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法教学设计

2024-10-06

记时法教学设计(精选5篇)

记时法教学设计 篇1

摘要:<正>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的目的就是生长,除此以外别无目的。这一观点强调,教育要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生长。新课程呼唤充满生长力的数学课堂,即数学课堂不但要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而且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数学课堂应该是一个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和提高能力的过程,教师能否帮助学生实现这样一个生长的过程,是衡量一节课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那么,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生长的力量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的目的就是生长,除此以外别无目的。这一观点强调,教育要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生长。新课程呼唤充满生长力的数学课堂,即数学课堂不但要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而且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数学课堂应该是一个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和提高能力的过程,教师能否帮助学生实现这样一个生长的过程,是衡量一节课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那么,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生长的力量呢?我们认为,在日常教学中,要关注课堂的各种生长因子,如数学经验的积累、数学学力的提升,数学问题的激发,数学思想的渗透,这样才能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一、关注起点,从经验中生长新知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如果我们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上课前,教师需要了解:关于本节课,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哪些相关的知识?学生从生活、实践中获取了什么知识经验?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困惑或难以理解的……为充分把握学生的学习储备情况,在课前,可运用谈话或问卷的形式进行前期调研,并通过分析课前备学单,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找准教学起点。

例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24时记时法》,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节目预告、作息时间表等,已经接触到了普通记时法以及24时记时法的表示方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通过课前下发备学单,可以激活学生这种朦胧的认识。

通过分析课前备学单,教师发现:学生对两种记时法都有接触,能有意识地运用两种记时法来表示时刻,但在表述时不够精准,出现了如下错误认识:6时吃晚饭、下午16:30放学……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两种记时法有大概的印象,但是对于两者的区别,各自的特点还不能理解。基于以上认识,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能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完善、提升已有的认识,实现从粗浅的生活经验向深入的数学理解过渡。

二、找准节点,从互动中生长学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找准知识生长的节点,在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的冲突处、在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衔接处,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互动,教师要放手,要“造势”,要让学生主动出击,充分表达各自的所思所想。

例如,教学《24时记时法》时,学生对两种记时法的表示方法存在困惑,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知识的生长点。教学时,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生活,设计一天的时间“旅行”,利用多媒体把一昼夜按时序直观地展示于时钟的运转中,让学生在情景中对某个时刻的表示方法自由发表意见,在交流互动中,自觉进行完善补充,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直观地呈现出两种记时法(如下图)。两种记时法的出现成为学生的自我构建过程。

比较两种记时法的异同、探究两种记时法的转化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在这个知识生长节点上,教师留给学生充分交流互动的时间与空间。经过讨论,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区别:一个有时间词,一个没有时间词。”“普通记时法因为有两次0~12的数字,所以必须要用时间词才不会混淆。”“普通记时法转化成24时记时法只要去掉时间词。”“不对,普通记时法转化成24时记时法去掉时间词后,下午的时间还要加上12。”……叶圣陶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通过教师的耐心倾听、相机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自觉补充,这样,他们对两种记时法的本质和联系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这一认识过程由浅显走向深刻、由模糊走向清晰,教学的重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同时,学生的学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我们听见了课堂上最美的声音,即学生生命里“拔节”的声音。

三、把握支点,从问题中生长动力

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支点是指事物的中心和关键。课堂教学的支点在哪?是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基于问题的思考,是师生平等的对话……课堂中,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做到吸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还要创设问题情境,关注问题研讨,引导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螺旋上升中,顺利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

《24时记时法》是一节抽象的概念教学课,从儿童学习的心理学角度看,越是抽象的概念建立越是需要形象来支撑,本课教学能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运动的时钟配以静止的画面,加上多次视频、音频的呈现,时刻吸引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保持在一个高度上。

同时,通过创设一组问题情境,把本课的知识点贯穿成一条主线,学生在主问题的刺激下,不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普通记时法为什么要加时间词,24时记时法为什么不需要加时间词?”“为什么电脑、电视上很多都是24时记时法?”……学生在主问题的引导下,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与伙伴的交流、讨论中自己解决问题。

