目所反映的思维水平,略微高于学生的最高水平,学生才有思考的积极性,从而每次思维提高那么一点点,时间一长思维就会有质的飞跃。

三、数学思维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核心

数学教育必须把培养人的思维能力作为重要目标,我们教师要明白,当你把思维结果(如解题方法、解答方案)明白地告诉思维者时,思维就不必要了,也就不存在了。思维可以看做是建立未知与已知联系的过程,或者思维可以看成联系,而联系可以看做是已知与未知之间形成的一条通路。为建立这样的一条通路,需要志向的激励、数学知识的使用、策略的指导和借助探索去揭示。

在学校教育中,传授具体思路并不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的主要方法,但这并不排除在学生思维实践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去总结策略思想、领会策略形成的本质以及所遵循的原则,从题目和人的记忆系统中去了解可能采取不同策略的原因。

数学课堂教学的金标准是根本抓住没?所谓根本就是知识形成处,能力成长处、思想发生处和情感涵育处。生本教育给数学教学写了十六字真言“人人有网,网网有鱼,鱼鱼可比,皆大欢喜”。也就是说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教师要给学生一张网,“网”我们可以理解为工具、知识的线头、生活化、思维最近发展区的一些东西;学生可以人人用这张网去解决问题,但是解决的方法可能不同,这就是所谓的“网网有鱼”;“鱼鱼可比”就是不同的方法的比较、展示交流;“皆大欢喜”就是通过交流学习,学生都有成就感。

实际上,细细思考,这是符合学生思维成长规律的,坚持这种教育思路,相信就可以将教师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脱出来,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反思 篇4

一、什么是生本教育

“一切为了学生, 高度尊重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是生本教育的核心, 是以生命为本, 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它与传统教学相对立, 提倡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管理, 自主体验, 通过生本课堂、生本活动文化、生本德育等多种理念开发学生生命的潜力, 这样的课堂教学有强大的穿透力、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

二、生本教育理念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生本课堂, 学生是自由之人, 教师的教少了, 需要科学有效的课堂管理。具体到一节数学课, 我们要解决一系列的新问题:教学目标的提出、前置性问题的设立、学习小组的组建、学生讨论的组织、课堂展示的指导、听课学生的管理、师生互动的情境和教学流程的安排等。

生本教育理念具体应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教学目标明确, 全面而完整, 内容充实而精练。生本课堂的教学目标就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和标准, 而数学生本课堂的教学目标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意志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二) 注重学生思维, 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在数学教学中, 很多教师都能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设计众多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解决, 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 开阔学生的视野, 让教学内容向社会延伸, 让课堂教学贴近社会生活, 让课堂充满时代气息。

(三) 树立教学民主意识, 营造课堂民主氛围。在数学课堂上, 数学教师要十分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始终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和服务者, 而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 所以每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承认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自觉抑制自我中心意识, 对学生不指责、埋怨, 让学生信任、理解, 从而强化教学效果。教师要想方设法营造课堂宽松的民主氛围, 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 敢说话、说真话, 没有畏惧感。

(四) 相信学生, 依靠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先做后学, 先会后学, 先学后教, 少教多学, 以学定教, 不教而教。倡导学生采用以个人、小组、班级等多种方式自主学习, 让学生积极主动融入学习过程, 经受挫折, 享受成功, 享受成长。在课前完成教师布置的前置性问题, 由学生自学完成, 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合作探究。课堂是学堂, 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 还要学会做人, 学会生存, 学会合作, 学生通过课堂内互动, 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激励学生去提升、去创新。每堂课的具体操作流程是: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组的组员由A、B、C、D四个等级的学生组成, 每小组选出本组的主持人, 各小组、各同学按课堂表现进行积分, 教学一开始, 每小组进行讨论, 探究老师课前布置的前置性问题, 最后每个小组有主持人把各自的收获、成果向全班介绍交流。例如:在学习用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时就是这样进行的。

第一个流程:在课前布置如下前置性问题:

1.何为移项?

2.请同学们找出3个关于用移项方法求解的一元一次方程。

3.通过本内容的学习, 你有何收获?

第二个流程:在课堂上, 各小组由主持人主持, 在组内进行讨论。

第三个流程:选取一个或几个小组到黑板前进行发言。

第四个流程:教师提供例题, 由学生上台讲解。

第五个流程:教师解决全班同学存在的问题。

在活动中, 组内分工合作, 组际竞争共进, 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数学学习的热爱溢于言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扮演的是“指路人”的角色, 从不越俎代庖, 只是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点拨。

三、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反思

(一) 小组合作问题。在平时教学过程中, 小组合作看似讨论热烈, 气氛活跃, 并且发言的质量也很高, 能紧扣问题的核心。不久, 你就会发现这种合作大部分是流于形式, 发言就是那么几个性格开朗的学生, 一部分学生夸夸其谈, 不着边际, 还有一部分学生一言不发, 这根本不符合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教学要求。

(二)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有没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有没有板书? 是不是所有问题都交与学生解决, 即使学生解决不了?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不是不必完成?这些问题几乎在每一节课都能碰到, 需要每一位教师认真研究。