四、拓宽视点,从延展中生长广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广大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和数学教师,都应该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数学课程与教学资源。教材是知识的载体,但数学课本的知识容量是有限的,要使学生的知识、思维更具有广度和深度,教师可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顺应学生的需要,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让丰富有趣的课外知识走进数学教学活动中,以达到拓展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在《24时记时法》教学中,围绕本课知识点,穿插了多个课外小知识。课始随着疑问“一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播放春晚倒计时视频,让学生直观感知晚上12时是一天的结束,同时又是新的一天的开始,即凌晨0时,可以记作0:00;课中问题“古代是怎样记录时间的?”通过视频介绍原始人简单地用“日”和“夜”来表示时间,中国古代用十二个时辰来表示时间,一直发展到今天的24时记时法,将学生的视野从过去引到现在,从而让学生对数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一天为什么是24小时?”通过地球自转视频的演示,让学生了解一天24小时的由来;课尾“为什么钟面上显示的世界各地的时间会不同呢?”通过音频介绍时区的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不同时区的产生原因。多种学习资源的整合与运用,拓展了学生学习的广度,使数学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异彩纷呈。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目前,国内外教学模式的共同发展趋势,就是越来越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寻求如何落实这种主体地位。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影响学生生长的各个细节,把握各种生长因子,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累数学思考经验,使学生在与知识的每一次“相遇”中创造出更多的潜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具有生长的气息。

记时法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了解24时记时法,并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3、建立时间观念,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理解24时记时法,并会正确运用记时法来记时。

【教学准备】

设计课件,并给学生准备一张节目预报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一只实物钟)提问:现在是上午几点?我们在干什么?

2、我们来看看这位小朋友在做什么?

3、出示一组图片(上课、脱衣服,钟面都指向8:00)让学生回答是几时,并根据回答,课件出示“上午8时、晚上8时”(让学生感知要加时间状语)

再出示12:00一组图片(吃午饭、睡觉),通过回答加深感知时间状语。然后分别出示上午9:30和下午2:30的图片,让学生回答。

4、提问:一天结束了,那么一天有多少小时呢?有几个8时?几个12时呢?我们刚刚是怎么来区分的?学有一种直接用不同的数字来区分两个8时,两个12时的方法,你们想不想呢?

5、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记时法――24时记时法。(板书课题)

二、新授:

1、那么,24记时法是如何来表示时间的呢?

2、出示flash。

3、时针指向12:00,现在是一天的开始,你觉得用几时来表示这个时间呢?(0时)

4、时针继续走,停在8:00。现在是几时?

5、停在12:00。现在是几时?时针走了几圈?那么这一圈的时间如何来表示?(指出第一圈的时间就是钟面上时针所指的数字。)

6、问:第一圈从几时到几时?

7、问:第二个1时,如何表示呢?为什么是13时?你怎么想的?前面时针已经走了几格,现在又走了几格?那么第二个2:00呢?第二个6时呢?(课件上出示相应的时间彩条。)

8、问:第二圈是从几时到几时?24时是今天的结束也是明天的开始0:00。

9、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出示“8:00、12:00、20:00、24:00”。

10、出示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即前面所出现的所有时刻)

讨论:这两种记时法里有几个其实表示的是同一个时间,你能把他们的.另一半找出来吗?

11、根据学生的回答,配对。

问:那么上午9:30和下午2:30怎么没找到他们的朋友呢?谁能来帮助它一下呢?

12、互化练习:

先讨论方法,再指名回答。

用24时记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上午7:00 中午12:00 下午2:30 晚上9:50

用以前学的记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8:00 12:10 15:40 24:00

三、练习:

1、在日常生活中,两种记时法各有用处,想想,你身边哪些地方用到了24时记时法。学生回答。

播放节目预报。

我们也来做一次小小播音员。

要求:先完成两种记时法的互化,然后,在下面自己轻轻的读一遍。

完成后,各请男、女生一名,分别用两种记时法来播报节目。

2、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24时记时法。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身边的24时记时法。

(1)(出示想想做做2)问:银行储蓄业务上午几时几分开始,下午几时几分结束?如果我下午1:30去银行存款可以吗?

(2)接着车牌我们来看看这张车牌。(想想做做3)

第一班车是几点发车?最后一班车呢?

记时法教学设计 篇3

对比不同版本小学数学教材中“24时记时法”的教学内容可以发现, 不论在课题名称还是在具体环节内容的设计方面, 不同版本的教材设计确实存在较大的不同, 其中人教版与苏教版教材的设计具有代表性。

因此, 笔者针对这两个版本教材中“24时记时法”的内容, 按照教材编排顺序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一、主题图不同, 教学目标指向不同

人教版教材的主题图选取了营业时间的一个局部点:提出问题“21:00是几时”, 以对应回答“晚上九点才关门”而引入课题。

苏教版教材选取了一天中的三组电视节目预报作为引入, 提出问题“怎么会有14:00”, 并以“这里用的是24时记时法, 14时也就是下午2时”作为回答, 引出了对24时记时法的具体研究。

“21时是几时”的关键词“是几时”, 意即“等同于几时”, 暗指已知有两种不同的记时法, 重点想要知道它们之间的一种等量代换关系。而“怎么会有14时”的关键词“怎么会有”重点表达出“14时”与钟面时间特征相矛盾而引发的疑惑, 从而产生探究“这是什么记时法”的愿望。

由此, 人教版教材的教学目标指向于两种记时法的转换关系, 而苏教版教材则指向于对24时记时法本身的研究。这说明, 主题图的不同, 表现了教学目标指向的不同。

二、转换关系显、隐不同, 教学重点关注不同

两种记时法之间的转换关系在两个版本教材中表现为显性与隐性的不同。

人教版教材呈显性 (如图1) :

苏教版教材并没有明确给出转换后的对应关系, 但是教材中给出了如下的动态钟面 (如图2) :

这一动态钟面图内涵丰富, 两种记时法之间的转换关系隐含其中。

这种显性与隐性的不同, 反映出教材对教学重点内容的关注点不同。

人教版教材从主题图的“21时是几时”到本环节的“下午5时是几时”, 始终关注于两种记时法的转换关系, 说明教学重点定位于此, 并以得到定性的数量关系为目标。

对此, 教材中如下片段也可以作为说明 (如图3) :

下面5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是几时?

苏教版教材的时间尺 (如图4) 与动态钟面图 (图2) 配合表达了一天24时在钟面上的体现过程, 重点关注24时与钟面各时刻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不仅反映出两种记时法间的关系, 更本质地反映出借助钟面表达时间的含义。

时间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1181页中有三个解释, 其中的第一个解释是:

指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由过去、现在和将来构成的连绵不断的系统。具有持续性和顺序性。

苏教版教材利用时间尺直观表达了时间的持续性和连续性, 但是表达时间这一连绵不断的系统, 时间尺显然具有局限性, 因此苏教版教材通过一个圆周并配合指针的顺时针转动巧妙地构建了一个体现时间的持续性、顺序性和连绵不断性的系统, 这一“由直变曲”的系统化过程恰是对钟表由来的一个阐述, 由此可以说明苏教版教材的教学重点定位于“认识钟表”之“把握钟表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事实上, 当真正认识钟表之后, 两种记时法之间的关系便可一目了然, 因此苏教版教材中的转换关系呈隐性。

综合上述, 两种记时法转换关系教材表达显性与隐性的不同, 实则反映着对教学重点的定位不同。

三、“记”、“计”用字不同, 教学主线明、暗不同

课题名称是“24时记时法”还是“24时计时法”?对此不同版本教材表现不同, 人教版、西南师大版教材使用的课题名称是“24时计时法”, 北师大版以“一天的时间”作为课题名称, 而苏教版则使用“24时记时法”作为课题名称。对照《数学课程标准》 (2011版) 可以发现其中出现的是“24时记时法”, 如此说来, 如上各版本中只有苏教版课题名称与数学课程标准相同。

是“计时法”还是“记时法”?

明确此问题, 还需要了解“记”、“计”的含义。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615页中解释:

计:计算;计时:计算时间。

记:记号:为帮助记忆或识别而做的标记。

按照如上二字的解释, 可以界定“计时法”为计算时间的方法, “记时法”为标记时间的方法。

再结合时间的概念进一步考虑: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对时间有三个解释, 前面已就时间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特征进行了分析, 其余两个解释为:

1. 时间量:有起点和终点的一段时间。

2. 时刻:时间里的某一点。

显然, 从时间量的角度理解时间, 侧重于对某一段时间的计算, 而从时刻的角度理解, 则侧重于对时间里某一点的标记或辨识, 因此, 从时间的释义上看, “计时法”或“记时法”的表达都可以使用。

那么, 人教版和苏教版用字不同反映出什么?是编者的疏忽笔误?还是编者根据教学内容所进行的有意识的异构?