(三) 教学评价问题。生本教学提倡减少频繁统一考试, 不干扰学生成长期的成长。生本教学如果缺乏相应的管理、评价机制, 而一味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做文章, 却以旧标准衡量改革后的教学成果, 必然牛头不对马嘴。教学评价涉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在教师方面, 不应用传统模式评价教师, 以分定优劣。在学生方面, 评价的标准应多维、评价方法应多样、评价主体应多元、尤其突出对学生合作探究, 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评价, 不能一考定终身。

生本教育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篇5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无论我们面对怎样的学生,都应把“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导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确立“学生的发展潜能是无限的”、“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的思想。这就是“生本教育”的价值所在。一年来,我结合“生本教育”理念,在语文课堂中不断地实践。以下是我在实践中的点滴体会。

1、要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体学习”为“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

生本教育从角色定位看,教师是导演,是学生的辅助;学生是演员,是学习的主角。语文学习重在体验感悟,必须有听、说、读、写、思、做的亲身经历,别人替代不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仅体现在他们各自的个体上,而且也体现在他们的群体上。我们应当鼓励同学间合作互助,集思广益,依靠集体力量来主动积极获取知识。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改变“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格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多种形式的交流情境,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2、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树立“大语文”的理念

我不断引导学生: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时时处处都存在与语文相关的知识,要树立“大语文”的理念。如:学校、商店、广告、商标等上的图文都成了学生们学习的不尽资源;电视中的评论性节目、新闻报道、健康的歌曲、报刊杂志上的文章等一并成为学生们学习的好素材。学生不仅学到了活生生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了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开阔了视野,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大多数学生都愿意在阅读中去体会获得知识的成功与喜悦,都能主动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认真阅读。

3、要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和谐、轻松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把可以交付的学习任务托付给学生,极大地信任学生,教师大胆放开手,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交流的氛围中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而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了压抑。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教师就要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抑制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要做到整体阅读,整体感悟,启发联想,以读引读,以一篇课内的课文带动多篇课外相关文章的阅读。语言的感知、理解、积累和运用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核心,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所以,利用教材,借助课堂教学,我向学生提出了“读、思、悟、练”四步骤的学习方法。

读,就是通读全文,熟读课文,读透课文。自己利用工具书、资料书、电脑网络等手段解决预习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

思,就是想一想你读了该文有何启发?在该文中有没有你喜欢的或不喜欢的地方?你是否有想修改的词、句及修改的理由?在教学中,就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创新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只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一步才有创新可言。

悟,就是通过多次朗读课文,小组讨论,以及听取大家商讨的意见,能悟出你刚才所思考的问题吗?不明白的,课后还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方法解决。比如,上网查找、翻阅资料书查找或请教老师同学等。

练,就是让学生们根据文章的内容,写出自己的心得感受,可以将自己的心得感受在学习小组中交流,也可在全班同学中交流,还可以单独与自己的同桌、老师、家长交流。让他们在交流中不断进步,我不仅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时这样做,课前预习时这样做,课外阅读时也要求这样做。

经过训练,多数同学已经养成了爱思考、敢于质疑的好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无论老师或学生读了课文或课外阅读材料或学生习作等,师生间、生生间都会展开多种形式的讨论与辩论。多数问题都是由学生自己提出,学生相互讨论解答的。

实际上,“生本教育”理念与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致的。在研究、总结和深刻反思中,我认识到教师必须追求教学本身价值,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和整个人生发展,把“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健全人格”有机统一起来;把学生推向前台,以学生为本位,“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个性获得充分发展”。

生本教育下的数学教学 篇6

[关键词]:生本教育;高中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从目前的高中教学情况来看,教师虽认可“生本教育”的重要性,但为了在最终的升学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教师仍对学生面面俱到,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任何一道题目,其在整个高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代替学生进行数学规律整理、方法探讨等,忽视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多数教师过分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其心理、生理、情感、家庭状况等了解不深入,一旦学生出现成绩下滑,便认为是其不用功的结果。【1】而不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找不到成绩下滑的具体原因,使得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直线下滑。因此,贯彻“生本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所学知识,将其培养成善于合作、敢于创新、能够主动学习的新型社会人才,本文将论证在“生本教育”的理念下,怎样进一步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提升高中数学教学质量。【2】

1、营造活泼开放的课堂环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由于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繁重,学习压力巨大,因此,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学习活动时,应转变以往“复习上节课的重点、习题讲解、新课学习”的教学思路,结合所学知识以及学生自身特点,对于同一个问题,应采用开放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进行问题答案探讨,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培养自身的创新性思维。

例如,在讲解抛物线函数知识点时,教师应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其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的答案,使其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例:已知一条直线过抛物线y2=2mx的焦点且与该抛物线相交,假设两个交点的纵坐标分别为y1、y2证明:y1y2=-p2(已知AB线段为抛物线的弦),结合所学的知识,完成此题的证明不是特别困难,但证明的结论在今后的解题过程中却十分有用,教师不仅让学生能够证明出此题,而其能够记住所证明的结论,方便后续的习题解答,因此,教师在让学生证明此题的同时,对其进行巧妙地转化,像:

①求证:过抛物线焦点弦端点的切线、抛物线的准线,三点共线。

②求证:抛物线焦点弦两端点的切线互相垂直。

通过这样的转变,让学生对抛物线的结论更够深入理解并掌握,不仅引导其自主探究知识,而且在探究中培养其创新、开放型思维,教师不再规定课堂教学的具体方式,而是依据知识点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意愿等灵活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活泼愉快的学习氛围。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新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生本教育”的重点即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找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发自内心喜欢上数学,并认识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价值。转变教师机械式的教学方法,不仅仅局限在课本内容中,要实行分组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协助能力,让学生担任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创新现有的教学方法,注重考虑学生的感受,积极开展各类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3】

例如,在讲解等差数列知识点时,在讲解知识之前,教师应提问学生“1+3+5=?”、“1+3+5+7+9+11+……+()=?”,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来,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究这组数的关系(前后相邻两数的差是否相等),然后讓学生随便提问教师一个与此类似的数列,像“1+5+9+13+17=?”,由于教师已经知道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自然能够轻松算出结果,这样便调动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应抓住这有利的时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预习情况以及所学知识,自主进行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探讨,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应发挥引导的作用,不能代替学生完成公式推导,当学生完成等差数列公式推导后。为证明这一公式的科学性,教师应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论证,让学生在掌握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同时,认识到高中数学学习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变被动接受教师讲解为积极主动探索,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与运用,提升目前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3、合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全面提升学素质

在最终的升学考试中取得高分不只是高中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形成科学的数学思维与有效地解题方法,并能够将生活中的案例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真正提高数学的实用价值。对此,高中数学教师应以教材内容为引导线,以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自身特点、兴趣爱好等为切入点,从现有的教学资源中挖掘出更多可供运用的有利信息,并从实际生活中列举教学案例中提升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益处,从而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到数学学习中去。例如,概率计算在中彩票中的应用、运用等差等比数列进行求和、根据三角函数关系求取某一个角的大小等,教师应将生活案例与教学重点紧密结合,真正贯彻知识来源于实践,同时反作用于实践,不断丰富、创新目前的课堂教学方式,重视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培养,以此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4】

4、结束语

“生本教育”理念是新时期高中数学教学的必经之路,这与当代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相一致,因此,教师不仅要认识到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而且应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程设计,结合社会培养人才的相应指标,不断优化教学方法,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与情感经历,改变目前沉闷的学习氛围,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自主探究、相互合作的学习能力,为其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石玉屏. 浅析生本教育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结合[J]. 新课程(教师). 2010(01)

[2] 江娜娜. 生本教育理念下数学“导学法”教学模式探究[J]. 新课程研究(下旬刊). 2009(10)

[3] 易启明. 基于“生本教育理念”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J]. 成功(教育). 2009(08)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篇7

一、创设积极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知美

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可以感染学生,美术课要上得活泼高效,使学生情绪高涨、大显身手,就要根据教学需要营造一种符合学生思维的学习情境,使美术课堂成为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精神乐园。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不同的途径,精心设计富有教学意义的生动情境,借助媒介,让学生感知艺术的魅力。例如,在“拓印树叶真有趣”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可以拓印的方法帮助学生去感知和表现叶脉的美。【教学片段】首先,新课导入,欣赏树叶。大自然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师,让树叶变得像小精灵般可爱。引导学生瞧一瞧,春天到来的时候,树枝吐出了嫩黄的小芽儿;到了夏天,满树都是重重叠叠,深浅不同的绿色;秋天的时候,叶子又变成了红的、黄的、黄中带绿的。其次,课件欣赏,激发想象。播放课件,欣赏各种各样的叶子。在课堂上呈现一些在课前准备好的形态各异的树叶,引导学生想象一下:这片叶子像什么?看到它你想到了什么?你们最喜欢哪一片叶子?你可以用它来做成什么?再次,叶画欣赏,拓印增趣。课件播放树叶拓印画,并利用实物投影进行拓印示范。引导学生把笔平放,让笔心跟纸挨得紧一点,尝试拓印“小魔术”。经过拓印,树叶美丽的花纹出现了。叶纹好比人体的血管一样,通过它,提供给叶子生长的养料。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在真实、生动的情境中感受到叶脉的外在美丽,更能让学生在拓印中对叶纹进一步进行了解,感受到这些外表美丽的叶纹能为树叶输送养料的内在美。

二、重视学生灵感的培养,让学生实践美

一幅作品,要讲究艺术、讲究适当、讲究鲜明,更要讲究创造。美术学习在激发人的创新精神、发展动手能力和开发潜能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的景和物去认识和表现美术,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认识,在实践中感知美和积累美。例如,在一次美术课上,以“热爱祖国”为主题让学生自由选择素材去创作。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是画的国旗,有的同学画升国旗的画面,有的同学画向国旗敬礼的画面,还有的同学直接画美丽的国旗。有一位学生画了这么一幅画面:天空突然下起大雨,操场上的国旗还没降下来,在风雨中收起了美丽的笑脸。这时,几个佩戴着红领巾的小朋友奔跑着去解下旗杆绳索,画面非常感人。美术本来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唤起学生强烈的画画冲动,这不仅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手绘能力,而且这种被真实打动的激情所迸发的创造活力,又使笔下的作品随情感的涌动而产生激动人心的视觉效果以及生命力和凝聚力。