结合人教版与苏教版教材内容来看:

人教版教材将两种记时法之间的转换关系贯穿始终, 始终关注于时间量的计算, 因此以“24时计时法”为题, 能够凸显其“计算时间”的本质。

苏教版教材经历了由“时间尺”造“钟面”的动态过程, 更关注于一天24时是如何在钟面上标记的, 突出表达了钟表是帮助人们识别、记忆时间的有效工具这一本质, 因此用“24时记时法”为题恰如其分。

如此说明, 两版本教材虽然“计”、“记”用字不同, 但是各自与教材内容主体相吻合, 可谓殊途同归, 因此将其归结为教材异构更为得当。

值得说明的是, 这一异构实际上表达了不同版本教材教学主线的明、暗不同。

人教版教材内容以“时间的计算”为明线前后呼应, 对钟表的认识作为暗线, 通过文字表述加以定性说明 (如图5) :

在一日 (天) 里, 钟表上时针正好走两圈, 共24小时。所以, 经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 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

苏教版教材内容以“认识钟表”为明线, 显性表达了时间在钟面上的标记过程, 对时间量的计算包括两种记时法的转换关系都渗透在钟面时刻的对应特征之中。

“计”重在“计算”, “记”重在标记, 显然两个版本教材中的用字不同反映出教学主线中的明线不同。

比较而言, 苏教版教材的设计更直观地体现了课程标准中“认识钟表”的目标要求, 因此与数学课程标准吻合, 都以“24时记时法”为题。

综合上述, 人教版教材和苏教版教材在24时记时法上确实存在着异构, 本文对这些异构点进行分析的现实意义在于:

其一, 品味教材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表达, 感受其异曲同工之妙与殊途同归之效, 为教师进行多版本教材的分析与研究提供引例。

其二, 通过把握教材异构的本质含义, 加强教师对课程目标及教材意图的理解, 减少教学借鉴的盲目性。

其三, 立足于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 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7, 72.

[2]钟建林, 王珍.小学数学名师名课异构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221-235.

[3]林高明, 陈燕香.小学数学名师同课异教[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85-208.

[4]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615.

[5]人教版教材 (电子版) [DB/OL].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http://www.pep.com.cn/三年级下第52页.

黄爱华《24时记时法》教学实录 篇4

一、猜一猜

1、师:老师放一段片头音乐,请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节目?(播放“新闻联播”片头音乐)生:中央电视台; 生:新闻联播;

师:“新闻联播”是什么时候播出的? 生;7点钟。师:是哪个7点?

生:新闻联播是晚上7点播出的。

师:(板书:晚上7:00)电视画面是写着这个时刻吗?我们一起来看电视。

(播放新闻联播片头视频)师:画面上写着什么? 生:19点就是晚上7点。师: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19-12就是晚上7点。

2、师出示节目预报表,你知道对应的时刻各是什么时候?(学生汇报师板书)

8:50 10:25 14:00 16:00 22:00 上午8:50上午10:25 下午2:00下午4:00 晚上10:00

二、研究两种不同的记时法

1、师:现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记时法,我建议这节课研究什么内容由同学来决定好吗?

生:上面的这种记时法是怎么来的?

师:这是我们伟大的劳动人民在生活中用智慧创造出来的。生:怎么把上面的转化为下面的? 生:这两种记时法有什么区别? 生:为什么把下面的写成上面的?

生:为什么上午的时刻表示的方法一样,而下午就不一样了? 师:我们梳理一下,就是研究这些问题“名称、区别、用途、转化。”是老师来讲还是自己来研究?先来研究名称。(学生自己讨论研究)

生:叫一种24时记时法,另一种叫12时记时法。师:为什么不叫25时记时法? 生:因为一天就只有24小时

生:我认为另一种可以叫普通记时法。

师:你比较喜欢哪种记时法?为什么?哦!24时和12时都有人喜欢,那么我们来开个小小辩论会

生:我喜欢24时记时法,因为能分清楚上午和下午。师:能说得具体点吗?

生:上午到12点的时候和12时记时法是一样的,下午1时比12多1小时

生:我反对,12时也能分清上午和下午。生:12时写写太麻烦了。

生:请问早8时和晚8时怎么区分? 生:24时要转化挺麻烦的。

师:那我们就努力学好今天的课,不就不麻烦了!师:看来它们个有各的好处,那我们来聊一聊吧!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使用的是24时记时法?

师:手机、电子表、车站、机场、广播电视等,为了简明方便,不易出错用的是24时记时法。而12时记时法在人们口头交流的时候比较方便,我们要去看电影约好“晚上8时”而不会说是“20时”

三、互换

师:14时变为下午2时,怎么转换? 生:用14减去12,师:什么时候减去12呢?