三、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探究美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应敢于放开“呵护”的双手,才能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和实践。那么,学生也会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创造者。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激起学生潜在能量,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实践,从而发现美术的乐趣。例如,教师可以以同桌之间、前后四人、男女生多人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共同激励、竞争提高。比如有的学生虽然动手能力不强,但想象力却很丰富,有的学生思路狭窄,但做工精细。开展合作学习,可以让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依靠,从而取长补短。比如“版面设计”,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学习小组收集材料,合作调查研究,设计一块别致的版面,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美术学习的过程,体会到集体的智慧。《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此外,美的教育不止于课堂。比如风景速写,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感受大自然的绚丽壮美,唤起强烈的画画冲动。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在大自然中学美术,领悟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独特价值。这对培养学生艺术创造能力,对发挥学生个性、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学生艺术学习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

四、结束语

一个拾柴者,背了一捆或者拉了一车柴草,但那仅仅是拾来的,再重也是拾来的重量;一个种植者,把种子播进田里,让植物的根系在地上形成,那才是真正丰厚的创造,未来可以结出沉甸甸的果实。一位美术教师,用美学培育成长的一代新人,将来不一定去当画家,然而他们高尚的情操,他们开阔的眼界,却会受益一生。

参考文献

[1]吕轶敏.寓画于情以情动人——论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美术教育研究,2012(15).

[2]孙传云.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探究[J].林区教学,2010(02).

生本教育下的数学教学 篇8

一、体育教师的角色转变:从“纤夫”到“牧者”

生本教育理论的提出者郭思乐指出, “我们似乎可以明确地发现师本教育的运行机制与生本教育的运行机制的区别。前者是像皮带带动的两个齿轮, 老师是大齿轮, 学生是小齿轮, 连带着运转, 我们把那样的方式称为连动式。后者是像开动汽车一样, 老师给学生钥匙, 去开启自身的动力系统, 我们把它叫做激发式。”[1]这里所说的“激发式”, 就是要求教师“必须从拉动学生的‘纤夫’转变为生命的‘牧者’。”[2]也就是说,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体育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体育技能,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激发学生思考、实践、体验和反思, 进而激发学生生命潜能, 使学生身体素质得到最大的提高。

中学体育课堂中,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 有着不同的学习需求, 对课堂环境的适应性也不尽相同。因此, 中学体育教师不能再固守传统体育教学中的角色, 而应该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和体育技能等方面差异和体育学习需求, 设置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学习目标, 让学生在体育活动和体育游戏中进行主动学习, 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课堂得到成长。例如, 在引导学生学习篮球投篮时, 笔者改变传统惯用的“教师讲解—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进行练习—教师纠正学生错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而是采用“学生实践—学生独立思考—学生模仿—学生互相发现错误—继续共同学习”等步骤, 在教师的鼓励和师生共同合作下, 让学生逐渐掌握篮球投篮的正确动作技能。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体育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投篮动作的引导者和服务者, 而不是单独的“传授者”。

二、体育课堂的学生地位变化:从被动者到独立者

在生本教育视野下, 中学体育课堂学习中, 学生不再是教师管理下被动的学习者, 而是教师引导之下独立的学习者。生本教育以学生的自然生命为本, 让教师的“教”皈依学生的“学”, 让学生依据个人兴趣与学习需要, 潜质与特长, 自行设计学习目标, 自行选定学习内容, 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虽然在体育课堂教学中, 还不能在每一节课都实现学生自行设计学习目标, 自行选定学习内容, 但是, 只要实现教师的“教”皈依学生的“学”, 学生就实现了由学习的被动者向学习的独立者的转变。学生成为学习的独立者, 并不表明学生可以完全脱离教师而进行学习。而是说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 得到教师的充分尊重、信任和鼓励,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和激励下, 凭借自己的智慧、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进行学习上的自我设计、自我纠错和自我管理, 实现自身的自由全面健康发展。

正是实现了学生地位由被动学习者向独立学习者的转变, 才使得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思维和行为富有生命色彩。他们就在这独立学习者的角色中体悟生命、感悟知识、感悟体育技能和精神。而“富有生命色彩的悟总是美丽的。也就是说, 只要有了悟, 你就是自己的、独特的, 在这个你悟之所及的界域, 无人需要也无人可追赶你, 因而无人可及。这就是它的极美之处, 也是引起我们启发学生悟的动力。”[3]也就是说, 学生地位由被动学习者向独立学习者的转变, 有利于学生的“悟”, 而学生的“悟”, 又增强了其在学习中的独立性。如果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仍旧是被动的学习者, 遵循传统的学习方式, 那么, 他们在课堂所获得的成功和欢乐, 他们所增长的兴趣, 他们所增长的才能都是有限的。

三、体育教学的目标转向: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生本教育“强调生命的体悟, 它以进入教育视野的生命特质为基础, 以学生在教育生活中的生命展开为特征。”[4]以生命为立足点的生本教育视野下, 学生的生命历程呈现出一种整体性, 即人的生命是多层次和多方面的整合体。因此, 在体育课堂上, 学生就不仅有学习体育技能的需求, 而且有领悟体育精神的需要, 不仅要获得成功和快乐, 而且要掌握知识, 塑造良性的情感世界, 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

生本教育视野下的中学体育在于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这和素质教育是相互贯通的。素质教育“它至少在两个方面使教育回归正确轨道:一是它的本体性, 即使得教育回归到学生发展这一本体;二是它的生命性, 使教育回归到提升生命、尊重生命、依靠生命的机制上来。”[5]中学体育课堂是学生生命在原有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基础上的延伸。在过去的长期学习中, 学生已初步形成了自己较为固定的学习方法和方式, 也对体育课堂和体育锻炼有了新的认识。他们对体育活动有一种追求和渴望, 并从体育活动中锻炼了身体, 学到了体育技能, 交到了朋友, 增长了见识。因此, 在生本教育视野下的体育课堂, 学生的学习习惯将会逐渐自觉养成, 而对于体育锻炼, 更是不需要教师的管理和督促。由于体育活动本身是一种群体性较为明显的活动, 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和体育锻炼习惯, 可以使得学生更好地融入群体, 增加生命的体验。这将为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建立良好的基础。

郭思乐说, 所谓生本教育, 概括起来就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 为了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以学生的生命为本, 激扬生命是其深层涵义”。[6]生本教育视野下的中学体育教学, 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由于生本教育倡导“为了学生好学而设计”, 因此, 通过教师对体育课堂的设计, 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更浓, 积极性更好, 参与度也更高。他们不仅积极参与课间体育活动和课堂体育活动, 还带动身边的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他们不仅相互交流体育心得, 还参与到体育赛事的评价中来。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情感和价值观都得到了培养, 有利于实现自由全面发展。

四、结语

中学体育课程以学生的身体活动为手段, 以发展学生体力, 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 其过程是学习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技能, 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意志品质的过程, 其最终落脚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 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全, 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可以说, 中学体育课程是学生最为喜欢的课程。中学体育教学应该在生本教育理念的观照下, 依托生命自然, 相信生命的可能, 激扬生命的潜力, 把生命当做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 才能把学生的自我发展和教师的自我完善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让学生在课程中领悟到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 实现教育的本义。

摘要:生本教育以学生为本, 以生命为本, 高度尊重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 努力促进学生好学, 激扬生命。因此, 在生本教育视野下的中学体育, 从本质上来讲, 是激扬生命, 激发生命潜能, 体验生命, 领悟生命和完善生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由学生学习的“纤夫”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牧者”, 而学生则摆脱被动学习的状态, 转向独立学习, 教学目标则更关注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也是每一个参加中学体育课程学习的学生的需求。

关键词:生本教育,中学,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第111页.[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第111页.

[2]郭思乐.生本教育的教师观:从“纤夫”到“牧者”[J].课程教材教法, 2006年, 第12期.[2]郭思乐.生本教育的教师观:从“纤夫”到“牧者”[J].课程教材教法, 2006年, 第12期.

[3]郭思乐.向大自然寻找力量的“天纵之教——论生本教育的本质”[J].人民教育, 2010年, 第12期.[3]郭思乐.向大自然寻找力量的“天纵之教——论生本教育的本质”[J].人民教育, 2010年, 第12期.

[4]沈志奇.赖益强.也谈“生本教育”[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 第2期.[4]沈志奇.赖益强.也谈“生本教育”[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 第2期.

[5]郭思乐.以生本教育促素质教育的思考[J].现代教育论丛, 2007年, 第11期.[5]郭思乐.以生本教育促素质教育的思考[J].现代教育论丛, 2007年, 第11期.

生本教育下的数学教学 篇9

关键词:生本教育,职业学校,英语教学

素质教育是指, 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 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 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是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和政策, 也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而我国的教育多年来一直受到文化传统的深远影响, 一味的强调分数, 压抑了学生们个性的发展, 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应试教育的倾向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此时, 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提出的关于生本教育的理论以及他所主持的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 高度尊重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 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 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 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在职校英语教学实践中, 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了, 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而“生本教育”就是能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的一剂良药, 据此我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

一、克服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恐惧心里, 激发学习兴趣

就现在职业教育生源来说存在一个不争的事实, 考不上普高的学生才读职高。所以学生文化知识基础相对较差, 而英语尤为突出。多年来延用的只重成绩不重应用能力的英语教学给学生们带来的是心理上的阴影。在发音, 单词拼写, 语法等诸多方面存在各式各样的漏洞。使得学生们对英语有了一种条件反射般的恐惧心理。一提到英语就满脸无奈;一上英语课, 多半学生如同听天书, 做困倦状……而此时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耐心的去敲开学生抵触英语的那扇心门。