生:超过12时,从13时开始要减去12。

师:见到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刻你能很快用12时记时法来记时吗?(学生练习)16:15 18:00 14:50 19:30 师:同学们也出题来考考老师,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刻让老师来转换为12时记时法,出难一点的题啊!

师:请你先写好标准答案啊!同桌交流谁出得好。生:23:40 师:谁帮我?谢谢!(学生纷纷出题,考得不亦乐乎)

四、强化0点

生:老师我限你在三秒内回答这题,24:00 师:你们见到过这个时刻吗?见到的是这样子吗? 生:00:00 师:生活中有0点这个时刻吗?在什么时候见到过? 生:我打游戏到通宵的时候。生:电视上。

(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

师:我在上面写上昨天、今天、明天。如果这条直线表示时间的话,昨天和今天有一个分界点,今天和明天也有一个分界点。生:今天的24点就是明天的0点。生:昨天的24点就是今天的0点。

师:0点时,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在什么位置? 师:0点是白天还是黑夜?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昼夜钟面从0点到24点时针和分针的变化过程。

(随着钟面的变化,同时演示夜色月亮星星逐步边淡,太阳慢慢升起,再到夜色星星月亮的过程)

五、总结

师:请同学们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用一句话来说说这节课的感受。生:我学会了24时记时法。

生:我知道了24时记时法与12时的互换。生:这节课我很快乐!

记时人生 篇5

“问题就在这里。”对方终于开口说话了, “说实话, 我曾经也为此而感到苦恼。打开电脑, 在网络上东瞧西看, 大半天就这么过去了。”说着, 他站起身, 在抽屉里找到一张单子。“一年前, 我更改了上网方式, 把60元钱包月换成了19元包30小时。”听他这么一说, 我顿时不解:“据我所知, 根据您的上网时长, 这样更改并不合算。超出的时间, 每小时会高达5元之多!”

“采用计时上网, 我就不能和以前一样, 漫无目的地在网上瞎逛了。”对方狡黠一笑, “现在, 我必须珍惜一分一秒, 寻找有用的信息。”我若有所悟, 他接着说:“你猜怎么样, 自从更改了上网套餐, 我每天有充足的时间可以写出两三篇文章。与其说是计时上网, 不如说是计时人生。”

时光飞逝, 一闪而过。计时人生, 实在绝妙。

有位朋友是某名牌财经大学的高材生, 毕业后在一家大企业工作, 无论是收入还是工作环境都相当不错。可是这位朋友并不是很快乐, 因为他很喜欢音乐, 一直想成为一名专业的音乐人, 出一张畅销的唱片。

在一次闲聊中, 他说:“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 但凡举办大型体育活动, 都实行倒计时, 那么我们的日常工作学习是不是也要有这样的紧迫感?”我笑了:“体育活动的倒计时跟你日常学习工作根本不是一回事啊!”

“我是这样想的, ”朋友说, “如果我想在五年后能有第一张唱片面世, 那在第四年的时候, 一定要跟一家唱片公司签上合约。”“那么我的第三年一定要有一个完整的作品, 可以拿给不同的唱片公司听。”“如此推算下去, 我的第二年, 一定要有很棒的作品开始录音了。”“那么我的第一年, 就一定要把我所有要准备录音的作品全部编曲。”“那么我的第六个月, 就是要把那些没有完成的作品修饰好, 然后供自己逐一筛选。”“那么我的第一个月就是要把目前这几首曲子完成。”“那么我的第一个礼拜就是要先列出一个清单, 清楚哪些曲子需要完工, 哪些还需要修改……”

我刚要说话, 他兴奋得像个孩子:“现在我知道, 如果我想要五年后能够有一张唱片面世的话, 我该做什么了。”我没有说话, 只认为这不过是他心血来潮罢了。

然而, 我错了。在我们那次谈话后的第六个年头, 我在市场上看到了他的唱片, 而且从那以后他在音乐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仔细想想, 在人生的长河中, 我们的确有很多时候可以“计时”———手表拨快3分钟, 干什么都抢先一步, 即便是“自欺欺人”, 也绝无坏处;学会对时间实行“复式运筹”, 烧开水时可同时看书, 坐在车上可以构思文章;会议发言限定时间, 规定几分钟就是几分钟;打电话或找人商谈事情, 不让无聊的闲扯占据大部分时间, 直奔主题, 不仅利落而且高效……

上一篇:电视心理论文下一篇:企业会计准则第41号论文