学生是具有能动性、创造性、主体性的个体。根据学生的特点, 我们首先在课堂教学上引入了大量的chant, game和flash动画, 还把词汇的记忆 (例如:星期、颜色、感觉等) 以及音标的练习都编成了不同节奏的歌谣, 其中运用了许多符合学生心理的素材, 起到了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习兴趣的效果。在game环节中主要以分组对抗、角色扮演为主, 并将其单词拼写、快速抢答等活动穿插其中。 (在对抗类活动中, 我们会为学生们准备些物质奖励, 如:笔、本子、糖果或是一些小手工艺品, 以鼓励他们更加努力的学习) 。随着教学不断的深入, 我们发动学生自己动手制作flash短片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通过这些尝试发现, 学生上课的主动性与参与性有了很大提高, 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角。在整个教学方式转变的尝试过程中, 我们也圆满的完成了从独角戏演员到导演的角色转换。学生们在逐渐接受这种教学模式的同时, 也开创出了许多新的学习方法, 例如:背单词来分水果, 字母棋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 我们发现同学们哼着英文歌曲进课堂, 在教室里时不时的能听到简单的英语句子。从这些生活细节中我们知道, 英语已不再是他们头顶的那团乌云, 它正在一点一滴的渗透到学生们的生活里, 学生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已经被燃起。

二、改善课本实用性差的问题, 让学生参与教学设计, 建立自信

要学好英语, 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们的另一个障碍就是与相同的普高英语教材。当今社会对于学生的要求正在从“高学历”转向“高能力”, 而职校学生所使用的高中英语课本是针对高考的教材, 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职校生用途不大。其实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本体, 是教学的源动力, 教学活动应该为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而服务。于是我们在以高中英语课本基础知识为根本的同时,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以舞蹈班学生为例:根据舞蹈班学生表现欲、表演欲强的特点, 以及学生有到台湾、香港、澳门、德国等地参加演出或比赛的实际情况。加入大量英语口语内容, 在课堂中插入了大篇幅的“短剧表演”, 来锻炼他们的口语。

课堂上教师走下讲台, 把讲台变成学生的舞台。教师只负责场外指导, 为学生推荐时下最流行的卡通电影脚本, 例如:海底总动员, 冰河世纪系列, 狮子王, 鼠来宝……。让学生独立完成片段节选, 分配角色, 改写剧本等工作。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空间进行创造。只在学生需要时提供剧本讲解和中英文翻译的工作。卡通影片中的对白都非常口语化, 实用性强, 学生在反复观看影片, 摘抄英文对白的同时也是对听力和词汇记忆的一种练习。

从沉重、呆板的教学形式中解脱出来, 还课堂以快乐与轻松。放心的将课堂交给学生, 你会发现学生正在主动地、自主地学习。慢慢的学生们表演的次数多了, 还会自己改写情节了……。学生们就是这样实际参与到了课堂教学的设计之中, 一点点地对英语学习建立起了自信, 他们的每次表演都能使整个课堂充满欢乐和激情, 老师在台下变成了他们忠实的粉丝。从他们的眼神中能感受到, 学生们已经对英语学习充满了自信。

三、开发学生英语学习潜能, 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

几年来, 遵循着“生本教育”从“一切为了学生, 高度尊重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的宗旨一路走来, 学生们的英语能力和成绩都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学生们已经完全克服了恐惧心理, 对英语学习充满了兴趣, 就连日常生活中的杂志, 电视剧等中出现的英文都开始“研究”了。从课堂上学生们熠熠生辉的眼神中, 我能感受到他们对英语学习已经充满了自信。大多数学生也都掌握了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 能够做到:课前预习, 课后总结复习等。有的学生已经敢于在KFC、书店、超市等地方主动用英文和外国人进行基本会话了。这是学生们自主、积极去学习的表现, 他们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 而教学活动也终于实现了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转变。其实整个教学过程一直都是“生本教育”教学观“鼓励先学, 以学定教, 少教多学, 直至不教而教”的体现。

看到“生本教育”给学生和教师带来的改变, 我们的心里充满了作为一位人民教师的喜悦。生本教育是一种以生命为本, 以学为本的教育, 是一种方式, 更是一种理念, 是现代化教育的核心因素, 也是现代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与实践给我们的现代化教育注入了活力, 给教育带来了无限的生机。生本教育把师生关系, 同学关系处理的十分和谐, 班级氛围十分融洽, 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 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们对英语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所以说生本教育具有强大的穿透力, 冲击力, 震撼力和感染力。我相信在生本教育这片肥沃的思想土地和智慧田野上, 职校的英语教育必将会结出丰硕的“生本之果”。学生们在迈出校门走向社会以后, 也必将会成为人生道路上的“必胜客”。

参考文献

[1].郭思乐.课堂:从短暂指标回到人的发展[J].人民教育, 2009

生本教育下的数学教学 篇10

1. 中学化学教学现状. 毋容置疑,新课改理念为中学化学教学提供了思想指导,但教师如何理解新课改理念、如何展开教学,这才是关乎中学化学教育发展前途的大事. 当前,教师教学方法相对比较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与新课改相脱节,以至于教学表现出“你推我进”的被动教学状态. 教师以高考为教学前提,学生以高考为奋斗目标,这种偏激的教与学的思想观念,难以支撑中学化学教育的发展.“生本”理念是新课改的最大亮点之一,但这一亮点与传统教学形成了激烈的碰撞,“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传统教学理念仍植根于此.

2. 学生化学学习的现状. 新课改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但学生化学学习的现状如何呢? 笔者看来,中学生的学习环境仍旧不容乐观,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是师生之间教与学的状态,仍是阻碍中学化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如下表1所示,是新课改实施之后学生动手实验的情况.

从表1我们可以知道,新课改实施之后,中学生自主动手能力有所增加,但效果并不明显. 这说明,现阶段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待加强,强化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当前中学化学教育的一大内容,旨在力求让学生好学、懂学,方是学生长远发展之计. 此外,学生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存在“厌化学、怕化学”的心理,这不仅影响学生的化学学习,而且加剧了师生之间不良关系因素的建立,以至于化学教育面临师生关系僵化的窘境.

二、基于“生本”理念下中学化学教育教学的优化

1. 依托化学教育资源,实现多元化的教学形态. 多元化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强调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下,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 当前,中学化学教育的考虑面相对比较集中,生本理念侧重于“生本学习”,难以让学生在化学学习中收获更多的知识与乐趣. 对此,多元化的教学形态的基本面就是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优化传统单一的教育情形,转而通过情景教学法、分层教学法、探究性教学法等,迎合中学生的个性发展,让个性教育能够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充分体现. 例如,在“氯水性质”的实验教学中. 教师可以基于“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实现有效教学.

(1) 创设情境: 探究酚酞褪色的原理. 教师向学生演示实验: 向Na OH溶液中滴入酚酞试剂,然后加入盐酸溶液至刚好褪色,再将混合液分为甲、乙两份. 其中,甲滴加酚酞试剂; 乙滴加Nao H溶液. 操作之后,让学生观察现象.

很快,学生回答道: 甲中溶液无明显变化; 乙中溶液恢复红色. 学生对于实验现象非常感兴趣. 教师就带着学生一起就实验现象就行分析. 在学生的探究之下,学生得出结论: H++ OH-=H2O,酚酞之所以褪色是因为Nao H溶液的碱性被盐酸中和了.

(2) 为抓住学生探究的热情,教师可以提出问题: 探究氯水的成分与性质. 在进行探讨之前,需要思考新制绿水的成分:,即成分为: Cl2、HCl、HCl O、H2O.

同样,教师演示实验: 向Nao H、酚酞的红色混合液中逐滴加入新制氯水. 随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对其进行假说.

(3) 学生的假说有:①溶液褪色是由于Cl2或HCl O的漂白作用. ②溶液褪色是由于发生了酸碱中和反应.

基于学生的假说,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操作实验,进行实验的探究. 学生在自主探究之下,得出结论: 溶液褪色是HCl O的漂白性.

所以,以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为主导,让学生在探究式实验教学中,不断的自我提高,进而实现有效化学教学.

2. 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师生双边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强调良好环境在互动过程中的重要性. 所以,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自由,以便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首先,针对中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班级制度,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 其次,以“生本”理念为指导,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定位. 例如,在化学人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多媒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到化学教学中来.

综上所述,基于生本理念下中学化学教育的优化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这不仅是由于中学化学教育的现状所决定,而且在于新旧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思维的碰撞,以及新课改在实践中的磨合所致. 所以,新课改下基于生本理念的中学化学教育的优化,首先需要抓好教育思维、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发力点,大力推进中学化学教育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化学是中学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当前新课改的重要内容.在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束缚下,中学化学教学更多强调“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对此,为更好地迎合新课改,推动中学化学教育教学的改革,应进一步夯实“生本”理念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的有效践行.对此,笔者立足于中学化学教育教学的现状,阐述了生本理念下中学化学教育教学的优化策略.

生本教育下的数学教学 篇11

一、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存在问题探析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那么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哪些问题呢?

1.导入“华而不实”,学生情绪调动不在点上

从高中历史教学内容来看,教材中的知识都是过去完成时态,构建与史实相似的历史情景能够有效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思维虚构出尽可能完整的历史。不过有些教师为了调动课堂气氛,搞了很多“华而不实”的东西,不但没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反而让学生感觉历史和自己的生活很遥远,觉得没什么探究的价值,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

2.提问“劳而无功”,学生的思维开放度不够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灌输式教学显然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为此问题教学法应运而生,教学任务被隐藏于一个个问题之中,学生的智能情在解决教师预设的一个个问题中得到发展与提升。可是采用问题教学法进行教学,如果问题的设置与提问方式不科学,容易导致学生的思维浮于表面,提问“劳而无功”,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有如下几个:

(1)提问方式不符合记忆规律,例如提出“辛亥革命是哪一年爆发的?”这样的问题,学生的回答必须是要记住才行。对于记错了的学生,也无法将正确答案与某一个时间点联系起来。如果换一种问法:“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现在请你算一算辛亥革命是哪一年爆发的?”两种问法相比,前者孤立,学生难以记住,而后一种问法拉近了学生与历史时刻的距离,下次遇到这个问题,只要想起老师讲这个问题是哪一年就可以了。而高中时间就那么短,迁移容易,记忆深刻。

(2)提问过于显性,没有调动学生进行深层次思维。例如提问:“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如何?”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教材中可以直接找到,学生不需要进行深层次思考。同时也容易让学生形成一个错误的认识,就是只要记住教材就可以了。这样,理解教材的深度不够,更谈不上生成新问题了。

3.总结“画蛇添足”,课堂的延展性不强

学生课堂学习时间只有45分钟,课堂结束前要进行合理的总结,将教学引向课外。纵观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实际,有很多教师的课堂总结仅仅是和学生一起简单回顾那节课课堂所教的内容,这种蜻蜓点水式的总结收效甚微。课堂总结应侧重于一节课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到的历史研究方法,将这种体验与感悟凸显出来,有利于学生将课堂所学用于课外的研讨之中。

二、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1.要注重教学设计的精细化

教学设计是完成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我们备课时必须注重思维逻辑上的通顺与环环相扣,以便于能够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精细化教学设计不仅仅要解决教材在教学逻辑上的问题,而且还要帮助学生解决抓不住课文重点的问题,使每个教学步骤都符合学生认识水平发展的需要。

2.要注重渗透人文素养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高中历史教学,无论是教学方式方法还是思维模式都滥用了科学教育的模式,以不断提高学生成绩的合格率、优秀率以及升学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硬生生把生动有趣富有人文意义的历史课变成只能用来死记硬背的科学公理,丧失了历史课程在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当前的历史教学存在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计划不统一,未形成体系,教学方法僵化单一,对爱国主义投入较多,忽略了基本的人权、民主、公平、法律和创新等人文教育内容等问题。这使人文性的教育变成了单纯概念性的知识,无法让学生真正地信服和认同,也无法通过这类肤浅的知识了解到什么是真正的人文精神。

与学科知识的教学相比,人文教育更注重精神层面的交流与契合,思想开放、活跃的氛围非常重要,人文教育的精神传导和感化则在于意识层面。就思维模式而言,人文教育在于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认识的激发,需要经过精神和心灵的激荡、认可和同化。因此开展人文教育不能仅仅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收方,而要把学生当成思维的互动方,想方设法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的积极性,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高尚的道德观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使学生实现精神升华。

生本教育下的数学教学 篇1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英语这一国际语言成为我国人民需要掌握的语言之一, 与国外人员进行交际的必要工具。因此在初中时期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 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学习有着重要意义。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对学生的日常实践学习加以重视。因为在生本教育理念下, 在教学课堂中做大量的有关所学知识的游戏, 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英语沟通交流, 能够快速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并对英语单词有深刻记忆。

二、基于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初中英语模式探索

首先, 初中英语教师要根据所教学生的特点与学习英语状态制定相应的主题;其次, 教师要激励学生积极地自主学习, 让学生自主地搜索教学资料, 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创新和理解, 并把所学的劳动成果进行归纳总结。最后, 让学生在课堂上对劳动成果进行展示, 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知识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不仅获得了更多的知识, 提高了学习兴趣, 归纳总结能力有所提高, 而且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得到了完善, 在生本教育理念的影响下, 教学水平也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

在具体的英语教学中, 教师可从生活大课堂中得到启发教育, 让英语课堂更加贴近于生活。英语学习的重点是单词、词组、句子以及段落, 这些同样也是英语学习的基础, 只有把这四大部分熟练掌握, 英语学习才能得以提高。在初中英语教学课程安排中, 不仅仅是让学生单纯地练习英语单词, 而且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 通过实践活动对英语的听、说、读、写进行全方位教学。语文和英语作为语言类的课程, 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 因此英语也可学习本国语文的课外阅读环节, 即让学生阅读大量的国外经典英文著作, 这样既对平常所学单词能进行复习巩固, 而且也可以在阅读环节中学习单词, 同时也对英语文化、句子运用等有所掌握, 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学生的综合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小立课堂, 大作功夫”, 这是生本教育理念所主张的教学思想。同样, 英语教师在讲授基础知识的时候要尽量做到简单明了, 节约时间, 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活动与沟通交流。教师占主导位置, 以教师为本的师本教育理念改革变化为以学生为本, 学生是整个教学的生本教育理念, 是我国教育事业提高的表现。在英语教学时, 教师可以把课本每个单元的主题进行“提炼加工”, 改变成与学生生活相接近的主题, 要求学生对文章的主题进行理解, 用英文进行表达, 或者提出关于文章的问题和回答所提问题, 对英语掌握良好的学生可以对内容进行概括并复述所听到的内容。

在生本教育理念下, 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主导作用仍然存在, 而且把主导作用发挥得更加超脱得体, 高效科学。教师无需再像传统的教学方法那样, 安排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 而是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指点自主获取所学知识, 把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出来。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 学生才是课堂活动的主体, 因此, 在很多时候, 教师应处于道家所说的“无为而治”的状态, 在关键时刻对学生进行点拨与引导, 充当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灯塔”, 为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指明道路, 而不是充当“教书匠”的角色一步一步地督促学生学习。在生本教育理念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在课堂或生活中大胆展现自己的才能、劳动成果并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与教师、同学的思想相碰撞过程中, 每个人的思想都得到了提升。

三、生本教育理念下英语教学的成效

英语教师根据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和学习状况, 采取适当有效的方法, 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进行培养, 让学生学习语言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鼓励他们大胆地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长期坚持生本教育理念, 在日常的成绩或者期末考查中会发现“生本班”的英语成绩和听说读写能力远远超过“师本班”。并且,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 促进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上一篇:商事法律制度下一篇:钢琴小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